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56: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籌資風險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市場經濟 財務管理 理財觀念
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對于人們以自律的態度從事理財活動將是非常重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企業帶來了風險與機遇,企業應該樹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理財觀念,以期達到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資金成本觀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權力利益關系的強化,使得企業使用非資本的資金都必須付出代價,都要計算和負擔資金成本。資金成本的內含是廣義的經濟概念,它有別于財務、會計界的成本費用概念,即有時表現為現實的成本費用概念,但更多的情況卻是一個機會成本或估算成本概念,這就要求我們在財務管理實踐中,必須密切聯系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和金融市場的利率狀況,進行靈活確定。
根據西方企業財務理論和實踐,企業計算資金成本的作用主要在于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評估,在投資項目評估中資金成本率發揮著“極限利率”和“取舍率”的作用。因此,計算資金成本的資金并不是全部的資金來源,而主要是企業的長期資金來源。
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一方面要以較高的資金報酬來回報資金所有者,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資金;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資金來源結構的合理安排來降低綜合資金成本。資金成本的高低是相對于企業的投資收益率而言的,資金成本越低,企業的投資效益就越大。
所謂籌資風險是指由于籌資及其效益的不確定性而給企業帶來損失和難以償債的可能性。籌資風險可能發生于企業行為之前,也可能發生于其理財過程中;籌資風險不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價值運動,也作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實物運動,影響企業供、產、銷等活動。因此,企業應樹立籌資風險控制觀念。
在籌資過程中,應預先確定資金的需要量,使籌資量與需要量相互平衡,既不能過量籌集資金,造成籌資過剩而降低籌資效益,又不能籌資不足,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和企業發展的要求。必須以“需”定“籌”,按企業最低資金需要量進行資金的籌集。
在選擇資金來源,決定籌資時機、籌資規模和籌資結構時,必須在籌資風險、資金成本和投資報酬之間進行綜合權衡。根據不同的資金需要和籌資政策,綜合考慮籌資風險、資金成本和其他約束條件,并將資金籌集和資金投向結合起來考慮,力求以最低的籌資風險和資金成本獲得最大的投資效益。
在籌資時,應根據投資項目、生產經營活動的規劃和企業的預計還債率確定適當的籌資期限。
在籌資過程中,必須按照投資機會把握籌資時機,從投資計劃或時間安排上確定合理的籌資計劃與籌資時機,以避免因取得資金過早而造成投資前的閑置,或者因取得資金的相對滯后而影響投資時機。
三、合理資本結構觀念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良好的資本結構是企業創造效益、穩定發展的基本前提。強化資本結構意識,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債務的形成,為企業今后的健康發展提供保證。
企業確立的良好資本結構應注意:
(一)風險與收益相統一。利潤和風險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一般說來,收益高風險大,收益低風險小。企業投資者和經營者要全面權衡收益與風險的依存關系,恰當地使二者相統一。
(二)與企業資產結構相配合。債務的負擔規模與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密切相關,而資產的流動性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資產的結構。具有較多實物資產的企業,可相對地提高其債務比例;以無形資產為主的企業,因無形資產的收益性不那么可靠預計,因而其債務比例應相對地低一些。
(三)與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相適應。金融市場比較活躍和健全,企業就有可能通過金融市場的直接融資手段“借新債,還舊債”,從而有條件維持較高的債務比例;金融市場發育不完善,企業就只能靠向銀行間接融資來舉債。
(四)與企業未來經營前景的預期相適應。如果企業對未來的經營前景比較明朗和樂觀,它就可能提高長期債務的比率,反之,就不能取得較多的長期債務。
四、資金時間價值觀念
資金的時間價值表明資金的籌集、投放、使用和回收在不同時點上的價值是不等的。認識到資金的時間價值,才能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待資金,有效利用資金,加強資金管理工作,提高資金使用的經濟效果。同時,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的計算方法可以從量上對各種經濟方案的優劣進行評價,從而為財務決策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據。
五、投資風險管理觀念投資是為了增加利潤,提升企業價值。
但是由于企業處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環境中,投資風險必然存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能否將資金投入到收益高、回收快、風險相對小的項目上去,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十分重要。因此,應樹立和加強投資風險管理觀念。具體來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權力利益關系的強化,使得企業使用非資本的資金都必須付出代價,都要計算和負擔資金成本。資金成本的內含是廣義的經濟概念,它有別于財務、會計界的成本費用概念,即有時表現為現實的成本費用概念,但更多的情況卻是一個機會成本或估算成本概念,這就要求我們在財務管理實踐中,必須密切聯系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和金融市場的利率狀況,進行靈活確定。
根據西方企業財務理論和實踐,企業計算資金成本的作用主要在于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評估,在投資項目評估中資金成本率發揮著“極限利率”和“取舍率”的作用。因此,計算資金成本的資金并不是全部的資金來源,而主要是企業的長期資金來源。
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一方面要以較高的資金報酬來回報資金所有者,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資金;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資金來源結構的合理安排來降低綜合資金成本。資金成本的高低是相對于企業的投資收益率而言的,資金成本越低,企業的投資效益就越大。
二、籌資風險控制觀念
所謂籌資風險是指由于籌資及其效益的不確定性而給企業帶來損失和難以償債的可能性。籌資風險可能發生于企業行為之前,也可能發生于其理財過程中;籌資風險不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價值運動,也作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實物運動,影響企業供、產、銷等活動。因此,企業應樹立籌資風險控制觀念。
在籌資過程中,應預先確定資金的需要量,使籌資量與需要量相互平衡,既不能過量籌集資金,造成籌資過剩而降低籌資效益,又不能籌資不足,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和企業發展的要求。必須以“需”定“籌”,按企業最低資金需要量進行資金的籌集。
在選擇資金來源,決定籌資時機、籌資規模和籌資結構時,必須在籌資風險、資金成本和投資報酬之間進行綜合權衡。根據不同的資金需要和籌資政策,綜合考慮籌資風險、資金成本和其他約束條件,并將資金籌集和資金投向結合起來考慮,力求以最低的籌資風險和資金成本獲得最大的投資效益。
在籌資時,應根據投資項目、生產經營活動的規劃和企業的預計還債率確定適當的籌資期限。
在籌資過程中,必須按照投資機會把握籌資時機,從投資計劃或時間安排上確定合理的籌資計劃與籌資時機,以避免因取得資金過早而造成投資前的閑置,或者因取得資金的相對滯后而影響投資時機。
三、合理資本結構觀念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良好的資本結構是企業創造效益、穩定發展的基本前提。強化資本結構意識,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債務的形成,為企業今后的健康發展提供保證。
企業確立的良好資本結構應注意:
(一)風險與收益相統一。利潤和風險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一般說來,收益高風險大,收益低風險小。企業投資者和經營者要全面權衡收益與風險的依存關系,恰當地使二者相統一。
(二)與企業資產結構相配合。債務的負擔規模與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密切相關,而資產的流動性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資產的結構。具有較多實物資產的企業,可相對地提高其債務比例;以無形資產為主的企業,因無形資產的收益性不那么可靠預計,因而其債務比例應相對地低一些。
(三)與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相適應。金融市場比較活躍和健全,企業就有可能通過金融市場的直接融資手段“借新債,還舊債”,從而有條件維持較高的債務比例;金融市場發育不完善,企業就只能靠向銀行間接融資來舉債。
(四)與企業未來經營前景的預期相適應。如果企業對未來的經營前景比較明朗和樂觀,它就可能提高長期債務的比率,反之,就不能取得較多的長期債務。
四、資金時間價值觀念
資金的時間價值表明資金的籌集、投放、使用和回收在不同時點上的價值是不等的。認識到資金的時間價值,才能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待資金,有效利用資金,加強資金管理工作,提高資金使用的經濟效果。同時,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的計算方法可以從量上對各種經濟方案的優劣進行評價,從而為財務決策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據。
五、投資風險管理觀念投資是為了增加利潤,提升企業價值。
但是由于企業處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環境中,投資風險必然存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能否將資金投入到收益高、回收快、風險相對小的項目上去,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十分重要。因此,應樹立和加強投資風險管理觀念。具體來說:
第一,認真進行投資環境分析,及時捕捉投資機會。建立科學的投資決策程序,認真進行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采用有效方式,規避投資風險。
第二,分散投資風險。即進行多角化投資,不把投資資金集中投放在一個項目上,否則一旦該項目投資失敗,就會全軍覆沒,使投資遭受全部損失。多角化投資的作用在于可以分散投資風險。
第三,控制投資風險。方法一,利用咨詢服務。這是投資的事前保障,即企業在投資前就有關投資事項向咨詢機構或委托咨詢機構進行投資決策或聘請咨詢機構當顧問。方法二,轉嫁風險。保險是企業轉嫁風險的一種有效形式,企業將所投資的項目向保險公司投保,一旦發生損失,企業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全部或部分賠償。方法三,接受風險。一般說來,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因此,企業為了獲得較高的報酬,必須接受一定的風險。方法四,回避風險。對于那些投資風險太大,投資收益一般甚至無可靠預計的投資方案,企業應該放棄它,這就是回避風險。方法五,減少風險。當投資風險無法回避時,企業應采取相應措施,盡量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
六、合理節稅的觀念
合理節稅也稱節稅策劃,是指納稅人在面對多種納稅方案時,從中選擇一種最優的方案,以便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或延緩企業的納稅時間,從而達到降低稅收成本或獲得應納稅款貨幣時間價值的目的。合理節稅是一種受政府鼓勵的行為。節稅可以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化解投資及經營風險。因此,企業應當樹立合理節稅的正確觀念。
企業在進行節稅策劃時,應該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企業在籌建過程中的節稅策劃對納稅地點進行策劃。在我國,跨地區的稅負不同,同一地區因經濟技術開發區或老市區的差異,稅率也不同。理智投資者在籌建企業過程中首先應考慮地點的選擇,盡量選擇低稅區進行投資。
對資金結構進行策劃。借貸資金和權益資金均構成企業的“營運資金”來源,但它們對企業稅負的影響卻不一樣。這就要求對資金結構進行合理策劃。
對企業組織進行策劃。不同時期國家均對一些重點行業,重點項目予以扶持,投資興建這些行業經常會享受低稅率甚至是零稅率的優惠。
(二)企業在生產過程的節稅策劃
對課稅對象進行策劃。稅法是政府意識的一種反映,政府鼓勵什么,限制什么,可以從課稅對象上一目了然。結合企業生產狀況,選擇適當的生產項目,無疑可達到節稅目的。
對會計核算方式進行策劃。同樣的生產過程可能因為核算方式不同而產生一定的稅負差異。因此,企業會計核算方法的采用也相當重要。例如適當選用存貨計價方法和資產折舊方法就可達到節稅的目的。
對企業收入進行策劃。主要是要盡量準確確認企業收入,避免因收入不實而增加企業稅負。如:委托代銷、接受代銷、分期預收款銷售、訂貨銷售、以舊換新銷售、售后回租、售后回購等可能形成企業的收入要準確確認。其次,對銷貨退回、銷貨折扣與折讓要及時沖減收入,以便消除收入總額中的水分。
對成本費用進行策劃。允許列支的成本費用應盡量提足、列足;限制列支的成本費用應按規定予以控制,以減少因多列而引起的日后不應有的超列損失;不允許列支的成本費用即使會計上作了支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也要進行調整,以防止因稅務稽查而產生罰款損失。
(三)企業在利潤形成過程中的節稅策劃
目前,我國所得稅法規定企業所得稅實行33%的比例稅率,同時為了照顧部分利潤水平較低的小型企業,又規定了27%和18%的兩種照顧性稅率。企業可以預計本年應納稅所得額,如果企業所得在低檔稅率臨界點左右徘徊時,應盡量充分估計成本費用的開支,將所得控制在臨界點以下。當然,如果應納稅所得額偏離臨界點很遠時,多創利仍是首要目標。
通過事先策劃、事中控制、事后調整等措施,從各種納稅方案中精選最優策略來降低納稅成本,獲取最大的稅后利潤才是企業科學理財的正當途徑。
七、通貨膨脹觀念
通貨膨脹是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通貨膨脹是必然的,而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更是如此。因此,在我國目前階段,建立正確的通貨膨脹觀念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要求在財務管理實踐中樹立以下觀念并做好以下工作:
二、財務風險的概念與分類
(一)財務風險的概念
財務風險通常是指企業由于財務結構的不合理、融資行為不適當而導致的償債能力下降或是預期收益降低問題。
在市場競爭環境下,發電企業在進行商業經營和商業決策時面臨的信息和環境存在較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因而相應所做的決定也意味著一定的風險,同時企業的財務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防范和控制發電企業財務風險,是財務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現實意義重大。
(二)財務風險的分類
發電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如下幾類:
1.籌資風險。企業籌集資金以拓展規模、獲得經濟效益,增大了還本付息的壓力,在資金利潤率低于借款利息的情況下,會出現貸款籌資風險。
2.投資風險。企業使用實物、現金、債券等獲得投資的行為,可能由于內外環境變化而出現財務損失,這種沒有獲得預期投資收益的情況被視為投資風險。
3.資金運營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對資金配置沒有優化,使資金流入和流出不順暢、甚至出現資金斷裂而導致的風險。
4.收益分配風險。收入分配風險是指由于稅率變動或企業收入分配的不太合理的對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的不利影響,種影響表現在對股東利益和償債能力的影響方面。
(三)發電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原因
1.對財務風險預防的重要性缺乏清晰認知。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發電企業領導將主要精力用于安全生產和日常管理上,從而對財務工作關注較少,缺乏對財務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設備的配備、人員安排以及人員薪酬待遇的嚴格管理,使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缺乏力度。另外,部分財務人員對財務風險管理重要性認識不足,片面認為發電企業不會出現財務風險。
2.預防和控制財務風險的能力較為欠缺。財務風險控制工作不僅需要高度的責任心,也需要豐富的經驗和科學的風險控制技術。在目前的發電企業中,部分財務人員素質和能力不高,財務風險意識淡薄,工作中不能按照財務管理制度進行工作,而發電企業財務崗位相對比較固定,工作人員很少輪崗,一些政治素質、職業操守低的財務人員會內外勾結,通過各種隱蔽手段來盜取公司財產,產生職務犯罪行為。
三、發電企業財務風險預防與控制措施
(一)籌資風險的預防控制
籌資行為是企業開展生產和經營的起點,如果不能對籌資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可能會導致企業經營出現很大的不確定性。發電企業籌資方式主要包括兩種:有權益籌資和債務籌資,前一種包括增資擴股,使用留存收益等,后一種則包括發行債券、利用銀行貸款、采取融資租賃等方式。由于采取籌資活動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如果風險和最終收益之間沒有對應的關系,就很有可能出現財務損失,采用財務杠桿操作時會降低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
在具體工作中,發電企業應當經過測算,確定一個較為合適的資本結構,通過管理債務規模,使企業的籌資成本、資金風險以及經營收益之間建立合理配比關系,實現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平衡,克服籌資風險帶來的不良影響。
(二)投資風險的預防控制
發電企業使用籌資獲得的資金開展生產經營、證券市場操作和商業貿易等活動,都可以看作是投資行為,與籌資風險相一致,此處對投資風險的管理和預防,也需要準確測算企業面臨的風險和最終收益間的關系,通過有計劃的管理和控制,盡可能提升投資收益,降低投資風險來使投資行為更加可行、更加有益。
結合上述分析,在發電企業實際的投資中應當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在做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有關的決策時,應當更傾向于采納資金使用量小、投資風險較低的方案;二是財務管理部門在開展工作時,如果發現企業的風險狀況超出了原有方案的預期,需要馬上暫停原方案,重新評估方案的可行性和后續的結果,通過再比較和再分析,判斷方案的可行性,是否需要調整和修改并確定在后續步驟中如何實施,確定最優的風險后果和投資收益組合。
(三)資金回收風險的預防控制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需要重視資金回收問題導致的財務風險。資金回收是財務活動中的重要部分,意味著銷售的最終實現。所以,企業在經營中如果對應收賬款管理不善,可能會降低企業的現金總量,使企業擁有的現金快速流出,導致資金回收風險的出現。
針對上述情況,可從三個角度來強化應收賬款的管理和改進資金回收工作:一是企業的信貸規模要合理,產品和服務的折扣和優惠政策要保持穩定;二是要對客戶信用進行持續的評估和跟蹤管理,對于企業自身償債能力的變化也要不斷進行評估;三是要控制應收賬款的總額和所占比例,強化銷售人員的責任制度。
(四)收益分配風險的預防控制
對于企業收益分配的風險控制,需要關注留存收益和股息分配兩種方式帶來的具體風險。因為留存收益有助于企業資金回流和規模擴大,而股息分配則是股東財產權利的實現,這兩種分配形式存在相互關聯和一定的矛盾關系,發電企業需要在收益分配中實現兩者平衡,既不留存過高比例的資金,也不派發太高比例的股息。
[中圖分類號] F279.15 [文獻標識碼] A
一、營運資金管理的相關理論
(一)營運資金的基本概念
營運資金是企業日常管理和使用的資金,通過它可以預估企業的流動性水平如何,也被稱作營運資本,理論界關于對營運資金概念的解釋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具體理解如下:狹義的營運資金,表示的是一種差額而不是某種具體的項目,它是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差額,因此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被稱作凈營運資金。廣義的營運資金,就是指企業的全部流動資產,也被稱作總營運資金。研究企業的資產流動性如何及資產的周轉情況怎么樣時可以選擇使用廣義的概念。
(二)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概念
營運資金管理就是對企業的營運資金進行的管理,是一種管理活動,具體來說就是準確掌握并控制好企業經營中的現金流,制定合理的營運資金管理策略等等。主要包括對企業營運資金的投資管理和營運資金的籌資管理兩部分,并且營運資金管理的目標與企業目標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盈利水平,盡量降低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最終增加企業價值,這就需要企業在進行管理時高度重視營運資金政策的制定。
二、營運資金管理的策略
任何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都應加強對營運資金的管理,一個取得進步和成功的企業必定制定了一種有效的營運資金管理策略,而且這種政策有利于企業的發展。營運資金的管理主要是從營運資金的投資方面進行管理以及從籌資方面進行管理,因此,營運資金的策略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投資策略,第二部分是籌資策略。
(一)營運資金的投資策略
營運資金是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后的差,制定管理營運資金的投資策略就是對前者即流動資產的各個項目應占多少比例,主要是對其結構進行的管理,目的是為了讓企業能夠通過這種策略來使流動資產保持一定的水平,在這種水平下,企業的生產經營不但能正常進行,而且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也會逐漸降低,最終給企業帶來豐厚利潤,增加企業價值。一般認為,營運資金的投資策略有三種,分別是寬松的投資策略,緊縮的投資策略,適中的投資策略,具體如下:
1.寬松的投資策略。寬松型策略目的是為了促使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夠安全進行,強調的是安全性,這種政策下,企業擁有的流動資產數量較多,持有大量營運資本,不僅有大量正常經營需要的流動資產,還有許多以備意外情況發生時需要的流動資產,發生無力償還債務的可能較小,將財務風險最大程度的降低,但是同時這種政策下持有成本會很高,再加上為了防備意外情況發生的風險占用了較多的資金,而投資到獲利多的項目上較少,導致盈利也少。因此最終表現出的是流動性很強但是收益很低。如果一個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變動較大,預測后期的銷售額會有較大的變動,未來發展存在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這時可以采取這種投資策略,將風險降到最低,保持經營的安全。
2.緊縮的投資策略。相比于第一種強調經營安全性的寬松的投資策略,該種策略更多的是強調企業的盈利性,最終目的是讓企業最大程度的獲益。在緊縮的投資策略下,企業擁有的流動資產相比于寬松策略要少很多,除了提供正常經營需要的流動資產外,一般不會留存太多,持有的營運資本也大大降低,比如企業會盡量降低庫存,最大限度的降低存貨的占用資金,以節約資金成本。總之企業會最大程度的去降低那些給企業帶來較少收益的流動資產的占用,而去增加會給企業帶來更多收益的項目,這樣企業將會獲得較高的收益,盈利能力也因此提高,但是與此同時也伴隨著財務風險,比如流動性太差給企業帶來的風險是不可預估的,后果將會很嚴重。所以緊縮的投資策略一方面給企業帶來很大收益,另一方面卻使企業面臨較高的財務風險,需要企業慎重衡量收益和風險。如果一個企業對未來發展面臨的情況能夠合理準確的預估,并且企業的所處的環境十分穩定,不確定因素很少存在時,可以采用這種投資策略。
3.適中的投資策略。適中的營運資本投資策略介于寬松型和緊縮型之間,既強調經營的安全性也強調收益性,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風險性和收益性的平衡水平。在這種政策下,企業用有的流動資產剛好適中,進入的現金剛好能支付企業需付的,生產出來的存貨恰好是銷售所需的數量,面臨的風險和獲得的收益在寬松策略和緊縮策略之間。如果一個企業可以準確估計后期流動資產的變化方向及流動負債的變化方向,則可以采用這種策略。但是,在現實生產經營中,這種策略只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政策,因此企業在經營中有多種因素影響著,營運資金水平也是受許多因素影響才達到的,比如,存貨周轉速度不同,則營運資金水平就不一樣。企業不應單單靠數量模型而應根據所處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發展情況,去科學合理的估計未來的經營狀況,盡量做到資產與負債的吻合,最佳持有營運資本。
(二)營運資金的籌資策略
營運資金的籌資策略就是對企業的臨時性和永久性流動資產需要多少資金來滿足以及用什么方式滿足進行的安排,即確定二者分別需要多少短期來源和多少長期來源來解決資金的需求。所謂臨時性意味著該流動資產受季節和周期的影響比較明顯,是一種臨時需要;但是無論受什么影響,企業都要保持長期發展,而季節性的流動資產就是為了確保企業長期發展的穩定性,哪怕企業處在經營比較差時也應擁有的流動資產。對應于投資策略,營運資金的籌資策略主要也有三種,分別是寬松的籌資策略、緊縮的籌資策略和適中的籌資策略,具體如下:
1.寬松的籌資策略。在寬松的籌資策略下,企業的臨時性流動資產不僅要短期資金來源滿足,還需要部分長期資金來源的滿足,永久性資產則由長期來源來滿足,很明顯,短期資金來源占的比例很小,這樣企業的營運資金就相對較多,當企業的償債期到時面臨的不能償還的風險可能性很小,保持了較好的短期償債能力,和該種政策下的投資策略一樣,寬松的籌資策略強調的是經營的安全性,最大程度的降低企業風險。但是,相對而言占比較大的長期資金來源的資金成本較高,相應的利息成本也會較大,最終體現了企業較低的獲利性,降低了盈利能力。因此這是種風險較低同時收益也較低的籌資策略。
2.緊縮的籌資策略。緊縮的籌資策略下,短期資金來源不但要滿足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求,還要兼顧部分永久性的需求,短期來源在總的資金需求來源總占的比例較大,相比長期來源的資金成本,短期來源的資金成本較低,負擔的利息成本也較低,資金成本的降低促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利益,該策略主要強調的是盡量減少資金成本,不斷增加企業的盈利性。但是,短期來源相對長期來源的償還期較短,可能會出現先前借的債務還未及時還清,又要籌集新的債務來滿足生產,這樣就會導致企業可能因無法如期償還債務而陷入困境,面臨風險。因此,緊縮的籌資雖然收益很大,但是伴隨收益增加時風險也在增加,即是一種風險和收益都較高的籌資策略。
3.適中的籌資策略。該種籌資策略下,企業的短期來源只滿足臨時性的流動資產,長期來源只滿足永久性的資產,這樣對企業的要求就比較高,需要使企業因資金需求而舉借的債務到期日期和恰好能充分利用的到期日匹配,從而使企業面臨的無法到期償債的風險降低,同時也降低了資金成本,保持了一種風險和收益相互平衡的狀態。但是,這種政策在現實中比較理想化,企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不可能準確做到資產與負債的完全吻合,因此,在工作中不可能實現這種政策,但是企業在選擇籌資策略時,可以將適中的策略作為一個指導理念,盡量做到資產與負債的匹配。
(三)營運資金投資和籌資兩種策略的結合
不同的流動資產占用比例會導致流動負債有不同的結構比例,而不同的籌資策略下,對流動資產的投資也有所不一樣,無論是流動資產占了多少比例,還是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籌資,企業都應結合自己的實際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和籌資策略,寬松的策略是風險較低收益也較低的策略,而緊縮的策略是風險較高收益也較高的策略,企業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和發展的情況,將寬松的投資策略和緊縮的籌資策略結合起來,或者將寬松的籌資策略和緊縮的投資策略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企業的風險和收益都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促進企業以后的發展。
三、制定營運資金管理策略的重要意義
成功企業的背后必定有良好的營運資金策略做依托,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各應占多少比例,怎樣的結構才是合理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依據對營運資金的管理策略而言,企業管理層一方面都會想盡所有可以運用的辦法去充分利用營運資本,使它的水平達到最高,但是另一方面,在達到最高水平的同時必然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需要留多少流動資產才能確保后期的發展不受阻礙,當債務到期時有沒有能力如期償還,這時就需要科學制定營運資金的管理策略,既能讓公司盈利,又可以有一定的償債能力,制定管理策略的意義不言而喻。
1.營運資金政策影響著營運資金管理的目標能否實現。不同的政策下,達到的管理目標也是不同的,如果企業選擇了適合的政策,那么在它的發展道路中遇到管理問題時可以很快被解決,反之則會浪費很多時間等資源,大大降低管理效率。
2.營運資金政策影響著戰略目標。企業能否選擇恰當的營運資金政策,還關乎著它的戰略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這種政策與戰略目標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企業在制定營運資金政策的時候,一定要站在戰略目標的視角認真考慮,它的好壞將影響著企業是否能夠盈利,是否能夠增加企業價值等。
四、合理選擇營運資金管理策略
不同的公司選擇的營運資金管理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選擇的策略也有所不同,該選哪種管理策略,應視企業所處的環境和發展狀況而定,選擇有利于企業長遠利益的管理策略。前面已經詳細論述了三種營運資金政策的主要內容,也涉及到不同的條件下該選擇哪種政策,比如,如果一家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十分穩定,并且面臨的風險也較低,則可以選擇緊縮的投資策略;如果一家企業應收賬款的限制條件比較少,采取的是寬松的收款條件,則可以適當多量的投資應收賬款等等。總而言之,企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盲目選擇管理政策,否則將造成嚴重損失。
[參考文獻]
[1]毛付根.論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會計研究,1995(1)
1.4.1 國外研究現狀
1.4.2 國內研究現狀
1.4.3 文獻評述
2 相關理論
2.1 財務風險相關概念
2.1.1 財務風險的含義與特征
2.1.2 財務風險分類
2.2 財務風險管理理論框架
2.2.1 財務風險識別
2.2.2 財務風險評價
2.2.3 財務風險應對與控制
3 Q生物制藥公司概況
3.1 Q生物制藥公司的基本情況
3.2 Q生物制藥公司的行業背景
3.3 Q生物制藥公司財務現狀
4 Q生物制藥公司財務風險識別
4.1 Q生物制藥公司財務風險的識別方法
4.2 基于籌資活動分析的相關關鍵風險識別
4.2.1 籌資渠道單一
4.2.2 債務期限結構不合理
4.3 基于投資活動分析的相關關鍵風險識別
4,3.1 投資管理效率低下
4.3.2 產品技術與附加值低
4.4 基于營運活動分析的相關關鍵風險識別
4.4.1 應收賬款變現的風險
4.4.2 存貨變現的風險
5 Q生物制藥公司財務風險評價
5.1 Q生物制藥公司財務風險的評價方法
5.1.1 層次分析法
5.1.2 功效系數法
5.2 Q生物制藥公司財務風險的評價與結果
5.2.1 建立層次結構分析模型
5.2.2 構建判斷矩陣及一致性檢驗
5.2.3 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5.2.4 Q生物制藥公司財務風險評價結果.
6 Q生物制藥公司財務風險的應對與控制
6.1 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體系
6.2 籌資風險的控制
6.2.1 拓展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
6.2.2 合理安排債務期限結構
6.3 投資風險的應對
6.3.1 科學進行投資管理
6.3.2 進行產業升級
6.4 營運風險的應對
6.4.1 加強應收賬款管理
6.4.2 強化存貨管理拓展銷售渠道
一、財務風險的概念
財務風險是風險在財務工作中的一種表現,因此界定財務風險應當先從風險的概念談起。
風險。目前理論界對風險概念尚無一種公認的權威性定義,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風險進行界定。比如:韋氏大詞典對風險一詞的解釋是:“風險”:(1)遭受損失、傷害、不利或毀滅的可能性;(2)導致或暗示著危害或相反機會的某人或某事;(3) a、對于根據合同進行保險的對象發生損失的可能性,遭受損失的概率; b、被判定為一個保險人的具體危險的人或事;c、由于具體原因造成的保險危害。我國有的學者認為“風險是指在特定客觀情況下,在特定期間內,某一事件的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變動程度,變動程度越大,風險越大;反之,則越小。”在一些經濟學教科書中常常把風險與不確定性直接聯系起來,認為不確定的程度越大風險越大。因此,風險可以用概率的方法進行測量,用期望值、標準差或標準離差率來表示其大小。
財務風險又稱籌資風險,它是指由于負債籌資而引起的到期不能償還的可能性。企業在籌集資金過程中,由于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而導致的風險。不同的籌資方式,表現為償債壓力的大小并不相同,自有資金屬于企業長期占用的資金,不存在還本付息的壓力,因而其風險也不存在。債務資金則需要還本付息,而且不同期限,不同金額,不同資金使用效益的資金,其償債壓力也不相同。因此,必須確定不同負債籌資方式下債務資金的風險,并據以進行風險的回避和管理。因而從風險產生的原因上,可將它分為現金性籌資風險和收支性籌資風險兩類。財務風險的實質是企業負債經營所產生的風險。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借入資金,這個企業就不會發生財務風險,而只有經營風險;如果企業有借入資金,這個企業就存在著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存在方式
(一)現金性籌資風險
現金性籌資風險又稱資金性籌資風險。它是指企業在特定時點上,現金流出量超出現金流入量而產生的到期不能償付債務本息的風險,這種風險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一種個別風險,表現為某項債務不能即時償還,或者是某一時點的債務不能即時償還,它對企業以后各期的籌資影響不大,(2)它是一種支付風險,與企業收支是否盈利沒有直接關系。(3)它是由于理財不當引起的,表現為現金收支預算與實際不符而出現支付危機,或者是由于債務資金期限結構安排不當而引起的。如在資金利潤率較低時安排了資金成本較高的債務,以及在債務的期限安排上不合理而引起某一時點的償債高峰等。這種風險一般只要通過合理安排現金流量即能回避,而對企業盈利和所有者的收益率影響不大。
(二)收支性籌資風險
收支性籌資風險是指企業在收不抵支情況下出現的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本息的風險。按照“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公式;如果企業收不抵支發生虧損,將減少企業凈資產,從而減少作為償債保障的資產總量。在負債不變的情況下,虧損越多,以企業資產償還債務的能力也就越低,最終的收支性籌資風險表現為企業破產,解散清算時剩余財產不足以支付債務。因而這種風險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一種整體風險,它對全部債務的償還都產生不利的影響。(2)它不僅是一種支付風險,而且意味著企業經營的失敗。它不僅源于理財不當,而且主要源于經營不當。(3)它是一種終極風險,一旦出現收不抵支,不僅債權人的權益難以保障,而作為所有者承擔的風險更大。(4)一旦出現這種風險,如果企業不加強管理,企業今后的再籌資將面臨更大的風險。
三、企業籌資風險的回避,應對不同風險類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現金性籌資風險的回避
現金性籌資風險是指在特定時點現金流出量超出現金流入量而產生的到期不能償付債務本息的風險。為了回避企業用負債籌資而產生的到期不能支付債務的風險,并提高資本利潤率;企業在籌資時,對經營所需的資金,其債款期限的安排,應與經營周期相匹配。
同時,企業要按季度編制現金收支預算,根據月度現金收支預算組織日常現金收支的調度和平衡,做到既增收節支,保證現金收支在數額上的平衡,又采取措施,保證現金收支數額在時間上的相互協調,確保債務資金的及時償還。
(二)收支性籌資風險的回避
1、根據企業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是否高于債務資金利息率,調整負債比重,從總體上減少收支性風險
收支性籌資風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負債比重安排不當形成的。當企業的盈利水平不高,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低于債務資金利息率時,如果有負債籌資,就會降低資金利潤率,很可能出現收不抵支,不能償還債務本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要從靜態上優化資金結構,增加企業自有資金的比重,降低總體上債務風險;另一方面要從動態上根據資金需要與負債的可能,自動調節其債務結構,加強財務杠桿對企業籌資的自我約束。同時,要預測今后幾年利率變動趨勢,在利率趨于上升時期,籌集固定利率債款,在利率趨于下降時期,采用浮動利率舉債,以減輕付息壓力。
2、加強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增強企業盈利能力,是降低收支性籌資風險的根本方法。因為只要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就不會存在收支性籌資風險。
3、在企業財務發生困難時,及時實施債務重組
當企業經營不善,出現財務困難時,應主動與債權人協商,進行債務重組,爭取債權人作出讓步,同意現在或將來以低于重組債務賬面價值金額償還債務,如銀行免除企業積欠的利息,只收回本金;將債務轉成債權人股權等,使企業度過暫時的財務困境。
四、財務風險的回避與防范
防范和化解財務風險是必須解決的一個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如何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企業財務風險呢,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幾條對策:
(一)防范企業財務風險,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
防范和規避財務風險要樹立財務風險意識,正本清源,綜合治理,走嚴格管理,規范經營之路;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約束機制,減少行政干預等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影響,為企業規避財務風險創造前提條件。
(二)防范財務風險必須健全內控體系
一是要抓好企業內控制度建設,確保財務風險預警和監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財務風險的第一道防線。二是要明確企業財務風險監管工作程序,分清監管職責,落實好分級負責制。三是要建立和規范企業財務風險報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動性分析,季度 資產質量和企業負債率分析以及年度會計、審計報告制度,完善風險監測技術,建立敏感的風險預警系統。四是要充分發揮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以及資產評估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在財務風險監管中的積極作用。
(三)防范財務風險必須減少決策失誤
企業在進行籌資決策時,要進行系統而科學的論證,做到慎之又慎,充分估計未來各種不確定因素對企業獲利水平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重視資金成本管理和分析;企業負債規模要適度,儲備庫存要合理,決不能為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使企業過度負債。
(四)防范財務風險必須建立御險機制
為了有效防范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企業必須從長遠利益著眼,建立和建全企業財務風險防御機制,主要措施是:
(1)積極參加社會保險,建立健全企業風險轉移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資本成本是現代公司財務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一旦理解錯誤或是計算錯誤,都將導致項目的決策錯誤,影響企業的資源配置,造成企業資源浪費。然而現行資本成本概念的界定卻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混亂。從表面上看,企業在實際使用資本時是先將其轉化為貨幣,然后進行投資或購買實物資產等。從這一意義上講,外在形式上資本與資金可以統一表示為貨幣,因而資本成本與資金成本似乎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從深層次看,資本成本與資金成本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二、內涵的不同
西方財務理論對資本成本內涵的描述:《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給出的:“資本成本是商業資產的投資者要求獲得的預期收益率。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的經理把資本成本作為評價投資項目的貼現率或最低回報率”。“The rate of return a firm must earn on its project invest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its market value and attract needed funds(為維持其市場價值和吸引所需要的資金而在項目投資時所必須達到的報酬率)”;或者“The cost of capital is the rate of return a firm must earn on investment in order to leave share price unchanged(資本成本是企業為了使其股票價格保持不變而必須獲得的投資報酬率)”(Lawrence J.Gitman,1991)。可見,資本成本是投資者所要求的預期報酬率,等于無風險利率加上投資項目的風險補償。
MM定理對資本成本內涵的描述:“任何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其資本結構無關,而是取決于將其預期收益水平按照與其風險程度相適應的折現率進行資本化”。這其中的“與其風險程度相適應的折現率”指的就是資本成本。
然而理論界和實踐中,資本成本往往被理解為資金的籌集和使用成本,即為了取得和使用資金而發生的價值耗費,包括籌資費用和用資費用。筆者認為,這實際上是對資金成本這一概念的描述,而非資本成本,反映出理論界和實踐中對二者的混淆;資金成本的概念僅是基于表面上的觀察,是從資金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分析的是資金使用者的融資成本,并沒有充分考慮資金投入者的回報要求。
對于資本成本含義的理解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資本成本的實質是機會成本。根據《簡明帕氏新經濟學辭典》的定義,“機會成本就是對大多數有價值的、被舍棄的選擇或機會的評價或估價。它是這樣一種價值,為了獲得選擇出來的對象所體現更高的價值所做的放棄或犧牲。”在企業實踐中,投資者將資金投資于某一企業或項目,就不能再投入另一個企業或項目。由于投資于此項目而喪失了投資于另一個企業或項目可獲得的潛在收益,這就是投資者投資的機會成本。因此,投資者所要求的報酬率不應低于其機會成本。而投資者的報酬率對企業來說,就是資本成本。可見,資本成本的實質是機會成本。例如,某公司有A、B兩個項目,A項目的報酬率是11%,B項目的報酬率也是11%。該公司為如期進行項目投資,與銀行達成了貸款500萬元的協議,利率為8%。在這種情況下,若該公司選擇了B項目,則對其進行投資收益評價時的適用資本成本應是被放棄的A項目的報酬率,即11%,這是選擇B項目進行投資的機會成本。如果被選擇的投資項目不能提供11%的報酬率,就必須放棄這一項目。在B項目投資收益的評價中,雖然貸款利率對企業利息費用有影響,但它對項目決策來說是非相關因素。第二個層次,企業資本成本的高低取決于投資者對企業要求報酬率的高低,而這又取決于企業投資項目風險水平的高低,即資本成本歸根結底是由投資風險決定的,而不是由融資活動決定的。
三、風險考慮的不同及其在計算公式中的具體體現
從二者使用的不同期限看,資本一詞在這里與資本市場中的資本一詞是相通的,是指為公司的資產和運營所籌集的長期(大于等于1年)資金。從資金成本定義對資金籌資費和占用費的強調可以看出,我國理論界的資金成本其實相當于西方財務理論中企業發行的短期(小于等于1年)融資工具(即貨幣市場工具,如大額可轉讓存單、商業票據等)的成本,與資本成本具有不同的使用期限。
由于使用期限長,資本資產的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即風險,并且其長期性又決定了資本資產的風險要大于貨幣資產的風險。貨幣資產由于期限短,其風險可以忽略,因此可以直接使用籌資費用和占用費用來對其定價。而資本資產的定價則必須考慮風險的大小。西方企業在融資決策中就主要使用風險定價的資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國理論界過去一直都忽視了資本定價中的風險因素,在我國理論界缺乏風險報酬意識的背景下,企業融資時側重使用建立在籌集費和占用費基礎上的資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普通股為例,在資本成本計算中,普通股的資本成本計算方法通常包括資本資產估價模型(CAPM)、債券收益率加權風險報酬率和折現現金流量模型等方法。而資金成本的計算通常僅簡單表示為用資費用與實際籌資額之間的比率,沒有體現風險因素。
四、二者混淆的不良后果
(一)不利于資本的合理使用
由于企業融資的資金成本沒有考慮風險因素,僅是從融資者角度出發,因此資金成本必然小于已考慮風險的資本成本。若以資金成本來代替資本成本,即用資本使用者決定的資本成本作為折現率來計算屬于資本提供者的企業價值,在實踐中會高估項目的凈現值,導致投資過度和資本浪費。我國曾經出現過的投資過熱現象也與此不無關系。特(下轉第16頁)(上接第14頁)別是在當前依然存在嚴重的沖突以及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會加大資本使用者處置所籌集資本的自由度,并且認為這一處置過程和投資者是無關的。
(二)不利于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
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融資成本的制約。對債務融資而言,債務資本成本與債權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關;對股權融資而言,股權融資成本與股東所期望的收益率相關。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下,企業在選擇融資方式時,一般都要遵循“啄食順序理論”,即公司偏好內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偏好低風險的債權融資,發行股票則是最后的選擇。這是因為公司的管理層受到股東的硬約束,經常面臨分紅派息的壓力,股權融資成本并不低,而且由于債務的避稅作用,債務成本往往低于股權融資成本。他們的實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一般先使用內部股權融資(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債務融資;最后是外部股權融資。而在我國,絕大多數非上市公司都偏好于上市募股融資,而上市公司則配股積極、增發踴躍。由于股東對經理層的約束較弱,上市公司分紅派息壓力較小,外部股權融資成本成為公司管理層可以控制的成本,因此國內債務融資的順序明顯排在外部股權融資之后,股權融資成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長期資金來源,其比重占絕對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使用資金成本的概念來解釋資本成本,即資本成本被定義為企業為了取得和使用資金而發生的價值耗費(包括籌資費用和用資費用),則容易使人忽略了那些成本形式不明顯的資金使用成本如權益資本的成本,導致了管理者認為權益資本成本為零而忽略了使用權益資本的效率,并在籌資方式上放棄債務籌資,一味地通過發行新股或配股等方式籌集資金以滿足企業的各種資金需求,從而使企業的資本結構難以優化。
(三)不利于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和資本市場的穩定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下,市場參與者具有強烈的資本成本意識,投資者能夠保護自己的投資利益。在投資者具有強烈的資本成本報酬意識的條件下,其所要求的資本成本對于公司管理者就具有了硬約束性。如果公司管理者大肆進行股權融資,而實際支付的融資成本(籌資費用和用資費用)達不到具有同等風險的公司的資本成本,就會出現原股東回報率下降的情況,股東就可以利用公司法人治理中的約束機制制約管理者的行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東大會上否決再融資提案或撤換管理層;或者“用腳投票”,在股票市場上出售公司股票造成該公司股票市值下降從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敵意收購,以此形成對公司管理者的有效約束。這樣,公司的實際股權融資成本與股權資本成本將趨于一致,同時,公司的債權融資成本也將與債權資本成本趨于一致。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股權資本成本要比債權資本成本高出一個風險溢價部分,由此股權融資成本高于債權融資成本,公司融資自然應首選債權融資。然而,在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的情況下,投資者不能很好地約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資決策,在這種軟約束機制下,公司股權融資的實際資金成本(籌資費用和用資費用)就會小于其股權資本成本(投資者要求獲得的必要收益率),甚至可以為零,從而使投資者的利益遭受損失,也不利于資本市場的穩定。
“風險”一詞源于古典經濟學,主要是用于論證企業收益與隱藏的或有代價之間的辯證關系,而財務風險是把風險概念具體到財務領域。因此,了解財務風險概念,首先需要清晰財務的主要內容:財務是指企業資金運動的全過程,包含籌資階段、資金投入階段、資金轉化階段和資金回收及分配階段。因此財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資金運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目前學術界對財務風險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各項財務經營活動中,由于面對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導致公司在財務經營狀況上存在的不確定性,具體來講主要指在公司籌融資、資金投放運用、資金回收及分配上存在的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現金流穩定性風險及持續現金回收風險等。此處所指的現金是指廣義的現金。狹義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償還債務能力上的不確定性,主要指企業是否擁有充足的現金流及時償還到期債務。償債能力包括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企業能否按時償還到期債務需要衡量其資產結構的優化程度,觀測其與債務結構的匹配性如何。企業償債能力目前可以通過資產負債率、速動比率等相關財務指標予以監控。本文討論的財務風險是指廣義的財務風險。
(二)財務風險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日漸健全,資本市場愈漸開放,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現狀的了解程度也日漸提高,如何提前評估企業財務風險、及時防范財務危機成為投資者和經營者共同重視的問題,也是學術界重點研究的課題。蘭艷澤(2001)從集團公司的角度對財務風險進行了分析,認為集團公司財務風險主要在于不斷地規模擴張導致企業資源不能及時最優化整合,管理層級結構不斷深化造成企業信息溝通不暢,致使集團公司管理能力下降,出現“臃腫綜合并發癥”,從而提高了企業籌、融資風險和經營風險;唐曉云(2007)年在“略論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一文中,對財務風險進行了定義,認為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受各種不確定因素(或難以控制因素)的影響,造成企業財務狀況不確定,從而導致企業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國內學者也對風險評估做了大量細致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建立多種變量的回歸模型,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分析公司財務結構,了解其真實財務狀況,構建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油曉峰(2005)在《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研究》一書中,總結了現有國內文獻對財務危機預警機制回歸模型的方法。
二、財務風險形成的內外成因
(一)外部成因分析
企業存活于市場中,如果把企業比喻成人體的細胞,那么市場環境就好比于人體的細胞液,企業自身經營狀況如何需要受市場宏觀環境的外部影響。總體而言,財務風險形成的外部成因包括經濟環境風險和市場環境風險。
1.經濟環境風險
經濟環境主要是指受外界影響的宏觀環境,其風險在于外部宏觀環境發生較大變化致使公司財務不確定性增加,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加強。概括而言,經濟環境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受外部稅收政策、經濟宏觀政策、國家貨幣政策、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等相關整體層面的變化。對于單個公司而言,經濟環境風險很難避免,不可改變,只能提前做好規避風險措施,但難以將風險降至為零。
2.市場環境風險
企業持續的生產經營依賴于市場長期穩定的發展,而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必然會影響企業政策的生產經營活動,增加企業財務風險的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的市場環境風險。具體而已,如果一個行業,其消費結構發生了轉變,那么企業如未能及時改變產品針對的市場人群,并及時做出調整,則企業就要面臨被消費變動所導致的產品滯銷風險,最終導致企業銷售收入下降,資產負債配比結構不合理等一連串反應。
(二)內部成因分析
外部成因只是導致財務危機的一部分,根據研究對象不同,企業財務風險的具體情況也不盡相同,需“因人而異”。本文,筆者將內部成因概括為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籌資結構不合理、現金流預算不合理三方面。
1.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
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是防范企業經營風險的重要保障,一家內部控制機制健全的企業,能及時監控各項經營指標,對異常情況及時發出預警信號。然而,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并沒有單獨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更沒有設置內部控制部門負責日常經營行為的合規及風險規避工作,以至于在操作執行部門為個人利益不顧公司風險繼續發出有關指令時,公司管理層難以得到監控,最后導致風險被放大。
2.籌資結構不合理
企業的籌資行為是企業保證正常經營所需資源的重要經營行為之一,籌資結構包括債務結構、債務成本結構以及與之對應的企業資產結構和公司產品利潤回報結構。如何合理配置企業資源,科學籌資,在保證滿足公司正常經營所需資源的前提下,最低成本低籌資,并合理配置籌資結構,避免在短期間內大額支付負債是合理籌資的重要要求。
3.現金流預算不合理
前文已述,狹義的財務風險主要指企業難以及時償還到期債務,因此提前對現金流做出合理、科學預算是防范財務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多企業都在上期期末和本期期初制定資金預算,并編制報表,但是能否按照預算執行以及預算編制是否合理、完整是衡量該預算編制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的重要標準。
三、財務風險評價體系建立的步驟
對財務風險評價并非是一個單一步驟,而是一集業務程序梳理、風險識別、風險指標選擇、風險權重確立于一體的系統工程。
(一)確定財務風險的界定及識別
對財務風險的界定及識別是構建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的關鍵環節。財務風險的識別需要通過多種方法(如德爾菲法、表格分析法、壓力測試法等)并用,梳理企業業務流程,分析風險來源,測試風險條件發生時對公司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影響。前文已述,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有外部成因和內部成因。因此,對財務風險的識別主要分為對系統風險的識別和非系統風險的識別。系統風險主要是對宏觀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的識別,如政策風險、稅收風險、法律風險、市場環境變化風險、經濟形勢風險等;對非系統風險主要是針對企業自身經營環境、業務流程進行梳理、識別。
(二)初步確定財務風險指標,并構建多元回歸模型排除剔除共線性指標、確定各指標權重
通過對財務風險的識別,依然清晰主要的風險大類,其次需要著手對風險指標的篩選。首先,需要初步確定風險大類及風險大類指標。風險大類主要有系統風險定性類、短期償債能力類、長期償債能力類、盈利能力類、發展能力類、現金流穩定類,而各項大類具體指標又可以細分為眾多財務指標,可依據企業自身情況斟酌。其次,需要構建多元回歸模型,通過正態分布檢驗、T檢驗、非參數檢驗等剔除存在共線性的變量,從而避免各變量之間因共線性而對最后評估體系的影響。最后,通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對各子風險指標予以降維處理,得到各風險指標的得分矩陣,從而確定各財務風險指標的權重。至此,企業財務風險評估體系初步建立。
(三)運用歷史數據對財務風險評估體系予以修正
任何一個評估體系的建立都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不斷地擴建數據庫,并通過運用歷史數據對該評估體系予以及時修正。對財務風險評估體系的修正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在企業數據庫不完善或者不足以修正財務風險評估體系時,可以運用同行業上市公司數據予以修正;第二,在企業自身歷史數據庫較為完善時,可以直接運用自身數據庫對財務風險評估體系予以檢測并及時分析差異、修正該評估體系。因企業財務風險內部成因并不一致,因此本文提倡在修正階段,以自身歷史數據庫為好。
“風險”一詞源于古典經濟學,主要是用于論證企業收益與隱藏的或有代價之間的辯證關系,而財務風險是把風險概念具體到財務領域。因此,了解財務風險概念,首先需要清晰財務的主要內容:財務是指企業資金運動的全過程,包含籌資階段、資金投入階段、資金轉化階段和資金回收及分配階段。因此財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資金運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目前學術界對財務風險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各項財務經營活動中,由于面對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導致公司在財務經營狀況上存在的不確定性,具體來講主要指在公司籌融資、資金投放運用、資金回收及分配上存在的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現金流穩定性風險及持續現金回收風險等。此處所指的現金是指廣義的現金。
狹義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償還債務能力上的不確定性,主要指企業是否擁有充足的現金流及時償還到期債務。償債能力包括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企業能否按時償還到期債務需要衡量其資產結構的優化程度,觀測其與債務結構的匹配性如何。企業償債能力目前可以通過資產負債率、速動比率等相關財務指標予以監控。
本文討論的財務風險是指廣義的財務風險。
(二)財務風險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日漸健全,資本市場愈漸開放,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現狀的了解程度也日漸提高,如何提前評估企業財務風險、及時防范財務危機成為投資者和經營者共同重視的問題,也是學術界重點研究的課題。
蘭艷澤(2001)從集團公司的角度對財務風險進行了分析,認為集團公司財務風險主要在于不斷地規模擴張導致企業資源不能及時最優化整合,管理層級結構不斷深化造成企業信息溝通不暢,致使集團公司管理能力下降,出現“臃腫綜合并發癥”,從而提高了企業籌、融資風險和經營風險;唐曉云(2007)年在“略論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一文中,對財務風險進行了定義,認為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受各種不確定因素(或難以控制因素)的影響,造成企業財務狀況不確定,從而導致企業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國內學者也對風險評估做了大量細致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建立多種變量的回歸模型,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分析公司財務結構,了解其真實財務狀況,構建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油曉峰(2005)在《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研究》一書中,總結了現有國內文獻對財務危機預警機制回歸模型的方法。
二、財務風險形成的內外成因
(一)外部成因分析
企業存活于市場中,如果把企業比喻成人體的細胞,那么市場環境就好比于人體的細胞液,企業自身經營狀況如何需要受市場宏觀環境的外部影響。總體而言,財務風險形成的外部成因包括經濟環境風險和市場環境風險。
1. 經濟環境風險
經濟環境主要是指受外界影響的宏觀環境,其風險在于外部宏觀環境發生較大變化致使公司財務不確定性增加,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加強。概括而言,經濟環境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受外部稅收政策、經濟宏觀政策、國家貨幣政策、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等相關整體層面的變化。對于單個公司而言,經濟環境風險很難避免,不可改變,只能提前做好規避風險措施,但難以將風險降至為零。
2. 市場環境風險
企業持續的生產經營依賴于市場長期穩定的發展,而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必然會影響企業政策的生產經營活動,增加企業財務風險的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的市場環境風險。具體而已,如果一個行業,其消費結構發生了轉變,那么企業如未能及時改變產品針對的市場人群,并及時做出調整,則企業就要面臨被消費變動所導致的產品滯銷風險,最終導致企業銷售收入下降,資產負債配比結構不合理等一連串反應。
(二)內部成因分析
外部成因只是導致財務危機的一部分,根據研究對象不同,企業財務風險的具體情況也不盡相同,需“因人而異”。本文,筆者將內部成因概括為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籌資結構不合理、現金流預算不合理三方面。
1. 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
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是防范企業經營風險的重要保障,一家內部控制機制健全的企業,能及時監控各項經營指標,對異常情況及時發出預警信號。然而,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并沒有單獨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更沒有設置內部控制部門負責日常經營行為的合規及風險規避工作,以至于在操作執行部門為個人利益不顧公司風險繼續發出有關指令時,公司管理層難以得到監控,最后導致風險被放大。
2. 籌資結構不合理
企業的籌資行為是企業保證正常經營所需資源的重要經營行為之一,籌資結構包括債務結構、債務成本結構以及與之對應的企業資產結構和公司產品利潤回報結構。如何合理配置企業資源,科學籌資,在保證滿足公司正常經營所需資源的前提下,最低成本低籌資,并合理配置籌資結構,避免在短期間內大額支付負債是合理籌資的重要要求。
3. 現金流預算不合理
前文已述,狹義的財務風險主要指企業難以及時償還到期債務,因此提前對現金流做出合理、科學預算是防范財務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多企業都在上期期末和本期期初制定資金預算,并編制報表,但是能否按照預算執行以及預算編制是否合理、完整是衡量該預算編制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的重要標準。
三、財務風險評價體系建立的步驟
對財務風險評價并非是一個單一步驟,而是一集業務程序梳理、風險識別、風險指標選擇、風險權重確立于一體的系統工程。
(一)確定財務風險的界定及識別
對財務風險的界定及識別是構建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的關鍵環節。財務風險的識別需要通過多種方法(如德爾菲法、表格分析法、壓力測試法等)并用,梳理企業業務流程,分析風險來源,測試風險條件發生時對公司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影響。
前文已述,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有外部成因和內部成因。因此,對財務風險的識別主要分為對系統風險的識別和非系統風險的識別。系統風險主要是對宏觀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的識別,如政策風險、稅收風險、法律風險、市場環境變化風險、經濟形勢風險等;對非系統風險主要是針對企業自身經營環境、業務流程進行梳理、識別。
(二)初步確定財務風險指標,并構建多元回歸模型排除剔除共線性指標、確定各指標權重
通過對財務風險的識別,依然清晰主要的風險大類,其次需要著手對風險指標的篩選。首先,需要初步確定風險大類及風險大類指標。風險大類主要有系統風險定性類、短期償債能力類、長期償債能力類、盈利能力類、發展能力類、現金流穩定類,而各項大類具體指標又可以細分為眾多財務指標,可依據企業自身情況斟酌。
其次,需要構建多元回歸模型,通過正態分布檢驗、T檢驗、非參數檢驗等剔除存在共線性的變量,從而避免各變量之間因共線性而對最后評估體系的影響。
最后,通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對各子風險指標予以降維處理,得到各風險指標的得分矩陣,從而確定各財務風險指標的權重。至此,企業財務風險評估體系初步建立。
(三)運用歷史數據對財務風險評估體系予以修正
一、財務風險的特點
財務風險存在的前提條件是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財務風險是不可避免的,財務管理人員有必要更深地了解財務風險的方方面面。風險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財務活動本身及其環境的復雜性、人們認識的滯后性以及財力管理可控范圍的局限性。增強企業財務風險觀念,開展財務風險管理,提高企業應付風險的能力并直接承擔其財務風險所造成的后果,是財務改革和財務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財務管理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應該具備的素質。
財務風險作為一種客觀的經濟現象,具有以下特點。
1、綜合性
由于財務風險涉及到資金運動的各個環節、企業內部各個方面和理財環境中的各種因素,是企業的財務活動,也是企業經營活動過程中各種矛盾的綜合反映,是企業風險的總稱。
2、模糊性
模糊性即不肯定性,是指風險形成原因的模糊性,以及由于風險導致財務活動結果的不能事先確定性。
3、損失性
風險主要是指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即因財務管理無法預計或無能力防止所致,也可能是由于管理者決策失誤、控制失靈而喪失了本應獲得的利益。
4、補償性
財務風險會帶來損失,客觀上要求給予企業適當的經濟利益,以抵補承擔風險產生的危害,此即所謂的“風險報酬”。
二、財務風險的種類
一談起風險,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損失,其實不然。風險不同于危險,危險只有可能出現壞的結果,而風險既可能出現壞的結果也可能出現好的結果。只是我們對損失有一種恐懼感和防止的迫切性,因而第一反應是風險意味著損失。從不同的角度看,財務風險又有多種類別,如按資金流動環節可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使用風險、資金收回風險。本文著重論述前兩種風險。
1、籌資風險
籌資風險是由籌集資金帶來的危險或不確定性。籌資風險是財務風險的重要內容。籌資風險按其影響因素分為以下幾種。
(1)利率變動風險。是指由于金融市場上利率發生變動而使籌資可能蒙受損失。它表現在企業在不恰當的時間或用了不恰當的方式籌集資金,從而需付出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息,致使企業蒙受損失。
在我國,利率變動是由國家決定的,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非個人或個別企業能夠左右。因此,企業在籌資過程中應注意予以分析、調整,盡量避免利率風險。其方法是:①認真分析研究利率變化情況及其與宏觀經濟情況的內在聯系,以把握利率的變動趨勢并融于籌資決策中;②如果企業已籌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資金,則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如爭取提前還債或用“借新還舊”策略贖回。
(2)匯率變動風險。這是由外匯匯率上下波動而引起企業未來一定期間內現金支出增加的一種潛在損失。匯率變動風險對企業籌集外匯后的債務償還能力具有很大影響,因此應努力降低匯率風險。其措施有:靈活選擇籌資中使用的貨幣,爭取籌借硬貨幣;注意債務分散,使借債與還債的時間不過于集中,債務幣種結構應軟硬結合;若匯率風險已經產生,應及時采取提前還債等其他方式予以補救。
在籌資過程中,企業選擇的籌資方式也會導致籌資風險的發生。財務管理人員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科學預測選出合理的籌資方式,盡量降低或避免籌資風險。
2、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是指投資者投資效益的不確定性。投資是為了在未來取得收益,但由于政策經濟環境的變化或投資者自身的失誤,投資者可能得不到預期收益,輕則發生投資損失,重則可能使企業破產倒閉。因此,投資者在投資時須周密而科學地預測、分析各種導致風險的可能因素,力求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限度,確保投資收益的實現。投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導致投資風險的因素也相當多,主要有:政治經濟政策的變化,經濟危機的出現,金融市場的波動,經濟信息失真、滯后,投資決策失誤,新產品、新技術實驗失敗,企業經營管理不善等。投資風險要通過投資效益率的期望值和標準差衡量投資的水平及波動范圍來衡量。投資決策者只有通過對這些衡量指標進行定量分析才能把握好投資機會,提高投資收益。
投資按其方向可分為對外投資和對內投資。相應地,投資風險也分為市場風險和公司特有風險,然而每種投資都幾乎同時受這兩種投資風險的影響和制約。
市場風險是由一些影響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戰爭、通貨膨脹、經濟衰退、高利率、國際市場變化等引起的。此類風險無法通過公司的多元化投資方式來分散或消除,故此類風險對企業來說是無力回天的,決策者只有審時度勢、駕馭規律,躲避此類風險。
公司特有風險是由與公司有關的諸如工人自發性罷工、新產品開發失敗、不利合同的踐約、重大項目投標失利等因素而造成的。這些影響因素在質上是隨機的,因而決策者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投資來予以分散或消除。
由以上分析可知,投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投資者既不應輕易地盲目承擔風險,也不能因存在風險而躊躇不前,應進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類風險采取相應對策。這樣,就能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實現資金利用效益最大化。
三、財務風險的衡量和管理
1、籌資風險的衡量和管理
籌資風險管理的核心是根據企業未來的收益情況確定一個最佳的財務結構,使這一結構能達到為企業所有者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的目標。籌資風險管理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負債比率與股東權益成本。企業股東權益成本的變動隨風險的變動而變動。當無風險報酬率和經營報酬率已定的情況下,股東權益成本隨籌資風險的增加而上升,籌資風險又與負債比率成正比例變動;負債籌資所占的比重越大,股東面臨的籌資風險越大,那么其必要報酬率越高,股東權益的資本成本也越高。
(2)負債比率與負債成本。負債成本和負債比率成正比關系,負債比率越大,則負債成本越高,那么籌資風險也越大。
(3)最佳資本來源的構成。籌資的主導思想是籌集成本最低的資金來源,根據不同方案的資本成本加權平均,選出成本率最低的資本結構。
衡量籌資風險需借助于難度較大的經濟數學知識對各方案進行量化,計算出期望自有資金利潤率及其方差和標準差,從而能更直觀地比較各方案的優劣。
2、投資風險的衡量和管理
衡量投資效果的一個根本指標是投資利潤率,它由兩部分組成――時間價值率和風險價值率。所謂風險價值,是指投資者因投資有風險而要求得到的額外投酬,它常表現為風險報酬率且隨風險的大小而變動,故此投資利潤率的選擇首先就是對該項投資風險的測定、風險報酬的確定及風險的控制。而測算投資風險的步驟和方法如下。
(1)計算期望值。期望值指某一投資方案的不可控因素出現的概率與各種因素出現的數量乘積之總和減投資金后的凈額,通俗地講,計算期望值就是求預期投資凈收益。用投資凈收益除以原始投資額,就得到凈收益率,通過比較各方案的這個相對數,就可知各方案的優劣。
(2)用標準差法測算風險程度。風險與概率、標準差有著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標準差越大,說明概率分布越分散,則風險程度就越大;標準差越小,說明概率分布越集中,因而風險程度就越小。
只有采用正確的方法對風險程度進行準確測量,才能比較出各方案的優劣,也才能為風險的有效控制提供標的和條件。
四、財務風險的控制和處理
財務風險控制是企業風險管理乃至企業管理工作的核心。按控制手段實施的時間順序,企業財務風險控制包括風險決策、風險防范和風險處理三個基本環節。
1、風險決策
風險決策屬于風險的事前控制,是一種不確定性決策。它是指在充分肯定風險的存在及其原因的基礎上,運用概率分析、彈性預算等方法,對多個風險方案作出的比較和選擇。如籌資決策中的資金成本決策法、投資決策中有期望收益率決策法和效用理論決策方法等。
2、風險防范
風險防范屬于風險的事中控制,它是指接受既定風險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及時預防或抑制不利因素的發展,使財務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其具體方法有四種,財務管理者、企業決策者應有意識地綜合運用以下措施,減少風險損失。
(1)回避法。即主動回避風險程度大、無法判斷最終結果的風險方案。在執行風險方案時,若出現嚴重偏離預期目標的現象,應及時調整或中止方案實施。
(2)降低風險法。一是通過支付一定的代價來減少風險出現的可能性,降低損失程度,其前提是控制風險的代價要小于減少的損失;二是采取措施增強風險主體抵御風險損失的能力,如提高產品質量、改進產品設計、降低銷售風險,并通過制定有關的管理制度來減少損失出現的可能性。
(3)多元控制法。又稱組合法,如果若干項目的投資報酬率是相對獨立或不完全相關的,根據大數法則,運用組合原理,企業總利潤的風險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實質是在有效分散風險的同時,達到最低資源配置的目的,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實現財富最大化。這對投資者而言,是較為常見的最恰當的方法。
(4)轉嫁法。是指企業利用保險、協議、創新金融工具等方式將風險部分或全部轉嫁給其他經濟實體或個人的方法。
3、風險處理
風險處理屬于風險的事后控制,是指在風險損失單個或總體規定的條件下,應如何處置及以何種方式予以適當披露,使之既滿足內外關系人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確保企業資金運轉如常。風險處理主要有以下兩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