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2: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土資源科技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市國土資源局土地利用管理科優秀公務員個人事跡材料**同志于1995年畢業于黑龍江大學,分配到**市國土資源局工作至今。,他所帶領的科室被評為全省土地利用管理先進單位,他本人被評為全省土地利用管理先進個人。一、積極推進改革,規范土地管理土地參與國家宏觀調控以來,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他積極研究政策,完善配套制度,逐步規范了我市土地管理。一是加大土地收儲力度,實現凈地出讓。在他的建議下,我市成立了**市土地收購儲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副市長擔任,負責審核下一年度土地儲備計劃及收儲資金的落實等工作。實現了市政府提出的“統一規劃,連片開發,總量控制,政府壟斷,凈地出讓,招標拍賣”的目標。通過全面落實收儲制度,真正實現了凈地出讓,極大的促進了我市土地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二是加強資金管理,實現收支兩條線。在他的積極協調下,改變了我市土地出讓總價款坐收坐支的做法,必須首先按規定足額安排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拆遷補償費以及補助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所需資金的不足,其余資金提高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比重,以及用于廉租住房建設和完善國有土地使用功能的配套設施建設。為此,在他嚴把關口,在招拍掛中標確認書中明確綜合地價的具體內容,杜絕坐收坐支事件的發生。三是勇于創新,大力推行聯合辦公制度。原來我們每個建設用地報件從接到用地單位申請到組件呈報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遇到情況負責的甚至需要兩個月,自從他到利用科后,大力推行聯合辦公制度,在較好協調各部門間關系的同時,又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將用地審批時間縮短到半個月,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得到用地單位一致好評,樹立了良好的工作形象,曾多次被評為“**市土地管理先進個人”。
二、合理配置資源,增加政府收益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減少增量、提升質量”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確保重點地區、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用地的前提下,充分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一是科學供應土地。他帶領科室人員,通過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分析,提出了我市合理的土地出讓價格,進行基準地價調整,我市土地出讓價格上漲控制在10%以內,確保了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二是合理供應土地。在參加我市各種建設項目審批時,他都能本著“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原則對項目用地提出各種合理化建議。,**三精藥業有限公司一次性申請用地50公頃,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閑置和浪費,他提出根據建設速度和生產需要分期供地,控制建設用地數量,一期上報25公頃的意見,得到了認可,即保證了項目用地需求,同時避免了土地的閑置和浪費。三是公開供應土地。為實現“黃金地段”“黃金價值”,他帶領科室人員,制定規章制度,對經營性用地招拍掛采取公開決策、公開計劃、公開地價、公開競價程序、公開接受監督、公開出讓結果等“六公開”辦法,依法陽光操作,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通過合理配置土地資源,保證了政府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全市實現土地收益18億元。三、深入調查研究,破解政策難題隨著土地管理政策的陸續出臺,土地審批管理越來越嚴格,新的建設項目用地審批程序逐漸規范,然而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土地問題成為我市的棘手問題,他對這類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積極研究國家土地政策,并積極向省廳請示,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辦法,為領導決策提供了依據,使得這些遺留下來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他平時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撰寫的《耕地保護和建設用地調研報告》被黑龍江省土地管理局評為優秀調研成果獎;《我國土地市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在《黑龍江土地》上公開發表;《關于征地有關問題的研究報告》獲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優秀調研報告獎。**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工作在國土資源管理的第一線,工作十余年來,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2)安全性能好:用戶根據自己擁有的角色不同能夠訪問到的數據表格的權限也不相同,從而在程序設計級別做到了預防非法操作[4]。
(3)使用方便:采用B/S模式,用戶操作都在在瀏覽器上進行,只要用戶能夠上網,就能夠使用該系統。
2系統功能設計
2.1系統技術路線
系統選用.NET框架(.NETFramework)作為開發平臺,使用進行系統開發,開發語言選用C#,三者的結合性很高,這樣可以確切保證系統的可持續開發,延長生命周期。并且該平臺通過基于開放標準(例如HTTP、XML和SOAP)的遠程體系結構簡化程序開發的需要。更容易在要求互操作的混合環境中重用、開發和部署組件而簡化組件集成。能給大型Web應用程序的開發帶來對支持可用性、可管理性、可伸縮性和互操作性的Web服務的需求。
2.2系統體系結構
本系統采用三層架構(3-TierArchitecture),整個業務應用劃分為:表現層(UI)、業務邏輯層(BLL)、數據訪問層(DAL),這樣的設計降低了模塊之間的依賴,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便于后期的維護。在部分功能模塊中還采用了AJAX技術,可以使用戶和服務器之間的數據交互做到異步傳輸,頁面無需全部提交,只需在局部刷新即可,既減輕了服務器的負擔,又提升了用戶體驗效果[5]。
2.3系統架構
整個系統主要包括各種科技創新硬平臺的申報、審核、驗收等,項目的申報、立項、中期檢查、結題驗收,到成果的各項報獎管理、科技人才的申報與管理、專家篩選與管理、上報信息的統計與管理、系統自身管理等,流程復雜且互有交叉,并且在流程中間還有用戶的參與,因此系統的流程設計必須充分考慮用戶需求與體驗,做到按需加載數據,簡潔高效,同時系統還具備了清晰的導航、標識和檢索系統。
2.4功能結構設計
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有科技創新硬平臺管理、項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評審專家庫管理、上報信息報表和系統管理等。在對以上功能更具體和細化的分析后,得到如圖3所示的系統功能模塊圖。這里介紹幾個比較典型的功能模塊。
(1)科技創新硬平臺管理
該模塊是對各種科技創新硬平臺的基本信息進行管理,用戶通過該模塊可以對硬平臺在申報、初審、驗收等各環節的相關信息和附件進行管理。用戶在輸入完某環節的信息后,經過相關管理人員核對并審核通過后,會自動創建下一環節的記錄,記錄中的對應信息會直接復制上一環節中的信息,無需重復輸入,更加方便用戶使用。
(2)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是對科技創新項目從申報到結題驗收的各環節中的信息和附件進行管理,除了在審核通過后可以自創建新記錄后,還可以對項目的各種信息進行統計查詢,更方便用戶使用。
(3)評審專家庫管理
主要實現對專家信息的維護和對評審專家的抽取。評標專家可以通過登錄本系統,對自己的信息數據進行查閱與校對,同時系統管理員也可以對這些信息進行維護。在抽取專家時,系統會照抽取條件抽取出候選專家,對候選專家進行隨機抽取,抽取生成最終評標專家,通過自動發送短信與該專家取得聯系,目的是確認專家是否有時間參加評審工作。隨機抽取階段是通過設定的評審專家的抽取條件,對評審專家庫進行隨機抽取。為保證業務要求同時保證公正性的需要,只有在所需條件滿足后才可以進行隨機抽取。系統會對抽取出的專家發送短信進行確認,最后生成最終的評審專家。
(4)上報信息報表
系統會按照已規定好的表格內容與格式,自行查詢并統計有關項目的數據,生成上報報表,同時用戶也可以對其中的內容做適當修改,生成的上報報表可以導出為Excel表格直接在線預覽或打印。
(5)系統管理
除了用戶的登錄注銷、信息修改等基本功能外,系統管理還針對不同的用戶類型設置用戶權限管理。首先每個用戶可以有多個角色,每個角色可使用的系統模塊及其操作權限不同,用戶的最終使用模塊范圍以及其操作權限是根據其所具有的角色疊加得到的,更方便管理員對用戶的管理。
關鍵詞: 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企業信息化;SOA
Key words: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nterprise information;SOA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3-0167-02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發展,全國各地的勘測單位在人才、裝備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業務范圍和來源也大幅增加,單位內部的日常管理也日漸龐雜,業務部門之間以及業務部門與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日益頻繁,單位領導和各部門的辦公以及決策使用的信息需更加豐富、準確、及時。而當前,大多數勘測單位的各類管理辦公模式還停留在比較落后的、人工的、高消耗的傳統模式,或僅僅實現了部分辦公自動化(即OA),普遍存在信息流轉高度依靠人力,信息傳遞介質基本依賴紙張,信息傳遞速度慢,部門之間聯系不緊密等缺點,容易造成以下后果:①管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②信息安全和可追溯性差;③制約管理、決策的效率和質量。急需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辦公管理、業務管理、科技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等各種管理類型集成起來,在一個系統中通盤管理。
鑒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建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以降低辦公成本,規范勘測項目管理,加強信息安全,從而提高管理效率,產生經濟效益。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勘測規劃院是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直屬的事業單位,擁有國家地籍測繪等7項甲級資質,2項乙級資質,主要開展了以遙感監測、地理信息資源為基礎的“3S”技術集成服務,以城鄉統籌為核心的土地利用調查規劃創新型服務和以土地勘測、房屋面積測算為重點的便捷化服務。
至2012年8月,全院設有5個職能部門,10個業務部門,11個派出機構,2個科研平臺,并下設國有高新技術企業1個。
1 總體思路與框架
1.1 系統建設的指導思想 深入理解勘測單位的組織架構、業務特點和工作流程,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設備和已有基礎,本著急用先行、先易后難、先簡后繁、逐步完善的原則,以辦公管理為首,分步實施,穩步推進,最終形成適合本勘測單位特點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1.2 系統的體系結構 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采用系統化、一體化、標準化的思想,首先建設網絡支撐平臺,以及相應的軟硬件設備,為系統提供基礎支撐;然后在此環境上搭建工作流引擎、智能表單設計器與報表生成器等通用組件以及與其他應用系統集成的外部接口,最后在此基礎上建設辦公管理等模塊,體現在各自的專題門戶中。
2 系統主要功能
綜合管理辦公平臺主要在辦公管理、業務管理、科技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管理、財務管理、黨團管理、工會管理等8個方面都實現了設計的功能。(圖2)
2.1 辦公管理 辦公管理模塊是日常使用的重點,除實現傳統的收文和發文等功能外,還包括上級指示(電話)、政務督辦、固定資產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辦會申請、會議室管理、車輛管理、公共信息管理等功能,實現了辦文、辦會、辦事的網上流轉。
2.2 業務管理 業務管理是整個系統的核心,按照勘測項目管理的全流程進行設計,同時以此為核心,納入了質量管理和財務管理。
主要包括項目立項子模塊、項目實施子模塊、經費管理子模塊、檔案調閱子模塊和臺賬管理子模塊等。
2.3 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也是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業務管理模塊的基礎上,結合科技工作的特點進行了設計,也納入了質量管理和財務管理的內容。
主要包括項目申報子模塊、項目實施子模塊、經費管理子模塊、成果管理子模塊、科技論文管理子模塊和臺賬管理子模塊等。
2.4 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是系統運行的基礎,實現了人力資源信息的統一監管和實時更新。主要包括職員信息管理子模塊、日常事務管理子模塊和薪酬管理子模塊。
其余的模塊其功能特點相似度較高,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贅述。
3 系統主要特色
3.1 SOA框架 系統統一的設計和實現完全基于SOA面向服務構架,將人員機構管理、授權管理、任務管理等各共有的基礎組件功能封裝成粒度合理的服務,盡可能實現基礎功能的復用。
3.2 文檔編輯安全控制技術 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使用Microsoft Word 作為文件的編輯器,擬稿、審核、修改等工作均可以在線完成,系統可以根據用戶的權限限制用戶的編輯行為,同時提供了“修改痕跡”功能,可以隨時查閱領導修改和批注的要點,也可以隨時恢復公文的修訂過程。
3.3 業務流程的構建和優化 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必須依賴計算機程序化的流程,但現實工作中并沒有現成的流程圖可供使用,因此必須將現有的管理流程進行梳理,初步構建起符合單位特點的流程框圖,然后再結合實際情況和信息技術的特點進行優化,如針對擬稿類型多樣的情況,單設了“材料起草”流程,交由辦公室來判斷文件的類型,從而啟動相應的發文流程。
3.4 內部邏輯關系和數據分析的實現 對于勘測單位而言,人力資源管理、業務管理等都涉及到很多數據,以前依托手工進行處理的情況極易造成前后不一、上下脫節等問題,現在通過加入判斷語句,可以迅速實現預警預報。通過數據的集中管理,可以快速實現月度產值分析、質量動態監管等管理功能,可有效地進行決策支持。
4 結束語
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勘測單位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對于提高辦公效率、加強內部管理、增強執行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能夠全面梳理各個管理環節的需求,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促進管理的程序化和規范化。二是能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文件處理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促進事件的高效運轉。三是能保障院內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促進協同辦公。四是基本上實現了管理的無紙化運轉,節約了辦公經費,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顧炳中.國土資源部機關辦公自動化系統建設[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2(3):3-6.
[2]周琦.建立北京礦治研究總院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幾點思考[J].礦冶,2008,17(2):117-119.
1.1我國當前國情的要求
現如今糧食問題、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1]。而我國正處在城市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國土資源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多地少是我國現在發展的現狀,人均礦產資源更是不足,資源浪費嚴重,也寫現象的存在就更加劇了我國的資源緊張。
1.2有利于國土資源的長遠發展
我國的科技雖然取得了不錯的發展,但是還無法滿足國土資源的發展現狀。國土資源方面科學技術應用不高的表現如下:第一,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強,地質科學仍然處于過渡階段;第二,本領域先進的科學技術裝備以及精密儀器需要進口;第三,相關的科技創新和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
1.3有利于創新源動力的激發
國土資源的長遠發展必定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因此可以說科學技術就是國土資源創新的原動力。當前國土資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開采需要面臨供應緊張和利用效率低的問題,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機制的構建可以有效緩解當前比較激烈的矛盾,是國家的國土資源得到安全保障。
2構建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機制的途徑
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機制的構建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科技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源泉,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科技需求,才可以針對需求開展各種研究,得到需要的成果;科技創新則可以把相關的成果直接進行轉化,進而為國土資源事業服務;科技創新支撐機制則是通過信息共享和服務等為科技創新提供保障。
2.1科技需求反饋機制的構建
國土資源科技需求可以根據不同的要求劃分為社會需求、管理需求和國家需求三個方面[2]。社會方面的需求,需要根據不同的社會主體進行構建,比如礦產開發的企業需要的是礦產資源開發的科技方法,而 地質勘探企業則是需要更加先進的成礦理論。管理層面的需求,主要研究的是怎樣發揮國土資源管理中科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國家層面的需求則是要通過科技的力量來促進國土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之間的良性協調發展。在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機制的構建中需要注意對科技需求反饋機制的構建,從而為國土資源的長遠發展提供獲取和捕捉信息的渠道。
2.2科技創新動力機制的構建
構建科技創新動力機制需要構建起相應的平臺、充足的資金以及相關的制度作為保障。具體構建的過程如下:第一,科技創新平臺的構建。積極的建設一些重要的科技示范工程、產業化基地等,建立起產學研協同發展的創新平臺,使各種科技創新項目可以實現有效的對接。對于一些基礎性的科技研究項目,比如地質或者地質等,可以和高校進行合作,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更加重視起可操作性。另外也要建立水平更高的研發中心或者是科技創新孵化器,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第二,科研主體創新制度的建立。此種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為了相關的科研主體進行科技創新。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面臨著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最需要進行科技創新了,應該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多種類型的創新協會。而公益性的視野單位則可以探究現代化的科研所制度,在人事制度管理和經費制度方面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高校則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也是國土資源科技創新理論的主要研究基地,所以要加強對新理論的研究,加快技術轉化應用。
2.3科技創新支撐機制的構建
第一,需要完善科技創新合作制度。為了實現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機制可以跨地區、跨行業的合作,可以將地質學會、土地學會等相關單位作為紐帶,加強和國內外科技組織之間的聯系,積極的參與到國際上的重要科研計劃中,建立跨部門的科技立項以及攻關制度。第二,服務和信息平臺的完善。為了建立起更加強大的咨詢服務系統,使大型的儀器設備實現共享,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好的服務,可以建立起國土資源相關的服務和數據共享中心,使一些基礎的數據資料可以快速的和實現網絡共享,使一些應用性比較強的成果可以進一步的擴展和使用。第三,科技創新評估制度建立。通過對科技政策和專項工程中的科技創新進行評估,提高科技政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3總結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和靈魂,而科技是綜合國力提升的關鍵。所以我們必須要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在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積極構建科技創新機制,推動國土資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作者:孫林娜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國土資源局蘭山分局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039-02
1 地籍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城鎮地籍管理是以宗地為基礎的二維平面地籍管理方式,主要記載國土資源在二維平面空間的信息。二維基礎數據已覆蓋了全國大部分省市,而且在應用上形成了較完善的體系。
以地表權利為核心的地籍,其理論基礎是同一宗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權籍一致性。在二維平面空間,通常采用投影方式或根據建筑面積分攤方式,將三維權利實體投影到二維平面上,以投影或分攤的方式來代表其權益范圍進行登記。
2 存在的問題
隨著城市和人口的不斷集聚,城鎮人地矛盾日趨緊張,為集約用地,土地利用的立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地表為核心的國土權利法規和地籍管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三維空間的占用有使用,特別是當與同一土地表面、地下相關的空間歸屬權不同時,基于二維地表的傳統土地登記和地籍系統將無法清晰的界定土地的權利空間。
幾個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塊地并且相互之間界線難以劃清的情況定為一宗地,稱為共用宗地。大多數的共用宗地只是在水平面上無法劃清界線(如地下管線、高層建筑),比如在對城市中林立的高層建筑進行內部權利劃分和管理時,利用二維空間數據難以滿足應用需求。一方面國土主管部門無法對其權屬進行清晰管理;另一方面權屬界定由于沒有明確的保障,引發了很多權屬爭議事件。
3 地籍管理新要求
國土資源是一個多維度、多空間的概念,包括了土地、礦產、地質風貌及其所承載的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環境。還有其他很多領域,涉及到地表、地上及地下,如城市土地立體利用、立體地價評估、空間權、地下空間權的使用等,都必然會涉及到土地的三維特性,也有必要在國土資源管理中得到反映。從稅收地籍、產權地籍和多用途現代地籍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到國土資源利用模式變遷的軌跡,但這個變遷過程僅停留在國土資源平面利用的范疇。從資源利用效率來看,國土資源利用由粗放型逐漸向集約型轉變,這個變化也必然要在國土資源管理中得到體現,而直接體現這一變化的方式就是建立三維國土資源模型。
4 三維技術
目前三維市場主要有三種主流三維構建模式:傳統建模、三維實景(街景)、全景真三維建模。
人工建模通過單個建模再場景整合,經過多年發展技術成熟,主要表現在三維場景的美觀上。但技術路線決定了數據先天的缺點:(1)由于虛擬建模,造成了大量城市信息缺失,即使精細建模也只是對重要建筑、重要區域進行精細表達,無法做到城市完整信息的真實還原。(2)精細建模的模型可以用Lidar來保證,但其紋理多通過人工拍照獲取,對于高層建筑紋理基于通過復制形式貼上去、這就決定了三維模型上每個點的精度無法保障。
三維實景即為街景,2007年goolge為解決虛擬三維建模向真實的三維影像過渡,而提出一項技術。街景是一種通過街景車拍攝街道兩旁360°的照片,然后將這些照片經過處理上傳至網站,供訪問者瀏覽。這與2D平面地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原本無聊的地圖更加生動,更有閱讀性和娛樂性。但街景作為過渡性技術,其它技術特點也局限了其應用的范圍:(1)街景只是沿街的信息,無法對整個城市空間進行完整的體現,如非沿街區域、小區內、院內,即使沿街區域,由于中國城市沿街植被較多的特點,也無法對沿街的信息進行完整的采集。(2)街景作為360°拼接的照片,無法對空間體進行三維旋轉瀏覽、三維空間分析,也決定了其應該范圍只能局限在互聯網(公眾瀏覽)、城管(沿街部件管理),無法在GIS行業進行深入應用。
全景真三建模通過航空攝影的方式獲取多角度傾斜影像和激光點云數據,快速自動化的建立地面三維模型,真實反映城市三維影像,作為近幾年快速成熟的新技術,其真實、完整、高精度三維數據受到越來越多地理空間信息應用單位的追捧。
在全景真三維影像建模生產工藝中機載激光雷達技術(Lidar)技術該技術保證數據精度的關鍵。機載激光雷達技術是集成激光測距技術、計算機技術、慣性測量單元 (IMU)/DGPS差分定位技術于一體,該技術在三維空間信息的實時獲取方面產生了重大突破,素有“精度之王”的美譽,作為近幾年在測繪領域快速獲取空間數據的新型技術,成為三維城市建設的一把利器。激光掃描對天氣情況要求低,霧霾天也可以進行作業,這在國內當前天氣環境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其高精度的特點也保證了三維數據精度的可靠性,長久以來三維建設因為沒有測繪精度保證,三維應用都停留在展覽、顯示等層面,沒有深度的行業應用。全景真三維技術也真正解決了長久以來三維數字城市建設“中看不中用”的尷尬局面。
基于三種主流的三維技術本身特點,針對大量國土資源土地登記、征收、出讓、開發等管理要求,全景真三維建模無論在是數據的精度上保障地籍權屬清晰界定、土地登記管理,還是在為其它各部門數據共享、構建國土管理“一張圖”,都有先天的技術優勢。
5 真三維國土資源管理
5.1 二三維地籍管理
隨著城市聚集效應加強,土地利用強度越來越大,城市空間向立體化利用延伸,各綜合性大樓、建筑綜合體、地下停車場、地下商場、通信設施等遍布地上、地表、地下空間,由于分層開發利用,造成分層屬性不同的權利人,給當前基于二維宗地的地籍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戰。
采用二維地籍與三維地籍的混合管理模式,二維地籍登記中不能解決的復雜權屬情況則能夠通過三維系統進行登記,形成二維宗地平面與三維體宗地的混合管理方案。
5.2 不動產登記
我國的不動產登記是由土地、房屋、水利、海域、林業及農村承包土地。組成的。目前土地登記制度中存在著大量的土地利用狀況登記缺失狀況。諸如商業高層建筑內部權屬信息復雜、建筑頂部建造的通信設備、日益增多的電纜設施等。
建立基于傾斜影像和Lidar的真三維模型,lidar直接獲取模型三維坐標,三維登記地籍圖通過界址點、界址線、界址面描述宗地的立體幾何特征,并具有明確的方向性,三維宗地以體宗地為基本單元,用體積度量,精確描述立體空間中的三維產權體。按照不同樓層的實際情況進行地籍登記。通過這種方式將建立三維地籍庫,反映三維產權體的基本情況,相比傳統二維地籍庫的信息要豐富許多,能夠清晰的界定地表、地面、地下立體空間的權利。
5.3 三維地籍綜合管理
利用三維地籍庫,系統能夠進行綜合查詢,實時準確的掌握任意體宗地的平面和空間土地登記情況,當輸入土地使用者名稱時,系統會自動切換到需要查詢的宗地,用三維立體圖像展現積宗地土地利用情況,并采用列表方式顯示土地使用者名稱、土地坐落、宗地面、土地證號等信息。同時,該功能還能顯示共用宗地中土地使用者的基本用地信息,如宗地分割登記情況,當鼠標指向小區內某棟建筑物的任意區域時,系統就會自動告知該土地使用者的名稱、分攤土地面積、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期限等主要信息。該功能將實現空間產權的清晰化管理,能夠真實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間分布情況。
5.4 地籍動態監管
通過實時動態監控系統,能夠自動跟蹤和監控新增建設用地審批項目,審批地塊顏色會隨著項目的進展而變化,清晰地顯示建設項目獲批后,宗地空間內部建筑物及權籍信息的變更過程,在建設方案的建筑高度、容積率等指標與登記信息發生出入后,系統將自動報警,真正有效地實現了對土地利用審批項目的全周期、立體化監管。
6 結論
全景真三維地籍管理作為國土行業最新的信息化手段,按照地理三維坐標組織管理空間信息,將地下、地表、地上等要素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進行準確劃分界定,生成真實的三維場景,為建立城市空間信息與國土資源管理登記提供了高效的三維模擬平臺。基于三維可視化環境的土籍登記、信息查詢統計分析,為業務部門和各級領導提供精細化的工作平臺和科學的決策支持,極大提高了國土部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為城市經濟發展和建設發揮著巨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艾東,朱彤.土地立體利用與三維地籍[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7(24):130-131.
[2] DimopoulouE,GavanasL,ZentelisP.3DRegistrationsintheHellenicCadastre[C].The23rdFIGCongress,Munich,Germany,2006
引言
土地資源是我國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礎,為了做好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必須開展地基測繪工作,確保國土資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
1地籍測繪及其與國土資源管理的關系
地籍指的是對土地的位置、數量、質量、權屬、面積和用途等基本狀況的資源進行反應,地籍測繪指的是在土地權屬調查的基礎上,對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屬、位置、數量、質量和利用狀況等信息進行測繪,從而建立起地籍測繪圖、表、冊及地基數據庫。地籍測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測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記的重要依據,因此它是一項具有法律性質的測繪工作。地籍測量與基礎測繪和專業測量有著明顯不同,其本質的不同表現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利的測量都可視為地籍測量,具體表現如下:①地籍測量是一項基礎性的具有政府行為的測繪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職能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政性技術行為。②地籍測量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確、可靠的地理參考系統。③地籍測量具有勘驗取證的法律特征。④地籍測量的技術標準必須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⑤地籍測量工作有非常強的現勢性。⑥地籍測量技術和方法是對當今測繪技術和方法的應用集成。地籍測繪是國土資源管理中的一項基礎性和前期性的工作,必須充分的利用現代測繪技術做好地籍測繪工作,充分和全面的利用現代地籍測繪技術和成果能夠為國土資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服務和保障。隨著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設,地籍測繪成為實現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證和基礎工作。
2地籍測繪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2.1土地利用調查
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短缺問題會對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阻礙,地籍測繪為國土資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土地利用調查是測繪技術對國土資源管理的基本應用表現,利用GPS定位、遙感數據等方面獲取土地利用現狀變化情況,由數據、圖件和影像等方式完成土地分析工作,對土地調查工作具有一定推動作用。結合相關管理標準,通過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科學方式處理,進而制定統一的國土資源管理信息數據記錄,及時更新和替換土地利用信息,這也是測繪技術最根本的優勢所在,對土地資源的現狀分析具有實際意義。
2.2土地規劃設計
地籍測繪技術還被應用在土地規劃設計中,通過地理位置、價值成分、分布情況對其開展土地規劃工作,將土地信息、數據圖件、基本資料等方面完成呈現在設計內容中,讓調查者能夠一目了然的掌握土地信息。對于土地規劃設計,[2]在土地性質、數量、質量等方面,需要利用科學合理的布局方法,秉持“清晰直觀”的建設理念,將土地信息準確度延展至最大化,實現土地規劃更具價值效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明確表示,土地規劃設計的制圖繪制工作需要秉持“合理、長遠”的觀念,通過量化數據和信息模擬分析,可適當建立土地資源分布模型,為土地實際利用情況進行優化整合處理,保障土地規劃設計科學化和價值化發展。
2.3土地勘測定界
土地勘測定界就是將土地征收、劃撥、轉用、開發和整理等相關作為基礎,對規定范圍中的土地實現實地界定,同時對界址位置和用地面積等進行確定。我國目前的土地勘測定界以“外業調查、外業測量、內業整匯、歸檔階段”為主,利用GPS和PTK對其進行詳細定位工作,利用流動站的實時監測系統對其實行分析對比,為土地勘測定界提供精度保障。在國土資源管理中,土地勘測定界是以土地劃分范圍為關鍵性依據的,依據《土地勘測定界規程》,對用地審批、土地測繪、權籍調查等工作進行實時管理,為土地勘測定界工作程序提供中間環節支撐服務體系。
2.4土地執法巡查
地籍測繪在國土資源中的應用中土地執法巡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與土地使用動態直接掛鉤。在土地執法巡查匯總,利用測繪技術的優越性,結合RS技術的遙感影像作用,對土地實際開發利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對于土地礦產違法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和制止,保障土地執法巡查工作的全面性。將GPS定位系統和PDA技術有機結合,全面了解土地利用情況,形成“精準定位、高校服務、層次管理”綜合管理手段,為現代化測繪基準提供體系保障。
3地籍測繪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合稱“3S”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本文針對當前土地變更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土地變更調查與“3S”技術之間進行銜接分析,提出了面向土地變更調查“3S”集成系統構建方法,介紹了依據文中所提集成模式研制開發的土地變更調查應用原型系統及其應用效果,最后展望了該系統在新一輪土地調查中的應用前景。
3.1“3S”技術與土地變更調查銜接分析
通常將傳統的土地變更調查分成下面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期準備階段,包括變更證據收集,土地變更調查外業工作底圖、表格和測量工具的準備;第二階段為外業調查階段,應用測量技術和調查基礎資料,將境界、土地權屬界線、線狀地物和變更圖斑補測到土地變更調查工作底圖上,并加以圖斑屬性注記,同時填寫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記錄表;第三階段是成果整理階段,即內業進行圖斑變更、面積量算、統計匯總和編繪成圖。從目前技術發展看,3S技術可以為土地變更調查提供技術基礎。
3.2“3S”集成系統體系結構
面向土地變更調查的“3S”集成系統(簡稱“3S”集成系統)指運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領域的理論、技術和方法,開發與傳統土地變更調查業務流程相銜接的實用化軟、硬件系統,建立適合不同區域和不同調查比例尺的應用模型,實現變更調查全流程或關鍵環節作業的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和數據傳輸網絡化的一種技術系統及與其相適應的組織模式。該系統是一個規模龐大、技術十分復雜且跨度很大的系統,從理論和技術方面來看,包括技術系統、集成模式和組織模式等。
3.3土地變更調查“3S”集成應用系統原型
土地變更調查“3S”集成應用系統原型是在國土資源部“十五”科技專項計劃《土地變更調查現代技術集成應用示范項目》資助下完成,系統研發以圖形圖像學、人工智能、軟件工程等理論方法為基礎,跟蹤“3S”技術、空間數據引擎技術(SDE)、數據壓縮技術及元數據等技術發展前沿。系統由基于GPS土地變更調查信息采集與處理系統、基于RS的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獲取及處理軟件系統和基于GIS土地變更調查信息處理與管理系統三個子系統組成,子系統間通過數據流實現協同工作,即系統采取松散型耦合。
4結語
綜上所述,地籍測繪是國土資源管理中的基礎性的工作,地籍數據是土地管理的基礎性數據,國土資源管理必須充分的認識到地籍測繪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地籍測繪基礎性工作。地籍測繪在國土資源中得到了非廣泛的應用,主要以“土地利用調查”、“土地規劃設計”、“土地勘測定界”和“土地執法巡查”為典型代表。結合當前測繪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特點,在保障現代測試技術可靠性前提下,不斷引進新型測繪技術,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具有實質性幫助,也能不斷改進測試技術對其管理的實際舉措。測繪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對土地資源格局的全面發展具備實際作用,在未來的改革工作中,相關部門需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改革測繪技術,推動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小雨.國土資源管理中地籍測繪的作用分析[J].神州,2016(12):97.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4-0079-02
為促進國土資源管理適應經濟新常態,在搜集濮陽市2011-2014年國土資源管理綜合統計數據基礎上,對濮陽市國有建設用地供需、收益、耕地保護、涉土執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針對性地提出工作建議。
一、國土資源管理總體趨勢
2011年以來,濮陽市國土資源管理系統積極參與宏觀調控,大力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嚴格保護耕地,資源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國土資源管理形勢整體向好。但也存在供地結構不盡合理,工礦倉儲用地供地面積比重較大,房地產供地同比下降幅度大,違法用地單宗面積小、宗數多、難執法等問題。
(一)國有建設用地審批情況
濮陽市新增建設用地獲批面積與往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仍趨近十年來第三高,顯示濮陽市城市建設和項目投資仍然強勁。省廳下達濮陽市建設用地計劃指標660公頃,爭取省廳追加指標57.87公頃,全年使用建設用地計劃指標717.87公頃,同比下降40.5%。全年獲批建設用地1512.23公頃(批次用地1291.52公頃,單獨選址用地220.71公頃),同比下降6.34%,其中農用地轉用1117.1公頃,同比下降11.08%,轉為建設用地的耕地791.51公頃,同比下降29.24%。
(二)國有建設用地供應情況
濮陽市國有建設用地供地總量為586.69公頃(出讓供應總面積為399.48公頃,劃撥供應總面積187.22公頃),同比下降71.03%。其中商服用地34公頃,同比下降48.19%;工礦倉儲用地229.00公頃,同比下降58.45%;住宅用地190.53公頃,同比下降44.81%;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133.16公頃,同比下降87.47%。
(三)主要地類價格走勢情況
濮陽市住宅、商業、商住、工業用地平均價格分別為1418元/平方米、1159元/平方米、1849元/平方米和266元/平方米,環比增長率分別為1.48%、1.35%、0.78%和0.56%,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7.38%、20.5%、4.29%和4.79%。從近4年年平均地價走勢看,商業、住宅地價起伏較大,商住、工業地價平穩增長。2011年全市住宅用地市場為剛性需求,住宅地價較高,隨著全市房地產市場供給飽和以及全國房地產市場走低影響,2012、2013、2014年全市住宅地價持續走低。
(四)耕地保護情況
濮陽市完成耕地儲備項目投資8925萬元,新增耕地2.4萬畝,連續16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有余;申請土地整治項目資金5.14億元,整治土地4.22萬公頃,新打機井1061眼,修筑田間道路263.4千米,新建橋梁173座,營造防護林49495株;年內新增綜合整治試點項目12個,累計實施42個,爭取補助資金9820萬元,預計可節約建設用地指標320公頃。
(五)涉土執法情況
濮陽市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239件,同比下降5.16%,涉及土地面積39.47公頃,同比下降57.33%,其中耕地面積28.59公頃,同比下降44.67%。立案147件,結案147件,收繳罰沒款2052.28萬元,沒收建筑物面積65.64萬平方米,拆除建筑物面積43.35萬平方米,黨政紀處分238人,追究刑事責任3人。土地違法出現新動向,道路、社區和宅基地違法用地宗數多,所占比重較大,該類違法用地拆除困難,給土地執法工作帶來很大壓力。
(六)涉土情況
濮陽市共收到來信來訪件183批次、531人次,同比分別下降27.67%、15.58%。其中進京訪33批次、171人次,同比分別下降49.23%、20.83%,分別占總件數和總人數的18.03%、32.20%。
(七)地籍管理情況
濮陽市完成集體土地調查總面積4137.30平方公里,鄉鎮75個,街道辦事處7個,行政村2980個,村民小組9678個,集體土地所有權34239宗。全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地籍調查工作已完成90%,調查面積55073.46公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調查10106宗,調查面積2526.15公頃。
二、存在問題
(一)耕地后備資源不足,“占補”平衡日益艱難
隨著補充耕地后備資源的減少,補充耕地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周期越來越長,占補平衡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華龍區和開發區占補平衡問題尤其突出。目前,濮陽市可供開發的后備資源僅剩1733.33公頃,且大多零星分散,不易開發。
(二)土地供需矛盾長期存在,結構性調整壓力顯現
2014年生產性用地需求雖然有所減緩,但從長期來看,規劃建設用地空間不足,生活性、生態性用地需求顯著增加,總用地需求仍然居高不下。據測算,目前剩余城鄉建設用地規模3012.31公頃,剩余城鎮工礦用地規模7442.13公頃,按2011年到2014年近四年用地需求情況測算,剩余的城鄉建設用規模只能保障未來三年需求。
(三)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資源配置不盡合理
近年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但用地粗放浪費現象依然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宅基地浪費問題普遍。目前,濮陽市農村村莊內部約有15%以上的土地處于閑置狀態,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高達208.96平方米,個別農戶宅基地面積達到700多平方米。二是土地低效使用問題突出。濮陽市單位GDP耗地量為74.37公頃/億元,八個產業集聚區平均投資2271萬元/公頃,遠低于國家規定的節約集約要求。
(四)依法用地意識不強,土地違法問題仍較為突出
根據2014年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圖斑數據,濮陽市疑似違法圖斑占用耕地面積比例達到了46.46%,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15%、省規定10%的問責比例。
(五)增減掛鉤拆舊壓力與日俱增
由于“重建新,輕拆舊”,甚至有的縣(區)“只建新,不拆舊”,已嚴重影響增減掛鉤政策的順利實施,此類情況共涉及23批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建新面積669.45公頃,應復墾面積640.18公頃。其中2014年已到期4個批次,2015年將到期15個批次,2016年到期4個批次,拆舊工作均沒有進行。
三、工作建議
(一)積極穩妥推進國土資源改革,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一是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繼續壓縮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限。盡快將梳理優化的29項業務工作流程制度化、規范化,制定具體操作細則,嚴格貫徹落實。二是抓緊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工作。按照城鄉一體、全域控制、部門協作的要求,以城鄉規劃為基礎、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目標、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出的用地規模為邊界,盡快開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三劃合一”工作。三是積極爭取試點,大膽制度創新。積極爭取國土資源管理制度改革試點,享受優惠政策,樹立試點成功就是亮點的理念,用足用活政策,用政策引領,加快制度創新,為國土資源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緩解資源壓力,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用好用活政策,盤活存量用地。用好土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的政策,做優增量、盤活存量,為保持全市經濟穩定增長提供用地保障。二是強化土地規劃的統籌管控作用。嚴格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該高于其他規劃,一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形成,除特殊情況外,不允許擅自改變。
(三)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建設生態文明新平臺
一是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盡快協調有關部門,把耕地紅線、基本農田紅線、生態紅線落實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二是積極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切實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加強土地執法監察。認真落實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目標和動態巡查責任要求,對典型案件嚴肅查處,對有關責任人嚴肅追究,對新增違法用地“零容忍”,持續保持對違法違規用地的高壓態勢,將良田沃土、綠色田園留給子孫后代。
(四)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盡力維護農民土地權益。嚴格征地程序,開展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專項督察工作,堅決杜絕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等損害被征地農民利益的行為。二是全面執行已出臺的涉土問題工作意見,依靠縣(區)政府大的力量,認真做好排查化解工作,把問題消化在當地,解決在初始。
參考文獻:
[1] 濮陽市新區規劃(2012―2020年).
[2] 濮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3] 《濮陽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及相關專題》.
[4] 趙 君.新形勢下的土地資源管理分析[J].城市地理,2014(16).
[5] 趙玉玲,朱躍華.土地利用的彈性規劃思考[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2).
[6] 陳肇雄.準確把握國土資源工作面臨的新形勢[J].國土資源導刊,2014(2).
[7] 盧佳位.土地資源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J].商,2014(32).
[8] 李 敏.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2(12).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79-0212-02
0 引言
近年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國家對農用地轉建設用地和集體土地征收為國有土地的審批日益嚴格。目前已有一些學者發表了很多關于GIS在建設用地審批、土地執法監察等國土資源管理方面的論文,孟凡榮等論述了國土資源部建設用地審批系統中GIS的應用[1],王慧珍等論述了GIS數據管理和空間分析功能在建設用地管理中的應用[2],談媛媛等介紹了建設用地審批系統的總體架構[3],張云鵬等介紹了GIS技術與建設用地審批系統的無縫集成[4],孫亞琴等論述了國土資源電子政務中GIS和工作流的集成應用[5]。韓杰,江鹢,于冠男等論述了GIS在土地執法監察中的應用[6-8]。目前大部分建設用地審批系統功能局限于申報審查材料的表單填寫、附件上傳和審查意見填寫,能夠利用GIS技術與建設用地審批審查要點結合,深入剖析國土資源各類數據庫在建設用地審批中如何應用的文獻較少,本文通過分析建設用地審批過程中的審查要點和國土資源各類數據庫之間的內在關系,介紹建設用地審批圖形審查功能設計內容。
1現有數據情況及審查要點
以圖管地、以圖管礦是國土資源管理的客觀要求,以現有數據庫為基礎結合審批審查要點,對建設用地地塊范圍內的國土資源各類數據庫進行疊加分析,利用GIS技術從國土資源各類數據庫中自動提取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相關數據,并與填報材料中的數據之間進行比對,通過報表的形式給出審查結果。結合填報材料中的數據、現有數據庫和審查要點要點總結如下:
1)建設用地審批填報所需數據
建設用地申請表、建設用地呈報說明書、農用地轉用方案、土地征收方案、土地供應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勘測定界材料、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規劃圖等。
2)與建設用地審批相關的數據庫情況
與建設用地審批相關的已有的主要數據庫包括,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基本農田數據庫,區片價數據庫。
3)審查要點
參加建設用地審查的主要處室包括征轉用地管理處、地籍處、規劃處、耕地保護處等處室。征轉用地管理處依據區片價數據庫對申報項目征地補償方案進行審查,地籍處依據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對權屬地類進行審查,規劃處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對申報項目是否符合規劃進行審查,耕地保護處依據基本農田保護數據庫對申報項目是否占用基本農田進行審查。
2 系統架構
建設用地審批系統主要功能包括審批業務辦理和圖形審查功能,系統運行于國土資源內網,采用B/S架構,圖形平臺采用ArcGIS Server 9.3,開發語言采用C#,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系統基于國土資源數據中心開發,數據中心中包含三部分數據,分別為審批業務數據庫、審批業務信息配置數據庫和國土資源空間數據庫。審批業務數據庫包括建設用地審批填報所需數據和建設用地批復數據;審批業務信息配置數據庫包括流程、用戶信息、權限、角色信息等內容;國土資源空間數據庫主要為與建設用地審批相關的空間數據庫。建設用地審批業務辦理和圖形審查功能的實現通過調用數據接口和服務,從國土資源數據中心中獲取和寫入數據。
3 圖形審查功能設計
圖形審查功能設計的主要思想是通過分析建設用地審批過程中的審查要點和國土資源各類數據庫之間的內在關系,利用GIS技術從國土資源各類數據庫中自動提取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相關數據,并與填報材料中的數據之間進行對比,通過報表的形式給出審查結果,為科學審批提供輔助參考和依據。
3.1權屬地類審查功能設計
權屬地類審查是建設用地審批過程中審查的重點內容,系統將建設用地呈報說明書中填寫數據與從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中地類圖斑層中的地類面積和權屬性質進行對比,審查結果的展現形式如圖2所示,包括申請用地總面積、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申請農用地面積,申請建設用地面積,申請未利用地面積等以及相應的審查面積。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中地類圖斑層屬性表結構如表1所示[9]。
3.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審查
建設用地項目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系統將建設用地地塊空間范圍與土地利用總體數據庫中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區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將分析結果以審查表格的形式展現,審查結果如圖3所示,包括總面積、符合規劃面積、不符合規劃面積、有條件建設區面積、限制建設區面積、禁止建設區面積。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區圖層屬性表結構如表2所示[10]。
3.3基本農田審查
涉及占用基本農田的建設用地項目,需經國務院審批,按照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的原則進行基本農田補劃。系統將建設用地地塊空間范圍與基本農田數據庫中基本農田保護圖斑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將分析結果以審查表格的形式展現,審查結果如圖4所示,包括報批占用基本農田面積,審查占用基本農田面積。基本農田圖斑圖層屬性表結構參見表1。
3.4征地區片價審查
建設項目涉及集體土地征收為國有土地時按照區片價格給與集體土地所有權人補償,補償標準按照區片價執行,系統以區片價數據庫為依據,對申報項目的征收土地方案中的數據與區片價數據庫中區片價圖斑層進行疊加分析,審查結果如圖5所示。區片價圖層屬性結構表如表3所示。
3.5常用圖形工具
在以上介紹的四種審查功能結果表中都有圖形查看圖標,點擊圖形查看圖標可進入圖形審查界面,圖形審查界面內具有常用的放大、縮小、平移、屬性查看等功能,如圖6所示。
4結論
本文緊密結合建設用地審批對圖形審查的實際需求,設計出了符合審批人員業務辦公習慣的智能審查工具,既減輕了審查人員的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審批效率,為建設用地審批規范化、科學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孟凡榮,吳洪濤,等.基于“一張圖”的部建設用地審批系統建設[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0(6):37-39.
[2]王慧珍,稱雄,等.基于 GIS的建設用地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 測繪科學,2009,34(5):178-180.
[3]談媛媛,高飛,胡小華.建設用地審批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設計[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11):1821-1824.
[4]張云鵬,孫燕.基于WebGIS的市縣級建設用地審批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7(6):108-112.
[5]孫亞琴,閭國年,等.國土資源電子政務中 GIS與工作流的集成應用研究[J].測繪科學,2008,33(5):189-191.
[6]江鹢,賀弢,等.基于GPS、GIS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國土資源移動巡查系統總體設計[J].測繪通報,2010(6):65-68.
[7]韓杰基于GIS的土地監察管理信息系統關鍵技術研究[J]測繪通報,2007(6):55-60.
[分類號]G359.21
1 前言
我國科技信息事業走過了50多年的光輝歷程,由全國部委、行業和省地市縣等各級政府預算支持的科技信息機構有近400個,從業人員近5萬人。經過50余年的發展,中國科技信息事業已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系統并具中國特色的科技信息行業體系。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科技信息事業為推動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信息機構正快速發展,并逐步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科技信息行業為國家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特殊的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復雜的市場經濟形勢以及知識信息時代的背景,科技信息行業一直沒有停止對國家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深入探索。
科技部前部長徐冠華在“慶祝中國科技信息事業創立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創建五十周年座談會”上,對中國科技信息事業未來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首先就是要加速科技信息服務的專業化、網絡化和社會化,促進科學數據與文獻資源共享,面向全社會提供服務。從中可以看出科學數據理應是科技信息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科學數據的研究和應用是否應該成為科技信息機構長遠發展戰略的一部分,科技信息領域一直沒有定論,本文將在對科技信息行業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該問題進行初步探索。
2 國內外科技信息機構從事科學數據研究的趨勢分析
2.1 國際組織越來越重視基礎性科技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ICSU)今后將支持世界數據中心(WDC)系統發展成為數據者的網絡和科學數據開放獲取的圖書館。國際科技信息聯委會(ICSTI)正考慮與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進行合作的可能性,2009年ICSTI大會的主題是“數據集中式的科學”,關注的焦點集中在e―science的建設以及高效的科學研究中數據的管理和獲取問題,它將圍繞數據生命周期展開討論,議題包括已的科研成果集成、審核、整合、存檔和保存等。ICSU、ICSTI、CO―DATA和WDC 4個在國際科學界有影響力的組織正在走向聯合,由此帶來了網絡環境下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信息資源的融合。
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組織的“世界科學網”是由美國科技情報辦公室開發和維護的,該網提供分布、縱深的網絡數據庫搜索服務。創建該網站的意圖在于使其成為世界級的網絡工具,讓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位科學家或任何人都能輕松地獲得任一種語言或任一國家的搜索結果。該網站將依賴于每個參與國所出版的科學資源,科學數據資源也在該網站并提供服務。
2.2 圖書館、科技信息研究機構積極開展多種信息資源集成服務
當前,圖書館和科技信息服務機構正在面向服務對象,拓展傳統的文獻服務領域,廣泛集成各種數據資源,同時收集科學數據、文獻和網絡信息等資源,并探索建立各類資源間的關聯;部分科技信息機構還在嘗試采用E―science的架構進行科技信息資源、計算資源和網絡資源的整合。
德國國家科技圖書館(TIB)是德國科技信息的重要保藏和服務機構,提供了科學數據資源的目錄服務,截止到2007年10月份,TIB已經通過DOI注冊了475 276個數據集,12 546個科學電影剪輯,6 302個醫學案例,342個技術報告和112個學習對象等,并部分實現了科學數據與科技文獻的引用關聯。韓國科學技術情報所(KISTI)在E―science框架下開展了科學數據資源的研究和建設工作。KISTI的E-science項目由韓國科技部資助,建設大型超級計算中心,集成高性能計算設備、大容量科學數據、人力資源來提高科學研究的生產力和效率。KISTI還與韓國生物多樣性機構(KBIF)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信息的共享實踐。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除了傳統的科技文獻服務功能外,其提供的跨界檢索服務系統是由國家科學圖書館自主開發的、面向非文獻型信息資源的集成檢索服務平臺。它通過集成第三方組織機構的開放科技信息資源,包括8類科學數據資源、62個數據庫,為科研用戶提供對科學數據、儀器設備、學術會議、科研機構、科學家等非文獻型資源的集成檢索服務。同時該館還積極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共同建設科技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服務平臺。“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科學知識積累平臺”是由該館蘭州分館與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科學數據中心合作共同建立的一個領域知識平臺,提供文獻資源與數據資源的統一檢索服務。
地方情報(信息)研究所是地方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的主力軍。地方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主要由地方情報所牽頭承擔,如廣東、湖北、四川、陜西等省。以陜西省為例,陜西省科學數據共享平臺主要提供陜西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的各種信息資源,由省科技信息所牽頭,省生產力促進中心、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省微生物所共同承擔。該平臺包括一個門戶網站(陜西省科學數據共享門戶網站),兩個科學數據中心(陜西省科技管理數據中心和陜西省地質與礦產資源科學數據中心),三個專業數據庫(金相圖譜數據庫、XRD衍射實驗數據指標數據庫和陜西省微生物菌種資源數據庫)。
2.3 科研院所在E―science的概念下進行文獻、數據、工具方法、網絡資源的集成和整合
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是歐洲分子生物學網的一個特別節點,開展了多方面的生物信息服務和研究,將電子文獻資源與生物數據庫、信息工具結合,不僅加強內部數據的保存過程管理,也為公眾提供更為豐富的服務。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建立的信息服務平臺中實現了數據與文獻的關聯.基因數據庫與文獻數據庫通過唯一標識符建立鏈接,使得檢索基因序列時能夠查找到相關的文獻。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一直在進行科技計劃項目產生的科學數據的整合共享研究和平臺建設,該所在E―science的概念下即將組建的地球系統信息共享中心由孫九林院士牽頭,依托“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搭建網絡運行環境,在此基礎上整合地學領域的文獻資源、科學數據資源、地學模型資源,在地學領域開展遠程科學研究。
2.4 資源環境類行業部委情報所成功轉型為數據資源保障中心和戰略情報研究中心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ICMLR)是國土資源部的直屬事業單位,負責土地、礦產、海洋資源基礎信息和資
源利用情況、變化趨勢動態數據的收集、技術處理及預測分析,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支持和管理支持。改革開放以前,地礦行業對國外技術信息的需求主要由Ic―MLR來滿足,改革開放后ICMLR及時放棄了作為主業的微觀技術情報業務,轉向為部領導提供國外戰略情報,為地礦行業戰略規劃提供重要依據。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推進,ICMLR又承擔起國土資源部信息化(金土工程)的相關工作,投入十幾億經費,起到改變政府傳統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的作用;在數據保障方面,國土資源數據(數據實體)全部匯交到信息中心。除了數據工作以外,國土資源部戰略研究、規劃、科技成果管理、綜合統計、行政復議功能全部設在信息中心。至此,ICMLR已經從傳統的技術情報服務機構成功轉型為戰略服務的數據保障機構和情報研究機構。
2.5 基本結論
因此,國內外的科技信息機構甚至包括一些專業的科研機構,都在進行科技信息的整合服務平臺建設。圖書館、部分專業的信息服務機構在數字圖書館的框架下進行資源整合,專業的科研機構和部分專業的信息服務機構在E-science框架下進行整合。總之,科技信息機構都是在網絡環境下,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和工具方法的整合。
3 科技信息機構從事科學數據研究與應用存在的問題
3.1 科技信息機構對從事科學數據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科技信息機構的資源建設和服務絕大部分局限在文獻資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信息服務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使服務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網絡使信息資源的服務融合成為可能。從科技信息資源的用戶角度看,他們有獲得一站式的信息資源整合服務的需求,科技信息機構作為科技信息研究和服務的專業機構,應該解放思想,不局限于傳統的、單一的圖書文獻資源的研究和服務,應著眼于更廣泛的科技信息資源領域,樹立大資源的概念,從而滿足日益發展的科技創新活動需要。
3.2 科學數據資源比較分散,難于管理
數據同樣需要長期保存和長期對外服務,需要有一個集中式的服務中心來整理、歸檔并對外服務,從而不斷提升數據的使用價值。科學數據資源分散在各數據中心,尚沒有建立類似文獻信息的匯集和服務中心,長期以來并沒有從整體上進行數據的整合與服務工作,科技信息機構想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這種現狀比較困難。
3.3 科技數據與科技文獻資源的融合力度不夠
科技文獻不是科學研究的唯一信息資源和唯一成果產出,例如許多學科在科研過程中均會使用和產出海量的科學數據,網絡信息資源也是經常使用的。目前兩種資源的保存、流轉和傳播往往是獨立運行的,如何將這些信息資源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進行統一的管理和維護,如何使其共同服務于科學研究活動,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4 科技信息機構從事科學數據研究活動的建議
4.1 在科技信息機構未來發展計劃中納入科學數據等非文獻資源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國際科技信息組織,還是國內外從事信息服務的機構,如專業圖書館、情報(信息)所和科研院所的信息機構,都應具有為科技信息集成提供服務的功能,單一類型的科技信息服務已經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例如圖書館在傳統的文獻服務之外增加了數據服務,數據(信息)中心在傳統的數據服務之外增加文獻服務,為科技創新提供信息支撐的各類科技信息已經密不可分。
因此在科技信息機構未來的發展戰略中,應該將非文獻型資源納入到規劃中來,在已有的文獻資源之外,為科技界提供科學數據、網絡信息等資源,更長遠的可以考慮提供計算資源等,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信息決策與服務機構”。
4.2 利用科技信息機構的自身優勢開展科學數據研究工作
4.2.1 科技信息機構可以提供專業、完善的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在近十幾年的發展中,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家、部門、地方都對科技信息機構網絡環境、基建環境、計算環境等都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在網絡服務能力方面,多數單位都擁有了百兆以上的Inter―net出口帶寬,一些單位甚至有千兆帶寬。在數據存儲、災備、檢索等方面,都建有規模龐大的數據存儲系統、災備安全系統、強大的資源搜索系統,這些基礎設施對于從事科學數據研究也是必須的。
4.2.2 科技信息機構的人才資源是建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重要力量科學數據資源建設、尤其是科學數據共享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系統工程,需要多種學科的人員共同參與實現,除了產生科學數據的科研人員外,科技信息研究人員也是一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科技信息機構是面向整個科研領域的服務機構,擁有一批具有一定的計算機、外語基礎,熟悉圖書情報工作并具有理工科專業背景,能夠開展特色服務的復合型人才隊伍。科技信息機構的人力資源能在科學數據共享中起到橋梁作用,是建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一支生力軍,同時,由于科技信息機構的研究人員的參與,能夠從科技事業全局的視角來參與系統的設計,強化了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服務意識。
4.2.3 科技信息機構可以提供中立的公共信息服務
科技信息機構是我國公共信息服務的主要承擔者,其主要任務就是為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信息服務。在信息資源的產權方面,科技信息機構對本機構提供的信息資源只擁有分發權,與信息生產者無著作權和版權方面的沖突。科技信息機構從事科學數據服務,將突出公益的特色,不會損害各數據機構的利益關系,從而為在整個科學數據領域建立統一的服務體系提供了可能性。
4.2.4 科技信息機構可以提供基于科學數據和科技文獻的增值服務科技信息機構一般收藏有國內外期刊論文數據庫、國內外會議論文數據庫、學位論文數據庫、電子圖書數據庫等資源,納入科學數據資源將進一步豐富其資源類型,在科學數據領域的論文會使用多種科學數據集作為研究支撐,而分析方法的文章又能對科學數據資源更深入、更廣泛的使用提出應用方向,數據資源與文獻資源的有效集成可以形成良性互動,將為在數字圖書館體系下建立科學數據與科技文獻的聯合查詢提供依據,也必將成為科技信息機構新的信息服務增值業務。
4.2.5 科技文獻中的成熟理論和建設經驗可以應用在科學數據領域中 科技文獻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無論從文獻的、載體、機構、知識產權等方面都已經很成熟,而科學數據作為科研產出的重要內容,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且科學數據引用問題也是目前科學數據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大量科學數據被用在科研以及文獻中,但是并沒有對其引用狀況進行標識和應用,導致科學數據的價值并沒有有效體現出來。科技文獻領域建立了成熟的引文統計方法和服務系統,這些經驗都值得在科學數據領域中進行推廣和應用。
4.3 突出重點,體現科技信息機構從事科學數據研究活動的特色
近年來,萊蕪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有關文件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提高礦產資源對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目標,以培育和規范礦權市場為紐帶,以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秩序為重點,以依法行政、強化執法監察為手段,積極做好轄區內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保護等工作,基層礦政管理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我們面臨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工作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一、存在問題
(一)地勘方面。一是存在圈占地盤現象。當前資源形勢越來越緊張,很多單位(包括個人)采取申報探礦權的方式圈占地盤,這些現象在地勘單位中較為多見。二是非法轉讓礦權現象較多。由于省廳出臺了除地勘單位可以在以往做過地質工作但未形成礦權的可以申請勘查登記外,其它年底前暫停受理鐵礦勘查登記申請的通知,因此出現了由地勘單位提出勘查登記申請,而實際上其他單位投資現象發生,在做一定的地質工作后,再以轉讓礦權的方式轉讓,使省廳通知精神流于形式。三是探礦權使用費和最低勘查投入偏低。根據《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規定,探礦權使用費標準為第一至三勘查年每平方公里100元,從第四個勘查年度起,每平方公里每年增加100元,但最高不得超過每平方公里500元,由于標準太低,導致探礦權申請人申請面積一般較大,圈占地盤,而最低勘查投入標準為第一年2000元/平方公里,第二年5000元/平方公里,從第三年起,每年10000元/平方公里,這樣低的標準造成探礦權人在已取得勘查許可證后,只投入少許工作量就能達到最低勘查投入,在勘查許可證到期后延續,造成長期圈占地盤。四是市場項目投入較低,工作質量不高。
(二)資源儲量方面。一是目前報告審查成本太高,特別是礦費項目,本來資金就少,審查時又要拿出一大筆費用,造成投入到普查工作中的費用降低,找礦效果受到一定影響。二是對礦費項目中有出儲量的報告,在經過審查驗收后,還要進行儲量評估認定,程序繁瑣。
(三)開發管理方面。一是礦產資源分布點多面廣,受利益驅動大,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秩序易反復回潮。二是商業探礦圈地行為嚴重爭奪礦權市場發展的后備資源,探礦權與采礦權之間雙軌制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即探礦權依申請無償取得和采礦權的招拍掛的有償取得。三是礦產開發利用現場監督檢查工作和井下實測工作不能完全到位。現場監督檢查和實測專業性強、要求高,僅僅依靠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自身的業務人員難以做到。而把這項工作交給專業人員和中介機構進行,需要解決經費問題,同時還要適當增加地方級礦產督察員。四是礦產資源違法案件調查難、查處難。違法案件調查取證難度大,案件辦理的程序復雜、時間長,一個案件從調查到下處罰決定要1至2個月完成,處罰拒不履行的,需要三個月才能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容易出現違法者比合法者更能獲取更大收益的倒掛現象。
二、對策建議
(一)地勘管理方面。1、對勘查登記采取從下向上申請的方式,避免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糾紛。2、對市場項目或地勘單位自籌資金項目實行設計審查制和投資專管制,對市場項目和地勘單位自籌資金項目組織專家進行審查,在施工中必須按設計施工,如有大的變化要經國土資源部門批準,同時為避免投資不到位、勘查工作量低等問題,項目工程款可由中介組織或國土部門暫行收取,隨工作進度撥付。
(二)資源儲量方面。1、提高探礦權使用費和最低勘查投入標準,避免亂占地盤,多占地盤現象的發生。2、降低項目審查和儲量評估費用,將兩項審查合二為一,減少探礦權人負擔。
(三)開發管理方面。1、加大礦業開采秩序整頓規范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把礦業秩序列為各級政府管理的硬性考核指標,促進礦業權市場的建設。2、盡快建立完善地方督查員督查制度,礦界檢查和井下實測聘請專業人員和中介機構,解決相關經費,實行不定期檢查制度,并對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3、加強礦業管理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根據基層礦政管理的內容科學合理的設置管理人員。
三、工作打算
(一)加強宣傳發動,進一步增強管好礦產資源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使資源保護意識深入民心。
(二)創新體制和機制,加快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礦產資源管理體制,嚴格執行相鄰礦山互檢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促進礦產資源管理職能全面到位。
(三)加強市場監管,全面推行招標、拍賣、掛牌等有償方式出讓采礦權,進一步規范礦權轉讓程序,逐步建立礦權轉讓有形市場。加快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建設,推進“一張圖管礦”平臺建設,不斷提高礦產資源管理現代化、信息化水平。
(四)實行嚴而又嚴的管理制度,大力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保持對非法勘查、開采和轉讓的高壓態勢,及時發現和查處各種違法行為,露頭就打,把各種違法開采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鞏固整治成果,嚴防各種違法開采行為的反彈。
(五)認真貫徹落實礦產資源規劃,科學合理開發礦產資源。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定點、定量、定時供應礦產資源的開采權。要逐步關閉各種“小、散、亂”及不符合規劃的小礦山,新上礦山都要依據規劃嚴格進行審查,不符合規劃的一律不予審批,切實維護礦產資源規劃的權威。
參考文獻:
[1] 蔣承菘.努力實現礦產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J]. 地質技術經濟管理. 1999年Z1期
[2] 閆磊.礦產資源生態補償制度探究[A]. 200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上卷)[C]. 2008
[3] 宋蕾,李峰.礦產資源生態補償現狀及對策研究[J]. 蘭州商學院學報. 200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