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2: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養老金融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unique" insurance products provided by the insurance company. Under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urance company to dispense predicament and explore individual pension financial opportunities depends on the type and function of products improving the products and marketing services and participating in creating the pension industry eco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te should introduce relevant policies to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pens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Key words: insurance companies;pension financial products;obstacles;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F8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1-0038-04
0 引言
個人養老金融的定義從屬于“養老金融”這一概念。目前,尚未有嚴格的定義對“養老金融”和“個人養老金融”的內涵進行規范。中國養老金論壇提出了養老金融涵蓋的一系列概念,其中包括商業養老保險、養老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養老儲蓄、養老信托等,都是個人養老金融包含的內容。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心孫博(2015)認為,“養老金融”是指圍繞社會成員各種養老需求所進行的金融活動的總和,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養老金金融,指為儲備養老資產進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動,包括養老金制度安排和養老金資產管理;二是養老服務金融,指為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求進行的金融服務活動;三是養老產業金融,指為養老相關產業提供投融資支持的金融活動。[1]個人養老金融屬于此概念的第二類含義,提供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的三大金融機構分別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基金公司。
本文從兩個角度界定保險公司發展的“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的范疇。第一,從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三大支柱與金融業的關系(表1)來看,保險類個人養老金融產品是保險公司參與其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的交集,為公眾提供自愿參加、收益獨享的養老保險產品,目前以壽險為主要類型。第二,國家老齡委提出的六大養老產業之一“老年金融理財業”,在當今大金融資產管理的思路下,養老保險產品更多地被納入個人終身資產管理的范圍,養老金融是一種以養老為目的的個人金融服務。三大提供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中,以風險管理、提供保障為目標的保險公司所提供的,即是保險類個人養老金融產品。概括起來,由保險公司開發的以獲得退休金、提供養老保障為主要目的、客戶自愿參加的商業保險,即為保險類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如表1所示。
保險公司發展和創新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對養老制度的第三支柱而言,有利于個人養老方式的多樣化。縱向來看,豐富了社會保障體系層次,提高了養老保障的整體水平。保險公司發展養老金融產品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優化我國金融市場結構,提升市場運行效率。在我國養老產業逐步發展的背景下,養老保險產品創新可以聯系與整合養老產業體系,成為符合現階段人口環境、經濟狀況的經濟增長點。因此,研究個人養老金融發展,關注保險公司創新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具有重要意義。
保險市場及學術界關注養老金融的熱潮已有近十年之久,但針對個人養老金融服務的研究尚不全面。對養老金融的研究過程中,大多學者關注養老保險制度和保險資金進入養老產業的問題,王新星(2006)對比總結了養老保險制度調整前后的變化[2],郭凱(2010)分析了養老保險公司的商業運營模式[3],陳誼娜(2012)提出全面加強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4],劉永合(2015)探討老齡化背景下的保險資金如何用于養老產業等[5]。而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的發展現狀和創新方向往往一筆帶過。
在針對個人養老金融方面,曹雪琴(2008)從現代養老金融基本模式出發,考察投保型養老金融發展的制度建設[6]。高林(2012)認為我國保險公司開發的養老型金融產品具有“同質性高”、“偏離保險優勢理念”以及“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緩慢”的缺點[7]。莫嬌(2014)從老齡化背景下的家庭持有資產的角度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家庭對保險產品的認識不足,為金融機構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提供未發掘的市場潛力的導向[8]。近些年,針對商業銀行拓展養老金融產品業務的文獻研究較為豐富。高鵬(2014)針對交通銀行、工商銀行等推出的典型理財產品對比分析,針對豐富性、創新性、保障功能不足等缺陷,提出商業銀行個人養老金融業務的未來發展對策建議[9]。馮麗英(2015)認為商業銀行發展養老型理財產品具有技術、客戶量、專業性等多元優勢[10]。
可見,現有對養老金融中養老金制度、產業資金運用與經營模式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而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探討商業銀行應如何發展、創新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相較而言,缺少專門研究保險公司應如何發展創新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的問題,這也是本文專注研究的方向。本文從公眾養老觀念、政府法規政策、市場現有產品比較分析的角度,結合養老產業興起、保險資金進入養老產業的新環境,研究保險類養老金融產品發展的現狀、困境和機遇,并提出創新方向和建議。
1 保險類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的發展現狀
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人口模式,至今老齡人口正伴隨高齡化、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問題向經濟發展施加壓力。據2014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末我國60周歲以上的人口達到21242萬人,占比15.5%,65周歲以上人口占比10.1%,都遠遠超過聯合國統計老齡化社會人口結構的標準(分別為10%和7%),老年撫養比13.7%,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近年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引導發展養老金融,緩解日益沉重的養老負擔。養老金融作為養老服務業之一,國務院及各級政府機構提出“引導和規范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開發適合老年人的理財、信貸、保險等產品”,“逐步放寬限制,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投資養老服務領域。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為發揮消費的引領作用,國家支持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保險機構開發更多適合醫療、養老、文化、旅游等行業和小微企業特點的保險險種”。在此背景下,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1.1 養老保險公司快速成長
面對沉重的養老負擔,全國幾家大型保險公司籌建各自的養老金管理公司,服務于養老市場,經營公司金融和個人金融業務。從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國壽養老、長江養老保險公司營業收入趨勢來看,五年來產生數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增長。平安養老和太平養老分別對各自保險業務收入和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進行了統計。數據顯示,占據最大市場份額是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養老在近五年發展最為迅速,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從不足1億增長到近30億人民幣,目前占據養老保險公司原保險業務規模第二位。平安養老保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從2010年42億元,2014年數額翻一倍以上達到近89億人民幣,如圖1所示。
1.2 產品類型繁多
保費總額的迅速增長伴隨著壽險公司數量的增加,同時保險類養老金融產品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由向日葵保險網提供的商業養老保險專題頁面,共列計40余家人壽保險公司提供養老保險產品,諸如太平洋人壽、長城人壽、泰康人壽、平安人壽、中國人壽等。每一壽險公司都向公眾提供數種保險計劃,按保障的特色分成消費型、津貼型、報銷型、紅利返還、期滿返錢、保單貸款、體檢可優惠等十余種類型,保額十萬到五十萬不等,甚至篩選標準細致到性別,并針對不同年齡段篩選出相應適合的保險產品。
據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國壽養老等大型養老保險提供的養老金產品信息表顯示,經人社廳函確認的養老金產品,國壽養老有21種,平安養老提供18種,太平養老提供11種,長江養老提供5種養老保障管理產品,其中產品類型包括貨幣型、債券型、債權計劃型、股票型、信托型以及混合型等。
如此看來,中國的個人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市場正處于高度飽和、競爭激烈的狀態,細分市場的條款針對性的滿足客戶的特色需求,是一個完全競爭的有效率的市場。
1.3 新型養老金融產品有所突破
長期護理險是對被保險人接受長期護理服務發生的費用進行補償的保險。20世紀70年代最早在美國提出。相對于已有幾百年歷史的現代保險業,護理保險是一種新興產品,引入我國才有10年時間,一些養老保險公司對護理險有所開發和嘗試。2005年1月國泰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推出康寧長期看護健康保險是我國商業保險市場上第一款億長期護理為主的商業性保險產品。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退出了“太平盛世附加老年護理保險”,信誠人壽推出了“摯愛一生”附加女性保障長期護理保險[11]。現在在售的護理險還有中國人壽的“國壽信譽保險組合計劃”,依條款向被保險人提供重大疾病保險金、癌癥關懷金等保障;中國人保健康的“人保健康美滿一生保障計劃”,擁有長期護理金、健康維護金、老年護理金等多重保險責任。
“反向抵押貸款”保險是2003年時任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總裁孟曉蘇曾提議設立的,讓擁有私人房產并愿意投保的老年居民享受“抵押房產、領取年金”的壽險。我國2005年在南京山劉元老年公寓首次推出“以房養老”產品。2013年9月13日中國政府網全文公布由國務院引發的《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2014年7月起,我國“以房養老”保險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城市試點;2015年3月,幸福人壽保險公司推出“以房養老”保險,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45戶家庭62人簽約投保這一產品。
2 保險類養老金融產品存在的問題
從保險類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的市場供給來看,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險公司提供大量“各具特色”的保險產品,而事實上,看似多樣的產品的功能同質化,運作頗具爭議,產品的更新不能很好契合養老產業發展的環境,存在的問題大致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傳統養老險同質性強。目前保險類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多數是傳統的養老險,包括分紅型養老險、萬能型壽險和投資性質的保險。和訊網提供的“養老險”產品信息顯示,共有50種養老險,其中護理險2款,老年意外險1種,老年重疾險2種,其余全部為一般的補充養老金保險,也即傳統的養老險。傳統的養老保險對保障功能、風險和收益有不同的側重,一定程度上滿足養老人群以收益、投資或保障為目的需求。
其次,新興產品開發不足。而市場上新興的產品類型相對偏少,護理險、重疾險以及“以房養老保險”或因開發難度、相關產業發展水平、市場接受程度等問題很少提供。以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國壽鑫裕保險組合計劃”為例,以護理保險為主險,附加分紅老年進、重疾險、意外傷害險等多項條款,被保險人須在男六十歲之前、女五十五歲之前參保,而護理險的生效必須以特定疾病為條件。護理險通常以支付一定的護理費補償為保障責任,事實上,護理險所涉及到醫療條件、房產社區、專業照護人員等現實因素,往往難以滿足急需照護的老人的需求,因未獲得照護、無法獲得照護而不需要護理險,即使參保也無從獲得護理費補償,這一矛盾成為開發護理險的障礙。總的來說,養老相關產業的發展尚未與養老險創新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另外新興產品中爭議頗多的“以房養老”產品,自推出以來市場參與性并不高,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以房養老”主要爭議點在于,如何從法律上界定老人是房屋的產權人,房產價格如何確定等問題。楊金培(2014)認為,由于此項業務盈利性不高,對保險公司吸引力不夠,加上業務辦理流程復雜,有時可能涉及到抵押債務關系,大量保險機構采取觀望的態度。目前房地產市場并不是十分景氣,未來房地產發展前景不明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保險公司推出以房養老產品的積極性[12]。
第三,政策缺乏針對性。國家出臺政策法規大多針對養老產業,缺少針對性的支持養老服務金融產品創新的政策規制。某些法規政策的實行對商業養老金融創新模式設定了一定的障礙。例如,為了約束保險公司以養老地產的名義銷售商品房,中國保監會要求保險公司不得參與以及土地開發,受到政策法規的限制,養老地產“只租不售”的模式使得養老地產的回收期拉長10年甚至20年,為了規避政策限制,泰康人壽和合眾人壽通過提前銷售與仍然在建的養老社區掛鉤的保單,提前收回現金流。中國臺灣則采取“保險公司專注長期護理保險等產品設計,投資REITs買斷養老社區居住權,收取會員費并開發保險客戶的方式”。
3 機遇與建議
管理風險的不確定性是保險產品的主要目的,對養老產品來說,首要目標是保障功能的實現。養老的保障,主要是養老資金的保障,分紅收益提升,而且包含日常生活的保障。雖然市場已有種類繁多的具備養老性質的養老金融產品,但目前我國社會年齡結構及家庭模式、養老體系不完善都對商業性個人養老金融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在2016年全國兩會提案中表示,截至2014年,我國有21億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5.5%,其中將近4000萬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據預測,到203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將會進一步增多,加上由于疾病、意外帶來的護理需求,失能、半失能人群對長期護理需求很高。同時,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社會保障制度等問題都體現了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因此,對照護的現實需求不足,受制于長期照護市場的供給低效率,而巨大潛在需求的存在說明養老金融發展的重要機遇正待發掘。市場應當從保險資金的保障、養老照護的產業化發展。保險產品的收益性、流動性提高,照護的專業化水平加強,又涉及了投資、精算人才,需要醫療、藥物、器械、護理方面知識短板的彌補。而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尚未考慮增加長期護理險種,“十三五”期間將研究失能老人養老問題。在國家尚未對長期護理制度完全開展的情況下,發展長期護理險既是保險公司主營的保險產品創新的有益嘗試,也可作為保險公司介入養老地產、養老醫療照護產業的附屬產品。通過市場的方式開發滿足現代養老需求的產品,發揮養老保險的保障功能,形成相關養老產業和保險產品開發的相互促進,是目前養老金融市場現有的保險機構提供的養老產品存在類型與功能單一的弊端,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導向,在養老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保險公司的產品開發未能跟上養老產業的拓展。結合我國老年人口高齡化,照護和醫療的需求增加的現狀,同時保險資金進入相關領域,或是與地產、照護、醫療行業達成合作協議,有發展醫療、照護與保險結合的條件。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保險機構個人養老金融業務未來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產品完善
傳統的商業養老保險仍然是保險類養老金融產品的主流,在保險機構與地產、社區、消費等開發商的戰略合作,或自建完整體系的基礎上推出長期護理保險產品是主要的發展方向。對于此類養老金融產品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完善。
3.1.1 產業搭載產品,產品引領產業
德國、日本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美國則是由商業保險公司開發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當被保險人進入需要護理的階段,入住保險公司認可的養老社區,其護理費用將得到保險公司的報銷,或者保險公司直接提供護理服務。受制于保險商不得銷售地產的政策局限,“只租不售”和“可租可售”的選擇、“自建社區”和“合作開發”的選擇需要相應的政策引導、市場導向。無可爭辯的是保險公司與地產、醫療、餐飲等行業的結合,形成新的養老產業生態圈,向市場提供保障性養老生活模式是養老服務金融的重要創新方向。
我國商業保險公司可以選擇作為中介,為醫療照護服務的供需雙方提供中介服務,養老地點仍在家中,評估看護完成情況給予經濟補貼。張佩等(2014)認為,護理服務作為長期護理保險開發的產品可以分散和轉移國家面臨的基本養老保險壓力,對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3]。養老保險公司自身進行保險資金投資相關養老產業,可以從中篩選護理、醫療等服務的合作方,借助長期護理、專業照護的產業發展平臺,向客戶出售與本公司相關的護理險、重疾險;養老保險公司或可以投資養老社區的建設,在療養、度假等服務的基礎上設計養老金保障產品,滿足老年人更高層次的養老需求。同時這也對養老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緊跟養老險創新的步伐提出了要求。這一相互促進關系重要意義在于發揮養老金融產品更新、創新作用、推動其與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3.1.2 其他服務與保險產品的結合
保險機構應在現有的保險產品基礎上,深入了解客戶體驗、售后和評價,了解需求方對產品的滿意度和潛在需求。不僅從產品屬性上滿足老年人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的保險資產要求,而且需要不斷提升客戶體驗,為養老人群提供專門服務,例如老年客戶減費讓利、靈活營業時間、上門服務、24小時熱線、健康顧問、法律顧問等增值服務。這要求保險機構切實落實社會責任感,回歸保險本身管理風險、降低損失的不確定性的內涵。為達到這一目的,提供需求方真正需要的、滿意的增值服務,保險機構應完善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產品開發保持專業化與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3.2 政策出臺
現階段公眾普遍缺乏養老規劃的意識,養老儲備方式也較為保守,因此,引導人們樹立養老金融的意識,需要依靠頂層設計推動養老服務金融的創新。
完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設計。我國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三大支柱中,個人儲蓄型養老方式作為第三支柱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取決于前兩大支柱的運作情況。只有國民基本養老保險提供給公眾的養老支持明確了,企業年金支柱建立、完善、發揮應有效用的前提下,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的補充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對養老金融的創新才能更具備針對性、有效性。
完善養老產業的頂層設計。養老金融業本身是養老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現有政策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產業,這將涉及到保險、地產、護理等多個行業,保險機構探索養老金融的創新需要結合相應行業的發展情況,匹配保險類養老金融產品需求和產業所能提供的相應服務。
提出針對養老金融發展的優惠政策。養老服務金融創新在推廣手段、精算技術、財稅政策、關聯產業合作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需要國家支持政策和財稅優惠推進產品研發、迭代,跨產業合作的制度支持。對公眾宣傳保險類商業養老服務金融產品的優勢,創新養老服務金融運營模式和產品形式,市場化的同時不失政策法規的引導和規范,從而使養老服務金融成為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支柱。
注釋:
①表格根據新浪財經報道《胡繼曄:養老金融將是有巨大潛力的交叉學科》整理得出,報道原文鏈接http://.cn/meeting/2016-02-27/doc-ifxpvysv4953505.shtml。
參考文獻:
[1]孫博.應對老齡化需要大養老金融思維[N].中國經濟時報,2015-12-17(005).
[2]王新星.養老保險制度基礎與金融工具創新[D].南京理工大學,2006.
[3]郭凱,鈄旭杰.創新商業養老保險商業模式的探索[J].上海保險,2010,09:10-13,28.
[4]陳誼娜.老齡化背景下中國養老保險研究[D].天津大學,2012.
[5]劉永合.老齡化背景下的保險養老產業[J].青海金融,2015,09:53-56.
[6]曹雪琴.商業保險與我國養老金融體系的建設――談我國投保型養老金融發展的政策[J].上海保險,2008(11):54-59.
[7]高林.保險資金進入養老產業的模式分析[D].遼寧大學,2012.
[8]莫驕.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家庭金融資產選擇[D].南開大學,2014.
[9]高鵬.商業銀行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研究[J].經濟視角(上旬刊),2014(03):24-26,44.
[10]馮麗英.掘金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J].中國銀行業,2015,11:97-99.
一、幾個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養老金制度
養老金制度是以國家立法的方式建立的,向因年老退休離開勞動力隊伍的勞動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養老金制度包括公共養老金制度(國家養老金或國民養老金)和私人養老金制度(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
(二)金融化
金融化是指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上,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業精英們對經濟運行和經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的過程。金融化同時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改變著經濟體系的運作方式。
二、世界養老金制度金融化的表現
養老金作為社保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世界各國的國民經濟體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壯大,具有龐大穩定資金來源的養老金在日益成為世界資本市場上的主要機構投資者,世界養老金制度的金融化表現日趨明顯:
(一)社會保險機構職能發生了演變、組成結構發生了變革
世界養老金制度金融化的趨勢使社會保險機構的職能發生了變化,由一個簡單的履行籌資、償付功能的行業,演變為既有補償職能又具有重要融資職能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部門成為社會保險機構的核心部門。
社會保險金融化的另一個標志是,發達國家的養老金管理機構向銀行、證券部門滲透,銀行向社會保險業滲透,兩者由原先的各自平行發展,轉為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在歐盟國家中,銀行和養老金融通已有相當大的發展,銀行廣泛涉足養老保險的收支業務已取得巨大成功。養老保險管理機構也廣泛涉足銀行業務(如存貸款業務)。銀行資本與社會保險資本的融合,無論是對社會保險機構還是對銀行都帶來了巨大收益:銀行與社會保險機構各自的服務質量和范圍都得到了拓寬,彼此利用對方的技術、經驗、客戶基礎和渠道產生協同效應,使二者優勢互補,占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二)世界養老金制度的金融化還表現在營運方式的創新
社會保險機構的基本經營技能就是如何降低風險。傳統的養老保險基金運行只是將資金存入銀行獲得穩定的利息收入,將投資風險轉嫁給銀行。而金融化的現代養老保險基金,可以借助于證券投資組合的方式將風險證券化,由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人直接承擔部分投資風險,這就要求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人必須有雄厚的資本實力。
(三)養老產品創新品種多
養老金制度的金融化增加了金融機構之間在養老金投融資方面的競爭,促進了養老產品的不斷創新。比如倒按揭的養老方式,倒按揭允許退休人員在不出售或不離開他們房子的前提下使用他們的房產并獲得退休收入保證。借款人或配偶全部死亡或者是永久性的遷離時,房子將會被賣掉。在補償完抵押和利息之后,剩余的財產將會還給借款人或他的繼承人。如果他們愿意,也可以償還貸款以保持對房子的所有權。不難看出,倒按揭是人壽保險業和其他從事借貸業務的金融機構聯合進行的個人養老產品的金融創新。
(四)養老金風險增加
社會保險制度設計時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收入的再分配以縮小貧富差距,消減貧困,增進社會福利,來協調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但隨著世界社會保險制度的金融化,尤其是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養老金制度的金融化,由于市場不穩定性因素的增加,投資風險的增強,養老金收益的不確定性問題更加突出,這就導致作為保證老年人老年收益的養老金穩定性下降,并且其對于貧困老人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對于富裕老人的影響。
三、世界養老金制度金融化對中國的啟示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嚴峻的局面需要養老金制度金融化
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從1999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14年老齡人口將達到2億,2026年達3億,2037年超過4億,2051年達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維持在3億~4億的規模。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比較低,屬于未富先老。在經濟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之前,應對老齡化將會給我國帶來許多問題。所以通過建立健全社保金融體系,加快養老金制度的金融化進程,不斷提升全體公民的福祉,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世界養老金制度金融化對我國的啟示
發達國家養老保險業發展的實踐提示我們,養老金制度金融化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國還不具備養老金制度金融化的客觀條件,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從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積極制定相關的政策策略,以適應世界養老金制度金融化的潮流和趨勢。
1 調整資本市場政策,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并逐步擴大養老保險基金進入資本市場的范圍。
從總體上看,就是要重點發展包括企業年金在內的養老保險基金機構投資者,這樣既可以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入、緩解股市供需矛盾,推動中國證券市場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又可以為養老保險基金進入其他金融領域開辟道路。
以往中國養老金的主要投資對象為國債和金融債券等利率產品,如果利率一旦反向調整,養老金資產的縮水就將使社會保險基金面臨巨大的運營風險。同時國債市場容量的降低和流動性的不足,也使得養老金資產面臨流動性下降的風險。拓展養老金投資領域是擺脫養老金投資收益困境的途徑。從目前中國商業保險公司的資金通過證券投資基金進入資本市場的實踐來看,獲得了很好的投資收益。目前,國家已允許保險公司參與上市證券投資基金的買賣,待條件成熟時,可允許養老金由新設立的具有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特色的專業投資基金進入資本市場,允許養老金投向有長期、穩定回報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允許養老金參與國家安居工程投資等。
2 完善養老金的投資監管制度
隨著中國養老金投資渠道的放寬,養老保險監管部門要重點加強各類監管指標體系的建設,盡快建立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預警系統和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人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國養老保險監管部門應對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規模及在資本市場中運用的比例結構做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及時審查各基金投資管理人的投資情況,確保養老金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實現規范而高效的運作。
3 完善養老金制度方面的法制建設
歐盟各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之所以發展比較成熟,一方面是源于其較強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善的法制來強制推行。過去,英國、愛爾蘭在養老基金投資方面的法制滯后,所以都發生過養老基金詐騙或經營破產的案子。在英國,法律還強制養老金經營者對投資進行謹慎的選擇。如果在經營中違反原則,政府將取消稅收優惠,并處以罰款,甚至吊銷營業執照。經營者在取得基金投資執照之前要經過有關部門的論證,要核實是否擁有一定數量的專家,是否有經營類似資本的經歷,是否具有足夠的管理資金,對不符合條件者拒絕發放執照。
4 加強金融風險的防范
在養老保險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最開始認為養老金僅具備社會福利保障的公共服務職能,而忽略了養老金的存在形式是具有資本屬性的貨幣資金,很少將養老金與幣值波動、國家儲蓄率、資本市場成熟度等金融概念聯系起來。在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仍然按照行政管理模式進行運作,運營機構金融投資專業人才的不足造成了金融功能創新思維的缺乏。我國養老金個人賬戶的資金只能存銀行或者購買國債,具有投資環境不佳、投資管理非市場化等初級發展階段特征。但是,只有養老金的資產收益率大于通貨膨脹率(或資本增長率),才可以使以基金積累制為基礎的養老金體系具有財務可持續性。
2養老金的入市研究
21養老金和資本市場的互動關系研究
Davis(1995)認為養老金投資于資本市場更多地將為中長期投資的形式,這樣就減少了資本市場上的短期套利行為,有利于優化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結構。David Blake、Bruce NLehmann and Allan Timmermann(1999)認為養老金投資于資本市場的行為極大地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得許多金融衍生工具得以被發明。張松(2005)、張健(2008)認為現代養老金制度與資本市場互為依存關系,二者在互動過程中受到養老金積累規模過小、資本市場規模結構不合理導致效率低下、金融體系結構不合理和一體化程度低、利率市場化程度較低四個約束性條件的影響。韓濤(2011)認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于資本市場發展程度較低的原因,在養老金投入資本市場的初期表現出對資本市場的單向作用關系,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漸發展,才開始作用于養老金,其實證研究表明,我國社保基金入市對資本市場起到了促進作用,在10%的顯著水平下資本市場可以促進社保基金的發展,但是5%的顯著水平下資本市場對社保基金則沒有促進作用。
22養老金入市深度的研究
Deborah Lucas(2001)認為在養老金投放資本市場的過程中,出于對利益的追求,在配置投資組合時,難免會加大股票、期貨、衍生類金融工具等高收益投資工具的比例,進行非理性投資,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這使得養老金的投資風險大幅提升。Gary Burtless(2003)認為現收現付制度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務負擔,其弊端日益顯現,不斷有放棄該制度的趨勢,如果在制度發生巨大變革這一情形下,再進行養老金投資上的改革,無疑會大大提升投資的不確定性和風險。Stiglitz、Easterly、Islam(2001)的研究也表明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的深度應該合理把控,養老金制度的成熟度和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決定了養老金資金的波動性和風險性,對于經濟發展程度不高的國家,在進行外國經驗移植和本土化的過程中,應該切實考慮本國的實際情況,??建符合自身發展狀況的投資組合,更加關注風險性,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養老金投資策略。我國學者也認為我國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的步伐不宜過快。張健(2008)認為如果養老金投放資本市場過量,導致資本市場超負荷運行,則有可能引發泡沫經濟,降低資本市場邊際收益率。唐運舒等(2012)認為應該將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作為重點考慮因素,結合實際,采取循序漸進的投資策略,以實現養老金在經濟發展程度較低國家的資本運作。沈澈等(2013)、馬紅鵑(2013)認為在指定養老金的入市目標時,應該從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三個方面進行規劃,投資工具應該多元化,注重投資產品的長期性。
3養老金投資的風險管理
31養老金投資的風險組合構建
在如何構建我國養老金投資組合方面,由于我國社保基金投入資本市場以來收益良好,因此可以借鑒社保基金入市的做法,在投資中引入精算的概念,加強養老金的精算管理,綜合考慮市場類型、監管規則尤其是風險偏好、年齡、財富等個體特征,采取循序漸進的投資策略,降低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投資比例,把收益確定、風險較小的固定收益類投資項目維持在一個較高的固定投資比例之上,逐漸加大股票、期權、期貨、資產證券化產品等高風險、高收益項目的投資,也可以進行基礎設施類項目和優質外國債券類項目的投資,但是為了控制風險,應該限制增長型和進取型投資的比例,在投資中堅持長期性、多元化的投資策略,同時將投資策略隨市場的變動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在牛市時可以加大股票等風險類投資的比例,在股市低迷時增加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馬紅鵑,2013;蔡筱,2014;薛惠元,2015;曹冬梅,2015,姚金海,2016)。32養老金投資的制度建設
雖然中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一再表示養老金入市并非政府“托市、救市”,但也被很多人戲稱“養老金入市”對于如“賭場”般的A股市場來說,無異于“肉包子打狗”。
“現在國家有大概4萬億地方養老金和住房公積金余額,如果這些錢都投入股市,或者按30%的比例入市,那么國家成了股市最大的莊家。”有分析人士認為,當投資受到行政干預,必然是資本市場被綁架,“散戶也不用選股票了,跟著買‘莊股’就可以了。”
從社保基金入市十年來看,投入股市的社保基金規模已高達幾千億元,但是從其9.17%的年均投資收益率看,這并不是一個有說服力的成績。
從基金性質來看,全國社保基金是由中央撥款,而地方養老金則由公民繳費構成。全國社保基金虧損可以通過增加中央撥款等方式來彌補,但養老金一旦虧損損害的就是公民社保的權益,并且不能通過提高繳費標準來彌補虧損。
事實上,隨著財政補貼的逐年提高,我國養老金規模迅速擴大。有數據顯示,到2011年底可能已超過2.7萬億元。而如此龐大的資金投資渠道只能是存銀行和買國債,并且有90%以上是銀行存款,持有國債不到10%。
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統計,到2020年我國社保體系實現基本全覆蓋時,如按目前的繳費率、財政補貼幅度等政策和制度參數測算,基本養老保險累計余額將在9萬億-11萬億元左右。如果加上醫保基金等其他四個險種的累計余額,五險基金將超過15萬億元。換言之,八年之后社會保險基金的規模及其投資壓力將僅次于外匯儲備。
這也意味著,養老金投資體制不改革,以目前“跑不贏通脹”的現狀來看,每年損失的將是天文數字。
玩概念?
在世界范圍內,大部分國家都把社保基金、養老基金、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商業保險資金等“五金”作為其國家股市的長期投資基金,這些基金也通過持有股權獲得穩定收益。
東北證券金融與產業研究所策略部經理馮志遠認為,目前我國養老金增值保值能力較弱,從長期投資收益看,養老金應該尋求更多投資渠道和積極的資產配置策略,適當比例的配置股票、將持有資金進入證券市場,成為市場長期投資者。
但是,“入市”與“救市”的概念并不相同。
“從技術上講,養老金入市這個時間點容易引起誤會。實際上,從2006年開始國家就在討論養老金入市的方法,‘救市’更多的是行政色彩,而‘入市’更多的是養老金自身的運行規律。”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告訴《英才》記者。
在鄭秉文看來,以目前養老金每年收益率不到2%的數字,未來貶值風險會進一步加大,這就要求其投資體制的必然改革。養老金應該與社保基金一樣,選擇資金上限為30%左右的比例進入股市。鄭秉文同時強調“養老金的投資比例不應超過社保基金的投資范圍,其股票權益的持有比重要低于社保基金。”
如果按照去年社保基金累積結余為2.7萬億元計算,30%的投資比例也就意味著將有超過1萬億元的資金入市。對此,財經評論人葉檀對《英才》記者表示,養老金入市目前并不具備條件。
首先,中國養老金“空賬”規模大約為1.3萬億元,個人賬戶的資金普遍被挪用于當期養老金發放。個人賬戶長期空賬,所謂投資運營無從談起。另外,入市需要建立兩個賬戶,由繳納的企業或個人自主選擇投資。
“即使美國的401k計劃實行后,繳納養老金的個人也是有投資的選擇權利,繳納人可以自主選擇證券組合進行投資,收益計入個人賬戶。從沒有一個制度去強制養老金入市。”葉檀認為,養老金目前入市并不現實,從資金規模到入市政策都沒有明確,還只“停留在玩概念階段”。
誰管錢?
不管入市與否,養老金投資體制勢必改革。投資主體由誰擔當,也是近年中央與地方討論的關鍵性分歧。
從國際慣例與結合中國養老金的現狀來看,目前投資主體的可選項有交由社保基金理事會統一管理、中央成立新部門集中運營與地方成立省一級運營機構,自己管理投資。地方運營有助于權責清晰、分散風險,而中央更具有運營優勢與經驗。
是地方運營還是中央集中?鄭秉文認為這是首要明確的問題,否則一旦利益格局形成將很難改變。“就像社保基金征繳體制一樣,十幾年一直由地稅部門與社保基金同時征繳,由于利益格局已經形成,在社會保險法改革時也難以統一。”
“地方投資人是政府,地方政府控制資金很難建立起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難免會以行政干預為主,這就導致資產在30幾個省間造成混亂,給資本市場帶來不利因素,也容易造成利益輸送。并且,地方基金管理經驗與人才均儲備不足,養老金還是應該統一由中央集中運營。”
鄭秉文向《英才》記者透露,目前中央已經計劃新建養老金投資管理機構,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相同,隸屬于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新建機構就投資來講會統一管理,其中固定類產品有一部分自營,權益類產品會與社保基金差不多,一部分合作外部委托投資。”
葉檀認為,養老金比社保基金的規模還要龐大,投資難度也更大,并且統一收歸管理并不能像社保基金一樣享受一些“特殊”待遇,比如成為一些國企大股東等,所以給地方投資賺錢還是中央投資賺錢沒有絕對。
怎么投?
養老金與社保基金相比,其風險容忍度要低于社保基金。市場的大多觀點均認為其投資策略也要與社保基金的投資策略有所區分。
養老金作為公眾資金,其資產配置具有區別于任何基金的獨特性。馮志遠認為:“養老金投資應采取穩中求進的投資策略,堅持價值投資為主,注重權益投資回報而非資本利得,關鍵在于配置標的和比重,再適當拓寬投資渠道。”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48
1引言
我國養老金入市,在經過了數年的討論與評估之后,終于進入了實施階段。養老保障基金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養老金壓力進一步加大。此外,養老金的保值和收益增加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務。對養老金的投資與利用,是解決養老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養老金入市在提高養老金的收益率、促進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等方面,將發揮重大的作用。
數學技術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大作用,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學建模是應用數學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代表,具有良好的風險管控作用。有效利用數學模型,評估養老金入市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是促進我國養老金實現合理增值的重要保證。
2數學建模的應用
數學建模是利用數學的符號和表述,通過運算來解釋實際問題,由此構建一個數學模型,并接受實踐的檢測的過程。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需要從一個定量出發去研究實際問題,這時人們通常在深入展開調查、廣泛收集數據、觀察事物內部規律的基礎上,構建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
近年來,社會處于高速發展之中,數學在經濟、醫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發面發揮了廣泛的作用,成為高新技術的代表,并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產生了密切的結合,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數學建模是數學發展過程中,利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在應用數學技術的過程中,構建數學模型是十分關鍵的環節,也是非常復雜和困難的環節。構建一個數學模型,需要對相關事物的特征、規律等數據進行詳細的收集,再經過抽象、簡化,打造出一個完整的、合乎邏輯的數學結構。數學建模的應用范圍十分之廣泛,由于它是建構一個模型來對現實問題進行運算得出相應的結構,具有預測的作用,因而在風險管控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3股票投資中的風險管控:基于數學建模的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證券市場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促進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貢獻了不小的力量。人們紛紛購買期貨和股票,期待獲得較高的收益。在股票市場中,高風險與高收益是并存的。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性的金融市場已經建立,中國的股票市場受世界經濟發展的波及程度進一步加深,股票投資者所面臨的風險也進一步加重。在殘酷的資本市場中,風險管控是投資者必須要重視的工作。做好風險管控工作,除了要加強自身的投資素養,樹立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以外,還可以利用數學模型,對股票市場中的風險做相對精確的預測和判斷,幫助投資者理性投資,規避風險。
應用數學建模,可以優化股票投資的結構,提高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走向的判斷,對未來可能遭遇的風險做相應的評估,從而合理安排投資規模和結構。目前我國股票投資中的數學模型已經日益成熟與完善,對于完善股票投資市場、幫助投資者有效規避風險、促進金融秩序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4我國養老金入市中數學建模的應用
4.1養老金入市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養老保障事業投入的不斷增加,以及有效就業人口的增多,我國養老保障基金額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國家對養老金的管控政策一直非常嚴格,規定除了支付養老保險外,其余部分只能用來購買國債或存入專門賬戶中。所以長期以來我國養老金都處于禁止流通狀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初期,這種做法有效確保了養老金的穩定,保證了養老金支付的安全性。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日益完善,禁止養老金流入金融市場的做法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端。穩定固然是好事,但是通貨膨脹的風險一直存在,因而養老金的潛在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國養老金的投資收益率低,是不爭的事實。養老金入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養老金入市,意在實現養老金的穩定增值。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養老金入市經驗不多,還在摸索著前進。以美國為例,美國的“401K”養老金管理計劃,將資金的60%投向了股票,不但有效地促進了股票市場的長期繁榮,也推動了自身市值的有效增加。我國在對養老金的管控上,進行適當的放開,讓養老金實現合理增值,才是養老金入市的真正目的所在。
4.2對養老金入市的風險管控:數學模型的應用
積極地利用養老金入市,有效地提高養老金的市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股市具有風險,盲目投資帶來的后果也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本節將從風險管控的角度闡述四個常見的數學模型,對其在養老金入市上的應用進行闡述。
4.2.1Black-Letterman模型
Black-Letterman模型于1992年被首次提出,是對均值-方差模型的一種發展和優化,它將投資者的對資產投資比例的觀點與回報進行結合,得出對回報的預測,從而幫助投資者優化投資結構,合理分配資金在各項資產中的配比。貝葉斯分析框架在Black-Letterman模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投資者可以在模型中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得出自己所需要的分析結果。連續的均值-方差的數據可以讓投資者對各個股票的收益情況有大致的把握,為自己的主觀判斷提供科學依據。
4.2.2VaR模型
VaR模型用來評估在一定時間內投資某一項理財產品或者產品組合時,所可能發生的最大的損失。該模型可以預算出風險所帶來的損失規模以及發生的概率,更加全面地指出了投資中的風險,讓人們更加清晰地看到風險大小與概率。這種模型具有操作簡單、上手快、便于理解等特點,在風險評估方面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4.2.3波動性模型
該模型是基于數學統計學方法建立起來的,用于測算投資中的收益的波動以及潛在的風險。該模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標準差與方差。當得知投資的波動性,則可以計算出該收益的波動與風險。比如,養老金的投資市值在1億元,標準差為3%,則其可能損失的金額在300萬。由此不難看出,該模型只是對投資風險進行了一個平均的估算。但對于具體某一個投資品種,還需要結合其他模型進行綜合評判。
4.2.4靈敏度模型
靈敏度模式,就是通過對投資市場中的敏感性因子進行估算,得出投資資產的風險的模型。該模型中的參數因子包括股票指數、匯率、大宗商品價格、利率以及戰爭等。針對具體不同的投資方向,靈敏度模型的類型也不同。以養老金入市為例,常見的靈敏度類型為貝塔系數,該模型是建立在投資對象與大盤指數的研究上,其絕對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收益幅度與大盤的波動性差異。如果是負值,則表示大盤漲,投資對象的市值卻往下跌;大盤指數往下跌,它卻往上漲。由此不難看出,通過這個絕對值比以及正負性,可以有效地降低養老金在投資對象上的風險。
4.3數學建模在養老金入市風險管控中的作用
數學模型的應用,為我國養老金入市提供了科學判斷依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4.3.1優化資產配置
股票市場的股票類型復雜,數據量非常之大,要在如此龐雜的股票市場中選擇有升值空間的潛力股,合理地分配養老金,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我國養老金的規模處于緩慢的增長之中,合理地分配養老金,優化資產配置,需要科學的理論依據做支撐。數學模型對股票的分析,能夠幫助投資者判斷當前的股票市場,并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分析自己有意向的幾支股票的風險,在此基礎上處理養老金。
4.3.2科學評估風險
高回報、高風險一直是股票市場的兩大主要特征,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股票市場中,對風險的評估是決策的前提和基礎,風險管控的過程就是評估風險、認識風險,再到規避風險、防范風險,提高應對能力。數學模型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評估風險。例如VaR模型,就是以科學可靠的風險評估能力而著稱。
4.3.3提高決策能力
養老金入市,在獲得相對較高的投資收益的基礎之上,必然要面對比原先大得多的金融風險。金融市場變幻莫測,投資者的決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的收益與是否能夠有效規避風險。不同的數學模型能夠得出不同的結果,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去解讀股票市場背后所隱藏的信息,科學合理的評估風險。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的決策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其所作出的每一決策都是經過了海量的數據收集以及充分的信息論證,大大降低了投資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5結語
綜上所述,養老金作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其資金安全必須得到可靠的保證。在資本市場日益發達的今天,養老金入市是提高資金投資回報率的必然趨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我國養老金入市,不是為了搶占股票市場,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社會保障事業服務。做好養老金入市的風險管控工作,是至關重要的。數學模型在股票投資中的應用,已經相當成熟,為投資者進行風險評估、優化資產配置提供了科學可靠的依據。相信在依托數學建模技術的基礎之上,我國養老金入市之路將越來越暢通,為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章.我國養老金個人賬戶入市風險預警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5.
[2]余佳子.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股票投資風險管理與績效測度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2.
[3]王海琳.Black-Litterman模型在中國養老金入市投資中的應用[J].時代金融,2003,(9):119120.
一、發展以房養老保險的必要性
1.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金缺口擴大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我國養老金的數額已經無法滿足長期給付。如何保障高齡群眾有充足的養老金進行養老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單單依靠社會保險金已經無法提供高質量的晚年生活保障,只有適時購買商業保險采用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相結合的方式才可以保證晚年生活的品質。
2.養老機構發展差
我國一部分高齡群眾選擇去養老院安享晚年,而房產由子女繼承。這樣既解決了養老問題又使子女繼承了自己的財產。但是由于我國養老機構環境以及設施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其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速度遠遠低于高齡群眾的需求程度。全國高水平養老機構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人口老齡化的增長速度,而且高水平養老機構的費用也并非是大眾所能接受的,這一養老方式并不能徹底解決養老問題。
二、以房養老保險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1.傳統養老觀念的束縛
中國人的傳統養老觀念是養兒防老,而以房養老方式恰恰與這種傳統養老觀念相悖。以房養老是指將具有自主房產所有權的房屋進行估值后抵押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按照房屋估值來決定每個月應給予被保險人多少養老金。當被保險人故去后保險公司享有房產的處置權。保險公司將房產的價值抵扣養老金后剩余部分返還給其繼承人。由于保險公司享有最終的房屋處置權,所以很多老年人從心理上很難接受,對以房養老的模式也不是很認可。
2.保險公司對房價的走勢較為悲觀
從2009年后我國房屋成交價格持續走高,目前已經達到了短期內的高點。如果此時推出以房養老保險,當進行房產估值時可能會發生估值過高的情況。房屋如果想要有市場就不可能一直瘋長下去。如果一直保持高速度的增長,達到有價無市的狀態時只會影響其需求量。所以在此價格高位時保險公司對后市房價較為悲觀,認為房地產價格在后期可能會下跌。若推出以房養老保險,當被保險人去世后其房屋估值可能少于其支付養老金數額,保險公司可能面臨虧損狀態。
3.適用群體較小
由于傳統養老觀念的束縛,以房養老目前更適用于家里擁有兩套房產,且老人和子女單獨居住的家庭。在此類家庭當中,當高齡群眾以其中一套房產抵押購買以房養老保險后其可以將另外一套房產留給子女,而且當子女和老年人分開居住后年輕人不會因為老年人購買以房養老保險后而變得無家可歸,這既減輕了年輕人的負擔又提高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但以我國目前高昂的房產價格來看,擁有兩套房產的人群畢竟占少數,而較小的群眾基礎不利于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4.法律法規不健全
雖然2004年就已經提出以房養老的概念,但直到2014年我國才出臺了關于以房養老保險試點的相關法律文件。以房養老保險先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四個城市展開,試點期限為兩年到2016年6月止。雖然提出了保險試點的相關文件,但是相配套的政策性文件還未出臺,這大大的限制了以房養老保險在我國的發展。
5.業務分割嚴重,無法統籌協調
在我國金融業分業監管,各金融機構雖職責明確但容易形成權力的真空地帶。保險公司并沒有抵押貸款的職能,如果貸款則必須向商業銀行申請,而投保人是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并不是銀行,銀行和保險公司業務上的無法協調性使得以房養老保險業務一再停滯。
三、發展以房養老保險的對策
1.加強政府宣傳引導
由于傳統養老觀念導致以房養老保險不被老年人接受,如果想要在我國順利地開展以房養老保險就需要政府加大宣傳工作,對老年人進行思想上的疏導工作,只有養老觀念的改善才能夠順利開展以房養老保險的后續工作。
2.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許多保險公司不敢開展以房養老保險,許多高齡群眾不敢購買以房養老保險。針對以上情況并結合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國情,政府必須快速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只有當相關法律制度完備后以房養老保險才會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3.推進金融體制改革
以房養老保險發展面臨困境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業分業監管導致權責分散。隨著時代的發展金融分業監管的弊端越來越突出,金融混業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養老問題越來越尖銳,改革金融體制推動以房養老保險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只有金融體制改革保險公司才能大力發展以房養老保險。
4.設計多種款式的保險產品,擴大群眾基礎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2-0-01
俗話說:“老有所養。”但是,《2011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稱,14個省份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征繳收入收不抵支,缺口達767億元。這巨大的缺口還會加劇,使得老難有依:2035年中國將只有3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老人,養老金短缺將是今后各屆政府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目前政府采用的是財政補貼和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即挪用年輕人的養老金補貼支出。但是由于養老金發放在建國初期開始補貼老人時存在一定的缺口,隨著人們壽命延長,養老金總量支出不斷增長。加之老齡化加劇,政府對養老的投入將更是“有心無力”。另外,相對于CPI的不斷攀升,每月的固定養老金的實際價值不斷縮水,政府不得不加大補貼力度更使得養老金缺口擴大。
由此可見,如今的養老金體制存在弊端,這是改革政策力所不及的地方。俄羅斯采用政府補貼與改革退休制相結合的辦法,即用財政補貼同時提高退休年齡。為了緩解日漸沉重的養老金給付壓力,近年來日本社保制度改革采取了開源節流+ 發行國債措施,即增加養老金的資金來源和減少養老金的給付。美國采取增稅+ 減少其他方面預算的方法。由于大多數州的法律都不允許對養老金做出調整,為解決養老金缺口問題,各州大都通過增加稅收或減少如醫療保健、教育、警務等公共服務等措施來解決。加拿大的養老保險體系屬于典型的“三支柱結構”,分為老年金、養老金、個人儲蓄性基金3 個部分。在“三支柱體系”中,第二、第三支柱是體系的主體,并由政府以稅收的形式負責征管,從而保證了國民養老金的足額籌集。養老金和個人儲蓄性計劃在加拿大的發展,有力保障了雇員退休后收入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并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從上述經驗可以看出,加拿大的體制結構更為合理。目前,我國的養老撫恤主要體現在社會勞動保險這部分,而企業年金與個人儲蓄性投保所占比例非常小。基本養老目前到去年底的結余是1.9萬億,加上企業年金是3500億。在包括全國社保理事會的8000億,可能只有3萬多億的養老金積累。可能算一算商業養老的4.5萬億,也不過是7萬億左右的積累。同期,到去年年底時,我們看到美國養老金積累的數字是18萬億,而且是美金,所以這個差距非常大。
一個完善的養老保障制度不僅要具有收入再分配或防止貧困和各種老年風險的作用,而且還要能夠使經濟增長的隱性成本最小化,故而面對現有普通社會養老金的不足,應當提倡企業年金與個人儲蓄性養老金。企業年金(在國外又稱為職業年金、超級年金、私人養老金計劃、公司年金計劃、雇主承辦計劃,等等)是指在政府強制實施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之外,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和經濟狀況建立的,旨在為本企業職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鄧大松,劉昌平,2004),我國在2000年正式將原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規范為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可分為繳費確定和待遇確定兩種類型。
1.繳費確定型企業年金(DC計劃)
通過建立個人賬戶的方式,由企業和職工定期按一定比例繳納保險費(其中職工個人少繳或不繳費),職工退休時的企業年金水平取決于資金積累規模及其投資收益。其基本特征是:(1)簡便易行,透明度較高;(2)繳費水平可以根據企業經濟狀況作適當調整;(3)企業與職工繳納的保險費免予征稅,其投資收入予以減免稅優惠;(4)職工個人承擔有關投資風險,企業原則上不負擔超過定期繳費以外的保險金給付義務。
2.待遇確定型企業年金(DB計劃)
也稱養老金確定計劃。指繳費并不確定,無論繳費多少,雇員退休時的待遇是確定的。雇員退休時,按照在該企業工作年限的長短,從經辦機構領取相當于其在業期間工資收入一定比例的養老金。參加DB計劃的雇員退休時,領取的養老金待遇與雇員的工資收入高低和雇員工作年限有關。具體計算公式是:雇員養老金=若干年的平均工資×系數×工作年限 (若干年的平均工資是計發養老金的基數,可以是退休前1年的工資,也可以是2-5的平均工資;系數是根據工作年限的長短來確定的)
3.比較
①DC計劃保險金給付水平最終受制于積累基金的規模和基金的投資收益,雇員要承擔年金基金投資風險;
DB計劃保險金給付水平取決于雇員退休前的工資水平和工作年限,在沒有全面建立起物價指數調節機制前,就會面臨通貨膨脹的威脅。
②對DC計劃而言,只有資本交易市場完善,有多樣化的投資產品可供選擇時,年金資產管理公司才能有既定收益,保證對年金持有人給付養老金和對投資收益的兌現;
對DB計劃而言,更適應于金融市場還不是很完善的國家。
從目前國際上的發展趨勢看,DC計劃已經成為國際上企業年金計劃的主流。
現行基本養老保險會計制度的存在的問題:
1.將會計基礎由收付實現制轉換為權責發生制
對于企業年金制度的性質或者說理論基礎,目前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l)商業權宜概念,這種觀點將企業年金看作企業對于長期忠誠服務職工的一種賞金或禮物,在這種觀點下,企業將發生的年金成本看作一種額外的負擔,在職工退休前不計提年金成本,不確認年金負債,只是按照收付實現制原則在實際支付年金時作為即期費用處理。(2)延期工資概念,這一理論將企業為職工提供的年金看作是職工工資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是等到職工退休之后才支付給他們的,在這種觀點下,企業年金會計的確認基礎是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不利于對年金債權債務的會計監控。
2.養老保險基金信息披露力度不夠
就其中的準入條件,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必須符合五項原則,分別是:有承擔剩余風險的制度安排;有辦好銀行的資質條件和抗風險能力;有股東接受監管的協議條款;有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和特定戰略;有合法可行的‘恢復和處置計劃。
目前,中國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四種模式:一是由民營企業自主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業金融機構;二是由民間資本與主發起銀行共同設立村鎮銀行;三是民間資本參與現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重組改制;四是民間資本向銀行業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東方早報》)
養老金進股市,投資還是投機?
對于養老金投資股市的嘗試,雖然相關主管部門的意見尚未統一,但事情已經開始變得明朗起來。養老金“入股”之所以一直控制不住沖動,主要因為按照現行政策規定,只能存銀行、買國債,投資渠道窄、收益低,難以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投資股市無疑既簡單又省事,還可能有撞上“牛”運的機會。但正如人社部有官員坦言, “中國A股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圈錢市、過度投機炒作市、完全控操縱的市場”,養老金“入股”顯然具有極強的投機性,而在一直風傳養老金存巨大缺口的現實背景下,一旦失算出現連年虧損,后果不堪設想。
養老金的投資固然有必要拓寬渠道,政策方面無疑需要與時俱進有所作為,只是養老金的特殊屬性又決定了切不可“病急亂投醫”。在經濟新常態面前,萬眾創新、大眾創新對資金的需求可謂嗷嗷待哺,倘若嘗試轉向投資風險相對小的實體經濟,不但渠道相對多,而且風險也分散;既可解某些成長型項目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又可獲取相對穩定的投資回報,何必非吊住“入股”一棵樹不放?
(光明網)
非行政許可審批退出舞臺
本屆政府成立以來,簡政放權、削減行政審批數量一直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在社會公眾為行政審批改革叫好的同時,卻往往容易忽視“非行政許可審批”這個“偏門”。
關鍵詞:以房養老;國內外實踐;利與弊
一、以房養老概述
(一)以房養老的內涵
從廣義上來講,以房養老是指老人利用自己擁有的房產,采用多種形式對其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并最終保障自我養老的^程。究其形式來說,包括出售出租房屋養老、異地集中養老等。從狹義來講,以房養老是指房屋產權擁有者把自有產權房抵押給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公司在綜合借款人年齡、生命期望值、房產現有價值等因素后,一次性發放貸款或一定時間內每月給房主一筆固定的錢,房主繼續獲得居住權,在其去世后,把房屋出售所得用來償還貸款本息,升值部分歸金融機構所有的自我養老模式。
(二)國內外以房養老模式與實踐
新加坡:職總英康私營保險公司NTUC INCOME于1997年1月率先推出反住房抵押貸款。之后由于新加坡政府規定反向抵押貸款僅限于私人建造的商品住房,政府組建的房屋不能“倒按揭”等諸多限制導致其“以房養老”市場狹小。
英國: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在英國一般被稱為“房產價值釋放機制”或“逆向年金”,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英國推行這種“以房養老”模式,其突出特點是住戶將房子抵押給銀行所獲得的貸款須充當保費用來購買年金。
南京:2005年南京湯山溫泉留園老年公寓在全國率先推出“以房換養”的概念,南京成為我國首個公開推行倒按揭性質業務的城市。這種以房養老模式主要針對在南京市區至少擁有一套不小于60平米住宅的60歲以上老人。
北京:2007年10月18日,中大恒基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和北京壽山福海國際養老服務中心共同啟動了“養老房屋銀行”項目。2007年10月30日,北京幸福人壽保險公司通過保監會審批開業,并推出了反住房抵押貸款等主營業務。
二、我國實行以房養老的益處
(一)刺激消費,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
“以房養老”模式使老年人可以用抵押出售房產等方式獲得一定養老金,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從而減輕了子女的養老負擔和人們的后顧之憂。人們可以將更多的錢用于消費,消費增長進一步拉動了內需,從總體上達到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效果。另外,房屋交易促進金融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間接地拉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
(二)活躍房地產市場,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
以房養老模式的推行有利于推動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與房屋產權人、養老保障機構之間的合作,促進養老保障產品的豐富與多樣化,同時“以房養老”將住房、金融保險抵押和養老保障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金融機構將老年人抵押的房產進行運營并獲得一定收益時,就直接活躍了房地產市場和間接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
(三)減輕養老保障壓力,解決養老金缺口問題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醫療、住房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養老金缺口問題也日趨嚴重。實施“以房養老”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就顯得十分必要,它使老年人通過抵押出售產權房的方式獲得一定的養老金,減輕了國家養老保障體系的養老負擔,有效地緩解了養老金缺口問題,為保證老年人的晚年正常生活和解決其醫療問題開拓了多元化的渠道。
(四)減輕子女養老經濟負擔,形成新的家庭代際關系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近年來我國“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已經成為主流,大量的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經濟負擔過重。以房養老作為一種“自我養老”模式,可以減輕子女贍養老人的經濟負擔,老年人將產權房抵押給金融機構的行為導致子女無法繼承父母的房屋遺產,培養了其獨立自主的生活態度,從而有利于新的更好的家庭代際關系的形成。
(五)有效配置家庭經濟資源,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狀態
老年人為了保障其晚年生活將住房抵押、出售,使房屋這種不動產變現為流動資金,最終成為養老金的補給來源。這種“以房養老”模式使家庭經濟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使老年人有更多財力和精力用于豐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從根本上改善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最終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真正使老年人得以“頤養天年”。
三、我國實行以房養老的弊處
(一)不利于家庭關系的穩定,容易引發代際矛盾
受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子女應該照顧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而老人的所有財產,在其去世后也理應歸子女所有。但是“以房養老”的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家庭關系,使老年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換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在其去世后住宅歸金融機構所有。這種情況極容易引發子女對父母的不滿,導致家庭矛盾,總體上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以房養老的不確定性使交易雙方都承擔很大的風險
房屋價格的波動性和人生壽命長短的不確定性是以房養老產品面臨兩個主要的風險。如果房屋價格上漲,金融機構收獲頗豐,但是老年人從金融機構獲得的養老金收入將小于抵押產權房之前房屋本身所能獲得的收益,這就造成老年人承擔一定的價值風險。如果房屋價格下跌,金融機構將面臨巨大的貶值風險。而要讓房價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保持平穩,一成不變的狀態是很難的。
(三)導致抵押貸款融資機構管理和發展的混亂
“以房養老”的推行包括三種模式:公積金管理中心模式,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模式,養老機構模式。但是公積金管理中心沒有買賣和租賃房屋的職能,金融機構不能將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并進行“混業經營”,養老機構能否提供與老年人房產價值相符的服務有待考究。這些問題都阻礙著以房養老方式的實施,三家機構中的任何一家實施以房養老都會涉及到國家政策不允許的領域,最終損害老年人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張曉青. 以房養老模式在我國的可行性分析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 2008, 19(11): 78-79.
[2] 龔睿. 倒按揭式以房養老與中國式養老的碰撞[J]. 科技致富向導, 2014 (2): 263-263.
[3] 王新. 走出 “以房養老” 困局之對策[J]. 現代經濟探討, 2014 (2): 20-22.
[4] 金曉彤, 崔宏靜. 亞洲國家 “以房養老” 模式的經驗與借鑒――以日本和新加坡反向住房抵押貸款為例[J]. 亞太經濟, 2014 (001): 11-15.
[5] 張建偉. “以房養老”: 國際經驗與中國策略[J].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4 (1).
[6] 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 C-2-24 老齡事業情況. 徐立 總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398-405. [7] 胡耀祺. " 以房養老" 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D][D]. 復旦大學, 2008.
一、養老保險基金與資本市場關系的 理論 研究
(一)資本市場不完全條件下養老金介入的研究進展
正像西方 經濟 理論中論述的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中很難發生一樣,完全資本市場形成所需要的前提條件也很難滿足。為了弄清楚不完全資本市場,首先應該知道完全資本市場是什么樣子的。經濟學家托賓認為,對資本流動沒有約束的市場就是完全資本市場。法博齊和莫迪利安尼認為,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買賣雙方的數量都非常大,并且所有的市場參與者所占的份額相對于整個市場而言都小得多,其結果就是所有的單個市場參與者都不能影響市場價格,市場參與者進入市場時就不會有交易成本和阻礙商品供求的障礙。愛德華·s·肖認為,資本市場完全就意味著資本市場上的實際利率很高,有組織的利率與場外利率差別很小。由此可以看出,完全的資本市場意味著資本市場上資本的供給者與資本的需求者都是利率的接受者,資本流動中不存在障礙,投資者的風險為中性。但事實上由于經濟結構等原因,很多 企業 和居民戶被排斥在有組織的資本市場之外,上述的完全資本市場得以形成的條件并不存在。在我國市場經濟推進的同時,國有和非國有產權的經濟主體在資源占有、政策待遇以及所擁有的市場權力等多方面還存在著差別,這種體制內與體制外的經濟結構的割裂促使完全競爭的資本市場不可能形成。窮人出于謹慎動機所形成的短期儲蓄根本無法形成資本積累,養老金對于窮人而言有儲蓄的需求但根本沒有辦法進入金融市場。這種窮與富的差別使得擁有不同財富的人進入資本市場的權利不同,從而使其進一步積累財富的機會和能力也有很大不同,這些人在資本市場上擁有的信息也不同。
隨著經濟 發展 ,養老保險基金的數量在增長,作為一個機構投資者介入資本市場雖說是一個新話題,但越來越引起更多國家的重視,但由于資本市場不完全,養老金安全、高效地介入資本市場過程中,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在不同制度設計的國家面對的難度還不能一概而論。所以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外在養老保險與不完全資本市場關系方面雖然從理論層面進行了研究但一直不是很深入。大多數人堅持資本市場不完全是養老保險存在的基本原因。但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養老保險與儲蓄和投資之間的關系,認為當養老保險涉及儲蓄和投資時就要特別注意資本市場是否安全。戴維斯就曾經做過這方面的研究,研究認為在資本市場不完全情況下,由于資本流動性約束的影響使得消費者的終生消費路徑與沒有資本流動性約束情況下有很大不同。原因在于:流動性約束限制了個人自由貸款的可能性;養老金的非流動性和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使得個人儲蓄不會對等減少;相同數量的資本的未來消費收益很大時會提高個人的總儲蓄。阿薩德拉在這方面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認為現收現付制向完全基金制的轉移可能造成貧困陷阱,社會保障私有化的成本不僅使當代人的生命周期收入減少,還會通過饋贈變量影響下一代。博迪1990年也提出,養老金發展是促進資本市場擴張的重要因素,資本市場的擴張直接會促進金融創新。霍茨曼在智利養老金市場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程度方面進行研究后得出結論,認為養老金對資市場場的流動性以及競爭程度有絕對深遠的影響。沃爾克研究認為,養老金通過以下幾方面可以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金融市場一體化;減少交易成本;優化金融體系結構;增加儲蓄等。
國內關于不完全資本市場與養老保險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并不深入,其間雖然還未明確提出不完全資本市場條件下到底應該實施何種養老保險制度,但很多學者在資本市場的成熟度的重要性與養老保險制度的關系方面達成了共識。由于智利養老金制度的成功轉軌時間還比較短,由此做出完全基金與資本市場的成熟度之間關系的結論還為 時尚 早,所以智利養老保險金的運營模式不能復制到 中國 來。大多數學者認為基金制的養老保險需要一個相對成熟的資本市場為其提供多樣化的投資工具和較高的投資管理支持以保障其較高水平的投資回報。一般認為,無論任何國家,資本市場都不可能是完全的,資本積累的增加應該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并非養老保險的轉型導致。養老保險的目的也不在于資本積累,資本積累對于養老保險的意義在于,當資本積累的邊際產出高于工資增長率時,參加養老保險的消費者的福利狀況得到改善。
(二)養老保險基金的資本市場效應 分析
20世紀70年代以前多數國家采取的還是現收現付制度,養老保險基金對資本市場的投資額不大,投資收益也不高。由于這時期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失業率低且人口老齡化程度也低,國家并沒有感到支付養老金的財政壓力,所以養老保險基金的資本化運營沒有受到重視。資金運用的方式也主要限于購買國家債券和存入銀行。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養老保險基金急需增值的愿望,通過投資獲得養老保險基金的增值是諸多發達國家的共同選擇。養老保險紛紛向基金轉型,主要出現兩種投資趨勢:一是證券市場;二是海外投資。養老金介入金融市場后,其對資本市場產生的影響也成為理論界關注的話題。研究認為,養老金介入資本市場既有積極方面的影響也有消極方面的影響。
1.養老保險基金對資本市場的積極影響
(1)擴大資本市場規模。主要表現在金融中介可以將公眾的零散資金進行集中并投資于資本市場,為擴大市場交易提供資金支持。
(2)強化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選擇安全性好、投資收益高、投資期長的投資方向是資本的本性,養老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
(3)引導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包括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和組織創新。養老保險基金的形成可以引導金融產品的創新。養老保險計劃應該具有經常性支付的特點,這需要開發包括收益穩定的套期保值類的新的金融產品或金融衍生產品滿足市場的需求。以美國為例,隨著1974年《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的頒布,零利率債券、有抵押支持的債券、指數期貨和期權以及保證收入合同等金融產品逐漸被創造出來。
(4)促進市場效率的提高。養老保險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能夠促進 現代 企業制度的建設,投資者可以進行基金參與和改進公司的治理。
2.養老保險基金對資本市場的負面影響
(1)影響資本市場的穩定性。機構投資者的短期行為會增加資本市場的易變性。一般情況下養老金多作為穩健的長期機構投資者出現,但偶爾也會產生短期行為。由于養老基金的規模龐大,一旦出現投機行為就會影響到資本市場的穩定性。在缺乏彈性的資本市場中,作為機構投資者的養老基金的一個大的買盤或者賣盤就會造成資本市場的過度需求或者過度供給,增加資本市場的易變性。
(2)巨額養老保險基金增強了資本市場的壓力。隨著養老基金規模的增大,當其積累額超過的市場吸收能力時就會導致整個資本市場的回報率下降,養老基金的回報率也隨之下降。
二、國外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及管理模式比較
(一)國外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各國的養老保險事業發展迅速。各個國家先后采取了不同的運行模式:英國實施了福利國家模式;美、日、韓、德實行了投保互助模式;新加坡實行了強制儲蓄模式;中國以及東歐國家實行了國家退休保險模式。
1.福利國家模式。該模式以英國和瑞典為代表,按照普遍性原則,以收入均等化、就業充分化、福利普遍化和福利設施體系化為目標而設置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政策。這種保險模式以1942年英國頒布的《貝弗里奇》報告為標志,提出了為每個公民提供兒童補助、養老金、殘疾補助、喪葬補助、喪失生活來源補助、婦女福利以及失業救濟等7個方面的社會保障。福利國家的保險模式的主要特征有:所有人按照統一標準享受保險給付;國家強制所有勞動者參加養老保險;保險的種類由單一險轉向綜合險。相對更加安全的全民保障的安全 網絡 得以建立。
2.投保互助模式。這是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國家實行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該保險制度的特點在于:保險對象不僅涉及工薪勞動者而且涉及未在職的普通公民;雇主繳納的保險費比例要高于或者等于雇員交納的比例;養老金分為普通養老金、雇員養老金和企業補充養老金等三個層次。該種模式的養老金的優點在于:養老金的資金來源相對豐富;社會覆蓋面更廣;基金管理更加 科學 ;繳費和受益掛鉤從而保障了公平和效率。互養老金在二戰后為大多數國家所采用。
3.國家保險模式。該模式的特點在于,受惠對象是國有 企業 和集體企業的勞動者;國家不向勞動者本人征收任何形式的保險費,保險費全部由勞動者工作的單位負責。
4.強制儲蓄模式。保險金全部來自于企業和勞動者的繳納,國家財政不進行任何補助。以新加坡為代表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就是一種強制儲蓄的制度,國家對公積金不收稅。公積金的繳費率隨 經濟 的波動而變化,在經濟衰退、企業發生困難時公積金的繳費率降低。為保障公積金德安全性,國家規定公積金的投資工具主要是政府債券。
(二)養老基金管理模式的國際比較
西方國家的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模式雖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細微差別,但從管理主體角度可以區分為政府管理與非政府管理兩種模式,各自在運作模式上存在著不同。
1.政府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是指政府有關機構直接參與養老金從收到支的各種具體事務,這取決于政府的功能定位以及能力和工作效率。政府管理基金存在諸多好處:通過收入再分配功能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從而更能體現 社會 公平;政府通過數量巨大的養老基金進行宏觀調控;政府恪守謹慎原則可以防止個人在選擇投資工具中的不理智行為。這種模式也存在很多 問題 :政府容易從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基金成員的利益出發管理基金;基金用于購買國債使投資收益不能很好地反映資金價格。
2.非政府組織模式。無論是盈利性的還是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組織管理基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政府管理模式的缺陷,以便更大程度上保障養老基金積累最大化。非政府組織模式包括以下三類:(1)保險公司和銀行。該方式一般適用于職業年金和個人退休儲蓄賬戶的管理。保險公司可以直接參與養老基金的管理,但養老基金財產要與保險公司財產分開。除了保險公司外,銀行也可以管理個人退休儲蓄賬戶,養老金賬戶的繳費和收益在退休前享受免稅優惠。(2)養老金管理公司。養老基金委托給專門的基金公司運作,公司將養老基金直接投資于市場提供的 金融 工具。基金成員有權利將其賬戶在不同的基金公司之間進行轉移。基金質量主要取決于有關管理公司的 法律 監督體系。基金管理公司往往不是一個單獨的公司,所以母公司的任何問題都會 影響 到養老基金的運行質量,出現問題時基金成員只能以用腳投票的方式在不同的基金公司間轉移其賬戶來規避風險。(3)基金會。這種模式中,一般由雇主、雇員等利益相關主體的代表組成董事會對基金行使最高決策權。基金的資產與發起人的資產相分離,通過各種契約型安排對基金進行管理和運營。基金會一般運用銀行、保險公司或者共同基金等對基金進行專門管理,并授予這些管理中介以很大的決策權,同時通過一定的監督手段對這些中介的行為進行約束,以充分保障基金的安全性。董事會一般不強行規定中介對養老基金的投資組合等具體 內容 ,著重于引導管理者在決策過程中的正確性。
三、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性與養老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性 分析
根據金融學 理論 ,資本市場是指證券融資和經營一年以上中長期資金借貸的金融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和中長期信貸市場等。從新 中國 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我國不僅沒有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也沒有完善的銀行體系。在長達30多年的計劃經濟運行過程中資本這一市場要素無法發揮資源配置作用,我國只有資金概念沒有資本概念。1981年我國發行48.66億的國庫券才標志著資本市場的起步。1985年開始實行“撥改貸”,銀行開始涉足固定資產投資領域,中長期信貸成為我國資本市場融資的主要方式。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股票債券等融資工具的出現使資本市場的規模日益擴大。雖然各方面都在迅速 發展 ,但很多方面還充分說明我國的資本市場還是不完全的,這包括利率非市場化、交易工具落后、監管不得力、交易規則不健全等。造成我國資本市場不完全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體制不完全、市場結構不完全、市場功能不完全、監管不完全和交易主體不完全等。諸多問題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影響:一是存貸款利差偏高對資本市場流動性的影響。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存貸款利差呈現穩定上升趨勢。按照 目前 的居民收入水平,這種較高的存貸差直接造成30%甚至更多的家庭不發生消費信貸。在目前資本市場還不健全的情況下我國絕大多數居民的投資渠道非常有限,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被認為是最安全的資產存在形式。二是間接融資比例偏高對資本市場流動性的影響。存款型金融機構的壟斷和存款型金融機構中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直接造成社會資金流動不暢,居民戶的儲蓄主要聚集在銀行體系,在整個金融市場中來自銀行的間接融資的比例過高,有關資料顯示,銀行信貸占到信貸總額的90%以上,國有銀行占到70%以上。形成儲蓄存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很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儲蓄缺乏投資渠道和謹慎性消費習慣。
(二)不完全資本市場下養老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資本市場的不完全延緩了我國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的進程。面對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養老金介入金融市場在沒有合適的金融工具條件下,國家財政負擔越來越沉重,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又不能脫離開養老保險的傳統管理制度,國家在養老金管理體制改革中出現了很多嚴重的問題,“寅吃卯糧”的做法如果不連續只能給國家的養老保險職業鑄成大患。整體而言,我國養老保險的管理體制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隱性債務和轉軌成本的承擔主體虛化。隱性債務是相對于顯性債務而言的,是指現收現付制度下的保險金繳納者在未來某個時期需要獲得的養老金收益。如果養老金制度是可持續的并且傳統養老金制度是不變更的,則上代人需要獲得的養老金收益就可以通過下代人的繳費獲得,并且以此順延。但出于轉軌經濟背景下我國很多制度層面是不健全的,我國的保險制度也在進行著改革,新制度的出臺使得原先的現收現付的保險金制度不能再傳承下去,上代人的養老受益的兌現就成為保險制度改革過程中國家的隱性負債,“老人”(已經退休的馬上就需要領取養老金的人)和“中人”(已經參加工作的正在繳付養老金且在未來需要享受養老保險收益的人)的隱性債務于是就被顯性化。所以養老保險體制改革中需要承擔較高的轉軌成本,這個成本包括三部分:“老人”的養老金的給付;“中人”的過渡性養老金的給付;物價水平變化需要增發的養老金差額。這個轉軌成本 自然 應該由政府來承擔,因為“老人”和“中人”已經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用是通過對勞動者勞動報酬事先扣除的方式交給了國家并且國家已經將其投資和固化在國有資產當中。但國家并沒有愿望也沒有能力承擔這樣一筆龐大的債務,而是通過收入代際轉移的方式將其轉移給下一代。年輕一代能否承擔這樣繁重的債務還未可知。所以至少在短期內轉軌成本的承擔主體虛化了。
2.空賬管理和保險覆蓋面狹窄。在國家無力承擔如上所述龐大轉軌成本的情況下,國家在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設計中,只能不斷透支個人賬戶中的養老保險金以支付“老人”的養老保險費,個人賬戶由此變為空賬。“中人”雖然每年將自己的保險費打人自己的賬戶,但又不斷地被提走,“中人”的賬戶總是一個空賬戶,在養老保險不能得到合理增值條件下,“老人”不斷將“中人”的養老金提走,當“中人”變為“老人”并且需要從自己的賬戶中提取養老金的時候導致其并不能得到預期的收益,空賬戶累加的本質在于國家負債的增加,當國家對累加的負債不堪重負的時候自然會引發養老保險體制的崩潰。空賬戶不斷累積疊加將會危及養老保險制度的安全。企業拖欠、逃避和拒絕繳納保險費、私有和鄉鎮等非國有性質的企業參與養老保險繳費的積極性較低等多種原因導致保險范圍狹窄。社會保險不僅體現在老有所養,還要體現互濟性特點,“寅吃卯糧”的做法只能說是在很低的層次上實現了互濟性。由于保險基金不能有效地保值增值和擴大規模,其覆蓋面擴大的進程難以鋪開,最終會導致收入高的老人獲得相對高水平的養老金,而收入水平較低的老年人仍然不能得到較好的保障,這種社會保險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自我保險,社會保險很難實現層次上的提高。
3.退休年齡偏低。我國現行的男60歲女55歲的制度規定是在經濟不發達、居民預期壽命較短的20世紀50年代推出的政策,隨著居民平均年齡壽命的增高,居民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也在逐漸增長,低退休年齡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發達國家的退休年齡有后移的趨勢。發達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普遍較我國高(如表2)。不但如此,目前全世界一共有165個國家對享受養老金的退休年齡做了具體規定。丹麥、冰島和挪威的退休年齡最高,男女都是67歲。斯威士蘭、贊比亞、科威特等國最低,男女都在50歲退休。據統計,全世界男性平均退休年齡約為60歲,女性約為58歲。其中規定男女相同退休年齡的國家占多數。總體上看,發展中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低于發達國家。日本也將退休年齡從60歲后延到65歲,英國人的退休年齡將從現在的男65歲、女60歲,逐步提高至2044年男女都68歲。據測算,如果退休年齡從60歲推遲到65歲,退休金的支付總額可以減少50%。美國的退休年齡正從65歲向70歲推延,美國采取種種措施鼓勵人們盡可能推遲退休。如果職工到了退休年齡還想繼續工作,則可在繼續工作情況下領取退休金,也可選擇不領退休金繼續工作到70歲,在這種情況下,每多工作一年,退休金就會提高約7%。德國在2003年出臺了2010社會福利改革方案,按照這個方案,從2011年起逐步將退休年齡從65歲推遲到67歲,并提出了包括降低養老金標準、提高養老保險保費等一攬子應對老齡化沖擊的解決方案。法國從2008年起,雇員只有付滿40年保費才能全額獲得退休養老金,到2012年這個期限將延長到41年,而在65歲前退休的人將不能領取正常的退休金。澳洲和意大利對容納大齡員工工作的企業實行優惠政策。新加坡為了滿足老年人“退休之后繼續工作”的要求,近來正在醞釀出臺“反年齡歧視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退休年齡有待提高。這對減緩我國的社會養老財政負擔是一個重要舉措。
四、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進入資本市場的策略分析
(一)商業銀行作為養老基金的托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