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15:21: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效農業技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耕作、水肥耦合、化學制劑調控等措施可節水30%。農藝節水技術具有保土保肥保溫、調節田間小氣候、灌水均勻、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蟲害等優點,可使作物增產20%以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通過修建水庫、池塘、水窖等水利工程,再結合深松深耕、以肥調水、合理控制作物群體種植密度等農藝措施,可確保作物的高產穩產,并保證作物的品質。
2、工程節水技術
工程節水技術是結合了最新技術的一種節水技術,包括高分子技術、信息技術、現代高新科技等,以減少灌溉時出現的水量損失。工程節水技術就是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對傳統技術和產品進行升級改造,創制出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環保化的節水灌溉系統,從而實現精量灌溉節水。為了減少農田輸水系統水量損失,許多國家采用機械化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采用管網化的灌溉輸水系統,將高分子材料應用于渠道防滲系統,研究出具有防滲、抗凍脹性能的復合襯砌的工程結構,開發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劑和固化土復合材料,并利用工程技術對雨水、污水、咸水、大氣水等非常規水的開發利用。
3、水管理節水技術
水管理節水技術就是利用3S技術、智能技術、信息技術等,對作物進行水分監測與信息采集,對作物生長進行決策模擬,對農田信息實時采集,實現灌溉用水管理的現代化、高效化和自動化,滿足對灌溉系統管理的靈活、精準和快捷的要求,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利用水管理節水技術,在灌區采用多種水源進行灌溉,如利用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廢水灌溉、咸水淡化灌溉、收集雨水灌溉等,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區的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利用灌區的一切水資源,既滿足作物對水的要求,也能達到節水的目的。
1.1傳統灌溉模式比較落后
對于大部分農戶來說,玉米種植通常采用夏灌的方式,這種方式能保證土壤濕度,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干旱,但在具體澆灌過程中會出現水資源浪費的現象。在如今水資源愈加稀缺的情況下,要想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就需對灌溉方法進行優化。
1.2大面積灌溉比較普遍
玉米是重要農作物,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其用水量也在不斷增多。大部分的農戶為了節省人力資源,依舊會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進行澆灌,這種方式不僅能保證土壤濕度,且成本投入較少。但采用大面積灌溉的方式會給土壤造成一定的侵蝕,產生缺氧情況,然后使土壤的團粒結構分離,會對土壤的正常狀態產生影響,形成板結鹽堿化情況。在玉米播種后期,若灌澆水量過多,會使其根部腐爛,影響到玉米發芽率。大水漫灌的方式還會造成大量土壤養分流失的現象。
1.3節水技術推廣不足
玉米是中國重要的糧食與經濟作物,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近些年,中國很多地區都在積極引進和推廣玉米種植技術,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實現對種植結構的合理調整,進一步提升玉米產量。但目前玉米節水技術推廣還存在較多問題。很多干旱地區對水量要求較多,但無法在短時間內提升灌溉水平。部分種植人員認為灌溉技術成本較高,浪費資金,對其沒有形成正確的認知,部分農戶認為節水資源收益無法滿足實際投入。
2高效節水農業技術在玉米生產中的應用
2.1完善節水機制
按照要求制定出完善的配套設施后,相關部門需關注高標準的農田建設,強化配套設施的完善,保證做到旱澇保收,充分發揮出現代技術支撐的重要作用,通過構建起節水灌溉技術網絡設施平臺來實現對農戶的技術指導和服務。除此之外,還需關注創新機制,學會讓政府參與和引導、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對后備的力量資源進行積極調度,讓農戶可以真正成為節水技術推廣的受益者,進一步提升節水灌溉效果,提高玉米質量和產量。
2.2創新灌溉方式
想要對玉米種植節水效率進行提升,種植戶需對傳統的灌溉方式進行改善,可以采用滴灌、噴灌的方式來最大限度的實現對水資源的節約。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采用漫灌的方式需蓄水2000t/hm2,若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就可以節水800t/hm2。通過調整灌溉方式,可提升節水效果,因此農戶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需關注玉米生長的基本特性,然后將氣候變化的特點作為基礎,與環境溫度和濕度變化進行有效結合,關注灌溉時間和模式,保證玉米產量。
2.3推遲澆灌時間
在正常情況下,玉米第1次澆灌時間為玉米拔節期前后。若將灌溉時間推遲到玉米大喇叭后期或玉米抽雄前期,這樣就可以減少灌溉次數,保證玉米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水分,繼而實現節約水資源的目的。在對澆灌時間進行推遲的過程中,中國夏秋季雨水普遍偏多,會給予玉米足夠的水分補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出雨水的價值,進而實現對水資源的合理分配。
2.4多樣化施肥
在種植玉米時,需綜合考慮土壤土質、濕度和溫度等因素,對施肥方式進行創新。想要在種植的過程中達到節水的效果,需對施肥方法進行合理的調整,通過增加施肥量,將多次追肥改為1次追肥,將追肥劃分到基肥中,讓整個施肥環節的操作變得更加簡單和方便,這樣農戶就可以根據玉米的生長周期來對施肥情況進行合理的控制,從而更好的提升玉米質量和效益。
2.5全膜覆蓋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澆灌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花費較多的人力、財力、物力等。全膜覆蓋的方式最適合應用在秋季耕作中,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還能降低各種機械應用的費用。另外,采用全膜覆蓋的管理方式,還能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量,還能對雨水進行收集,可以利用雨水進行澆灌,實現節約用水的目的。
2.6對節水新策略進行宣傳
對玉米節水情況進行完善,需不斷宣傳水資源利用知識。首先,玉米灌溉過程中存在著過度浪費水源的情況,這時就要求農業部門發揮自身作用,重視玉米的規模化種植,改善分散化種植和經營情況,進一步提升節水技術的推廣效果。運用合理的灌溉方式,推廣使用新技術及灌溉設備,強化對農戶的灌溉技術培訓工作,讓農戶充分認識到節水灌溉的重要性。
3高效節水農業技術在玉米生產中的效益分析
3.1節水成效
高效節水農業技術可節約2000t/hm2的水量,具有較顯著的節水效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還能保護土壤和作物根莖,避免出現土地板結的現象。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8-0181-01
引言:現階段,為了促進我國農業領域發展,眾多農作物種植人員都在自己承包的責任田內進行多種農作物的種植。復種指數得到了較大程度提升,同時也出現了很多高產的典型代表,使得我國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大進步,進一步改善了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降低了農村城市的貧富差距。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進行分析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下面就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一、以往農業栽培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栽種技術過于落后
農業栽種技術過于落后是我國北方農業種植領域存在的重要問題,該問題也是限制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北方區域農業種植主要是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主,不僅種植的農業經濟作物種類較多,而且分布范圍非常廣泛,農業種植并沒有呈現出集中化、規模化的特點。我國建筑行業與制造行業目前發展非常迅速,促使農村很多青年勞動力向城市區域轉移,尋求更為良好的發展機會,在這種不良情況影響下,導致農村年輕勞動力數量較少,農村農業種植隊伍呈現出老齡化的特點。這些農業種植人員文化素質不高,他們習慣于應用傳統的農業栽種方式,不能及時吸收外界先進的栽種技術和高產栽種理念,對新型栽種技術應用也存在較為嚴重的排斥心理,從而導致農村栽種技術一直停滯不前。農作物栽種人員不能因地制宜的進行農作物的耕種,更多時候是根據農業市場經濟變化選擇種植物種。例如:今年大豆市場價格加高,很多農業種植人員就會在自身承包的責任田上更多的進行該物種播種,并沒有考慮到土地土壤現狀是否符合大豆物種的播種,從而導致農作物耕種產量較低,降低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二)農業耕種機械化程度較低
雖然我國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落實了很多扶持政策,其中包括大型農用機械購買補貼等等。這些政策落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農民對農用機械購買承擔的巨大壓力,但是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我國農業耕種機械化程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雖然一些農業種植人員可以承擔大型機械設備采購的資金壓力,但是因為這些人員文化素質較差,只懂得農用機械設備的維修,對農用機械設備養護知識缺失嚴重。一旦農用機械設備在實際應用中發生了故障問題,農業種植人員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對機械設備進行維修,從而降低了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對高校栽種技術應用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通過上文敘述可以了解到,我國農業栽培種還存在著很多不良問題,高產高效農業栽培技術的應用可以降低這些不良問題的影響,提升農業栽培工作效率,降低農業栽培工作人員承擔的勞作壓力,促進農業種植產量提升。
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介紹
水稻是我國東北區域種植的主要經濟作物,所以本文以該農作物物種為例,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進行分析。
(一)科學整地
整地工作開展是非常重要的,這一工作成效與水稻產量提升有著非常緊密聯系。水稻種植人員要打破傳統栽培技術的限制,根據水稻種植區域實際情況科學的選擇整地方式。整地過程中,栽培工作人員可以機械設備輔助整地工作開展。土地翻耕是整地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應用機械設備可以更為良好的控制土地翻耕深度,保證整地工作開展達到最優化。農業機械化建設進程中,政府部門需要發揮出重要作用,除了需要注重扶持政策落實,還需要注重相關機構建設,從而幫助農業栽培人員掌握農用機械應用、維修知識,為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奠定良好基礎。
(二)合理選種
種子選擇也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的關鍵環節。對于種子選擇必須要給予高度重視,這一環節中政府部門需要發揮出引導作用,幫助水稻栽培人員選擇優質的水稻品種。五常是東北優質大米的重要產地,該區域大米產量、質量都非常出色,使得區域生產的大米市場供不應求,其收購價格也要比其它種類大米高出很多。政府部門為了避免農民選擇劣質的米種,對區域水稻種植質量造成影響。要求農民可以從政府規定機構采購水稻種子,從根源上避免水稻種植人員應用劣質米種。
(三)改栽種密度為少本稀植
季晚稻養分發展期較長,高產種植重要走小群體壯個別、足穗年夜穗門路。稀植是掌握早栽后群體過年夜的主要配套辦法。是以,單季晚稻高產種植一要改恰當密植為少本稀植。雜交水稻以單本移植為主,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5寸改成8寸×5~7寸;通例粳稻每叢本數由2~3本改成2本閣下,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寸,改成7~8寸×5寸;二要下降基本群體,即淘汰終點苗數。
(四)施肥要領
一是重視增施無機肥。高產田請求每畝施無機肥至多10擔以上,以改良地盤壤構造,穩固肥效,并對進步稻米品德非常有益。二是憑據目的產量、種類特征和泥土供肥才能肯定公道的用肥量。雜交水稻根系蓬勃,吸肥才能強,施肥量可比通例種類淘汰。畝產550千克以上產量目標施肥量通例粳稻每畝總氮肥折純氮16~19kg,雜交稻13~18kg。三是肥料運籌淘汰基肥和分蘗肥的施用比例,進步穗粒肥的比例,有益于減緩群體生長速率,下降岑嶺苗數,淘汰有效分蘗,進步成穗率。無機肥于翻耕前施入。
結語:對我國農業栽培現狀進行調查了解到,其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對我國農業經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高產高效農業栽培技術應用,可以彌補我國傳統農業栽培種存在的不足之處,為我國農業栽種向集中化、規模化、品牌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寧波市農業節水灌溉現狀研究
寧波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城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75億立方米。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二、三產業的不斷發展,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寧波市經濟發展的瓶頸。農業作為用水大戶,通常情況下,主要是部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普遍比較低。
1.1 農業用水量變化情況 在農業用水方面,對于寧波來說,主要包括農作物、林業和水產養殖業,以及畜牧用水等,其中,用水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農作物灌溉。氣候、作物種類、土壤類型及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都會對農作物的灌溉用水量產生影響和制約,因此每年的灌溉補給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農田灌溉用水量方面,1980年全市約為12.02億m3,占全市年用水量的86%;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調整種植業結構,以及推廣使用節水農業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在社會總用水量中,農田灌溉用水量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到2013年農田灌溉用水量為5.73億m3,占用水總量的32.4%。
1.2 節水灌溉設施建設現狀 截止2013年,在總供水能力方面,寧波市水源工程由解放初期的3億立方米增加到21億立方米,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已達183.38千公頃,有效實灌面積達到180.5千公頃,其中旱澇保收農田達到109.54千公頃,占55.2%。隨著全市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需要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各縣區(市)在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資金的支持下,一大批農業節水灌溉設施投入運行,重點開發并推廣應用管道灌溉、渠道防滲、滴灌等節水增效工程技術。到2013年底,全市節水灌溉總面積達82.13千公頃,其中噴微灌面積4.61千公頃。
1.3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模式 寧波市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主要模式有工程性節水灌溉技術和非工程性節水灌溉技術,其中非工程型節水灌溉技術主要有水稻薄膜灌溉、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節水型畜牧業發展模式,本文對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和噴微灌技術[1]進行重點介紹。
在目前農田灌溉中,渠道防滲是主要的輸水方式,采用混凝土U型渠道、預制空心板梯等防滲技術,由于糙率小,流速快,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0.85。
低壓管道輸水灌溉:該灌溉技術利用小于0.2MPa的水壓力,將水通過管道直接送到田間進行灌溉,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在運輸過程中的滲漏和蒸發,通常情況下,水的利用率超過90%。在河網提水灌區和自流條件好的灌區,低壓管道輸水應用范圍比較廣,但是,在成本投入、灌區要求方面,這種灌溉及時要求比較高。
噴微灌是現代高效節水的有效灌水技術,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通過管道系統和安裝在管道上的噴頭、滴頭、微噴頭、滴灌帶等特制灌水器,將水和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直接輸送到土層和作物根部的灌水方式,具省水、節能、精量、適應性強等優點。2010年-2014年期間,全市微噴設施累計收益面積307526畝,投入總資產共計5.98億元。
2 寧波市農業節水灌溉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寧波市農業節水灌溉存在問題 寧波市農業節水灌溉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農業節水政策機制不完善。目前,農業節水政策機制建立,給全市農民帶來很多政策,同時對農業節水也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也存在些小問題,節水補償政策只能讓很少一部分農民收益,大部門農民要建設節水設備,要花費很多成本,跟農業收益慢有很大矛盾;也有縣區對于節水補償沒有及時落實,長期耽誤農民投入農業再生產,不利于農民以水資源配置來調整種植結構,激勵農民發展節水。②節水建設與管理體系不完善。節水工程建設投資渠道多,建設標準不統一,節水工程實施后難以衡量節水工程的實際效果。③水資源管理手段不先進和灌溉技術選擇不到位。目前,許多灌區農業用水計量措施設施不到位,由人工完成水資源的使用、管理、計量、監督,缺乏高科技支撐。同時對于灌溉技術選擇不明確,整體上停留在前面所述模式,未對實際的灌區情況、農作物類型、水源方式、投入資本及經濟社會效益等綜合評價上進行精準選擇模式,導致存在用水浪費現象,投入太大,收益太慢等問題,影響農業節水實施和貫徹落實。
2.2 主要原因分析 針對寧波市農業節水灌溉存在問題,主要從以下二方面進行分析:
2.2.1 農業節水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市場需求誘導性選擇分析 農業技術變遷是資源稟賦稀缺程度決定的不同供給彈性資源的相對價格的誘導反應,也是對現代農業要素相對價格下降的反應。同樣,水資源的稀缺會誘導節水灌溉技術的變遷,資本的投入、相對價格便宜的節水設施產品誘致了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創新和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選擇遵循著市場需求誘致性技術選擇理論。施莫克勒-格里克斯的市場需求誘致性技術選擇理論對誘致性技術選擇做出很好地解釋,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技術是由節約日益稀缺的生產要素和具有更大市場需求誘致而產生了技術創新和選擇[2]。
寧波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是市場需求的誘致性技術選擇,在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需求的市場誘導下,科研部門、企業等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創新,通過科研、試驗和推廣取得了相對價格適合的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產品。節水灌溉設施產品相對較低的價格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推動節水灌溉技術快速的大面積推廣。農戶遵循成本和收益的原則,用資本代替傳統的灌溉技術,選擇了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但是,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初期也遇到很大阻力。只有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大面積采用,企業生產的節水產品才能達到最優惠的價格,并且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交易費用及節水設施及產品的應用成本才能降低到最低。
2.2.2 農業節水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要素稀缺誘導性選擇分析 農業技術的選擇行為一般遵循要素稀缺誘致性技術選擇理論[3]。寧波體制雖使得農業所處的市場化程度不高,但是,寧波對節水灌溉技術選擇仍然受到要素資源稀缺性誘導,以水資源和農業產品為主的稀缺要素資源誘導了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變遷。農業基地遍布寧波邊遠區的各地,許多農業合作社建立在偏僻山區,地處風頭無水,自然環境相對惡劣,水資源非常稀缺,要素資源的稀缺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發展。寧波農業生產(特別是果業)一直面臨水資源和勞動力短缺的困境,高效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選擇有效地解決了要素資源的稀缺性。
寧波對高效節水農業灌溉技術的選擇最主要是解決山丘水資源稀缺,可以說水資源日益稀缺加速誘導了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創新和推廣。近些年氣候極端變化,在發展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抗爭過程中,節水水源,興修水利,發展節水灌溉,則是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解決水利灌溉的建設中,寧波為適應不同時期對稀缺水資源的需求,在經濟可接受的程度下發展適宜的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其目標都是為節約日益稀缺的水資源,節水灌溉技術朝著更加高效節水的灌溉技術變遷。寧波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選擇是以水資源和勞動力稀缺為主要稀缺要素資源及其它要素稀缺共同作用誘導反應的結果,要素的稀缺和要素價格變化致使寧波市及農業基層生產部門和農戶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產生了誘致性技術選擇。
3 政策與建議
3.1 合理配置農業水資源,發揮稀缺對行為誘導
3.1.1 合理配置農業用水,監督農戶節約用水 寧波市政府、水利局和其他相關部門應加強農業用水管理,合理配置農業水資源,通過水資源的配額限制誘導灌區地方政府推行節水灌溉,采取節水行為,引導和推動農戶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選擇。一個區域或灌區的農業水資源配置合理,水資源稀缺性能誘導政府、農業基層組織、農戶等采用更加節水的灌溉技術以節約稀缺的水資源。
3.1.2 建立水權交易機制,開展農業高效節水 建立節約水量交易機制,構建交易平臺,利用水交易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農戶,對節余水進行交易,保障農民在水權轉讓中的合法權益,從而推動農戶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選擇。政府引導和監督灌區水權交易,構建以市場為主導,政府監控的水權交易體系,促進灌區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3.2 優化相關制度和環境,推廣高效的節水灌溉
3.2.1 改善節水灌溉技術選擇制度環境,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國家應制定和完善農業節水相關的法律、法規,采取強制性制度限制和規范農業用水。寧波依據國家農業節水有關法律、法規,部署各縣區農業節水措施,依法治理和整頓浪費水資源行為,加大推廣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
3.2.2 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服務能力 依據我國和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構建寧波市縣鄉多級多層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高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機構服務能力,為農戶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提供良好服務。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建設,加大對鄉村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服務力度。鼓勵節水灌溉技術設備供給企業建立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加強與農戶面對面的技術服務。加強節水灌溉技術應用作物耕作后“產學研結合”服務,鼓勵農業科研單位、高校從事與節水灌溉技術應用相關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引導和扶持各類與節水灌溉技術相關合作組織建立技術服務機構,加強和提升合作組織的節水灌溉技術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前言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發展水平的標準。高效設施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可以減輕農民壓力,提高工作效率,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
1 農業機械化發展之路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之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開始,到合作化時期,農機化開始起步,推廣新式農具。
第二階段,時期,一直到改革開放前,農機化得到一定的發展,建立了大批國有和集體所有的機耕隊、代耕隊,大型國有農場的機械化水平也有較大提高,大中型農機具發展較快。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初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比較特殊,大中型農機具發展幾乎是停滯的,而適合農家小戶使用的小型農機具則大量發展。由于適應了分包到戶的一家一戶生產模式,這種小型農機具,使得田間作業的機械化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
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是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時期,農機裝備和農機服務都出現了令人矚目的進步,數量急劇增加,馬力逐漸提高,尤其是大馬力農業機械,增長極快。
第五階段,以2004年為界,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更新換代頻率加快,大馬力農機具大量增加,農業生產機械化率也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農墾系統,一些農場、管理區機械化作業率幾乎達到了100%。
2 農業機械化給農業生產力帶來巨大變化
自1978年我國正式開展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民有了一種新的經營土地的模式。為了更好的去種植自己負責的土地,農民開始關注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如今,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我國絕大多數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途徑。
農業機械化大大的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減緩了農民在農作上繁重的勞動,挖掘出人們農閑時間的剩余價值,農業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農業機械化使農作物抗御天災禍事的能力大大提高,保證了農業經濟的穩定性。農業機械化對于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是一個重要前提,農業機械化也是現代農業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礎,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農業機械化對于鞏固我國農業的地位,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也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農業機械化將會成為我國又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拉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大大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加大了我國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大有裨益。
3 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現實困難
3.1 勞動力轉移困難 由于我國工業發展水平和規模等因素的限制,農業勞動力很難轉移到非農產業中去,客觀上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另外,發展農業機械化對勞動力需求的數量減少,但素質要求提高。而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多,素質差。
3.2 資金困難 農業機械化的農機科研開發、投入生產和農民購買農機產品需要大量的資金。一方面,自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戶為單位經營后,農業資金難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的財政暫時拿不出很多的資金來投入農業機械化,這對農業機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難。
4 發展農業機械化應注意的問題
4.1 實事求是,有差別地發展 我們必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量力而行。
4.2 加快工業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工業以及其他非農產業的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能吸收農村多余的勞動力,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創造條件。
4.3 拓寬投資渠道 實現農業機械化,需要大量的資金,離不開國家的幫助。
4.4 注意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農業機械的發展為解放生產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與此同時,現代化農業機械的使用加速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采取相應工程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已經刻不容緩。
5 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的措施
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要根據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總體狀況和實際需求,找準發展定位,多渠道增加投入,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以強化科技創新為主要手段,提升效益和效率為主要目標,加大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組織培育力度,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實現速度、質量、結構和效益的協調發展,全面提升沛縣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
目前在沛縣設施農業生產機械化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是受諸多因素的制約:一是菜農對機械化作業的認識。多數農民認為機械化作業達不到人工作業的質量,不愿接受。二是菜農在核算成本時,并不考慮自己勞動力成本,認為機械作業成本較高,一時接受不了。三是對于購買機械的機手來說效益不突出。四是設施農業對作業機械的要求較高。
二、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
(一)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的現狀當前,我國的宏觀經濟仍然表現出良好態勢,我國農業在未來10-15年之內都將保持長期穩定成長,農業行業“抗周期性”強、投資風險小,而且具有很大的勞動力成本優勢[13]。早在1999年我國政府就明確指出要培育適合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資本市場,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同時,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稅收、貸款、土地使用費、土地租賃費及其他費用方面給予外資各種優惠條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風險投資公司逐漸發展并積累經驗,這使風險投資進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有了良好基礎。截至2011年底,我國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累計投資項目數9978項,較2010年增加1285項,增長14.8%。其中,投資高新技術企業項目數5940項,占比59.5%。我國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累計投資金額2036.6億元,較2010年增長36.6%。其中,投資高新技術企業金額1038.6億元,占比51.0%①。可見,風險投資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強度不斷加大。2006年5月,國際知名的紅杉資本首度進軍農業領域,向福建利農集團投資500萬美元。隨后,風險投資進軍農業領域并不斷深入。據統計,自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我國農業領域已經披露的投資案例累積達到114起,其中披露了金額的104起涉及投資金額17.6億美元②。2006年之后,我國風險投資領域已擴展至農機生產與銷售,環保農藥,花卉、林業、有機農產品種植,農、牧、漁產品深加工等其他更廣泛的領域。風險投資的投資方向集中于農業產品改良、農副產品深度加工、規模化養殖、農產品及農需品連鎖經營、循環經濟型農莊等。2011年我國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投資行業(按項目數統計)前五大行業依次為新能源與環保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計算機和通信設備制造業、其他行業、其他制造業,合計占比59.9%。我國創業風險投資業的投資行業集中度略有下調,行業領域不斷細分,投資重點仍以制造業為主體,主要聚焦于高新技術產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依然是行業熱點,但相對比重略有下降。與其他行業風險投資相比(見表2),農業風險投資項目數仍然相對較少,所占比例也表現出較大的變動。農業風險投資項目所占比重從2004年的3.8%下降到2007年的1.2%,隨后上升到2011年的5.85%。農業風險投資相對較少,主要根源于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不高。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中資金供給主體缺位,成為制約農業科技開發和轉化的關鍵因素之一。(二)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存在的問題1.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的支持力度不足。Pereira研究發現,美國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產生了擠入效應,其中政府投資用于工業設備和運輸設備時對私人投資的擠入效應尤其明顯。劉忠敏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無論是從長期還是短期看我國政府投資都“擠入”了私人投資。可見,政府在吸引和刺激私人投資參與農業科技活動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目前,我國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投資非常少,農業科研經費占國家科研經費的比例較低,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的支持不足,對私人風險資本介入的帶動作用較小。此外,我國政府沒有提供有效的制度吸引民間資金參與,退出機制不完善,限制了風險資本的流動性,造成風險投資資金供給不足。2.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直接影響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項目。張雨認為,受高新技術成果本身的復雜性、開發推廣轉化能力的局限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存在技術風險、轉化風險、配套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多種風險,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此外,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也不健全。據統計,風險投資退出方式包括公開上市(IPO)、出售、清算等。其中,IPO由于具有較高收益而成為風險投資的最佳退出方式。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主要服務于國有大中型企業,難以顧及中小及民營企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大多是中小型企業,很難滿足公開上市的種種條件。缺乏良好的風險投資退出渠道,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風險投資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3.農業企業制度及運行機制無法滿足風險投資的要求。現代企業制度強調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因而企業需要建立良好的經營制度、分配制度、風險規避機制等。風險投資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要求非常高,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水平非常高,但我國農業整體的產業化還不夠發達,且企業規模較小,沒有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從種植到加工,再到渠道和品牌,無法實現對產品的完全控制,以保證產品安全。我國農業企業制度尚未完善,運行機制也不夠健全,加上風險投資的特殊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高素質的既熟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又熟悉農村金融的復合型農業風險投資管理人才非常缺乏,遠未能達到風險投資的要求。4.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相對較慢。2007年,我國對農林水事務的財政支出占國家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6.84%,2011年這一比例達到9.08%①。然而,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相對緩慢,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仍然較低,每年評出的省部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30%-40%,獲獎農業科技成果的平均轉化率為53.5%,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20%。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目前,我國農業科研經費主要是靠政府財政撥款,農業科研經費增長的速度趕不上農業經濟增長速度。由此反觀,以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有利于風險投資進入農業領域。
三、發達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
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較快速,其風險投資也越來越受青睞。目前,發達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如何?本文就此進一步探討發達國家的實際情況,以便為我國未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發展提供借鑒。(一)美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美國是風險投資的發源地,1946年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成立的美國研究發展公司(AR&D),標志著現代意義上專業化與制度化風險投資的開始,是風險投資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世紀90年代之后,美國的風險投資發展快速,得益于信息產業、生物工程、醫療保健等行業蓬勃發展以及相關的政策制度扶持。在生物技術風險投資方面,2011年風險投資公司向美國446家生物技術公司總共投資了47.3億美元,同比增長22%,創下自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也擁有非常高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其生產的主要農產品占世界總產量的1/5。美國有一套協調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從而使現代農業科學得到廣泛而又大規模的推廣應用。美國建立了高新技術推廣運用激勵機制,其農業發展資金來源也多樣化,包括政府和私人兩大投資主體。其中,私人投資包括企業和風險投資。目前,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已經成為美國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產業化的重要途徑,美國有4000多家風險投資公司每年為1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美國每個農業比重大的州都有許多專業風險投資公司,每年為農業企業提供風險投資支持,資金總額達上億美元。(二)加拿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眾所周知,加拿大生物技術具有極強的競爭力,而農業生物技術成為僅次于醫療保健領域的第二大生物技術領域,集中了加拿大22%的生物技術公司,5%的生物技術科研經費,17%的生物技術從業人員。1952年,加拿大成立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加拿大查特商斯有限公司。20世紀80年代之后,加拿大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興起,帶動了風險投資業的迅速發展。加拿大實施了產業研究支持計劃(IRAP),引導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2004年,加拿大撥款2.5億加元建立種子基金和運作風險投資,資助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醫學技術、環境技術等優先領域技術的早期開發和商業化,并對私人投資產生示范效應。2011年,加拿大的風險投資總額為15億加元(約合15億美元),加拿大風險投資機構共投資了444家企業。在投資的行業分布方面,2011年加拿大生物制藥、醫療器械和其他生命科學領域的風險投資為3.43億加元,占23%;可再生能源等清潔技術領域的風險投資額為2.45億加元,占16%②。總之,加拿大非常注重生物技術的發展,并大力引入風險投資,在推動生物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也有助于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的發展。(三)歐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早在1997年,歐洲投資銀行和歐洲投資基金兩大金融機構就合作建立了“歐洲技術便捷啟動基金”(ETF),該基金將25%的股本引入風險資本基金,支持風險資本基金投資于有新研發成果的研究中心和科學園區的中小企業。隨后,歐盟各成員國紛紛建立了各種風險投資基金。歐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典型代表為德國。長期以來,德國生物技術在歐盟中一直處于領先水平,其生物育種水平雄踞歐盟各國之首。德國將生物技術分為白、紅、綠三種,其中綠表示生物農業(包括育種)。2012年5月,德國聯邦教研部了《德國生物技術行業報告2012》,指出2011年德國專門從事生物技術業務的公司年總產值達到26.2億歐元,該類公司的數量達到552家。此外,德國還有126家非專門從事生物技術業務的公司,聘用員工總數達1.7萬人。風險投資是德國生物技術行業的主要融資方式。2011年,私營部門在德國生物技術產業領域的投資為1.42億歐元,政府公共研發經費投入依然保持在4500萬歐元水平,為廣大中小型企業開展研發創新活動提供重要動力。(四)亞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在亞洲,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發展比較迅速。日本風險投資的發展主要經歷如下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1973年的初步發展階段,1974年至1982年的調整消化階段以及1983年至今的全面發展階段。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日本生物技術風險企業數為334家。日本政府為了促進基因制藥的研究及生物技術風險企業的培育,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政策。生物技術在韓國占據重要地位,韓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發酵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發酵工業是韓國生物技術產業中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領域,僅氨基酸產品就占全球市場的20%。此外,韓國在體細胞克隆牛、艾滋DNA疫苗開發、抗除草劑作物等領域達到世界水平。長期以來,印度一直把扶持的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鎖定在信息、生物和材料三個領域。其中,生物技術受到更多的重視。早在1983年,印度就制訂了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長期計劃,確定了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國家發展目標,提出了生物技術的產業化問題。2003年,印度的風險投資位居亞洲第二,風險投資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產業和生物技術產業,一些風險投資商建立了生物技術孵化基金,風險投資者主要以私營中小企業為主。總之,西方發達國家以及亞洲一些國家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本上以農業生物技術為主,風險投資發展迅速,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7.013
1農機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1.1農機技術推廣面臨新挑戰
當前,我國整體上已經進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發展時期,國家惠農支農政策的力度越來越大,對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我國農機化發展已邁入中級階段,改變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步伐正在加速,由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的提高,農業生產對實施機械化的需要愈發迫切,農機技術推廣的工作任務也會越重,并且我國已邁入全面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打造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關鍵時期,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機推廣工作要逐漸進入大力發展全程機械化的新階段。
1.2推廣經費不足
部分政府部門對農機推廣工作重視程度不足,投入推廣經費較少。因為資金投入不足,造成服務手段差,基礎設施落后,推廣方式簡單,服務功能低,服務內容單一,人才流動大,推廣效果不佳。
1.3推廣體系未健全
一是個別地方農機推廣體系尚未健全,無法適應目前農機發展的需求;二是農機專業人員少,農機技術人才缺乏,知識老化,繼續教育培訓不夠,農機技術水平普遍不高,與目前的農機推廣工作不適應。
1.4推廣機制亟待創新
由于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持續進行,個別地方基層農機推廣工作受到了制約。農機推廣體系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產物,推廣機制與時代不符,推廣人員缺乏危機意識,思想落后,未明確工作職責,且服務內容不全面,推廣方法單一,無法適應農業新機具、新技術的發展需要,無法滿足當前農民的多樣化需要。
2加快農機技術推廣的對策
2.1認真執行并且貫徹國家關于農機技術的推廣條例規定
切實抓好農機技術的推廣工作,把全部的工作落實到位,全方位增強工作效率和質量。
2.2多渠道解決農機技術推廣資金問題
一方面,對于農機技術推廣的資金問題,有關單位及政府,應從財政預算中提高每年對農機推廣的投入比例,而且要監督此項資金的實際使用情況;從地方的財政當中,拿出一部分,用于開展相關的農業投資,增加農機推廣的資金,還可有計劃地向全社會籌集資金,以健全體制與有關制度,全面解決資金問題。
2.3設立并完善縣、鄉二級農機推廣機構
應招收專業知識和技術較為豐富、對工作責任心較強的人才,主要是針對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一支穩定的農機推廣隊伍,落實有關工作,杜絕不必要的支出。提高農機技術推廣的網絡建設,創建一套縣、鄉實用的農機技術推廣網絡,確定相關的發展建設方向,真正把相關要求以及義務責任落實到實際的工作當中。
2.4創立并健全市場經濟條件
在當前的形勢下推廣以及發展農機技術的新機制,主要有五個重要的方向:
第一,國家應該在相關的政策以及法制基礎上對農戶的農機技術應用開展實用的指導,使其能較好地使用相關的農機新型工藝和新技術,對新型的機械設備等,也能夠較好的應用。
第二,提高相關的農機技術推廣以及運行方法,按照農民對于新型機具以及農機技術的了解認識等,結合實際情況,對有關推廣運營的方式和制度進行改革,并且落實技術方面的指導,以整體深入、層層推進。
第三,農機部門應該爭取財政、科委以及銀行等部門的支持,健全管理工作,持續開展新型技術推廣以及培訓,爭取把相關部門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共同奮進、共同協作的整體,全面落實工作。
第四,選用見效較快且投資較少的新型工具工藝和農機新型技術,以增加經濟效益,持續提高農戶應用需求,從而達到加快以及深化改革農機技術推廣的效果和目標。
第五,把以前工作中技術服務以及產品的銷售加工、物資的服務、相關信息等較好結合起來,打造一個整體工作方案,從而合理使用及激發農民對新型設備工藝以及農機新型技術應用的積極性。
2.5增強農機技術推廣工作者的素質
包含相關的政治素質、操作技能、專業技能等,對于農機技術的推廣人員,還應該針對他們的思想作風、心理以及技術等開展培訓,力爭讓在這些方面均有著過硬的本領。樹立基本的觀念,更多的接觸新型的技術設備工藝、對生活條件較好的區域應該加強推廣和宣傳,放棄過時的技術工藝,推V面應更廣,手段應更多。
1.1節水型灌溉農業高效節水技術體系
節水灌溉農業的關鍵在于高效節水技術體系的構建,即根據我國各地區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水源條件,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單方灌溉水的產糧數和單位降水量的生產力為中心,從節水機理、節水關鍵配套技術、成套節水技術的組裝集成等全方位出發,強調各種節水技術的綜合,尋求多種農業節水技術(包括渠系和田間工程的配套與完善、土地平整與標準田塊建設、田間灌水技術改進、節水灌溉制度、田間保水技術、水肥耦合技術、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節水抗旱品種選育、雨水利用、節水耕作及栽培技術等)的最優配置,形成一套綜合的由節水栽培、節水灌溉、節水管理有機結合的農業高效節水技術體系。我國目前農田灌溉面積已近5000萬hm2,居世界首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2左右,目前農業灌溉用水量約4000億m3,占總用水量的80%。目前許多單項節水技術均已達到了比較成熟的推廣應用階段,并取得了實際應用效果,全國累計節水灌溉面積已達1333.3萬hm2,其中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面積98萬hm2,噴灌面積103萬hm2,其它主要為輸水渠道防滲灌溉控制面積。但農業用水的有效利用率還很低,渠灌區只有30%—40%,井灌區也只有60%左右,單方水生產糧食不足1kg。許多田間小區試驗結果表明,在經濟允許的條件下,若采用高效節水技術的組裝集成,將會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0以上,單方灌溉水的產糧數提高0.5kg-1.0kg左右,通過減少灌溉水的滲漏損失使化肥在當季的利用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15%。這樣,可節省農業用水量800億m3,按毛灌溉定額7500m3/hm2計,則通過節水可擴大灌溉面積1070萬hm2。糧食增產潛力很大,特別是內蒙古“第二河套”、西北內陸河流域、陜西“兩北三區”通過節水擴灌,平均每公頃按750kg計,估算能增加400億kg糧食。同時,通過節水來滿足“生態用水”的需求和防止地下水污染,促進生態環境趨向良性循環。
1.2集水型旱作農業高效節水技術體系
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地區遍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總面積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3強。就耕地而言,目前世界耕地面積約14×108hm2,其中可灌溉的不超過15%,其余是靠天吃飯,即所謂雨養農業。我國干旱、半干旱及半濕潤偏旱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北方旱地的耕地面積約為3800萬hm2,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38%,水分不足是制約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和提高有限雨水資源的農業利用是發展旱農的關鍵,為此,必須走集水型旱作農業發展的道路。所謂集水農業就是指在水分不足的干旱區,尤其是半干旱區(年降水量為250—550mm),現在可擴展到我國南方濕潤丘陵區,人們通過采用某種人工雨水富集技術直接利用天然降水(即不需要利用經過自然富集和轉化了的天然降水)來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一種高效節水農業,集水農業的關鍵是通過集流區系統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地表地下水再分配系統中的無效降水部分(主要是無效蒸發部分)。例如僅甘肅的隴東、隴中和寧夏南部面積就有1.3×105km2,年均降水量486mm,年降水總量600×108m3,它相當于黃河的年徑流總量,天然降水在下墊面的分配大約是:20%—25%形成初級生產力,10%—15%水土流失,60%—70%無效蒸發,如果把無效降水的1/10人工富集起來就有近50×108m3,每公頃補灌3000m3,就可使1.67×106km2土地變成穩產高產田[2]。因此,在旱作農業發展的新階段——集水旱作農業,需要運用綜合的節水技術,使極為寶貴的有限降水得以有效地集蓄和高效利用。宜采用的節水技術路線為:從天然降水——地表地下水再分配規律入手,組建新的旱農高效節水技術體系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組建了集水型旱農高效節水技術體系(見表2)。主要有三個子系統的技術及其有機組合的支撐作物節水技術子系統(P)、抑蒸節水技術子系統(Et)和集水補灌節水技術子系統(C),從而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
1.3經濟用水是農業高效節水技術體系的主要內容
在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組建農業高效節水技術體系時,必須時刻注意經濟用水這一問題。在農業用水、節水技術體系中引入適合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化管理機制,利用經濟杠桿來調節供求雙方,促進水資源的商品化和水利產業化。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水利看成是“福利”事業,對水的商品屬性幾乎沒有什么認識,供水價格和水價值的嚴重背離,一方面造成了國家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水的現象又很嚴重,尤其是農業用水。為此,今后在發展節水農業、組建農業高效節水技術體系時,在貫徹實施水利部為加強水利建設提出的五大體系(投資體系、管理體系、價格收費體系、法制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必須在具體措施上優先重點考慮:①改用水量以福利性為主和商品性為輔的現象,增加水的商品化程度;②要增加農業用水供給的競爭,加強農水一體化管理;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利投資體系;④逐步實現水利事業的產業化,發展水利經濟。
221世紀農業高效節水技術的展望
2.1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傳統的節水灌溉技術包括節水灌溉制度、節水的輸水系統和節水的灌水技術,其灌水方法(如限水灌溉、非充分灌溉等)追求的是田間作物根系層的充分和均勻濕潤,而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則強調從根系生長空間上,改變其土壤濕潤方式,人為控制或保持根區土壤在某個區域干燥,交替使作物根系始終有一部分生長在干燥或較干燥的土壤區域中,限制該部分根系吸水,讓其產生水分脅迫信號傳遞至葉氣孔,形成最優氣孔開度,而使另一部分生長在濕潤區的根系正常吸水,減少作物奢侈的蒸騰耗水,還可減少棵間全部濕潤時的無效蒸發和總的灌溉用水量,亦可通過對不同區域根系進行交替干旱鍛煉和其存在的補償生長功能而刺激根系的生長,提高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利用率,最終達到以不犧牲作物的光合產物積累而大量節省水量目的的一種新型灌溉節水技術。人工氣候室內試驗表明比全面積均勻供水方式節水34.0%—36.85%,農田水利用效率提高40%—50%[6]。干旱缺水條件下作物調整灌溉技術,其基本思想是作物的某些生理生化通通受到遺傳性或生長激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的某些時期施加一定的水分脅迫(有目的地使其有一定程度的缺水),即可影響光合產物向不同組織器官分配的傾斜,從而提高所需收獲的產量而舍棄營養器官的生長量和有機合成物質的總量。噴微灌技術和田間地面灌水新技術,重點是提高噴、微灌設備的配套水平,運行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地面節水灌溉技術的關鍵在于推出一些提高灌水均勻度、田間水利用系數和灌溉效率的田間地面節水灌溉的設計技術和措施以及有利于推廣應用的硬件技術,如膜上灌水技術,激光平地技術等。
2.2雨水利用技術
雨水集蓄與高效利用的技術關鍵點在于對雨水匯集、存貯與凈化、雨水高效利用三個環節及其配套技術。雨水匯集方式及配套技術包括雨水匯集工程設計,集流場地的規劃設計、集流場地地表處理技術及集流工程系統的管理與維護技術;雨水存貯與凈化技術包括雨水存貯設施設計與施工技術、雨水存貯設施防滲防凍技術和存貯雨水保鮮凈化技術;蓄存雨水的高效利用技術,包括選擇、改造和完善適宜于利用集蓄雨水灌溉的小型配套農機具,存貯雨水合理調蓄技術和提高雨水利用效率的綜合技術。通過這些研究和推廣,可使作物增產30%,集流效率達到70%以上,雨水生產效率達到1.5kg/m3以上。
2.3農業綜合節水技術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檔案局 276826)
無公害蔬菜文件材料的收集與整理
戰 愷 謝晨光 王 悅
一、無公害蔬菜文件材料收集范圍
1、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主要應有無公害蔬菜產地認定過程中形成的申請、檢驗報告、現狀評價報告、示意圖、說明、認定證書等;申請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報告、申請表,無公害蔬菜生產計劃、產品檢驗報告、營業執照、注冊商標、購銷合同、有關事項許可證等基地管理中形成的各類文件材料;無公害蔬菜栽培、灌溉、種子處理、育苗方式、施肥、追肥、病蟲害防治、農藥使用、檢測、蔬菜采收等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文件、圖表、聲像等各種形式的文件材料;無公害蔬菜產品包裝、儲存、銷售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文件材料。
2、無公害蔬菜生產種植戶:主要應有無公害蔬菜栽培、灌溉、種子處理、育苗方式、施肥、追肥、病蟲害防治、農藥使用、檢測、蔬菜采收等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文件、圖表、聲像等各種形式的文件材料;《無公害蔬菜檔案管理手冊》等蔬菜管理部門統一要求建立或填寫的各種圖表及其他文件材料;無公害蔬菜產品銷售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文件材料。
3、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主要應有對無公害蔬菜的檢驗、市場調查、包裝、交易等批發過程中產生的記錄、登記、統計、協議等各種文件材料。
4、無公害蔬菜配送單位:主要應有無公害蔬菜配送單位認定批準過程中形成的報告、圖表、簡介、法人營業執照,配送蔬菜的無公害證明、產地、配送供貨單位登記統計等文件材料。
5、無公害蔬菜銷售單位:主要應有無公害蔬菜超市銷售申請書、產品購銷合同、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證書、商標、供貨單位登記等各種文件材料。
6、其他材料: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種植戶、批發市場、配送單位、銷售單位形成的其他文件材料。
二、無公害蔬菜文件材料的整理與保管
無公害蔬菜檔案的整理,一般也包括分類、裝訂、確立保管期限、排列、編整理件號和檔號、編目、裝盒、上架排列等。這里主要應注意分類。無公害蔬菜文件材料一般分為兩大類,即綜合管理類和業務類。綜合管理類,主要是綜合性的文書材料,如上級來文,無公害蔬菜規劃、計劃、總結,章程、制度、實施方案,棚體建設、改造,協會章程等。業務類主要有標準化生產基地的認證材料、無公害蔬菜綠色檔案管理手冊、溫濕度記錄、商標注冊、用藥情況、施肥情況、施水情況、日常技術管理、生產情況、環境質量檢測情況等。如果文件材料多,可以到品種,如西紅柿、黃瓜、茄子、土豆等;如果某一品種種類很多,也可到種類,如鮑魚菇、金針菇、大球蓋菇等。
保管。依據便于利用的原則,檔案整理后一般由建檔單位保管。因地制宜,不過分強調保管條件,特別是一些專業生產農戶,只要具備基本的檔案櫥具即可。在紙質檔案保管的同時,提倡、引導無公害蔬菜檔案信息網絡化管理,借用“農業科技檔案信息網站”、“金農信息網”等現代化管理手段,加強信息交流,使其在無公害蔬菜的種植、生產、監測、銷售等環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濟南市檔案局 25001)
建立“為三農服務檔案館”為農民提供政策、技術服務
王希凱
2004年中央1號文件下發后,河北遷安市檔案局組織人員及時深入到相關部門和各鄉鎮征集中央、省、市、縣服務三農、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相關資料257份,并裝訂成卷。同時,還收集各種農業科技資料5000多張,各種技術書籍5000多冊,為農民提供各種政策、技術服務。一位來自北部山區大崔莊鎮石梯子溝村的正在查資料的農民高興地告訴筆者:“我正找一些有關荒山承包方面的資料,以前查找這方面的資料要跑好幾個部門,這回可方便多了。”2004年4月,遷安市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專為農民服務的“為三農服務檔案館”。同時為了讓“為三農服務檔案館”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他們還把“三農服務檔案”目錄和各相關資料復印1000余份發放到全市19個鄉鎮和300多個重點村,并利用集日、節假日開展“三農服務檔案”下鄉活動和進村入戶活動,直接把“三農”信息資料送到農民手中,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檔案局 064400)
怎樣在設備更新換代后保護電子檔案信息
楊驪
由于電子技術日新月異,電子文件在保管條件上必須不斷地通過設備的更新換代來適應新技術,才能達到經常保存和使用文件的目的。目前,可采取以下措施,保護電子檔案信息:
1. 再生性技術保護。指將技術過時的電子文件適時地轉移到紙或縮微膠片上,不再使用電子計算機軟硬件進行讀取。這種方法為長期保存信息提供方便,并避免技術過時帶來的讀取困難。但它使一些如聲音、超文本、多媒體等信息無法轉移,也使電子檔案失去了原貌和電子格式的傳遞、使用的靈活性。
2. 建立電子計算機技術檔案館。收集過時的電子計算機軟硬件,用以讀取那些過時技術記錄在載體上的信息內容。這種方法要廣泛收集、保管過時技術的全套軟硬件,還必須保證有人能操作這些過時的技術,同時由于設備老化對其維護費用昂貴,不適合機關檔案室。
3. 仿真軟件。制造一種運行過時硬件及其軟件的軟件。在這個軟件中通過對某一硬件與軟件的模仿,使得原來的軟硬件在形式上仍然可用。這種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有很多問題,如兼容性不可靠,仿真器的耐用性及維護問題需解決等。
4. 拷貝和遷移。拷貝是在原來的技術環境下定時重寫信息數據,防止由于記錄載體理化性能變化而引起信息丟失。將數字信息從一種技術環境轉換到另一種技術環境(包括硬件和軟件)上的復制稱為遷移。遷移要求計算機既可讀出舊格式,也可將它寫在新格式上。遷移到不同操作系統時,還應注意優先維護信息內容與使用功能。
(作者單位:航天時代電子公司771所檔案信息中心 710054)
高校文書檔案工作中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楊潤珍 周繼明
一、盡快研制出一種適合高校的檔案管理軟件
目前市場上檔案管理軟件多之又多,但卻沒有一種特別適合高校。高校有其特殊性,它的檔案的分類方法和其他領域檔案的分類方法不同。現在市場上的幾種文書檔案管理軟件都是針對機關檔案室和各類綜合檔案館而研制的,沒有一種較好的專門針對高校的檔案管理軟件。因此研制此類軟件是當務之急。有了合適的軟件,檔案整理工作就會輕松簡便許多,檔案人員才能真正解放。檔案的利用檢索也會簡便許多,利用軟件的模糊檢索功能,可以很輕松快捷地找到所需的所有文件,而且也不容易出現手工查找一組文件時出現的“漏檢”情況。
高效節水技術組裝了水利、農機、種子、施肥等現代化設施與技術,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用水方式和農業生產方式,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如昌吉市高效節水示范區內,實現了從平整土地、鋪埋薄膜、播種、灌溉、施肥、施藥、收獲全過程機械作業,極大地提升了生產力。
1.2節水節肥、作物高產和農民創收
與傳統地面灌溉相比,滴灌節水40%左右,節水80~120m3/666.7m2;節肥30%,增產2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5%~7%;節約勞力費30%~50%,節約機耕費20%~40%。高效節水較傳統地面灌溉對比可概括為“兩節、兩高、兩促進,一提高”,即節水、節肥;高產、高效;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改善,促進農村生產經營方式轉變;農民收入明顯提高。
1.3促進土地流轉進、增加農民收入
以高效節水為切入點,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管理模式,將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形成新的增收方式,進而促進了土地流轉和增加了農民收入。
1.4加快了新疆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按照《新疆高效節水建設發展規劃》進程,到“十二五”末,農業高效節水面積將達到3000萬畝,到2020年達到4000萬畝以上。以高效節水為切入點的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最終將加速新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2對策建議
2.1將農業高效節水列入政府議事日程
農業高效節水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事關糧棉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重大戰略。各級政府應將高效節水技術推廣作為一項重大任務列入議事日程,相關部門要明確職責和任務,統籌安排高效節水的發展與建設工作,嚴格按照投資管理規范組織實施,制定扶持政策,鼓勵和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推動高效節水事業發展。
2.2建立政府推動和社會參與的穩定投入機制
農業高效節水的公益性地位很強,新疆應將其納入財政優先安排范疇,穩定投資渠道,擴大投資規模,完善各類補貼政策,加快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穩定投入機制。
2.3創新農業高效節水發展機制
積極探索用水機制和水權改革,建立農民參與的農業高效節水發展機制,扶持和引導農民應用節水技術和設備,把農業高效節水發展與農民的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樹立水資源危機感,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形成農民自覺參與農業高效節水建設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