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46: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道德與法治教學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如何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是中等職業學校一直在探索的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教學方法,以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在《電子技能》課程教學中采用項目式教學法,不僅加強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和引導他們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
一、項目式教學法簡介
項目式教學法是以“實訓項目”為核心,重構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讓學生先做,在真實的情境中,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來感知、體驗和領悟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教學方法。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該方法要求由教師設置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
二、項目式教學法的教學實踐
1.布置項目任務。教師要根據該課程的目標分析和對于學生基礎與興趣的分析,提出一個合理的實訓項目,應用現階段教學的專業技能與知識去完成。例如“利用三極管的放大作用,設計實現一個聲控電路,能夠將聲音信號轉變為電壓信號,并將此電壓信號進行放大,用以控制發光二極管發光。”本項目應用于《電子技能與實訓》第三章趣味聲光電路的教學。
2.成立項目小組。利用“一個項目多個方案”進行分組,每組實施一個項目方案。項目分組后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學習動員工作,讓學生了解項目活動教學的意義、項目應完成的功能、項目活動所需的技能與學習方法、實施流程及考核辦法等。
3.制定項目計劃。讓學生根據項目任務自由討論,查找資料,教師予以啟發。制定的計劃是學生在以后完成各項工作時必須嚴格遵守的執行性文件,制定計劃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比如元器件、工具與儀器、內容與時間、成員分工等。
4.項目實施。按照計劃實施操作,在實施過程中注意與他人合作,嚴格遵守計劃。強調獨立探索,親歷完成全過程。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可以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或資源,讓學生通過小組內部討論與交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協作精神。
5.項目考評。項目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學生都動起來,教師除指導之外,還必須加強項目任務實施考核,以成果為標準,注重過程性評價,達到以考代管的目的。
6.項目小結。項目完成后,教師要組織學生交流,總結項目教學活動的意義。通過總結進行反思,找到理論知識與技能上的不足,以及收獲與體會,然后指出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三、實施項目教學法應注意的主要問題:
1.項目設計要恰當。(1)設計的項目任務書應當是學生感興趣的,不能把“判斷一個二極管的質量好壞”等簡單的操作技能作為項目任務;(2)項目任務應當與教學條件相結合,讓學生順利完成設計的項目;(3)項目任務適合于在課程的一個周期內完成,小的任務可以在一節課(包括連堂課)的周期內完成,大的任務可能通過一個教學單元完成;(4)項目設計要給學生留有自主開拓的余地,“一個項目多個方案”,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創造力;(5)項目難易度應和學生學習水平相當,“跳起來能摘到挑子”。
2.項目的任務分析是重要環節。由教師指導或組織學生進行的項目任務分析,有助于學生正確思維方式與學習方式的形成。一般來說,項目任務書的分析可以是項目分解,由此找出解決問題的難點與關鍵點。
3.教師的指導要恰到好處,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指導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項目式教學法強調學生獨立探索,親自完成項目的全部過程,以培養學生用探索式學習方法獲取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即使學生有問題,教師給予的指導也應該是啟發性的,恰當的提示性指導不但能促使學生靠自己的能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241-02
一、課程改革背景
首先,隨著教育理念更新和人才市場需要變化,高校對教師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及學生綜合實踐應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掌握深廣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樹立強烈的“學生意識”,以實踐為先導合理統整設計教學;其次,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家庭教育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家庭教育指導》的教學過程須關注家庭教育熱點,讓學生參與到實際家庭教育情景中去;最后,傳統家庭教育課堂氣氛沉悶、師生關系處于單向傳輸狀態,學生走出課堂,與家長接觸的機會很少,對家長教育困惑不清晰。理論與實際脫離,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及依據理論分析家庭教育問題。
二、《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改革思路及具體措施
(一)教學內容――注重創新,突顯家庭教育熱點問題
以實踐為先導的課程內容應與現實社會密切聯系,緊貼生活中突出的家庭教育問題。一方面,注重理論創新性,涉及家庭教育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家庭教育原則方法,探析人生不同時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途徑;不僅研究正常家庭教育問題,還對特殊家庭(離異家庭、留守兒童家庭和流動兒童家庭等)進行論述,從全球化視覺審視家庭教育未來走向。另一方面,注重實踐指導性,將教師和學生成長的自身經驗、社區家庭案例作為教學素材。
(二)教學方法――注重應用,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技能
應避免純理論的講授方式,注重多種方法的靈活運用,引導鼓勵學生融入課堂。針對學生知識水平實際,采取講授、案例教學、小組合作、討論、情景劇創編演繹和社會實踐等方法。其中,基本原理以教師講述為主,發展性問題以討論為主,現實問題以案例分析為主,實際操作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創編情景劇和社區考查為主。
(三)教學組織形式――注重靈活,綜合運用多種組織形式
本課將綜合運用三種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和個人學習),集體教學主要用于教師集中講解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教師到學校做家庭教育講座時的集中聆聽;小組合作用于情景劇創編演繹、主題討論活動和社區家庭教育考查中;個人學習用于學生依據教師的要求獨立思考和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四)現代教學技術應用――注重直觀,妙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技術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將生動的圖片、視頻等充分展現,增強教學直觀性和現實性。比如,在講解離異家庭問題時呈現《超級育兒師》中講述一位綿陽單親媽媽獨立撫養孩子,面臨與祖輩和孩子之間的親子情感疏遠以及祖輩與母輩教育理念不同等問題時的處理方法,學生能更全面直觀地了解一個家庭,學習育兒師的指導策略。
(五)課程和教學資源拓展――注重綜合,充分合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
綜合采用多本教材的優勢編排教材,擬定教師用書和學生課外參考用書;推薦中國家庭教育網;加入微信平臺“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新東方家庭教育”和“開心媽媽家庭教育”等;圖書館和系資料室購置家庭教育相關專業書籍和期刊雜志碩博論文;刻錄和復制家庭教育相關視頻和電影,方便學生課前和課后的自主性學習。
(六)考核和評價方式――注重過程,結合動態課堂表現和靜態結果考查
嘗試建構式評價法,結合動態表現和靜態結果考查,是課堂表現、實踐操作和理論成績的綜合。平時成績占50%,期末成績占50%。平時成績包括社區家庭考查和案例匯集分析占20%、家庭情景劇創編制作演繹自評互評師評占30%。期末考試注重理論知識的實踐性應用,采用一小時閉卷考試形式,考試內容涵蓋教材各章基本知識點,涉及家庭教育問題的綜合性案例分析,以便學生深層次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三、課程改革中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方面,課程內容多,教學時間短,應合理分配課程理論教學、學生討論分析、學生家庭情景劇創編演繹及社區考查的時間;合理整合教學內容,盡可能融入當下家庭教育中的熱點問題;合理調控課堂氛圍,將學生積極性激發出來,對案例及情景劇演繹效果進行充分評析。學生方面,如何結合當前家庭教育的熱點問題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對案例進行有效評析,發揮團隊合作、積極思索和勇于實踐溝通。
參考文獻:
[1]臧振力.高等職業院校《家庭教育學》課程改革探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 02).
[2]林小英,陳向明.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聲音――教師和學生對大學本科課程的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3]蔡岳建.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4]楊寶中.大教育視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新時期,新要求,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面對著嚴峻的改革任務,要提高課堂效率,從各個方面入手,展開有效的改革。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方面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國需要對我國的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方面作出相關的調整。所以,我們應該要加強對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的研究,加強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展示,提高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的運用,使用范圍。由此,本文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的問題展開了相關探討,并且,對于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的相關方法提出了新見解。希望可以更好地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一、什么是學生展示
學生展示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方式,就是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對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同時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通過簡潔生動的方式在小組或者是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出來,結合課堂中老師的講解來檢驗自學的效果。
二、學生展示的意義
首先,學生展示就是在課堂上學生將自己自主探究或者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老師可以肯定并加以修正學生的思維方向和學生成果,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也使得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高;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學生展示不像語文課堂的學習必須運用語言和文字的形式來表達,并認真組織語言,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保證是合乎邏輯的,在這個基礎上將內容加以生動形象化,語言保證合乎語言規范的表達,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習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然后,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劑。無論做什么事情,興趣都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情況下,沒有興趣的東西你是不怎么愿意去學習、去了解的。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對初中數學課堂學習的興趣,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同時競爭是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催化劑。心理學研究表明,競爭比平常狀態有更大的緊張感,壓力感。在競爭過程中學生想獲得自尊心、成就感的需要更為強烈,潛在的動機可以成為學習的動力。有了競爭意識也為以后道路奠定基礎。
最后,學生展示是在課堂中老師的審視和幾十位同學的注視下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有助于可以培養學生在大眾場合發表意見的膽量和勇氣。并且老師通過這種展示方式,可以大致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研究程度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更好的有針對性的確定下一步學習的內容和策略。所以,學生課堂展示既是教師了解學情的方式,也是教師培養學生能力的手段。教師應當把學生課堂展示作為教學的一個基本環節,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展示。
三、學生展示的方法
學生展示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目前在我國常用的展示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口頭展示:針對的是內容豐富,容量較大的內容,比如知識點的概念和描述現象等。
(2)書面展示:主要內容有定理的推理、證明和探究的過程以及解答例題等。
(3)表演肢體語言展示:通過手勢、表情、姿態等方式來幫助說明,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4)實物模型展示:重點是空間圖形內容的學習,通過動手制作并展示,加深對相關內容的理解。
四、學生展示的思考與研究
第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枯燥無比的課程,如何在保證教學質量的情況下把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有趣也是一門學問。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人教版數學課堂上,老師可以采用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來吸引學生的心思和思維,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學習興趣,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習興趣投入課堂。把現實中長碰到的情景應用與數學生態課堂提問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數學魅力。比如在解決排列組合的相關問題時,可以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條,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條。從A村經B村去C村,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板書:作圖,從A村到B村有3種不同的走法,按這3種走法中的每一種走法到達B村后,再從B村到C村又有2種不同的走法。因此,從A村經B村去C村共有3×2=6種不同的走法。進而得出結論: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個步驟,做第一步有m1種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種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 n種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這件事共有N=m1m2…m n種不同的方法。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第二,在數學課堂上不僅要注重互動方法,更要注重學生的反應。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學習理解所學到的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反應,看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相關知識點。許多時候老師在提問后都會無視學生存在,自行進行講解,怕會碰到無人回答問題的尷尬場面。這種自問自答形式,讓提問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也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提問問題的麻木性和對老師解決問題的依賴性。所以老師要注重學生的課堂提問反應。比如在雙曲線概念的教學中,對課堂例題可以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提問,循序漸進,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點。
第三,學會引導學生自己提問,提高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老師在教學時通過提問,啟發學生思維,鼓勵他們自主提問,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正確對待,這也是學生獲得知識有效的途徑。人教版的數學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比較人性化設置,在教材內容上為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提供了便利。處于新的時期,我們要做到也是俱進,同時也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反思當前教育的困境,形勢迫切要求我們必須踏踏實實地創新教育觀,老師應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懷,去偽存真的務實態度,廣泛汲取各路先進教育教學思想之精華,博采眾長,為已所用,真正從為了教好自己的學生出發,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出發,去組織好我們的語文課堂,形成適應新形式更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用我們的辛勤共同托起祖國的明天。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課堂的重要內容,運用得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唐國慶.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1)
[2]石進華.“過程性”原則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09(02)
[3]張奠宙,王振輝.關于數學的學術形態和教育形態――談“火熱的思考”與“冰冷的美麗”[J].數學教育學報,2002(02)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研究分析,中學生的道德法治思維發展會經歷幾個固定的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
學生按照規則、制度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權威階段
學生對外界的權威表現出絕對的尊重和服從,將規則、制度視為不可更改的、絕對的。
3.初步自律道德階段
學生從道德的他律轉為道德的自律,不再將規則看做一成不變的。
4.公正階段
學生的道德法治觀念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現狀及成因分析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道德水平已然逐漸達到了初步自律道德階段,甚至步入了公正階段,在這一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W科課程對于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律思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足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的受關注程度不高,學生在課堂普遍呈現出一種“心不在焉”的狀態。深入分析其原因,筆者認為這是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初中生來說,在中考中,以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開卷考試的學科,因此學生認為該學科的學習無需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將更多的時間分配給中考中閉卷考試的學科。
2.傳統教育影響
傳統的教育方式,是教師將知識一股腦傾倒給學生,很形象地被稱為“填鴨式教育”。傳統教育方式未能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而新課改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探究式學習,為的是能夠擴大學生在課堂中的影響,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然而,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使學生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有所困難。
3.課堂氣氛枯燥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魅力,在于其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增加其法制知識,為學生更好地進入社會奠定基礎。然而,也因為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嚴謹、概念抽象,導致學生在學習時感到課堂氣氛枯燥,學習沒有興趣,從而更加被動地接受有關知識。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藝術建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認為,倘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能夠更加輕松地教學。另外,新課改突出強調了探究式學習這一學習方式的重要作用,要求一線工作的教師能夠在課堂中有所運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學生編為多個學習小組,再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課堂多種教學形式的選擇。
1.利用多媒體構建課堂環境
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習環境對學生是否主動學習、是否有效學習均存在重要影響。利用多媒體可以在恰當時候為學生提供輔助教學的微課視頻,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學生與法律相關的內容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為學生播放法制節目的節選內容。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1]。隨著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以來就一直受到各方的歡迎,現在我國教育工作者們都深深被之吸引,甚至掀起了一股“多元智能熱”。那么要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下進行七年級的道德與法治差異化教學呢?首先要解決的是差異化教學問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全面發展。差異化教育的優點在于能夠使得社會和學校不再僅僅關注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開始轉而關注學生健全的人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學生的興趣發展程度[2]。就當前的教育形式來看,差異化教育會成為以后的教育趨勢,但是目前差異化教學還沒有被大規模的推行,因為道德與法治本身就是一個帶有差異甚至某些情況下還有對立的詞匯,所以推行道德與法治的差異化教學其實是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的。
二、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道德與法治的差異化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所提倡的“為理解而教”、“個別化教育”等理論。
首先是“為理解而教”意在啟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更多地注重學生的理解,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如果只是將課本上的知識大聲地朗讀一遍,那么教學就變得毫無意義。理解的教學更有意義,明確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所謂道德就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是一個相對比較“軟”的詞匯,它沒有什么條例的硬性規定,但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行為準則,因為德多在人心,道德的標準也在人心,有這么一種說法“罪莫大于無道,怨莫大于無德。”;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約束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現在是法治社會。”要依法治國、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實現真正的法治國家。法治是硬性的條文規定,是一個有著強制規定需要的遵守的準則,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實際案例、分組討論等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道德”與“法治”這兩個詞匯的真正意義,教學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學,真正學到了才是教學。
再次是“個別化教育”,個別化教育是一個類似于差別化教學的詞匯。它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在一個目前還是應試教育的教育體系中提倡個性化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道德與法治來說,因為是兩個既對立又統一的詞匯,所以就有了實現差異化教學的可能,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對比講述,從概念到授課方式,從授課方式到討論分析,從討論分析到提高總結。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結合實際進行分析,針對學生的個性,以及學生不同的學習理解情況進行教學,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以期達到一個氛圍良好的教學環境,達到了一個各方都滿意的教學情況。
三、結果和建議
無論是多元智能理論還是差異化教學都是幫助學生接受教育,幫助老師進行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要學會合理利用,將理論與現實實際情況相融合,真正實現教學方法的重要作用,真正實現一個良好的智能教學。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在利用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同時也要警惕過度使用或者濫用造成的不利影響。
(一)真正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教學之中
教學的輔助方法有很多,真正實現價值是要將其徹底融入教學之中。多元智能理論是一個相對而言其實比較復雜的理論,在教學之中一定要正確理解并真正將其融入其中才能達到實現多元智力理論的重要作用。無論是“為理解而教”還是“個別化教育”對于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差異化教學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七年級是初中教學的開始,是中學生的一個階段,是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要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他們以后更好的發展,所以要將多元智能理論真正融入教學之中,學會融會貫通,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要一樣,學習不是簡單的相加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理解,是一種學會學習的能力,學海無涯,學習這條路沒有盡頭,所以只有學習的方法才是茫茫學海上的一葉扁舟。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7-0048-02
【作者簡介】莊荷娟,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錦繡小學(江蘇常州,213161)教師,高級教師。
從2016年起,義務教育階段《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在2016年6月聯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礎性的規則和法律常識為主,側重法治意識、尊法守法習慣的養成。筆者認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常態化生活情境”,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帶領學生探究這些法律條文的意義與作用,引導學生感受全社會是如何遵守法律條文的。教學切口小,學生經驗足,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可以使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法治教育源于生活,指導法治,高于生活,回歸生活。那么,教師應如何創設和利用常態化生活情境進行法治教育呢?
一、以常人為例,識生活常態
常人,指的是學生能經常見到的、熟悉的人,包括父母、老師、同學、親戚、鄰居等。
案例一:法律相伴一生,生活安全保障
師:以老師為例,我一生下來,就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保護,爸爸媽媽依法撫養我,不能遺棄我。上學了,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相伴相隨。18周歲時,法律賦予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作為一名教師,我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結了婚,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保障和約束。退休后,我還將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保護,直到生命的終結。聽完這些,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我們的一生都在法律的保護和約束之下。
生2: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原來它的背后還有法律在起作用呢。
熟悉的人身上發生的事,能拉近學生與法治之間的距離,讓生疏、冰冷的法律規范變得親近而溫暖,這更利于學生價值認同感的形成。
二、以常事為例,知法律常識
常事,指的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或者是大多數學生知道的事。
案例二:拿起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
師:2016年春節期間,常州游客陳先生在哈爾濱遭遇“天價魚”的事情,你知道嗎?(播放視頻)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老板太欺負人了,必須嚴懲。
師:這件事能夠順利解決靠的是什么?
生:飯店老板涉嫌價格欺詐,可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對他進行懲處。
師:是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問題,解決問題不能靠武力,而應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該案例中,學生通過分析該事件的性質、處理方式和結果,不知不覺地在頭腦中樹立了依法維權意識和對違法行為的防范意識,了解了一些法律常識。日后,學生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此類事件,相信他們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三、以常景為例,明社會常理
常景指的是經常能看到的生活場景。這些熟悉的場景往往平靜祥和,而場景的背后又是什么在維系著秩序呢?
案例三:依法辦事有序,法律自在人心
師:中午,同學們在學校食堂吃了什么?學校提供的飯菜必須衛生、可口、營養,是哪項法律在約束食堂工作人員的行為呢?
生:《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師:是的。其實最主要的目的還是――
生:讓我們健康成長。
師:對。制定這樣的法律,是為了保障公民的權益。為此,學校專門設立了總務處,對食堂的物品采購、食物烹飪、清潔消毒等方面做出了嚴格的規定,辦學至今,沒有出過一例食品衛生事故。讓我們為食堂工作人員鼓鼓掌吧!
以上教學,教師選取的案例極其普通。恰恰是這樣的案例,恰如其分地顯示了法律條文的意義與作用,體現了學校、社會、國家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視。
四、以常倫為例,懂人之常情
常倫,指的是家庭關系。在小學低年段,學生應對家庭關系有初步的認識。
案例四:親情遭遇法律,守法互諒并舉
師:有位同學最近很苦惱,媽媽經常偷偷看她的日記。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怎么做?
生1:我覺得媽媽不尊重自己的孩子,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生2:直接跟媽媽講,估計會吵起來,不講吧,媽媽還會繼續看日記。
師: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告訴你應該怎么辦:你媽媽在不經過你允許的情況下看你的日記,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你應該耐心地向她說明這個道理,讓她改正就好。你千萬不要為這件事對你媽媽不禮貌,甚至橫加指責,因為父母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另外,也許你的表現有些異常,但你又不跟媽媽及時溝通。那么,怎么改善子女與父母的關系,避免發生類似不愉快的事情呢?我給你或通過你給更多的同學提出如下建議:告訴媽媽私下看自己的日記是不對的,同時遇到問題要及時告知父母,免得他們擔心……
家庭中出現的法律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嚴重傷害親情。因此,在正確認識法律問題的基礎上,如何有效解決,需要方法和藝術。互相尊重、互相體諒、換位思考等方法,能有效維護家庭關系,讓家中既有法理,又有情理。
五、以常例為例,悟行動常法
常例,指常規或舊例。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如情法兩難問題,我們可以參考一些常規、舊例,借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案例五:情與法兩難全,學古人有妙招
2015年全國I卷高考作文題選自一個真實事件:2015年5月9日,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吳昌華 通訊員馮晶晶)“我要舉報,我爸爸總是在高速上開車時接電話,家里人多次勸說無效,只有跟你們說了……”“湖北高速交警”官方微博突然收到一l來自小陳的私信……小陳遇到的,其實是一個情與法的兩難問題。她陷入了“親親相隱”和“大義滅親”之間的艱難抉擇。情與法如何抉擇?小陳最終選擇了“大義滅親”。這次兩難問題的爭論,是一次思想觀念的碰撞與滌蕩,也是一次法治教育。
2017年9月27日,我有幸參加了《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培訓活動,此次培訓是由學經驗豐富且參與了新教材編寫的孫民老師、徐文達老師和張冬芝老師給我們講解,講解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塊:課程標準解讀、教科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分析和教學建議。
培訓中,我在孫老師的講解下對新課標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可以說新課標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德育回歸了生活。它強調沒有脫離生活的道德,道德產生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不斷發展和完善人的道德。在不一樣的地區,不一樣的家庭,不一樣的人群,對于道德就應該有不一樣的標準。教學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易感知的生活實際去進行教育,不可一味地用自己的思想實際去臆想和構建孩子的實際生活。課上學習盡量舒服化,并非要讓學生“站如松、坐如鐘”,因為學習姿勢越自在,聽課效果越高效。
新教材內容的編寫重點在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系上,采取的內容編列策略是知識、技能引領,活動穿插,在學習知識、技能中來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同時,在解決日常問題的活動過程中適時地結合學生身邊的例子加以講解,這樣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編符合國家對課程標準制定要求,教材內容豐富,難度適中,對有關基本知識編排和敘述,正確、合理、也符合科學性。教材中的知識點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來說較新穎、實用。通過學習,使我清楚的認識到新教材的內容是由哪些單元組成,各單元又有哪些知識點的組成,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張老師和徐老師老師所提供的知識框架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著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通過張老師、徐老師的經典剖析,使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怎樣才能將一個個知識點貫穿于我們的日常政治教學過程中。我已經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學習,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新教材貴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在通俗易懂但卻蘊含人生哲理的知識點中輕松愉快的提高內在的政治素養,形成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此次培訓,受益匪淺,在三位老師精彩的講述中令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這將成為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正確掌握新教材的重難點、駕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寶貴經驗。
老帶新、新促老,團結合作、攜手共進,集眾人之智慧,破教學之難題。在教學中,資源的共享、教案的準備、導學案的設計、精品課的打磨等,大家分工協作、群策群力。
二、備課做加法,蓄勢攢活力
1.避免傳統教學中教師把重心放在課堂講授上的做法,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備課多費心,功夫在課外。
挖掘鮮活生動又貼近學生實際的資源、靈活處理教材、精心設計活動、認真組織編排。
①引入課程資源,提效增活力。
鉆研、挖掘教材的同時,要盡量想著學生的興趣所在,積極搜尋新鮮、多樣、有價值、有吸引力的素材,力求選擇出來的課程資源“學生化”、 “生活化”、“趣味化”、“文藝范兒”。努力讓課內知識與課外資源融合起來,豐富教學內容,增加課堂容量,也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這樣做,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親切有趣,也能更好地融入學習環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有利于課堂新資源的生成,讓課堂更顯生氣、更有實效。
②改變單一模式,靈活處理教材。
道德與法治教育本質上是對生活實踐知識、實用知識的學習,跟別的學科相比,更應超越知識傳遞性的學習,改變過去那種簡單、枯燥的說教模式,充分有效的利用教材上的多種形式的小欄目來安排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實際大膽增刪,靈活的、有創意的使用教材。
③精心設計導學方案,變“死學” 為“活學”。
在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生,思考哪些內容是學生通過自學、討論能解決、掌握的,哪些內容是學生解決不了,需要老師進一步點撥、精講的,教材上的小欄目怎么用,插入的教學資源(包括精選的習題案例)用在哪里好,設計什么樣的環節才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對于學困生,這一節課應該給他們安排哪些任務……盡管課前的預設總是會在課堂上有所改變,但精心的設計仍會給課堂省時、省力、增效,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動”起來,也讓課堂氣氛活起來。
三、師退生進,課堂活起來
1。嘗試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
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作為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跟上前進的步伐,逐漸讓出課堂主陣地,學會做一個旁觀者、引導者、點撥者。當然實際做起來,也覺得難,但只要去做了,就有新的收獲。
在按學校要求踐行學習型課堂時,努力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采取分享目標、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等形式,鼓勵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大膽展示。剛開始這樣做時,挺不放心,因為怕浪費時間,怕學生的知識掌握不準確、不全面,怕課堂不能收放自如。事實上,堅持下去,卻發現教師在課堂上“做減法”,能少講就少講,能不講的就不講,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表達、澄清、生成結論,這樣的課堂更活躍,更讓學生喜歡。而學生考出的成績并不比講授型課堂低。
2.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
課堂上,根據課前的教學設計,盡可能去利用好教材上的小欄目,考慮到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努力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與開放式的提問、開放式的討論結合起來,讓他們在認真地思考、積極地體驗、快樂地分享中去獲取知識,生成結論。課堂的活躍氣氛和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是令人感到愉悅的。不過,在實際的操作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被學生打亂計劃、耽誤時間、預定目標未能全部達成等情況。但總體看來,是利大于弊的,沒有了講授型課堂的沉悶,課堂氣氛與學生的收獲是不一樣的。
四、資料共分享,復習各有方
1.用心整理,愉快分享
新課結束后,老師們會在研究課標的基礎上,對各單元的知識要點進行梳理,將其條理化、系統化。分析各章節的重點、難點、易錯點,分析考試題型、解題技巧和應試策略等等。教研活動時,在組內提出建議,分享資料,組長經過收集整理,然后統一印發下來。大家合作愉快,齊頭并進,取得良好效果。
2.分析學情,選擇方法
(1)借助思維導圖,將識記的知識條理化、清晰化
(2)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記憶方法。例如:先記住引導詞,再背核心詞,最后再合起來背誦。對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識點,辨出異同后,再對照思維導圖進行識記。掌握方法,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3)適當檢測并進行做題指導
結合測試的情況,在答題技巧方面給予指導,比如
初中時期的學生,都處于青春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形成,他們對于這個世界還沒有準確的認識,甚至對于道德都沒有足夠的了解,更不用說法律。所以,對這個時期的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律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在這個方面不對他們進行教育,他們可能在這個美好的年紀因為年輕、因為不懂而違背道德、觸犯法律,犯下一些悔恨終生的錯誤。所以,作為初中政治老師的我們,就有責任、有義務教育我們的學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幫助他們。使他們對于道德和法律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那么,我們怎么才能更好地開展道德與法制的教學呢?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于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從生活中進行滲透
其實,道德與法律與我們最大的聯系就是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所以,@是我們的道德與法制的教學最好開展的一個方面,也是最需要從這方面著手進行教學的。在現代社會,時代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僅需要有的才能,更要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人才在處理事務時,需要擁有良好的業務能力;在利益的誘惑面前,能夠堅守道義;在法律面前,絕對堅守底線。所以,我們在進行道德與法制教學的時候,首先就應該從生活方面進行入手,給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我們應該多多組織道德與法制的相關活動,多多宣傳相關的知識,使學生能在無形之中被感染。我們也可以給校方提建議,在全校范圍內普及這種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念。畢竟,這類知識的學習并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最重要的事學生將他們記在心上,在生活中能夠真正用上。
二、在常規教學中進行滲透
其實,道德與法制的滲透不僅可以發生在學校的校園生活,也可以發生在初中政治常規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學生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然后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相關知識在政治教學中進行滲透,使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1.從日常生活中入手
道德與法律不是什么空中樓閣,他們就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出門坐車排隊到買到劣質商品投訴,它們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關系。所以,我們一定要將道德與法制的教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我們在進行滲透這一方面的知識時候可以多多舉一些與我們日常生活貼近的事,讓學生了解道德與法制無處不在,也提高他們的道德還有法制觀念。比如,老師可以用撿到他人錢包的事例,從道德和法律兩個方面進行講解,讓學生知道拾金不昧不僅是一種有道德的行為,更是一種法律的規定。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看到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也離不開道德與法制,也能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
2.從時事生活進行講解
道德和法律不僅是與我們的日常小事有關,也和我們的國內、國際的大事息息相關。很多的事件無論是從道德還是法律方面都值得我們進行考量。另外,時政也是考試的常考點,從這些方面進行滲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這方面的意識,還可以幫助學生分析時政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為考試做準備。
三、利用教材進行道德與法制教學
現在,課堂教學仍舊是我們中學政治課的主要形式,因此,我們的道德與法制教學最基本的還是要從教材入手。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對他們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使他們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對于一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世界,形成正確的三觀;使他們具有能夠直面挫折、不怕困難的勇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另外,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能使他們對于法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使他們具備最基本的法律意識,使他們能夠自覺遵守我們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依照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而我們國家也認識到了這些方面,在我們的教學任務中就有明確的要求,在我們的教材中就有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利用課堂,幫助學生,學習好道德與法制的相關知識,形成良好的觀念。
道德與法制的相關知識的學習對于初中時期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幫助他們樹立法律意識,使他們避免因為道德的缺失和法律意識的淡薄而誤入歧途。所以,身為一名初中政治老師的我們,就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從各個方面滲透我們的知識給學生,讓他們在無心和有意之中都能得到正確觀念的指引,幫助他們走上一條更為正確的道路。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4-0242-03
法治與人治相對應,具體是指在社會中,法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必須遵守法律、服從法律。作為治理國家的理論、原則、理念、方法,法治是一種社會管理機制,同樣也是一種社會活動方式。在高校中開展法治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法治的概念、掌握法治的書面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了解書面的法律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更是要把法治觀念轉化為對學生行為與生活的原則與態度,這才是高校開展法治教育的意義所在。
一、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基本已經開設了法治教育的相關課程,主要以“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為平臺進行相應的課堂教育。該課程的形式與內容更加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導致法治教育在高校的學生培養中更加注重德育、偏重理論知識學習而缺少實踐環節,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忽視對學生個人法律信仰的培養[1]。
(一)師資力量不夠專業化
在師資力量上,法治教育并沒有形成單獨的師資隊伍,在多數情況下,我國高校的學生培養模式中主要以政治、哲學教師教授法治教育課程,很少有專業專職的法律人才細致化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素質培養。實際上法學界早已達成共識,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律職業人必須經過系統的法律培訓或者具備法律職業資格,例如國家司法考試就是因此而設立的。非常遺憾的是這種共識并沒有得到高校主管部門及學生培養者的重視。高校學生培養中的法治教育這一環節并沒有專業的法律人才來主導,其所發揮的功能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培養模式一般都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并不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的養成。
(二)教學內容相對落后
同時,當前的法治教育內容也比較落后于時展,并沒有全面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公民權利義務意識,而往往表現出重義務、輕權利的傾向。這樣的法治教育內容不擔無法培養出具有現代權利意識的公民的,而且會導致大學生素質培養出現偏差,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的安排也存在著不合理之處,從課時上來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課一般只有24個學時左右,并且法治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對于龐雜的法律體系、諸多的部門法律、各種典型案例,這明顯是不夠的,無法發揮法治教育對于大學生素質培養的健全完善作用。
(三)教學方式比較單一
相對于其他培養環節,大學生法治教育不僅僅內容落后,而且形式也單一。傳統的法治教育課程僅僅是進行知識的灌輸、單純的法條講解,并以考試成績來判定學習的優劣。這樣單一的教學方法在當代社會是比較落后的,已經無法滿足高校學生培養日新月異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與時共進,改進和完善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使之適應學生培養的需要[2]。
二、大學生法治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培養模式與內容中均包含了法治教育這一重要模塊,但其發展現狀并沒有滿足高校學生培養的相關需求,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足與缺陷。法治教育的功能并沒有實現,其作用也沒有得到體現。
首先,當前高校學生培養的大學生法治教育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資源相對其他學生培養模塊也較少。無論是從師資力量還是課程設置或是教學培養的資源配備上,大學生法治教育還遠未受到其應有的重視。大部分高校并未配備相應的專業法律人才來進行法治教育,而目前的課程也未凸顯出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課堂之上,無論是課時還是相關資源根本無法保障大學生法治教育課程功能的實現。從師資上來講,當前部分高校的教育團隊仍然存在專業素養與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教學團隊中的教師也并非人人都具有法學專業的學習經歷和研究背景,也并非人人都擁有良好的法律素養和堅定的法治理念。從學時上來看,較短的學時安排無法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不能保證學生掌握、消化、理解龐大的法律知識,保障不了教學質量。在課程設置上來看,多數高校僅僅把法治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這些都是不重視大學生法治教育這一重要學生培養模塊的突出表現。
其次,當前高校法治教育內容相對于當今社會的發展已顯得相對落后、陳舊。國內眾多學者研究表明,因為大學生法治教育被忽視,導致大學法治教育的教材內容陳舊。如有些法律已經修改幾年了,但是在教材里顯示的法律規定法治觀點還是幾年前的,社會實際和理論脫節,法治教育的教材因未能及時調整和修改而流于形式。另外,教材內容往往過于理想,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表現出重義務、輕權利的傾向。重義務、輕權利的法治教育,是無法培養出具有現代權利意識的公民的,也會導致大學生不適應當前社會形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