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09: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型工業化建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xx”以來,我市高度重視工業,全市上下大抓工業、抓大工業的氛圍濃厚,工業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XX年全市gdp達到137.85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5.54:29.79:44.67,以工業為主的二產成為拉動增長的中堅。經過三年的努力,到XX年,全市生產總值(gdp)達274.9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3.9:34.6:41.5。二產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提高了4.81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XX年,我市工業占gdp比重僅為22.6%,分別低于國家、省上17.7個、21.3個百分點,說明安康仍處于欠發達、欠開發的地區,工業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工業經濟總量小、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當前,國家工業化水平已達到中后期,我市尚處于初期階段,全市工業總產值在全省所占份額不足2%,在陜南三市中工業占生產總值比例最低。
在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展中,我市面臨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良好機遇,應注意把握本地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特點,放開視野,登高望遠,加強戰略思考和謀劃,積極應對新挑戰,牢牢把握新機遇,牢固樹立循環經濟理念,走出一條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新型工業化的重點選擇
全市經濟發展的關鍵在工業,抓好工業是實現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有力保障。突出清潔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醫藥、安康絲綢、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全力以赴抓好新型工業發展。力爭到“xx”末,全市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12:45:43左右,每年工業新增產值200億元以上,到201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推進清潔能源建設。加快漢江干流旬陽、白河水電站建設進度,完成嵐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漢江支流小水電開發。力促石泉、旬陽火電項目盡早開工。密切與中廣核集團的合作,堅持做好核電項目前期工作;加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設力度,適時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積極籌劃高純硅、單晶硅、多晶硅項目,啟動光伏產業。逐步形成水火并舉、核電、生物質能、光伏產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兼具的陜西新興能源基地。
——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實施《安康新型材料產業發展規劃》為帶動,充分利用豐富的礦產資源,突出發展有色金屬材料、鋼鐵、硅材料、鋇化工、新型建材等礦石采選及其新型材料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以礦產資源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為主的新型金屬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硅材料和建筑材料工業體系,使之成為安康市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陜南新型材料產業基地。
——壯大富硒食品集群。依托富硒資源,加快肉類、礦泉水、魔芋、茶葉、蔬菜等資源開發,引進戰略投資,打造產業基地,培育龍頭企業。圍繞富硒產品的加工、銷售,重點發展五條產業鏈。一是富硒茶生產、銷售的鏈條,二是富硒水果、干果的品牌化包裝、果脯生產以及核桃粉等固體飲料的開發、生產鏈條,三是富硒菌類的烘焙、包裝、銷售鏈條,四是魔芋相關產品的開發、生產鏈條,五是富硒肉制品的加工以及相配套的種豬培育、飼料加工、包裝材料、物流運輸以及相應的服務業鏈條。
——擴張生物醫藥規模。圍繞“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擴張規模、提高效益”的思路,積極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對現有醫藥企業進行嫁接改造,通過要素整合,體制、機制、技術創新,優化產品結構,壯大龍頭企業。重點發展激素類原料藥、中藥飲片、植物提取、配方顆粒和各種劑型成藥,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現代化進程。發展建設3-5個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自主品牌。
——提升安康絲綢水平。高度重視繭絲綢產業對帶動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和工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完善和創新制種、收烘、蠶繭經營管理體制機制,積極研發和引進優質桑蠶種,廣泛應用鮮繭收烘新工藝,提高蠶桑比較效益。加快捻絲、絲綢、服裝、旅游產品開發,延伸繭絲綢產業鏈。加強蠶桑副產品開發利用,提高絲綢產業綜合效益。
——扶持裝備制造發展。以引進龍頭企業作為主要發展手段,利用近年來世界制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的契機,尋求與世界級企業合作的機會。利用金融危機后沿海企業向內地轉移的機遇,引進國內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利用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逐漸形成以價值鏈分工主導的先進產業集群形式。同時,利用與周邊城市十堰、xx、重慶等汽車制造中心距離較近的優勢,尋求與這些大型汽車制造企業合作的機會,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的配套產業。
——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作為“第四產業”,隨著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有望成為安康的主導產業。利用支柱產業之一的新型材料產業培育的資源優勢以及技術優勢,重點發展三個產品系列:一是微電子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二是各種信息材料產業;三是信息服務業,包括信息數據、檢索、查詢、商務咨詢,形成信息的收集、生產、處理、傳遞、儲存和經營的產業鏈。
三、我市新型工業化的路徑
(一)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引領安康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一是抓招商。要進一步擴大開放,狠抓招商,敢于做出一定的犧牲,出讓一定的利益,集中策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特別是要立足礦產、中草藥等優勢資源,瞄準省內外的有色、醫藥、保健品等大集團、大企業,實行叩門招商、以企招商,千方百計引進大企業、企業集團,借力整合資源,聚集資本,形成工業經濟大發展格局。二是抓項目。認真做好項目的包裝、銜接、匯報、洽談、爭取工作,做到儲備項目多方爭取,意向項目廣泛接觸,在談項目緊盯不放,簽約項目狠抓落實,在建項目加快進度。三是抓培育。下硬茬、出實招,力促企業做大規模,每年滾動培育一批企業成為年產銷過億元的企業。抓大不放小,實施小企業成長工程,每年滾動培育一批企業進入規模企業統計“盤子”。四是抓落實。要切實做好西洽會簽約項目的服務和跟蹤落實工作,努力提高簽約項目的履約率和資金到位率,推動簽約項目盡早落戶、盡快開工。
(二)放手發展非公經濟,擴張安康工業經濟總量。安康工業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總量太小,規模太小,企業太少,發展工業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把總量做大。一是要在發展理念上實現突破。要繼續解放思想,在發展理念上實現新的突破。二是要在做大總量上實現突破。把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作為推動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通過對內發動千家萬戶,對外引進重點大戶,內外結合,最大限度地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大力培植一批規模大、有特色、效益好、競爭力強的中小企業,特別是要大力發展產業關聯度高、拉動力強的企業集群,進一步擴大非公有制經濟總量,努力在做大總量上實現新突破。三是要在提升層次上實現突破。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內部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另一方面要緊緊抓住沿海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梯度轉移的良好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特別要把那些有實力、有技術、有品牌的企業和產品引進來,實現高位嫁接,借梯爬高,借力發展,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水平和層次。四是在發展模式上實現突破。進一步創新發展模式,順應市場經濟規律,加大改革、改制、改組的力度,加快改變家族式、作坊式的落后生產經營方式,進一步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業進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走集約發展道路。五是在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上實現突破。要積極引進和培養大批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要關注優秀民營企業家,大張旗鼓地樹立和宣傳一批業績突出、貢獻突出的先進典型。有針對性地培訓民營企業家,邀請專家學者和優秀企業家傳授現代經營管理知識,引導民營企業家大膽創業,謀求更大發展,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a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obstacle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ombining with the condi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new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tellig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明確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前進方向。2015年5月我國政府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該規劃的核心是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和綠色發展。河南省作為中部經濟大省,工業化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與變革,工業化進程總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處于工業化起步階段,工業體系初步建立,大力發展重化工業,構筑了一定的工業化物質基礎。(2)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輕工業得到恢復性發展,帶動全省經濟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3)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以經濟結構調整為重點,工業生產導向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換為科技、技術、知識等密集型產業,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并逐步承擔起河南省產業結構的主角。
2016年6月,《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河南省將堅持制造興省,實施中國制造2025河南行動,加快向集群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升級,構建競爭優勢明顯的制造業體系。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河南省工業化發展的現實選擇。
1 河南省工I發展現狀
“十二五”建設期間(2010~2015),河南省生產總值從2.3萬億增加到3.8萬億,經濟增速年均保持9.6%,高于全國1.8個百分點;重點支持的優勢產業涵蓋冶金、裝備、能源、食品、汽車、建材、輕紡、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產業;依附中原城市群的構建,形成多個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帶,有效整合了區域資源。
2015年,河南省全年生產總值37 0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3%,高于全國1.4個百分點。全部工業增加值
16 100.92億元,比上年增長 8.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6%,高于全國2.5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增長8.1%,重工業增長8.9%。
1.1 主要行業情況
2015年,高成長性制造業增速明顯,比上年增長11.4%,涵蓋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食品等產業,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9.9%。以冶金、建材、化學為代表的傳統支柱產業增長5.9%,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2.7%。高技術產業增長20.0%。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高載能行業增長6.5%。
1.2 工業投資情況
全年工業投資總額17 02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0.7%。高成長性制造業投資所占比重最大,累計9 315.71億元;傳統支柱產業投資6 021.15億元,高載能行業投資4 324.87億元。
1.3 對外經濟情況
全年全省進出口總值4 600.19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其中,出口總值2 684.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0%;進口總值
1 916.16億元,比上年增長21.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 729.00億元,增長27.1%。機電產品出口1 982.12億元,增長21.9%。
2 河南省工業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工業化建設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工業結構逐步優化。但是,在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問題日益嚴重的新形勢下,河南省工業化建設正在面臨傳統動力逐步衰竭、發展阻力漸漸增大的困難局面。
2.1 工業化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層次較低
2015年,河南省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為11.4∶49.1∶39.5,相比于全國9.0∶40.5∶50.5的平均水平,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
河南省作為全國農業大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保持必要的生產規模,第一產業的比重過大情況有可原,但如果深入觀察河南省第一產業的內部構成,會發現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程度較低,傳統種植業仍然占據較大比重,以家庭為單位、低機械化率的傳統農業方式依舊廣泛存在,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組織化、規模化程度較低。河南省第二產業占比高出全國水平7個百分點,在第二產業內部,一般加工品相對過剩,高水平、高深度的加工品相對不足;第二產業的龐大規模,主要基于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利用和原材料的初級加工,產業發展缺乏高新技術的指引和核心競爭力的支撐。在第三產業內部,批發零售、餐飲住宿、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行業比重較高,金融、計算機軟件、科學技術等現代服務產業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總體規模依然偏小。
2.2 企業規模偏小,競爭力不強
近年來,隨著“雙百”計劃和產業升級工程的實施,煙草、造紙等行業產業集中度得到了明顯提高,河南省企業規模仍然偏小,大集團、大企業數量較少,大多數行業缺乏領軍企業,產業組織結構小而散,企業核心競爭力偏弱。2010年,河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 574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84 400家,其中,大型企業234家,僅占0.22%。在全國452 87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河南僅占 4.3%,大型企業234家,占全國3 742大型企業的6.2%。2014河南省僅有河南能源化工集團一家企業入圍世界企業500強,排名328位;2014中國企業500強中,河南工業入榜企業僅有10家。
2.3 科技人才和高新技術供給不足
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高新技術尤其是綠色技術的支持。代表行業發展趨勢的最新生產技術、成熟可靠的污染治理技術都為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河南省的科學技術供給嚴重不足,缺乏技術創新理念,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手段落后,投入力度不夠。人才供給方面,目前河南省高等院校數量129所,相比較河南省龐大的考生基數,高等院校數量偏少,教育水平質量較低,頂尖科研人才匱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輸出不多,這些因素直接制約著河南省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實現。
3 新型工業化的內涵
“新型工業化”仍屬于工業化的范疇,是對傳統工業化的一種延續和升級。在國際經濟發展大趨勢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新型工業化與傳統工業化模式有著明顯的區別。(1)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融合在一起,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而帶動農業現代化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合理布局。(2)實現新型制造業,朝著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發展。(3)實現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微觀調控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強調政府在產業規劃和調整方面的主導地位,同時注重發揮市場競爭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盡可能避免工業化進程中的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4)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相結合,應對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體制機制難題和內外部環境變化,實現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5)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4 河南省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結合《中國制造2025》和河南省“十三五”規劃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根據河南自身的特點,緊緊圍繞省情,嘗試找出推進河南省新型工業化建設的解決對策。
4.1 注重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2007)首次提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將信息化定義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以往單純依靠資本、資源等要素的大規模投入換取短期經濟利益的粗放經濟發展模式已不符合當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兩化融合”是河南省開展新型工業化建設的現實選擇。
目前,河南省信息產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承接國際國內電子信息制造業轉移的初級階段,在高端的信息服務業和開發業方面發展緩慢。河南省信息產業不能簡單重復電子信息產品代工者的發展模式,而應該在信息工業的基礎上,實現向信息服務和開發業的產業升級,并著力提升三次產業整體信息化水平。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對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強化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建立“兩化融合”統計測評標準和績效考核制度,保障各項措施能夠落到實處。
4.2 強化工業帶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必須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大力推進涉農工業規模化、集群化和標準化發展,而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依托大工業發展的基礎之上,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發展。從三次產業的相互關系可以看出,第二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極為重要,第二產業的發展制約著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由于河南省工業化程度較低,選擇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突出工業化帶動作用的新型工業化建設模式,將更適應于河南省情,有利于三次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4.3 工業化與城市化有機融合
城市化是一種經濟社會現象,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工業化水平。當前許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在其整個工業化中期,城鎮化與工業化呈現相當顯著的正相關性。當前,河南省工業化率高達51.8%,城鎮化率僅為38.8%,非農產業就業率高達55.1%。工業化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城鎮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水平。同時,較低的城鎮化率水平,制約了以城鎮為主要生產載體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削弱了工業化繼續發展的動力。
河南省要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要解決好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辯證關系。首先,各級政府應大膽改變和轉變意識觀念,積極推出有利于城市化進程的政策,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中心,發展壯大中小城市,進而帶動小城鎮的發展。其次,要充分認識到,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變和農業人口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全面建O小康社會的重要影響因素。縮短城鄉差距,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4.4 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傳統工業化模式重視資源簡單粗放投入帶來的快速原始積累,缺乏對資源瓶頸和環境承載的長期考慮,“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與新型工業化“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馳。在重視環保低碳的新常態下,河南省應以生態工業的理念改造傳統工業,將調整產業結構和治理結構性污染結合起來,幫助企業采用高新技術治理粗放型發展模式帶來的大量污染,打造清潔生產、循環生產的新方式,使河南省工業化建設朝著綠色化、低碳化和環保化發展,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建設模式。
參考文獻:
[1] 莊志彬,林子華. 創新驅動我國制造業轉型發展的對策研究[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45-52.
能源資源優勢
六盤水的基本市情是:一個顯著特征、兩個突出矛盾。一個顯著特征:小城市、大農村,全市城鎮化率為 31%,也就是全市300萬人中有200多萬在農村。兩個突出矛盾:一是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差別大,城市居民與農民收入的比例是4.5∶1,發展不協調。二是經濟結構單一。主要以重工業為主,資源型產業、產品比重大。
面對這樣的顯著特征和突出矛盾,要堅定把六盤水建設成為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目標不動搖。為什么要堅定這個目標呢?主要是“四有”:一是國家有規劃。早在1992年國務院批準的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區域規劃就已經明確提出,要把六盤水建設成為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因此,這個目標符合國家的產業方向和產業布局,這對六盤水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二是自身有優勢。六盤水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源優勢,資源優勢中最突出的又是能源優勢。三是工作有基礎。這些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六盤水通過扎實做好基礎性工作,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能源、原材料工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四是發展有機遇。目前,資源、能源類產品短缺,價格持續上漲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緊缺就意味著有市場,有市場就意味著能發展,這對六盤水這樣的能源、資源型城市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機遇。所有這些,都為加快把六盤水建成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加快工業化勢在必行
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六盤水應著重做好的兩篇文章。實現把六盤水建成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目標,最根本的途徑是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六盤水存在的兩個突出矛盾,實質上,一個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問題,一個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來說是要靠工業化、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任何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
目前,全省正在做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確定主體功能定位,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全省各地的發展基礎不一樣、自然條件不一樣、發展方向和重點就不一樣。優化布局也是發展生產力。六盤水是適合發展工業的地方,在全省生產力布局中,承擔著發展工業的重大責任。六盤水加快工業化步伐,不僅是六盤水加快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省優化產業布局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需要。
工業化與城鎮化是相輔相成的。全省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因此,在抓好工業化的同時,要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著力解決城鄉協調發展的問題。總體上講,我省農村自然條件差,土地的承載能力很弱,加上70%以上的人仍然集中在農村,其結果就是農村經濟發展慢,農民脫貧致富難。貴州貧窮表現在農村,但根子在城市,城市的經濟實力弱,功能不全,當然輻射帶動力就非常小。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一再證明,必須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的發展,要重視農業就必須發展工業,要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就必須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要建設新農村就必須加快城鎮化進程,這是必然的規律。
探索貴州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我省工業結構的顯著特征是資源型產業、產品比重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探索具有貴州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是擺在我們面前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引領工業經濟發展。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引領工業經濟的發展,就是要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更加注意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發展與保護同步、經濟與生態雙贏,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堅持把提高技術含量、執行行業準入標準、抓好節能減排放在產業發展的突出位置,著力減少污染物排放,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要把循環經濟模式融入工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循環經濟的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循環經濟為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范式。把循環經濟模式融入工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就是要盡可能少使用各種不可再生資源,并對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反復利用,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全面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信息化對于促進企業由粗放型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現代化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提高我省工業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后發優勢。
要大力推進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我省提出的煤及煤化工、鋁及鋁加工、磷及磷化工等路子和方向是對的,問題是沒走好,推進的力度不夠。我們必須加大工業結構的轉型力度,花大氣力在延長產業鏈上下功夫。
重點項目建設不理想
成為貴州發展掣肘
貴州經濟總量小,說到底就是項目少,特別是大項目少。項目是經濟發展的載體,有項目才有資金流、有項目才有就業、有項目才有財源,經濟發展關鍵要靠項目帶動,沒有項目一切無從談起。可以說,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跨越。我省固定資產投入總量太小,去年一年才1400個億。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有大投入才能大發展,這是基本道理。全國要防止“三過”,但貴州除了物價上漲過快以外,固定資產投資不是過大而是過小,經濟增長不是過快而是過慢。
造成我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不理想是重要原因。1~5月重點項目投資僅完成年計劃的32%,形勢嚴峻。什么原因造成重點項目建設進展慢呢?一是建設資金不足。由于今年國家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受貸款總量限制,項目融資困難。加之今年以來主要原材料價格上漲速度明顯加快,工程造價有所提高,重點項目資金缺口進一步增大。二是建設步伐緩慢。三是項目審批、核準慢。部分項目由于前期工作不扎實等原因,規劃、土地、環評、林木砍伐、水保等審批手續辦理慢,制約了項目建設進度,有的項目長期不能開工建設。土地瓶頸以及相關手續的影響,這是每年都在講的問題,但是每年都沒有解決好。四是征地拆遷慢。部分重點項目征地拆遷慢,有的遇到違法阻工,影響了項目建設進度。五是受年初嚴重雪凝災害影響大。
重點項目建設事關國計民生、事關發展大局,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帶動作用。現階段我省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是投資拉動型,如果重點項目不建設好,不僅會影響今年發展速度,而且還會影響發展后勁,影響財源,這是個大問題。
千方百計加快重點項目建設
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好字優先,能快則快,切實抓好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當前,要著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加快在建項目的建設進度。要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常規強力推進,能快則快,爭取早竣工、早投產、早見效。一是要進一步加強政府和銀行在重點項目建設領域的合作,按照“確保收尾項目,滿足在建項目,兼顧新開工項目”的要求安排好地方配套資金,進一步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并鼓勵項目業主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融資。二是各級政府要轉變職能,切實做好重點項目的協調服務工作,及時幫助解決重點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在征地拆遷、用水用電、交通運輸、設備材料供應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和協調,嚴肅處理違法阻工。三是對重點項目要嚴格實行招投標管理,堅決杜絕層層轉包,切實加強工程監理。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后,我們緊緊抓住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加速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通過大力調整工業經濟結構,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不斷培育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工業經濟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總體呈現出增長快、規模大、效益好的良好趨勢。一是工業體系日益完善。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國有、私營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競相發展;工業布局從無到有,逐步從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礦業和乳業已成為拉動全市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和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堅定不移的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以優勢資源為紐帶,把最有吸引力、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和最好的項目、最好的資源拿出來,吸引有能力、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全市經濟發展。培育壯大了一批骨干企業,大大加快了全市工業化建設進程。三是重點產業蓬勃發展。堅持把礦業作為第二產業的支柱產業來培育,不斷加大對優勢礦種的勘探開發力度和對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推動了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總體上看,我市工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從人均gdp水平、產業結構水平、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發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標來看,××市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二、××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可能性分析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實踐特色,努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幾年,我市工業化建設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趨勢,工業經濟對gdp的貢獻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思考,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業化建設還面臨許多問題,要求我們認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決。一是工業基礎仍然薄弱。2008年,全市二產比重占gdp的
21%,工業比重占二產的
75%,工業增加值比重占gdp的15.4%,還遠遠落后于疆內發展較快的縣(市),工業基礎薄弱的局面還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二是輕重產業發展不平衡。2008年,以礦業為主的重工業占到全市工業比重的89.4%,而輕工業比重不足12%,可以說,我市輕重工業發展比重嚴重失調,輕工業發展嚴重滯后,直接影響到資源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資源深度加工層次低。我市工業化發展以優勢資源轉換為主要途徑,但由于技術、投入等原因,深加工項目僅在低層次、低水平上延伸和擴張,資源在最短的時間內無法產生最大的效益,極大地遲滯和延緩了新型工業化發展速度。四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低。從目前來看,我市大多數企業的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產品結構單一。同時因資金、技術所限,多數企業采富棄貧,回采率低,資源浪費比較嚴重。五是環境保護任務艱巨。目前,我市工業發展主要以資源開發為主,對能源依存度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在資源利用、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等方面還處于偏低水平,節能減排形勢比較嚴峻,保護好環境的責任尤為重大。
在清醒地認識到差距與不足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市加快工業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和歷史性的戰略機遇。一是國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市工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從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各方面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黨的十七大提出,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作為中西部地區的重點,必然會迎來新的發展熱潮。××市資源稟賦明顯,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40余種,可開發利用的就有24種,其中尤以鐵、鉛、鋅、黃金等礦產儲量豐富,工業化發展潛力巨大。可以預見,未來的幾年內將是××市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二是以礦業勘探開發為重點的工業體系正在形成,為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們已引進一批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全市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礦山企業技改擴能不斷加快,同時,我們立足資源優勢,堅定不移地推進礦業深加工,取得重大進展。三是全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成為加快工業化發展的強大后盾和現實基礎。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們已經擁有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全市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和活力明顯增強,已經具備加快發展的現實條件。一產方面,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逐步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路子,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人數大幅增長。三產方面,在旅游業的拉動下,交通運輸、批發零售、賓館餐飲業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全市第三產業為工業化發展的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四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為加快工業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當前,國家為有效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采取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經過前一階段的努力,我市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生態保護、改善民生等項目已列入計劃,必將對推進全市工業化進程提供強大動力支持。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啟動期,擁有著加快發展的現實基礎,面臨著加快發展的良好機遇,呈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這是我們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型工業化發展全局,搶抓機遇,勇于爭先,我市新型工業化建設就必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局面。
三、××市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的思路
當前,我們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增加農牧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優勢資源轉換戰略,重點在“新農村建設、新型工業化、旅游城市建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壯大畜牧、礦產、旅游等優勢產業;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為全面實現“十一五”目標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這一思路,既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也是推進××市新型工業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新型工業化建設。
科學發展觀涵蓋了中國經濟社會包括人的發展的整個過程。就經濟發展而言,始終貫徹科學發展觀是保證經濟健康運行的必然要求。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同樣離不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新型工業化強調信息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強調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強調注重提高經濟效益,強調保護環境和可持續性發展,強調讓包括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內的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這些特點無一不跟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因此,從本質講,新型工業化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工業化。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要確保新型工業化建設不走彎路,必須統一對科學發展觀和新型工業化的思想認識,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以優勢資源轉換為突破口,加快推進以礦業深加工為重點的新型工業化建設。
緊緊圍繞資源優勢,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實現新突破、大發展的核心和關鍵。目前來說,資源優勢是××市的核心競爭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的步伐越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就會加快,全市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一是要加快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豐富的礦產資源可以說是我市近年來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最具吸引力和潛力的方面,短短幾年時間,××宏泰、福建天寶、山東招金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紛紛介入我市礦業發展,顯示出極好的發展前景。從目前情況看,礦業將是我市今后一個時期最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規模和水平的產業。首先,要加大地勘投入,緊緊抓住國家將××非油氣礦產資源勘查項目列入“十一五”規劃的有利時機,在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公益性地勘資金投入的同時,加強與技術先進的地勘隊伍和企業合作,盡快將礦產資源的家底摸清搞準,為我市今后礦產資源的大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促進成果轉換。礦產資源是有限的,而深層次加工利用則是無限的,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增值了就是增產了、增效了,提高了利用率就是節約了資源。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必須按照分散采選、集中加工的要求,加快推進以礦業深加工為重點的新型工業化建設,重點支持鐵、鉛、鋅等礦產資源加工項目和風險勘探項目。根據資源分布情況,以整頓規范礦產開發秩序為突破口,引導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集中,合理控制資源開采總量和市場流向,變重要礦產資源的儲量優勢為市場調控優勢,結束礦產品和初級產品輸出的局面。同時,按照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對優勢資源進行規模開發、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盡快做大做強,促進全市產業升級,努力實現資源轉換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奶業富民”工程,大力發展良種奶牛養殖,努力提高農牧民致富增收能力。目前,全市良種牛飼養量達7.1萬頭,其中優質奶牛3萬頭,奶業拉動農牧民人均增收150元。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們要繼續借助奶業發展的“龍頭”效應,加大對××光明、阿爾曼乳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引導乳品企業發展下游新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力促乳品產業鏈延伸方面盡快取得突破。同時,緊緊抓住地區設立農牧產品加工發展基金的有利時機,立足豐富的農牧資源優勢,按照“區域布局、規模種養、高效加工”的要求,大力發展牛羊肉、奶制品、馬鈴薯、冷水魚、油料等農畜產品加工項目,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附加值高、帶動性強、成長性好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把我市建成自治區特色農畜產品和重要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加工基地。
(三)堅定不移地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為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提供強大推力。
大企業大集團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象征,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從兄弟縣(市)近幾年工業快速發展的實踐來看,引進國內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是做強我市優勢產業最現實、最快捷的途徑。一方面,我們的優勢產業,像鐵、鉛鋅等礦產資源的深加工,都需要建選廠、冶煉廠,而這些工程項目投資動輒上千萬甚至幾個億,僅靠我們自身的積累和實力來搞,只能是“鴨行鵝步”,坐失發展機遇,客觀上需要引進大企業大集團來做大做強優勢資源產業。另一方面,引進了大企業大集團,也就引進了資金,引進了核心技術、管理理念和營銷網絡以及人才隊伍,也就提升了特色產業的競爭力。2007年,我國第一鋼鐵巨頭寶鋼集團注入30億元對八鋼集團進行戰略重組,重組后的八鋼集團資產質量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產品結構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科學,到2008年產鋼能力達到了600萬噸,對自治區鋼鐵工業上規模上水平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隨著沿海內地發達省區產業升級換代步伐的明顯加快,我們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和挑戰也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讓思路更開闊一些,把引進大企業大集團作為推進我市新型工業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各種形式全方位的與國內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聯姻,全力提升產業規模,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后來居上。實事求是的講,我們××市地處偏遠,遠離消費大市場,資金、技術、人才十分匱乏,甚至就連具備一定技能的產業工人也十分缺乏,我們唯一的優勢就是礦產資源,如果資源量得不到保證,大企業大集團是不可能落地的。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切實發揮政府配置資源的主導作用,采取經濟、行政、法律等綜合手段,以更大的決心、用更大的氣力,加快推進資源整合步伐,為大企業大集團的進駐創造條件。
(四)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創造條件。
××市的新型工業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離不開外力的推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除國家的扶持和戰略投入外,更要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寬領域、多形式地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要注意引進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大集團,整合資源和產業,加快要素集聚,不斷做大工業經濟。要繼續強化基礎設施,完善和優化投資硬環境。借助國家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及時掌握國家和自治區的投資新動向,進一步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為我市工業化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要堅持工業優先原則,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強化政府對重點產業的合理引導,土地、電力、水資源的配置優先向工業傾斜,加快保障工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條件建設,推動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集聚,優勢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在這里強調一下電力和礦山道路建設問題。電力既是能源工業的一部分,也是整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必要保障。可以說,電力供應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市工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為切實解決工業企業生產缺電問題,去年經過我們的積極爭取,北屯—××市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已順利通過自治區電力總公司評審,今年即將開工建設。相關部門務必要做好協調服務工作,確保工程年內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實保障生產生活用電需要。礦山道路建設上,在積極鼓勵礦山企業自身投入的同時,要緊緊抓住地區籌建礦山資源路的有利時機,做好我市資源路建設項目籌劃、資金籌措等前期工作,爭取項目早日開工建設,為礦業的大發展提供便利交通條件。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資源節約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我市礦產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脆弱。我們一定要從造福子孫后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認識資源節約和綜合有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這方面,我們可利用的空間非常廣闊,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是加快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市屬××的豐水區,市境有額爾齊斯河、克蘭河、蘇木達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河流總長667公里,年徑流量60億立方米,水能開發潛力非常巨大。近年來,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開發建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一批骨干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即將開工建設。但這僅僅是開始。目前,我市水資源利用率不到30%,我們的水能開發利用工作也才剛剛起步。我市境內的河流基本上都發源于高山,梯級開發潛力巨大,加快流域水電梯級開發步伐,對進一步優化我市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減少大氣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現在起,對凡具有水能資源開發利用潛力的河流,我們都要好好規劃,制定政策措施,鼓勵引導各類資本、企業參與梯級電站建設,科學合理開發水能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能資源潛力。二是礦產資源節約在我市同樣大有文章可作。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資源的不可再生與加快發展的矛盾,客觀上要求我們未雨綢繆,否則將會做出“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蠢事。這些年,我們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濫采亂挖,低水平開發,浪費資源現象還比較嚴重。特別是在某些富有礦產資源的開采中,采厚棄薄、采富棄貧、采易棄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從開采加工環節從嚴抓起,逐步關停那些回采率達不到要求,嚴重破壞資源的小礦山、小企業。同時,要完善探礦權采礦權出讓、項目核準、生產許可、安全許可、環評審查等各項礦產資源管理制度,建立長效機制,從源頭上杜絕和制止無計劃的亂采濫挖、采富棄貧、浪費和破壞礦產資源現象的發生,切實做到科學規劃、綜合開發、集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率。
工程管理教育的發展為社會經濟進步提供了重要支持,是復合型人才的基礎性教育。在新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下,我國為其發展建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比較嚴重的浪費問題,比如工程管理學科建設發展跟不上時展需求。為了提升工程管理學科的社會適應性,需要加快培養工程管理學科人才,并結合工程管理學科人才培養要求對工程管理學科建設問題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探討。
一、工程管理人才發展現狀
(一)工程管理人員現狀
新型工業化發展中,企業對工程管理人才需求較大,但是現階段企業中高層工程管理人員比較缺乏。工程管理人員發展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基本素質不高。首先,工程管理人員人文素質不高,表現在在工程中缺乏自信心、責任心,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其次,個人閱歷不足。工程管理人才的年齡較低,大多在二十多歲左右,不具備工程管理閱歷。第二,技術素質不高。大多數的工程管理人員技術掌握的較為廣泛,但是對于每一門技術都缺乏精通和深入的研究。第三,管理素質。工程管理人員缺乏溝通能力、系統性的管理理念、對資金的運作能力。
(二)企業發展對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隨著工業化進程發展下,各個企業對工程管理人員的需求都在不斷增長。工程管理人才成為市場緊缺人才。和這個問題相關的是我國工程管理人才結構失衡,表現在低層次的工程管理人才較多,但是高層次的管理人才較少以及工程管理隊伍結構的不合理。
二、工程管理教育學科發展建設現狀
我國現階段工程管理教育學科的特點是管理知識和工程技術的結合,重視工業基礎好、就業靈活、懂管理、懂操作綜合型人才的培養。我國工程管理教育學科的發展現狀是缺少對針對不同層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差別化培養教育培養機制。同時,工程管理教育學科建設缺乏高素質教師,在教育專業的設置上,本科層次工程管理大多集中在土木、建筑院校上,其他院校很少開設工程管理學科。工程管理教育學科建設發展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部門對工程管理學科建設重要性認識不夠
在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下,我國工程管理學科管理建設效率不高,缺乏專業的工程管理人才。在國內,大多數的工程管理人才都是技術類人才,缺乏管理知識。教育部門和高校也片面的認為工程管理學科就是技術類學科,沒有認識到管理在這門學科中的重要作用,對工程管理學科的內涵把握不科學。
(二)工程管理學科層次結構不合理
工程管理學科的發展定位應該是研究、解決工程技術發展中的計劃、組織、資源配置等管理問題的學科,是技術和管理的結合,強調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滿足。但是現階段工程管理技術人才的學歷大多是專科,學科設置雖然也由專業技術和管理課程組成,但是受多種因素的限制,工程管理專業技術課程設置無法達到理想水平。
(三)工程管理學科的教育內容界定不清晰
工程管理被設置成一個專業的時間補償,在對工程管理的理解和認識上,在技術結構為中心還是以知識管理結構中心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導致一些學校的工程管理定位不準確,教學內容缺乏系統化,不利于工程管理學科的穩定、健康發展。
(四)工程管理學科的內容設置不合理
工程管理學科教育不是將工程教育和工程管理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綜合性的融合。但是現階段工程管理教育學科課程內容設置存在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從業人員身上,表現在工程管理從業人員往往具備一種單一的技術能力,卻缺乏支撐技術能力的技術知識,導致很多工程管理教育人員的知識面比較狹隘,對創新性的工程管理教育缺乏認識,不利于工程管理學科教育發展。
三、工程管理學科建設完善策略
(一)明確工程管理學科設置層次,優化培養結構
專科層次的工程管理學科設置普遍不合理,教學方法、內容和形式上比較單一、落后,不符合社會發展對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加上專科學生的學習素質、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較差,不適合開展復合型工程管理學科教育。為此,工程管理學科建設可以適當取消對專科生的招收。與此同時,工程管理學科教育需要加強對本科生的招收,并結合工程管理學科建設現狀適當的縮小學科規模。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碩士生,則是需要擴大對其開展的工程管理學科教育規模,引導碩士生將所學的工程管理學科知識轉變為實際操作應用。
(二)加大對工程技術各專業管理教育的普及,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工程管理培訓
1、普及工程技術專業的管理教育
對于主修工程技技術專業的在校學生,在其工程技術學科教育中要增加工程管理類的課程,在課程的設置上采取由淺入深的教育方式,并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這些學科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在其他課程的選擇上要注重選擇實踐性強的工程管理課程。
2、加大力度發展在職教育
工程管理從業人員分為兩類,一種是有技術背景的工程師,一種是從事管理實踐的人才。這兩種人才在實際的管理中技能、知識存在很大的差距,為此需要對其開展專業的培訓。對于技術管理背景的工程人員要鼓勵他們到高校學科更多的工程管理理論課程,讓他們指導高校的實際教學。對于具有管理背景的工程人員,則是引導他們 多參與企業舉辦的專業技術管理培訓,提升他們職業技術能力。
(三)強化工程管理人員的道德教育
工程管理人員培訓要滿足素質人才裴延要求,在強調知識技能、科學技術的同時培養工程管理人員的職業素質,開設人文、道德類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開設提升工程管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增強他們的工作自信心,同時減少社會發展建設中不良風氣對工程管理人員的不利影響。
(四)建立工程管理一級學科,完善學科體系
首先,基于社會發展下,人們對工程管理的重視。為了實現對工程管理學科資源的充分利用,減少學科資源損失,需要有關人員改進現階段的工程管理發展現狀,提升工程管理人才的社會適應力和工作勝任力。未來工程管理學科教育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實現對工程管理學科專業的科學設置。工程管理作為一級學科,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可以進一步劃分成工程建設管理、項目管理、物流工程、工程經濟等多個二級學科。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型工業化的大規模發展下,工程管理學科的發展需要實行進一步的改革,具體要求結合實際,將工程管理從管理科學和工程的一級學科中有效分離出來,將其發展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并結合實現規范工程管理學科的內容,更好的促進管理學科發展。為此,在新型工業化發展下,需要各個學位委員會成員和教育部門對工程管理學科做出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升這門學科的社會適應性。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U241
1.保障性住房的新型工業化的提出
近年來,中國經濟以每年GDP遞增10%的高速增長,再加上嬰兒潮、 投資投機需求劇增等因素,使得中國的房價暴漲,導致大部分工薪階層買不起房。為了抑制過熱的房地產需求和增加住房供給,政府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涉及收縮信貸、改變稅收狀況、公共住房體系等多項內容。特別是2 0 0 7年末,中國政府提出建立多層次住房市場化體系,尤其加大建設保障性住房,在“十二五”期間,建成1000套保障性住房。但是,由于受到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如果以傳統的建造方式進行保障性住房建設,政府目標很難達到。通過保障性住房新型工業化和產業化,政府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規模經濟,節約能源,降低碳排放,提高住房質量,改善住居環境。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由政府主持,建設標準比較固定,建造規模很大,它正好是實施工業化保障房的絕好對象。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作為政府主導型產業,在推行其建造體系時要考慮環保因素,工業化保障房可以節約社會資源、節約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2.當前工業化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緊迫性和可行性分析。
2.1當前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的緊迫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率年均增長約0.95%,隨著新一屆城鎮化大幕已經開啟,預計未來10~1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仍將達到1個百分點左右,每年會有1000多萬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城市低收入者、棚戶區居住者、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自農村的城市務工人員都夢想在城市里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然而,鑒于目前中國大部分人收入低下,城市房價高企,許多人即使不吃不喝幾十年也買不起房。為了社會的長治久安,大規模地建造保障性住房已經迫在眉睫。
2.2 當前工業化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可行性
2.2.1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空間
保障房建設需求巨大。保障房建設規模越大,標準化程度就越高,用戶個性化需求較低,為其工業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保障房建設以政府為主導,易于形成標準化的特點恰好符合工業化的要求。從今后發展保障房情況看,發展節約土地、節約能源的保障房是政府的戰略目標,保障房建設會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要實現保障房建設目標,離不開工業化的發展。
2.2.2.個別地方已經出臺了推進保障房工業化的政策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河北、江蘇、寧夏等個別省市通過了推進保障房工業化的一些稅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激勵政策。例如,北京在2012年8月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等五個部門聯合《關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推進保障房產業化工作任務的通知》,提出在“十二五”期間,以保障性住房為重點,全面推進保障房工業化和產業化,到2015年產業化建造方式的保障房達到當年開工建筑面積的30%以上,累計示范面積超過1500萬平方米。
2.2.3試點示范工程項目已經積累了良好的經驗,為進一步全面推廣保障房工業化打下良好基礎
經過多年來試點示范工程的實踐探索,各個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工業化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積累了良好的經驗。比如.深圳萬科龍華保障房項目,建筑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項目設計總戶數4002套,分為35平方米、50平方米、70平方米三種戶型。該項目采用了工業化建造技術,為今后全面開展保障房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4 保障房工業化目前已經具備較好的技術支撐
我國目前通過“國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保障房性能認定制度”的實施,建設了很多“節能節材節地型”保障房,這使得房地產開發商以提高保障房品質為出發點,有力的促進了保障房質量和性能的的提升。通過已經批準的27個“國家保障房工業化和產業化基地”,逐步形成了支撐保障房工業化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和規模化實施能力。這些現有的技術體系包括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鋼結構房屋工業化結構體系、木結構房屋工業化結構體系、CSI保障房建筑體系。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保障房工業化集成技術和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它們都為保障性住房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奠定了實踐基礎。
2.2.5 建材等相關產業的保障,為保障房工業化推進提供了動力
在保障房工業化建造中,選擇性價比合適的預制構件材料非常關鍵。2011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了《關于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設材料、部品采購信息平臺的通知》。通過信息平臺,房地產開發商可以得到真實可靠的信息,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便宜的建材產品。
3.當前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推行工業化的主要問題
當前,在保障房建設中,推進工業化的建設上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包括對保障房工業現代化發展重視程度不夠、相關的扶持和激勵政策不夠、標準制定落后于實際施工等。
3.1 對保障房產業工業化發展重視程度不夠
從各地方進行保障房建設實際情況看,很多保障房建設管理部門對保障房產業工業化發展重視不夠,缺乏推動其發展的良好機制。因為保障房建設是否節能環保、是否技術先進、是否具有巨大潛力不是保障房建設管理部門的考核重點,絕大多數保障房相關機構總是忙于為應付各種檢查準備報告,忙于在短時間內以較短工期完成建設任務量,忙于保障房建設資金籌措,很少有地方政府意識到保障房建設工業化是其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3.2 缺乏推動保障房產業工業化發展的激勵政策
由于我國目前保障房產業工業化發展還沒有做到規模化,保障房建設工業化建造方式的造價高于傳統建造方式,企業參與保障房建設的利潤很低,大部分大資金不愿意承擔采用工業化建造所增加的成本。盡管一些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等)出臺了一些激勵政策,但是全國范圍缺乏全局性激勵政策。這些激勵政策包括財政3.3 保障房工業化標準、規范滯后于標準、規范的制定嚴重滯后于3.4缺乏與保障房工業化匹配的技術人員
當前,參與保障房建設利益主體,包括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對保障房工業化不了解和不熟悉,導致在實際工程上出現一些問題。同時,保障房工業化的發展離不開基層技術人員的技術支持,技術人員在保障房工業化相關技術儲備上不足也嚴重不利于建設保障房,代建企業及其建設人員不熟悉預制結構體系,設計及建造過程中難以應對新出現的問題。
3.3 保障房工業化科技攻關工作資金支持不足
保障房工業化建造方式目前還是個新生事物,在發展的初期缺乏政府科技攻關投入,缺乏專項資金支持,會導致前期階段的工作舉步維艱,比如無法請專家制定標準、規范,很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參與保障房工業化建設。
3.4 推進保障房工業化的建造方式,與我們現有的評價體系是矛盾的。
目前在保障房建設中普遍采用的是最低價招標,建筑施工模式已經實現了對成本的最優控制,而保障房工業化則需要大量前期的建設投入,在競價中并不存在優勢。
4.新型工業化建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議和措施
4.1 積極引進、推廣適合我國保障房工業化建造的國外先進技術。特別是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的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技術、構建產品工廠化生產技術、構建安裝和管理技術。在對這些技術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按照中國不同地域的特點,開發適合各個地區的工業化建筑體系和成套技術。
4.2建立與模數相協調的標準化體系,不斷推進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的設計標準和相關規范的建設,特別是預制裝配式結構節點設計規范及其相配套的設計標準圖集和計算軟件,不斷完善工業化建造保障房建筑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體系。
4.3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以優秀的工業化建造保障房工程項目作為示范基地建設。根據目前中國工業化建造保障房的現狀,優先選擇一批量大面廣的保障房建設項目作為推動其工業化的示范工程,特別是
成片建設的廉租房項目和經濟適用房項目,引導工業化建造保障房按計劃有序的發展。鼓勵構建產品生產企業、預制裝配式結構設計單位、構建安裝企業在建設示范基地過程中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推廣自己的成果,引領行業發展。
4.4大力發展鋼結構的保障房工業化建筑。
鋼結構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其安全、低碳環保符合我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目前我國建筑用鋼量只占全國鋼產量的3.5 %~4%,其中鋼結構用鋼量只占總用鋼量的10%,而西方發達國家的鋼結構用鋼量占建筑用鋼量的30 %~40%,占鋼產量的 1 5 %~ 2 5 %。當前我國的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可以利用工業化建造保障房的發展契機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
4.5 推行結構裝修一體化的節能保障房。新建保障房必須達到建筑節能標準,并積極采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節能、節材、節水的新型材料和部品,鼓勵利用清潔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杜絕建筑毛坯房的銷售,推動精裝修保障房建設,在形成保障房工業化的同時提高我國建筑工業化水平。
4.6 國家和地方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保障房工業化研究中心,組織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企業單位進行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道路,加強保障房工業化技術標準、管理模式、節能環保等方面的專題研究。另外,將保障房工業化建造的內容納入到注冊建造師、注冊建筑師、注冊造價師、注冊監理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考試、考核、教育培訓中,建立保障房工業化建造的一線技術人員和工人認證和培訓體系。
參考文獻
[1]紀潁波.建筑工業化發展研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7.
[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保障性住房產業化成套技術集成指南[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1):54~56.
1.城鎮化建設是促進西部地區工業化協調發展的需要。目前,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僅為24.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其中一半以上的縣市城鎮化水平在10%以下,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例為1∶4.6,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率為1.6∶1,城鎮化水平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水平。城鎮化進程的滯后,必然導致二、三產業不發達,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穩定性差,自我保護能力弱。這就決定了西部地區相當一部分縣市仍處于小農經濟或自然經濟狀態。在面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下,退耕還林、退田還草,全面實施“禁采”、“禁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必然要與自給自足、以手工為主的農業產生尖銳矛盾。
2.城鎮化建設是解決西部地區“三農”問題的需要。西部地區多數是農業省,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6%,數百萬貧困人口集中在農村,可以說,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三農”問題解決得如何。而對“三農”問題的解決,最根本的就是如何緩解人地關系高度緊張這個現實矛盾,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和增加就業。
3.城鎮化建設是實現農村工業化戰略、促進鄉鎮企業升級換代需要。西部地區對于農村工業化的戰略定位,只要通過對鄉鎮企業的適當集中,連片發展,促進協作,集約土地,推進科技進步,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減少成本,治理污染,獲取城鎮集聚規模效益。并通過城鎮建設,推動鄉鎮企業從“傳統工業部門”向“現代工業部門”的轉變,進而實現農村工業化與國家工業化的全面整合。
4.城鎮建設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是經濟卻十分落后。只有通過城鎮化建設,形成對區域性生產要素較強的企業聚集能力,通過區域分工與產業發展,與其他區域性中心城市建立起彼此依托,優勢互補的關系,并通過自身獨具的極化作用和擴散作用,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而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的增長級與發展級。
二、制約西部地區城鎮建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1.高價的房地產批發和廉價工業用地。城鎮化帶動的是城市居民的住房購買和政府配套的基礎設施投入,土地是城市化最為核心的要素。當前,土地批租成為西部地區各地地方政府“籌資”的本錢。政府通過房地產土地的出讓,獲得城市化的資金,土地價格居高不下。與此相對的,是廉價工業化用地。地方政府強調低價工業化的做法實際上是沒有意識到從工業化到城鎮化這樣一個發展規律,特別是忽視了城鎮化本身就能提供巨大的非農就業。在西部地區財政不富裕的情況下,不致力于發展城鎮服務化功能和城鎮的就業,而過度開發工業區,這對于很多地區來說都是不合理的。
2.政府主導的城鎮經營。西部地區的城鎮公共資源和資產通常由國家所有和控制,因此,城鎮經營成為政府介入城鎮公共資源資產配置過程的一個響亮的理由。這樣,政府所熱衷的“政府城市經營――政府城市建設投資”體制對民間和社會資本投資產生了雙重的約束效應,其后果又反過來強化了政府介入城鎮公共經濟領域的理由和沖動,并產生“政府主導-政府經營-政府收益-政府投資”的惡性循環。
三、構建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1.尋求國土規劃和地方政府改革,尋求降低城鎮化高成本的道路。當前城鎮化高成本的直接原因是多層次的政府體制,導致土地、基礎設施和福利制度的不規模運營。尋求降低成本的城鎮化政策已經時不我待,重要的一條就是土地規劃和地方政府改革,配合實現的手段就是集中、撤并鄉鎮,進而削減鄉鎮一級地方政府,形成中央、省和市三級。
2.城鎮化經營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具有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的雙重作用。城鎮化實際上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的資源和要素結構轉換過程,以人口為核心的資源要素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約經濟、規模經濟作用的結果。因此,城市在根本上應該是市場中心。從根本上說,城鎮經營的意義在于使市場機制成為公共資源和資產的配置的基礎力量,從而保證配置的效率。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擴大非農就業。西部地區現代化的過程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不斷轉移的過程。非農就業不僅包括工業化就業,更有城鎮中服務業就業.目前,西部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向主要集中在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發展十分緩慢,不能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4.依靠城鎮網絡體系帶動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是振興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根據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總體構想,結合西部地區城鎮化實際,建設城鎮應該立足于增強城鎮發集聚能力和經濟輻射功能,合理調整城鎮結構,逐漸形成以城帶鎮、以鎮帶村、梯度推進、整體協調的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張勇:《西部大開發要與新經濟整合》[J].《經濟問題探索》,2000年第8期
關鍵詞 :新型工業化;企業文化;對策
一、企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企業文化是一種以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塑造企業精神為核心的文化。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整體凝聚力
企業文化先進水平,進一步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和整體戰斗力,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每個企業更應該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建設優秀獨特的企業文化,走創新發展之路。在觀念上創新,在品牌上創新,在人才機制上創新,在科技管理上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復雜嚴酷的形式中走健康發展之路,走科學發展之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持企業的健康發展,永久不敗。凝聚力形成,可以更好的調動企業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提升他們的工作潛能,以此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效益,創造更多的財富。
2.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企業要發展需要“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即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相互支撐。企業文化就企業發展的“軟件”,通過加強企業文化,使企業逐步形成與本企業的發展相適合的價值觀念、經營理念以及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也就是軟件搞好了,才能更好的促進企業的硬件發展。另外,企業的管理者為了彌補企業發展在硬件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通過企業文化的構建來實現。因此,通過軟硬兼施,企業的發展才會具有雙重的動力,才會使企業人力資源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就會擁有競爭優勢、效益優勢和發展優勢,可以有效的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二、企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企業管理者不夠重視,沒有明確的企業文化
很多企業管理者對企業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缺乏足夠的重視,對于企業文化的認識模糊不清。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這些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只重視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贏利能力。大部分管理者認為企業的文化建設和經濟效益沒有關系,他們將企業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升歸之于企業的營銷和管理能力等。因此,他們更關注企業的營銷和管理。只有少數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認為企業文化的建設對于企業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企業在文化的建設過程中缺乏準確的定位
很多企業在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相互模仿,照抄照搬,不能結合企業的自身性質和特點來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企業文化。對于企業文化的認識模糊不清,導致企業文化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準確的定位。一些企業的領導者甚至把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簡單的文體活動。因此,他們認為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來達到構建企業文化的目的。當然,文體活動只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種方式而已。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的提高企業自身的凝聚力,但它絕不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全部。企業管理者更需要通過這些方式和方法,去凝練和塑造企業精神,打造真正的適合企業發展的企業文化。
3.企業文化建設墨守陳規,缺乏創新,急于求成
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以及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的變化,要求企業文化建設也必須與時俱進。因此,創新是永恒的主題。而現實是企業管理者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觀念墨守陳規,方式缺乏創新。當然,企業文化的發展和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建設才能實現的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因此,需要每個企業都要真正的轉變觀念和創新方式,構建別具一格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建設更需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在企業的不斷發展中而得到完善。
三、企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中文化建設的途徑和對策
1.轉變觀念,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
企業管理者一定要轉變觀念,認識到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企業經營者要加強對企業文化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改變對企業文化的錯誤認識,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的重要任務來抓。分析企業自身的情況,制定具有企業特色和適合企業發展的企業文化。建立相應的企業文化建設保障機制。定期制定適合本企業文化建設的規劃和計劃并按時落實相應工作。還要注重以人為本,培養高素質的職工隊伍。企業領導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和諧的氛圍。實現集體和個人的共同發展,從而塑造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2.發揮所有員工的作用,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企業員工是企業文化的承擔者和傳播者,更是企業主體和主人。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企業員工的參與。企業員工的參與程度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關鍵。因此,企業經營者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企業職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調動職工的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每個職工的潛能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首先,在企業文化的選擇和定位上要廣泛聽取員工的建議,集思廣益,發揮員工的集體智慧。其次,管理者要培養企業員工正確的企業文化意識,自覺的接受和維護企業文化。最后,通過企業文化活動的開展,為員工提供參與文化建設的平臺,進一步推動了員工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溝通,使他們在活動中加強合作,團結互助,提升企業的整體凝聚力,從而培養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3.準確定位,堅持創新,穩中求進
企業的管理者要提高對企業文化建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并給予相應的人力和財力支持。要安排專門機構和人員制定適合本企業文化建設的規劃,結合企業的自身性質和特點準確定位,來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企業文化。企業的管理者還要結合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與時俱進的創新企業文化。這種創新既包括制度的創新,也包括方式的創新。創新中要堅持穩中求進,不能急于求成。企業文化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實現的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因此,更需要企業全體員工參與和支持,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基金項目:
2015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遼寧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協調發展研究”之成果。課題編號2015lslktjjx-20;2012年度遼寧醫學院橫向課題“錦州聯眾高新科技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研究”之成果。課題批準號:LYHX2012065。
參考文獻:
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的必然選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屆人大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對我國工業發展新時期提出的目標和要求。構建和諧社會與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要做到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加快發展中構建和諧社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促進發展。
一、新型工業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解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關鍵靠發展。要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目標,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第一要務,推動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事實表明: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都有較發達的工業,哪個國家或地區最先、最快、最深入地推進工業化,哪個國家或地區便在經濟實力上居于領先地位,甚至可以后來居上;反之,忽視、延誤了工業化進程,就發展得慢,就貧窮落后。“無工不富”是真理,現代化要靠加速工業化來實現。工業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載體、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就業載體,人民安居樂業的基本生活載體、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生產載體,對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負有特殊的責任和使命。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加快,人們的消費結構也不斷升級,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工業化進入新階段,人類對資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多,有的甚至超過了自然界的再生循環能力,造成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銳減、環境惡化等嚴重后果。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發展中大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結構性矛盾引發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加劇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已是當務之急。早期工業化國家走的是一條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傳統道路,決不能再走這樣的彎路。我們要充分考慮我國資源短缺、環境脆弱的基本特點,不斷提高工業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實現新型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良性互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高效利用的和諧社會。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載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多數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任務完成之后,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潮流變化推進信息化的。我國則是工業化處于中期階段,要同時完成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大力推進信息化的雙重發展目標,這就使得我國有機會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帶動工業化,促使信息化與工業化進程相互融合,協調發展。因此,一要大力發展以信息產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要占領一些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高點,形成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其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要通過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特別是要加快我國制造業的優化升級步伐;要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在政務、商務和國民經濟其他領域廣泛應用信息化技術,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使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動。
二、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為夯實和諧社會物質基礎提供制度保障
體制創新是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要保持持續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就要建立一套能夠適應其發展要求的制度和體制。在生產力諸要素中,人是開拓、創造先進生產力的主要動力。體制和機制創新的本質是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展生產力。首先,要實施勞動力資源充分利用的戰略創新。工業化發展的目的不是排斥勞動力,而是一個不斷創造和擴大就業領域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是第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進程,也是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進程。在這一進程中既要培養大量優秀的科技人才,又要培養大量優秀的管理人才,還要培養大批優秀的技術工人,使勞動力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人才結構更加趨于合理。其次,要創新分配機制。要創造既有利于先進生產力發展,又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的分配體制和機制。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還要創新人才機制。要建立目標明確、有效激勵的人才選拔培養機制,做到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建立方式靈活、來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即“戶口不遷、關系不轉、來去自由”;建立與人才引進、人才交流、人才穩定、人才培養相關的人才服務機制;建立和完善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傾斜的分配機制,真正體現“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回報”。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積極穩妥、規范有序”的原則,以產權多元化為突破口,以股份制改革為重點,十一五期間全面完成國企改革的任務,創新企業發展機制。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要制定企業導入機制、資金導入機制、項目導入機制,增強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進一步放寬非公有資本進入的行業和領域,拓寬非公有制企業融資渠道,消除體制和歧視性政策,依法保護私有財產權和非公有制企業權益。要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幫助市場主體在公開、公正、公平的條件下發展,使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要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換句話說,各級政府都應該從傳統體制下的經濟建設型政府轉成公共服務型的政府。要由投資主體轉變為制度的供給者和政策、規劃的制訂者,通過良好的公共服務來增加社會投資。各級政府在轉變職能過程中,主要以通過健全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來改善宏觀調控體系,要把工作重點放到為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和優質服務上來。把生產經營權交給企業。但是,轉變政府職能并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設計,更靈活的策略和手段。在維護經濟秩序和法治環境,保護各類產權,在市場準入與退出,在推進就業和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監督功能決不能削弱,還必須強化。
三、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協調發展
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產業基礎,工業化與城市化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原動力,它不僅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而且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必然導致產業、資本、人口的地域空間集聚,由此帶動城市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推進工業化又要以城市為依托,城市化發展帶來的集聚經濟效益、外部經濟效益以及優位經濟效益(包括地理優位、交通優位、資源優位)等,又反過來加速工業化的進程。因此,工業化和城市化既有相互制約,又有相互促進的關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在《現代經濟增長》一書中指出,伴隨經濟的增長,會出現兩個最重要的變化,這就是:“產品的來源和資源的去處從農業活動轉向非農業生產活動,即工業化的過程;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人口分布發生變化,即城市化的過程。”這兩個過程的關系,首先是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基于這一認識,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必須把加速工業化放在首要位置,以此帶動城市的發展。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基本實現工業化,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基本內容就是降低農業勞動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但這一個降低、一個提高卻受到我國比較突出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我國這一矛盾主要有兩大突出表現:其一是三農問題比較棘手,大批農業剩余勞動力要轉移出去,農業仍然是最脆弱的產業,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缺乏穩定的增長機制,人多地少,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影響全國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巨大,向非農產業轉移困難,農村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都十分落后。其二是城市化水平滯后、城鄉關系不協調。由于我國社會經濟“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后于工業化水平,工業化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我國經濟將會獲得更快的發展。
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共同發展成為人們著重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統籌處理好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機械化的關系,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小城鎮的產生和發展,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促進鄉鎮企業的改組、改制和技術進步,提高素質,鼓勵鄉鎮企業把自身的發展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主營領域,通過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升級。要穩步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不僅使農民從生活上享受到工業化帶來的成果,而且徹底改變農業的生產方式,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統籌處理好城鄉就業的關系,要考慮城市就業問題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消除農民進城務工的各種歧視性政策。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的同時,還應重視增加就業崗位;在鼓勵知識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資金技術密集的重化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等產業發展,促進工業結構高級化,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的同時,還應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擴大出口和增加就業崗位。在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時,應努力發展第三產業。在調整所有制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時,應積極鼓勵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統籌處理好城鄉社會發展的關系。應加大對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救濟等方面的投資,鼓勵、支持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逐步縮小城鄉社會發展方面的差距。統籌處理好城鄉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經濟發展,都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治理城市環境污染的同時,重視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和重建,加速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加大退耕還林、沙漠治理的投資,加快防護林體系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的步伐,防止水資源污染和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的濫用和浪費。
參考文獻:
1、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行業規劃司.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新型建筑工業化就是指通過現代化的制造、運輸、安裝和科學管理的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來代替傳統建筑業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業生產方式。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基本內容是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科學合理地組織施工,發展施工專業化,提高機械化水平,減少手工勞動作業;發展建筑構配件、制品、設備生產并形成規模經營,為建筑市場提供各類通用建筑構配件和制品;制定統一的建筑模數和重要的基礎標準,合理解決標準化和多樣化的關系,建立和完善產品標準、工藝標準、企業管理標準等;采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優化資源配置,建設節能環保的現代化建筑。
一、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歷史
建筑工業化在國外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新型建筑工業化,注重數量和效率。表現為二戰結束以后,在巨大的社會需求下建造了大量的建筑。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要求的不再是建筑的面積或規模,而是多樣性。“標準化”開始向“多樣化”轉變,這就是第二階段。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重點轉向節能、降低物耗、降低對環境的壓力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階段。
我國建設部于改革開放初期頒布實施了行業標準JGJ1-79裝配式大板居住建筑結構設計和施工暫行規定,后來修訂為《裝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設計和施工規程》。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步伐曾一度停滯。
二、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設計要點
1、建筑圖紙的繪制。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圖紙繪制是根據建筑構建的類型、規格、質量材料等,將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積廣、共性多、通用性強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設備裝置經過綜合研究編制而成的標準設計圖。圖紙繪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步設計階段,它是在工程開始前針對工程的建設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結構要求等繪制的參考圖紙;第二階段是施工中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設計,對出現的一些變動的再設計。新型建筑工業化對建筑工程的效率、環保、成本和技術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圖紙的準確繪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各項要求,將工程的各項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減少問題出現的幾率,保證工程的質量。
2、建筑材料的采購。建筑材料是整個項目工程進行的基礎,它與建筑結構共同搭建起整個工程的框架。現代建筑工程對材料的要求是高強度、輕質量和多功能,而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點,所以加強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開發,著重推廣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新型建筑工業化的要求,更是現代建筑工程的發展趨勢。
3、建筑模數的利用。建筑模數是指在建筑設計中,統一選定的協調建筑尺度的增值單位。它是建筑物、建筑構配件、建筑制品以及相關設備尺寸相互協調的基礎,所以每項建筑工程的啟動,都必須進行相應模數的分析。目前世界上統一采用的基本模數數值用M表示,也就是1M=1000mm,在它的基礎上又分為擴大模數和分模數。其中擴大模數的基數是3M、6M、12M等,我國一般采用3M為標準建筑模數,可以滿足使用的要求,又能減少構配件規格類型。建筑部件的構造都應該按照模數進行設計,這樣就有利于生產企業生產出工程所需規格的生產預制構建。
4、建筑結構設計。建筑結構設計就是設計人員對施工建筑的表達。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證的,在工業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對建筑結構體系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核算。常見的房屋建筑結構有磚木結構、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鋼結構等,每種結構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是這些傳統的建筑類型,并不是我國現階段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的主要模式,新型建筑工業化設計需要的建筑結構體系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分別是全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全預制裝配式框架結構和全預制裝配式板柱結構體系等。這些結構形式全采用工廠化的制作,產品質量有保證;外墻裝飾面和外墻板同時預先制定減少了現場的裝飾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進度;此外減少現場的作業量降低了粉塵和污染比較環保。
5、構造節點的安排。新型建筑工程的開展會產生一些交接口,這些交接點就是問題經常出現的地方,所以在交接點材料的使用上必須慎重,既要保持其經濟適用性更要保證其安全性。通常在工業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構造節點的施工設計是整個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任何節點出現問題可能導致影響整個工程項目。而構造節點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組件之間的連接點、預制構件和設備管線的組合、建筑構件與預制品的組合等方面。對這些構造節點的設計要從整個工程的大結構下進行,能不設置這些節點就最好少設置,而節點的材料之間的類型和特點也要相適應,在使用這些節點材料的同時,更要注重對這些材料的研發。
三、新型建筑工業化設計發展的優勢
新型建筑工業化設計發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的簡化。當新型建筑工業化實現時,建筑的構件也會標準化,結構設計不再需要對每一種荷載都設計一種截面,也不再需要畫出很多的圖紙,而只要選擇合適型號的構件就可以了。
2、方便施工現場的管理。新型建筑工業化要求的機械化程度很高,需要的人工就相對減少了。更少的人員和更多的機械化使得現場更接近于工廠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現場的管理。
3、施工效率的提高。建筑的各部件幾乎均在工廠預制完成,甚至裝修也在工廠完成,現場只是完成吊裝和拼接。國外的經驗表明,采用預制裝配式建造方式與現場手工方式可節約30%的工期。
4、施工質量的提高。工廠預制則是在穩定的工廠環境中,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使得各部件都有相似且可靠的質量,從而有利于結構整體的可靠性保證。
5、環境的影響減小。大部分建筑部件都在工廠內預制完成,現場作業大大減少,其帶來的噪音、粉塵等污染也得到很好的控制。工廠的加工速度快,整個工期也較短。
6、節約成本。據統計,與傳統現場施工方式相比,新型建筑工業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積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減少47.35%,垃圾減少58.89%,污水減少64.75%,對資源節約的貢獻非常顯著。
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必將成為我國建筑工程未來的發展方向。新型建筑工業化對于建筑工程質量的整體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中,設計師應改變傳統的操作模式,拋開獨立思維,將設計與研發相結合,從而促進我國建筑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史曉燕等.談我國建筑工業化的實施途徑[J].山西建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