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46: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環保方面的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組織編制全省自然保護區建設規劃,提出新建和申報的各類省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審批建議;
(三)指導、協調、監督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環境保護工作;
(四)開展全省生態狀況評估;
(五)監督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活動、重要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破壞恢復工作;
(六)協調和監督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環境保護、荒漠化防治;
(七)牽頭負責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物種資源(含生物遺傳資源)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八)組織協調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組織指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指導生態示范建設與生態農業建設;
(九)監督管理農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二、服務內容
審批省級生態鄉(鎮)、村和提出新建和申報的各類省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審批建議。
三、服務對象
設區市、縣(市、區)鄉鎮政府、村委會、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站)、各相關廳局。
四、服務承諾
(一)強化高效服務、開拓創新、爭先創優、勤政廉潔的意識;杜絕辦事拖拉、推諉作風;堅決克服行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現象。認真執行勤政廉政有關規定,樹立良好形象。堅決做到不利用職務之便“吃、拿、卡、要、報”。
(二)提高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論證時限:自然保護區申報材料初審合格后20日內召開協調會組織論證,并向省政府報告論證意見;
(三)提高新建省級自然保護區審批建議時限:召開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后3日內,行文征求省直有關部門意見,收齊省直有關部門意見后5日內向省政府行文提出審批建議;
(四)提高調整省級自然保護區審批建議時限:自收到省政府辦公廳轉來公文處理單后15日內完成組織專家現場考核論證和向省政府提出審批建議。
(五)廣泛接受新聞媒體、監管部門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任何單位或個人對工作人員不滿意或發現違反服務承諾的行為,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今年,環保部門被列入全國民主評議行風的重點單位,易門縣政府糾風辦、縣監察局把全縣環保系統列為今年的行風評議對象之一。為貫徹好省紀委三次全會、市紀委二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全國環保系統行風建設各項工作要求,按照縣政府糾風辦、縣監察局關于XX年民主評議行風工作的統一安排,認真開展好XX年民主評議環保行風工作,進一步推動我縣環保系統行風建設,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根據《易門縣環境保護局 易門縣政府糾風辦關于XX年開展民主評議環保行風的實施意見》,現向社會各界公開承諾此次民主評議環保行風的有關內容,歡迎社會各界公眾給予監督和評議,在此感謝您對環保工作的支持。
一、 XX年民主評議環保行風的主要評議內容:
1、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和環保系統工作人員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法規以及省政府頒布的《云南省公務員八條禁令》、國家環保總局頒布的《全國環保系統六項禁令》、《環保系統工作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環境監察人員“六不準”》的情況。
2、環境監管執法中,貫徹執行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關于環保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完成重點環境治理任務情況,各項環境專項整治工作情況。
3、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堅持依法行政、文明執法、開展創建文明行業的情況。
4、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推行政務公開情況,在政務公開中環境保護行政管理行政行為規范化執行情況。
5、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管理、廉政勤政、工作作風、工作效率、服務質量、改革創新、履行職責等方面的情況。
6、環保部門解決當地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維護公民的環境權,為群眾解決生活中環境污染影響的問題情況。
二、《全國環保系統六項禁令》
1、嚴禁違法、違規、違紀審批項目。
2、嚴禁包庇、縱容、袒護環境違法行為。
3、嚴禁亂收費、亂罰款。
4、嚴禁監測、統計、驗收工作弄虛作假、偽造數據。
5、嚴禁干預、插手環保工程項目招投標、指定施工隊伍和環保產品、設備。
6、嚴禁利用職權收受下屬單位或業務聯系單位的禮金、報銷應由個人支付的費用、侵占公共財物。
三、《環保系統工作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愛自然 忠事業 甘奉獻 講廉潔
嚴執法 勇創新 重實效 求團結
四、《環境監察人員“六不準”》
1、不準接受被檢查者的禮品、禮金和有價證券;
2、不準接受被檢查者宴請;
3、不準參加被檢查者邀請的娛樂活動;
4、不準參與被檢查者的營銷活動;
5、不準向被檢查者通風報信;
關鍵詞 生態補償 地區經濟 機制
近些年來,生態和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阻礙社會和地區發展的瓶頸,各地區由于生態保護存在著結構性政策缺位,造成了生態保護與經濟關系之間利益的扭曲,也影響到了地區之間以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和諧,為此,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環境與地區經濟建設之間的協調,促進地區經濟的長效發展,也已經成為了地區政府刻不容緩的一件重要事情。現就巴東縣關于生態機制建設的一些政策實施情況來進行分析。
一、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主要做法和效果
(一)努力推進以水土保持為重點的生態保護工程,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巴東堅持以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通過對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整治,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1、各項生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一是注重生態家園建設推廣。為逐步替代農村傳統能源消耗,改善生存環境,通過試點示范,推廣以沼氣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家園建設,效果較好。全縣已建沼氣池4.5萬口,參與“五改三建”建設的2.8萬戶,保護森林面積9萬畝;并建立了“雷家坪高產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探索出果-糧-豬-沼-菜的生態農業模式,明顯激發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的熱情。二是強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989年,該縣水土流失面積2196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面積的65.5%,經過20余年治理,目前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138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41.2%。三是推進高產農田建設。近些年來,該縣積極申報項目,組織實施了官渡口、溪丘灣、東口等鄉鎮中低產田改造1.5萬畝,提高了土地單產,較好利用了土地生態資源。四是加強森林資源管護。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較好地營造和保護了全縣生態環境,由于生態改善,野豬、山羊、金絲猴等野生動物開始增多。森林植被恢復較好,2007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5%。安全飲水、煙水配套、整村推進扶貧等工程在改善自然生態方面也都起到積極作用。2、糧油生產連年豐收。近些年,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改善,生態效果開始顯現,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21萬噸以上,油料產量今年上半年已達到1.8萬噸。3、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在糧食產量穩定提高的同時,該縣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狠抓柑桔、小雜糧、蔬菜、魔芋、藥材、桑蠶等經濟作物種植,鼓勵生豬、山羊等畜牧業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高。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95元,到2008年,達到2482元,增長55.6%。
(二)努力推進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的綜合管理,著力改善城鎮環境
巴東境內有長江和清江兩大流域,在謀求地方發展過程中,縣委、縣人民政府立足生態環境保護,培養兩江清水為目標,狠抓節能減排工作,努力保護著一方青山綠水。一是狠抓工業企業節能減排。依靠國家投入帶動民間投資,組織申報實施了恒興肉類食品有限公司的污水治理,正在認真實施義和工業硅節能降耗與治理工程。二是爭上一批環保項目。組織實施了城區營沱污水處理廠,荷花垃圾填埋廠,在東口和官渡口鎮新建垃圾填埋廠;鄉鎮中已實施溪丘灣垃圾填埋廠、污水處理廠;沿渡河垃圾填埋廠、污水處理廠。這些項目較好地保障了庫區沿岸污染物處理。野三關垃圾與污水處理工程正在實施,大支坪垃圾填埋場已完成初步設計。三是推進工業集聚建設。按照一縣雙城布局,一方面鼓勵企業入園,使工業企業集中在開發區,有利基礎設施共享,加強環保設施建設,降低企業節能減排的成本。現在已有20家企業登記入園,其中5家已投產,正在建設的閱山硅公司,采用挪威愛肯公司的環保除塵技術,安裝了先進的除塵環保設施。另一方面加快淘汰小水泥、小酒精等落后工藝。已關閉野三關一條小酒精生產線,對小煤窯實施了綜合整治,關閉整合保留到現在的23家。四是工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一方面保持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8年,全縣工業增加值突破10億元,增速達到125.6%,是2005年工業增加值2.1億元的5倍左右。規模工業企業達到29家。另一方面,2007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86.6%,工業煙類排放達標率達到96.3%,縣城空氣質量保持Ⅰ級,空氣環境質量狀況優良。
(三)努力推進以生態旅游為重點的綜合發展,著力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按照把縣城打造成政治、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標,全縣努力在以旅游為先導的帶動下,全面推進第三產業發展。一是依托良好的旅游資源,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規劃為指導加快旅游產業建設。突出神農溪5A景區創建重點,加快水布埡高壩景區4A創建,著手小神農架的旅游開發,以旅游產業開發為載體,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依托明山秀水的環境資源,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二是旅游產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出臺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加快招商引資等方面的意見,鼓勵商業貿易、郵電通訊、金融、中介、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引導賓館、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產業發展,2008年全縣旅游接待游客達到81萬人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億元,同比增加19.2%。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巴東人民致力于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為保護、營造良好的庫區生態環境做出了艱苦的努力和無私的奉獻。但由于該縣原本生態環境脆弱,山勢陡峭,土質松散,又歷經兩江四庫建設,水土流失面積大,地質災害隱患多,全縣生態保護與建設任務還相當艱巨。在生態保護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生態補償機制不夠完善,執行起來困難重重等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粗放生產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增大了生態環保壓力
巴東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生產方式粗放,不可避免地存在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現象,這種粗放式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增大了地方生態環保的壓力。一是工程活動的破環。巴東在遷城移民以及國家大型工程建設中,存在有的選址不合理,有的造成道路切坡、爆破震動、土石方開挖等對自然生態的破環現象,極易誘發地質災害。二是農業生產過度開墾。全縣沒有實施退耕還林的地區,仍然存在廣種薄收、亂開濫采現象;農田耕種過程中,濫施化肥,導致土壤板結等造成耕地質量下降問題日趨嚴重;生豬規模化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制約畜牧業集約發展的瓶頸;巴東有全國著名的優質豆科牧草巴東“紅三葉”,草場達10萬畝以上,退化嚴重,閑置破環量大;就地砍伐薪柴代替生活用煤的趨勢又有抬頭。三是工業生產粗效。巴東工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傳統的依靠資源采掘、簡單加工生產行業還占很大部分,所以資源浪費大,利用效益不高,企業實力弱,造成節能減排工作難度大。
(二)體制機制障礙沒有得到根本性突破,制約了生態補償制度實施
一是投融資體制不活。在大規模吸引外來資本,激活民間資本方面,需要更多優惠的政策和適宜的環境;在進一步降低投資商務成本,吸引戰略投資方面尚需從行政審批權力改革,增強縣域經濟發展自由度方面加大力度。二是補償機制細則不清。生態補償牽涉到多方利益主體,操作起來一般較為復雜,執行較為困難,比方說《水土保持法》對水保費的征收在繳納標準、使用范圍及管理方面沒有明確限定,保障征收的力度也不夠;在恢復破壞的地形地貌方面,單純以面積或體積計算,考慮不夠全面,應當增加按破壞程度等方面來要求恢復治理。又比如采礦區除造成踏陷等地質災害的處理外,還應考慮耕地破壞、水資源破壞、水質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的綜合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備用金的征收及使用管理上,征收標準的確定不夠科學,沒有考慮到諸如礦山閉坑后的地質災害延遲現象。三是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實施難度大。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破壞,難以清楚劃定范圍、限定責任。因為一旦成災,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地質條件因素,有降雨因素、有采礦活動等因素,難以清楚界定。
(三)生態補償投入沒有統籌規劃,不利于集中發揮合力優勢
在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生態建設的過程中,存在部門多頭管理、功能交叉現象,而每塊投入又非常有限,且加大了工作成本;另外,地方財政實力有限,主要是靠上級投入,而該種投入又多為物資及直接的生態建設補償,扶持產業發展的比重較低,不能解決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問題。
三、幾點建議
(一)建立長效穩定的生態補償機制
巴東在國家主體功能分區中被劃為限制開發類,為支持國家建設,保護自然生態,巴東各類產業因為受制于生態環境約束,其發展在今后仍會弱于沿海發達地區。但生態資源也應有價,可否對其實行科學評估,予以必要的生態補償,以保障為生態環境做出努力地區能與全國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要求。所以建議國家建立專門負責生態補償的機構,進行統籌規劃,對承擔生態建設地區進行長期扶持。
(二)延續現有生態補償政策
建議對已經實施效果較好的諸如退耕還林、天保工程、小流域治理等生態環保工程追加投入,延長期限,擴大范圍,提高標準,既鞏固現有生態補償政策實施效果,又進一步推動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三)優先實施庫區環保治理工程
巴東縣位于大巴山山脈和武陵山脈云貴高原之間,全縣海拔相對高差大,水網密度大,地形破碎,土壤嚴重石漠化,全縣土地石漠化面積52935hm2,農業人口7.63萬人。過去的石漠化治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形勢依然嚴峻,改善惡劣的自然環境,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任務還很艱巨。巴東在2006年已經就石漠化治理問題編制了《巴東縣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擬爭取投入4.2億元,進行綜合治理,但目前全州僅建始縣在搞試點。為加大保護庫區生態環保力度,對巴東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又是擔負著保護長江這一全國最大淡水資源任務之一的庫區,懇請將此項目優先納入實施。
(四)進一步完善多元投入機制
除開國家財政投入外,建議上級部門做好區域協調,摸索排污費的征收管理制度,以及實行上下游出入境水質斷面考核,建立跨區域的流域環境保護機制;對已有確定的資源補償相關費用征收規定的,要進一步完善征收的標準、繳納方式以及使用管理方面的制度;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生態環保建設;繼續利用好國債資金吸納社會資本實施生態環保項目;繼續完善減免稅費、加速固定資產折舊等制度,鼓勵企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五)探索大型工程建設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
建議對三峽電站這樣一些大型工程從發電量中抽取一定生態補償費用,用于原地區生態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文 郭鴻鵬 劉春霞
日益嚴峻的農業生態環境成為我國環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由于信息不對稱、產權界定困難等原因,以政府強制力為基礎的“命令一控制”治理方案和基于所有權的市場環境主義方案都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出現“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尷尬局面。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把注意力轉移到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生態環境自主治理模式中,其中,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組織載體的自治模式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盡管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成長,但專注于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的農村環保合作社數量極少,且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荷蘭農村環保合作社在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中已經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成為荷蘭農民參與農業環境政策制定的橋梁,重塑了當地農場、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的雙贏。其實踐經驗為我國農村環保合作社的發展及農業生態環境的治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補償支付:環保合作社的政策依據
荷蘭政府為了保護農場草地鳥類和草地植物物種而建立了一種特殊的農業環境方案——與環境產出相關的補償支付,充分調動了農場周圍農民參與農業環境管理規劃的積極性。該方案主要依據農民參與農業環境管理的結果對其進行相應的補償支付,即保護物種越稀缺,產出水平越高,農民得到的補償支付也就越高;相反,如果申請農業環境管理規劃的農民在六年內未達到合同規定的目標,其相應的補償支付將會減少30%。農民申請農業環境管理規劃補貼項目具有嚴格的要求,比如,申請范圍至少覆蓋100公頃土地。荷蘭農民平均農場規模大約為18公頃,因此,申請此項目的農民大多選擇和鄰近者聯合提交申請。與環境管理產出相關的補償支付方案對荷蘭農民并不陌生,該方案最初應用于荷蘭礦物系統環境管理中,即通過分配農民污染配額及未使用配額交易制度,根據每個農場污染水平賦予市場價值。與可交易配額制相比,與環境管理產出相關的補償支付方案應用于農場生物物種的保護存在一些潛在困難。荷蘭農業部仍把該方案融合于環境管理政策中,部分原因是農村環保合作社發揮的關鍵作用。
首先,農村環保合作社在組織社員聯合申請和協調社員活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環保合作社通過影響和改變農民的態度,提供明確可信的選擇信息,詳細解釋農業環境管理規劃條款,幫助社員聯合申請農業環境管理規劃,克服了個人申請中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以此提高了農業環境管理規劃中農民的參與率,并且一定程度上給未參與者施加了壓力。其次,除了聯合申請活動,農村環保合作社在幫助社員接收和重新分配補償支付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荷蘭政府引入了農業環境管理中的組織補貼支付,該補償支付由環保合作社直接接收,且該支付項目中包含了環保合作社的管理成本,從而保障了支付信息公開透明。同時,為了支持組織發展,環保合作社還可以得到額外的補貼。為了保障補償支付在參與農民之間的重新分配公平進行,環保合作社建立了內部重新分配系統比例池,根據參與農民簽訂的環境管理合同,環境管理輸出結果較大的農民將獲得較高比例的支付資金池。另外,參與農民如果未完成合同規定的環境管理目標,其補償支付將會減少。因此,農民非常注重對環境管理結果的實時監控。環保合作社通過直接參與或邀請感興趣的群體參與的方式幫助合作社成員進行監測。為了保障監測結果的準確性,荷蘭環保監測機構每年以5%的比例從聯合申請合同中隨機抽查。
農業部:環保合作社的政府支持
荷蘭農業部并沒有直接參與農村環保合作社的微觀管理。正是由于缺乏中央政府機構的直接參與,才使得荷蘭農村環保合作社遵循不同的發展軌跡。農業部為環保合作社提供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用于合作社初期籌建和開展活動,并承認合作社的管理地位。此外,為了保障農村環保合作社在政府環境政策委員會中的話語權,農業部協助環保合作社成立了一個中間保護組織——荷蘭鄉村生態協會(Natuurli jk PlattelandNeder land,NPN),并給予財政支持。NPN通過介紹需要環境合作社參與的農業環保創新方案提高環保合作社地位,賦予環保合作社聯合申請優先權。環保合作社提出了農業環境政策改革方面的諸多意見,推動了農村發展和農業環境保護,提高了農民參與農業環境管理的積極性,這些積極效應推動了農業部對環保合作社的進一步支持。一方面,合作社參與農業環境管理行政成本較低,從而節約了農業部參與環境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農業部支持發展環保合作社可以更積極有效地傳達農業環境政策,進而影響農民參與環境管理行為。
環保合作社代替農業部角色成為農業環境政策的推行者,為合作社成員提供建議,建立信息獲取渠道,重新定義農民在農業環境管理中的角色,為改善農業環境出謀劃策。農業部為環保合作社發展提供資源支持,成立服務支持部門NPN,吸收合作社實踐經驗,并將其用于農業環境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中。農業部賦予合作社更多的環保任務和環保政策建議權,展示出其對環保合作社的高度信任。
多個參與主體:環保合作社合作伙伴
當前,環保合作社在荷蘭農業環境保護領域享有重要的話語權和組織影響力,這種影響力離不開合作社社員的知識和實際能力,同時也與其他參與主體的積極響應密切相關。這些參與主體主要包括傳統農業利益組織、農業企業、自然環境機構以及科研院校。
最初,傳統農業利益組織在響應環保合作社提議方面是猶豫的,它們擔心自己的農業地位遭到威脅。同時,環保合作社也擔心被卷入專門提高農業生產力為主的行為模式中。然而事實上,環保合作社直接受益于傳統農業利益組織已經建立的溝通渠道;而傳統農業組織的利益實現與環保合作社鼓勵農民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傳統農業組織樂意把這項環保任務交給環保合作社,并建立密切合作關系。農業企業不僅為環保合作社提供資金支持,而且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知識服務,這些信息有助于環境友好型農產品準確找到合適市場。農業的再定位對農業企業無疑很重要,如服務于農業的牲畜飼料制造商已經認識到農業未來規劃的重要性,并對從事這項活動的環保合作社提供資助。事實上,環保合作社已經收到約20家農業企業的資金支持。合作社與環境管理機構的關系因地而異,但尋求與環境機構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的目的是一樣的。以德皮爾環保合作社(Milieu CooperatieDe Peel,MCP)為例,多年來,當地農民與地方環境機構的關系充滿了矛盾。MCP實施的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自然環境保護政策得到了農業部的認可和支持,從而迫使當地環境機構必須沿著環保合作社的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計劃,由以前的矛盾關系轉為合作關系。大學和其他科研機構作為重要的參與主體,為環保合作社提供可靠的專業意見,比如,在制定農業環境規劃方面,瓦格寧根大學與多個環保合作社建立了合作關系。
環境和經濟雙贏:環保合作社的運營結果
農村環保合作社參與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實現了環境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既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又增加了農民收入,減輕了政府監管成本。以伊斯特瑪蘭斯協會(VerenigingEastermar’s Lansdouwe, VEL)和阿赫特卡斯佩倫農業自然和景觀管理協會(Vereniging AgrarischNatuur en LandschapbeheerAchtkarspelen,VANLA)合作社為例,與環境效益有關的兩項主要活動是“環境記錄”和“自然追蹤”。“環境記錄”涉及一系列合作社社員減少環境污染方面的活動,主要包括農業外部投入減少和內部資源有效利用策略。“自然追蹤”項目主要包括合作社社員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景觀管理方面的活動。“環境記錄”項目顯示,與地區平均水平相比,VEL和VANLA合作社社員土地氮流失處于較低水平,表明環保合作社可以有效管理現代農業生產活動,并與當地生態承載力相適應。“自然追蹤”項目顯示,當地自然景觀管理項目參與率明顯提高,保護邊界明顯延伸。當前,在保護農場草地鳥類和草地植物物種項目中,農場社員把保護邊界延伸到了270公頃,事實上,達到80公頃的保護規模就可得到相應的補償支付。毫無疑問,環保合作社已對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項目的范圍和質量產生了積極影響。
交易成本低和額外收益是農民加入環保合作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荷蘭政府為了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給予環境保護質量較好的合作社社員貸款利率優惠政策,同時該政策也鼓勵了非合作社社員的積極加入。此外,環保合作社的組織機構便于社員采取新的農村發展方案,從而實現新的農業收入,這方面在自然景觀管理方案中最為明顯。VEL和VANLA合作社社員,關于自然景觀管理的補償支付平均為5500歐元。有些合作社社員通過發展有機農業和農業旅游項目增加收入。另外,合作社幫助社員簡化項目操作中不必要的程序,減少社員了解官方環境規劃方面的支出,降低了交易成本。與一般政策框架相比,基于農民和政府信任關系組建的環保合作社還減少了政府監控成本。環保合作社聯合其他參與主體制定的適用于本地區的低外部投入方案,既減輕了環境負荷,又增加了農業收入。研究表明,相關成本減少約為每公頃135歐元,一個30公頃的農場意味著每年額外收益達4000歐元。
對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啟示
我國農村環境治理中存在著“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現象,因此,不能將單一的政府或者市場視為治理農村環境的靈丹妙藥,需要特殊力量或者制度來解決。隨著奧斯特羅姆自治理論與制度分析框架的出現,不少學者紛紛提出需要實行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治理農村環境問題。荷蘭的農村環保合作社正是這樣一種農業環境自治組織,它的成功經驗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村環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我國要積極借鑒荷蘭成功經驗,從以下方面努力,充分調動農村環保合作社解決農村內源性污染的積極性。
實施補償激勵措施調動環保合作社積極性
隨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不斷深入,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農村環境問題,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但未能調動農民的環保積極性,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補償激勵措施。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分布廣、來源分散的特點決定了實施污染治理補償措施的困難。因此,我國要借鑒荷蘭補償支付經驗,實施與環境管理產出相關的補償支付方案,調動農民的環保積極性。以環保合作社為監管主體,對實施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行為和環境管理輸出結果較大的合作社成員給予補償獎勵;對未完成合同規定的環境管理目標的成員,減少其補償支付。環保合作社要積極幫助社員聯合申請環保項目,設立補償支付重新分配比例池,確保重新分配公平合理。此外,對于合作社中環境保護質量較好的社員給予貸款利率優惠政策,鼓勵非合作社農戶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轉變政府環保角色發揮環保合作社主要作用
一直以來,在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實踐中較多地強調了政府的主體作用,實施的是“自上而下”的環保政策,盡管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環保效果甚微。以農作物秸稈燃燒為例,每年秋收季節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村秸稈燃燒問題,派遣基層人員駐村蹲點,但仍然避免不了秸稈燃燒的局面。因此,政府要轉變“一手抓”的環保角色,借鑒荷蘭經驗,賦予合作社更多的環保任務和環保政策建議權,充分發揮環保合作社的主體作用,為環保合作社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并保障農村環保合作社在政府環境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此外,政府環保部門應以一定的比例對環保合作社的環保效果進行抽樣檢測,避免農村環保監管“真空”出現。
1.1環境監測
通過現代環境監測技術對各種環境問題進行監控,實現對環保現狀的合理分析,幫助企業等單位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環境監測是否全面合理,關系到后續環境執法效率的實際。從工程開展的各個階段的時間角度,環境監測的主要工作內容如下:(1)施工過程中對其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監測;(2)竣工后對進行的終結性驗收環節的環境監測等。
1.2環境影響評價
我國目前在一些大型工程施工之前、施工之中和竣工后都實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方式。通過工程對當地環境影響因素的分析、預測和評估,為工程開展提出環保建議,讓相關工程負責人能夠事先制定環境問題的解決預案。按照環境影響評價的方式,可以把這種評價分為三個層次:環境影響評價,環境預測評價和環境跟蹤評價。
2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的關系
在我國制定的環境保護制度中,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都是圍繞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重要制度,能夠為我國生態社會建設提供相關科學數據的支持。
2.1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
對所有的建設項目進行環保評價過程中,都要進行嚴格的環境監測。環境監測為下面的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實驗數據的支撐。因此,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在具體的環保工作中,一般是先要對在建或者規劃設計的項目進行環境分析,考察當地是否具備施工的環境條件,而后對工程開展中對當地環境帶來的新的影響進行實時的監測,嚴格監控工程對當地環境帶來的環境承載壓力。這些是我國做好環境監測工作的必須要重視的重要方面,這樣才能夠為獲得準確的環保監測數據,指導工程項目的順利開展。
2.2環境監測在環境評價中的監督功能
環境監測本身在環境評價中還具有極強的監督功能。工程項目進行過程中,通過環境監測可以為環境評價提供有效數據,開展扎實地環境評價工作。而后續地環境監測還可以對各種環境評價結果的踐行進行不斷的監督,讓施工方認識到自己施工中帶來的各種環境問題,進而讓他們時刻樹立環保建設的理念。竣工后,該工程是否引來當地環境的惡化,如水質降低、空氣污染和噪聲污染是否出現等問題,需要后續環境監測工作的追蹤,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監測數據的證明。
2.3環境監測貫穿于整個環境評價體系
環境監測工作貫穿于整個環境評價過程的始終。簡言之,環境監測是最終做好環境評價的堅實的基礎。在一個具體的工程項目開展過程中,環保部門首先要對該項目的施工地進行環境承受能力的監測,如果發現工程開展給當地環境帶來重大影響,就可以在工程開始之前就叫停工程。而對環境本地檢測合格的工程,在開展后要不斷進行相關細節項目的環保驗收,即實現各個環節、各個階段都能夠做到統一環保標準。因此,環境評價要想真正做出實效,必須要重視環境監測工作。
2.4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2.4.1環境監測有時會設計項目施工單位的經濟利益,因此環保部門開展各種環境監測中,經常會受到一些客觀和主觀因素的阻撓,最終導致監測數據失真,監測質量不高。因此,筆者建議在進行環境監測工作中,相關環保部門必須要制定規范化的管理體制,制定嚴格的監測體系和監測手段。對待環境檢測中出現的各種人為或者客觀的阻撓現象,要實現制定嚴格的應對預案,這樣才能夠真正提供完善有序的環境監測數據。
1.1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和建設項目的實施,有效緩解了人畜數量分布與自然生態承載力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通過減畜和休牧育草、劃區輪牧、草原生態保護補獎等措施,使生態系統結構逐漸趨于合理,水源涵養功能不斷增強,草地退化態勢得到明顯遏制。
1.2 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通過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尤其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海南州共新建城鎮移民社區和安置點21個,安置生態移民3244戶15926人,解決了3747人4.12萬頭只牲畜的安全飲水問題,實現了戶戶通電、通有線電視目標,推動了全州城鎮化建設進程。農牧區水、電、路,廣播電視、電話、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健全,教育、醫療條件等不斷優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1.3 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隨著城鎮人口增加,社會消費增長、餐飲服務業、商貿流通以及房地產、建筑等市場都有了新的發展,就業創收渠道不斷拓寬,項目區群眾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數量持續增加。
1.4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隨著生態移民的搬遷,對海南州畜牧業發展帶來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遷出地緩解了人口數量、分布與自然生態承載力之間的矛盾,牧區草場得以休養生息,群眾的生產經營方式得到轉變,特別對牧區實施減畜禁牧、休牧育草、劃區輪牧、舍飼或半舍飼圈養項目提供了條件,促進了草原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對遷入地的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促進作用,通過逐步統籌協調草產業、舍飼圈養業和加工業之間的關系,為實施生態畜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1.5 農牧民思想觀念逐步轉變。通過多年的宣傳教育和引導,農牧民群眾思想觀念逐步改變,生產經營、生產生活方式有了明顯轉變。廣大牧民群眾從傳統的游牧方式開始向定居轉變,由單一的靠天養畜向建設養畜轉變,由粗放畜牧業向生態畜牧業轉變,為實施大規模的生態移民和勞務輸出奠定了基礎。
2 海南州藏區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 生態建設任務艱巨。海南州平均海拔3200米,氣候寒冷干燥、干旱少雨,全州土地沙漠化面積達190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8.7%;退化草場面積達3318.9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65.2%,其中塔拉灘、木格灘、切吉灘退化草場面積達963.11萬畝,每年進入龍羊庫區的泥沙量達3131萬噸。同時水資源逐年減少,許多湖泊干枯,斷流的河流占全部河流的40%以上。嚴峻的生態環境不僅嚴重影響著全州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對黃河中下游的生態安全構成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任務繁重而艱巨。
2.2 后續產業較為缺乏。隨著三江源生態移民、禁牧搬遷等項目的實施,全州近1.6萬農牧民成為生態移民,基本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生活成本大幅提高,消費支出明顯加大,加之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尚未徹底轉變,產業水平低,增長方式粗放,后續產業培育難度大,直接影響到生態保護建設和生態移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
2.3 資金投入有限,尚需加大力度。由于自然環境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導致部分生態建設項目成本偏高,加之地方財力有限,無力拿出更多資金支持生態建設,制約了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由于地處偏遠,群眾環保素質普遍不高,環保意識普遍較差,加之環保設施緊缺,農牧區還存在一定的臟亂差現象,尚需加大整治力度。
2.4 生態保護意識薄弱。一些干部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的思想根深蒂固,沒有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雖然強調要科學發展、綠色發展,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經濟優先、增長至上,“口頭環保”的現象。一些地區、部門和單位對沒有考核指標要求的環保審批、環保核查等基礎性工作重視不夠,一些環保政策還沒有完全執行到位等。
3 進一步抓好藏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建議
3.1 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態保護長效機制。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的建立不僅僅依靠建設,更重要的在于管理,加大草原監管,健全草原監理機構,建立草原保護與利用制度和規范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是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落實工作的關鍵環節。因此,建議加快建立以中央財政為主的草原保護與利用制度和規范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對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農牧民生產生活、基本公共服務等進行補償,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1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更加的突出。智慧環保通過合理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各項環境數據進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和處理,有助于環境數據的研發使用,能強化對環境的管理。智慧環保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運用,有助于不斷的完善環保相關管理制度,有助于節省能源、資源,促使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
2智慧環保對于生態城市建設的促進作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建設和城市生活、生產所造成的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更加的突出,環境保護的壓力更大,需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要推動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傳統的以人工為主的環保防控治理體系已經不太適應現代環保監管的需求,需要相關的政府部門不斷的創新環保防控、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政府部門也逐漸的將其運用到環境管理當中,構建城市智慧環保系統[1]。
2.1有助于強化生態城市建設
智慧環保通過科學的運用物聯網技術、GIS技術等手段,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環境監測的數據和信息,然后利用云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對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和處理,深入的挖掘各類環境保護數據信息的價值,通過利用虛擬化等技術進行模型化分析,促使對環境污染狀況、環境質量狀況、環境變化趨勢、影響環境的潛在因素和潛在威脅等有更加全面的、準確地了解,從而為環境保護決策和科學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促使采用的環保措施更加的合理。而且,還可以在環境危機發生之前,對各種傳感器所采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實時監測環境變化趨勢,對有可能出現的環境危機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范,降低環境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此外,在環境危機發生后,智慧環保可以更快的分析造成環境危機的原因、危機的現狀、發展趨勢,方便及時的、快速的處理好環境危機事件。
2.2對城市生態狀況進行相關的科研工作
一方面,科研部門利用智慧環保可以更加全面地、更加系統化地、動態地、及時地獲取所需要的第一手相關數據和信息,為相關科研工作提供全面的、準確地數據依據。通過利用智慧環保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由于信息收集過程受到的限制條件和主觀因素等的影響相對比較小,能確保收集到的信息更加的準確,能有效的減少調查結果偏差。另一方面,通過合理的利用智慧環保的數據分析系統,利用各種模型分析和預測環境發展的趨勢,能更加科學的預測生態環境變化的趨勢,方便制定合理的措施,加強生態環境管理。
2.3更好地為人們的生活服務
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對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減少環境的污染,提高環境的整體質量,有助于確保民眾的健康。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更高。民眾通過利用智慧環保云平臺、官方網站、環保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環保方面的信息和資訊,了解城市生態建設的情況。民眾也可以反饋身邊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方面的問題,表達自身的需求,提供科學合理的對策和建議等,共同參與到城市生態建設當中。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強環保意識、節能減排的意識等[2]。
2.4更好地為生態產業發展服務
智慧環保可以為生態園區的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的相關調查和研究活動提供更加全面的、更加客觀的數據信息,科學合理的構建生態建設的模型,并不斷的修正、不斷的完善相關的信息數據。通過真實的、直觀的模擬現實情景,對生態產業進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分析其是否科學合理、分析其可行性等。通過不斷的調整,通過合理的利用智慧環保云計算平臺等信息化系統,實現各項數據資源的共享,促使生態產業園區內的各產業更加合理的配合、更加的協調,進而推動生態產業的發展,增加生態工業園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更好的發揮智慧環保對生態城市建設的促進作用的措施
3.1智慧環保的建設要有高定位
智慧環保需要不斷的創新和升級原有的數字環保系統,通過科學合理的利用智慧城市云計算平臺等信息化系統促使全社會參與到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城市生態建設當中,其作為一項綜合性的、長效性的事情開展。智慧環保建設、相關的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數據庫的構建需要與智慧城市建設相一致,要嚴格的依照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標準進行。要強化智慧環保與智慧城市其他的模塊間的信息交流,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程度,確保交流和溝通更加的順暢,從而更好的為城市生態建設服務。要努力的構建更加開放的、更加系統的、更加現代化、信息化的智慧環保系統,更好地發揮其在城市生態建設當中的促進作用。
3.2設立統一的標準進行環境管理
智慧環保利用大數據、云計算、GIS等信息技術分析和挖掘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信息資源,準確的反應城市生態建設的狀況和發展變化的趨勢,促使所制定的生態管理方面的相關政策更加的科學,輔助城市生態建設,不斷的提高環境管理的水平,提高環保的工作效率。在智慧環保系統建設的時候,需要有效的將信息化的建設和傳統的人管理有效的結合,要設立統一的標準進行管理,規范全國范圍內的智慧環保的建設、實施和運營、維護,促使各項資源信息在全國范圍內有效的利用,更好的為城市生態建設服務,更好地完成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生態建設的目標。
3.3強化人才隊伍的建設
(一)生態市建設進展良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和責任落實。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生態市建設的意見》。二是科學編制生態市縣規劃。市政府批準實施《臨沂生態市建設規劃》。各生態縣區建設規劃全部編制完成,并通過了省、市組織的專家論證,經各縣區人大審議通過、頒布實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態市建設重點工作。抓住循環經濟、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三大重點領域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個關鍵環節。臨沂市被列為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市。四是積極推進生態縣區建設。對全市各生態縣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度,初步制定了生態縣區創建計劃,并上報生態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確定蘭山區率先建設生態區,羅莊、莒南、郯城等多個縣區爭取生態縣創建先進縣。五是圍繞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加強各項生態工作。六是加快*—*生態省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各項工作完成。對責任書各項指標進行認真分析梳理,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對生態市建設縣區長目標責任書進行了督導落實。
(二)積極準備生態示范區驗收工作。組織各縣區環保局分管局長、科長去日照、章丘等地學習生態示范區創建先進經驗。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考核驗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臨沂市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實施方案》和《臨沂市各縣區生態示范區建設驗收資料準備方案指導意見》。
(三)快速推進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活動。一是全面編制鄉鎮環境規劃。環境規劃堅持以人為本,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現循環經濟理念,因鎮制宜,根據各鄉鎮發展定位,緊緊抓住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規劃措施。各鄉鎮根據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人口數量以及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將鎮域經濟規劃和環境保護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促進鄉鎮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加強對環境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對不符合環境規劃、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工程和項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編制62個鄉鎮環境規劃,并全部通過論證,經縣區人大或縣區政府批準實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強資金扶持。環境優美鄉鎮等生態創建活動,應作為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項目。市環保局對創建環境優美鄉鎮進行資金扶持。對獲得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稱號的,市局獎勵每個鄉鎮2萬元;獲得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稱號的,市局獎勵5萬元。三是落實責任。為加快我市環境優美鄉鎮建設,臨沂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年度環境優美鄉鎮創建計劃,并組織部分鄉鎮及縣局去青島學習創建經驗,*年上報沂水鎮、郯城鎮創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上報61個鄉鎮創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進。為深入推進生態市、生態縣建設,市環保局結合臨沂實際,*年制定了《市級環境優美鄉鎮考核驗收規定》,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創建市級環境優美鄉鎮活動。目前,全市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作,已形成市級、省級、國家級“整體規劃、梯次推進”的良好格局。
(四)積極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創建工作向村莊延伸,使村莊成為生態系列創建活動的基本單元,生態市、生態縣、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作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農村廣泛開展了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以“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實、環境良好”為主要創建內容,由各級文明辦和農業、環保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并提出了全市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的目標:到*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達到文明生態村標準;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達到文明生態村標準;力爭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態村。創建以來,全市涌現出一大批文明生態村先進典型。*年4月,在臨沭縣召開了全市文明生態村建設工作現場會,創建活動全面鋪開。目前,全市文明生態村已建設規劃538個,基本建成201個文明生態村。
文明生態村建設中,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以創模為促進,以建設生態示范區為主體,以創建環境優美鄉鎮為拉動,以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為主要內容,因地制宜,確定了平原、山區、丘陵等不同類型的典型范例進行總結推廣,按照好、中、差劃分為三個層次制定了不同創建標準,實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糞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凈化、綠化、美化、亮化)為重點的環境整治工程,開展了以“六通九有”(通電、通自來水、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電話、通有線電視、有村莊規劃、有管理制度、有專管人員、有文體活動場所及活動器材、有文藝隊伍、有圖書閱覽室和小康電子書屋、有宣傳欄、閱報欄、村務公開欄、有村民學校、有衛生室)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氣池建造與改圈、改廁、改廚、改水,開發利用太陽能等新型清潔能源)為中心的生態家園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態家園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態經濟型等不同類型的文明生態村,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五)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是圍繞新農村建設,全面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下發了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通知,沂水縣被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為全國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試點。二是認真準備土壤污染防治調查基礎工作。成立了臨沂市環境保護局土壤污染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初步摸清并上報了全市土壤污染調點對象基本情況。三是加強好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節,市政府分別下發了做好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據對國家環保總局利用風云一號等氣象衛星對全國主要麥收地區的焚燒作物秸稈火點進行監測的結果統計,夏收季節全國共計火點2982個,其中山東省430個,臨沂市22個,占全省的5%。
(六)加強自然生態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在全市開展了自然保護區專項執法檢查。建成了莒南馬鬐山、臨沭蒼馬山2個市級自然保護區,協調各方積極進行蒙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蒙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已編制完成。積極開展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庫等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已編制完成初稿。開展省級生態示范旅游區創建工作,與市旅游局聯合轉發了省旅游局、環保局開展創建省級生態示范旅游區的文件,上報蒙山風景區等創建省級生態示范旅游區。
二、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保護工作缺乏具體的規范和有關制度的支撐。生態保護職責難以真正落實,環保部門在生態保護方面責任大、權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則性規定,面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環保部門無法可依,缺乏相應的處罰依據和處罰標準。
(二)嚴峻環境污染形勢下,現實中生態保護很難與污染防治并重。當前污染防治任務異常繁重,環保系統內難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態保護。另外,圍繞怎樣促進污染防治,生態保護還沒有找到明確的、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點。
(三)生態市建設投融資渠道不暢,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融資機制尚未健全。生態保護與建設,必須有資金支持,有明確的政策,有順暢的渠道。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態保護與建設管理體系需要進一步理順。生態保護工作,單純環保部門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別的部門負責,有的還重復。比如,環保部門的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與農業部門的生態家園富民行動類似;發展有機食品、沼氣工程等農業部門更具有優勢,要人有人,要錢有錢;等等。
(五)生態保護自身的制約性,反過來也制約了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比如自然保護區建設,自然保護區按規定絕對不能隨意開發,《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處分暫行規定》也特別明確的針對在自然保護區違規旅游等提出了處分規定,另外還需經費維持,已建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資金非常緊張。有的部門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是花錢買“套”,積極性不高。
(六)縣級環保局生態管理隊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訓,開展生態保護工作少,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
三、*年主要工作
指導思想:認真貫徹國務院《決定》和省局部署,學習兄弟市先進經驗,以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為抓手,以創建生態示范區為中心,健全組織和資金保障,加強各類生態示范創建,突出抓好農村環境保護、自然生態保護,務求實效,使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較大進展。
(一)做好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驗收工作。原先計劃*年9月全市包括12縣區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各項前期工作均已開展。通過認真落實《臨沂市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實施方案》和《臨沂市各縣區生態示范區建設驗收資料準備方案指導意見》,計劃*年全市整體分別通過省局預驗和國家總局驗收,率先建成全國人口最多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二)繼續推進生態市、縣區建設。進一步加強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努力形成齊抓共管、分工協作、責任明確、有序推進的工作格局。定期召開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會議和聯絡員會議。建立生態市建設考核獎懲機制。加強各縣區、各有關部門生態市建設任務調度。計劃*年蘭山區率先建成生態區。
(三)積極創建環境優美鄉鎮。計劃*年建成10個國家級、30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落實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獎勵2萬元,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獎勵5萬元,鼓勵各縣區也出臺相應獎勵政策。加快鄉鎮環境規劃編制和評審工作,精心準備申報材料。配合市文明辦、農業局搞好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
(四)加快實施生態省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年是實施生態省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的最后一年,確保我市責任書考核成績能確保合格,并能進入生態市建設先進市考核B組前三名,取得生態市建設先進市稱號。同時制定《生態市建設縣區長目標責任書(*—*)考核辦法》,做好生態市建設縣區長目標責任書的督導落實和檢查考核。
(五)認真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結合國家、省要求,制定并組織實施全市《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加強農村生態保護。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積極創建有機食品基地,推廣有機食品認證。加強規模化禽畜養殖業污染防治,開展對規模化禽畜養殖業的污染防治進行監督檢查,創建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強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繼續開展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農用化學品環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認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調查工作。根據國家總局、省局規定,在全市范圍內系統地開展土壤現狀調查,分析重金屬、農藥殘留、有機污染物等項目及土壤理化性質,通過開展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狀況,闡明區域土壤污染的特征,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環境質量監督管理體系,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礎數據和信息。
(七)加強自然保護區與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建成蒙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和3個市級自然保護區,建成沭河源頭區、云蒙湖、跋山水庫飲用水源地3個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和3個市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重點資源開發及旅游資源生態保護,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生態保護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八)建立生態市建設財政支持制度。協調市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生態市建設事項,爭取制定生態市、縣區建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落實財政設立專項資金。開展全市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云蒙湖飲用水源地生態補償為試點,爭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間的生態資源補償機制。
(九)開展生態環境狀況評價。依據國家環保總局最近于*年5月1日實施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開展全市及各縣區生態環境現狀及動態趨勢的年度綜合評價。
四、建議
中圖分類號:X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6-0084-03
1 引言
完善環境保護能力建設是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環境保護目標的重要保障。環境保護能力是一個主體本身所具備的達到環境保護目標所應當具備的能力,是實現環保目標所應具備的物質及智力、能力要素的總和,從大的方面來說,包括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能力、環境執政能力、環境管理支撐能力三大方面[1]。本研究側重為狹義的環境保護能力與制度建設,針對環境執政能力,環境管理支撐能力做重點研究,主要涉及環境執法能力建設,環境協調能力建設,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環境危機應急能力建設,信息獲取能力建設,資金保障能力建設,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通過對鄭州市環境能力各個方面現狀情況進行梳理,對比上位政策要求,參考先進地區環境能力提升經驗,提出鄭州市環境保護能力提升的對策建議。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查閱文獻、比較研究、描述性研究、實地調研及咨詢專家等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檢索相關研究文獻、國家政策文件和政府系統內部有關工作數據資料等,為研究提供理論和基礎資料方面的支撐。
(2)比較研究法。通過與國內外先進城市環境管理情況進行比較,分析鄭州市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存在的不足,借鑒先進的環境保護管理成功經驗,結合鄭州市的實際情況,研究環境保護能力提升對策建議。
(3)描述性研究法。對鄭州市現有的環境保護管理方面的問題、短板及環保能力提升的對策建議等進行敘述。
(4)實地調研和專家咨詢法。對鄭州市環境保護監測、監察、宣傳教育、人才配備、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座談,并在研究過程中進行研討、咨詢相關專家。
3 存在的問題
3.1 以常規監測能力建設為主,新型環境問題監測能力有限
與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相比,鄭州市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環境監測站監測儀器及人員配備均側重在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方面的監測,針對聲環境、土壤、地下水等新領域的環境問題監測能力有限,監測網絡覆蓋范圍和要素不夠全面,一些涉及重大民生和前瞻性的問題包括揮發性有機物、生物毒性、水生生物、生態監測等領域的應對能力不足。
3.2 環境監測綜合運用力度不夠
環境監測數據應用效果有限。目前鄭州市環境監測存在數據的分析、評價不足,面對大量的監測數據,仍缺乏系統的分類研究整理,監測部門只是將監測結果上報管理部門,忽視了監測數據的加工整理和開發利用。在環境質量監測報告中,污染源評價與水質評價相脫離,造成對區域環境質量的變化解釋不清,找不出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總體來說,監測數據未能充分應用到環境管理工作之中,監測技術支撐功能未得以充分展現。
3.3 現行環境監測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
鄭州市多年來監測系統一直是重技術、輕管理。縱向看,下轄各縣(市)、區的環境監測部門作用未發揮,大量的工作積存到市級,未將壓力合理傳導,導致工作任務排布不均,一定程度影響了工作質量和效率。橫向看,監測部門與其他部門良性互動不足,監測、污防、監察、應急等單位聯動機制不健全,部門職責不夠明確,契合度不高。
3.4 信息管理能力不足
信息管理體制建設相對滯后。鄭州市環保局及各縣(市)區環保局目前未設置專門的信息管理機構,信息機構建設有待加強,信息數據缺乏整合及共享。環境監測、監察、應急、信息、統計、科技、宣教等領域在系統集成、信息共享等方面尚不能滿足協同配合的需要。
3.5 環境風險管理機制尚不健全
鄭州市環境風險防控體系仍不完善。基層政府對環境風險認識不到位,重處置輕預防。企業環境風險防范意識不強、主體責任落實不夠、隱患排查不深入不徹底等情況仍較普遍。環境應急壓力向下及各部門之間傳導不夠,部門聯動力度不足。對全市污染源、揚塵、危險品和易燃易爆品的檢查與相關部門結合不夠,情況掌握不全、不細,工作存在盲點和漏洞。公眾對固體廢物潛在的危害認識不足,尚未形成公眾參與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
3.6 資金與技術投入有限
環境監測、監察等環境能力建設的成果體現在儀器設備持續運行并發揮效益,有賴于后續運行維護和經費保障[2]。
隨著環境監管指標與內容的擴展,儀器設備更新、消耗等運行經費不足,造成環境監管日常工作開展受限。另外,鄭州市科研工作較為薄弱,“十二五”期間,市本級沒有設立科研經費,沒有獨立組織開展科研立項及研究工作,科研服務管理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3.7 宣教能力不能滿足新時期環境宣傳需求
鄭州市目前宣教能力的現狀遠不能滿足環境宣教社會化的要求。公眾對環保知識和環境信息公開的需求日趨增強,形式單一、內容簡單的傳統宣傳模式已很難滿足公眾的需求,環保各級宣教人員專業知識、宣傳策劃及設計等專業技能欠缺,目前的宣傳教育活動多停留在內容單一、形勢老舊的層面。
3.8 缺乏c其他部門的協同管理
鄭州市目前存在環境監測站與水利部門、農業部門的監測站點業務交叉重復、權責不明的現象。例如針對地表水的水質監測,鄭州市環保局每年都有指定性任務,而水利部門每年也對江河水質開展水文、水質監測;土壤污染調查及土壤監測工作,環境監測站和農業部門的土肥站都在進行,監測項目大同小異,造成了監測資源的浪費。
4 需求分析
隨著國家“氣十條”、“水十條”的實施,環評制度改革的開展,企業排污許可證等環保政策的實行,公眾環境權益的空前高漲,環境法律法規基礎日益完善,環境管理工作將面臨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勢,在管理上從嚴從緊將成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
另外,隨著《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印發,對解決現行以塊為主的地方環保管理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具體指導性意見,河南省作為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省份,省、市、縣三級環境監測監察機構從管理體制、隊伍建設等方面面臨重新梳理的問題,鄭州市目前的環境能力水平已不能滿足需求,市級及縣(區)級環境監測、監察等工作的開展有待調整。
5 對策與建議
5.1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1)進一步完善空氣質量監測。以PM2.5監測為重點,加強灰霾、VOCs、臭氧、溫室氣體、揚塵監測能力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具有本地區特色的監測工作,探索針對建筑工地、建筑垃圾運輸車輛的大氣污染量化監測,安裝工地移動揚塵監測系統,開展針對建筑施工產生的大氣污染源的規律性監測工作。
(2)根據鄭州市調整后的噪聲功能區域劃分結果,開展聲環境監測點位調整工作,重新進行噪聲環境監測網絡劃分,協同交通局調整道路噪音監測點位。
(3)規范土壤環境監測。按照《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要求,設定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實現縣(市)、區土壤監測點位的全覆蓋。普及土壤監測技術,提升環境監測站土壤監測能力。開展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工作,將目前的例行監測試點工作轉為常規例行監測并實現業務化運行。
5.2 加強環境執法能力
(1)應加強對重點環境問題的執法監管,加大環境敏感區域執法力度。加大對南水北調沿線、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區域環境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高度關注群眾反復投訴的重點和敏感環境問題,立足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2)著力將環境監測與環境執法聯動起來,依法履行對排污單位的環境監管職責,依托污染源監測開展監管執法,建立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動快速響應機制,根據污染物排放和自動報警信息,實施現場同步監測與執法;加大監測質量核查巡查力度,嚴肅查處故意違反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行為。
(3)全面提升移動執法水平。以移動執法系統和電子執法平臺為依托,健全環境保護執法規范化體系,通過督查、稽查,督促市、縣(區)兩級環境監察部門將執法規范落實到日常工作。加強移動執法系統與其他系統的互聯互通,提高數據的使用率,并形成協同效應。
5.3 加大環保宣傳力度
可通過建立以環保部門為主體,宣傳、教育、新聞、出版、科技、文化等部門以及社會團體和企業廣泛參與的環境宣傳教育網絡的方式,營造一個濃厚的環境保護氛圍[3],引導公眾參與環保宣傳。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微信、舉報熱線、城市管理網格、環境監管網格等平臺,引導公眾自發參與環境監管,約束企業環境行為,主動公開環境管理信息,拓寬環境監管渠道;通過建立多種合作伙伴關系和各種激勵政策,鼓勵利益相關者的廣泛參與,促進民間環保組織的發展,擴寬環境保護宣傳的渠道。
5.4 提升環境科研技術水平
(1)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環保專業技術人才,規范人員管理,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選人用人政策積極向學歷層次高、業務素質強、集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方向上傾斜。
(2)營造環保科研工作氛圍。科學合理的引導創建研究型工作氛圍,解決目前環境管理中存在的科研氛圍不足、科研能力不強、科研成果不多的局面,實施獎勵政策,爭取國家項目,結合鄭州市實際特色做好大氣灰霾研究等相關科研工作。加強從事相關技術人員的交流學習,以市場為導向,定期開展自學自查,學習國際先進的儀器設備廠商及先進實驗室的開發方法,開展學習培訓交流,建立互助、包容、開放、積極向上的學習工作氛圍[4]。
(3)提高環境保護科研實力。改善科研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環境科研基礎裝備水平;培育一批重點環保研究機構,搭建環保科技基礎平臺;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創新。
5.5 加強信息化建設
鄭州市應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強各級信息化工作的人員配備,做好環境信息的標準化建設的準備。優化網絡建設。實現污染源信息化管理,建立污染源動態信息庫和執法人員信息庫,及時更新信息庫中企業等污染源信息,實施動態管理,實現多平臺多終端信息實時共享。疏通環境信息溝通渠道。加強市縣兩級的交流溝通,實現環保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共用,保證環境保護數據的準確性。
5.6 強化環保資金投入與管理
(1)保障政府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上級環保專項資金,把環境保護能力建設作為重要內容,調整支出結構,進一步加大政府環保投入,保證環保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
(2)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推進社會多元主體投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把環保產業逐漸推向市場[5],通過出臺相關政策來吸引社會資本投資。
(3)規范資金監管。各級環保部門要加強監督,保證按規定用途使用資金。推動綠色信貸、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綠色證券等環境經濟政策的有效實施。
5.7 落實垂直管理制度
鄭州市可借助“垂直改革”這一契機,整合資源,梳理體制機制,調整機構制度,減少環保與農業、水利等監測系統業務交叉重疊,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與業務。
研究監測、監察、執法機構重組、工作分配及責任落實問題,在市級環境監測機構上收省級后,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解決市級日常監測工作,特別是應急監測工作的開展問題。
制定縣級政府環境質量責任落實相關制度,解決縣級環保部門作為市級環保部門的派出機構存在責任落實缺口的問題。
研究協調縣級其他部門參與環保工作的辦法,解決由市級統一調配環保執法力量后,如何部署譚力量,提升全市環保執法能力的問題。
充分發揮市級環境監測站作用。在即將實現垂直管理的大背景下,鄭州市監測站要充分發揮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加強對下轄縣(市)、區監測站業務進行指導,完善市級人員管理。
6 結語
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實施和監控的主體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主要是環保部門,而地方政府是進行環境保護的直接主體[6]。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簡單的排放控制和監督問題,而是一系列社會管理、利益調節、技術進步和社會消費習慣引發的綜合性問題,不僅僅是簡單地提高環保職能部門直接的環境管制能力,還要將環保意識植入政府行為,提高鄭州市及下轄各縣(市)區政府間接環保管理能力。因此在進行環境保護管理的過程中,各級地方政府需統籌管理,推進責任體系構建,強化環保職能部門,協同管理各相關部門,明確各方責任,使環境保護成為所有政府部門的自覺行動,充分發揮政府體系綜合環保作用。
參考文獻:
[1]趙細康.廣東省環境保護能力建設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珠江經濟,2007,197(12):61~66.
[2]馮 愷.我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問題與建議[J].環境保護,2013,41(8):44~45.
[3]楊 博.湘西地區政府環境保護能力培育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
重慶市環保局政民互動平臺依托重慶市政府公開信箱平臺,在詳細公布了指南、環境污染問題投訴指南、12369投訴舉報、法規等指南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線上市政府公開信箱、投訴、咨詢建議等網絡窗口,和線下接訪、局長接待等實體窗口聯動,受理了各類咨詢建議、投訴、求助申請、來信來訪等,辦理完成后及時以網上結果反饋、郵件回復、電話、傳真等形式向公眾告知反饋辦理情況,做到了件件有答復,事事有回聲。真正建立起各類案件的線上接收、線下處理和線上反饋機制,實現了對投訴舉報、咨詢建議等各類案件的統一受理、統一分派、統一督辦、統一答復。
集成“雙微”服務,打造永不離線的環保發言人
在網站政民互動建設中積極創新形式,發揮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優勢,將“雙微”功能集成到政民互動平臺中。
建成了全國首個“環保微博廣場”。重慶市環保系統于2011年建立了由市環保局政務微博“重慶環保”和全市40個區縣(自治縣)、經開區環保局政務微博共同組成的重慶環保政務微博廣場,各單位均在新浪網和騰訊網開通政務微博,建成了“1+40”的環保政務微博群,形成了環保輿論場,在網上集聚正能量,打造“永不離線的重慶環保網絡新聞發言人”。“重慶環保”微博緊密圍繞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充分發揮了政務微博在信息、輿論引導、服務民生、互動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截止到今年5月31日,重慶環保政務微博廣場開辦1487天,累計信息7.28萬條,吸引“博粉”261萬。其中重慶市環保局微博及時辦理群眾投訴和咨詢3100余件,網民轉發、評論34萬余次,同網民開展互動交流74萬余次,開展微直播27場,應對突發事件8次。
開通“重慶環保政務微信”,與重慶環保政務微博“雙微合璧”、互為補充,共同打造全方位的環境宣傳互動窗口。截止到今年5月31日,重慶環保政務微信開辦431天,累計信息1700余條,關注網民4400余人,及時辦理群眾投訴和咨詢300余件,信息閱讀量150余萬次,網民轉發30萬余次。通過及時重要環境信息,積極回應網民的環境關切,廣泛開展互動交流,重慶市環保局開通的政務“雙微”已成為公眾網絡問政的新途徑,溝通民意的新橋梁、服務民生的新舉措。
創新服務模式,集人氣近民生
在網站開設在線訪談、視頻報道、網上調查、民意征集等傳統互動欄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大膽創新,以網站、“雙微”為載體,以創設話題、分類傳播等方式,不僅制作了環保網絡直報晚會,還積極開展了微直播、微分享、微競答等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制作了重慶首臺環保網絡直播晚會。在今年六?五世界環境日當天,“點擊六五、環保有法”――2015重慶環保大型多媒體網絡直播晚會在重慶市各大主流網站上首次與市民們見面。晚會時長65分鐘,以生動精彩的環境監管執法案例等方式詮釋了新《環保法》的亮點,以線下網友真人秀方式體驗了12369熱線投訴,機動車尾氣排放檢測、電磁輻射監測、抽煙對環境危害等環保科普常識,此外,還有諸如“孕婦防輻射服管用嗎”等很多市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問題都能在晚會中找到答案,受到了廣大市民朋友的好評。
利用“雙微”平臺開展活動集聚人氣。重慶環保政務微信開通之初,便策劃開展了“關注微信,贏取話費”活動;為共同記錄重慶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情況,啟動了“我眼中的重慶藍”攝影作品征集活動,活動信息吸引網民轉發、評論1萬余次,信息閱讀量達200萬余次;為配合做好新《環保法》實施,啟動了“學好環境保護法,爭做生態文明踐行者――新《環保法》有獎競答”活動,共吸引1.7萬余人參與競答,信息閱讀量達1300萬余次;為共同見證重慶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新變化,運用新媒體加強公眾參與互動,啟動了“發現巴渝美麗鄉村”隨手拍活動,網民轉發評論相關消息7000余次,話題閱讀量達60萬余人次。
主動創設微話題開展微采訪主題宣傳。主動設置“生態文明,美麗重慶”、“重慶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重慶環保世紀行”等微話題,開展微采訪,累計相關信息4000余條,吸引網民轉發、評論5萬余次,信息閱讀量達2000萬余次。
聯動合作,建立互動“同盟軍”
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暢通溝通協調機制等措施,跨部門、跨領域廣泛開展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建立了環保政民互動工作“同盟軍”,形成了工作合力。
深化與網絡媒體的合作。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重慶環保“六件大事”和“五大行動”,以及社會關注熱點和網絡輿情熱點,一方面加強與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站等本地權威媒體聯動,多次舉辦環保局長網絡訪談等媒體宣傳活動,做客重慶市政風行風熱線節目“陽光重慶”等,實現了訪談欄目的回顧、直播、預告和環境重點工作、熱點問題信息的良性互動交流,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還在新華網、中新網、鳳凰網、華龍網、大渝網等知名新聞網站同步開設重點工作專題欄目,主動把環保重點信息介紹好、傳播好、闡釋好,讓公眾從多個渠道更好地了解環保相關政策、舉措。
強化與環保NGO和微博大V的合作。通過邀請參加座談、調研、培訓及活動等方式加強與環保NGO和微博大V的溝通。鼓勵、支持其官方和負責人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與重慶環保政務微博、微信關注互粉,在傳播官方信息的同時引導其有序參與、監督環境保護。圍繞公眾關切的環保問題,形成了以特聘網評員撰寫評論文章,網絡名人、NGO積極發聲,微博大V傳播支持的多維度回應場,構建起環境宣傳、公眾參與工作統一戰線。
生態環境保護直接關系到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進程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有利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有利于企業走上生態文明之路。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指的是改善當前的環境質量,還包括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為人類的生活、企業的發展、產業的升級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企業作為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主體,應主動承擔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社會責任。
一、企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滯后
當前很多企業在發展進程中只重視經濟效益,忽略生態環保工作,一直沿用粗放的生產方式,缺少完整的生態環保意識,導致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工業污染,并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放到生態環境中,直接造成生態環境的水質、空氣以及固體廢物的污染,直接暴漏出企業對資源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不足。
(二)企業產能持續過剩
當前很多傳統的工業企業依舊是過分依賴能源資源,“三高”型企業依舊很多,近年來企業出現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的情況逐漸惡化,從而導致加劇生態環境的破壞。尤其是我國的重工業企業,能耗大,貢獻低,產能過剩現象嚴重,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對生態環境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工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排放不達標且產能的過剩造成資源能源的過度開發等也直接影響到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三)企業“三廢”污染失控
就企業而言,工業“三廢”的處理不當,特別是其中的廢氣還容易造成溫室效應,對生物的多樣性造成危害,同時部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河流的水質富營養化,甚至直接影響到居民的飲用水安全,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健康。“工業三廢”中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若不經妥善處理,如未達到規定的排放標準而排放到環境中,就對環境產生了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和自然資源,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人民健康。
(四)企業發展與環境共生的保障機制尚未建立
當前隨著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的不斷變革,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保障機制尚未建立。在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施行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主體,并不斷建立我國及個地方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標準體系,但是這些標準體系在具體的環境問題中多處被虛置或者扭曲執行,導致很多的生態環境污染或者破壞的的個人或者組織得不到應有的懲處,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
二、企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一是,企業在尋求產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好生態設計和規劃,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的意R,通過出現創新生產污染處理技術,提高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開展區域間的產業合作,發揮各個區域的產業優勢,形成資源利用的綠色生態產業鏈,推動循環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建立資源集約利用、環境安全預警機制,促進企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構建全面的生態環境安全預警與管理體系,完善生態環境突發事故應急指揮系統和生態污染事故處理應急體系,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創新環境管理制度,從不同的層次推進清潔生產工作,定期考核污染嚴重的企業,實施一定的懲罰制度,提高企業環保意識。
(二)發展企業環保產業
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環保產業主要是指在生產進程中,采用清潔的節能技術、生產技術以及在產品的回收、再利用和安置處理上等,對產品從原料到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的全程的綠色呵護,還包括提高企業生產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環境污染的控制以及污染的清理,并不斷提高節能減排方面的處理技術和相配套的服務,鼓勵進行循環生產,對工業生產產生的垃圾及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提高企業的資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型企業對環境的污染。
(三)企業要嚴控“三廢”污染
企業加大環保資金投資力度,更新環保技術設備,加大對治理“三廢”污染的資力度,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質量。針對工業企業產生的工業“三廢”問題的治理,要嚴把技術關,加大企業在環保科技方面的投入,同時對企業“三廢”污染要嚴格制度規范,定期進行檢查,鼓勵發展環保企業,對于設備技術更新緩慢的企業嚴格督促,并制定懲罰措施。依靠科技減少資源能源消耗,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也能減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更新企業生產經營的環保技術設備,同時也可以利用環保技術將生產出的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
(四)完善企業發展與環保共生的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