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46: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工匠精神的培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作者簡介:梅洪(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0
隨著去年電視連續劇《大國工匠》的熱播,和年初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度成為媒體和社會熱議的話題,中國制造業需要大量生產高品質產品的企業,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千千萬萬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時代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當前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高職院校要積極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要承擔起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重任,深刻查找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打造以工匠精神為特色的育人體系,著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
工匠精神歷久彌新,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淺化的理解,都會對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產生極大的誤導。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和服務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是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卓越,并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與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1]。中國傳統社會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為中心,強調“做事先做人”、“德藝雙馨”;[2]以品質追求為靈魂,強調精雕細琢和精益求精;以師徒傳承為教育過程,強調“人身依附”和“體知躬行”;以家族家庭為傳承范圍,強調“傳內不傳外”和“傳男不傳女”。
工匠精神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極力使產品完善和極致;二是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確保產品的質量,嚴格產品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三是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絕不停止對更高品質的追求,不斷完善產品的各項指標各個細節,把不懈的追求,貫穿自己的職業生涯;四是專業、敬業。具有崇高的職業使命感,甘于奉獻,舍棄誘惑,傾力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二、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高職院校辦學理念上存在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
有些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上存在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在頂層教育教學制度設計中,更多關注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專業技術技能的培訓,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未能給予足夠重視,也忽視了對教師職業素養的更高要求,輕視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二)高職教師缺乏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
相當部分高職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少系統的專業實操歷練和示范能力的訓練,加之有些教師缺乏對職業敬畏、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滿足于現狀,教學敷衍,缺乏對教學法深入研究的熱情,講授專業理論課尚可,上實訓課力不從心,身體力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育人示范效應大打折扣。
(三)校園亞文化影響
長期以來,受60分萬歲的校園亞文化影響,許多高職學生對課程考試無所謂、不重視,缺乏敢為人先、永創佳績的精神,只滿足于考試成績及格、合格;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有相當部分學生缺乏精益求精、刻苦鉆研的勁頭,上課被動聽講,課后作業敷衍了事、抄襲現象普遍;在實驗、實訓等實操課程的學習中,相當數量學生存在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投機取巧,功利心切,急于求成,馬虎了事,淺學輒止,缺乏追求卓越品質的思想意識,只滿足于實驗數據過得去,實操技能略知皮毛。
三、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須創新高職院校發展理念
工匠精神是一種優秀的思想精神,對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養的提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責任,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助于提升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綜合效果,培養更多社會與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時工匠精神的培養也能夠使高職學生認識到強化自身技能的重要意義,為未來的工作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基于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討論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工匠精神培育的相關建議,以期能夠對高職院校學生優秀思想精神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工匠精神內涵及本質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表現,對從業人員的工作理念、工作質量將會產生較大影響。工匠們以其敬業、精益求精的思想,不斷雕琢產品,改善產品質量。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注重專業精神的滲透。
專業精神具體包含專業技能水平、專業職業素養等,需要堅持“追求完美”的思想精神,堅定工作理想,為企業的發展而不斷努力。
(二)工匠精神的本質
工匠精神的本質為職業道德,可謂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社會發展與企業發展中所需要的員工品質。工匠精神理念下的職業道德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中。
1.遵紀守法,嚴于律己
每一位員工均需要遵守企業或者職業相關規定,明確自己的工作內容、工作責任等,嚴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
2.愛崗敬業,誠實守信
愛崗敬業、勤于勞?櫻?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思想內涵。工作中需要在深入分析職業特點、職業要求的基礎上,做一行、愛一行,誠實守信,樂于奉獻,為企業的發展而不斷努力。
3.與人為善,團結互助
合作是提升工作效率、保證工作質量的重要方式,在職業工作中,員工需要堅持與人為善,積極與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同時,還需要堅持團結互助的思想作風,合理安排工作,彰顯傳統工匠精神對現代工作的重要價值。
二、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工匠精神培育的價值
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增長的必然要求,是推動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主要方式,也是實現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增長的必然要求
成為世界制造強國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目標,而制造業的靈魂是工匠精神,故而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的轉型,均離不開工匠精神。基于各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現狀而言,若想促進經濟的發展,則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比如德國,作為著名的制造強國,其工作中堅持著“精益求精”的思想理念,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堅持著良好的職業操守。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教育指導活動中,有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為企業培養更多具有優質思想品質、良好職業素養的人才,促進企業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實現國家經濟水平的持續增長。
(二)推動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主要方式
高職院校職業教育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基于市場發展動態、市場發展前景等進行綜合性研究,不斷完善高職教育的模式。工匠精神中各項職業特點、本質要求等符合當前市場發展的具體要求,有助于提升高職院校綜合職業教育的效果。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第二課堂教育中,能夠使學生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堅持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的思想作風,是推動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方式。
(三)實現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從業者均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這種職業精神會使高職學生具備較好的職業素養,對自身的工作發展、學習狀態以及提升目標等進行明確規劃。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進學生精神發展、增強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高職院校的職業競爭力,使學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環境下脫穎而出,對高職學生未來的工作與發展也能夠產生重要影響。
三、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工匠精神的培育對策分析
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工匠精神培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工匠精神;利用專業課與小班教學指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及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增強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等方式,使每一位高職學生均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為學生未來的工作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對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促進我國建筑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愛迪生、富蘭克林等世界級的工匠大師將工匠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大量的實踐研究證明,工匠精神能夠促進人類文明、生產建設的發展。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教育指導活動中,需要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工匠精神,從工匠精神教育、工匠技能指導以及工匠專業建設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性指導,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需要提升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視程度,提升教學投入力度,基于工匠專業建設的實際需求,建設實驗室、實踐基地等,并保證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專題講座、課外實踐活動等,使學生能夠通過多個渠道、多個角度認識工匠精神,培養高職學生追求精益求精、熱愛鉆研的工匠精神。
(二)利用專業課與小班教學指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專業課是培養高職院校人才的重要環節,高職院校需要將專業課作為教學活動重要基地,需要在明確當前高職院校發展特點、高職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針對性實施人才培養計劃方案,為高職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高職院校可以借助專業課、小班教學指導活動等,科學設計學生工匠精神養成計劃,將這一教學計劃和專業課教學融合起來,依據專業課程的不同特征,循序漸進地滲透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細節、專注專業,并通過有效的教學指導與思想培養,使學生形成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風,堅持工匠精神。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下,基于自身的專業特點、職業發展趨勢等,靈活開展任務驅動活動。為學生布置適當的學習或者合作任務,學生需要堅持工匠精神,認真地完成任務,積極參與各項實踐活動。任務的設計需要與學生的技能水平、認知能力以及職業發展需求等密切相連,在檢驗學生工匠精神體會情況的同時,也能夠為高職學生未來的工作、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同學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這種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三)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增強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
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逐漸形成能夠產生重要影響。高職院校需要深刻認識到校企合作的積極影響,結合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現狀等,開展校企合作,增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力度。
首先,需要加強校企合作,開展企業知識、職業素養的教育活動,與優秀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習的各項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融入實踐工作、職業工作中,以便于更好地彰顯工匠精神,形成專注、敬業的優秀品質。
葉桉、劉琳在《職教論壇》2015年34期撰文,肯定當代工匠精神是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呼喚,創新性地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職業院校德育和素質教育中以培育當代工匠精神,從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論基礎、邏輯關系和模式機制入手,著力闡發紅色文化的精神動力、普遍價值和特殊意義在培育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的主體地位和導向作用,為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開拓了新思路,創造了新途徑。
當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從傳統時代的工匠技藝與民間文化吸取營養,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內涵精華。然而傳統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現實中產生的,不可避免存在著局限性,因此,在對傳統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繼承和揚棄的同時,培育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緩。紅色文化的內涵、價值、作用,既與傳統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條共貫,又呈現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獨特哲學品質,紅色文化一方面豐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使之具有時代精神、紅色烙印、民族特點和社會責任,繼而成為普世的觀念;另一方面,為職業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質教育拓展了新空間、新理念、新方法。以此為橋梁紐帶和平臺管道,可以為當前我國職業院校支撐闖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大國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徑。
從理念層面上作者指出:1.應在“文化時代”以紅色文化凸顯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紅色文化弘揚創建職業院校文化氛圍;2.應通過紅色文化內涵與當代工匠精神的科學對應分析,找準和構建紅色文化傳承與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對接點和融合面;3.應把握紅色文化促進當代工匠精神培育協同創新的正確路徑,將紅色文化納入職業院校辦學指導思想、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等頂層設計和各個環節之中。
在操作層面作者建議:1.首先要在紅色文化引導下建構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理論模型。2.要加強紅色文化推動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證研究。3.要堅持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立足當代文化思想發展規律和把握文化理論研究的前沿,基于當前職業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建立健全存在的問題和當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狀況,凸顯紅色文化在革新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突出辦學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等方面對培育當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響。4.要遵守科學的教育教學規律并善于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傳統與方法,將紅色文化納入到學校德育工作頂層設計內容之中,有機地與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與學校黨政工作共同部署、協同進行,在制度層面、在載體層面和表現形式上發揮紅色文化作用,為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當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圍。
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家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工匠精神的主要內涵。歸結起來,核心的有這么幾點: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和產品的質量;耐心,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不斷完善工藝,創新技術;專業,敬業,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總理提出培育工匠精神是有時代背景的。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大背景下,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的現狀依然嚴峻。培育“工匠精神”,將帶動我國制造業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
因此,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現代工匠具有新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工匠精神也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
一是以精益求精為核心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釋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下,制造業與服務業正在實現融合,科學家和工程師需要工匠精神,技能人才也同樣需要創新精神。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我國才能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夢想,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中國品牌。
二是以嚴謹求實為基礎的科學態度。當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機心盛行,追求一種簡單膚淺的滿足和浮華,認為嚴謹者不懂變通,是不通世故的“呆子”,執著者不懂放棄,是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傻子”。這種風氣與新經濟格格不入,與腳踏實地、嚴謹求實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馳,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工匠精神讓人領悟: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入水,要在全社會倡導一種“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作風和“釘釘子”精神。
三是以專注敬業為表現的職業情懷。縱覽古今中外的大國工匠,無一例外都是專注敬業的楷模。他們不僅僅把工作當成謀生手段,更傾注畢生的信仰、追求和情懷,是一種生命態度和價值的呈現,體現出對職業的高度敬畏。敬畏工作就需要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敬畏工作,就要心中有德,肩上有責,樹立“先做人,后做事;先專注,后專業;先有為,后有位”的正確理念。那些“抄近道”“搭便車”的做法,不僅一事無成,最終還將聰明反被。
二、技工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主陣地的技工院校又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呢?
眾所周知,技工院校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內容、方法和管理等方面有其獨特的規律。總體來講,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具有職業性、實踐性、多樣性等突出特點,而技工院校的學生在知識結構、思想認識、行為特征等方面也具有特殊性。因此,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須遵循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學規律,適應技工院校學生的成長特性,做到“以教師為先導,以學生為本位,以活動為載體,以校企合作為路徑”。
1.以教師為先導,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
盡管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嚴謹求實、專注敬業正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品質。對待教師這個職業,對待每一個教學環節,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還有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等等,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教師的“工匠精神”對學生具有感染作用。教師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態度和規范的言行,通過示范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有著積極的影響;教師的創新意識、價值傾向、敬業精神對學生影響巨大,會讓“工匠精神”的內涵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強化。俗話說“正人先正己”,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帶動和感染學生,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彌漫整個育人環境。
2.以學生為本位,用人性化理念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內涵決定了技工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理念,這就是“以育人為目標,以學生為本位,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發展和完善,在教育過程更加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和選擇”。首先,改變技工院校傳統教學過程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氛圍,實施符合技工院校學生行為特點以及認知能力的教學活動。比如通過行為導向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其次,改變技工院校教育活動中教師“一手包辦”的組織方式,把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轉化為學生思考辨別和實際行動的能力。比如在班級管理和集體活動中,重視培養和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主組織的積極性,倡導“自己的事自己做”,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我管理的過程中認識“工匠精神”,培養他們用“工匠精神”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踐行“工匠精神”。
3.以活動為載體,用社會實踐培育“工匠精神”
同志始終堅持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列入教育方針,作為辦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他指出,要從實際出發,確定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制度、內容及組織形式。也就是說教育要融入活動當中才能起到作用,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應如此。對于技工院校學生而言,參與社會實踐是邁向工作崗位的第一步,更是培育和踐行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技工院校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實習單位、實訓基地、創業平臺等陣地,在生產實習、社會服務的過程中,運用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等生動活潑的、多樣化的組織形式,進行感性直觀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不僅僅是學業需要,更是職業需要,不僅僅是“做工”,更是“做人”,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認識,物化、強化“工匠精神”。
2020年11月,總書記出席了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再次指出“要加強培育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可見培育工匠精神時不我待,這是基于國家總體戰略布局提出的戰略計劃,是完成我國工業轉型、實現工業強國的現實需要。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我想將工匠精神嵌入職業道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的關系
職業道德是從業者的基本職業素養和職業操守,如果把職業道德比作一個人的人體,那么工匠精神則是一個人的靈魂,是一種對事業崇高的價值追求,如果職業道德是低階位素質要求,那么工匠精神就是高階位素質要求,工匠精神一定飽含著良好的職業道德,但良好的職業道德不一定具有工匠精神,所以我們今天有必要討論在職業道德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
二、多元培育:拓寬工匠精神的培養途徑
職業道德教育在人們的觀念中普遍認為是職業院校的一門課程,其實不然,職業道德教育可以從娃娃抓起,貫穿于個體成長的整個過程,從孩童的啟蒙教育到入學后的品德教育再到入職后的企業文化熏陶,都可以一貫到底并植入工匠精神。
(一)依靠家庭啟蒙教育,培植工匠精神基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港灣,是開啟孩子心智的搖籃,作為家庭最基本成員的父母更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成長的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生活習慣、工作態度、職業操守、意志品質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無聲無息地滲透到孩子的血脈并伴隨終身,最終內化為孩子良好的品德基因,為孩子的成長、學習及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品質基礎和職業道德。鐘南山院士是現代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在接受一期訪談節目時提到自己能夠從醫并在醫學道路上取得一定成績離不開父親從小耳濡目染的熏陶,可見家庭教育會像基因一樣植入孩子的身體,為孩子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并達到事業巔峰奠定良好的品德基因。
(二)依托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夯實工匠精神理念
職業院校作為人才輸出的中堅力量,承擔著為行業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僅要培養學生精湛的技藝,更要夯實職業道德理念,培育恪盡職守的從業意識、精雕細琢的品質意識、攜手互助的合作意識、苛求卓絕的完美意識,這種情感一旦樹立就會形成意志、思想、靈魂并驅動個體不斷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最終實現自我。當前職業院校普遍重技能而輕品德,非常不符合現代企業用人理念,現代企業缺乏的也正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領軍人才和企業員工,這樣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充滿活力并長久不衰。
(三)依賴企業學徒制度,內化工匠精神精髓
傳統的工匠精神是基于學徒制的手手相授、口口相傳而傳承下來的,師傅通過言傳身教將自己的技藝手法、品德意志、追求完美的精神傳授給徒弟。到了現代社會,傳統的小作坊逐漸被工廠和企業所取代,企業要想發展壯大、經久不衰,就必須要發揚工匠精神,在產品的設計、生產、工藝上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并不斷創新、發展、完善,為此,企業要有完善的人才引進機制、人才培育機制以及技藝傳承機制,企業要吸引來人才,留得住人才,并形成成熟的、具有一定內涵的企業精神和文化,并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精神和文化中,讓員工將個人的前程和宿命自覺與企業的前程和宿命融為一體,同進退、共榮辱,讓員工在企業文化的熏陶和領軍人才的言傳身教下形成一種內在的、自覺的追求執著、完美、創新、協作的精神品質。
三、文化滋養:增強對工匠精神的情感體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燦若星空,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繁衍不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沒有斷代的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可見文化的力量不可磨滅,要培植工匠精神必須以文化為引領,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建立積極的示范標桿,確立合理的體系制度,以價值文化、榜樣文化和體制文化涵養工匠精神,增強對工匠精神的情感體驗和行動自覺。
(一)培育支撐工匠精神的價值文化
好的正確的價值觀能夠指引人們做出合理的行為并產生好的積極的結果,相反錯誤的價值觀會阻礙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過去由于受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學而優則仕”“農本工末”等思想的長期影響,對于勞動有差別化認識,將不同職業分成三六九等,這種價值觀直接導致人們對自身職業認同感的差別化,雖說“行行出狀元”,但是在工作環境差、收入低、職業榮譽感不強、社會評價低的職業上,個人的發展動力明顯不足,更不會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在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上刻苦鉆研并達到極致。所以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熱愛勞動。一要大力倡導職業平等、勞動光榮理念,堅決破除職業等級壁壘;二要推行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制度;三要倡導創新精神,以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二)培育支撐工匠精神的榜樣文化
榜樣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崇尚英雄、尊崇榜樣的價值導向產生的現實效應必定是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必定是一個有戰斗力、凝聚力、號召力的民族。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像雷鋒、焦裕祿、王進喜、錢學森、袁隆平、鐘南山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的事跡至今仍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我們在宣傳模范的過程中也形成了偉大精神,比如“鐵人精神”“航天精神”等,這些精神包括我們今天要談的工匠精神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精華之所在,我們要在榜樣力量的感召下大力弘揚這些精神,形成一種普遍的、自覺的、公認的、內在的社會價值導向,并在這樣一種具有積極的、正能量的價值引導下,社會個體成員相互模仿、監督、推崇、傳承,最終內化為血液里、骨子里的東西,我們才可以稱我們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
(三)培育支撐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
好的制度之于良法,其積極作用不言而喻。要培育工匠精神,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招錄機制和人才評價機制,打破過去唯學歷論、唯學術論、唯出身論、唯資歷論等不合理的用人招錄評價機制,實行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德才兼備、突出實績的用人機制。二要堅持勞薪相適應原則,薪資的多少要跟勞動的強度、危險系數、社會貢獻等參數掛鉤。三要提高市場和產品準入制度,對不符合行業標準的企業和產品堅決淘汰出市場。四要完善市場監管制度,嚴格執行相關法律規定,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對產品實行質量跟蹤和溯源工作,嚴格實施產品“三包”、產品召回制度,倒逼生產者和生產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五要完善和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原創產品及時申請專利保護,進一步激發企業和個人的創造積極性,促使企業不斷提高產品工藝和質量,出新品、出精品,讓假冒偽劣產品無利可圖,無市可入。
四、活動引領:促進工匠精神的自覺踐行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有效手段,要在實踐活動中檢驗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讓個體在工匠精神指導下實踐,在基于工匠精神的實踐中完成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體驗工匠精神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和社會價值,形成踐行工匠精神的行動自覺。
(一)依托職業技能大賽開展專業實踐,以賽促德、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技,促進工匠精神的自覺踐行
學校內部和學校與學校之間要依托資源優勢,開展不同形式的技能大賽,以賽促德、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你追我趕、頑強拼搏、合作共贏、創新發展、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達到德技并修、德藝雙馨的培養目標。
(二)搭建校企協同培養平臺,強化理論成果轉化,促進工匠精神自覺踐行
校企合作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將理論成果盡快轉化為科技成果的便捷途徑。企業要將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生產經驗、管理方法傳授給學生,學生同樣可以把最新學校理論成果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用實踐檢驗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學訓結合中塑造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00-02
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引發了社會各界強烈關注,尤其是職業院校師生,探討“工匠精神”,必然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息息相關。事實上,“工匠精神”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匠人,散布于各行各業,強調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旨,傳承到當下,已然成為精雕細琢、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的象征。其核心體現為精益求精、好中求優。當然,“工匠精神”的生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細節做起、從細小培育。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數以億計職業化人才的基地,其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關系著企業產品的質量。因此,“工匠精神”應該是職業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理應讓工匠精神滲透到職業教育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從而培育大學生的工匠意識,鍛造大學生的工匠品質,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工匠習慣,確保大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厚實品質基礎。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何謂“工匠”?工匠就是那些喜歡持續打磨自己的產品、不倦優化自己的工藝、享受追求完美品質過程的那些人,他們對于產品的質量有著偏執的要求,甘愿將產品的品質從99%提升到99.999%,雖然這中間只有微薄的利益,對于社會長遠的發展來說,卻是長久造福于世的事情。所以,我們看到瑞士表、德國車這樣的品牌,都是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卻成為百姓慕名追求的產品。那么,工匠精神具有哪些特點呢?
(一)工作態度上的一絲不茍。工作態度在工匠精神的維度上,是指嚴格按照標準和規范來進行操作,不追求“短、平、快”,不強調短期利益,不急于求成,而是從長遠的利益來考慮問題,正是因為這樣,才能確保了產品的質量和品質。
(二)產品質量上的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主要體現在工匠們注重細節,不放過任何一道工序、一個環節、一個細節,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實現產品從優秀到卓越。正是工匠們止于至善的產品質量追求,才能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三)職業精神上的持之以恒。工匠精神就是不怕麻煩,不怕辛苦,幾十年如一日,有的甚至傾其一生只鐘情一件事。只有職業精神上的持之以恒,才能讓后輩懂得堅守的價值理性。
二、職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的舉措
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只強調短平快、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實現,只有在一大批人在具體工作中兢兢業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厚實大國基礎。對此,在職業教育中,應該圍繞“工匠精神”的內涵,探索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命題,并且緊密圍繞“工匠精神”展開教育,才能確保大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
(一)堅持職業標準,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
“一流企業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賣技術、四流企業做產品”,標準是企業產品品牌的保證,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德國之所以能率先實現工業化,成為世界公認的制造強國,與其對行業標準的追求息息相關。調查顯示,在當前德國的各行各業中,共有2.5萬個標準,確立標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給各行各業的人一個規范,讓大家按照規范來做,才能保證產品的品質。德國產品為何深受消費者青睞?行業標準在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對此,在我國職業教育中,要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要確立與工匠精神相對接的職業培養標準,才能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專門技術技能型人才。然而,在審視我國職業技術培育標準建設的過程中發現,一是缺少標準,包括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二是有標準卻不執行或者不按照標準來展開教學,尤其是在專業教學中,滿足于“大概”“大約”和“差不多”,而不是追求“100%”的要求,以至于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是“能力一般”。對此,職業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必須從制定培養標準,以標準來開展教學,要求達標,不達標就不予以畢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求精求準的工匠品質。
(二)堅持規范操作,培育一絲不茍的精神。
俗話說:“沒有規則,不成方圓。”制定規范要以職業標準為依據,遵守規范主要體現為日常學習、生活、頂崗實習中耐心、細致和專注,概而言之,就是不折不扣、一絲不茍。因此,在職業教育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和管理樹人的實踐中,不放過每一個環節、每道工序和每個細節,尤其是在教學實踐中,時時、刻刻、處處要求大學生按照規范來進行操作,不管是實訓前的準備環節、實訓中的練習環節,還是實訓后的整理環節,都要把細節做好、做實、做細,絲毫不能馬虎,絲毫不能懈怠,因為這些都是養成工匠精神的充要條件。職業素養無小事,工匠精神無大道理,只有從細節做起、從規范做起、從平時做起,才能生成工匠精神的職業文化素養,才能生成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創新的職業品質。對此,要把堅持規范操作的職業素養培育融入大學生教育的各個環節中,確保其能夠一絲不茍地去完成所有的事情。
(三)培養職業情懷,培育執著敬業的精神。
指出:“大學生是可愛、可信、可敬、可為的”,但是,要實現這些特質,必須要經過歷練、鍛造和教導。要想可為,就要能干事、干成事,然如何能實現一番作為呢?必須要學會淡定、堅定,能夠樂此不疲、精益求精,除了自身過硬的專業技術技藝外,還有一顆熱愛事業的心,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鉆研專業課”,這是一種崇高的職業情懷。所謂職業情懷,實際上是指個體對自己從事職業所具有的穩定的態度和體驗。只有擁有強烈職業情懷的人,才能夠從內心產生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需求意識和深刻理解,從而無限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崗位,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和特別的敬業精神。對此,在職業教育中,要從如何培育大學生敢于擔當、認真熱愛、甘愿付出的職業情懷著眼,不應該讓職業情懷成為一種奢談,而是通過思政課、專業課、職業素養課等課程來厚實大學生的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和職業情懷,使其真正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三、結語
總之,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導力量,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夯實制造業大國的根基。只有在職業教育中堅持職業標準,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堅持規范操作,培育一絲不茍的精神;培養職業情懷,培育執著敬業的精神;同時,積極營造“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大學生樂于一絲不茍、善于追求卓越、敢于耗費精力,才能培養他們的工匠定力,讓教育真正回歸到“慢的藝術”上來。如此,工匠精神的培育才有它生長的土壤。
參考文獻:
[1]單俠芹.工匠精神引導下對職業教育實踐性課程的思考[J].勞動保障世界,2016(8).
[2]李夢卿,楊秋月.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4]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6]劉冬玲.熔鑄“工匠精神”:職業教育責無旁貸[J].校長論壇,2016(14):1.
[7]程宇.職業教育活動周:社會觀念變革與思想啟蒙[J].職業技術教育,2016(15):15-19.
[8]梅洪.論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職教論壇,2016(25):79-81.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g Yu, Fan Chao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2-0060-05
職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技能或職業知識、形成良好的職業精神,從而成為適應生產、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動。工匠精神源于職業教育,是職業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一、對工匠精神的認識
2015年央視新聞推出《大國工匠》專題片,講述了8位在不同崗位用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工匠的故事,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日漸被社會淡忘的工匠群體,重溫鑒證了彌足珍貴的工匠精神,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w現了國家對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視。“工匠精神”隨即引發職業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對于工匠精神,學術界并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一般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并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1]。它表現為精益求精、崇尚極致、嚴謹細致、耐心專注、敬業負責等豐富的價值內涵,具有專業性、職業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在全面推進改革創新、提升國家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階段,把培養工匠精神作為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核心內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的現實選擇,也是促進學生職業生涯成功發展、全面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長遠大計。
二、職業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一)調查概述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職業院校師生、各用人單位及社會各界對工匠精神的認知程度和職業院校培養工匠精神的情況,筆者通過網上隨機調查的形式,對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情況做了調查。調查共收回問卷301份,參與者包括職業院校教職工、學生、畢業生及行政事業單位、企業職員。
調查顯示,從對工匠精神的認知來看,78%的被調查者表示對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數人認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專注、嚴謹細致等基本內涵。從對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認識來看,88%的被調查者認為,職業精神是用人單位在錄用職業院校畢業生最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工匠精神與職業能力提升關系緊密,對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至關重要,職業院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從職業教育開展工匠精神培養的情況來看,已經有53%的職業院校開始了工匠精神培養教育的探索嘗試,且在專業教學予以滲透。但是,社會對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滿意度還比較低,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僅占32%;68%的被調查者認為職業院校畢業生最欠缺的還是職業精神。這說明,職業院校和用人單位對工匠精神的內涵及重要性有著較統一的認識,但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的培養還遠遠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綜合職業素質培養的缺失,是企業對職業院校學生認可度不高和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調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培養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認識不到位導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這也并非完全是由當代職業教育造成,而是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1.傳統落后觀念的束縛。我國傳統觀念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學而優則仕”。這種“官本位”和“白領至上”的錯誤思想扭曲了大眾對職業教育的評價和認同。直到今天,在多數人看來,職業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數學生和家長是迫于無奈才選擇職業教育。中國傳統教育和職業觀念造成當代弘揚工匠精神的歷史文化困境,對形成健康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構成了一定的障礙和束縛。
2.復雜社會因素的作用。我國現行的升學機制缺乏開放性,進入職業教育體系的學生多數無法進入高一層次深造,加重了職業教育為“二等教育” 的錯誤認識。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實現優質資源向職業教育流動,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著體制機制的諸多約束。就業準入制度不完善,企業自身對職業精神的評價、激勵、懲罰機制不健全,招聘員工的標準多為對技能的量化考核。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全社會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的形成。
3.職業教育發展的制約。我國職業教育整體辦學水平雖有顯著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差距越來越小。但受“能力本位”傳統思想的影響,各職業院校過多考慮了企業當下的技術需求,忽視了決定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精神的培養。認識上的不足,導致職業精神培養沒有很好地滲透融入到專業教學、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制約了工匠精神的培養。
4.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多數職業院校的學生是由于無法進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選擇了職業教育。“求一技之長,謀一份好工作”是他們接受職業教育的主要動因。因此,多數學生對學習專業知識、強化技能培養有較強的自覺意識,但對于職業精神的培養卻不以為然;有些學生雖認識到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卻對其內涵認識不到位。大多學生缺乏主動學習、刻苦鉆研的學習習慣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質。這些都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難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樹人”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技術技能人才的精神標桿。鄂爾多斯職業學院按照圍繞“一個中心”、促進“兩個結合”、堅持“三項原則”、實施“四大工程”、著力“五個環節”的“12345”培養模式,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圍繞“一個中心”
圍繞工匠精神這個核心內容,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牽頭,各系部及學工等部門配合,黨政工團齊抓共管,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協調落實,企業和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機制。
(二)促進“兩個結合”
按照《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競先、崇技尚能”的校訓,堅持德才并舉,構建全面均衡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鍛造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并重的“準職業人”。
(三)堅持“三項原則”
結合自身實際,在培養途徑、隊伍建設、工作機制方面創新思路,優化舉措,增強培育的科學性與系統性。
1.在培養途徑上,堅持思想教育引導與塑造職業精神相結合的原則。針對學生在頂崗實習和就業時存在“眼高手低、崗位意識差、不守承諾”等問題,加強思想教育引導。教育引導時避免簡單說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樣激勵。通過企業文化進校園和組織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勇于承擔責任義務、自覺遵守和履行職業道德,使職業精神入心入腦。
2.在隊伍建設上,堅持教師素質提升與利用企業和社會資源相結合的原則。狠抓師德師風建設,激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校外掛職,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風氣,提升教職工自身職業精神,形成以師率生、以教促學、學以養德的局面。堅持資源共享,發揮校企合作平臺優勢,組織兼職教師、企業專家、優秀畢業生到校開展企業文化、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崗位紀律等宣講教育,增強培育效果。
3.在工作機制上,堅持確立問題導向與系統化推進相結合的原則。幫助師生認識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強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明確工作著力點,增強培育針對性。按照“項目化實施、系統化推進”的工作方式,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明確和落實相關環節的職責任務,形成合力,增強培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四)實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領工程。通過設立意見箱、傾聽日,調研,座談等方式,廣泛了解掌握師生思想狀況。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大膽進行思政課改,鼓勵申報思政課題。以校園講堂、班團會為主要陣地,通過主題講座、創業就業培訓、文體活動等方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素養、職業文化教育塑造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好教育引導。
2.立德強能工程。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相融合,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引導教師不僅當好學生職業技能的傳授者,更要做好學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過教師專業技能傳授、職業人格感染和身體力行示范等多個側面,將職業精神的培育滲透在學生專業技能學習過程中。注重技能訓練,重視團隊合作,鼓勵師生走進企業,⒂肫笠導際醮蔥潞脫蟹,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積極參與承辦技能大賽,開展模擬企業制度、文化環境、真實的操作流程演練,讓師生較全面感受企業氛圍,豐富職場經驗,提高對職業精神的感知,在實踐中培養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堅持“德育先導,以文化人”的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工匠精神培養的全過程,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民族文化進校園、地域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舉辦企業文化講座,讓企業精神走入校園,增強工匠精神的認同感。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提高人文素養。進行文化體驗,突出文化育人,實現教育感化和激勵。
4.輿論引導工程。發揮以院報、心理報、櫥窗、廣播、電子屏、網站、微博、微信等宣傳輿論陣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為重點,構建學院、部門或系部、班級三級新媒體矩陣,形成校內宣傳倡導工匠精神的合力。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加強同校外主流媒體的溝通聯系,努力形成立體宣傳、深度宣傳、持續宣傳的良好態勢,營造全社會尊重勞動、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圍。
(五)著力“五個環節”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努力推動思政教學創新,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強化校企合作育人,細化日常行為管理,營造校園文化氛圍[3]。
1.基于工匠精神推動思政教學創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學內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職業素養教育、行為養成教育、時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培養踐行工匠精神的積極情感和自覺意識,為促進良好職業精神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創新思政教學形式召開思政課改座談會,加強思政教學和職業素養培養研究。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特征,將課堂理論講授與專題教育、社會實踐融于一體,通過律師講堂、課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視頻、專題討論、調查訪談、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增強思政教學的生動性與教育性,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理解和情感認同,提高理論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評價方式。加大過程性考核,把評價重點轉變到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思想素質、行為習慣考核和對職業精神的認知踐行程度的評價上,形成教育導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專業教學改革。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將工匠精神的構成要素融合滲透在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標準制定、教學資源建設、教學環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學方法創新及教學評價考核等環節,貫穿在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全面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
(1)體現在專業教學中。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歸納出不同專業職業精神的構成要素,明確人才培養的素養目標。如,經過調研歸納出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素養目標規格是:“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管理規定;樹立“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堅持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具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綠色施工的意識;愛崗敬業,嚴謹務實,團結協作,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將以上要求體現在其專業核心課程《天棚裝飾施工》的教學目標中,要求通過該門課的學習,“不僅培養學生具備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自主學習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重在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甲方、監理等溝通交流協調的能力;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嚴謹規范、精心施工的職業素養”。最終,將工匠精神的培養納入課程考核評價,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體現在實習實訓中。學院與多家企業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產型實訓中心。在實訓中,有效融入企業技術及企業化管理,讓學生感受貼近職業崗位的仿真實訓環境,培養工匠精神。如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將企業“6s管理”融入維修實踐課程中,把清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體要求作為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做到“作業現場物品工具有序擺放,作業期間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暢通,消防設施定期檢查確保功能正常,工具箱責任到人定位放置,機器設備定期保養到漆見本色鐵見光,舊件整齊擺放,廢件及時處理,桌椅地面整潔”。在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則以準員工身份參與企業生產實踐,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強化職業精神的培養。
3.基于工匠精神強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學院經常組織學生走進工廠、企業、車間,零距離接受企業文化和職業精神的熏陶。通過聯合培養、訂單培養、冠名培養、委托培養等形式,與多家企業開展聯合辦學,建立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合作型辦學模式,為學生在校期間接受企業規范管理和學習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技術知識創造條件。如在與新能源公司合辦的化工工藝專業新奧班,按照企業的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將工匠精神的培養體現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將企業文化、員工行為規范作為必修課程,落實到工學結合、產教一體、準員工管理、半工半讀、項目化教學、合作式學習中,要求學生不僅要強化技能學習、練就職業本領,更要用企業的價值理念規范日常行為、培養職業情感,增強職業意識,遵守職業規范,踐行職業行為,信守職業文化,努力培養合格的“準職業人”。
4.基于工匠精神細化日常行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學院以“項目化實施,系統化推進”的方式,將工匠精神的培養滲透在學生日常管理中,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強日常行為管理。實行院系兩級管理。按照企業要求規范學生行為,在宿舍、班級管理中引入企業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養落實到日常教育全過程,細化到學生行為管理、勤工儉學、文明宿舍創建、戒煙行動、早操晨練、勞動實踐、社會服務各環節,為將來走上職場提前磨礪勤業、敬業的職業精神,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養,提高從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自覺和自信。
(2)改革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將工匠精神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與學生評優評先、推薦就業等結合起來,獎優罰劣,促進學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邊典型,激勵學生以能工巧匠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營造校園文化氛圍。《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職業精神養成的獨特作用,推進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循環經濟等理念融入教育過程”。學院將校園文化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在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維度營造體現行業企業元素的學校文化,培養學生職業理想與職業歸屬感。
(1)打造精神文化。_立“立德競先,崇技尚能”的校訓、“篤學、奮進、雅行、和諧”的校風和“理實相融、學以致用”的學風,成為學校的辦學精神和辦學理念中長期堅持。
(2)夯實物質文化。抓好校園環境建設。在校園內增加行業企業文化標識,提升職業文化對職業精神養成的影響力,讓學生耳濡目染,逐步養成與環境協調的良好行為習慣。
(3)完善制度文化。將規章制度匯編成冊,并根據培育需要,不斷加以完善,嚴格執行。
(4)踐行行為文化。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活動周及以感恩、誠信、職業教育等為內容的專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習得內涵豐富的工匠精神,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把企業元素、生產崗位元素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開展道德規范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現代工業文明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活動,邀請社會企業專家、行業能手、優秀畢業生定期舉辦工匠精神宣講,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業務技能和創業實踐,讓校園文化建設更彰顯職業教育的社會性和就業性特色。創建學習型、創新型社團,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交往、包容、競爭和合作,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自強自立意識。
四、職業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效果
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得到了互相促進、同步提升。機械系一名學生,在華泰汽車集團歐意德發動機有限公司頂崗實習期間,發現送料小車上的兩對塑料小輪大小不一,對曲軸的正常旋轉起到了阻礙作用。他經過反復試驗研究,發現把小輪用車床車掉2mm,氣動裝置就完全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他的改進建議幫助企業解決了一項技術難題,得到集團領導的重視和采納,并給予了獎勵。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因知識、技能、素養并重,贏得了用人單位的認可和社會的好評。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及用人企業滿意度連續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職招生連續三年持續上升,新生錄取率、報到率位居自治區同類院校前列,推動辦學進入了良性循環。
大國工匠,匠心筑夢。這個夢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強國夢,也是職業院校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夢,更是職業院校學生成就個人理想實現社會價值的成才夢。當前,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社會對技能人才日漸尊重,大眾對工匠精神的普遍認同,以及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都為培養工匠精神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時代呼喚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應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培養造就更多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工匠精神”的概念與內涵
2016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中國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自此,“工匠精神”作為2016媒體十大新詞之一,紅遍大江南北,并被各界廣泛討論。
工匠精神,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其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目標是打造本行業的精品。“工匠精神”的內涵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1)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2)精益求精。注重細節,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追求最終產品的完美極致。(3)耐心、專注、堅持。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從產品設計、材料選擇以及生產流程等諸多方面,專心注意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堅決保持對品質的高標準、嚴要求,以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4)專業、敬業。從業人員必須在專業領域里不懈努力,不斷進步,力爭打造出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5)敬畏、入魂,即“匠人”在工作時,將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6)謙恭、自省,指“匠人”對做的事情不吹噓,實事求是。
“工匠精神”概念的提出,不僅在企業界得以應用,同時也在職業教育領域被廣泛推廣,許多職業教育院校也將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列入日程,并著手展開一系列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改善學生的職業精神面貌。
2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層次職業準備教育,旨在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的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專門技術人才。職業素質包含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兩大層面。職業技能是指學生將來就業所需的技術和能力,是學生未來在職業環境中合理、有效地運用專業知識、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的各種能力,包括智力技能、技術和功能技能、個人技能、人際和溝通技能、組織和企業管理技能等。職業精神則是指人們在對職業理性認識基礎上的職業價值取向及其行為表現,包括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操守等要素。職業技能是職業素質的表層部分,是外在的職業素質,職業精神是職業素質的深層次內涵,是內在的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反映了職業精神,職業精神決定了職業技能的熟練程度。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的關系,只有將二者密切結合起來,學生同r具備上述兩種職業素養,才能在職場中游刃有余,并且在行業中獲得較好的成就,推動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
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指引下,國內高職院校一般都較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而往往忽視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尤其是酒店管理專業,由于行業本身的特殊性,許多學生即便掌握了相關崗位的職業技能,從性格、能力等諸多方面非常適合這一行業,或者即便接受過一些職業素質方面課程的培訓,但受實踐經驗及真實環境體驗方面的限制,學生對于“服務”的職業道德精髓、職業價值觀等理解依然不夠,導致學生無法承受或者解決在未來服務過程中必需面臨的一些基本問題,最終只能遺憾地放棄在該專業領域內的求職與發展。
3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徑與方法
“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是從業過程中對職業的態度和精神理念。作為職業精神的最高境界,“工匠精神”在各行各業的普及勢在必行,雖然酒店行業屬于服務行業,但在嚴謹、專注、敬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推陳出新、用戶至上的職業價值理念上,酒店行業與制造業并無差別,因此酒店管理行業同樣急需具備“工匠精神”的專業服務及管理人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不僅應當掌握實操技能,還應該透露出頂極的工匠精神,才能在職業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幫助酒店行業實現一個又一個的神話。
根據“工匠精神”的內涵,酒店管理專業從業人員的“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對客服務方面,具體表現為:(1)在服務中追求細節,精益求精,認真觀察每位賓客的喜好,能夠根據每位顧客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服務。(2)在個性化的基礎上,絕不忽視標準化服務,對于酒店產品基本的衛生、安全要求絕不放寬標準,嚴格按照服務規程進行操作,絕不投機取巧。(3)持之以恒地專注于提高本部門及本崗位的服務質量,從材料選擇、到加工工藝,對酒店的各類產品品質加以控制。(4)熱愛本職工作,真正在工作中體現出“助人為樂”的服務精神,將自己一平方米的工作崗位作為為賓客服務的陣地,在服務中融入真情,為社會增添一份美好,并以此嚴格要求自身,在態度上謙恭、自省,努力鉆研服務技術。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就是從課堂內外個方面入手,針對上述精神展開對于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工作。
3.1融教于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育活動的主戰場,在課堂中滲透職業精神,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接受并深深地烙下“工匠精神”的印記,是酒店管理專業教育中的主要工作內容。
3.1.1在入學專業教育中介紹基本職業要求
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在學生入學初期即需要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工作內容及所需具備的職業精神,以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目標,明確職業發展方向,這是酒店管理專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基礎。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入學教育中,教師一般會以簡單明了的方式向學生介紹酒店管理專業所需人員的基本要求,比如服務意識、團隊合作精神、溝通協調技能等,而要做好酒店行業的根本在于學生本人必需熱愛服務,并具備樂于助人的精神。在簡單的介紹中讓學生對職業基本要求有初步的認識,形成入門級的“工匠精神”意識。
3.1.2設置職業素質專業課程
職業素質的專業課程是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干課程。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職業素質與禮儀的主體內容分為職業素質與職業禮儀,其中職業素質側于職業精神內涵的培養,職業禮儀側重于職業精神外在表象的培育。在職業素質這一部分的內容講授中,酒店管理專業側重于敬業樂業精神、服務意識、整體與團隊合作意識以及奉獻精神的培養,這些都是酒店管理從業人員必需具備的職業精神,也是做好酒店專業“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任課教師需要通過大量案例以及各種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在入學初期即對酒店管理專業的職業精神具備一個初步的認識,并在日后的專業課程中逐漸鞏固。
3.1.3在專業理論課滲透職業意識,在專業實踐課中體驗職業態度
工匠精神的培育應當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專業課程的學習應當是酒店管理專業“工匠精神”培育主戰場中的重要陣地,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各類專業理論課中,特別是在酒店服務理念精萃、酒店前廳與客房服務、酒店餐飲服務、酒店康樂服務與管理以及酒店質量管理等課程中,所有任課教師都會在自己的授課內容中有針對性地融入有關職業精神方面的內容,并通過各種事例論證職業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在本專業中的重要性以及這種精神對于酒店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工作狀態和工作質量的影響,在點點滴滴中,給學生滲透工匠精神的養成。
“體知躬行”的實踐教育有助于學生體驗工匠精神。在中國古代和西方行會的學徒制中,學徒都是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技藝。體驗并形成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嚴謹、專注的職業精神。高職學生只有在具體的實踐教育中,才能真正感受、獲得這種精神。并最終將其轉化為一種內在的職業素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酒店管理專業擁有自己的實訓中心,并要求學生在實踐課程中完全按照酒店的職業精神要求培養自己的職業態度,讓學生在實踐中體味工匠精神對自己工作狀態的影響力,從而在日后的工作中提前步入超級敬業的工作態度。
3.1.4職前訓練課程中強化職業理念
在學生即將入職前再次強化職業理念,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補充。學生在學校中的任何學習都是為日后的工作奠定職業基礎。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在學生即將進行實習前會專門開設職業與就業訓練課程,并在課程中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職業理念與職業態度,幫助學生進一步樹立“賓客即上帝”的服務意識,并鼓勵要求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不嗟刈非笞吭劍為賓客提供更加細致入微的服務。
3.2融教于課外活動
課堂進行的工匠精神培育,只是一幢樓房中結構體的基本搭建,要想這幢樓房結實,還必需在每塊結構體中添加粘合劑。課程之外的各項活動就是工匠精神這幢精神大廈中的粘合劑。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會在課程之外舉辦各種第二課堂活動,強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比如在課外以電影周的活動播放一些與酒店相關或者以酒店從業人員為主角的電影,通過電影中的部分片段,以不同于課堂正式講授的相對輕松愉快的氛圍,將酒店職業精神的精髓滲透至學生的腦海之中。學院會定期舉辦教學成果展,以酒會方式要求學生在服務實戰中鍛煉自己,培養職業意識。此外學院還會通過“請進來”的方式邀請酒店高管、專業人士以及已經在酒店行業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績的往屆畢業生來到學校講堂舉辦講座,發揮他們的榜樣作用,以他們的親身經歷以及鮮活案例講述職業精神對職業成就的影響,對在校學生起到示范和感染作用,激勵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以工匠精神嚴格要求自身。在“請進來”的同時,學校還會以“走出去”的課外活動比如讓學生參加中網賽事服務活動,或者參加瑞吉、香格里拉等酒店承擔的各項宴會外賣活動等,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觀察、體會、養成酒店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的“工匠精神”。
總而言之,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應當在酒店管理專業教育的各個環節中體現,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至學生的腦海之中,繼而表現在其職業行為之中。經過科學的課程設計及一系列活動的輔助影響,相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體系不會是海市蜃樓,而是有著扎實穩固的基礎和夯實強健的主體結構的摩天大樓,會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和酒店行業的不斷完善提供助力。
作者簡介:王文慧(1976-),女,漢族,河南鶴壁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高職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參考文獻
[1] 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4(10):91-93.
[2] 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6(2):14-17.
一、技術程序意識
兒童在進行美術活動時,不僅學習美術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對技術的規范和程序的意識。比如在繪畫活動中,兒童首先要確立表現的目的,接下來要準備紙筆等工具材料,再接下來選擇某種表現方法,然后按照一般步驟作畫,其中要不斷的進行反思、調整,直到最后檢驗效果、收拾和整理工具材料等。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是必不可少而且相互之間聯系緊密。兒童在美術活動中對各個環節的規范、程序及其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一旦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即所謂技術程序意識,就可能為將來從事技術性的實踐活動提供一般的模式,從而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而這正是工匠精神在實踐層面的重要體現。
二、動手意愿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機器生產和人工智能時代,人們更傾向于“動腦”而非“動手”。然而片面的強調用腦會導致人的創造性思維因缺少直接體驗和行動支撐而陷于空泛,這也是如今強調工匠精神的原因之一。而美術活動從來都是“知行合一”,動腦的同時就要動手,比如在繪畫構思的同時就要用筆勾畫出草圖,有時甚至是先動手畫一畫才會激發想象力,“動手”和“動腦”相輔相成,通過手眼腦的協調運作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同時,美術教育注重美術與生活的聯系,鼓勵兒童用美術裝點生活、改變環境,通過社區美術設計、環保手工制作、人居環境美化等美術活動,兒童的動手能力逐步得以提高。美術教育能在兒童發展的早期就培養出兒童勤于動手的意愿,形成的動手能力對于將來無論從事技術勞動還是創造活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對材料的體驗和探索的興趣
我們經常會發現兒童時期愛玩并且會玩的孩子往往很聰明,長大后也更具有創造力。其實兒童的“會玩”表現之一就是善于利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兒童在美術活動中會接觸和使用多種多樣的材料,比如繪畫活動中各種不同的筆、顏料、畫紙,手工活動中的各種不同質地和肌理的線材、面材和塊狀材料等,極大的豐富了兒童對于不同物質材料的直觀體驗,也使他們在感受不同材料的美感和魅力的同時形成對探索材料的興趣。而現代工業的發展與對材料的開發利用密切相關,兒童在美術活動中形成的對材料的體驗和探索的興趣往往會對其在日后工作崗位上的技術開發和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創造精神是現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美術教育的創造性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兒童創造意識的樹立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兩個方面。在美術活動中,兒童的自由度很大,教師會鼓勵兒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喜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作品,這種不斷的鼓勵會使兒童形成一種創造意識,表現為追求與眾不同、追求創造與革新的個性心理傾向。同時,美術創作的重要特點是依賴于直覺形象思維,即所謂的“知覺思維”。“一旦我們認識到創造性思維在任何一個認識領域都是知覺思維,藝術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便變得十分明顯了。對知覺思維能力最有效的培育是由藝術家提供的……”(阿恩海姆)。兒童在美術活動過程中,需要了解形式的多樣變化、創造多樣形式的技巧,將復雜的對象視覺化,同時發展視覺想象力和統整思維能力,這些都是創造能力的基礎。因為創造力具有共同的特征,所以兒童在美術活動中獲得的創造意識和能力,會逐步的形成他們的一般創造力,影響到他們日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意志品質
“精”是傳統意義上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內涵,而達到“精”的境界則有賴于人的“耐心”“細心”“執著”等意志品質,美術教育有助于培養兒童的這些品質。很多美術活動需要兒童按照步驟一步一步的操作,反復調整、修改甚至推倒重來都是美術活動的常態,這就要求兒童不能急躁,不能厭煩,要學會耐心等待。基于再現的美術創作活動要求兒童能夠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而很多圖案、手工活動更加要求兒童在操作過程中做到用心、細致。“執著”指的是兒童需要在美術活動中做到專注,不輕易放棄。“耐心”、“細心”和“執著”等意志品質的培養對于兒童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但是美術活動相比較于其它教育活動來說,其完整性和直接性更能夠讓兒童快速、直觀的體驗到努力之后的效果,強烈的成就感能夠有效的強化行為動機,從而有助于這些意志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