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6:06: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藥倫理案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R2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8-000-00
傳統藥膳的配伍是以中醫復方配伍規律為基本準則,實則是以中醫復方配伍的要求和中藥“十八反”“十九畏”等為必須遵循的基本綱領。隨著藥膳的推廣,藥膳的安全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藥膳的安全性是指人們在食用藥膳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機體的健康,且不會導致機體出現近期或遠期不良反應。本文擬從中醫藥角度探討藥膳安全性,以有助于現代藥膳安全性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評價方法突出膳食配伍的安全性,而非從單純某味食物的有害性進行認識,符合藥膳首先是一個復方而非單味食物的特點。
1 重視分析藥膳的君臣佐使
1.1 君臣佐使為中醫復方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中醫學認為,一首復方必有其君臣佐使。君藥是針對主要病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藥在方中的地位僅次于君藥。臣藥對君藥的輔助,多以同類藥物的相須配伍為主要形式。佐藥,一是指輔佐,即加強君、臣藥的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癥狀;二是佐制,即減輕或消除君、臣藥的毒烈之性;三是指反佐,即根據病情需要,于方中配伍少量與君藥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如于溫熱劑中加入少量寒涼藥,或于寒涼劑個加入少量溫熱藥。此種配伍多見病重邪甚,服藥格拒須加以從治者;或是制約某些方中過寒或過熱之品。不過,反佐藥運用時須注意:一是多用一味,二是用量宜小。使藥,包括引經藥和調和藥兩種。引經藥是指引導方中它藥直達病所,常選用善入某經的藥物為引。而調和藥是指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而言,常用的如甘草。
1.2 藥膳強化君臣佐使分析有利于保證食療的安全性
由于藥膳的配方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因此,其配伍應按中醫復方分析方法,分清藥(食)的君臣佐使,明確主藥(食)、次藥(食),才能保證其使用的安全性。中醫復方往往有其固定組成和適應癥,人們是根據病人的情況來選擇相應的復方加減治療疾病,而藥膳除部分是具有固定藥物組成的名方,如當歸生姜羊肉湯等外,而不少藥膳配方組成不具有固定性,有的時候甚至帶有隨意性,給膳食配方君臣佐使的界定帶來困難,也就使藥膳的使用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恰恰這種安全隱患又易為藥膳烹飪所忽略。因而,加強藥膳配膳君臣佐使的明析十分重要。
1.3 采用“兩考查”法確定藥膳君臣佐使
一是考查藥膳中的藥物(食物)及其相互關系。首先應確定其最主要的食物(藥物)。按中醫復方君藥的界定方法,其在藥膳配方功效發揮中起著主導作用,配方中其它藥(食)對它具有協同作用。
而佐藥(食)和使藥(食)在藥膳配方中則不易區分,或者區分不明顯。一般說來,如果該藥(食)還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則為佐藥(食);若基本沒有這方面作用,只是起到調味、引經作用,則為使藥(食)。如許多治療風寒感冒的藥膳配方中都有生姜,生姜一方面起調味作用,同時也發揮了發散風寒的作用,既具有引經使藥的作用,又有佐治作用。藥膳烹飪過程中加入的佐料或調料,如油、醋、酒、鹽、淀粉、蔥等,大多數不為配方之佐藥(食),而是使藥(食)。而配方中一些常用的芳香之品,如生姜、茴香、豆寇、花椒等,皆為佐藥食,具有消導、溫中、理氣、芳香化濁等作用。
二是考查藥膳的防治對象。防治對象是確定該藥膳功效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當前受經濟利益趨使和藥膳制作師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有意或無意忽略了藥膳的針對性功效主治,而把大多數藥膳當成通用的膳食。其實,藥膳的產生一方面來源于中醫藥,另一方面也是來源于飲食文化的發展,故藥膳是具有較為確定的主治功效,有一定的防治對象,而非當前部分藥膳餐廳所言之通補或通治劑。如一些外癥瘡瘍、疹毒、癬疥等,不能食用韭萊、香菇、芹菜、茴香等甘溫助熱之品;慢性腎小球腎炎、腎功能衰退者,若吃魚、肉、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會使代謝產物如肌酐、肌酸、尿素等在體內積累,引起氮質血癥,加重腎功能的減退;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肝功能不好者,過食肥肉、奶油、動物內臟等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會加重病情。
2 講究七情合和,避免副反應
中醫學防病治病的復方配伍中,十分重視七情合和的研究,這對藥膳的配膳十分重要。普通的七情相合規律,在前面的君臣佐使中能夠體現。此處特別強調一些有害、有毒食(藥)用的運用,如砒霜、雄黃、硫黃、朱砂等有毒、有害的藥物,是絕對不能入膳的。且從中醫藥角度來講,借用中藥的不良配伍中“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來確定一些單用雖無害,但合用則有害的食(藥)物最為合適。在長期的食療發展中,歸納出了一些合用會發生副反應的配伍,如鱉甲忌配莧菜,荊芥忌配魚蟹,鐵屑忌茶葉,熟地忌配蘿卜、韭白、蔥白,鱔魚忌配狗肉,鯽魚忌配鹿肉、豬肝、芥菜,鯉魚忌配豬肝,麻雀肉忌白木耳,雞肉不宜配南瓜,等等。
3 重視季節、地域、體質、年齡、性別、職業等對藥膳安全性的影響
3.1 重視季節對藥膳的影響
中醫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天人相應,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順應四時的重要思想。一般說來,春膳宜升,夏膳宜清,秋膳宜潤,冬膳宜溫,做到適時配膳。
3.2 重視地域環境對藥膳的影響
中醫學防病治病強調因地制宜,藥膳配膳也是如此。如,西北多地處高原,氣候較寒冷,藥膳多宜溫,鹿肉、人參等常用;東南地勢較低洼,氣候較溫熱、潮濕,藥膳宜芳香、辛燥,山藥、薏苡仁、砂仁、蔻仁、陳皮、白術、扁豆等常用。
3.3 重視體質因素對藥膳的影響
體質因素是對藥膳安全性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應予高度重視。如,胖人多痰濕,膳食宜少食肥甘厚味,如高脂、高糖飲食,宜多食蔬菜水果。而體瘦之人,多陰虛,身體比較瘦弱,可食入健脾開胃和一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食品,少食消食之品。
3.4 重視年齡、性別、職業對藥膳的影響
由于年齡和性別的不同,在生長發育和生理特點上存在差異,因而,對藥膳的運用要求也就不同。年齡方面,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宜少食藥膳,不要刻意追求補益;中年人因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雖氣血旺盛,然消耗亦多,可適當扶正,以防衰老加快;而老年重在祛病延年,這些體現出用膳的不同。性別方面,女子有經、帶、胎、產、乳的不同時期,如在經期前后,用膳宜溫忌冷辛辣;孕期,最好忌食藥膳;產后氣血多虧虛,宜補益氣血;更年期,則宜疏肝養血。
職業不同,其對藥膳的要求也不相同。如,從傳統分類來看,腦力勞動者多消耗精血,藥膳應多選擇補益心、脾、腎的如柏子仁、酸棗仁、黑芝麻、核桃仁、茯苓(神)、大棗、山藥、蓮子、藕粉、紫河車、肉蓯蓉、熟地、懷牛膝、女貞子等。而體力勞動者在補益同時,還應補充熱量,可適當配以高糖、高脂、高蛋白食物。
4 重視脾胃對藥膳的接納吸收能力
中醫學十分重視脾胃,稱其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氣血津精的產生都要依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對人體健康有重要意義。脾胃健運,有利于保護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有利于疾病的恢復。且有些疾病伴有胃腸功能的減弱,食欲大多不振,需要輔以健脾之品。
在藥膳配伍研究中,可側重于一些調味藥食的研究,如丁香、花椒、茴香、韭菜等,因為這些調味品中大多數具有芳香化濁、溫中健脾作用,能健脾醒胃、理氣和中,激發脾胃的運化功能,起到較好的保護脾胃的作用。同時,這些芳香有味之品是膳食的最好調味劑,能使膳食具有較好的色、香、味,有利于修飾食物的色、味,刺激和增強人的食欲。但由于芳香之品多具有走竄之性,多用則有耗氣傷津生燥之弊,故對于氣虛津虧之人則不宜多食。當然,對于胃腸道疾病者,運用藥膳更宜慎重。如對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人有胃酸過多者,應少食偏酸味的藥膳;腹脹便不通者,則宜清淡,少量攝入。
醫院檔案管理是醫院管理工作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和借鑒醫院發展歷史經驗的重要參考資料,對研究醫院的學術、技術進步經驗,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都有重要參考價值。當前,如何準確把握新時期醫院發展的特點,加強醫院檔案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檔案的作用,對促進醫療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筆者結合多年檔案管理實踐,探討一下加強醫院檔案管理的幾條途徑。
1加強全員的檔案管理意識
加強檔案法的學習,增強醫院干部、職工的檔案意識,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檔案管理意識。領導重視是檔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檔案管理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醫院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與醫院業務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要大力宣傳檔案工作,使醫院領導、醫院管理者、醫院職工充分認識檔案的重要性,認識檔案與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關系,更好地支持檔案管理工作。醫院以醫療服務為根本任務,長期以來對醫院檔案缺乏嚴格的考核,因而實際工作中往往出現檔案管理可有可無的模糊認識。并且由于受到人員、設施、經費等方面的限制,檔案管理工作很易受到冷遇。提高各級干部檔案工作認識,才能使檔案工作順利開展。
2健全醫院檔案管理制度
醫院檔案管理制度內容十分廣泛,如檔案收集和歸檔制度、檔案利用、保管等制度,制訂檔案保管期期限、歸檔范圍等規定,并將這些制度和規定納入醫院崗位責任制和考核辦法之中。由于醫院檔案工作具有其內容繁多復雜、部門眾多而又分散、專業性技術性強、檔案保管要求及機密程度高低差異懸殊等特點,因此,應建立符合醫院實際情況的檔案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斷加以完善。其中,建立和健全檔案收集制度尤為重要。從醫院整體角度看,醫院臨床醫技各科室、醫院行政管理及后勤等各部門、醫院各級領導、各科室干部和醫護技術人員,都或多或少地形成文件材料檔案,材料形成的這種分散性往往會影響檔案的收集工作。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檔案收集制度,在提高醫院全員檔案意識、積極配合檔案部門工作主動歸檔的同時,建立和完善檔案材料的傳遞、登記制度,實現動態管理,一旦發現遺漏丟失,及時查找補救,確保檔案材料的完整性。
3拓展醫院檔案歸檔范圍
醫院由于處于一種特定的條件下,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因此,拓展歸檔范圍,加強有關內容的收集是檔案工作的新課題。如醫院經營方面,所進行租賃、承包、核算的方案、協議等應實行歸檔收集。又如提倡采購招標,其招標方法、程序、協議、合同也應進入歸檔材料之中。所以,要進一步健全檔案管理組織,落實專人收集。
4重視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
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檔案管理的主要目的,一方面,通過檔案深層次開發,提高檔案的使用價值,為醫院業務、醫院管理及患者服務。同時,通過利用檔案為醫院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檔案在醫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促進檔案建設;另一方面,檔案管理人員要樹立服務意識,使醫院的檔案為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服務。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編研活動,對信息進行開發,編寫各種專題匯編,為利用者提供多方面、有實效的信息。另外,還要加強檔案利用反饋信息的管理,以滿足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需求,從而提高檔案的利用率,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
5加強病案的規范化建設
檔案管理必須強調制度化,病案是醫院檔案的重要內容。要加強對醫務人員病案書寫的教育,提高對病案嚴肅性的認識,使醫務人員從思想上以予以重視,嚴格要求,養成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落實病案書寫規章制度,加強病案書寫規范化的培訓,要實行專人負責。當前在病歷書寫中存在代上級醫師簽名的現象,反映了各級醫師對病案書寫的嚴肅性缺乏應有的認識,要強化管理抓落實。實行監督制度,對病歷實行抽查,有獎有罰, 要使職工明確病歷既反映了一個人的敬業精神和態度,也反映了醫療質量的好壞。病歷質量低下,很可能由此引起醫患糾紛。
6積極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
檔案管理是一項長期工作,要使各級嚴格把關,責任到人,還須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筆者所在醫院將此內容納入科室管理責任書之中,將檔案管理與科主任工作實績考核獎懲掛鉤,明確科主任對科室檔案工作的管理責任,要求科主任抓好歸檔材料的收集、整理,促進了檔案管理的規范化。
7實現醫院檔案管理現代化
充分發揮電子計算機在檔案管理中的作用。利用電子計算機管理檔案信息的收集、傳遞、開發利用的主要功能。在目前最重要、最基本的現代化管理手段之一是計算機管理,將檔案內容按黨群工作、行政管理、業務管理、科研教學、基本建設、儀器設備、財會等分門別類地輸入計算機,這具有檢索快捷、方便、高效等優點,使查檔案材料費時費力的原始勞動,變得在幾分鐘甚至數十秒鐘便可解決的問題。這樣既是人類勞動能力的解決,更是工作質量的飛躍。加大電子檔案管理相關規范的宣傳教育,可以使檔案信息在現代化機器設備中迅捷、準確、方便地再現,使檔案信息的處理、傳輸獲得前所未有的積極效果。
8實現檔案管理設施的標準化
地區醫院積極實現基礎設施標準化,辦公設備自動化,保管設施配套化,建立了人事檔案專用庫房,做到檔案庫房、閱檔室、辦公室“三室”分開,配備計算機,打孔切紙機和打印復印、擋描一體機及照相機等器材設備,并在檔案庫房添置空調、滅菌機、去濕機及滅火器等設備,嚴格執行防火,防潮、防蛀、防盜、防光、防高溫等六防措施,確保了檔案保管的安全,為檔案保存提供了更為舒適的環境。
檔案,是國家不可再生的資源。是黨和國家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黨和國家不斷成長壯大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檔案列為“人類文化遺產名錄”、“人類記憶工程”等等。同時檔案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它以一定的物質形式存在,其中值得留念一部分需要我們永久保存下去,為子孫后代造福,不需要的要及時銷毀。當然,檔案還具有知識儲備功能,是后人進行傳承和借鑒的重要基礎——“今人賴之以知古,后人賴之以知今”。
1 醫學院校檔案管理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借鑒國外高等院校的成功經驗,研究其歷經百年,屢經戰火及其他意外事件的考驗卻能不斷豐富檔案內容及形式從中體現出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醫學院校作為高等學校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醫學研究及實踐工作者,在人類歷史上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醫學院校與其他高等院校相比又有著極大的不同,所以醫學院校檔案管理的重要性及差別性也逐漸顯現出來。
具體來說,醫學院校教學檔案是指臨床教師在從事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表、音像、病例、電子載體材料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醫學院校的檔案資料對于學校來說,如同一面鏡子,它詳細真實地反映了一所醫學院校從建校初期到逐步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它能完整、準確、真實地反映學校的全部面貌,直接為學生的教學活動服務,是醫學院校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可靠依據,也是進行教學科研的必要條件,更是醫學院校進行教學評估工作的基礎和依據。從另一方面說醫學院校的檔案始終是以人類的生存及健康聯系在一起的。
2 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醫學院校檔案管理工作的認識上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檔案管理工作的混亂,對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人的方面
學院的管理者對檔案管理的不重視;再者,從事檔案管理工作的人員缺乏對檔案管理的學習及實踐,檔案管理工作是枯燥的,面對著堆積如山的檔案,年輕教師缺乏足夠的耐心而年紀較大的教師又無更多的精力。
2.2 物的方面
學校對于檔案管理工作的投入較小,現在的檔案管理已突破了過去的概念,不是一個個簡單的鐵架子就能裝的下所有的檔案,各種新型的檔案格式及樣式,諸如電子制檔案,卡片制檔案,芯片式檔案等大量的存在。
2.3 檔案管理工作中的實際情況方面
檔案管理實際就是保存有價值的拋棄無價值的,俗話說的好“檔案貴在活,而重在于用”。在實踐中,大量有價值的檔案被丟棄在偏僻的角落而無價值的檔案卻堆積如山,做好檔案的分理工作尤其重要。
2.4 其他方面
檔案保管工作中的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比如:紙張老化、字跡退色模糊,醫療檔案紙張變黃,發脆,老化變質,有的到了不能再用的程度。其中檔案蟲害也十分猖獗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急切解決的,加強醫學檔案的保管工作中,無論是對于現在還是將來的檔案管理事業,都是一件長期重要的醫學工作。
3 如何做好醫學院檔案管理工作
做好學校的檔案管理工作,這是一個醫學院校發展的需要,也是每個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更是維護一所醫學院校演變歷程的真實面貌。通過對醫學院校檔案的查找和利用,可以清楚地看到學校在醫學史上的歷史的足跡,看到在各個時期我們所取得的種種醫學實驗成績和榮譽;同時,也可以從中發現不足,以便總結經驗教訓,更好地做好醫療實驗工作。完整的檔案資料還可以為社會、為廣大教職工以及醫學生提供便利的服務。
那么我們又該怎樣做好醫學院校的檔案管理工作呢?
人的方面,解決方案可以通過研究及討論,增強管理者對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視,將檔案管理工作與教學放在同一高度抓。在年輕教師進入檔案管理的工作之前進行崗前教育及培訓,通過考試的方可工作,并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規范教師的行為,對工作不重視及不認真的教師進行處罰。對于長期從事檔案管理工作的老教師,要對新教師進行輔導及教育,將工作中成熟經驗傳授給新教師,做到老帶青,舊帶新的良好傳承。
此外,還要加強學校檔案的基礎管理。檔案工作人員除了在本校醫學檔案收集、整理、鑒定、保管等方面下功夫外,還應著重做好醫學檔案的編目、檢索、編研等工作,編制較適用的醫學檢索工具,建立健全醫學檢索體系和醫療檔案文件匯編等參考資料,及時、系統、完整地提供、滿足醫學檔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加強對醫療檔案的保管工作,隨時準備為利用者提供所急需的醫學檔案。重要、珍貴的醫學檔案要備有微縮或復制件,以代替檔案原件提供利用。同時加強檔案庫房設施建設,減少外界條件對檔案造成的損害。在管理好檔案的基礎上,醫學檔案管理工作也要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尋求更為有效的醫學服務新途徑,以提高醫學檔案利用的質量和水平,把“死”醫檔案變成“活”醫檔案,更好地發揮其檔案的作用,在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促進醫學檔案事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醫學院校的檔案管理工作是一門學問。 科學規范的醫學檔案管理只有堅持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新教育形勢的需要,開創醫學檔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做好醫學檔案的開發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實現高等院校特別是醫學院校檔案管理工作的自身價值,而且可以為醫療經濟發展和社會醫學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展望未來,機遇和挑戰共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醫學院校檔案工作提高到歷史的、戰略的、基礎的高度來認識。給予高度重視,積極做好檔案工作。作為一名醫學院校的檔案工作者我們要把封閉保守的觀念轉換成為積極創新的觀念;把被動利用醫學檔案資料的觀念,轉換成有目的地主動開發醫學檔案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是深化醫學院校檔案工作的前提條件。其次,我們還應充分認識高校體制下檔案管理工作的新特點,探索醫學院校檔案管理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鄧紹興,陳智為.《檔案管理學》,首都師范大學2004出版.
[2] 《薩瓦、尼斯與萊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3] 劉濤.《談談檔案工作的“有為”與“有位”》,《科技咨詢導報》,2006年第14期.
[4] 宋北星.《讓檔案工作插上翅膀》,《航天工業管理》,2006年第12期.
[5] 楊靜.《怎樣加強檔案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摘要] 分析總結將中醫藥學理論應用于中藥合理使用中,并就相關問題提出建議與指導,供臨床參考使用。通過統計分析近五年來中藥合理用藥研究相關文獻,綜合相關信息,對近五年來促進合理用藥研究方面進行概述,將中醫藥學理論的基本用藥概念、結合現代藥品使用生物標準,提出合理使用中藥及用藥策略,在此基礎上,提出相對應建議。近年來,我國在合理用藥的推廣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其中中藥的合理使用為重點研究課題。建議廣大醫療機構中與中藥使用相關聯的工作人員應重視合理用藥基本知識,遵循中醫藥學理論,大力加強中藥使用相關管理工作,以提供臨床合理用藥整體水平。
[
關鍵詞 ] 中醫藥學理論;安全合理;指導
[中圖分類號] R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b)-0038-02
[作者簡介] 趙麗萍(1973-),女,山西晉中人,本科,主管中醫藥師,主要從事中醫藥管理和研究工作。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1],全世界每年因藥品使用不當產生不良反應的患者高達300萬人次,其中死于藥品不良反應(患者高達20萬人。為了促進藥品合理使用,減少因濫用藥物致死的情況,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來投入大量精力于合理使用藥物的推廣工作中。從我國臨床藥品使用的角度出發,中藥作為我國獨有的藥品類別,其毒性作用及不良反應正受到人們重視。因此,在合理用藥的大前提下,投入精力于中藥合理使用范疇,也是安全合理用藥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中藥使用不規范還會極大的造成衛生資源浪費,降低藥品治療效率,會顯著加重患者和社會的負擔。所以,促進各醫療機構合理使用中藥也正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命題。
1 不合理用藥原因分析
1.1 中藥使用相關人員中醫藥學理論薄弱
中藥使用相關人員中醫理論基礎薄弱,并且隨著中成藥更新速度與生物科技發展的不同步,導致大部分中藥工作人員既缺乏對傳統知識的了解,也缺乏對大部分中成藥的深刻認識。
1.2醫療藥品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醫療藥品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特別是上級醫療行政機構對各醫療機構臨床用藥監管力度不夠,甚至是放任各級醫療機構濫用藥物,在實際工作中,對各級醫療機構醫師用藥處方行為缺乏強有力的技術監督和行政干預措施。就目前臨床而言,涉及臨床疾病預防或治療用藥方案的制定都無法可循,完全由各級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制定,一方面自由性過大,易滋生濫用藥的大環境,另一方面,難以保證患者臨床療效。藥師在臨床工作中完全不參與臨床用藥過程,藥師自身較為全面的藥品知識水平在臨床用藥過程中難以未發揮。現代藥物治療理念有明確要求,在臨床工作中醫師、藥師、護師要共同發揮各自專業特性,為患者的藥物治療結果分擔責任,保證患者獲得更為卓越的療效。醫療行政機構可在各級醫療機構中對藥品使用引入制約和監督機制。增加藥師在臨床工作中的分量,減少醫師濫用藥物的機會[2-4]。
2 合理用藥基本原理
2.1 現代合理用藥原理
從實際臨床工作中可知,用藥過程實際上包括了:診斷、開處方、包裝調配、分發給患者以及患者遵醫囑服用藥品的過程。簡而言之,合理用藥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經濟的用藥。從生物醫學的角度出發,合理用藥內涵有明確規定,包括:①藥品使用與患者疾病相吻合;②符合藥品使用指征;③除藥品療效外,合理藥品使用還應該綜合考慮安全性、經濟性;④服用方法、劑量要正確;⑤ 要確保不良反應小,患者無所使用藥品禁忌癥;⑥醫囑內容情況明確,患者遵醫囑情況良好。
2.2 中醫藥理論下中藥用藥原理
中醫治病救人主要依賴與中藥的使用。因此,中藥的使用應該嚴格遵循中醫藥理論指導,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炮制、配伍、 煎服、制劑來減毒增效。既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減輕患者經濟及身體負擔,兩全其美。
2.2.1藥性理論在中藥合理使用中的應用 藥性理論主要是指: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幾個方面,是中藥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之一,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只有嚴格遵循藥品藥性,才能確保藥物臨床療效及用藥安全。
2.2.2 中藥配伍理論在中藥合理使用中的應用 配伍理論主要是指:組方的應用要嚴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論,盡量避免無邏輯藥物配伍,或者濫用某些藥物的情況出現。
2.2.3 七情配伍理論在中藥合理使用中的應用 所謂七情配伍理論是指藥品使用中的單行、 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是指藥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間的配合,有些藥物配伍使用可增強藥效,有些藥物配伍使用會增加毒性,在使用過程中要加以甄別。
2.2.4 將辨證論治理論應用于中藥合理使用中 中藥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對癥用藥,只有給合適病癥使用合理藥物,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其臨床作用。而所謂辯證論治理論是指:通過四診(望 、聞、 問、 切 )進行辨證,再根據證侯臨床表現而擬訂治法,是中醫藥最基礎理論之一。其應用與中藥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導作用,只有準確辨證,才能真正達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藥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療效。
2.2.5 將中醫整體觀念應用與合理用藥工作中 整體觀念是中醫基礎理論之一,即應重視患者身體整體的病變以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藥使用相關醫務人員應該嚴格遵循疾病發生與發展規律,全面合理用藥,綜合治療,標本兼顧。
3 促進合理用藥相關建議
3.1醫療行政機構各級醫療機構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視合理用藥的意義
在我國,85%以上的藥品是在醫院進行銷售的,也就是說,醫療機構是藥品使用的最主要場所。所以,涉及到藥品合理使用的各個環節必須由醫療機構自身出發。把握醫療機構的用藥規范是貫穿合理用藥質量管理的最為重要的主線。另一方面,隨著中藥使用安全問題的不斷暴露,醫療機構管理者應該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藥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藥整體水平[5-6]。
3.2 各級醫療機構藥事管理委員會充分發揮作用
藥事管理委員會是指各級醫療機構藥品有關工作行政管理單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職能就是通過采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手段,大力宣傳相關國家藥物政策,著力將國家基本藥物政策在各級醫療機構進行宣傳和應用[5]。定期舉辦各種宣傳活動,加強介紹中藥合理使用,將中醫藥理論滲透于相關工作人員腦海中,努力促使醫務人員、患者甚至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中藥合理用藥的臨床意義。
3.3 醫療行政單位協助各級醫療機構建立標準化治療方案
傳統中醫藥的使用,應該遵循中醫藥理論的基礎上,建立標準化治療方案,促進中藥的合理使用。而中藥標準化治療方案也夠進一步促進治療規范化、合理化,與經驗治療相比,它能夠提供診斷、治療的基本標準,避免了隨意、不合理的治療決策[7-8]。各級醫療機構制定具有較高水準的中藥標準治療方案,用來指導臨床規范化診斷、治療、護理。應對中藥標準治療方案執行情況進行適時檢查、監督。從而促進合理中藥合理安全使用。
[
參考文獻]
[1] 李新泰,王文華,尹愛田等.山東省基本藥物制度對鄉鎮衛生院合理用藥的影響[J].中國衛生經濟,2011,30(4):22-23.
[2] 孫劉陽,田碩涵,馬凌悅等.萬古霉素類藥物合理用藥綜合評價體系的建立[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4,30(2):143-145.
[3] 唐捷,曾友志,夏小燕等.門診合理用藥國際指標調查[J].醫藥導報,2010,29(12):1661-1663.
[4] 張桂玲,白莉,李文慧等.利用合理用藥國際指標對兒科門診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干預對照研究[J].河北醫藥,2012,34(4):593-594.
[5] 劉建美,周筱青,朱士俊等.合理用藥調研指標的應用和研究現狀[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0,26(11):848-852.
[6] 陳堅,方維軍,陸青等.上海市松江區公立醫院門診處方合理用藥調查[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2,28(9):687-690.
伊安·巴伯認為科學和哲學為倫理學提供了重要基礎。一方面,雖然科學不能為推導出倫理原則提供一個自給自足的基礎,但科學對倫理學有著重要貢獻;另一方面,哲學中的功利主義原則及公正、自由等概念,使我們能夠澄清評價選擇的倫理原則。
關鍵詞
科學內在價值;進化論;功利主義;公正;自由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660(2015)03-0091-05
作者簡介:張漢靜,山西沁水人,(太原030006)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教授;
王江荔,河南林州人,(太原 030006)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博士生,(太原 030024)太原理工大學政法學院講師。
美國當代著名科學家、宗教學家、社會學家伊安·巴伯認為,所謂價值就是一個物體或一種事態具有如下特征:人們帶著喜好或偏見去看待它,相信它是有益的,并傾向于通過行動去發揚它。堅持一種價值,就是對它的實現持贊成態度,相信它的益處,并認為道德責任可以用來評價或者捍衛它。而當我們根據價值觀去捍衛一種選擇時,就援引出了人類行為的一般原則——人類行為對與錯的原則以及人類行為后果善與惡的原則,也就構建了倫理學的領域。在此構建過程中,科學和哲學則在評判人類行為后果的標準的選擇、各種相互沖突的價值觀的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為倫理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一、科學與倫理學并非彼此獨立
巴伯首先指出,關于科學和倫理學彼此完全獨立的假定是不能成立的。許多科學家斷言科學的中立性和客觀性,相信科學理論是完全價值自由的,以維護事實和價值之間的絕對區別。比如,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是理性的和客觀的,而價值判斷則是感性的和主觀的。他們在科學和價值之間劃了一條嚴格的界線,聲稱科學家對其科學發現的應用沒有任何責任,科學的應用是不可預測的,科學家也沒有資格在他們有限的技術專長領域之外做出判斷。科學史家羅蘭·雷格厄姆(Loren Graham)把這種觀點稱為“限制主義”(restrictionism):把科學限定在一個清楚劃分的領域內,并且拒絕了科學和價值之間的任何聯系,把科學從社會批判中隔離了。這種“隔離”阻止了“擴張主義者”(expansionists)對科學的誤用,即擴展科學理念去評價政治信念。但雷格厄姆反對這種絕對區別的觀點,認為不存在價值自由的科學,因為在科學中存在著這樣一個范圍:從物理學中價值的相對較小作用到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中“不可忽視的價值取向”的觀念。哲學家斯蒂芬·圖爾敏(Stephan Toulmin)也對這種觀點進行了批判:其一,科學(尤其是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中的許多概念反映了價值判斷,比如生物學中的“功能”和“適應”概念、心理學中的“正常和不正常”概念;其二,科學和技術之間的界限并非涇渭分明,科學發現的可能應用是足以預見的,科學家有責任向公眾告知這些可能。圖爾敏認為,我們是世界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因此科學客觀性的理念本身是有問題的。還有一些批評者指出,科學與政府機構、產業資金來源密切相關,當科學擁有了一個令人敬畏的自我調節系統(通過撥款、同伴審核、出版物和獎勵結構)時,它就決不可能從外在壓力下解放出來。
巴伯認為,以上解釋表明科學和倫理價值的相互影響,不能完全彼此孤立。那么,是否可以通過從科學中引申出倫理原則來支持科學與倫理的整合呢?他深入分析了把倫理學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內在價值基礎之上的嘗試,以及從進化論的生態學中推導出倫理原則的嘗試。
(一)科學的內在價值無法擴展為一般的社會倫理
有一種觀點認為,科學的內在價值可以擴展開來作為社會秩序的基本理念。比如雅各布·布朗勞斯基(Jacob Bronowski)提出,科學本身要求寬容、無私、理性、思想自由以及持不同意見的權利,科學知識是普遍的,追求科學需要合作、誠實、忠于真理。他鼓勵把這些“科學價值”擴展到社會秩序,其表現形式是政治自由、尊重他人和國際合作。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也聲稱,可以在制度化的科學倫理中發現最高社會價值,包括普遍性、非功利性和公共性等等。
在巴伯看來,這種對科學內在價值的描述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首先,科學家的真實動機比這種理想化描述所認知的更為復雜。事實上,科學家很少是大公無私的,也不僅僅為真理而獻身,他們也像其他人一樣追求專業認可、個人成功和較高酬薪。科學的激勵和獎賞機制更偏向于與主流認知體系相一致。優先權之爭表明影響科學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當“大科學”出現時,研究的目的就漸漸被工業或政府所決定,他們的目的不再是真理本身,而是作為權力工具的知識。其次,即使“科學的價值”作為一種理想的表達而非科學行為的實踐而被接受,它仍然是有問題的:一種合適的社會倫理能否從中推導出來?在科學中發現的價值作為人文的政治秩序的標準是不充分的。從歷史上來看,科學工作與更廣泛的政治、哲學觀念相一致。追求科學知識僅僅是人類無數努力中的一種,而且它也不可能為目標各異的行為提供統一的標準。神學家理查·尼布爾(Richard Niebuhr)曾經指出,在科學研究中有一種重要的倫理特征:毫無保留地獻身于真理以及科學共同體的信任和忠誠,但這種倫理特征僅僅表現了有限范圍的價值。巴伯強調,即使搶占他人功勞的欺騙事件屢有發生,誠實依然是科學家的本質特征;但誠實并不首先是科學家個人美德的結果,而是制度化的科學結構的結果。總之,“重要的倫理價值是內在于科學的,但是我們不能期望從中得到合適的社會倫理,或者為科學制度外的倫理選擇提供動機”。
(二)進化論引申出的倫理原則無效
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沃丁頓(C. H. Waddington)等生物學家曾假定:人類價值可以從進化趨勢的特點和方向中推論出來——進化論的歷史表現為一種向著理智、自我意識、合作與對組織的忠誠發展的趨勢,這些特征曾有助于我們的生存,因此在進化過程中被選擇出來。威爾遜(E. O. Wilson)也提倡從進化論科學中推導出倫理規范:“我們關于生物學特性的經驗知識將允許我們在競爭性的進步標準中做出最佳選擇。”比如,生物界的利他主義行為帶來了適應性的有利條件,因而被選擇過程所支持;鼓勵社會合作的倫理規范因增強了集體統一性而具有巨大的生存價值,文化體系則允許這種合作延伸出去超越親緣關系。
巴伯指出,此類建議的困難在于進化顯露出相互矛盾的特征:合作與互助存在,但競爭性的斗爭同樣激烈,因而可以從進化中推導出更為寬泛的倫理結論。例如,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和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把為生存而斗爭當作為資本主義競爭辯護的理由;托馬斯·赫胥黎相信與自然的殘酷斗爭恰好是人類應該追求的對立面;尼采則認為進化論支持“超人”理念。與此同時,許多生態學家則認為,由于忽視了人性與文化的特殊性,因而從進化論歷史推導出倫理原則的努力是無效的。辛普森(G. G. Simpson)和杜布贊斯基(Dobzhansky)就曾經提出,自我意識和反思性選擇能力是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區別,即使過去的趨勢已然清晰可見,但我們依然擁有選擇權去發起與有意識的選擇目標一致的新趨向。而許多哲學家則指出,從描述性的前提推論出規范性的結果是不可能的。休謨曾討論過“應該”的陳述不能從“是”的陳述中推導出來,因為它們是邏輯上不同類型的表述。G.E.穆爾認為,任何試圖從事實中推導出價值的人都會犯“自然主義的謬誤”。安東尼·弗盧(Anthony Flew)和安東尼·奎因頓(Anthony Quinton)提出,進化的方向極其難以確定,即使它是一個清楚的方向,我們也不能不管其結果如何就預先贊成它。我們不得不通過獨立的標準去評價它,即無論我們在人類進化中發現的趨勢是什么,我們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是否要繼續堅持或者試圖改造它們。湯姆斯·內格爾(Thomas Nagel)主張,進化論可以解釋我們反思性能力的來源,但卻不能解釋憑借這些能力我們達到的結果是什么。邁克爾·魯斯(Michael Ruse)則認為倫理規范的具體內容不能從進化史中推斷出來,盡管支持社會合作的共有道德規則是適應性的,但它們是偶然的進化史的產物,不是永恒的原則。價值實際上是我們投射到世界的人類結構,但是為了嚴肅對待它們,我們不得不相信它們是客觀的。“進化論的理論表明:道德實際上是感覺的功能,但是它也表明我們必須有客觀性的錯覺……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道德是我們的基因強加于我們的集體錯覺。”巴伯認為,魯斯的觀點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一旦倫理規范是集體錯覺的秘密泄露出去,我們幾乎不能期望它們的社會效果能夠持續下去。“進化論生物學不能既建造又懷疑倫理原則。”因此,在巴伯看來,以上分析表明,從以進化論生態學為基礎的科學中引申出倫理原則的嘗試是無效的。
(三)科學以多種方式影響著倫理學
巴伯主張,雖然不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不能為推導出倫理原則提供一個自給自足的基礎,但是它們與倫理學存在著三個方面的聯系:
第一,生物學和社會學給我們指出了由我們的生理結構所引起的對人類行為的約束。人的選擇不能忽視界限,即由過去進化論所設置或由基因程序、生理過程以及心理活動、社會壓力所設置的界限。即使許多選擇對我們而言是開放的,我們依然依賴許多不受我們控制的條件。
第二,科學越來越能提供可信賴的對決策后果的評估。對后果的分析是倫理反思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本-效益分析、風險-效益分析、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評估和監管標準,都深深依賴于對可供選擇的政策決定的可能后果的科學判斷。由于對目標的選擇并非一個科學問題,因此,對達到目標的方式的選擇就要求技術可能性的相關知識,以及對直接和間接后果的估算。雖然科學知識幾乎不能完全擺脫價值判斷或個人與集團利益,但科學知識仍然是技術決策的基本組成部分。
第三,科學有助于世界觀的形成,而我們的決策則生成于世界觀之中。科學是關于世界和人類地位的不斷變化的看法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解釋各方面經驗的哲學范疇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們對實在的統一觀點必須與科學發現和對人類潛能的理解一致。雖然我們不能從進化論中推導出一系列倫理原則,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得到關于時間性、變化和所有生命形式的相互依賴性的新視角。總之,倫理學不能從科學本身推導出來,但科學知識以一種重要的方式影響了倫理學。
二、哲學有助于澄清倫理原則
在巴伯看來,哲學能幫助我們澄清評價技術選擇的倫理原則。他認真審視了作為技術政策選擇原則的功利主義的長處和弱點,提醒我們思考社會利益和個體權利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公正和自由的概念,主張最重要的自由形式就是參與影響我們生活的決策。
(一)義務論倫理學是功利主義的可替代性選擇
功利主義的核心原理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的善”,即應該選擇導致以善勝惡后果的最大凈差額的行為。比如,杰瑞米·本瑟姆(Jeremy Bentham)認為善即等同于快樂,個人應該選擇能夠導致快樂與痛苦最大平衡的行為。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主張幸福是比快樂更為包容和持久的善。功利主義經濟學家們則尋求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或者是個體福利的總和,或者是主觀偏好與可感知的滿足的總和。
巴伯指出,對功利主義的批判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大多數功利主義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的善”僅僅用來指人類,而且只適應于當前存在的人,通常很少考慮代際問題。一般來說,最大的整體福利可以通過擁有低水平福利的龐大人口而得到,因此,當后代被包括進來以后,就存在著困難。二、在功利主義中,與道德選擇有關聯的只是整體的幸福,而不是幸福在人們之間的分配。比如,一個很小的少數的消滅給大多數帶來幸福,以致整體幸福增加;部分社會階層異常貧困,而國家整體收入卻能夠增加。假如能夠證明行為的間接后果會傷害整體利益,功利主義就能夠反對這些行為,但功利主義并未找到不公正或不平等本身的內在錯誤。
因此,巴伯贊同許多哲學家的觀點:功利主義原則必須由正義原則來補充。如果整體利益是唯一標準,我們就能夠評價一個很小的社會利益的正當性——即使它需要巨大的不公平。但是,如果正義是唯一準則,我們將不得不糾正一個很小的社會不公——即使它是普遍的苦難或社會傷害的結果。我們既要考慮正義,又要考慮整體利益。同時,巴伯指出,當正義原則補充進來之后,如果是小數目選擇而且有一個較小范圍的具體目標的話,成本-效益和風險-效益分析將是有用的方法。但是,今天大多數政治決策包含大數目選擇和寬廣領域的影響,許多是難以甚至是不可能量化的。平衡協調是多方面的,而且不能以單一的單位來測量,或匯總起來作為數量總值,它們包括高度多樣的價值類型。因此,巴伯建議,環境作用評估與技術評估方法允許更寬范圍的價值思考,藉此擺脫功利主義思想的某些局限性。政策選擇一般需要在無法比較的東西中進行價值判斷,因此,必須通過政治程序而不是通過技術專家的形式化分析技術來做基本決定。
巴伯倡導一種替代性的倫理研究路徑即義務論倫理學——功利主義完全依據后果來做判斷,義務論除了計算后果之外,還強調義務和責任。歷史上,斯多葛派學者認為人們有責任去按照這個世界的結構所表達的自然秩序、理性和道德秩序去行動。猶太教和基督教要遵從圣經所揭示的神圣法則。對康德來說,對自由和正義的要求基于作為獨立自主的和理性道德主體的個人的平等,個體的人永遠不應該僅僅被看作達到社會目的的手段。因此,與功利主義強調社會利益相比,義務論倫理學通常維護個體權利。即使是為了有利的社會后果,基本權利也不應該被侵犯。權利與義務密切相關,我的生活權利同時意味著你有不侵犯我的生活的義務。而且,權利和義務不是絕對的,不同的義務有著份量上的輕重之分,當兩種權利相沖突時,其中一個可能被優先分配。在技術時代,政府掌握巨大權力(比如通過電子監控和控制信息),并且通常以對社會有利為理由為這種行為進行辯護。因此,捍衛個人權利事實上非常重要,可以保護少數人免于因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受到剝削。但是,在一個相互依賴的生態世界,人類行為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極為深遠,必須同時考慮保護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而且不存在二者結合的簡單公式。在某些情況下社會后果最重要(如核武器),而在某些情況下個人權利是主要問題(如電腦操作者的保密)。因此個人權利和未來社會利益很難協調一致,正如關于人口增長的辯論一樣。此外,巴伯還建議同時使用對后果的寬泛評估(通過包含非量化標準超越功利主義和成本—效益分析)和捍衛權利來避免絕對主義。
在巴伯看來,大多數關于正義的理念始于基本的人人平等的假設。人人平等或者基于一個宗教信念:在神的眼中每個人都是價值平等的;或者來自于人類權利生而平等的信條或和諧社會秩序的要求。那么,分配的公正則始于這一理念:因為人生而平等,所以人必須被平等對待。與此同時,不公正對待可以根據許多理由證明其正當性:為那些特殊的貧困者和殘疾者提供特殊供應本身是不平等的,但它的目的是人人有機會過上幸福生活;收入的差異可以作為生產效率的刺激來證明其正當性,但是當今工業社會存在的巨大不平等幾乎很難為這種目的進行辯護。簡言之,僅僅當不公正對待有助于糾正某些其它形式的不公正,或者它對于所有人的幸福而言必不可少時,不公正對待才可以證明其正當性。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權利不平等是必須的,但通向權利的路徑可以是平等的。但是,巴伯強調,我們為了其它社會利益而承受的不公平程度應該有一個限度。如果技術將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如果全球資源匱乏限制了用于分配的資源,那么,不公正問題就會承擔額外的緊急風險。因而他主張:“在資源分配中面對人類基本需求時(如食物、健康和避難所——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最低級),相比在其它商品和服務的分配中,公平更具有令人信服的價值。”因此,食物和醫療方面的公正應當具有最高的優先權。
(二)參與決策是最重要的自由形式
巴伯指出,在所有對技術政策的評估中都包含一種認知:它對自由的限制或擴展所達到的程度。自由有許多形式,它以各種方式被政策決定所影響。哲學家喬爾·費因伯格(Joel Feinberg)認為,自由可以表述為一個政府機構、一種約束和一種活動之間的關系,它有一個一般結構:x從y中釋放出來去做z。當人們去捍衛自由時,頭腦中就有了特定類型的約束和活動。
在巴伯看來,自由具有消極與積極兩個方面。自由的消極方面即外部約束的缺失:從被其他人或其他組織強加于身的壓力或直接干預中解放出來。洛克和英國早期自由政治哲學傳統曾把自由首先闡述為缺乏其他個體或政府的干預。自由的積極方面就是選擇機會的存在。個人的自由程度是自由的基本組成部分,許多選擇的條件是內在的,在替代選擇意識、進行慎重選擇的能力、個人主動性和自我導向方面,人們之間有很大不同。但是在對待公共政策時,我們需要關注外在條件即政府結構,在其中人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未來。自由的消極方面和積極方面在任何社會秩序中都不可避免地相互關聯。政府是秩序和法律的根據,但是當政府限制某些行動而使得其他行動成為可能時,它也是自由的工具。政治自由的消極方面是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如審查制度和任意逮捕,而其積極方面則是自我決定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的政府,藉此,每位公民都能在做決定過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一、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現狀
(一)工程施工的安全事故絕大部分發生在施工現場,可以說,施工項目是事故發生的發源地。因此,我們必須對我們的項目安全管理模式是否滿足安全管理的需要、是否符合項目管理的特點、是否滿足國家和行業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認真分析,從而,達到改進或更新項目安全管理模式的目的。
(二)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發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環境的影響,在工程施工過程中,一旦對危險因素失控,必將導致事故。分析事故的原因,人、物和環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人表現出來的非正常行為,施工機械、物料、生產對象等生產要素都有釋放和引發事故的可能性。人的不安全行為的主要原因:第一是思想上簡單化,依賴性,選擇性。經驗主義,簡單的推斷和馬虎的工作態度。第二是施工人員的素質,操作水平,熟練程度不一致,操作水平低,操作不熟練,經驗缺乏的人就會較多的出現不安全行為。第三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如超體能、超負荷上崗,飲酒,內心壓抑,精神過度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出現信息處理故,反應遲鈍而作出錯誤的判斷,產生不安全的行為。第四是由于外界環境刺激出現行為偏差。第五是非理智行為的原因,非理智行為的產生多由于僥幸、投機、逆反、賭氣等心理支配,在生產中表現為違章作業,冒險蠻干,違紀現象等;物的不安全狀態,與人的不安全行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誤有關。物的不安全狀態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質和人的決策水平。那么,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正確判斷物的具體不安全狀態,控制其發展,對預防和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二、安全施工的管理措施。
認真落時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工作,重點是進行人的不安全行為與物的不安全狀態的控制,落實安全管理決策和目標。針對上述發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根據工程施工的特點制定安全措施:
第一是建立各級安全領導機構。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以項目經理為首的安全生產領導小組,項目經理是第一責任人,建立各級人員的安全生產的責任制度,明確各級人員的責任,安全員承擔安全生產的責任,在各自范圍內要求安全生產;制定并采取預測各個施工階段、施工環節存在的危險源,制定危險源控制方式;完善安全生產管理檢查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做好班前安全生產交底工作等一系列安全技術措施,來達到消除安全隱患的目的,做到有效可控。
第二是加強安全教育培訓。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訓是進行人的行為的控制的重要辦法和手段,項目部要根據操作的熟練程度和素質的高低安排相應的崗位,并讓操作者在接受安全知識教育后能了解、掌握生產操作過程中潛在的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接受安全技能訓練后能逐漸掌握安全生產技能,并能自覺的堅持安全操作規程。操作人員在接受安全教育后方可進入施工現場勞動崗位。
第三是堅持安全檢查。安全檢查是發現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狀態的重要途徑,是消除事故隱患,落實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傷害,改善勞動條件的重要手段,各級安全組織必須對安全生產的全過程,各方位的安全狀況進行檢查, 發現不安全因素必須果斷的消除。安全檢查的重點是勞動條件、機械設備、現場管理、安全衛生設施以及人的工作狀態等等。要通過查思想、查管理、查制度、查現場、查隱患、查危險源、查事故處理,使安全管理自始自終貫穿在整個工程施工過程中。
第四是制定科學的操作規程。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有利于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必須根據操作的具體對象制定操作標準,對操作者反復訓練,達到安全生產目的。在施工開始時,要把施工方案設計思想、內容與要求向操作者充分交底、反復交底,這也是安全教育的過程,同時也確定了安全技能教育的時間和目標。
第五是建立安全信息化管理和視頻監控系統。在信息化系統內建立項目施工管理信息化平臺,將項目安全目標計劃、安全專職人員管理、安全監督檢查管理、安全培訓、重大隱患排查、重大危險源管理、安全風險預警管理等,通過信息化管理通技術,有效的整合安全管理資源,規范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強化了安全管理的及時性、有效性,增強了員工的安全質量意識,實現了對項目安全生產的動態管理,提升公司安全質量管理水平。特別是安全隱患排查、重大危險源管理,使全體員工提認識到項目安全隱患和危險源在哪些施工過程中,有效預防風險。另外,通過安全信息化視頻系統,對各施工工地采用了視頻監控技術,特別在安全要求高的高鐵建設以及高風險施工過程中,自動采集、計算機監控技術,對危險源即時監控,保證工程項目的安全施工。
第六是正確的處理事故。一旦發生事故,我們要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調查事故的發生原因,總結管理方面的經驗教訓。根據情節處理責任人,要做到“四不放過”。使每個職工引以為誡,對未遂事故也要同已發事故一樣對待,要調查分析原因并提出制定整改措施,整改要落實到人。
第七是建立安全獎懲制度。獎懲制度是推行安全管理的手段,對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單位要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對不重視安全生產和釀成安全事故的要給予行政和經濟處罰,使全體職工明確安全管理工作不是表面工作和形式,而是和生產生活緊密相關聯的,從而加強在思想上對安全管理的工作的重視。
總之,安全管理是企業生產管理的前提,作為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人員要認真落實企業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在做好動態和靜態的檢查安全,在盡可能的保障施工設施不受損壞的同時,努力為勞動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空間和生產環境,從而保證安全生產正常的進行,使企業能夠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74
[中圖分類號] G2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1- 0151- 02
0 前 言
如今人們的生活已經完全的信息化,也普及到了各領域的應用的,醫院也迎合了時展的要求,將信息化運用到了醫院檔案管理中,如病人電子化信息檔案的出現。而醫院檔案信息化管理無疑對傳統醫院檔案管理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也推動著檔案管理思想的轉變,以期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
1 醫院檔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義
科技的快速發展,推動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其在醫院管理中的運用也非常普遍。作為醫院檔案管理人員,應時刻關注檔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以及作用,這樣才能更好的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檔案管理工作中,促進醫院檔案管理的水平和質量能有所進步和提高,推動檔案信息化在醫院管理領域中更有利的發展。
1.1 提高我國醫療行業的發展水平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發展的水平高低。現代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人們對于各種時效性強且具有高價值的檔案信息需求不斷提高,而傳統的管理模式和觀念已無法滿足現在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所以,針對醫院檔案管理工作的改善和創新,應在現有的醫院檔案管理模式基礎上,通過和目前流行的技術手段以及優秀的管理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這也成為當下檔案信息可長遠發展的有效手段。對此,各醫院應配合現在的發展需求,重視醫院檔案管理工作并強化信息化建設,為醫院檔案的長期發展打好基礎,為在社會進程中的人們對于各種信息需求的不斷增加提供有效的途徑。
1.2 解決醫院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化技術在醫院檔案管理中的運用,其管理過程中采用的是提高管理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的方式,并進行分析和應用,這樣做的目的是醫院檔案在管理過程中能夠結合當下的發展趨勢,通過技術措施對其進行控制。近年來,在檔案信息化工作方面,各級醫院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主要是利用當前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對現有管理進行了完善。
1.3 保證我國醫療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中,檔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和實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醫院實現自我發展的保障。而在其發展過程中,建設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體現了如今建設型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全面、詳細、系統的掌握人事檔案材料,才能最大化的發揮建設型人才的作用,使用人才更合理化,保證醫院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此,檔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就更為迫切了。人才的發現和培養離不開檔案管理信息化的實施,也為醫院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更為醫院檔案信息的資源得以更好的開發、利用以及延長使用壽命提供保障,最終實現我國醫療事業更深遠的發展。
2 醫院檔案管理中信息化的應用
檔案信息化作為一項重要的理論被廣泛地應用于醫院管理中,主要可以在數據管理、工作方式、信息檢索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得到體現。醫院的檔案管理水平以此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很有力度的保證了醫院檔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這對醫院管理信息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1 醫院檔案管理中工作方式信息化的應用
在醫院管理中,工作方式信息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信息化時代,檔案管理中的工作方式也要順應發展,趨于信息化。傳統的醫院檔案工作方式,是采用的人工管理方式,而這種管理方式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如手工操作會造成檔案信息存在較大誤差,不利于檔案完整保存等,尤其是在進行檔案信息查找時,費時費力。
而當工作方式引入信息化后,醫院的檔案信息存放分類清楚有序,使用時便于查找。對于檔案工作人員來說,利用計算機中的查找歸類等功能,更加的有利于進行管理工作的進行,便于后續的查找和利用等工作。所以,應設置更加標準的檔案信息管理流程,并制定相關制度,以此推動信息化的工作方式在醫院檔案管理中順利的開展和普及。
2.2 醫院檔案管理中數據管理信息化的應用
數據的信息化是檔案信息化的基本體現。信息化,即把各種信息和事物變成數據儲存于計算機中,便于后續的使用和管理。
首先,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現數據管理信息化的使用,如電腦設備、局域網和相關管理系統等。
其次,為避免出現問題或出現問題時順利解決,技術部門與檔案管理部門之間應有良好的交流和配合,將數據損失降到最小化。
最后,對數據進行適當的統計和分析,以便提高數據的再利用率,實現數據管理信息化的其他作用。
2.3 醫院檔案管理中信息檢索信息化的應用
在醫院檔案管理中,信息檢索也是重要的應用環節。信息檢索有助于對醫院檔案的準確、有效、快捷的獲取和利用。通過網絡數據,還可以獲取其他途徑檔案的分享,為收集更多的信息資源提供便利。但是,雖然信息檢索具有很大的優勢,如果管理不當,很容易造成檔案的流失或者損壞,所以,要求檔案管理人員具備高素質的同時,還應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進行約束,對特殊資料施行權限限制,防止心術不正之人竊取機密文件與他人進行籌碼交易,造成醫院利益危機。
2.4 醫院檔案管理中安全管理信息化的應用
檔案管理具有較強的保密性,所以,在檔案管理過程中,杜絕工作人員對檔案信息隨意篡改或竊取,保證信息的原始性。網絡的快速發展帶給人們便捷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隱患,如黑客攻擊,對于醫院的檔案管理安全性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隱患,這也對強化檔案保密工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所以,強化在檔案管理中的安全信息化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保密制度的制定要嚴格縝密。作為檔案管理人員則需要按照所指定的保密制度要求進行管理,以確保檔案信息的安全性;其二,完善醫院的檔案管理系統。與三方制定多項保密協議來解決黑客攻擊問題,這就要求強化信息技術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尤其是黑客監控技術和防火墻技術,通過強化專業機能,最大程度的防止或降低黑客的攻擊,以期保證醫院檔案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3 結 語
綜上所述,醫療事業的進步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深入普及,醫院檔案管理工作也需迎合發展趨勢,改變現有管理模式,引進先進理念,充分利用現代技術的優勢和資源,更為高效的完成醫院日常檔案管理工作。
作為醫院管理者,應給以信息化技術足夠的重視,認識到檔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對工作中所需的硬件設備,應保證齊全并進行優化,及時改善健全醫院檔案管理體制。
此外,強化檔案工作者專業素質也應給予重視,定期不定期的組織人員培訓,對新技術進行學習掌握,在工作中能夠靈活運用,強化自身專業素質,更加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主要參考文獻
[1]肖國梅.醫院檔案管理的信息化[J].醫療裝備,2016,29(10).
目前,醫院檔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檔案意識不強,檔案利用率低。檔案工作對全社會的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檔案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檔案界長期以來重“藏”輕“用”,對檔案利用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缺乏廣泛的宣傳,因此使社會公眾對檔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二)檔案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范圍不明確。醫院檔案管理一般由設在行政辦公室的綜合檔案室負責。由于歷史的原因和醫院行業管理的要求,綜合檔案室一般只管理文書檔案、科技檔案、會計檔案、音像檔案等,醫療病歷檔案由病案室管理,而X線膠片檔案、病理切片檔案、各種檢查影像圖文檔案等分屬各個業務科室自己管理,在一個單位內形成多部門管理檔案的格局。到目前為止,醫院檔案的管理還沒有一整套科學統一的管理制度、標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檔案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發生變化,各級醫院在管理檔案時,由于還沒有統一的管理標準和模式,各級醫院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實踐進行管理,使許多應該納入管理的檔案沒有納入管理。(三)檔案硬件投入不足。由于醫療用房緊張,致使檔案用房狹小,不符合檔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另外,管理技術滯后,也制約了檔案事業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在醫院管理中廣泛運用,醫院管理手段不斷進步。而運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管理檔案的較少,基本還采用手工收集、檢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檔案的收集、利用和開發。
綜上所述,醫院檔案管理面臨深刻的變化,這些問題的出現既是我國現代體制出現的一種轉折,也是科技不斷發展的必然。因此,醫院必須正視現實,調整管理思路,改進檔案管理的方法,應對形勢的要求。
二、建立科學規范的檔案管理體系
針對醫院檔案管理中存在的若干主要問題,通過展開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進一步探索了現代化檔案管理在醫院建設和發展中的應用,需要加強如下各方面的管理。
(一)加強檔案法的學習,增強醫院干部、職工的檔案法意識,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檔案管理意識。領導重視是檔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檔案管理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醫院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與醫院業務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要大力宣傳檔案工作,使醫院領導、醫院管理者、醫院職工充分認識檔案的重要性,認識檔案與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關系,更好地支持檔案管理工作。醫院以醫療服務為根本任務,長期以來對醫院檔案缺乏嚴格的考核,因而實際工作中往往出現檔案管理可有可無的模糊認識。并且由于受到人員、設施、經費等方面的限制,檔案管理工作很易受到冷遇。提高各級干部對檔案工作的認識,不僅是檔案工作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是影響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健康成長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只有建立規范化的管理體系,才能使檔案工作順利開展。
(二)理順關系,健全制度,拓展檔案的歸檔范圍。建立科學的檔案管理體系,健全檔案管理的規章制度,是檔案管理的關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檔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須建立與之相應的、科學的檔案管理體系。通過建立信息檔案科,明確職能,將醫院各個門類、不同載體的檔案統一管理,統一考核,使檔案管理與醫療業務同步考核評價,同步發展。同時,要拓展檔案的歸檔范圍。醫院由于處于一種特定的條件下,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因此,拓展歸檔范圍,加強有關內容的收集是檔案工作的新課題。如醫院經營方面,所進行租賃、承包、核算的方案、協議等應實行歸檔收集。又如提倡采購招標,其招標方法、程序、協議、合同也應進入歸檔材料之中。所以,要進一步健全檔案管理組織,落實專人收集。
三、逐步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對醫院決策的科學化
本篇文章由安徽工業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提供,在中英文摘要的處理上,既說明了該篇碩士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又對該研究方向的前景進行展望。具體如下:
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系統開發風險評價的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綜述了結構方程模型理論。其次,按照系統論的思想確定了信息系統開發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并將它們按照來源的不同,分為“人的因素”、“組織管理因素”和“技術因素”。最后,針對信息系統開發的特點,給出了信息系統風險評價過程,在此基礎上引入結構方程模型,構建了信息系統開發風險評價的結構方程模型,對信息系統開發中的風險因素與開發效果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將風險因素對信息系統開發效果的影響的顯著性進行排序。此研究有利于對那些影響程度顯著的風險因素進行事前控制,或者根據組織在這些方面的表現情況來預測信息系統的開發效果。
The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pres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ith regard to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It also summarizes the theory underpinning SEM. Secondly,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identifies the risk factors and classifies them as “huma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factors in accordance with “sources” of the various factors. Fi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the paper outlines the risk evaluation process during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ntroduces SEM to construct the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risk evaluation (SEM) model. The SEM model can analyze the causality between risk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purpose of information system. It can also put in sequence the priority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system.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advance control of those risk factors which could have major impacts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or to predict its outcome based on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such information. 【論文平臺網提供】
近三十年來,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研究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可喜現象,一些學者對居于通說地位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進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諸多改造方案。我國有刑法學者對德日犯罪三階層論推崇備至,提出對現行犯罪構成四要件說推倒重來,并以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取而代之(即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1該學者提出對犯罪構成四要件說推倒重來的一個重要理由是:“現行的犯罪構成體系對于一些疑難復雜問題的解決上顯然是不能勝任的,甚至可以說破綻迭出,容易造成錯案。”2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則有利于正確認定犯罪。3為了論證其觀點,該學者引用了“邵建國誘發并幫助其妻自殺案”、“以虛假身份應聘司機并占有單位汽車案”和“讓弟弟乘坐民航飛機墜毀致死案”等案例作為論證的材料,比較分析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和德日犯罪三階層論的優劣,其最后結論是,在一些復雜疑難案件分析中,對于相同的案件,運用這兩套不同犯罪構成要件體系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運用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分析容易造成錯案,而運用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分析則可得出正確的結論。4
筆者認為,主張“推倒重來”者過份地夸大了犯罪構成四要件說的缺陷,夸張地放大了德日犯罪三階層論的優點。犯罪構成四要件說簡單、易操作,且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中國近三十年刑事司法實踐證明,犯罪構成四要件說是十分可行,但是,該理論也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5對這一理論“推倒重來”是十分不明智的,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并非十全十美的理論,它也存在諸多缺陷。6在犯罪構成理論問題上,筆者反對全盤推倒現行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并以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取而代之的觀點。在本文里,筆者將以復雜疑難案件為視角探討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與德日犯罪三階層論的優劣,以期澄清“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容易造成錯案”的謬論。
一、復雜疑難刑事案件的概念、成因及類型
刑事案件可分為一般刑事案件和復雜疑難案件兩種。一般刑事案件是指現有刑法具有清晰的明確規定、可以做出無糾紛認定的刑事案件。而復雜疑難刑事案件是指現有刑法存在疏漏、模糊、沖突或不合理等現象而引起巨大紛爭的刑事案件。對于一般刑事案件而言,無論是犯罪構成四要件說,還是德日犯罪三階層論,都會得出同一結論,這是沒有異議的。然而,對于復雜疑難刑事案件而言,推崇德日犯罪三階層論的學者認為:“在一些疑難案件中,三階層理論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一是更嚴密,二是體系強。” 7而犯罪構成四要件說“雖然簡潔明了,便于司法實務操作,但由于其拼湊式的邏輯架構,使其面對現實中的疑難案件往往束手無策。”8筆者對此持有異議。
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和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在解決復雜疑難案件時孰優孰劣?這需要先弄清復雜疑難案件產生的原因、類型等內容。
復雜疑難刑事案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刑法立法存在著問題。筆者認為,復雜疑難刑事案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種:(1)刑法規定具有模糊性;(2)刑法立法的疏漏;(3)刑法規定存在沖突或交叉;(4)刑法規定不合理。
與復雜疑難刑事案件產生的立法原因相對應,復雜疑難刑事案件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因刑法規定的模糊性(或稱不明確)而產生的疑難案件。法律語詞、概念的模糊導致了理解上的分歧,導致了處理方案具有多樣性,例如,因刑法解釋論、共同犯罪論、認識錯誤論、違法性實質論(行為無價值或結果無價值)的基本立場不同而導致定性結論的糾紛。(2)因刑法立法疏漏而產生的疑難案件。例如,由于立法者的智
力所限,一些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本該犯罪化而沒有犯罪化,當這種行為出現時引起了對法律適用的巨大爭議。(3)因刑法規定存在沖突或交叉而產生的疑難案件。刑法條文之間出現了矛盾或交叉,出現了在法律適用上可能有多個不同的結果,例如,罪數形態中的想象競合犯、法條競合等情形存在處理上的爭議。(4)因刑法規定與“情理”沖突而產生的疑難案件。例如,對于一些行為,刑法規定其為犯罪,但是,從情理上看,這種行為因為社會的變化發展已減弱或消失了社會危害性,對其以犯罪處理顯然不合情理。又如,親屬之間的重大盜竊、詐騙等犯罪問題,也屬于此類情況。
二、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和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在復雜疑難案件處理上的異同
對前述幾種類型的疑難刑事案件,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和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在處理結果上是否存在不同?要弄清這一問題則先弄清這兩種理論在構成要件體系中的構成要素的異同。
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從宏觀面看包括:犯罪客體、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要件四方面。在這四大要件之下,每一大要件之下的構成要素分別為:(1)犯罪客體由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法益)這一個要素組成,它是具有一定量的法益。(2)犯罪客觀要件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3)犯罪主體包括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身份(身份犯)。(4)犯罪主觀要件包括犯罪故意(含違法性認識)和犯罪過失(含違法可能性意識)、犯罪目的。即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由以下構成要素組成:(1)法益(具有一定量);(2)危害行為;(3)危害結果;(4)因果關系;(5)刑事責任能力(含刑事責任年齡內容);(6)身份;(7)犯罪故意(含違法性認識),或犯罪過失(含違法可能性認識);(8)犯罪目的。此外,社會危害性的價值評價因素還蘊含在犯罪構成四要件的每一要件中。9
德日犯罪三階層體系(以現代新古典犯罪論體系為例)各階層的具體構成要素分別為:(1)構成要件該當性由行為、結果、因果關系、犯罪的主體、故意、過失、目的犯的目的等組成。(2)違法性。從實質違法性看,其由法益和法益受侵害性(相當于社會危害性)構成。在日本,根據可罰的違法性理論,法益是具有一定量的法益(德國較少人支持可罰的違法性理論),從形式違法性看,其由違法阻卻事由(包括法定違法阻卻事由和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組成。(3)有責性由責任能力、違法性認識和違法可能性意識、期待可能性組成。即德日犯罪三階層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1)行為(包括意思行為和結果),(2)因果關系,(3)犯罪的主體,(4)故意或過失,(5)目的犯的目的,(6)法益(具有一定量),(7)法益受侵害性(相當于社會危害性),(8)違法阻卻事由,(9)責任能力,(10)違法性認識和違法可能性意識,(10)期待可能性。
通過對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和德日犯罪三階層體系的構成要素比較可知,兩者的入罪要素是相同的,它們均包括:(1)法益(一定量),(2)行為,(3)危害結果,(4)因果關系,(5)刑事責任能力,(6)身份(身份犯),(7)故意及違法性認識或過失及違法可能性意識,(8)目的(目的犯),(9)社會危害性(或法益受侵害性)。從這些構成要素看,德日犯罪三階層體系與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一樣,也具有“犯罪客體、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觀要件和犯罪主體”這一犯罪構成的基本雛型。
兩者的區別主要在出罪上,兩者的出罪要素也包含前述入罪因素,即前述的入罪因素同時也是出罪因素。兩者在出罪上的最大區別有兩方面:一是德日犯罪三階層體系在違法性階層以具有違法阻卻事由出罪,其中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例如,正當業務行為、被害人承諾、義務沖突和自救行為等)在理論上具有無限性,甚至一些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已達到犯罪程度,也可能因為具有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而被豁免犯罪。10法官出罪的自由裁量權較大;而在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里,正當行為的出罪是通過在犯罪客體、犯罪客觀要件和犯罪主觀要件中闡明其無社會危害性而出罪的。11對于符合了犯罪構成四要件的雛形但是其社會危害性未達到犯罪程度的行為,根據刑法第13條的“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這種行為在通過對犯罪構成四要件的各個要件及其整體的社會危害性評價后而出罪。在這一點上,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和德日犯罪三階層論體系在出罪方式上不同,但是,其效果是基本相近的。但是,當行為具有犯罪構成的雛形其社會危害性已達到犯罪程度的情況下,德日犯罪三階層體系存在以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阻卻犯罪成立的情形(即豁免犯罪),這是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在出罪上區別于犯罪構成四要件說的一個方面,它使法官具有更大的出罪權。
二是德日犯罪三階層論體系在有責性階層以無期可能性這一超法規責任阻卻事由出罪,而這一超法規責任阻卻事由在法律上是無明確規定的,在理論上看,其出罪具有無限性、隨意性。在行為具備了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以及有責性中除了期待可能性以外的其他要件后,司法者可以根據期待可能性的有無確定是否出罪,而期待可能性無法律規定的判斷標準(曾有的各種理論標準均無明確性,且無法律約束力),是否有期待可能性全由法官自由裁量,出罪具有隨意性。其實,在許多情況下,期待可能性問題應屬于犯罪豁免問題,即行為已構成犯罪后,根據政策的考慮豁免其犯罪,它與赦免(指赦免犯罪的情形)一樣屬于犯罪豁免范疇,而不是犯罪成立的問題。
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并沒有期待可能性的稱謂,對于德日犯罪三階層體系中無期待可能性的內容,若以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來闡釋,其內容可分兩類情況,一是社會危害性未達到犯罪程度的無期待可能性,例如,在導致期待可能性理論產生的“癖馬案”里,12馬車夫過失致人重傷的行為被認為因無期待可能性而不成立犯罪,在這里,若以犯罪構成四要件說闡說,應認為馬車夫的行為在社會危害程度上未達到犯罪程度,因此,不構成犯罪。二是具有犯罪豁免性質的無期待可能性,例如,假設,在“癖馬案”中馬車夫過失致死五人,在這種情況下,若馬車夫的行為也被認為因無期待可能性而不成立犯罪,那么,應該認為,馬車夫的行為本來已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只是因為其無期待可能性而被豁免了犯罪。由此可見,德日犯罪三階層論體系和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的最顯著的區別是,德日犯罪三階層體系在出罪因素上具有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的、隨意較大的、帶有犯罪豁免性質的無期待可能性,而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則缺少具有犯罪豁免性質的無期待可能性出罪因素,對已具備犯罪構成四要件雛形且社會危害性已達到犯罪程度行為,法官無權隨意出罪,除非法律有明文規定。犯罪構成四要件理論將犯罪豁免作為另一獨立范疇來理解,從而形成犯罪構成和犯罪豁免兩個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兩大定罪過程。
三、兩種犯罪構成理論在處理復雜疑難案件上的優劣評價
通過對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和德日犯罪三階層體系比較可知,兩者的入罪要素是相同,兩者的入罪要素均可構成具有犯罪客體、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要件四方面內容的犯罪構成雛形,簡言之,兩者在入罪上的犯罪構成雛形是相同。正因如此,在一般情況下,當某一行為在兩體系均認為是構成犯罪的情況下,不論以哪一種理論體系分析,這一行為成立的罪名應該是相同的。
通過對兩種體系比較可知,德日犯罪三階層論沒有區分犯罪成立和犯罪豁免兩個范疇,它在出罪上比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法官可以自由裁量出罪。而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在入罪非常嚴格,在出罪上也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它嚴格區分犯罪成立和犯罪豁免兩個范疇,德日犯罪三階層論中的具有犯罪豁免性質的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和超法規責任阻卻事由無期待可能性的內容在犯罪構成四要件說中是沒有的,這些內容應屬于犯罪豁免的范疇,而在我國刑法中犯罪的豁免往往是需要法律規定的。因此,在出罪上犯罪構成四要件說比較嚴格。 在前述的幾種復雜疑難案件中,因刑法規定模糊性而產生的復雜疑難案件、因立法疏漏而產生的疑難案件以及因刑法規定存在沖突而產生的復雜疑難案件(即第(1)、(2)、(3)種類型)在適用犯罪構成理論來解決問題時,只要其刑法解釋立場和對罪數形態處理原則等方面的立場相同,在一般情況下,就不會因使用了不同的犯罪構成理論(針對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和德日犯罪三階層論而言)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因為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和德日犯罪三階層體系在入罪的構成要素上是相同的,其犯罪構成的雛形是相同的。這三種復雜疑難案件因刑法立法存在欠缺而產生,這些案件之所以表現為復雜疑難案件,是因為人們在刑法解釋論、罪數形態論、認識錯誤論、共同犯罪論、違法實質論等刑法理論領域出現較大的分歧,更換犯罪構成體系也不能正確處理這些案件,這需要用前述相關理論來解決。對于一些復雜疑難案件來說,還需要由最高司法機關作出司法解釋或由立法機關作出明確的立法來解決。可見,在處理這三種復雜疑難案件上,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并不比犯罪構成四要件說有優勢。
對于刑法規定與“情理”沖突而產生的疑難案件(即第(4)種類型)來說,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可能具有更大的解釋力,因為法官在超法規違法阻卻事由和超法規的責任阻卻事由無期待可能性兩方面具有無法律限制的解釋力,對屬于犯罪豁免范疇的情況也可直接解釋為無罪。犯罪構成四要件說也可在一定范圍內解決這種疑難案件,對于社會危害性較輕的行為或社會危害性減弱的行為,如果其社會危害性程度可從客觀危害和主觀惡性兩方面解釋,尚未達到犯罪程度的,可在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內解決,但是,犯罪成立后的豁免問題,應由犯罪構成四要件說的姐妹理論“犯罪豁免”理論來闡明。對屬于犯罪豁免的問題,如親屬間的重大盜竊、詐騙等案件用犯罪構成四要件說闡釋確實不合理。由于犯罪豁免應由法律規定,導致我國刑法在出罪上是比較嚴格的。因此,在涉及刑法規定與“情理”沖突產生的疑難案件時,犯罪構成四要件說有時確實存在僵硬一些的情形,目前,我國關于犯罪豁免的立法還不夠完善,這是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筆者認為,犯罪成立和定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行為已經符合了完整的犯罪構成模型,后者是指司法人員在行為已經符合了完整的犯罪構成模型后,對該犯罪行為判定為犯罪,并以犯罪來處理的司法過程。在犯罪成立后并不必定要定罪,該行為可能因特殊事由而被豁免犯罪。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實際上是定罪理論,它由犯罪成立和犯罪豁免兩部分內容混在一起。它在犯罪成立后讓司法者在犯罪豁免上具有無限的自由裁量權。這一理論是有弊端的。它讓人無法明確的犯罪的界限,它可能讓法官恣意裁判,放縱罪犯,破壞法治,它可能會導致被害人受到再次傷害。
我國刑法第3條是這樣規定罪刑法定原則的:“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判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判刑。”在這里,前段規定了積極的罪刑法定,后段則規定了消極的罪刑法定。根據我國刑法規定,超法規的無期待可能性根本無犯罪豁免的功能,可見,德日犯罪三階層論是不符合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在入罪上有嚴格規定,在出罪上也要求有法律依據,因此,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與我國刑法是匹配的。它更符合法治的精神,但是,在犯罪豁免的立法規定上它應進一步完善。
綜上,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和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在復雜疑難案件處理上均存在優點和不足。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在犯罪豁免上的無限性使其在處理一些“法”與“情”沖突的復雜疑難案件時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這種犯罪豁免并無刑法明文規定,因此,這種處理方法具有違法性,這體現了該理論的不足。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在處理這類案件的要求嚴格依法處理,體現了嚴格的法治精神,這是其優點之所在,但是,它顯現了僵硬的一面,這又是其存在的不足。由于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具有明顯的違反法治精神的缺陷,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德日犯罪三階層在處理復雜疑難案件上比犯罪構成四要件說更有優勢。
四、在具體的復雜疑難刑事案件中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和德日犯罪三階層論的對決
為了證明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在解決復雜疑難案件中比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具有優勢,主張以德日犯罪三階層論取代犯罪構成四要件說的學者在其著作或演講中均用一些具體的案例予以論證。下面筆者將其最常引用的三個典型案例予以比較分析,并考察這兩種理論的優勢。
(一)邵建國誘發并幫助其妻自殺案的比較分析
陳興良教授屬于“推倒重來”論者的主要代表,他在《刑法知識論》里指出,“現行的犯罪構成體系對于一些復雜疑難問題的解決上顯然是不能勝任的,甚至可以破綻迭出,容易造成錯案。”之后,他以“邵建國誘發并幫助其妻自殺案”為例來論證。
13陳興良:《刑法知識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336-341頁。
14陳興良:《刑法知識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341頁。
15陳興良:《定罪的四個基本原則》《檢察日報》2009年11月5日學術版。
16參見陳興良:《定罪的四個基本原則》《檢察日報》2009年11月5日學術版。
17劉卉、劉金林:《不同犯罪論體系會不會影響司法統一》《檢察日報》2009年12月觀點11版
18參見陳興良:《犯罪構成及其方法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所作的學術報告,
浙江刑事辯護律師網zjxblawyer.com/tdview.asp?id=661&bcg_id=104, 2010年2月25日登陸。
19參見陳興良:《犯罪構成及其方法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所作的學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