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3: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產安全風險評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安全生產形勢的變化及安全管理的發展,企業的應急管理工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政府部門在安全監管上對企業應急管理的要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3年10月1日,新的《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GB/T29639-2013)出臺并開始實施,標志著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進入“從有到優”的新階段,國家在對企業的應急管理工作方面已經將提升應急預案質量作為了工作重點。新《導則》針對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在編制應急預案時缺少風險評估導致預案針對性、實用性不強這一問題,進一步規范了企業應急預案的編制程序,明確將“風險評估”作為應急預案編制步驟之一。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印發2014年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要點的通知》(應急綜合[2014]4號)中進一步提出應急預案編制需深入開展危險因素辨識,注重將風險評估報告納入備案內容。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更是明確提出將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風險評估報告作為應急預案備案審查的必要條件之一。由此可見,風險評估對應急預案編制的重要性。
目前,企業在編制應急預案時由于編制人員專業能力的限制,極少進行真正有效的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在事故風險描述部分,均是憑主觀經驗對企業存在的風險進行寬泛的概述,在具體的應急預案編制上存在兩個極端:一是不分主次,對所有危險源均編制相應的應急預案;二是與風險描述相脫節,僅編制一個綜合應急預案。
企業編制的各種應急預案,最終均要形成一個系統的體系,包括綜合預案、專項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應急預案編制之初,“要編制哪些預案”是企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不進行風險分析,盲目的對所有危險源均編制相應的應急預案,沒有重點和主次,導致預案缺乏針對性、很多專項預案只是作為文本被束之高閣,而真正有用的專項預案也不能得到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重視,從而預案也就喪失了其有效預防、降低事故影響的作用。
針對此問題,筆者在近期做應急預案咨詢工作的基礎上,以某地勘企業為例,闡述通過風險評估從而進行應急預案體系優化的過程,探討風險評估對應急預案編制的重要意義。
2.應急預案體系優化
2.1風險評估前的應急預案體系及缺陷分析
地勘企業屬高流動分散的行業,其工作條件多變,環境惡劣,涉及的事故風險較多。進行風險評估前,企業僅憑經驗對其存在的風險進行了概述,包括火災、人身傷害事故(觸電、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車輛傷害等)、野外作業事故(溺水、人員失蹤等)、基坑坍塌、自然災害等,并針對所有風險均編制了專項應急預案,應急預案體系如圖1所示。
企業在專項預案中按照常規模板將火災專項預案放在了第一位,在具體的預案中分析了辦公室火災、施工現場火災等,但應急處置程序和措施并沒有分情況進行編制,缺乏可操作性和針對性,而火災事故對該企業來說并非多發事故;野外作業事故專項預案中分析了溺水和人員失蹤,但是考慮到該企業的作業活動范圍,人員失蹤的可能性并不大;人身傷害事故專項預案力求涵蓋所有可能發生的人身傷害類型,個體傷害類型和群體傷害等混在一起,沒有分重點和主次,接下來的應急處置程序和措施的編制很難較好的進行;自然災害專項預案中包含了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而關于自然災害方面,企業的主要職責是在災害來臨前做好防災工作。圖1的應急預案體系,針對性較差,并不能一目了然的讓企業確定自身生產活動過程中的應急防范重點,具體實施起來很難起到很好的效果。
2.2風險評估
根據該地勘企業作業特點,選擇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法進行風險評估。通過對該企業歷年的事故情況分析及對同類企業事故情況進行調研,以“以往事故發生頻率”(曾經發生過、未發生過、經常發生、其他單位曾經發生過)這一指標來輔助確定相應的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值,編制風險評估表(如表1所示),對企業主要生產活動(鉆井施工作業、巖土施工作業、野外地質調查)進行風險評估,得出各類危險因素的風險度值,從而進行重要性排序。
2.3優化后的應急預案體系
依據風險評估結果,對原有應急預案體系進行如下幾個方面的優化:
1)因野外地質調查作業各項危險因素的風險等級為“可能危險”,等級較低,因此無需單獨編制專項預案。
2)企業鉆井施工作業過程中,高處墜落和觸電的危險等級最高,為“高度危險”,鉆井施工中物體打擊、機械傷害因發生頻率高,達到“顯著危險”,其次是起重傷害、車輛傷害等,因此得出人身傷害事故是企業應高度關注的風險,因此將人身傷害專項預案放在了第一位,并且編制高處墜落和觸電現場處置方案。
3)巖土施工作業過程中基坑邊坡失穩坍塌的風險等級為“高度危險”,觸電、機械傷害風險等級為“顯著危險”,因此巖土施工專項預案明確為基坑坍塌專項預案,其他風險的應對在人身傷害專項預案中已經包含。
4)自然災害方面,根據企業的作業范圍和特點,其直接遭受地震、泥石流、洪水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其作業直接有影響的是大風和雷電天氣,因為將自然災害專項預案確定為“防風、防雷專項預案”,重點針對大風、雷電天氣進行預防,編制事故發生前的防范措施。
優化后的應急預案體系如圖2所示,優化后的應急預案體系體現了企業的生產作業特點,也使后續的具體應急預案內容編制更具針對性。
3.結論
通過風險評估進行于應急預案體系優化這一過程,總結其對應急預案編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解決了企業“要編制哪些預案”的問題,企業的應急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通過風險評估,對企業潛在的危險源進行梳理,評估出各類事故的風險等級,有針對性的對高風險的事故編制相應的應急預案才能最大的發揮應急預案降低事故損失的作用,針對性強了,企業的重視度就高了。
2)應急預案體系確定后,由于風險評估確定了各類危險源的具體風險等級或分志,企業在預案內容編制過程中,也能進一步突出主次和重點。
3)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等級的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可以使企業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生產經營活動中潛在的各類事故風險,進而加強相應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4)風險評估是一個全員參與的過程,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增強了員工安全防范知識的同時,也會在一定意義上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
參考文獻
[1]GB/T29639-2013. 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
[2]樊運曉.應急預案編制實務――理論實踐案例.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 (2010)24-0163-03
0引言
風險是指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危險是可能產生潛在損失的征兆。它是風險的前提,沒有危險就無所謂風險。風險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危險事件出現的概率;二是一旦危險出現,其后果嚴重程度和損失的大小。如果將這兩部分的量化指標綜合,就是風險的表征,或稱風險系數。
危險是客觀存在,是無法改變的,而風險卻在很大程度上隨著人們的意志而改變,亦即按照人們的意志可以改變危險出現或事故發生的概率和一旦出現危險,由于改進防范措施從而改變損失的程度。認識存在的風險是保障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安全生產風險評估體系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它是對社會經濟組織及其生產經營活動、生產經營場所的安全構成因素的作用進行評估量化,再經過一定的計算方法,得出一個量化結果,這個結果既能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安全現狀,又能預測其一旦發生事故的后果。
在企業生產領域,風險評估目的則是是將危險轉化成為安全的過程,是將危險帶來的挑戰作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的有效治理措施。它的最終目標通過對風險實施有效的控制,保障人身、財產安全,實現安全生產。
風險分析技術引入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之中,作為一種新興的預防生產安全事故手段,具有跨學科的特點。風險評估包括的內容很廣泛,例如可靠性工程學、失效分析、失效預測和預防、結構完整性評價和工業經濟預測與決策等盡在其中。不僅如此,由于工業領域危險源各式各樣,危險事故發生機理千差萬別,防范措施也因不同對象而異,經濟投資和決策方式也不盡一致,風險分析技術的研究內容和方法也隨不同工業類別或工藝過程、裝置的不同而迥異。
風險分析技術做為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中預防生產安全事故手段,有針對性地研究生產領域風險的個性問題,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和實用價值。
1企業安全風險評估組織的建立
安全風險評估涉及面廣,技術性強,工作量大而且責任業大。首先應確定企業分級負責的安全風險評估組織機構,建立企業內的安全風險評估組織機構。廠級風險評估組織機構可由企業廠長或分管副廠長負責,生產、機動、技術、安全等職能部門代表組成風險評估小組,負責企業內的風險評估及危險源分級工作。其它部門或單位根據構成情況,由具有多種知識和能力的人參與,有助于提高評估的效果。
2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中開展安全風險評估范圍
企業內安全生產工作中風險評估的范圍應包括:
發現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后果的風險時,應進行風險評估。
針對動火作業、進入受限空間作業、破土作業、臨時用電作業、盲板抽堵作業、設備檢修作業、斷路作業、高處作業、起重作業、拆除作業、施工作業等特殊作業活動的風險評價,在作業開始前進行。
新建、改建、擴建、技改項目。
針對每一項檢修內容開展的風險評估。
針對各種變更開展的風險評估。
針對日常生產活動、異常現象處理開展的風險評估。
針對日常管理活動(所有進入作業場所的人員活動;危險化學品的裝卸、運輸和使用過程;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的使用、檢查和維護活動)中開展的風險評估。
針對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包括氣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等),開展的風險評估。
3 企業內安全生產工作中幾種常用的安全風險評估方法介紹
企業內安全生產工作中幾種常用的安全風險評估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檢查表分析法(SCL)、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法)、預先危險分析法(PHA)等方法。
3.1工作危害分析(JHA)方法
將一項作業活動分解為若干個相連的過程。
對每個過程的所有潛在風險進行識別。
針對每一個風險制定控制措施。
3.2安全檢查表(SCL)分析方法
先對一個檢查對象加以分解,確定需要檢查的若干個小項。
針對每一個小項,查找有關資料,確定檢查標準。
針對每一項檢查標準,確定未達標準的后果。
針對每一個后果,確定現有的控制措施。
針對每一項現有的控制措施,制定改進控制措施。
3.3作業條件危險性(LEC)分析方法
(1)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認為影響危險性的三個主要因素是: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用符號L表示。人出現在這種危險環境的時間,用符號E表示。發生事故可能產生的后果,用符號C表示。作業條件危險性,用符號D表示。其關系式如下:
D=L×E×C
D值大,說明該系統危險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變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或減少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或減輕事故損失,或調整到允許范圍。
(2)L、E、C的分數值如下:
表1發生事故的可能性(L值)
發生危險的可能性 分數值
完全可以預料 10
相當可能 6
可能,但不經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設想 0.5
極不可能 0.2
實際不可能 0.1
表2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E值)
出現于危險環境的情況 分數值
連續暴露 10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6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3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幾次暴露 1
非常罕見地暴露 0.5
表3事故發生后可能結果的分數(C值)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分數值
大災難,許多人死亡 100
災難,數人死亡 40
非常重,一人死亡 15
嚴重,重傷 7
重大,致殘 3
引人注目,需要救護 1
(3)危險性分數:根據經驗,危險性分數在70以下的因素被認為是低危險性的,一般說來可以被人們所接受,定為4、5級。危險性分數為70以上,定為1、2、3級,是不可容許的風險。危險性程度分級分數見表4:
表4危險性分數(D值)
總分 危險程度 等級
320以上 極其危險,停止工作 1
160~319 高度危險,要立即整改 2
70~159 顯著的危險,需要整改 3
20~69 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4
20以下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5
3.4預先危險分析(PHA)
找出分析對象存在的所有風險。
分析每一個風險產生的原因。
針對每一個原因,確定主要后果。
列出現有控制措施。
判定風險等級(按風險評價準則判定)。
提出建議糾正/預防措施。
3.5風險評價準則
風險評價準則是判定風險大小級別的準則,除作業條件危險性(LEC)分析法外,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檢查表分析法(SCL)、預先危險分析法(PHA)等方法辨識出來的風險,均需依據制定出的風險評價準則來判定風險級別,風險等級的大小用風險度來確定。
風險度等于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事件后果嚴重性的乘積,常用R表示風險度,L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S表示事件后果嚴重性。
各企業應結合企業自身實際制定風險評價準則,一般應依據以下內容制定: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設計規范、技術標準;企業的安全管理標準、技術標準;企業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
通常風險等級的判別準則如下例:
(1)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判別準則
等級 標 準
5 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或控制措施;
或危害的發生不能夠被發現;
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
4 現場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或控制措施,但措施不當;
或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
或在異常情況下必然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
3 現場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或控制措施,措施得當,但多數未得到執行或執行的偏差較大;
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
或在異常情況下可能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
2 現場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或控制措施,措施得當,僅偶爾未得到執行或執行的偏差較小;
或危害的發生能夠立即被發現;
或在過去曾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但很少發生。
1 現場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或控制措施,措施得當,全部得到執行且無偏差;
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后果嚴重性S判別準則(三種情況綜合判別時取其最大值)
等級 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 人身傷害 財產損失/萬元
5 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 死亡 >50
4 違反行業的標準或規定 喪失勞動能力 >25
3 違反相關方的規定或要求 傷殘或慢性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10
2 違反公司的制度、規定、操作規程 輕微受傷,很快治愈 ≤10
1 完全符合 無傷亡 無損失
其中財產損失部分應根據企業的規模、形式、運行方式等具體確定。
(3)風險度R(=L×S)判定準則
風險度 風險等級 應采取的行動和控制措施 實施期限
20~25 特大風險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 立即
15~16 重大風險 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評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風險 建立控制目標和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和檢查 2年內治理
4~8 可接受風險 可考慮建立控制目標和操作規程,但需定期檢查 有條件時治理
1~3 可忽略風險 無需采取任何措施
(4)風險接受準則。對于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的結果,人們往往認為風險越小越好。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減少風險是要付出代價的。無論減少危險發生的概率還是采取防范措施使發生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都要投入資金、技術和勞務。通常的做法是將風險限定在一個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根據影響風險的因素,經過優化,尋求最佳的投資方案。“風險與利益間要取得平衡”、“不要接受不必須的風險”、“接受合理的風險”等,這些都是風險接受的原則。
制訂可接受風險準則,除了考慮人員傷亡、建筑物損壞和財產損失外,環境污染和對人健康潛在危險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美國國家環保局和國際陌生組織頒布的致癌風險評價準則、健康手冊、環境評價手冊、環境保護的優先排序和策略、空氣清潔法的風險管理等,都是風險可接受準則制訂的依據。
風險可接受程度對于不同行業,根據系統、裝置的具體條件,有著不同的準則。由于風險評估技術還存在不少問題。在基礎研究、方法和模型的建立,可信度和特殊化學物質數據庫的建立等都是目前各國竟相開發的領域。特別值得提及的是風險規范、標準的制訂,這是大勢所趨,無疑地應該引起重視。
4結語
本企業自將風險評估應用到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以來,收到明顯效果,2009年全年計發生廠控事故13起,較2008年18起下降27.7%。事故直接損失15.75萬元,較2008年281.85萬元下降了94.4%。事故總損失349.03萬元,較去年652.5萬元下降了46.5%。設備完好率大幅提升,故障率明顯下降,備品備件消耗從2008年的2871萬元下降到2009年的1989萬元,減少費用800余萬元,同比降低27%。
安全生產,重在預防。說明安全預防的重要性。做好企業內安全生產工作中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對提高安全生產的預控能力,從源頭上防范事故的發生,消除生產安全事故帶來的損失,實現安全生產將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羅云,等.現代安全管理原理[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通過開展風險評估,摸清底數、明確責任、強化措施、精準防治,有效控制事故風險,及時消除安全隱患,規范基層風險管理,落實“一案三制”,提升全市事故災難應急處置能力,為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二、工作目標
鎮街的風險評估完成率達到90%以上;各有關部門對本行業(領域)進行風險評估,重點行業(領域)完成率達到80%以上。重點風險目標得到有效防控,安全隱患及時進行整治,基層應急管理進一步規范,應急處置能力得到提升。
三、工作內容
各級各部門要結合本地區、本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實際,按照《基層安全生產風險評估導則》(見附件1)要求,做好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
(一)前期準備
各級各部門應制定風險評估工作方案,分區域、分行業落實責任單位和人員,明確評估對象與范圍,確定方法程序和時限要求,組建評估組;收集相關法規、標準和事故案例等資料。
(二)風險評估
各級各部門按照確定的評估程序開展風險評估,認真梳理地區、行業(領域)的風險類型和級別,明確防控目標,核查應急資源。
識別風險類型。在合理劃分評估單元的基礎上,梳理危險有害因素,明確危險點,識別風險類型。上級網格要以鎮街、行業、主要生產經營單位等下一級網格為基礎,結合評估對象所在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行業特點、危險有害因素分布及狀況等劃分評估單元;從廠址、總平面布置、建構筑物、物質、生產工藝與設備、公用工程及其輔助設施、作業環境、安全管理等方面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辨識。
分析風險程度。加強事故隱患較多單位、危險源較集中區域、高危行業的風險分析,重點做好風險承受能力與控制能力的分析。依據同類(或相近)企業發生的事故案例進行類比分析,對高危行業采用重大事故模擬分析,并結合危險、有害因素及周邊情況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確定可能受影響的周邊單位和人員。風險承受能力的分析可從風險影響范圍內人群的心理素質、防災應急知識、經濟能力,設施的承受能力等方面進行,可采用情況報告、專家分析和專項調研等方法。風險控制能力的分析可從預警預測能力、應急預案、應急組織體系、應急處置能力、應急資源保障水平等方面進行。可選擇安全檢查表法、預先危險性分析、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事故后果模擬分析法等定性、定量評價方法。
評定風險等級。評估風險因素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可利用LSR等方法判定風險級別。
形成評估結論。提出危險有害因素引發各類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的預測性結論,給出評估對象在評估條件下是否與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標準、規章、規范的符合性結論。明確評估對象可能存在的主要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確定重點防控目標。
(三)風險控制
各級各部門針對評估中梳理出的隱患風險,要加強整改防控并積極落實相關應對措施。
加強防控,及時預警。各級各部門要指導督促企業結合安全隱患自查自糾和風險監控點上報,明確風險目標并加強防控;對于新發現的重大危險源,要按規定程序立即報區市安全監管等部門;對于重大隱患,要立即采取必要的預警防控措施,并在第一時間報至上級有關部門核實。
落實責任,及時整改。各級各部門要對評估分析出的安全隱患和風險實施分級管理,落實屬地安全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以及安全隱患和風險點單位的主體責任,各級領導要加強對基層定點單位的監督檢查。針對安全隱患和風險,要及時制定整改防控措施并積極落實。
完善預案,核實資源。針對評估中核實的隱患和風險,制定科學應對措施,調整完善有關應急預案;依據應急能力與風險相適應的原則,落實各類應急資源;規范基層應急管理,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四)評審總結
各級各部門按期完成評估報告的編制并報至上級主管部門。上級主管部門要組織專家對評估報告進行評審。各級各部門完成評估后,要及時在網格化監管平臺提報評估報告及工作總結。
四、工作步驟
結合我市安全生產工作安排,年風險評估工作按“準備、評估、評審、總結”四個階段進行:
(一)準備階段(時間:4月30日前)
各級各部門制定風險評估工作方案,落實責任人員,明確評估對象與范圍,確定方法程序和時限要求,組建評估組;收集相關法規、標準等資料和相關事故案例等內容。
(二)評估階段(5月1日至6月10日)
各鎮街應在5月15日前完成本轄區風險評估,并將風險評估報告提報至市政府安委會辦公室;各有關部門于5月25之前完成本行業(領域)的風險分析;在6月10日之前完成本網格的風險評估,形成風險評估報告,并上報市政府安委會辦公室。
(三)評審階段(6月11日到6月30日)
市政府安委會將于6月底前組織有關部門及專家完成對各鎮街及各有關部門的風險評估報告的評審工作。
(四)總結階段(7月1日到7月10日)
各鎮街及各有關部門要結合評審意見對風險評估報告進行修改完善。各級各部門須于7月3日前通過網格化系統提報本網格的風險評估報告和工作總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鎮街及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成立風險評估工作領導小組。在組織領導本級網格風險評估工作的同時,指導督促下一級網格落實風險評估責任,鼓勵引導社區級網格開展風險評估。
(二)統一部署,分級實施。各級各部門要制定工作方案,統一部署風險評估工作。根據本地區、本行業(領域)的特點、企業類型、危險有害因素分布及狀況等情況,做好分級實施的工作安排,合理分配任務,逐級負責落實,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評估工作。
條例(草案)要求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對可能影響本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潛在危害進行風險分析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管理措施,及時報省政府有關部門,為政府和有關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條例(草案)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管理、農業投入品的管理、農產品的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及包裝和標識管理等均做了要求,以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各個環節的安全。特別是對農產品產地的嚴格管理和建立產品準出、市場準入機制等成為該條例(草案)的亮點。
農產品產地是農產品生產的源頭,產地的生產環境和條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直接影響。條例(草案)對農產品產地監管作了三方面重點規定:一是農業環境監測機構應當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對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進行動態監測與評價;二是鼓勵、支持農產品生產者按照國家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三是保護農產品產地環境,防止產地環境污染。
農產品經營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重要環節,是保證廣大群眾消費安全的重要關口。條例(草案)特別要求農產品要實行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對實行這一制度的農產品名錄、市場名錄及實施時間,由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報省政府公布。同時,列入名錄的農產品,應當附具產地證明、相應的質量安全認證標識或合格證明,方可進入市場銷售;對沒有附具相關證明和標識的農產品,不得運出產地、進入市場。
據悉,根據規定,條例(草案)還將進一步征求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改和補充完善,并提交省人大常委會議再次審議。
鄒城技術服務助食用菌產業升級
近兩年來,山東省鄒城市大力實施食用菌優先發展戰略,采取多項技術服務措施,提升產品品質和產業競爭力,使食用菌產業不斷提檔升級。目前,該市食用菌種植面積發展到626萬m2,涌現出專業村100多個、專業戶1萬戶,年產鮮菇10萬多t,產值超10億元,菇農年人均收入8 600元。該市先后榮獲全國十大食用菌主產基地縣、全國食用菌生產先進單位、全國“小蘑菇新農村行動”十強縣等榮譽稱號。
鄒城市充分利用標準信息服務平臺,為企業搜集《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無公害食品食用菌》、《有機食用菌產地環境要求》、《食用菌熱風脫水加工技術規范》等30余項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建立標準體系,覆蓋食用菌菌種、種植、栽培、加工等環節。并將標準技術發放到基地、種植戶手中,用工業標準化理念指導農業生產經營。從菌種選育、栽培到加工、銷售實現全過程標準化控制。
該市還積極支持企業創品牌產品,推動企業延長產業鏈。依據《食品標簽通則》對企業產品包裝、標簽、標志進行設計,既合法合規,又彰顯企業特色,利于消費者接受、歡迎。幫企業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積極開展產品、產地認證及綠色標志使用申報,創市、省名牌,提升企業形象和產品檔次。派出技術人員向企業介紹熱風干燥和脫水技術,幫助龍頭企業搞好食用菌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延長產品適銷期,提高附加值。
“濰縣蘿卜”享受“貼身”氣象服務
走進青州市何官鎮進潘蔬菜基地,入口處一個電子屏正在顯示棚內即時溫度、濕度、地溫等數據。每一個路過的菜農都能根據這個提示進行細節管理。進到大棚,一個精巧的小型自動氣象站立在大棚中央。這個氣象站可以監測氣溫、地溫、二氧化碳濃度、光輻射指數等多項指標,并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上級氣象系統。有了自動氣象站,菜農何時澆灌、何時增光、何時通風,簡單又方便,蔬菜質量明顯提高。
在昌樂將軍堂大櫻桃專業合作社,由于氣象臺在災害性天氣來臨前,不斷地把即時天氣預報用手機短信等方式告知社員,在2010年4月中旬的倒春寒期間,社員們及時生火造煙,提高溫度,全社26 hm2櫻桃安然無恙,避免了 150多萬元的損失。
據濰坊市氣象局局長王孝卿介紹,濰坊設施農業發展較快,對氣象服務需求旺盛。從2009年開始,濰坊氣象與當地供銷、農業部門合作,在蔬菜水果生產基地建立自動氣象觀測站場,開始進行大田內外的氣象觀測,為農民提供精細化的氣象服務和農事生產建議。同時為農貿市場和運銷大戶開展“ 點對點服務”。
濰坊市氣象局針對黃煙、大姜、蘿卜、草莓等早春地膜覆蓋或小拱棚種植生產服務需求,建立了能夠提供基地農業氣候條件分析的五要素自動氣象站;對冬暖式大棚內的蔬菜、瓜果、花卉等各類經濟作物,選擇主要生產基地,建立了大棚內四要素自動氣象站。在壽光蔬菜、 昌樂西瓜大棚內建立了小氣候自動氣象站,與寒亭河灘鎮“濰縣蘿卜”種植基地、諸城辛興鎮黃煙種植基地、昌邑苗木基地等建立的棚外自動氣象站,共同組成了現代農業氣象綜合觀測網,基本覆蓋了全市設施農業生產區域。
中國航天育種新品種達到60個
中國航天育種技術5月初取得重要進展: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培育的5個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了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認定。目前,中國航天育種新品種達到60個,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一畝地產辣椒5 000 kg,一根豇豆1 m長,一個茄子重1.5 kg……航天新品種有效提高了農作物產量。”航天育種專家包文生說,目前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的18個航天蔬菜新品種已經推廣到國內25個省區,累計推廣面積6.4萬hm2,其產量較當地主栽品種提高了10 %~30 %,航天辣椒中的維生素C提高了30 %~183 %。包文生是甘肅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這家科研機構經過10年的培育,已培育出18個航天果茄類新品種。航天育種新品種具有高產、優質、高抗的特點,能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在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進行的“產量表現”鑒定會上,在2007年至2008年的多點試驗中,航天育種新品種平均增產11 %~38 %。據中國農業部門統計,中國航天農作物新品種已經累計推廣240萬hm2,增產糧食13億kg,創直接經濟效益21億元。包文生說,“航天育種是中國獨有的育種方法之一,從已經推廣的效果看,培育出的品種都是優良品種,目前需要進一步加大科研成果的轉化力度,加快航天育種的產業化步伐。”
農業大棚也發電
坐落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沙溪鎮的薄膜太陽能有機農業大棚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壯觀。這是江西省首個集有機農業和環保能源發電一體化的薄膜太陽能農業大棚發電系統,預計年發電量15萬千瓦時。
“家庭農場”引領蔬菜種植新風尚
中圖分類號:X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35-0117-02
隨著我國建設智能電網的進程進一步推進,配電網的規模也在日益增大。作為對用戶供電的末端環節,配電網的安全生產管理一直是電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
1 配電生產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福州配電網管轄范圍以10kV電壓等級為主,電壓等級相對較低,面臨點多、面廣、線路長、設備老化、網架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是電網運行中的薄弱環節。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配電網安全運行問題也日益凸顯。基于配電網安全運行對設備安全、人身安全和電網安全的重要作用,必須采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配電生產安全管理措施。
2 配電生產安全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進行配電生產安全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防止和減少事故的發生。隨著電網公司對配電安全生產管理的重視度日益提升,采取了多項改善措施,很多電力企業在配電生產安全管理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受到裝置、人員、工作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習慣性違章、工作票、操作票執行不規范等情況依然存在,配電網安全事故依然未能
杜絕。
究其原因,很多企業在配電生產安全管理中采取的措施不夠體系化、科學化和規范化,未能形成一個整體的約束體系,零散的措施實施未能切實有效地將配電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到點到位。所以,面對配電網頻發的故障問題,應該積極推行科學化和規范化的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
2.1 配電生產安全管理的科學化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電力企業也日益融入市場競爭,向著現代企業制度不斷過渡。受到傳統的壟斷體制因素影響,我國配電生產安全管理還存在很多陳舊的管理觀念,要實現其科學化發展,應該破舊立新,注重科學管理轉變。
2.1.1 配電生產安全管理意識的科學轉變。電力系統中傳統的安全意識停留在關注“事后管理”,安全生產管理手段相對滯后,僅在發生事故后才進行分析,采取補救措施。科學的配電生產安全管理觀念應該變“事后管理”為“流程管理”,注重事前的風險分析和控制,通過科學、規范、精細的流程要求,幫助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安全習慣,將事故消除在萌芽狀態,實現事前預防,消除配電生產隱患。
(1)加強隱患排查,優化電網結構,提升設備可靠性。開展對配電設備運行隱患的排查,隱患排查包括配電網運行結構的合理性排查,陳舊設備或家族性缺陷設備排查以及超期服役設備排查。通過排查建立檔案,制定科學合理改靠方案,提升配電網設備安全可靠運行。
(2)安全培訓教育科學化,提升安全規范意識。現有安全培訓教育均提倡以幫帶教育為主,授課方式也是以老師傅的經驗教育方式為開展途徑,缺少創新的、科學的培訓方式和生產流程規范入腦入心的培訓。雖然電力企業日前以推行作業流程規范化,實行現場質量控制卡,但“控制卡”是否科學、現場執行情況是否執行到位,未能有規范科學考證。
通過制作規范科學模擬仿真的各工種、各專業標準作業流程培訓模式,從新員工培訓抓起,規范作業方式,提高安全規范意識。
2.1.2 配電生產安全管理措施的科學轉變。首先,在配電生產安全的監管方面,應實現從強制監督到員工自發安全行為的轉變。傳統的電力安全管理以強制監管為主,并與獎懲掛鉤來糾正員工的習慣性違章。據統計,電力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一線員工的安全意識不強、工作流程不清或專業技能欠缺造成的,所以,從提升管理效率應從自發性出發,科學的配電生產安全管理應該通過對基層員工的培訓,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建立強烈的安全意識,提升他們對風險辨識和評估的專業能力,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使得配電安全管理的理念深入員工內心,成為他們的自發行為。其次,在配電安全的措施方面,應該實行安全風險評估的管理方法。即:提前預測系統風險,并給出定性和定量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給出控制措施,集中于對安全風險的分析和判斷。
2.2 配電生產安全管理的規范化
配電生產安全管理的規范化集中表現為管理功能的模塊化,結合配電網生產安全管理的實際,將配電生產安全管理分為9個單元:安全管理單元、風險評估與控制單元、應急與事故管理單元、作業環境單元、生產用具單元、生產管理單元、職業健康系統單元、能力要求與培訓單元、檢查與審核單元。
上述9個單元不僅涵蓋了配電生產中常見的幾個部分,還進行了適度地延伸,搭建了配電生產安全管理的框架,形成了安全生產管理的體系。按照配電生產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要求各供電企業進行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組織。
2.2.1 注重現場工作的規范性和系統性。例如,針對線路相關設備的巡查和維護,線路運維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包含:是否提前制定了巡查計劃線路巡查計劃的可行性是否審核并獲得批準線路巡查過程是否按照計劃順利進行如未順利進行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線路巡查中發現的問題是否進行了登記記錄問題是否進行了處理是否對處理效果進行跟蹤等。要求工作人員根據標準流程來開展工作,并在工作結束后,對形成的檔案進行分析和總結。
2.2.2 注重工作標準的規范性和系統性。如下圖1所示,除了現場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外,在企業具體工作標準的制定上,應該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建立規范的作業指導書來規范和管理日常安全工作。完善的設備管理和作業指導書有利于為企業的安全生產提供規范化的程序,進行科學的指導,確保即使是不同的人或沒有此類操作經驗的人,也能夠根據作業指導書來規范、統一標準地去開展工作,起到相同或相近的結果,達到配電生產安全管理的需求。
圖1 配電安全生產工作標準的規范性和系統性
2.2.3 注重管理工作的規范性和系統性。具體到配電生產安全管理的9個單元,可以歸納為:
安全管理單元。安全管理單元的規范化主要包含:安全生產方針明確、具備安全生產責任制、具有完善的相關流程與規定等。
風險評估與控制單元。風險評估與控制單元的規范化主要包含:具備標準化的電網風險評估、設備風險評估、作業風險評估以及環境和健康風險評估措施,能夠根據相關原則對配電生產各個環節的風險進行評估。
應急與事故管理單元。應急與事故管理單元的規范化主要包含:具備統一的事故應急預案、專項問題預案、現場和應急物資處理方案等。
作業環境單元。作業環境單元的規范化主要包含:對于配電生產中接觸的作業環境,有統一的要求,包括標識和劃線管理、通風通光條件、建筑物的照明、消防、安保系統等。
生產用具單元。生產用具單元的規范化主要包含:生產用具的編號管理和定期檢查、設備的規范存放、生產用具的操作規范化、檢查與維護的規范化。
生產管理單元。生產管理單元的規范化主要包含:工作票和操作票的填寫規范化、具有齊備的運行值班和巡檢規范及記錄、設備臺賬規范完整、五防裝置功能齊備、作業過程控制有序等。
職業健康系統單元。職業健康系統單元的規范化主要包含:定期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針對不同的性別、崗位、工種定期進行體檢,設置專業急救員,對危險物品和廢料進行有效處理等。
能力要求與培訓單元。能力要求與培訓單元的規范化主要包含:制定統一的培訓計劃和方案,定期對員工進行評估、針對新員工和轉崗員工定期開展培訓等。
檢查與審核單元。檢查與審核單元的規范化主要包含:定期安全檢查、重大節日前安全檢查、迎峰度夏和防洪防汛等專項檢查、特殊時期保供電檢查、對作業環境和安全用具管理的定期檢查、企業內部定期內審和管理評
審等。
3 結語
作為聯系電力系統與電力用戶之間的紐帶,配電網的安全運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安全風險評估的管理方法正日益深入,配電生產安全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也進一步推進,電網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張洪杰.配電網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J].企業技術開
發,2011,(3).
[2] 王凌志.對配電網安全管理問題的研究[J].大科技,
2011,(10).
一、風險管理的定義及在鐵路管理中的應用
(一)定義
風險管理一般是指減少因為風險造成的安全事故,對鐵路的風險進行評估,對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判定等等。根據這些風險來制定相應的措施來避免安全事故發生,保證機車安全行駛的整個過程。廣義的風險管理是對整個系統中的人、事情以及大的環境進行管理;狹義的風險管理是對風險因素進行管理控制,針對不同的理解會采取不用的管理方式。
(二)在鐵路管理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安全風險管理也隨之興起和發展。鐵路中的安全風險管理就是對機車的實際安全情況進行了解,針對具體的情況進行風險管理,通過評估、預測、監控等手段來減少事故的發生,保證機車的安全。隨著安全風險管理的應用和發展,鐵路安全風險管理是在傳統的安全管理基礎上的創新和補充,根據機車安全管理工作的規律和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措施來解決風險問題,這是保證鐵路事業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
二、鐵路檢修生產安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鐵路檢修生產安全風險管理主要是針對在對機車的設備進行檢修時,進行相應的風險評估,避免機車在運行時出現狀況所進行的管理。隨著鐵路事業的發展,鐵路部門的領導越來越重視鐵路的安全風險管理,加大了相應的工作力度,但是現今的鐵路檢修生產安全風險管理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檢修人員對機車的設備沒有進行徹底的檢修,風險評估結果不科學,影響了后期風險管理計劃的制定;檢修員工的職業素養有待提高,缺乏專業的檢修知識,對機車的檢修工作沒有正確的認識,忽視了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鐵路風險管理工作缺乏規范的工作準則,工作人員在進行工作時沒有明確的方向和正確方式的指導,影響到檢修工作的質量,也不利于員工的發展,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鐵路檢修生產安全風險管理工作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加強風險管理工作刻不容緩。
三、有效提高鐵路檢修生產安全風險管理與控制的措施
(一)重視風險源的預測
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意識是進行鐵路安全風險管理工作的基礎。在風險管理過程中,要重視風險源的預測,對風險源的正確預測可以有效的提高風險管理工作的效率。對風險源進行預測一般是根據鐵路檢修部門提供的原始資料來進行判定,根據以往機車出現事故的風險分析來進行風險源的預測。鐵路檢修生產安全的風險可以分為大風險可小風險。大風險是風險管理工作的重點,要對大風險的風險源進行正確的判斷,找出造成事故的原因,并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問題。但是在進行大風險管理時,也不能忽視小風險。小風險雖然在短期內不會造成機車的安全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小風險也會對機車的安全造成致命的威脅。所以在進行檢修工作時,既要重點的解決大風險,也不能忽視小風險的危害。
(二)成立專門的風險評估部門,加強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工作內容復雜,不僅要對風險進行評估,還要根據評估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問題,風險評估是基礎,沒有專門的部門進行評估,會嚴重地影響到下階段的工作,所以為了保證評估的質量,成立專門的評估部門十分必要。評估部門根據評估的數據,對風險系數程度進行分析排列,有利于后期的風險控制的管理。找出風險之間的聯系,排除潛在的風險因素,根據分析的結果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方案,這樣的方式不僅簡化了工作程序,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提高風險管理工作人員的素質,增強員工的責任心
員工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整個風險管理工作的質量,因此提高風險管理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十分關鍵。風險管理人員自身要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樹立正確的管理理念,為今后的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鐵路部門也要加強員工的培訓,提高員工的工作技能。員工的專業技能得到提高后,要重視員工責任意識的培養,員工只有重視自己的工作,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的效率,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四、總結
鐵路的風險因素不可避免,針對這些客觀存在的風險,我們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避免,提高機車運行的安全性。在進行鐵路安全風險管理時,根據實際的具體情況來制定適當的解決方案;員工要嚴格按照規范的制度進行工作,保證工作的質量;相關的部門也要加強管理,對風險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提高風險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員工的職業素養,采取高效的工作方式保證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為鐵路安全風險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有利的條件。真正實現鐵路檢修安全風險管理,鐵路部門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當前電力生產過程中,電力安全生產管理屬于十分重要的內容,在保證電力生產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及意義。在當前電力安全生產管理中,通過對風險管理進行較好應用,可使管理水平及質量得以有效提升。所以,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相關管理工作人員應當對風險管理加強重視,并且對其進行合理應用,在此基礎上保證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得以更好開展。
1電力安全生產管理中的風險管理流程
首先,目標規劃。在電力安全生產風險管理中,風險目標規劃屬于首要任務,其所指的就是電力企業內部管理部門在綜合分析外部環境及內部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對企業發展一定時期內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目標、重點及政策與措施等相關內容給出具體整體規劃。對于完險管理目標規劃而言,其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對企業內部及外部形勢進行準確判斷,對組織管理目標進行確定,目標實現的相關方針策略,管理實施中重點措施,還包括相關技術內容等。
其次,風險識別。在風險管理目標計劃完成之后,便需實行風險識別,其在風險管理技術方面屬于首要環節,在電氣安全生產方面也屬于基礎環節。對風險識別而言,其功能主要包括在電力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發現能夠可能存在的相關安全風險,并且對風險發生具體部位識別。
第三,風險等級排序。對于風險等級排序而言,其主要就是通過兩個基本變量將風險值確定,而風險值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風險發生可能性以及風險發生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風險值越高,則表示風險就越高。在風險等級估算過程中,應當注意風險等級排序所具備價值需要通過比較才能夠得到實證,需要通過等級估算所得到具體對象與常規安全生產檢查活動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使風險等級排序的作用得以具體體現。
第四,風險評估。電力安全生產管理方面,風險評估方法主要就是綜合性安全評估、風險專項調查以及現場核查等相關內容。利用定性及定量相結合形式確定評估結果,依據評估結果通過不同方式針對其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對電力企業內管理單位進行提醒及預警,從而使其能夠及時對風險進行處理[1-2]。
2電力安全生產管理中風險管理的有效應用
2.1系統全面地實施風險管理
在電力安全生產管理過程中,應當使風險管理在各個領域內貫穿,使風險管理的系統性及全面性得到較好保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使有效預防得以較好實現。在風險管理中應當積極實現全員參與,避免停留于形式層面,風險評估小組內成員能夠代表每個專業、行業及階層,避免出現片面情況,風險管理手段應當保證全面,對于不同級別風險應當選擇不同管理手段。此外,在風險管理過程中應當注重其系統性,對于各個領域及環節風險管理均應當保證實行各個方面相關操作,避免由于缺乏統一計劃而導致管理措施無法實行情況出現,最終對管理效果產生不良影響。此外,為能夠使風險管理系統性得到更好保證,還應當使風險管理及生產管理進行有效結合,使兩者形成統一整體,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電力生產中風險的有效控制。
2.2轉變電力生產安全管理理念
在電力生產安全管理過程中,風險管理屬于管理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在當前電力生產安全管理過程中,很多電力企業領導及管理人員對于風險管理仍缺乏充分重視,風險管理理念仍舊比較落后。所以,在實際風險管理過程中,應當對風險管理的科學性加強認識,與電力生產實際情況相結合,對風險管理理念不斷進行更新,從而使其能夠符合時展,在全面控制安全生產及系統培訓員工的基礎上,使員工職業素質得以提升,在安全生產管理方面積極構建系統性監控平臺。另外,在實際風險管理過程中,應當依據實際管理情況準確評估風險管理水平,對于錯誤風險管理方法應當積極改進,在此基礎上使風險管理的預防監控作用得以更好發揮,使電力安全生產能夠得到更好保障。
2.3在風險管理中需結合實際生產情況
在電力生產安全管理過程中,為能夠使風險管理效果得以更好發揮,不但要注意遵循系統性原則及全面性原則,還應當使風險管理及實際電力生產情況進行密切結合,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保證風險管理理論及經驗在實際生產中得以更好應用,才能夠使風險管理效果得以最大程度發揮。另外,在實際風險管理過程中,相關管理工作人員應當與一線員工之間加強溝通與交流,對于一線員工訴求應當認真傾聽,對于員工意見及建議應當積極聽取,從而保證風險管理與事故類型積極作業方式實行有效結合,從而保證風險管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揮最理想效果。此外,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還應當依據實際工作情況及工作進度適當調險管理內容,從而使風險管理能夠滿足實際發展需求,使風險管理得以持續改善,為安全生產提供更好保障[2-3]。
3結語
在當前電力安全生產管理過程中,風險管理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并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較好應用風險管理模式也就十分必要。在實際管理工作過程中,相關管理工作人員應當在掌握風險管理流程的基礎上,通過有效方式對風險管理進行合理應用,從而使其作用得以更好發揮,使其能夠得到理想理想的成果,保證電力生產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學軍.風險管理在電力安全生產管理中的應用[J].低碳世界,2016(20):129-130.
關鍵詞:
安全生產;風險評估;變電運行;應用
安全工作,事關經濟和民生,隨著科技提高,現代化發展加速,電力已成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離不開的能源,其需求量之大、使用范圍之廣,使得變電運行安全管控工作和相關安全風險評估在電力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中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而安全風險評估則對變電運行提供了切實可靠的安全保障。
1安全風險評估對于變電運行班組管理的作用
安全風險評估在變電運行班組管理中具體指檢查和評價變電系統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和隱患,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辦法,從而達到規避風險和實現生產安全的目的[1]。變電運行一線班組的傳統管理工作中,安全風險的評估工作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電力系統中各項管理工作的不斷規范化和細致化,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應結合實際,不斷提高和加強。
1.1變電設備的運行維護極端重要
隨著電力行業發展日新月異,用戶對電力能源的安全性、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電網設備的運行要安全可靠,而變電設備運行系統的日常維護和故障隱患的及時排除就顯得至關重要。變電設備須先完成倒閘操作,也即根據檢修計劃和調度指令進行設備運行狀態改變,而后才能實施檢修。設備巡檢及倒閘操作是變電設備運行維護的主要工作,直接影響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變電設備的運行和維護在整個電網系統運行中占據了極端重要的位置。
1.2變電運行管理中急需加強安全風險管理
在變電系統運行中的班組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安全隱患和管理漏洞,抓好風險評估,加強管理和預防,是保證變電設備安全運行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提高安全風險意識。傳統工作模式及管理方式都相對輕松,安全防范意識薄弱,部分員工僅限于抄電表和打電話的工作形式,巡檢設備時走馬觀花,對于監盤也不認真,記錄不能及時填寫,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停留于表面而不深入思考,思想上的放松才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二是細化安全風險的評估工作。一線員工普遍對于已有的安全生產相關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不夠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實際執行中更是大打折扣,甚至僅流于形式走過場,嚴重影響了安全風險的評估效果。
2變電運行班組管理中安全風險評估的應用方法
基于工作內容和性質,變電運行中的安全風險評估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各方面的協同配合,就一線班組而言,風險評估的管理工作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基本策略是通用不變的。
2.1轉變觀念,強化意識,加強重視安全生產工作的自覺性
“安全為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要想深入員工內心,離不開管理部門的合理有效的管控措施。管理部門應該增加必要的教育培訓投入,組織員工系統全面地學習技術規范和有關規定,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各種操作規范及各項反措。通過系統全面深刻細致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演練,強化員工的自我管理、約束和教育意識,時刻緊繃安全生產這根弦,轉變散漫隨意的工作作風,重新樹立“安全創造效益”的理念。從根源上切除思想隱患,為變電設備安全正常運行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
2.2改革安全風險評估在變電運行中的工作程序
依循電力運行規律,結合變電運行實際,積極創新,使安全風險評估程序更加科學可行,為變電運行提供更加切實有效的安全保障,是電力發展的新要求。以安全風險評估的基本要求為基礎,把降低風險和實現安全作為目標,借由危險的識別、研判、預估和比較,得出正確判斷,向相關人員提供準確結論,以便其做出合理決策,從而保證變電運行安全無礙[2]。在規范的變電運行安全評估過程中,首先要檢查變電設備,查找是否存在風險隱患,若有風險,需進一步評測風險等級進行閉環管理。若風險比較大,就要作出解決問題的判斷,即風險等級是否超出正常區間,如若在正常區間內,判斷結果為非緊急風險;如若超出正常區間,必須提醒有關人員采取措施降低風險。落實措施后,再度進行安全風險評估,不斷如此循環,建立風險分析、評估和處理問題的有機良性循環,從而達到降低風險和保證變電運行安全的目的。
2.3強化安全風險評估細節管理
管理班組應特別重視安全風險評估的細節管理工作,明確責任、落實措施,使安全風險評估工作逐步常態化、規范化、精細化。實際操作中,應在相關評估標準的基礎上,綜合管理生產環境、生產機械設備、安全防護用具、作業人員素質和現場管控等各方面,實時評估結合定期評估,自身評價結合上級評估,采取科學合理的評估措施,扎實深入開展安全生產細節評估,確保誰評查誰負責[3]。對發現的各類風險隱患應進行科學全面的分析,查找產生根源,劃分等級大小,按照風險等級大小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和應急方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整改計劃,強化落實措施,進而消除風險隱患,鞏固安全生產基礎。
3總結
變電運行的工作特點是設備量大、工作煩瑣。變電站設備種類多、區域分散、采用運維站及運維一體模式后,變電站人員精減,運維人員由多向精轉變提升,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安全風險評估在變電運行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逐步建立全方位、科學化的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完善管理機制,實現變電運行的安全有效管控,不斷規避隱患、弱化并消除風險,才能使變電運行的運維一體模式持序安全平穩地深入推進。
作者:林東棟 單位:國網廈門供電公司
參考文獻
一、充分認識開展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的意義
精細化工生產中反應失控是發生事故的重要原因,開展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等級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對于保障企業安全生產意義重大。開展反應安全風險評估也是企業獲取安全生產信息,實施化工過程安全管理的基礎工作,加強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必然要求。當前精細化工生產多以間歇和半間歇操作為主,工藝復雜多變,自動化控制水平低,現場操作人員多,部分企業對反應安全風險認識不足,對工藝控制要點不掌握或認識不科學,容易因反應失控導致火災、爆炸、中毒事故,造成群死群傷。通過開展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確定反應工藝危險度,以此改進安全設施設計,完善L險控制措施,能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有效防范事故發生。
二、準確把握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范圍和內容
(一)企業中涉及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和金屬有機物合成反應(包括格氏反應)的間歇和半間歇反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要開展反應安全風險評估:
1.國內首次使用的新工藝、新配方投入工業化生產的以及國外首次引進的新工藝且未進行過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的;
2.現有的工藝路線、工藝參數或裝置能力發生變更,且沒有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報告的;
3.因反應工藝問題,發生過生產安全事故的。
(二)精細化工生產的主要安全風險來自于工藝反應的熱風險。開展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要根據《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導則(試行)》(見附件)的要求,對反應中涉及的原料、中間物料、產品等化學品進行熱穩定測試,對化學反應過程開展熱力學和動力學分析。根據反應熱、絕熱溫升等參數評估反應的危險等級,根據最大反應速率到達時間等參數評估反應失控的可能性,結合相關反應溫度參數進行多因素危險度評估,確定反應工藝危險度等級。根據反應工藝危險度等級,明確安全操作條件,從工藝設計、儀表控制、報警與緊急干預(安全儀表系統)、物料釋放后的收集與保護,廠區和周邊區域的應急響應等方面提出有關安全風險防控建議。
三、強化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運用,完善風險管控措施
(一)涉及的反應工藝危險度被確定為2級及以上的,要根據危險度等級和評估建議,設置相應的安全設施和安全儀表系統;反應工藝危險度被確定為4級及以上的,在全面開展過程危險分析(如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基礎上,通過風險分析(如保護層分析)確定安全儀表的安全完整性等級,并依據要求配置安全儀表系統;對于反應工藝危險度被確定為5級的,相關裝置應設置在由防爆墻隔離的獨立空間中,并設計超壓泄爆設施,反應過程中操作人員不應進入隔離區域。企業要優先通過開展工藝優化或改變工藝路線降低安全風險。
(二)企業要把反應安全風險評估作為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新建項目要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結果為依據,開展工藝設計及安全設施設計,保證各項安全控制措施落實到位;相關在役裝置要根據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結果,補充和完善安全管控措施,及時審查和修訂操作規程。
(三)企業要保證設備設施滿足反應工藝安全要求,根據反應安全風險評估情況,建立關鍵設備設施清單,定期開展檢查、維護和維修,要確保泄放、冷卻、降溫等設施和安全儀表等系統的完好、可用。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崗位操作培訓,保證崗位操作人員熟練掌握本崗位反應安全風險,嚴格執行崗位操作規程,不斷提升操作技能。要根據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崗位應急處置方案和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強化定期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各有關企業要高度重視,聘請具備相關專業能力的機構組織開展評估。企業要加大對工藝反應測試分析條件的投入,培育專業工程技術人員,逐步形成自身開展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的能力。
(二)有關企業要確保列入評估范圍的新建裝置在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建議書前,完成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對相關在役裝置要制定計劃逐步開展,根據評估結果完善風險控制措施,努力降低安全風險。從2020年開始,凡列入評估范圍,但未進行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的精細化工生產裝置,不得投入運行。
(三)地方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指導和督促相關企業開展反應安全風險評估,積極跟蹤評估結論,掌握并研判本地區有關企業的風險情況。積極培育具備條件的反應安全風險評估機構,鼓勵具備條件的有關科研單位提供技術服務支持,加強技術人才隊伍培養,配備完善實驗測試設施,規范服務工作,提高反應安全風險評估能力和質量。
請各省級安全監管局及時將本指導意見精神傳達至本轄區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及有關企業。
附件: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導則(試行)
危險源即煤礦的生產運行過程中,能夠對職工生命財產造成威脅、能夠對生產安全造成威脅的不穩定因素的基本來源;煤礦企業生產管理過程當中,造成安全事故的起因即危險源,危險源在煤礦企業的建設、生產、改造等環節中均存在。因此,在煤礦企業的風險預控管理中,對危險源進行辨識是最主要的內容。進行危險源的辨識工作時,要對煤礦的特點進行全面的考慮,同時做好危險源的分類工作,并且參照危險源的特點,依靠人力資源、機械設備等因素的支持對危險源進行檢測[1]。
1.2安全風險的評估
完成風險源的辨別工作后,就需對危險源進行風險評估,根據相關的風險評估結果對風險的可發生性及會造成的損失進行評定,并對風險的等級進行劃分。考慮到管理對象及風險等級,可將管理的措施及標準進行有針對性的編制,進而完成風險管理的規劃。煤礦企業需將編制完成的管理規劃向風險管理部門進行上報,之后由各科室的管理人員及現場的操作人員對管理規劃進行改進、補充及完善,以雙向反饋、審核、修改的方式對管理規劃進行查缺補漏。需注意的是在實際的生產運行過程中,一些生產活動會根據實際情況出現變化,因此,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等工作均需要根據實際生產狀況進行實時調整,以此保證管理工作呈現螺旋上升趨勢,并將PDCA管理模式很好地體現在生產運行的過程中[2]。
1.3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完成危險源識別的工作之后,就能很好的確定管理對象,之后根據管理對象和的特征,對相關的管理標準及管理措施進行規劃,以此對生產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危險源進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消除,進而避免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在制定管理標準的過程當中,需以國家及煤礦行業的相關安全生產標準為基礎,根據不同煤礦的特定制定不同的管理標準,管理標準不能一概而論,須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以滿足煤礦生產現場的安全管理需求。
2煤礦中風險預控管理模式的實施要素
2.1提升設備水平,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煤礦企業需對傳統的采煤方式進行改革更新,積極推廣高檔普采、輕型綜采等先進采煤方式,盡量選擇安全性及可靠性均較高的設備來進行煤礦的采集和生產,以此為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
2.2落實責任制度,優化組織結構
我國大部分煤礦企業的組織結構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管理制度也不夠完善。因此,監管部門需對煤礦企業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的考慮,強化組織結構建設及監管,建立健全煤礦企業的運輸、采集、挖掘等部門,同時配置相關的施工技術及管理人員,有效落實責任制度,以此為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3]。
2.3提高員工的專業水平,加強安全生產培訓
我國大部分煤礦企業均存在安全教育及崗位培訓不到位的情況,相關的監督部門需對煤礦企業的生產及經營過程予以充分的考慮,構建科學、合理且符合煤礦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的員工培訓體系,有效落實企業管理人員、操作人員的安全管理培訓工作,以此有針對性的避免煤礦生產運行過程中不安全行為及安全事故的發生。
2.4積極利用網絡技術,加強信息平臺的建設
煤礦企業的信息平臺建設可以加入產量的計量系統、安全監測及監控系統、員工定位系統等具有針對性的先進信息系統,以此實現信息間的查詢、調用、支持,進而提升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的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