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18: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突發環境事件的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突發環境事件尤其是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是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的一個重大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其中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不但包括常規性環境污染,也包括由于重大化學品、危險品的生產、運輸、使用和消亡過程中污染導致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
一、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分類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環境污染,具有發生突然、擴散迅速、危害嚴重、污染物不明及處理的艱巨性等特點。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包括重點流域、敏感水域水環境污染事件;重點城市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危險化學品、廢棄化學品污染事件;海上石油勘探開發溢油事件;突發船舶污染事件等。輻射環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輻射裝置、放射性廢物輻射污染事件。
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及通常發生方式,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可分為:(1)有毒有害物質污染事故:指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因生產、使用、貯存、運輸、排放不當導致有毒有害化學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發的污染事故。(2)毒氣污染事故:實際是上面事故的一種,由于毒氣污染事故最常見,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氣體有:一氧化碳、硫化氫、氯氣、氨氣等。(3)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質所引起的爆炸、火災事故。(4)農藥污染事故:劇毒農藥在生產、貯存、運輸過程中、因意外、使用不當所引起的泄漏所導致的污染事故。(5)放射性污染事故:生產、使用、貯存、運輸放射性物質過程中不當而造成核輻射危害的污染事故。(6)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種油制品在生產、貯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因意外或不當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7)廢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不當或事故使大量高濃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體,致使水質突然惡化。
二、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分類
按照突發事件的嚴重性和緊迫性程度,《國家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總體預案》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分為四級:Ⅰ級(用紅色表示)為特別重大環境污染事件,Ⅱ級(用橙色表示)為重大環境污染事件,Ⅲ級(用黃色表示)為較大環境污染事件,Ⅳ級(用藍色表示)為一般環境污染事件。
三、突發環境污染的危害
1.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在瞬間排放出的大量具有危害性的物質,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
2.威脅生命和人健康。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所排放出來的有害有毒物質,特別是易燃易爆的有害物質,將直接嚴重威脅生命和人體的健康。
3.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由于其高危性的特點,一般均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4.危機城市生命線。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危害一般相當嚴重,可能危及城市的生命線。
四、應急管理的相關理論
1.應急管理的概念。應急管理是針對特重大事故災害的危險問題提出的。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危險包括人的危險、物的危險和責任危險三大類。首先,人的危險可分為生命危險和健康危險;物的危險指威脅財產和火災、雷電、臺風、洪水等事故;責任危險是產生于法律上的損害賠償責任,一般又稱為第三者責任險。其中,危險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蘊藏意外事故發生可能性的危險狀態構成。
中圖分類號F123.16;C931 [文獻標識碼] A ?眼文章編號 1673-0461(2012)07-0024-05
一、引 言
非常規突發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顯的復雜性特征和潛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壞性嚴重,采用常規管理方式難以應對處置的突發事件[1]。近年來,我國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頻繁:2003年SARS蔓延;2005年禽流感發作;2008年發生震驚世界的特級“汶川”大地震; 2009年HINI流感遍布全球;2010年發生“玉樹”地震及大連油管爆炸事故等等都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2007年1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法》,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將突發公共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2]。根據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概念可知,各類事件都具有發生突然、波及范圍廣、危害程度大等特點,因此需要及時進行處置。并且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發生并非單一,經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災害的發生,如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的爆炸產生的事故發展成為污染松花江的環境污染事故,最后影響到俄羅斯,成為跨國環境污染事故[3];2008年5月12日汶川強烈地震使山體崩塌,形成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這些事件影響效果也不亞于源事件,也應密切關注。
近年來對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研究越來越多,無論從理論角度還是從實踐的角度都有了一些成果,Merle Jacob[4]研究表明,對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機理的認知將極大地影響非常規突發事件的處理和控制效率,認識其次生、衍生事件之間存在的關系也將有助于我們構建有效的應急管理模式。文獻[5]認為應急響應在連續時間線上由三個不同的階段組成,分別是:事件發生前的準備階段,包括為事件發生所做的計劃、培訓等;事件發生時的處置階段,主要指經過響應對突發事件進行消減直至消滅;事件發生后的整理工作,包括整理文件資料、重建修復等工作。Rui Chen等人認為在每個階段的生命周期都包含五個要素:工作流、資源、信息、決策和響應。在實施過程中,資源的有效合理的分配對非常規突發事件的處置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應急管理中經典的資源選址研究包括P-median、P-center問題[6]和覆蓋問題[7],主要集中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救護車的選址或交通遇到困難時的路徑選擇問題,在此之后,又有很多學者將模型進行改善,使之能更有效的應對非常規突發事件。國外學者Sheral,i H.D.[8]針對同一個服務區內可能會同時出現兩起或多起突發事件從而造成應急設施不能滿足救助需求的情況提出了“救助的機會成本”概念,并在此概念基礎上建立了救助車輛布局模型以實現“機會成本最小”;Jamil[9]等人綜合運用排隊論建立了考慮時間分布的資源布局模型。在流程模型方面,Sunjae Lee[10]等人提出了一種狀態驅動法(state-driven approach),將面向服務的業務流程與業務規則合并, 是對BPEL4WS(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流程的一種補充。Petia Wohed[11]等人研究了UML(Unified Modelling Language)控制流程的基本模式,并將其與YAWL (Yet Another Workflow Language)進行比較等。考慮到處置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時效性和動態性,本文將基于能力的分配(Capability Based Allocation)模式[12]融入到多事件實施應對流程中,建立基于能力分配的多非常規突發事件實施流程模型,從而達到處置時間縮短、降低成本的目的。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對實施應對的活動基元進行描述,建立相關活動要素基元模型并識別其關聯關系;第二部分將基于能力分配的思想引入非常規突發事件應對活動中建立非常規突發事件基元實施流程模型;第三部分用實例對該流程進行分析,證明其可行性;第四部分對文章加以總結。
二、相關活動要素形式化描述
1. 人員分配過程涉及的活動要素
在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實施流程中包括幾個關鍵活動要素:到達、分配、執行、完成、退出。見圖1:
圖1 突發事件應對過程圖
在執行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也可能導致行動的中止或失敗,見圖2:
圖2 補充的突發事件應對過程圖
2. 相關活動要素基元描述
基元[13]是指系統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獨立的實體。在應急管理領域中,活動基元用來表示應急救援實施過程中能夠實現一定活動目標或達到一定目的,能夠改變客觀事物系統的狀態,在管理范疇意義下不可再分、不變的最小活動單元。在非常規突發事件中經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災害,因此本文將分配活動基元用如下三元組表示為:
0 引言
21世紀的市場競爭將不是企業和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之間的合作正日益加強,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考慮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已成為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煤炭企業作為典型的能源開發型企業,怎樣才能在愈來愈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如何構建與煤炭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相適應的、適合煤炭行業特點和環境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本文將就此介紹大型煤炭企業的內部供應鏈,并介紹關于煤炭的不確定性研究和供需突發事件研究。
1 大型企業煤炭內部供應鏈界定和概念
1.1 大型煤炭企業內部供應鏈概念界定
煤炭供應鏈包括煤炭外部供應鏈和內部供應鏈。外部供應鏈由輔助材料供應商、煤炭企業、物流運輸部門和煤炭客戶組成。內部供應鏈主要指煤炭企業內部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等相關流程之間的供需關系形成的供應鏈。其中煤炭企業內部供應鏈是管理的核心。因為對于煤炭行業來說,煤炭企業上游的供應商不是生產原料即原煤供應商,而是輔助材料供應商,其原煤是煤炭企業自身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煤炭企業經過開采、洗選加工、配煤等內部供應鏈各流節,將產成品即商品煤大部分通過直銷的形式銷售給煤炭用戶,而由外部的鐵路、公路、水路等物流服務商提供煤炭物流服務。因此,對于煤炭供應鏈來說,其管理的難點和核心應該是內部供應鏈。即對于煤炭供應鏈來說主要是煤炭企業圍繞滿足客戶需求,通過集成內部供應鏈各業務流程,做好煤炭內部供應鏈的網絡規劃、組織和控制,以此實現客戶滿意。
1.2 大型煤炭企業內部供應鏈內涵
本文以供應鏈概念為基礎,結合大型煤炭企業特色,界定大型煤炭企業內部供應鏈概念為:是指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的由原煤開采、煤炭洗選加工、煤炭外購、配煤、煤炭銷售、運輸直至交付到最終客戶等相關流程之間的供需關系所形成的具有網鏈結構的供應鏈。
大型煤炭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是大型煤炭企業在一定內外部環境條件下,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導向,集成原煤開采、煤炭洗選加工、煤炭外購、配煤、煤炭銷售、運輸直至交付到最終客戶等運作活動,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同步運轉,對用戶的需求能作出迅速的反應的管理活動。也就是說大型煤炭企業內部供應鏈是圍繞著向客戶供給煤炭產品而由大型煤炭企業構建的由多流程、多部門、多資源要素構成的供應鏈系統,其目標是實現煤炭產品的均衡供給。
2 煤炭企業供應鏈相關研究
2.1 煤炭企業的需求和供應兩級不確定性研究
不確定性指的是,當引入時間因素后,事物的特征和狀態不可充分地、準確地加以觀察、測定和預見。在激烈變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在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合作過程中,存在著各種產生內生不確定性和外生不確定性的因素。
煤炭企業供應鏈具有兩級生產不確定性,即原煤生產的不確定性和商品煤洗選生產的不確定性,嚴重制約了能源的均衡供應。具體來說,煤炭企業供應鏈兩產不確定性體現在以下方面:
2.1.1 地質賦存條件和開采技術因素
我國煤炭資源地質賦存條件較差,煤礦埋藏深度大,地質構造復雜,并且我國煤炭開采技術和條件僅處于世界中下等水平,造成煤炭的回采率低,由于受制于自然賦存條件和開采技術水平的制約和影響,我國煤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灰分、發熱量、水分等)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所以,煤炭企業供應鏈的上游原煤生產供應端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2.1.2 煤炭洗選階段產出的不確定性制約和影響了煤炭的均衡供應
由于原煤產品產量和質量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加上煤炭洗選工藝相對落后,造成商品煤的生產數量和質量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煤炭的均衡供應。
2.1.3 安全因素的影響
由于我國煤炭資源地質賦存條件比較差,煤礦埋藏深度較大,地質構造復雜,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煤礦事故往往導致停工停產,嚴重影響了煤炭的均衡供應。
2.2 供應突發事件研究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世界遭遇了很多不可預期的災難,包括恐怖襲擊、戰爭、地震、經濟危機、海嘯、SARS、貨幣貶值、、計算機病毒攻擊等等。伴隨著這些突發事件而來的是主要商業的中斷。許多企業開始意識到供應鏈存在眾多安全問題,當供應、生產、運輸等某個環節太過精益時,就容易出現中斷,降低供應鏈的整體服務質量,并進一步影響供應鏈的競爭力。
煤炭供需突發事件是指由于煤炭產量時段性減少、煤炭運輸量大幅下降或者煤炭需求量短期內大幅增加,導致煤炭持續性供給困難,造成大范圍生產和居民生活等基本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受到顯著影響的狀態。煤炭供需突發事件表現為:重點煤炭企業生產或調運發生重大異常情況,如發生持續性停產或大幅度減產事件或運輸渠道嚴重不暢、運能嚴重不足等事件;重點火力發電企業發電用煤嚴重不足,庫存煤低于正常用量,嚴重影響發電量;重點工業企業用煤供給中斷,煤炭庫存低于正常生產需要,且預計補充困難;中心城市生產、生活供熱、供煤氣企業因煤炭供給中斷出現持續性停產事件等。
我國煤炭供應與需求的不確定性及運輸約束等諸多因素,引發供需突發事件的頻繁發生,嚴重制約著煤炭應急均衡供應能力。
3 總結
本文首先提出了大型煤炭企業內部供應鏈的概念,內涵,分析其特征;其次在區分經濟學中供給與本文所提供給概念的基礎上,界定煤炭產品供給和煤炭產品均衡供給的概念和內涵。并指出供應鏈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究內容,不確定性和擾動性研究。但是方法內容并沒有具體介紹,相關理論的科學定量研究仍待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丁皎,王國華.淺談煤炭企業供應鏈管理及其績效評價[J].物流技術,2007,26(11).
[2]Harland C.Supply chain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roles[J].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7,8(2):70-78.
[3]彭,周梅華,劉滿芝.大型煤炭供應鏈集成決策模型及應用[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9,15(9):1738-1742.
本文首先從應急管理的概念出發,在分析應急管理的內涵之后,對應急管理的體系和運行過程作個初步闡述。
二、企業應急管理的概念和內容
應急管理是近年來管理領域中出現的一門新興學科,是一個綜合了運籌學、戰略管理、信息技術以及各種專門知識的交叉學科,是針對突發事件的決策優化的研究。目前對于應急管理還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我們認為應急管理是與突發事件緊密聯系的概念。
因此,本文將應急管理定義為:應急管理是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中,為了降低突發事件的危害,達到優化決策的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管理措施與應對策略,包括應急預案、應急處理、突發事件(或者危機)的解決與解決后的恢復等動態過程。
應急管理的內容應該包括:事故分析、預測和預警、資源計劃、組織、調配、事織、調配、事件的后期處理,應急體系的建設等。
三、企業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分析
(一)應急管理體系的概念和特征
突發事件發生后,各方面的應急需求急劇增加,任何單方面的行動都無法達到理想效果,需要組織各方力量和資源,相互協作、快速聯動。因此,應急管理應該是一個系統概念,應急管理體系就是指應急管理主體(政府,企業等各種組織)通過組織整合、資源整合、行動整合等應急要素整合而形成的一體化工作體系。一個現代的應急管理體系應當具備如下特征:
1.全面性
優秀的應急管理體系應該涵蓋處理各類突發事件的各個方面,使得我們在應對突發事件時考慮更加全面和系統,不會遺漏某方面的問題,因為一個問題的遺漏有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2.層次性
應急管理體系不僅要內容全面,還要有清晰的層次。機構設置,職責分工都應該清晰明確,層次分明。根據突發事件性質和級別不同,采取不同層次的應對措施,每個層次都有一套相應的處置措施子系統,這樣不僅可以使系統目標更為明確而且可以節省資源。
3.集成性
一個高效的應急體系不應該是單純的橫向或縱向的層次結構,而應該是高集成性的功能綜合體。這個體系應該要整個社會中(或企業內外)運行的各種組織、機構、部門,在一定范圍內協調各種資源對突發事件進行統一的處置。
4.可操作性
該系統必須具備可作的特點,這個可操作性不僅表現在應急狀態下該系統可以被有效運用達到其應急保障的目的,還表現在平時狀態下該系統可以作為一個可操作的模擬系統,用來演練應急運作流程,培訓應急人員,普及應急知識。
5.信息化
準確、及時、全面的信息是科學決策和早期預警的前提。因此,信息技術貫穿在整個應急體系之中。現代國家都把利用最新信息通信技術,建立信息共享、反應靈敏的應急信息系統作為應急體系建設的核心部分。
(二)應急管理體系運作流程
綜上所述,現代化的應急管理體系是一個高集成性的綜合系統,需要集成各種組織、機構、部門的力量協同作戰,才能使系統高效運轉,這就需要一定的運行機制來保障。應急管理系統主要的工作流程包括實時監測、預警識別、預案啟動以及方案處置和后處理。每個流程的主要任務是:
1.監測
這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活動的第一步,也是貫穿整個系統的全過程。監測結果和數據的真實性對應急管理的各個階段的至關重要,信息準確獲取可以有利于管理者進行決策分析,有利于后期活動的正確展開。
2.預警識別
此階段包括預警和識別兩個層次。預警是在檢測結果的基礎上對突發事件的不良趨勢進行分析并及時報警的活動。識別是指對演變為不良影響的突發事件進行前期分析判斷,確定事件性質、類型和級別,發出前期警告。
3.預案啟動
預警信號一旦發出,保障體系就進入啟動階段:此時應迅速將應急管理系統切換到戰時狀態,系統內部相關人員開始聯動,指揮機構根據對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從預案庫中快速搜索匹配響應預案進行評估,評估出實施方案并通知相關機構開展工作。
4.方案處置
應急處置子系統根據指令,執行處置預案,迅速組織人力、物力,動用各類資源對突發事件進行處置,同時進行實時監測、評估預案處置效果,并根據應對的效果,動態調整預案。
5.后處理
事件處理完畢后,應急體系切換到平時狀態;根據行動中的具體問題和主要事件做出總結報告并提交決策支持和信息部門,進入企業的管理數據庫,為企業日后管理提供實踐經驗。
1.水利工程應急管理概念
水利工程應急管理是針對水利工程項目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水電工程項目突發事件發生突然、偶然,對項目計劃的正常實施產生較大沖擊制約了水利工程的進度,也影響了水利工程質量的提高,對項目目標實現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水利工程應急管理是要用最低的成本,采用計劃、組織、控制等方法和手段降低突發事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實現水利工程項目的目標。
2.水利工程應急管理的特點
1)突發性。水利工程的施工和運行,與社會和自然環境關系密切,而社會和自然環境突發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應急管理者往往要面對各種信息不完全,信息不準確或是信息不及時的情況。在整個突發事件的發生過程中都充滿了風險性、震撼性、爆炸性的特征,突發事件的獨特性使得在危機狀態下應急管理者無法照章辦事,亟須快速做出決策,迅速應對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2)內容多樣性。水利工程發生應急情況的多樣性與水利工程施工的特點緊密相關。水利工程要承擔擋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務,因而對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穩定、承壓、防滲、抗沖、耐磨、抗凍、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水利工程對地基的要求比較嚴格,工程又常處于地質條件比較復雜的地區和部位,地基處理不好就會留下隱患,所以必須采取專門的地基處理措施。水利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它水域施工,必須要根據水流的自然條件及工程建設的要求進行施工導流、截流及水下作業。
3)集中性。水利工程應急管理需要短期集中各種力量和資源來應對突發事件。突發事件的應對需要調用大量的資源,而資源的絕對匱乏是應急決策面臨的又一主要特征。這也要求必須強化統一指揮原則,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統一指揮資源的調動,避免不同部門或局部之間爭奪資源的沖突和局部過激反應造成資源使用的浪費。為了有條不紊地解決危機,就要從全局的層面上抓住關鍵環節與分清輕重緩急,避免分散指揮可能造成的各自為中心,只見局部不顧全局的局面,可以集中優勢資源抓住關鍵環節、解決最緊急的問題。
二、突發事件的分類
識別突發事件是應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區別于不同突發事件的特點,對突發事件進行明確的分類,才能很好的識別和檢測突發事件。按突發事件產生的起因可分為:技術突發事件,主要體現在技術上的錯誤、缺陷導致的危害;自然的突發事件,主要是自然外界環境突發性影響,如氣候的變更、地震等;政治上的突發事件主要是由政治系統、戰爭及公共事業政策等引起的;社會上的突發事件是由于社會各方利益集團引起,如環保組織的抗議等;組織內的突發事件,是由組織內部結構、性質帶來的,如工作人員不同的民俗、文化造成的沖突。對突發事件用事件鏈的原理可以進行很好的解釋:事件鏈有三個特征因素,即長度、復雜性和顯著性。長度指鏈內事件的數量;復雜性指事件間相互關系的多樣性;顯著性是指事件的明顯性和易檢測性。突發事件往往是由短的、顯性或非顯性的、復雜的因果鏈引起的。
三、工程建設項目應急管理系統
1.優化應急方案
應急方案是指能夠快速解決當前突發事件引起的問題,保證決策目標的實現,具有可實施條件的可行性方案。所謂優化應急方案,就是在綜合考慮現有資源的配備及事態發展的情況下,整合與突發事件相匹配的應急預案而制定的應急方案。應急方案是保證應急目標實現的備選方案集。事態和資源是處理突發事件必須牢牢掌握的重要因素,應急預案在處理突發事件時能明顯地縮短決策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決策者的心理壓力,為科學決策贏得寶貴的時間。應急方案備選集的制定過程是事態發展、充足的資源配置及匹配的應急預案的優化組合。
2.進行應急處理
應急處理是在突發事件爆發后立即采取的應急救援行動,包括事故的報警與通報、人員的緊急疏散、急救與醫療、消防和工程搶險措施、信息收集與應急決策以及外部求援等緊急措施,其目標是盡可能地搶救受害人員、保護可能受威脅的人群,盡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將人員傷亡、財產損失降至最低。應急處理可以分為:檢測、確認、決策、執行四個階段,由這四個階段的相互關聯和邏輯性組建了動態突發事件處理模式。首先對突發事件信息進行檢測,信息確認后,就應組織各部門員工及外部專家進行分析、診斷,判斷級別和類型。突發事件若是由外部重大事件引起或重要性極高,應由企業主要領導做出部署,并及時上報相關部門;若是現場發生的局部隱患,通過檢測和確認后,應及時將其化解或縮小。
3.加強了領導和協調配合,努力形成職工全員參與的合力
進一步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在水利工程黨委領導下,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責任制,并將落實情況納入干部政績考核的內容。各部門加強了溝通和協調,理順了關系,明確了職責,搞好了銜接和配合。各級領導干部不斷增強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線,加強組織指揮。并建立并落實了責任追究制度,對有失職、瀆職、等行為的,要嚴肅追究責任。大力宣傳普及公共安全和應急防護知識。加強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會公眾維護公共安全意識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宣傳各類應急預案,全面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和技能,逐步推廣應急識別系統。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S618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我國的經濟發展伴隨著環境污染為代價,因此最近幾年污染事件頻頻發生,從2012年統計的數據來看,我國河流中有82%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社會的危害較大。因此有必要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特點進行詳細的分析,對危害進行概述,并重點對突發性水污染的應急措施進行了分析,目的是減小或消除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危害,避免造成次生環境災害,促進社會的和諧。
二、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概念、特點和類型
1、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概念。指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對于水體進行大量的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水體污染,不僅僅是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對于國家的財產安全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事件,目前一般指的是在工業中污水的排放。
2、突發水污染事件的類型。對于污染的情況以及污染所持續的時間,將突發性的水污染事件分為兩類,第一類我們稱為急性事件,就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在水體中,第二類事件就是慢性事件,由于長期的排放最終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污染事件,我國慢性水污染事件占我國水污染事件的80%以上,因此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例如水體的赤潮就是長期排放營養物質造成的,不管是哪一種污染的類型,都在短時間內對當地的人們造成了生活以及生產上面的威脅,同時對于生態系統也會造成較大的破壞,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3、突發水污染事件的特點。目前的許多例子表明,突發的水污染事件主要包括以下特點,首先不管是由于什么來源引起的污染事件,均涉及到非常多的領域,幾乎涉及到所用的領域,而在同一個領域中,生產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污染的可能來源。對于一般的水污染而言,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有規律的進行排放,因此在控制的過程中容易掌握時間的周期性,而對于突發性的水污染事件而言,偶然性是比較大的,由于不清楚突發的時間,因此在控制上非常困難,對于社會危害更大。目前在我國比較嚴重的危害事件主要是包括在沿海或者是河流工廠中大量有毒物質的泄露,這樣的工程主要集中在化工廠以及很多石油的加工廠。在很短的時間內,由于隱瞞或者是應急措施不當不僅僅是打破目前的生活狀態,甚至會導致人員的傷亡,這些后果都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三、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影響
1、威脅生命與健康。中國湖泊的富營養化程度高達63%,水中的藻毒素會對人體造成身體危害。水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因此突發性的水污染事件對于工作人員以及周邊的居民的生存環境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直接接觸到有毒水體的人員會出現中毒以及死亡等現象,對于核污染等難以治理的事件的,對于人們的健康威脅是長期性的。
圖1. 2003-2008年不同污染物污染事件所百分比
2、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突發性的水污染造成企業的經濟損失是無需置疑的,和企業的經濟損失相比,污染造成的生態環境需要后期大量的時間和經費進行治理,這樣的經濟損失無疑是巨大的。
圖2. 2003-2008年不同來源污染事件所占百分比
3、造成社會不穩定。突發性的水污染會造成周邊居民的心理陰影,例如長期在這樣的污染影響下生活,會影響到周圍居民的生產和生活,而某些突發性的水污染事件會著造成人員的傷亡,從而引起社會的不穩定。而對于嚴重污染的地區,人員的搬遷率較大,以及會帶來相應的社會問題,而涉及到水體流域中國際問題,甚至會來帶國際間的糾紛。
4、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對于重大的污染事件而言,一定會造成水體的生態環境受到污染,最為明顯的就是水體中大量魚類的死亡,另外由于生態的污染,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自身修復需要長期的時間,而人工的修復又需要大量的資金。
四、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應急評估和管理
1、強化水質與水量的統一檢測
我國目前存在的狀況是水資源比較短缺以及水污染比較嚴重,從污染的角度上面來講,水的資源量以及水污染的量而言都是比較重要的。例如在污染量的排放相同的過程中,如果水流量比較大,那么相對而言對于河流造成的污染則較小。因此對于突發水污染的檢測而言,在檢測的過程中,一方面是需要考慮排污量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對于水體本身的水流量也是非常關鍵的,在檢測的過程中,對于水體的水文檢測是非常關鍵的。
2、構建完善的評估和應急管理體系
在污染事件發生以后,能夠第一時間科學評估事件性質、危害,并第一時間啟動相關環境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對于妥善處置突發水環境事件至關重要,因此,構建一套完善的評估和應急管理體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事件發生后,相關的部門應該進行統一的規劃,制定合理有效的檢測措施,對于水污染的評估需要做到科學準確,對于已有的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這樣能夠充分發揮檢測和水污染評估的作用。在對水污染應急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對于水污染的應急檢測應該做到細節的列出,這樣能夠保證整個過程的可操作性,比如假設是企業超標排污造成的污染事件,就可以采用“溯源法”第一時間鎖定污染源,并第一時間切斷污染源。在進行準備的過程中,對于儀器的準備、人員的調動以及特殊專家等的調遣,都是在準備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在進行人員的整合以及配備上面盡量保證合理性,充分發揮工作人員的優勢,保證團隊的正常運行。
圖3、構建完善的評估和應急管理模型
3、實現檢測方法的創新
我國水質的檢測基本上都是實驗室檢測位置,不管是對人員的選聘還是對于儀器的操作都應該做到準確,對于水體的檢測,包括河流和湖泊的檢測,都是圍繞實驗室的相關要求在展開的。當發生比較嚴重的水污染事件時,如果僅僅是依靠實驗室的檢測方法進行檢測,那么在周期上存在明顯的不足,這樣對于檢測的時間以及檢測的周期會產生非常大干擾。在應急檢測的過程中,不能和平常一樣對于所有的采樣點進行分析,那么會導致檢測結果偏慢,因此在現場檢測的過程中,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檢測方案,對于重點污染的位置需要做到緊急的檢測,適當的時候對污染物進行鑒定,對于特殊要求的儀器和設備需要緊急的進行配備,并配備專業的人員進行操作,保證檢測過程中的準確性。其中的一種檢測方法見圖4。
圖4、檢測分析儀示意圖
4、積極應用檢測信息系統進行水質量評估
目前的檢測系統,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發展為信息化管理,那么對于突發水污染事件的信息化管理無疑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提高我國水污染檢測效率以及提高檢測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檢測系統上除了運用計算機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以外,對于其他地球信息系統的使用也是非常常見的。而全球定位系統就首當其沖。使用GPS系統,在水體污染的檢測過程中,能夠快速的確定污染的位置,根據污染的位置以及水流的狀況確定可能擴散的位置,從而進行下一步的安排和管理工作。另外,進行實際檢測以及應急處理以后,需要注意的是及時的評估,采用科學的手段進行及時的評估有利用管理的實施,同時正確評估管理有利于水的合理使用,對于居民的正常生活會到來一定的幫助。
五、結束語
總之,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是我國發展中存在的非常重大的問題,回顧國外發達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有效的應急預案和管理措施可以減少突發性水污染的危害,對于維持社會和諧有一定的幫助。因此對于政府和環保部門而言,對于突發性水污染以及類似的污染事件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科學的評估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芳,王煒亮,成杰民.流域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應急體系構思[J].環境科技,2010(1).
[2]宋獻光,杜惠文,李昆.環境應急檢測的案例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0(1).
[3]張曉健.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的反思[J].綠葉,2009,(3).
我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起步較晚,環境應急管理能力建設也處于開拓創新期,基層要做好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就必須具備政治敏銳性和政治責任感,打造專業管理隊伍,準確地把握環境事件的特點,遵循自然規律,有針對性地做好基層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這是歷史賦予環境應急管理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2011年是“十二五”環保規劃開局之年,如何做好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對于順利完成規劃目標任務至關重要。要圍繞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采取更加扎實有效的措施,有效防控和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環境安全大局穩定。
1.當前基層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1部分領導重視不夠,應急預案不健全。一些地方對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重視不夠,環境應急概念模糊,對環境應急全過程管理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基層環境應急預案缺乏操作性,甚至在預案編制上有部分地區存在部門抄政府、企業抄部門、下級抄上級的現象。個別地方還存在應急預案未能及時修訂完善、預案與預案之間銜接不夠、對應急物資儲備和災害狀況估計不足、缺乏應有的防范意識等問題。同時,基層很多群眾防災知識匱乏,應急、應變、防災能力低下,導致在災害來臨之際不知所措。這些問題必然給基層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阻力。
1.2應急機制不健全,應急任務不明確。環境應急與監察任務不明確,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的應急管理理念得不到落實,一些地方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存在“有事一擁而上,平時無人負責”的現象。環境應急管理機制不健全,上下信息不共享。《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形成“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環境應急機構必須獨立。但從實際來看,大多數地方落實并不理想,有些地方政府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把環境應急機構當做政府的“救火隊”、“消防員”,與國家環境應急管理機構缺乏上下聯動,缺乏信任與溝通,缺乏信息共享。
1.3應急隊伍建設滯后,應急應對能力不足。環境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就要求基層應急隊伍第一時間反應、第一時間到位、第一時間作為,并要處置妥當。一旦不能妥善處置,往往會出現公眾恐慌的局面,導致環境污染事態進一步惡化。目前,基層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尚不完善,應急隊伍建設相對滯后,一些地方無應急指揮機構、無應急專業人才、無應急專項資金、無應急專項技能,應急救援力量和裝備嚴重不足,一旦發生重特大事故,基層的應急救援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救援需要。
2.推進基層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建議及對策
2.1未雨綢繆,不斷完善應急預案。目前,基層環境應急工作機制還不健全,內部未形成有效機制,對外聯動機制仍處于探討摸索階段。因此,要結合實際,以加強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為契機,加快促進地方環境應急機構的建設。針對本地區的主要環境風險類別,做好風險源的識別、監控、管理工作。基層環境應急管理部門必須加大環境隱患排查力度,積極做好重點行業企業環境風險排查工作。
2.2固本強基,大力推進基層應急網絡、標準化建設,全面提升環境應急能力。推進環境應急網絡建設,積極與國家環境應急機構在軟件上對接,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做到第一時間準確判斷,便于協同指揮。高度重視基層環境應急部門標準化建設,自上而下地完善環境應急裝備配置,配備完善的應急監測和人員防護裝備,為處理好突發環境事件打下堅實基礎。針對突發事件的不同類型實行分類管理,明確參與部門及職責分工,明確應急工作程序,突出重點核心任務,開展形式多樣的演練活動。
2.3厲兵秣馬,建好3支隊伍,努力提高基層應急應對能力。突發環境事件能否妥善處理,取決于基層環境應急機構是否具備3支隊伍:一支綜合素質強的管理隊伍、一支年富力強的救援處置隊伍、一支經驗豐富的專家隊伍。要有針對性地加強應急培訓和應急演練工作,通過演練完善預案,增強基層環境應急準備工作的針對性。要做好防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大力推進應急管理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經常性地開展以“減災”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培訓活動,特別是通過新聞媒體,將防災知識送到千家萬戶。
2.4對癥下藥,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我國的公共應急管理體制建構于全能政府的理念之下,全能政府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政府無所不能、無所不包。政府確實應該在應急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但主導作用不是全部作用。政府在公共應急管理中應充分保障、促進社會中介組織和公眾的積極參與,這樣可降低政府公共應急管理的成本,提高公共應急管理的效率。另外,民間組織調集社會資源的能力、動員志愿者的能力、內部管理運作能力以及向社會提供服務的能力等需要進一步提高。
2.5要力爭做到“五個第一”。第一時間報告,說清風險源和影響范圍;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控制事故蔓延;第一時間開展監測,有效降低事件成本;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信息,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度。第一時間組織開展調查,積極做好風險評估及處置工作。突發環境事件由于事發突然、現場復雜、人員混雜,在處理過程中易造成現場破壞和證據丟失,給調查工作帶來一定困難;第一時間組織展開調查,積極做好環境風險評估及處置,有利于環境應急工作人員及時準確弄清污染源和污染因子,為政府決策提供法律依據,有利于保留企業的違法證據,為事后責任認定提供第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趙玲(1977年4月―― ),女,助理工程師,現從事環境監察工作,已發表專業論文2篇。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頻繁發生的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如地震、冰凍、雨雪、礦難、禽流感等,公共突發性事件一般需要大量的應急物資,以期迅速的滿足或者解決所引發的突發性事件如:傷者的救助、衛生防疫與災后重建、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減少受災面積以及人員損失,在這一過程中就產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因此應急物流的水平直接關系到政府能否有效地應對各類突發性的公共事件,避免因處理不及時致使災難的進一步擴大。
二、應急物流
(一)應急物流的定義。
目前學術界對應急物流的認識主要有以下:(1)為應對突發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緊急物流保障措施。(2)為了滿足突發性的物流需求,非正常性的組織物品從供應地到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3)為應對突發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種物流運作模式。
(二)應急物流的風險及特征。
應急物流風險是指應急物流運作過程中在規定的費用、進度和技術等約束條件下的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偏離。應急物流中的風險很多, 為了便于識別和控制, 本文將應急物流中的風險分為四大類: 技術風險、環境風險、管理風險及操作風險。應急物流中的風險具有以下特征:(1) 隱蔽性。由應急物流的本質特性決定, 應急物流風險并非都十分明顯, 反而非常隱蔽、難于辨識。(2) 動態性。應急物流中的風險不是一成不變的, 它具有較強的動態性。(3) 時效性。應急物流風險顯現突然、節奏變化快, 要求在應急物流風險管理中做到風險辨識快速。
三、虛擬應急供應鏈的構建原則
(一)虛擬應急供應鏈。
虛擬應急供應鏈主要關注于應急物資從生產、運輸到補給的整個鏈條中各節點的協調高效運作,同時借助于先進的信息技術平臺,迅速將分散的政府資源、社會資源進行高效的虛擬化整合,實現優勢互補以及強強聯合,以有效增強整個應急物資供應鏈條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效率。
(二)虛擬應急供應鏈構建原則。
1、平戰結合的原則。應急管理注重以預防為主, 堅持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的原則,在平時狀態需要做到未雨綢繆, 通過平時狀態的大量準備工作為戰時狀態下的有效處理提供有力保障。
2、敏捷性原則。敏捷性是虛擬應急供應鏈構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 應急管理強調的是時間效益最大化,時間要求在突發性事件中具有異常重要的意義。
3、動態性原則。在緊急環境下不確定性事件隨處可見,突發事件及其伴隨的事件的發展變化通常都是不確定的,與此同時對應急物資的需求便具有不確定性、環境以及事件的狀態信息同樣是不確定的。
四、應急物流信息平臺
信息平臺基于網絡架構,包括基于Internet的公共信息網絡平臺和基于Intrane與Extranet的內部信息平臺。公共信息平臺一方面提供了政府部門向公眾突發事件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為公眾進行信息反饋提供了一條快捷的通道。
(一)基礎數據層。
基礎數據層為決策層與實施層提供基礎數據源,基礎數據層中的相關數據主要來自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災情監控機構、城市突發事件綜合管理中心、應急虛擬物流聯盟成員以及各類公共信息網絡平臺。
(二)決策層。
決策層主要負責對城市突發事件的預警、應急物流優化方案的制定、應急預案反應、應急物流效果評估等,所開發的決策支持系統以及對應的背景知識體系也大多是分部門、分災種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在應對一些非常規性突發事件時就體現出效率低下、反應滯后等缺陷。
(三)實施層。
實施層在決策層的支持下,負責有關決策層制定的具體方案的實施。這些方案具體主要包括:物資籌備系統、物資運輸系統與物資配送系統。
五、結束語
政府的應急管理工作必須最終落實到資源的有效利用方面,面對突發性的公共事件時, 如何以最短的時間有效整合政府、社會以及企業的資源, 完成應急物資從研發、生產、調運到最終補給的整個鏈條的敏捷、協調運作是政府在面對突發性公共事件時,進行應急管理研究的重點,然而此研究在國內外尚屬空白。 因此本文首先結合物資的應急管理和虛擬供應鏈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費虛擬應急供應鏈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文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資助項目!
(作者:單提偉、王偉、孫萍、楊帆、陳超,指導教師:何向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學))
參考文獻:
[1]高麗英.應急物流與軍事物流[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23):21.
[2]歐忠文,王會云,姜大立等.應急物流[J].重慶大學學報,2001,27(3):164-167
中圖分類號: G252.62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1968/tsygb.1003-6938.2015071
Abstract Current web service technologies together with the advances in mobile devices hav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xt-aware services. Relying on the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offers a rule-based architecture supporting delivery of contextualized information. The core functionality is fulfilled by the relevance assessment rule engine, which can re-configure the behavior of the system by specifying the different rule sets. It defines an ontology-based context model, which formalizes the context from different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characterizes the contextual situations of mobile users. Qualitative evaluation results that the architecture has the generality and adaptability; thus can assist mobile police to take decisions during their activities.
Key words context-aware; information delivery; Ontologies; SPARQL
1 引言
當今的移動用戶需要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以協助他們更有效的完成的日常活動。網絡服務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移動設備的廣泛應用,極大的提高了為用戶“隨時隨地”提供所需服務或是信息的能力。同時,用戶對自適應的信息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比如,處理突發事件的警察需要獲取特定情境下執行任務相關的信息,以保證他們在快速改變的環境中能及時做出正確的行動和決策。如何設計出開發具有自適應性的、情境感知的系統架構,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問題。
與室內的辦公環境不同的是,移動用戶的情境特征是由不同類型的變量所決定的。既包括時間、地點和速度這樣可以從傳感器獲得的外部情境,也包括與用戶當前活動或是目標有關的內部情境[1]。為了能滿足用戶在當前情境下的信息需求,面向情境感知的應用系統不僅需要及時的感知情境的變化,更重要的該系統要能夠為用戶推送用于支持其進行決策的信息。對于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人員,其所處的情境具有勢態演化迅速的特點,因此決策信息的時效性和預測性顯得尤其重要。進行有關面向移動用戶的情境感知服務的研究,對于豐富和發展現有的決策支持系統,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2]。
雖然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致力于情境信息的獲取、建模和管理,并將成果應用于情境感知服務,如交通導航和虛擬導游。但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情境因素仍然是用戶的位置信息[3]。很少有研究將地理位置與用戶所從事的活動類型這兩方面綜合起來描述情境的特征。此外,根據我們的文獻調研,多數面向突發事件管理的信息系統[4],并不能很好的滿足應急人員在特定情境下的信息需求,也不能解決如何根據動態的情境實時判定出信息相關性的問題。
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利用語義網與本體技術,設計一個基于規則的情境感知信息推送架構,并依據此架構開發出能夠根據用戶情境實時的判定信息相關性的系統,并以處理突發事件的警察為應用實例,對系統的可配置性和自適應性進行了評估。
2 情境感知應用研究概述
情境(Context)可以定義為:“用來描述一個實體特征的任何信息。這個實體可以看成是與用戶和應用程序交互過程相關的人、地點或實物(包括用戶和應用程序本身) [5]”。情境既包含能標識用戶個人特征的靜態信息,如性別、年齡、職業等;也包括能表示用戶所處環境特征的動態信息如時間、位置、溫度等。在人機交互領域,情境也包括用戶的狀態、心理、經驗等內部因素,以及用戶的知識結構和選擇交互方式的偏好[6]。對信息系統而言,如何從海量數據中篩選出相關信息,情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說來,四個比較重要的情境變量包括地點(location),特征(identity),活動(activity)和時間(time)。在本研究中我們著重分析上述四個比較重要的情境因素之間的語義關系。
情境感知 (Context-aware)通常也被稱為“上下文感知”[7]。上下文感知計算是對設備、上下文、物理環境等構成的計算環境進行管理、協調和調度,建立實體對象間互操作的基礎,為應用開發提供統一的框架和應用程序接口[8]。近年來,有關情境感知應用的研究發展迅速。由最初基于位置感知的應用(location-based services),即考慮用戶所處的地理位置,如智能博物館導覽[9],發展到能夠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或者增強服務的人機交互系統[10]。以智能會議室(smart meeting room)的應用為例,當系統檢測到有一份重要的電子郵件需要用戶馬上閱讀時,系統應該根據用戶當前的情境(開會中)以及用戶所攜帶的移動設備(如smart phone)做出判斷,將此郵件轉發到手機上,并通過震動提醒用戶閱讀。 如果系統判斷出用戶是單獨待在會議室,就可以選擇語音提示用戶閱讀郵件,并可以由用戶選擇是否顯示在大屏幕上。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于針對大規模場景建立一個情境感知架構[11],從而對情境數據進行分類和特征化,以便支持多種類型情境感知的應用。如‘BeAware!’的系統原型設計[12],可為道路交通管理中的操作人員提供用于決策支持的情境信息,幫助其分析潛在的不利于交通安全的因素,從而及時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非常規突發事件具有態勢演化迅速、影響面廣泛的特點。將情境的概念引入傳統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機制中,把情境與突發事件管理相結合,有助于為應急決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13]。通過對情境演變過程的刻畫、分析,揭示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演變規律,能夠為應急決策模式提供理論指導[14]。目前,發達國家的科研機構已經在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的機制方面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建立了一些較有影響的應急管理系統[15]。在國內,隨著突發公共事件的增多,國家在突發事件應用研究和體系建設方面已相應的設置了規劃項目進行支持[16]。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有關應急管理系統的課題也受到眾多項目的資助。如,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向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的快速響應情報體系研究”[12],主要圍繞突發事件的輔助決策支持,根據突發事件信息流的特點,構建能夠快速反應的情報體系。該文的研究成果可應用于快速響應情報體系中的信息處理與組織。
3 情境感知信息推送系統架構
基于大量用戶實例,我們對目標用戶(即應對突發事件的警察)的信息需求進行了問卷調研,并由此歸納出設計情境感知系統架構的基本需求[17]。首先,由于用戶的信息需求與其所處的情境狀態緊密相關,需要設計一個能夠表示出用戶活動、狀態和當前事件關系的情境模型。其次,系統需要能夠集成和利用來自不同信息源動態和靜態的情境,包括來自傳感器的數據(sensor data)、數據庫中獲取的個人背景信息(person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等。最后,架構應該能夠支持根據特定情境實時判斷信息相關度系統的開發。
目前大多數的情境感知架構,比如SOCAM[18](Service-Oriented Context-Aware Middleware),偏重于對情境信息的獲取、解釋和發現,而并不能很好的解決如何根據演化的情境,為移動用戶推送能夠支持其活動的相關信息。依據從需求調研中歸納的設計策略,本文提出了情境感知架構 CIDA(Contextualized Information Delivery Architecture)。CIDA的主要組件和相互工作的原理如圖1所示:
(1)信息條目庫。該模塊存儲來自不同信息源的信息項。所有的信息項都以RDF數據模型進行組織,表示出信息中所包含的事實屬性。在對信息進行事實抽取、分類后,以RDF三元組的最后模型表示出信息項的重要屬性。具體包括:所報道的事件,事件的發生地點和時間,與事件有關的主體,信息的類型和來源。
以一條報告了‘肇事司機有過激行為’的信息為例,此信息描述的主體(describedObject)是一位叫“Bob”的司機 (身份,identification), 涉及一起交通事故 (有關事件,involved Event)。以上事實可以由兩個RDF三元組表示為:(“AggressiveActionMsg”_:describedObject“Bob”)(“Bob”_:involvedEvent“CarIncident”)。
(2)情境數據庫。情境數據庫主要對三種類型的情境信息進行組織和建模。包括從傳感器和觀測器獲得的已感知的情境(sensed context);由目標用戶指定的情境,如警察在移動設備上輸入的信息(manually entered context);以及從以上兩種情境或是已有數據庫中推斷出的情境(deduced context)。本文提出了基于本體的情境模型對以上類型的情境進行組織,具體將在下文中闡述。
(3)規則庫。規則庫包含若干規則集。在語義網規則語言 SWRL1(Semantic Web Rule Language)的基礎上,為了通過規則的執行,達到為特定的用戶/消息組(user/message pair)計算累計相關度值的目的,我們定義了相應的規則語言。一個規則公理由前提(Body)和結論(Head)組成;規則前提定義了一系列的判定條件,當判定條件都滿足時,依據規則結論中指定的值,更新相關信息條目對特定用戶的相關度。例如,當Rule1.1中指定的一系列條件都滿足時,包括信息的類別、所描述的主體,主體和事件的關系、用戶的任務與事件的關系,以及時間的限定,與目標事件相關的導航信息,對于準備出發處理事件的用戶來說,其相關度值增加“5.0”。
Rule 1.1: infoType (?msg, NaviInfo) &describedEvent(?msg, ?event) &isTargetedBy(?event, ?user)&engagedIn(?user, ?task)&describedLoc(?msg, ?loc)&isDestinationOf(?loc, ?user)&inPhaseOf(?user,Departure) &reportTime(?msg,?reportTime)&startTime(?task,?startTime) &[?reportTime≥?startTime-30m]=>updateRating(+5.0)
(4)相關性評估規則引擎。規則引擎RARE (Relevance Assessment Rule Engine)是系統中的關鍵模塊,它可以通過指定不同的規則集,對系統的行為進行重新配置。RARE在執行規則庫中規則的同時,考慮存儲在情境數據庫中的信息,從而完成了對信息項相關性進行判斷的核心功能。
規則引擎主要有三個模塊組成[19]:①規則編譯器 (rule parser),②查詢語言生成器 (query generator);③查詢語句評估器 (query evaluator)。具體來說,規則編譯器使用JavaCC生成規則的解析器,從而為查詢語言生成器提供抽象語法樹(AST)。依據MRRL語法規則,查詢語言生成器將生成的ASTs轉換為SPARQL檢索語句,并將這些語句提供給查詢語句評估器。最后,由查詢語句評估器使用Sesame API 執行檢索語句。
基于情境感知的信息推送系統架構工作流程是:首先,將代表目標事件和背景信息的事實存儲在信息條目庫中。其次,根據RDF數據模型,對來自不同信息源的情境信息進行組織,并存儲在情境數據庫中。然后,當有新的情境信息被接收到時,觸發規則引擎以便執行規則庫中規則集。每一條規則相應的被翻譯為SPARQL查詢語句。規則引擎將所有被執行的規則所指定的相關度值進行累積,為特定用戶/消息組計算出最終的相關度值。隨后,對在信息條目庫中記錄的相關度值進行更新。最后,依據相關度對信息項進行排序,相關度較高的消息將會實時的推送給目標用戶。
本文所提出的情境感知架構CIDA有兩個重要的特征:其一是能夠利用基于本體的模型表示出用戶所處動態環境的情境特征,特別是能揭示出用戶當前活動內部情境變量之間的語義關系。其二是自適應性。可以通過指定不同的規則集對系統的行為進行不同的配置,從而達到適應不同情境需求的目的。根據我們所定義描述性的規則語言,開發者只需要花費較少的時間,就可以對規則集進行擴展和修改,實現在不同場景和領域中的應用。
4 基于本體的情境模型
目前,大多數的情境模型只注重列舉一些情境概念[20],如用戶偏好、移動設備或地點。但是,在構建這些情境時,很少有模型能表示出情境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我們所提出的基于本體的情境模型,不僅可以突破只考慮時間和地點這些外部情境因素的限制,還能進一步揭示出用戶所從事的活動、目標事件和相關主體這些情境變量之間的語義關系。該模型包含一個一般性的本體和一個領域本體。
(1)一般性的本體。具有通用性的情境本體,可以抽象的表示出移動用戶當前情境的上層概念。如圖2所示,一般性的本體定義了包括用戶、時間、地點、事件和任務在內的情境概念。
我們定義的一般性本體可以用來描述移動用戶所處的情境,構建的概念可以在不同的應用領域進行擴展和重用。處理突發事件的警察,往往以管理或是控制某一目標事件為目的,并在特定的地點采取活動。因此,用戶所執行的任務是由目標事件驅動的。當由于事態的發展變化引起用戶所處的情境發生改變時,情境模型能反應出用戶的活動是如何在外界事件的影響下動態進行的, 從而實時的表示出用戶的信息需求。
模型中所表示的情境變量的關系由屬性(predicate)定義。例如,屬性“isTargetedBy”的定義域是“Event”, 值域是“User”, 表示出了事件和用戶之間‘哪一個事件由誰來處理’的關系;屬性“isEngagedIn”的定義域是“User”,值域是“Task”,表示出了用戶和任務之間‘誰在從事哪一項任務’的關系;屬性“isLocatedAt”的定義域是“User”,值域是“Location”,表示出了用戶和地點之間‘誰在何處’的位置關系;以及屬性“happensAt”的定義域是“Event”,值域是“Time”,表示出了事件和時間之間‘何事何時發生’的時間關系。
(2)領域本體。為了滿足本文實例分析的需要,我們將一般本體中的概念和屬性具體化,設計了能夠適應于移動警察需求的領域本體。如圖3所示,領域本體為用戶類定義了警察這個子類,并為事件類定義了能夠反映事件緊急程度的屬性。對用戶類的擴展還有為其定義了表示警察處于某一特定狀態的屬性,即‘inPhaseOf’。對相應類的擴展具體描述為:
①‘User’類有一個命名為‘PoliceOfficer’的子類,以便描述出警察所處的情境狀態(Phase)。
②‘Event’類有兩個屬性,即‘involvedObject’和‘emergencyLevel’。用這兩個屬性表示出參與事件的主體以及事件的緊急程度。
③‘Task’類在一般本體中有兩個子類,即‘ScheduledTask’和‘DerivedTask’。為了表示出目標主體和任務的類型,在領域本體中為該類定義了兩個屬性:‘targetedObject’和‘taskType’。
④‘Location’類用于描述地理信息。 該類在一般本體中的子類包括:‘Country’,‘City’and‘Street’。在領域本體中,更明確的表示出了事件的發生地(isSpotOf)和用戶的所在地(locatedAt)。還定義了屬性‘isNearby’來描述多個事件間地理位置的關系。
⑤‘Time’類不僅可以表示事件發生或是任務執行的即時時間(InstantTime),還可以表示事件和任務的持續時間(IntervalTime)。
5 基于規則的相關性判定系統評估
為了驗證情境感知架構CIDA的有效性,我們開發了基于規則的相關性評定系統,并對系統的可配置性和適應性進行了評估。
數據集和規則集的定義。基于用戶調研中所使用的交通事故和搶救傷員兩個案例,我們分別構建了兩個數據集Dc和Dp,分別包含590個和610個RDF三元組,用來描述一系列的消息和情境信息。例如,一條有關‘目擊者證實司機Kees在事發前闖紅燈’的消息如下圖所示:
首先針對數據集Dc,定義了包含32條規則的初始規則集Rulc。其次為了能適應前溯用例的需要,對規則集進行增量式的擴展,即將適用于新場景的規則添加到現有規則集中,而不對當前已有的規則做改動。因此,數據集Dp的規則集Rulc+p,包含Rulc和20條新增的規則。
系統配置的策略。對系統進行評估的方法是基于不同的數據集和規則集而制定的。首先,評估系統的有效性,將初始規則集Rulc應用到相應的數據集Dc上。其次,為證實針對用例而制定的規則集,仍然能使系統適應于新的情境,將初始規則集Rulc應用到測試集Dp上。再次,為驗證可以通過對規則集進行擴展,使系統行為適應前溯用例,將擴展后的規則集Rulc+p應用到測試集Dp上。最后,為進一步評估出為適用于前溯用例的向新增規則對后溯用例的影響,規則集Rulc+p也被應用到Dc上。
評估指標。針對系統所計算出的依據相關性排序的信息,選擇前五條和前十條信息(top-5 和top-10),在兩個模式下:(1)寬松的(lenient)和(2)嚴格的(strict),對系統的查準率和查全率以及 F-Measure進行計算。根據在需求調研中的用戶對信息條目相關性的判定,定義了標準集(gold standard)。具體說來,在嚴格的(strict)評估模式下 ,我們將相關度值大于 ‘+3.5’的信息條目視為正確的信息,并產生了標準集GSstrict;而在寬松的(lenient)評估模式下,將相關度值不低于 ‘+2.0’的信息條目視為正確的信息,并產生了標準集GSlenient。
查準率和查全率以及F-Measure 的計算公式定義如下 (α∈{strict, lenient}, k∈{5, 10}):
Pa@k=,
Ra@k=,
Fa@k=2×.
評估結果。對系統在不同規則集和數據集上進行配置得出的評估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系統能達到0.95的查準率(P@5,Lenient)和1.00的查全率(R@10,Strict)。具體分析如下,(1)將初始規則集Rulc應用到數據集Dc上,查準率在0.40(P@10, Strict)和0.95(P@5, Lenient)之間;查全率在0.51(R@5, Lenient)和1.00 (R@10,Strict)之間。(2)將Rulc應用到測試集Dp上,最大的查準率和查全率可以達到0.60(P@5, Lenient)和0.75(R@10,Strict)。(3)將擴展后的規則集Rulc+p應用到Dp上,查準率在0.25(P@10, Strict)和0.90(P@5, Lenient)之間;查全率在0.50(R@5, Lenient)和1.00(R@10,Strict)之間。(4)規則集Rulc+p在后溯用例上仍然可以達到0.95的查全率(P@5,Lenient)和1.00的查準率(R@10,Strict)。根據以上的評估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①系統可以為目標用戶較為準確的選擇出滿足用戶特定情境下需求的相關信息。
②為特定數據集所定義的規則不會只適用于既定的場景,在前溯用例上仍然能夠提供合理的表現。
③通過對規則集進行擴展,開發人員可以較容易的使系統適應于新的場景和用例。
④新增加的規則在提高系統在前溯用例上表現的同時,不會很明顯的影響系統在后溯用例上的結果。
6 結語
本文利用語義網與本體技術,提出了一個具有可擴展性的情境感知系統架構。能夠支持開發根據移動用戶當前的情境推送相關信息的系統。利用一個基于本體的情境模型,表示出用戶的活動任務、目標事件和外部情境因素間的語義關系。特別的,為了表示出危機管理中的情境特征,對一般性的情境本體進行了擴展,定義了領域本體,以適應于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人員的信息需求。架構的核心模塊是一個支持相關性判定的規則引擎,可以通過執行不同的規則集,使系統的行為適應于不同用例和場景。
為驗證架構的有效性,實現了一個基于規則的系統,可以根據警察所處的情境判定信息的相關度。依據處理小規模突發事件的案例,構建了用于系統評估的數據集和規則集,計算和分析了系統在不同配置下所能達到的查全率和查準率。定量的評估結果表明,系統能夠根據警察所處的情境,及時準確的推送與其執行任務相關的、用以支持決策的關鍵信息。而且,開發者只需花費較少的時間對規則集進行擴展,就可以使系統適用于新的用例。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對架構CIDA進行擴展,設計一個能夠預測出用戶所處情境狀態的推理機制[21]。具體實現一個能夠從物理元件感知情境中推理出邏輯層面情境的模塊,從而使情境感知更好的應用于突發事件預警中[22]。并且,還需要基于不同應用領域的數據,對架構的自適應性和可配置性做進一步的評估。
參考文獻:
[1] Mehra P. Context-aware computing: beyond search and location-based services[J].Internet Computing, IEEE, 2012, 16(2): 12-16.
[2] 蘇新寧, 朱曉峰. 面向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的快速響應情報體系構建[J]. 情報學報, 2014 (12).
[3] Chon J, Cha H. Lifemap: A smartphone-based context provider for location-based services[J].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2011 (2): 58-67.
[4] Glick J A, Barbara J A. Moving from situational awareness to decisions during disaster response: Transition to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Weston, Mass.), 2012, 11(6): 423-432.
[5] Dey A K, Abowd G D. CybreMinder: A context-aware system for supporting reminders[C].Handheld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0: 172-186.
[6] Adomavicius G, Tuzhilin A. Context-aware recommender systems[M]. Recommender systems handbook. Springer US, 2011: 217-253.
[7] 王立才, 孟祥武, 張玉潔. 上下文感知推薦系統[J]. Journal of Software, 2012, 23(1).
[8] 戴江鵬. 移動情境感知的人本普適計算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1.
[9] Bihler P, Imhoff P, Cremers A B. SmartGuideCA smartphone museum guide with ultrasound control[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1(5): 586-592.
[10] Adomavicius G, Tuzhilin A. Context-aware recommender systems[M].Recommender systems handbook. Springer US, 2011: 217-253.
[11] 莫同, 李偉平, 吳中海, 等. 一種情境感知服務系統框架[J]. 計算機學報, 2010, 33(11): 2084-2092.
[12] Baumgartner N, Retschitzegger W. A survey of upper ontologies for situation awareness[C].Proc. of the 4th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 St. Thomas, US VI. 2006: 1-9.
[13] 陳祖琴, 蘇新寧. 基于情景劃分的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策略庫構建方法[J]. 圖書情報工作, 2014, 58(19): 105-110.
[14] 文劉奕, 劉藝, 張輝. 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關鍵科學問題與跨學科集成方法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2014(1):12-17.
[15] 許有志, 楊吉江, 王青. 基于情境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系統研究[J]. 計算機與數字工程, 2009, 9(37): 133-136.
[16] 康偉. 突發事件輿情傳播的社會網絡結構測度與分析――基于 “11? 16 校車事故” 的實證研究[J]. 中國軟科學, 2012(7):169-178.
[17] Hu, B., Hidders, J., and Cimiano, P. Towards context-based information delivery to police officers: A questionnaire-based requirements elicitation study[C].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2011:1-6.
[18] Gu T, Wang X H, Pung H K, et al. An ontology-based context model i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C].Proceedings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conference. 2004: 270-275.
[19] Hu B, Hidders J, Cimiano P. A rule engine for relevance assessment in a contextualized information delivery system[C].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 ACM, 2011: 343-346.
[20] Strang T, Linnhoff-Popien C. A context modeling survey[C].Workshop Proceedings,2004.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12
〔中圖分類號〕G25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5-0051-05
目前受災者信息需求尚未引起學者關注,原因一方面在于信息需求是“隱性”的,不像食物被褥等物資需求那樣容易引人關注,另一方面在于滿足信息需求并不是應急管理的主要目標。在實際的突發事件應對中,受災者信息需求也常常被忽視,受災者接受到的信息內容定式化。然而,作為直接承受災害的一方,受災者信息需求的滿足程度影響著其風險認知水平及行為表現。若能理解受災者信息需求產生機理和內容特點,則能向受災者提供滿足其需求的信息內容,使其更快走出災害的負面影響。
1相關概念
11信息需求與基本需求
學界對信息需求尚無一致性的定義,可簡單認為信息需求是對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1]。對于信息需求與基本需求的關系,學者間也存在爭議[1]。有學者認為信息需求屬于基本需求,是“第一層次”的需求;而威爾遜等學者則認為信息需求是從屬于基本需求的“第二層次”需求。其實,出現這種探討的原因在于對信息概念界定不清晰。信息論自形成起就以不可阻擋之勢影響各學科領域[2],在這種態勢下,心理學中形成了信息加工論,認為個體的心理過程實際是一種主動尋找、接受和加工信息的過程[3]。信息需求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第一層次”的需求,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需求。簡言之,將信息需求劃分至基本需求一類其實是信息概念普泛化的結果。相對應的,將信息需求劃分為“第二層次”的需求則是基于傳統心理學對基本需求的理解,是較為狹義的信息概念使用。至于究竟哪種假設更為合適,尚無定論。為方便分析受災者信息需求,本文支持第二種觀點,認為信息需求是從屬于基本需求的“第二層次”需求。
12受災者信息需求
根據一般個體信息需求的定義[1],可將受災者信息需求定義為受災人群在突發事件過程中對信息的不滿足狀態。受災者信息需求是其對信息不足感與求足感的心理狀態,會使受災者產生一定的信息行為。受災者信息需求是從屬于其基本需求的“第二層次”需求,是“隱性”需求。不像被認為與基本生存權相關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樣引人關注,受災者的信息需求常常被忽視。然而,不同于食物、水等滿足基本需求的物資實物需要資金作為保障,信息一經知曉便已獲得,這使得滿足眾多受災者信息需求本身并不需耗費大量資源。因此,提供受災者其所需的信息是可行且有意義的。
2受災者信息需求產生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信息學專家威爾遜(Wilson)提出一種適用于現實生活中個體信息行為分析的模型,可用以分析導致信息行為的信息需求[4]。威爾遜關于信息需求的觀點主要包括:信息需求源于基本需求,是第二層次的需求;基本需求可界定為生理需求、認知需求和情感需求3類,3類基本需求間相互關聯;基本需求源自個體自身、個體工作或生活角色要求、個體所處環境等背景(context)因素[4-5]。按照威爾遜的觀點,可將受災者信息需求產生過程用圖1表示。
德爾文感知形成理論(Dervins Sense-Making theory)中用情境(situation)一詞來表示信息行為發生的背景[4]。情境一詞常用于心理環境研究,因而用來表示屬于心理領域的需求的背景是合適的。受災者所處突發事件情境可以簡單劃分為突發事件下的物理環境和社會情境。物理環境是與個體密切相關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環境,是突發事件某一時間段內相對穩定的空間各要素的結合。社會情境是與個體相關的全部社會事實,是與個體相關的各社會因素的結合。以地震發生后廢墟中等待救援的受災者為例,廢墟空間構成其所處物理環境的一部分,喪失親友則是其社會情境的一方面。表1以地震災害為例簡單描述了一般生活情境和突發事件情境的差異。
22受災者基本需求產生
突發事件物理環境和社會情境因素的改變作用于受災者,會使受災者產生相應的基本需求。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些基本需求可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因為情境因素和基本需求間存在一定相關性,所以可以通過分析情境因素及其對受災者的影響推導出受災者可能產生的基本需求。以表1中描述的地震情境為例,表2按照這一思路推導出了受災者可能產生的基本需求。
表2地震情境受災者基本需求產生表
情境因素受影響的方面對應的基本需求管道破裂、電纜斷裂,水、氣、電停供,江河湖泊等水源受污染……基本生活所需的食物、飲用水等受影響……生理需求建筑房屋受損甚至倒塌,醫療設施毀壞,治安秩序遭破壞……醫療安全 、居住安全、社會治安等無法保障……安全需求喪失親友、社交活動停止……感情、社會交往無法繼續……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工作學習活動中止……自我價值實現活動無法進行……自我實現需求由表2可以發現,突發事件情境往往會同時影響到受災者眾多方面的基本需求。而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不同類別基本需求有高低和先后之分,只有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高層次的需求才會產生。在生理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安全需求不會出現;依次類推。因此,表2僅是列出了受災者可能產生的基本需求,并不表示受災者同時產生了列舉的所有基本需求。此外,情境推演無法得知受災者可能產生的尊重需求,原因在于尊重狀態與心理活動密切關聯,無法由情境推演得出。這里使用情境推演是為了方便說明受災者信息需求的產生過程,即由突發事件情境作用下受災者產生的基本需求衍生而來。
23受災者信息需求產生
受災者產生基本需求之后,會進一步產生為滿足這些基本需求的信息需求。由于是衍生于基本需求的第二層次需求,受災者信息需求也相應可劃分為5類[6]:滿足生理需求的信息需求、滿足安全需求的信息需求、滿足社交需求的信息需求、滿足尊重需求的信息需求和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信息需求。受災者具體的信息需求內容將在下一節進行分析。
產生的信息需求并非就是受災者意識到的信息需求。按照科亨信息需求層次理論,受災者信息需求有3種存在狀態:客觀的受災者信息需求、受災者認知到的信息需求、受災者表達出的信息需求。客觀的信息需求是由受災者基本需求衍生出的、客觀存在的信息需求;認知到的信息需求是受災者意識到的信息需求;表達出的信息需求則是受災者經由一定方式表達出的信息需求。3種狀態的信息需求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受災者認知到的信息需求是其客觀信息需求的一部分,而由受災者表達出的信息需求是更少的一部分了[7](見圖2)。在信息需求的3層次狀態中,受災者認識到信息需求是其信息行為的前提,而表達出信息需求則是行為的要求。
32安全相關信息需求
安全相關信息需求是受災者為滿足其安全需求而產生的對安全相關信息的需求,是受災者對能保障其自身長久生存的相關信息的需求。受災者安全可進一步劃分為人身安全保障、物理環境安全和社會環境安全三個方面。相應的,受災者安全相關信息需求包括對身體安全保障相關信息的需求,對物理環境安全相關信息的需求和對社會治安相關信息的需求。這些信息包括:如何防止遭受二次傷害,如何在災區獲得衛生安全的食物,何處適合躲避,如何自救,現在治安如何等。
安全相關信息需求和生理相關信息需求共同構成生存相關信息需求。安全相關需求僅次于生理相關信息需求,也是受災者緊迫的需求。在實際的災害救援中,安全相關信息需求與生理相關信息需求一樣,也是災害救援中優先供給的。
33社交相關信息需求
社交相關信息需求是受災者為滿足其社交需求而產生的對于社交相關信息的需求,是受災者對愛情、友情、親情及社會交往等能帶來歸屬和情感的信息的需求。例如,有關親友現狀的信息,如何與親友取得聯系的信息,如何獲得心理援助的信息等,如何參加災區公共活動的信息等。
社交相關信息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之后,由社交需求產生。屬于中間層次的信息需求。社交需求并不像生理和安全需求那樣受重視,但對于受災者平復心理創傷,減少應激反應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能有效防止災后長期應激障礙的出現,災害溝通中應重視對這方面信息的提供。
34尊重相關信息需求
尊重相關信息需求是受災者為滿足其尊重需求而產生的對尊重相關信息的需求。尊重需求包括3個方面:自我尊重、自我評價和尊重他人。相應的,受災者需求的尊重相關信息也包括3個方面:自我尊重相關信息、自我評價相關信息和與尊重他人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他人對自己評價如何,是否受到他人歧視,如何進行合適的災時自我評價,如何獲得他人尊重等。
尊重相關信息需求是受災者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都得到滿足之后,由尊重需求產生。尊重需求在災害救援中往往受忽視,一方面,尊重是受災者自身的心理感受,救援者無法知曉;另一方面,災害救援的資源有限性和時間緊迫性決定了無法顧及受災者尊重。
35自我實現相關信息需求
自我實現相關信息需求是受災者為滿足其自我實現需求而產生的對實現價值相關信息的需求。自我實現相關信息包括自身潛能相關信息和受災者自我價值實現相關信息,例如在工作學習中止的災時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的信息,如何在經歷災害之后再就業的信息,如何掌握專業技能為再就業做準備的信息等等。
自我實現相關信息需求是最高層次的信息需求,一般是在受災者生活得到保障,社交和尊重需求得到滿足之后,由自我實現需求產生。自我實現相關信息需求是受災者在災區恢復建設時期的重要信息需求,關乎受災者未來生活狀況。
4受災者信息需求特點
從前文所述的受災者信息需求產生過程和信息需求內容,可知受災者信息需求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受災者認知和表達的不完全性,受災者急需的是生存相關信息,不同類別信息需求間存在層次性,受災者的信息需求會隨突發事件發生發展而變化并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
41受災者認知和表達的不完全性
受災者認知和表達的信息需求只是其客觀存在的信息需求的一部分,是不完全的信息需求。認知和表達的不完全性使受災者實際的信息需求往往比其表達出的信息需求多,因而并不能完全依賴受災者自己尋求信息,而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向受災者提供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可能就是受災者尚未表達出,但又實際需求的信息。
42受災者急需生存相關信息
生存相關的信息(包括生理相關信息和安全相關信息)是受災者最緊迫需要的信息。突發事件的特征是威脅到受災者的生存狀態,而生存又是人類最低層次的需求。因此,與受災者生存相關的需求是亟需予以滿足的需求。相應的,生理相關信息和安全相關信息是受災者最為需要的信息。突發事件中應該首先保證滿足受災者這兩方面的信息需求。
43受災者信息需求類別間具有層次性
受災者不同信息需求類別間存在先后次序,且與基本需求密切相關。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只有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會出現安全需求;只有安全需求得到滿足,才會出現社交需求;往后以此類推。因此,由基本需求衍生出的信息需求也是在前一層次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會由本層次基本需求衍生而來。例如安全相關信息需求只會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會由新出現的安全需求衍生而來。因此,在信息供給方面應按照先后次序給予不同信息類別不同重要性。
44受災者信息需求表現出一定階段性
受災者信息需求隨其突發事件背景發生發展而變化,并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受災者信息需求在不同事件階段的側重點不同。災前,感知到災害而尚未受災害影響的潛在受災者主要需求安全相關信息;災害中,生存受影響的受災者則尤其需要生存相關信息;災害后,受災者生存得到保障,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信息需求開始顯現。因此,應在不同的階段重點給予受災者不同的信息:災前的風險防范信息,災時的生存相關信息,災后的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相關信息。
5總結
突發事件中,受災者所處情境要素的改變會使其產生相應的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又進一步衍生出信息需求。受災者信息需求可分為五類:生理相關信息需求、安全相關信息需求、社交相關信息需求、尊重相關信息需求和自我實現相關信息需求。此外,受災者信息需求還表現出一定的特征:認知和表達的不完全性,急需生存相關信息,信息需求類別間的層次性,信息需求的階段性。相應的,在信息供給方面應做到以下四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提供信息,首要滿足的是受災者生理和安全相關信息需求,給予不同信息類別不同重要性予以滿足,在事件不同階段隨需求變化調整信息供給內容。
參考文獻
[1]朱婕,張艷英.試論個體的信息需求[J].情報科學,2008,(12):1807-1809.
[2]劉發中.信息概念的普泛化問題[J].情報科學,1981,(2):13.
[3]樂國安.社會心理學理論新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101.
[4]TDWilson.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9,(3):252-253.
[5]TDWilson.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6,(6):661,66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