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2: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新區發展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提高認識,增強推進科技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工作的緊迫性和責任感
(一)推進科技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總理強調,要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我市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一個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但在加快做大總量的同時,要更加重視質的提升。我市經濟社會的現實和長遠發展都要求更加依靠科技進步的推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走出一條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為主的具有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二)推進科技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工作是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促進企業做強做大的迫切要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聚集大量科技型企業,依靠自主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也是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的集中地、聚集區。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和應用高新技術,是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把科技服務引入園區,聚集各方面力量,抓好重大項目、重大產品、重大創新載體、重大科技工程,用高新技術武裝園區企業,為園區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二、強化措施,努力推進科技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工作
(三)推進科技服務入園。一是建立服務平臺,提供信息服務。建立“一網兩庫三臺帳”,搭建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一網”即科技網站,并與上級部門聯網,“兩庫”即項目庫和專家庫;“三臺帳”即園區企業基本情況臺帳、企業科技需求臺帳和科技入園工作臺帳。二是組織科技培訓,培養科技人才。組織專家對園區企業相關人員進行專門培訓,了解當代科技的發展方向,學習最新科技成果,掌握科技項目的對接方法、申報要求等。三是組織科技論證,提高企業素質。組織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科技論證,積極幫助其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民營科技企業。四是建立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工作站。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是我市適應新時期科技工作需要而組建的科技服務機構,是由省科技廳同意成立的隸屬市科技局的下屬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責是為企業提供科技信息、引進先進技術,協助企業申報科技項目,開展科技培訓等工作。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應設立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工作站,推進科技孵化基地建設,培育科技型企業,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與全國知名院校科技園的交流和合作。五是積極引導科技研發機構向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集聚,推動產學研結合,形成自主創新的合力。六是積極引導科技咨詢公司、風險投資公司、技術測試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專利事務所、法律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進駐園區,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
(四)保障政策入園。一是面向企業宣傳科技政策。通過上墻宣傳、上門宣傳、上網宣傳等多種渠道,使科技政策真正覆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所有企業,激發園區企業依靠科技開展創新創業的熱情。二是幫助企業爭取科技政策。要善于發現企業的科技成果,積極引導企業申請專利、申報成果鑒定,爭取國家、省級科技計劃和政策扶持。三是督促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落實科技政策。科技、財政、稅務等部門要協調配合,共同為園區企業落實稅收減免、政府采購、信用擔保等優惠政策,使園區企業真正得到實惠。
(五)促進科技項目入園。一是安排本級項目入園。市級各部門要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科技的投入,科技經費要向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傾斜,通過有限的經費投入最大限度地調動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引導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二是爭取上級項目入園。引導和幫助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企業申報科技支撐計劃、新產品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各類科技項目,幫助園區企業爭取上級科技項目經費。三是招引科技項目進園。把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現有的高新技術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收集起來,建立高新技術項目庫和科技成果庫,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招商活動,使高新技術產業重大項目和重大成果落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同時,注重招商引科,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科技項目,提升園區的科技水平。
(六)強化高新技術入園。一是推動企業自主創新。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發機構,加強科研開發,力爭多出科技成果,出大成果,從而推動企業依靠科技創新謀發展、上臺階、上水平。二是引導校企合作。在深入了解企業科技需求的基礎上,主動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行聯系,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企業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組織科技攻關。三是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大力推廣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制造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帶動產品設計方法和工藝創新、企業管理模式創新、企業間協作關系創新。
(七)推動科技人才入園。首先,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把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作為科技入園的根本任務,引導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向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集中。其次,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引進力度。建立健全技術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推行骨干技術人員年薪制,支持企業對關鍵技術骨干實施激勵政策,提倡以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出資比例等形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通過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創新型人才來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創業。
三、加強領導,確保科技服務園區工作落到實處
(八)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科技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工作的領導,將該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部署,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分管領導要親自抓,部門領導具體抓,確保科技服務園區工作取得實效。
醫學是缺陷性科學,不是所有疾病都有完美治療方案,不是所有治療方案都能達到預期效果,而這一特性必然導致醫療行為的局限性,甚至成為醫療糾紛最主要的產生原因。醫患糾紛是醫學產生發展的伴生現象,并不是一個新興產物。但是,今年來,醫患關系惡化,醫療糾紛影響惡劣,甚至有愈演愈烈的發展趨勢。筆者認為現階段醫患糾紛具有以下幾點特點并具有其產生的必然原因
1、個案事件社會影響力擴大。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多,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面越來越廣,使個案事件的社會影響力急速擴大。這種變化也是一把雙刃劍。社會輿論成為一種監控力量,這件事厲害性質本身就難以評估,而傳媒的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使社會議論的導向時有偏頗。在對個案性的醫療成功案例的報道上,一方面及時傳遞了醫學研究的突破,一方面又有夸大性的以偏概全的暗示,使受眾以為個案的成功意味著某種醫療行為的可推廣性。而在醫療糾紛的報道方面,部分媒體罔顧職業道德的約束,采用扭曲事實、嘩眾取寵的報道方式博取高關注度,更加重了醫療糾紛個案的社會影響。個案實踐的社會影響力擴大也加重了醫患雙方的沖突。
2、醫患糾紛中經濟問題突出。近年來,經濟問題成為醫療糾紛最重要的起因和中心的問題。由于在醫療糾紛的責任鑒定方面采用醫療執業單位和個人實行舉例反證原則,使得執業方在發生醫療糾紛時更傾向于采取庭外和解的方式,在不確定責任方的情況下以經濟補償的方式安撫患者和患者家屬,已達到“減少麻煩”的效果。而在醫療糾紛起因的方面,經濟問題也逐漸成為重要原因之一 。“就醫貴”這一現象已引發了多次社會的發討論,屢屢引得社會的關注,這一點也是“新醫改”工作重點之一。但是這并不是單一的醫療體系能夠解決的問題,需要建設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尋求更多元的解決方案。
3、暴力事件頻發。雖然引發醫療糾紛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情況下甚至難以簡單的將醫療糾紛的原因歸因于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原因。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已經上升為暴力事件,甚至有將社會壓力轉嫁的趨勢。當然,這一現象并不是僅僅見諸于醫患關系中,而是由一定的社會現象的背景。
醫學生培養對應要求。
雖然醫患糾紛是一個多元原因的事件,但作為主體之一,醫療執業者能更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為緩和醫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改善從醫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那么,在醫學生培養方面又有哪些是需要加強和注重的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1、提高執業能力。盡管醫患糾紛的起因有很多,但是讓患者利益受到最大傷害的莫過于因為醫療從業者因為執業能力不足也延誤患者治療甚至危害生命的醫療事故。雖然,醫學是一個缺陷性科學,但是任何一個醫療從業者都應該在客觀條件允許下,實現患者利益最大化,用現有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1]。因此,在醫學生培養方面提高執業能力是醫學教育的根本。
2、加強溝通能力。醫學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科學,在醫療行為實施過程中,醫患雙方的溝通在某些時候對醫療行為的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2]。醫患雙發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使醫生更好的了解患者情況,有利于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有效的預防醫患糾紛的發生。但是,醫學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科學,患者的醫學知識甚至常識的匱乏,使醫患溝通中,醫生需要具備極強的溝通能力。
3、增加人文素養。縱觀中外醫學發展史,不難發現醫學一直以來都帶著極強的宗教色彩。在社會認知方面,醫生的執業行為更多的定義為“濟世”。雖然,目前的醫療體制和社會保障體制,使醫療行為具有了很強的商業行為的色彩。但是患者在醫患關系中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作為職業者,醫生必須具有極強的人文素養,能夠體會患者之痛,在執業過程中,體現更多的人文關懷[3]。
4、培養科普意識。在醫患關系中,信息的不對等也是醫療糾紛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醫學知識的專業性導致社會普及度相對較低,但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醫學知識的社會需求度相對較高,醫學常識的科普具有極強的社會意義,在這一點上,醫學從業人員都有不能推卸的任務。
師資隊伍建設應對策略。
在醫學教育改革全面開展的階段,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順利推進的保障。完善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合格的醫學生的基礎。在高等院校中,教師是最重要的知識傳遞者。為應對醫患糾紛的新發展趨勢,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應該有哪些側重點呢?
1、加強國際學科交流,學習先進經驗。我國現代醫學發展相對于歐美國家起步較晚,在醫學教育和醫療體制等各個方面都有想歐美國家學習的必要。近年來,我國在國際交流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愿意也有機會到國外知名科研院所進行學習交流。這種交流不僅有利于青年教師自身素養的提升和加強雙方的科研合作,也有利于歐美先進經驗為我所用,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
武漢市江夏一中背倚花山,校舍坐北朝南,呈梯次排列,布局嚴謹,區劃分明。校園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擁有明德樓、求真樓、向善樓、臻美樓、科技實驗樓、圖書館、勞技館、禮堂、學生公寓等各類用房。
學校安裝了現代化的校園網絡,采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進行開放式教學,條件十分優越。學校建設有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校園廣播臺、圖書館和學術報告中心。裝備有相當數量的多媒體教室、微機室和體、音、美功能室。所有辦公室、計算機教室均實現了網絡互聯。
學校信息化建設規劃
1.信息化建設指導思想
學校信息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盡管課堂教學存在著一些與生俱來的不足與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課堂教學或者說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仍然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學生通過學校正規課程的學習獲得必要的知識和能力是其發展的主渠道,因此我們將積極探索學校正規課程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時也將研究學生活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新領域。
2.信息化建設主要任務
進一步改善校園信息化環境,重點在局域網的優化配置。采用適用的網絡管理軟硬件,提高學校網絡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內網運行速度。完善各樓層、辦公室無線網接入設備,逐步提升校園信息化環境。
結合編寫“學校員工手冊”。通過健全、完善學校現有的校園網絡、信息技術設備管理等管理辦法和制度,形成學校齊全、規范的信息化實驗規章制度,編入《學校信息化實驗管理手冊》。
進一步發揮學校的辦學特點,創設學生主動學習的網絡環境,探索實現“立交橋”教學的辦學模式。根據二期課改推進的需要,完成實驗化學、實驗物理、生命科學等數字實驗室、遠程教育實驗室的建設及IT技術教學的推廣。
建立學校的教育資源平臺。把現有網站的教育、教學、科研資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實教學資源,形成師生共建且能和“心通互動教學平臺”整合的資源網站。在現有電子圖書館的基礎上發展圖書館信息化資源庫,優化組合學校現有的多媒體、音視頻資源信息存儲,并與學校教育平臺整合,為師生提供快速查詢及下載服務。
在完善更新學校數學學習網站、信息科技學習網站、攝影學習特色網站的同時,再建設幾個主題學習網站和班級主頁、個人網頁的鏈接(以市、區學科帶頭人為主的學科網站)。為改善目前學校網站信息更新慢的狀況,嘗試在年級和學科中培養一批教師及學生,使其在信息中心的統一協調指導下,對網站相關模塊的信息進行更新,加快更新頻率。
建設校長管理平臺。通過相應的管理模塊,實現學校各管理部門利用網站后臺管理,及時、更新學校各類管理信息,提供學校公共基礎數據查詢、信息檢索等服務,初步實現學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動化,提高協作效率。
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完善教師網站“我的空間”,建設具有校本特色的網上存儲、網上交流平臺(網絡公文包),使課件管理、文件傳輸、師生交流的網絡化變為現實,提高教育效益。
加強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育教學的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創建學習環境和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
3.信息化建設基本目標
①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校園網,更新添置計算機。
②加強軟件建設。豐富學校主頁并定期更新,使學校網站形成較為豐富、具有自身特色的資源庫。
③加強應用,服務教學。發揮信息技術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開展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提高學生的數字化技能。
④加強校園網建設。首先,宣傳了解。讓教師了解校園網的功能及其對學科教學、五認真工作、課件制作與傳輸、資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讓教師受其“誘惑”,享其“便捷”;其次,加強管理。制定校園網管理制度,堅持“為教學服務”的原則,做到定期維護、不斷完善(如軟件的升級等),確保校園網暢通;再次,實踐應用。
⑤對全體教師進行全員化培訓。在原有基礎上,加大培訓力度,強化信息技術培訓,形成一支健全的、具有一定信息技術水平的教師隊伍。
4.加強信息技術與德育的整合,促進信息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全方位應用
通過長期的積累和探索,德育室已經建立了德育專網,并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網絡,整合了學校社工、心靈花園、學校法制、課題網,同時在網上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同時我們將更加扎實地配合德育室各項工作的開展,落實到位,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校德育工作中,促使信息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全方位應用,探索信息技術與德育的深層次整合,提升德育信息化的整體水平。抓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與信息化整合這一契機,努力爭取上級部門對學校德育信息化的認同,并借此提升學校的整體形象。
5.繼續加強校園網絡的管理與維護,更新學校現有網站
濟南市于2010年11月被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認定為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西安、長株潭、武漢之后全國第8個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標志著濟南已進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先進城市行列。濟南市應高度重視和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充分發揮這一國家級品牌作用,以基地建設為主要著力點,綜合施策、強力推進,努力做大做強高技術產業,加快推動省會產業轉型升級,全面增強我市的核心競爭力。
一、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承擔的戰略任務
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國家發改委從2000年開始組織進行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的認定工作。所謂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是指在高技術產業領域具有支撐、示范和帶動功能的特色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其中,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是同時在高技術產業的多個領域具有國內領先的技術優勢并已形成了產業集聚的城市(地區),是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國家發改委將主要從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和重大專項項目申報、基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資金補助、創新能力建設等諸多方面給予有力支持。
二、濟南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濟南市把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來抓,不斷提升支柱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為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先后跨上1千億、2千億兩大臺階,到“十一五”末達到206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41.5%,較“十五”末提高了11.4個百分點;全市各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0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1家,企業科研水平和承擔重大創新項目的能力不斷提升。二是特色產業優勢明顯。我市高技術產業現已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五大優勢產業為主導的高技術產業集群,擁有重汽、浪潮、中創、齊魯制藥、福瑞達、力諾、圣泉、二機床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在機械裝備、汽車電子、服務器、軟件、生物醫藥、有機高分子材料等領域擁有一批名、優、特產品,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三是濟南高新區產業支撐作用顯著提升。濟南高新區是我市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在全國56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的綜合排名上升至第11位,已成為全市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核心,逐步形成了電子信息、交通機電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產業。
三、同類城市在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方面的主要經驗和啟示
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漢等城市近年來在發展高技術產業、建設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我們充分學習借鑒。經驗啟示主要有:
(一)發揮政府資金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大規模投入。
各市紛紛出臺扶持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發揮其對市場、社會資金的引導促進作用。上海市為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政策引導和杠桿放大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國家發改委創投配套扶持資金,與國家發改委聯合設立了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5只創投基金,同時還設立創投引導基金,支持專業領域創投基金發展,引導基金總規模達30億元。
(二)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核心區支撐帶動作用。
各市都充分發揮高新區的支撐作用,通過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集中優勢資源,集成有力政策,全力把高新區打造成為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北京的中關村、天津的濱海新區、西安的高新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等,都成為這些城市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強力核心。
(三)加大土地和政策傾斜,開辟發展新空間。
為拓寬發展空間,武漢市把東湖高新開發區的用地、規劃進行打包整合,爭取了國家和湖北省在土地、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做到了在新規劃的518平方公里科技新城中所有功能一次到位。
二、浙江高新區發展服務外包的比較優勢
高新區高度重視軟件與信息產業發展,大力建設軟件園區、基地。杭州高新區不斷加強高新軟件園、天堂軟件園等軟件園區建設,經多年培育,區內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軟件企業,軟件產業已經成為杭州高新區第一大產業。寧波高新區大力建設軟件園、軟件推廣研發基地,將軟件創意與互聯網作為“十二五”優先發展產業之一,計劃到2015年培育軟件與服務外包類企業200家,實現收入200億元以上。高新區是高端制造業集聚區,高端制造業服務業化是服務外包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位于濱江高新區的海康威視、大華技術,都既是國內領先的監控產品供應商,又是位居全省前列的服務外包企業。再如新昌高新區的新昌制藥廠、新和成、京新藥業等企業,近年來陸續承接了一批來自瑞士、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藥物研發外包業務,占據了紹興市服務外包產業的半壁江山。
三、浙江高新區發展服務外包存在的不足
浙江省僅杭州高新區享受國家服務外包優惠政策。全國21個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中,江蘇有南京、蘇州、無錫等3個城市入圍,廣東有廣州、深圳等2個城市入圍,遼寧都有大連、大慶等2個城市入圍,而浙江僅有杭州1個城市入圍。而企業只有在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才能享受服務外包的稅收等優惠政策,所以全省僅杭州高新區具有較大政策優勢。除杭州高新區外,寧波高新區、金華高新區的軟件和信息產業服務外包業發展較好,新昌等高新區則在醫藥研發外包等領域發展有一定特色。但更多的高新區服務外包產業規模較小,原因除了非示范城市缺乏稅收優惠外,還有大部分高新區的產業技術層次不高、企業研發實力不強、國際化和信息化水平不夠等。
四、推進浙江省高新園區服務外包發展的思路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一、東湖高新區的發展概況
東湖高新區自1988年掛牌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在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已形成了以光電子信息為龍頭、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環保、高科技農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
然而,隨著國家發展高新區相關政策的密集出臺,東湖高新區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以2010年的相關統計數據為例(見表1),從高新區的總收入來看,東湖高新區占全國高新區的3.0%,不到北京中關村的1/5,且僅為上海張江的1/2;從工業總產值來看,東湖高新區在全國排名僅排在第10位,而中關村與上海張江則位列第1位和第2位;從凈利潤來看,東湖高新區的凈利潤也不到中關村的1/6、上海張江的1/3。
二、當前東湖高新區創新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創新的管理體制:政府主導資源配置,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足
管理體制上面的分層錯雜,導致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和資源配置的軟約束。當前,在國家級高新區實施的是“中央與地方二級管理結構”的框架下,東湖高新區是一個以科技部、武漢市政府及其派出機構這樣一個復雜的縱向層級結構,由此高新區的資源配置在實際運行中有可能出現兩個方面偏差:一是在發展過程中亟需改變的政策制度與環境條件,上一管理層級沒有及時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延誤發展時機。二是上一管理層級在稅收財政、土地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和專項基金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資源,但并沒有對這些優惠政策資源的配置實施有效約束。
2.創新的內在動力:高校科研院為主導,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不彰
武漢市匯聚了多所重點高校及科研院所,擁有雄厚的科研基礎實力,是東湖高新區內企業的創新主力。但從國內外高新區的普遍規律來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是發達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鮮明特征。例如美國80%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企業,72%的科研經費來自企業;德國、日本、韓國來自企業的科研經費都在70%以上。因此,東湖高新區的自主創新應該堅持“兩條腿”走路,堅持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術創新和企業的技術創新并重,才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創新資源服務于高新區的創新發展。
3.創新的外部環境:人才資源爭奪激烈,融資環境仍不完善
人才是高新區發展的第一資源,當前湖北的社會、經濟宏觀環境、就業環境以及文化環境等宏觀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與此同時全國的各大高新區都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建立人才特區。湖北在激烈的人才資源爭奪中處于劣勢。
人才之外的另一個難題就是融資問題。目前,東湖高新區沒有形成成熟的創業投資體系,創業資本來源渠道單一,主要來源于政府、極少數的機構投資者和外資,無法滿足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多樣化的需求。
三、完善東湖高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體系的建議
(一)以合理定位為前提,夯實東湖高新區的創新特性
形成以自主創新為本、以示范區為形的世界一流科技園區。東湖高新區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制造基地和光通信領域最強的科研開發基地。其產業創新能力在國內首屈一指。因此,東湖高新區應發揮其產業創新上的優勢,依托特色產業集聚和特色產業鏈,在資源整合、產業發展、成果轉化、機制創新、人才集聚等方面發揮示范、先導、輻射、龍頭帶動作用,引領區域產業轉型和協調發展。
(二)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為主體,激發東湖高新區的創新活力
1.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體制,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技術資源的利用。湖北是科教大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數量較多,實力較強。當前應進一步探索大學、科研院所的新型管理體制,改革高校人才評價和聘用模式,加強大學與科技園內企業的密切合作,形成良性互動循環機制。
2.完善各項企業扶持政策,堅持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高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還是要以企業為創新的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財稅政策、投資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引導企業加大科研開發的投入。
(三)以優化外部環境為支撐,保障東湖高新區企業的持續發展
1.創新人才戰略,多渠道吸引人才為高新區服務。要重視高新區軟環境建設,培育區域創新文化,增強高新區的文化吸引力;要重視產學研平臺的人才交流機制,通過雙向互動、項目合作,促進企業發展。
2.進一步活躍金融創新體制。第一要探索法律、組織和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激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增加中小企業信貸服務供給;第二應努力推進建立示范區“金融超市”,讓各類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進駐示范區集中辦公;第三要鼓勵與探索金融創新,開發適于中小科技型企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其不同需求。
參考文獻:
[1]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2010火炬工作年度報告[M].2011,9.
[2]李昌建. 聚焦中國光谷(下).深讀光電子·未來規劃[N].楚天都市報, 2012-06-07.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4
自195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硅谷”以來,世界各國都蓬勃發展自己的高新區。1986年3月,中國決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863計劃”由此拉開了序幕[1-2],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在1991年正式確立,經過二十余年的不斷發展,其生產總值由原先1529億到2010年的97180.9億元,增長63.5倍;園區個數由最初的27個擴到83個,增長了3倍;上繳稅費由69億增長到4968.2億,提高了72倍;出口創匯由29.3億增長到2476.3億,增長了84.5倍。高新區在經歷要素積累、二次創業后,已經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的搖籃和區域經濟的增長極。隨著高新區經濟總量和影響力的增大,對高新區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如何合理評價中國國家級高新區發展現狀,成為當前高新區研究的重點。
1 研究現狀
高新區的評價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評價都有所不同。早期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如愛佛雷特·M·羅杰斯和朱迪恩·拉森用定性的方法評價了美國硅谷發展[3]。后來逐漸轉向定量方面研究,A·Markusen等是較早采用定量的方法來對高新區進行評價的,他從經濟發展(重要指標)、大學以及科研院所的技術發展(一般指標)、收益分配(不重要指標)三個方面來研究,再把這三個方面細分成14個小指標進行比較[4]。1998年,美國硅谷網絡公司提出硅谷發展規劃,設計了一個比較全面衡量硅谷發展的指標—《硅谷指數》,試圖從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來研究硅谷[5]。歐盟在1992年、1993年、1997年以及1998年,對其13個成員國的幾萬家企業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調查,建立了創新調查數據庫(CIS)系統。1998年,以意大利學者Rinaldo為代表,利用CIS系統中的信息,制定了歐盟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主要從企業戰略、企業績效、系統績效、產業結構方面考慮[6];Teck-Yong Eng通過對英國劍橋高新技術園的知識擴散對周圍影響作為評價因素,來研究劍橋園對英國經濟的影響[7];Shiu-Wan Hung等把臺灣的367個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從企業的贏利、績效方面進行評價,試圖分析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情況[8]。
國內也有大批學者從事高新區評價研究。李夢玲從高新區的功能定位出發,創建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工作指標體系,然后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層指標的權重系數[9]。陳益升等從高新區整個系統來考慮,把高新區評價指標建立在經濟、環境、科技基礎之上,然后進一步從9個方面分析[10],該指標基本反映了國家高新區當時發展評價的主流思想和特征。張偉等從空間規模、經濟實力、人才實力、開發效益等方面進行考量,對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在1989-1994年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評價[11]。曹俊文從技術創新角度入手,對武漢、南昌、合肥、長沙四個城市高新區的發展水平進行了比較[12]。汪婷等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以制度效率和規模效率為基礎,對53個國家級高新區進行了評價研究[13]。邵學清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近年來我國對高新區評價的研究,指出目前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提出在高新區新的歷史使命下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14]。陳家祥從創新能力和績效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對當時全國53個高新區進行評價研究,發現一些高新區出現了功能異化現象[15]。謝守紅等從經濟實力、經營績效、科技創新能力、對外開放能力以及生態效率等5 個方面選取29項指標對長江三角洲高新區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評價[16]。田新豹從高新區的經濟實力,經濟效益和發展速度三個方面來考察高新區的發展水平,對54個國家級高新區進行分析[17]。本文擬從高新區發展水平方面來研究高新區發展現狀,以2008年國家科委的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為藍本,來建立本研究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樣從多維度、多層次進行評價,才能比較客觀、合理、全面地把握高新區的發展現狀。
2 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與處理
數據來源于2011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年鑒》公布的2010年56個國家級高新區的數據,部分數據經過計算得到。由于原始數據綱量不同,必須先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計算公式是:
xi= (1)
其中xij為某一組中某個數,max(xij)為某一組中最大數(即除以最大數方法,其中最大數值為1,其余都小于1)。接著利用AHP層次分析法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所謂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指的是按總目標、各層分目標和評價準則等順序,將決策問題分解為不同的層次結構,然后運用求解判斷矩陣特征向量的辦法,求得每一層次的各元素對上一層次某元素的優先權重,最后運用加權和的方法獲得各備選方案對總目標的最終權重。
2.2 研究方法
熵值法主要用于計算高新區的發展水平。熵值法中的“熵”是對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反之熵就越大。根據熵的特性,可以通過計算熵值來判斷一個事件的隨機性及無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來判斷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指標的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越大。其公式為:
vi=ajPij (2)
其中vi為第i個方案綜合評分,其中aj為對應權重數為,Pij 標準化后的數值。
在對高新區分析時,通過聚類方法可以把高新區分為若干類,便于更好地研究高新區發展特點,也有利于相關政策制定。本文的分層聚類評價采用的是歐氏距離平方來計算樣本間的親疏程度,歐氏距離平方是各樣本中每個樣本每個變量之差的平方和,計算公式為:
SEUCLID=(xi-yi)2 (3)
其中,k表示每個樣本有k個變量;xi表示第一個樣本在第i個變量上的取值;yi表示第二個樣本在第i個變量上的取值。
2.3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首先具有可行性,指標體系要盡量客觀,并能很好的度量國家級高新區發展水平,其內容應該簡單明了、可獲取,否則無法全面的度量目標層。其次具有代表性。指標體系要有足夠的覆蓋面,能全面、綜合地反映高新區發展水平的各種因素。同時,應該選取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指標,避免相同或相近的變量重復出現,使指標體系簡單易用[18]。再次具有層次性,高新區發展水平評價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受多重因子影響,必須把它分解成為若干個較小的子系統,然后對子系統再進行分解。所以,其指標體系通常由2-3個層次構成,越往上,指標體系越綜合,越往下,指標越具體。
為了較全面的反映出高新區的發展水平,本文對2008年國家科委的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篩選,并考慮到數據可獲得性、全面性、完整性來確定國家級高新區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一級指標有四個方面:即“知識創新能力”、 “規模經濟能力”、“全球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二級指標有16個,具體見表1。
2.4 權重的獲取
本文利用AHP0.5.2軟件,采用1-9尺度方法,其中1表示同等重要,3表示稍微重要,5表示比較重要,7表示十分重要,9表示絕對重要;2、4、6、8表示在相鄰的2個判斷之間,所以判斷矩陣之間的數值可以是1、2、3、4、5、6、7、8、9也可以是1/2、1/3、1/4、1/5、1/6、1/7、1/8、1/9。然后通過專家給這些相關矩陣打分得到相對應的構造判斷矩陣,接著進行一致性檢測,在對矩陣做一致性檢驗時,要求指標CI=(λ-n)/(n-1)值越小越好,一般要小于0.1,本文的CI=0.0017,說明所得到的權重數值比較合理[19],最終獲得所需求的各級權重,見表1。
3 高新區發展水平評價
3.1 高新區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
根據標準化的數據和權重,利用熵值法計算出2010年國家高新區發展測度水平見表2。全國高新區發展水平前十名為:北京、上海、廣州、長春、杭州、西安、青島、成都、石家莊、深圳;后十名為:南昌、寶雞、綿陽、惠州、海南、桂林、烏魯木齊、蘭州、貴陽、楊凌。56個高新區平均發展水平約為0.317,其中有33個高新區低于平均水平;最高的為北京中關村高新區,其水平為0.6442,最低水平為楊凌農業高新區,其發展水平為0.1112,兩者相差5.8倍。由此可知國家高新區之間差距較大,發展極度不平均。
高新技術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它對工業基礎、科研能力、風險資本、政策法規等產業要素的要求十分嚴格,只有條件符合時才能順利發展,否則即便建立了高新區也很難實現初衷,淪為一般經濟開發區。目前,國家級高新區發展十分不均衡,大部分高新區水平較低,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1)部分地區的工業基礎薄弱,行業不健全,不具備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2)高校、科研機構不豐富,創新型人才缺乏嚴重,一些高新區在“千人擁有大專(含)學歷以上從業人數”這個指標上失分較多。(3)風險資本市場不健全,風投機構不多。高新技術產業是高投資、高風險行業,如果沒有風險資本的進入,企業很難單獨承擔技術創新活動,在資金不充足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科研人員人均經費”指標低下,不利于科技創新。(4)部分地方政府對高新區的政策支持不夠,過度關注上交利稅,不注重對高新區的長遠培育。
3.2 高新區的系統聚類評價
利用SPSS19.0軟件,得到高新區聚類情況(表3)。系統聚類分析結果表明:處于水平極高、水平較高的高新區不多,占比不到15%;處于水平一般、水平較差的高新區最多,占比超過70%以上;其余的14.3%為水平極差高新區。總體分布為橄欖球形態,北京、上海處于橄欖球頂端,這也驗證了“北中關,南張江”這種說法;惠州、桂林、海南、綿陽、貴陽、楊凌、蘭州、烏魯木齊等處于橄欖球底部,綜合水平極低,在聚類分析中處于極差水平一類,無論是規模、知識創新、國際競爭力還是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能力,都處于較低層次。
3.3 高新區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評價
我國56個高新區分布于大陸28個省級行政單位,為了能在省級層面上直觀地呈現出我國高新區目前綜合發展水平,這里把各省級行政單位內的高新區得分累計起來,所得分則為該省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水平值,這樣每個省級單位總得分情況就十分清楚。若省份內國家高新區數目多且水平高,其總得分就高;若省份內沒有國家高新區,其得分為零,經過計算發現廣東、山東、江蘇和遼寧的水平最高,得分都超過1,其中廣州得分最高,接近2;海南、新疆、甘肅和貴州得分居后四位(表4);寧夏、青海、沒有國家級高新區存在,所以值均為零,不在28個省級單位內。
從表中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廣東、江蘇、山東三個省份綜合水平明顯高于周邊,密度最大,然后向四周擴散且密度逐漸減小,呈現階梯狀變化。到了西部,寧夏、青海、密度則減小為零。就東、中、西三個地區綜合水平來看,東部地區總體水平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省份除了陜西外總體偏低。
造成目前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不均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東部地區改革開放較早,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基礎比較雄厚;②東部地區教育發達,大學、科研機構眾多,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③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完備,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優美舒適,對高端人才具有吸引力。西部地區的陜西省得分高是因為西安的人文環境、生活環境優美,高等院校多,科技人才濟濟。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本文根據國內外對高新區的評價研究情況,建立了國家級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AHP、熵值法等手段對2010年56個國家級高新區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北京、上海、廣州綜合水平最高,蘭州、貴陽、楊凌等最低,雖然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高新區總體實力有極大的提升,但在時空分布上存在嚴重的不均衡。
在時間層面上,國家級高新區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懸殊較大,按照系統聚類可以分為極高、較高、一般、較差和極差五個類型,呈橄欖球狀分布,排名靠前的高新區已經充分發揮了高新區擴散和示范作用,而排名落后的高新區,無論是經濟規模、知識創新、全球競爭力還是可持續發展方法都處于較低水平,和一般經濟開發區區別不大,對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在空間層面上,東部沿海地區高新區發展綜合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區省份除了陜西外總體偏低。中國高新區這種區域差異已經十分顯著,東中西呈現階梯狀減弱的格局已經形成。
4.2 政策建議
為了合理、客觀評價高新區發展,今后在對高新區進行評價時應引入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實施末位淘汰制,把一些綜合能力低下的國家級高新區降格為省級高新區,使國家級高新區有緊迫感,打破以往“抱鐵飯碗”不求進取的心態。為了激勵國家級高新區發展,繼續加大對優質國家級高新區的政策傾斜和支持力度。在突出效益優先的前提下,應允許省級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同時追加對新升級的高新區財政支持力度,形成一個動態的進出機制。為了國家級高新區全面發展,各個高新區要努力培育區域發展環境,特別對工業基礎、科研能力、風險資本、政策法規等產業要素的加強,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同時在發展過程中要優化資源,把協調發展、均衡發展、錯位發展放在首位,利用各自的優勢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最后,為了國家級高新區可持續發展,還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發能力,加強產學研的聯合力度,只有在競爭中才會形成一個合理的、充滿活力的國家高新區體系。
參考文獻:
[1] Gibbs D, Deutz P.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 Planning foreco-industrial parks in the USA[J]. Geoforum,2005 (36): 452-464.
[2] Yi L K, Liau S J, Hsing W C. The high-tech milieu and innov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J]. Technovation, 2005 (1): 145-153.
[3] 張向先. 高科技產業開發區評價方法研究[J]. 科學學研究,1997(3):69-69.
[4] A.Markusen. Cluster study[J]. High Tech, 1986 (5): 33-35.
[5] Shalini Shankar. Speaking like a Model Minority: “FOB” Styles, Gender, and Racial Meanings among Desi Teens in Silicon Valley[J].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2008 (9): 268-289 .
[6] 張妍. 中國高新園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5):33-35.
[7] Teck-Yong Eng.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Knowledg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Clusters of Hi-tech Firm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 8798.
[8] Shiu-Wan Hung, An-Pang Wang. Entrepreneurs with glamour DEA performance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tech and older-established industries[J]. Economic Modelling, 2012(29): 11461153.
[9] 李夢玲,趙希男.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系統評價與分析[J]. 科研管理,1995(1):49-54.
[10] 陳益升,歐陽資力. 國家高新區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 科研管理,1996 (11):1-6.
[11] 張偉,顧朝林,陳田,等. 中國高新技術區的綜合評價[J]. 地理研究,1998(9):233-241.
[12] 曹俊文,徐莉. 科技園區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4,37 (3):19 - 23.
[13] 汪婷,向隅.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狀況比較評價[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4):25 - 27.
[14] 邵學清,盧博文. 對我國高新區評價的現狀與要解決的問題[J]. 科學學研究,2007(8):671-674.
[15] 陳家祥. 國家高新區功能異化偏離的測定與評價[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0):134-138.
[16] 謝守紅,計林平,丁卉. 長江三角洲高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2:111-118.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09)17-0001-03
2008年江蘇省高新園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協作、創新務實、開拓進取,在不利的客觀環境下,克服重重困難,經濟狀況繼續保持良好運行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2008年江蘇省高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649.5億元,同比增長21.05%,是2000年的9,34倍。下面根據2008年江蘇省高新區統計年報,從運行發展基本狀況等方面分析:
一、2008年江蘇省高新區各項指標基本狀況
(一)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
全省高新園區經濟總量和運行質量穩步提高。截止2008年底,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內企業達38024家,從業人數達176.9萬人。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9195,44億元、工業總產值16096.87億元、工業增加值3523.6訛元、國內生產總值4649.5億元、利潤777.5億元、上繳稅563.74億元、出口創匯972.13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0.15%、24.39%、21.24%、21.05%、21.19%、18.83%、11.85%,高新園區經濟繼續在較高平臺上實現快速發展。
(二)省級高新園區比重上升
近年來,國家高新區在全省高新園區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實現的工業增加值、技工貿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利潤、交稅和出口創匯分別占全省高新園區的63.05%、62.78%、66.1%、52.92%、60.92%和84.56%,各項指標比重均比去年有所下降;占全國高新區比重分別是14.88%、15.61%、16.95%、11.08%、10.04%,29.58%。2008年全省高新園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359億元,占全省的40%,其中國家級高新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222.8億元,占全省的33.82%。
省級高新園區經濟增長迅速,經濟總量占全省高新園區的比重在逐步提高。省級高新園區利潤占全省高新園區利潤總額達到了47.07%,比上年增加了15個百分點。鹽城高新園區各項指標增幅均比較大,技工貿總收入增幅達到148%,工業總產值230%,國內生產總值139%,出口創匯140%,上繳稅額和財政收入均為80%左右,以上指標占全省高新園區比重均創歷史新高。
(三)人員概況及人均主要經濟指標
2008年江蘇省高新區企業38024家,是2000年的4.2倍。從業人員176.9萬人,是2000年的5.4倍,其中大專以上人員占到從業人員的30%,中高級以上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6.2%;其中碩士18366人、留學歸國人員8278人;從事研發活動人員8.7萬人,占4.9%。這充分體現了江蘇省高新區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的棲息地,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投入到江蘇省高新區的建設中來。
2008年江蘇省高新區企業全年實現人均工業總產值90.99萬元,同比增長24.39%;人均技工貿總收入108.51萬元,同比增長30.14%;人均GDP26.28萬元,同比增長21.05%;區內企業人均上繳稅費3.18萬元,同比增長18.83%;財政收入5.56萬元,同比增長30.14%;人均出口創匯5.5萬美元,同比增長11.85%。
(四)園區投資、利用外資情況
2008年度整個江蘇省高新區入區項目建設工程進度運行態勢平穩,進展順暢。江蘇省高新區新開發土地面積12.86平方公里,新竣工建筑面積761萬平方米。總投資2369.57億元,比上年增長23.67%,其中基礎建設投資1250.02億元,占52.75%,比上年增長41.4%。
2008年江蘇省高新區吸引外商投資項目982個,合同利用外資98.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5.37億美元。2008年底江蘇省高新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99.7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332.72億美元。
(五)高新區利稅率、增加值率情況
2008年江蘇省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為19195.44億元,利潤777.5億元,利潤率4.05%,比上年減少0.3個百分點;上繳稅563.74億元,上繳稅率2.94%,比上年減少0.27個百分點;利稅率7.18%,比上年減少0.6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16096.87億元、工業增加值3523.6億元,增加值率21.89%,比上年減少0.57個百分點。
(六)出口創匯情況
2008年高新區實現出口創匯972.1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85%,比前幾年增幅減少;占全省出口創匯40.83%。國家級高新區出口創匯822.06億美元,占全省高新區84.56%;蘇州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出口538.5億美元,占全省高新區54.45%。部分省級高新區出口增幅明顯,鹽城增幅140%,江陰增幅93.68%,鎮江、揚州、海安出口有所下降,揚州與海安與去年相比均減少35%。
二、推進江蘇高新園區發展的工作建議
我省高新區發展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面臨著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今后一個時期,按照國家“四位一體”的發展定位,借鑒國內外先進科技園區的發展經驗,結合全省高新區發展階段和具體狀況,進一步發揮高新區集聚、引領和輻射作用,更高層次上部署新一輪發展戰略,更快速度地培育創新集群,更大力度地發展戰略產業,繼續保持高新區政策優勢,建立符合新時期任務評價導向,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和模式,全面增強高新園區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為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提供有力支撐。經過今后一段時期的努力,全省高新區形成“戰略聚焦、集群創新、內生增長、集約發展”的新局面,為全省產業振興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先導和示范,成為全省最具輻射帶動力的創新經濟體。
1、主動銜接國家創新戰略,從三個層次部署高新區新一輪發展。努力創建1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在國家部署的世界一流科技園區試點中爭占一席之地,加快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國際品牌、規模超千億的大企業(集團),形成引領和融入國際產業發展前沿的能力。啟動建設6家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按照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的發展要求,在國家級高新區部署建設一批創新核心區建設,率先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戰略轉型。依托省級高新區培育10個高新技術特色園區,帶動地方產業升級。
2、積極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前沿,做大做強新能源、醫藥及生物技術、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和以軟件為主體的高端服務業等五大產業集群,帶動江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基地、國內最大的風電裝備基地;帶動滬寧線成為沿海地區最重要的軟件、生物制藥等智力密集型產業基地,帶動無錫和蘇州地區成為全球集成電路研發制造的中心之一,帶動南京蘇州地區進一步凸顯新型平板顯示產業的規模和技術優勢。
1 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高新技術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契機,同時也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目前我國技術創新尚處于初級階段,高新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不到40%,而有的發達國家已經達到90%左右。面對差距,我國必須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把技術創新作為經濟發展之本和發展的第一增長點,才能提高國際競爭力,獲得國際市場和生存空間。我國實施的高新區發展高新技術政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但是,我國高新區高新項目的資金投入普遍存在效益不高、達不到預期成效的問題。因此,本文作者試圖如何改善高新區高新技術項目的成本管理做一個認真的探索。
2 基本范疇的定義
2.1 高新開發區 高新開發區全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通常是指與技術和經濟發展相關連的一個區域。它的創立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是為適應新技術革命的需要,以知識、技術、人才的高度集中及科研、教育、生產等融為一體為共同特征的新的區域性科研和生產單位,是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體。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自80年代出現以來,已相繼建立了120多個,其中國家級的54個。這些開發區的管理體制是在新舊體制交替中建立的,它明顯優于傳統的管理體制。
2.2 高新技術項目 高新技術項目是作為高新技術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載體,是一種技術創新的項目管理過程,這一過程就是企業將高新技術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或是更新市場上現有的產品或服務亦或者是為市場提供新產品和服務的。與傳統的項目相比較而言,高新技術項目所具有的自身特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技術特性。高新技術項目本身具有技術的領先性、集成性、跳躍性、時效性和衍生性等特征。第二,經濟特性。高新技術項目自身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壟斷性強等特點。
高新技術項目分為開發型和生產型兩種:見下圖。
■
2.3 項目成本管理 項目成本管理是項目管理中一個重要的分支,主要指管理者為了確保在批準的預算內完成相關項目而進行的一系列計劃、預測、分析、控制、調整、核算、考核等管理工作。具體的項目則需要通過制定成本估計、成本預算、成本控制、資源計劃四個重要的過程來完成。
3 高新區在高新技術項目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高新區在高技術項目的成本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下面簡述四個主要的問題。
3.1 管理部門重視項目資金的投入、不重視資金使用 在項目成本管理過程中,高新區管理部門習慣于關心項目資金的引入,對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關注不夠。這與地方政府對高新區項目引進的顯性激勵力度大而對項目資金的使用忽視物質激勵與嚴格考核有關。我國很多地方對招商引資明面上都有獎勵辦法,暗地里實際還有提成與提干的激勵。高新區管理層的主要工作重心放在了更重要的項目引進任務。因此,高新區的領導將主要精力放在項目資金的到位工作上也是情理中的必然現象了。
3.2 管理部門在對項目承擔單位成本管理的監督上失責 與上述情況類似,由于高新區內爭項目、出成果的工作主要由開發區管委會以及主管科技部門開展,但是,項目實施單位又必須是科研單位或企業研發中心。因此,項目立項后經費管理完全由企事業單位或其項目負責人負責,承擔高新技術項目的企業、科研等財務部門對項目資金監管不力或失去監管,高新區和科技部門對對項目資金更加無力監管或監管缺失。企業領導認為,項目資金甚至完全由項目負責人個人支配;行政部門屬于公共服務,因而頂多在項目驗收中進行一些事后懲處;其實,事后懲處也往往因驗收過程的流于形式而不了了之。這種項目管理與成本管理的脫節容易導致高新區在高新項目的資金使用上出現資金的使用不當、浪費甚至挪用、貪污等成本管理問題。
3.3 高新區重視跑項目忽視項目成本管理 眾多周知,項目設計以及預算對成本的影響權重一般要占到70%以上,所以,項目申請的預算編制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我國高新項目立項支持具有行政審批特點。項目行政審批制度的不合理性導致高新區項目申請人對“跑”項目較內行,而對“做”項目就不怎么內行了。具體到項目預算上常常犯下如下錯誤,如:預算支出金額虛報計算方法,列支比例限制不合理;項目經費預算缺乏科學性,根據個人的意愿進行經費劃分,并沒有進行正確的經費預算;即便是經過經費預算的項目,也由于申請者對相關設備等投入情況不熟悉,只是大概估計出入很大,因此,往往以提供虛假配套承諾來應付。這種一開始就漏洞多多的成本預算管理必然導致項目無法按質按量成功完成既定目標,經費使用過程中不是偏緊就是過松,也不能有效防范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風險。
3.4 高新區在項目審核上未能推行嚴格的全成本管理上核算 所謂全成本控制就是全過程成本控制。全過程成本控制的主要內容有:對作業活動的控制,減少非增值活動的成本;對于資源消耗的控制,從投入上保證對約束性資源的充分利用,提高能力利用水平,使整體的業務成本水平控制在最佳狀態;對于有效產出的控制,系統的反饋產出信息。
我們在研究調查工作中發現高新技術項目承擔單位一般都沒有實行嚴格的全成本核算,項目的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如項目開發中所用的房費、水費、電費、固定資產使用費、人員的工資、獎金等在項目資金使用中均存在分攤不夠詳細、甚至一筆糊涂賬的問題。此外,許多高新技術項目承擔單位沒有建立企業ERP的信息管理系統,不能做到有效的協調各項項目的資金使用管理。沒有合理有效的資金使用信息和數據反映系統,問題自然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處理。高新區在高新技術項目的申報服務和初步審核工作中存在不規范、不合理、粗糙的問題,這種不重視全成本管理的傳統審核制度導致部分高新區承擔高新技術項目的企業、科研等單位科研項目財務管理水平不高,未能實行全成本核算。
4 改進高新區高新技術項目成本管理的對策建議
管理問題既是一個激勵機制和決策機制的問題,也是思想問題和職業道德問題,同時,還是財務技術問題。下面是作者針對如何改進高新區高新技術項目的成本管理的一個簡要探索。
4.1 改進高新區高新技術項目的激勵與決策機制 由于我國多數高新區的管理體制是實行政區合一的管理體制,高新區管理委員會長期以來吃的是財政飯,因而能努力拿項目、跑項目已屬工作努力,要求高新區對項目成本加強管理實在是加重負擔且管理“越位”了;況且,高新項目本身具有的高風險性和高失敗率使得高新區行政管理部門也沒有能力承擔成本管理之風險。總之,目前這種“跑部錢進”的項目投資體制注定項目成本管理的“軟約束性”。因此,解決這種體制涉及到財稅體制乃至中央與地方之財政分配關系,但本小論文無力論述。當然,在現有背景下,我們仍然可以在項目管理上盡可能的完善一些相關的管理措施。
第一,將高新區高新項目的立項與項目完成、資金投入與資金使用、申請項目的服務與完成項目的服務同等的列入主管干部的政績考核中,實行財政、審計、紀檢監察部門協同參與資金使用監督的機制,改變高新區管理部門 “重立項、輕跟蹤”的傳統。第二,提高各政府部門與高新區企業的成本管理體系的協調性,克服項目資金管理上的多頭領導導致的混亂,減少項目開發活動中重復配置資源的問題,保障一些跨行業的大型研究項目有一個部門負責總體規劃和協調,防止財政支持的項目過于分散,集中有限的資金使之發揮最大的效益,從而加速高新技術項目成果產業化的進程,提高項目成功率就是最大的成本節約。
4.2 敦促企事業單位提高財會部門的項目成本控制責任 高新技術項目的主管部門可以借鑒稅務部門在個人所得稅的代扣代繳上對企事業財務部門的激勵辦法,制定一套辦法提高財務部門和財務人員對項目資金的成本控制責任,以便于加強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和內部財務監控。
第一,明確財務部門對高新技術項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過程成本控制責任。單位領導要克服項目人負責制等同于項目人完全自治的錯誤思想,要樹立管理就是服務、服務出效益的理念。第二,明確財務部門對高新項目的資金來源與資金運用的全過程信息統計和信息申報責任。高新區管委會要責成企業在實行高新項目專戶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工作,項目所在單位的財務部門當然責無旁貸。
4.3 高新區管委會應該發揮高新區的資源集聚優勢做好高新項目立項申報上的成本預算管理服務 項目成本管理中控制成本的關鍵在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成本預算是資源配置系統的關鍵。我國高新區一般均建立有金融、外貿、法律、審計、知識產權、資產評估、人才交流與培訓等服務體系,因而具有能從事專業的人財物集聚優勢。因此,高新區管委會完全有能力發揮高新區的資源集聚優勢做好高新項目立項申報上的成本預算管理服務。例如:健全項目成本預算,包括:業務或作業環節的預算;在能力測評的基礎上建立的能力成本預算;責任部門或責任單元的成本預算;項目產出預算,等等。
4.4 幫助高新技術項目承擔單位提高項目全過程成本管理水平 國外對科技項目成本管理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較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其中以美國、英國和德國最為完善。例如:在200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提出,聯邦政府應要求高等學校對其科技經費進行項目的作業成本核算,以便于事后可采取項目的績效審計;20世紀80年代的英國學者對科技的全部經濟成本進行研究得出了全部經濟成本(Full Economic Cost)包括三個部分:直接產生的成本(direct incurred cost)、直接歸結的成本(direct attributed cost)以及輔助成本或間接成本(support cost/indirect cost);在1998至2005年的八年間,英國成本與定價聯合指導小組(Joint Costing and Pricing Steering Group,JCPSG)研究出了一種代表了最新的科技間接成本分攤方法即透明成本計算法(Transparent Approach to Costing,TRAC);德國政府對國立科技機構的經費投入分為按單位撥款和按項目資助兩種。1999年,我國科技部和財政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專頊經費財務管理辦法》,此辦法明確規定對項目進行全成本核算。
我們經過檢索發現,我國高新區企事業單位在對高新技術項目的全過程成本管理方面還剛剛起步。因此,我們建議,高新區應該通過引進人才、專項培訓等措施提高高新技術項目承擔單位的全過程成本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志敏.中國高技術計劃項目管理理論與方法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2007(10).
[2]田榮斌.對政府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研究的初步思考與若干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06(7):1-3,6.
[3]黃錦成,楊頌陽,陳啟源.政府科技計劃項目的監督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7):46-8.
[4]黃肇和.從現代項目管理角度談科技項目的管理創新[J].廣東科技,2010(9)第245期.
[5]傅家驥,雷家,程源.技術經濟學前沿問題[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4)第一版.
[6]羅軼,劉濤,陳省平.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實施的過程管理模式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3):16-17.
[7]Jeff Saperstein,Dr.Daniel Rouach.區域財富世界九大高科技園區的經驗[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0)第一版.
[8]張鑫偉.基于PDCA的施工項目成本管理體系研究[J].東北林業大學,2010(6).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3.0062.02
在當前全國經濟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顯得尤為重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就要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體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事關經濟發展的長遠。
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體系,有利于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動產業集群的延伸與規模擴展;有利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促使融資渠道暢通和資本集聚;有利于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財政資金得到最大化利用;有利于積極應對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促進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1唐山高新區科技金融體系建設現狀
(1)制定扶持政策,加強金融合作。2007年,唐山高新區制定出臺了《關于鼓勵和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辦法》、《科技計劃項目配套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經過多次修訂,目前已形成了與國家和省市科技政策的相互補充。幾年來,唐山高新區已安排科技經費支出5600多萬元,極大地調動了企業創新的熱情。此外,還加強了資本與產業的結合,與多家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中國銀行唐山分行對唐山高新區總體授信20億元,中國民生銀行對唐山高新區創業中心企業實行整體授信。同時。與深圳創業投資、天津達晨創投等合作,推動了政府引導基金的建立。
(2)成立、吸引各類創業風險投資公司。為了更好地為中小科技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唐山高新區于2005年注資3000萬元成立了科技風險投資公司,解決了部分中小科技企業的資金瓶頸問題。在建設好國有投資公司的同時,積極鼓勵和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進駐,目前高新區已經有唐山市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唐山至信科技風險投資公司等多家股份制風險投資公司進駐并開展業務。
(3)推動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目前,唐山高新區匯中儀表公司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造和各項上市前準備工作,預計今年創業板上市,賽福特公司正在積極準備中小企業板上市,亞特專汽、開誠電器等一批科技企業也正在推動主板和創業板上市準備。
2高新區投融資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為企業服務的投融資規模偏小
唐山高新區投融資市場體系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總體規模偏小,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抵御風險能力不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資本運作,從而抑制了投融資體系的快速發展。以創投為例,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高達30億元,武進區的中外合作常州傲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500萬美元,而區內成立的唐山高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僅有3000萬元,私營創投唐山至信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僅有2000萬元,從區內正常開展業務的3家擔保公司來看,除1家擔保公司注冊資金是5000萬元外,其余2家注冊資本均為1000萬元左右,自身資金實力不強,國有商業銀行對其擔保貸款項目缺少積極性,銀行認可度不高。
2.2投融資服務體系功能不全
區內投融資市場體系元素不夠豐富,盡管引進了一些金融、擔保、創投等機構,但數量、開展業務品種和規模上都滿足不了區內科技企業的發展需求。新型元素太少,如信托、證券公司、投資基金、租賃、典當等各類投融資服務機構還比較缺乏。企業融資渠道不夠暢通,投融資資金供求不能充分銜接,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區內企業融資狀況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缺少市場信譽良好、競爭實力強的投融資中介服務機構,企業在上市等投融資業務上難以在區內獲得優質、規范、高效的中介咨詢服務。
2.3投融資機構及其業務發展緩慢
區內創投企業大多剛開始起步,在為企業提供的多元化資本運作和服務方面還缺乏經驗,資源整合和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截至目前,唐山高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共進行過9筆業務,累計涉及資金2990萬,所有業務均為委貸業務。而唐山至信投資有限公司從進區至今,由于主營公司上市業務,至今還沒有成功案例。區內的3家擔保公司均不做科技擔保業務。
2.4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優化
目前區屬的高新創司是按國有企業設置,政企職能不明晰,市場化調整手段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經營管理的效率。由于區內現有國有融資平臺資產規模有限,缺乏良好的財務形象,融資方式仍是以銀行中長期貸款和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等間接融資為主,而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例過低,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融資渠道單一。
2.5創新活躍度不足
一方面目前區內企業融資還相對集中于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在創新融資方式、拓展融資渠道能力上還比較欠缺。另一方面金融投資機構缺乏對自身金融產品的創新意識,未能與相關融資機構形成業務協同,無法為企業提供創新金融服務,導致企業難以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影響了融資產品的時效性、針對性和創新性。
2.6專業人才極具缺乏
人才決定投融資業務創新的執行力,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是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據調查,目前區內投融資管理高層次人才嚴重匱乏,更談不上團隊管理,這已成為制約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上臺階的一個重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