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46: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研能力建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316 文獻標識碼:A
1 科研能力的內涵
科研能力是人們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時,運用科學方法探究事物本質和規律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本領。能力是心理學中一個常用的概念,它是指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活動得以順利完成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特征。嚴格意義的科研必須有未知的問題,有解決問題的答案,即研究結論;有客觀的資料,即“論據”;收集信息和評價信息要“系統”。技術機構科研是研究人員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載體。科研是技術機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引導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參與其中,關鍵在于幫助研究人員確立科研意識,把握科研技能,提高科研能力。綜上所述,技術機構的科研能力是直接影響技術機構開展科學研究活動的效率并確保科研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特殊能力。
2 技術機構科研能力建設的必要性
(1)科技興檢的需要。質檢技術創新的策略主要包括領先技術、連鎖技術、嫁接技術、組合技術等。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需要圍繞全地區重點發展的產業和產品目錄,通過努力,基本建立“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開放共享、公正高效”的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體系,深化技術機構的改革,利用技術機構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檢驗檢測服務,為生產領域產品質量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2)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需要。當前的質檢行業面臨著諸多競爭,一是行業內的競爭,主要包括本地區以及周邊地區的產品質量技術檢驗機構的競爭;二是來自外部的潛在競爭者,尤其是當前對于公共服務社會化的要求的情況下,民營檢驗機構的出現,以及國外檢驗機構的不斷進駐,促進了檢驗技術機構向正規化市場運作方向邁進的步伐,同時也加速了行業間或跨區域之間的競爭程度。為了贏得市場競爭,加強科研能力,提高競爭力顯得尤為必要。
(3)職責履行的需要。產品的檢驗是政府的職能工作之一,是政府依靠職權對社會提供的一項公共服務。然而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一些不法商家趁機謀取利益,或者由于產品提供者在食品的生產、加工、貯存、運輸、銷售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導致了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受到污染,再加之政府監管部門的低效率、低質量、低技術等弊端,疏于對產品的質量檢驗,導致了市場上頻頻出現有關產品安全的報道。這對政府加強質量監督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而加強科研能力,促進技術進步,是提高監督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3 技術機構科研建設的現狀
(1)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近幾年,隨著上級對技術機構發展指導思想的轉變,極大部分技術機構將工作重心從埋頭創收轉移到了業務創收和能力建設并重。當然技術機構能力建設包含的內容很多,科研能力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它體現了一個技術機構的整體技術能力的水平。質監系統技術機構的能力建設起步較太晚,在科研能力上表現為基礎差、水平低等方面的特征,在發展的道路中走了很多彎路,因此我省技術機構的科研建設還是不容樂觀,技術機構的科研能力還是比較薄弱。
(2)舊觀念制約了科研能力建設的發展。省內很多技術機構還是停留在就檢測而檢測上,缺少對檢驗方法的鉆研精神和鼓勵對檢測方法優化研究的動力。技術機構是檢測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檢測方法等科研項目的突破靠的是技術機構。盡管近幾年省局提出了能力提升的要求,鼓勵技術機構提升檢驗水平和科研開發,但由于受到舊觀念和體制的影響,技術機構的主要任務基本上還停留在創收,以完成上級下達的經濟指標任務。
(3)科研建設停留在表面,缺少成果。盡管省內很多技術機構從思想上開始重視科研能力的建設,但是(下轉第17頁)(上接第11頁)并沒有從具體措施、行動上深層次地支持科研項目的建設。盡管有些單位爭取到了科研項目,但是科研工作停留在表面的居多,少有深入細致地進行科研工作,省內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寥寥無幾。
總體上講,目前政策環境還沒有形成支持科研建設的氛圍,一種情況是技術機構沒能力搞科研,另一種情況是有能力搞科研,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科研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層次進行研究,開發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4 科研能力建設的可行性
隨著近幾年用人機制的改革,很多技術機構引進一批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充實壯大了技術機構人員隊伍,使技術機構擁有一批長期從事技術工作的技術人員、專家,他們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具備了科研開發的人才條件。其次,改革開放以來,技術機構隨著自身業務創收能力的明顯增強和政府公共財政經費投入的較快增長,硬件條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有些技術機構的環境和檢測裝備都是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因此,技術機構內擁有的各種儀器和檢測設備,為科研項目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再次,省局每年都有專項科研經費來支持省內技術機構積極申報有價值的科研項目,為科研項目建設提供了經費的保障。
5 科研能力建設的途徑
(1)建立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激勵機制。要調動技術機構從事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就要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如每年進行對各類技術機構的科研成果進行評比,頒發證書和獎金,與職工評優掛鉤等,進一步激勵更多的技術機構開展科研活動。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學校的一種類型,同樣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教師是履行這三大職能的主體。科學研究是高等學校的三大職能之一,并且與其他兩個職能的實現密切相關,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保障性作用。為此,要準確把握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以更好地履行高職院校的三大職能。
一、對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認識
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在明確的發展戰略指導下,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持續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實際上,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科研工作的支持,科研工作始終貫穿于高職院校“教”與“學”的過程中。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他們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及其科學研究,例如,瑞士的自然資源極度匱乏,卻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發達國家,依靠的就是科學研究。由此可見,科研能夠讓職業院校辦出特色;科研過程可以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加快教師專業化成長;科研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教育效果;科研能提升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也就是說,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先生的“用科學解決,百業有進步;不用科學解決,便無進步”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職業教育與科技、科研的關系。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學校持續發展、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是學校發展的靈魂,不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社會服務都離不開科研工作的支持。
但應當明確的是,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在科研工作的定位上應該是不同的。只有對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進行準確定位,才能有針對性地加強高職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促進其科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校的發展定位和職能要求需要其科研側重理論研究,并以基礎性研究為主。雖然高職院校的教師也應從事一些理論研究,但和普通高校教師相比,理論研究不是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的主攻方向。職業教育是“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教育。職業教育的屬性決定了高職院校的科研定位應以應用型研究為主,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高職教育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特性,決定了高職院校的科研必須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注重應用型研究,注重對科學技術成果的開發和應用,應主要以科技開發、成果推廣為主,而非“高、精、尖”的創造性研究,也不是進行基礎性研究,而是將新知識、新理論用于特定目標的研究,以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并通過對研究成果的推廣,使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既為地方的經濟發展做貢獻,又促進和帶動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達到“雙贏”的效果;另一方面,結合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教師的科研應有利于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
具體來說,高職院校的應用型研究定位應體現在:一是科研課題要來源于實踐,即從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出現的管理和技術難題入手尋找課題,找準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二是研究過程要與實踐密切結合,著重參與式的行動性研究,即“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而且是為了行動而進行研究”;三是研究結果要運用于社會服務和教學實踐。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結果一方面要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要把研究成果引入職業教育課堂,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充實教學內容,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
二、教師科研能力的內涵和體現
1.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內涵。科研能力是指一個人在其所從事的專業中,以科學的思維和適當的方法,對未知領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它是一個人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綜合體現,可反映其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簡言之,就是教師從事并完成科研活動的能力,綜合起來應包括發現新問題的能力、文獻信息檢索能力、信息提煉加工能力、科研方法運用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協調組織和團隊合作能力、成果的文字撰寫和成果推介能力等。
2.教師科研能力的體現。教師不同于專職的研究人員,因此不能用研究人員的標準來衡量教師的科研能力,特別是高職院校的教師,其科研能力更多地應體現出高職教育的特色,而不僅僅是撰寫論文和專著數量的多少。結合高職院校承擔的三大職能,科研能力強的教師應該既是學院的科研骨干和優秀教師,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服務的行家里手,是“懂科研、善教學、能服務”的“三位一體”專家。2005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袁貴仁同志在一次高校工作會上說:“沒有科研,就沒有高質量的教學。合格的高校教師,要有合格的科研能力,優秀的大學教師要有優秀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學校質量、教師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任何大學,都要鼓勵教師從事科學研究。任何情況,都不應放松對大學教師科研的要求”。這對于高職院校也同樣重要。
三、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素質狀況
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素質和研究能力仍不盡人意,且存在著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主要體現在:
1.科研基礎差。目前由于多數高職院校是從中等職業學校升格或是從成人院校轉型而來的,其大部分教師的學歷相對較低,理論基礎有待進一步提高,而且由于教師們以前接觸科研活動較少,有些教師甚至不知道科研項目應該怎樣做。
2.教師的精力有限。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較多,且不斷增設新的專業,再加上教師的引進相對滯后以及師生比的限制,致使任課教師特別是骨干教師的課程門數與課時數過多,他們用于科研的時間和精力很少,導致教學和科研之間產生了沖突。
3.缺乏正確的科研方法。做科研是要講究方法的,有的教師雖然課講得很好,但卻不知如何做科研,對撰寫論文的基本要求不了解;在申報課題的時候,存在著課題設計思路不清、研究內容與題目不符、調研方法的闡述不到位等問題。
4.引進人才的科研素質和能力難以適應職業教育的要求。近些年,高職院校為了加快自身的發展,從其他高校和生產一線引進了一些人才,他們雖然充實了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但是也引發了一些問題:一是來自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他們雖然學歷高、科研能力強,但由于在求學階段多從事基礎研究,缺乏對生產實踐的了解,更缺乏開發與應用推廣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來自生產一線的人員,他們雖然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其理論功底較差,在課題研究設計、論文寫作等方面較為薄弱。
四、高職院校提高教師科研能力的措施
1.挖掘內在因素。一是促進教師結合自己的專業所長以及學院發展和專業建設的要求,選準研究方向。只有選準研究方向,才能逐漸積累研究成果、增加研究深度。以項目申報為例,在申報項目時,前期相關研究成果是項目評審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課題研究的基礎,前期成果越多,審批立項的可能性就越大。項目主管部門出資立項的目的是申報者要在一定時間內產出成果、解決問題。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引導教師找準自己的科研定位,促進其科研能力的增強。
二是苦練內功。科研能力的提高取決于教師自身的狀況,這在客觀上包括人的智商和情商,這是從事科研的基礎;在主觀上包括教師對科研的興趣和付出,只有教師把科研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才會自覺地投入精力,也才會產生科研成果,這是從事科研的關鍵。一個人的科研能力是逐步積累形成的,只有不斷地付出,科研能力才會逐漸提高。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鼓勵教師將精力集中于科研工作,促進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是強化學術規范意識。學術規范是每一個研究者必須遵守的學術道德。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必須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借鑒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認識,這樣才能有助于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及考核評價等壓力,當前在學術界也存在學術不端的不良風氣。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對包括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在內的七種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明確界定和查處規定,高職院校應強化制度建設,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查處,引導教師通過正當途徑和手段創造科研成果,從而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的切實提高。
1.1科技項目經費大幅提升科技項目是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支撐。“十一五”以來,里下河所承擔的科技項目數進一步增加,項目經費大幅提升。“十五”期間,里下河所共承擔科技項目210項,到賬經費3652萬元,“十一五”期間,科技項目數達到335項,到賬經費達8857萬元,2011-2014年,立項項目數已達到327項,到賬經費超過1.14億元。通過對立項項目梳理,有以下三點顯著變化:一是項目來源明顯豐富。“十一五”以來,新開辟了國家發改委專項、國家及省引智項目、省標準化項目、市環保課題等申報渠道,獲得的項目經費已占到經費總數的18%以上;二是基礎研究實力增長。里下河所是以應用型研究為主的科研單位,基礎研究向來是薄弱環節,“十一五”以來,共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項,省基金22項,基礎研究項目數位居全省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前列,有效地開拓了前瞻性研究思路;三是青年科技人員主持項目增多。45歲以下科技人員主持的項目占所有項目數的比例從2006年的39.6%升至2014年52.6%,青年科技人員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1.2科研條件建設支撐作用彰顯科研條件是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基礎[3]。“十一五”以來,里下河所始終堅持將科研條件建設作為科技創新事業的重要內容,先后設計建成建設標準一流、占地65.3hm2的萬福科研基地,占地2hm2的生物農藥、復配農藥、種子包衣劑產品中試基地江蘇省生態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占地6.7hm2的揚州輻照中心等三大科技創新基地,近期還在江都小紀鎮承租流轉土地約400hm2,建有農業科研成果展示核心區和基礎種子繁殖區,極大地改善了科研手段和條件,為科技創新創造了條件。同時,里下河所打造了一批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科研基礎平臺,建成國家小麥改良中心揚州分中心、農業部長江中下游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水稻改良中心揚州試驗站、國家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小麥育種與種子研究室、油菜、水稻、小麥試驗站、江蘇省小麥種質基因庫、江蘇省生態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農副產品基地等19個重大平臺,爭取建設經費達3500多萬元。這些平臺已成為科技創新培育基地和成果轉化中心,為里下河所科研項目與經費的增長,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
1.3人才團隊建設成效顯著人才團隊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根本保證[4]。里下河所始終堅持“人才興所”的戰略,將人才引進和培養作為全所工作的重點。一方面,為科技人員構建良好的后勤保障制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為科技人員營造積極向上的科研氛圍,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鼓勵科技人員申報課題和榮譽。里下河所還特別關注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鼓勵青年人提升學歷、增長見聞,進一步完善“傳幫帶”制度,返聘一批老專家,對青年人給予指導,同時設立年投入達100萬的所基金,定向資助青年科技人員,為其快速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里下河所擁有科技人員164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高級職稱人員53人,博士20人,碩士41人,人才數量與層次在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中位居前列。
1.4科研產出量質并舉科研產出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實施成效的重要指標。“十一五”以來,里下河所共獲得各級科技獎勵64項,育成農作物新品種43個,獲得品種權24項,科研成果數量與質量較以往均有顯著提升。科技創新成果顯著。品種創新方面,小麥品種揚麥16成為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年推廣面積最高達60多萬hm2,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列入全國主導品種和江蘇省主推品種。揚麥20替代揚麥158成為國家區試對照品種,揚輻麥4號連續3年創江蘇省小麥單產最高紀錄。2014年,里下河所還與國際小麥玉米改良中心簽訂關于小麥赤霉病穿梭育種的合作協議;水稻品種揚兩優6號連續多年位列全國兩系雜交稻推廣面積前5位,揚粳4038、揚粳4227被農業部列為超級稻品種,被譽為“賽泰米”的豐優香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油菜品種揚油9號列入江蘇省主推品種。生態農業研究方面,研發的麥秸全量機械化還田輕簡稻作技術連續多年被列為江蘇省主推技術,年推廣面積超過134萬hm2;研發的克氏原螯蝦工廠化繁育及標準化養殖技術及雙鏈型生態農業模式均通過省級成果鑒定,分別獲得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獎。核技術研究方面,輻射誘變育種團隊2014年獲得聯合國植物突變育種杰出成就獎和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特別貢獻獎。
1.5科企合作助推成果轉化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載體。里下河所以組建的三家科技型企業作為平臺,極大地推動了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成立的江蘇金土地種業公司在揚州灣頭、江都小紀、高郵司徒等加工基地建立了年產超萬噸的種子生產線、烘干線,現擁有廠房、倉庫等近1000hm2,明顯增強了公司稻麥良種生產和加工能力,滿足了市場對優質良種的需求,擴大了新品種在生產上的覆蓋率,成為全國首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已連續4年銷售額超1億元,純利潤超過1000萬元;成立的揚州綠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是我國最早從事生物農藥研究的企業之一,目前正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產品銷售到以色列等國,年創匯200多萬元;成立的揚州輻照中心,主營的熱縮套管產品已在全國30個省、市推廣,年銷售額近2000萬元,是全國最大的母排用熱收縮管生產廠。
2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存在問題
2.1科研投入偏低,科技創新動力不足近年來各級政府每年都在加大對農業科研的經費投入,但由于農業科研具有公益性、周期長等特點,研究問題增多、難度增大,人工成本提升,儀器設備更新加快,導致投入與需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5]。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由于平臺較低,影響力不夠,各類農業科研項目申報指標有限,渠道狹窄,更是很難獲得國家或省重大科研項目的落地,空有科研亮點卻不能獲得穩定持續的項目支持。
2.2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不高,重大成果難以突破目前科研與生產相分離的問題并未得到很好解決,農業生產中急需的有效科技成果不足,成果轉化率低。其原因一方面是轉化渠道不暢,科研、生產、推廣和應用是成果轉化的一條鏈,但各步驟卻是由不同機構來完成,中間的聯動機制并沒有完善;另外,部分農業科研人員重成果數量不重質量,沒有真正從農民需求著手,成果不能適應生產,與市場脫節,無法形成可以大面積推廣的重大成果;同時,成果轉化需要的政策、金融及稅收等支持體系不完善、成果轉化的投入偏低等也制約了重大成果的產生[6]。
2.3科技基礎平臺利用率不高一是統籌規劃缺乏。申請建設平臺時,缺少頂層規劃設計,造成整體銜接、功能互補不夠,不能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創新能力建設體系[7]。二是后續投入不足。各級平臺的建設投入一般都是前期投入大,建成后沒有穩定的經費支持日常維護與運轉,制約了功能的發揮。三是管理不科學,運行機制有待完善。平臺建成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無法建立開放的共享機制,造成儀器設備閑置[8],平臺利用率降低。
2.4學科間協同創新不夠目前的農業科研工作學科間交叉和融合更為深刻和廣泛,多項重大成果都是從多學科的角度出發,運用多種理論和方法產生的。但部分農業科研人員習慣于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進行研究,各研究室、學科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各自為政,研究力量難以整合[9]。同時,與外單位聯合攻關,共同破解重大技術難題決心不強,協同創新嚴重不足。
2.5青年領軍人才培養亟待加強領軍人才是科技工作的核心,杰出的領軍人物能帶動一項重大技術的突破。里下河所就是因為有一批科技領軍人才的帶動,才能取得當前的成就。但大多數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青年領軍人才的培養進度緩慢。究其原因,一是青年科技人員影響力和知名度不高,很難獲得相應的科技資源,主動性發揮不夠;二是待遇不高,特別是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沒有高福利穩定人、吸引人;三是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缺乏系統性的長效管理體系[11],對科技創新成果沒有穩定的獎勵機制,無法激發青年科技人員創新熱情。
3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對策研究
3.1加強產學研合作,推進創新項目建設新局面創新能力建設首要的是依靠項目帶動原則,特別是重大創新項目建設,能夠顯著提升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影響力和創造力。目前,產學研聯合是重大創新項目建設的主流趨勢和重要手段。農業科研單位科技資源有限,但是熟悉地區生態特點和農業生產需求,在研發應用型成果等方面有優勢,高校資源雄厚、基礎研究扎實,可為科研單位提供有效的資源、材料、創新手段及科研條件,企業有資金優勢,可有效提升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應當積極主動地加入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中,實現優勢互補,走出一條通過利用外部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道路[12],積極主動地推進重大項目落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3.2面向產業發展需要,助推創新成果培育目前,以追求高產、高效、營養健康、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體系正在形成之中[13]。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目的就是研發能適應市場需求、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農業成果,創新成果的應用不僅可以顯著提升科研單位的影響力,還可以更好地創造效益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應該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以研發實用型創新成果為導向,強化成果配套關鍵技術的研究,使成果能加速適應市場,快速成為有競爭力的產業。
3.3提高科技平臺利用效率,夯實創新基礎一是完善科技平臺管理制度,合理整合資源。進一步明確管理主體,劃清管理責任[14],尋求各平臺內部聯系[3],合理規劃,整合有限的資源,突出建設重點,細化建設目標,提升建設水平。二是充分發揮科技平臺公共服務功能。根據各科技平臺專業方向,提供各類技術服務,將已建成科技平臺的科學儀器、圖書資料等實行共享,部分面向社會開放,穩定科技平臺的日常運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是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利用科技平臺的影響力和激勵手段吸引創新人才、申報各類科技項目,提高競爭力。
能力,就字面而言是指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從心理學的角度則是指人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個性心理特征。按照大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能力層次(由高到低)可以分為: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方法)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空間能力、行為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外語、計算機、非智力因素)接受知識的能力(信息性知識、思想方法知識、經驗性知識)。
高等教育作為提高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素質的重要途徑,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和職業發展教育的重任。近幾年高等教育的本科教學改革,堅持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并重,注重了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的協調,突出強調了能力培養的條件和環境,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在大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傳授知識、技能之外,還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課堂之外更多地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如一些大學對本科生實行導師制,鼓勵低年級學生參加科研課題,建立本科生創新實驗室,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在實驗室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等。通過探索,許多本科生在畢業前就發表了科學研究論文,或申請了發明專利,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大學校園文化對本科生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
(一)校園文化的建設內容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等學校發展建設的重要方面。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文化、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集中體現,在所有育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方位育人氛圍、育人環境的統稱。校園文化包括器物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活動層面的內容,即生態化和人文化相輔相成的校園環境,淳厚向上的校園精神,完善可行的規章制度,豐富多元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除了價值觀之外,還包括課程建設(保障學生的學習權,課程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要把它作為文化來建設)、社團建設(它是校園文化的顯示器,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載體,是開展校園群體文化活動的重要力量)、環境建設(自然景觀,包括綠化、草木等;人文景觀,包括歷史財富、碑文、建筑等;科學景觀,包括科學家畫像、科學精神等)。可將校園文化的建設內容簡單地劃分為以下幾部分。
1.校園精神文化,主要是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以改善文化基礎設施為保障,以提煉大學精神、提高全民素養、提神文化品位為重點,以改善學風、教風、校風為目標,建設有特色的人文校園。
2.校園環境文化,它不僅包括校園的總規劃設計、校園的綠化和美化等環境文化,而且包括教學辦公設施、行政后勤服務裝備、文體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文化,以及學習生活管理制度、招生分配制度、行為規范等規章制度文化,更包括校園內體現的社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等。校園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校園文化活動和校園精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基礎,它體現著大學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著一種特殊的文化氛圍。
3.校園文化活動,主要是指校園認為實現學校的各種只能和自身的發展完善而開展的一切活動,如教學、科研、管理、產學合作、學術交流、社會時間、講座、報告、文體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最生動具體的表現,是人們可感可觸的文化現象,也是校園文化得以產生和不斷創新發展的源泉,是大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練兵場,還是校園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與其他亞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校園文化對本科生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
能力培養僅靠高校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大學校園文化對本科生能力的培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校園文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環境誘導作用。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創新因子,誘發學生產生創新沖動,促進學生的創新行為。創新一般需要一個環境,那就是民主自由的環境,這也是創新的養料與氣候。只有在民主自由的氛圍中,人格才會得到自由和舒展,才會有思維的活躍與激蕩,進而才會有創新性的迸發。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校園的民主氣氛不只是創新教育的背景條件,其本身就是最有意義的創新教育。此外,合作交流的環境有利于各種思想、意識發生碰撞,并在碰撞中鑒別真實與虛偽、創新與保守。校園文化的獨特氛圍創設了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外部環境,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校園文化也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創設了主渠道。應試教育使部分學生變成“高分低能”型,加上目前我國學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對社會復雜人際關系的認識和處理方法的教育,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環境適應能力的提高。校園文化可以幫助大學生較快地適應新的環境,在更大的領域為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廣闊的舞臺。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上為學生提供了鍛煉適應環境能力的條件和機會。在各種文化沙龍和社團中,因為大學生們有著更多的共同點,所以他們之間更容易進行感情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而參加不同形式和不同場合的靈活開放的校園文化活動,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通過校園文化創設的主渠道,學生接受教育,經受鍛煉,接觸社會,適應社會。
3.校園文化也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決策能力等創設了重要條件。校園文化活動以學生為主體,聚集了一批志趣相投、愛好一致的學生。任何校園文化活動的成功舉辦都需要完善的組織管理和策劃實施,而學生就是這些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組織策劃者,在組織舉辦活動的時候,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決策能力等也會潛移默化地得到鍛煉和提高。
二、化學專業本科生的能力培養要素
對于化學專業的本科生而言,能力培養也同樣重要。結合具有共性的能力培養要素,從校園文化的角度,考慮化學專業的特殊性,化學專業本科生應重點加強以下幾方面能力的培養。
(一)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個繁雜的學科門類,專業與崗位、理論與實踐、知識與實際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前大都有“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宏大抱負,但在社會中真正想干一番事業的時候,卻又發現他們接觸的社會與之前的學校完全不同,他們能否成功還受到其他因素的牽制和干擾。有些人因此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與之前昂揚的斗志。不難發現,導致這一情況的真正原因來自畢業生自身,因為他們對真正的社會生活只作了簡單或片面的估計和認識。所以學生在大學階段應該具備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當然適應社會不僅要接納世界、認同世界,而且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適應社會,并有決心和毅力弘揚自己的主旋律。
(二)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個高度集約化的產業,雖然大學畢業生不可能都走上領導崗位從事管理工作,但每個人在將來的實際工作中都需要程度不同的組織管理才能,這也是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招聘單位近幾年也往往把大學畢業生中的班級干部和學生黨員作為優先考慮對象。其實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有很多的機會培養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你可以競選各級各類學生干部乃至學生會主席,即使是一個寢室的室長,在為同學服務的同時,你自身的能力其實也在鍛煉提高。類似趣味運動會、才藝晚會的活動組織,盡管不能與今后的工作相提并論,但是在此過程中個人的組織管理能力肯定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專業,人際交往是人們得以溝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應著重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樣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與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是完全不相符的,與社會和經濟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目前許多高校都組織了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這些活動可以增加大學生間的來往,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科,對研發人員開拓創新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開拓創新能力其實是各種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質在新的層面上融為一體、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合力。高校針對理工科學生開設了激發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哲學、文學藝術類課程,力爭為培養開拓創新能力奠定基礎。高校的校園文化一方面營造良好的開拓創新氛圍,創設學生開拓創新能力培養的外部環境,促進了學生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在校園文化活動組織過程中,新穎獨特也是永恒的要素,學生組織者在追求其關注度和參與率的同時,其開拓創新能力也得到鍛煉。
(五)決策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對它的甄別、掌控和運用,隨時需要決策能力發揮作用。決策能力指在面臨多項選擇時能及時、果斷作出重大的選擇,如果決策正確,它可以使你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以較少的付出獲取較大的成功。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決策能力。首先要克服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對社會和態度常常受到群體對社會的認識和態度的左右。從眾心理重的人依賴性強,無主見,人云亦云,容易迷信權威和名人,常說違心的話,辦違心的事。而決策能力強的人,能擺脫從眾心理的束縛,做到思想解放、沖破世俗,不拘常規,大膽探索。其次要增強自信心。擁有自信心是具有決策能力者明顯的心理特征,沒有自信的人一般不具備決策能力。增強自信心,就是有迎刃而上的膽量,要變被動思維為積極思維。最后要能文能武。許多大學生目前貌似“新潮”,自認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可實際上卻是知識面過于狹窄,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這些都是阻礙決策者作出正確選擇的絆腳石。
(六)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門嚴謹的實驗科學,化學本身就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而實驗是需要動手實際操作的。化學專業大學生要培養的實際操作能力,不僅指專業領域實驗操作的技能,這比其他學科的學生要求更高,而且應包括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實際操作能力,這可以通過組織參加課外活動進行鍛煉和提高。
三、與化學專業本科生能力培養相適應的校園文化建設
經調研,高校校園內組織的與本科生能力培養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主要有:學生生活園區文明創建、才藝晚會、趣味運動會、書畫比賽、新生風采之星、社團巡演、校園十佳歌手、辯論賽、電腦網絡大賽等;而與化學專業本科生能力培養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主要有:化學文化藝術節、模擬課堂大賽、化學專業師范生技能大賽、秀我本色--溴我苯銫風采大賽、百科知識競賽、自主創業大賽、化學知識和操作競賽、環保服飾大賽等。
從以上不勝枚舉的活動來看,校園文化活動無論與化學專業是否有關,都可以推動上文中所提到的六大能力要素――社會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開拓創新能力、決策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但是普通的校園文化活動缺少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與之對照的是與化學專業有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則較為重點地培養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因此,建設與化學專業本科生能力相適應的校園文化,可以重點通過以下幾條途徑。
(一)從校園環境出發
校園環境是一個文化氛圍,從列舉的學校組織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校園文化活動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校園整體的優美布局、辦公設施的齊全、良好的學校氛圍,都對校園文化活動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我們可以營造良好的針對化學專業本科生的校園環境,如圖書館可以多增加一些關于化學專業的書籍,增加電子資源的數量和規模,提高更新速度,方便化學專業的學生查找學科前沿的相關知識;又如實驗室在保證日常教學的同時,可以將比較完備的實驗設備向學生開放,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科研探索,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而且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
(二)組織學生活動方面
從分析每年舉辦的校園文化活動看出,由學生組織的這些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多重能力,尤其是學生組織的與化學專業有關的校園文化活動,更加全面的、有針對性培養提高了本專業學生的六大能力,針對化學不同專業的學生側重點也不相同。例如師范專業的學生比較重視師范生技能,開展模擬課堂大賽、師范生技能大賽等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讓化學專業的師范生提早接觸教學過程,訓練教學技能。這些校園文化活動的舉辦都離不開大學生的自我策劃和組織,在無形中能提高學生的策劃、組織、決策能力。而且,每年的模擬課堂大賽、化學師范生技能大賽中都有許多別出心裁的地方,這也是大學生尤其是化學師范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展示。
(三)校園文化中的精神建設
大學校園的學習生活中處處都滲透著化學,建造好一個良好的校園精神氛圍,對化學專業本科生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響。一個良好的精神氛圍要由許許多多的大學生共同建造,培養化學專業大學生所需的精神氛圍,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氛圍,而且包括化學專業大學生共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良好的校園文化(這里特指化學方面)氛圍,不僅是由許許多多化學專業本科生共同營造的,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更多的化學專業本科生。
通過創設這些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化學專業本科生的能力將得到更多的提高與發展,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當然,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和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在不斷地擴展和強化,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在實踐過程中摸索研究。
參考文獻:
[1]劉鳳泰.提高文化素質培育創新人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衍建.世界第一流學府看好的10項素質[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
[3]張學書,曲士培.臺灣校園文化[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5]王司瑜.建設文化校園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07,(2).
[6]胡云斗,張冠杰,仲廣榮.淺談大學校園文化在大學生中的作用[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
[7]楊叔子.校園文化與時代精神[J].中國高校研究,2007,(3).
【關鍵詞】
人才培養;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建設;教學管理;應用技術大學
一、職業能力拓展的基本內涵
職業能力是指勞動者在先天素質基礎上經過后天學習和鍛煉逐步形成的成功完成某一職業工作的個性特征。職業能力拓展,是相對于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培養而言的,也就是非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非專業職業能力既包括各行業都需要的一般職業能力(如團隊合作能力、協調溝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也包括各行業所需要的除專業能力以外的其他特殊職業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非專業職業能力的拓展,既包括一般職業能力的拓展,也包括除專業能力以外的其他特殊職業能力的拓展。
二、應用技術大學開設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的重要意義
應用技術大學是一種與普通大學并行、以專業教育為主導和面向工作生活的類型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的必要組成部分,肩負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研發創新、服務就業和區域發展及促進終身學習等多重使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應用技術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協同育人是應用技術大學的基本特征。為實現應用技術大學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人才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標,構建一個基于能力本位的適合專業發展定位和區域特點課程體系十分重要。課程體系應包括基本素質理論課程、專業技術學習領域課程和專業能力拓展課程幾方面。將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納入到應用技術大學課程教學體系中,體現了應用技術大學“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教育教學理念,符合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順利實現就業,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職業能力系統中,專業能力與非專業職業能力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專業能力作用的充分發揮離不開良好的非專業職業能力。非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其專業能力得以驗證和提升的過程。要提高就業競爭力,在重視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不能忽視職業能力的培養。高校要培養既有堅實的專業能力、又具有健全的理想人格、開闊的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需要在搞好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關注其他方面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三、應用技術大學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建設與教學管理實踐研究
廣東白云學院從2010年起開始試點“3+1”人才培養模式,即“3年校內教學+1年企業實踐教學”,并在試點改革的基礎上,從2014年開始全面推行“3+1”人才培養模式。職業能力拓展課作為學校開展企業實踐教學6個重要環節之一,旨在通過該類課程教學,拓展學生的職業能力,積累學生的職場經驗,實現學生向具有良好職業品德的職業人的轉變,為就業(創業)做準備。學校通過引進為主、開發為輔方式,共開發建設了137門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并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網絡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開展此類課程教學,在課程資源建設與管理、教學管理與保障、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實踐。
1.職業能力拓展課資源建設
企業實踐教學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授課形式主要是以網絡課程學習為主,課程資源分為自主開發和資源引入。自主開發是指由任課教師自主開發課程內容、網絡教學視頻(課件)、教學大綱、學習指南、考核方案等網絡資源。資源引入是指引入國內外優質網絡課程資源、網絡教學視頻(課件),并由任課教師完成教學大綱、學習指南、考核方案等教學資料和文件的編寫。
2.職業能力拓展課課程管理
學校各教學部門根據每年職業能力拓展課的相關工作要求及時間安排,落實每一門歸屬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的任課教師,并由相應的任課教師完成該門課的教學文件準備工作;各職業能力拓展課程任課教師根據每年職業能力拓展課的相關工作要求及時間安排,按時完成教學大綱和學習指南等教學文件的編寫及上傳工作;學校各教學部門,教學副院長(部主任)負責組織各歸口管理的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的教學文件初審工作。初審通過后,再由教務處組織專家完成各課程教學文件的審核工作。學校出臺了職業能力拓展課程質量標準方面的相關文件,分別從課程教學理念與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課程教學展示界面、教學資料文件等方面,對課程進行質量評價。通過審核的課程,作為職業能力拓展課網絡課程資源投入使用。
3.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教學管理
職業能力拓展課教學由教務處統籌、各教學部門負責。
(1)選課管理。每學年第二學期第10周前后,教務處下發選課通知,由各二級學院組織學生進行選課;各二級學院按照教務處的通知要求,同時依據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拓展課程選課指導;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結合本人專業及參加企業實踐教學實際,在學校教務綜合管理網絡選課系統進行選課。選課原則上由學生本人上網完成,因條件限制無法上網選課的,由學生委托指導老師(專業指導教師或輔導員老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代選工作。為了加強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教學過程管理及質量管理,規定每門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班級人數原則上為20-80人。學生選課時如遇到所選課程總人數少于20人的情況,則選擇該課程的學生需要重新選擇其他課程;選課結束后,由職業能力拓展課任課教師將各門課程學生名單導入在線網絡教學平臺,并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與管理。
(2)教學管理。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的課程管理、學習指導、考核及成績評定等工作由相應任課教師負責。任課教師應按照職業能力拓展課的工作要求與時間安排,在學生參加企業實踐教學前完成職業能力拓展課的面授,明確學生學習網絡課程資源的下載和使用方法,講解課程的教學大綱要求和學習指南,并告知學生本門課的考核及成績評定標準、作業上傳方式等具體要求;任課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或其他方式聯系選課學生,確保每個學生能夠及時獲得教學資源,并以網絡自主學習的方式,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參與互動、提交作業等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任課教師按照規定時間完成對學生學習的指導與管理,并在規定日期內完成學生學習資料收集整理及考核工作。原則上,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應按照8周時間安排學習進度。該課程是開放性自主學習課程,課程進度可以由任課教師與學生協商安排,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程教學及學習任務。
(3)成績評定。職業能力拓展課程考核應采用開放性(課業)考核方式。課程學習成績采用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級評分制。學習成績由任課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考核評定,課程成績單及必要資料由課程歸屬部門負責審核及上報。
(4)重修管理。凡是沒有按照規定取得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學分的同學,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獲得該課程成績:一是用企業實踐創新學分替代,成績評定后的下一學期開學前兩周,由學生填報審批表,并附相關證明材料,所在學院審核報教務處審批;二是學生按照學校職業能力拓展課重修安排及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的重修選課、學習。
4.職業能力拓展課制度保障
結合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實際工作開展,為了保障企業實踐教學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建設及教學各項工作順利實施,提高企業實踐教學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教學效果和質量,學校先后出臺了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相關管理規章制度,主要包括《廣東白云學院企業實踐教學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學習工作規范》、《廣東白云學院企業實踐教學職業能力拓展課程質量標準》、《企業實踐教學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學習說明》、《廣東白云學院職業能力拓展課課程建設、教學及工效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文件及相關工作通知,形成了一套科學完善的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管理制度體系,規范了包括企業實踐教學規程、質量標準、運行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工作。
5.職業能力拓展課經費保障
教師自主開發的課程,學校專門出臺了相關經費管理辦法,給予教師一定的課程開發費用。引入網絡課程資源、網絡教學視頻(課件)的課程,由教師負責編寫教學大綱、學習指南、考核方案等教學資料和文件,通過審核后,由學校按相關規定支付建設經費。教師擔任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學工效,依據規定學時數與職稱系數、班級人數系數等計發,每學期末計發,該課程授課工作量納入教師學期超工作量統計。學校專門設立了企業實踐教學專項經費,用于支付企業實踐教學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建設經費和教學工效,保障企業實踐教學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建設、課程教學等工作順利開展。
四、結語
加強應用技術大學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建設及教學管理,對其教學過程實施有效的質量監控,對于深化應用技術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正如本文所述,結合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的特點,提倡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網絡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開展課程教學,是提倡網絡教學、翻轉課堂等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和發展趨勢所在。如何高質量、高效地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網絡教學,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以提升職業能力拓展課的課程教學質量,從而進一步提高應用技術大學教育教學質量和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李念良 單位:廣東白云學院
【基金項目】
本文是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研究項目(高等學校)“應用技術大學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3JK309)”、廣東省教育廳2014年特色創新項目(教育科研類)“應用技術大學企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探索”(課題編號:2014GXJK173)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創新能力 產品設計方向 課程群
前言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結合工業設計人才的社會需求,著力于培養專業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僅要求學生具有廣博豐厚的基礎知識,運用這種知識的能力,還要求具有創新意識、合作能力與團隊精神。基于這樣的人才觀,架構“產品設計方向”的課程群,對教學計劃中的課程進行系統的研究、歸納、總結,立足于產品設計方向的核心課程,將緊密相關的課程進行系統優化,使之滿足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體系的需要,以課程知識的交叉融合、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參與意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培養,實現產品造型設計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綜合訓練目的,以此培養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
1.創新能力的內涵
創新能力是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創造力是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以個^專長為核心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綜合體,是其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就業能力是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動力,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這是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靈魂。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產品設計方向課程群建設的必須考慮的問題。
案例一可折疊購物籃。從收納和節省空間角度考慮:在形態和選材設計中從折疊水杯中獲得靈感,運用TRIZ理論中的復制原理設計一款長方形可1申縮的購物籃。實用新型專利的獲得認同了學生的設計。
案例二公司網頁設計。學生在校期間為各類公司設計網站展示頁,設計創新的不竭來源在于每天上網瀏覽2小時網頁,保證設計的網頁跟上社會的發展。各類設計方案的被采納是學生的設計獲得認可。
正如TRIZ理論中描述產品設計是要解決問題。解決常規問題的設計是常規設計,解決發明問題的設計是創新設計。所以解決問題是有方法的,獲得認可是學生持續設計的動力。
2.產品設計方向課程群模式的設計
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的“HAT-CDIO”模式,即“Humanity-Art-Technology?CDIO”其內涵是:“祟尚人文精神、藝術與技術交融、創造與執行并舉”。“CDIO”代表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它以產品從研發到運行的整個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學習方式。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與藝術修養,以藝術激活產品創新的靈感,以人文精神的博大精深滋養設計師的人格魅力,建成“HAT-CDIO”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該模式的指導下研究在產品設計方向課程群教學環節中以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為目標,采用大學生科技立項、“導師制”指導等模式積極研究,充分利用大學生行為在個體和群體兩方面互相促進影響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學生群體中的從眾心理,使榜樣的力量形成強大的示范效果和導向作用,培養出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優秀的大學生群體,達到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目標。
2.1課程群的分類
深入探究不同年級學生對應逐漸遞進技能學習目標,在“HAT”指導下,課程設置以工業設計史為引領的包含中外美術史、中外工藝美術史、設計美學、產品設計欣賞等“歷史人文精神塑造課程群”;以藝術審美為目標的色彩構成、平面設計理論基礎、廣告設計、文字與標志設計、CI設計、產品交互設計等“交互界面設計課程群”;以培養學生設計創新能力建設為目標的產品造型基礎、產品交互設計、產品語義設計、產品開發設計等“產品設計課程群”;形成設計表達展示課程群、基礎技能課程群、建模軟件課程群等基礎技術課程群以及高數、英語、力學、思想教育等的通識課程群。每一課程群的建設從培養目標入手,從授課內容、授課方法、授課學時,考核方式、先后課程間的銜接等問題教師們集體研究討論,解決了課程間斷檔和交叉重疊的問題。依據不同教學目標建立不同課程群,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藝術熏陶和科學技術。從而構建能夠有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課程群模式。
2.2產品設計課程群建設
“產品設計”作為該課程群的主干課程,提供給學生運用其它相關課程所授知識、理論、技能的運用空間,是學生系統學習產品設計方法,開展創新思維,理論聯系實際開展系統設計實踐的有效途徑。強化課程教學環境,發揮課程群的集群優勢,―方面依托本科教學專業建設的教學環境,為專業實踐教學,建構更為有利的實驗硬件設施;另―方面,利用Internet網絡平臺,建設網絡教學、師生交流,乃至國際交流的網上通道。
在以往的產品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產品設計的視覺化、審美化、表象的材質變化,缺乏與實際的聯系,缺乏對產品使用功能的開發研究,缺乏對生產環節的研究。為增加產品設計教學的深入性和系統性,擬將教學課程設置為產品設計三個單元和產品造型設計基礎、造型材料與工藝、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有機組合,更注重使產品符合設計過程實現、生產、使用的基本規律,使設計表現更規范、合理,注重產品材質的選擇與實際產品性能、功效及其加工生產相結合。從草圖構思到效果圖,從工程圖到模型制作,從模型制作到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批量化生產,結合以產品的使用感受與體驗歷程,形成了一個理論到實踐的完整、系統的、有機實踐過程。同時,在產品設計中引入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對CAD、Pro/E等軟件的應用,給產品設計帶來了新的、寬廣的設計視野。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1)建立了合理、科學的產品設計教學體系,即“理論一實驗一項目實訓”。將“項目實訓法、小組攻關法”等教學方法運用到產品設計課程群建設中,讓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大學生科研立項、競賽項目、外觀專利申請或生活實際設計。通過設計訓練使學生將項目分析、設計到最終實現全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有機融合,進而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解決了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低的問題。
2)圍繞提高學生的設計應用能力,注重交流,拓展學生視野。在教學中建立理論和實踐的聯系,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除選用經典案例外,更多地聘請著名教授、設計師舉辦講座,擴展師生的視野,促進教學的橫向交流,增強院校間教學的橫向交流,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的綜合設計意識與視野得以提升。
3)組建師生設計團隊。由教師帶領學生組建專業設計團隊,如功能設計小組、產品形態設計小組、三維建模組小組等,實踐指導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定期為專業設計團隊進行授課和相關輔導。
2.3探索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的課程建設
在“HAT?CDIO”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應用輻射式研究方法確定每個課程群中具體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及每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形式。以立體構成課程為例:立體構成網絡課建設設置了“立體課堂、模型素材、經典案例”等9大模塊,構成導引、理論學習、在線測試、案例學習、實踐演示和師生互動一個完整的教學環路,如圖1所示,立體構成的教學體系。立體課堂視頻教學部分承擔理論教學任務,是實現翻轉課堂的基礎保障。實踐演示模塊也采用了視頻教學模式,涵蓋實踐教學體系中全部內容。模型素材模塊用虛擬現實技術自主開發了大量交互演示課件。是對實踐演示模塊的深度拓展。分步式的教學設計和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熟練體驗交互功能和配色功能,使學生有清晰地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強化了設計感知能力。
2.4構建實施保障平臺
1)搭建專業訓練平臺,注重設計理論與實際課題相結合。
CDIO的通用理論與工業設計專業特點的匹配既要結合又要創新,突出人文、藝術、技術相結合的專業特點。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根據綜合化模式的產品設計性質,將專業訓練分成三個平臺,即為改良設計訓練平臺、創新設計訓練平臺和系列設計訓練平臺。基礎性小課題是基礎教學,一般可采用快題設計的方式,跟隨課堂理論教學之后進行相關訓練,特點是每個課題解決一個方面的問題。結合《產品設計I、II、III》三門課程進行循序漸進三個單元的綜合性課題:基于工業設計方法論的來自生活實際的模擬課題和面向應用的社會實際課題;結合礦業院校的資源與技術優勢在教學和科研中積極開展礦山機械、礦用安全裝置等的開發和研究,畢業設計中也進行了平巷人車、多用安全帽、截割部試驗臺等實際項目的研究和設計。社會實際課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設計應用能力。
2)實踐基地建設,完善實踐操作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學校研究與設計大賽和企業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的參賽作品和畢業設計能做到有的放矢來訓練使“HAT-CDIO”教學理念和模式貫穿工業設計整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校期間掌握設計、建模、制作和展示設計能力,力爭實現零就業期。
學校實訓中心和現代制造工程中心以及工業設計的實驗室在實踐教學中發揮很大作用,很好的服務于教學、學生實踐、創新活動。能滿足完成校內實踐教學任務的需求。校外實踐基地是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場所,學生積極參加學校或社會舉辦的技能培訓,提高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
3)部分課程進行改革考核方式,著重培養應用能力。
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尋求更合理、更全面的考核方式。
課程改革采用全過程考核方式。考核學生在學習過成中的態度以及對問題的理解以及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即由平時課堂表現、課堂訓練過程、課題設計結果評價、期末考試等組成。讓學生明確成績組成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出勤率提高有一定效果。
例如“工業設計史”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采用“平時20%+‘教’‘學’設計10%+項目研究20%+筆試50%”考核方式,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摘要:探討以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科研與開發能力為目標,以“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為例,將該課程的各知識點按照能力培養的目標制定能力矩陣,旨在為專業課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 :能力矩陣;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0-0091-03
我校的機械制造工藝教育專業成立于1995年。在近二十年的專業建設中,機械制造工藝教育專業充分貫徹學校的“動手動腦、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在學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培養“雙證書、一體化”職教師資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培養出了我國首批“雙證書”畢業生和“本科+技師”畢業生,并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目前,國家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倡導普通大學向應用型方向轉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更強調綜合應用性知識,更強調復合能力(包括應用技能、實踐能力、應用領域的革新能力等),更強調自信心及開拓創業精神的訓練,要求學生具備更高的適應社會多種崗位的綜合素質,即生活和生存能力,培養的是現代技術的應用者、實施者和實現者。
職業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務需要采取的行動或策略,包括動作技能和智慧技能。機械制造工藝教育專業“雙師型”教師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包括: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科研與開發能力。換言之,就是應具備師范性、職業性、學術性三性合一的能力。
如何在專業課程的建設中體現職業能力的培養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并以“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為例,按照培養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科研與開發能力的目標,以及“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大綱的要求,制定了能力實現矩陣,目的是在使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
基于能力矩陣的專業課程建設
筆者一直從事機械類本科生的單片機教學工作,努力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使學生掌握單片機的基本知識,為以后參加創新設計大賽、機電產品的開發等打好基礎,并且在傳授基本知識的同時,按照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注重對學生師范性、職業性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學術性能力的矩陣研究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的學術性培養目標 單片機是一種在工業控制領域廣泛應用的集成電路芯片,是集CPU、ROM、RAM、中斷系統、定時器/計數器、I/O接口電路于一體的微型計算機,具有體積小、成本低等優點。自20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就在工業自動化控制、航空航天系統、智能化家用電器、辦公自動化設備、智能化通信產品、汽車電子產品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使用。本課程制定的學術性能力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單片機的基本概念及單片機的工作原理,學會發脈沖、控制步進電機,學會查表法,學會使用中斷等。
教學內容及教學實施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該門課程設置了單片機的緒論、概述、單片機的結構、匯編語言(C語言)指令體系、匯編語言(C語言)編程、單片機的存儲器、中斷系統等7個章節。在講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單片機的“緒論”一節中,以學生熟悉的霓虹燈、 公交車號(七段發光數碼管)做開場白,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出單片機的概念、單片機的性能,二、十、十六進制數變換的方法、用途。再如,在講解尋址方式的時候,起初是按照教材章節的安排講授,即先講尋址方式,再講單片機指令體系。但由于尋址方式抽象、枯燥,教學效果并不好,剛講完兩種尋址方式,有的學生就沒有興趣或者聽不懂。后來,筆者采用將傳送指令與尋址方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講解。傳送方式和尋址方式同時講完,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提高了教學質量。跟上教學進度的學生越來越多,課堂氣氛也活躍。教學中,在保證課程體系完整的同時,采用由簡到難的十幾個項目將該門課程貫穿起來,達到的效果就是在學生的腦海中各個知識點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不僅牢固地掌握了各個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項目學會了靈活使用單片機,實現了培養學術性能力的目標。課程教學中所選用的項目如下:(1)**讓某一盞LED點亮**(順序結構);(2)**讓一盞LED閃爍**(循環結構);(3)**讓LED間隔點亮**(順序結構);(4)**讓LED形成流水燈**(循環結構);(5)**讓某一位七段LED顯示“1”(靜態的,共陰極)**(順序結構);(6)**讓某一位七段LED顯示“0~8”(靜態的,共陰極)**;(7)**讓某一位七段LED顯示“8、5、9”(靜態的,共陰極)**;(8)**讓七段LED數碼管顯示“12”、“859”、“1140”(動態);(9)**步進電機四相八拍旋轉**;(10)**3~8譯碼器控制LED點亮**;(11)**3~8譯碼器控制LED循環點亮**;(12)**中斷控制燈點亮**;(13)**七段數碼管顯示“0~8”,外部中斷使LED燈點亮數碼管停止顯示**(數碼管顯示相當于數控系統顯示加工程序,外部按鍵中斷相當于急停開關,LED燈相當于報警燈);(14)**定時中斷控制燈循環點亮**。通過以上項目,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實現培養目標。培養學術性能力的實現矩陣如表1所示。
(二)培養師范性能力的矩陣研究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的師范性能力培養目標 所謂師范性知識主要指教師勞動特殊需要的教育科學知識。在教學中,筆者注重知識性與師范性的結合。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掌握把知識傳授給別人的方法。
教學內容及教學實施 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師范性能力:(1)注重專業術語的教學。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專業術語,掌握專業術語不僅僅是了解一個語言學名詞,更是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理解。首先要解釋各個專業術語的英文縮寫,幫助學生記憶和掌握。如SFR是special function registor,MCU是Micro Controller Unit,SoC是System on Chip等。在單片機技術中,有很多這樣的英語術語,在了解專業術語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全面、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具體做法是讓學生用3~5分鐘時間默讀某一知識點,隨后由教師提問,考查學生的掌握程度。通過這個方式,學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牢固掌握知識點,鍛煉學生的注意力和應激能力。(2)注重教學方法的傳授。出于師范性的要求,在知識的傳授上,應注重系統性、連貫性。講述時可采用如下四種方法:一是由熟悉到陌生的講述方法,先講計算機組成、特性,再延伸到單片機組成、特性;二是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認識方法,由看得見的引腳引申出單片機內部結構,這樣不僅有利于單片機知識的傳授,也可讓學生掌握教學方法和技巧;三是由抽象思維到形象思維的論述方法,先口述(抽象、聽覺),再看幻燈片(形象、視覺);四是講述與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注重知識傳授與思考練習相結合,例如,第一節課講查表法,留作業預習延時,下節課再講延時,再留作業。培養師范性能力的實現矩陣如表2所示。
(三)培養職業性能力的矩陣研究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的職業性能力培養目標 所謂職業性知識即從事某一職業崗位或職業崗位群工作所應具備的專業實踐知識,如辦公自動化、職業指導與咨詢、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實踐知識。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查詢相關書籍或電子文獻的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增強系統觀念。
教學內容及教學實施 在單片機技術的講解過程中培養職業素質,具體內容如下:(1)建立時間觀念。第一堂課最后總結時明確指出:本門課要講多少學時,多少實驗學時,每章講多少學時;每一節課強調:當前是某章的第幾節;講“振蕩頻率、周期”時注重效率概念。(2)培養觀察能力,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如講解第一章時,要分析二極管擺成七段共陽級發光數碼管如何變換;如何擺成共陰極;進制數變換(強調基礎學習的重要性)等。(3)培養查詢相關書籍或電子文獻的能力。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特別是在電子技術方面,新的理論與技術層出不窮。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在學習了第一章后,可布置學生查找馮·諾依曼結構、哈佛結構、LED的工作原理等;在學習了第二章后,可布置學生查詢D觸發器、P0口結構等。(4)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單片機語言編程的理論知識并不深奧,但實際編程工作卻不是如此簡單。一個程序的形成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編程語言知識,更多地需要融入個人的編程思路和算法。所以課程組開發了實驗箱,分發給學生做課后練習使用。(5)增強系統觀念。單片機和計算機一樣,各個部件的速度都會影響到整機的效率,如累加器A是多個指令中都要用的寄存器,讀寫A的速度快慢會影響到控制的速度;再如雖硬盤很大,但如果內存、前端總線很小,計算機的運行速度也是很慢的,從而可以引出系統、全局的觀念。培養職業性能力的實現矩陣如表3所示。
筆者按照職業能力的要求,建立了單片機課程的能力矩陣,旨在培養學生的學術性、師范性和職業性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陳小虎,楊祥.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14個基本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3(1):17-22.
[2]趙慶聰,陳立南.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數據結構》課程改革探索——信管試點專業《數據結構》課程建設方案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51):27-27.
[3]宮謙.能力矩陣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84-86.
[4]鄢立,黃荻.《單片機技術及實踐》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210-211.
[5]游雨云,李金生.單片機教學模式探討[J].河南科技,2013(23):264.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5-0202-01
我國軟件從業人員有50多萬人,在6000多家軟件企業中有60%是50人以下的小企業,1000人以上的企業僅十余家,軟件出口額不到印度的10%。據統計,目前我國軟件企業項目的按時完成率平均為20%左右。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項目開發能力,我分析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培養:
一、培養學生具備軟件開發的基礎知識
認真學習專業課程和編程基礎課程,不斷學習新的和先進的開發工具,只有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理論指導,編程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寫出高水平的代碼,才能編寫出高質量的程序。
最基礎的課程是C語言,然后根據應用范圍不同而選擇不同的開發工具,如果搞底層開發一般使用C和匯編;如果是大型或者游戲軟件開發那就是C或C++,一般都用到VC++或者C++開發工具;網頁編程可以選擇ASP/PHP/JSP;電子商務方面選擇.NET和J2EE;網絡應用一般選擇JAVA。不過像數據結構,數據庫等課程無論哪個方面的開發都需要學的,另外英語和數學也非常重要。
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能力
團隊精神、協作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團隊精神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并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揮灑個性、表現特長保證了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目標,而明確的協作意愿和協作方式則產生了真正的內心動力。培養教育學生和其他人進行溝通和協作,這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軟件專業本身要求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同學們需要相互學習、相互探討,以此來提高個人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軟件開發興趣
興趣是每個人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它感興趣,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潛力來學習,所以,培養學生軟件開發能力,應先激發學生軟件方面的興趣。首先,給學生提供較為完善的實驗設備,讓學生第一眼就感覺很好,再鼓勵學生多練習、多熟悉環境,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到,能夠挖掘自身的潛力;其次,根據學生的實際,抓住學生心理,由簡單到復雜,讓他們自己動手完成一個軟件。
四、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
現代企業是高職畢業生的最主要需求者,他們對應用性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最有發言權,他們對畢業生的評價、對技能訓練的改革需求不僅會影響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社會聲譽,還會左右企業對基地的財力或設施、設備的支持力度。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形成“面向市場、行業主導、適時互動”的實習實訓體系。根據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要求,在企業專家指導下,對接行業需求,制訂覆蓋本專業主要技能和職業態度、職業素養要求的模塊化實習實訓與教師培訓實施方案,明確各模塊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形成分模塊的訓練與考核標準。根據職業技能形成的內在規律,科學劃分實習實訓階段(單元),制訂不同階段(單元)實習實訓教學計劃,建立實施方案與階段(單元)計劃有機結合,階段(單元)計劃又相對獨立的實習實訓體系,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階段、不同就業需求的實訓需要,提高實習實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校企合作制,創建校外頂崗實習基地
校企合作是頂崗實習基地建設的前提,通過對我國傳統教育的反思,對新教育模式的不斷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傳統教育的教育模式。職業教育采用“技能+學歷”的教育方法,在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采用“七分實踐,三分理論”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教育風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職業教育中探索出來的一條新道路。
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必須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因為學生頂崗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頂崗,還不能夠獨立地完成某個工作任務。因此,加快、加大教師隊伍建設的進度、強度,是指導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頂崗實習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自我國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以來,高職教育如今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占據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如今全國高職院校已經發展到近1300所,2012年畢業生達到276萬人,對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然而,在高職教育一路凱歌的同時,一些在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要辦好高職必須要明確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異同,教育部2006年的[若干意見]中明確了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服務面向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創新型國家”等三個方面:明確了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實踐能力”。
1 實踐能力的內涵
實踐能力最通俗的理解,不過就是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廣義上講實踐能力還包括在一切實踐活動中所需的能力,如:觀察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合作能力等。而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建立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職業活動能力為主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同時還要兼顧學生其它實踐能力的培養。
2 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改革問題成因
當明晰了實踐能力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性之后,我們應找到適合培養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科學的課程體系,但若要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必須建立科學有效的課程體系予以支撐。高職課程體系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2.1 學科本位的課程模式阻礙了高職課程改革的實施。我國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最初移植于普通教育,其后引進、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教育課程模式,目前正處于本土創生階段,盡管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改良,但目前大多數高職的課程設置仍是以學科體系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的職業活動實踐能力為中心。教學實施還是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嚴重,根本談不上以實踐能力為主。
2.2 高職實習實訓基地落實困難,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難度大。從實踐來看,“校企合作”至今還處于淺層次的初級階段和中層次的起步階段,基合作深度與深層次的高級階段相距甚遠。究其原因,歸納起來有如下4個方面的問題。①認識問題。政府缺乏有力的財政和政策支持,企業行為短期,學校偏重利益,沒有形成長遠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校企合作機制。②企業參與積極性問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探索中,存在企業“冷”、學校“熱”的問題。③具體操作問題。在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少行業和企業很難長期、穩定、全面地滿足高職院校的教學需要。④雙師型”師資問題。現有學校的雙師教師難以達到工程師的技術要求,實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3 建立培養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的措施
了解了以上問題之后,高職院校如何走出課程改革困境,真正建立起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除了要調動教師積極性,鼓勵更加優秀的教師參與課程改革外,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目標要以培養實踐能力為目標。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掌握什么樣的技能都要體現在培養目標中,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目標應該是非常具體的,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職業崗位實踐能力的要求不盡相同,而且培養目標要與職業崗位對應起來,否則是空談。②突出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開發。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關鍵,高職院校在課程開發行動之前,有必要與企業聯合制訂詳細的課程開發方案,并根據本專業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要求,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來開發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建立突出職業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③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機制。深度校企合作機制的建立在高職深化課程體系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課程體系建設需要企業專業的深度參與,另一方面課程開發也需要企業支持。通過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機制,可以依托企業優勢資源和院校專業特色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④創業教育融入課程體系。旨在現有專業課程體系中融入創業教育課程,以培養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新型勞動者為導向,圍繞創業要求,積極與創業成功人士、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例如,以通信技術專業為例,在創業教育第一階段,在第一學期開設通識創業教育,通過講座的形式開展通識教育,如《通信技術專業導論》、《現代企業組織行為》、《IT創業的發展戰略》等,在第二階段,第三學期,開設崗位創業教育課程,在該階段的工程設計與管理類課程中嵌入“項目管理”、“文秘文檔”、“專利申請”等內容,在第三階段,第四學期完成創業仿真實訓,讓學生以團隊方式完成工程項目。
總之,經過不懈的努力,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實現基本轉型后,高職課程體系將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即在更加科學、系統、精細的層面上構建課程體系,同時更要突出以實踐能力培養,這就是高職課程改革的重要跨越。要實現這一跨越,才能確保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
關鍵詞:建設銀行 可持續發展 盈利能力 典型相關分析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現階段對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理論和實務界對于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還沒有確切的、權威的界定。湯谷良、尤勇認為可持續增長的深層含義應是價值的持續創造,只有價值的持續增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增長。看待可持續增長不僅要從營運資金管理的角度,防止財務風險和資金流斷裂:更應從價值增值的角度,建立價值與增長的聯系。李東、赫國勝則提出可持續發展是指銀行在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變化的前提下,把握好規模與效率、質量與速度、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問題從而實現全面、持續、均衡、穩定、健康的發展。
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有關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方面的理論研究起源較早,也較為成熟。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市場結構、銀行效率對銀行利潤率以及資本收益率等方面的影響。如Smir lock(1985),選擇美國2 700家銀行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利潤率與市場結構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市場占有率與銀行利潤率存在正相關關系且占有率對利潤率有明顯影響。
國內有關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研究相對國外起步較晚,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內商業銀行的快速發展而迅速發展。隨著我國銀行業已經全面開放,并逐步進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所以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維持、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保證其健康穩定運營已經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
二、指標的選擇
(一)指標選擇的原則。
1.目的性。指標體系要緊緊圍繞典型相關這一目標來設計,并選擇能代表兩者的典型指標構成,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兩者的相關性。
2.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結構的擬定,指標的取舍,公式的推導等都要有科學的依據。只有堅持科學性的原則,獲取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觀性,評價的結果才具有可信性。
3.客觀性原則。進行相關分析時一定要從兩者關系的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能主觀臆斷,用來分析的資料要客觀、真實、可靠。
4.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設計要求概念明確、定義清楚,能方便地采集數據與收集情況,要考慮現行技術水平,并且有利于相關分析。而且,指標的內容不應太繁太細,過于龐雜和冗長,否則會給評價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5.突出性原則。指標的選擇要全面,但應該區別主次、輕重,要選擇能客觀代表可持續發展和盈利能力的指標,以保證重點在于分析那些主要體現兩者的變量間的關系。
6.可比性原則。指標體系中同一層次的指標,應該滿足可比性的原則,即指標要建立在統一的核算范圍之內和相同的可比的基準點之上進行量化和比較。
根據以上原則,選取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四個指標從企業的整體經營規模總量上的擴張程度、資本積累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以體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情況。選取總資產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四個指標體現企業盈利能力。下面對以上指標進行詳細介紹。
(二)可持續發展、盈利能力指標選擇。
1.可持續發展指標選擇,見表1。
2.盈利能力指標選擇,見下頁表2。
三、建設銀行可持續發展與盈利能力的典型相關分析
(一)樣本選擇和數據處理。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建設銀行在新浪財經網上公布的財務報表。根據樣本選擇科學性、相關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則結合我國2007年開始實行新會計準則,數據從2009年開始選取,以一個季度為一個會計期間,剔除數據不全的期間,確定從2007年第四季度開始到2014年第一季度共18個會計期間的數據。
(二)建設銀行可持續發展與盈利能力實證分析。本文典型相關分析使用SAS軟件分析,設X1為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X2為總資產增長率,X3為凈資產增長率,X4為凈利潤增長率; Y1為總資產利潤率,Y2為主營業務利潤率,Y3為成本費用利潤率,Y4為凈資產收益率。輸入上述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1.典型相關系數及其檢驗。
該組結果是判斷兩組變量相關性的各種檢驗,如果無法拒絕他們不相關的零假設,就不必做進一步的典型相關分析了。從輸出結果來看,除了第二組檢驗指標超高以外,其他三組檢驗都通過了檢驗。
2.標準化后典型相關模型。
根據表4、表5得出表6相關方程。
第一組相關方程可知,第一組典型變量V1反映的主要因素是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X1)和凈利潤增長率(X4),典型載荷分別是0.7484和0.8022,典型變量W1與凈資產收益率(Y4)呈高度正相關關系。成本費用利潤率(Y3)相關度次之。而且與總資產利潤率(Y1)和主營業務利潤率(Y1)呈現負相關關系。根據第二組相關方程可知,第二組典型變量(V2)反映的主要因素是凈利潤增長率(X4)呈現高度正相關的關系,而典型變量主要和總資產利潤率(Y1)呈現正相關關系,和成本費用利潤率(Y3)呈現負相關的關系。根據第三組相關方程,可以得出:第三典型變量V3與凈資產增長率(X3)和總資產增長率(X2)呈現緊密的正相關關系。而第三典型變量W3和主營業務利潤率(Y2)呈現比較高的正相關關系,和凈資產收益率(Y4)呈現高度負相關。
3.典型相關結構分析。各組原始變量與典型變量之間兩兩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第一組中,X1,X4與V1相關系數為0.7278和0.5792,與W1的相關系數為0.635和0.5054,所以第一組典型變量主要反映了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且配對典型變量W與原始變量X1,X4相關性較強,即盈利能力強,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X1)和凈利潤增長率(X4)就高。第二組中,X4與V2的相關系數較大,則V2主要反映了凈利潤增長率,Y1,Y4和Y4與W2的相關系數都達到0.8以上,高度相關,而Y4與V2相關系數較大,這反映了第二組典型變量W2主要體現了總資產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所以,凈資產收益率對凈利潤增長率相關性強。第三組中,X2、X3與其典型變量V3相關系數為0.6611和0.8256,系數較大,則第三組典型變量主要反映了總資產增長率和凈資產增長率。
4.標準化后典型冗余分析從略。
四、小結
在第一組典型變量反映可持續發展指標中,凈利潤增長率是最重要的,緊隨其次的是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盈利能力指標中凈資產收益率對可持續發展貢獻最大。
在第二組典型變量反映可持續發展指標中,凈利潤增長率是最重要的,總資產增長率作為矯正項的表現指標。盈利能力指標中總資產利潤率對可持續發展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