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6 20:28: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石油化工概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I106.9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0829(2012)01-0077-03
作為責任編輯,午后,一杯清茶,手捧《杏壇弦歌》,靜靜地品味,思緒一下子到了遙遠的邊疆——新疆克拉瑪依市。
克拉瑪依市是舉世聞名的石油城市。曾經的亙古荒原、蒼茫戈壁,在來自全國四面八方中華兒女的頑強拼搏下,一座滿目綠蔭、碧波蕩漾、充滿勃勃生機的新型石油化工城市拔地而起,被譽為中國西部“璀璨的寶石”、“戈壁明珠”、“沙漠美人”。由三秦大地而去的張展華就是這眾多開拓者中的一員。自上世紀80年代初應聘到克拉瑪依中學任教,克拉瑪依就成了張老師的第二故鄉。在繁忙的教學之余,張老師憑借深厚的文學功底,刻苦攻讀,潛心文字。其著作《杏壇弦歌》于2011年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精選詩文146篇,近43萬字。全書大體分學術研究論文和文學作品兩類,有“杏壇弦歌”、“名亦有道”、“信筆閑談”、“詩以言志”四部分。
“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莊子·漁父》),作者將神圣的教育事業以及包括自己在內的誨人不倦的教師同行們與孔子相比,《杏壇弦歌》成為其畢生追求的目標。“杏壇弦歌”部分收錄的是作者在語言學、文學和語文教學等方面潛心研究的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充分體現出作者作為一名現代語文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深厚專業功底與豐富教學經驗。縱觀張展華老師的學術研究可以看出,作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應具備三方面的基本條件:
一是高尚的師德。熱愛教育事業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張老師之所以能在平凡的教育崗位取得卓著成績,主要是因為他熱愛教育事業。“三十多個春秋的教學生涯,是我全部生命的價值所在”(《我的教師情結》),一語道出了張老師視教育為生命、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從《杏壇弦歌》所收錄的學術論文可以看出,所有文章都與語文教學有關,是作者深入研究教學活動所取得成果的全面展示。一個教師如果不熱愛他所從事的事業,也就不可能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張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之情在其學術論文中充分地體現出來。《搞活,是教好語法的關鍵》、《中學生課外閱讀管窺》、《關于“四十五分鐘”的老調重彈》、《作文教學三探》等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期望。眾所周知,現在許多中小學為提高升學率,拼命給學生加重課業負擔,擠占課余時間,學生 苦不堪言。張老師強調“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提出的“語文教師要注意搞好學生課外閱讀”、“提高學生課外閱讀量”、“改進語文課的詞匯教學”、“教語法要從興趣入手,有了興趣才能活起來”等觀點,對當前的語文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學好語文的關鍵在于多讀書。身教重于言教,張老師強調學生多讀書,他自己也是愛讀書的表率。如果沒有廣泛深入的閱讀,就不能呈現出《杏壇弦歌》中的精辟論述。作者對讀書的喜愛也是描繪得淋漓盡致,“書頁的觸摸溫暖踏實,翻閱書頁的手指擁有細微的快樂。而目光所觸之處,眼睛得到了清涼”,“一本好書,一段美文,總能‘潤物細無聲’般地撫慰自己的心田,滌蕩自己的靈魂”(《活著,要像一本書》)。
二是扎實的知識功底,良好的學業修養。“杏壇弦歌”所收錄的學術論文,大體分三類:一類是語言學方面的,如《絮話漢語中的對偶美》、《古詩詞的特殊句型》、《也談“施受同辭”》、《前加程度副詞的動詞例析》、《關于模糊語言學》、《現時親屬稱謂詞語索源》、《略說關中方言形容詞》、《新疆方言中的陜西情緣》、《病句“不病”嗎?》、《不宜直呼其名的語言現象》等;第二類是寫作和文學方面的,如《狀難寫之景舍不盡之情——說易中天》、《漫話曹操和他的詩——學生課外興趣學習班講稿》、《語苑徜徉說短長》、《唐太宗:一個經天緯地的詩人》、《武帝朝的一場權臣爭斗》、《面對新詩的期待》、《有必要學點格律詩詞及其寫作》等;第三類是語文教學論研究,如《搞活,是教好語法的關鍵》、《中學生課外閱讀管窺》、《關于“四十五分鐘”的老調重彈》、《作文教學三探》、《又是一年高考時》等。
這些論文體現出作者具有相當深厚的中文功底,特別是在古詩詞研究方面,不僅能剖析有關規律,更能自如吟誦乃至創作。《古詩詞的特殊句型》一文,作者依據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將特殊句型總結為“主謂倒置、動賓倒置、定心(中心詞)倒置、狀心(中心詞)位置的變換、難以辨析的補語、其他形式的種種變化”等六種類型,這種分類對于學習古詩詞有很大的幫助。“40多年了,由于所學專業和所從事職業的緣故,我對古典詩詞有著割舍不了的情結,時常不知不覺地順口流出,也自然而然地寫起詩詞來了”(《有必要學點格律詩詞及其寫作》)。“詩以言志”部分收錄的都是作者的詩詞作品,古詩詞格律填新時代內容,讓人耳目一新。在學術論文及詩文鑒賞中,作者也多處援引古詩文句,足見作者對古詩文的鐘愛與熟練。總之,語文教師需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是具備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語文教師是教學第一線的實踐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經常思考有關問題,尋求解決的途徑與辦法,提高到理論上來認識,就是進行研究。張老師的學術研究具有如下特點:首先是濃厚的興趣。正如該書序言中寇養厚教授所說“早在大學時期,展華就對‘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參加工作后,興趣和愛好依舊,結合語文教學,繼續進行語言學研究。”(《序言一》)創新首先要敢于質疑,《病句“不病”嗎》、《前加程度副詞的動詞例析》等文章,就是作者敢于質疑權威,以事實為依據進行認真探究的成果。“杏壇弦歌”部分收錄的學術論文,絕大多數已公開發表,有的還曾引起學術爭鳴及有關專家重視。其次是選題恰當,有價值。縱觀“杏壇弦歌”中的幾十篇學術論文,選題大小恰當,與中學語文教學結合緊密,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語文教學十分復雜,很多年輕教師在科研選題方面找不到著手點和突破口。張老師的經驗告訴我們,應從細微處入手,通過一個具體課題的研究,發現規律。《古詩詞的特殊句型》、《作文教學三探》、《不宜直呼其名的語言現象》等文章,均是結合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展開的研究,看似具體,實則為規律性探究。最后是廣泛收集資料,以事實為依據,說服力強。《絮話漢語中的對偶美》、《語苑徜徉說短長》、《略說關中方言形容詞》、《新疆方言中的陜西情緣》、《漫話曹操和他的詩》、《唐太宗:一個經天緯地的詩人》、《中學生課外閱讀管窺》等文章,作者或引用大量古詩文,或詳盡案例,論據翔實,論證有力,足見在資料收集、整理方面下了十足功夫。
“杏壇弦歌”部分中的《略說關中方言形容詞》、《新疆方言中的陜西情緣》等文章,既體現了作者具有深厚的語言學理論水平,更流露出作者對故鄉語 言的熱愛,“鄉音是故鄉的土語”、“我們無不是在鄉音中啟蒙,伴著鄉音長大,它是我們最能表達感情的載體”,雖然遠離故鄉,但作者時刻不忘家鄉的語言,在遙遠的新疆尋找關中方言的印跡。《狀難寫之景含不盡之情——說易中天》、《給周逢武先生的一封信——試評(試刊號及其它)》等文章,讓我們看到作者對克拉瑪依這個第二故鄉的關切之情。作者高度評價《克拉瑪依賦》:“‘是塞北卻似江南,無漁舟而有晚唱’,成了克市中小學生贊美故鄉常用的詩句。”《克拉瑪依日報》是對外宣傳克市的窗口,在創刊之初,作者大到文章立意小到標點句讀,謙遜地指出了存在的五個方面的問題,著實下了一番功夫。“一口氣寫完這封信,天已快亮了”,關切之心足以窺見。
“信筆談閑”部分,或寫景狀物,或敘事記人。除對故鄉長安的記憶外,更多的是給我們呈現克拉瑪依市的美景奇觀。《我的胡楊樹》、《又見晨雪》、《烏爾禾一日游》、《“三十八”公里小記》等散文,把神秘而生疏的克拉瑪依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熟知了魔鬼城、烏爾禾、三十八公里、九龍潭等克拉瑪依的獨特風光,以至于在《遨游新疆——讀阮章競》一文中對阮先生發出“烏魯木齊、伊寧、喀什、和田吐魯番作者都去了,寫了,但卻沒有到過克拉瑪依,這真是一大遺憾”的感慨。作者對克拉瑪依市的熱愛,正是源自于克拉瑪依市這座石油石化新城日新月異的發展。如果說《夏夜,那克拉瑪依河的燈》、《秋夜聽雨》、《翠鳥》等是對克拉瑪依市這座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帶動城市環境優化的贊嘆,那么《石化的筆名》則是更直接地對石化工業的歌頌。“煉塔”、“翼龍”多么雄壯的名字,作者拿來比喻石化,謳歌石化,石化對這座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實在是太大了。憑著雙腳,從第一次走進煉塔,“開始了我從柏油小路到壯闊的石化大道的出發”,作者見證了石化工業的成長。“振翅的飛”、“細膩的性格”成為了翼龍的“雙翼”,“多了這么兩只龍翼,公司才得以強大、崛起”,表現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以至于最后發出了“我也是石化人”的吶喊,作為石化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詩以言志”部分,體裁形式多樣,有古體詩、格律詩、賦、詞等,或直接抒情,或借景借事抒情,歌詠對象十分豐富。一首首詩句,就是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或活潑,或嚴肅,但歌頌油城的美還是深深烙印在作者心中的情結。《油城三景頌》、《油城詠物詩六首》、《九龍潭即景》、《臨江仙·克石化贊》、《水調歌頭·工業園展望》、《浪淘沙·夜游世紀公園》、《念奴嬌(正體詞牌)——油城大農業》、《念奴嬌(別體詞牌)——油城大農業》、《油城春賦》、《油城丁香賦》、《油城玫瑰賦》等詩詞賦中,大到工業、農業,小到一棵植物,都是作者熱情謳歌的對象。油城“春園三魁”之一的玫瑰,“祖中亞而繁衍全球,宜吾土而芬芳油城”,玫瑰已成為“石油人之至愛也”。談到油城的農業,更是“無盡棉田平展展”、“牧場如茵,牛奔羊隱,花影隨風舞”引得“中外關注”、“世人矚目”。生態環境的優化,得益于石化工業的快速發展。“飛起油龍三百萬,金山堆滿有銀山”,可見石化工業帶來的巨大物質財富,為克拉瑪依市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古今多少事,我心系油香”,石化工業已成為每個克拉瑪依人的驕傲。“戈壁寂寥成鬧市,洪荒蕭瑟起嵐煙。僅僅二十年”,是什么推動了這座城市的迅速發展,僅僅是因為有資源嗎?《呼喚——寫給黨的女兒楊拯陸》、《不朽——寫給鐵人王進喜》、《送別老王兄弟——寫給我的一位農民工朋友》等詩篇,告訴我們答案是否定的。油城的巨變,靠的是一代代石油人憑著“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鐵人精神,以及要為祖國摘掉貧油國家的帽子的信念,依靠他們的艱苦奮斗,換來了今天克拉瑪依石化工業的發展,乃至整個城市的崛起。
前言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步伐日益加快,伴隨著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接受來華留學生的數量的增長速度也是不斷加快。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是拉動我國高校向國際化邁進的重要因素。為此,許多高校審時度勢紛紛涉足來華留學生教育這一領域。2014年起,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分別在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石油煉制)、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招收69名尼日利亞留學生,這也是我校創校以來招收的第一批留學生。目前這批留學生已經進校一年,我校首次接受留學生來校學習,在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雖初顯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筆者根據我校情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目前我校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現狀進行探討。
一、留學生課程設置現狀研究
我校目前共設有化學工程與工藝、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留學生專業,并在留學生進學校之前制定了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領域課”、“實踐教學”、“專業技能”五個模塊。具體課程設置詳見表1、表2。從上表1、表2得知,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公共基礎課”所占學分比例分別是33.74%和21.57%,“實踐教學”部分所占總學分比例在27.7%和13.73%左右,由此可見我校“公共基礎課”所占學分偏多,且“公共基礎”課程模塊未設置選修課程,必修課中社科類課程只有《中國文化概論》,缺乏其他人文社科類課程;部分課程(如漢語精讀等)學時學分設置較多,日常行課時間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為保證能夠正常完成教學任務甚至安排假期行課,加重學生學習任務。從課程設置情況來看,為保證人才培養的綜合性,筆者認為學校應對現行課程進行評估及篩選,適當控制部分課程的學分學時以減輕學習任務,增設受留學生歡迎的課程。應考慮在“公共基礎課”模塊中增加“公共選修課”模塊,開設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文社科類、藝術體育類等課程以豐富留學生學習內容。此外,學校還應定期安排留學生外出活動,如外出旅游,參觀博物館、組織觀看戲曲、武術、雜技表演等,使他們對中國文化有比較直觀的了解。[1]表1顯示,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專業領域”課程設置中缺少選修環節,缺乏社科類課程。表2表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歲增設“專業領域”選修課模塊,但課程類型及課程門數不多,“專業領域選修課”中雖有《博弈論》、《領導科學》等社科類課程,其他仍屬專業課。可見我校留學生課程體系設置在存片面性,傾向“知識本位”弱化了“興趣本位”。
二、留學生教學語言現狀研究
我國留學生教學語言主要分為強調“教育國際化”以及強調“教育本土化”兩種。“教育國際化”即開設全英文授課課程,主要使用英語授課,包括學位論文或畢業設計等均采用英文,旨在促進我國留學生教育與發達國家教育接軌,這種方式針對英語為官方語言的留學生而言可以降低其學習難度;“教育本土化”指主要采用漢語授課,學位論文或畢業設計統一采用漢語,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也對中國文化深入了解和學習,“教育本土化”有利于突出中國留學生教育特色。[2]我校69名尼日利亞留學生在進校學習之前,已有52名已在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學習過一年的漢語,具有有一定的漢語基礎。但另外17名留學生沒有漢語基礎,為此我校利用假期時間對另外17名學生進行漢語技能集訓,并在正式上課之前對這批留學生進行漢語技能測試,發現這批留學生漢語水平較高,除個別學生外幾乎全部通過測試。為保證留學生人才培養的綜合性,我校留學生教學語言主要采用中英結合的模式,對于專業性不強、課程難度相對較低的“公共基礎課”采用中文進行授課;考慮到英語為尼日利亞官方語言。對于“學科基礎課”、“專業領域課”中部分專業知識性較強的課程則采用全英文授課方式,以降低留學生學習難度。這種“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有機結合的形式一方面保證了我校培養的留學生具有中國教育特色,另一方面也確保了培養的留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國際競爭力。為更好地提高我校留學生漢語水平,筆者建議學校應進一步豐富第二課堂活動,加強漢語實踐環節。如由學校國際交流合作處牽頭,定期組織留學生漢語技能大賽、中尼大學生歌唱比賽、中尼大學生朗誦比賽等活動等。此外,還應鼓勵我校留學生參加HSK(漢語水平考試),以便快速提高其語言能力。
三、留學生教育管理現狀
目前我校留學生管理分為學籍管理、簽證及居留證管理、生活管理三個方面,由學校相應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學籍管理由教務處負責,簽證及居留證管理由國際交流合作處負責,生活管理由學生處、團委負責。目前我校留學生管理存在不少問題,如各類相關管理制度制定滯后,針對留學生管理信息系統尚未開通,留學生獎勵機制尚未開始構建。為進一步增強我校國際化競爭力,更好地對留學生進行管理,筆者認為應實現外事交流、留學生教學、日常管理及住宿等后勤管理的“一體化”,具體表現在:(1)相關部門應健全各項留學生相關管理規定及辦法,如制定“留學生在校學習的有關規定”、“留學生獎學金年度評審制度”、“留學生校外住宿的管理規定”等一系列詳細的規章制度;(2)為保證留學生人生安全,學校應加強與茂名市公安局外事部門溝通,定期邀請外事部門專家來校宣講我國政策法規,使法制教育落到了實處;(3)由國際交流合作處和教務處牽頭,找專人研發“留學生管理信息系統”并投入使用,使我校留學生教育管理更加科學化、現代化。[3]當前,我國高校對學生的管理工作,歷來偏向留學生介重管理與約束,服務意識比較淺薄。筆者認為學校在完善“剛性管理”的同時,也要注重“柔性管理”,樹立“服務意識”,具體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如留學生在學習遇到困難應及時了解,并給出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當留學生在異國他鄉生活出現不適應甚至顯示有心理問題時,負責管理留學生的輔導員及班主任應及時干預并給予正確疏導;總之,在留學生管理工作應做到“剛柔并濟”,更好地為留學生服務,使之輕松愉快地度過美好的留學生活。
參考文獻:
[1]徐玫.來華留學生管理工作探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37.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工程為2萬噸級液化泊位沉箱碼頭,地處某沿海地區。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同時運用相關知識,對碼頭結構做出科學的設計,并且對碼頭進行合理的平面布置。
二.課題依據
根據工程實際,本設計擬采用重力式沉箱碼頭結構,碼頭規模為2萬噸級,功能為液體石油化工品碼頭。
此設計的依據:
(1)所學教材:水力學,水利工程制圖,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地基基礎,港口水工建筑物,港口規劃與布置等;
(2)圖集:港建標準圖集等;
(3)國家現行有關規范和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海港總平面設計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海港水文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港口工程荷載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重力式碼頭設計與施工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防波堤設計與施工規范、港口與航道土木工程師實務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港口工程地基規范等;
(4)其他:中國海洋大學勘察設計開發院.萊州港擴建二期工程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等。
三.意義
隨著經濟個球化的發展,運輸事業發展迅猛,運輸力一式也日漸多樣化,但是水上運輸做為承擔著大數量、長距離的運輸,以其成本低廉、安個可靠,仍是在干線運輸中起主導作用的運輸形式。碼頭做為其航運的起始點,其靠泊能力必須與運輸市場需求相適應,因此近年來國內各港口的筑港事業也在不斷擴大。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海上油品運輸市場日益繁榮,油品運輸船舶大型化己經成為降低運輸成本的卞流發展趨勢。由于港口碼頭建設周期長、審批手續繁雜等原因,港口碼頭的建設速度不能完全滿足國內船舶運輸大型化的發展速度,一些在用老舊碼頭而臨被海運市場淘汰的局而。對于港航專業的學生,掌握好學校所學的知識,同時對于實際工程加深認識,對于我們今后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我們將更從容的去面對今后的工作。
通過畢業設計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可以培養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正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畢業設計要求我們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獨立系統的完成一項工程設計,解決與之有關的所有問題,熟悉相關設計規范、手冊、標準圖以及工程實踐中常用的方法,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強的顯著特點。因此畢業設計對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提高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四.國內外研究動態
重力式碼頭作為我國重要碼頭結構之一,在碼頭工程施工中已被廣泛應用。重力式碼頭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僅具有抗凍、抗病和堅固耐久特性,同時對船舶荷載和地面荷載也有一定承受能力。重力式碼頭憑借其獨特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提高港口競爭力,滿足大型船舶需求。然而,在用重力式碼頭結構進行施工的時候,也會出現一些間題。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采取相應措施以更好的對重力式沉箱碼頭施工質量進行控制。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重力式碼頭施工質量將會得到有效控制,更好的促進港口發展。
另外,重力式碼頭雖然具有結構簡單,耐久性好,適應荷載變化及施工方便等優點,在工程上得到廣泛的采用,但由于它是依靠結構自身重量來獲得穩定,因此比較沉重,對地基條件要求較高,在實踐中,由于地質條件的估計不足,或者施工中對地基及基礎的處理不善,而造成碼頭的位移和沉降量過大,甚至發生結構整體失穩滑坡,導致碼頭破壞的例子也時而出現.因此地基的處理就成為在軟基上建造重力式碼頭的關鍵.
最近幾年,隨著起重安裝設備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大型半潛駁在沉箱浮運安裝中的應用,沉箱結構越來越大,由幾年前500t控制到目前超過3000t。根據我們了解,國內大型沉箱以前通常用于重力墩式結構,在連片式深水泊位的應用主要在這幾年才開始采用。重力墩式結構后方沒有填土,沒有水平土壓力的作用,基床應力的問題并不明顯。而碼頭前沿水深不大的情況下,有填土土壓力的重力式沉箱結構的安全指標取決于抗滑、抗傾和基床應力,然而,減小結構自重會降低抗滑、抗傾的穩定系數,通常不考慮通過減小結構自重的辦法來降低基床應力。
五.研究的基本內容
1.確定碼頭的平面尺寸、碼頭結構型式及構件的主要尺寸;
2.環境條件收集與選定;
3.碼頭主要構件的內力計算;
4.碼頭結構穩定性驗算,基床承載力驗算;
5.選擇碼頭附屬設備,主要為系船柱和護航。
六.成果形式
1.要求完成的圖紙、規格及說明書
(1)計算書要求:結構計算書一份;
(2)碼頭、結構施工圖。
2.主要內容包括;
(1)碼頭設計總說明;
(2)碼頭平面、立面和剖面圖;
(3)結構設計總說明;
(4)結構布置圖和配筋圖;
七、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海港總平面設計規范(JTJ211-99).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海港水文規范(JTJ213-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港口工程荷載規范(JTJ215-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重力式碼頭設計與施工規范(JTJ290-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港口工程地基規范(JTJ250-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防波堤設計與施工規范(JTJ2981-9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7.港口與航道土木工程師實務手冊(編寫組)編.港口與航道土木工程師實務手冊.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5
8.馬云球.港口水工建筑物.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8
9.洪承禮.港口規劃與布置.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0
10.董勝,孔令雙.海洋工程環境概論.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3
八.研究工作進度
20XX.12.2120XX.01.10 完成荷載作用的分類計算;
20XX.01.1120XX.01.20 完成畢業論文中期檢查;
20XX.01.2120XX.02.10 完成碼頭的穩定性驗算;
20XX.02.1120XX.02.28 完成結構內力及承載力基床,地基計算;
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并采取相應措施,尋求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法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媒體時代賦予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新媒體的界定及特點
新媒體是指相對于電視、電影、報刊、廣播等傳統媒體而言,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等向人們提供信息服務的媒體。
(一)即時性
與看報紙、聽廣播、看電視相比,新媒體即時傳播的特點,使新媒體使用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隨時隨地接收信息,也可以隨時將新信息加工,實現信息零距離傳播。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樣,同樣講究時效性。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新載體,以其強大的信息速度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及時有效的開展。
(二)互動性
新媒體使人際交往可以跨越地域、時間、生活圈等障礙,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即可以是發言者,又可以是傳播者和接受者,實現了信息的多元化互動交流。對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可以及時了解信息參與者的訴求,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廣泛性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量大、冗余信息多。一些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傳播反面言論,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日益復雜化。因此,從信息價值的可靠性來說,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二、新媒體在思想政治工作運用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一)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推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設
新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通過手機短信和網絡等途徑可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各類信息,這極大地方便了廣大群眾,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即時地與群眾進行溝通與交流,延伸了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效率和影響范圍。
(二)新媒體的傳播優勢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
新媒體的傳輸的速度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和周期,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新媒體的跨時空性打破了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面對面接觸的教育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網上交流活動極大地縮短了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廣大群眾之間的距離,營造了一個跨地域的信息傳播空間。
(三)新媒體的豐富信息拓寬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視野
思想政治工作既可以借助新媒體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又可以更大范圍、主動、快速地向被教育者宣傳正確的思想、理論與政策,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空前廣闊的平臺。
三、努力構建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平臺
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很多。相比開會學習、談心談話等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平臺更加隱性,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思想狀態,越來越廣泛的被人們所接受。面對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益復雜化,探索新媒體時代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如何利用新媒體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建立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宣傳平臺
1、更新觀念,樹立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認識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調整工作思路,把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與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新舊媒體優勢互補,全方位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通過網上網下、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利用手機、互聯網在信息傳播時效性強、互動方式多樣化的特點,可以通過開辟“在線論壇、網上直播、微博訪談”等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就人們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這類論壇或訪談上展開討論。報紙、雜志等導向鮮明,公信力強,我們可以用它來報道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以此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和多樣化。
利用新舊媒體相接合,積極把握民生動向,針對各項問題,在線上及時答復的同時,在線下積極協調給予妥善解決,可以有效規避各類矛盾的發生,進一步增進黨群關系。
2、建好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宣傳平臺
在新媒體、新技術條件下,以先進的思想理論來引領黨建網絡文化建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快捷、圖文并茂和聲像俱佳等特點,設法提升網絡陣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建立完善領導信箱、微信公眾號、BBS等的建設,打造基層訴求表達通道,傾聽大眾的呼聲、解決群眾實際困難,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
堅持網上時時有黨的聲音,加強網絡法制教育,采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健全完善網絡管理制度,引導人們提高法制意識,自覺遵守有關網絡、信息傳播的法律規定。加強對網絡信息傳播的監控力度,把不良信息隔離在用戶終端之外,最大限度地凈化網絡空間,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輿論環境。
(二)建立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交流平臺
通過新媒體搭建思想政治互動交流平臺,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學化。由專人專部門將思想政治工作以網頁的形式向人們呈現,實現與群眾的交流、溝通,并進行答疑解惑,使之成為信息傳播、交流溝通和管理服務的平臺。在內容上重點各級領導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思想政治工作教材和調研報告等。同時,對于廣播、電視、書刊、等傳統媒體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文章等信息,運用新媒體予以二次,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四、結論
在新媒體發展日益迅速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新媒體時代的新形勢,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載體,有效地利用這些新興媒體,推進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深入,為社會發展和改革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發展現狀
現在國內設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過控”專業)本科專業的高校110所,建有“化工過程機械”碩士點的高校30余所,設立博士點的高校14所[1]。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過控”專業的前身為食品機械專業,是我國最早開始食品機械專業人才培養的單位之一。1958年即開始食品機械專業人才培養,為我國食品、輕工機械行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技術人才,在行業內享有很高聲譽。現如今,“過控”專業依托江南大學在輕工、食品行業的整體優勢,結合新形勢下食品、農產品加工機械的發展要求,在加強專業基礎的同時,構建有輕化工特色的“過控”教學體系,確定食品特色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方向。
“過控”專業與國計民生戚戚相關,行業關聯度大,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強,是我國高等工科教育的重頭專業[2]。我校本專業是以過程裝備設計和制造為主體、過程原理和控制技術應用為兩翼的學科交叉型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機械學、電工電子學、過程原理與計算、傳熱與傳質、裝備控制技術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識,能在機械、輕工食品、石油化工、生物醫藥、制冷、環保和機械產品質量技術及安全監督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科學研究等方面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為了實現我校“過控”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需站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方向,不斷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我們對“過控”專業人才具備的素質及培養有以下方面要求:
(1)將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融入“過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高校教育的本質和核心是培養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潛質和能力,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具備創業生涯規劃和自主創業能力[2]。我們不僅要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扎實的“過控”理論知識、基本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善于洞悉“過控”行業的商業機會,擁有較強的領導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具有提出、解決帶有挑戰性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具有開創和管理企業綜合素質的創新型綜合人才。
(2)加強重視實踐教學和生產實習等實際操作方面的學習培訓。實踐性環節訓練對“過控”專業人才來說,是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3]。我們應注重實踐課程設計和實踐環節訓練,加大實踐環節的訓練比重,豐富實踐教學形式,計劃合理化、形式多樣化地開展社會實踐、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科研訓練等環節。同時,建立開放性的實驗中心和社會實踐基地,為“過控”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訓練和演習的場地,促進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切實強化實驗課程教學效果。
(3)將其他課程加入專業課程體系中相互滲透,形成綜合性跨學科課程。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環節,是實現培養目標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一方面,讓創新創業課程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吸收創新創業教育元素,讓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選修其他領域的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以此發現本專業領域與其他領域結合而帶來的商機。
基于我校“過控”專業的特色就是以食品機械為前身,在食品、輕工機械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成果。同時,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得到國內甚至國際認可,因此,將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理念引入“過控”專業人才培養中,必將達到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此外,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在2013年建成江蘇省食品先進制造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系國內第一個系統從事食品裝備相關技術的跨學科創新研究的省級研究基地,圍繞食品加工裝備、包裝裝備、食品無損檢測裝備、食品包裝裝備智能化和食品裝備設計制造過程數字化進行應用基礎和創新性研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為“過控”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良的技術平臺,同時為我校此專業人才建設增添了濃重的食品色彩,因此,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過控”專業兩者的培養理念相互融合勢在必行,將為“過控”專業人才培養開辟一條特色鮮明的光明大道。
3.食品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理念
食品科學與工程是應用理論科學及工程知識研究食品的理化、生化特性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門科學,一經興起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并在較短時間內發展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體系[4]。食品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要求學生不僅了解食品科學與工程理論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還具備獨立獲取知識、處理信息和創新的基本能力和素質。隨著食品工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許多新思維、新工藝、新技術、新手段不斷出現,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時期,食品工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5]。補充學科最新研究進展,分析研究熱點,會開闊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
江南大學以國家特色專業等優勢教學資源為載體,以“國家發酵工程技術中心”等強大工程實踐體系和國內本領域唯一的“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雄厚科研平臺為依托,在“培養研究型工程創新人才”育人理念的指導下,構建了食品科學與工程研究型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采取名師引領、知識優化、課程建設、創新實踐、科教互動、平臺構筑、環境熏陶和機制改革等措施,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學習、主動實踐和積極管理的研究型工程創新人才。該培養模式得到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業內一流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與評價[6]。教學理念、教學體系及管理機制在兄弟院校中被廣泛交流和應用。
4.食品科學培養理念和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相結合方式
(1)名師引領,牽手行業精英,課堂與課外雙管齊下。
《食品工程設計概論》、《食品加工裝備原理與設計》、《食品工業成套裝備應用技術》、《食品無損檢測技術》等課程的開設,是食品科學培養理念和“過控”專業相結合的最好橋梁,對這些課程的主講教師的專業文化素質提出了嚴苛的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深通過程裝備設計與制造、過程控制、成套裝備技術、機械設計與控制等專業知識背景,還兼備食品科學、糧油、果蔬、畜產品、水產品、飲料等食品加工工藝專業基礎。本學院經過長期發展建設,形成了一支由專家教授為首、年輕博士講師為輔的優秀教師團隊,這些優秀教師直接參與本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親自教授本科生專業核心課程,為食品特色的“過控”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最直接的保障。
與此同時,學院廣邀食品機械類龍頭企業的工程技術專家走近本科生[7]。或直接進入本科生課堂為學生分享企業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以自身形象為本科生樹立明確的奮斗榜樣。或本科生在進行文化理論知識學習完成后期,直接將本科生交予企業進行管理,將學生整個學習與生活都在企業,融入企業,畢業后可直接參加工作。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以促使“過控”專業學生更早接觸企業文化,可以依照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規律,打好學生的理論基礎,深化專業知識面,還可以更好地讓高校教育得到更新,反映當代工程科學技術發展前沿的最新水平。
(2)課程實踐、科研試驗到創新大賽,層層遞進。
“過控”專業人才培養任務主要靠教師落實。當代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僅是傳道授課解惑,還有一個重要職責是肩負學科學術研究的重擔。因此,授課內容的推陳出新往往要靠教師將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發展前沿動態融入課堂中。如我們在講授油脂產品加工課程時,先介紹油脂加工中機械壓榨法和溶劑浸提法各自的優缺點及注意事項,然后介紹目前市場上地溝油泛濫引起的社會危害等問題,進而引出小型家用榨油機的出現及在市場上的風靡情況。最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目前一款暢銷家用榨油機為例,分析優缺點,指出其核心技術并提出存在缺陷的改良方案,或者相似榨油機新產品的設計方案?在學生展開思維想象的同時,加以適當引導并及時給予理論技術上的支持,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工程設計實例分析中,學會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技術路線及方法,嘗試提出創新式解決方案并加以論證。
從課堂上學生提出的產品雛形中可以找出相關科學研究的價值,并以此為契機,讓本科生組建小團體加入教師的科研團隊中。以教師的科研項目為基礎,將本科生的創新產品進行設計、建模、加工、調試、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完善,最終加工生產出全新產品。在此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動手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遇到困難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新產品的成功研發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后期市場推廣更可以帶來商機和客觀的經濟效益。以最終研發成功的新產品為基礎,參加學校、江蘇省甚至全國性的相關創新創意大賽,參賽過程本身就是本科生難能可貴的學習磨煉機會和經驗,收獲的獎項和榮譽更是年輕人日后參加工作時需要的創新思維風暴的基礎和源泉。
(3)不同專業相同理念,交流促進合作,共同進步。
客觀上講,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過控”專業分屬不同學院,但是,學科之間的交叉性將兩者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一方面,“過控”專業的人才培養離不開食品科學知識體系。與“過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行業發展形勢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離不開“過控”專業的知識體系。食品科學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將最新研究成果工業化生產,這個轉化過程必須有機械設備及過程控制相互配合才能實現。因此,食品科學與工程和“過控”專業之間人才的相互交流合作,定期組織食品學院和機械工程學院之間舉辦座談會、學術報告、學術沙龍、創新創意比賽等活動,教授之間的科研合作、學生之間的學術交流必然產生“雙贏”局面,在此基礎上培養出來的人才必然是綜合性人才,才能滿足市場發展需求。
5.結語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理念在“過控”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應用是在我校輕工特色的基礎上實施進行的,是完全符合“過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可以滿足新時代產業發展對綜合性人才的強烈需求。只有這樣具備食品科學特色的“過控”專業人才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是特色鮮明、素質過硬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和社會。
參考文獻:
[1]張慢來,張琴,周志宏.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10(28):122-123.
[2]來永斌,陳秀,周毅鈞,伍廣.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雙創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3(13):133-134.
[3]劉偉.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2):57-62.
[4]楊濤,李艷,梁安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4:14-16.
[5]朱威.食品科學教學改革探索[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93-95.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13―0032―03
引言
現代社會,全球信息化的風起云涌席卷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隨著計算機、數字技術及網絡技術在信息領域的廣泛應用,各利,文獻信息的電子化、數字化給傳統的信息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信息檢索技術在現代社會尤其是教育領域得到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
一 基本概念
1 信息
信息就是經過加工后的數據,它對接受者的決策或行為有現實或潛在的價值。通俗地講,信息就是有用的消息。廣義地說,信息就是消息。
2 信息檢索
信息檢索是目前熱門的一個領域,其歷史由來已久。早期,在圖書館領域。就有文獻檢索,后來,隨著計算機的出現,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便出現了現在的信息檢索。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IR)就是對信息項進行表示、存貯、組織和存取的一種技術。現代信息檢索是指信息用戶在存在信息需求時的主觀能動性,表現在信息檢索能力上,信息意識強,信息獲取的能力就強。
3 信息檢索技術
信息檢索技術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檢索系統,如聯機數據庫、光盤數據庫或網絡數據庫檢索有關信息而采用的相關技術,主要有布爾檢索、詞位檢索、截詞檢索和限制檢索。信息檢索技術能根據用戶的查詢返回合適的信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過載的問題。
二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
人類對信息進行有意識的組織活動早在4000年前就開始了,其方式就是圖書目錄的編制,使特定的信息能夠以結構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后來發展的索引(Index)則更進一步加速了信息的快速存取,人們通過索引可以從一個概念或一組詞出發,找到其他與之相關聯的信息。索引作為信息組織的手段之一,多年來都是以手工方式產生的,一般是南編制人員憑借其知識和經驗進行設計而形成的結構性的分類,這樣產生的索引為人們的信息檢索提供了方便,但也難免有分類上的局限性。另外,大型索引很難憑人力編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大型索引的編制成為可能,索引技術的發展也為快速的信息檢索提供了前提條件。
目前,信息檢索已經發展到網絡化和智能化的階段。信息檢索的對象從相對封閉、穩定一致、由獨立數據庫集中管理的信息內容擴展到開放、動態、更新快、分布廣泛、管理松散的Web內容;信息檢索的用戶也由原來的情報專業人員擴展到包括商務人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各專業人士等在內的普通大眾,他們對信息檢索從結果到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多樣化的要求。適應網絡化、智能化以及個性化的需要是目前信息檢索技術發展的新趨勢。互聯網規模的急劇增大以及存儲系統規模的日益增加推動了現有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
以下是當今比較熱門的幾種信息檢索技術:
1 智能檢索或知識檢索
傳統的全文檢索技術基于關鍵詞匹配進行檢索,往往存在查不全、查不準、檢索質量不高的現象,特別是在網絡信息時代,利用關鍵詞匹配很難滿足人們的檢索要求。智能檢索利用分詞詞典、同義詞典,同音詞典等改善檢索效果,比如用戶查詢“計算機”,則與“電腦”相關的信息也能檢索出來;進一步還可在知識層面或者概念層面上輔助查詢,通過主題詞典、上下位詞典、相關同級詞典,形成一個知識體系或概念網絡,給予用戶智能知識提示,最終幫助用戶獲得最佳的檢索效果。另外,智能檢索還包括歧義信息和檢索處理。
2 知識挖掘
目前主要指文本挖掘技術的發展,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的發現、組織、表示信息、提取知識,以滿足信息檢索的高層次需要。知識挖掘包括摘要、分類(聚類)和相似性檢索等方面。
自動摘要就是利用計算機自動地從原始文獻中提取文摘。在信息檢索中,自動摘要有助于用戶快速評價檢索結果的相關程度;在信息服務中,自動摘要有助于多種形式的內容分發,如發往PDA、手機等。相似性檢索技術基于文檔內容特征檢索與其相似或相關的文檔,是實現用戶個性化相關反饋的基礎,也可用于去重分析。自動分類可基于統計或規則,經過機器學習形成預定義分類樹,再根據文檔的內容特征將其歸類:自動聚類則是根據文檔內容的相關程度進行分組歸并。
3 異構信息整合檢索和全息檢索
在信息檢索分布化和網絡化的趨勢下,信息檢索系統的開放性和集成性要求越來越高,需要能夠檢索和整合不同來源和結構的信息。這是異構信息檢索技術發展的基點,包括支持各種格式化文件,如TEXT、HTML、XML、RTF、MS Office、PDF、PS2/PS、MARC、IS02709等處理和檢索,支持多語種信息的檢索,支持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及非結構化數據的統一處理和關系數據庫檢索的無縫集成以及其他開放檢索接口的集成等。所謂“全息檢索”就是支持一切格式和方式的檢索,從目前實踐來講,發展到異構信息整合檢索的層面,基于自然語言理解的人機交互以及多媒體信息檢索整合等方面尚有待取得進一步突破。
另外,從工程實踐角度,綜合采用內存和外部存儲的多級緩存、分布式群集和負載均衡技術也是信息檢索技術發展的重要方面。
三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1 信息檢索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引發了教與學的重大變革,利用信息檢索技術促進知識更新、提高自學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已成為當今教與學中重要的一環。自主性學習是伴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的發展而形成的嶄新的學習方式,是建立在信息檢索技術應用基礎之上的一種探究式學習方式,強調讓學生掌握認知的手段和方法,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自主性學習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信息檢索是連接學習者與網上豐富資源的橋梁,學習者通過與信息資源的交互作用,獲取了所需的信息。更新了知識,滿足了個性發展需求,
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說,信息檢索是漫漫網海中的方向盤,是解決信息爆炸、自主學習、更新知識的有效手段。培養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
2 信息檢索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創新教育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焦點和核心,其實質是為了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技能的創新人才。創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很多已有知識,而是具有獲取新知識、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技
能,使其學會如何去組織知識,尋找、利用信息,具備不斷學習、接受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是當今創新教育的重點。據統計,一項技術的創新,竟有90%綜合了前人的成果,只有10%才是自己的成果。由此可見,信息獲取與利用的能力及效率將直接影響到創新工作的開展,而創新的效果又取決于各人信息能力的高低,奔涌不息的信息流是人們創新的源泉,信息檢索是知識更新的主要途徑,繼續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信息檢索可以不斷獲取新知識,發現新見解、新概念、新方法、新思路等,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
3 信息檢索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選擇、存儲、傳輸、轉換、分配的過程,而教師在授課之前就開始了信息的檢索、收集、篩選、轉換行為。特別是在現代教學過程中,教學信息不再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過程,而變成一個師生之間能夠實現信息互動的雙向反饋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最新教學信息,因此,教師必須掌握信息檢索技術以獲取信息,以便于有效地利用信息,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現代教學資源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日劇增,網上教程、網上論壇、學術成果、課程資料及各種政策法規、教育管理信息等日新月異,呈現出全球化、海量化、多元化、內容豐富分散、變化頻繁等特點。掌握了信息檢索的方法便可以無師自通,找到一條吸收和利用大量新知識的捷徑,把大家引導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中去,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索。因此,信息檢索技術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已在現代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對高校圖書館工作開展的影響
計算機集成化檢索軟件的投入使用,使圖書館的采訪、編目、流通、典藏、書目檢索等全部流程實現了計算機管理,使圖書館的各項業務工作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讀者利用圖書館也更加方便、快捷。現在,圖書館在軟硬件設施上為現代化信息咨詢服務提供了保障一各種光盤數據庫、涉及各個領域的中英文網絡專業數據庫、縮微膠片等多種媒體信息資源的提供,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層次讀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及大型多功能電子閱覽室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又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以自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享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現代化閱覽環境。
但是,信息檢索以及信息資源利用的效果好壞,不僅取決于檢索與利用者的檢索知識和信息能力,而且取決于他的專業水平以及語言利用能力。但是,好多讀者都不善于利用檢索工具。因此,如何幫助讀者提高檢索、獲取、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強化讀者對現代即時性動態信息獲取的科學方法的培養,已成為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
五 信息檢索的發展對科研的推動作用
信息檢索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中,從選題、立項、試驗、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成果鑒定到申報獎項,每一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檢索。據統計,科研人員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查閱文獻信息的時間要占全部科研時間的40%左右,只有大量搜集、整理、分析與利用信息,才能弄清楚古今中外進行過哪些研究、運用什么理論、采用何種方法、取得什么成果、達到何種水平、哪些研究領域還沒有涉及、哪些研究項目具有可行性、重要性和發展前景。掌握了這些信息,首先,可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水平與動向,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避免重復他人的勞動,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建立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其次,通過信息這一智慧的火種,可以使科研人員開闊視野、發展思路、啟迪創造力、開拓更新的、更高層次的、更廣闊的研究領域;再次,掌握信息檢索技術與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檢索效率,為科研工作贏得大量寶貴時問,縮短科研周期,加速科研進程,創造出更多的商附加值的技術成果。
總之,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檢索對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作用日趨明顯。
六 總結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對現代教育的各個方面如自主學習、創新教育、教育技術、圖書館工作以及教育科研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Internet的迅速普及,檢索方式必然向著網絡檢索的方向繼續縱深發展,多種技術的整合和檢索手段的智能化將使網絡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信息用戶范圍將得到空前擴大。
不僅在教育界,信息檢索技術在現代社會發展其他領域的應用都將是新世紀人類進步與發展的一個亮點。
參考文獻
[1]高榮林.現代教育技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151
[2]張宏斌,朱明富,陳德軍.智能化搜索引擎技術的研究進展[N]信息與控制,2003.
[3]張福泉.信息檢索的黃金時代[M].閩江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2005:69―70.
[4]孫建軍.信息檢索技術[M].科學出版社,2004:121―122.
[5]賀志剛.現代信息檢索[N].信息與控制,2003―18―19
[6]姜瑛俐.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74.
[7]葉平.創新教育新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135
[8]王良成.創新人才培養與信息素質教育[N]中國信息導報,2006.
[9]梅光耀.高校圖書館怎樣開展信息素質教育[D].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20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