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2: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華高等醫學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對話式教學;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教學
Key words: dialogue teaching;higher education;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0-0162-01
0引言
看古今中外,教學的基本含義是指“教師把知識 、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于是就有了諸多將教學基本含義延伸來定義教學的作法,這從另一個方面也體現了教學的復雜性。雖然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概念,但有關教學卻有一個共識:教學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并能夠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那么據此我們可以推斷,教學是師生相互作用的動態活動過程。所謂對話式教學,日本著名的教育學家佐藤學(Manabu Sato)先生在其名著《快樂學習―走向對話》之中是這樣描述的, “‘對話學習’和‘修煉學習’是相對的,‘修煉學習’是追求自我完善的行為,而‘對話學習’是通過同他人的溝通行為,展開探究對象意義的行為。”[1]在“對話學習”中,對象與他人的對話本身是一種學習的行為,學習被理解為在溝通的過程之中。學習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把對話式教學理解為通過教學主體之間的語言、思想等的交流來使教學的雙方達到一種知識的理解、升華和共享。對話式教學不是把習得知識視為個人的掌握和獨吞,而是人們一起共享知識、知識是公開的和開放的。對話式教學的起源可追溯到柏拉圖記錄的25篇以及蘇格拉底的對話篇,特別是柏拉圖的《美諾篇》,這就是蘇格拉底所謂的‘產婆術’。”由蘇格拉底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學習是在探究真理的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溝通中形成的。
1擴招帶來的連鎖反應
隨著高等學校的擴招,現在的高校已經不是曾經我們認為的象牙塔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代替了精英化,這本來是教育的一種進步,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隨著大眾化的推廣,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也日趨明朗化,特別是高等學校的課堂教育,在適應大眾化的高等教育上走的太慢,無論是課堂的硬件條件還是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等等這些軟實力,大多數的高校并未達到大眾化的要求。就目前的高校教學狀況來看,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已發展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教育雙方都在為了教學而教學,忽視了教學主客體都得到發展這個中心。
2教學評價體系的錯位導致教學重點的轉移
評價就是價值判斷,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的評價的統一,是綜合內外各種因素而不是僅僅對課堂教學標準進行評價的統一,是綜合考察學生知識的增長、能力的發展等。評價必然會產生一個結果,不管它是好是壞,而且這個結果對于處在教學活動中的教師和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的客觀與否、公正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的順利進行。評價也為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活動提供了信息,評價的回饋是教師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和應該努力的方向,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對學生而言,評價為學生做了一個小結,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導。我們必須認識到,評價是一個體系,必須處理好各個環節,注重評價方式的靈活性,體現素質教育管理開放性的格局。
評價體系的錯位導致了教學重點的轉移,由教學主客體的發展轉為主客體的選拔與等級劃分,這亦是當前教學存在的重大弊端之一。基于上述兩點的分析,我們提出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應該由目前的教師獨白為主走向以對話方式進行為主。
所謂對話,并不單純指師生的問答,雖然他也是對話的一個方面。對話式教學中的對話包含兩點:①同客觀世界的對話。同客觀世界的對話包含教學的各個外在的方面,教師、課本、同學等這些教育的實體化的影響因素,當然其中包含了傳統的班級授課方式。在這些實體化的影響因素中,我們傳統的授課方式只是看重了教師的傳授,而忽視了師生的互動,甚至也忽視了其他的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教學環境等。對話式教學的方式是開放性的,內容是多元化的,師生可以就某個方面或多個方面的內容展開討論,主客體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同客觀世界的對話并不是要最終達成某種定論,而是無限的接近真理。教師也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也是知識的接受者,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學生不在看為單純的學習,學生也可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將之表達出來。師生關系不在只是教與被教,而是合作共享,即互惠學習(reciprocal learning),[2]彼此貢獻自己的見解并最終發展為合作學習。當然,同客觀世界的對話并不限于同教師的對話,還有與同學、課本、環境等外在的“對話”,也就是說學習主體不在只是被動的接受,而是就自己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去探索與追求真理。②同自己的對話,即同主觀世界的對話。同客觀世界對話相對應,對話式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就是同主觀世界的對話,同主觀世界的對話可以理解為思考與同化。對話式教學提倡的是同外在世界的交流,但這并不是忽視主觀世界的改造與升華。通過交流才能獲得知識,才能表達自己的見解,但這只是第一步,我們所說的學習并不能單純的停留在這個淺薄的層次,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個體獲得發展,只有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才是學習,才能獲得發展,這就需要個體去思考即同主觀世界對話,將與客觀世界交流的成果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給自己予以指導,這樣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也是對話式教學所追究的成果。
對話式教學是一種發展性的教學方式,是教學形式的發展趨勢,這種教學方式既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能使師生的到較為全面的發展,通過這種教學方式的應用與普及,我們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將會得到很大的改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9-0254-01
在我國的高等藝術院校中,美術教育相關課程在設置上一直都是借鑒其他教學形式來進行的,大都是將以前的美術學院已經出現的教學模式進行沿用和借鑒。學院最早有版畫是從延安魯藝開始的,到1953年中央美術學院建立的版畫系,之后十幾年間各美術學院先后建立版畫系,版畫一直是較為關注的一門課程,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版畫教與學有著非常高的學習研究熱情,有的教師在版畫教育的崗位上奉獻了一生,從這之中就可以看出,版畫教學在高等藝術院校相關教育體系中其實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當今高等藝術院校教育中版畫教學的情況
(一)教師大多以自己經驗進行教學
在國內大多數高等藝術院校中,版畫教學主要都是以教師自身的經驗作為主要內容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將自己多年在版畫教學過程中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并傳授給學生。教師通過自身教學幾十年的積累,總結一些比較重要的技術和創作方法,并以作業的形式傳授給學生。有的教師還會手把手的幫助學生完善稿子,并一直到作品的完成。這種教學方式會使有惰性的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性,在沒有教師的幫助下無所適從。對于自主意識比較強的學生是一種負擔,往往學生的一個想法被老師改的面目全非,最終變成為老師完成的作品,從而增加了教與學之間的不穩定性。
(二)版畫教學主要以技術傳授作為主要內容
技術作為版畫存在的重要載體,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大都將主要的技術要點和技術綱領進行總結并傳授給學生,從而忽視了畫面思想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在進行版畫創作的過程中,沉浸在技術里不能自拔,大學幾年只是技術的精進,對于創作方法及內容還是一頭霧水,在每年的畢業創作中可以發現這個問題。重技術輕思想和方法是版畫藝術在當代藝術中失語的主要原因。
二、完善版畫教學應采取的對策
(一)再談因材施教
在高等藝術院校中,每一個學生生活經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此對事物的喜好不同。就如藝術家有的喜歡做歷史題材,有的則喜歡社會學題材,有的喜歡從個人情感入手一樣。教師們如何能在尊重學生的想法的前提下,不斷的幫助學生完善想法是最重要的。在當今的藝術教育中最普遍討論的是能不能教出藝術家的問題,大部分人認為藝術是不能教的,筆者也認為不能教,但是教師可以教學生一些適合個人的藝術方法,通過不斷的引導,使學生更了解自己,從而創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版畫教學同樣如此,每一個學生心中對版畫的定義理解都是不同的,只有教師根據學生自身不同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才能發掘出學生內心對版畫的熱愛,使學生真正理解屬于自己的版畫藝術觀念。
(二)教師應不斷的完善自身修養
在我國歷史上版畫一直是以師徒傳承和父子傳承為手段延續下來的,但是在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習的手段不斷多元化,學生可以從網絡、書籍等方式學習,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當今世界出現的前沿技術,新的藝術形式,新的藝術語言,教師如何第一時間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關起門自娛自樂,最終導致教師和學生都落伍。藝術的本質在于創造,在當今藝術形式多元化的前提下,了解藝術的前沿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通過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并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每天可以接收到新的東西,從而對未知領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并不斷的去探索鉆研,使他們愛上藝術,愛上版畫,主動的去學習藝術,學習版畫。
三、高等藝術院校中提高版畫教學重視度的意義
創作型版畫在中國發展僅僅80多年的歷史,但其在歷史上為中國的政治發展卻產生過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因其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藝術效果被藝術家所喜愛。而當今世界藝術形式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藝術的跨領域和跨學科成為必然,版畫藝術作為其中的一員,必然要承擔中國藝術發展的重要責任。因此,版畫藝術在未來的發展空間是非常巨大的。藝術院校以培養藝術人才為己任,版畫系科以培養版畫人才為己任,從長遠的版畫系科發展及培養優秀的版畫專業人才的角度來說,重視版畫教學是不可忽視的。
四、結語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Reflection on Teaching of Contemporary Lacquer Painting in College Art Education
PU Jiang
漆畫是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形式,它成為獨立的畫種僅有幾十年的歷史,自第六屆全國美展以來,中國現代漆畫被確立為獨立的畫種參加全國美展。從八十年代至今,經過二十多年時間的努力,漆畫藝術在其題材、表現技法、風格形式、精神內涵等方面有了廣泛且具實際意義的探索,使漆畫完成了從器到畫、從工藝美術到純藝術的“脫胎’蛻變,并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得到了獨立展區的認可,中國漆畫由此以一個嶄新的姿態站在了中國美術專業舞臺上,這標志著中國漆畫進入了全新的局面,從自身狀況和發展方向開拓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廣闊天地。
一、中國現代漆畫教育的現狀
中國漆畫是在傳統漆工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繪畫創作理念發展起來的新型繪畫形式,它源于古老的漆文化傳統,具有悠久的歷史。然而,漆畫作為一門課程,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各地美術院校開設的,至今,已經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漆畫人才,目前漆畫課程的設置在中國高等院校也在逐漸開設。這一狀況對漆畫創作和漆畫藝術家來說是件可喜的事情,同時也是漆畫藝術教育應該進行思考的時候,因為,高等藝術教育承載著意識形態的指引和藝術價值觀選擇的重任。漆畫藝術的發展和創新主要是通過高等教育這一主導途徑完成,其滲透力和影響力是長遠的。由于漆畫發展的歷史較短,在高等教育領域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我們應明確漆畫教育的當前形勢,亟需對漆畫教育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從而加強學科建設,完善學科體系。
1.漆畫教育存在的問題
漆畫教育在高校中存在著一些差異性,除少數幾所院校設有獨立體系的漆畫專業及規范的教學設施外,其它部分高校在學科設置上還是沿襲傳統漆藝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漆畫教學仍包含在工藝美術的教學范疇,課程設置不合理,沒有學科的系統性和課時分配的科學性,漆畫課程常被一些院校作為專業選修課或者是公共選修課,只是一門技法的了解,沒有從藝術教育的宏觀角度去看待和認識。并且這種認識還在一定情況下出現偏差,把對漆畫的認識予以片面化和局限化,使得漆畫沒有從真正意義上脫離漆藝的限囿;導致學科定位模糊、教學方法偏差以及師資力量良莠不齊等問題,這些直接影響到高校漆畫教育的健康發展和教育目標的完成。
與此同時,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方法單一的現象也較普遍,這就造成了作品的藝術水平、學術水平整體不高,對漆畫教學的科學性、合理性等問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只是從表象的角度來呈現工藝技法的豐富性和視覺表現的神秘性。對漆畫稱之為繪畫的價值,它與傳統漆藝之間的差別在什么地方,它們兩者之間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沒有深入的思考和界定,那么現代漆畫就有可能回歸漆藝之路,而失去漆畫本體語言的意義。在對傳統漆藝解讀的同時應該探索現代漆畫本體語言,健全學科的體系,創造漆畫教學研究的環境和空間,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模仿性學習為創造性學習,擺脫臨摹、借鑒的思維框架,敢于探索和挖掘,使漆畫教學和漆畫藝術具有完整意義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2.當前漆畫教育的舉措
2010年1月9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西省文聯、南昌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當代漆畫高等教育論壇暨全國漆畫學術觀摩展”在南昌大學藝術學院開幕,進一步推動漆畫藝術的發展和高校漆畫學科的建設。與會學者圍繞“當代漆畫創作的藝術審美觀”、“漆畫在高等教育中的學術定位”、“漆畫的語言特征”、“漆畫創作的品評標準”、“團隊作用對當代漆畫發展產生的意義”等議題進行深入論述;并分別對漆畫的文化內涵、漆畫的本體語言、圖式特征、發展方向、高校的教學體系、學科建設等發表了各自的學術觀點。會議明確了漆畫的藝術定位,把當代漆畫從原來工藝性的漆藝確立為造型藝術的漆畫;漆畫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的立足點應該是以“畫”為基礎不是以“技”為基礎;當代的漆畫發展應該是多樣的,對材料的開發與利用要有開放意識,繪畫的藝術標準應該放在第一位;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教育課程的設置要與時俱進,應該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院校的各自優勢特點建設學科;還要加強漆畫的理論建設,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審評標準。
二、現代漆畫教學的核心問題
1.繪畫性
漆畫教學中工藝性問題一直是影響較大的因素,因為漆畫是在傳統漆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表現技法和工藝手段受到漆工藝的影響很深,加之漆畫在高校課程的設置也較晚,師資隊伍不健全,創作群體少,沒有一個團隊的影響力,這都影響了漆畫的發展。漆畫創作時間長,工藝復雜,受材料和技巧的制約和影響,并且很多作品追求表現材料的復雜、多樣,追求工藝制作的精致,從而忽略了漆畫作為繪畫藝術本身的規律。因此,在現代漆畫教學中要遵循繪畫的基本規律和美學原則,引導學生對藝術創作核心的理解,不能對傳統漆藝的工藝技術過于迷戀,要把握漆藝語言的本體特征,思考和判斷漆藝語言的內在精神性,并對漆畫稱之為“畫”的真正意義予以把握。
現代漆畫在教學中應更新創作觀念,不能被豐富的技法、材料的質感、神秘的肌理等視覺美感所迷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豐富性、神秘性只是漆材質所具有的優越性和包容性,是漆畫區別于其它畫種重要的特征之一,這一特征給漆畫創作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和表現的自由。漆畫是一個非常重視材料的畫種,材料的質地、色彩、光澤幾乎成為漆畫的典型形象。創作中對質料美感的深度和廣度的不斷追求,對質材的尊重和對歷史文化的繼承,并進而要求對材質內在意韻進行深度挖掘,才能體現材質在表現形態中的價值和作用,以繪畫的語境和語意來判定并進行溝通和交流。繪畫性是藝術的本真,任何材料存在的價值不是它物理特性的優越性,重要的是要解讀和探索材料在不同語意和語境的價值和意義,它們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場”,這種“場”在現代漆畫里,就是要符合現代繪畫的藝術規律,逐漸脫離工藝屬性,進入自由、自在的創作體驗。
2.多元性
在當今文化多元共存的時代,藝術的多元化、認知的多視角、文化的多層次,使得藝術形式也呈現多元化、自由化的狀態。作為高等教育的漆畫藝術,也在時代背景下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關注時代文化、藝術思想的演變,從架上到架下、從形式到觀念、從單一材料到多種媒材等的轉變,現代漆畫以開放的技術手段、廣泛的材料應用、豐富的表現形式緊跟時代步伐,使漆畫藝術突破了傳統的局限和束縛,大膽吸收、借鑒其它畫種的長處,在外來藝術的影響和形式觀念的借鑒中,步入了一個風格多元、種類紛呈的時代,并探索著走向了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現代漆畫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是獨立、自由、自在的包容。因此,在當代藝術背景下現代漆畫不必尾隨那些炫耀的、喧鬧的、動態的藝術形式,而應潛心地走著自己的路,切實體悟當代文化的精神和內涵,并在此基礎上以開敞的胸懷迎接各種文化和藝術思潮。
同時現代漆畫教育在多元文化發展的格局下,需要不斷完善,堅守漆畫藝術本體語言,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彰顯魅力,積極參與到現代文化建設中來,在多元發展中拓展原有漆畫材料的屬性,并且把材料的美學價值和屬性挖掘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使現代漆畫在高等藝術教育中振興和發展,使古老的漆文化重新綻放出光彩。同時也應促進現代漆畫本體語言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發展,使漆畫語言更多的融入到現代藝術領域。高等教育是一個開放的教育體系,是文化的傳播者,漆畫藝術在高等教育的體系中,不斷健全和完善,以開放、包容、多元的姿態讓現代漆畫煥發出勃勃生機。
三、結語
高等院校的漆畫教育是提高現代漆畫整體水平的重要環節,該問題的提出對現代漆畫教學是緊迫且亟需的,它關系到漆畫藝術的健康發展和研究方向的正確性,關系到現代漆畫后備力量的整體素質以及教學體系的建設和教學內容的調整。同時,我們還應加強漆畫理論體系的構建,引導和培養理論研究的自覺意識,使現代漆畫從作品到理論水平都上升到相應的高度和廣度,這樣才真正符合藝術的標準和要求。
參考文獻:
隨著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醫藥而來到傳統醫學的發源地中國留學。目前約有3500名外國留學生在華學習中醫藥,已居我國自然科學教育界招收留學生人數之首。中醫藥已成為來華留學生中最熱門的專業,高等中醫藥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發展,走在了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國際化與留學生教育
1. 1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涵義
指高等教育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增加留學生的派遣與接受,開展合作研究與聯合辦學的趨勢。
1.2留學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出版的《學會生存》中以“團結之路”為題,專門論述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其中包括學生和教師的國際流動性,并認為“學生的流動也和教師的流動一樣,可以擴大他們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們能夠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專門化的機構的道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發表的《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是通過加強跨國科研的聯系,穩步發展信息和交流技術進行國際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讓學生在國際環境中從事學習和生活則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內容之一的學生的國際流動,不僅受到學術界而且更受到各國政府的極大關注。因為學生的國際流動所具有的各種因素會產生各種政治經濟的影響,而這又往往關系到一國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學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學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主要實現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發展留學生教育以促進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學生兩個方面,這里僅從招收來華留學生角度予以論述。
2發展高等中醫藥留學生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 1面臨的機遇
2.1.1我國加入WTO
我國加人WTO,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提供了機遇和發展空間,中醫藥將被WTO所有成員接受,與國際接軌,有利于擴大中醫藥在世界上的影響,有利于開拓中醫藥國際市場。一方面,我國加人WTO后,大批國外人員的流人使得他們有機會直接了解或接受中醫藥治療。據統計,長期在華的外國人員90%以上接受過中醫藥治療或有過中醫藥方面的咨詢活動;另一方面,我國加人WTO后,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更趨頻繁,中醫藥學的獨特文化與神奇療效,使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2. 1.2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國留學生的良好外部環境。經濟實力的強大和市場經濟帶來的繁榮為我國招收外國留學生提供了基礎。作為一個經濟增長迅速、社會變革急劇且又極具發展潛力的發展中國家,了解中國的需求已經日益明顯和增強,伴隨著這種需求,學習中文、中國文化、中國傳統醫學的人不斷增加。我國的幾所著名高等中醫藥院校都具有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綜合優勢,擁有良好的辦學條件,擁有較好的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等,且留學費用相對發達國家低廉,具有價格上的優勢。
2. 1.3全球中醫熱
在人類“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潮流推動下,全球中醫熱方興未艾,中醫藥正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價值,成為與西醫藥并駕齊驅、優勢互補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類又一醫療保健體系。在這樣的潮流推動下,中醫藥學備受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外國留學生的青睞,在國際教育市場上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
2. 2面臨的挑戰
2. 2. 1觀念的挑戰
90年代以來,高等中醫藥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我們的思想觀念還沒有完全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因而在現行的留學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還帶有計劃經濟的痕跡,在觀念上沒有樹立把來華留學生教育看作是中醫藥國際教育市場的開拓與份額占有的一種競爭以及留學生教育創匯產業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輕服務的思想,沒有以教育服務的意識來研究中醫藥國際教育市場的需求,缺乏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教育觀念,從而制約了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2. 2. 2不斷上升的來華學習中醫藥需求對傳統宣傳與招生方式的挑戰
長期以來,我們在宣傳與招生上缺乏主動出擊的姿態,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對一些咨詢信件有時不及時回復,咨詢接待不到位,宣傳手段單一。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各高等中醫藥院校雖建立了留學生招生網站,但網上宣傳力度不夠,有的內容更新不及時,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場化、專業化的招生宣傳網絡體系。
2. 2. 3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對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挑戰
教育質量始終是留學生教育的生命線,但在高等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教學計劃長時期未作修訂,師資長年不流動,師資隊伍的年齡、學歷與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師一本教案用了幾十年不更新,現代教學技術又不會應用。在教學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學生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2. 2. 4國際上中醫藥的立法狀況對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的挑戰
隨著中醫藥在國際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掀起了中醫立法熱,新加坡、泰國、加拿大卑詩省、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等國家和地區已成功將中醫立法,針灸已在大多數國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認,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態度是制約來華留學生規模進一步擴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響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對策與建議
3. 1轉變觀念
我國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在觀念上積極向一些發達國家靠攏,將招收留學生作為服務貿易的一項內容給予特別的重視。不僅把招收來華留學生與國家關系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還應形成并確立高等中醫藥教育創匯產業和教育國際市場的觀念,而后一種觀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國普遍將留學生教育視為創匯產業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要從戰略的高度來看待留學生教育給高等中醫藥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益處。在理念上強化招收留學生的市場化意識,變管理為服務,全面改進留學生工作。
3. 2加強宣傳,擴大生源
高等中醫藥教育在參與國際教育市場的競爭中,面臨的巫待解決的問題是擴大生源,擴大留學生的規模,所以做好國際宣傳工作尤為重要。我們必須擯棄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國外廣播、電視、報刊、國際互聯網等傳播媒介和駐外使領館,向國外宣傳中醫藥的文化特色及獨特優勢,開辟網上留學申請通道。在主要國家設立招生點,與留學中介機構合作,建立海外機構,參加國外留學說明會等等二利用一切對外交流的機會,以各種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傳展示中醫藥教育的現狀與前景,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增強吸引力,提高競爭力。一方面應在保持原有特色專業的基礎上,增加新專業和拓寬現有專業方向;另一方面要開拓思路,按市場的需求招生辦班。同時,要利用國際合作關系,開辟各種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生源輸人點,以保證充足的留學生生源。
3. 3保證質量,創立品牌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06-02
一、無機化學精品課程建設與立體化教材體
系建立的意義
無機化學是高等中醫藥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開設范圍涵蓋中藥學、藥學、藥物制劑、制藥工程、中藥資源與開發以及生物技術制藥等專業。由于其授課對象是大學新生,因此在幫助新生盡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換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具有重要的影響。由于中醫藥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以及要求均不同于普通高校化學系學生,他們需要在有限的課時內接受和掌握大量的無機化學知識及實驗技能,學生面臨的壓力是所學內容多、跨度大、時間短,很難抓住重點,造成學習效率低下。此外,近年來伴隨著高校擴招學生數量劇增,使得學校在教師、教室、教學資源等方面空前緊張,學生獲得教師指導的機會大大減少。因此以紙版教材為核心的普通教材建設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要求,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無機化學知識,逐步形成系統的專業知識結構。
無機化學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首批校級精品課程。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和教學效率,全面提升無機化學的教學質量,保證無機化學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在立足于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平臺的基礎上,努力開發和建立一套適合實際需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可持續發展的無機化學立體化教材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無機化學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的實踐
立體化教材又叫一體化教材,是近年來提出的教材建設新理論。“九五”以來,我國高校教材建設工作的內容、形式和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僅為高校教學提供一本平面紙版教材和CAI課件的模式,顯然無法滿足和適應當前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國教育部領導對教育技術工作極為重視,并提出把教學改革建立在教育技術的平臺上。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給教育和教學帶來了新氣象和新格局。在諸多改革中,教材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因為教材是教學信息的主要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依據。
立體化教材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完善教材建設工作的一個新理念。將各種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媒體和資源有機地整合,形成立體化教材,形成紙質(主教材、教學參考書等)、電子和網絡出版物(電子教案、CAI課件、試題庫、電子書、資料庫等)、學科網站相互配套,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1]。
目前全國理工科院校的化學類課程的立體化教材都已經進行了研究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3]。但中醫藥類高校化學類課程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工作還很薄弱。中醫藥院校藥學類及其相關專業本科人才對無機化學知識素養及能力要求與理工類院校的要求不同,因此立體化教材體系的建設和改革也應有所區別。充分考慮到中醫藥院校無機化學課程學時少以及與藥學、生物科學聯系緊密的特點,在兩項省級教改課題和多項校級教改課題的資助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無機化學教研室致力于無機化學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在重點建設紙版教材的過程中,以課程教學輔助網站的建設為補充,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構建了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具有中醫藥院校特色的無機化學立體化教材體系。
(一)紙版教材的建設
紙版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學習指導書。紙版教材是教學的核心,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具,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我們的主教材采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賈桂芝教授擔任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無機化學》。該教材的編寫理念是突出中醫藥院校學科專業的特點,強調其應用性以及與中藥學相關專業的關系,力求做到既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又給學生展現中藥知識的背景,體現出中醫藥學科的特色,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經過5年的教學實踐,教師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該教材在使用中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建議和意見,進行過多次修改,重新出版后已經進入“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的遴選行列。
為使學生在學時少、教學進度快的情況下仍可達到“知識面寬,信息量大”的教學要求,我們配合主教材專門編寫了《無機化學學習指導與習題集》,為學生剖析知識點和典型問題,并結合課程的難點和重點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習題來加深理解。
(二)網絡輔助教材的建設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日益普及,各高校幾乎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絡,計算機中心、網絡中心可以隨時向學生提供上網服務。此外在教學樓、圖書館以及學生宿舍內部都有網絡接口,這些條件使無機化學課程網絡教材建設成為可能。因此我們借助校園網絡,運用數據庫、媒體制作工具、網頁制作工具建立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無機化學精品課程網站[4],全面實施了網絡輔助教學。網站主要設立了以下四個板塊。
1.教學文件。包括授課教師簡介、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日歷,介紹課程基本要求、考試方法、教學計劃及進度安排、學習重點內容、學習方法等,方便學生隨時了解授課教師、教學要求和進程,促進學生提前制訂學習計劃,建立正確的方法和計劃,有的放矢,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2.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主要介紹為學生指定的課程參考書,教師自行研制的電子課件,無機實驗基本操作錄像、同步習題練習、教學內容背景知識介紹等。在學校教改資金的資助下及專業人員的幫助下,課程組制作了實用、內容豐富的電子課件。課件內容在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上盡量采用動畫、視聽、圖片等內容,學生可以隨時下載電子課件,有利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提前預習、課后復習,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學習的條件。課堂教學內容背景知識介紹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充分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教學資源板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由被動灌輸式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3.交流論壇和留言板(無機化學BBS):我們利用目前非常成熟的論壇架設技術[5],建立了師生交流論壇。交流論壇可以使師生交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既可以同步與學生在線答疑,也可以異步(留言答疑)為學生解惑。當學生遇到問題,可以首先在論壇上尋找相關的答疑過程帖子,如果沒有相關問題的解答,即可新的問題與教師交流互動,大大提高了答疑的效率,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通過論壇對教師的教學過程提出意見,教師可以通過交流論壇及時得到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我們在輔助教學網站的應用過程中驚喜地發現,交流論壇不僅是師生之間交流,同時也是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網站。一些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探討就得以解決,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營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4.學科前沿。該板塊將本學科一些最前沿的知識介紹給學生,利于培養學生對前沿知識的敏感性,拓寬學生的視野,關注技術進步和技術前沿對實際生活的影響,從而增強學生對無機化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網絡教學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網絡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中人數及地點的限制,將傳統課堂教學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 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重點,促使了學生內因作用的發揮, 使他們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 符合人類認知的發展規律。我們的網絡輔助教學實踐表明,教學網站是一項十分受學生歡迎的第二課堂活動,是紙板教材的補充與延伸。既能使學生全面了解無機化學的教學,也能使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學網站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資料豐富、方便快捷、無時空限制的互動窗口。
在建設無機化學精品課的過程中,課程組在立體化教材體系的建設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的實踐中我們充分體會到,立體化教材體系可為師生提供一個綜合性的教學環境,促進教學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促進學生由被動接受向自主探究學習轉變,可以大大提升教學水平。立體化教材的建設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工作已成為教學改革和精品課建設深入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參考文獻:
[1]費顯偉,曹忠鏈,費琳琪.教材建設對精品課程建設的支
撐和推動作用[J].高等農業教育,2006,(8).
[2]楊芳珠,楊國華.物理化學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與改革
實踐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3]楊慧芳,任書霞.省級精品課程的建設與探索――以《無
機化學》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2).
[4]趙燕.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精品課程網站建設[J].江蘇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C-0129-02
1973年,美國學者馬丁·特羅向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交了題為《高等教育從精英向大眾轉化中的問題》的論文。一般認為,這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產生的標志。在這篇論文中,馬丁·特羅提出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分段理論。他認為,高等教育經歷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過程,這具有歷史必然性。他預測,高等教育不僅會變成大眾可以享受的權利,而且會變成一種普遍的福利,最終必然實現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為依據,馬丁·特羅指出,高等教育入學率在15%以下的水平時,是一種精英型高等教育;達到15%以上的水平時,就開始進入了大眾化階段;達到50%的水平后,標志著高等教育開始向普及化方向轉變。
1999年起,我國普通高校實行擴招以后,高校學生數量迅猛增加,高校規模迅速擴大。2006年2月28日,教育部部長周濟說,2005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1%,在校生已超過2300萬人,中國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階段。一般以此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的標志。學生人數增加的同時,教育觀念、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入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等方面沒有發生適應性地轉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等醫學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對高等醫學教育質量的影響
教育質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衡量的標準是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據此,教育質量標準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一般的基本質量要求,二是具體的人才合格標準。前者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含高等醫學教育),都要依據我國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結合、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后者指的是依據高等醫學教育的具體培養目標所規定的質量要求,是衡量所培養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質量規格。
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命線。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高等醫學教育質量受到一系列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生源質量有所下降。1999年各高校普遍擴招之后,高等醫學院校招生人數也逐年上升,很難做到精心挑選優質生源,同時高校招生人數的增加,勢必造成接受高等醫學教育的門檻降低,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生源質量的下降。
(二)教學資源相對不足。教學資源指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媒體條件,是教學材料與信息的來源。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張,特別是高校大幅擴招以后,教學經費沒有按照相應比例增長,從而使得高等教育的總體資源配置、教學科研設備、基礎設置條件、生均教學用房、生均教育經費、生師比、生均占有圖書資料的數量、實踐教學條件等硬件資源不足。此外,生師比例的提高帶來大班上課,師生互動交流減少,教師給予學生的指導相應的減少,教師負荷加重,以及教師學習、進修機會的相對減少等軟件資源的不足,這些均對高等醫學教育質量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教學管理難度增大。學校的逐年擴招,教育對象的急劇變化使眾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來不及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還沒有找到有效的革新之路,就迅速進入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時代。大多數普通高校在教學管理上仍沿用精英時代形成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如培養目標缺乏個性化內容、培養方式趨同、重智育輕能力等,加之教學資源的限制,使得教學管理難度增大,難以真正實現規范化、科學化與系統化。
(四)教學質量不斷下滑。由于生源質量的下降、教學資源的不足、教學管理的不嚴,以及學生管理客觀存在的困難,導致學生培養質量不斷下滑,具體表現在學生“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薄弱。“三基”訓練的目的,就是訓練醫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臨床思維,鞏固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臨床實習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三基”的薄弱,勢必影響高等醫學教育培養質量。
二、對策
(一)轉變觀念,樹立多樣化的高等醫學教育質量觀。在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的進程中,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轉變教育觀念是先導。沒有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高等教育大眾化就很難健康持續發展。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首屆世界高等教育會議通過的《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提出,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要考慮多樣性和避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高等教育質量。潘懋元則認為,多種形式的辦學,應有多種規格,各具自己的特點,各有其不同的社會適應面。因此,普通高等醫學院校應以國際高等醫學教育質量標準為依據,以醫學本科專業認證為準繩,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符合國情校情的可持續發展的高等醫學教育質量觀。
(二)高度重視,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是教師。高等醫學院校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各級各類合格的醫務工作人員,因此其培養質量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必須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應制定各種規定措施,引導鼓勵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和研究活動,對于教學效果好的教師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充分調動其教書育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途徑促進教師的成長,如崗前培訓、集體備課、試預講制度、導師制等多種方式,促使青年教師盡快成長。此外,學校各級教學管理部門尤其是教研室要充分發揮教學基層單位的作用,引導督促教師積極參與教學工作和教學研討活動,從而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
(三)優化教學內容,加強課程建設。培養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學計劃來實現的,而課程教學體系是教學計劃最關鍵、最核心的部分。依據醫學教育國際標準,生物醫學、行為醫學、社會醫學、人文精神和醫學倫理課程是課程設置的關鍵。我國絕大多數醫學院校都設置了相關課程,但與西方發達國家醫學院校的醫學課程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課程設置應以滿足醫學教育標準規定的醫學生應掌握的核心能力培養要求。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醫學院校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普遍存在著課程門數多、周學時高、學生學習負擔重的問題。為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各高校各專業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精簡教學學時,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并以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和國內專業認證標準為依據,不斷加強課程建設,確保學生不增負,學習有效果。
(四)強化實踐環節,加強實踐能力培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始終貫穿醫學教學全過程的教學環節。醫學院校的實踐教學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實驗室操作、床邊見習、生產實習,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良好的臨床素質,使其將來能在復雜的工作環境中,保持清醒的臨床思維,有敏捷的臨床反應及協調的臨床操作。根據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臨床能力可定義為醫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包括人際交往、動手能力、臨床知識和技能等,臨床能力是檢驗醫學生綜合能力的“試金石”。與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相比,我國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與國際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為縮小并消滅這種差距,高等醫學院校應加強對實踐教學環節(實驗、見習、實習)的管理,建設一批管理規范、師資優良、帶教經驗豐富的示范教學基地、教學實習醫院,為加強實踐教學奠定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快訊:中國高等教育已跨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EB/OL].news.省略/edu/2006-02/28/content_4237809.htm,2006-02-28
[3]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江蘇高教,2000(1)
醫學的產生與發展是本地區先民們同疾病做斗爭過程中而積累下來的經驗反思與智慧總結,與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其深層本質是人學。醫學之人學質趣要求在醫學教育中彰顯本民族的精神特質與體現本地區的文化特色。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中醫藥精神的繼承與弘揚是國內醫學高等院校教育的題中之義與基本要求。但令人遺憾與深感憂慮的是,時下國內醫學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醫學思維方式與科學主義之影響,體現在其課程設置、培養方案中表現出“重技輕德”、“崇業貶道”之傾向,中醫藥傳統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視域之內,這與醫學的人學本質漸行漸遠。本文旨在倡導,深刻理解醫學之人學本質并按其要求適時規范課程設置,借鑒揚棄國際國外醫學教育之經驗方法,總結探索中醫藥精神傳承之途徑是當下醫學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一、醫學人學本質規約與當下醫學人文教育之錯位
醫學集科學、技術于一體,兼具藝術與美學之特征,其深層內涵與本質規定是人學。從其達到預期功效而言,它不僅要敬畏與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讀與體悟生命從而為人之全面發展提供廣闊時空;從其體現的倫理意蘊而論,“醫院和醫生是成為生命倫理的驕子還是棄兒,就在于對醫學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毀之間。”故而,醫學不僅是醫技單純物理之展現,而且是人文關懷人理的深層蘊涵,這是所有醫學的最終企求表征與最高價值歸宿。從哲學維度而觀,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會、精神屬性三位一體,以“病人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人性之醫學觀的具體體現,這也是其日益得到醫學界乃至全社會普遍認可與廣泛贊同的深層緣由。
“醫學技術與醫學美德構成了醫學人道的一體兩面”隨著醫學的縱深發展不斷與時俱進。醫學的科技尤其是人學本質內在地規約著醫生不僅要醫技高超,而且要醫德高尚。世界醫學倫理四大經典之一的《論大醫精誠》的“精”字,是對醫生醫學知識廣博精準,技藝精湛方面的要求;“誠”字是對醫生道德品質至真至純,仁愛無偏方面的規定。而歷經時空篩選積淀為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精髓,可概括為仁者愛人,赤誠救世的事業準則;一視同仁,不分貴賤的道德品質;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不貪財利,作風正派的倫理標準;精勤不倦,博極醫源的學習精神五個方面。正是在此種意義上,同志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雖然醫學仁德情懷在理論上歷來倍受人們推崇與贊頌,但現實生活中卻因醫德失范與醫學人文精神缺失引發醫患沖突日益加劇,剖析其原因,國內醫學生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內容做為一個重要因素日漸浮出水面。受科學理性主義價值觀與機械論還原主義之影響,現代醫學教育秉承“人體像一臺機器,疾病是這臺機器的故障,醫生的職責是修理這臺機器”之理念,在醫學生教育偏頗之現實表現主要有二:其一為在知識傳授過程中重技輕德,其二為醫學人文課程在整個醫學生培養方案中設置偏斜失調。據調查顯示:國內醫學院校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大約占總學時的比例最高為9.3%,最低為4.6%,大多數院校在7%―8%,平均為7.45%。
二、國際醫學組織人文教育規定與發達國家之范例
醫學人文教育的復歸基于人們反思醫學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與期待醫學發展的惠民真諦。國際醫學組織的相關政策與西方發達的范例作用是其現實回應。
國際醫學組織的相關規定。1988年世界醫學教育會議《愛丁堡宣言》宣稱:醫學教育旨在培養促進全民健康的醫生,人們心中理想的醫生應是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師。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哥本哈根《本科醫學教育的國際標準》“行為和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的高標準規定:三者在課程計劃中所占的分量應當適合于醫學科學的發展、日益變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的衛生保健需求。2002年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將醫生敬業精神與倫理行為置于醫療實踐的核心地位,超半數以上核心能力與醫學人文素質密切相關。
西方發達國家醫學人文教育的具體措施為:醫學人文目標清晰;醫學課程設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國醫學院協會第105屆年會上的“為21世紀培養醫生”報告聲稱: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缺乏的醫生,智力挑戰能力在其職業生涯中經常發揮不暢乃至喪失。《醫學教育未來方向》、《新世紀醫學人才培養》、《美國和加拿大醫學生教育掠影》標志著新時期美國醫學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職業勝任力為核心的全面醫學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義是“弘揚作為靈魂的醫學職業精神,倡導的是人文醫學的回歸,是在向醫學科學、向醫學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體現出應有的人文理念、體現出一種真正的大愛。”“英國總醫學委員會”曾先后三次出版權威性報告《明天的醫生》,在醫學知識、技能、醫學倫理和職業態度等方面對醫學人文標準都有明確的規定,旨在展現“一個日益豐滿、更加有血有肉的未來醫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標也非常明確清晰。
美國醫學院校一般開設人文社科與醫學交叉的課程且貫穿整個醫學教育始終,教學內容注重現實問題,教學目標注重能力培養,師資知識結構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與醫學知識背景。法國政府主管部門高度重視醫學院校人文課程的開設并定期檢查,以醫學教育第一階段第一學期為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62.5小時,約占第1學年課堂教學515總時數的12.34%,其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駕護航、增設護理見習教育、重視醫學倫理教育、專題教學講座等。
三、中華醫藥傳統文化精神規范與傳承提升之途徑
醫學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醫學人文精神與樹立醫學人文關懷觀,這需從兩方面進行努力,其一是中醫藥傳統文化精神的挖掘與傳承;其二是國外醫學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與借鑒。
中華醫藥傳統文化精神的挖掘與傳承。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爭過程的集體智慧結晶與實踐經驗總結,也是民族抗爭精神的體現展示與對生命的體悟反思。隨著西學東漸與科學主義與理性思維的霸權,中醫的非科學性與存廢之聲曾喧囂一時,但中醫的實踐功效經受住了疾病對其考驗,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與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中醫的文化特質再度被高度重視與重新挖掘,中醫蘊含的民族精神與奉行的思維理念再度被傳承與發揚。整體主義醫學思維、辯證施治療疾方法、博及醫源未病訴求、仁德慎獨倫理氣質、生命貴重責任使命、大醫精誠職業理想等皆為中華醫藥傳統文化精神精華之所在,構成了中醫藥傳統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們潛藏于醫學典籍之中或蘊含在古代醫家個人的品格修行之內,需要現代醫者深悟體味與總結挖掘,更需要當下醫學教育與醫學生努力傳承并發揚光大。它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與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幟。
國外醫學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與借鑒。國外醫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疾病診療方法與醫學倫理思想,是西方醫者智慧的凝結與品格的結晶,也是時下中西醫展開對話語境的史學背景與現實基礎。希波克拉底所倡導的醫德品質與南丁格爾所體現的護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認可并被醫界所稱頌,而科學精神與人文品格并舉,實驗方法與理性分析并存,精確性追求與臨終性照護并重,是值得醫學教育合理吸收與全面借鑒的。
醫學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備條件。對中外醫學人文精神與醫學倫理品質進行挖掘提煉與傳承發揚是醫學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若想達到既定目標與預期效果還需其它必備條件,其中開展醫學人文科學研究和兼具人文與醫學知識背景的可資利用的師資不可或缺。醫學高等院校進行醫學人文科研的基礎條件包括數量與質量可觀的網絡資源與實體書籍與學術期刊,學歷層次、年齡結構、學緣結構、職稱結構匹配合理的師資隊伍,學校主管部門重視與提供支持幫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此外,課堂理論教學與臨床實習體驗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專題講座和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課外教學相互補充、醫學人文教學始終如一貫穿整個醫學教育全部,是使醫學生人文知識得以完備、人文素養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懷得以塑造、人文行為以實踐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劉虹,張宗明.關于醫學人文精神的追問[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偉.技術與美德之間:西方醫學人道主義思想淵源[J].醫學與哲學,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報建言: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N].人民日報,2015-3-25
[4]威廉?科克漢姆著,楊輝,張拓紅譯.醫學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本科生醫學教育國際標準項目組的中期報告[J].復旦教育論壇,2001.22(4):1-8.16
[7]于雙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國醫學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質特征[J].醫學與哲學,2011.32(12):11-14
[8]嵇艷.英國本科醫學教育培養目標的嬗變[J].醫學與哲學,2013.34(8A):30-33
主管單位:中華醫學會
主辦單位:重慶醫科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重慶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8569
國內刊號:50-1149/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200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由重慶市教委主管、重慶醫科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醫學教育研究期刊之一。
【中圖分類號】R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9-0282-01
1 目前臨床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學校方面:近年來,隨著高等醫學教育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相應的基礎教學設施、臨床實踐基地、師資隊伍的建設等未能同步跟上,導致了教學質量的嚴重滑坡。具體表現在:①由于學生數量多,師資隊伍有限,在進行臨床理論課教學時往往是幾個班一兩百號學生在一起上,其教學質量很難得到保障;②臨床實驗條件差,設備少,臨床實驗課安排課時太少。普遍存在重視理論課教學,忽視實踐課教學,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中比重過小;③老師在授課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培養出來的是應試式的學生,缺乏臨床思維及創造力;④缺乏評價老師授課技能的標準,教師教學能力與職稱的對等使青年教師很難脫穎而出;⑤實習成績的考核難以規范,學校對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跟蹤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控制。
1.2 社會方面:①《執業醫師法》標志著我國醫生執業走向法制化,但也限制了醫學生在實習期間合法地從事醫療活動;②患者的法律意識增強,不愿讓醫學實習生進行技術操作,使醫學實習生的動手機會更為減少。
1.3 實習醫院方面:①因為目前嚴峻的醫患關系,導致醫學生在醫院實習期間,醫院及帶教老師在很多方面都不敢讓學生去做;②近幾年的醫療改革使許多醫院被迫實行人員控制或定編定崗,許多老師僅把學生當作勞動力使用,缺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指導和講解;③實習醫院尚未形成一套較完善的臨床考評運行機制,對各科室及其帶教老師的臨床教學質量缺乏經常性的評估。
1.4 學生方面:①因為有些學生來學醫并非其喜歡醫學而是由于各種原因,這些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抱著混文憑的態度來學;② 嚴峻的就業壓力嚴重影響了臨床實習質量,學生在實習期間經常要參加各種人才交流會、面試,有的學生則把報考研究生當作一種就業的出路;③大多學生實習效果差,查體基本功及外科手術基本功不合格。
2 改進臨床醫學教育現狀的策略分析
2.1 穩定醫學生招生規模,實行小班制授課。世界各國政府對于醫學生的培養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提高招生標準、招收全國最優生源是世界各國醫學教育的統一特色,教育具有專業化程度高、實踐性強、教育成本高、培養周期長、社會期望高等特點,明顯區別于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
2.2 醫學教育改革要適應新的醫學目標。1999年正式出版的“醫學目標:設置新的重點”報告[1]中提出了四大醫學目標:①預防疾病和損傷,促進和維持健康;②緩解疾病疼痛,減輕疾病痛苦;③對病患治療和護理,對不能治愈病人的照料;④防止過早死亡,遵循臨終關懷。具體實施方法:①改變傳統的“基礎―臨床―實習”三段式教學模式為“預防醫療-保健-康復”一體化模式,要求突破傳統醫學課程體系,重視對學生健康教育能力、預防干預能力、社區衛生保健等能力的培養,實行基礎整合課程,早期接觸臨床實習,后期回歸基礎實習,加強預防保健實習,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等嘗試;②要設置專門的“醫患關系”或“交流技能”課程。
2.3 在臨床醫學教育中要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樹立去基層進社區的服務理念。因為現城市中的大醫院已是人才濟濟,吸納應屆畢業生的能力有限。國家現在提倡疾病以預防為主,小病進社區及村鎮醫療機構,大病到大醫院就治。隨著新的醫療改革方案的出臺,國家對基層及社區醫院的重視及投入的增加,到基層及社區醫院工作應有一番作為的。
2.4 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應逐步按照醫學教育國際標準的基本要求來培養醫學人才。1998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建立了“醫學教育國際標準”。2001年,WFME執行委員會又通過并正式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2],提出了本科醫學教育在9個領域36個亞領域中的國際標準。西太平洋地區醫學教育協會(AMEWPR)還制定了區域性醫學教育標準《本科醫學教育質量保證指南》。2002年,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支持的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IIME)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3]。希望通過高等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能培養出適應全球化、有國際交往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醫學人才,培養能夠進入國際醫療服務市場的醫師。
2.5 將社會人文素質教育納入臨床醫學教育中。社會人文素質教育也是目前臨床醫學所缺乏的。現有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偏重醫學科學素質教育,社會人文素質教育薄弱。有報道[4]國內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占總學時約8%,并且以意識形態教育為主,而國外醫學院校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醫學三大類組成,其中人文課程在美、德為20%-25%,英、日為10%~15%。
因此我們只有不斷改革和創新臨床醫學教育模式,才能使我們的醫學生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多幾分從容和自信。
參考文獻
[1] DANIEL CALLAHAN. The Goals of Medicine: Setting NewPriorities [ 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9.3-53
[2]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 [S].醫學教育,2001.6 (6):4-11
1 醫學專業認證的起源及意義
教育認證是指由指定的專門機構、采用既定的標準和程序對醫學教育機構或培訓項目進行審核與評估的過程。醫學專業認證制度緣起國外,2001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經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批準,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與此同時,國際醫學教育學會(IIME)也制定并頒布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標準。
醫學專業認證對醫學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是醫學院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通過認證,對醫學院校教育進行全面地“診斷”,肯定成績,查找差距,從而明確醫學教育的改革方向,從而加強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完善專業結構,帶動學科整體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專業認證是醫學院校教育走向國際化、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高等教育質量互認的主要依據,只有能實現教育互認和人才的國際互認,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醫學教育進入國際醫學教育的發展平臺。
2 醫學專業認證在我國的實施情況
為了提高我國醫學教育的質量,提升我國醫學人才的競爭力,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2002年教育部召開“醫學教育標準”國際研討會.學習和研究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同時委托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組建了“中國醫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研究課題組”,課題組于2005年完成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衛生部聯合頒布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此標準成為我國醫學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主要評價標準。2008年教育部組建醫學教育認證機構,成立了“醫學教育認證專家委員會”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并開始進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的試點工作。2009年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醫學教育認證,保證醫學教育教學質量,建立政府、社會和學校有機結合的醫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目前有8所醫學院校開展了臨床醫學認證工作,前期認證的學校如表1。
二 桂林醫學院基礎醫學的教學及改革情況
桂林醫學院是地方性的以教學為主的教學型本科院校,2006年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學校,基礎醫學院承擔全校所有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以及教學改革有著良好的基礎。目前承擔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項,省廳級教研、科研項目50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0項,教改課題45項。近年來發表科研論文220篇、教改論文97篇、核心論文160余篇、SCI等國際期刊論文40篇。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們認真學習專業認證標準,主要圍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1 課程整合:在原來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模式基礎上,開展課程整合及系統模塊化教學
第一,基礎醫學課程內部的整合。2010年我院啟動了以器官為中心的課程模式整合,在2011、2012級臨床醫學全科醫學班進行改革試點,按照由宏觀到微觀、正常到異常進行整合,將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三門整合為人體形態學。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三門課程整合為人體機能學。新的課程體系以系統整合為基礎,打破傳統學科鏈接不緊密的弊端,更好地融合了基礎學科之間的滲透與重組,這樣使學生能夠綜合而完整地把握各個系統的科學性、完整性和連貫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第二,將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相關課程優化整合。在2011級全科班、2012級全科班進行“系統模塊化”教學,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整合基礎和臨床師資,打破傳統的由基礎到臨床的傳統模式,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知識,融合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讓學生能夠系統、完整地掌握疾病原理及其臨床意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同時基礎醫學課堂授課中引入臨床病例,采用病例分析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同時采用將臨床醫生請進基礎課堂的“雙師型”教學模式,更好地融合基礎與臨床知識。
2 教學方法:從傳統的理論講授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多種形式的教學
第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我院從2009年開始啟動PBL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1)師資培訓——分別選派各學科骨干教師分赴汕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醫學院、武漢等大學取經,進行師資的培訓。還請中山大學等校外教授來我院做PBL專題講學。(2)宣傳動員,選取試點班級。通過入學教育、師生座談會等方式,在學生中廣泛宣傳PBL教學法,動員學生參與,最后選定試點班級。(3)開創性地重組了教學大綱——將全科醫學教學內容分為人體形態學、人體機能學和系統整合模塊3部分,全面改革。打亂原有的授課順序,使之最終形成與病例配套的六個模塊——人體形態學、人體機能學、心血管系統基礎與疾病、消化與營養、呼吸系統基礎與疾病。
課題組向2011級全科班全體同學發放調查問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問卷42份。以下是學生對PBL教學法的評價,如表2。
從以上可見學生對PBL教學方法還是比較認可的,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方面,有較高的認可度,這與PBL教學的目標是一致的。
第二,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學,即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模式。以團隊為基礎進行課前預習和預習測試,課堂上以團隊為單元進行討論,并進行個人測試和團隊測試。其優點在于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團隊協作,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在2010級、2011級臨床醫學本科進行TBL教學改革,實驗課上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以及課后的專題討論分析,口頭PPT匯報學生的實驗分析報告,接受其他小組同學的提問和交流,最后教師根據小組的學習匯報情況做總結點評。改革后針對新的TBL教學模式,對602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學生的評價良好,如表3。
3 啟動課程考試改革,實施多元化考試評價
考試是教學評價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既是對教學內容的復習鞏固,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有效檢驗,是全面檢驗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為了更好地發揮考試的指揮棒作用,為了更好地配合、促進教學改革,達到“以考促學”,基礎醫學院主干課程都進行了課程考試改革。
第一,考試形式多樣化。由以往單一的筆試改為開卷、閉卷、筆試、口試等多種考核形式。
第二,成績構成多元化。修改考核方案,心得考核方案的成績構成包括:期中考試、單元測驗、作業、實驗報告、病歷書寫、實驗技能考核、課堂表現、分組學習討論匯報,如表4。
第三,期末考試試卷題型多樣化。為了更好地考核學生理解分析、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卷減少了對記憶知識的考查,加大了對解決問題、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①主客觀題比例調整:期末考試試卷中,加大主觀題的比例,減少客觀題的比例,建議主觀題≥60%,客觀題≤40%。②主客觀題題型多樣化:客觀題多樣化——改變單一的Al型題,為Al、A2、A3、A4、B型題各占一定的比例,且都有典型病例的題干。主觀題也要多樣化題型,將原來著重測量記憶性知識的填空題、是非題、名詞解釋三種題型,改為著重考核綜合能力素質的簡答題、論述題、病例分析、綜合性試題。
考試改革工作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可,學生對考試改革的評價為滿意。他們認為:“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我們的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我們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提高了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綜合素質。與實際相結合,有助于我們對專業內容的掌握。考試改革更能使我們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加強實驗操作能力。與實際相結合,培養了我們的自學能力和自主能力。”
三 以臨床醫學專業認證促進我院教學改革
1 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
通過認證學習,老師們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在教學過程中當好學生的引導者。有2名青年教師參加中華醫學會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授課比賽獲得二等獎,6名青年教師獲得學校授課比賽一、二、三等獎,6名教師獲得區級教學軟件大賽一、二等獎。
2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元化
采用開展小組討論、問題引導、臨床病例為引導、PBL、TBL等多樣的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
3 教學改革熱情提高,立項數目增加,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在認證期間和認證后,基礎醫學院獲得自治區級教改立項7項,校級教學改革20項,發表敦改論文40篇。
總之,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的過程中,基礎醫學院按照《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在結合前期教學改革基礎上探索以器官為中心的課程整合模式、以病例引導開展PBL、TBL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以課程考試改革為抓手的評價體系改革,促進了我院的教育教學改革,更新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素質大有裨益,為培養高素質新型醫學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汪青,中國臨床醫學專業認證體系的構建與未來發展[J].復旦教育論壇,2012,10(5):92-96.
[2]孫林青,尹金淑,吳健.參照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推進臨床醫學教育改革[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0,24(2):207-209.
[3]鄭少燕,楊棉華.以醫學教育認證為契機深化醫學教育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7):37-38.
[4]陳墾,馮建玲,楊建新,等.醫學專業認證下我校臨床醫學本科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改進[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6):2640-2641.
[5]趙瓊、陳勤,對質量工程背景下醫學專業認證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6):1079-1080;1097.
[6]線福華,龐文云,賈建國,等.以《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為基礎推動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新進程[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6):4-6;12.
[7]陳季強,夏強,富麗琴,等.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6年總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1):73-75.
[8]鄭少燕.從醫學教育認證探討醫學教學改革[J].醫學與社會,2010,23 (10).
[9]張彥通,韓曉燕,試論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20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