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2: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急診分診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R54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2-213-02
心血管急診患者具有發病急、病情變化快的特點,并且疾病具有較高不可預測性和隨機性,因此必須要抓緊時間對其進行治療,提供治療效果[1]。本研究就我院68例心血管急診患者為例,對其臨床治療方法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8例心血管急診患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22~77歲,平均(49.2±3.6)歲;體重39~75 kg,平均(58.1±2.6)kg。39例患者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伴急性心肌梗死,19例患者為二尖瓣置換術后人工瓣失功急性左心衰,10例患者為馬凡氏綜合征急性左心衰。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3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依據患者的病情變化給予其調整血壓、改善心功能、營養心肌等治療,同時對其并發癥進行積極的處理,并督促患者臥床休息;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廣東省博羅先鋒藥業集團有限公司,Z44021269)和路路通治療,如果患者有冠心病,則每天1次對其靜脈滴注250 mL的復方丹參注射液,如果患者有腦血管疾病,則每天1次對其靜脈滴注20 mL路路通+250 mL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2~3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心臟復跳率及死亡率情況進行觀察統計,然后對其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的軟件包是SPSS18.0,各種數據的標準差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高于對照組的85.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心血管急診患者的病情特點
(1)具有較急的發病速度和較快的變化,將“時間就是生命”這一理念充分體現了出來。這就要求心內科醫師迅速作出判斷,給予患者及時的救治;(2)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心內科醫生無法對下一個患者的具體系統或器官疾病及輕重程度進行有效的預見;(3)具有較復雜的病情和較多的不確定性因素[2]。這就要求心內科醫生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術,具備廣博的知識體系,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積累有益的臨床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對心血管疾病的疑難急診進行有效的判斷,從而將誤診和漏診的幾率降低到最低限度;(4)通常情況下,患者并不是以某種疾病為主導,而是以某種癥狀或體征為主導;(5)具有較大的病情輕重差別。病情較輕的患者可以并發普通感冒,病情較重的患者會并發多器官衰竭、心跳驟停等癥狀;(6)患者及其家屬不理解。通常情況下,患者及其家屬給予癥狀的緩解和病情的穩定以極大的期望,沒有抓好治療的時間,從而造成瞬間心跳驟停等嚴重后果。
3.2 心血管急診事件的發作特點
(1)首診突發。大部分患者在首診時,并不認為心血管時間的發作隱患存在于自己身上,或即使知道自己有心臟病也沒有進行清晰的訴說;(2)其他疾病或癥狀掩蓋了心血管事件的發作隱患,比如,急性腹痛腹瀉等;(3)醫院醫護人員沒有充分重視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常常在面對突發的心血管事件時不知所措,特別是在留院觀察患者身上體現在尤為明顯;(4)醫護人員缺乏相關心血管急危重癥的急救專科知識。所有這些極易延誤搶救時機[3]。
3.3 心血管急診的防治對策
(1)醫院醫護人員應該對醫療核心制度及崗位責任制進行嚴格的執行。醫院相關領導應該對心內科急診醫護人員的崗位責任制進行嚴格的強調,包括急診工作制度、危重患者搶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從而保證嚴密觀察患者,使醫療質量和安全得到切實的保證;(2)給予病歷書寫制度以充分的重視。應該簡明扼要、準確及時、清晰明了地書寫急診病例,同時在對患者進行搶救時應該對搶救記錄進行及時的書寫;(3)不斷更新思維模式。應該積極運用降階梯思維方式,對急性心血管時間進行及早的識別[4]。同時,將多向思維模式有效樹立起來,全面掌握各系統疾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等常見多發急危重癥;(4)樹立勤會診、勤請示匯報的良好工作作風。一個醫護人員,不論經驗怎么豐富,知識面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懷疑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就應該給予患者認真詳細的會診,同時,還應該養成勤請示匯報的習慣,從而將醫療糾紛的發生率減低到最低限度;(5)對心內科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的重要性給予充分的重視。心內科護理人員應該嚴密觀察有心血管基礎的患者病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病情及情緒變化,一旦發現情況,則應該及時將其匯報給醫師;(6)對急性心血管時間的發生規律進行有效的掌握。冠心病在心臟性猝死中居于首位,同時心臟性猝死率與患者的年齡是呈正比例關系的,在一些地區,55~64歲的冠心病患者具有最高的猝死率[5]。在性別比例方面,男性猝死率顯著高于女性,而在猝死率增加的趨勢方面,男性早女性20年[6]。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上復方丹參注射液和路路通治療的觀察組,其治療總有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單純進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心血管急診事件具有獨特的病情特點和發作特點,我們應該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良好的防治。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能夠明顯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心臟復跳率和治療的總有效率,值得在臨床廣為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佩燕.獨特的急診臨床思維-降階梯式鑒別診斷[J].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7,4(3):1828-1829.
[2] 孫海濤,趙子彥.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晝夜節律及其臨床意義[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8,27(1):26-27.
[3] 馬巖.常見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癥狀識別[J].中國臨床醫生,2008,36(10):73-74.
[4] 王仲,壽松濤,計達.降階梯思維是科學的急診臨床思維方式[J].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7,4(4):1997-1999.
建筑減震[1]的優勢表現在地震歷程的中后期,建筑隔震[1]的優勢表現在地震歷程的前期,地震發生時破壞力最強的階段往往發生在地震歷程的前幾秒[2],所以建筑基礎滑移隔震逐步成為熱門研究課題,基礎滑移隔震結構地震反應時程分析算法常用的是等數值算法[3],其時間積分步長的合理選擇對計算結果的精度的影響很大,并直接影響到計算結果的穩定性,決定時間積分步長的主要因素有兩個:(1)結構的最小自振周期,(2)輸入地震波譜中所包含的最高頻率。實踐證明數值算法會有較大的時間損耗,而且計算精度及穩定性也不好保證,本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尋求精確解析解且計算在整個歷時過程無時間衰減的基礎滑移隔震多自由度(mdof)結構地震反應時程算法的研究。它通過對結構滑移、嚙合兩種狀態邊界條件的判斷及振型分解法運動方程的建立,并通過對兩種運動狀態下解的正則坐標的坐標變換實現了兩種運動狀態的銜接,從而實現了計算機的仿真,成功找到了本問題的精確解析解算法。
1.無阻尼多自由度結構在滑移狀態下的運動方程及求解
設有一層的剪切型具有滑移隔震基礎的mdof結構,基礎的質量為,向上每層的質量依次為:結構在時刻處于滑動狀態,為基礎在本時間段在總整體時間坐標系里的絕對位移,為第層的絕對位移函數;為第層柱子的總剛度,為結構的總重量,為基礎和地面滑動平臺之間摩擦材料的動滑動摩擦系數,為基礎和地面滑動平臺之間摩擦材料的靜滑動摩擦系數,為已知的地震動函數,為提高計算精度,本文采用的是摩擦力模型,則基礎下表面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為,則有運動方程:
(1)
其中;
;
,它們皆為階矩陣,方程(1)解的形式為:
(2)
由于結構在滑動時會出現一個平動振型,與其對應的結構自頻是零,那么上式中的正則坐標中將出現分母為零的狀態,這樣一來計算機運算時將會逸出并致使計算中斷,所以必須對上式中的與對應的正則坐標進行化簡!
================
+
+
====================+
+。
其中: ;。
這里是結構的第個固有頻率;是結構與對應的第個固有振型。
分析:若當時,與其對應的平動振型為:,若在時刻;
,則有:
,這里,由此可以發現結構的整體滑動的原因就是由于本平動振型的出現使結構會發生大幅度的平移的可能。
2.無阻尼多自由結構在嚙合狀態下的運動方程及求解
若在時刻基礎滑移結構由于靜滑動摩擦力的過大會導致基礎和地面平臺之間咬合在一起運動,這時結構的運動狀態將和上節所說的大不一樣:這時基礎的運動狀態是明確的,它的速度和加速度都和地震動函數對應的一樣,這時候的結構實質上是一個個自由度的結構,我們可以將一層樓蓋的質量改為,向上依次為,結構的各層位移函數依次為。則結構的運動方程如下:
(3)
和式(1)相比這里的剛度矩陣和質量矩陣已發生了變化:階數皆為,且這時的
=
=。
這里的k11為(1)式中剛度矩陣左上角的第一個元素,為時刻基礎的位移函數,它相當于(1)式中的。式(3)的解的形式為:
(4)
注意(4)式中的與(2)中的是不一樣的,它們的數據的具體取值和(3)式中的、有關。同時注意(3)式所對應的結構的固有頻率不會有零的情況存在,所以(4)式的計算機運算不會溢出。
3. 結構嚙合、滑移兩種運動狀態切換臨界邊界條件的判定方法
當基礎的速度和地面平臺的速度相同時刻將是運動狀態轉換的關鍵時刻,這時結構是繼續滑動還是和地面嚙合運動?又當二者咬合到什么時候又開始滑
?若是繼續滑動的話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是保持不變還是相反?這兩個問題實質上就是邊界條件的判定問題。
當=0 時,結構的基礎和地面不再發生相互運動,這時候靜滑動摩擦力將會發生作用,而且通常它比動滑動摩擦力要大得多,這樣一來結構的減震效果將會變差,所以要重視靜滑動摩擦力對結構的影響。
3.1 結構滑動后是否嚙合的判定方法
顯然當=0 時,如果>,結構繼續滑動;
如果<,結構開始嚙合。
3.2結構嚙合后是否松開的判定方法
當=時,若有:
>0
且>0 或
<0
且<0時
結構將會開始滑動,否則的話結構將會繼續保持嚙合狀態。
3.3結構滑動后是否繼續滑動的判別方法
當時,若結構過點后繼續滑動,則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必變號。這種情況的具體操作方法是通過左側鄰近時的值來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當時,若結構過點后繼續滑動,則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由左側鄰近時的值來判斷,若,再比較它們的更高階導數,依此類推。
4. 振型分解法下的編程運算和計算機仿真
多自由度無阻尼基礎滑移結構動態仿真的目的是全程模擬結構各層的運動狀態,跟蹤結構的任何構件瞬態的位移和內力響應,從而可以預測結構的抗震能力。
編程運算[6]的基本思路是:由結構的初始條件和力邊界條件確定結構的第一個運動狀態,當結構進入臨界點時,由臨界點的結構參數和外力參數確定臨界點過后的下一個運動狀態的力邊界條件和運動類型,并將第一個運動狀態末結構的位移、速度做為第二個運動狀態的初始條件,就這樣上一個運動狀態的終點就是下一個運動狀態的起點,循環往復就象接力賽一樣直至需要的時間里程。
5. 諧波地震動下的程序計算實例
工程算例:下面為一無阻尼單層滑移基礎隔震結構,千克,千克,,靜滑動摩擦系數=,動滑動摩擦系數,結構無限彈性,初始靜止,求當地面發生簡諧震動:時,結構底層基礎和一層樓蓋的時程位移曲線。
圖1 基礎滑移隔震實例
經計算本系統有兩個自振頻率:,對應的振型為:;,對應的振型為:,亞自振頻率為:;對應的振型為:(1);重力加速度為:,將以上系統數據輸入計算機便得出各層的時程位移曲線(圖2、圖3、圖4):
圖2 底層基礎的精確解析解時程位移曲線
圖3 一層樓蓋的精確解析解時程位移曲線
圖4 振型分解法下的精確解析解層間位移時程圖
圖5 0.01秒步長計算3000次時
近似解層間位移時程圖
圖6 0.005秒步長計算6000次時
近似解層間位移時程圖
圖7 0.0025秒步長計算12000次時
近似解層間位移時程圖
注:以上各圖中紅色表示的是滑移狀態,綠色表示的是嚙合狀態。
6. 計算實例結論分析
通過上述實例的兩種時程分析算法計算機仿真結果的對比(即圖4與圖5、圖6、圖7的比較及計算機磁盤數據庫里的數據對比):當時間歷程到20.236秒時,0.005時間步長、6000次運算的時程法算出的頂層樓蓋的絕對位移為-13.22665米;0.0025時間步長、12000次運算的時程法算出的頂層樓蓋的絕對位移為-13.15306米;0.001時間步長、30000次運算的時程法算出的頂層樓蓋的絕對位移為-12.72314米;而本文的振型分解時程算法計算出的本時刻頂層樓蓋的絕對位移精確解為-12.23766米。由此看出時程算法是依靠逐步縮小積分時間步長及增加運算次數來提高精度的,并逐漸靠近精確解;本文同時發現:在前30秒的歷程中,振型分解法沒有任何計算時間損耗,而算法卻有不同程度的時間損耗,請看表1:
表1 法下
有效計算時段隨時間步長的衰減情況表
計算控制步長(秒) 計算次數(次) 理論控制計算時段長度(秒) 實際有效計算時段長度(秒)
0.01 3000 30 28.4347513847724
0.005 6000 30 29.2344803916257
0.0025 12000 30 29.5952483279541
0.001 30000 30 29.8460827020333
由此本文得出如下結論:振型分解時程法同樣適用于基礎滑移隔震mdof結構地震反應時程分析計算,并為其它數值近似算法提供精確解析解;本時程算法不需要精心選擇積分時間步長,沒有計算時間損耗,并且具有計算性能穩定、精確度高的優點
;所以它可以為其它近似數值算法提供較精確的對比參照解,以檢驗其它基礎滑移隔震mdof結構地震反應時程分析計算方法的可靠性;本時程算法可以推廣到真實地震波下的結構計算;但計算機仿真實踐實例發現本算法也具有計算速度慢的缺點。
參考文獻:
[1] 胡聿賢.地震工程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2] 李宏男.建筑抗震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3] 張相庭,王志陪等.結構振動力學(第二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
[4] 朱伯芳.有限單元法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
[5] 張國瑞等. 有限單元法[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1.
[6] 劉瑞新等.visualbasic程序設計教程(第二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急診科 急診科是搶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急診患者年齡不一,病情變化交織,各種因素共存,對急、難、險、重癥的處理是否成功,往往能直接反映出醫院總體醫療護理水平,是醫院的重要的窗口形象,隨著急診護理學的發展對急診科護理工作的要求更嚴更高了,這就要求我們急診科護士要有快捷的反應,博愛的胸懷,精湛的技術。因此,搞好急診科的管理,提高的是一個搶救室的護理水平,展現出的卻是一家醫院的護理質量水平。做好的基礎要管好,管好是做好的保障。在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一套適合我院急診搶救室護理運用新的管理方法分區包干制管理方法,應用以來促進了護士隊伍的團結協作,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現將我科應用分區包干制管理方法的體會闡述如下。
1 護士管理
11 個人綜合素質管理 急診科的護士應具有較全面的護理知識,而且必須技術嫻熟、操作準確,遇到緊急情況,能做到從容不迫、忙而不亂。這就需要組織護士不斷學習,通過送護士外出進修學習、定期技術培訓和崗位練兵等有計劃有目的的人才培養,護理知識與時俱進,操作技術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
護士長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技術素質,并認真組織業務學習,督促檢查全科護士、護理員做好本職工作;同時,應把握好對護士批評的方式、時機和效果,對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根據輕重緩急采取不同的對策進行幫助教育,以期共同進步。
12 護士隊伍合作管理 護士隊伍的分工與合作要講究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分組不分幫,分工不分家,一切以患者的利益為上,工作中做到一切為了患者,為了患者的一切。
重視對護士的思想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和愛崗敬業,注重加強集體凝聚力。注意護士的人員配備必須合理,按老中青相結合的原則排班。以老帶新,搞好傳幫教工作,以保證急診搶救工作順利進行。
2 患者管理
21 環境管理 保持環境干凈、整潔、舒適、優雅。這樣,消除患者就診時焦慮情緒,適應新環境。分組分工管理各個區域的環境,責任到人,組長隨時督促、檢查兩組護理人員的工作,作好消毒隔離工作,搞好環境衛生,保持良好的醫療環境。
22 就診管理 組長接診并分配給小組成員,小組成員接到患者后合理正確預檢患者,快速、重點地收集資料,并將資料進行分析、判斷,分類、分科,同時按輕、重、緩、急安排就診順序,并報告醫生給予診治。高質量的分診能使患者得以及時救治,反之,則有可能因延誤急救時機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這項工作對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組成員對本組必須負責到底,服務到底。
3 業務管理
31 普通急診護理合作管理 急診科的護士必須堅守崗位,即使沒有患者,也不能擅自離崗,以保證有充足的醫護人員隨時投入搶救工作中。急診搶救室的備品必須安排專人管理,并隨時檢查,定期進行保養、維修、更換,藥品需定位、定量、定種類。只有使搶救設備處于正常可靠狀態,才能保證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搶救工作在組長的帶領下有序進行,掛急診號的一般急診病員,由小組護士配合各科進行分診就診處理。 如病員多候診時間較長,組長應及時報告科主任和護士長安排急診醫師加強。
32 特殊急診護理合作管理 急危重癥病員應先搶救,后掛號、交費、辦理有關手續。所有參加搶救人員必須服從組長的協調安排,以極端負責的態度,爭分奪秒的搶救患者。一般搶救由急診科醫師、各組護士負責實施。其他醫護人員密切配合,應有專人負責記錄,要求準確、清晰、扼要、完整,并注明執行時間,搶救結束后及時整理、歸檔,嚴格執行查對制度。
321 遇急危重患者應立即將其送人綠色通道,要實行先搶救后補辦手續的原則。
322 遇成批傷病員時,對患者進行快速檢傷、分類,分流處理,并立即報告上級及有關部門組織搶救。
323 遇患有或疑患傳染病患者來院急診,應將其安排到隔離室就診。
324 經搶救病情穩定后,如須收入病房,由指定的醫師、護士和擔架員護送。
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臨床常見急腹癥之一,可發于各個年齡段,其中,老年性急性闌尾炎較為特殊,在病理生理變化方面較中青年患者更為復雜,且病變與臨床癥狀體征往往不相符,早期診斷與治療難度相對較大[1]。由于急性闌尾炎的病情變化迅速,如延誤診治可能誘發嚴重并發癥,重則可導致患者死亡。本文回顧分析了68例老年性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診治情況,旨在提高臨床對老年性急性闌尾炎的認識以及診療水平,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老年急性闌尾炎患者68例,其中,男44例,女24例,年齡62~78歲,平均(63.78±2.15)歲;臨床表現:36例發熱,57例消化道不適(惡心、嘔吐或食欲低下),34例轉移性右下腹疼痛,18例首發右下腹疼痛,16例不明確性疼痛;疼痛性質:54例麥氏點壓痛,28例反跳痛,34例彌散性壓痛,15例腹肌緊張;40例腹脹,5例可捫及右下腹包塊形成;內科合并癥:12例高血壓,2例冠心病,10例心電圖異常,5例糖尿病,3例慢性支氣管炎。
1.2輔助檢查 術前白細胞計數(WBC)在(5.29-24.18)×109/L,平均(13.05±2.19)×109/L;56例經腹部X線片檢查顯示,32例存在右下腹腸管積氣;腹部B超提示25例為急性闌尾炎,18例存在腹腔滲液,4例存在右下腹包塊。
1.3方法 60例確診后立即行急診手術治療,6例因癥狀較輕等在密切監護下行保守治療(廣譜抗生素治療、控制合并癥及并發癥、糾正酸堿及水電解質失衡等),2例因診斷不明確行保守治療,后因病情變化轉行OA治療。60例急診手術者中,36例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LA)治療,24例開放手術(OA)。
1.3.1 LA治療 氣管插管全麻下手術,經臍部下緣行10 mm大小弧形切口作為觀察孔,建立12~15 mmHg CO2氣腹,置入10 mm Trocar腹腔鏡,仔細探查腹腔情況,明確為急性闌尾炎后,經左下腹且與腋前線平行的臍部行5 mm長度的切口(主操作孔),再經由恥骨聯合上方的正中部位行5 mm大小的切口(副操作孔)。存在腹腔粘連者,常規分離粘連,將腹腔內膿液吸出,準確定位闌尾后以抓鉗將其提起,對闌尾系膜進行電凝處理直至闌尾根部,并以4號絲線進行雙重結扎處理,在距離結扎線遠端約0.5 cm部位將闌尾切斷,殘端以電凝處理,無需包埋,經主操作孔將切除的闌尾組織取出。如闌尾根部存在壞疽并且嚴重粘連而致解剖困難者,直接將壞死組織清除。闌尾殘端以醫用生物蛋白膠進行覆蓋,留置局部硅膠引流管進行引流。常規沖洗腹腔并留置盆底硅膠管進行引流。逐層縫合切口,術畢。
1.3.2 OA治療 按照常規方法經腹直肌或麥氏點進腹,在直視狀態下探查并切除病變闌尾,殘端予以包埋處理,常規以無菌生理鹽水進行腹腔沖洗,如存在嚴重腹腔污染,則予以留置盆底硅膠管進行引流。
1.4觀察指標 統計治療效果、手術患者的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康復情況(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情況等。
1.5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 18.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
2 結果
2.1治療情況 60例確診后行急診手術治療痊愈,6例因癥狀較輕等在密切監護下予以保守治療后康復,2例因診斷不明確行保守治療,后因病情變化轉行開OA治療康復。
2.2手術情況 LA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OA組(P0.05),見表1。
2.3術后并發癥情況 LA患者術后止痛劑使用率、切口感染率及腹腔殘余感染率均顯著低于OA患者(P
3 討論
老年急性闌尾炎的病因復雜,多因年齡增長導致腸道變窄、腸道壁脂肪變性、腸道粘膜變薄以及胃腸道排空功能降低等,導致闌尾官腔梗阻或閉塞,腸道血運不暢以及細菌繁殖,故而發生闌尾炎[2]。由于老年人群的反應較差,對癥狀不典型或癥狀較輕時往往與疾病不一致,容易導致誤診或漏診而延誤治療。此外,患者常合并內科基礎疾病,影響疾病的判斷與診斷,如不及時治療可能累及其他臟器系統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因此,應密切詢問患者的病史、臨床癥狀、發病時間以及部位等,密切監測患者的輕微體征與癥狀,充分結合輔助檢查手段以提高診斷率。
在治療方式選擇方面,大部分學者提倡早期診斷和盡早手術治療,但對于病情較輕且診斷不明者,可在嚴密觀察下實施保守治療,一旦病情變化,仍應果斷轉行手術治療[4]。本組68例患者中,僅6例因癥狀輕微等而行保守治療痊愈,2例保守治療無效轉行OA治療,另60例患者均在明確診斷后急診手術治愈,臨床療效滿意。在術式選擇方面,近年來多提倡微創技術LA治療,因其較OA創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且并發癥更少,對于手術耐受性較差的老年患者而言更具優越性,且避免了OA治療因術野限制而病灶切除、腹腔沖洗不充分等問題,有利于減少術后粘連、殘余膿腫等風險[5]。本研究中,LA組在、術中出血、術后康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方面均較OA表現出明顯優勢,且手術時間較OA而言并無明顯增加,此外,LA的止痛劑使用率、切口感染率及腹腔殘余感染率均顯著低于LA,安全性更為理想。但實施LA治療需嚴格排除禁忌癥,患者獲得明確診斷或不排除急性闌尾炎的可能。
綜上所述,老年性急性闌尾炎病因及病情復雜,早期診斷后急診手術治療科獲得良好療效,在嚴格掌握適應癥及禁忌癥的前提下以LA治療更具優勢。
參考文獻:
[1]朱慶豐.基層醫院老年性急性闌尾炎的治療(附68例報告)[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3):55.
[2]原彥君.老年性急性闌尾炎28例診療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3,(43):178-179.
中圖分類號:TQ33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建筑物通常在其主體結構的單斜支撐、交叉支撐或人字型支撐上安裝耗能減震元件或耗能器形成耗能減震結構體系。耗能減震結構采用“二階段”的抗震設計方法:第一階段,在小震作用下,耗能減震裝置及主體結構基本處于彈性狀態,且耗能裝置給主體結構提供足夠的附加剛度使耗能減震體系滿足正常使用要求,即滿足第一水準要求;第二階段,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輸入結構體系的能量可通過耗能裝置的往復作用或產生滯形來消耗,迅速衰減結構的動力反應,避免主體結構過早進入明顯的非彈性狀態從而達到保護主體結構的目的,即滿足第三水準的要求。
1.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思路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設計方法有美國在FEMA中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設計方法和日本2000版的抗震規范以及Cavil與Priestley等人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設計方法。但研究人員從近些年來發生的地震中調查和研究發現,結構的地震損傷(或破壞)不僅與建筑物的層間位移密切相關,而且與地震過程中累積的滯回耗能有很大關系,因此,以位移和能量同時作為結構抗震性能的指標,可較全面綜合地評估結構抗震性能。但由于高振型與靜力加載模式的影響,以及延性與當量阻尼的關系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使得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到目前為止僅局限在概念階段,沒有得以發展。
2.能量分析法
耗能減震的原理可以從能量角度描述,在地震過程中結構體系內部能量的消耗、轉換和存儲必須與輸入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能量相平衡,結構在地震中任意時刻的能量方程如式(2.1)及式(2.2):
對于傳統抗震結構:
(2.1)
對于耗能減震結構:
(2.2)
式中——地震過程中輸入傳統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總能量;
——傳統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彈性應變能;
——傳統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動能;
——傳統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粘滯阻尼耗能;
——傳統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滯回耗能;
——耗能裝置(或元件)的耗能。
在(2.1)與(2.2)兩方程中和并不消耗能量,只是能量的轉換,和可忽略不計,因為其僅占總能量很少部分(約為5%)。在傳統抗震結構中,主要通過消耗輸入到結構中的地震能量,因此,結構構件消耗的能量越多,其本身遭到損傷或破壞就越嚴重;而對于耗能減震結構,耗能減震器(元件)充分發揮耗能作用,在主體結構進入非彈性狀態前率先進入耗能狀態,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而結構本身耗散的能量很少,即可近似認為地震能量全部由耗能減震裝置耗散或吸收,則方程(2.2)可簡化為[1]:
(2.3)
這樣,忽略了其它因素的影響,既簡化了計算,也使結構的安全儲備得以提高。
3.基于等價線性化的振型分解法
工程抗震設計時,我們僅關心各質點反應的最大值,可結合運用單自由度體系的反應譜理論,按式(2.4)求得對應于第振型各質點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及所產生的作用效應(位移、軸力、剪力、彎矩等),再將對應于各振型的作用效應進行組合,從而求得多自由度體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產生的效應。
質點對應的第振型水平地震作用:
(2.4)
式中,為質點的質量,為第振型參與系數,為質點第振型的位移反應,為地面運動加速度時程記錄,為第振型單自由度體系的加速度反應。
由式(2.4)可得
(2.5)
令(2.6)
為對應于第振型自振周期為的單自由度體系的地震影響系數,可根據單自由度體系的地震影響系數確定。
從而,對應于第振型質點的最大地震作用為:
(2.7)
利用規范給出的曲線,按式(2.7)可方便地求出對應于某一振型各質點的最大地震作用,再按照一般的結構力學方法可求得結構對應于各振型的地震作用效應(位移、軸力、剪力、彎矩等)。
根據隨機振動理論,如假定地震時地面運動為平穩隨機過程,則對于各平動振型產生的地震作用效應可近似地采用“平均和開方”法(SRSS法)確定,即
(2.8)
式中,S為結構某處總的地震作用效應,而Sj為對應于第j振型該處結構的地震作用效應。
在多遇地震情況下,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方法進行分析是結構抗震計算的主要方法,它將地震作用等效為水平力作用到結構上,然后按照靜力學方法進行計算分析,屬于靜力分析方法。這種計算方法與實際地震反應有一定的差距,不一定能確保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只有在等效阻尼比不是特別大時才能保證所計算的地震反應具有良好精確度。
4.時程分析法
4.1時程分析法的概述
時程分析法是一種動力分析方法,它將整個結構體系看作一個彈性振動體,將地震時地面運動產生的加速度、速度、位移作用在結構上,然后運用動力學的方法研究結構的振動狀態。明顯地,時程分析法比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更能真實反映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地震響應。
地震作用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運動方程為[2]:
(2.9)
其中,、和分別為耗能減震體系主體結構的質量矩陣、阻尼矩陣與剛度矩陣;、和為結構體系的加速度矢量、速度矢量與位移矢量;為耗能減震裝置提供的水平恢復力;為單位列向量。由于該式為非線性方程,為簡化地震反應的計算分析,將其進行等效線性化后再按振型分解法進行求解,簡化后的運動方程為:
(2.10)
其中,、和分別為耗能減震體系的總質量矩陣、總阻尼矩陣與總剛度矩陣。可分解成,為主體結構的質量矩陣,為耗能裝置的等效質量矩陣;可分解成,為主體結構的阻尼矩陣,為耗能裝置的等效阻尼矩陣;可分解為,為主體結構的剛度矩陣,為耗能裝置的等效水平剛度矩陣。
從上述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運動方程式(2.10)可以看出,除了選擇合理的數值解法以外,還需具備合理模型及各種參數[3]:(1) 整體結構的力學模型;(2) 確定結構的彈塑性恢復力模型及結構的總剛度矩陣;(3) 確定結構的總阻尼矩陣;(4) 合理選擇地震波。從運動方程出發,我們逐個分析運動方程中所需要的模型及參數。
4.2結構的特性及恢復力模型
恢復力特性曲線是結構變形與恢復力的力學關系曲線,由于該曲線具有滯回特性,故又可以稱為滯回曲線。該曲線體現了結構(或構件)的強度、剛度、延性、耗能能力等性能特征,滯回環的面積可評估結構(或構件)吸收能量的能力。在對結構進行彈塑性時程分析時,結構屈服后需要重新組成剛度矩陣,因而需要建立變形-結構力的彈塑性關系。在彈塑性階段,力與變形的關系相對復雜,其滯回曲線包括兩大要素,即滯回曲線和骨架曲線。為便于實際工程應用,國內外專家學者已提出多種計算模型,其中較為常用的有雙線型模型和退化三線型模型,分別如圖2.1和圖2.2所示。雙線型模型主要適用于鋼結構,退化三線型模型主要適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
圖2.1 雙線型模型骨架曲線 圖2.2退化三線型模型骨架曲線
4.3結構時程分析計算模型及剛度矩陣
目前,結構體系力學模型的種類比較多,采用時程分析法分析地震反應時,應根據計算目標、結構的特征等選擇合適的計算模型。結構主要的計算模型有三類[4]:層間模型、桿系模型、桿系-層間混合模型。
4.4質量矩陣
實際工程應用分析時常采用集中質量法,將連續問題離散化,形成多自由度體系,組成集中質量矩陣。當采用層間模型時,質量集中于各樓層所處位置;當采用桿系模型時,質量集中于各節點處。
4.5阻尼矩陣
阻尼隨結構的材料、構造、形式、幾何尺寸、荷載等多種因素變化,導致阻尼值非常離散。目前采用的阻尼理論有兩種,分別為粘滯阻尼理論與復阻尼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為了便于對多自由度振動方程進行振型分解,對于類型單一的材料或均質材料,進一步采用瑞利阻尼假定,即可將多自由度體系方程中的粘性阻尼矩陣[C]寫成質量陣[M]和剛度陣[K]的線性組合形式,即阻尼矩陣為[5]:
(2.11)
其中,α、β為與體系有關的比例常數。
4.6地震波的選用及調整
4.6.1地震波的選用
采用時程分析法分析結構的地震反應,必須輸入地震波的加速度時程曲線。不同地震機制對結構的地震反應有很大影響,因而,地震波的合理正確選擇對結構地震響應分析十分重要,時程分析所選用的地震波可以通過擬建場地的實際強震記錄、典型的強震記錄、人工地震波這三種方式得到。并應根據場地特性等條件,選擇合適的地震波。
4.6.2地震波的調整
選用地震波應全面考慮地震動三要素,即強度(幅值)、頻譜特性與持續時間,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 吳桂霞.軟鋼阻尼器在鋼框架結構中減震性能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8.
[2] 胡幸賢.地震工程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一、用仿真描述串聯諧振的概念
將R、L、C串聯電路輸入端口接入頻率可調的幅值為1V的正弦電壓源,如圖1所示,改變其頻率f,觀察R、L、C串聯電路中正弦電流幅值隨頻率變化的現象,如圖2所示。
圖中顯示電流幅值在某一個頻率點(16Hz)處出現峰值,這就是R、L、C串聯電路中的諧振現象。諧振時電流幅值最大(此時的頻率稱為諧振頻率),會燒毀電路中的電器,應予以防范。
二、用仿真描述串聯諧振電路中的電壓頻率特性
1.電阻元件上的電壓
電阻元件上的電壓頻率特性仿真圖如圖3所示,圖中顯示電阻電壓和其電流波形一致,諧振時(f=16Hz)出現峰值,其值等于外部電壓源的電壓(1V)。
2.電容元件上的電壓
電容元件上的電壓頻率特性仿真圖如圖4所示,圖中顯示電容電壓具有低通特性,且峰值點(22Hz)與諧振點(16Hz)不一致。
3.電感元件上的電壓
電感元件上的電壓頻率特性仿真圖如圖5所示,圖中顯示電感電壓具有高通特性,且峰值點(11Hz)與諧振點(16Hz)不一致。
4.電阻、電容、電感電壓的比較
電阻、電容、電感電壓的頻率特性如圖6所示,圖中電阻電壓峰值點即諧振頻率(16Hz)居中,電感峰值點(11Hz)與電容峰值點(22Hz)分列左右兩側,三者不重合。
三、用仿真圖分析電阻值對串聯諧振電路頻率特性的影響
當電路中電阻值變化時會引起各個變量諧振曲線形狀的變化,如圖7所示。圖7為電阻取2Ω、1Ω、0.5Ω、0.25Ω值時,電阻電壓、電容電壓與電感電壓的各組諧振曲線。顯然隨著電阻值的減小,曲線越尖銳,電容、電感電壓峰值點越來越靠近諧振點(電阻電壓的峰值點)。
平滑周期圖,作為一種非參數化的方法,自然的,不受其他模型參數的限制是它最大的特征,在估計功率譜密度的時候,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優勢在于計算不復雜,是一種很經典的方法。在進行功率譜密度估計的時候,超出數據觀測的范圍,我們剛開始對信號的自相關函數進行假設的數據,超出了范圍之后都是零,所以,想要通過估計得到的功率譜推算出真實的功率譜幾乎是不可能的,通常來說,實際的功率譜很難從周期圖中得到,盡管它有漸進的功能,但幾乎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要求,這些是我們在實驗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參數化的功率譜估計,是不同于周期圖方法的,在使用的過程中,是有用到參數的,相比于周期圖方法來說。它的優點在于頻率分辨率更高,所以,人們又稱它為高分辨率方法,或者是現代估計方法。
1 經典譜估計
經典譜估計方法主要是根據功率譜函數的定義式給出的功率譜估計方法,它主要分為:周期圖,相關圖,B-T法,Welch法。周期圖譜估計器為:
我們通常所說的經典譜估計方法,它是在功率譜函數的基礎上,所得到的一種功率譜估計方法,周期圖,相關圖,B-T法,Welch法,是包含在經典譜估計方法中的。以下是周期圖譜的估計器:
(1)
將自相關函數(這邊提到的是基于信號的)通過傅里葉的變換,進一步得到功率譜密度函擔這就是以下給出的相關圖譜估計器的原理:
(2)
通過分析計算,我們會發現在均值上周期圖和相關圖得到的數據是一樣的,公式如下:
(3)
我們規定要在最大的程度上靠近φ(ω),這是發生在周期圖是沒有偏估計的時候,通過
這個式子,可以得出WB(ω)要在最大的程度上和Dirac相似。一旦逼近的效果沒有達到要求,將會使周期圖和相關圖估計器受到影響,使其產生較大的偏差,偏差囊括了非零主瓣寬度和非零幅瓣幅度,它們都是來自窗函數WB(ω),其中關于WB(ω)的主瓣,它在所要估計的譜中,扮演著使其不清楚,或是讓其平滑的角色。能夠使集中在某一個頻段里的功率信號,擴展到其他地方,比如一些功率很小,或是壓根就沒有功率的頻段中去,這就是譜估計中窗函數幅瓣所起的作用,人們稱它為“泄漏”。在這里,受最大的約束是數據的長度。消除的偏差,可以通過使N的值加大來實現。
(4)
由此可見,如果周期圖不存在偏差,便可以很好地用于譜的估算。
但是,添加時間窗也會存在別的問題,如果方差減小的太多,分辨率就會變得很低,為了保證不失真,又能盡可能地減小波動,就要對這兩個因素綜合考慮,從而選擇一個合適的值作為窗的長度。
Welch又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了大量改進措施,運用這種方法,使得如果數據的分段中存在疊加,也不會影響到計算;而且,在窗的添加時間上做了改變,將其加在數據的每一個分段進行周期圖的計算之前。因此,Welch法的譜估計器可以表達為下面的公式:
(5)
其中:代表每一個小分段估算后得到的結果。
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對周期圖進行平均處理,與Tukey方法的不同,它是對每一個小分段都添加了時間窗,再進行譜的估算,然后根據平均運算,使方差有效減小,從而使估計的性能更好。
2 參數化譜估計
令參數化的方法能更加準確的得到譜估計值的步驟為:
(1)為了函數形式已知的產生模型得到更好的需求,應該先參數化或假設基于模型的譜估計方法的信號。
(2)對假設模型中的數值進行估計從中獲取你覺得有意思的信號譜的特性。
一些模型的階數是參數化譜估計所需要的。其中,AR模型是最常用的。
AR過程x(n)可以表示為單位方差白噪聲驅動的全極點濾波器的輸出,則p階AR過程的功率譜是:
(6)
對模型的參數估計后,則譜估計器可以如下形式:
(7)
由此得出,決定譜估計的因素有兩個:
(1)模型參數被估計得準確性;
(2)AR模型數據的產生方式是否能保持一樣。
通常情況下,AR建模使用的是Yule-Walker方法。Toeplitz陣是它正則方程中的自相關陣,計算時采用 L-D算法,但是在估計自相關序列時,它只是增加了矩形窗,所以是利用數據補零推導它。所以它的分辨率更低。
3 Matlab仿真實驗及結果分析
以下的這些結論是通過計算機的仿真實驗來得出的。使用電腦仿真時運用了三種信號:
(1)兩個頻率為100和200的正弦信號;
(2)加性噪聲均值為0;
(3)方差為1的高斯噪聲。
圖1用周期圖法進行譜估計,因方差過大,波動沒有規律很明顯,所以為了降低方差采用平均周期圖。圖2所示平均時的方差越是小結果;圖3只是起到了平滑周期的作用。
經過對圖1,2,3,4,5進行比較,得到加窗的以及降低譜估計的方差辦法,平滑的降低率與譜估計的分辨率成正比。圖5和圖4的比較結果是:正弦的兩個頻率越靠近,加窗的周期性比無窗的越低。
如圖6所示,方差有所降低且譜得到了平滑,所以,Welch方法譜可以使估計效果更為準確。圖(7)是AR譜估計法,非參數化方法譜不能與之相比。
4 結論
本文給出的幾種隨機方法,經過實驗證明:以上幾種辦法各有各的特點。目前為止的實驗工程中,傳統的譜估計發展日益成熟起來,新興的譜估計方法,例如:music方法。都得到了提高。
綜上所述,譜方法在現代數字信號中不可或缺。數學理論在一直發展,譜估計技術的前景也不可估量。
參考文獻
[1]高西全,丁玉美.數字信號處理[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2]楊曉明,晉玉劍,李永紅.經典功率譜估計Welch法的Matlab仿真分析[J].電子測試,2011(07):101-104.
[3]宋寧,關華.經典功率譜估計及其仿真[J].現代電子技術,2008,31(11):159-161.
[4]王P瑛,張麗麗.功率譜估計及其Matlab仿真[J].微計算機信息,2006(11):287-289.
[5]Stoica P,Introduction to Spectral Analysis[M].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97:156-175.
[6]王宏禹.現代譜估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43-57.
[7]黃玉劃,山拜?達拉拜.雙模噪聲中信號的檢測[J].電路與系統學報,2002,7(01):37-40.
[8]山拜?達拉拜,黃玉劃.幾類非高斯噪聲模型的轉換研究[J].電子學報,2004,32(07):1090-1093.
[9]張賢達.現代信號處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25-150.
[10]蔡釗華,胡惟文,王先春.基于邊際譜的功率譜估計方法[J].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2011,31(09):1062-1066.
[11]干昌浩.隨機振動功率譜估計方法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12):21-23.
作者簡介
阿巴拜克熱?買買提(1985-),男,新疆阿克蘇人。碩士研究生。現任新疆農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系教師。研究方向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一、引言
仿真是對現實系統的某一層次抽象屬性的模仿,人們利用這樣的模型進行試驗,從中得到所需的信息,然后幫助人們對現實世界中某一層次的問題做出決策。計算機仿真就是建立系統模型的仿真模型進而在電子計算機上對該仿真模型進行模擬實驗的研究過程。計算機仿真技術即以計算機仿真為手段,通過仿真模型模擬實際系統的運動來認識其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也稱計算機仿真方法。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它已經成為控制系統分析、研究、設計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二、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特點
1.模型參數可根據要求任意調整、修改和補充。人們可以得到各種可能的仿真效果,為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提供了可能。與傳統的實物實驗相比,具有運行費用低、無風險、方便靈活等優點。
2.系統模型求解快速。運用計算機仿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出仿真運算的結果,為生產實踐提供最及時的指導。
3.仿真運算結果可靠、準確。在機器沒有故障的前提下,只要系統模型、仿真模型、仿真程序科學合理,那么計算機的運算結果是準確無誤的。
4.實物、實時仿真直觀、逼真。這一特點使它在一些復雜工程系統中例如核電、航天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傳統的仿真技術是一個迭代過程,即針對實際系統某一層次的特性(過程),抽象出一個模型,然后假設態勢(輸入),進行試驗,由試驗者判讀輸出結果和驗證模型,根據判斷的情況反復修改模型和有關的參數,不僅效率低,也存在環境、安全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很難達到實驗者滿意的仿真效果。而計算機仿真技術是利用計算機科學和技術的成果建立被仿真的系統的模型,并在試驗條件下對模型進行動態實驗,它具有高效、安全、受環境條件的約束較少、可改變時間比例尺等優點,已成為分析、設計、運行、評價、培訓系統尤其是復雜系統的重要工具。
三、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研究現狀
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20世紀50年代的計算機仿真大部分是以電子模擬計算機為主機實現的,在部分特殊應用領域內也有以液壓機、氣壓機或阻抗網絡作為主要模擬設備的。由于電子模擬計算機的精度較差等缺點,從70年代初開始,數字模擬混合計算機仿真得到發展。從70年代末起,以數字機為主機的各種各樣的專用和通用計算機仿真得到了普及和推廣。轉貼于 由于高性能工作站、巨型機、小巨機、軟件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引人矚目的進展,在80年代人們對智能化的計算機仿真寄予了希望,也在綜合集成數字仿真和模擬仿真優勢的基礎上,設計出了在更高層次上的數字模擬混合仿真技術,在一些特定的仿真領域內,這種智能計算機仿真和高層次的數字模擬計算機仿真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80年代初推出了一些仿真機,SYSTEM10和SYSTEM100就是這類仿真技術的代表。90年代又開始了交互式仿真和虛擬仿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系統工程與科學的迅速發展,計算機仿真技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已經從傳統的工程領域擴展到非工程領域,在社會經濟系統、環境生態系統、生物醫學系統、能源系統、教育培訓系統等得到了廣泛應用。
四、計算機仿真技術的展望
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仿真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未來的發展主要有兩個方向:
1.仿真技術的網絡化
眾所周知,現在已經開發研制出來的仿真系統有很多,它們不能互相兼容,可移植性差,實現共享困難,與開發的高成本、低效率、長時間不成正比,更不能充分加以利用。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采用兼容性好的計算機語言來編寫仿真系統,其次是采用網絡化技術實現仿真系統的共享。尤其是后者,在將來的仿真系統開發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實現仿真系統的網絡共享,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社會資源的浪費,而且可以通過適當的收費來彌補開發成本的不足。
2.仿真技術的虛擬制造
計算機仿真技術發展的另一個大方向是在虛擬制造技術領域的深入應用。虛擬制造技術是20世紀90年展起來的一種先進的制造技術,它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在計算機上實現了從產品設計到產品出廠以及企業各級過程的管理與控制。這使得制造技術不再主要依靠經驗,便可實現對制造的全方位預測,為機械制造領域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皮帶運輸機常見故障分析
1.1 皮帶縱向撕裂
當皮帶某一處受到的力非常不均勻時,就會使皮帶沿著運動方向被撕裂開來,這一現象稱為皮帶縱向撕裂。縱向撕裂的主要原因是皮帶由于過度磨損而受力不均所造成,或是物料中有尖銳雜質插入而使皮帶遭到嚴重破壞而發生縱向撕裂。這種故障一旦發生,會對皮帶造成破壞性的損害。檢測皮帶縱向撕裂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方法有接觸式檢測方法,如在托輥上方安裝棒形檢測器、壓力檢測器;非接觸檢測方法,如超聲波檢測法、電磁檢測法。這些檢測方法在成本、檢測效果、實時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 皮帶斷帶
皮帶運輸機發展斷帶故障,一般是由于受到橫向力較大,致使皮帶受力失衡而形成的。通常來講,皮帶運輸機斷帶部分一般出現在滾筒部分或者是皮帶運輸機接頭部位,這表明在這兩個部位,容易出現受力不均衡或者荷載過大的現象。而皮帶斷帶故障也會造成一些影響,例如在一些繁忙的工作線上,一旦發生皮帶斷帶,就會出現運輸線堵塞或者機架部位受力過大而損壞的問題。甚至有的因為斷帶故障造成長時間停工,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后果比較嚴重。
1.3 皮帶打滑
與皮帶斷帶相反,皮帶打滑故障是滾筒與皮帶之間受力不足,沒有足夠摩擦力支撐的問題引起,這時候雖然滾筒依舊在轉動,但是無法推動皮帶繼續運轉,從而出現打滑現象。打滑故障雖然不及上述兩種故障給皮帶帶來的損害大,但是長時間的打滑容易使皮帶表面產生大量熱量,如果是在煤炭等企業中,有可能引起煤塵或者瓦斯爆炸,因此也需要相關人員加以重視。
1.4 皮帶跑偏
皮帶機工作時皮帶運轉位置偏離應有的理論位置的現象稱為皮帶跑偏,通常表現為皮帶邊緣與滾筒或托輥邊緣的值小于或大于應有的理論值。皮帶跑偏將會造成機架和皮帶間產生很大的摩擦力,使得皮帶嚴重磨損,進而軟化或撕裂,大大降低皮帶的工作壽命。對于皮帶跑偏故障的檢測,通常采用在皮帶兩側安裝跑偏開關的方法,一旦皮帶在運行中偏離了原有位置,便會觸動到兩側的跑偏開關,從而引發跑偏報警。
2 皮帶機故障診斷方法的研究設計
2.1 接觸式診斷檢測方法
2.1.1 棒形z測器。棒形檢測器是一根彎曲成托輥狀的槽形棒,安裝在皮帶與緩沖托輥之間的一種檢測裝置,其結構如圖1所示。當皮帶機物料當中混有雜物時,這些雜物很有可能將皮帶刺穿,這時槽形棒就會被觸動,從而使限位開關有所響應,進而發出報警并使皮帶急停。這種檢測器在使用時,可以將若干個槽形棒連接在一起,以增加檢測范圍和可靠性。該裝置結構簡單,易于安裝維護,但可靠性較差,且無法對皮帶機損壞程度進行檢測。
2.1.2 弦線式檢測器。弦線式檢測器與棒形檢測器的原理類似,不同之處是將金屬棒換成金屬絲或者尼龍線,其檢測靈敏度比棒形檢測器略高,但存在與棒形檢測器同樣的缺點。
2.1.3 壓力檢測器。壓力檢測器是采用測力托輥代替傳統托輥,將測力托輥安裝在輸送帶支架上,當輸送帶發生斷裂、撕裂或者跑偏故障時,托輥會受到一個額外的力,并且這個力會保持一段時間,通過監測托輥所受力的大小和變化情況來間接判斷輸送帶是否發生故障。這種方法原理簡單,安裝方便,但是可靠性較差,安裝在托輥上的傳感器長時間受力,極易產生磨損,使用壽命較短。
2.1.4 漏料檢測器。漏料檢測器是一種由托盤平衡錘和支點等組成的簡單檢測裝置。當皮帶發生撕裂時,皮帶上的物料就會透過裂縫泄漏到皮帶下方的托盤里,當托盤上裝載物料的質量大于平衡錘時,整個裝置就會以支點為中心轉動從而觸動限位開關,使得皮帶報警并停機。這種檢測器檢測原理和機械結構簡單,檢測方便,但是檢測器壽命較短,且檢測實時性較差,智能化程度較低。
2.2 非接觸式檢測方法
非接觸式檢測方法與接觸式檢測方法相比,具有無損檢測的優勢,檢測效果有所提升,非接觸式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2.2.1 X光射線檢測法。德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X光射線檢測法,并將這種方法成功的運用在皮帶運輸機損傷類故障的檢測中,該方法可以檢測皮帶內的鋼絲繩變形、接頭斷裂,并可對缺陷定位。當皮帶運輸機以較低速運行時,其損傷的程度和損傷的位置均可以被自動記錄下來,但是皮帶運輸的速度會受到制約。具體原理圖可見下圖2:
2.2.2 超聲波檢測法。超聲波檢測法是在皮帶運輸機與托輥之間安裝波導管,波導管產生超聲波并能夠產生超聲波震蕩,通過超聲波檢測器接受產生的超聲波。當皮帶運輸機正常運轉時,產生波和接受波都為正常狀態,檢測器發出正常信號。當皮帶運輸機發生故障時,波導管就會收到損壞而彎曲,使得接受波和發送波都出現異常,超聲波檢測器可以檢測到異常信號,判斷皮帶發生故障。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破壞性,要使得波導管損壞才能夠判斷皮帶的撕裂,且需要破壞程度較大使得物料穿透皮帶,擠彎波導管后才能起作用。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皮帶運輸機在我國運用時間較長,并且由于皮帶運輸機一般情況下運輸距離較長,靠人工來完成巡檢存在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實時性差等問題。為此,分析皮帶運輸機故障特點,并且設計開發一套皮帶運輸機故障診斷檢測系統對于實現皮帶機的安全運行和企業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隨著電能路徑技術在單片機開發技術中的應用,仿真技術水平在我國的貿易、科技領域發展較為迅速。單片機仿真技術的開發原理是依托于集中解決機器和多類I/O暫停系統的技術原理,集合集中解決機器和多類I/O暫停系統的硅片,將仿真技術的數據存放在硅片上,進而建立一個系統化、全面化、層次化的仿真開發技術系統。作為集中電能路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單片機,SCM、SOC、MCU是控制單片機仿真技術電能路徑的三個主要環節。其特點使耗電容量少、在集中解決機器和多類I/O暫停系統可以靈活延伸、制造工序簡單易懂、使用效率比較高。
1 單片機仿真技術概述
隨著我國計算機水平和通訊技術水平的日益成熟,單片機仿真技術成為現代教育領域的一門教學課程。作為單片機的智能化體系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微小解決機器,其不僅承擔著控制和檢測復刻電能路徑的責任,還要在電能路徑受到電容量壓力過大時調節電阻力,扮演調節角色。因此,對單片機仿真技術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合理控制電阻力對微小解決機器的影響、調節電能路徑,避免出現電阻容量過大或者電能路徑受阻的情況。據算計技術和數字技術理論的日趨成熟促使了單片機發掘技術的發展,也為仿真技術模擬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專家們在對單片機發掘技術理論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運用任意存放機器設備的協調技術,保證仿真技術模擬技術在模擬平面得以正常施展,調節電能路徑。模擬仿真技術的應用不當可以減少單片機的成本,節約研發費用和時間成本,還可以減低生產單片機的設定風險。因此,模擬仿真技術不僅為單片機的大量生產提供了成長舞臺,還促進了單片機仿真技術的不斷發展。
2 Proteus仿真軟件的引入
計算機水平和通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促使各類模仿體系的產生。各類模仿體系的產生一方面為技術人員研發單片機仿真軟件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另一方面促使單片機仿真技術的誕生。Proteus仿真軟件作為單片機仿真模擬體系中的一員,是集虛擬電能路徑、數據電能能路徑為一體化的仿真軟件,不僅可以有效地將電能路徑于模擬體系得到結合,還可以在計算機仿真技術中對電能路徑的結構、單片機數據編碼、電能路徑理論模型進行虛擬制定和演練操作,把模擬仿真技術理論圖表成功實踐到單片機Proteus仿真軟件中,依托與單片機編碼的調節作用,從而生成PCB檢測體系。
目前,Proteus單片機仿真軟件與課堂教學試驗融為一體,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將仿真技術與計算機合成技術得到有效整合,還能夠降低軟件開發過程中的費用成本支出。我國的Proteus仿真軟件開發技術主要是結合設備設定生產、現代計算機開發技術、數字化研發技術的相關理論基礎,利用模擬模仿研發范圍,使Proteus仿真軟件再工程軟件開發領域、商品研發領域、服裝貿易研發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促進我國工程、服裝貿易行業的快速發展。另外,工程的兼容研發和商品的循環研發時間是有嚴格標準的,即不能夠超過模擬模仿研發環節的期末時間,確保商品的初始狀態在模擬模仿氛圍中得以真實展現。比如安裝Proteus仿真軟件系統中的LabView和Soliworks軟件在器材上,不僅可以保障機械運用元素在仿真技術三維空間中正常應用,避免出現三維度運作操作出現失誤或者失靈的現象。
3 單片機開發中仿真技術的應用
3.1 性能要求
設定多向研發應用設備的前提是遵循單片機仿真技術原理,研發適合克服需求的單片機模仿機器。技術研究人員在開發多向研發應用裝備的同時,要考慮特殊客戶對單片機仿真機器的性能要求,實現小組共享多向研發應用器材的目的。研發小組共享機器設備不僅可以幫助提升單片機器材的使用效率,還可以避免單片機器材在研發過程中出現反復投資器材的現象,為形成和諧的研發模擬模仿提供良好的條件。
3.2 多路開發器整體結構
多向研發運用板是多路開發器設定的條件之一,不僅可以為單片機完成仿真技術提供原理,還可以幫助多路開發器在模擬模仿計算機體系中達到仿真技術標準。仿真多路開發器的原理可以看出,技術研究人員在開發仿真多路開發器時,在模擬模仿軟件系統中設置多個開發用戶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仿真技術的使用效益。其中,多路控制器控制著多個開發用戶、多路請求電路、多路狀態指示,單片機開發板在仿真多路開發器中居于核心位置,其存在的作用就是實現單片機仿真技術目標的標準化。
3.3 多路開發器電路設計
仿真多路開發器研究原理可以得出結論,多路控制器控制者多類客戶主體機器,多類客戶主體機器在受到多路控制器的嚴格控制下,根據單片機開發板的相關規定進行遠程操控,以“多對一”或者“一對一”的形式開展模仿應用任務。所謂“多對一”形式就是多類客戶對應一個單機片開發板,“一對一”就是一個客戶對應一個單片機開發板。多路開發器電路設計的主要元素是電磁繼電器和74LSO4反相器,作為構建一類單片機遠程控制電能的數字化通訊設備,從而共同完成“多對一”或者“一對一”的模仿應用任務。
4 結束語
隨著計算機處理水平和通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Proteus仿真軟件的引入,仿真技術在單片機開發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仿真技術在多路開發器電路中運轉還比較順利,不僅完成了“多對一”或者“一對一”的模仿應用任務,還提升了電能器材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