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18: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制造業發展趨勢,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業發生了重大變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業的全球化趨勢加強,企業競爭中技術創新
的主導地位突顯。
1.全球化戰略已成為各跨國制造公司搶占世界市場的首選戰略
整個20世紀,跨國公司一直是經濟全球化的生力軍,尤其在第二個50年里,跨國
公司更是飛速擴張,實力之強占據了全球經貿的“半邊天”。據統計,經合組織成員
國之間的貿易額近一半都是由跨國公司內部及其相互之間的貿易構成的。而在全球大
型跨國公司中,制造業無論從企業數量、經營規模,還是利潤額等指標來看,都占據
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綜合500強榜單中制造業跨國企業達230家左右,20
03年上升為240家左右。從500強前十名的變化可以看出,十年來世界制造業規模進一
步擴大:19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業有四家是制造業企業,1995年、1996年均占五家,
1998年上升為六家,到2003年已達到九家(注:根據歷年美國《財富》雜志“全球50
0強”名單整理。)。因此,可以說,作為21世紀全球經濟活動的主體,跨國公司的
戰略意圖就代表著世界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擴張,全球化戰略
已經成為各個跨國制造公司搶占世界市場的首選戰略。當然,這種全球化戰略不再等
同于過去通過異地生產或銷售來占領市場的傳統戰略。
2.制造業全球化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
傳統的制造業跨國公司生產方式有兩種:一是以母國為生產基地,將產品銷往其
他國家;二是在海外投資建立生產制造基地,在國外制造產品,銷售給東道國或其他
國家。其特點是:自己擁有生產制造設施與技術,產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資源的利
用上,僅限于利用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員或資金等。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由于信息技術革命,管理思想與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
變化,企業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在跨國公司,特別是制造業跨國公司中
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與發揮,并將成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發展下去。這種變化的主要特
征是:廣泛利用別國的生產設施與技術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擁有生產設施與制造技術
的所有權的情況下,制造出最終產品,并進行全球銷售。制造業全球化方式主要形式
有兩種:一是制造業公司掌握產品設計、關鍵技術,授權國外生產廠商按其要求生產
產品,自己則在全球建立營銷網絡;二是制造業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建立零部件的加工
制造網絡,自己負責產品的總裝與營銷。
在優先考慮利潤最大化、分散風險、降低成本和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情況下,近
年來日、美、歐跨國制造公司實行了新的分工,在亞洲建立零部件生產商,加速推進
企業聯合和技術合作;此外,還建立越來越完整的生產、銷售和出口的產業鏈,加強
了連接發達國家企業和亞洲企業的網絡。
然而,隨著跨國公司紛紛加強對制造技術的控制及將生產、組裝工作外圍化、外
部化,使得“制造中心”的涵義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材料和工業設備行業的跨國公司
在全球范圍內都表現為普遍的技術來源的母國中心趨勢(Dalton and Serapio,1999
)。
3.全球技術創新中心正與制造業中心分離
21世紀的“制造中心”已經不再完全基于某一國市場的發育。全球技術創新中心
正與制造業中心分離,制造中心地位不再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制造中心
依附科技中心的趨勢正在形成。如美國作為知識經濟的發源地,幾乎在所有重大技術
創新領域都領先于世界。但是美國并未謀求恢復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而是利用全球
技術創新中心地位和綜合國力來控制全球制造業中心,從而使得制造業規模、制造業
中心地位與產業能力的關系明顯弱化。
世紀之交,美國在信息、通信技術和半導體技術領域以及生物技術、新材料和新
能源技術領域都確立了領先優勢。美國不僅利用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優勢
完成了制造中心與科技中心的相對分離,更為重要的是開創了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
的新時代。作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產業制造中心,東亞地區的信息產業在技術、生產
及市場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依附性。在實際運行中,全球科技中心對制造中心的控制,
主要是通過跨國公司內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強化低端產品對高端產品的
依賴、核心技術對生產性技術的控制以及市場需求等方式來實現的。
4.跨國公司技術創新途徑多元化
跨國公司技術創新體系概括起來有兩類。一類是在跨國公司內部組織的國際化生
產和國際化研究開發機構網絡,這是跨國公司由東道國當地市場導向投資轉向國際一
體化戰略的必然結果。第二類是跨國公司積極參加的廠商之間的網絡,如與競爭對手
締結技術戰略聯盟;建立和擴展將其供應商、顧客與其國外子公司溝通起來的網絡體
系。盡管這些體系的目的不同,但其動機卻是相同的,即共同的學習過程能夠提高跨
國公司創新速度,進而成為增強其國際技術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徑。跨國公司在
海外設立研發機構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階段性標志,表明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重
點已經從經濟資源的全球配置轉向技術資源的全球配置。
對于制造業特別是諸如生物、制藥和化工這樣的行業,企業知識基礎的發展是核
心能力的關鍵,因此,跨國公司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的主要原因是獲取技術創新的重
要源泉——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人力資源。目前,從這些行業跨國公司研發活動全球
化的情況看,其海外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世界相關領域知識高地附近。而從東道國的
角度,鑒于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又是技術創新的主要載體,所以積
極鼓勵和吸引跨國公司到本國設立研發機構,就可能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提升自身的科
技創新能力。
中國制造業現狀分析
中國制造業近年來發展之迅速,舉世矚目,“以至于工業家們現在都必須轉向中
國,這并不僅僅因為他們想收益于中國的低生產成本,而且是因為他們的顧客在中國
”。(注:參考消息,2004-01-24)那么,中國制造業的真實水平如何,與世界跨國
制造公司比較差距又在何處?通過對貿易結構、企業規模、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外商在
華研發機構等方面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以制造業為支撐,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貿易大國
中國經濟于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起飛,一直實行以建立強大的、能夠給為數眾多
的農業人口提供就業的工業部門為主的經濟發展戰略。目前,中國GDP排名已經上升
到世界第六,制造業貢獻過半。同時,中國也成為引資大國,2002年吸引國際直接投
資達530億美元,外資投資中制造業的項目數目比重達72.96%:2003年達570億美元
,占到亞太地區全部FDI的57.6%。此外,中國在世界貿易中也占有了一定優勢地位
,出口總額占世界總出口的5%,其中制造業產品占九成。2003年進出口額更達8512.
1億美元,其中出口4383.7億美元,進口4128.4億美元,十余年來一直保持貿易順差
(2002年順差為303億美元,2003年為255.3億美元)。
2.中國仍處于國際產業鏈的較低環節
目前中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份額僅在5%左右。中國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
、組裝為主,在全球的比重與地位、產業結構與市場集中度、核心技術與國際競爭力
等方面,與先進的工業國相比差距甚大,發展道路還很漫長。從貿易方式來看,近年
來中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制造業的加工貿易。與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隨著經濟的發展
,中國在貿易上的比較優勢也是從初級產品逐漸向勞動密集型產品,然后進一步向資
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轉化的。這種貿易結構逐漸向高度化發展的過程可以通過
跟蹤主要產業的特化系數(注:特化系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數值越大
說明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越強。)的變化來觀察。關志雄(2002)對1999年亞洲各國
主要產品的有關測算值顯示出中國在以服裝產品為首的雜貨產品方面競爭力較強,機
械、原料類產品的競爭力居中,在化工類方面競爭力較弱。(注:聯合國SITC分類,
特化系數計算值分別為:中國內地化工產品-0.40、原料分類產品-0.02、機械類產品
-0.08、雜貨產品0.76。)在競爭對手方面,目前中國同東盟、拉美等部分低收入國
家競爭性較強,而同歐美、日本、“四小龍”的互補性較強。
3.中國制造業還沒有產生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
2003年中國500強企業排名榜的前100名中有57家制造業企業。有33家制造業企業
屬于后50位,有24家制造業企業打進前50名,僅有3家制造業企業擠進了前10名的行
列,其中2家屬于能源行業,1家屬于汽車行業。(注:根據《世界經理人周刊》2003
年12月1日數據整理。)從前10名的行業分布特點看,能源業、電信業以及金融業蓬
勃發展,充滿活力,而機電、化工等制造業則相對實力較弱。
再將中國500強企業的前10名制造業企業與全球500強的前10名企業相比較,則可
一、2006軟飲料制造業發展特點
(一)擬定飲料行業標準,規范市場
2006年,飲料行業出臺和修訂了許多行業標準,市場準入制度在建立,這些為飲料行業的規范和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出臺了一些新標準,為這些新飲料市場的發展提供依據,如《濃縮橙汁》、《橙汁及橙汁飲料》國家標準的草案,《植物蛋白飲料杏仁露》和《椰子汁及復原椰子汁》行業標準草案,《茶飲料》標準的出臺。二是修訂了一些標準。針對新的形勢和要求,對原來不適合時代要求的標準進行更新。如,對《碳酸飲料》舊標準進行瘦身,放寬了碳酸飲料的“門檻”。
(二)飲料企業并購頻起,市場集中度加大
飲料行業出現大量的并購重組,行業重新整合,市場格局將發生變化,集中度加大,行業將分享其規模效益。
達能參股匯源。2006年11月中國最大的果汁飲料企業匯源集團在京宣布,全球知名的跨國食品飲料航母法國達能集團、世界上最大的專業直接投資公司之一的美國華平投資集團、全球三大發展銀行之一的荷蘭發展銀行以及香港惠理基金共同投資中國匯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兩 億多美元,與中國匯源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上述戰略投資者共持有中國匯源35%的股份,其中法國達能將持有其中22.18%股權,成為了其最重要的戰略投資者。達能目前在中國已名列包裝水、餅干領域第一,這次之所以與匯源合作,很大一個原因是要進一步擴張中國市場,以匯源為跳板,進一步做大水市場。統一撤資匯源。中國臺灣統一集團也正式消息稱,因為受限于臺灣地區對大陸的投資“政策”,正式撤資匯源。
可口可樂雀巢削減合作范圍。11月可口可樂和雀巢雙方全球飲料伙伴公司(BPW)的業務只保留紅茶與綠茶飲料的聯合發展業務,在即飲咖啡與非紅、綠茶飲料產品上,雀巢與可口可樂將各走各路,二者分離的實質是非碳酸飲料市場的利益之爭。雀巢和可口可樂的“單飛”,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市場又將增加一大強有力的競爭者,這將改變中國傳統飲料市場“六分天下”的局面(以“兩樂”為代表的國際巨頭,以康師傅、統一為代表的臺灣飲料巨頭,以娃哈哈、農夫山泉為代表的內地飲料巨頭)。六大企業無論從資金、品牌影響力、市場布局,還是網絡構建來說,無疑都明顯占優。而與這六大家相比,身為國際知名品牌的雀巢顯然也不遜色,它拋開可口可樂獨立加入競爭,無疑將打破這種平衡。
蒙牛達能成合作伙伴。12月法國達能宣布和蒙牛合資,蒙牛和達能將在北京、馬鞍山和呼和浩特組建三家以生產、銷售酸牛奶為主業的合資公司,共涉及投資16億元人民幣,合資公司將生產和銷售蒙牛、達能兩個品牌的酸奶,蒙牛在其中皆持股51%。新合資公司7.48億元的注冊資本中,蒙牛主要以三地原有的廠房、生產線和物業作為出資,達能將拿出3.6億元現金。合資項目運營后,達能還將向合資公司再投入共約1.36億元的資本公積金。達能選擇蒙牛是因為其廣布中國的銷售網絡,而蒙牛看中的是對方在酸奶領域的技術和質量監控能力。
(三)運動能量型飲料發展迅速
2006年,西歐能量飲料的消費總量達到4.28億公升,增長幅度為12%,相當于人均消費1.5公升。2005年3大能量飲料消費市場是英國、德國和西班牙,這三個國家占西歐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Zenith報告預測,今后5年,西歐能量飲料消費的平均年增長率為8%,到2010年,將達到5.65億公升。在很多亞洲市場,運動飲料的消費增長也很快。
在能量飲料市場上,紅牛仍然保持了最大的優勢,紅牛產品仍然占據著60%以上的西歐市場,只有芬蘭Hartwall公司的ED和嘉士伯公司的Battery能夠與之抗衡。但是部分市場份額也遭遇了“入侵”,各種其他品牌和超市的自有品牌都開拓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市場空間。在英國,2005年能量飲料和刺激性飲料的廣告費用為1200萬英鎊,高于2004年的水平。其中,紅牛和GSK(Lucozade)公司的投資占95%。
二、2007軟飲料制造業發展趨勢
(一)發展規劃為飲料行業發展指明方向
飲料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主體內容可描述為“881885712”,前兩個“8”是“十五”的成就、問題,“1”是“十一五”的指導思想,接著是“八以八為”原則,五項發展環境,七個發展目標,十二項導向措施。八個主要成就表現在:數字成果、品牌十五、外貿創匯、結構優化、科技創新、質量標準、帶動增收、協會成就。問題指的是:品種結構不理想,企業的綜合實力偏弱,飲料合格率偏低,加工用水果量不足,生產裝備過于依賴進口,缺少在線檢測,制造能力不足,行業布局不合理,流通秩序未突破。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為指導,從行業的實際出發,促進行業的發展,節能降耗。“八以八為”原則是指以社會責任為目標,以健康安全為主線,以行業和諧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導向,以深化內涵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環保創新為理念,以培育人才為保障。五項發展環境是指國內的經濟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競爭環境和發展趨勢。七個發展目標是:科技創新,完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創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培育國產品牌,節能降耗,樹立行業形象。十二項導向措施是指對以下幾方面的導向:市場體系、產業結構、降低成本、品牌經營、標準體系、質量安全可追溯制、人才問題、自主創新、行業自律機制、社會責任感、環保問題和飲料標簽。
(二)碳酸飲料獨霸飲料市場的局面將被打破
庫存優化作為物流設備供應商,音飛對庫存優化有怎樣的理解?
金躍躍:目前,物流裝備的應用市場分為制造業和流通業兩大領域,庫存優化的需求主要存在于制造業。其中,大部分制造業企業的內部管理包括生產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兩部分。相比之下,企業通常更注重生產中心的管理。因為該類企業的主業是研究產品研發和生產技術,對倉庫管理缺乏足夠的重視。同時,專業的倉庫管理人員也較為匱乏。
近年來,圍繞庫存優化,學校、專業的研究機構和個別企業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學校研究的很多理論無法應用于實際生產:研究機構更傾向于進行流通業等大物流的研究,提供一些整體的解決方案;而個別企業的庫存優化大多是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逐步進行的,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
我們認為,在實現庫存優化的過程中,物流自動化只是一個手段,更重要的是管理。即規范每個員工的做法,特別是改變原有的做法,實現賬和物完全一致。為此,需要用到一些專業化的物流自動化設備和倉庫管理軟件。
庫存優化在您看來,目前制造業企業在庫存優化方面存在哪些需求?這些需求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金躍躍:兩方面原因導致了制造業企業產生庫存優化的需求。首先,國內的制造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達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會從其他環節挖掘利潤。其次,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更多的企業開始關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庫存優化便成為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積極追尋的方向。
十多年來,音飛已承接了1 0000多項的倉庫工程,為可口可樂、博世汽車、通用汽車、中國石油、聯想、中國石化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提供貨架產品及相關服務。在近兩年的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客戶中很多都出現了倉庫更新換代、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而貨架僅僅是幫助他們解決存放場地的問題。同時,倉庫的精細管理還需要有專門的信息系統做支持,單純依靠ERP是很難實現的。在選購貨架的過程中,客戶的關注點也開始發生變化,由貨架本身轉向如何利用物流設備實現更合理的空間利用,減少存貨量和管理人員,提高作業效率等。
記者:針對新的市場需求特點,音飛在產品和服務方面有何側重?
金躍躍:正是因為看好倉庫管理領域的發展前景,近年來,音飛在產品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在原有的倉儲貨架產品系列基礎上,推出了物流周轉和自動化倉儲系列產品。并與系統集成商合作,建設全自動立體倉庫,同時,立體倉庫的市場份額也日益增加,每年要承接數十座倉庫的項目建設。
音飛的目標定位不是集成商,而是倉庫設備供應商。從某些方面來看,制造業的倉庫管理項目和貨架銷售有相似的特點。比如單體規模普遍不大、行業分布較為分散等。音飛對這類項目已經擁有成熟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對我們也是最合適的。目前,音飛正在逐步把倉庫管理咨詢作為銷售工作的主導,在該領域已經實現了近2000萬的訂單規模。
在產品種類和類型的拓展上,貨架是物流自動化的基礎設備,也是音飛的優勢領域,所以要堅持做強做大。同時,針對制造業企業的物流管理特點和現狀,為其倉庫管理提供一些易于操作和管理的自動化設備。比如。高度在10米以下、單元貨物重量在300公斤以下的堆垛機,垂直升降柜、電動移動式密集庫等。此外,音飛還開發了相應的倉庫管理軟件,對人員、崗位、作業流程進行規范化管理,并作為一種增值服務,提供給有需要的貨架項目客戶。
記者:音飛的倉庫管理軟件有何特點?其在庫存優化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金躍躍:制造業企業的倉庫管理是最末端、最原始、也是最統一的單元,對于這樣的需求,通用的倉庫管理系統(WMS)并不適合。音飛提供的倉庫管理軟件完全是基于對貨架上所存放貨物的管理,目的在于為硬件設備提供增值,從而幫助客戶提高倉庫管理水平,降低庫存量,提高作業效率。
早從2006年開始,音飛就與南京當地一些高校的物流教研室開展了產學研合作,進行倉庫管理軟件系統的開發,并通過自身的試用不斷進行系統功能的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系統。該系統具有操作簡便直觀,界面簡潔統一,可視化強,可配置性好,支持系統導向和現場導向兩種操作模式,支持多點、多貨主、多客戶和供應商等特點,對倉庫運營中的入庫、出庫、盤點、調整、調撥、保稅管理、標簽、包裝和拆包裝、補貨等業務操作和增值服務均提供良好的支持。
記者:身為典型的傳統制造業企業,音飛在庫存優化方面有何經驗和體會可供分享?
金躍躍:一方面,貨架屬于典型的傳統制造業。當市場競爭激烈到一定程度時,貨架生產企業必然需要加強成本管理,向內部要效益。另~方面。作為倉儲物流設備供應商,只有把自己的倉庫管好,才有可能為客戶提供相應的服務。因此,進行庫存優化也是音飛的一項重要工作。
從供應鏈角度來看,倉庫實際上是企業的利潤中心。以音飛的原料庫為例,庫存1噸賃的成本是20~50元,加快庫存周轉率就意味著產生更多的利潤。成品庫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此,我們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比如存貨超過一定期限要向相關部門收取費用,促使各部門提高計劃的準確性。再有,節省庫存場地、降低料損料耗也是庫存優化的實現方式。據統計,以往倉庫自己進行切割下料向生產線配送的成本是100元/噸,而現在則是將這一工序直接外包給供應商。避免增加切割設備的同時,更減少了不必要的料損料耗,成功將該環節的成本降低了20%。2008年,音飛提出了每年將原材料庫存降低5%的目標,今年已經實現10%的降幅。
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庫存與生產方式密切相關。豐田的JIT(Just InTime,即時生產)就是最簡單有力的證明。它既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企業管理和運營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生產方式,又是一種理念。JIT的實質就是管理過程,通過生產
均衡化、同步化,實現零庫存與柔性生產,減少和降低各個環節上的浪費。相信這些道理很多企業都知道。近年來,我們把工作重點從以往的銷售轉移到公司的內部管理和生產流程規范上,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了一系列精益化生產的探索。比如,按照不同種類產品的生產工序,設計生產節拍,在中間環節使用物流輸送小車、地面輸送線、空中搬運等方式提高作業效率,實現緊密的流程銜接。同時,從原料到生產制造加工,再到成品,在倉儲及生產線上應用信息化條碼管理。事實證明,這些做法在降低庫存量、提高倉庫利用率、優化庫存結構等方面起到了明顯效果。
在人員管理方面,音飛的發展歷程形成了老員工的一些固有的管理思路,在堅持這些固有思路的基礎上,適當進行現代管理技術的灌輸和微調,是保證管理生命力的關鍵。
記者:音飛如何看待目前的市場特點?作為制造業企業,音飛在自身管理方面有何發展計劃?
中圖分類號:F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2)23—0099—02
“十二五”是青海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青海制造業發展方式加速轉變、制造產業結構加快升級、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速提升的關鍵時期。
根據國家科技部《“十二五”制造業信息化科技發展規劃》和《青海省“十二五”制造業信息化科技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及要求,為推動青海省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信息技術在青海省的推廣和應用,青海省制造業信息化工作將按照科技部“十二五”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的總體部署,在持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振興裝備制造業、發展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1 青海“十二五”制造業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青海省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將圍繞“深化應用、服務增效”這一主線,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1.1 培育數字化示范企業
加速推進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支柱產業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的開發、建設與應用工作。通過改造優化企業業務管理流程,研究開發能夠服務企業的信息化核心技術產品,構建輔助企業發展的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ERP)、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和供應鏈管理系統(SCM),探索利用RFID及嵌入式遠程狀態監測等技術開展實時數據采集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實現多系統集成應用和關鍵流程的組合應用,充分發揮“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支持企業深化管理,進一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青海省大型企業跨區域經營、生產和管理一體化的工業發展模式。
1.2 深化設計制造和經營管理信息集成技術應用
以裝備制造業作為開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突破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信息技術瓶頸,深化企業在設計制造和經營管理方面的信息化集成技術應用,提升制造企業在產品設計、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水平,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產品設計、生產過程控制、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管理決策等各個層面上的應用、滲透和融合,改造提升傳統制造產業,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1.3 進一步普及制造業信息化單元技術應用
以三維(CAD)技術為核心,大力普及制造業信息化單元技術應用,鼓勵和支持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利用“中小企業工業輔助設計公共信息服務平臺”,解決在產品設計、制造、生產管理等過程中遇到的信息化技術難題,從而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推動青海省制造企業從單純生產制造向制造服務型轉變,開展產品設計與制造企業間信息交換和業務協同集成技術的研究,利用信息與現代通信技術建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建立動態技術聯盟,探索出一條適合青海中小企業信息化技術推廣應用的服務模式。
1.4 應用信息技術推進節能減排
根據青海高消耗企業所占比重較高這一實際情況,樹立節能降耗信息化示范企業,大力推進生產執行系統(MES)與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ERP)等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加快管控一體化進程的實施,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
1.5 構建公共技術應用服務平臺
構建基于網絡的中小制造企業產品設計、虛擬制造、人才培訓等業務協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針對中小企業信息化具體需求,應用現代信息化集成技術,建立中小企業信息資源共享數據庫,提高青海省中小企業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降低中小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風險,提升中小制造企業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1.6 完善信息化咨詢服務體系
結合青海省“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立足“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實施,以提升青海省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水平、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目標,完善具有信息化咨詢、IT外包、運行維護、項目監理、信息系統測試以及人才培訓等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技術隊伍。鼓勵和支持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信息化示范企業,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制造業信息化技術聯盟,重點培育從事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推廣、咨詢、監理、人才培訓的服務機構建設,構建起覆蓋全省的信息化技術推廣、培訓、咨詢為一體的“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技術服務體系。
2 青海省制造業信息化重點領域
2.1 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
以青海省裝備制造園區建設為載體,支持企業之間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業務流的集成優化管理。重點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業中的數控機床、量刃工具和工程機械制造等產業,深化設計制造數字化和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集成技術的應用示范,開展產品設計數據與機械加工中心信息化集成技術研究,建立數字化生產車間,提升企業產品研發、經營管理和生產制造能力,使企業產品結構向高附加值、高潛力、低成本轉變,實現企業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逐步建立數字化企業。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037
、 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為人們節省了時間,同時也推進了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力發展汽車制造業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重要關注的對象。激光焊接科技憑借穿透深、適應性好、能量密度高、精度高等優勢成為當前汽車行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通過激光將幾塊具有一定性能、材質以及厚度差異的薄板拼焊在一起,然后進行沖壓成形。不僅減少了材料的廢棄,還減輕了整體重量,提升了綜合力學性能。在汽車發展的80多年歷程里面,激光焊接技術在汽車制造領域中的應用,受到激光焊接技術本身的優越性與汽車制造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以及市場需求的改變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發展激光焊接技術對推動汽車行業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1 激光焊接技術的特點
享有“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等美譽的激光是指受激光發射的輻射光放大。激光焊接指將具有高功率聚焦的激光束為熱源,把材料融化并形成高質量的焊接接頭,這種焊接方法不僅效率高,而且精度非常精確[1]。
在汽車制造行業中,根據激光焊接技術的差異,可以把激光焊機分為兩大類:YAG激光焊機與CO2激光焊機。在制造汽車過程中的主打標工序一般由YAG激光焊機操作的,而表面處理、切割、打孔、焊接等處理過程一般是采用CO2激光焊機完成。由于YAG激光器技術的改善,也會在焊接和切割方面有所運用。激光焊接具備下列特點:
(1)應用范圍比較廣。
(2)可用來對那些加工材料非常脆弱、硬度極大、高熔點或者相對薄的高效率加工。
(3)熱影響區與熱變形都很小,焊接縫質量高。
(4)加工速度快,節省材料,污染少,噪音低,勞動強度低。
(5)其設備功能齊全,操作非常簡便;具備計算機數控系統,可以進行高精度的立體加工。
2 激光焊接技術在汽車制造方面的應用現狀
一汽大眾企業是最先使用激光焊接技術的企業之一。大約是90年代的時候,一汽大眾企業就在300多臺汽車使用了激光焊接技術,大多應用在底盤與車體的焊接上面。激光焊接技術在汽車制造領域的運用根據焊接方法的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2.1 激光焊接
齒輪在汽車制造占較大的比重,用激光焊接對變速器齒輪的焊接的運用開啟了激光焊機在汽車制造領域運用的先河。變速器對齒輪質量以及轉速的要求十分嚴格,不僅需要高效率的焊接,而且由于考慮到不準給齒輪增添過多的負載,必須采用高凈度焊接方法 [2]。因此最先把高效精準激光焊接運用到焊接變速器的齒輪上。
1980年期間,以克萊斯勒為首的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公司相繼把該焊接方式運用于汽車的制造行業。激光焊接技術在提升對傳動部件的焊接的性能,同時大大節約了生產原料,為世界節能環保事業做出了貢獻。近些年,隨著汽車制造材質的不斷演進,目前,由于材料的性能不夠完善以及不能提升整車的美觀等因素,限制了汽車制造業前進的步伐。多大數汽車制造公司引進環保節能的新型材料,例如,新型鎂、鋁等質量輕的材料。該型材料引進意味著需要更高水準的焊接類型,常規的點焊技術造成鎂、鋁材料生成了金屬鍵化合物,它們縮短了焊接材料的使用壽命以及削弱了使用效果,而激光焊接的出現很好地避免了常規焊接技術引起的麻煩,因此激光焊接很快成為當今世界汽車制造行業中比較盛行的焊接技術。
2.2 激光復合焊接技術
可以把激光復合焊接技術理解成在激光焊接技術基礎上的改進――把電弧與激光的焊接技術進行合理的結合。一方面,激光復合焊接技術在焊接效率與速度方面均優于單一的焊接技術,而且具有較好的焊接穩定性。另一方面,單一的激光焊接技術在焊接時受熱面積窄、焊縫深,這樣對焊接材料多少有些損傷,而電弧焊接采用受熱面大的導熱焊接方式,不僅擁有較深的焊縫又保證了較為廣泛的受熱面,大幅度增加了焊接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3]。
2.3 激光拼接
汽車車身制造的傳統方法是先采用沖壓技術再進行焊接。此類焊接技術的特點是在完成對每個部分沖壓成型工作之后再逐一焊接在一起,以至于每個成型的部件難以較好地融合成一體,從而焊接成品不夠完美。激光拼焊技術的研發很好地解決部件融合所存在的問題。激光拼焊改變了以往的車身制造順序,可將厚度與材質相異或者經不同表面處理的鋼板通過激光焊技術,焊接一個組件整體。
3 激光焊接技術在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
與傳統焊接組件相比激光焊接的組件費用略高,因此開發低成本、靈活、簡便的激光焊接組件是汽車焊接領域的必經之路。目前,在汽車行業的焊接工藝中,對激光器的選擇一般為大功率CO2激光器以及脈沖ZD:YAG激光器。在未來激光焊接技術的發展中,激光器的功力將達到1000W以上的有光纖激光器單光纖、單模光纖。
在汽車制造業有貢獻的將是二極管陣列激光焊接技術,運用其波長在近紅以外區域的激光能量對汽車零件進行焊接[4]。此外,采用激光加熱與其它熱能相結合的方式為焊接過程提供多重熱量的方式,彌補激光單熱源在激光焊接技術方面的不足。近年來,廣泛運用在汽車制造業方面的焊接技術的復合熱源焊接技術有激光與電弧、感應熱源復合焊接、雙激光束焊接等技術。另外,焊接機器人得到了廣泛的發展,行動靈活,變化多樣,自動化水平高、都是焊接機器人所具備的優點。焊接質量優越、動作敏捷、反應迅速、機動性好,不存在安全問題等等。
4 總結
現在激光焊接技術發展的程度已非常高端了,汽車工業已經步入到一個柔性化的生產鏈,對相應的技術要求也更高了,加大研發激光焊接技術和相關的激光加工技術對大力發展汽車行業尤為緊迫。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在激光焊接技術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國內的激光焊接設備制造能力還十分有限,需要借助國外的力量。我國制造行業的首要任務是大力提升在焊接技術領域的研發能力,逐步完成對激光焊接技術設備的制造與生產。
1、面向未來的機械制造。先進制造技術是制造技術的最新發展階段,是由傳統的制造技術發展起來的,既保持了過去制造技術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斷吸收各種高新技術成果,并滲透到產品生產的所有領域及其全部過程。先進制造技術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而產生了一個完整的技術群,它是具有明確范疇的新的技術領域,是面向未來的機械制造技術。
2、注重實際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并不限于制造過程本身,它涉及到產品從市場調研、產品開發及工藝設計、生產準備、加工制造、售后服務等產品壽命周期的所有內容,并將它們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特別注意產生最好的實際效果,其目標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和促進國家經濟和綜合實力的增長。目的是要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統一。先進制造技術特別強調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傳感技術、自動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現代系統管理技術在產品設計、制造和生產組織管理、銷售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應用。它要不斷吸收各種高新技術成果與傳統制造技術相結合,使制造技術成為能駕馭生產過程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統工程。
4、技術面向全球競爭。市場的全球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發達國家通過金融、經濟、科技手段爭奪市場,傾銷產品,輸出資本。隨著全球市場的形成,使得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先進制造技術正是為適應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出現的。因此,一個國家的先進制造技術,它的主體應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應能支持該國制造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5、生產效率生產成本與產品質量相統一。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產品的技術相對比較簡單,一個新產品上市,很快就會有相同功能的產品跟著上市。因此,市場競爭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產率。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制造業要贏得市場競爭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為以時間為核心的時間、成本和質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進制造技術把這三個矛盾有機結合起來,使三者達到了統一。
二、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制造業不斷采用先進制造技術,但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個階段性的整體上的差距。
1、管理方面。工業發達國家廣泛采用計算機管理,重視組織和管理體制、生產模式的更新發展,推出了準時生產、敏捷制造、精益生產、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術。我國只有少數大型企業采用了計算機輔助管理,多數小型企業仍處于經驗管理階段。
2、設計方面。工業發達國家不斷更新設計數據和準則,采用新的設計方法,廣泛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大型企業開始無圖紙的設計和生產。我國采用這類的技術比例較低。
3、制造工藝方面。工業發達國家較廣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納米技術、激光加工技術、電磁加工技術、超塑加工技術以及復合加工技術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國普及率不高,尚在開發、掌握之中。
4、自動化技術方面。工業發達國家普遍采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單元(FMC)、柔性制造系統(F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實現了柔性自動化、知識智能化、集成化。我國尚處在單機自動化、剛
性自動化階段,柔性制造單元和系統僅在少數企業使用。
三、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國際和國內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例如在機械制造業中,國內外已有不少企業,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業,在這種無情的競爭中紛紛落敗,有的倒閉,有的被兼并。不少暫時還在國內市場上占有份額的企業,不得不擴展新的市場;另一方面,網絡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企業向著既競爭又合作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進一步激化了國際間市場的競爭。這兩個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為全球化制造業發展的動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個技術基礎是網絡化,網絡通訊技術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實現。
2、網絡化。網絡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給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產品設計、物料選擇、零件制造、市場開拓與產品銷售都可以異地或跨越國界進行。此外,網絡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技術信息的交流、加強產品開發的合作和經營管理的學習,推動了企業向著既競爭又合作的方向發展。
3、虛擬化。制造過程中的虛擬技術是指面向產品生產過程的模擬和檢驗。檢驗產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藝的合理性,以優化產品的制造工藝、保證產品質量、生產周期和最低成本為目標,進行生產過程計劃、組織管理、車間調度、供應鏈及物流設計的建模和仿真。虛擬化的核心是計算機仿真,通過仿真軟件來模擬真實系統,以保證產品設計和產品工藝的合理性,保證產品制造的成功和生產周期,發現設計、生產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錯誤。
1“工業4.0”的內在含義
“工業4.0”乃德國政府就制造業改革發展問題提出的設想,此項目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目的是推進國家創新能力的提升和民族的戰略競爭能力。
德國政府基于新的國際經濟和地緣政治新形勢,提出了“工業4.0”戰略,并且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這項戰略,這是為了在新一輪的工業技術革命中搶先占據制高點,繼續保持德國在世界工業技術領域的有利地位。該戰略得到了德國以大學和廣大科研院所為代表的科研界和以傳統公司巨頭為代表的工業界的廣泛認同和接受。例如,弗勞恩霍夫協會將在研究中引入工業4.0概念,西門子公司也在工業軟件開發和生產控制系統之中引入了該概念。
“工業4.0”要求我國緊跟時代的步伐,看到創新的重要性,認識到科研項目管理的必要性,向德國、美國等國家借鑒,設計一條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科研項目管理工作計劃。與以往的經濟技術計劃不同,該計劃以支持和幫扶中小企業為主,力圖通過國家計劃扶持,將中小企業打造成為高新技術的開發者和受益者,成為新形勢下技術革命中智能化生產的主力軍。
工業化時代紡織機等機械的出現和應用徹底改變了產品的生產方式。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勞動分工成為了社會共識和通行做法,以此為基礎,20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得以實現了電力驅動的大規模生產活動。20世紀70年代初產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并持續到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用信息技術進行生產,這一時期利用機器來取代人的生產。德國充分利用其作為世界領先的制造設備供應商的地位,利用四通八達的物聯網向全世界擴散這一技術,在第四階段的工業化過程中搶先一步占得戰略高地。
2“工業4.0”下我國制造業科研項目管理發展趨勢
在“工業4.0”這一大背景下,我國致力于制造業科研目管理改革,呈現出了以下發展趨勢:
2.1必將搭建成熟的信息化社會
就目前形勢來看,我國早已在多個領域形成初步完整的產業體系,比如新型傳感器、3D打印、數控機床、機器人等。由總體來看可以明顯得知,我國的制造業發展途徑一直沒有脫離以擴大再生產為主的發展通道,所以,依據智能產品、技術、裝備和理念改造的方式來逐步提高傳統制造業已迫在眉睫。創建起一個資源、人、機器三者能夠互通互聯的網絡化社會,這是“工業4.0”戰略的重點,與此同時,終端設備與應用軟件間的一系列操作,比如維護、數據信息識別與交換等都需要以標準化體系為根據。基于此,我國制造業制定并頒布“兩化深度融合”標準化路線圖,該藍圖無疑推動了“C9型客機總裝下線”項目的成功,飛機制造行業通過搭建網絡化社會,實時共享科研成果,及時得知科研瓶頸,讓該行業各個部門實現了快速交流,縮短了項目研究時間,節省了成本。
2.2定然會加快轉型步伐,優化產品
我國素有世界做大工廠之稱,毫無疑問,我國在制造業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伴隨科技的發展,我國傳統制造業迎來了發展瓶頸,若無法與時俱進,加快轉型步伐,完善科研項目管理戰略,那么必然只能被時代淘汰。由此可見,轉型升級是我國制造業走出難關的必然選擇。而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則是我國制造業科研項目管理戰略的核心目標。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以轉型升級為目標,著重開展科研項目活動,而“關鍵基礎件及通用部件優化項目”是我國十一五推出的課堂之一。在該科研項目管理過程中,我國摒棄傳統管理方案,充分調動人力資源、試驗資源等,搭建了時間管理、質量管理、范圍管理、風險管理等體系,完善了溝通機制,試圖讓國產零部件朝高質量的方向發展,促使國產零部件行業不斷沖破瓶頸,成功搭建和完善了高效率、低投入的生產機制,該舉措無疑為我國零部件行業實現轉型,打造優良口碑推波助瀾。
2.3朝自我調適、自我預測方向發展
在“工業4.0”時代,我國唯有打造和完善自我調適、自我預測、自我保養的工業烏托邦,才可在這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夠讓中國制造業穩步發展。換言而之,我國必須要制定完備的科研項目管理體系,并形成監控機制、管理機制、修復機制,逐漸搭建一個智能工廠的模型,讓中國制造業朝著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展。在汽車制造行業,我國為了提高競爭力,大力開展科研項目,其中在“運用橫向穩定桿棒料生產汽車自動化系統”的項目研究中,我國汽車行業率先打造了一套完備的調適、預測方案,實現了智能化、高效化,汽車制造業不僅可通過監測明確項目存在的問題,智能調適;還可實時預測風險大小,這大大提高了科研項目的成功幾率。
2.4項目管理軟件朝系統化、多元化趨勢發展
在數字社會,網絡科技及軟件工程迎來了黃金發展時期,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促使科研項目管理朝系統化、多元化趨勢發展。而項目管理軟件(PMS)的開發與運用加強了我國科研項目管理制度的落實力度。在未來,我國因“工業4.0”的深入定然會不斷完善項目管理軟件,在推進科研項目的同時,會合理運用項目管理軟件,全方位多角度的監測項目運行情況,做到早發現,早完善。
3總結
我國必須要把握“工業4.0”帶來的機遇,并且以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為學習榜樣,探究符合中國制造業特點的科研項目管理方案。近幾年,我國制造業紛紛轉戰革新熱潮,取得了一定成果,可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趨勢是較好的,若能夠打破現階段的瓶頸,放大優勢,定然能夠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蛻變。
參考文獻:
[1]羅文.德國工業4.0戰略對我國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啟示[J].工業經濟論壇雜志,2014(7):180.
[2]齊志平.德國工業4.0制造業的未來[J].決策,2013(9):121.
發展現狀
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截至2011年12月末,化學工業固定資產投資9601.26億元,比上年增長28.10%,高于全行業平均增幅4.7個百分點,占比67.13%。進出口總額3239.9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60%,占全行業進出口總額的53.40%;其中,進口1838.28億美元,增長21.20%,占行業進口總額的42.28%;出口1401.68億美元,增長29.40%,占行業出口總額的81.33%。
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2011年末,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企業達21908家,行業總資產達4.4萬億元,同比增長20.60%。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6萬億元,同比增長33.34%;實現利潤總額達3978.19億元,同比增長32.08%。
本文的研究范圍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并與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等五個行業的總和進行比較,以下簡稱“化工業”。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在整個化工業里占主導地位,其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等,都占超過50%以上。所以發展好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相關經濟對發展整個化工業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細分子行業收入利潤概況
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細分子行業中的收入利潤如下所示。
基礎化學原料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16586億元,同比增長34.51%;實現利潤總額達956.9億元,同比增長37.60%。
肥料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7290.9億元,同比增長38.22%;實現利潤總額達444億元,同比增長73.99%。
農藥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1945億元,同比增長29.67%;實現利潤總額達125.95億元,同比增長21.44%。
涂料、油墨、顏料及類似產品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4488.88億元,同比增長24.89%;實現利潤總額達316.7億元,同比增長13.04%。
合成材料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107l8.4億元,同比增長33.50%;實現利潤總額達582.16億元,同比增長23.17%。
專用化學產品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16155.9億元,同比增長35.02%;實現利潤總額達1260.9億元,同比增長32.33%。
日用化學產品制造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3171億元,同比增長23.38%;實現利潤總額達291.47億元,同比增長15.73%。
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總產值及發展趨勢
由前文數據可知,我國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在化學工業中占主導地位。2007~2011年間,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在穩步上升,雖然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打擊,但工業總產值還是使得有一定量的增長,直至2011年經濟得到復蘇后,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又有了巨大的增長。按照線性增長趨勢,在接下來的2012~2015年,可預計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工業總產值應該分別在70000,75000、80000、85000億元區域范圍。
企業增加值及發展趨勢
規模以上企業的增加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個行業增加值水平。在2005~2009年期間,中國化學工業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建設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生產裝置,淘汰了一批技術落后的和規模不經濟的裝置,使得生產更具效益化。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規模日漸擴大,在2009年,更是突破10000億大關。按照線性趨勢,可預見2010~2013年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應為12000、14000、16000、18000億元。
增長狀況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較快。2008~2011年間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增長率分別達到l0.00%、14.60%、15.50%和33.34%。
2008~2010年間增長速度比較低迷。主要是原因是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利潤增長受到嚴重沖擊。值得欣慰是在2011年中經濟復蘇,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增幅陡然升高。
大中型企業數量
一定集中度水平是產業開展有效競爭、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條件。大中型企業數量及大中型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的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化學工業集中度。我國化學工業企業數量在逐年的增加。2009年化學工業大中型企業數量為5578個,比2005年增加了1252個。而在整個化學工業企業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又占據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屬于主導地位。
從業人員數
2.機械制造企業目前管理中存在問題
中國機械制造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經驗。但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由于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國外的技術、資金、產品大量涌入中國,中國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國內外激烈的競爭局面。競爭要求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快、產品質量高、價格低、交貨及時、服務好。這些市場競爭的武器與企業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密切相關。然而中國企業及人們的思想意識由于受到30-40年計劃經濟的影響,上述競爭武器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產計劃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實施ERP的機械制造企業幾乎100%采用臺套計劃的方式。即以產品最長生產周期作為構成產品各種物料的采購提前期和生產提前期。過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庫存和在制品儲備高,流動資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產計劃與采購計劃脫節,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準時交貨。或者用高儲備來保交貨期。距離現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計劃MRP、準時生產JIT、供應商管庫房VMI、同步生產相差甚遠。
(2)企業應變能力差
今天的市場瞬息萬變,需求多樣化。按訂單裝配MTO,按訂單制造MTO,按訂單設計MTD,大規模定制MC。品種規格繁多,生產、采購異常復雜。從客戶—銷售—設計—生產—采購—財務—成本,需要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管理,才能動態快速地響應客戶需求,適應千變萬化市場和客戶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計算不準確,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計算產品成本,無法計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費用分攤很粗,大量成本數據采集是人工歸集的,數據準確性很差,使得成本計算不準確。一般不進行標準成本的計算,也很少進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
制造業產、供、銷、人、財、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之間存在大量信息交換。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礎數據,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大大影響管理決策的科學性。
(5)科層式的組織機構而不是面向業務流程的扁平化的組織,一般業務流程不合理,業務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規范,隨意性大。
(6)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優劣因人而異。盡管通過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執行的效果可因企業和管理者而異。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業仍處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機單項管理的階段。有的企業也建立了全廠的計算機網絡,但應用仍是分散的,沒有實現信息的共享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8)現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虛擬制造VM、準時生產JIT、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商業智能BI、電子商務EC、企業資源計劃ERP等。
3.用信息技術提高機械制業管理水平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地影響著企業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業的競爭能力。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實現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刻不容緩任務。所以建立聯接廠內外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選擇先進、成熟、適合企業管理需求的企業資源計劃ERP、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商業智能BI、電子商務EC等軟件系統,通過管理咨詢和業務流程重組,優化設計企業的組織機構、管理模式、業務流程,應用上述軟件系統,實現企業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業的競爭能力,是企業面對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做出的必然選擇。系統建設的目標是:
(1)建成一個覆蓋全
公司的計算機網絡化的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使企業的生產經營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統一與并行運作,并通過Intranet、Internet 實現企業內、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業與外界的聯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鏈系統。 (2) 采用先進的生產計劃控制方法。打破臺套計劃的方式,按各種物料的采購提前期和生產提前期編制物料需求計劃。建立一個有效、靈活的由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和車間作業計劃的三級計劃所組成的生產計劃管理體系,最大限度的縮短產品生產周期、采購周期、準時交貨,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庫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務水平。有條件的企業推行準時生產JIT、供應商管庫房VMI、同步生產等先進管理方法。
(3)實現全公司基礎數據(如物料數據、產品結構數據、產品設計工藝數據、生產能力數據等)統一生成、統一維護和統一管理,供經授權的各相關部門使用,真正做到數出一家、數據共享,避免冗余。通過ERP系統的建立和實施進一步理順企業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4)針對目前各管理部門中信息分割的情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動態信息反饋和監控體系,實現對每項任務從合同簽訂、設計、生產、采購、成本核算到成品發貨全過程的動態跟蹤,使每項任務處于有效的監控之下。
(5)加強財務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級成本核算體系,采用先進的成本核算方法,較為準確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產品成本,為銷售報價和財務核算提供可靠依據。進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計算機加強質量數據的統計分析。充分利用質量檢測數據,利用多種分析方法,進行深入的統計和分析。有力地監督和提高質量水平。
(7)通過計算機實現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將廣大管理人員從繁瑣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機會學習管理理論和提高管理技能,從本質上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
4.中國機械制造業管理的特點
機械制造業與其它制造業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個性;機械制造業本身隨著生產類型,生產批量,生產組織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異;中國的制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由于企業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下面就這些特點加以論述:
(1)機械制造業是典型的離散制造業,其管理軟件根據企業的生產類型,生產批量,生產組織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下圖列出生產類型的劃分:
? 這些制造類型的特征:
離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經過非連續的移動,通過不同路徑,生產出不同的物料和產品。如汽車、機床、飛機、計算機、家電等。
流程工業——物料經過混合、分離、成型或者化學反應,物料大多連續地通過相同路徑,生產出有價值的產品。它又分為連續生產、批量生產和混合制造幾種類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產品、聯產品、多種計量單位,同一物品多個質量等級、批號跟蹤、保質期等特點,一般用專業流程工業軟件。
單件生產——產品按訂單設計、按客戶需求生產,產品很復雜。產品生產周期一般都很長。有時一個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貨。如三大動力廠(大電機、汽輪機、鍋爐)重型機械、造船等。生產組織按工藝劃分,設備是通用的。生產管理中除應用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網絡計劃(項目管理),關鍵資源排序。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產品是標準的或選配的。需求可以是預測,或按訂單生產,按訂單裝配。生產組織按工藝特征分車間、工段、班組,如鑄、鍛、鉚、焊、車、銑、刨、磨、裝配等。生產計劃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們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產——產品是標準或少數選配。需求主要靠預測,也考慮訂單。生產設備是以物料(零件、部件)為對象組成一條條流水生產線。生產計劃的特征是將傳統MRPII與JIT混合制造,中長期計劃和批量生產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計劃MRP,執行計劃采用JIT、看板(電子看板)、反沖庫存、條碼物料跟蹤等計劃。CRM,電子商務就很重要。
大規模定制——將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以滿足不同客戶個性需求和大批量生產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的優勢相結合。生產組織仍是流水線,但產品配置是多種多樣。在生產計劃控制方面它需要結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綜合應用。是前兩種的混合制造模式。
1.引言
機械制造行業屬于典型的離散制造業。機械制造在我國是工業的重點行業,由于發達國家轉移傳統工業產業,所以使我國及東南亞等國家,這些具有較豐富勞動力資源的國家,在機械制造業領域有了長足發展的機遇。我國的制造技術相對于發達國家是落后的,特別是在精密儀器、機床、基礎設備等產品方面更是如此。機械制造屬于比較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生產車間主要按工藝布局,并以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為主。成熟的機械類產品,通常已標準化、系列化,且產品規格也比較多。
2.世界機械制造業發展出現的特點
21世紀,世界機械工業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階段,對比其他行業,機械工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這些主要特點:
(1)經濟規模化。全球化的規模生產已經成為各大跨國公司發展的主流。在不斷聯合重組,擴張競爭實力的同時,各大企業也紛紛加強對其主干業務的投資與研發,不斷提高系統成套能力和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適應能力。
(2)地位基礎化。發達國家重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不僅在本國工業中所占比重、積累、就業、貢獻均占前列,更在于裝備制造業為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是現代化經濟不可缺少的戰略性產業,即使是邁進 “信息化社會”的工業化國家,也無不高度重視機械制造業的發展。
(3)機械制造業跨國并購加劇。現代并購不再一味地強調對抗競爭,強強聯合成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手段,這是機械制造業全球化過程中大公司謀求生存發展的一大特點。而且趨飽和的市場,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投資建廠的風險增大,也使得更多企業開始采用聯合并購的手段。在建廠的前提下,優化企業產品結構,以達到提高生產能力、擴大市場份額、獲取規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術為內涵的行業來自技術創新的威脅,使跨國公司走上了聯合之路,以形成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機械制造業大企業間的戰略并購,導致了機械工業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機械工業的競爭格局出現了協作型的局面。
(4)機械制造業全球化的方式發生了新變化。傳統的全球化方式有兩種:一是以母國為生產基地,將產品銷往其他國家;二是在海外投資建立生產制造基地,在國外制造產品,銷售到東道國或其他國家。特點是:自己擁有制造設施與技術,產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資源的利用上,僅限于利用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員或資金等。
3.機械制造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管理思想與方法的根本性變化,企業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發生在跨國公司,并將成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發展下去。這種變化的主要特征是:廣泛利用別國的生產設施與技術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擁有生產設施與制造技術所有權的情況下,制造出最終產品,并進行全球銷售。機械制造業公司在全球范圍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網絡,自己負責產品的總裝與營銷。原材料調配、零部件采購全球化已成為世界機械制造工業的發展趨勢。
機械制造業在未來的發展中,有四種重要趨勢將對其產生重大影響。
(1)機械制造業技術的融合。在機械制造業的許多領域,電子控制和軟件技術變得同機械工程同等重要。德國格第巴赫機械制造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為大型玻璃制造廠生產玻璃處理系統的公司,目前該公司的軟件控制裝置、電子機械裝置占據了其產值的1/3。
(2)機械制造業服務性思維。在從電梯到工廠設備等的各個領域,生產廠家的利潤增加已不再是因為按固定規格生產產品,而是要求制造廠家能按用戶的要求生產產品,以滿足用戶的個性化特殊的需求。
(3)機械制造業全球產品開發。企業的產品開發,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在面向開放的公共平臺和社會資源。
如美國最大的家用電器制造商惠而浦公司,對由2000名工程師組成的全球產品開發小組進行改組,以集思廣益開發新產品,縮短某些產品的開發時間。
(4)機械制造業更新生產策略。為了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振興我國機械制造業,把我國的機械產品源源不斷地推向國際市場,并牢固地占有國際市場,有必要重新認識機械制造業,認清21世紀初機械制造業發展的總趨勢、機械制造工藝裝備的特點以及我國機械制造工程師應掌握高新技術的主要方向。
4.21世紀機械制造業發展的總趨勢
高質量、高生產率一直是機械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因此,21世紀初機械制造業發展的總趨勢可概括為“四化”:柔性化――使工藝裝備與工藝路線能適應生產各種產品的需要,能適用迅速更換工藝、更換產品的需要;靈捷化――使生產力推向市場準備時間縮為最短,使工廠機制可以靈活轉向;智能化――柔性自動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柔性自動化的新發展和延伸;信息化――機械制造業將不再是由物質和能量借助于信息的力量生產出的價值,而是由信息借助于物質和能量的力量生產出的價值。因此,信息產業和智力產業將成為社會的主導產業。
機械制造業也將成為由信息主導的、并采用先進生產模式、先進制造系統、先進制造技術和先進組織合理方式的一個全新的機械制造業。21世紀初機械制造業的重要特征表現在它的全球化、網絡化、虛擬化、智能化以及環保協調的綠色制造等。
近年來產品更迭不斷加快,各種各樣的需求不斷增加。據一些發達工業國的情況來看,這種產品更迭加快的步伐更加明顯。例如美國、西德、瑞士等國的統計表明,1995―1998年機械零件的種類增加了約50%;80%的工作人員不直接與材料打交道,而與信息打交道;85%的活動不直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產品、工藝過程、組織管理日益復雜化;設計、工藝準備等占去的時間為完成用戶訂貨總時間的65%以上。另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供貨期與質量往往起著比價格更為重要的作用。時間就是金錢,時間能贏得競爭的勝利。靈捷化又是擺在機械制造業面前的頭等重大課題。在技術上要實現柔性化,在生產組織上要實現變革。
5.結語
機械制造業是我國工業中的核心產業之一,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技術的高低標志著國家的發展水平及市場競爭力,只有不斷加強我國機械制造技術水平,熟悉其發展趨勢,才能提高產品質量及企業效益,保證我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