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15:21: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業財融合研究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27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9-0185-02
一、購售電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購售電管理現狀
根據國家電網公司SG186項目整體進度要求,電力公司部署了財務系統與營銷系統的集成接口功能,獲取了營銷系統業務分類匯總數據以及用戶的應收電費明細數據,根據集成的數據生成了財務側應收電費、實收電費的記賬憑證,初步滿足了營銷系統與財務系統的數據交互要求。
(二)購售電管理存在的問題
營銷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存在著核算規則不統一、主數據無法共享等問題,是推進電力公司營財一體化、電價集約化管理的阻礙。
首先,核算規則方面。營銷部門負責的電費收入、業務費用明細賬不符合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的核算規則,因此無法實現賬簿記錄與總賬和明細賬之間的對應關系。其次,憑證對接方面。營銷與財務核算脫節,營銷賬務憑證與財務會計憑證沒有直接對應,無法追溯數據差異源。再次,數據共享方面。營銷、財務系統分別管理各自的主數據信息,主數據的新增、凍結、變更等操作沒有建立共享機制,難以實現數據的共享與對應效果。最后,報表編制量大,針對電費電價報表,均是由財務人員以營銷系統數據表為基礎進行線下編制,工作量大,數據校驗稽核工作煩瑣。
綜合以上問題所述,基于營財融合視角下的購售電管理將會解決供電公司在購售電管理方面的諸多問題。
二、營財融合視角下的購售電管理
(一)營財融合的購售電管理目標
營財融合下的購售電管理通過構建營財一體化運作體系,建立并實施統一規范的業務管理規則與賬務核算規則,對電力公司的營銷和財務信息系統進行改造并予以固化,破除橫向業務協同障礙,深化業務融合。提高購售電管理過程中跨部門、跨專業、跨層級業務運行效率,消除業務壁壘與管理壁壘,實現營銷與財務的業務融合和流程貫通。切實做到規則統一、流程固化、共享主數據、長效運作的總體目標,推動業務融合與信息共享的發展。強化電力公司在電價電費的全過程管理,進一步提升電力公司管理效率與效益,達到營財系統一體化運作的預期效果。
(二)營財融合下的購售電管理機制
1.搭建營財一體化體系,實現全業務覆蓋
根據“構建企業級端到端流程架構,進一步破除各業務協同障礙,深化業務融合,提高跨部門、跨專業、跨層級業務運作效率,消除管理壁壘”的企業管理要求,電力公司可梳理出營財一體化規章制度,搭建電力公司購售電業務全覆蓋的營財一體化體系。基于該體系,可實現由電費和業務費用等主營業務形成的售電業務流,由統調、非統調、光伏等主營業務形成購電業務流,由用戶繳費與資金歸集的現金流入和退費業務的現金流出形成售電資金流,由電廠結算、網間結算、支付購電費的資金流出形成的購電資金流,以及由營銷系統、交易平臺、財務系統形成購售電信息流的 “三流合一”。
2.貫穿電價電費全業務,實現全過程管控
電力公司可通過深化電價、電費全過程管控,實現從電價規劃、購售電預算、電價執行到電價分析的全流程閉環在線管控。主要內容如下:一是進行電價規劃預測,通過建立電價規劃模型,預測未來 5―10 年公司購售電價格變化趨勢,分析電價變化對公司經營指標的影響,并根據公司經營目標反算電價政策調整需求,指導開展電價政策爭取工作。二是優化購售電預算模型,充分利用歷史數據,運用科學預測模型,提高購售電預算的準確性,增強購售電預算決策支撐能力。三是強化電價執行管控,全面推廣營財一體化應用,貫徹“財務總賬、營銷明細賬”的原則,統一營銷與財務的會計核算處理規則,實現營銷明細賬與財務總賬的同質化,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決業務、財招畔⒉歡猿頻奈侍狻K氖巧罨電價分析,提升電價分析的質量和效率,對公司系統電價政策集中、標準化管理,實現電價政策與業務數據的聯動及決策分析。
3.深化售電協同機制,提升實時管控水平
堅持統一主數據、統一流程、統一規則“三個統一”的長效運作機制。主要內容如下:一是依據統一的主數據管理平臺,實現銀行賬戶、會計科目等業務主數據的共享與交互,提高數據傳輸的準確性與時效性。二是建立有效銜接的電費收退、目錄電價的處理流程,制定同步更新機制,加強業務橫向協同,鞏固營財協作基礎。三是根據財務需要從業務事項、核算內容等維度梳理賬務核算內容,并融入營銷核算業務,滿足財務核算的合規性。
4.加強購電營財集成,實現信息實時反映
加強統調電廠電費結算業務在財務管控系統上的集成,一是遵從數據源唯一原則,交易系統與財務管控系統之間上網電廠、機組等數據信息唯一鍵貫穿到底,達到系統自動傳輸轉換,取消財務管控前臺頁面新增導入等功能,減少系統間數據重復錄入量和數據核對難度,提高了數據透明度,徹底還原前端業務數據真實性。二是遵從數據完整性原則,嚴格按職責劃分數據維護界面,可增加必填數據校驗和出現錯誤時人性化提醒,方便使用人員快速定位糾正問題,將業務要求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大大提升業務的規范性及處理效率。
5.挖掘數據價值,輔助財務經營決策
基于月度購售電報表和年度預算數據,可對各類數據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研究,開展購、輸、配、售全環節的量價費分析。通過因素分析、結構分析等分析方法,按單位、類型、電壓等級等多維度動態反映各項指標的變動情況、對收入成本利潤的影響情況以及預算完成的進度,每月將購售電分析工作融合到月度財務分析中,實現電價指標的在線監控,達到電價分析工作的常態化,逐步實現經營數據對經濟活動執行、分析、反饋及預測過程中的“快、穩、準”。
三、營財融合視角下的購售電管理創新
(一)購售電一體化,保障業務全覆蓋
基于營財一體化視角,電力公司建立購售電業務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營財管理模式。通過將統調電廠、非統調電廠在營銷系統與財務管控系統的集成,實現購電信息共享及購電側營財業務全覆蓋;通過售電的電費、業務費用營財系統集成,實現售電信息共享及售電側營財業務全覆蓋;通過搭建購售電一體化管理體系,實現購售電資金的全程在線管控、信息的實時反映與共享,以及購售電業務的橫向協同與縱向貫通。
(二)信息實時反映,輔助財務決策分析
促進信息實時性的要求。電力公司穩步推進財務、營銷業務互聯,縮短應收憑證、實收憑證、銀行流水等數據的更新周期,達到信息實時反映效果。財務數據的實時更新可有效避免因為時間流逝帶來的數據價值損失。在財務管理決策方面,通過掌握實時財務數據,更及時、更合理地開展財務分析,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在投融資決策方面,通過掌握實時財務數據,促進對電費資金回收、盈虧平衡點等信息的把握,從而更好把控投融資決策時機。
(三)信息自動集成,提升業務管理效率
通過對營銷系統和財務管控系統的信息集成,建立營銷和財務在電價、賬務和營業收費等全過程的閉環管理模式,實現營銷與財務的業務融合和流程貫通,有效提高營財業務管理效率。通過業務數據集成,統一營銷財務主數據,加強數據及時反饋和共享;通過憑證集成,規范營財系統核算主體,統一核算規則,并將憑證信息電子化,實現在線遠程憑證稽核;通過表表集成,解決原有線下手工編制報表面臨的數據復雜、工作量大、稽核耗時等問題。
(四)強化內部控制,保障電費資金安全
在營財一體化系統中,營銷部門負責崗位職責控制,財務部門負責營財協同監督,運營監控中心負責業務全過程監控,三方共同筑造形成內控的“三道防線”,有效保障電費資金安全。通過對業務流程的重新梳理,并結合風險評估體系,優化控制點和制度標準,夯實營銷部作為第一道內控防線的基礎;通過在線遠程稽核等方式,充分發揮財務部門的過程性監督,加強財務部作為第二道內控防線的作用;通過搭建營財一體化系統,用信息化手段固化管理流程,加強全流程實時監督和賢ǚ蠢。減少資金出錯可能性,鞏固第三道內控防線。“三道防線”互為補充、相互強化,形成糾錯防弊的機制性保障,有效控制電費資金管理風險,保障電費資金安全。
結語
在電力公司的經濟活動中,購售電管理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電力公司的改革發展中,要著重加強營銷、財務融合的改革,使得營銷數據通過系統直接傳送到財務系統,通過對購售電賬戶管理、購售電預算管理、購售電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設,逐步提高電力公司購售電業務的工作效率,逐步推進電力公司購售電管理的營財融合建設。
參考文獻:
[1] 章桂玲.電網企業電費管理營財一體化建設研究[J].消費導刊,2014,(11):68-69.
[2] 張宿新.電力營銷財務一體化系統研究[C]//2009電力信息化創新論壇論文集,2009:681-684.
[3] 欒飛飛,阮力,謝正勇.六安供電公司營財一體化項目建設實踐[J].中國電業:技術版,2012,(12):77-78.
[4] 李驚濤.安徽省電力公司營財一體化項目實踐[J].華東電力,2009,(9):1552-1555.
[5] 張梅.淺析營財一體化的電費管理系統[C]//2009電力行業信息化年會,2009:334-336.
[6] 林艷榮.建立營銷、財務一體化的電費管理系統探析[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7,(3).
[7] 莫立文.融合營銷與財務構筑新的收入管理系統[J].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2005,3(11):102-105.
一、引言
財務管理是一項綜合的、全面的、動態的管理工作,涉及到企業運營的各個方面,并且實現對企業各項業務的事前預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評價的動態管理。財務管理工作包含預測、決策、預算、記錄、對比、差異分析、糾正、評價、激勵等一整套循環流程,但是,當前很多企業的實際財務管理工作僅停留在記錄這一環節,既沒有發揮財務的決策功能,也沒有實現財務管理的監督職能。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打破現有的常規模式,推動財務管理工作由幕后轉移到幕前,財務人員參與業務部門管理,財務與業務充分融合,實現決策監督性的主動式財務管理模式。
二、加強業財融合的現實必要性
1、業務和財務融合是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的基礎
在很多企業,財務工作都被視為是事后的反映工作,反映工作只是財務管理工作一個環節,并且是一個事后環節,而諸如預測、決策等功能根本沒有發揮的余地。這是因為,實際情況是財務部門往往單打獨斗,沒有深入業務部門,了解業務內容和現金流特征,這樣的結果造成財務工作無法體驗出管理作用。以項目投資管理為例,領導層希望財務部能夠制定出一套可行性評估報告,這就需要財務部獲取詳細的數據進行加工分析,財務部不可能憑空想象,需要與其他部門協調,參與整個項目規劃過程,這樣才能正確全面地搞清現金流。只有財務與業務的融合,財務人員才能對業務的具體性質有深入的了解,這樣,財務管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否則,財務預測無法做到精準,財務核算也無法做到精準,財務分析就無法做到有理有據。財務工作要想從幕后轉移到幕前,從被動轉向主動,首先做到財務工作方式轉變,即改變以往財務工作與業務相分離的狀態,實現兩者的融合。
2、業務和財務融合是企業強化風險預警和防范的需要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企業的經營業務會不斷拓展,甚至會涉足于新型業務,并且企業的機構數量也在不斷增長,企業的管理幅度將增寬,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為了應對可能面臨的經營風險,企業需要建立起一套風險預警機制予以應對,而業務和財務的融合能夠進一步增強風險預警機制功能的發揮。首先,財務部門參與到業務管理上來,打破了以往業務部門閉合的運作,財務部門能夠及時獲取業務數據,掌握預算執行情況,這種協作工作模式能夠加強業務部門的財務監督職能。其次,財務工作延伸至業務的全環節,財務部門能夠了解業務部門的運作過程,有助于幫助業務部門更好地評估內部控制缺陷和潛在的風險點,特別是在采購、銷售等關鍵性的資金流動環節,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再者,企業在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時,往往采用一些財務指標進行衡量,業務與財務的融合有利于財務指標和標準的科學性,加強財務指標的預警作用。
3、財務和業務融合是實現價值管理的最大化
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目標,價值管理也是財務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原則,價值最大化就是要實現經濟資源配置的最大效用。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是融入的到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例如,采購環節要實現采購成本的最小化;項目投資要實現現金流量現值的最大化;資本結構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對于這些工作,單純依靠業務部門是無法完成的,因為業務部門大多情況下追求是結果,容易忽略到工作的效果。財務部門的參與能夠改變這一現狀,財務部門對于成本和效益比較敏感,當業務部門要做出決策時,財務部門可以通過預測、測算、預算等方法,恰當地識別各項生產要素和成本費用,提供有關決策的詳實數據。如財務部門要實施作業成本法改進成本管理,通過與生產部門的合作,識別出產品生產的各個增值作業,從而為成本管理提供更加精確的信息。因此,財務與業務的融合使得企業的價值管理成為可能。
三、財務與業務融合的實現途徑
1、組建業財融合團隊,建立業財融合機制
業財團隊和業財合作機制是實現業財融合的前提。業財合作團隊通常是由財務人員、業務部門和營運部門等共同參與的合作團隊,財務人員應該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較強的業務理解能力和豐富的管理會計經驗,能夠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為整體團隊提供成本預算、效益測算和風險評估等基礎性數據資料,以實現優化業務流程和決策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目前,這種業財融合有兩種模式,一是派駐財務人員駐進業務小組;二是成立業財融合組,設立業財融合崗位。另外,確定業財融合團隊的運作機制也非常重要,運作機制本質上就是權責利的恰當分配,就是要確定業務融合團隊的各個崗位的分工和領導地位,要明確團隊的決策流程和工作方式。
2、以全面預算管理為切入點
全面預算管理是具有計劃、協調、控制、激勵、評價等功能的一種綜合貫徹企業戰略方針的機制,具有全方位、多點面的特點,能夠把企業所有部門都融入進來,是實現業財融合非常恰當的一種管理方法。因為預算是一個反復溝通、反復反饋和反復糾正的結果,需要全員參與和各個部門與單位的積極配合。預算管理中最麻煩的問題在于預算過程中的協調問題,因此,企業應該專門成立預算委員會全權負責企業的整個預算管理過程,預算委員會應由企業的領導負責,便于各個機構之間的協調,委員會應由財務、生產、銷售、后勤等多個職能部門抽出業務骨干參與,并下設預算編制組、內部仲裁組、內部審計組和考核評價組。預算在編制過程中,應有財務部牽頭,由專人直接對接各個職能部門,職能部門應積極配合,詳細分解部門業務環節,認真研究歷史數據和市場價格信息,制定詳細的預算計劃。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因為預算的各項收支都要經過財務支持系統,財務部門應及時監控預算執行進度,及時向有關部門反饋信息。
以上海電力公司為例,以往的預算管理暴露出很多問題:執行力度不強,獎懲機制流于形式,瞞報預算執行情況。為了改善目前現狀,充分發揮預算控制作用,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努力:(1)利用信息技術,精細化預算編制;(2)統一平臺,財務系統及時追蹤預算額度執行進度,杜絕瞞報現象;(3)財務部門在每一月度和每一季度編制預算報表,及時評價分析,提升預算執行力。經過以上努力,上海電力公司的預算偏差大幅度減小。
3、以成本管理工作為切入點
成本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條主線,也是連接財務部門和眾多業務部門的一條主線。成本管理就是通過成本預測、成本預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考核分析一整套的管理流程,不斷優化業務流程和消除不增值作業,實現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成本管理的本質就是將控制的重心前移,從源頭上明確成本控制的目標,將目標分解到每一道工序和每一道作業,將責任劃分到每一個部門和每一個員工。而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有:(1)企業的成本目標模糊,缺少成本預測;(2)成本定額缺乏科學的標準;(3)成本核算過程粗放,成本信息失真現象嚴重;(4)成本分析和業績評價流于形式。以上問題反映企業管理上的突出問題,很大程度上在于財務與業務相分離,不管是成本預測,還是成本分析,成本管理的所有環節都缺少不了財務部門的參與管理,缺少財務部門的牽針引線,業務部門就難以實現業務流程再造。以定額管理為例,定額管理的精髓在于將業務流程分割成不同的作業單元,從而實現定額結果的“精”與“細”,它需要財務人員深入到業務部門或加工車間,詳細了解業務運作流程和識別增值作業,與業務人員相互溝通和協作,這樣才能做出具有激勵和控制功能的定額標準。
以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在面臨外部市場不景氣的壓力下,武鋼股份決定利用財務支持系統,重新規劃成本流程,已達到減少效益差的生產線,提高經營效益。武鋼股份采用目標成本法的管理方法,重新倒置以往的管理流程,具體表現為:營銷部確定產品結構、銷量和價格方案,由領導小組審核確定,然后由計財部測算成本和利潤,領導小組安排會議,根據利潤預測調整產品結構,根據成本預測倒逼工序費用和鋼鐵成本,再由鋼鐵成本倒逼原料成本。通過這個管理流程的再造,2013年武鋼股份的盈利產品比例增長5個百分點。
4、以投資管理為切入點
在企業的不斷擴張過程中,投資似乎成為企業管理者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投資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小到投資一條生產線,大到企業的并購擴張戰略。投資管理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前期評估和預算過程控制以及后期維護管理。不管在哪一階段,都離不開財務決策支持系統,都離不開財務專家的參與。在前期評估和預算階段,財務決策支持系統為可行性評估提供市場分析數據和運營支持數據,并且可以采用特定的管理會計方法建立決策模型,為實施方案提供預算決策方案。在過程控制階段,財務決策支持系統可以充分發揮其監控能力,及時捕捉投資執行數據,掌控投資執行進度,并結合市場反應數據合理分析投資過程面臨的風險,從而及時控制和防范。在后期維護管理階段,財務部門通過專門方法,建立現金流預測模型,為投資標的的生命周期進行理性的勾勒,從而提供決策支持信息。因此,業財融合模式為投資管理提供了更多的資源支持。
四、結語
以往的核算型財務管理模式具有滯后性和被動性的缺陷,無法實現財務支持對業務流程再造和價值增值的推動作用,而業財融合模式是財務運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的支柱,能夠提升財務管理的價值和企業的管理效益。推動業財融合模式的實施需要建立新的組織機構和確立協作模式,可以從預算管理、成本管理和投資管理等為切入點,實現財務支持與業務決策的充分融合。
業財融合是通過業務和財務的管理協同、連通,打破企業財務部門和其他職能部門間的管理壁壘,推動企業整體效益的提升,實現1+1>2的聯動效果,進而支撐企業戰略的實現。但在現有業財融合的研究和應用中,存在定位模糊的現象,如直接將業財融合定義為財務部門的職責,相關工作納入企業的會計活動中,不切實際地放大財務人員的責任;又如不加區分地將業財融合的內容應用到企業經營的各方面,影響業財融合的實施效果。
研究和應用業財融合,必須先找準業財融合的功能定位,而功能定位又依存于企業管理層對業財融合工具的認識。一方面,業財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間,因職能分工帶來的管理協同問題。業財融合建立在企業業務和財務職能分工的基礎上,其本身并不否認企業內部分工的必要性。內部分工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有效支撐了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但職能分工也帶來了企業運作中,各部門間的管理壁壘和本位主義,增大了管理成本。特別是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間協同不暢,給企業的正常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基于此,企業嘗試開展業財融合,發揮業財管理協同。另一方面,作為連通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財務管理,盡管在業財融合中應用空間很大,但并不意味著財務管理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純粹的會計方法很難解決企業運營的所有問題,特別是業務活動中遇到的專業問題,因此,應將業財融合視同系統工程,在突出財務人員作用的同時,也不能抹殺業務人員所起的作用。此外,業財融合本身也不改變業務部門、財務部門在企業經營中的基本職責,如要求財務人員參與業務活動的管理,并不代表業務管理責任的轉嫁,業務部門仍應對業務開展的真實性負責,出現問題也不能減輕業務管理的責任,財務人員還應對由業務開展所產生的涉財數據進行監督(如報賬單審核)。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實務中業財融合的功能定位應該是而且只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首先,并非所有的企業經營領域都需要進行業財融合、都能夠進行業財融合,業財融合要考慮企業的現有管理能力、組織架構、實施成本、預期效益,將業財融合切入點聚焦于能夠實現業財雙方聯動,并且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重要領域和關鍵業務事項,將企業有限的管理資源真正用在刀刃上。
其次,在具體的業財融合應用點上,業務部門、財務部門應承擔的職責也要有所側重,不能界限不清、混淆在一起。如以財務人員參與企業營銷方案上線評審為例,財務部門應傾向于各種營銷的財務解決方案,而營銷方案的提出、設計、上線及后續的實施需由企業營銷部門完成。
最后,必須要明確的是,業財融合在某些情況下也存在失靈的情況,在一些點上企業不能進行業財融合,如涉及串通舞弊、造假及其他違反國家財經紀律的事項。
二、企業業財融合的實踐基礎:業財數據有效整合
業財融合是助推企業價值創造的重要抓手,而業財數據的有效整合生成有用的決策信息,是業財融合落地實施的基礎。按照不同的管理維度,業財數據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但圍繞信息的傳遞機制無疑是有效的視角。結合業財融合實踐,本文認為,業財數據的整合應從數據口徑、流轉過程、共享使用等三個維度進行展開。
首先,把控源頭:統一業財數據口徑。
口徑整合是數據整合的第一步。業財融合中涉及的數據類型較為復雜,既有財務報表數據、資源標桿數據,還有業務統計數據。數據來源于不同的經營活動,又服務于不同的管理目的,內生性的決定了業財數據間的口徑差異。為了減少數據口徑問題,實務中要求業務、財務部門協同合作,聯手制定業財數據的基礎映射矩陣,打通數據轉換渠道,從而統一關鍵業財數據口徑,為業財融合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數據口徑的統一還依賴于業務模式的規范,企業應對內部業務開展模式、經營方式、實現形式等進行梳理,形成相對標準化的管理工具,合理控制個性化、差異化的工具使用,確保業財數據輸入前端的標準化。
其次,嚴控過程:提升數據處理能力。
數據流轉過程是業財數據整合的關鍵。企業經營過程中,業財數據時刻在產生并流轉。對數據流轉過程的管理控制包含流轉速度管理控制和流轉質量管理控制。流轉速度管理控制方面,企業應圍繞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梳理項目實施的關鍵職能環節,明確各環節標志付物要求及時效要求,強化各環節進度監控機制,落實管理責任,確保業財數據又快又好地流轉到后續使用環節,將原始數據轉化成為企業經營提供有力支撐的管理數據。質量管理控制方面,在關鍵環節編寫操作模板和應用手冊,將需要使用的管理信息需求嵌入到前端的管理活動中,降低業財數據流轉中的噪音,避免數據失真,促進業財信息從業務發生到會計計量的全程一貫、可比。
最后,關注結果:實現業財數據共享。
業財數據共享產生有價值的信息、支撐管理決策是業財融合的目標。在確保企業信息安全的大前提下,企業需制定業財數據的共享機制,適度開放信息系統共享接口,確保業財數據在企業內部實時流轉、持續共享和不斷更新。通過有效的數據共享利用,結合業務深入挖掘數據背后所反映的經營問題,及時反饋異常情況,幫助企業對癥下藥。
三、企業業財融合的推進方式:業財雙向融合
理論上講,業財融合推進方式有財務端推進、業務端推進的單邊融合方式,及圍繞某項目標業財分別推進的雙向融合方式。但經查閱業財融合的相關文獻,及筆者進行的小范圍調查后發現,實務中業財融合多由財務端進行設計、統籌、實施,將財務工作向業務前端縱深延伸,全方位了解業務需求,將財務價值管理的要求融入業務鏈的關鍵環節,在整合相關涉財信息支撐管理層決策的同時,在價值和風險管理方面為企業業務運營提供專業化、常態化的全流程服務支撐。究其原因,這主要與企業對財務組織的定位及近年財務自身的轉型設計有關。從管理角度看,業務活動、財務活動都有雙重性,既需要對企業經營其他環節(部門)提出支撐需求,又能結合自身優勢為其他環節提供服務或提出管理要求。因此,業財融合自身在推進方式上包含雙向性。在具體應用中,企業應考慮設計雙層業財融合推進體系,塑造面向目標、有責無界的管理導向,在牽頭部門選擇上,根據管理需要由業務部門、財務部門或新成立機構(職能)負責推動;在具體業財融合項目上,既可以由財務部門牽頭,也可以由業務部門牽頭,主要取決于業財融合距離業財的遠近及職能部門的管理能力。
一、企業目標與業財融合的聯系
現代企業最終經營目標有兩個,第一個是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第二個是滿足客戶的價值需求。從企業角度出發出發,這兩個目標實際上是互為一體,相互統一的,只有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要求,才可以讓企業保持穩定高速良好發展[1]。想要實現其經營目標,必須有一個有序但復雜的經營管理系統給予支持。業務、財務部門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的作用不言而喻。于外部,以市場為中心,圍繞客戶開展業務,提升價值;在內部,以財務為中心,各項工作的_展目的是提升企業的價值。內外配合相互支持,重點就是以經營目標為核心,兩大部門深度整合、協調運營,使得融合后的企業各領域業務開展和財務工作的進行更加符合發展需要。
二、當前企業業財融合的現狀
經過調研,可以發現目前企業經營過程中,業務與財務工作脫節或融合不夠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業務與財務管理無法同向,不利于企業發揮財務職能作用,也不利于業務開展和提高管理水平。
(一)業務和財務數據不契合
信息化時代,一切以數據說話。信息的準確性、精確性是企業正確決策的基礎。然而因為業務和財務對于數據分析角度的不同,對數據的要求和處理不同,使得最終得出的數據在形式上和種類上不能統一,從而導致兩者很難互為利用,達到連續的共享和傳遞目的。當前企業的財務系統和業務工作是相互分割離的,要想選取指標對某項目進行分析,需要通過各部門自有系統進行處理,包括各自數據的導出,運用各自工作思維分析計算,再得到有關的指標數據。
(二)由于財務核算事后性導致的業務、財務決策延遲
傳統財務工作重點主要放在對發生的經濟業務的核算,一項業務發生之后,相關的數據才會形成,更多在于事后評價。然而開展各項業務,戰略決策要隨市場,客戶,產品等因素的改變而及時調整,財務數據的滯后性延誤了企業業務最佳決策時間。
(三)部門業務關聯度弱,無法為決策提供有效支持
業務、財務工作相互獨立,關聯性較低,導致財務人員撰寫的財務報告,總是干澀地研究數據,分析財務,財務分析的結果難以為經營決策服務,因為大多難以運用到實際而不被接受。剖析深層次原因就是財務分析脫離了產生數據的業務。而業務部門也是如此。數據關聯度低弱導致無法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不能滿足經營發展的需要。
三、對業財融合的理解及必要性
業財融合是指把握經營目標進行財務管理的同時了解業務的開展狀況,二者結合互相支持,可以幫助企業合理地、有效地配置資源。財務部門在對業務進行核算監督的同時,也要參與業務部門的工作。財務部門的工作不僅是業務的事后核算和監督,已經從可行性、成本效益、對項目業務進行預測、決策。
(一)業財融合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需要
企業經營目的之一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其中重要環節是通過財務管理對各個環節的控制管理與效益分析。如果業務與財務工作不能密切聯系,動態融合,那么財務部門就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發展過程中各流程的成本收益信息,評估監控經營、財務風險等信息,財務的監控與分析決策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導致管理者無法科學高效地配置和使用企業的資源。此時,是很難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的。
(二)業財融合是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的基礎
更多時候,財務工作的性質被認為是事后核算、反映,并未發揮預測、決策等功能。實際情況是業務、財務部門往往各自戰斗,財務不能深入業務,無法了解業務性質和流程以及資本運作情況,這樣的結果造成財務工作無法發揮管理作用。以項目投資的可行性判斷為例,這要求財務取得精準的數據分析處理,給出結論以供判斷。這就要求部門協調,參與到項目規劃中,這樣才能清楚地獲取相關數據。只有財務與業務的融合,財務人員才能對業務的具體性質有更深的了解,這樣,財務工作才能有把握和針對性,否則,財務核算、預測無法做到精準,分析工作對項目決策的支持作用顯得無力。財務工作要想從幕后被動的核算監督轉移到幕前主動的參與決策,必須要做到財務工作方式轉變,通過改變以往財務工作與業務相分離的狀態,以實現兩者的融合[2]。
(三)業財融合是加強控制監督與防范風險的需要
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對風險的監控與防范是財務工作的重要職能。財務要對生產經營主要環節實施控制監督,找出內控存在缺陷,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就應該深入到業務活動的整個流程。業財的融合方便在實際運作中發現問題,對風險的防范和監控更加及時有效。
四、業財融合的實現途徑
(一)業財融合團隊建設
實現業財融合的重要內容是擁有良好的團隊和合作機制。團隊成員需要有戰略思維能力、良好的溝通和業務理解能力、信息技術和扎實的會計技能。在制定業務工作評價指標和目標時,同時從專業的財務風險方面和項目業務專業方面考慮,互為補充優化,為項目提供最專業且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為項目的開展做最好配合,助力企業前進。
(二)財務參與業務項目全過程管理
財務深入業務流程中,可加強業務項目的全過程管理,提高業務項目設計的科學性,合理配置營銷資源,充分發揮財務人員的專業優勢,要從業務項目設計、可行性分析、具體預算、實際運作、最終效益分析等環節的全方面動態跟蹤,使項目資源得到高效利用,業務項目各流程都應有對用的監控辦法,規范管理,業財融合要求從事前、事中、事后不同階段全程參與業務項目管理[3]。
業務項目推出前,業財融合團隊從業務規范、成本效益、風險控制等方面對業務項目可行性進行判斷。項目開展后,需對活動開展進行跟蹤分析,及時把握業務程度及資本投入情況;及時進行財務稽核,防范財務風險;項目結束后,團隊應評價業務項目的實施效果,分析業務項目的效益和成本,并控制對業務的事后評價結果質量[4]。
(三)動態預算助力信息化戰略決策
財務預算是對下一年度財務預算的編制,其中重點是戰略分析。實現業財數據的連接共享,形成綜合的信息化財務條件,這將成為企業戰略決策的重要的有利依據。區別與以往的單一預算模式,轉型的預算管理是將業務作為指引,動態跟蹤項目進展,通過對目標的分析,關注重點指標的分析,來發現和探索戰略決策的數據,從而實現科學戰略決策。實時控制預算可以進一步促進業財融合,業財融合團隊檢驗設定目標的執行實際,之后財務人員分析判斷運營的的偏差,合理有根據地評估調整下一個時期的指標預期。
四、結語
面對多元化的激烈的競爭環境,業財融合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業財融合模式是業務發展優化和財務運作轉型的關鍵,能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加強財務監控與風險防范,實現業務的科學發展,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14-0100-02
我國目前大部分的高職院校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行業背景和專業背景,其校企合作模式各具特色,很難概括總結出具有普適性的模式或經驗,這使得在某個院校的成功經驗很難被其他院校所借鑒。
因此,筆者針對于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所面臨的具體情況,概括了目前以資金為紐帶的高職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類型,提出了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從而對高職投資與理財專業校企深度融合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校企合作的現狀和問題
(1)“2+1”訂單培養模式的弊病。
目前,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屬于“2+1”訂單培養模式,存在著與大部分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投資與理財專業與企業在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方面進行單項合作或者只停留在捐助教學設備、提供實習基地等合作層面的現象, 最終所謂的深度合作也只是淺層次、低水平的合作,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難以實現,辦學的整體效益無法實現。而學校自己投入建立實驗室,成本太大,資金成問題。
(2)陷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的傳統思維方式。
學校仍然處于教育的主導地位,企業處于“配合”的輔助地位。由于培養對象的身份是學生,畢業后的走向未定,企業投入不見得能得到直接的回報,所以缺乏熱情。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必然追求,在人力資源利用方面也是如此。企業總是希望學校能夠培養出其所需要的人才,而對投入精力和資金參與職業學校的職業教育則必然會予以計較。由于企業與學校之間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致使合作過程中校企之間缺少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礎。
(3)辦學定位思想的局限性。
高職院校作為區域性高校,其辦學定位首先必須考慮所在區域的人才需求和經濟發展,突出地方特色,緊密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由此才能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同時,高職教育應堅守培養服務于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這一價值取向, 因為這類人才與一定區域的市場、職業等有著更直接、更密切的關系。
二、目前以資金為紐帶的高職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類型
(1)股份制合作模式。
高職院校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即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學校和企業以股份制形式進行校企合作。股份制校企深度融合的主體(股東)來源有院校、相關企事業單位、集體組織或個人及其他院校。企業以設施、場地、技術、師資等多種形式向高職院校注入股份,也可以直接參與辦學全過程,但各股份最終收益均會以資金形式體現。
(2)企辦校合作模式。
所謂“企辦校合作模式”是指由企業特別是一些大型企業投資創辦職業教育的一種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尤其是大型企業直接介入職業教育在西方一些國家已較為普遍。
(3)校辦企合作模式。
所謂校辦企合作模式是指高職院校依托相關專業創辦企業,或將現有的相關企業納入校辦產業范圍進行合作經營的一種校企深度融合模式。這是目前我國不少職業院校經常采用的一種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4)校中校合作模式。
所謂“校中校合作模式”是指企業投入一定的資源,在高職院校內聯合創建職業院校,或創辦職業技術培訓學校,雙方合作共同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一種校企深度融合的一種模式。
(5)教育集團合作模式。
教育集團合作模式是指高職院校依托其豐富的職業教育資源,與行業企業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教育集團的組成主體包括政府機構、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職業院校、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六類。通過組建教育集團,不同主體可以充分發揮支持和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作用。教育集團是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組織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發展而組織的教育團體。
(6)融入式合作模式。
校企融入式合作模式是院校與企業的一種廣泛、深入、全面、長期的合作模式。這種合作模式中,校企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雙方在資源、設備、管理、人才、資金等方面的互利互惠機制形成。創建高職院校校企融入式深度合作模式關鍵在于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三、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實現專業的跨越發展(1)教學融入,企業需求成為人才培養的目標。 湖北科技職業學院位于武漢光谷軟件園附近,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給予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校企深度融合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在校企融入式合作模式下,學院有計劃地組織教師深入到武漢光谷軟件園內的多個金融企業,認真調研新形勢下金融企業的需求,對接金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確定以高素質金融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教學為主線,構建基于金融行業崗位設置的課程體系,創建合作教育工作站,搭建“做中學”課程實施平臺。
(2)引企融入,共享資源,搭建師資培養新平臺。 通過與金融企業的直接和深入的合作,從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計劃、教材編寫、教案制作等多個環節都體現校企合作,做到所教、所學、所用有效對接,部分課程由企業派專家講授,部分教學實習也由企業承擔。另外學院積極派遣專業教師去企業頂崗實踐,使學校專業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有質的飛躍。
(3)科技融入,校企緊密融合結成利益共同體。 學院一方面爭取企業主動尋求合作,向學院投資,建立利益資源共享關系。向學院提供技術、設備甚至是資金的支持,承擔人才培養任務,為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提供機會和崗位,使學生感受企業氛圍,了解企業經營操作過程。另一方面,學院積極主動地參與金融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新技術的運用,針對金融企業的發展需要設立科研課題,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4)文化融入,引“技能名師”入校,實現學校技能特色名片化。 學院既要注重學生技術技能的熟練與提高,也要注重學生對金融企業精神的理解。對企業精神、企業文化的吸收以及自身職業道德的養成,讓學生在工作崗位上能盡快盡早的融入,能夠不出校門就能成為一個“準職業人”。
學校通過“融入式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能極大地緩解學校專業建設和發展資金、技術、師資中的矛盾, 促進學校辦學理念、辦學水平、辦學質量的全面提升,促進專業建設水平的提升,促進師生的成長,學生的就業。
一、研究背景
預算管理憑借其計劃、協調、控制、激勵、評價等綜合管理功能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在國內外成功企業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0年,前國家經貿委在下發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加強管理的基本規范》中明確要求國內大中型企業要推行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國企業逐步認識到預算管理的價值,預算管理真正在中國企業落地生根。
廣東電網公司預算管理起步較早,20世紀90年代末期就開始在本部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并逐步推廣到所屬基層單位。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預算管理一直停留在傳統的財務預算管理層面,存在預算強調短期、年度目標的完成,缺乏與公司發展戰略的承接,預算編制基礎不科學,與業務活動脫節,預算執行剛性不強等局限。隨著公司所處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傳統預算管理模式越來越制約公司的進一步發展。2009年,廣東電網公司開展了全面預算管理創先工作,初步建立了戰略導向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實現了“財務規劃、目標設定、預算編制、監控調整”的全過程管理,但是預算引導資源配置和管控的作用及力度仍有待增強,預算的精細化管理程度需進一步提高,預算與業務的融合程度需進一步加強。
二、理論基礎與依據
(一)價值鏈理論
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5 年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價值鏈(Value Chain)概念,把利潤作為基本價值鏈的最終目標,認為企業價值鏈是由各個互不相同而又相互關聯的價值創造活動按照特定方式聯結而成的鏈條,不同企業之間價值鏈的差異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1995年,彼得?海恩思(Peter. Hines)把顧客納入到價值鏈中,重新定義價值鏈的概念為“集成物料價值的運輸線”,認為顧客對產品的需求是生產過程的終點,利潤只是滿足這一目標的副產品。
價值鏈是以企業儲運、生產、銷售、服務等業務流程為載體,以實現顧客價值最大化為直接目標而形成的企業內部價值活動的系統性結構。
(二)經濟增加值(EVA)理念
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適應企業經營環境的巨大變化,美國思騰思特咨詢公司(Stern & Steward)于1982年提出并實施的一套以經濟增加值理念為基礎的財務管理系統、決策機制及激勵報酬制度、新的財務業績評價指標,以克服傳統指標的缺陷,準確反映公司為股東創造的價值。經濟增加值(EVA)是企業稅后凈營業利潤扣除企業全部資本成本后的余額,通過對財務會計報表等資料加以調整、用于企業經營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現了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
(三)作業成本法(ABC)理論
作業成本法是美國學者庫伯(Robin Cooper)和卡普蘭(Robert S Kaplan)1988年提出的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方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簡稱ABC法)。作業成本法的管理思想是資源分配給作業,作業則進一步歸集至成本對象。實質是通過作業流程的歸集,消除不增值作業或減少作業中的浪費,從而為企業提供精確的產品成本核算和報價,為公司戰略和日常經營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預算管理模式借鑒價值鏈和作業成本法的管理思想,以內部價值鏈為基礎,以價值創造為指導思想,實現“業務流”、“資金流”集成的預算管理模式。
三、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預算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以公司發展戰略為導向,承接戰略目標
戰略管理大師波特認為戰略的實質是企業所選擇的、可以使其成為卓越組織的特定活動,關注于企業的總體謀劃和未來的長遠規劃。戰略在預算之前形成,它為全面預算的制定提供了一個框架和指導。預算管理將具有長遠性和綜合性特征的戰略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具體的業務規劃以及具體的責任中心和經營期間,使戰略目標具有可操作性。
(二)以價值活動為核心,尋找關鍵驅動因素
企業的資源是有限,必須有效配置和利用資源,為企業創造最大價值。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預算管理緊緊圍繞價值活動中的增值活動,識別并量化各業務單元的作業活動,尋找增值作業的關鍵驅動因素,將企業關鍵資源配置給增值作業,合理控制輔作業。
(三)以業務邏輯為主線,強調業務驅動
企業的競爭是圍繞價值鏈的競爭,企業競爭優勢絕不是來源于價值鏈的某個環節,而是來源于整個價值鏈。因此,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的預算管理不僅要覆蓋價值鏈中每個環節(尤其是增值活動),更重要的是必須體現不同活動之間的業務邏輯,強調業務驅動預算,從而實現預算的閉環管理。
(四)以動態管理手段,實現業財的充分融合
由于企業的經營環境在不斷變化,預算管理應該適合經營環境動態變化的需要,同時企業價值鏈的各項價值活動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增值活動和非增值活動在不斷變動和相互轉化,因此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預算管理模式應該與實踐活動保持動態一致,及時修正預算或業務活動,實現業務與財務的充分融合。
四、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預算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構
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預算管理模式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
(一)企業應細化落實發展戰略到具體的業務規劃
根據電網企業的特點,筆者將電網業務的價值活動劃分為規劃與建設、購電、輸電、變電、配電和售電等六大類 作業。
(二)細化六大類作業到具體的作業活動
按照“金字塔”原理,由上至下從省公司――地市供電局――縣級供電企業逐層進行梳理;然后按照重要性原則篩選核心作業活動;最后根據是否屬于增值活動將細化后的作業分為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
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預算管理模式下作業活動的劃分應遵循以下原則:
1.可描述性原則。BSC管理大師卡普蘭和諾頓在“戰略地圖”中創造性地提出“你不能描述的,就無法管理”。對業務基本要素的描述有助于各級不同專業類型、不同層面的人員能對業務有統一的認識和理解。
2.可衡量性原則。這種衡量可以是具體數量上的(如線路的長度、變壓器的容量、供電客戶的數量等),也可以是綜合指標上的(如供電可靠率、萬元固定資產售電量等)。
3.重要性原則。按照巴萊多定律(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4.權責明晰原則。業務與業務間應界定清晰,明確管理責任,同一項業務可以有兩個或以上專業部門,但最終責任部門只能有一個。
5.管理幅度可控原則。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管理實際和需求,適當控制業務細化的幅度,隨著管理的改善和信息化的實施進度逐步深化、細化。
(三)識別作業的關鍵驅動因素
對進入作業活動的各環節進行深入分析,查找引起該項作業產生、調整或結束的影響因素,并進行清晰的描述,再按照重要性和可衡量的原則對影響因素進行篩選,尋找作業的關鍵驅動因素。
(四)形成業務標準和財務標準
分析確定每一個關鍵驅動因素的值,按照是否有“上限”分為“有上限值”的業務標準和“無上限值”的業務標準,其中“有上限值”的業務標準主要是那些國家或上級有嚴格規定或要求,以及結合內部管理要求嚴格控制的作業,這些作業活動的發生只能被允許在一定的量內。“無上限值”的業務標準主要是那些隨著資產規模、客戶數量、用電負荷、人員等增減變化且彈性系數較大的業務。
(五)加強預算的動態管理
對預算進行動態管理,反饋給價值鏈的各業務活動環節,不斷改進優化細化作業、關鍵驅動因素、業務標準和財務標準,實現業務與財務的充分融合。
五、廣東電網公司業財融合的預算管理實踐
近年來,廣東電網公司借鑒國內外先進預算管理經驗,在全面預算管理方面開展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以提升公司價值創造能力為目標,基本建立了戰略導向型預算管理體系,初步實現了業務與財務的融合。
(一)開展“十二五”資本性支出規劃財務評價
圍繞EVA指標建立資本性支出財務評價模型,對項目投資進行財務評價,綜合平衡投資總規模與EVA之間的邏輯關系,尋找最優投資計劃,加強計劃與預算之間的銜接,以實現公司價值的最大化。
(二)建立了部門預算歸口管理責任網絡
引入責任預算管理理念,以省公司各職能部門為責任主體,明確不同組織和崗位應承擔的預算管理職責,并按照其在價值鏈各業務活動環節的角色劃分為歸口管理部門和專業管理部門,從而打破預算以往的專業壁壘,讓對業務更加熟悉、了解的專業部門參與到預算的全過程,專業管理部門提供審核支持,歸口管理部門進行綜合平衡,各部門之間分工合作,初步搭建了業財融合的預算管理組織體系,有效推動了業財融合。
(三)初步建立了供電成本預算編制標準體系
結合公司供電成本管理現狀,對條件成熟、能夠進行標準化管理的成本項目建立標準成本。通過對成本明細項目對應的作業活動進行分析,識別關鍵驅動因素,圍繞各成本明細項目的關鍵驅動因子,制定成本明細項目對應作業活動發生的準入條件及其合理的業務量大小,由各歸口管理部門在業務標準的基礎上,參考社會、行業的有關費用單價,結合公司實際對歷史數據進行反復測算、驗證,制定各成本明細項目的標準成本。
(四)對重點工作編制專項預算
對公司發展戰略中重點關注的領域或事項,以及公司年度重點工作,如電動汽車、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科技開發等編制專項預算,形成多維度預算體系,確保公司戰略的落地。
(五)研究探索實施月度預算
研究探索實施月度預算管理,由基層單位根據公司下達的預算目標,結合年度工作重點和生產經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做好各項業務計劃的工作安排,并細化至月度,再通過月度預算回歸到年度預算目標上。
六、對廣東電網公司業財融合預算管理的改進建議
綜上可知,廣東電網公司這兩年著力在加強計劃與預算的銜接、部門預算以及標準成本等業財融合方面作了探索研究和實踐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在業務與財務融合的精細化程度和深度上進一步提高和加強。
按照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預算管理框架進行分析,廣東電網公司業財融合預算管理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進行改進和完善。
(一)開展EVA考核指標多層面的培訓,提升整體價值創造理念
目前來講公司各層面對EVA的內涵和實質還不是很理解,在基層的班組或科室更是缺失。實際上,EVA并不單純是一個財務的概念,它與公司日常生產經營工作緊密相關,可以說公司的每一項活動在減少EVA的同時也是在創造EVA。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如何以最小的資源耗費實現最優的結果是每一個部門、每一位員工都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思考和實施的問題。
(二)完善部門預算歸口管理責任網絡
一是在現有部門預算歸口管理責任網絡基礎上成立業財融合辦公室,辦公室建議由計劃部和財務部相關人員組成,直接對公司分管預算的領導負責。
二是建立跨專業的標準審查委員會。目前管理模式下,各成本費用項目的標準成本主要是由各專業部門根據自身的管理要求建立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建立跨專業的標準審查委員會,由其對標準成本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的把控和審查;然后提交公司預算管理委員會審議。
(三)加強和提高業財融合的深度和廣度
售電業務建立電力需求預測模型。從終端客戶入手,按照用電行業對用電客戶進行市場細分,如大工業用戶、非普工業用戶等,然后對細分市場進行分析,識別細分市場增長的關鍵驅動因素并予以量化,建立電力需求預測模型。
購電業務建立完善經濟調度模型。從上網電廠機組入手,以機組為最小發電單元,分析機組上網電量的關鍵驅動因素,如機組的檢修情況、機組的單位煤消耗量、受來水情況影響等內外部因素,建立經濟調度模型。
電網規劃業務應深入到各條線業務規劃對EVA的影響或貢獻程度,并追溯到具體的支撐項目上。電網建設業務應強化對項目全過程的預算管控,在各個環節全面切入,實現對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建立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考核評價機制
建立考核評價機制的目的是進一步激勵、引導和約束業財融合的預算管理模式,促使其實現預期的效果,同時規避風險。業財融合預算管理模式考評機制的重點是:
1.對各歸口責任部門的考核,主要是考核責任部門的履職情況。建議設置的考核指標有業務標準覆蓋率和預算執行偏差率。
2.對預算編制執行單位的考核,主要是考核預算編制是否嚴格執行標準。建議設置的考核指標有預算編制上報準確率。
(五)進一步完善大計劃大預算系統與其他信息系統的集成
完善大計劃大預算信息系統的功能開發和其他信息系統特別是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統的集成,實現對企業價值鏈進行管理并詳細記錄價值活動的全過程,從事后分析向業務活動的前端轉移,加強事前預測和事中的實時控制以及動態管理。
七、結語
基于價值鏈的業財融合預算管理模式在價值鏈各業務活動環節引入價值創造理念,消除或減少不增值作業,增加增值作業的資源投入,從而實現對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時,通過對各業務活動環節深入到最小業務單位的作業層面,使得預算管理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結合廣東電網公司預算管理實踐進行了初步探索,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以豐富和完善預算管理。
0引言
2019年教育部公布“雙高計劃”學校名單,197所高職院校入選,建設周期每五年一個周期,隨后各地均出臺省級“雙高”建設計劃。“雙高”計劃的落地展現出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相關高職院校努力進行轉型,逐步向著高質量和內涵發展,但同時也面臨激烈的競爭機制和考核壓力。財務管理方面業務數量和資金投入成倍增加,再加上面對著各種復雜環境的考驗,對財務管理的要求也更加趨于精細化。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有效發揮資金效益、提高管理效率,將“業財融合”理念引入到“雙高”的建設中,是當下“雙高”院校發展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1相關理論
1.1“雙高”院校
“雙高”院校是指納入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及各省評審納入本省的“雙高”計劃院校。“雙高”建設計劃的意見規定了對于“雙高”院校的要求,總體而言就是各地要積極提供政策和經費支持,充分發揮各方資金力量投入“雙高”建設項目中,合理制定績效考核辦法進行年度績效評價。同時,各個項目院校必須努力籌措社會力量和資源,加強自身造血功能,實現高質量建設和發展。
1.2業財融合
2016年財政部出臺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財會[2016]10號)規定“管理會計應嵌入單位相關領域、層次、環節,以業務流程為基礎,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將財務和業務等有機融合”。對于高校而言,業財融合是指將業務和財務有效融合,從而實現高校有限資源的有效配置。分析國內外學者對業財融合與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等之間的研究成果及國外業財融合應用案例可知,業財融合是管理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已經在多個行業內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因此高職管理中需要深化業財融合,使得財務管理成為“雙高”全面發展的新動力。
2“雙高”院校財務轉型特點
2.1提供數據共享,輔助戰略決策
“雙高”建設考核周期為5年,因此高校更希望在短期內能夠取得建設成效。財務信息中可以體現“雙高”建設中各個項目的收支信息,從而可以為科研、教學方面投入資源的利用提供充足的數據信息,幫助學校領導、相關部門、教學科研團隊等做出符合“雙高”水平導向、滿足“雙高”建設成效、平衡長遠戰略規劃等方面的決策需求。
2.2落實精準核算,資源有效分配
“雙高”建設資金投入大、來源渠道較廣,包括國家財政、地方財政、行業企業投入、學校自籌配套資金等多個方面,財務部門需要盡責做好各項資金的管理責任,實現精準化、高效化核算。同時需要結合信息技術手段,靈活調動、配置各項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分配具有與“雙高”建設相適應的同等高水平。
2.3融通業務流程,改善服務功能
財務部門涉及高校各項經濟業務,服務于全體師生和各學科專業建設,旨在為高校的長遠穩定發展保駕護航。因此,“雙高”建設中財務人員應深化“以師生為本”的服務理念,讓師生報銷少走彎路,節約報賬時間成本。同時,財務人員須換位思考、融通業務流程,從而更高效全面的提升服務師生的效率和質量。
2.4落實績效評價,防范內控風險
“雙高”建設將會實行嚴格的績效評價機制,優勝劣汰。這就要求建設過程中不能只單純地關注產出成果和產出率,還必須考慮成果的轉化率以及人才的培養率。而且“雙高”建設激發了各方的熱情,政府、社會力量的投入日益增多,無論是何種資金來源,學校都必須承擔受托責任,財務人員必須堅守底線、嚴肅紀律,堅決避免財務風險,保證各項資金和資源投入的合規、高效使用。
3“雙高”院校業財融合痛點
(1)業財融合理念弱。由于財務和業務部門之間關注問題的角度不同,使得雙方之間互不理解。業務部門看重業務活動進展的便利性,希望為學校和自身帶來巨大的效益。財務部門則是更為關注資金及業務活動的合規性,在服務于學校各項業務的同時,更加需要防范各種風險的發生。出發點不同使得業務部門意識不到財務對于業務的協助作用,甚至產生抵觸財務的情緒。再加上財務人員忙于日常核算,主動了解業務活動的意識欠缺,給業財融合造成了一定阻礙。(2)經費預算不準確。“雙高”院校經費持續增長,再加上預算編制時間緊張等客觀因素,部分項目負責人、高校事先未做好充足的謀劃,導致項目預算編制不夠科學、不夠精細。一是項目預算不準確,使得在政府采購過程中存在項目多次流標、資金大量節約等現象的發生,嚴重地影響了項目進度和資金使用效益。二是科目屬性、經濟分類等不明確,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與預算脫節,導致“想花的錢沒預算、有預算的錢花不了”,甚至面臨預算資金因未及時支出而被財政收回的風險。(3)管理會計推行慢。日常記賬、基礎核算、各項報表、預決算編報等重復工作占用了財務人員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雙高”院校資金投入量的增大、項目的增加、核算精準化、政府會計制度雙分錄及政府采購流程日益精細化的要求,財務人員的工作量成倍增長。以至于很少有精力再去深入了解業務環節,再加上財務部門年齡結構不合理,年齡大的學習接受新事物能力降低,新進職工工作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導致財務人員向復合管理型人才轉變效果不顯著。(4)信息共享不暢通。財務部門匯集了大量業務數據,各個“雙高”院校均在積極推進學院信息化建設、建設智慧校園,但是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一是推進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受資金預算和規劃建設限制,信息化多分期建設,大多還未能完全實現信息化。二是各部門根據業務需求自行開展,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規劃建設方案,系統之間不兼容、沒有對接接口,導致其他部門不能及時有效的共享本部門的信息,加大了業財融合的難度。(5)績效評價難進行。當前“雙高”建設績效評價還是以自評為主,一是“雙高”院校的績效考評體系不健全。現階段雖然制定了較為全面的績效評價指標,但是對于各個指標的權重未進行明確規定,也未明確具體評價辦法,從而使得部分“雙高”院校績效評價流于形式。二是未對績效評價引起足夠重視。主要體現在評價績效目標不明確,各個分項指標設置不合理,學院、部門、項目之間的協調性較差,沒有專注于考評的具體效果,也未建立考評后的總結、改進體系。
4推進“雙高”院校深度業財融合的思路及應用領域
4.1業財融合思路
以SY學院為例,該學校具有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兩大業務,業務相對復雜,除學生管理、教學科研管理、資產管理外,還包括在職培訓、人才測評、網院技術開發等,計財處作為學院財務管理部門,如何深化業財融合是落實“雙高”建設的重要舉措。文章借鑒PDCA理論,從動態管理思想角度出發,將信息融合共享、內部控制貫穿于業務活動的全過程,探索業財融合管理轉型的思路。(1)業務規劃與財務預算融合。考慮“雙高”建設下業務規劃的目標較大、經費較多,而且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未按照規劃開展的情況。因此,在編制項目規劃時,需要做好具體的實施計劃,同時在集體論證決策的基礎上做好經費需求和支出進度計劃,然后計財處據此做好學校整體的財務規劃。得不到經費支持的業務規劃就好比是“空中樓閣”,即使開展也會面臨各種風險。(2)業務實施與財務保障融合。業務實施過程中會伴隨著各項經費的支出,如辦公場所改善、實驗室建設、教學科研設備購置、資源庫建設等,最大的保障就是財務經費的及時到位。SY學院“雙高”建設以教學業務、基礎環境建設、科研項目為主,同時其他業務的經費支出也在逐年遞增。因此,計財處必須做到經費保障與業務需求相匹配,否則業務實施時經費不到位,則會面臨合同違約等風險。并且計財處在報銷合規性、是否超預算等方面也要切實履行好監督作用。(3)業務檢查與績效評價融合。業務活動結束后應從多個方面和角度開展考評,業務部門檢查的最終落腳點在于項目的開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成果,是否在資源及規范的約束下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這也是展開績效評價的基礎。績效評價作為量化的評價方法,重點分析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匹配程度,對于業務活動的開展和檢查具有一定的促進和指導作用。(4)業務改進與財務支持融合。已經實施的項目評價結束后,需要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總結,從而為后續業務的開展提供參考。同時,計財處應積極配合,及時提供相應財務數據和信息,以預算為抓手,積極籌措資金,切實支持業務活動的后續開展和進行。
4.2業財融合應用領域
(1)資產實物領域。“雙高”建設院校必須在資金使用效益上樹立良好典范,資產實物管理必須實現業財融合。第一,盤活存量是有效提升資源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徑,因此計財處和資產科必須摸清“家底”,在明確存量的基礎上編制預算。第二,計財處配合資產科完成資產實物全壽命周期管理,做好采購方案決策、招標采購、合同簽訂、驗收、資產入賬、計提折舊、資產報廢環節的財務管理工作。第三,打破資產科和計財處之間的平臺壁壘,實現財務系統和資產系統的對接,定期進行資產專項清查和績效評價。第四。通過財務數據分析業務發展狀況,挖掘數據價值,采取措施及時盤活閑置或者使用率不高的固定資產,實現財務數據促進業務發展。(2)學生獎助領域。SY學院2020年在校生約為8000人,全年發放各種形式經濟資助約6800人次,受獎助資金達到1300余萬元。有效發揮學生獎助資金效用,是業財融合一個重要領域。第一,對“獎、助、勤、貸、補、減”的項目預算編制有文件規定的計財處需按文件規定足額及時提取,未有文件明確規定的配合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科學編制,要強化預算編制的科學合理性。第二,建立貫通學工系統、財務系統信息溝通機制,通過網院大數據平臺及時掌握學生家庭信息的認定、資助經費的發放等信息,營造良好的獎助資金監管氛圍,也可避免數據重復導入導出的不必要錯誤。第三,合理制定年度學生獎助資金績效目標,及時配合相關部門進行數據糾偏,實行全過程的績效管理,真正做到教育公平。(3)教學科研領域。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的主要業務活動,業務部門與計財處應加強聯系。第一,立項階段計財處輔助項目負責人編報預算,尤其在會議費、差旅等經濟分類科目容易混淆方面給予指導,避免后期報賬難的問題出現。第二,以合同管理作為紐帶,構建通暢的信息化共享傳輸機制,保證科研項目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之間的同步、統一,優化科研經費報銷流程,切實做到收支全過程管理,為教學科研做好保障。(4)在職培訓領域。在職培訓是SY學院的特色業務,培訓需要聘請師資、場地車輛租用、食宿提供等一系列業務活動的開展。第一,計財處配合培訓業務部門科學測定培訓成本、確定培訓標準,依據培訓年度計劃制定學院年度收支計劃預算。第二,以合同、票據作為橋梁,做好收支管理,收入及時回款、入賬。培訓過程中“突發”事項較多,建立良好信息溝通機制,涉及經濟活動的緊急事件應及時同計財處人員溝通,避免內控風險。
二、文獻綜述
新技術與會計的結合一直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區塊鏈會計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MaekD.Sheldon(2018)提出會計相關行業的一些關鍵問題都能利用“區塊鏈+會計”來解決。區塊鏈技術可以更好地幫助企業取得信息優勢,使高層做出更準確的決策。吳麗梅等利用區塊鏈技術對財務共享系統進行重新構建。肖楚探究了“區塊鏈+會計”的結合模式對會計的影響。杜百偉認為區塊鏈技術對管理會計在行業中的應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范勝強指出區塊鏈技術可以極大地提升管理會計的應用價值。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于區塊鏈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較少涉及“區塊鏈與管理會計”相結合的研究。本文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通過研究“區塊鏈+管理會計”的創新模式,提升管理會計創造價值的功能。
三、“區塊鏈+管理會計”
(一)區塊鏈技術簡介
2008年11月,《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綜合闡述了基于P2P網絡、加密、區塊鏈等技術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框架理念。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哈希算法和分布式記賬生成數據,利用鏈式結構儲存數據,利用共識機制驗證數據,利用密碼技術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安全。主要有以下幾點特性:分布式記賬,去中心化;全網共識,防篡改性;可追溯性;數字簽名,去信任機制。
(二)區塊鏈與管理會計結合的優勢與不足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內部職能分工不斷細化,企業將業務和財務一分為二。業務部門傾向于追求企業利益,財務部門傾向于企業風險控制。這就使得部門間橫向溝通不及時、不充分,出現信息的不對等、部門間的“脫節”現象。為了應對諸如此類的問題,許多企業開始嘗試“業財融合”的新管理模式。唐惠欽(2020)認為企業實施業財融合,就是為了彌補人為割裂、緩和彼此的矛盾,財務部門既要為企業理財,又要為業務部門提供數據支持和謀劃。業財融合將財務工作劃分在業務工作的每個階段,不再單獨在業務完成后進行核算和監督工作。然而,現階段的傳統技術無法滿足業財融合的良好運行,區塊鏈技術的出現,使得“區塊鏈+管理會計”應運而生。1.區塊鏈+管理會計結合中存在的問題(1)區塊鏈具體應用技術支撐不夠,應用場景單一目前,區塊鏈技術還不能很好的“落地”于會計領域。特別是管理會計對于信息的整合歸集、初步的分析,需要較為完善的會計信息系統。公司的業務系統是數據來源,區塊鏈技術需要在完備的會計信息系統上對各個節點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逐個審查數據樣本,驗證數據。在企業的業務系統和會計信息系統發展并不完善的情況下,區塊鏈技術難以與現有的系統適配,應用范圍受限,不能更好的為企業服務。另一方面,由于區塊鏈中的每一個節相對獨立的,在同一個服務器下,他們彼此存在競爭的關系。如果在會計信息的錄入和處理不是實時的情況時,當某一節點一次性處理大量數據時,各節點所要求的算力就顯得捉襟見肘。(2)信息安全存在隱患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基礎是互聯網,自互聯網誕生以來其安全性就備受矚目,由于“區塊鏈+會計”的技術還處于初步形成階段,安全性還不能有很好的保證。區塊鏈技術本身固有分布式記賬特點決定了其儲存的數據會面臨“51%襲擊”的風險(Hasanova,Baeketal,2019)。如果區塊鏈中的節點輸入有超過50%在同一個主體控制下,那么該主體就有能力通過這些節點來控制后續信息的生成以及新區塊所記錄信息的完整性,從而使得本來更應該安全的新技術帶來更具危害、范圍更廣、難排查的信息造假,對數據信息的安全性、真實性造成影響。2.區塊鏈+管理會計的優勢(1)提高核算效率,降低成本區塊鏈技術采用分布式記賬,使數據的、傳輸、驗證、記賬、儲存等一系列過程都具有保障。同時區塊鏈還具有可追溯性,區塊鏈是由許許多多帶有時間戳的區塊構成,每個區塊上的節點對所有發生的交易數據進行上傳并賦予時間點,節點上的數據都可以實現時間上的追溯,可以實現賬目的同步更新。劉光強、干勝道等(2020)指出,區塊鏈數據的全網確認和不可篡改性實現了人為信任轉為技術信任。(2)提升系統效率,降低風險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的特點對管理會計進行了融合和重構。管理會計與區塊鏈的結合將大大減少外界環境對會計原始信息的篡改和干預。區塊鏈技術使得各種會計基礎信息自動歸集,基礎信息由機器管理,減少了其他干擾因素,提高了會計整體信息體系的信賴度,同時也減少了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間信息的不對等。基礎信息交互和使用不需要中央式授權的會計信息系統,企業的銀行賬戶、現金流賬戶、債券賬戶等信息系統與區塊鏈相結合,以及其他可與區塊鏈交互、嫁接的系統結合,自主完成相應交易的支付。在這種自動化的模式下,管理會計可以更好的聚焦于對企業現狀的分析、對未來趨勢的判斷以及其他幫助決策進行活動。
從財務文化的層級結構方面觀察,財務文化包含財務物質文化、財務制度文化與財務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的內容:
1.財務物質文化
它是財務活動中所應用的方法、工具以及實體性的文化性設施與文化環境的總和。物質文化更多的是指財務新技術、新工具以及計算機技術等新手段的推廣和運用等。財務物質文化是財務文化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財務文化結構中的表層部分。
2.財務制度文化
它是財務人員在財務活動中所應遵循的各種規章制度、紀律條例等行為準則的總和,包括各種財務制度、法規、職業道德規范、財務工作和生活模式、群體行為準則、交際娛樂方式、風俗習慣及財務機構的組織方式等,是財務文化的第二層次。財務制度文化包括有形規則和無形規則兩部分。有形規則越完善,財務管理越呈剛性;無形規則是一種彈性規則,體現的是人與環境的和諧,是一種經濟人、企業人、文化人的良好結合。
3.財務精神文化
它是在前兩種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財務人員的思想意識、精神面貌、心理素質、價值觀念、財務反映和監督哲學、財務形象、行為規范、財務藝術觀念及信仰等。財務精神文化是財務文化中起著主導性作用并相對穩定的內核,是整個財務文化的源泉與動力。財務部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在財務精神的支配與鼓舞下完成的。
財務精神文化、財務制度文化及財務物質文化由內到外有序地排列組合,形成了財務文化的層級結構體系。各層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精神層面決定著制度層面和物質層面;制度層面與物質層面的財務文化也會反作用于精神層面。相對而言,精神層面文化一經形成,就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處在財務文化中相對穩固的內核層次。精神層面文化發揮著主導功能,一般直接作用于制度層面,再通過制度層面間接影響物質層面。由于制度層面具有的這種中介作用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所以在財務文化建設中應重視制度層面的建設。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是精神層面的體現與實踐,他們以其特殊的外在形式體現著財務文化的水平與特色,體現著財務活動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等方面的內容。
企業財務文化的功能
1.企業財務文化的記錄功能
在企業財務文化的形成和創造過程中,語言文字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企業財務文化會破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自覺不自覺地記錄下來,為后來者繼承前輩的財務文化遺產,為進一步研究、認識企業理財過程,提供多方面的依據和基礎。一個優秀的企業,其財務管理的經驗教訓往往都會被系統地記錄保存下來,供企業的新人和其他企業參考借鑒。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企業財務文化的記錄功能將會越來越被企業理財者及管理當局所重視,并會被廣泛深入地加以研究和自覺運用。
2.企業財務文化的認知功能
借助于符號系統的記錄,人們阿以了解和認識企業財務管理的歷史、現狀,了解和認識與其他企業的差異,考察自身財務管理的具體運行過程,探求企業財務管理的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只有了解了一個企業的財務文化,才算真正認清了企業財務管理的真面目,也只有對一個企業的財務文化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企業財務管理的精神實質,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完善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高級的財務管理專家應當對企業財務文化的類型進行理論研究,在這種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和財務政策才能行之有效。通過研究企業的財務文化去認識企業如何才能搞好財務管理,是明智而且成功概率很高的選擇。
3.企業財務文化的傳播功能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財務文化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一個企業財務管理的特點、制度安排、方式方法、習慣等方面的情況,都舍得到廣泛的傳播。企業財務文化的傳播是超越國界的,中國企業的財務文化可以傳播到其他國家,國外企業的財務文化也會傳播到我國各企業,并且產生一定影響。通過這種傳播,可以極大地影響企業財務管理文明的發展。企業在財務管理中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不同企業財務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強烈愿望,是企業財務文化傳播的心理動力。對自身理財成功經驗的總結及宣傳,吸取其他企業理財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是企業財務文化傳播的現實需要。通過企業財務文化的傳播,企業理財世界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4.企業財務文化的教化功能
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企業財務行為背后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即有不同的財務文化。企業財務文化被人創造,同時它又反過來塑造企業中的每一個人。企業中每一個成員常常處于財務文化的熏陶之中,人們在有意無意之中調整自己的財務行為和思想,使之合乎所處環境的要求。企業財務文化的教化功能就表現于這種調整過程中,人們總是生活在某一群體之中,企業就是一個群體,每個人都經常處于他人利益和自我利益、個體私益和集體利益的矛盾和沖突當中。企業中每個人都會處于某種期待狀態,企業財務管理在滿足人們這些期待、化解各種矛盾的同時,無疑是在對企業中的成員進行著財務文化的教化。
5.企業財務文化的凝聚功能
每個企業的內部都有一種或大或小的向心力、凝聚力,這是文化凝聚功能的具體體現。企業財務文化系統存在著一種雙向輻射現象,一種是內輻射,產生向心力,發揮凝聚功能;一種是外輻射,產生發散力,發揮融合功能。這兩種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相輔相成,是企業財務文化形態保持相對獨立、相對完整,同時又在不斷發展的內在規律之一。由企業財務文化的凝聚功能導致的員工的向心力,在企業財務危機來臨之時表現得最為鮮明,那些有良好財務文化的企業往往能渡過難關,而那些財務文化不良的企業往往難免破產倒閉的命運。企業財務文化的凝聚功能首先是“凝”,即人們的心理狀態在財務文化的作用下呈現出一致性和一體化狀態。其次是“聚”,即由共同的財務文化活動所導致的原來并不在一起,甚至思想并不一致的人們,在企業這個特定的環境中、特定的時間內趨向同一種財務行為。
6.企業財務文化的變革功能
企業財務文化活動,能夠變革自身的財務狀況,改善自身的物質條件、企業財務管理人員不斷利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促使企業財務狀況朝著有利方向發展,他們的努力不但能變革企業的財務狀況,還能變革人們的精神狀況,變革人的觀念,擴大企業理財的思想領域。企業財務文化的變本功能,可以進一步推動企業財務管理改革和創新,推動企業改造和發展。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史,無一不是一部財務文化變革的歷史。企業財務文化不僅具有變革的功能,而且往往是雙向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財務文化交流、東西方企業之間財務文化的交流也是這樣,在各自進入對方的財務文化之后,都會在對方企業財務文化的演變過程中起到一定的變革作用。而這種變革都能由對方得到補充和豐富,獲得新知,從而促進企業財務文化整體的不斷發展。伴隨著企業財務文化的發展,我們許多企業的理財觀念、價值標準、財務管理的精神風貌都已經發生了和正在發生著極大的變化。企業財務文化的活力來自于它的變革功能,喪失了變革功能的財務文化必將走向衰退。
7.企業財務文化的融合功能
企業財務文化是傳統與現代、本企業與其他企業、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理財文化結合的產物,比如我國企業應用量本利分析、標準成本法加強內部財務管理,是中西方企業財務文化融合功能的極好例證。改革開放后,西方企業的財務文化先是和我國三資企業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借助于三資企業發展壯大得以傳播。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西方企業財務文化對我國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廣泛。但是中西方企業財務文化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然而,財務文化畢竟具有融合功能,并具有自調節和自組織機制。不同企業財務文化交流過程中,各自都會進行一些適應性變革和調和,進而在新的基礎上融為一體。企業財務文化還可以把一些優秀的理財思想,如職工當家理財思想、主人翁思想、勤儉辦企業思想等潛移默化地融合到具體的工作中去,使職工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個人融合到集體的財務管理的洪流中去。
8.企業財務文化的規范功能
優良的企業財務文化也是一種理財道德規范,能促進員工自覺地按照企業制定的各種財務管理制度來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群眾理財基礎。企業財務文化可以對企業各部門及員工理財行為起導向作用,而且對企業整體的財務目標取向起導向作用,從而有效地規范企業各種理財活動。優良企業財務文化可以綜合、立體、全方位地規劃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可以清晰地闡明企業各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以及各部門之間的財務關系。在對外處理財務關系時,也會有自身特有的理財規范。企業財務文化是一種“內隱文化”,是企業為了實現財務目標而一貫倡導、逐步形成、不斷充實并為全體成員所自覺遵循、的理財價值標準、道德規范、工作態度、行為取向和生活觀念,以及由這些因素融會、凝聚而形成的整體財務管理精神風貌。應該把形成和發展“企業財務文化”的主要功夫用在良好規范功能的建立上,以形成企業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企業財務文化的內容和功能相關文章:
1.發展企業財務文化的對策
2.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文化 本科畢業論文
3.財務管理約束機制的組成和完善
一、我國農業企業管理會計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將面臨著外部壓力和內部壓力的雙重挑戰。農業經營面臨市場化、信息化以及國際化,嚴謹的管理會計體系協助企業經營迫在眉睫。因為,外部環境的高速發展,迫使農業企業的管理會計能夠順應這種趨勢,以便于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可是,管理會計體系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故而仍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總體上,管理會計體系在未來的應用,將由此前以單一方式的應用為主,轉變為涉獵一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綜合協作型管理會計體系。具體如下:
(一)作業鏈分析與價值鏈分析相結合
作業成本管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運用廣泛且實踐時間較長,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的成功運用,我們發現,通過對農業的作業鏈和價值鏈的分析,可以有效了解其成本狀況,把握動態的農業企業市場需求,從而幫助其規避市場風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若想通過作業為消費者預期提供價值,或者從為消費者提供的價值來源中獲取更多利潤,就必須通過作業鏈分析,來確定農業的增值和非增值部分。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發運和輔助其他的產品銷售過程中所要進行的各種作業活動都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示。作業完成的過程也是價值創造的過程,通過工作的轉移,實現價值的創造,最后以產品的形式移交消費者,因此,作業鏈又可以表現為價值鏈,價值鏈是從貨幣和價值的角度反映的作業鏈。我國農業企業可以通過價值鏈分析,從中發現并減少那些不增加價值的作業,提高企業運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二)業務和財務融合
由于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業務和財務分離的管理模式將不再適用于當前的信息時代,企業要想謀求更好地發展,就要突破以往傳統的思維模式,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做出相應的戰略決策,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強大推動力實現行業轉型,提高現代精細化農業管理水平。而業務和財務的融合,不僅能夠有效消除信息孤島現象,而且還能有效加強企業經營風險管理,實現高效的分析決策。基于互聯網的發展,農業的資源計劃系統的廣泛應用連接了整個企業的主營業務和公司財務。它通過一個單一的軟件數據庫系統來實時收集各種相關數據并及時傳送到各個軟件業務系統中,使得整個軟件業務系統信息的相互共享成為了一種可能。借助于農業價值鏈,生產和市場分銷兩個職能部門已經能夠快速準確地響應市場供需的變化,這很大程度上為我國農業企業提供了市場信息,從而實現供需平衡,達到其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也能減少因消費需求減少,農產品大量堆積導致的損失。
二、業財融合視角下我國農業企業管理會計應用
(一)在財務預算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財務預算管理是預算管理的核心部分,是農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重點項目,預算管理的質量與農業的整體發展和經濟效益密切相關。實現財務預算管理是現代農業管理的迫切需要和時代選擇,高質量預算管理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業財融合運用在財務預算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解決企業成本控制問題。業財融合的運用實現了農業管理會計的動態管理和運營成本的精準控制,有利于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二)在企業財務績效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績效管理是現代農業完成績效評價的重要手段。現代農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實現價值最大化。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靠財務人員高績效的工作,使得會計人員達到工作績效最優。在業財融合背景下,農業管理會計可以完成農業與其他部門之間的績效評價、優化農業的經營戰略以及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
(三)在農業發展決策中的應用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投融資活動,而管理會計能夠對農業的投融資行為起到重要作用。農業的投資行為經常面臨各種風險,一旦風險過大,超出了企業的預計承受范圍,就會使得其面臨巨大的財務危機,甚至導致其破產。在業財融合背景下,管理會計能夠根據企業的投資情況進行全面分析,降低其投資風險,減少其損失,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
三、“大智移云”背景下數據共享的特征及對農業企業的影響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出現了大智移云技術,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所謂“大智移云”,是指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結合在一起,是產業互聯網重要技術的載體和推動力。而數據共享是互聯網時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企業通過數據共享,將各部門聯系起來進行信息運輸,從而減少資料收集、數據采集等重復勞動產生的費用,提高經濟效率。數據共享的特征主要包括:(1)信息傳遞便捷性;(2)信息反饋及時性;(3)財務核算集中化;(4)業務流程標準化;(5)成本控制有效化等。另外,“大智移云”意味著信息不斷更迭,技術不斷進步,龐大的數據流能夠給農業帶來潛在的商機。業財融合與互聯網結合,農業企業從傳統的財務會計轉向管理會計是近幾年農業不斷發展的結果。通過數據共享,可以減少資源浪費,避免部門效率低下等問題。而我國農業企業通過數據共享,可以及時獲取市場信息,根據顧客需求來調整產量供給,實現由以前的先種后買轉變成先買后種的經營模式,從而減少其成本以及避免農產品堆積滯銷的問題。此外,信息時代下,機器逐漸代替人工,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將更多地依賴于數據,通過數據將業務和財務兩個部門連接起來,“大智移云”為業財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將數據共享的理念運用到農業企業上,有助于其在解決相關問題上采用新思維,推動我國農業企業的發展。加之數據共享傳遞信息及時性這一特點,使得其在數據處理上更加高效,增加了其數據的準確性,也節省了人工計算的大量時間。大數據的廣泛運用,讓其更加注重培養管理類人才,并鼓勵會計人員提高運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這不僅改變了會計人員傳統的思維觀念,提高了自身的技術能力與社會價值,也為農業企業培養了新人才。
四、業財融合視角下我國農業企業管理會計應用與創新
(一)構建一個符合現代農業管理會計體系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如成本和效益問題、供需結構問題等,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業的發展。而通過實施管理會計,利用財務數據來進行預測、決策、預算、控制、評價等,不僅能有效加強農業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能準確把握市場價格,促進農產品在市場中的順利流通。
(二)提高農業企業人員的綜合素質,重視對財務人員的培訓
基于業財融合的管理會計體系不斷深入,企業應鼓勵財務人員學習業財融合的相關理念,培養業財融合的高素質管理類人才。
(三)提高農業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和健全信息化建設
我國信息化發展迅速,網絡數據發展將成為未來的一大主流,但由于大多小農業企業資金有限,要想實現信息共享,推動農業企業信息化發展,則需采用內部控制系統建設和會計信息化建設同步兼容的方法,以推動其持續發展,提高其管理水平。通過大量的信息流與大數據獲取顧客需求以及價格走向,從而迅速做出相應的決策。總之,業財融合與互聯網相結合實施管理會計是我國農業企業發展的一大創新,也是時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趙暉.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的現狀及其創新發展[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6(02):10.
[2]鄭石橋,李宇立.關于管理會計研究的若干思考[J].財會月刊,2006(05):46-47.
[3]郭延琦.對管理會計在企業中應用的思考[J].北方經貿,2006(02):60+63.
[4]門昕燃,陳曉園.我國管理會計未來發展趨勢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2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