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6:06: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古詩詩歌鑒賞的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本文主要以高考古代詩歌鑒賞試題為例,來淺析古代詩歌鑒賞試題的解題方法與步驟。
一 發現信息、讀懂詩意
讀懂詩意,是解答古代詩歌鑒賞試題的基本要求。我們要讀懂全詩,就必須借助于詩歌蘊藏的信息。因此,我們解題時要有捕捉信息的靈敏嗅覺。下面,著重談談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三種信息。
(一)標題
古代詩歌的標題往往是全詩的眼睛,是解讀詩歌的切入口。它可能直接點明作品內容涉及的主體或重點,如全國新課標卷晏幾道的《思遠人》。
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答時要聯系全詞詞句,聯系題目,準確把握。從題目上可以看出(思遠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懷人之作;借秋景、飛云、歸鴻等意象來表現這一情感。關注題目,可知情感就是對遠方人的思念之情,該考題的答案就基本上可以確定了。
【參考答案】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興,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
(二)作者、注釋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創作的時代背景、創作風格等,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創作風格方面: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
命題人往往有意識地添加注釋,注釋有時交代了詩作的寫作背景,暗示了本詩的思想內容。
如屈大均的《云州秋望》中的注釋中說道“屈大均,明末清初詩人。”題中問道:“結合全詩,談談你對三、四句的理解”?三、四句為“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結合背景我們分析,作為明末清初的詩人,它具有典型的反清復明思想,“遙尋”表現了詩人對守節不降的蘇武的崇敬,“不上”體現了對叛國投敵的李陵的鄙夷,結合背景注釋,可知詩人表現自己對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的追求。若沒能從注釋中捕捉到這些信息,恐怕答題時就會遺漏了得分點,甚至答非所問,從而造成失分。
二 研讀意象、體悟意境
詩歌的意象鑒賞是開啟詩歌大門的一把重要鑰匙,抓住了詩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領悟詩歌的意境。
平時的訓練中,我們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鵑(杜宇、子規)―啼血、不如歸去―純潔、失意、哀怨、悲涼思歸等;楊花、柳絮、飛蓬、浮萍―身世飄零、蕭瑟悲涼;水”、“草”、“雨”--抒愁寫恨;流水---愁(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草喻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浮云--漂泊、燕子―歷史變遷,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等等。詩詞中出現這樣的具有特定意義的慣用意象,可以把它們作為優先考慮的鑒賞方向。當然,除了意象的“普遍性”,我們也要注意意象用法的“特殊性”,如詩歌作者常用美麗的意象來表達悲涼的感情。
如宋詞中陸游的《蝶戀花》中試題問:首句“桐葉晨飄蛩夜語”物描寫有何作用?結合詩句分析
分析“桐葉晨飄”為落葉意象, “蛩夜語”為蟋蟀鳴叫,由此我們可知營造了凄涼、蕭瑟的氛圍。烘托了詩人悲涼的心境。
三 緊扣考題、規范答題
高考閱卷老師對于這類題型,是著眼于各個得分點給分的。這就要求我們考生答題時要講究解題的規范性。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運用鑒賞術語
我們應該積累必要的鑒賞術語。比如說語言風格方面:清新自然、簡潔明快、準確凝練、含蓄委婉、悲慨沉郁等;思想感情方面:哀怨憂愁、激憤憎惡、欣喜歡快、離愁別恨、懷鄉思親等;表達技巧方面:從詩詞鑒賞的角度來說,表達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等。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嫻靜、雄偉壯闊、明快高曠、意境深遠……
積累了這些具有高度概括鑒賞術語,我們在答題時應用它們,就可以收到言簡意豐的效果。
(二)掌握表述方式
古詩歌鑒賞考題,我們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類:托物(人)言志類、煉字類、意境類、語言鑒賞類、關鍵詞類、表現手法類等。以“表現手法類”為例,答題步驟要分為三步: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此種手法;此手法有效地傳達出詩人怎么樣的情感。
湖北卷吳融《華清宮》 李約《過華清宮》
考題①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說明。②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研讀意象,理出詩歌的情感之后,我們就可以輕松地作以下表述,考題①:兩首詩都應用了對比手法(步驟一);第一首宮內宮外對比:宮內綠樹成陰,溫暖如春;宮外飛血陰云,分外寒冷。第二首今昔對比: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步驟二)。考題②:第一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無視人民疾苦、沉湎于享樂的統治者的無情批判;第二首詩則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荒誤國的諷刺和對王朝興衰的感嘆(步驟三)。
總之,我們在解答古代詩歌鑒賞試題的時候,應該借助古代詩歌蘊藏的各種信息,認真研讀詩歌中的“藝術形象(意象)”,體悟詩歌的意境,讀懂詩歌的“思想內容”,理出詩人在詩歌中滲透的思想感情,再結合考題要求,按照一定的解題步驟規范作答。
1.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韃ビ敕⒄
古典詩詞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典詩歌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對于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代社會的競爭,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文化的競爭。因此促進我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總體上來看,在現代社會當中,經濟發展成了社會的重要話題,人們對于古典詩歌這種文化形式并不是非常的關注。基于此種情況,在中職院校的教學當中進行古典詩歌的鑒賞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同時在鑒賞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充分地認識到古典詩歌的魅力,并不自覺地愛上古典詩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就會主動地進行古典詩歌的傳播。
2.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現代社會當中,人才的競爭,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綜合能力的競爭。當前,大部分中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之后都會走向工作崗位,直面社會競爭。如果中職院校的學生在學校教育階段只接受了相應的技能培訓,而不接受相關的文化教學,則其在綜合能力方面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而根據“木桶原理”的內容,人的綜合能力是由最欠缺的知識直接影響的,因此,做好古典詩歌的鑒賞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培養中職學生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學生對于古典詩歌鑒賞的興趣
當前階段,影響中職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大部分學生對于古典詩歌的興趣不高,部分學生認為古典詩歌對于其日后的工作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在實際的學習過程當中,不愿意主動進行古典詩歌的鑒賞學習。另一方面,當前階段中職學生的教學受到傳統教育的嚴重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往往采用一種“填鴨式”的教學,一味地向學生傳輸古典詩歌鑒賞的理論,學生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相關的知識,而并不能真正參與到古典詩歌的鑒賞當中。基于此種情況,當前階段中職院校的教師需要向學生強調古典詩歌鑒賞的重要性。此外,在進行古典詩詞教學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學生對于古典詩詞的興趣。
2.加強情景鑒賞法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應用
2.古詩鑒賞層級化的典型缺失。在日常的詩歌鑒賞中,我們很少思考應該從哪里入手打開古詩鑒賞的大門,很少思考過在賞析某首詩歌的時候關注學生已有的水平,很少考慮過從學生古詩鑒賞的“最近發展區”(維果茨基理論)著眼來設計課堂的教學流程,更少把古詩鑒賞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進行教學;而實際的情況是師生往往局限于就詩講詩。就詩論詩,就詩學詩。比如講到李白的這首詩,我們就賞析李白的這首詩,并兼顧一下詩人簡介和寫詩的背景,我們始終在做的是詩歌賞析的局部工作,無論這個工作做得多么完美,多么精彩,那也不過是畫了一個很好看的眼睛或鼻子而忽略了整個臉,顯得大而無當罷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但只在做一個古詩鑒賞的局部工作,而且一開始就對這首詩進行綜合鑒賞,而沒有指導學生走自主鑒賞的路徑,而且這個路徑應該具有漸進性、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泰勒[美]《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3.古詩鑒賞教學理論支撐的典型缺失。在進行古詩鑒賞的教學中,我們很少想到如何以科學的教育理論作依據來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而是按照通常的或時髦的教學方法來實現一堂或許很精彩的教學流程,其中不乏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也不乏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熱鬧。但我們往往比較忽視教學設計的理性審視,不能按照教學最優化的方法(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一堂課“熱鬧”是有的,但學生好像什么也沒有留下。而且我們不能把這個詩人和那個詩人聯系起來,不能把這首詩和那首詩聯系起來,不能把學生從低級到高級進行循序漸進地引導,“整個鑒賞活動總是在淺表的層面上滑行”(孫紹振《直諫中學語文教學》)。
4.學生在古詩鑒賞中的典型缺失。古典詩歌鑒賞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在詩歌鑒賞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先入為主,妄加推斷。不知從何下手,脫離詩歌本身,全憑主觀臆斷,導致對詩歌思想內容分析不當,把握不住詩歌的感情基調。
(2)就詩論詩,分析不深。缺少詩歌鑒賞的相關背景知識,單從詩句去分析,不能聯系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詩歌風格等方面去體味,從而不能真正讀懂詩歌的深層內涵。
(3)不能遷移,弄錯詩意。古典詩歌有很大的時間、空間跨度,并常用典故、意象來表意,許多學生不能聯系所學的知識,無法了解它們特定的內涵,在理解上南轅北轍。
(4)用詞不當,詞不達意。不明確詩歌的表現手法、語言風格、形象特點、思想感情等,缺乏相關詩歌鑒賞的名詞術語,導致學生很難準確表意。
(5)不著要點,答題籠統。鑒賞詩歌時不能對詩句進行具體分析,不會再現詩句所描繪的情境,不能正確揭示蘊含在詩句中的感情,脫離詩句本身,大而無當。
(6)弄錯題意,答非所問。缺乏必要的答題技巧,在答題時,不會認真理解題意,找準答題角度,匆忙下筆,不仔細讀題,所答的內容與題目要求相距甚遠。
其實,學生在古詩鑒賞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忽略古詩鑒賞題給出的注釋,不考慮作者背景,把詩中的意象盲目地當成象征義,遺漏題干要求中的關鍵詞,答題不全或不點題等等,這些實際上也是古詩鑒賞的技巧性缺失。
正因為在古詩鑒賞教學中存在以上一些典型缺失,從而導致教學的“少、慢、差、費”,費了力氣,但效果甚微。筆者認為詩歌鑒賞應從基本常識(基本概念)人手,為詩歌鑒賞奠定寬厚的知識背景,即從詩歌鑒賞的知識規律著眼,建構詩歌鑒賞的知識框架。然后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出發,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鑒賞訓練,每個步驟的訓練必須符合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原則,從而達到建構高中詩歌鑒賞能力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①周興建《淺談初中語文詩歌教學與欣賞》,《四川教學研究》1992.4-5。
②李玉華《高考古代詩歌鑒賞方法與訓練》,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③袁行霈《中國文學的鑒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④朱光潛《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03-0034-01
中國古詩鑒賞一直是高考語文中的必考部分,詩歌的重要性已不必過多贅述。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興趣并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隨著高考語文對詩歌鑒賞部分的逐漸重視,教師急需調整教學方法改變現狀。
一、高考詩歌鑒賞題分析
近年來,高考詩歌鑒賞題一直處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屬于所有題型中的最高級別,主要考查文學作品的語言技巧及思想內容兩個方面。隨著高考詩歌鑒賞題的不斷發展,題型及考查內容也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狀態,但仍以主觀題為主。題材方面,作品的朝代涉及范圍廣,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作者也不僅限于人們所知曉的著名詩人。題目的難度變化較大,更注重對詩歌的深度挖掘,包括藝術風格、詩句含義等方面。
整體來說,高考詩歌鑒賞題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對題型的創新度還不夠,仍以主觀題為主,缺少選擇、填空等其他形式,考題的內容也較單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考查仍不夠。
二、古詩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功利化。古詩教學對學生個人的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教師不應只為應付高考而進行詩歌鑒賞教學,而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從這一角度出發,創新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一味追求學生的考試分數,只注重講授解題方法、答題模式,而忽略了讓學生感受古典美的過程,使詩歌教學失去原本的意義。
2.教學模式單一。如今的詩歌教學模式仍以傳統的填鴨教學為主,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做筆記,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教師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使師生之間沒有機會交流,學生的內心想法得不到機會表達,課堂氛圍沉悶呆板,十分阻礙學生的發展,無法使學生自主地進行鑒賞學習。
3.古典色彩缺失。在當下的古詩鑒賞教學中,教學內容仍偏重于對解題技巧的講解,如詩歌寫作背景、寫作手法等,而忽略了對詩歌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解。甚至許多語文教師自身的文學知識就很匱乏,無法在課堂上給學生補充更多的文學知識,造成了教學的古典色彩缺失。
三、古詩鑒賞教學的方法
1.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古詩蘊含著我國大量的傳統文化,隨著國家加大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古詩鑒賞教學也應偏重于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師可以適當講授詩詞韻律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的創作規律,理解押韻等知識,這樣便能逐漸理解詩歌的優美。教師還可以適當增加創作環節,在課堂上除了講解詩歌外,讓學生嘗試著創作詩歌,對經典詩歌進行仿寫,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及掌握,同時能引起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更加主動地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自身的文化素質。此外,教師要增加詩歌朗讀的時間,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感,理解詩歌的停頓與重讀,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教師在講解詩歌時,還要有意識地增加其他的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同時能夠加大文化儲備,拓展視野,這樣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
2.適當調整教學方法。實際的詩歌課堂教學大多較死板,教學模式單一,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無聊,導致古詩鑒賞課堂效率低下。教師應大膽創新教學方法,讓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主動地進行鑒賞學習。教師不能一味以高考為出發點,功利地進行教學,要充分重視詩歌的古典美,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教師可以在合適的時間開展歌朗誦及詩歌創作的比賽,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促進其更主動地學習詩歌。
時代背景可以算在作家的生平里,因為作家在創作詩詞的過程中,往往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在鑒賞古詩詞時,如果學生了解到一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那么抓住這首詩詞的主旋律就很容易了。下面我們就探究一下時代背景下的詩歌風貌。
只要提到杜甫,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史之亂,為什么會聯想到這一事件呢?這是因為杜甫在創作詩歌時所處的背景就是安史之亂。中學所選的杜甫的詩歌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他在安史之亂時期所做的。我們看到杜甫的詩,首先就應該想到安史之亂時期的社會面貌,聯想到詩人的心情。杜甫的那首《春望》就生動地寫出了已經淪陷的長安城,表達了杜甫那忠君戀國的情懷。安史之亂帶來了無數的災難,也給詩歌創作帶來了變化,戰亂生活體裁很自然地融入到詩歌創作中。但在盛唐時期,詩人還是不習慣引戰爭苦難入詩,他們還沒有把眼光轉向底層,在這場災難面前,他們只是抒發感慨:“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但是只要在安史之亂這個大背景下,詩人心中總會有憂思之情。只要學生掌握住時代的大背景,在賞析這些詩人的作品時,就會圍繞背景的感情基調鑒賞。
學生想要多了解大的時代背景,就需要平時多讀一些歷史書籍,而且要知道在這一時期都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在進行創作。大時代背景給學生更多的是參考,在鑒賞一首毫無頭緒的詩歌時,想要真正讀明白一首詩,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學功底,還需要綜合運用各種鑒賞方法。
二、從詩歌意象探究
詩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殊的含義,而且在不同的詩中同一意象所蘊含的意思基本相似。我們看下面這些代表性的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各種植物(如花、葉、樹)的意象運用則更是頻繁。以一種靜態的生命形式呈現動態的思想情感,可以更好地達到豐富詩歌層次的效果。學生可以記住一些特定意象所要表達的感情,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月亮,經常用來表達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柳樹,以折柳表惜別,因為“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漢代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常用的意象還有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還有很多意象就不一一舉出了,這些意象需要學生在平時多多積累。
詩歌的意象在詩歌中具有固定性,就是上述所說的專門的意象表示專門的意思。但是這也不是確定的,意象還是有跳躍性的,所以更需要具體的分析,不能局限在條條框框內,詩歌鑒賞還需要學生自己總結出最好的方法。
三、從詩歌內容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204-03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1.在高中語文必修、選修教材中,古典詩詞不僅篇目多而且數量大,在語文高考中,古典詩詞鑒賞為必考內容,因此對高中生進行古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研究很有現實意義。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發展獨立閱讀能力,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了解詩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相關的背景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
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語文》認為,閱讀與鑒賞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從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角度,以“立人”為本提出閱讀鑒賞目標,從教育的本質上來理解閱讀鑒賞活動,側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度。文學作品的教學應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文學鑒賞的更高要求就是對作品做出探究性的鑒賞和理性思考。重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把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放在目標的核心位置,強調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要求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鑒賞重點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蘊和藝術魅力。
4.《新課程高考語文考試大綱》明確規定古代詩文閱讀為必考內容,能力層級涉及A識記、B理解、C分析綜合、D鑒賞評價,每年高考試題所選古詩詞不在教材里,而且作者也不一定是名家,在引導學生鑒賞古詩詞時,知人論世,整體把握十分重要。結合學生實際、古詞文本內容及作者經歷,在古詩詞專題復習及日常教學中,有序進行古詩詞方法技巧的指導并扎實訓練,這一定會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1)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結合高考考綱、考點及高中語文課標要求,結合古典詩歌文本,從意象意境、表達技巧、思想感情及語言風格等方面歸納總結詩歌賞析方法。
(2)指導學生:結合新高考及考綱修訂情況、高考真題及訓練題,引導學生利用歸納出的賞析方法,準確有效地讀古典詩歌文本,品味名句,提高學生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有效培養、提高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和閱讀水平。
(3)進行研究:在解讀古典詩歌文本、品味名句的基礎上,利用已經歸納出的賞析方法,適當研究并總結古典詩歌鑒賞的技巧和規律,有效提升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水平,滋養心靈,升華人格。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1.理論依據,包括: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詩歌鑒賞及美學理論,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力理論。高中語文課標及上述理論都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而高中語文注重學生的選擇性和個性發展需要,培養學生審美和探究能力,加強文學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最近,教育部也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在中學階段,誦讀古代詩詞,初步了解古詩詞格律,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閱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鑒賞能力,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這樣能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2.實踐意義。結合我校高三學生的實際,以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陜西省高考語文考綱對古代詩歌的能力層級要求以及對應的考點為依據,利用陜西省、寶雞市及各地高考模擬題、近五年高考語文真題,強化訓練,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并掌握鑒賞古代詩詞的規律、路徑和方法,有效提高學生古代詩詞鑒賞水平和答題技巧。以學習小組為載體,以古代詩詞佳作為媒介,引導學生學會欣賞、評價、質疑,以批判思維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認識古代作品的現代價值及意義,真正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本課題研究力求從我校高三學生古詩詞學習狀況出發,結合我校“四步12法”高效課堂有效教學模式推進及高中語文課標和高考考綱對古典詩詞鑒賞的能力要求,有序對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方法的指導與研究,通過扎實訓練,切實有效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評價能力。課題組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調研、論證、確定課題,申報課題,成立課題組,制訂課題實施方案,撰寫、提交課題開題報告,開始課題研究。根據課題組成員情況,確定我校高三理科班為主要研究對象,兼顧文科班。在研究時,結合高三復習,引導學生以陜西高中課改前后的新課程高考語文試卷(陜西卷)為主,從古代詩歌閱讀試題中找出古詩詞的考點及具體考查內容。要求學生完成2009―2013年陜西高考試卷中古代詩歌閱讀題,師生總結考點及考查方式、內容,并對陜西課改后高考古詩詞閱讀的考查方向及考點分布有一定的認識和研究。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分解子課題,適當分工,明確任務,確定研究樣本,調查分析,階段推進,有計劃、有目標,形成過程性資料和階段性成果,有初步結論,為結題做準備。對2013年全國高考試題全面解析,結合考點具體指導訓練學生。結合考綱、教材和課標對古詩詞鑒賞的能力層級要求,結合訓練材料,在復習時,我們引導學生從思想感情、形象(意境意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等方面鑒賞古詩詞,力爭深刻理解詩句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情趣和理趣,著力引導理科生形象化思維、生動化審美,準確詮釋古詩詞的意象意境,規范清楚表達詩詞的意蘊,經過悉心指導和訓練,利用有關文字、視頻、音頻等資源,幫助學生切實提高古詩詞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
結合高考考綱要求,全面歸納、梳理古詩詞的考點、知識系統,從思想感情、形象(意象意境)、語言和表達技巧入手,結合模擬題強化訓練,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掌握鑒賞古詩詞鑒賞方法和答題技巧,結合訓練實際,制訂指導方案,形成專題性古代詩歌鑒賞指導訓練(一)―(二十二),有效設計課堂,使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能力明顯提高。在考試時,對古詩詞閱讀的采分點認識更清楚,答題更規范,得分率有了顯著提高。
結合試卷講評,要求學生不僅要弄清古詩詞的考點,而且對試題所涉及的古詩詞進行鑒賞、評價,并有效積累方法,教師予以針對性指導、訓練、拓展,使學生每次訓練、模擬考試后,有積累、有收獲,鑒賞水平明顯提升,逐步做到閱讀古詩詞不是盲目亂解、隨意發揮,而是有備而來,依照規律、方法,找準路徑,提高賞析水平和答題能力。
經過師生努力,總結的方法、技巧在古詩詞閱讀實踐中的有效運用,理科生對古代詩歌閱讀更有信心了,文科生則穩定發揮。課題研究形成過程性資料和階段性成果,有初步結論:經過強化訓練,主動梳理、歸納出古詩詞的知識和閱讀、鑒賞的方法及技巧,學生閱讀古詩詞的信心大大提高了。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整理資料,分析研究數據,提交統計分析或調查報告,得出結論,形成最終成果,撰寫結題報告,提出結題申請,驗收、評估、結題。
結合課堂及復習實際及時總結、反饋。對陜西省寶雞市一模、二模、三模和西安高新三中模擬試卷中的古代詩歌閱讀題具體分析,幫助學生真正把握考點,根據古詩詞文本及作者,有效鑒賞詩詞,仔細解讀,用心答題、品味。這些方法、技巧能幫助學生提高古詩詞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提高閱讀品位,提升審美情趣和評價能力。這也確實為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古典文學素養有了一定的提高,從內心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依托古詩詞名作、經典作品,豐富人生、健全人格、放飛夢想,讓古詩詞陪伴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大師對話,慰藉心靈,完善自我,快樂成長。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通過梳理古詩詞知識系統,歸納整理考點及能力層級要求,結合強化訓練,師生合作,學生古詩詞鑒賞水平和答題技巧有了很大進步。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先后積累完成了《2014年古詩詞鑒賞高考試題例析》(一)―(三)、《指導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學設計》、《古代詩歌鑒賞指導訓練》(一)―(二十二)、《2015年陜西省高三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古詩閱讀題鑒賞指導》(一)―(三)、《2015年寶雞市高三語文質量檢測古詩閱讀題鑒賞指導》(一)―(三)、《2015年金太陽陜西專用高三語文試卷古詩閱讀題鑒賞指導》(一)―(三)、《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語文高考標準化考試練習古詩閱讀題鑒賞指導》和《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高三語文考前適應性考試古詩閱讀題鑒賞指導》等共37件成果,成效顯著。這使我們深信,古詩詞鑒賞不僅有規律、路徑,而且合理利用高考試題、模擬題和詩詞鑒賞資料,強化訓練,恰當指導學生掌握方法、技巧,從而迅速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閱讀水平和評價鑒賞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自覺閱讀古詩詞的良好習慣。同時,潛移默化地凈化學生的心靈,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能力。
以小課題研究為平臺,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促進我們專業化成長,促使課題研究成果多樣化,并能盡快轉化為教學效益,在總結的基礎上,及時反饋,得出一些結論,使課題研究順利進入第三階段,按時結題。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語文課標非常重視古詩詞教學,高考考綱規定古詩文為必考內容,但課改以后,語文選修、必修及模塊化受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及高考科目的影響,學生在高二就文理分科,理科生往往重理、輕文,導致古詩詞積累不多,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不高,對詩詞理解不到位。同時,高考古詩詞閱讀文本選自課外,范圍很大,所選詩詞為名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三流作家的代表作品,要么作品內容不熟悉,要么作品的作者及所處時代不清楚,導致學生尤其是理科生,對古詩詞閱讀信心不足,這給課題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古詩詞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我們必須傳承并予以發揚光大,因此結合高考實際,我們還是努力引導學生細心品讀古詩詞,掌握b賞的方法、路徑和技巧,經過強化訓練,學生信心大增,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面對理科生古詩文基礎不扎實這一實際,我們不能回避,也不想回避,而是通過深入摸底,引導學生利用抽象思維方面的優勢,主動閱讀、鑒賞古詩詞,而不是死記鑒賞術語,不投機取巧,而是扎扎實實讀懂古詩詞的字面意思,盡可能理解言外之意,形象化理解詩句中的景、情、事、物和理,在詩句中體味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靈動,從而避免枯燥和乏味,有效提高古詩詞的鑒賞水平和能力。
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對古詩詞的鑒賞漸入佳境。除了文字資料外,我們還積累了很多繪畫、音頻、視頻素材及資源,置身于中國古詩詞的藝術王國,聆聽妙音美曲,欣賞優美恬靜的畫面,體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頓感詩意的人生真美。可惜,對于博客操作的不熟練,無論我們怎樣插入、粘貼、鏈接,那些美圖、美曲、視頻、音頻也進入不了博客,就只能在博客里保存文字,留下些許遺憾,因此以后應努力學習博客如何操作。
總之,課題研究與語文課堂教學同步,既促進小課題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教學效果,又能幫助師生進步、發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礎教育教育司、師范司.語文課程標準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語文)[Z].2008.
成人高考語文試題中關于古代詩歌的鑒賞題是從2000年開始推出的新題型,旨在考察考生對中國古詩詞的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由于古代詩歌本身的特點及鑒賞評價的要求較高、難度較大,平時古詩教學普遍存在重誦讀理解、輕鑒賞評價的現象,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成人高考古詩鑒賞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如何通過考前有效的復習,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整合古詩閱讀知識,提高古詩鑒賞能力,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經驗,談以下幾點體會。
把握大綱,明確要求
成人高考大綱是復習的依據,古詩的復習首先要從把握大綱入手,引導學生明確古詩鑒賞復習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關于古代詩歌鑒賞,成人高考大綱提出的要求是: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現手法,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大綱要求,需作進一步的詮釋和講解。
鑒賞詩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詩歌塑造的藝術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藝術形象的社會意義。教師可舉出一些學生熟悉的詩歌藝術形象加以說明。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情懷、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的反抗精神、琵琶女“天涯淪落”的悲苦和無奈、花木蘭替父從軍的英雄膽識等,使學生對詩歌形象的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和具體的認識。
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是把握詩歌運用語言的藝術,體會其優美、精煉、跳躍、含蓄的語言特點。教師可在學過的詩歌中舉出選用貼切的描繪物態、抒寫情懷的范例,引導學生體會精妙傳神的藝術魅力。
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就是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這些表達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達到了什么效果。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是閱讀古詩的高級活動。所謂詩歌的思想內容,是指詩歌所熔鑄的作者的感情、旨趣、愛憎、哲理,體現作者對生活理念的認識,對社會價值的判斷。對古代詩歌內容的評價,最能體現閱讀者的綜合概括能力和辨識透視能力。
梳理考點,深化理解
明確成人高考大綱的要求之后,就要把握古代詩歌的“考點”,有針對性地復習理解有關知識。針對考試大綱,鑒賞古代詩歌必須具備以下知識。
(一)古代詩歌的一般知識
古代詩歌的一般發展線索:詩經——楚辭——漢魏晉五言詩——唐詩——宋詞——元曲等。
古代詩歌的大體分類:古體詩與近體詩,近體詩又分為律詩與絕句等。
近體詩的格律規定:限字句、定韻腳、調平仄、講對仗等。
以上知識可向學生作一般交代或列表印發,不作重點復習。
(二)古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由于這部分內容與考點直接有關,故必須加以詳細分析。
精煉即用盡量少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用語準確、生動、形象。如柳永《雨霖鈴》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中的“執手”一語,準確而形象地刻畫出一對戀人分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他們縱有千言萬語要傾訴,但只能“淚眼”相對,四手相握,情滿心中,卻語哽咽喉。此“執手”二字,抵得上“千言萬語”,可見精煉之至。
含蓄詩的語言不能像散文那樣直露,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如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一二句寫空城四周群山綿亙,虎踞龍盤的姿態并未改變,江潮依舊拍打著城根,帶著寂寞心情退回。勾勒出一片蒼茫凄涼的景象。讀者不禁要問:山川形勝的六朝古都為何會變成一座空城呢?三四句借月抒懷,暗含國運衰敗的感嘆。全詩表面看句句寫景,細究卻句句都蘊含著詩人對故國蕭條的感慨,其主旨在于諷喻現實,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其好處是在極短的篇幅中增加詩歌的內涵,引起讀者的聯想,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引周瑜赤壁破曹的歷史故事,既表達了對年紀輕輕就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表達了自己事業無成卻華發早生的感慨。
情致理趣詩歌的情致理趣指的是詩歌中那些表現力極強的詞句給人的審美情趣。詩的情致理趣與煉字有關,古詩中這類詞語很多。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的“橫斜”、“浮動”都給人以美的想象及美的享受;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蘊含著一定的哲理。
古詩的語言特點還有跳躍、倒裝、諧音、疊字等現象,都比較容易理解。
(三)古代詩歌中的形象
詩人在創作時,以想象為中介,將意念、感情和客觀物象融合成詩歌的形象。優秀的敘事詩,大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優秀的抒情詩,總描寫出種種客觀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現或暗含詩人的自身形象。如陸游的《卜算子》中的梅花,就代表一個孤高寂寞,備受打擊和嫉妒,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塵”也保持節操不變的愛國志士形象;于謙的《石灰吟》中的“石灰”,則象征一位不怕各種打擊,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清官。
(四)古代詩歌創作的表現手法
古代詩歌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下面擇其要者舉例說明。
借景抒情王國維評論古詩:“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詩人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煙花含情,孤帆載憾,天際碧水帶走無盡思念,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從每個畫面中滲透出來。
托物言志大千世界、山川河岳、花鳥魚蟲皆可入詩。在細致描摹的同時,寄托著詩人的感情。如唐人陸魯望《白蓮詩》: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
詩人以貌取神,寫出白蓮的風韻與精神,抒發了處唐末動亂社會中,雖退隱山林,潔身自好,卻又關心天下興亡的情懷,做到了既“不即不離”,又“曲盡其妙”。
借古喻今詩人緬懷古人古事、或歌頌輝煌業績、或感慨千古遺恨,或喻己懷才不遇、或抨擊黑暗現實。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如李商隱《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借歌詠賈誼,指出封建統治者不重視人才。聯系詩人長期遭受壓抑的身世,可知其借題發揮的意圖。
直抒胸臆詩人情激于衷,沖口而出,以淺白的語言,抒發真摯的情懷。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最后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卒章顯志,一吐心中的郁悶之氣,點亮全詩的主題。他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者的心聲,表現出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對比烘托在鮮明的對比中增強讀者的感受,利用事物的反差揭示詩人的某種情感。如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前三句著重渲染昔日的驕奢逸,最后一句寫眼前的凄涼景象。強烈的對比寄寓詩人的深沉憂思。
比喻擬人化平淡為生動,引導讀者聯想與想象,增加詩歌的內涵與情趣。如楊萬里的《紅白蓮》:
紅白蓮花開共塘,兩般顏色一般香。
恰似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
詩人突發奇想,把一池盛開的蓮花,比喻為漢代宮中三千美麗的宮女,她們一半濃妝艷抹,一半淡掃峨眉,各呈其美,真是“濃妝淡抹總相宜”。轉貼于
以動寫靜事物總是相反相成,沒有動,就沒有靜。以動寫靜、動靜結合便成了許多詩人常用的手法。如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寫春夜溪山月出驚鳥的幽美境界。月出尚能驚鳥,可見春山之靜,而不時傳來清脆鳥鳴聲,更顯春山之靜。
虛實相濟“實”為眼前景、眼前事,“虛”為想象景、想象事,二者相輔相成更有利于表情達意。如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一二句敘滯留巴蜀的原因,是實寫;三四句想象回家后深夜暢談的情景,是虛寫。眼前之事已入想象之境,寄懷之切盡在不言之中。
夸張聯想夸張是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引發聯想以創造意境。例如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四句熔夸張聯想于一爐,寫出瀑布由極高處飛瀉而下的磅礴氣勢。“疑”字在聯想中透出無限贊嘆之情。李白的夸張不是簡單放大事實的原貌,而是融入了美好的感情。
此外,還有比興、鋪陳、渲染、映襯等表現手法。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關鍵在兩點:一是辨識詩中運用什么樣的表現手法;二是賞析其表現作用和藝術效果。后者需要一定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尤其需要加強訓練。
(五)古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詩人心中的物象,是詩人為表達情感,用藝術的語言寫進詩歌的事物和畫面,這些客觀事物已經蒙上了一層主觀色彩,成為詩人主觀世界的寫照。因此,它們在詩中已超出本身的含義而蘊含深廣的社會內容。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作者描寫了六種物象,字里行間透出游子天涯淪落的困頓、蒼涼與悲哀。
意境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將思想感情與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為了創造和諧、完美的意境,詩人把抒情與寫景、敘事結合起來,力求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屈原《涉江》的“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寫船行緩慢的景象,抒發的卻是詩人眷念國都,關心祖國命運的沉重心情。杜甫《登高》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名句,展現一派秋天蒼涼恢廓之景,表達的是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愁之緒。
以上有關知識,是提高古詩鑒賞能力的基礎,也是高考答題的基礎。復習時可集中講解,也可結合作題分散講解。講解時不能空講概念,一定要結合詩作具體分析。
授之以漁,點撥方法
鑒賞古詩,是閱讀的高級階段,之所以為高級階段,是因為它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在文學鑒賞過程中,欣賞者要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變成自己頭腦中的藝術形象,就要進行想象活動和情感體驗。如果鑒賞者不善于積極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驗,就不可能對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發現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韻外之致。成人高考古詩鑒賞的復習指導,必須遵循鑒賞的基本原理。筆者根據自己的閱讀和教學經驗,總結出古詩鑒賞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概述如下。
(一)初讀
初讀的任務是弄懂作品表層意思,因為理解古詩的字面意義是鑒賞的第一步。初讀古詩需注意兩點:(1)明白詞語的含義。古詩中的詞語有時有特殊的含義,如典故的意義、語境的意義。(2)理解句子的結構。有的古詩的句子省略跳躍,要補充連貫才能理解;有的古詩語序不是正常排列,要根據詞語意義關系加以調整。解讀古詩切忌望文生義、主觀臆斷。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馬,而后一起上船。如果照字面理解成主人下馬了,客人已在船上,則下句說的“舉酒”則與主人無關,就講不通了。
(二)吟誦
通過吟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歌的節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指導學生誦讀是鑒賞的基礎,讀詩而不能背,等于不讀;能背誦,進而才能進入領悟階段。
(三)入境
反復吟誦,只是鑒賞者與詩中的藝術境界“接近”的一種手段。教師需進一步要求學生,吟誦時伴隨想象,眼前浮動詩中所描繪的那些人、物、事的形象。讀的次數越多,這些事物的形象就越清晰。這樣,學生就不知不覺進入詩的境界,恍若身在其中,進而在思想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這就叫“動情”或“陶醉”。例如,反復誦讀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你會仿佛進入李白的夢幻境界,看到幻境中的仙人形象,對美麗的仙境會產生向往之情。
(四)領悟
讀者經過“入境”時情感體驗的之后,詩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又從鑒賞者內心游離出去。同時,作為社會角色的“自我”又慢慢呈現出來,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閱讀體驗,在冷靜的比較與參照中,學生獲得了人生的啟迪與頓悟。
以往的參考書對詩歌教學都強調誦讀,強調讓學生在誦讀中自己感悟,其原因是顧慮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作品與學生之間的中介,在“傳授”過程中越俎代庖,影響乃至左右學生的鑒賞過程。但這不等于說在古詩鑒賞復習過程中淡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不一定參與學生鑒賞某一首古詩的具體過程,但不排除在鑒賞方法和答題技巧上給學生以必要的指導與訓練。
下面談談解答詩歌鑒賞試題學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反復體味,讀懂原詩弄懂作者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感情。其方法有三:一是注意分析詩題,詩題是詩的“眼睛”,分析詩題是正確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主旨的途徑之一;二是注意利用注釋,借以理解詩句,進而準確理解全詩;三是注意聯系作者生平與作品的寫作時代背景。
仔細研讀詩句,咀嚼語言特別注意關鍵字句、修辭手法和所用典故,體會其精妙之處。
整體把握意境只有整體把握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正確理解詩的形象和詩的含義。要善于想象、聯想,用形象思維理解詩歌意境。
仔細辨析詩歌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還是采用了比喻、夸張、對比、象征等修辭手法。
看清試題要求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現手法、思想內容,命題上可綜合要求,也可就某一方面出題。有時出題的角度不同,答案其實都差不多;有時一題兩問,要弄清它們的區別與聯系,答題時要看清要求,不要答非所問。
吃透題目的提示考慮到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閱歷,有時出題人為了讓考生準確把握題意,特地給予一定的提示。如2003年成人高考大綱樣題以杜甫《旅夜抒懷》為出題材料,提示考生“這首五言詩是杜甫晚年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漂泊在長江上游時的作品。詩的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懷,表達了豐富的感情。”對這些提示一定不要輕易放過,這往往是引導答題的路標,只要沿著提示去思考答題,是比較容易獲得高分的。
抓住要領,重在表達一般古詩鑒賞題的答案不會很長。要抓住要點簡潔作答,切忌含糊籠統、空話套話、人為拔高、丟三落四。
強化訓練,提高技能
古代詩歌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τ諳執的學生來說,古詩詞的語言高度濃縮,大多數學生也只是語文課上接觸得比較多,生活中一般接觸較少,所以對于內涵豐富的古詩詞,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也就難以燃起興趣。
詩歌鑒賞教學活動比較乏味,缺少多樣性,所以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容易地融入課堂中,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上課的效率,提升教學的質量,就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往單調乏味的詩歌講解過程,讓學生從中陶冶情操,充分聯系生活實際。教師要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感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讓學生融入到作者創造的情景中去,從而更加真實地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新課標更加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當前教育中,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關于古詩詞知識,幾乎都是教師課上講解得來的,缺乏自主探索詩歌知識的能力。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學生才是學習知識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助者。教師應該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古詩詞鑒賞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學習古詩詞。同時,學習古詩詞鑒賞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應對高考,所以學生對于古詩詞鑒賞只是死記硬背。教師沒有注重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真正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學生解題技巧的培養,忽略了學生是否真正具備了詩歌鑒賞能力,不能引領學生真正理解詩歌,當然也就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二、激發學生詩歌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否主動學習對于教學質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只有引導好了,讓學生學習詩歌時不再感到困難了,產生了成就感,增加了學習詩歌的自信心,他們才會主動積極地去學習詩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詩歌學習興趣,充分吸引學生,讓教學事半功倍。教師可以多開展趣味活動,如以詩歌為主題的詩詞接龍大賽,類似于成語接龍的玩法,表現優秀者可以得到獎勵。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提升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自動地融入到詩歌學習中去,甚至會因此愛上詩歌。
新課標更加凸顯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對知識和問題都要進行及時深入的思考,從而產生更深層的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對于詩歌這種深奧的知識,看法和理解也多種多樣,教師應該在教學的同時,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對詩歌更深層理解的能力,為學生創造一個思考的氛圍,解放學生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走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中去。
比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教師應該首先引導學生查找詩中關鍵詞“凄凄慘慘戚戚”“憔悴損”“愁”等,然后提出此詩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讓學生充分體會李清照喪夫的悲慘、寂寞、難過之情。
三、具體分析詩歌高考命題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考語文題越來越向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理解能力靠近。所以高考詩歌鑒賞題是經過層層篩選和考查過后,才成為高考題的,每道高考題都有其專門的定位和特定的作用。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時,要充分結合高考詩歌鑒賞題的考查方向,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平時的練習中盡量貼近高考題,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9-0076
2004年10月8日,全國語文教育專家聚會“中國語文教育高峰論壇”,此次論壇的與會代表聯合發表了語文教學的《金山宣言》。宣言的開篇之詞便是“千年國學,百年語文”。不難看出,國學在當今語文教育當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古典詩詞,以其“真善美智”的精神內涵以及超乎一般文體的潛移默化的、能作用于精神情感的力量,成為了國學當之無愧的精粹。基于上述原因,經過歷年的教育改革,在近年來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及語文《新高考考試要求》當中,都明確地將古典詩詞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和必考的類別。在此影響下,“如何教好語文詩歌賞析課”、“如何做好高考詩歌賞析題”等一系列相關命題,一時間成為了語文教育界研究討論的熱點。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出了許多成功的教學經驗,詩歌賞析課的教法、學法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對于詩歌賞析課必讀篇目和選讀篇目的重視程度是大有差別的。很多教師和學生為了確保其他必讀、必考內容的教學效果,常常忽視詩歌選讀篇目,有的干脆舍棄了古詩詞鑒賞選修篇目的教學。對此,筆者關于高中古詩詞鑒賞選修課提出幾點思考,供大家參考。
一、古詩詞鑒賞選修課的重要意義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因為受應試教育思想、課時安排緊張、重點學習內容任務繁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古詩詞鑒賞選修課的教學往往流于形式,教學方法模式化,課堂教學基本按照“作者背景”、“思想感情”、“重點字詞技法”的“三步走、老三樣”模式進行,而忽略了對學生賞析能力的培養。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基本上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創造思維,難以達到培養學生賞析能力的目的,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國學氣質了。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育理念也經歷了不斷的演進,“人文精神”成為了語文教育理念的核心,學生逐步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美學感悟能力成為了開展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而古典詩歌以其特有的“凝練、含蓄、跳躍,以少蘊多,意境深邃”突出特質,成為了語文教學用于培養學生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徑。
詩歌鑒賞是一種審美活動,學生閱讀詩歌的過程其實就是形象思維不斷激活、展開的過程,也是學生欣賞詩歌、鑒賞詩歌能力提高的過程,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創造力、提升感悟力、歷練學生國學氣質的目的。
二、古詩詞鑒賞選修課的幾點嘗試
在近幾年的古詩詞鑒賞選修課教學工作中,筆者對古詩詞鑒賞選修課的教學方式進行了一些改進,實踐證明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教學重心向學生傾斜,讓學生真正成為詩詞賞析的主體
在近年的古詩詞鑒賞選修課教學中,筆者嘗試一改以往詩歌賞析課以教師講授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方式,而是采取將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為主導開展教學的方式,從而解除了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束縛。筆者安排學生分小組預習,以自己的方式講給同學聽,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苛求深刻透徹,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腦動口。
2.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特長,以多種方式表達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古詩詞鑒賞選修課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在對詩歌進行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分組對詩歌篇目進行討論,相互交流真實的感受,并以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對詩歌的理解:有的學生將《長恨歌》里的故事編成了短劇;有的學生根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創作出了繪畫作品;有的學生為《虞美人》譜曲吟唱;有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仿照《書憤》創作了仿古詩等。通過這些靈活、有趣的方式,不僅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為學生搭建了表達、交流自身對詩歌切身感受的平臺,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對美的感知能力,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國學精髓的認同度,提升了學生的國學氣質。
3. 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實現詩歌賞析技巧的融會貫通
在學生充分表達自身對詩歌的理解感悟之后,筆者要求各組之間、各學生之間相互點評,讓學生發現自己和其他同學的長處和不足,進一步拓展詩歌賞析的分析視角,豐富詩歌的理解層面。待學生點評完畢后,筆者會對學生的互評情況進行總體評價,并對學生提出的新觀點、新看法進行歸納總結,對一些疏漏的重點進行補充。特別是理論性強的觀點,比如詩詞中涉及到的藝術手法,教師要給學生明確地指出,并加以分析歸類。
4. 帶領學生進行拓展學習,鍛煉學生歸納“求同”、辨證“求異”、舉一反三的鑒賞能力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往往以精辟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是指初中生對古詩詞的內容、形式、風格的鑒別與欣賞的能力,是初中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人文修養水平的綜合反映。在河南省中考語文試卷上,古詩詞鑒賞題是必考內容,分值為4分,考查內容為詩詞的內容、語言和表達技巧等等,但在實際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蘊薄弱等諸多原因,該試題得分率一向偏低。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呢,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來談談方法。
一、注重積累,夯實基礎
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學習,無非是熟讀、吟誦、背默,重要的是理解、記憶,然后才能夠在發表自己看法,也只有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夠談得上鑒賞,最后能陶冶性靈、變化氣質,達到較高境界。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需把工夫下在平時,借助課堂,多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而后逐漸地提高其能力。
1.課內指導學法,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
一般來說,在鑒賞古詩詞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朗讀和背誦放到所有環節的中心位置上來,用讀來帶動背并加深領悟,逐步形成語感。當然語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誦量作為前提,《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初中古詩文背誦量為50首,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內容,也是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因此,我們在平時上課時就要注重對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
2.課外進行比賽,讓學生賽一賽、爭一爭。
每學期開學之初,我班第一節課進行的內容就是了解目錄,明確本冊書要掌握的古詩文,然后展開背誦比賽。不管老師有沒有講到這些內容,學生都可以提前背誦。比賽不僅在小組之內,也在小組之間,獲勝的小組將被評為本學期的“最佳背誦小組”,獲勝的同學則被評為“背誦之星”。對于此類張張嘴就能完成的任務,學生還是很樂于做的,老師的任務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發現有進步的同學時一定不要忘記表揚。
學生的潛力一旦被挖掘出來,將是不可估量的,課內的古詩文背誦完畢之后,教師還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分門別類
中考把古詩詞閱讀與鑒賞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鑒賞詩詞的內容上。學生要想學會鑒賞古詩詞,首先就必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處的廣闊的時代背景,因為只有把詩詞放到當時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詩歌藝術的奧秘。比如詩仙李白《行路難》,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賜金還山的經歷,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迷茫與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見歡》,如果不了解他作為亡國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又怎能理解“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的愁苦與哀傷。因此我們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文學常識與時代背景的介紹,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
另外,學生在學習古詩歌的時候要掌握詩歌類別及其特點。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因此,分清詩歌類別往往是理解和鑒賞詩歌內容的一個突破口。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風(古體詩)、格律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詞按風格,又可分為豪放派、婉約派等。
三、掌握方法,適量訓練
1.審清題干,留意注釋。
命題人設題時一般會在題干中給出提示。這些提示往往或點明考查要點,或提示賞析要點,或透露詩詞的主旨。此外,有些注釋雖然只有短短一兩句,卻會透露詩詞的寫作背景、內容、風格與意境等。這些都是學生在考場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題: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這明確告訴我們要從“煉字角度”來對名句進行賞析,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沒有留意到該關鍵詞而失分。
2.掌握角度,科學答題。
(1)賞語言
古詩詞的有些詞語生動傳神,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內容,揭示文章的思想內涵,表達作者的情感的作用。這些詞往往受到命題人的青睞,常會以這樣的形式出現:“首聯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這句話中某個詞能不能用其他詞來替換,為什么?”學生在回答此類試題時不能就某個字詞孤立地來談,應結合情感意境來分析。例如:陶淵明的《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中的“見”字用得非常生動傳神,它表現了大自然景色的秀麗美好,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觀看,也會自然而然地映入眼簾。同時也表現了作者陶醉于美麗的自然風光中,淡泊名利,安恬自適,熱愛美好的田園生活。
再者,還可能出現分析語言風格的試題。這要求考生在答題時不能單就詞語運用的巧妙來答題,而應結合本首詩風格來談。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簡練生動……的語言寫出事物的……特點,然而結合詞語來回答。
(2)賞用典
典故是古詩詞有的一種文化現象。作者通過借用典故來表達一些特定的內涵。了解典故的出處及其在詩詞中的含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容。近幾年的中考,關于典故的考查備受出題人的青睞。如:2011年河南中考試21小題:“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學生在復習時不僅要了解古詩詞中所運用的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而且要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3)賞修辭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比喻、擬人、夸張是常考的修辭手法。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就在中考試卷中頻頻出現。這就要求考生不僅準確判斷詩句所采用的修辭手法,而且結合詩句來談使用該修辭手法的好處。
(4)賞感情
詩詞的思想內容,指詩歌的立意。古人云:“詩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負、愿望、情懷等。學生則通過品讀古詩,跨越歷史的門檻,與詩人作心與心的交流,去神游祖國的秀美河山,去感受那雄壯的英雄氣概,去體味其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從中受到陶冶,啟迪和激勵,提高語文素養。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幾種: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思鄉懷人、長亭送別、思鄉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學生在平時可根據詩詞所蘊含的感情進行分類記憶,從而加深印象。
(5)賞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近年來分析意境型的試題逐漸增多。如: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而所謂意境就是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境界,它包括景、境、情,在答題時缺一不可。
上述備考技巧只是筆者在教學中總結出的一些體會。學生學會了這些方法,也僅僅是入門,要想提高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必須有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所謂“觀千劍然后識器,操千曲然后曉聲”,學生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多看多練,自然能突破這一中考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