時間:2023-06-13 16:19: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質災害的預防與治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地質環境的形成需要幾千萬年的地質演變才能形成,在演變的過程中很多現象對人類來講都屬于災害,這些地質災害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自身的健康。以目前的能力來講[1],不可能直接避免或者阻止地質災害的發生,但是相關工作者可以根據自身所在地質狀況進行系統的研究,從而在準確的預測下讓人類幸運的躲避災害,最大限度的減少了人員的傷亡以及經濟損失。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對地理環境進行利用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規律所在,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種方法。
1 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的相關含義
1.1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指的是由于地質自身產生的自然作用或者人為的地質作用,導致地質環境出現惡化,繼而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生存資源破壞的災害性事件[2]。一般來講地質災害主要包含地殼活動災害、土體運動災害、水庫災害、水土污染災害等。
在我國,地質災害的發生主要具備三個特點,分別是:隱蔽、突發、破壞。一般來講人們無法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就感覺到先兆,都是當災害發生之后人們無法迅速撤離,繼而造成傷害,而且傷害的后果非常嚴重,每次大型的地質災害,比如地震,發生之后會對建筑物、公路、農田土地等造成毀壞。這些特殊性就意味著我國在進行地質災害防治時難度非常大,也說明防治工作的開展與落實迫在眉睫。
1.2 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指的是地表下的堅硬殼層,又被稱為巖石圈,是地球不斷演化而成的產物。地質環境不是一個絕對的封閉環境,它與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氣圈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且地質環境也在不斷受到地球表面上各個圈層的影響。因此,地質環境會一直處于變化的狀態,主要的變化表現是緩變、漸變、突變、災變,當一切結束后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由此可見地質環境的變化呈現的是周期性特點。
地質環境的變化實際上與地質災害有著莫大的關系,當一定區域在變化后完成了漸變至突變的過程,就會對當地的地質環境造成破壞,繼而產生了地質災害,這也就是說地質災害還具備地帶性、周期性、突發性的特點。
2 地質災害的防治
在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需要建立起多元化的防治體系,要根據不同的災害制定不同的對策方案,而且地質災害在治理時需要針對發生的主因進行控制,每一項防治措施都要強調環境本身的適應性,從大局出發。
2.1 對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與評價
地質災害的調查與評價應建立起相應的調查區劃體系,主要是為了調查弄清楚當地的地質環境特點,確定災害發生時需要的特定環境,對其進行評價從而確定其危害性,并進行準確的危害區劃。每一個地區都需要確定破壞等級,根據相應的等級做出預防預警方案,這樣可以為地質環境的開發、地質災害的監控、防治工程的建立等提供準確的依據,從而為地質災害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性的支持。
2.2 完善監測預警手段
通常來講,對地質災害進行監測與預警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3],分別是技術手段、行政手段。當地質環境發生了特殊變化時,利用先進的監測技術(GPS、GIS等)可以準確進行地理位置確定,并通過災害預測儀器對災害信息進行提前捕捉。當先兆信息被準確得到后還要針對不同的特點,利用行政手段及時相應的防災預警信息,從而為災害避險、災害應急提供重要的依據。
2.3 提高搬遷治理工作的效率性
根據相應的調查結果可以準確的找到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災害發生點,在經過勘察之后,可以采用搬遷治理的方式消除隱患所在。搬遷治理方式需要保證效率性與準確性,當一切條件都具備的時候,治理工作需要同災后重建整理、環境科學利用等相結合,從而實現防震減災、地質資源二次開發的目的。
2.4 完善應急處置方案
地質災害的防止需要以突發性災害應急管理的實際需求為方向,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之上對技術資源進行有效的集成與整合,化零為整,建立起地質災害應急處理的相關體系,并建立起相應的技術支持機構以及信息查詢平臺等[4]。這些能夠為地質災害發生之后的應急處理給予最大化的幫助,從而科學有效的做好災害響應工作。
3 地質環境的利用探討
通過對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的研究發現,如果想要對地質災害進行控制需要對地質環境本身的規律進行分析,合理利用地質環境,制定出相關的防治措施,保證治理效果。
3.1 減少人為因素的更改,對工程地質環境進行合理評價
近年來,我國范圍內的地質環境變化非常快,這主要是由于人們不斷改造自然,無論是強度還是速度都有所增加,繼而導致地質環境高速變化,甚至超出了環境本身的承載能力。地質災害的發生需要有特定的地質環境作為支持,近年來的災害頻繁與人為的肆意更改有著密切關系,為了更為有效的防治地質災害,就需要尊重地質環境的特點,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開發,避免由于人為因素而發生地質災害。
我國在進行工程修建時,例如隧道建設、鐵路修建,這些工程在設計時需要對當地的地質進行研究,查看當地的土壤性質、巖石特點、及其是否處在斷裂層處等,對工程地質環境進行安全評價,在綜合考慮之后制定出工程建設計劃與地質環境分析報告,從而保證所有的工程施工都能在地質環境承受范圍內進行,讓工程安全順利完工。
3.2 對地質環境利用進行有效評價,建立起綜合評價體系
地質環境的利用評價主要是對區域環境進行不同程度上的地質勘察以及環境調查,得出當地地質環境的允許利用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保證發展經濟的同時,將地質災害發生機率控制到最小。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起環境利用評價綜合體系,整個體系主要包含[5]:地質環境的實際質量評價、地質環境的功能區分、多水區地質環境的工程建設評估、地質災害防范與治理的風險調控評估。
整個體系體現的是實用性以及可行性,可以滿足地質災害的防范要求,還符合環境利用的持續性特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質復雜,在完成相應的評估之后還需要尊重實際情況,對當地區域的實際特點進行評估,讓整個評價體系能夠更加適應實際情況,從而得到最為準確的利用資訊,實現科學化的環境利用,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
4 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已經系統的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地質環境的利用等進行了分析。除了我國,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地質災害出現,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安全。因此,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質災害發生時的損失,需要對災害本身以及當地的環境保護管理等進行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災害防治辦法。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減少災害本身的影響,還能夠對當地的地理信息進行二次鞏固,相信在未來的發展,地質工作者會將財產維護以及生命保護放在第一位,并結合實際,堅持將災害研究與地質環境二者綜合在一起,這樣的科學分析一定能夠從根本上提高災害治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TM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0-0266-01
一,關于滑坡及其形成的原因
滑坡指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受到地下水活動、河流沖擊、人工切坡及地震等一些因素的影響,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帶或軟弱面,分散地或整體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分析造成滑坡地質災害的原因不難發現滑坡地質災害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滑坡地質災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造成滑坡地質災害的原因不外乎兩點:
(一)自然因素,即地貌條件和地質條件引起的滑坡地質災害。
在湖南省寧遠縣灣井、九疑山一些山區地帶,經常會出現因為地貌條件和地質條件引起的滑坡地質災害。從地質條件方面來說,巖土類型是引起山體滑坡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松散覆蓋層、泥巖、粘土、黃土以及片巖、板巖等,還有一些軟硬相間的巖層構成的斜坡同樣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另一方面,在滑坡的過程中,地下水的活動占主要作用,起作用的主要是土、巖,降低土體和巖石的強度,使其產生空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對透水巖層產生一種漂浮托力,從而造成山體的滑坡。最后,地質構造對山體滑坡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當組成斜坡的土體、巖石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的狀態時,就會產生向下滑動的趨勢。一般來說,對于一些水庫、溝、江、河的斜坡、建筑物和山坡的邊緣都是比較容易發生滑坡的地方。
(二)人為因素
觀察發生的滑坡災害不難發現,很多滑坡多發的地區都是地殼運動和人類各種工程活動較頻繁地區。這充分說明,正是人類的頻繁的工程活動引發了滑坡。
人們不符合生態學的活動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過量的砍伐樹木,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嚴重,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在雨季,較容易山洪暴發而導致山體滑坡。第二,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人們在不能或不允許開挖的山體上,開礦、開墾、采石、取石等人為的破壞山體穩定性,使山體地表水改變了流向和路徑,加劇了滑坡體的形成。
第三,水庫庫區、電站長期的風浪和蓄水也加劇了對庫區兩岸的岸基的侵蝕沖涮程度,導致岸基因崩塌、沉陷而失穩,從而比較容易導致相應的山體滑坡。
第四,修建公路造成的滑坡,在山坡上修建公路改變了山體自然形成,有利于山體穩定的水流流徑、地下水和地表通道。讓暴雨后匯集大量的地表水,直接沖刷一些地質比較薄弱層或裂縫而導致山體滑坡。
二,對于滑坡的勘查
(一)明確滑坡勘察的目的和內容
滑坡工程勘查的目的在于查清滑坡所在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自然地理、經濟狀況、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及地震活動等)氣象水文及人類工程活動等作用因素,以及人類工程活動后滑坡穩定性可能發生的變化,從而評價工程活動的可行性并提出活動方式及應采取的措施或方案建議。對于滑坡的地質勘查的內容是:通過地質調查與測繪、地質鉆探、挖探、物探、地下水觀測等各種調查和勘探手段,查明滑坡的要素、規模、空間分布范圍、成因、性質、類型、水文地質特征、穩定狀態與危害程度等。
(二)選擇合適的勘察方法
常用的地質勘察方法有如下幾種:
第一,鉆探。對大中型滑坡,鉆探是主要的勘查手段。鉆探的主要任務是查明滑坡體的范圍、厚度和巖土體組成,采取足夠的巖土試樣進行物理力學試驗,查明與滑坡有關的地下水含水層的層數、分布、來源、動態及各含水層的水力聯系等。
第二,挖探。挖探包括井探、硐探、坑探、槽探四種方式。通過挖探,可以直接觀察地質情況,詳細描述巖性,進行地層劃分,了解滑帶寬度和延伸方向,確定滑坡邊界。
第三,物探。物探手段主要是根據不同地層的物理性質的差異性,了解地層的分布狀態和地質構造特點等。物探與鉆探、挖探配合使用,可以節省鉆探工程量,提高勘查資料精度。
第四,水文地質勘查。滑坡的發生、發展與地下水活動的關系非常密切。為查明滑坡地下水的動態分布,必須進行水文地質試驗與鉆孔水文地質觀測,以測定滑坡各含水層的滲透系數、地下水位、流向、流速、流量及各層之間的水力聯系。
三,滑坡災害的治理
(一)明確滑坡治理的原則
第一,以查清工程地質條件和了解影響斜坡穩定性的因素為基礎。查清斜坡變形破壞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是最基本的工作環節,在此基礎上分析影響斜坡穩定的主要及次要因素,并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防治措施。
第二,整治前必須搞清楚斜坡變形的規律和邊界條件,變形破壞規律不同,處理措施也不同,要根據斜坡變形的規律大小采取相應的措施。此外,還須掌握變形破壞面的位置和形狀,以確定其規模和活動方式,否則就無法確切地布置防治工程。
第三,按工程的重要性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斜坡失穩后后果樂氐鬧卮蠊こ蹋勢必要提高安全穩定性系數,防治工程的投資量大;而非重大的工程和臨時工程,則可采取較簡易的防治措施。同時,防治措施要因地制宜,適合當地情況。
(二)采用滑坡治理工程措施
目前常用的滑坡治理工程措施有:
第一,清除滑坡體。對坡高小于15m、坡面長小于50m的小型土質邊坡,且其無繼續向上及兩側擴展的可能。由于挖方工作量較小,且挖除后可永久消除危害,因此可采用挖除的方法一次根治。
第二,排水工程。排水工程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整治滑坡一般應在滑坡體外修環形截水溝將地表水引至天然溝谷。滑體內修建樹枝狀排水系統,布置時主溝應盡量與滑坡方向一致,支溝與滑向成三十到四十五度斜交。為防止地表滲透,應填平夯實地表,對風化或裂隙地表應采取錨噴防護措施以及灌漿措施,此外還應重視綠化、植被以固定土壤。
第三,支擋工程,即在滑坡體上建造支擋建筑物來增加抗滑能力,以獲得巖土體穩定。首先可采用抗滑擋土墻。在中小型滑坡,下滑力不大時,可設置擋土墻或片石垛,并將基礎置于滑動面以下的硬層或基巖上,擋墻最常用的形式是重力式擋土墻。其次可采用抗滑樁。抗滑樁是借助樁與周圍巖同作用,把滑坡推力傳遞到穩定地層的一種抗滑結構。
參考文獻
前言
河北省地質環境而言,東臨渤海,西依太行,南接黃河,北靠燕山,地質環境復雜,公路地質災害也時常發生,如滑坡、泥石流等。公路地質災害的不斷增多,建立公路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管理體系的必要性日益凸顯,通過該體系的建立,從而減少由公路地質災害引起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1.開發與實現的技術路線
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在開發建設采用Mapinfo+MapBasic的開發模式,開發建設過程中要涉及到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Mapinfo技術、Mapbasic 程序設計以及網絡技術等,從長遠、整體、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系統應盡量采用最先進的IT技術保證系統的先進性、可發展性、系統的資源共享和開放。
本系統的開發采用的此種開發模式,結合GIS軟件和可視化語言的二次開發方式,也是當今GIS進行二次開發的主流方向。其優點顯著,既能充分利用GIS工具軟件對空間數據庫進行管理、分析,也可以充分發揮可視化開發語言的方便、高效等優點。集合二者的優點,不僅提高了開發效率,而且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序外觀美觀、操作性高,且可靠性好、易于移植、便于維護。
2.開發原則與目標
2.1體系開發的原則
可靠性:該體系的設計與開發首先應遵循可靠性,在數據庫設計方面篩選清晰、科學、可靠性高的數據,保證體系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可操作性:數據庫的建立和體系的開發可以滿足地質災害及相關決策部門對信息的查詢,用戶可以自己操作,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可操作性。
規范性:體系的設計開發應規范相應的系統符號、信息編碼、精度和坐標系統等。
可維護性:防治管理體系開發建立完成以后,應可以對其數據庫進行更新和維護,當出現新的地質災害時,應盡早更新數據庫,從而保證其科學性。
2.2體系開發的目標
其設計目標為:應用于公路地質災害信息的防治管理,可以實現公路地質災害信息的錄入、查詢、分析、統計和輸出等功能。利用開發平臺(GIS)特點、計算機技術和Internet網絡實現體系的統一管理和信息共享。為政府決策部門及時提供相關公路地質災害信息,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
3.設計與開發
結合省內在建和運營中的公路的一些重點地質災害突發路段的工程實際情況,利用GIS的空間分析能力和圖像處理能力,以重點發生公路地質災害路段的地形、地貌、天然降水量、地下水徑流等數據的變化情況為計算分析基礎,以解決公路地質災害信息處理的相關問題,該防治體系從數據信息的獲取、存儲、查詢和處理入手,提供地質災害的動態查詢和實時分析。
3.1數據庫模塊的設計與開發
公路地質災害數據內容涉及信息量大,內容冗雜,且來源不同,可稱之為多源化數據,按其數據類型可大致分為:圖像、圖形和文字數據信息。這就決定我們設計開發的數據庫為廣義的數據庫類型,公路地質災害數據庫模塊分為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兩部分,空間數據庫記錄的是數據的空間信息和圖元的基本屬性,屬性數據庫記錄的是文本、數值及對象。
3.2公路地質災害評估模塊的設計與開發
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理論很多,包括:灰色理論、模糊綜合評判法、穩定性模型綜合評判等。但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適應所有的工程和地質情況。鑒于此,本研究使用一種綜合評估預報理論。此模塊的設計與開發主要依托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3.2.1公路地質災害評估模型設計
公路地質災害評估模型主要分為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模型和公路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模型;
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模型的設計主要考慮地質災害現有的發育程度及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對已經存在的公路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對存在時間較長的地質災害應重點考慮其歷史重復性,根據分析結果,給出公路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的評價結論。對已經發生且發生歷史較短的地質災害,和潛在的公路地質災害主要分析其災害的發展趨勢的影響,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生成發展趨勢的預測成果。
公路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模型的評價結果主要為評估已存在的公路地質災害對自然、社會和人民已經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直接、間接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等。該模型的評估主要依托于災害對經濟財產造成的損失,適當考慮其對社會的進一步影響。主要以公路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和規模為依據,屬于公路地質災害現狀的評價。
3.2.2評估模塊的框架結構
參與評估的地質災害評估的只包括常見的公路地質災害類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縫等。評估模塊框架見圖3-1所示。
3.2.3評估模塊的基本算法
不同的模型采用的具體運算方法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思路相同,均采用有限單元法。每一個單元是模型評價的一個基本單位,而數據模型運算的基礎是單元數據,數據預處理就是將模型所需要的各種災害按模型的具體要求進行單元化,網格化。
3.3防治管理體系主體的設計與開發
3.3.1程序設計與開發的思路
程序設計與開發的基本思路就是選擇適合于該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的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
硬件環境的選擇主要以中高端微型計算機為核心,外部其他設備(掃描儀、打印機、磁盤、繪圖儀等)靈活選擇,支持多種輸入輸出管理方案,為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打好基礎。
軟件環境的選擇以Mapinfo軟件為開發平臺,利用該平臺提供的函數庫,開發語言庫,結合Visual Basic語言,確定該軟件開發環境為:
Windows XP + Mapinfo開發平臺 + Visual Basic、Mapbasic 開發語言。
3.3.2體系主界面的設計
該體系的基本界面是一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多文檔界面窗口,自動啟動多文檔窗口見圖3—2,它包括邊框、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狀態欄、災害工程集管理區域和數據窗口顯示區域。該窗口為本系統的主控窗口。系統所提供的功能,均在該窗口下完成。
邊框、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和狀態欄都具有和windows XP 一樣的屬性。
3.3.3體系的數據管理
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的數據管理主要涉及圖形數據管理和屬性數據管理兩個方面;數據的管理是對其相應的圖形和屬性進行輸入、編輯、查詢和維護等,其中屬性數據也是對其圖形數據的有力補充和完善。
4.結語
本文旨在結合河北省公路地質災害頻發的情況,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相關功能設計開發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對省內公路地質災害信息進行管理,為地質災害管理決策部門及相關部門提供控制和防治公路地質災害的依據,從而減少公路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海峰,高德政.2006.基于GIS的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四川地質學報.
中圖分類號:C35 文獻標識碼: A
Is shallow to talk to blow up to leak to press the technique manages coal mine impact in the prevention ground press disaster in of application
Wang Ji Bin
(Medium coal five set up a 49th project office, Han Dan in Hebei 056003)
Summary:this text mine the foundation of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in the analytical Zhao Lou coal mine geology up, inquired into impact ground pressing formatively inside the outside because of and the inside spot split output mechanism.Building up is sound disaster to predict to prevent and cure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o blow up to unload to press to manage protection measure.
Keyword:the impact ground press to blow up to leak to press to prevent from managing
引 言
沖擊地壓是采場周圍煤巖體,在其力學平衡狀態破壞時,由于彈性變形能的瞬間釋放而產生一種以突然、急劇、猛烈破壞為特征的動力現象。沖擊地壓是一種特殊的礦山壓力顯現。其顯現強度特征一般為弱沖擊、強沖擊、彈射、礦震、巖爆、煤炮、沖擊波、彈性振動等,常伴有煤巖體拋出、巨響及氣浪等現象;其發生突然劇烈,沖擊波力量巨大,瞬間摧毀巷道、采煤工作面和設備,傷擊人員。據統計,山東省從1996年至2005年3月份,先后有13處煤礦發生沖擊地壓災害,發生破壞性沖擊地壓353次,死亡28人,重傷65人,摧毀巷道8 000余米。
近年來,隨著礦井開采深度的不斷增加和開采條件的日趨復雜,兗州礦區厚煤層開采的大部分礦井相繼發生沖擊地壓或礦震事故,對礦井安全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趙樓煤礦為新建礦井,雖然尚未發生過沖擊地壓或礦震現象,但是趙樓煤礦開采深度大,地應力高,老頂中砂巖巖層厚度較大,3煤由北京煤科院開采研究所鑒定具有強沖擊傾向性且因火成巖侵入導致局部變質影響,區域內斷層構造發育,1302運順在掘進期間,已經發生了多次強礦壓顯現,對礦井的安全生產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加強煤礦沖擊地壓災害的預防與治理工作是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當中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1 沖擊地壓發生的原因
沖擊地壓發生原因有內因、外因2種因素:內因包括煤層本身的物理屬性、煤層原巖應力狀態;外因包括采深、采動集中應力放炮誘發等。
1.1 沖擊地壓發生的內因
(1)煤層具有沖擊傾向性
沖擊地壓的發生與煤巖體物理力學性質有直接關系。煤科總院北京開采所巖石力學實驗室對趙樓煤礦3#煤層沖擊傾向性試驗結果表明,趙樓煤礦3#煤層具有強烈沖擊傾向性,其直接頂具有中等沖擊傾向性。
(2)礫巖活動是發生沖擊地壓的主要力源
趙樓煤礦3#煤層上方基本頂為30余米厚的砂巖層,隨著工作面的推進周期性跨落;再上部500~800 m的巨厚礫巖層,礫巖層完整性較強,抗壓及抗拉強度均較大,采后不易冒落下沉,導致礫巖層與紅土層之間產生離層空間。隨著采空面積的加大,巨厚礫巖層形成板狀懸空巖梁,礫巖層原來的應力狀態發生改變,從而增加了未采3煤層的應力水平。當板狀礫巖層懸露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后,開始緩慢下沉并周期性斷裂跨落,礫巖層的斷裂跨落對下部的煤巖體產生沖擊載荷,從而加劇了3層煤工作面煤體的應力集中程度,導致3#煤層工作面沖擊危險增強,因此,巨厚礫巖層是發生沖擊地壓的主要力源。
1.2 沖擊地壓發生外因
(1)采深大應力高
趙樓煤礦首次沖擊地壓發生在-538m水平,垂深為668 m,即沖擊地壓發生臨界深度為668m,開采大于該深度就有可能發生沖擊地壓。目前3煤層工作面開采深度已達940m,已遠遠超過該深度。隨著工作面采深的加大,自重應力已超過3層煤的抗壓強度,較高的原巖應力易使煤體產生應力集中而破壞。
(2)工作面采動集中應力和周期來壓的影響
觀測結果表明, 3層煤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集中范圍為5~35m,應力集中系數為2.5,但上方礫巖層的超前壓力影響范圍達120m。因此, 3層煤工作面采動集中應力對工作面影響較為明顯。3煤層分層開采時上分層工作面周期來壓強度最大達510 kn/m2,來壓較為強烈。據統計, 3煤層沖擊地壓80%發生在頂板來壓期間,且對工作面超前壓力影響范圍破壞最為嚴重。
(3)工作面推采速度的影響
回采工作面推采過大后,工作面煤體集中應力得不到及時釋放,容易造成應力集中,因此工作面推采速度也是影響沖擊地壓發生的因素之一。
(4)放炮誘發
回采工作面放炮容易造成煤巖體能量釋放,因此工作面放炮是誘發沖擊地壓的主要工序,據統計,趙樓煤礦放炮誘發沖擊地壓占75%以上。
2 沖擊地壓的分類
沖擊地壓是一種復雜的礦山動力現象,其生成環境、發生地點、宏觀和微觀上的顯現形態多種多樣,以及它的顯現強度和所造成的破壞程度相差很大。
目前主要的、最有價值的分類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根據沖擊地壓的物理特征,按發生原因分(分為三類)
1.壓力型沖擊地壓
其發生時,煤柱和巖石將產生爆炸式破壞,如同堅硬的巖樣在試驗機上加載至強度極限后發生爆炸式破壞一樣。
2.突發型沖擊地壓
其發生原因是突然加載。是礦層上伏的厚而堅硬的老頂懸伸在礦柱上,先是夾緊礦柱并對它加載。當達到一定跨度時發生折斷和垮落,同時產生壓力波,造成處于極限應力狀態的礦柱發生瞬時破壞。
3.爆裂型沖擊地壓
其發生原因是在直接頂上部或直接底板下部存在塑性夾層。例如,在剛性巖層之間的粘土夾層,一旦條件適當被擠壓出來,造成頂底板剛性巖層以沖擊形式爆裂。
(二)根據沖擊地壓的能量特征,按沖擊時釋放的地震能大小分(分五個等級,表1-1)。
表1-1 按能量特征分類表
1. 微沖擊
表現為小范圍巖石拋出和礦體微震動,包括射落和微震。射落是表面的局部破壞,表現為單個煤(巖)塊彈出,并伴有射擊的聲響。微震是母體深部不產生粉碎和拋出的局部破壞,常伴有聲響和巖體微震動。
2. 弱沖擊
少量煤(巖)拋出的局部破壞,伴有明顯的聲響和地震效應,但不造成嚴重損害。
3. 中等沖擊
急劇的脆性破壞,拋出大量巖石,形成氣浪,造成幾米長的巷道支架損壞和垮落,推移或損壞機電設備。
4. 強烈沖擊
使長達幾十米的巷道支架破壞的垮落,損壞機電設備,需要大量的修復工作。
5. 災害性沖擊
使整個采區或一個水平內的巷道發生垮落。個別情況下波及全礦,造成整個礦井報廢。
(三)根據參與沖擊的巖體類別分(分為二類)
1.煤層沖擊(煤爆)
產生于煤體―圍巖力學系統中的沖擊地壓,是煤礦沖擊地壓的主要顯現形式。
2.巖層沖擊(巖爆)
高強度脆性巖石瞬間釋放彈性能,巖塊從母體急劇、猛烈地拋出。對煤礦,是頂底板巖層內彈性能的突然釋放,又稱圍巖沖擊。按沖擊位置又分頂板沖擊和底板沖擊。頂板沖擊按顯現形式又可分成典型的頂板沖擊和致密頂板巖層突然折斷形成的沖擊礦壓,后者往往伴生強烈的煤層沖擊與底板沖擊。
3 沖擊地壓災害預測預報及治理
3.1 沖擊地壓災害預測方法
(1)經驗類比法
經驗類比法是預測采區或工作面沖擊危險程度和區域的常用方法。工作面開采或巷道掘進前,利用經驗類比法對工作面進行沖擊危險程度劃分,采空區邊緣、斷層附近、煤柱區等均為沖擊危險程度相對較高的部位,應優先進行防沖治理。
(2)煤粉監測法
煤粉監測是操作方便、效果明顯的一種沖擊危險監測措施。監測方法:使用MSZ 12電煤鉆、Φ42套節麻花釬子配Φ42鉆頭打眼,從孔口開始每米收集1次煤粉,并用彈簧秤稱其重量記錄在記錄表上,每打完1個孔,必須立即將結果填入記錄表,當監測煤粉量超過危險煤粉量時,預報有沖擊危險。再利用電磁輻射法進行校核監測,當兩種監測手段均有沖擊危險時,應及時實施卸壓爆破,炮后再打1~2個煤粉監測孔,校驗卸壓效果,如不能消除沖擊危險,必須繼續實施卸壓爆破,直至消除沖擊危險。
(3)工作面礦壓監測法
每班對上、下平巷超前支柱進行阻力監測,找出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影響范圍及應力集中系數,確定超前支護距離及方式。根據阻力大小預報工作面頂板來壓及應力集中區域。在工作面中部布置2個測區,測區間距20m,每個測區包括2個支架,重點對工作面支架阻力進行循環監測,然后畫出監測曲線,預測工作面頂板來壓情況,結合其他監測手段預報工作面沖擊危險度。同時對每個支架都安設自動測壓表,一方面可以對支架初撐力進行監控,另一方面可以對工作面頂板來壓情況進行全面預報分析。
(4)鉆孔應力計監測法
在工作面上、下平巷超前100 m均勻埋設鉆孔應力計,對巷道煤體應力變化情況進行監測。鉆孔應力計設在上平巷下幫、下平巷上幫,孔口距底板0. 5m,沿煤層傾角布置,孔距20 m,孔深10 m。每小班監測2次,畫出每臺應力計的監測結果,找出應力集中地點及集中范圍,配合其他手段實現工作面沖擊危險的準確預報。
3.2 沖擊地壓災害治理
卸壓爆破是對已形成沖擊危險的煤體,用爆破方法減緩其應力集中程度的一種解危措施。實施卸壓爆破應采取深孔爆破方法,孔深應達到支承壓力峰值區。裝藥位置越靠近峰值區,炸藥威力越大,爆破解除煤層應力的效果越好。
卸壓爆破能同時局部解除沖擊地壓發生的強度條件和能量條件。即在有沖擊危險的工作面卸壓和在近煤壁一定寬度的條帶內破壞煤的結構(但不落煤),使它不能積聚彈性能或達不到威脅安全的程度。這樣在工作面前方形成一條卸壓保護帶,如圖5-9所示,隔絕了工作空間與處于煤層深處的高應力區。顯然,從防治沖擊地壓的角度看,用適量的炸藥,爆破出盡量寬的保護帶為好。根據多年的觀測實踐證明,如果能保證在工作面前方和巷道兩幫始終保持一個寬為5~10m的保護帶,就能防止沖擊地壓的危害。
圖5-9 卸壓爆破示意圖
卸壓爆破屬于內部爆破,主要物理作用是使煤層產生大量裂隙。試驗表明,爆破使炮孔周圍形成破碎區和裂隙區,破碎區遠小于裂隙區。徑向裂隙穿過切向裂隙,說明徑向裂隙擴展在前,切向裂隙形成在后,如圖5-10所示。爆破后,沖擊波首先使煤體破裂,繼之爆生氣體進一步使煤體破裂,在氣體壓力作用下,煤體沿徑向移動,形成切向拉應力,產生徑向拉破裂。隨著裂隙的擴展,氣體通過裂隙擴散到煤體中,與煤體產生熱交換,同時氣體的體積增大,而溫度和壓力下降。當裂隙前端的應力強度因子小于斷裂韌性時,裂隙停止擴展。當壓力小于臨界值時,因原先受壓貯存在煤體中的彈性能釋放,使煤體向炮孔中心移動,在煤體中產生徑向拉伸作用,導致切向破裂。但徑向裂隙的擴展遠大于切向裂隙。造成煤層性質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徑向裂隙。
圖5-10 實驗室裝置和裂隙分布
a―爆破試驗裝置;b―裂隙分布
根據彈塑性理論,把采煤工作面簡化為平面應變的力學模型。以鮑店礦為例的計算結果表明,卸壓爆破使煤壁前方的支承壓力重新分布,應力梯度變小,峰值壓力移往煤體深部7m以遠,如圖5-11所示。屈服區比爆破前增加近一倍,能量密度明顯減小。
圖5-11 支承壓力分布曲線
說明:實線為爆破前,虛線為爆破后。
綜上所述,卸壓爆破在煤體中產生大量裂隙,使煤體的力學性質發生變化,彈性模量減小,強度降低,彈性能減少,破壞了沖擊地壓發生的強度條件和能量條件。由于煤體內裂隙的長度和密度增加,按照失穩理論,還具有致穩作用和止裂作用,防止了沖擊地壓的發生。
實施卸壓爆破前必須先進行鉆屑法檢測,確認有沖擊危險時才進行卸壓爆破,爆破后還要用鉆屑法檢查卸壓效果。如果在實施范圍內仍有高應力存在,則應進行第二次爆破,直至解除沖擊危險為止。
為了安全生產,通過卸壓爆破在工作面前方和巷道兩幫形成一個有足夠寬度(大于3倍采高)的卸壓保護帶。所以卸壓爆破的深度,對巷道兩幫應等于保護帶寬度,對采煤工作面應等于保護帶寬度加上工作面進度。
爆破孔的孔深取決于卸壓深度,一般要求等于或大于整個應力集中區的寬度。由于孔深藥量多,為保證殉爆可用導爆索連接加強引爆。為使藥卷能裝到孔底,可先把藥卷裝在軟管里或用非金屬材料綁扎后進行裝藥,如圖5-12所示。
1―彎曲的炮泥卷;2―鉆孔(直徑50mm);3―帶滑動保護罩的側翼炮泥;4―藥卷軟管;5一導爆索;6一引爆線;
爆破孔布置方式應根據具體條件確定。通常用煤電鉆打眼,孔徑50~55mm,孔間距4~10m,每孔裝藥量按不超過孔深一半計算,一般為1.5~3.0kg。鉆孔不裝藥部分必須填滿水炮泥或粘土炮泥。躲炮距離150m,躲炮時間30~40min以上。
總 論:當監測到有沖擊危險后,應立即實施卸壓爆破。卸壓孔深7~10m,孔間距不>5 m,每次引爆4~5個卸壓孔,以提高卸壓效果。采用頂板爆破預防措施時,應首先考慮本工作面爆破為下一臨近工作面預防沖擊的措施。爆破前必須摸清頂板巖性及結構,明確爆破的層位,選擇合理的爆破參數,實踐證爆破泄壓技術在預防治理煤礦沖擊地壓災害應用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066-01
我國是一個人口巨多、地大物博的國家,同時也是地質環境較為復雜的地區,尤其以引起地震、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育的自然地質因素非常多。地質災害存在分布性廣、種類多、發生頻度高、強度大、破壞性強等特點,已成為我國危害性最大、影響范圍較廣的自然災害。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各行各業對礦產資源需求總量也在日益增大,華北、華南、西北等多省市已逐步向深部開采階段發展。礦區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存在斷層、巖脈縱橫交錯等復雜情況,加之礦山日常生產中的頻繁爆破振動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直接影響到礦山生產的正常有序進行,制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1]。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必要性分析
隨著人居活動范圍和程度的進一步擴大增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呈加劇趨勢,直接威脅到區域城鎮農村居民的人生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高效穩定發展,急需比例尺更大、精度更高、信息數據資料更全、系統功能更翔實的區域地質資料。2003年11月國務院通過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并于2004年3月1日起具體施行;2004年4月29日,《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4年至2020年)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專家評審。在2011年到2020年期間,我國將開展第三輪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將完成覆蓋全國的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并全面掌握我國陸地和近海區域地質災害的分布與危害程度;將圍繞居民生命、財產、以及生存環境等進行地質災害資料調查收集工作,重點開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1∶50000),以期為各級地方政府制定相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制度和實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提供重要基礎數據信息依據[2]。
2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遙感監測技術
區域地質災害的監測技術較多,基于遙感技術的地質災害監測手段已從實驗階段逐步走向全面推廣的實踐適用階段,其在山區大型工程建設,以及江河湖庫等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的大區域地質防災減災工作中,獲得非常優良的應用效果。在地質災害實際監測過程中,充分利用航天遙感、差分干涉雷達、GPS全球定位技術、以及3S集成技術等進行區域地質災害的監測治理,是未來遙感對地觀測技術一體化系統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監測和治理工程中研發應用的必然趨勢。通過對區域地質信息的實時遙感監測,不僅可以達到對監測區地質災害的動態監控、預測的目的,同時可以通過地質災害治理前后的遙感影像資料對比分析,實現對地質災害治理方案和治理效果動態評估功能,為地質災害監測治理修正提供詳細的參考信息,便于制定完善系統的地質災害監測治理方案體系。航空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中應用的進一步成熟,為區域地質災害調查與實時監測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各種信息收集功能,并結合遙感動態監測技術,可以對待調查區域的地質災害進行詳細系統的調查、信息收集、以及地質災害種類和危害性的預測評估,進而獲取待調查區域詳細系統的各項綜合信息資料,便于建立區域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管理系統,為區域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預警決策、綜合防治、搶險救災等提供豐富的數據信息資料。
3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對策
采取有力的技術措施,對區域地質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和綜合防治,是一項關系到城鎮農村居民人身財產安全,以及工礦企業可持續高效生產發展的復雜系統工作。
3.1 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降低人為地質災害發生
從大量地質災害原因調查結果可知,很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對于礦山采區地質災害而言,由于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往往不顧采區地質特點進行工程建設和資源開采,尤其是群集而上的掠奪式、無序式開采模式,導致采區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增加、破壞程度增強。因此,只有提高地質災害多發區居民和開發商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企業運營經濟效益等,與建立完善系統環境保護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制止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
3.2 預防為主,增加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專項資金投入
無論是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治理,還是救災以及災后重建,均需要專項資金作為強有力的支持。從大量研究表明,災后治理費用往往是前期防治投資費用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因此,在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作中,要重視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工作,增加區域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專項資金投入,努力做好地質災害前期防范工作,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
3.3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災后治理措施
在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地段,應及時徹底清除堆積物,并將清理出的碎屑物統一堆放在固定場所,避免松散堆積物在外界力作用下再次滑坡或促使泥石流的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形成的危崖、陡壁等地段,應該采取擋、減、固、排等加固修復綜合治理措施,盡量避免或減少災害區發生二次地質災害。根據泥石流災害形成的溝道特性和規模,應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工程措施進行災害治理。對于西北黃土高原常見的泥石流災害,可以通過以下多種工程措施進行災害治理。(1)攔沙工程,如修建谷坊、攔渣壩、攔渣堰、格柵攔沙壩等,通過攔截蓄積泥沙,從而減少泥沙下泄量,降低泥石流的破壞程度;(2)修建淤地壩,可以用來攔泥淤地,從而達到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效果。自然淤積平整形成的壩地又可以作為土壤肥沃的高產農田。(3)疏導分洪工程,通過修建排洪溝,導流堤等工程,將泥石流進行人工分流,疏導到荒山溝等區域,從而達到減小泥石流規模,降低災害破壞程度,達到對泥石流綜合治理的目的。
3.4 加強地質災害預防監測、技術措施、以及綜合整治制度體系的研究
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環境破壞和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作,是一個亟待進一步加深研究的內容,要從區域生態環境破壞、新增水土流失量、人為地質災害發生機理與規律等方面,加深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機理、規律、程度、頻率等方面的研究。同時,還要加強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評估和預報工作,為區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提供重要科學參考依據。
4 結語
為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調查、監測預防、預警評估、以及綜合治理工作必不可少。只有在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實踐工作中,重視區域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才能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穩定發展。
根據2020年3月全鎮各村委會地質災害隱患大排查調查上報核查的數據,有地質災害危險點43處,分布在12個村委會,全部列入縣、鎮、村級地質災害監測危險點(見附件1:《鎮2020年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報網絡示意圖》、附件2:《鎮2020年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責任區劃一覽表》)。
二、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范圍
根據我鎮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數據,我鎮有近兩百人直接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受威脅房屋69余棟近339間、林地110多畝、耕地100多畝,一旦形成災害,災害點附近的道路、橋梁、電力、通信等設施也將受到威脅。
三、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我鎮地質災害多發生在汛期,降雨集中的高峰期一般出現在4-6月,但我鎮3、7、8月也是多雨月份。因此3-8月是我鎮的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汛期降雨量多于常年,雨量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加速器,各村務必高度警惕,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嚴加監管。當前期持續降雨量和當日降雨量分別達至90mm和35mm,或區域內出現個別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時,應進入警報狀態;當進入警報狀態后,降雨仍未停止,區內災害點增多,山體出現變形跡象,應進入臨災預報狀態,作好搶險救災的準備。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完善監測預報網絡,落實監測預報責任
1、完善鎮、村、組三級監測網絡,鎮設站,行政村設組,村民小組設監測員。各村委會要落實村組、監測人員,對人員有變動的,要及時進行調整,并進行登記造冊,形成監測網絡信息系統,按照群測群防要求,由行政領導負責,層層落實人員,抓好當地重要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尤其要做好雨季輪流值班,日夜監測工作。
2、各村要負責對轄區內每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警示牌,并在滑波體的前后緣及主要裂縫處設置測量標尺。
3、負責監測任務的單位和個人要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動態監測,每個隱患點設1-4個監測點,汛期4、5、6、7月在第一次暴雨的當日起開始加密觀測,每日不得少于一次,其它月份一個月不得少于2次,認真觀測測量數據,填寫監測記錄表,及時進行分析和上報監測信息,為政府作出準確無誤的臨災預報。
(二)開展汛前調查和汛期應急調查
1、汛前調查:各村要組織力量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調查,確定危險程度,劃定危險區范圍,落實監測人員及防范措施,設置警示牌,埋設測量標尺,做好危險區住戶的搬遷工作.同時應將“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到轄區內每個地質災害危險區住戶手中。
2、汛期應急調查:在汛期一旦發生重大險情或地質災害,應于半小時內速報鎮政府、自然資源、應急管理部門,并及時進行應急調查,做出應急處理,并在12小時內報告處理情況。
(三)積極預防和主動避讓
1、對轄區內的隱患點、危險點,要認真落實預防措施,積極創造條件進行治理。暫時沒有條件治理的要制訂好防治規劃,采取簡易應急措施加以防范,以遏制和減緩險情。
2、結合新農村和中心村及地災移民建設等,大力實施地質災害移民搬遷工程,積極開展地質災害“主動避讓”和“災民下山”工作。各村委會要對處于威脅區內的住戶進行調查統計,確保汛期危險區住戶人員撤離,并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有計劃地安排受威脅區的住戶轉移到安全地帶集中規劃建房。
五、地質災害應急措施
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出現地質災害險情,進入地質災害防治應急狀態,按鎮突發應急預案要求,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1、政府迅速成立由應急管理辦、農業農村辦、交通、水利、公安、民政、衛健、電力、通信等部門及鎮村干部組成的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統一組織和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2、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后,村委會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動員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3、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統一設置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制定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4、農業農村辦會同應急管理、水利、交通等部門盡快查明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等情況,提出應急治理措施,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
5、應急、民政、衛健、市監、商務、公安部門,應當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置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社會治安工作;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門應當保證地質災害應急的通信暢通和救災物資、設備、藥物、食品的運送。
6、險情發生后,由鎮政府緊急抽調人員組成搶險救援隊伍,籌集好救援資金,裝備、物資,確保搶險救援工作的及時展開。因救災需要,可臨時調用單位和個人的物資、設備或房屋、土地,但事后應當及時歸還,無法歸還或者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相應的補償。
7、搶險救災結束后,指揮機構要形成事故處理調查報告,根據災害的規模等級和影響程度向上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交事故處理報告。
六、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地質災害防治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貫徹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統一指揮,分級負責,保證重點;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社會事務辦、衛生院負責我鎮公共衛生設施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農業農村辦負責我鎮公路、集鎮規劃區內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農業農村辦、林工站負責我鎮林區公路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農業農村辦、水務站負責我鎮山塘水庫、水電站、水利設施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黨政辦負責聯系氣象水文部門對災害性天氣作出及時預報,并會同農業農村辦共同作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鎮各包村辦公室應會同村委會對所包村的地質災害危險點組織有效監測和防范。
應急管理辦負責組織地質災害搶險救援工作。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產生和人為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
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適用于本辦法。但地震災害的防御管理除外。
第四條防治地質災害,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統一管理。
第六條從事生產、建設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誘發或者加重地質災害。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鼓勵在地質災害防治中運用先進適用科學技術,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防治地質災害的能力。
第二章規劃
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調查。
第九條國務院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上一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跨行政區域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
第十條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地質災害現狀;
(二)防治目標;
(三)防治原則;
(四)易發區和危險區的劃定;
(五)總體部署和主要任務;
(六)基本措施;
(七)預期效果。
第十一條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劃定地質災害
易發區和地質災害危險區。
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地質災害危險區是指明顯可能發生地質災害且將可能造成較多人員傷亡和嚴重經濟損失的地區。
第三章預防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查批準后組織實施。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內容包括:
(一)地質災害監測、預防重點;
(二)主要地質災害危險點的威脅對象、范圍;
(三)主要地質災害危險點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四)主要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預警信號、人員和財產轉移路線。
第十三條對地質災害應當實行動態監測。國務院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監測規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絡。
負責監測任務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監測規范開展監測活動。
第十四條縣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在地質災害危險區邊界上設立明顯標志。
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從事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的各種活動。
第十五條城市建設、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項目建設和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在申請建設用地之前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結果由省級以上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認定。不符合條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十六條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包括下列內容:
(一)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二)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危險性;
(三)擬采取的防治措施。
第十七條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實行預報制度。預報內容主要包括:
(一)發生時間;
(二)發生地點;
(三)成災范圍;
(四)影響強度。
第十八條地質災害的預報分為長期、中期、短期和臨災預報。
地質災害長期預報,是指五年以上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報。包括地質災害區劃和易發區的圈定。
地質災害中期預報,是指幾個月到五年內將要發生地質災害的預報。
地質災害短期預報,是指幾天到幾個月內將要發生地質災害的預報。
地質災害臨災預報,是指幾天之內將要發生地質災害的預報。
第十九條地質災害長期預報和重要災害點的中期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地質災害的短期預報和一般災害點的中期預報,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報同級人民政府。
地質災害的臨災預報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報同級人民政府。
群眾監測點的地質災害預報,由縣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或其委托的組織。
鼓勵單位和個人提供地質災害前兆信息。
第四章治理
第二十條地質災害治理責任,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界定。
第二十一條主要由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由當地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治理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第二十二條主要由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由誘發者承擔治理責任。
地質災害治理責任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提供地質災害治理所需經費;
(二)制定或委托制定地質災害治理方案;
(三)向有關部門報送地質災害治理方案;
(四)承擔或委托承擔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治理責任人擬定的地質災害治理方案,應當符合國務院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規范,按規定的程序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治理方案有重大改變的,必須報原審批機關重新審批。
第二十三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施工,應當依據經批準的治理方案。
在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必須對已有的地質災害險情進行監測,制定出現突發性異變情況時的應急措施。
第二十四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竣工后,必須經治理方案的審批機關組織驗收。
禁止侵占、損毀或者破壞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施。確有必要變動、關閉或者拆除的,必須征得原驗收機關的同意。
第二十五條承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及監理的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取得相應的資格,領取資質證書。
第五章獎勵與懲罰
第二十六條對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向當地人民政府提出建議給予表彰與獎勵。
(一)在執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任務時,組織嚴密,指揮得當,防治得力,出色完成任務者;
(二)從事生產建設時,防治措施有效,防止誘發或者防止加重地質災害成績突出者;
(三)采用先進科學技術,防治地質災害成績突出者;
(四)提供地質災害前兆信息取得顯著防災效果者;
(五)保護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施成績顯著者;
(六)在搶險救災工作中,保護國家和人民財產、搶救群眾有功者;
(七)有其他特殊貢獻,成績顯著的。
第二十七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視不同情節處以警告或者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數額罰款;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從事容易誘發地質災害活動的;
(二)故意虛假的地質災害預報信息造成損失的;
(三)侵占、盜竊、毀損或者破壞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工程設施的;
(四)阻礙防治地質災害工程施工的;
(五)不按防災預案要求承擔監測預防任務的;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產生和人為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在我縣主要表現為崩塌、崩岸、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現象。從往年的情況來看,我縣地質災害的發生與暴雨、連續降水等誘發因素密切相關。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我縣年汛期降水量比往年偏多,但降水時間分布不均,6月份和7月份降水相對集中,因此,做好今年的地質災害預防工作尤為緊迫。
二、年汛期地質災害預防監測重點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背景條件,結合往年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和今年汛期降雨趨勢分析,在全縣劃出以下監測重點地段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一)崩岸、管涌災害預防監測重點
1、瓦埠湖、高塘湖沿岸莊墓鎮、羅塘鄉、左店鄉重點預防堤壩崩岸、管涌。
2、瓦東干渠、滁河干渠等重點預防滑坡、管涌。
3、中、小型水庫在暴雨和連續降雨時重點預防堤壩崩岸、管涌。
(二)不穩定斜坡土體地質災害預防監測重點
1、淮南鐵路線段、合淮公路、朱雙公路重點預防路基崩塌、滑坡。
2、磚瓦窯廠取土區重點預防滑坡、崩塌。
3、采石廠重點預防滑坡、崩塌。
三、工作重點
(一)全面摸底,及時制定防災救災預案。汛期前,由國土部門組織人員,對我縣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調查,核實具體隱患點的位置、類型、規模穩定性及危害情況,督促指導鄉鎮、礦山責任單位安排好全年尤其是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根據調查情況編制修定我縣地質災害總體預案。各鄉鎮要根據全縣汛期地質災害防災總體預案,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救災預案,劃定重點防治區段和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
(二)群防群治,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由國土部門牽頭,縣直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開發區參與,按照群防為主,群治結合的原則,充分依靠社會各方面和廣大群眾的力量,切實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巡查和預報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我縣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及時完善預防措施,落實防治任務,達到防止地質災害發生和減少災害損失的目的。
(三)分工負責,加強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重點區段監測防護。各鄉鎮、工程設施所屬單位及礦山企業要按照分工負責的要求,落實監測人員,明確監測內容及方法。與工程設施直接有關的地質災害隱患日常監測,由有關部門、單位負責;鐵路沿線日常監測由鐵路部門負責;兩湖地區日常監測由周邊鄉鎮負責;干渠及中型水庫日常監測由水務局和滁河管理分局負責;小型水庫日常監測由所在鄉鎮負責;礦山地質災害隱患點日常監測由礦山企業負責。國土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重點防御區段的巡查,汛期巡查一般不少于2—3次;重要時段(如特大暴雨、連陰雨時段),要增加巡查次數。如發現重大異常情況要迅速采取預防措施并及時上報。
(四)屬地管理,及時做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險情預報。對可能發生險情的隱患點,由所在鄉鎮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及時險情預報。內容主要包括發生時間、發生地點、成災范圍、危害程度等。對確認進入危害階段的隱患點,根據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規律、地帶及危害性等,由鄉鎮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及時報請縣人民政府預警。
(五)因地制宜,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預防應急措施。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要根據“避讓和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宜避則避,宜治則治。有條件的地區,可將危險區內受災對象撤出或及時進行治理,暫時無法搬遷或沒有條件治理的地區,應針對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采取必要應急預防措施,以遏制和減緩險情,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出現臨界險情的,要立即組織災害影響范圍內人員撤離,重要財產要立即轉移,并迅速做好搶險臨戰準備。對難以準確判斷是否進入臨界險情的,按照臨界險情方案運作。
(六)協調配合,全力做好搶險救災工作。災情發生后,災害發生地鄉鎮、開發區防災領導小組要立即按照既定方案部署搶險救災工作,并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的要求,向上級主管部門速報災情;國土部門要迅速組織技術力量查明災害類型、活動范圍、誘發因素、發展趨勢,圈定危險地段,加強現場監測,參與指導安全搶險救災;各級搶險救援隊伍要迅速進入現場,搶救人員;交通、通信、電力等部門要保證搶險救災工作所需交通通信聯絡、電力供應的安全暢通,并盡快恢復被破壞的有關基礎設施;民政部門要及時做好災民轉移安置撫恤工作;公安部門要維持好災害發生地的公共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照統一指揮,分級負責,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實行各級行政首長負責制,地質災害監測重點區域所在鄉鎮(開發區)要成立以政府(管委會)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和協調本區域災害防治工作,并將地質災害監測重點地段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負責人。縣國土部門負責做好地質災害防災的業務指導,與地質災害防治有關的其它部門,要按照統一布置、分工負責的要求,積級做好有關工作。
根據年修編的《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動態變化,我鎮現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處,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為主。其中滑坡隱患點個,泥石流隱患點個,地面塌陷隱患點個。
二、防治總體要求及防治重點
按照“以人為本、明確責任、預防為主,治避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調查、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抓好勘查治理、搬遷避讓和防災隊伍建設等工作,不斷提高全市地質災害的預防和處置能力,最大限度減少、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我鎮地質災害類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為主。
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年)》,全鎮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于交警隊屋邊,村, 村, 村。
上述地質災害隱患是我鎮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所在村要在汛期來臨之前明確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編制防災預案,并報鎮土管所備案。同時,每個行政村要對本行政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巡查,建立檔案,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宣傳,落實防災責任,切實抓實、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務
(一)重點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梅、臺汛期,是地質災害的多發時段和重點防范期。在汛期來臨之際,我鎮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領導小組要組織國土規劃、農業水利、交通等相關人員在主汛期到來前,對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內的交通路線、重要基礎設施和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現場實地檢查,提出具體防范意見,落實防災減災措施。在整個汛期,鎮地質災害防治小組要堅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強應急值守。嚴格執行險情巡查、災害預報、災情速報等制度。一旦出現險情災情,要在鎮政府統一領導下,啟動相應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立即開展應急調查,提出應急處置措施。對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盡最大可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著力強化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災、應大急,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分工負責、協調一致、反應迅速的應急反應機制。進一步細化本村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及操作手冊,組建包括國土規劃、農業水利、民政衛生等部門在內的應急處置與救援隊伍,配備完善應急裝備。高度重視基層地質災害防災能力建設,加強對農村基層地質災害監測員應急能力的培訓。地質災害多發的行政村應根據本地實際,把氣象災害協理員、山洪災害預警員與地質災害監測員有機地整合,平時加強溝通聯系,信息共享。災情發生時,齊心協力、合作防災。進一步加強群測群防工作責任制的落實。重點防治區與重要隱患點的監測工作的相關責任人和負責人的責、權、利要逐一落實,并向社會公布。
(三)繼續做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
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的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農村居民點地質災害隱患,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下山脫貧和農村住房改造工程,通過加強勘查治理、有序組織搬遷避讓等途徑妥善解決。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級交通、農業、林業部門要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建賬立冊,有針對性地加強防范和治理,保障這些道路建設運營安全。鐵路、水利、旅游開發等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落實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任務。各地要嚴格施工、監理單位的資質審查,加強治理工程、監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確保工程質量。
(四)積極做好山區中小學校舍場址的地質災害防治
全鎮中小學校舍場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辦公室要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校舍場址,組織編制治理規劃,按危害程度進行分類處置,落實各項防災措施。可以應急排險消除危險的,盡快實施應急排險工程;短期難以消除的,應劃定危險區并設立警示標志,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災責任人及日常巡查、監測人員,并因地制宜地開展預案演練;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實施勘查治理工程。學校要加強對教職工和學生的地質災害預防和救治知識的教育,培養教職工和學生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實施
目前,我市新一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公布實施。鎮政府要將規劃目標和防治任務分解為具體的年度計劃,落實防治責任,并實行嚴格的年度目標考核。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設,做好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務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高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研究、部署、檢查、落實。要以高度的責任感,樹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無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舉措促進地質災害防治由被動防治向主動防治轉變。要建立和完善防災責任制,政府主要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國土資源、氣象、水利、建設、交通等部門責任,并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加強監督,落實制度
(一)地質災害發生的時段和類型
根據我市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的強度,結合汛期氣象趨勢預測,我市今年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仍然較高。
預測20*年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4月—7月的梅雨期、梅汛期、臺風期。在降水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極易引發山區風化殘積土體和公路邊坡、礦山宕面,及廢棄礦點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8月—10月臺汛期強降雨引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的概率較大。因此,我市地質災害的主要防范期為4月—10月。重點時段為梅雨期和臺風期。
(二)地質災害發生的重點地區
根據我市的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時空分布特征以及地質災害發生歷史頻率和強度。預測地質災害發生的重點地區為昌北、昌西、昌化、高虹、橫畈等地,這些地區地質構造發育,巖性較破碎,節理裂隙密度較大,巖層的主要成分是硅泥質頁巖,軟硬不均,半堅硬中厚層狀巖夾軟弱碎屑巖,這些巖性組成的地層遭受修路、削坡建房等人類工程活動的破壞,使山體失去平衡,一旦遇到強降雨,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就較高。
上述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鄉鎮應針對轄區重點防災地段,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減災與應急預案。市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防災減災措施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年終要將防災實施情況作認真總結,書面報告市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
二、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明確責任,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地質災害的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工程建設的安全,各級各部門必須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克服麻痹思想,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自覺性。
各鄉(鎮)、街道應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掌握和自救能力,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層層落實責任,加強群測群防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組織實施好防治工程并加強監督。
建設部門要全面掌握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居住分布情況,加強城鄉居民點的規劃、審批和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氣象、水利(水文)部門要加強雨情、水情預測工作,尤其要提高基層氣象、水利(水文)部門的預測預報能力,及時作出強降雨和洪水預報,并報告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及有關單位,遇緊急情況要以最快速度通知有關單位和群眾,為防止和減少地質災害創造條件;水利部門負責做好水庫周邊與河道兩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嚴防地質災害危及水庫和河道安全及引發次生災害。
交通部門負責做好公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發現險情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在隱患路段設立醒目的警示牌,提示過往的車輛和行人注意,同時做好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對于公路建設形成的高陡邊坡和不穩定斜坡,交通部門要責成建設或項目法人單位及時治理,確保治理工程和公路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旅游部門要督促各旅游區(點)管理單位做好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其他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做好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預防為主,嚴防建設工程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各鄉(鎮)、街道和各有關部門、單位必須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以及水利、交通等重大建設項目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要求,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未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不得批準。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三)加強動態監測和險情巡查,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
在汛期來臨之前,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要對本轄區所有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和交通沿線進行一次實地檢查,對地質災害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作出分析評價,提出具體可行的防范意見和防災減災措施。汛期來臨時,鄉(鎮)、街道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加強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切坡建房點和鄉村公路切坡處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國土資源部門在汛期前應對各地群測群防網絡的建立和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要對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持有情況進行檢查,凡未發放到位的要督促有關人員及時發放,已遺失的要盡快補發。
三、地質災害治理計劃
20*年地質災害治理任務包括20*年尚未完成的治理工程共9處,具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