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46: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肺栓塞的預防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4(b)-0029-02
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簡稱PE)。它是由于肺動脈遭到很多種栓子的堵塞使得肺在循環的過程中血液供給遇到阻礙而產生的一種臨床與病理綜合癥,包括羊水栓塞、空氣栓塞、肺血栓癥等。在歐美地區,它所導致的病死率處于第三位,高達18%以上。這種癥狀經常發生在高齡患者身上,主要是由腫瘤、心臟病、血栓等疾病所引起的,處理不當,容易造成突然性死亡。所以在手術后,對高齡患者在肺栓塞上的預防及干預措施顯得非常重要[1]。為了探討高齡術后肺栓塞的預防及干預措施,該研究在2010―2011年期間,8例高齡患者在該院開胸手術后接受對肺栓塞的預防及護理。為了總結經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患者有8例,男患者5例,女患者3例,年齡63~82歲,平均年齡72.5歲。這8例PE患者的具體情況見表1。
1.2 分析發生PE的原因
肥胖、缺乏活動、年紀大以及在手術中遺留下來的創傷都會導致高齡患者在開胸手術后發生PE。該組8例患者都具備這幾點。患者在術后,由于身體的各個組織和器官損傷,使得凝血活酶很容易形成,最終也會使得血栓得以形成。如果血栓在患者的肢體靜脈處形成并且這些血栓處在容易脫落的時期時,患者的在搬運的過程中,或者是患者的小腿在按摩甚至是活動的過程中,都會刺激靜脈血栓從而使其脫落,同時,它們和血流一起進入肺循環中,就會導致PE的產生。
2 預防及干預措施
2.1 開胸手術術前積極預防
醫護人員應該要多了解一下肺栓塞的相關知識,同時,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詢問,如有無家族史、下肢的靜脈處有無血栓及靜脈處有無炎病史。在該組的8例患者中,其中3例患者下肢的靜脈處出現曲張的情況,積極地對患者的下肢血管狀況進行了解是進行手術首要的一步。然后,再在實驗室進行檢查。在手術前,通過血型、血常規等情況能夠對患者的高凝狀態進行初步的判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血氣進行檢查并分析患者是否酸堿失衡、是否有低氧血癥、是否有肺栓塞等。在患者及其家屬根本不了解PE的產生、形成及其原因的情況下,我們在適當的時機里要積極、熱忱地向他們說明開胸手術和肺栓塞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把這種癥狀可能會帶來的不良結果向他們反應出來。如果患者出現咽喉痛、氣急、咳嗽等不舒適的癥狀,告訴他們要向醫護人員及時反應。最后,手術前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能夠積極預防PE的產生,如患者不要吸煙喝酒,不要吃膽固醇高的食品,高血壓患者不要攝取鹽分高的食品,糖尿病患者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品,鼓勵患者要多餐少食,要多喝水,讓小便暢通等。
2.2 開胸手術護理
術后2~3 d后,在8例緊急救治患者中有5例突發肺栓塞,其均是因患者從ICU轉普通病房時下床站立過程中突發暈厥,出現血壓下降和大汗現象。護士應及時的將患者就緩的置于病床上,取平臥位,并即刻對患者進行高流量給氧,給氧量為8~10 L/min,靜脈通道也要及時建立,準備氣管插管用品、搶救車、呼吸機等急救用品,同時通知麻醉師,若血氧飽和度依舊處于較低水平則應該果斷迅速的對患者運用呼吸機幫助其進行輔助呼吸,建立人工氣道[2]。當患者病情有所緩解之后再將其送入ICU進行監護,爭取搶救時間。
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的變化,監測其血氧飽和度、血壓和給予心電等,采集動脈血進行血氣分析,本組患者均顯示低氧血癥,二氧化碳分壓(PaCO2)4.3~5.6 kPa, 動脈血氧分壓(PaCO2)5.6 kPa, 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不斷下降。患者的血氣分析在進行輔助呼吸和高流量給氧氣后依舊無明顯改善,這時就要積極對肺栓塞的防御工作,準備溶栓。肺栓塞確診的最有效的判斷標準就是肺血管造影,但開胸手術后會增加檢查的難度,因而護理人員應當及時準備好搶救藥品、氧氣枕、便攜式呼吸機和監護儀等有效地幫助醫生進行檢查,盡早對患者病情做出診斷。
一旦確診,則應立即對患者進行溶栓抗凝治療。溶栓護理能夠使得血栓得到快速的溶解,而且可以使肺組織得以恢復,預防右心房衰竭的情況,可對患者采用激酶進行溶栓,用生理鹽水溶解尿激酶;抗凝護理是治療肺血栓的基本方法,可以改善面積不大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癥狀,可對患者采用速避寧、海普寧等低分子肝素聯用尿激酶,每12 h對患者進行1次皮下注射。
2.3 開胸手術的術后功能鍛煉
在術后,要對患者的主動活動進行指導。對于高齡患者,告訴其家屬要定時地為他們四肢的肌肉進行按摩,并讓患者使肢體進行屈伸,從而促進血液循環[3]。頻繁的翻身、深呼吸和多次的變換,有助于靜脈血液的回流,預防血栓的形成。引導患者下床活動,每天不斷地為患者加大運動量。如果在手術后連續四天以上患者臥床不動,患者的下肢應定時地進行被動運動,經常活動踝關節和膝關節,從而使得下肢靜脈處的血流暢通,防止形成血栓。有一點值得注意,患者在下地前應該坐在床上5~10 min之后,在沒有出現頭暈等情況下,再讓他們在床邊進行10 min的活動,然后每天逐量增加。
3 討論
通過臨床工作的觀察,發現導致肺栓塞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肥胖、高齡、糖尿病、高血壓、骨骼受損后長時間臥床、術后不適當的護理等。該組8例患者通過術前、發生PE后、術后的積極預防及干預措施,7例患者出院,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1.25%。有資料指出,PE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由于沒有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而導致死亡。因此,醫護人員對高齡PE患者的早期發現、識別、治療對挽救他們的生命非常重要。同時,在開胸手術后對PE進行更多的知識了解以及PE的預防、干預措施的掌握,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武金花,馬風香,陳培恒.高齡患者胸部手術后肺栓塞的預防與護理[J]. 基層醫學論壇, 2012, 16(15): 1925-1926.
Wang Xinxin
Abstract:In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died of pulmonary embolism (PE) patients is about 1%, most of the thrombus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from lower limb vein.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and pulmonary embolism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static thromboembolism.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 patients prone to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give patients greater pain. In this paper, on 2006 to take on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lower limb and lower limb operation a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good results.
Keywords:PE DVT Nursing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176-01
住院患者中大約1%死于肺栓塞(PE),90%肺栓塞患者其血栓來自下肢靜脈,下肢深靜脈和肺栓塞統稱為靜血栓栓塞癥。骨科大手術后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一旦發生將會給患者帶來嚴重身心痛苦,嚴重可致肢體缺血壞死,少數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本科自2006年來對下肢骨折及下肢大手術患者采取積極預防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科2006年7月至2013年11月共收治下肢骨折及下肢大手術患者800余例,經過采用積極預防措施,未發生1例癥狀性DVT及PE。
2 預防護理措施
2.1 護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在生活中多飲水,可稀釋血液粘稠度。對危險人群,改變生活方式,如戒煙。適當運動、控制體重、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方面應注意減少膽固醇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術前健康宣教,對做中大手術的高齡患者,告知警惕DVT及PE的發生,出現胸悶、胸痛和體溫升高等可疑癥狀,及時通知醫護人員。
2.2 基本預防措施。術后抬高患肢,不要在?窩或小腿下單獨墊枕,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回流。鼓勵病人盡早進行踝關節的主動屈伸活動,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盡可能早期下床活動。
2.3 機械預防措施。應用下肢血液循環促進儀或逐級加壓彈力襪,利用機械原理促下肢靜脈血流加速,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率。
2.4 藥物預防措施。圍手術期應用低分子肝素鈣等抗凝治療。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腔內不正常地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形成血栓。最常見于小腿腓靜脈臨床表現以患肢腫脹、疼痛腹股溝區疼痛及壓痛甚至潰瘍為主常遺留下深靜脈阻塞或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癥狀在血栓形成早期栓子易脫落導致嚴重并發癥――肺栓塞(PE)而危及生命。有報道肺栓塞的栓子75%~9%來自下肢深靜脈而DVT患者約5%并發有肺栓塞。雖然臨床上把DVT和肺栓塞看作是靜脈血栓栓塞不同階段的表現常把二者作為同一種疾病來對待但是在肺栓塞死亡病例中僅1/在死亡前得到診斷。然而即使得到診斷仍有%的患者死于癥狀發生后15分鐘以內。DVT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國各大醫院的研究報道中均顯示DVT與手術的關系最為密切其中術中發生者占1/術后8小時以內發生者占1/術后5~9天發生者占1/1。由此可見圍手術期是DVT主要時間窗臨床醫師必須認清其危害性不斷拓寬知識面提高對DVT的診治水平。
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
手術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導致周圍靜脈擴張靜脈血流速度減慢并且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縮功能術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長期臥床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致使血流滯緩此為DVT發生的主要原因。其次各種大型手術引起高凝狀態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強術后血清前纖維蛋白溶酶活化劑和纖維蛋白溶酶的抑制劑水平升高使纖維蛋白溶解減少也是引起DVT發生的基本因素之一。另外藥物性因素也不能排除比如止血劑的應用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靜脈輸注各種抗生素和高滲溶液導致的靜脈壁損傷等原因。
綜上所述導致DVT以靜脈血流滯緩和血液高凝狀態為兩個主要的原因臨床工作中發現單一因素尚不能獨立致病常是個或個以上的因素綜合作用所造成的。
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DVT的發病率與手術類型、手術持續時間及病人易患血栓性疾病的臨床高危因素有著密切關系為引起臨床醫師足夠的重視分述如下。
高危人群:①高齡(年齡在6歲以上的中老年人);②下肢制動者;③臥床休息者(臥床休息1天DVT的發生率為6%);④手術時間超過1小時者;⑤接受盆腔及腹腔手術者;⑥大劑量使用止血藥及輸注血液制品者。
高危因素:創傷、長骨骨折、大面積燒傷其中下肢擠壓傷、膝關節手術、髖關節手術誘發DVT的發生率高達5%。
麻醉相關因素:①椎管內麻醉導致交感神經阻滯、血管擴張、血流減慢;②全麻因應激反應強而激活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激活物增加。另外全麻可導致下肢血流減少5%。
手術持續時間:據Borow報道手術持續時間1~小時者發病率為%~小時者發病率為6.7%小時以上者發病率為6.5%。
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措施
機械性預防:①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病人主動活動足和趾多做踝關節的伸屈活動;②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③術后抬高床腳:一般抬高床腳~5cm使下肢高于心臟水平;④術后盡可能早下床活動;⑤必要時穿醫用彈力長襪;⑥電刺激:可采用電腦中頻電療儀刺激肌肉收縮。
藥物性預防:①小劑量肝素。普通肝素使用劑量:5U/次(1U相當于1mg);一般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于術前~小時內開始使用術后每1小時使用1次連用5~7天。注意在應用肝素時需測定凝血時間調節肝素劑量一般采用度管法測定在間隔注射前1小時測定以調節下次的注射劑量凝血時間正常值為~1分鐘。在進行肝素療法期間要求凝血時間維持在15~分鐘如果凝血時間為~5分鐘肝素劑量減半凝血時間超過5分鐘暫停注射1次~6小時后再次測定以決定肝素用量。②低分子肝素鈣:目前多推薦使用此藥。使用劑量:5U/次(.ml/次)采用腹壁外側皮下注射的方法于術前~小時內開始使用術后1~次/日連用5~7天。髖關節手術、膝關節手術、前列腺手術者禁用上述方法。③低分子右旋糖酐。使用劑量:5ml/次使用方法:靜脈滴注術前使用1次術后隔日1次連用次。④中藥制劑。血塞通使用劑量:.~.g;使用方法: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液體滴注。
外科圍手術期病人因術中、術后以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或由于靜脈壁的直接損傷等原因易形成深靜脈血栓(DVT)。因此,對圍手術期病人有意識地進行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預防措施
1.1 環境 盡量給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環境,保持適宜的溫、濕度,以利于靜脈回流。
1.2 飲食和活動 多食新鮮蔬菜、瓜果,多食含纖維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腹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適量活動,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逐日增加活動量。術前、術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補充液體,防止血液濃縮。
1.3 術前預防措施 入院后,詳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發生DVT的高危因素[1]。根據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等資料,采用Wells評分法對患者進行評估。術前對高危、中危患者進行深靜脈血栓相關知識的宣教,指導患者術后臥床期間如何在床上活動及大小便等,教會家屬給患者做四肢的被動運動,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鍛煉。
1.4 術后預防措施 術后應進食低脂、低鹽、多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腹內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導致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病情許可情況下,術后24 h應督促病人在床上進行下肢的主動或被動活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術后指導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進血液回流。協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對于高危病人,應盡量減少下肢靜脈輸液,避免損傷靜脈;盡管外科手術后常規使用止血藥物,但應根據病情需要適量使用,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2 護理措施
2.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嚴密監測患肢皮膚溫度、顏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環、足部動脈搏動情況。注意有無下肢腫脹和脹痛,必要時每日測量雙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徑至少2次,患健側比較,若發現兩側下肢的周徑相差在0.7cm以上的應及時通知醫生。[2]
2.2 患肢的護理 患肢早期應抬高避免過度活動,切忌按摩擠壓腫脹的下肢,以免栓子脫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觀察肢體皮溫、色澤、水腫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抬高患肢20~30cm,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包扎。患肢供血障礙,局部壓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單的平整、清潔,及時更換已污染的床單,防止褥瘡。同時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引起組織缺血、缺氧、皮溫變冷、以肢端為重,皮膚可出現青紫花斑,應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鎂熱敷,溫度38℃~40℃,以緩解血管痙攣,有利于側支循環建立,起到減輕疼痛、促進炎癥吸收的效果[3]。
2.3 肺栓塞的護理 肺栓塞是下肢靜脈血栓最嚴重的并發癥。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恐懼感等癥狀時,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生,并給予支持性護理。如生命體征的監護,高流量氧氣吸入,建立靜脈通道等。同時安慰患者,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減少搬動和翻身,避免劇烈咳嗽。
2.4 溶栓治療的護理 按醫囑應用溶栓和抗凝藥物,每天在固定時間服用抗凝藥。在此期間應嚴密觀察有無臨床出血傾向和出血發生。注意有無牙齦、皮膚、黏膜的自發出血。觀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顏色等,定期進行凝血時間檢測。
2.5 心理護理 患者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緊張、恐懼、憂郁或煩躁、易怒等情緒。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護理措施,主動真誠地與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關知識,介紹治療過程,耐心開展安慰,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療。
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導
做好出院后藥物服用指導及注意事項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續應用抗凝藥對預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義,但過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腦出血等危險,囑患者嚴格按醫囑劑量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凝血酶原時間。
4 討論
深部靜脈血栓形成最常見于外傷、手術后及長期臥床者。其形成早期,血栓與靜脈壁粘附不緊,易于脫落阻塞肺動脈造成肺栓塞。因此,對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應積極治療,同時囑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壓升高,造成栓子脫落。對于手術后患者應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適當應用腸溶阿司匹林可以預防血栓形成。若出現突發性呼吸困難、胸痛、胸悶、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癥狀應考慮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確診,應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療。溶栓后安置股靜脈濾網可防止血栓再次脫落后造成肺栓塞。護理人員要有強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做到精心護理,密切觀察病情,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多種因素所致,認真評估患者發生DVT的風險率,嚴密觀察早期癥狀,并采取積極預防護理措施,可降低術后DVT的發生,縮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醫療費用。
參考文獻
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分為兩種肺栓塞(PE)和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其主要是癌癥的并發癥。深靜脈血栓形成與肺栓塞的發病具有一致性。據ACCP統計數據顯示,院內接近10%的患者死亡于肺動脈栓塞,患有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患者死亡率在住院期間為12%,死亡率在一年內為29%~34%。筆者為了能更進一步研究,選取了我院不同年度的同類病患者共250例形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對兩組患者進行觀察與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156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72例,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對照組患者只進行疾病常規護理;選取我院同時期患者135例為觀察組: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65例,平均年齡在58歲左右,觀察組患者進行疾病常規護理之余術前還需進行危險評估。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與觀察組患者護理方法,如下。
1.2.1干預措施
對照組只進行疾病護理常規,常規使用低分子肝素至少7天以上。把重點放在恢復功能重建與全身支持上。提前對一切并發癥做好預防工作,并進行診療與護理;可能引發的并發癥有壓瘡、關節脫位、假體松動、術后感染和術后圍繞功能。觀察組除進行疾病常規合理還需進行術前危險評估并實施前瞻性干預措施。具體步驟如下:1)對入院患者進行嚴格評估,并確定有高度病危的患者;2)對剛進行完骨科大手術的患者進行護理,恢復期間應多對肢體功能進行鍛煉,從而達到血液流通的目的。3)若需要靜脈輸液,為了不產生機械性損傷與血栓形成,應避免在同一條血管上多次穿刺用以減少損傷血管內皮。4)肥胖或者心肺功能不健全的患者,為避免血栓發生應為患者選擇適合其腿徑的加壓彈力襪,并時刻觀察其血液循環情況。5)對患者時刻觀察其病情。
1.2.2術前前瞻性VTE評估和宣教
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排查,對高度危險患者采取護理評估與護理措施。對于特殊的患者進行靜脈血栓的知識宣教,比如老年人、肥胖患者、原有創傷、制動、以往的靜脈血栓栓塞癥病史、手術預計時間大于45分鐘的患者,讓其掌握腳踝內旋、外旋、背伸和腓腸肌、肱四頭肌等的簡易運動方式。患者應戒煙、戒酒、控制血脂和血糖。
1.2.3 術后VTE綜合性防范
1)注意肢體的擺放,抬高患肢,為了不影響小腿的深靜脈回流不應單獨墊枕;2)進行早期鍛煉,麻醉復蘇后沒間隔30分鐘做足趾活動5分鐘;手術六小時后開始做10~15組/次,2~3次/d 的踝泵運動;腓腸肌收縮保持10s/次,10次/組,4~5組/d;肱四頭肌等長收縮保持10s/次,10次/組,4~5組/d;肌群收縮保持 10s/次,10次/組,4~5組/d;多做咳嗽動作,情況允許下可下床運動。3)物理干預;用彈力繃帶包扎,鍛煉期間,家屬可對其患肢肌肉進行擠壓運動,10min/次,1次/2小時 。
1.3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與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
2結果
對照組的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的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率;觀察組無1例肺栓塞發生;對照組有2例肺栓塞發生,其中無深靜脈血栓前兆的患者有1例。兩組比較靜脈血栓栓塞癥總發生率具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術前靜脈血栓栓塞癥危險分度越高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率就越高(P
表一 兩組骨科大手術患者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與其VTE危險分度相關性比較
4.討論
下肢骨科大手術其實特指骨盆和髖臼骨折手術、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R)、人工髖關節置換術(THR)、髖部周圍骨折手術(HFS)、膝關節骨折及韌帶重建手術等。形成深靜脈功能不全,會妨礙生活能力與工作能力,慢慢會形成靜脈血栓,甚至導致殘疾,而靜脈血栓的形成是因為深靜脈中的血液凝結,堵塞靜脈腔,使靜脈回流受到阻礙。深靜脈脫落會導致肺栓塞形成。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是非預期死亡與圍手術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經本次研究表明,術前進行前瞻性靜脈血栓栓塞癥危險分度評估是必要的;可根據病例進行教育干預,做好預防措施,用以改善患者手術后血液高凝的情況和靜脈血液停滯緩慢:手術后應開始功能鍛煉、預防性抗凝、適度補液、使用彈力繃帶、合理的擺放、足底動靜脈泵等。在患者完成骨科大手術后,應注意防范靜脈血栓栓塞癥,在防范過程中應注意個體差異。靜脈血栓栓塞癥與患者的個體差異、原有是否帶有殘疾、年老耐受力減弱、是否有外傷史等因素具有相關性。因為患者手術后靜脈血栓栓賽癥發生率與手術前靜脈血栓栓塞癥危險分度正相關,所以即使加強防范,也有一定的患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風險。
筆者體會,應對高度患者與及高度患者加強護理:
1)應該做到仔細觀察盡早診斷:為了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應該觀察膚色、感覺、淺靜脈充盈情況、肢體腫脹程度,如果兩側的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徑相差大于1cm,應及早檢查。了解深靜脈血栓的表現,水腫、小腿疼痛不適、Homan征陽性、靜脈擴張,也有一部分會因為肢體有創傷而忽略血栓的表現。
2)對深靜脈血栓患者加強護理,對于對照組中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繼而會引發肺栓塞癥,對其應加強護理。對該種患者應正確給藥;臥床休息,把患肢抬高到肺平面20~30cm;禁止對患肢進行按摩和對血栓形成的患肢進行靜脈輸液;注意不可著涼;保持大便通暢,不可用力排便,以免使血栓脫落。如患者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胸痛、呼吸困難時,應觀察是否是肺栓塞。
3)根據文獻表明約有70%被確診為肺栓塞的患者存在深靜脈血栓,所以應嚴密觀察骨科大手術患者。時刻注意患者的表現,備好應急裝置,如:氣管插管、簡易呼吸皮囊等。
5.參考文獻
[1] 劉金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進展的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1,21(3):91—93.
[2] 黃靜,林婉娜,羅玉珍.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療前沿,2008,3(2):125.
[3] 李耿,喻文亮,于學軍,等.小兒危重病例評分和死亡指數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中的應用[J].中華急癥醫學雜志,2007,16(5):518—521.
[4] 孫巖,劉洋,張十一,等.導管相關性上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J).中國現代普通外殼進展,2011,14(4):273—276..
[5] 李銀紅.ICU患者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和護理干預(J).護理研究,2009,23(2):475—477.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 是骨科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起病較急,若不及時治療導致血栓加重,會使肢體壞死,一旦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搶救不及時可導致死亡[1]。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對骨傷科臥床患者出現下肢靜脈血栓者實施有效的預防措施和護理對策,取得顯著效果,現將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骨科臥床患者328例,其中男212例,女116例,年齡19~78歲,平均(58±6.5)歲;骨折部位:胸椎骨折92例,腰椎骨折53例,股骨骨折65例,脛腓骨骨折119例。行牽引固定術37例,石膏固定術48例,骨牽引61例,手術182例。隨訪3~24個月。
1.2血栓形成因素
1.2.1血管內膜損傷 老年腦血管病、腫瘤、骨折患者,往往病情嚴重,住院時間長,反復靜脈穿刺輸注高滲脫水劑及各種刺激性強的藥物,使血管內膜損傷血小板易黏集、粘附,最終形成血栓,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2]。
1.2.2血栓高凝狀態 患者久病臥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手術及創傷刺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強;手術造成的失血、脫水等致血液濃縮、血流滯緩,靜脈回流緩慢;同時,患者本身常并發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使機體處于一種高凝狀態[3],增加DVT風險。
2預防措施
2.1基本預防 早期床上鍛煉,①進行肢體按摩,可由遠端開始逐漸向近端按摩,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②抬高患肢30°,并指導患者足趾轉動、股四頭肌舒縮等運動,并逐漸增加活動范圍、程度;③增加肌力訓煉項目;④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和咳嗽,并禁酒戒煙。但應禁止按摩患側肢體,以免血栓脫落。
2.2飲食預防 臥床患者腸蠕動減慢,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給予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減少食鹽攝入;增加飲水量。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排便用力增高腹壓,影響靜脈血回流,或致血栓脫落。
2.3應用彈力襪 抗血栓彈力襪可有效促進下肢靜脈血流,佩戴彈力襪時應松緊適度,避免增加近端壓力,阻礙靜脈回流;彈力襪應每4h檢查1次位置,每隔8~12h取下檢查1次,間隔30min后再穿上。
2.4血液循環驅動 壓式血液循環驅動是通過周期性的充氣及排氣,促使肢體產生搏動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術后肢體血流緩慢現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對血管內膜的黏附,從而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4]。
3護理對策
3.1嚴密觀察病情 嚴密觀察患者雙下肢有無疼痛及腫脹,皮膚無色澤有無改變,若患者突然感覺肢體腫脹、墜重感及局部疼痛感,同時伴有體溫升高等表現,應疑有DVT,需及時通知醫師處理。
3.2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真誠關心患者的心里需求,耐心向其講解手術治療的目的、過程及方法、注意事項等,使患者能積極配合。鼓勵患者術后早期鍛煉,并認真指導各種功能鍛練方法、步驟;并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其更加關心體貼患者。
3.3術后護理 術后立即抬高患肢,保持肢體高于平臥水平20~30cm,禁止窩部位受壓。疼痛者可遵醫囑給予止痛藥物,或通過與患者聊天、讀報、播放音樂以轉移其注意力,以減輕疼痛感,有助于各項護理措施的落實,從而可以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3.4用藥護理 應用抗凝藥物時,應嚴密觀察有無出現傾向。使用尿激酶溶栓期間應嚴格執行醫囑,用藥計量準確,使用中需如發現有出血傾向,需立即停藥,并給以抗纖維蛋白溶酶藥;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患者出現頭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 應減緩進展速度或停藥觀察。注意局部有無出血、滲血和全身出血傾向。
3.5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后,彈力襪繼續佩戴3~6個月,并做好護理工作;堅持鍛煉肢體功能;避免久站久坐,以防DVT復發;嚴禁吸煙;應用抗凝藥物可有效預防血栓形成,但應嚴格遵照醫囑,避免過量應用,增加皮下出血以及腦出血危險。囑定期復查凝血酶原時間。
4結果
本組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24例,經有效護理,肢體腫脹明顯消退,未出現肺栓塞等并發癥。
5討論
DVT是骨科患者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多因長期臥床,活動減少,下肢肌肉松弛,致靜脈血流緩慢,同時靜脈壁損傷及血液高凝狀態亦可致DVT發生。DVT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不及時醫治,會導致肢癱及殘疾危險,嚴重時可致肺栓塞危及生命。臨床對DVT以預防為主,加強對患者心護理和飲食管理,嚴格各項預防措施。應了解并掌握DVT的好發因素、好發部位以及正確的護理對策,以有效進行預防和治療。
參考文獻:
[1]唐文平.骨科臥床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1(6):140-14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1];。DVT是腦外科手術后患者可能發生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發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時診治可導致患肢致殘,嚴重者血栓脫落可并發致命的肺栓塞,成為術后危重患者致殘和死亡的原因之一。我科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共施行手術242例,發生DVT 19例,現將其預防措施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齡46~83 (平均年齡63)歲,高血壓腦出血9例,腦血管畸形出血、重型顱腦損傷各2例。血栓發生于左側癱瘓肢體4例,右側癱瘓肢體1例,左側健側肢體1例。其中2例為術后臥床2a,1例心率緩慢43~61次/min;偏癱下肢股靜脈穿刺置管3例。臨床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皮溫升高。
1.2 治療 本組19例經及早發現、及時診治及精心護理后均痊愈出院,無一例發生肺栓塞。
2 預防措施
2.1 增加活動 術后清醒患者可指導和鼓勵其適當在床上活動,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動活動,如膝、踝、趾關節的伸屈、舉腿活動。對意識障礙者,必須定時給予翻身,改變,作適當的下肢被動活動,并每2 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環、肌肉松弛。減少血液凝滯避免膝下墊硬枕、過度屈髖。適當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靜脈回流。
2.2 保護靜脈 長期輸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脈反復穿刺,盡量使用靜脈留置針,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藥物時注意保護靜脈,避免藥液滲出血管外。盡量避免下肢靜脈穿刺,尤其是癱瘓側肢體的靜脈置管,每日熱敷穿刺處2次。
2.3 注意飲食 進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熱量、含豐富纖維素、免辛辣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大便時腹內壓增高影響靜脈回流。
2.4 禁煙 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靜脈收縮。
3 血栓形成后的護理及對策
護理方法 ①早期發現:臨床工作中若發現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肢體腫脹和疼痛時,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給予及時處理;②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講解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過程及治療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使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③血栓形成后10~14 d絕對臥床休息,患肢高出心臟平面20~30 cm,這對于下肢DVT患者來說,既是一種護理措施,也是一種治療方法,有利于促進靜脈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床上活動時避免動作過大,起床活動時,需穿彈力襪,適當壓迫淺靜脈,促使深靜脈血液回流。彈力襪應根據患肢的大小選擇合適的型號,耐心指導患者,積極配合訓練,以減輕癥狀,取得最佳療效;④禁止按摩,避免發生血栓脫落,造成肺動脈栓塞,如患者出現煩躁、咳嗽、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口唇紫紺、咯痰帶血、血壓下降等異常情況,即讓患者平臥,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和劇烈翻動,同時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急性呼吸窘迫者給予氣管插管或機械通氣 [2];⑤每日測量并記錄雙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徑,并與以前的測量值比較,判斷療效。如患肢周徑不斷增加,說明靜脈回流受阻,應及時處理;⑥每4 h觀察一次患肢皮膚溫度、色澤、水腫、彈性及肢端動脈搏動情況并記錄。若患肢顏色加深、溫度升高說明出現感染,應及時通知醫生,積極處理;⑦采集血液標本時,應嚴禁在患側股靜脈穿刺,注意保護患側足背淺靜脈及下肢淺靜脈,禁忌輸注溶栓、抗凝藥以外的藥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較強的藥物[3];⑧加強皮膚護理:由于患肢血液循環差易導致褥瘡,臨床應加強基礎護理,每2 h翻身拍背,保持床單位整潔,皮膚清潔。
參 考 文 獻
一般發生在術后2~6d ,臨床表現為患肢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肢體周徑較健側明顯增粗;皮膚蒼白,皮溫低,腓腸肌握痛實驗陽性。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提示靜脈管腔內無血流信號,靜脈加壓后血管腔無塌陷。
2 術后預防措施
1856年,Virchow 提出,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滯緩,血管內膜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針對以上三大因素采取有效預防措施。
2.1促進靜脈血液回流,下肢靜脈血液的回流靠胸腔的負壓,小腿肌肉處于松弛狀態,小腿肌肉的收縮及瓣膜的防逆流作用。患者術后臥床時間長,活動受限,下肢肌肉處于松馳狀態,致使血流緩慢而容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因此,采取以下預防措施:(1)提倡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或床上被動活動,如足背曲,膝踝關節的伸屈,抬腿等活動。必要時給予彈力襪梯度加壓,以促進下肢靜脈回藏;(2)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屏氣,用力排便而導致腹腔內壓力增高,阻礙下肢回流;(3)保持心情舒暢,術后心情不佳,引起交感和迷走神經功能紊亂,血管舒縮功能失調。
2.2 防止靜脈內膜損傷靜脈內膜損傷因素有化學性、機械性和感染性,臨床常見原因是靜脈注射有刺激性的藥物和靜脈穿刺部位的感染。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提高靜脈穿刺技能。避免在同一靜脈反復穿刺,如局部出現炎癥反應立即重建靜脈通道。
2.3 防止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改變傳統觀念,少用甚至避免使用凝血藥物,對于有高然因素的患者要采取預防性使用抗凝治療,將降低血液的高凝狀態。
3 護理
3.1 心理護理LEDVT患者心理緊張、焦慮,護士應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取得患者的理解與信任,積極配合治療。
3.2 一般護理明確診民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膝關節屈曲,使髖股靜脈呈松馳不受壓狀態,并可緩解靜脈受牽拉,避免膝下墊枕,以免影響小腿靜脈回流。注意肢體保暖,密切觀察患肢皮溫,皮膚顏色及動脈博動情況,每日定點測量并記錄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徑。
3.3 飲食指導患者術后飲食很重要,術后6~8h進食無糖免奶的流質飲食,少食多餐。排氣后進食營養豐富的普食,適量的蔬菜及水果,如:香蕉,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屏氣用力。
3.4 抗凝及溶栓治療的護理在國外,DVT的標準治療方案。靜脈滴注肝素的時間一般為5d,注意肝素滴注不能過快。用藥前了解患者有無出血性疾病,用藥期間監測肝、腎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用藥期間觀察局部穿刺部位拔針后凝血時問。有無出血傾向,要特別注意觀察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顱內出血的跡象。溶栓治療早期應絕對臥床休息,床上括動時避免動作過大,禁止按摩,擠壓。熱敷患肢。
[中圖分類號] R473[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6(b)-151-02
肺栓塞是指肺動脈血管被栓子栓塞導致的疾病,易發生于術后幾天或長期臥床后,是外科術后致命的并發癥之一,也是術后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胸部腫瘤患者的開胸手術創傷大、術后臥床時間長,血液循環處于淤滯狀態,極易發生血栓。2009年3月~2011年3月本科實施胸腹部手術901例,并發急性肺栓塞患者8例,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本科實施胸腹部手術901例,術后并發肺栓塞8例,發生率為0.89%,其中,男5例,女3例。年齡24~75歲,平均56.5歲。901例患者行肺葉切除術533例,全肺切除術205例,病灶切除術163例。8例肺栓塞中,食管癌和賁門癌各3例,胃癌2例。
1.2 預防措施
1.2.1術前宣教術前宣教的重點內容為向患者講解正確咳嗽和咳痰的方法。宣傳疾病的相關知識及預防、救治方法,提高對并發肺栓塞的預防意識。此外,指導患者術后早期活動的作用,并對早期活動的方法給予演示。對老年患者和部分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要有耐心地細致講解,直至其完全掌握。
1.2.2 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對胸部腫瘤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意義重大。相關文獻分析指出,98%肺癌患者在了解自己病情后,都會產生心理恐懼、悲觀等不良心理,擔心手術效果,害怕死亡[2]。因此,護理人員要做好胸部腫瘤患者的心理護理,關心、安慰和同情患者,以高度負責的精神,熟練的操作,良好的工作程序,得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減輕患者不良情緒,為安全度過手術期打下基礎。
1.2.3 危險人群檢查對危險人群應每日檢查血栓形成特征:下肢腫脹、下肢腓腸肌壓迫時疼痛等表現。
1.2.4 飲食預防囑患者戒煙酒,減少脂類、糖類食品的攝入,術前除腸道手術患者外應多進食含植物纖維豐富的食品,保持大便通暢,以減少肺栓塞的危險因素。
1.2.5 術中預防術中給雙下肢包扎彈力繃帶或給予小腿間斷氣動壓迫。術中應注意肢體的抬高,最適合的為保持下肢抬高15°,以此預防術中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全麻清醒后指導患者進行手指、足趾、踝關節主動運動,經常翻身變換,定時按摩四肢肌肉,做床上拉繩運動,以促進靜脈回流,防止血栓形成。胸管拔除后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床旁站立,逐漸增加活動量。根據液體PH值、濃度等合理安排補液順序,注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術后盡量避免或減少下肢靜脈穿刺,可選用上肢靜脈輸液。指導患者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1.3 護理
1.3.1 病情監測及急救有文獻報道,肺栓塞患者因未能及時發現、及時診斷治療而致死的比例約為20%~30%,若能及時診治病死率可下降8%[3]。所以,及時發現,及時診治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嚴密觀察術后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頻率及幅度、肢體活動等情況,合理給氧。如患者活動時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胸悶、氣促、心悸、咳嗽、咳血痰、大汗、意識不清則提示肺栓塞發生的可能性;因此要密切觀察手術部位、顱內、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陰道子宮及淺表皮膚、穿刺部位有無出血現象。一旦出現以上病情后護理人員要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行常規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治療。患者一經診斷要立即給予高濃度吸氧,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給予相應的對癥處理,如胸痛者及時給予止痛劑,驚恐者給予鎮靜劑,休克癥狀時,及時予補充血容量,使用升壓藥以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嚴格無菌技術操作,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1.3.2 疼痛的護理胸部腫瘤患者的開胸手術切口較大,切斷的肌肉多,引流管等壓迫肋間神經,故術后切口疼痛較劇烈,疼痛導致患者不愿活動,不敢翻身,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止痛護理手段:聽音樂、看報、聊天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該種方法可以使約30%的患者緩解疼痛;對于不能緩解的患者,適當應用鎮痛劑,如使用硬膜外止痛泵、靜脈止痛泵、傷口止痛貼。
1.3.3 呼吸道的護理肺栓塞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對于嚴重低氧血癥者,應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用呼吸機期間加強呼吸道管理,及時定時正確吸痰,持續濕化氣道,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發生呼吸道感染。定時監測血氣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及時調整呼吸機。氣管插管拔除后每日予以霧化吸入,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排痰。
1.3.4 引流管的護理術畢妥善固定胸腔閉式引流管,生命體征平穩后可協助斜坡臥位,一般抬高床頭30°~40°。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引流管的護理注意事項,讓其協助護理人員觀察,保持引流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的色、量。
1.3.5 藥物的應用與觀察肺栓塞一經確診,即刻給予尿激酶500 000 U迅速靜滴,進行溶栓治療,連續使用2~3 d后,用低分子肝素鞏固治療。低分子肝素的給藥部位為臍周1 cm外上下、左右四區交替注射,確保注入皮下層,了解藥物之間的配伍及交叉反應,告知患者抗凝藥華法林可被多種藥物強化,密切關注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必要時通知醫師調整用藥劑量。同時注意觀察患者有無惡心、頭昏、皮膚瘙癢等變態反應。
1.3.6 保持大便通暢排便用力易使已形成的栓子在未溶解前脫落,造成肺栓塞[4]。因此需患者保持術后大便通暢。術后第1次大便應在床邊進行,看護家屬和醫護人員要從旁指導或看護,排便時不能過分用力。對大便干燥的患者,要酌情使用開塞露或甘油劑。
1.3.7 早期活動手術全身麻醉清醒后,指導患者進行手指、手腕、踝關節的雙下肢屈、伸、抬等主動活動,定時按摩四肢肌肉,鼓勵早期下床活動,第l天時間不宜過長,以后再逐漸增加活動量,注意避免肺栓塞的形成。
2 結果
本組8例肺栓塞患者經過積極預防和護理后,無一例死亡,均痊愈出院。
3 體會
肺栓塞為由于靜脈系統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造成的以肺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5]。盡管肺栓塞不是惡性腫瘤切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只有0.7%,但死亡率較高,資料報道其死亡率為20%~30%[6],而胸部腫瘤患者開胸手術由于危險性高,術后發生肺栓塞的危險因素大大增加,因此護理人員應認識肺栓塞,對其早發現,早救治,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
護理人員要高度重視肺栓塞,了解其發生的危險因素,給予認真觀察與護理。通過術前宣教、心理護理、危險人群檢查、飲食預防、術中各種處理來預防其發生,并協助醫生盡早做出診斷。術后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合理使用醫療儀器,保證病情的有效監護;及時發現溶栓后的出血傾向,并準確給予藥物治療。通過以上積極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本院胸部腫瘤患者開胸術后肺栓塞的病死率明顯減少。
[參考文獻]
[1]蔡惠芳,于海燕.11例急性肺栓塞的臨床觀察和護理[J].中國基層醫藥,2002,9(1):89-90.
[2]王樂民.外科術后發生肺血栓栓塞癥十例分析[J].中華結核呼吸雜志,2001,24(12):714.
[3]于文勝.術后肺栓塞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3, 9(2):101.
[4]金海燕.肺栓塞溶栓治療的護理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11):1398.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87
羊水栓塞是婦科常見的妊娠并發癥, 主要是指產婦在分娩中羊水突然進入母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引起母體的急性肺栓塞、過敏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腎功能衰竭或猝死的病癥[1]。羊水栓塞具有發病急和病情發展快的特點, 一旦發病很難控制, 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手段, 只有做好羊水栓塞的早期預防工作才能夠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治療先機, 確保母嬰健康。本次研究主要對本院收治的羊水栓塞患者的病因進行分析, 得到的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11月本院收治的2例羊水栓塞患者, 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確診, 并且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全身出血傾向以及多系統的臟器損傷癥狀。患者年齡分別為27、34歲, 平均年齡30.5歲;2例患者均為經產婦, 孕周分別為39、41周;剖宮產患者1例, 靜脈滴注縮宮素陰道分娩1例。胎膜早破1例, 自然破膜1例。2例患者均出現惡心、嘔吐、嗆咳后心跳呼吸驟停。
1. 2 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2例羊水栓塞患者, 并對其病因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并依此總結臨床經驗和預防措施, 提高羊水栓塞的臨床診治效果。
病因分析:羊水栓塞主要是由羊水進入母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導致的妊娠并發癥, 其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患者子宮收縮強度過大或者是宮縮藥劑使用不當等會造成患者的羊膜內壓力過大, 進而可能引起羊水栓塞。②患者存在宮頸損傷狀況很容易引起羊水進入母體體內。③胎膜早破或者是存在人工破膜史的患者會導致羊水進入開放血管, 進而發生羊水栓塞。④經產婦容易發生羊水栓塞。⑤胎盤前置、胎盤早剝、子宮損傷或者破裂、手術操作不當等都會造成羊水栓塞。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羊水中的物質進入母體的血液循環系統中會引發致敏問題, 而且臨床上致敏問題和羊水栓塞二者表現是相近的, 羊水中物質在進入循環系統后, 會經由內源介質等引起栓塞。另外, 臨床研究還發現血管內皮素會推動羊水栓塞病情的發展, 為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目前羊水栓塞的病因還未得到明確的定義, 病因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因此, 臨床上需要不斷分析和研究羊水栓塞的病因, 以便更好的為臨床診治提供經驗和借鑒[2]。
早期預防措施:羊水栓塞具有發病急和病情發展快的特點, 抓住搶救時機十分重要。羊水栓塞病癥的發病率不高但是一旦治療不及時就會造成患者的死亡, 因此有效探究羊水栓塞的發病原因, 并對其早期預防措施進行研究十分必要。具體的措施如下:①全面了解產婦的身體狀況, 正確把握患者的身體指征, 科學準確的使用宮縮素或者催產素, 防止出現藥物使用不當的狀況。②在對患者進行宮頸檢查以及其他產前檢查時要做到動作輕緩和操作準確, 以免因為操作不當傷害到患者的宮頸, 同時也要叮囑產婦合理控制運動量, 防止外力原因導致的損傷。③盡量減少對產婦產程的干預, 不能大意的對患者進行擴張宮頸或者剝膜操作, 如果必須要對患者進行人工破膜, 也要將時機選擇在患者宮縮的間歇期間, 而且要注意不能夠剝破。④在發現患者宮縮強度增大或者出現強直性宮縮癥狀時, 要立即采用鎮定藥劑或者是抑制宮縮的藥物。⑤在產婦的第二產程中, 醫護人員必須注意不要對患者的腹部進行大力的按壓。⑥對患者的分娩狀況進行嚴密的監控, 掌握其身體指征, 子宮下段的切口不能過大, 并且要及時的吸出羊水, 做好羊水栓塞的預防。之后, 才能夠擴大子宮下段的切口, 以便加速胎兒的分娩。⑦對于存在高危妊娠因素的患者, 必須做好全面的監督和護理, 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分娩并發癥。⑧存在過敏反應的患者在分娩時最好采用自然分娩方法。如果患者出現子宮收縮乏力狀況, 可以采取物理輔助方法, 如按摩、適當運動等。
2 結果
羊水栓塞的病因有羊膜壓力過高、胎膜破裂、宮頸損傷等。本次研究中2例羊水栓塞患者均并發心肺衰竭和DIC死亡, 其中1例分娩過程中死亡, 1例手術中死亡。
3 討論
羊水栓塞是臨床常見的分娩并發癥, 主要是由于羊水突然進入母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引起, 會引起急性肺栓塞、過敏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腎功能衰竭或猝死等[3]。因此, 臨床上需要對羊水栓塞的病因進行分析和研究, 以便降低羊水栓塞的發病率, 保證母嬰健康。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2例羊水栓塞患者, 并對其病因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羊水栓塞的病因有羊膜壓力過高、胎膜破裂、宮頸損傷等。2例羊水栓塞患者中, 1例分娩過程中死亡, 1例手術中死亡。有效掌握羊水栓塞的病因, 并對其早期預防措施進行研究, 有助于羊水栓塞患者的臨床診治。余文麗[4]在“羊水栓塞8例臨床分析”一文中, 結合其醫院的8例羊水栓塞產婦患者資料開展研究, 1例死亡, 7例搶救成功。臨床誘因有收縮過強、羊膜腔內壓力增高、子宮損傷處有開放的靜脈或血竇存在等。同本文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 導致羊水栓塞的病因種類較多, 必須立即對患者采取有效治療措施, 有效的早期預防措施能夠降低羊水栓塞發生率, 確保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 梁哨雅.羊水栓塞8例病因分析及臨床處理.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 8(3):123-124.
[2] 徐瑞紅.羊水栓塞8例臨床分析.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 2011, 23(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