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2: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健康問題及應對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大學生一直是學校,社會永恒的話題。他們的素質,他們的能力,他們走出校門,踏入社會能給社會創造多少財富,做出多大貢獻一直備受關注。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考!作為職業教育的一位普通工作者――輔導員,我們應該怎么樣去培養、教育高職學生?我把心理健康問題放在首位。現把平時工作的一些經驗與各位分享。
一、高職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衣食住行不再是大多學生的問題了,更多的是情感、網絡等方面給大學生造成的的困惑與煩惱。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更多的是下列的一些問題。
按內容分:人際關系問題(寢室關系、交友、親子關系、戀愛情感等),學業問題(厭學、學習壓力等),自我發展(職業選擇、性格改善等),性問題(同性戀、性越軌等),需要心理治療的問題(厭食癥、抑郁癥等),癡迷網絡。
按內在根源分:適應能力差,自卑感,生活無意義感。
二、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臨床表現
大學生之間的交往不但需要誠懇,而且更注重彼此之間的品質和情趣,或者說,更強調對方的氣質、性格、能力和興趣愛好等。高職學生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這就導致了他們與同學之間興趣、愛好有所差異。甚至在某些方面發生沖突。而有些學生由于性格內向、孤僻而導致學習成績差、不自信、不愿意和其他人交往。從而導致厭學、厭世等等心理疾病。由于輔導員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多,和學生的關系良好,在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里就會容易的發現一些心理問題方面的表現。綜合起來有以下方面一些表現:
人際關系問題:
(1) 宿舍人際關系緊張――除了自己,別人都斤斤計較。。。
(2) 社交障礙――走到不熟悉的老師辦公室門前,停留了幾分鐘,最終還是沒敢進去。。。
(3) 異性關系――不愛他又不得不跟他在一起,很是痛苦。。。
(4) 不適應彼此的生活習慣――我有馬加爵心理。。。
特點:性格孤僻,不合群,脾氣暴躁。
學業問題:
(1) 沒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因為沒有考好,來到內江職業技術學院。。。
(2) 無法適應集體生活,要求退學,重新參加高考。。。
(3) 不知道自習時間如何安排?
特點:打不起精神,沒有學習的動力,自暴自棄。
自我發展問題:
(1)家里沒有關系找不到好的工作。。。
(2)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我沒有目標,沒有動力。。。
(3)專業學得不好,沒有單位看得起我。。。
特點:憂郁,怨言多余行動,看不慣優秀的同學。
戀愛問題
(1) 不敢說愛---暗戀
(2) 失戀以后---我居然被他甩了。。。
(3) 我怕說了,她討厭我。。。
特點:失眠,沒有心思學習,發呆。
抑郁的核心癥狀:
心情壓抑、焦慮、興趣喪失、精力不足、悲觀失望、自我評價過低。
特點:晝重夜輕。
三、高職學生心理疾病高危人群與常見的基本線索
心理學上把健康的人歸納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良好,一個和諧的人,身心統一的人。而存在心理問題的人卻是:離奇的言談、思想和行為;過度的情緒體驗和表現;自身社會功能不完整;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面對如此多的心理問題學生,我們應該怎樣有針對性的去關注、關心這些學生?現將高職學生高危人群歸納如下:
(1) 工作難找;
(2) 感情困擾(失戀);
(3) 學業困難;
(4) 人際交往困難(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每個班關注比較“個別”的幾個;
(5) 家庭經濟狀況特別差;
(6) 突遇重大打擊。
常見的基本線索:
(1) 以前有過自殺未遂;
(2) 將自己珍貴的東西送人;
(3) 最近周圍有人自殺,尤其是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殺,或有其它缺失,如父母離婚;
(4) 流露出絕望、無助,對內外感到氣憤;
(5) 將死亡或抑郁作為談話、寫作、閱讀內容或藝術作品的主題。
四、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我們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尤其要努力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適應能力方面的發展。
針對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我們認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對大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 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研究。定期開展心理調查工作可以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狀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比如:新生入學,就可進行心理健康測驗,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對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矯正和治療。
(2) 向學生廣泛地傳播心理衛生知識,幫助他們建立起維護個人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比如:開展專題講座――“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控制情緒”;針對許多大學生對人缺少信任的問題,可以展開討論,以消除錯誤觀念;開設心理衛生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識。
(3)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機構,將宣講與咨詢緊密結合起來。在定期向學生宣講心理衛生知識的同時,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專業指導,以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生活方面的心理問題,使之更好的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詢也應將團體咨詢輔導與個別咨詢輔導相結合。團體咨詢著重解決一些學生共性的心理問題(如怎樣面對學習壓力,如何調試自己的不良情緒等),并對此進行一些針對性的心理訓練。個別咨詢輔導則著重學生個人,發展自我,促進其人格發展。
如此復雜多樣的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它?如何去給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困惑?是我們每一個輔導員不容置疑的責任。首先,找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是第一任務,要找出這些同學,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應該“聽其言,觀其行”。再進行歸類(找出什么類型的學生是應該及時輔導,什么類型的學生是長期輔導的過程。)最后是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在這個環節中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必須讓學生信任你,把你當成哥們、朋友而不是長輩、老師。還應該注意談話的方式、方法。還要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要讓他們受到傷害。)在經過自己認真輔導之后還不能解決問題的,再與同事,朋友探討有關方面的問題。再進行下一階段的輔導。經過反復的工作還是無濟于事,就可以請專業方面的老師、專家幫忙。
結束語
總的來說,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是一個復雜而長久的問題,需要心理學專家和各位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潛心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與學生交流的技巧。最終達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方面的困惑和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學[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蔡哲.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干預策略[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2.
[3]伍棠棣,李伯黍,吳福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王有智,歐陽侖.心理學基礎-原理與應用[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有自己特殊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這些心理壓力可能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有資料顯示,10%-30%的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當代大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心理健康問題。
(一)生活環境變化引起的心理挫折問題
大學的生活環境不同于中學時代,進入大學后生活方式變成了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生活,宿舍成了主要生活區。現代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大學以前他們生活上由父母悉心照顧,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到了大學以后日常生活需要自理,這對于那些習慣了依賴家庭和父母的學生來說一時難以適應,別的同學可以輕松應對的生活問題,對他們卻是個難題,這會使他們產生心理壓力和挫折心理。另一個方面,有些學生在入學前把大學生活想的過于理想化,認為大學是個完全自由的世界,可以毫無束縛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可是入學后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他們又不愿意接受現實,因而產生極度的失落感,這導致他們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產生了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二)學習上產生的心理困擾問題
大學的學習和高中時期無論是學習任務、內容和方法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學時期學習的是基礎知識,而大學學習的是專業知識;中學的課程僅有少數幾門,而大學里需要學習系統化的專業知識,知識量相對較大;中學的學習基本上在老師的輔導下完成,而大學需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需要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有的大學生剛入學時還保持這高中學習的“慣性”,課本知識等著老師去講解,老師講到哪里就學到哪里,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結果由于自己沒有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很多知識被落下,造成后期學習困難,逐漸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三)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引起的心理問題
大學里身邊的同學可能來自全國不同的地區,語言、習俗、生活習慣難免會存在差異。有些同學不能正確看待這些差異,認為自己做的都是合理的,而別人做的都是不合理的,逐漸與周圍的同學產生了隔閡,自己也由于不能融入到周圍同學當中,逐漸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在大學這樣一個集體生活環境中,如果不懂得換位思考,不能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對待身邊的同學,很難融入集體生活中,人際關系就會出現危機,這樣會引起心理失衡,引發心理問題。
(四)人生規劃的不確定性產生的焦慮心理
對于所有的大學生來說進入大學以前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努力學習考上理想中的大學。他們通過努力實現目標以后,發現一下子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感覺大學生活空虛、無聊,這是現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大學生往往都是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才考上大學,這其中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有的同學覺得考上大學后意味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完成,心理上得到了滿足,便產生了“松口氣,歇歇腳”的心理。甚至有些同學認為中學時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到了大學總該好好“玩玩”了,于是再也沒有了努力的動力。其實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應該盡早的規劃未來,以不斷增強自身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可是很多同學不能很好的分析自己的性格特點,不知道自己的長處、短處何在,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不知道未來的路在哪里。沒有了目標,沒有了方向,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這樣日復一日,面對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逐漸產生了焦慮心理。
二、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應對措施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和諧、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建設。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生的,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和訓練提高心理素質,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作用
隨著近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院校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曾經令很多人覺得難以接受的心理咨詢,慢慢的被大學生所接受。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很多都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內心矛盾發展起來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可以指導學生及時排解內心矛盾與沖突,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及時解開心結,盡快適應外界環境。此外學還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調查活動,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及早發現心理健康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早干預,使學生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和各科教學之中
大學生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向上的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離需要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優化大學生的心理品質,提高他們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這有利于同學之間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他們相互溝通和互幫互助,進而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除此之外,通過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形式多樣的文體和學術活動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寬松自由的環境,這有利于大學生充分認識自我,發揮個性,從而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教學過程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專注于傳授知識,還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挖掘知識內在的吸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避免因學習困難造成的心理問題。
(三)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出現的大學生自殺、殺人等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震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由此成為關注的焦點。大學生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的敏感時期,他們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很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的適應、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人際關系的處理、戀愛中的矛盾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等,擺在他們面前的種種煩惱與困惑會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或者心理障礙,而心理健康不但會影響到自身,而且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效率和社會的穩定[1]。因此深入分析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而急迫的任務。
一、目前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原因探析
1.環境的改變。
進入大學后,許多學生因環境的改變而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譬如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由于高中老師為了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把大學描繪得特別美好,但當進入大學后,他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產生了很大的失落感;而在中學時是尖子生的學生,上大學時那種優勢已不復存在,面臨著重新分化組合的嚴峻局面,為了保住自己在中學時的優勢,他們就廢寢忘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長此下去,就會相繼出現神經緊張、失眠等多種焦慮并發癥。
2.學業引起的心理問題。
在大學里,部分大學生因學業也會引起一些心理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所學專業不滿意。因種種原因,他們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認為所學專業沒有前途,因此學習動力不足,造成上課睡覺、抄作業,甚至經常逃課等不良現象;二是對大學學習的不適應,特別是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進入大學后,他們一時不知如何安排學習,而且大學課程多、難度大、要求高(很多大學對學生學習要求嚴格,如學生幾門課程不及格就會面臨失去學位甚至有被留級、退學的危險),教學進度快,如果仍按中學時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將很難有好的學習效果。三是部分學生認為考入大學,即萬事俱備,只等畢業,放松自己,導致提不起努力學習的勁頭,造成多門掛科的現象。在這些情況下,大學生心中往往充滿困惑、憂郁、痛苦,容易產生強迫、焦慮等心理疾病。
3.自我意識導致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因自我意識而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比較常見。如有些大學生看到多才多藝、能力較強的同學展示自我時,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在大學階段,個體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并沒有形成關于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不夠穩定,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而且他們對于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2]。
4.人際關系不和諧引起的不良心理問題。
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高校采取寄宿制,步入大學就意味著需要過集體生活,然而有一部分大學生不知道如何與人交際,不知如何與同學相處。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有一些大學生以前從沒住過校,沒集體生活的經歷,人際交往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進入大學,同寢室的同學要朝夕相處,但經歷、認知、習慣、性格、個人愛好等都有所不同,容易產生矛盾。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多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獨生子女,從小就缺少同伴,交往活動少,且家庭對其教育不當也造成一些負面效果,如以自我為中心。交際困難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孤獨、封閉、焦慮、不安等心理問題。
5.戀愛問題引發的情感困擾。
戀愛問題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學生中也比較常見。大學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渴望交友戀愛,憧憬美好的愛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閱歷欠缺,對戀愛缺乏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許多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如經濟上尚未獨立、個人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因此經常出現一些戀愛問題。戀愛問題處理不當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
6.就業擇業困難造成的心理焦慮。
目前,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數以百萬計,如2010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達630萬,再加上往年未就業的大學生,求職人數眾多,就業擇業競爭太激烈。這些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壓力過大,找工作難,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更難。擇業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如工作單位不如意、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或缺乏經驗而不能勝任工作等,這些都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措施
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高校一般都設有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但其作用發揮并不明顯。一方面,大多數高校在校生人數眾多,而只有少數教師具備相應的咨詢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困惑的學生都傾向于向熟悉的輔導員老師談自己的境況,尋求一些幫助。因此,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首先,加強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的建設,在引進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同時,也鼓勵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攻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碩士、博士學位,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其次,加強對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使他們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再次,要在班級中設立心理委員,及時了解班級中同學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做好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現和預防。
2.從學生一進校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
在大一新生入學后,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做到對心理問題的早發現及對心理危機的早干預。同時,在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各個階段,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
3.開設相關心理健康課。
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會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增強心理調適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主要包括: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納入學校課堂教學計劃,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設置學分,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正常實施,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要求。二是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針對課程需要編寫和選用針對性強、專業性強、實用性強的教材。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根據年級不同開展“分層”課堂教學。如新生入校時的心理適應教育、在校期間的心理發展教育、實習期的創業心理教育、畢業前的人生職業規劃和擇業心理調適等教育。四是將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心理教育活動相融合,通過課堂教學和各種形式的心理訓練活動,使學生及時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心理調適能力[3]。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鍛煉他們與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近年來我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通過開展“5?25”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開發大學生的心理潛能,增強學生之間相互關懷與彼此支持的意識,幫助學生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和健全的人格。
5.教育學生合理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在我國,學習、讀書向來被賦予很高的價值,大多數家長和學生本人也把學習視為一種提高自己、改變現狀、為將來的職業做準備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學校里,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其在同學中的地位有很大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注學業是同關注自我緊密聯系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并根據客觀條件來調整個人的需要和心理期望。這樣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過高或過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或松懈情緒[4]。
6.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首先,應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緒及時耐心引導和幫助,使他們以良好的心理態勢去面對新的人際交往和復雜的人際環境。要教育他們既正確認識自己,又客觀評價他人。其次,要教給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要教育大學生加強人際交往中的品德修養,教育他們學會信任、學會尊重、學會寬容,用真誠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獲得真誠的友誼。最后,學校要經常組織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同學們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培養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4]。
7.培養大學生成熟的戀愛觀。
對于大學生來說,處理好戀愛與學習、生活等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就會陷入困惑、煩惱和痛苦之中。因此,培養大學生成熟的戀愛觀極其重要。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戀愛觀。一個人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就會理智地對待愛情和婚姻大事,正確地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問題,使愛情得到健康、順利的發展;其次,要教育學生處理好愛情與成才的關系。當代大學生是復興中華、建設現代化中國的主力軍,歷史使命重大,要教育他們珍惜自己寶貴的大學時間,正確處理好愛情與成才的關系。
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多方面的,高校應不斷探求更多更好的方法防止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大學生自己也要不斷地超越自我,調適心態,更好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中圖分類號 ]G 444 [ 文獻標識碼 ] A
[ 文章編號 ] 1673-5838-(2009)12-0043-02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迅速發展,高職學生日益增多。據調查顯示,高職學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特殊心理問題。如何有針對性有區別地進行教育疏導,實現對高職院校特殊心理學生的正確引導,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的一個重點問題。
一、高職學生特殊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由于成績差產生的特殊心理問題
高職特殊心理學生一部分是由學習成績差所引起的。他們在來高職學校之前已經提不起對學習的興趣,也沒有在學業上獲得過成就感。他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早就被老師、同學、家長和社會看不起,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對同學和老師存有戒心,更不愿意與成績好的同學交往。導致遇到問題不與人交流,容易走極端的個性。
2.由于高考失利產生的應激特殊心理問題
高職學生中有一部分的學生認為自己是高考發揮失常才讀高職的,他們往往沮喪、焦慮,一方面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一方面又想再次證明自己。往往在入學的相當一段時間內處于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如果不注意引導,很容易引發特殊心理問題。
3.由于家庭問題產生的特殊心理問題
高職學生中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是貧困生,這些學生存在基本生活困難。進入高職學校后要繳納一定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容易產生特殊心理問題。另外,高職學生中有部分是家庭不和、父母離異、單親家庭或孤兒,這些學生往往心靈上存在某些缺陷。這些學生沒有得到來自家庭的良好教育,容易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言行偏激等特殊心理問題。
4.由于不適應集體生活產生的特殊心理問題
現在高職學生一般都已經是90后的一代人,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較優越,沒有與同齡人生活的經歷。進入高職學校以后,一般都是幾個人共住一間宿舍,朝夕相處。在這種情況下較容易產生矛盾和摩擦。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學生的特殊心理問題,影響個人的成長。
5.由于青春期產生的特殊心理問題
高職學生大多已經成年,但心理上還很不成熟。他們想承擔責任,但由于人生經歷有限,對社會的認識還不夠,極易因為戀愛、人際交往、社會交往產生特殊心理問題。
6.由于健康原因產生的特殊心理問題
還有極少數生理殘缺的學生、患有心理疾患和精神病的學生。生理殘缺的學生有著強烈的自卑感和自尊心。患有心理疾患的學生,如果在校期間遭受了一些刺激,容易做出有異于常人的舉動。這是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的特殊群體。
二、高職學生特殊心理的應對措施
1.由于成績差產生特殊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教師要加強與這些學生的交流,用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對待他們。讓他們明白大學是一個嶄新的起點,一切都有可能被改變。同時,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了解自己的潛力,發揮自身的特長。要適時找出典型事例激勵他們,讓他們體會到他們也同樣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得出色,鼓勵他們自信、自強、自尊,走向社會,走向成功。
同時,更要注意發現這些身上的“閃光點”。一旦他們思想上有了轉變,工作中有了成績,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2.由于高考失利產生的應激特殊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對于這部分同學,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要注意呵護他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可以利用班會的機會告訴他們:高職學校也有優秀的學生,他們畢業之后獲得了很高的成就。對于專業學習,要鼓勵他們,大學進來大家都處于同一個起跑線上,要有學習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其次,引導學生正確地、全面地認識自己,通過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我,從中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
3.由于家庭問題產生的特殊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要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家庭情況,正視困難,并相信自己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在畢業之后改變自己家庭的現狀。貧困并不是自己犯的錯,而是上天給與的催人更加奮進的禮物。
對于家庭不和、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等家庭的學生,要用親情以及積極的教育方式感化學生。對性情孤僻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心,幫助他們從失落的陰影中解脫出來。只有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健康地成長。
4.由于不適應集體生活產生的特殊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應多開展主題班會、心理講座、班級活動和宿舍活動等,爭取利用幾次活動的機會讓同學們加強溝通、互相了解。在活動中設置一些小游戲、小心理測試和小故事,讓同學們學會互相關心、互相謙讓、互相包容,在活動中消除隔閡、破除矛盾。若是矛盾特別激化,可以在他們同意的情況下開誠布公的聊天,用一種平和的方式解決。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更多關注這些不適應集體生活的同學的反應,關注他們特殊的心理問題,讓他們回到正常人際交往的軌道上來。
5.由于青春期產生的特殊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要做到尊重他們的看法,理解他們的做法,引導他們的想法。對于他們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感情觀要明確指出,利用看勵志電影、書籍的機會引導他們,指導他們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對于感情問題,不能太加以干涉,又不能放手不管,而是做好異往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工作,樹立榜樣,盡量將他們的思想引導到促進學習和個人發展的軌道上來。
6.由于健康原因產生的特殊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由于健康原因產生的特殊心理問題的學生是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的特殊群體。首先,對于生理殘缺的學生,應做到一視同仁,讓他們樹立信心。并號召同學熱情給予關心、幫助,并掌握好尺度。另外,若是患有心理疾患和精神病學生,一旦發現癥狀,需要立即通知其家長,安排其進行治療,如果可以,應盡量辦理休學手續。
高職學生存在的特殊心理問題還有很多,有的是單一原因產生的,有的是幾種原因交織產生的較復雜的特殊心理問題。只有掌握相應的應對措施,才能在發現問題時較好地解決。
【參考文獻】
[1]賈存廷.“問題學生"形成的原因及對策[J].教育革新,2008(8).
眼球為人體面部重要器官,具有結構精細、復雜脆弱的特點,故對手術護理質量要求較高。因此,讓患者全面了解圍手術期危害因素及護理對策,對維護患者手術期安全、確保手術質量,使之順利渡過圍手術期極為重要。本文主要闡述眼科手術的危害因素及護理對策,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討交流。
1病患的應激反應及應對措施
由于眼科患者對手術均有不同程度的懼怕心理,因而會出現應激反應,如術前焦慮、緊張、胸悶、心悸、夜晚失眠、白天血壓升高,嚴重者還可發作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更有甚者甚至引起嚴重的精神障礙,致使家屬放棄病人手術或使手術延期。術后患者由于疼痛和擔心手術效果可出現心慌不適、心率加快、腸蠕動減慢、造成便秘等。
護理人員應配合醫師積極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耐心解釋患者的各種疑問,向患者提供有關手術各項信息,使患者明白自己所處癥狀,保持其情緒穩定,樹立戰勝疾病信心,主動配合手術,安全度過圍手術期。
2緩解眼科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緊張情緒,締造身心健康的舒適環境。
眼病患者以老人、小兒居多,自身對環境干濕度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出現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且由于心理上不如健康年輕人,容易出現精神緊張。因此手術室保持舒適恒定的溫濕度,盡量將眼科病房安排到朝陽的屋子里,經常通風換氣,保持室溫在24~26之間,相對濕度在40%~60%為宜。同時創造悠閑舒適安逸的音樂環境,在圍手術期間播放舒緩的輕音樂,避免噪音,保持室內安靜,可使眼科手術患者緩解精神緊張情緒。研究表明音樂對于病人具有舒緩緊張情緒的積極作用。
3血糖變化及應對措施
手術期間由于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被激活,血中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會增多,因而抑制糖元合成,促進糖原分解。患者會出現血糖升高,高滲性利尿、脫水,血漿滲透壓增高,從而會影響術后傷口愈合,甚至引起眼內感染。同時手術中往往忽略低血糖,低血糖可危及生命。低血糖多發生于禁食手術時間長或糖耐量較差及糖代謝功能紊亂的糖尿病者,故手術期間應加強血糖監測,應每30min監測血糖1次,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4血壓改變及其應對措施
眼科手術患者在應激狀態下,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均呈現興奮狀態,促使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交感神經末梢和腎上腺髓質釋放更多的兒茶酚胺,同時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尤其是收縮壓及心率明顯高出正常范圍。術中牽拉眼肌,神經反射可致血壓下降,還可出現竇性心動過緩、早搏,嚴重者心跳驟停。
護理對策:術前了解患者全身情況及是否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對高血壓者術前應實行降壓治療,將血壓控制在平穩狀態;對患有冠心病這一高危人群,術中應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并備好急救藥品以防意外發生;對高度緊
張,收縮壓升高者,應給予藥物如安定、心痛定等,以改善病患癥狀。
5眼心反射及應對措施
眼心反射為眼科手術嚴重危害因素,常發生于于斜視手術及視網膜等內眼手術,手術中壓迫眼球或牽控眼肌致迷走神經興奮而引起心率減慢,甚至可導致心臟驟停。
護理對策:術前了解患者病史,排除有過心動過緩等潛在危險因素。對高危者術中給予氧氣吸入,心電監測,隨時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師,停止牽拉眼肌,解除壓迫因素。
6球后出血及應對措施
球后浸潤麻醉時如果針頭不慎傷及球后血管,可使眼球逐漸突出,眼張力變強,眼瞼不能閉合。此時護士應立即協助醫生給予加壓包扎或壓迫眼球,必要時局部冷敷以緊急止血。同時嚴密觀察生命體征。重點觀察心率變化,視患者情況做好安慰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
7角膜損傷及應對措施
全麻時眼瞬目反射消失,淚膜破裂,角膜得不到濕潤和保護,同時物的作用可致眼輪匝肌松馳,眼瞼不能完全閉全,造成角膜持續暴露,引發暴露性角膜炎。
護理對策:全麻手術時應注意對側眼的防護,以防意外損傷,同時給予涂眼膏并用消毒紗布包蓋,防止角膜干燥、預防角膜擦傷。
8眼內感染及應對措施
眼科手術的眼內感染主要以外源性感染為主,其可由手術室空氣、器械、溶液、藥物、一次性耗材及組織等污染所致。因此嚴格手術操作規程及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是控制外源感染的重中之重。具體操作步驟:手術器械和物品嚴格消毒,術中給予病人低流量氧氣吸入,改善眼部血循環,促進術后切口的愈合,降低感染。糖尿病眼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減少眼內感染機會。術后注意用眼衛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嚴防眼內感染的發生。
9眼內出血及應對措施
玻璃體視網膜、青光眼、眼球穿通傷等內眼手術后,早期過早大運動量活動或有較明顯的外力作用,如用力咳嗽、劇烈惡心嘔吐等,易引起鞏膜切口和視網膜切開過的靜脈處的血栓脫落、融解、擴散至玻璃體腔,可導致手術后早期再出血。
應對措施:加強患者手術后飲食起居生活護理,看護患者術后早期少活動多休息,避免劇烈活動。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勿食辛辣刺激性強及堅硬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防止眼球碰撞致眼內出血。
整體性護理是現階段臨床護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重點,為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整體護理質量,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有效指導患者對疾病認知,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選取我院內科于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內科護理的健康教育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實施后觀察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內科于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36.8±2.9)歲;其中呼吸系統類疾病33例,內分泌系統類疾病15例,血液系統類疾病18例,消化系統類疾病54例。
1.2方法 采用調查問卷收集現階段我院內科護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相關問題,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研究探討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以便在實施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宣教形式不恰當和宣教程序不恰當是目前醫院內科健康教育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針對我院出現的此類問題,建議規范護理過程中的健康教育程序,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實現患者的自我護理。
1.3觀察指標 在提出相關健康教育對策后予以實施,了解患者不同時期對健康教育工作的滿意程度和對臨床護理的投訴情況,綜合性分析和對比實施前后患者的滿意程度和投訴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本文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并用χ2檢驗,當數值P
2 結果
經對比分析可知,對策實施前,86例患者對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滿意,占本組患者總數的71.67%,而投訴率高達28.33%(34/120);在實施針對性對策后,118例患者對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滿意,滿意率高達98.33%,而投訴率降低為1.67%(2/120)。較對策實施前而言,實施后患者的滿意程度和投訴率均有顯著改善,組內比較具有顯著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總結我院內科在護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護理工作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①宣傳教育形式不恰當:在醫院護理工作下的健康宣教過程中,許多內科常見疾病的相關知識被編制成冊發行,此類宣傳方式沒有針對性,不可滿足不同病種和發病階段的患者需求,宣教形式和宣教內容都缺乏針對性、個體性和創新性。②宣傳教育程序不恰當:醫院并未建立起完整和健全的健康教育程序,沒有制定出統一的宣教標準。醫護人員在健康教育的操作過程中存在隨意性態度,執行不夠嚴格,使得健康教育的宣教工作未能取得成效[1-2]。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用以下對策:①醫護人員需加強自身護理能力,注重健康教育的時效性,由于內科收治的大部分患者為慢性疾病,出院后均需長期遵醫囑服藥,故健康教育工作需促進患者預后。醫護人員在健康宣教過程中需引導患者掌握一些基本的護理方式,以便預防疾病復發和相關并發癥。②醫護人員需根據患者病因、病情和病程制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措施,重點把握內科護理的健康教育內容。健康教育側重于疾病知識的講解,通過該宣教工作可使患者全面認識疾病的起因及預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護理認知。
本文研究表明,對策實施前,86例患者對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滿意,占本組患者總數的71.67%,而投訴率高達28.33%(34/120);在實施針對性對策后,118例患者對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滿意,滿意率高達98.33%,而投訴率降低為1.67%(2/120)。較對策實施前而言,實施后患者的滿意程度和投訴率均有顯著改善,組內比較具有顯著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針對內科護理的健康教育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對內科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改善患者的護理投訴率,可有效運用于醫院的健康宣教工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100例精神病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齡14 a~71 a,平均(34.8±10.18) a;精神分裂癥67例,情感性精神障礙20例,抑郁狀態5例,神經宮能癥4例,老年期精神病4例;文化程度:大學5例、高中36例(包括中專)、初中及以下48例、文盲11例。排除明顯精神衰退者。
1.2 方法 (1)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進行調查。有同一醫師對被調查者講解問卷中各項問題及填表要求,使患者完全理解后填寫,并當場收回調查表。對文盲和眼花者, 患者口述,調查者代為填寫。共發出問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2)采用單項選擇法調查患者現有精神病方面的知識水平及對健康教育內容的需求,按每項累積人次計算百分比。(3)采用多項選擇法調查患者對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按每項被選擇的人次多少統計。
2 結果
2.1 患者對精神疾病知識的了解狀況,見表1。
表1 患者對精神疾病知識的了解狀況(略)
表1顯示,21%~38%的患者對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有一定了解,33%~38%的患者了解部分知識。
2.2 患者對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 講解、答問78%,推薦圖書、手冊、卡片51%,病友現身說法48%,觀看幻燈板報、墻報45%。
2.2 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需求 介紹主治醫生及責任護士93%,介紹醫院及病區環境76%,介紹住院須知38%,獲得有關精神病方面的知識85%,了解自身疾病的診斷及表現55%,了解口服藥物的名稱、作用及不良反應64%,了解心理、音樂工娛治療的作用43%;了解各種檢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45%,了解精神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和處理75%,了解睡眠障礙及應對措施64%,如何應對生活中的負性事件57%,如何適應社會及調節不良心理36%,便秘應對措施55%,了解健康的概念38%,如何合理安排生活41%,了解吸煙及酗酒對健康的危害分別為50%、37%,了解出院后服藥的方法及注意事項87%,掌握如何防止復發及復發的早期跡象57%,掌握生活技能訓練的重要性36%,掌握復診的時間及方法68%。
3 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有20%~28%的患者了解精神病方面的知識,對出院后的自我護理知識及如何防止復發只有24%的患者了解。其原因有:(1)病人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影響對信息的獲得。(2)急性期病人認識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差,影響對信息的接受。(3)部分病人的理解力、記憶力低下,影響信息的儲存。(4)少數病人對自身疾病的康復缺乏信心,對健康教育的內容不感興趣。(5)護士對相關的知識掌握不夠或缺乏與病人溝通交流的技巧、直接影響健康教育的效果。結果還顯示,多數患者希望介紹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85%的患者需求獲得有關精神病方面的知識,其中以藥物的名稱、作用、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睡眠障礙的應對措施為主。
從調查結果分析,大部分患者需要護士對他們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同于日常一般的信息交流,它要求傳遞的信息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適用性。為做好健康教育,首先要掌握好醫學知識,同時還要廣泛吸收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因此,護士在工作中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總結新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從生物學角度關注患者和疾病,還要從患者的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等角度考慮其健康,以促進疾病的康復,提高生活質量[1]。
健康教育有多種方法,其中護理人員面對面地給患者講解和演示,可簡捷有效地將信息傳遞給患者,便于患者接受。責任護士還應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和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給予有效地、正確的指導。對于共性問題可采用有計劃的循序漸進的群體教育,改善其病態思維和異常行為,從而縮短病程,防止疾病復發。因為患者最終要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為此護士應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各種知識信息,提高患者及家屬的參與意識和能力,避免家庭中的高情感表達,減少疾病的復發。
總之,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態度。但其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護士相關知識缺乏、觀念陳舊、認識偏差、護理文化缺乏力度;醫院經濟投入少;缺乏科學系統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等[2]。這需要護理人員的不懈努力,突破思維觀念和方式方法上的局限,融護理服務的“人性化”和“個性化”與健康教育之中,注重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促進健康教育向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239-01
一、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現狀
醫院工作場所暴力指醫院工作人員在工作場所遭受辱罵、威脅或攻擊,對其安全、幸福與健康造成明確或含蓄的挑戰,分心理暴力與身體暴力兩種。醫院工作場所暴力在我國發生頻繁,中華醫院管理學會曾在2007年對326所醫院做過調查,調查顯示,326所醫院中,遭受患者擾亂診療秩序的醫院占73.5%,發生過打砸事件的醫院占43.86%,醫療設施收到嚴重破壞的醫院占35.58%,這一年內,共有113名醫護人員被患者打傷。香港大學也做過調查,調查發現,76%的護理人員曾遭受不同類型的暴力,包括辱罵、欺負、身體攻擊、性騷擾。相較調查得來的數字,實際情況要嚴重得多,急診護理人員時常接觸吸毒、酗酒患者、精神病人甚至犯罪分子,受暴力襲擊的幾率更大。有調查顯示,廣州市16所被納入“120”救護系統的不同級別的醫院急診科的273名護理人員中,一年內遭受一次以上心理暴力的有240人,遭受兩次以上心理暴力者189人,暴力形式多為辱罵。24人曾在工作中遭受性騷擾。工作場所暴力不僅威脅著護理人員的健康與生命安全,也嚴重影響著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暴力發生后,護理人員必然會感到壓力,工作積極性必然會降低,工作效率也隨之受到影響,這對急診患者的搶救會產生消極作用,同時,也制約著醫院對急診人才的吸引力和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
二、應對暴力措施
急診護理人員在工作場所遭受暴力的問題普遍存在,但多數醫院都沒有規范的、有效的應對措施,醫護人員在遭受暴力后,只要沒有生命危險,未出現重大傷害,往往在施害者口頭道歉后便原諒對方,追求法律責任的事絕少發生,這些都在無形之中組長了暴力的發生。由于缺乏對醫院工作場所暴力起制約作用的處理系統,面對不斷發生的工作場所暴力事件,醫院顯得束手無策,而急診護理人員,對在自己身上發生或身邊發生的暴力事件或“寬宏大量”,或置若罔聞,一方面反映了暴力事件發生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表現出護理人員缺乏醫院與社會的支持。
暴力事件頻發如何應對?筆者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一)護理人員自身應對措施
1、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將“以患者為中心”作為服務宗旨,不僅僅為患者提供醫療上的幫助,還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理解和關愛患者。急診護理人員一方面要不斷鉆研并提高業務能力,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務質量,另一方面,要加強與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溝通,最大限度的滿足患者的需求,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2、提升對法律知識的認知水平。許多護理人員對法律知識缺乏足夠認識,對護理人員執業條件、自身職責權限、患者權限缺乏了解,急診護士應當積極地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與醫院正當權利,同時使患者的權益得到保障,保證正常醫療秩序。
(二)醫院的應對措施
1、對急診護理人員加強培訓,具體做法有九點。第一,對護理人員的服務技能進行加強培訓,規范護理人員言行,提升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第二,對護理人員進行工作場所暴力有關知識培訓,讓護理人員對工作場所暴力產生的原因有所了解,使護理人員能夠識別暴力的前兆,擁有多種應對工作場所暴力的措施;第三,制定教案,將暴力發生的常見情況拍成視頻,讓護理人員根據視頻進行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鍛煉護理人員在工作場所應對暴力的技巧。第四,對一天不同時段來醫院的患者數量做調查,根據不同時段的工作量安排醫務人員上班人數,避免出現患者等待時間過長的情況;第五,對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進行加強培訓,保證護理人員護理工作的規范性,杜絕安全隱患,建立維護患者利益就是維護自己利益的職業意識,不讓工作出現漏洞;第六,打造同事間的支持系統,舒緩職業壓力,一旦工作場所有暴力事件發生,支持系統中的同事會立即趕來現場,對施暴者進行疏導;第七,實行導師制度,為剛入職的新員工安排導師,讓新員工能夠在導師在指導下快速學習,快速成長;第八,在暴力事件發生后,將事件具體情況上報,對事情發生的原因進行研究,避免同樣問題再次發生。
2、設置安全防范機構。在醫院內部成立一個安全防范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經驗豐富的管理者、法律顧問、保安和心理醫生等,幫助急診護理人員對工作場所暴力進行預防和應對。
3、打造安全的工作環境。設置監控、報警系統,為醫護人員設置專門通道與緊急出口,保證在暴力事件發生時,醫護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撤離;為病患及病患家屬提供舒適的候診、接待、治療環境,保證病患在舒適的環境下接受治療,在候診過程中能保持愉悅的心情;門衛、保安需要限制探訪者的數量,阻止動機不良的人員進入醫院。
(三)政府及社會的應對措施
醫療場所是以救死扶傷為目的神圣場所,醫療環境的和諧,需要醫護人員的付出和努力,也需要政府、媒體以及廣大群眾的幫助。避免護理人員在工作場所遭受暴力,政府部門應當針對醫院暴力制定相關法規,使施暴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媒體應當從愛護醫務工作者的角度出發,正確導向,幫助醫患關系和諧發展;通過政策和媒體的宣傳,讓群眾能夠理解、體諒醫務工作者,讓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去營造一個和諧、安全的醫療環境。
參考文獻:
[1]潘紅英,蘇偉.急診護理人員遭受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的現狀根系及應對[J].護理余康復,2008(5)
一、當前國有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認識誤區問題是對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存在兩種認識誤區,即“神話論”和“載體論”。具體而言,“神話論”是過分夸大國有企業文化的作用,從而將國有企業文化當成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1],往往忽略了企業具有的長期融合以及居安思危的特點和自身歷史性的發展規律;“載體論”恰恰相反,認為國有企業文化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是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的附屬品[2] [3]。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加重了國有企業文化的政治意識色彩,造成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及其功能的正常發揮。
形式化問題主要體現在大部分的國有企業文化建設拘泥于形式,熱衷于表面文章的工作,從而將國有企業文化建設賦予了華麗辭藻[4]。形式化的問題直接造成國有企業文化真正內涵被嚴重忽視,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念也就根本無法深入到員工的內心,從而更加不可能讓員工遵循國有企業文化的行為方式進行日常工作,自然而言就造成企業喪失了快速發展的精神動力。
功利化問題體現在當前部分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只是注重短期的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發展。一方面是國有企業對自身價值追去錯位,另一方面是國有企業現行的行政體制以及管理體制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國有企業文化的建設。在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的實踐過程中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的為獲取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置國有企業文化建設于不顧[5]。
二、加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具體應對措施
(一)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在國有企業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作用
當前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國際市場的沖擊以及國內市場競爭環境的激烈程度加大、廣大消費者有了眾多的選擇余地等等。因此,如果不注重對企業文化的建設,就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就不能夠在激烈的國際和國內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因此,必須要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在國有企業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作用,提升企業文化在國有企業發展戰略制定的地位。
(二)確立國有企業文化戰略目標,建立企業文化長效機制
確立國有企業文化戰略目標,建立企業文化長效機制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個國有企業文化管理的長效機制,注重對企業文化建設規劃、實施的過程監控以及動態化的調整,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短期行為的控制力度,保障國有企業文化的延續性和長期性。另一方面,需要積極吸取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借鑒國內外企業成功經驗的基礎之上,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豐富企業文化的內容和內涵,保障其成為國有企業未來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
(三)正確處理好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
正確處理好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一是要將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結合到具體的經濟工作中,保障企業文化內容立足于生產經營,為國有企業生產經營工作服務。二是要將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結合政治的形勢,帶有明顯的階段性和政治傾向性,為國家和政治服務。在上述基礎之上,需要緊密結合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各方面,在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及實效性的基礎上,促使企業文化建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提升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結語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經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延續、被企業全體成員共同遵循的習慣性及認識性的行為方式,是企業發展的一種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在當前企業改革及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探討國有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首先從當前國有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出發,然后對加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具體應對措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希望為今后提升國有企業文化建設水平,實現國有企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奠定一個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強.淺析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現代商業,2010.15:158-159.
[2] 鄒麗巖.國有企業改制清產核資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經營管理者,2011.19:216.
中圖分類號S851.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3-0342-01
在當前動物防疫工作中,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疫苗運輸、保管、使用等環節上的一些問題,致使免疫接種效果不佳,免疫抗體效價低,達不到保護標準,有的在免疫過程中造成應激反應致死,使防疫工作出現“畜主怕,防疫員難”的現象,給防疫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何加強疫苗的運輸、保管、使用等環節上的管理,不斷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價和免疫質量及制定應對之策已成為當前防疫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1]。現就動物免疫失敗原因及應對措施作一探討。
1免疫失敗原因
1.1疫苗相互拮抗作用
由于動物疫病種類多,在一個動物身體上要注射幾種疫苗,如豬要一次注射口蹄疫、豬瘟、藍耳病3種疫苗,分期注射,由于工作量大,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務,同時注射多種疫苗,就會造成動物機體免疫抗體的相互拮抗,即使是按量注射,有的疫病免疫效價低,得不到保護效價,增加了發病可能性[2]。另外,疫苗注射后均會不同程度地產生一定不良影響和副反應,對正常機體本身就是一種源自外界的刺激和逆作用力,幾種疫苗同時注射,對動物更是一種強刺激,因此多種疫苗同時注射可造成動物在免疫時發生死亡。
1.2疫苗運輸保存環節出現問題
畜禽各種疫苗對運輸與保存條件的要求存在差異,有的要求冷藏運輸和冷庫存放保管,也就是要求“冷鏈到底”。然而在疫苗運輸環節當中,由于西吉縣沒有專門的運輸疫苗的冷藏車輛,造成運輸過程中的高溫及低溫影響疫苗的效價和作用。另外,有些鄉鎮畜牧獸醫站由于疫苗冷鏈體系建設比較薄弱,難以做到對疫苗按規定進行運輸、保存,從而也影響疫苗的效價和作用,同時造成免疫注射不安全隱患。
1.3疫苗操作技術不當
一是疫苗在開啟前一般處于非常溫存放,而鄉鎮畜牧獸醫站由于沒有配備相應的保溫設備,疫苗多,有些鄉鎮畜牧獸醫站只配備有1臺冰箱,使疫苗處于常溫,甚至高溫、超低溫或強光狀態下。二是防疫員由于在疫苗保存環節上不注意,在疫苗箱里沒有放置冰塊,有的放置冰塊但由于受高溫影響,不能及時更換,失去保護價值。有的防疫員把疫苗開啟后,受各種因素制約,沒有在規定時間內用完,而后又重新使用。
1.4免疫技術不當
一是免疫注射劑量沒有嚴格按規定劑量執行,超量少量注射和跑冒滴漏現象普遍存在。二是免疫注射部位,深淺把握不準,有的肌肉注射打到皮下了,實際操作過程中過深過淺、錯位注射時常發生,甚至有打“飛針”現象存在[3]。三是少數防疫員圖省事省工,不按規定進行嚴格消毒,未能做到一畜一針頭,一針一棉球,有的一欄一針頭,甚至1個針頭打到底或根本不消毒,極有可能造成免疫效價低和免疫副反應。
1.5動物健康檢查不完善,應激反應救治不及時
免疫接種前對動物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保證免疫質量和降低死亡的關鍵環節。許多基層防疫人員由于責任心不強,往往忽視這一點,隨意注射,而導致體弱畜禽及病畜禽死亡。在免疫注射疫苗后,不留意觀察動物反應情況,對接種后反應較大的動物錯失及時救治良機而造成死亡。
2應對措施
2.1合理運輸與保存疫苗
嚴格按照疫苗保存運輸要求,做到防低溫、高溫,防冷凍,防曝曬,防強光等,夏季應避免高溫運輸和高溫曝曬,冬季運輸保存適宜溫度應嚴格按規定標準執行。在疫苗保存上,要嚴格按照不同疫苗的保存條件進行保存,該冷凍的要冷凍,該冷藏的要冷藏,特別是要多方籌措資金,對鄉鎮畜牧獸醫站配備相應的疫苗保存設備。
2.2正確使用疫苗
疫苗使用前應仔細檢查,主要檢查生產廠家、生產日期、有效期、密封情況、包裝情況、顏色變化及保存狀態等是否符合規定要求,如發現疫苗超過有效期、瓶蓋松動或有異常現象則不宜使用。防疫員領用疫苗后,在疫苗冷藏箱里放置冰塊,對處于低溫保存的疫苗在使用前,應置于室溫預溫一定時間,在注射期內充分搖動混勻,疫苗啟封后,應在規定時間內用完,超時余苗不得再用。
2.3科學接種
嚴格按照疫苗種類規定的接種部位。要畜主固定好畜禽,準確注射,禁止“飛針”和不按規定部位接種。該皮下注射的要皮下注射,該肌肉注射的要肌肉注射。嚴格按照規定劑量,依照不同畜種、性別、年齡、類別、體重進行接種,準確把握好接種劑量,杜絕超量或少量注射。嚴格消毒,堅持按照“一畜一針頭,一畜一棉球”的原則,做好免疫接種時的消(下轉第344頁)
(上接第342頁)
毒,禁止一針多畜和不按規定進行消毒。
2.4完善動物健康檢查和應激反應救治機制
接種前應詳細詢問了解動物病史情況,仔細觀察動物健康情況,必要時需進行臨床健康檢查,以確保萬無一失。對少數動物免疫注射后出現過敏反應,如呼吸急促、焦躁不安等癥狀,應及時對癥予以急救治療,以減少損失。對因救治無效的死亡動物,應進行詳細檢查登記,查找原因,并做好記錄備案[4]。
3參考文獻
[1] 張仁喜.動物免疫失敗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3):3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