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46: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數字化教育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慎選良師、精育名師”的師資培養理念。教育教學評價系統從教師的教學環節(備、教、批、輔、考)、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水平、教學效果以及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等方面設置課程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通過評價反饋了解教師成長情況,為選拔和引進教師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以評促進教師的成長和教師投入教育教學研究,有利于學校相關管理部門加強師資培訓,精心培育名師。
(2)“大膽嘗試、沖破傳統”的創新評價理念。建立科學、全面、公正的教育教學評價系統,其關鍵是評價的核心——評價系統能提供多種評價手段,使對教育教學的評價達到科學、全面、客觀。靈活設置教學評價指評體系,學生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可在網上對教師教育教學情況進行評價,系統自動統計教育教學評價結果。
二、教育教學評價系統的內容及操作流程
(一)教育教學評價系統的內容
1.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的評價
(1)基本信息設置。首先設定一個評價輪次,并指定一個與其對應的課表輪次,用來確定每個學生評價的對象,再設定一個評價的時間區段,來規定學生在這個時間段內完成評價。
(2)教育教學評價范圍及指標設置。①設置評價范圍,即設置相應年級課程開設的相關模塊。②設置評價指標體系。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設置學生評價對象的評價指標,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對教師教育教學情況進行綜合的評價,從而結合學校的要求來了解每位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兩部分,設置了具體評價項目的客觀評價選項與主觀評價內容。③生成評價問卷。
(3)學生網上評價。學生在網上憑本人的學號和密碼進入系統,在設定的評價時間段內就可以根據評價指標對每個老師的教育教學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全部評完任課教師、班主任、年級組長后,最后提交評價表完成評價。
(4)審核學生評價的主觀題,統計未參與評價的學生并要求其補評。
(5)查看學生的評價結果。學校相關管理部門可按班級、年級統計學生的評價結果;可查看學生對教師評價詳細情況。
2.學校督導對教師教育教學情況的評價
學校督導對教師教育教學情況的評價內容與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的評價內容一致。
(二)教育教學評價系統操作流程
學校主管部門設置評價輪次評價時間區段評價范圍評價指標體系學生或者督導登錄評價審核學生主觀題查看評價結果。學生進入數字化校園網絡管理平臺網站在用戶登錄處,憑本人的學號和密碼登錄進入教育教學考評后點擊“提交教育教學考評表”點擊右側“評價”逐一評價任課老師、班主任、年級組長每完成一位老師的評價表要點擊“提交”按鈕來保存評價數據。學校督導評價操作流程與學生評價流程一致。
三、教育教學評價系統優勢及具體作用
1.教育教學評價系統的優勢
首先,學生和學校督導獨立完成評價,評價過程體現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其次,系統自動統計分析學生和學校督導評價數據,并高效生成評價結果表,使評價結果準確、可信。最后,任課教師、班主任、年級組長只可以查看所教學生和學校督導對本人的教育教學的評價結果,并不知道具體評價的人員,使評價客觀、真實。
二、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途徑與方法
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圖書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質量,保證信息資源的合理使用,充分發揮數字媒體、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在教育資源共享建設中的作用,就需要針對我國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彌補其發展的缺陷與不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建設。
(一)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同一的門戶服務。借鑒國外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區域共享的先進經驗,進行同一門戶服務的構建。而這一門戶服務體系的構建要求訪問相關門戶網站的用戶,能夠在資源搜索的過程之中,對整個共享平臺上的資源進行瀏覽,只需要一次檢索就能夠對同一平臺上不同系統之中的資源進行查閱,不再需要相過去那樣需要對每一種不同的信息資源所處的子系統進行了解,只用通過構建這一個開發的、同一的門戶服務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在公共區域的共享建設,才能夠實現高校圖書館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配置,提升共享建設的便捷性與管理的科學性,極大的方便了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在高校區域共享建設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為便捷的資源共享服務,為高校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便捷。
(二)進行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雖然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化資源的規模與數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的過程之中,缺乏統一的規范,在缺乏標準化與規范化的高校圖書館共享建設之中,各類數字化的教育教學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著重復構建的情況,從而造成信息資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階段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難度增加的局面,為了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進行教育資源的分層處理,將不同難度、不同類別的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整理,從而逐漸在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的過程之中,形成一個立體式的資源網絡,在同一的加工與整合標準之下,成一個規范化的信息查詢體系與高效的數據庫體系。并在這一基礎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體系,實現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中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及時更新,與區域之內資源的高效共享。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區域內的各大高校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共享建設之中。
二、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途徑與方法
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圖書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質量,保證信息資源的合理使用,充分發揮數字媒體、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在教育資源共享建設中的作用,就需要針對我國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彌補其發展的缺陷與不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建設。
(一)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同一的門戶服務。
借鑒國外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區域共享的先進經驗,進行同一門戶服務的構建。而這一門戶服務體系的構建要求訪問相關門戶網站的用戶,能夠在資源搜索的過程之中,對整個共享平臺上的資源進行瀏覽,只需要一次檢索就能夠對同一平臺上不同系統之中的資源進行查閱,不再需要相過去那樣需要對每一種不同的信息資源所處的子系統進行了解,只用通過構建這一個開發的、同一的門戶服務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在公共區域的共享建設,才能夠實現高校圖書館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配置,提升共享建設的便捷性與管理的科學性,極大的方便了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在高校區域共享建設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為便捷的資源共享服務,為高校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便捷。
(二)進行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標準化與規范化。
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雖然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化資源的規模與數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的過程之中,缺乏統一的規范,在缺乏標準化與規范化的高校圖書館共享建設之中,各類數字化的教育教學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著重復構建的情況,從而造成信息資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階段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難度增加的局面,為了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進行教育資源的分層處理,將不同難度、不同類別的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整理,從而逐漸在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的過程之中,形成一個立體式的資源網絡,在同一的加工與整合標準之下,成一個規范化的信息查詢體系與高效的數據庫體系。并在這一基礎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體系,實現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中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及時更新,與區域之內資源的高效共享。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區域內的各大高校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共享建設之中。
[中圖分類號] TP2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2)04?0079?03
信號發生器是基礎的實驗儀器之一,其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實驗室的信號發生器大多結構復雜、價格昂貴、利用率低、波形單一。因此,對現有儀器進行改造,設計出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性能穩定、功能豐富的數字化信號發生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有利于改善實驗教學條件,有利于促進實驗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高校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信號發生器的數字化成為可能。本文提出的多功能、可編程信號發生器,是基于AT89C51單片機和可編程DDS集成芯片AD9833而設計,系統具有全數字化、信號精度高、范圍廣、體積小、成本低、靈活方便等優點。該信號發生器完全可以滿足實驗教學的要求,利用程控接口可以方便地與計算機相連,實現信號的自動設置與控制。
一、信號發生器數字化改造方案
針對實驗室現有信號發生器存在的不足,通過調查與研究,我們提出了一套信號發生器數字化改造方案。經改造后的信號發生器功能更加豐富、性能更加穩定、控制更加靈活方便。系統基于AT89C51單片機和可編程DDS集成芯片AD9833設計,信號發生器由供電系統、單片機系統、DDS波形發生模塊、幅度調節模塊、顯示模塊、按鍵模塊和通訊模塊等構成。系統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
單片機控制器選用AT89C51設計,實現鍵盤讀入、LCD顯示、AD9833編程、信號幅度調整、與上位機通訊等功能。AT89C51是一款高效微控制器,具有技術成熟可靠、靈活方便、價格低廉等優點,其軟硬件資源可以滿足設計要求[1]。DDS器件選用ADI公司的AD9833,該芯片能夠輸出正弦波、三角波、方波。AD9833無需外接元件,輸出頻率和相位可通過軟件編程設置,易于調節。其頻率寄存器為28位,主頻時鐘為25 MHz時,其精度為0.1 Hz。直流電壓源采用MAX873配合電路設計,實現-10V~10V可調電壓輸出。
系統除了具有按鍵、LCD顯示屏等常規操作終端外,還設計具有RS232接口,用戶可編程設置DDS的信號類型、輸出頻率、初始相位、峰峰值等。這些配置信息通過RS232接口上傳至MCU,MCU根據輸出頻率、初始相位設置DDS。
該系統設計實現:1)正弦波、三角波、方波等波形信號輸出功能。輸出波形頻率范圍10 KHz~300 KHz,調節精度為0.1 Hz,輸出幅值范圍-10V~+10V,調節精度為0.1 V。2)直流電壓輸出功能。輸出電壓范圍-10V~+10V,調節精度為0.1 V。3)信號源設計功率3W,內阻100歐姆,最大輸出電流200mA。
二、系統實現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1. 系統實現
根據技術方案,我們組織學生成立兩個研發小組,分別負責硬件設計與軟件設計。硬件小組負責硬件電路原理的設計、PCB板的繪制、元器件的采購、電路板焊接調試等;軟件小組負責底層單片機程序設計,包括主程序模塊、按鍵輸入模塊、液晶顯示模塊、DDS芯片控制模塊、調幅模塊和RS232通訊模塊等。信號發生器的軟件采用Keil C51設計。
信號發生模塊由核心芯片AD9833及其放大調整電路組成,原理如圖2所示。主頻時鐘為16 MHz,當切換頻率和波形時,可直接用單片機對AD9833編程來實現。AD9833輸出幅值固定的交流信號,最小值為38 mV,最大值為0.65 V。利用集成電路AD746,將其調整成為幅值2.5 V,正負半周對稱的標準交流信號。
信號幅度調整電路如圖3所示,波形調幅功能通過AD7545實現。根據設定的幅度,使D/A轉換器輸出相應的直流信號,與幅度固定的正弦信號進行乘法運算,達到調節幅度的目的。
2. 系統教學應用
利用該信號發生器可以組成“示波器原理和使用”實驗系統[2],圖4為實驗系統框圖。計算機通過RS232通訊,控制信號發生器產生頻率和幅度均可以調節的正弦、三角波、方波等信號;調整示波器采集波形信號,測量值可以通過USB通訊送回計算機,實現閉環測試實驗。通過實驗,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示波器的相關知識,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RS232通訊、USB通訊、程控等概念的理解。實踐證明,采用新型的信號發生器后,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三、信號發生器數字化對教學的作用
信號發生器數字化改造對教育教學產生了多方面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應用新技術開發的儀器,明顯改善了實驗教學條件,提升了實驗教學水平[3]。實驗室原有的信號發生器體積大、功能簡單,不具備程控接口,只能滿足簡單實驗教學的需求。自主開發的儀器,教學針對性更強,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先進性、低成本,能很好地與專業實驗教學有機融合,滿足專業實驗教學要求。自主開發的儀器既可以單獨作為信號發生器供實驗室使用,也可以利用通訊接口把信號發生器與計算機結合起來,開展自動測控實驗教學。明顯改善了實驗教學條件,提升了實驗教學水平。
其次,自主研制實驗教學儀器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4]。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基礎素質、專業素質、創新素質等多個方面。學生通過參與實驗教學儀器的自主研發活動,可以顯著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具體表現如下:1)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嚴謹的科學作風,有利于學生基礎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儀器的改造過程中,教師將系統劃分為結構、電路、軟件等多個模塊,并對每個模塊提出了詳細的設計要求,然后交給兩個研發小組,由各小組組織研究與設計實現。設計過程中,兩個小組需要相互配合,隨時溝通研發進度。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而這些都是學生日后就業所必須的基本素質。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科學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學習,一個科研項目往往是多種學科知識集中的體現。信號發生器數字化改造過程中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學科知識,如AT89C51單片機軟硬件設計技術、電子電路技術、EDA設計技術和KeilC51軟件設計技術等。學生通過研究與學習,擴寬了知識面,掌握了更多的新知識與新技能。3)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利于學生創新素質的提高。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新問題、新困難,這些問題的解決,往往很難在課本上直接找到答案。這就需要學生善于總結、探索,富有創新精神。學生在實驗儀器自主研發的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動手焊接、調試、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了其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盡快地適應工作環境提供了必備條件。
最后,自主研制實驗教學儀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驗儀器陳舊,功能簡單,故障率高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運用新技術、新概念改造和完善現有儀器設備,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實驗學習興趣和動力。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實驗教學儀器的開發活動,可以接觸和了解許多新知識和新技能,而這些知識與技能又直接與學生的就業與工作息息相關,因而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例如傳統的電子電路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得不緊密,學生很難理解電路的功能和應用技巧。而在信號發生器的改造過程中,學生直接接觸到各種典型的信號處理、分析電路,直觀地感受各種電路的邏輯功能和設計方法,這樣就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熱情。
四、結語
本文設計并實現的全數字化信號發生器,克服了實驗室現有儀器的不足,具有精度高、控制靈活、成本低廉、性能穩定可靠等特點。該裝置可以滿足實驗教學的需要,既可以單獨作為信號發生器供實驗室使用,也可以利用通訊接口把信號發生器與計算機結合起來,開展自動測控實驗教學。通過自主研制教學儀器設備,既提升了實驗教學水平,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為學生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青鵬.基于單片機和DDS的高精度頻率信號實現[J]. 電子技術應用,2002,28(9):50-53.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3-0025-03
Strategic Thinking of University Digitiz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Wang Cong, Chu Jianjie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urgent need to adap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s dig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sharing mechanism, so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ccurately grasp the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gitization; resource library
1 我國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現狀及發展意義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1]要求,教育部決定開展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這也是“十”中多次提到的核心內容,尤其要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管理、科研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讓廣大師生切實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我國高校面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和培養高素質全面人才的需要,教育教學面臨資源標準不一、重復建設和利用率不高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快優質資源搭建的步伐。由此,我國高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涉及多方面[2],對于各個學科專業或研究方向的獲取信息量基本上來自于互聯網及其衍生形式。各類專題教育網站及學習資源庫的搭建、網絡課程的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的考評、學習平臺的管理、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國內外遠程視頻,如會議、答疑、授課等,這些都是輔助教育教學的不同方法,對高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無論教育教學資源的種類和范圍怎樣界定,教育機構和社會系統間的信息溝通、教育學術組織和高校間的信息交流、學校內部學院和職能部門間的信息對接,都是高校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建的內容,其目的都是要達到資源的區域有效共享。
目前,教育不均衡問題仍困擾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除教學“硬件”的均衡配置,“軟件”即優質師資的均衡更為關鍵。教育信息化是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高校為了搭建數字化校園環境,購置相應軟硬件設備,為教育教學資源的引進、開發、存儲、利用和共享提供服務,對于高校信息技術的發展來說,資源的認知和有效利用成為探索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與應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發展關鍵。
2 優質資源建設面臨的問題
2.1 資源的管理
目前國內高校的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建設中,教育資源建設者普遍提供資源管理平臺和所謂大容量的資源庫,作為資源服務內容,往往傾向于本校資源的開發和使用,雖然一定程度上短時間滿足區域范圍內資源的需要,但缺少與外部資源的聯系、交流和對接,資源建設的認識角度單一,對教育資源的分類缺乏統一的標準,容易導致各種資源的凌亂和重復建設,不符合信息化長遠發展規律,網絡共享互聯的功能與優勢在資源建設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最終出現資源逐漸匱乏,并且在宏觀上難以形成正確的教育引導。
隨著教育教學網絡化的發展[3],相關資源的產權界定問題越來越敏感,對于網絡平臺下教育資源的傳播和共享沒有做出更明確和具體的界定。資源的復制成本極低和傳播速度快,在實踐上更體現出資源來源的可追溯性,尤其像遠程教育這種不可預制的資源形態,更加大了合理使用資源和管理資源的難度。
2.2 資源的需求
多樣的教育教學資源產品的數據的“量”和資源的“質”,一旦安裝到高校資源庫,必須符合教育教學使用的基本要求,為一線教學、科研、實驗提供強有力的數字素材保障。例如,在國內一些區域教育資源中心的文獻資源建設過程中,檢索和查詢的步驟非常多,從登錄到認證,再到確認,常出現IP限制,并需要登錄不同的系統,系統之間缺乏互操作,界面視圖和講授邏輯不符合正常的習慣性認知思維,書籍文獻在品種和數量上供應不足,各大高校之間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上缺少溝通與交流,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另外,高校教育教學資源的評審不能只注重任務的完成和審核結果的取得,而忽視受教者對全學習過程各環節的需要。
考慮到資源來源的準確與速度,充分發揮商業開發與教育自主完善的各自優勢,高校對引進資源進行選擇、重組和使用,引導教育資源的建設走產業化的道路,努力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并保證教育資源運營的規范化和高效性。這種產業化機制可以實現合理的計費制度、公平的淘汰機制,鼓勵制作者向高水平接近,并快速向全社會推廣。
3 高校教育教學資源的發展特點
為整合高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教育部每年在部分高校啟動特色教育資源庫建設項目[4],初步形成適合我國高校特點的區域特色教育資源庫建設模式,以“提升教學科研水平、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提高學習型社會的公民素養、傳承中國文化遺產的文化戰略”為價值目標,以特色教育教學資源專題建設為核心,服務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各高校發展側重點和文化底蘊的不同影響高校教育資源的分配,也影響資源共享和縮小東西部教育差距的可行性。近幾年,教育部組織各高校,尤其是具有資源應用特長的高校搭建國家級精品課程資源庫網站,并建立與國外高校部分視頻公開課資源的鏈接等。全球化的共建共享資源使得數字化這一特點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發展,而不會成為阻礙因素。美國斯坦福大學一半以上的本科教學課程為在線或數字化多媒體形式呈現,英國開放大學通過遠程在線教育提供碩士學位。相信目前的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只是暫時的,也需要全社會的響應和支持。未來我國高校資源必將擁有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和理念[5],資源建設計劃周密,網絡平臺功能齊全,文獻資料信息量大,數字信息傳輸快、滲透性強,全面易用的操作系統,以及豐富的在線交互式教育資源,能夠滿足任何人隨時隨地的個性化教育需求,共建共享必將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有著深遠影響。
4 幾點策略分析
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在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有效模式和體制機制,總結和推廣成功經驗,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
4.1 資源開發、應用和共享并重
發揮高校教學與科研結合的優勢,建立系統激勵制度、通過協調資源開發的標準、資源應用的環境,形成一定的組織架構,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建設途徑,達到有價值資源的共享。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各地域教育資源各有特色,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同時挖掘數字化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及文化的資源,形成開放統一的平臺。
4.2 資源標準以資源需求者為主體
各高校根據各自優勢進行分工和協作,聯合搜集本高校相關學科專業的精品課程資源,制作相對系統類別的精品課程庫,資源庫之間盡可能形成互操作、互交換和訪問數據,打破地域限制,以滿足廣大在校學生的不同需求,并適應現代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需要,以區域性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來提高我國網絡教育水平。
4.3 提升高校文獻圖書的網絡化程度
高校圖書館是教育教學資源擴展共享途徑的又一強大資源庫,各高校可以通過聯合編目、統一對接、館際互借的形式,增加網絡圖書量。采取優勢互補等措施,建立方便查閱、擴展性好、高安全、遠程訪問良好的網絡環境,使師生能快速有效地檢索到所需要的教學資源,真正實現文獻資源的共享。
4.4 適應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標準
根據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要求,充分發揮政府、教育機構、學校、企業和社會力量各自的優勢,支持跨校對接、多方合作及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選擇有代表性的高校帶動,統籌兼顧教育發展水平懸殊的學校,以實際需求為導向,立足于為各級各類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教育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創新性應用。參考國外先進的資源內容表現形式,從收集資源轉向制作資源,以研究性學習專題的形式完善資源,提供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和應用信息反饋等服務,側重于數據庫管理資源應用環境的建設,建立節約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豐富區域性教學和科研的資源總量,加速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
4.5 多元與規范的多媒體資源
教育教學類的資源尤其處于高校環境下,應時刻注意信息的規范性問題,資源必須對受教者的身心發展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且要符合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將各類媒體形式融入資源的獲取途徑中,在科學地、清晰地展示資源類別體系結構的同時,也要實時根據信息技術發展水平,增強資源的展示效果,使資源“引導學習”的角色持續健康的發展。
建立有效的教育資源評審機制,規范資源的建設管理行為,提高審核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微觀層面上,需要確定資源評審的操作指標,評價指標的制定要突出其教育特性和新課程標準下對資源建設的要求,并要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根本出發點。
參考文獻
[1]祝智庭.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展報告[EB/OL].http:///Index.htm.
[2]路秋麗,魏順平.網絡教育資源標準及標準應用的調查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5(7):81-87.
一、引言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信息教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制作、儲存和共享成本下降,同時可大大提高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效率。數字化教學資源一般是指將傳統的教學資源經過數字化處理,被現代教育手段所利用的教學資源,例如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手機APP等。數字化教學資源按照利用方式,可大致分為幻燈片、音頻資源、視頻資源和網上教學資源。與傳統的教育教學資源相比,數字化教學資源具有呈現方式多樣化、傳播方式多樣化、教學資源儲存類型多樣化等特點。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教育不同于傳統的高中教育,中職教育的對象是即將進入社會參與工作的受教育者,因此中職教育的目的除了讓學生學習高中基礎課程,例如語文、數學、物理、英語和化學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根據社會企業的崗位、技能需求,有目的性地培養學生技能。因此,良好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對中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校企共建為主要途徑,建立以就業為目的的中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實踐體制是我國中職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我國中職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現狀
我國有很多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和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也很多。在巨大的市場驅動和政府政策激勵下,我國的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2011年,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由教育部支持建設的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有28個;教育部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司開始“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項目建設,將46所高職院校、29所中職學校作為第一批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除了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項目外,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也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進行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同時出臺相關政策激勵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項目建設。雖然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受到了省、市、校等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但是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的建設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職業教育學習方式的改變、改善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缺乏科學、成熟的體系指導。在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科學、成熟的體系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應該或者說必須在體系的框架下進行,從而實現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主體的相互協調。我國的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主體主要有國家層面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職業學校、個人和企業單位層面的。各開發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造成數字化教學資源總量大,但是總體水平不高,而且資源內容重復率較高,各層次開發主體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目的不一致等問題。第二,我國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資源的共享問題是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瓶頸。在缺乏共享機制的情況下,各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根據教學要求自發或有組織地低水平重復開發PPT課件、視頻等教學資源的現象不可避免。職業教育教學內容與通識教育教學內容相比,標準性較強,個性化較弱,因此,對教師而言,教學資源的共享性更強。對學生而言,盡管網絡已非常普及,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比較豐富,但由于沒有良好的教學資源集成和網絡學習平臺,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狀況并不令人滿意。第三,我國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率不高。促進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根本目的。職業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數字化教學資源普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職學校教師和學生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深度不同,大多數中職學校教師已經普遍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但是教學資源大多是教師自己設計的富有個性特色的教學資源,而學校或者省市級、國家級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訪問率較低,造成教學資源閑置。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生獲取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渠道有限,對如何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進行學習缺乏有效的指導。第四,我國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針對性不強。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術需求。目前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大多是高校教師根據教科書轉化的,理論性太強,甚至有些職業學校的教學資源到目前為止還是以理論考試為目的,致使學生在面對企業招聘過程中表現得比較被動。由上述可知,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前景是好的,驅動力也是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體制也會在不斷的探索中不斷完善。通過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的宣傳和政府激勵,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率也會不斷提高,共享機制也會不斷成熟。
三、關于校企共建中職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思考
企業需求是職業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參與是保證職業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有效手段。筆者結合我國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發展現狀,對校企共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實踐進行了如下思考。
(一)制訂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技術標準
職業學校需要與企業合作制訂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技術標準體系。企業和學校可以選擇以國家數字化精品課程為平臺,共同學習研究《國家示范性職業院校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資源開發技術規范》《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標準體系》《國家精品課程教學錄像上網技術標準》等技術標準,共同研究中職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體制建設。
(二)共建課程體系
首先,中等職業學校應組建專門團隊深入到企業當中,通過問卷調查、專題訪談和現場考察等方式,了解和調研企業崗位和技能需求,為職業學校課程體系改革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等提供參考依據。其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企業崗位調研結論,按照技能需求和學生技能形成的規律進行職業分析和教學分析,以真實的工作任務或典型的產品作為項目載體,修訂以課程體系為精髓的人才培養方案。最后,確立課程體系。邀請由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從行業標準崗位需求職業標準等技術層面對方案的可行性予以論證,兼顧中高職銜接和校本課程特點,確立能力本位職業導向的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共建課程標準。
(三)制訂數字化教學資源課程標準
職業院校在設置課程標準時應該以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為判斷依據,在課程評價體系中引入企業工程課題,爭取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避免出現“死讀書,讀死書”的尷尬現象。學校應該深入企業調研,了解企業需求,與企業有經驗的工程師共同探討教學方法,使開設的課程和建設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能夠適合學生,滿足企業需求。課程三維目標應該堅持以崗位需要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為核心,以專業素質為目標,爭取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用、學有所長,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創新能力,構建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四)指導數字化教學資源運用
企業工程師不僅要參與到中職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過程中,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運用上也要給予指導。企業可定期安排工程師對中職學校的教師進行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運用指導培訓,指導教師如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最大程度上發揮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作用,同時提高教師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最終通過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培養學生注意力、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有效挖掘學生潛力。
參考文獻:
[1]韓冰,顧京.淺析我國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現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6):14-16.
一、數字化教學的特點
從發展的眼光看,傳統的教育技術是數字化教育發展的基礎;“互聯網+”打破了教育信息化的單向傳播方式。當下的數字化教育,正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模式,讓課堂教育擺脫場景束縛,建立起新的教育體驗方式。具體而言,數字化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特性。
1.趣味性
數字化教育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往的板書形式難以直觀、形象地描述藝術教育知識;投影設備的應用雖然增強了視聽效果,但設備老化和室內環境燈光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數字化模式下,讓學生通過在線同步教育提高課堂參與感。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抒情與寫意——中國花鳥畫》一課時,教師通過連連看的操作模式引導學生觀察黃筌《寫生珍禽圖》中的工筆技法,以游戲的方式提升學習趣味,使學生更有學習的動力。
2.仿真性
數字化資源的高效應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仿真性。如九年級上冊《敦煌千年》一課的教學,雖然書中插圖較多,印刷也精美,但靜態的圖片難以為學生直觀地展示壁畫的神秘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引入數字敦煌網站,使學生通過全景漫游系統體驗敦煌的文化遺產,近距離觀察莫高窟彩塑和壁畫,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莫高窟彩塑和壁畫藝術的欣賞能力。VR技術的流行與推廣,使學生能夠在藝術教學中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在九年級下冊《生活的舞臺——中國建筑藝術》教學中,教師可通過VR技術逼真、生動地展示北京故宮博物院,使學生沉浸在虛擬的仿真情境中,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盡收眼底。這種深入體驗的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交互性
在線交互是數字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在線性教育的模式下,知識的傳遞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降低效率。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建立在個人努力的基礎之上的,激發個人的潛力,才能實現創造力和自覺性的提升。數字化課堂的交互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實現了視覺、聽覺和觸覺的三位一體互動,促進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升。在七年級下冊《多變的色彩》一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讓學生自由拼接牛頓色環,比一比誰拼得又快又準確;還可以讓學生自主配色,體驗不同色彩對人的心理產生的不同影響。事實證明,交互性的數字化實踐教學會給學生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4.反饋性
教學反饋是把握課堂教學進度、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以往的教學反饋存在滯后性,教師難以及時對進行中的課堂教學實施改革。教師利用數字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及時在線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部分知識點的教學甚至可以做到“一對一”輔導,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如,教師在講授“中華博覽”和“世界之旅”欣賞及評述單元時,可借助在線互聯答題系統,隨堂實時了解學生對古今中外文化藝術鑒賞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數字資源建設策略與方法
美術課程的數字化教學實施離不開大量的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資源應立足互聯網傳播媒介,注重形式多樣化,為全面實施數字化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1.知識碎片化,化整為零
教師要打破傳統快節奏的滿堂灌,將教學目標碎片化,并以碎片化知識點為基礎,制作圖片、視頻等形式的課程資源。這樣,一方面降低了制作難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教師在講授篆刻知識時,可將篆法、章法和刀法三要素知識分開,并制作對應的短視頻或圖片資源,加深學生對“方寸之間的藝術”的理解。知識的碎片化,不意味著能力的松散式培養,教師需要以知識積木化為目標,加強知識內容之間的銜接,完善課程結構。
2.知識體系化,凸顯特色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培養其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初中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教師需要以美育、德育和智育為基礎,在DBAE(學科本位)理論支持下,以生為本,循序漸進地構建初中美術學科知識體系。知識體系化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需要從一節課、一單元、一本書到一個學科慢慢積累。體系化的構建不僅需要立足教材,而且需要結合地方文化,融入本土人文特色。如,泰州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家鄉,教師在構建京劇臉譜的知識體系中,可引導學生熟悉家鄉名人,在繪制京劇臉譜的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3.形式多樣化,增強趣味性
圖片、音頻、視頻、動畫和文字是數字化資源建設必不可少的形式。豐富的教學資源結合交互性操作,增強了學習趣味性,使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在促進學生的學習參與率上升的基礎上提高了教學質量。如,在《水墨交融寫青山》一課教學中,教師在介紹山水畫筆墨特色時配以古琴背景音樂,既可營造古韻、典雅的欣賞氛圍,又能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深刻理解。
4.資源再編輯,提高可用性
數字化資源存儲方便,可編輯性強,可隨時根據教師的教學目標要求,通過軟件進行二次、多次編輯,從而保證教學資源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如不同圖片的拼接、局部圖片裁剪、圖片明暗度調整等。教師甚至可以在制作視聽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對照學情調查,分別制作適合不同班級學情的教學資源,做到個性化輔助教學。
5.技能再升級,適應時代性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實施者,肩負著數字資源建設的重要任務。依托社會一線公司制作教學資源,是當下較為普遍的做法,但這種方法存在制作周期長、脫離教學實際需求、應用推廣和實際需求間差距較大等問題。數字資源制作的專業軟件一般有Photoshop、Premiere等,這些軟件功能強大,但學習難度也較大。此外,美圖秀秀、快剪輯等軟件的推出則降低了圖片和視頻編輯的難度,上手也較快。在繼續教育范圍內,提升圖片和音、視頻編輯能力,以適應新時代數字媒體的發展,是未來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
三、美術教學中的數字化應用
1.微課
微課是近幾年比較成熟的一類數字資源。微課以碎片化知識的講授為目標,以智能終端設備為學習工具,對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要求較低,學習的進度由學習者自由把握。微課既可用于課堂教學,也可用于課前自習、課后復習。微課制作簡單,從教者只需經過短期培訓,即可通過有攝像頭的筆記本獨立制作。“泰微課”是江蘇省泰州市基于微視頻學習資源促進中小學學生數字化學習的一項信息化應用項目,從2013年推出以來,至今已經實現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全學科微課資源建設,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尚在建設中。該項目的成功建設,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了便利。如在講授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園林探幽》一課中,教師可使用微課“蘇州園林中的漏窗藝術”,其大容量的素材,能夠讓學生欣賞漏窗的形式與圖案,感受漏窗在園林建筑中的作用,彌補了課本賞析類圖片數量較少的不足。
2.自媒體
自媒體的誕生使人人皆可成為傳播者,這對知識的傳播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微博、公眾號、貼吧、論壇等平臺的成功運行,為大量的知識傳播者提供了平臺。以教育為主的知識自媒體賬號,抓住教育個性化發展的趨勢,成為數字化網絡教育的推動者。目前,開設自媒體賬號的教師數量不在少數,其通過自媒體平臺知識、課件、視頻和圖片等資料,為學生、家長和同行提供了不受條件限制的學習平臺。如,上海市奉賢區特級教師徐韌剛推出“徐老師談美術”公眾號,梳理中小學美術教學,為廣大一線美術教育者提供了新思維、新方法。
3.App
教育類App有很多,符合教學需求的App卻不多,而且開發定制App成本較高。因此,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篩選軟件應用市場現有的App,精挑細選出高質量的App,為學生開闊藝術視野提供可能。如,“每日故宮”是故宮博物院推出的一款App,除每日甄選一款館藏珍品進行介紹外,還以專題欄目的方式介紹各領域的珍貴文物及代表作品,并配以高清的文物細節圖,方便學生欣賞文物,體會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4.云資源
一、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營造氛圍,愉悅學習
古人說得好“未見意趣 必不樂學。”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教師應在學生心靈中激起求知欲望和點燃熱愛知識的火花。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字化教學資源相比傳統教學資源最大的優勢是圖文并茂,畫面真實感和動感十足,能將現實生活與課堂教學無痕的結合起來,使教學內容更具體,更形象生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從而引發學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發現的認知過程。將學生帶入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教學《觀潮》一課中,我在學生讀完錢塘江大潮的文字之后,發現學生怎么也讀不出錢塘江大潮的氣勢。于是,我播放了一段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從平靜的江面,隆隆的雷聲,到越來越近的浪頭,翻滾的水墻,直至浪頭齊頭并進如山崩地裂,將壯觀雄偉的錢塘江真實的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被深深的震撼了,發出陣陣驚嘆,很快進入了文字描述的情境,對課文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朗讀時氣勢一下子被提升了起來。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運用不僅使學生感知了課文內容,又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二、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幫助感悟,豐富情感
感悟在教學活動中是一個很難抓到的東西,教師的感悟不能代替學生的感悟,教師豐富的情感也不能代替學生的情感,傳統的教學資源很難引領學生將文字中的東西滲透到學生的精神領域中去,因此在教師們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感悟就變成了一個難點,而此時,數字化教學資源則為學生感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教學對聯時,對于“霧鎖山頭山鎖霧 水連水尾水連天”中“霧鎖山頭山鎖霧”這句話很難理解,霧和山都是平時所見,但這兩種事物如何互相鎖起來,學生很難想象這樣的畫面,無法表述。我就播放了幾個這樣的畫面,大霧彌漫,遠處的山峰隱隱約約,山浮在霧中,霧輕輕籠罩著山峰,如詩如畫,如入仙境。學生看了以后就急著用自己用語言試著描述,再體會作者所用的“鎖”字 明白“鎖”的貼切,同時了解對聯表達的意境。將意境真實的還原,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將學生與作者的的感受建立起聯系,將學生與文字建立溝通,學生才會在心中有所觸動,有所感悟。
三、巧設質疑,拓展思維
數字化資源的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創造了條件。如在講《草船借箭》這一課,當學到“草船借箭的經過”這一部分時,我放了一段錄像:畫面上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然后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放完錄像,我問學生:“同學們看完錄像后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諸葛亮為什么選了大霧漫天的時候去取箭呢?”,“諸葛亮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呢?這有什么妙用呢?”,“諸葛亮為什么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呢?他們不怕曹操的兵出來反攻嗎?”……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疑問,又鼓勵其他同學來解答這些疑問,通過由學生質疑,再由學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拓展他們的思維。啟迪學生創新思維,自主探究。
四、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拓展 促進積累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07-0029-03
“現代教育技術”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高等師范院校師范專業公共必修課,主要任務是讓師范生在走上教學崗位前接受現代化教育技能的訓練,掌握如何有效地運用現代技術輔助教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備信息時代所必需的現代教育技術素養,熟悉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各種教學與學習環境,能對基于各種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進行設計并實施,適應學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基本需要,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奠定基礎。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們制訂了45課時的教學計劃,其中理論教學25課時,實驗教學20課時,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特別注重課程的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和建設。
一、“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建設現狀
為切實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的優質教學資源,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計劃”中提出了實施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依托“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網站,搜索可以得知截至2011年,共計11所高等院校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被評為精品課程,其中國家級本科類3所、國家級網絡教育類2所、省市級本科類6所。經過多年建設與改革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信息資源的建設已有一定的規模和基礎,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決。
(1)資源共享性不強,大部分沒有更新內容。通過瀏覽“現代教育技術”精品課程網站,許多課程部分學習資源和學習支持服務內容需賬號登錄方可使用,大部分課程在精品課程申報成功后就很少對課程網站進行完善和維護,課程內容幾乎沒有更新,只有一些公告通知或論壇有更新。因此在資源建設過程中要采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教育技術,不斷完善和健全課程平臺,實現課程資源的完全共享,并能將最新的學科動態、學科資源及時上網,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
(2)資源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管理,重復性強,適用性不強。在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建設時可采用知識管理系統,對資源建設作統一的、科學的管理。
(3)資源內容的國際化交流有待強化。現有的課程資源網站均提供參考文獻、網站鏈接、擴展讀物等資源內容,這此內容多為國內學術成果,而國外學術知識則僅以網站鏈接為主,缺乏專項的最新學術會議、成果介紹和交流。
二、“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建設原則
結合《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的要求,為保證課程資源建設的質量和有效地應用于教學過程,“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建設過程應遵循實用性、系統性、發展性、創新性原則。
(1)實用性原則。在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建設中,應以教學的具體情況和師生的實際需求為依據,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有助于師生開展網絡互動教學、生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信息資源建設。
(2)系統性原則。為使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形成一個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系統整體,在資源建設準備階段,必須全面考慮資源建設的目的、標準、結構、現實條件等因素,有整體的、系統的資源建設規劃與設計。
(3)發展性原則。“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不斷發展、內容日新月異的課程,因此資源的建設也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資源使用過程不斷地補充新內容,與時俱進。
(4)創新性原則。資源建設的過程中,可對已有的資源進行加工、修改,提煉出更實用的資源,實現資源的再創新。
三、“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
1.“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模塊的規劃
依據我校采用的《現代教育技術》教材(李方、葉谷平著),參考華南師范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設置,設計了八個理論學習模塊、九個實踐活動模塊,如圖1所示。在實際授課時,每位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求調整教學設計內容,設計適合不同專業、不同班級學生的教學活動流程,也可針對專業特性靈活調整實踐活動模塊的課時安排。
2.“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
《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中將教育資源劃分為九大類,并通過必須的數據元素(LOM核心集)、擴展的數據元素(分類屬性),可選的數據元素三個維度對教育資源加以描述和限定,以達到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目的,從而提高教育資源開發的兼容性和共享性。[1]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課程數字化建設的升級,學生學習主動性和主體地位的提升,我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可分為:教育資源、過程資源、環境資源,如圖2所示。
(1)教育資源。是指保障教與學過程順利開展的資源,此教育資源的含義比《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的更廣,包括:導學資源、教學資源(技術規范中所界定的資源)、移動資源。
1)導學資源。指順利開展網絡學習必備的引導資源、學習說明舉例等。它的作用在于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增強學習適應性,提高學習效率,有效地獲取和利用資源,促進學生網絡學習能力的提高。此類資源包括視頻導學、課程介紹、課程大綱、學習重難點、學習方法、課程導航、知識地圖等。如視頻導學是對整個課程的學習指導,主要介紹課程的基本特點、內容結構、學習方法,使學習者對課程有總體認識,對課程要求有基本了解,以達到有效學習課程;知識地圖則是一種知識導航系統,包括顯性的、可編寫的知識,也包括隱性知識,并顯示不同的知識、存儲之間重要的動態聯系。[2]
2)教學資源。《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闡述了教育資源的建設有四個層次的含義:素材類教育資源建設;網絡課程建設;資源的評價與篩選;工具層次的建設,并界定了九類資源:包括有媒體素材(又分為文本類素材、圖形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動畫類素材)、題庫、試卷素材、課件與網絡課件、案例、文獻資源、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和網絡課程。
3)移動資源。此類資源的作用是師生使用移動設備可實現4A的自主學習和交互式教學活動。從所采用的媒體形式來分,主要包括文本素材、音頻素材、視頻素材、電子課件、電子教案等豐富且格式多樣的移動學習資源,并配套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絡平臺,登錄手機平臺即可瀏覽課程,獲取資源,參與討論等。
(2)過程資源。指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的作品和成果,這些作品和成果體現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效果,對于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實施提高學習評價的全面性、科學性具有重要意義。[3]此類資源包括有論文作品、實踐成果、學習心得、學習筆記、實驗報告、學習論壇等。
(3)環境資源。此類資源是指支撐教與學過程的軟件環境。主要體現為網絡教學平臺、移動學習平臺、系統管理平臺、學習工具(如學習計劃制定工具、學習筆記工具、學科詞典、QQ群組、博客平臺、學習論壇等)。
四、“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的建設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建設分為準備階段、設計階段、建設階段、評價階段、與再創新階段,具體過程如圖3所示。
在準備階段對學習者特征進行分析,可通過學前測評或學習風格測試,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預測,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以生成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或測試學生的學習風格,提供相應的具有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學習支持,并進行學習內容模塊分析,整體規劃課程學習內容,再經過對教育資源、過程資源和環境資源的分析,從而獲得課程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的整體設計。在資源設計的基礎上選擇開發工具,進行素材收集,開展資源建設階段。建設完成后的資源要進行資源的教育性、科學性、技術性、藝術性和系統的穩定性檢驗和評價,評價不達標,則返回再修改,評價達標則正式,在資源的使用過程中進行資源的累積和對資源的整合、加工,實現資源的再創新。
五、結束語
教師是否具備與教育脈搏一致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開展教育改革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決定性因素。[4]優質的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建設能促進學生有效地開展各種學習,從而培養較強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成為“數字生存”的帶頭人。
參考文獻:
[1]余勝泉,朱凌云.《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體系結構與應用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3(3):51-55.
一 樹立先進的教學管理思想
數字時代的高校教學管理要求管理者除了具備已有的教學管理思想外,還要注入先進的管理思想。教學管理工作作為學校管理的中心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首先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使教師和學生在工作、學習過程中,在參與管理活動的同時,得到素質、身心、能力、知識等方面的發展。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極大地發揮,對提高教學管理質量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此,教學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要以提高教師各方面的素質為主,應以調動、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為根本,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另外,教學管理要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要以教學工作為服務對象,實施和改進教學,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管理人員應明確目標和職責,把服務落實到管理的各個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成功與否,并非單純的技術問題,還與學校領導、全體師生的觀念、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學校管理模式等有著緊密的關系,必須要認識到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性。
二 優化教學管理的過程
學校在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反饋調節工作,及時收集各個環節上管理行為和管理效果方面的信息,保證各個環節中信息的暢通無阻。以校園網絡平臺為技術支撐推進教學管理數字化,將管理和服務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成,在互聯網上實現行政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把網上辦公、教務公開作為建設的重點,規范業務流程,簡化工作環節,提高效率。我校在普及運用常規教育媒體,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全面推進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礎上,確立了以“數字化校園”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建立計算機和網絡教育技術平臺,建構共享、開放的信息資源庫,拓展和豐富網絡教學環境,完善綜合教務系統,充實實踐教學管理系統。
三 營造數字化管理環境
校園綜合信息平臺以校園網和互聯網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實驗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信息化管理,是在現實校園基礎上構建信息化空間,拓展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提升管理的效率,擴展管理的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為了推進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首先要加強校園網建設和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制定相應的措施和制度。重視教師和學生在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的作用,制定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信息技能的培訓政策。對全體中青年教師開展以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為核心的培訓活動,包括多媒體教室的使用、精品課錄制教室的使用等,并將計算機應用技術列入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范疇。通過培訓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運用網絡技術等方面的能力。學校鼓勵教師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特別是進行網絡環境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實踐嘗試。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當把計算機引入每一間教室時,就為教師提供了網絡教學的新環境,特別是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與現代教育理論相接的輔助教學環境,越來越多地為教學所利用。
四 建設高素質的教學管理隊伍
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需要培養高素質的教學管理隊伍,首先是具備信息化和科學化管理能力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管理能力。數字時代的教學管理需要一支既有一定專業知識又懂教育理論的高素質管理隊伍。管理者應具有與崗位相適應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設備的現代化并不等于教學管理的現代化,而人員素質的現代化才是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所在。其次是信息化管理隊伍,參與教學管理的人員必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熟悉管理的各個環節,能溝通各部門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再次是信息化技術維護和管理機制執行和監督隊伍,對網絡平臺的運行進行管理,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保證信息化和科學化管理的正常運行。最后是信息化和科學化管理理論研究隊伍,對全校網絡平臺的運行,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提供理論上的保障,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總結、研究、探索,為教學管理信息化和科學化建設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