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46: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師的教研能力,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差異,有的在課堂教學方面比較突出,有的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比較擅長;有的口頭表達能力占優勢;有的書面表達能力較強;有的單科教學能力水平凸顯,有的多科樣樣能把握;有的經驗比較豐富,有的知識比較淵博等等。“一帶二優三鍛煉”不乏為一項照顧教師差異的校本教研的做法。讓每位教師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一帶”就是“老帶新”的做法,由備課組或年級組組長負責,保證每一位新老師在一年內基本掌握本校的教育教學常規,基本的教學方法。“二優”采取“優化組合”做法,由教研組長負責,通過教導處組織協調各學科教師結對子,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三鍛煉”是讓本組的骨干,好苗子在各級各類競賽和評比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華,讓他們在鍛煉中盡快成熟。通過“一帶二優三鍛煉”使不同層次的教師都得到發展,形成一個積極進取、蓬勃發展的教師群體。
二、科研能力的培養
隨著新課程實施的深入。我們有許多課題要進行實驗或專題研究。我們知道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激活,教科研能力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提高。所以教研組是實施校本教研,提高教師科研能力的最好組織形式。以教研組為平臺,以教學實踐中的“教學問題”和“教學沖突”為研究內容,可以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從而可以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實踐中敏于思、善于思,捕捉課堂中發生的一些關鍵的、值得研究的問題,用教學案列的形式描述出來。當教師自我反省難以探求問題存在的原因及對策時,便可以向教研組申請同伴互助。教研組還可以通過互相聽課,來發現彼此習慣性,從未注意的一些問題,作為教研的內容。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是開展教研的基本力量。問題呈現后,教研組要對問題進行診斷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了使研究邁開實質性的步伐,達到既比較圓滿地解決問題,又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教研組應引導教師有針對性地學習文獻資料,或邀請專業人員進行引領等辦法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1培養骨干教師教研能力的重要性
語文是指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部分,文化則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等。語文作為一門學科不僅在知識水平中體現其價值,并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宣揚起到的無形的作用,使學生們在對于不同文化的不同選擇和認識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小學時期正是學生思想啟蒙的萌芽階段,這也就證明小學語文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如此重要。那么,在此基礎上如何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便體現在對于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的教研能力的提高上來。對于教師而言,在新型的課程標準的條件下,教師不僅僅是“傳其道、受其業、解其惑”,更要去成為一名具有創新和探究能力的研究者。只有作為一名研究者,去探究和發現新的教學模式,去勇于嘗試新的東西,我們的教育事業才不會止步不前,會順應著時代的發展要求繼續發展。這一切都體現出對于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的教研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上來。
2小學骨干教師教研能力培養策略
斯騰豪斯認為"如果沒有得到教師這一方面對研究成果的檢驗,那么就很難看到如何能夠改進教學,或如何能夠滿足課程計劃。如果教學要得到重大的改進,就必須形成一種可以使教師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學的研究傳統。影響教師的教研水平的因素也可以分為兩大類:內在的教師參與意愿和外在的培訓水平。
2.1外在優化小學語文骨干教師教研培養策略
2.1.1創新引領,繼承與開發同步,實現教研活動多樣化
素質教育的普及使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靈活學習,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也需要緊跟隨時代的步伐,改變教育方式,實現創新教育。創新教師的培B不僅需要具有優秀的教學能力與品質,而且要求具備創新的人格和教育能力。而創新教師的培養需以教研方法的改革為基本,使每位骨干教師樂意參與到教研活動中,自覺地提高教研能力。實現教研方法多樣化和創新化,需要我們借鑒國外的在職教師的培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同時積極探索創新,形成我國特色的語文骨干教師校驗培養體系。
2.1.2監測與評估教研活動質量
學生的學習好壞通常我們會以成績來衡量,通過與他人對比與教師激勵來引發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教師的培訓活動亦是如此。那么如何測評教研活動確實對教師的教研能力有提高呢?有多大程度的提高呢?這就需要具有教研活動標準指標體系,實現對教研質量的有效監控。該體系應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情意、教學能力、教研能力、創新能力等的檢測。通過對教師教研活動進行評估,促使教師能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中,實現對教師的規范與提升。
2.2內在提升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的教研品質
2.2.1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優化自主學習能力
弗洛伊德曾強調:“人類行為的重要推動力是本能驅力”。在信息技術的飛快發展下,教師已然不是知識的權威,要想獲得立足之地,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居安思危,加強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拓寬知識視野,加強學術地位。活到老,學到老,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應堅決擺脫“一次性教育”的思想觀點,才能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教師形象。當教師具有自主接受學習的動力后,才能更好地接受教研培訓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2.2.2反思是提升教師教研水平的翅膀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波斯納也提出教師的成功來自于:經驗+反思=成長。小學語文教師的工作更多的是對知識進行總結歸納。教師應養成積累教學經驗、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通過不斷反思,教師可以將教學活動背后的理論進行積極的思考,探索出對一系列教學問題的應對辦法,促使教師的教研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2.2.3增強角色認同感,消除抵制心理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從傳統上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自主的學。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積極改變教學方式,而不是不加思考地把原有的研究結論運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克服做研究的懼怕心理,對自身有正確的定位,認識到教師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從小型的研究課題開始,將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看作行動本身,逐步成為研究型教師的一員。
3總結
榜樣的力量是偉大的,而在小學生的眼中教師具有示范性和權威性。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教育局為貫徹“聚焦課改、決戰課堂”、“聚焦人才、成就教師”的教育工作思路,將創新培養機制列為“十一五”期間骨干教師培養工作的重點。骨干教師教研能力的培養機制善不完善,筆者就目前相關現狀提出一些建議,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開展,在不久的將來,小學語文骨干教師能夠真正成為合格的教育教學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本文章為《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機構創新研究》課題編號JJ201400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園本教研的主體是教師,研究的過程是教師的教學實踐。每位教師在專業素質、理論水平、施教能力上各有差異,教師所面臨的施教對象幼兒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因此在實施教學過程中,由于個人和幼兒的差異,教師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和問題,阻礙教育教學工作向縱深推進。為了有效化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園本教研立足教師困惑,以教師普遍遇到的共性問題為落腳點,通過集體學習培訓、集體研討交流、互觀互學等教研形式,集中全體教師的智慧,尋找解決教育教學困惑的途徑,為教師打開思路,從而使教學研究有方向,教育幼兒有方法,獲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從園本教研的研究主體來看,園本教研能讓教師審視自身的教育行為,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
“園本教研”是教師改善自身行為的反思性實踐和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從事的實踐——教學就是研究。因為一方面教師面對著復雜的充滿情感和想像力的不同個體——幼兒,要使教學真正促進每一個幼兒的成長,教學必須是研究;另一方面,教師面臨著復雜的教學情境,如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而這些理念、內容和方法的落實,需要教師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加以研究。因此,研究和實踐合一,開展實踐行為實際上就是教育研究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自我反思、集體研討反思等活動回顧自身的教育行為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標、是否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是否關注到了全體幼兒又兼顧了個體差異等,教師在反思中審視自身的教育行為是否合理,今后該如何改善、如何提高等。教師通過教學實踐的反思活動,來檢驗自己的教學行為,拷問自己的教學思想,提高教學的技藝。
三、從園本教研的研究對象來看,園本教研能夠增進教師對研究對象的深入了解,促進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發展
教師是園本教研的主體,面對的研究對象有幼兒、教材、教育行為等。教師要想對研究對象深入了解和剖析,獲取到有價值的研究信息。首先,從自身方面就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用豐富的知識底蘊做支撐,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使研究不流于形式和表面,而是深入其精髓和內里。同時,教師在做園本教研時,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量化評估等工作,使針對研究對象的研究方向更明朗、更深入,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也會在調查、評估中得到鍛煉。此外,將個人智慧和教研組的群體智慧有機結合,通過開展“一課多研”“同課異構”“教育經驗交流”等活動,教師在參與、教研活動的過程中,對研究對象對能夠做出更細致的分析,使研究對象更清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多樣,由此促進教師研究水平的提升,并逐步成長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
比如,我園在進行“提高教師與家長面對面溝通的能力”這一園本教研課題時,首先針對教師及家長兩方面發放了調查問卷,了解到家長在與教師面對面溝通時更關注教師對家長的態度;教師則會遇到不能很好地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進行溝通等問題,為此,我園對教師進行了《與家長面對面溝通的策略》《與家長溝通用語20條推薦》理論學習,通過理論學習指導教師平時的工作,在與家長溝通時比以前能得心應手,藝術性溝通的能力有所提高。為了更進一步增強園本教研的實效性,我園又組織教研組成員進行了家長工作經驗交流會。還充分發揮家長工作經驗豐富的優勢,召開“家長工作經驗分享會”,使年輕教師學習到他們積累的經驗。
1 引言
交叉學科是指在科學研究中,發生了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間理論的交叉、融合和滲透,形成具有內在邏輯的、獨立的知識體系的學科。交叉學科已經成為當代科學發展的時代特征,是產生創新的沃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1]。
河南工業大學是一所以糧深加工與綜合利用、糧食機械與儲運、糧食經濟為特色,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農學等7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我校的信息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專業,為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而設立的。新專業進一步完善了專業知識結構,加強電子信息基礎、重視外語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研究開發與設計能力的全面培養,為培養高水平和高素質的高級工程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2 交叉融合學習,促進學科發展
2010年4月,河南工業大學首屆教師專業知識交叉融合學習班開班。共設5個系列專業知識講座,涵蓋糧油、土建、信息、經濟等多個方向,由我校相關專業領域教學一線的教授主講。迄今已經開辦多場講座。舉辦學科交叉研討與培訓班,是我校探索教師培養工作新途徑的一次積極嘗試,通過研討和培訓,促進相關專業教師了解不同學科的發展態勢與需要,把基礎理論與自身原有專業知識、學科研究思路相結合,挖掘科研深度,創造高水平教研成果。是我校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讓廣大教師更好地了解不同專業的研究狀況及發展態勢,開闊學術視野,拓展學術思路,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為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搭建良好的平臺。
就電子科學與技術而言,當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本專業內涵,使傳統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如信息學科、材料學科、能源學科、自動化學科和儀器儀表學科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相互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以本校主設專業為例,電子測量技術在糧食檢測、食品加工、倉儲、化工等方面的應用,電子通訊設備在工業生產、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都很值得研究,加強各學科間的溝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交叉融合學科學習班結束后,教師之間的交流很廣泛。信息學院與糧油食品學院、經濟貿易學院、土建學院分別在儀器檢測、圖像處理、數據處理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各學院在講座時,就專業交叉方面、本專業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一一列出,激起廣大教師濃厚的興趣。一系列科研課題相應設立,在學校特色糧油食品方面,分別就地溝油、礦物油電子檢測設備、黃曲霉素檢測及圖像數據處理、糧食儲藏過程蟲害檢測、霉變檢測、糧倉溫度控制等方面成立跨學科課題組。
3 培養創新人才,促進教師學生共同發展
學生只有掌握了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理論基礎,才有可能創新。因此,在進行復合型人才培養時應盡可能通過教學和科研實踐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引導和指導他們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盡可能運用多學科進行綜合研究,開闊他們的視野。教學的過程是各系教師知識綜合、匯流并更新的過程。專題講授是主要的教學形式,并采用“滲透式”的教學方法。而滲透式的方法不講究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它允許跳躍,這是研究前沿學科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結構上側重于本校的特色專業,打破原以學科專業或系所為獨立研究單位的格局,有機地進行學科間的交叉。
在教師制訂課程教學計劃時,要根據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不斷調整各門課程的學時比重,其專業面向不僅要適應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密切相關的行業,也要適應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邊緣或交叉行業,使學生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和交叉學科方面的創新。所以相對寬厚的電子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知識面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其專業面向不僅要適應與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密切相關的行業,也要適應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邊緣或交叉行業。所以,加強基礎是拓寬專業面向的前提。以交叉研究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而創新人才又反過來促進交叉研究的運用。
如何提高創新人才培養,筆者總結幾點建議:
(1)成立團隊,加強團隊合作精神
利用學校學科齊全、以特色學科為依托的特點,在優化學科結構的同時,成立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團隊,建立一批跨學科的研究中心。時代呼喚團隊合作,團隊合作精神在科研中是必須的。創新型人才一定有著強烈的團隊意識和精神,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創新目標的過程是在多學科交叉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優勢條件。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跨專業導師組(導師團隊)來聯合指導一個學生團隊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經,各個學科專業發揮特長,所需各專業資料相對齊全,容易形成完整的科研項目與方向。
(2)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借助信息技術發展交叉學科,改造傳統的理論學科,開拓新的學科領域。導師培訓要制度化和專業化。導師是人才培養之本,一流的師資才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通過專業性培訓不斷強化以培養人才為導向、以項目為手段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同時各學科積極交流人才培養技巧。鼓勵學科交叉團隊建立,建立導師組聯合指導機制。學科交叉成績往往難以立竿見影,團隊攻關更需要經費支持。建立專門基金從財力上支持交叉合作研究,改建導師制度,鼓勵多導師聯合掛名培養綜合創新型人才。
(3)培養人才,促進教師教研雙收
要成立團隊,就要求教師首先刻苦進行創新型學習,全面掌握相關學科動態,主動了解與課題目標相關的知識和信息線索。各高校為此搭建技術、科研平臺,改善研究條件,加快師資隊伍培養,促進學科發展。只有有了堅強的后盾,強健的師資力量,才能更好的豐富學科內容,準確定位研究方向。只有教師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因此,改善研究條件,培養了創新性人才,為學生的就業也創造了條件,同時提高了教師素質,給教師科研創造了基礎和方向。
4 結束語
早在河南工業大學交叉學科班開辦前,我院電子系教師已經成立了電子制作小組,電子檢測儀器研究小組等。小組成員從電子系大三、大四年級學生中選取,采取自愿興趣報名或任課老師舉薦的方式。目前已經完成包括“基于SOPC的智能隔離式安全柵研究”、“基于專家知識農作物培養人工溫室控制系統”、“移動式糧倉測溫裝置”等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學生在做項目過程中鍛煉了能力。相應改革課程和實踐性教學環節已為學生開出。我們將繼續完善前進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努力提高自己,力爭多學科結合,突出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建設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葛朝陽,夏文莉,杜堯舜.關于學科交叉與創新研究的探討[J]. 中國高教研究. 2002年第10期,60-61
互聯網環境是基于信息化設備而存在的,需要在應用中接觸計算機、網絡設施、錄音錄像以及電子顯示、傳輸等多種信息工具,還需要應用一些操作軟件。
互聯網簡單、快速、方便等優勢是基于人對這些設施的有效操控來實現的。所以,需要教師對這些信息化的工具的使用進行系統學習,保證自己教育教研工作能夠適應互聯網條件。
比如教學《沁園春?長沙》,教師需要搜集視頻、圖片和背景資料等信息,并且要對這些資料進行剪輯、修整、制作等等。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學習和掌握哪些知識呢?――網絡信息查找、復制、電子格式轉換、粘貼,視頻格式轉換、剪輯、合成,圖片素材剪裁、修補、去除水印、色彩調整等等,還有PPt課件制作以及課件的播放、控制等等――一次看似簡單的課程準備就需要教師掌握大量的信息化處理知識。
教研工作也是如此,教師需要掌握網絡化教研即時交流工具的使用、視頻錄制和轉播技術、電子教研文件的網絡共享、傳輸以及下載、儲存等等涉及網絡教研的技術知識。
不具備這些知識技術,教育和教研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學會整合網絡資源
互聯網環境下教育教研資源的獲取和應用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和提升,但網絡資源并不一定就能直接應用于教育教研的實踐。那么,就需要教師有能力對網絡資源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整合,使之切實有效地服務于自己的教育或教研工作。
一是要學會網絡資源的取舍。比如,從網絡上查找《鴻門宴》教學相關資料,隨便打開一個信息窗口,動輒就是數以萬字的資源,這些資源并不都是我們教學中所需要的(比如鴻門宴的白話翻譯、英文名、相關人物、出處等等。這些或是教材上有,或是沒有教學價值),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或設計思路對內容進行精簡,如留下《史記》和司馬遷的簡介、相關典故、事件背景、相關成語詩文和一些圖片、影視(電視劇)資料等。還需要對視頻、圖片等進行編輯和裁剪,只留下教學教研需要的部分即可。
二是學會教育教研資源的分析整合。網絡能夠提供大量的教學經驗、教育理論、教學課件等方面的資源,但這些資源并不是可以拿來就用的。教師應學會甄別這些信息的真假與優劣,學會根據自身具體需求和條件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高中語文的課堂導入方法”,從網絡上能夠找到的信息數以萬計――這時就需要教師對這些資源進行個性化的選擇,如語言導入法是不是適合自身特長?情境導入法是不是適用于我要教學或教研的課程?故事法中的故事是否與要教學的內容相匹配?教學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析和整合,網絡資源可能會對教育和教研起到反面的作用。
三、學會網絡共享與存儲
網絡環境下,教育、教研的資料共享和存儲形式與傳統條件有較大的不同,教師只有準確把握并合理應用才能有效促進教育教研技能的提升。
一、培養教育研究能力是提高小學教師素質的關鍵
小學教師是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小學教育也是民族的奠基工程。其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義務教育的質量,也決定著未來人才的培養。
當前,教育改革正向縱深發展,它對包括小學教師在內的全體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水平。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師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怎樣轉化差生;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然而,現狀表明,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還比較欠缺。我曾就“農村小學教師素質問題“對我市“東三鄉鎮”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三個鄉鎮的村小教師不具備教育研究能力者高達49.7%。湖南省小學教師培訓中心就“小學一級教師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在小學一級教師中,城鎮教師欠缺教育研究能力者占37.5%,農村教師占45.16%。這種情況,制約了小學教育的發展,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
二、小學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的構成
對小學教師而言,教育研究能力主要是指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研究能力。這一能力在結構上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一般教研能力。如:運用教育理論改進班主任工作的能力;運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的能力;規劃和組織教研活動的能力;歸納總結教研成果的能力等。
第二層次:較深的成果推廣和經驗總結能力。如:學習借鑒他人經驗的能力;創造性地選用某種教學模式的能力;有效地移植教科研成果的能力;將實踐經驗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并形成具有一定指導性結論的能力;推介自己優秀經驗的能力等。
第三層次:較強的專題研究能力。包括:發現問題并提出課題的能力;擬定個案研究、教育調查、教育實驗等研究方案的能力;分析、評價、處理教育研究材料及得出正確結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措施或建議的能力;撰寫調研報告、實驗報告、研究論文的能力。
這三個層次的能力是逐步發展并培養起來的。只有具備一般的教研能力,才能總結和推廣教育教學經驗和成果,最后達到專題研究的高度。三個層次能力的培養,可根據教師職級而定,如對小學二、三級教師主要應增強教研意識,培養一般的教研能力;對小學一級教師,應著重提高總結推廣經驗和成果的能力;對小學高級教師,應培養和提高他們課題研究能力。各層級的教師,應根據各層次的能力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培養,自我提高;師訓部門也可分層次、分目標地進行培訓,從而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
當然,這三個層次的劃分是相對的。在具體實踐中,個層級教師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和自己的主客觀條件,選擇一個層次、兩個層次或全部層次,作為提高自己研究的發展目標,教研部門和師訓中心也應從實際出發,提出與教師自身發展需要、工作需要相適應的培訓方案。
三、怎樣提高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
怎樣才能提高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已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迫切需要。師范學校、教師進修學校、教師培訓機構以及小學教育教學機構和教師自身都應進一步樹立教研意識,把提高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作為提高教師素質的一個突破口來抓。
從師范學校、教師進修學校和教師培訓機構來說,要讓小學教師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和研究方法,為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打好基礎。教育研究能力是動腦和動手兩種能力的結合,表現為:在動腦的前提下動手、在動手的過程中動腦,動腦和動手都離不開教育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指導。因此,小學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功底,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首先,師范學校應開設教育理論、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教育學科的各門課程是培養教育研究能力必設的基礎課程。師范學校、教師進修學校和教師培訓機構應在開好普通教育學、心理學課程的基礎上,重點開設現代教育理論。重點選講中外著名教育思想、學科教育學、學科教學心理學、小學教學動態以及現代小學教育研究方法等課程,使小學教師了解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國內外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動態;熟悉現代教育教學思想以及學科教育教學的基本思想、理論、方法;懂得并發現常規教學、目標教學、嘗試教學、愉快教學等基本理論和方法。還應了解教育科學研究的一些基礎知識,如:教育研究中發現問題、了解情況、深入思考和實驗證明四個階段的構成程序;熟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驟,如:選題——查閱文獻——初步調查——制定計劃——搜集資料——分析研究——形成結論——撰寫報告(論文)等,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以及調查報告、實驗報告、論文等文體的寫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C6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8―085―02
高等數學教師主要指在高等學校從事非數學專業所開設的數學課程教學的教師。高等數學課程包括微積分、微分方程、線性代數、概率統計等。這些課程都是高等學校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它承載著雙重重任:既要為各個專業的學生學習后繼課程提供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以便他們可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進行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具體地說就是在數學中所得到精神、思想和方法在其他領域里的遷移。所以,高等數學教師的素質應是很高的,他們不同于專業數學教師,后者的教學對象是數學系的學生,而前者的教學對象是各個專業的學生,這就要求高等數學教師必須是通才、全才,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數學功底,還要熟知相應專業的基本知識,否則就難以勝任。
一、高等數學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高等數學教師的素質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基本素質,主要指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的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外語知識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知識。二是數學素質,主要指能勝任高等數學課所需要的數學學科知識,包括教師對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對數學史的了解,對數學的科學價值、人文價值、應用價值的認識,還包括相當的數學解題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這是高等數學教師專業內在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教學素質,通常也叫條件性知識,是指高等數學教師所應具備的綜合的教學實踐能力,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操作能力、教學監控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其中,教學研究能力是較高層次的能力,它是在前者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又反過來指導和服務于前者。本文將重點談教學研究能力。
教學研究是指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學實踐,為了教學實踐的研究,是為解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所遇到或面臨的問題而展開的研究,是源于教師解惑的需要且為了改變教師所面對的教育教學情境而進行的研究。它有兩種基本形式:集體教學研究和個人教學研究。個人教學研究也可稱為自我教學研究。無論哪種形式,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特別的,后者還在于通過研究使教師獲得一種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養成一種反思、追問與探究的生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屬于繼續教育的范疇。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遇到兩個問題。
在高等數學教師人群中,除了一些老教師,大部分教師都有較高的學歷,數學專業水平很高,但這其中的大部分人畢業于理工科大學或綜合性大學,他們未接受過師范教育,從教師這個專業來看,他們存在著先天不足。上崗前的培訓和教師資格證的培訓是倉促的、短暫的,是不能解決大問題的。教學的基本技能、教育理念、教育基本理論、心理學的知識不是在幾天內就可以內化成教師自己的知識,并在實踐中應用的,是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體驗、反復實踐才能成為一個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發揮它的作用的。現在高校普遍反映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差,與這個因素有很大的關系。
我國高校目前沒有完善的教學研究管理體系和教學研究制度。我們知道中小學有完善的教學研究制度和管理體制,區、市、省都有專門的教研部門(如區進修校、市教育學院、省教育學院或教研中心等)各個學科都有專門的教研員負責本學科的教研,層層管理,責任到人。而高校則做不到。即使是高校傳統的教學研究活動,如集體備課、觀摩評課,也是形同虛設,集體備課只是幾個教同一門課的教師在一起把哪些該講的,哪些不該講的劃一劃,統一下習題就完事了;觀摩評課也是如此,聽完了,打打分,唱唱贊歌了事。所以,高校的目前的教學研究活動是只有活動而沒有研究。原本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是可以提升自己、獲得專業成長的,但這種沒有研究的教研活動能有這種效果嗎?
三、提高高校教師研究能力的措施
在目前這種狀態下,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既不能靠高校的繼續教育制度,也不能靠高校的教學研究制度。主要靠教師自身,教師要想得到專業發展,就要提升自身的素質,特別是青年教師,要完成從新手到勝任,再到專家型的教師的轉換,就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把提高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作為一個突破口,使其從起步開始,就將學生者、實踐者、研究者集于一身,這樣可大大縮短適應工作的時間,提前進人勝任階段,并向專家型教師發展。在自我教研中,教師就是研究者,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學中開展自己的研究,發表自己的看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為此,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補上先天不足的營養
這首先要求提高認識,在我們所了解到的人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此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對教學法不屑一顧,更談不上教學研究了,認為講好數學只要懂數學就行了,只要提高數學學歷即可;并認為只要教的時間長了,都會成為好教師的。這顯然對教師職業缺乏專業認識,同時混淆了理論指導與教學實踐經驗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每個高等數學教師,尤其是非師范專業畢業的青年教師都要學習教育理論知識,掌握教學基本技能,研究教學法,補上教師專業上的先天營養不足。而教學研究則是提升自身教育素質的最好途徑。尤其是自我教研,它最能體現行動研究的特色,教育行動研究就是圍繞教師的教育行動展開的,是基于研究問題的解決過程,它的問題都是來源于教師自身的教學遇到的實際問題,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兼具研究與行動兩大側面,具有研究者和行動者的雙重角色。在教學研究中,也即解決問題的行動中,教師不斷增長教育實踐智慧,專業發展日臻成熟。這幾年,筆者指導了幾個剛畢業的博士生的教學工作,筆者的做法是在教學工作的伊始就把他們帶上教學研究的軌道上來,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邊研究。通過教學研究,起點高,進步快,極大地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主動尋求同伴互助
自我教研并非閉門造車,它應有三種基本途徑: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這一點與中小學的校本教研相類似。因高校無專門的教研員,所以,專家引領的機會很少,高校本身不坐班,教師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很少,要想向同事學習,與同事交流,就要主動。這樣,可加強教師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與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同伴互助的實質是教師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合作,它的基本形式是對話與協作。這幾年,筆者在研究高等數學教學設計時,在這方面獲益頗大。每次筆者設計好一個課例,不僅筆者自己實踐,還與同事們研討,修改方案,并讓他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使用,多次反復,最后優化的方案向全體高數教師推廣,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筆者在研究高等數學學習焦慮問題時,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觀察與思辨中,而是與同事就這個話題進行探討,形成共同的認識后,我們編制了研究程序,擬制了問卷,通過訪談、問卷測試等多種形式進行研究,定期與同事討論,將得到的結果和形成一致的認識記錄下來,再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如此不斷的反復,我們現在已基本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筆者深深體會到同伴互助的力量。
1、需要更新教研活動的作用和目的。
一些鄉鎮幼兒園教師,對教研活動的作用和目的,認識上還很膚淺,將教研活動僅僅看做是提高教師的基本技能和教學水平。但教師的基本技能和教學水平提高了,幼教質量不一定會跟著提升。在新的教育體制改革下,我們應該對教研活動的作用和目的重新進行定位。
2、優秀的指導人才流失,教研活動減少
由于新的教改下,改革了人事制度,造成了鄉鎮優秀幼兒教師的大量流失,某幼兒園一個學期的流失率甚至達到40%,那些原有的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經過幼兒教育專業培訓的,有著較強業務能力的教師基本上向各個小學流入。而這些教師基本上都是從事鄉鎮幼兒教學的科研骨干,由于他們的辛勤工作,極大的促進了鄉鎮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幼兒園的教研活動,基本上是在他們的指導和組織下進行的。而這些人才的流失,勢必會使部分幼兒園教育科研、優質課、觀摩課、由于缺乏人才,而減少了教研活動的時間,也降低了教研質量。
3、教研活動形式單一、內容陳舊。
目前鄉鎮幼兒園的教研活動還僅限于上課活動、觀摩教學、布置環境、畫簡筆畫、組織教師學習幼兒舞蹈、幼兒音樂等,盡管這些活動了提升了教師的技能、豐富了教學的內容。但這種教研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還遠遠跟不上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無法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不能適應專業化成長的需要。某些鄉鎮幼兒園教研活動在形式上過于單一,而且內容陳舊沒有新意,所以很多教師缺乏參與的積極性、敷衍了事、提不起興趣,甚至有一些教師將教研活動的時間看做是聊天聚會、消磨時間,使教研活動失去了實際的價值。
二、提高幼兒園教師教研能力的策略
1、對教研活動的作用和目的重新定位
由于經濟知識的全球化需要,對人才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幼兒教師不單單要具備彈、唱、跳、畫等基本機能,還必須擁有角色才能、心理素質、能夠運用現代教育的手段,具備豐富的教研能力,同時對開展的教研活動和教育教學,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
鄉鎮幼兒園教研活動,應該根據上述評價體系,對教研活動的內容和目標進行確定,對教研活動的作用和目的進行定位,使教研活動成為提高心理素質、轉變角色、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學習方法的有效形式和途徑。
2、通過開展一系列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
(1)為了幫助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在活動中,盡快的成長起來,進一步提升教研能力,我們不妨采取“請進去、走出來”等等方法,派園內的教師多到其他的縣內外幼兒園參加專題講座,進行學習和觀摩,以開闊眼界、擴寬視野。及時把學到的東西吸收和消化,轉為自己的東西,根據自己的廣東地方區域特色,傳授給自己的教師。同時還要定期舉行講座,邀請縣內外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專家或教師來幼兒園講座。同時把把遙遠的專家“請進幼兒園”,播放一些專家的講座,讓園內的教師接受新鮮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提升教研能力。
(2)搭建平臺,為教師爭取和創造一切科研活動的機會。積極爭取縣內的教研活動在園內開展,多給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展示才華的機會,讓教師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和評課活動,讓教師的能力在開展的系列教研活動中,得到逐步的提升。鄉鎮幼兒園的的園領導應該發揮骨干教師的原動力,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教師的科研成果,幫助他們盡快的成長,迅速成為鄉鎮幼兒園教研活動的中堅力量。
(3)為調動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要結合人事改革制度和和學期考核,創設激勵機制。對那些在教研活動中努力進取、成績突出、認真負責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對骨干教師在教研活動中取得成績,也要給以適當的物質獎勵和精神嘉獎,并在期末考試中加分。這樣培養了幼兒教師工作的責任心,調動了參加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在某一鄉鎮幼兒園,為了更好的開展教研活動,采取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定期舉行教學課件比賽,開展教學案例的分析活動,在對幼兒教師進行職稱的評定時,都將這些科研項目作為重要的指標參考。
3、通過組織有實用性的教學內容,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
教師的知識是非常復雜的,由于教學是一種極其復雜的活動,教學中廣泛存在對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各種知識相互融合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為了能給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下面介紹幾種教師在教育教學崗位上提高自身知識素養的可供選擇的途徑。
一、學歷教育
學歷,本義指學習的經歷或受教育的程度。學力,一般指個人在學識上達到的程度,既包括學習者通過學習所達到的知識、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水平,又包括在現實水平上所具備的今后學習的潛力。在學習中升華,多方攝取信息,爭做通才教師。如在職攻讀學位、外出進修、訪學、參加學術研討會、旨在提高學歷層次的學習等,系統全面地學習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以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能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關于教學大綱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應當是他知識視野中的起碼知識。只有當教師的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時,他才能成為教育過程中的真正能手。”當今教師,必須加強對與自己教學專業相關的邊緣學科知識的了解和學習,不斷將新學科知識融入自己的專業知識中,提高和完善教師智能素質。
二、進修培訓
現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學知識日新月異。教師應該更新知識,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在實踐中探索,閱讀理論書籍,適應課改要求。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培訓班包括脫產學習、半脫產學習、函授學習等。學校是培訓的主陣地,教師是培訓的主體,教師可以從自己最為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最感興趣的專題入手,確立課題,自定培訓目標、自修培訓教程,并根據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總結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隨時隨地改進自己的工作,在自察、自省、自評、自己總結的基礎上,進行教師互評、校長導評、專家審評,力求使每一位教師學會學習,使他們在參與群體學習活動的同時實現個性化。
三、相互交流
在借鑒中感悟,加強相互交流,提高工作效率。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經形象而生動地評述群體優勢: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兩個思想,甚至多于兩個思想。教師與社會發生橫向的學術聯系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教師在參與這些學術交流后可以及時提高自身智能和教學水平,把最新的學術及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有利于克服教學脫離時代、脫離生產和生活實際的弊端。也可以以課堂教學培訓和課題研究為突破點,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理論素養,例如:研究課、優質課評選、骨干自身示范課等多形式的課堂教學研究與交流,逐層推進,相應的指導、培訓和評課跟進不僅充分發揮了骨干教師的示范帶動作用,全面展示了各教研組的課堂改革成果,而且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均給老師們提供了典型課例與學習榜樣。
四、自學反思
鼓勵教師自學,不僅博覽本專業知識,還要盡可能地涉獵相關教材書籍,同時關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資料及教育心理學書刊等,還要加強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又稱反思性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際師范教育領域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活動。它是培養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反思中前進,國外有學者提煉出“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要由知識傳遞型教師成長為學者型、專家型教師,反思是必經之路。教師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反思成為對過去教育教學經驗的一種回憶、思索、評價的過程。這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思,同時是做出新計劃和行動的依據,以達到增強教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進步和提升教師專業化素質發展的目的。自覺的反思是理性的,應該是教師已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尋求在正確理論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持續不斷的批判性的思考。
五、課題研究
開展教育科研,是一項具有探索性的工作,能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地觀察現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科學地分析教學活動,進而探索其中的規律,有效解決其中的矛盾和問題。引導教師在現實與反思中選擇課題、設計課題,制訂研究計劃,開展專題研究,使課題研究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六、微格教研
微格教學由美國斯坦福大學首創,主要用于培訓師范生掌握課堂教學技能的理論和方法。具體而言,微格教學就是將復雜的教學技能分解細化成許多具體單一的技能,如導入技能、教學語言技能、提問技能、講解技能、變化技能、強化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結束技能、課堂組織技能,等等,并借助現代教育技術設備―――攝像機、錄像機、全場錄音系統、視音頻遙控系統、視音頻切換機等,對受訓者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和反思,然后通過專門而反復的訓練,使之掌握某種技能和技巧的小規模教學活動。其特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訓練課題微型化,技能動作規范化,記錄過程聲像化,觀摩評價及時化。
只有適合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才是最好的。選擇合適的知識優化途徑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促進自身素質的完善、發展,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俐,劉波.案例教學在《護理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護理研究,2005.
[2]張淑鳳,王海杰,王磊.淺談反思性教學與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衛生職業教育,2010.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大學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師資隊伍的組成和來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校教師隊伍越來越趨于年輕化,根據教育部的統計, 2006年高等學校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人數為520130人,占總人數的48.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隊伍的新生力量,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因此,重視對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問題的研究,并著力提高其教學能力,對推動高校教師專業化和提高大學教育質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狀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指在順利完成教學的活動中,教師個體所形成并表現出來的將個人智力和教學所需技能、知識進行轉化而形成的一種職業素質。青年教師雖然大多是博士畢業,有良好的專業背景,入校時,雖然經歷了短暫的入職培訓,但大部分青年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科學的教育學、心理學等關于教學理論和技能知識的培訓,尤其缺乏專業化的教師技能培訓,由此導致的是教學能力缺乏,具體表現在:
1.青年教師愛崗敬業的思想素質不過硬,價值取向失衡。作為教師,其師德素質越高,投入教學的精力越多,教學的效果就越好。但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青年教師受功利主義現象的影響,在教學上投入精力明顯減少,視教學為副業,“火了實驗室,冷了教研室”幾乎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導致了自身的教學能力發展長期停滯期,不僅沒有提高,反有下降的趨勢。
2.青年教師學歷水平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要。高校青年教師的選聘更多的注重專業學術水平和學歷,形成了一味追求高學歷的現象,尤其是高校在評定職稱時,重科研,輕教學,導致青年教師們十分熱衷于寫文章、搞項目,不重視教學工作,在教學上所花的氣力不夠,不加強教學基本功的訓練,使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3.師資培訓重“形式”。雖然很多高校對新入校的青年教師都要進行崗前培訓,但培訓多以學校文化、學校制度為主,并沒有圍繞教學研究、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培訓。
4.缺乏有效的青年教師激勵機制。首先在職稱評定方面,它本來應該是界定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但目前大部分高校,除了少量的優秀青年教師能晉升外,基本上成為按照學歷與教齡論資排輩的工作;其次,專設面向青年教師的教學獎項不多,很多高校雖然會組織一些以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激勵青年教師投身教學的講課大賽,但教學獎項和科研獎項比起來的分量較低,青年教師對這些活動并無熱情。
5.沒有充分發揮老教師 “傳、幫、帶”的作用。雖然很多高校要求新任青年教師助課,一般是青年教師聽一位或者幾位老教師的課程,由老教師領著走,然后再講自己的課,期望能起到帶教的作用,但青年教師只是為了聽課而聽課,并沒有認真地研究老教師的教學方法,效果不佳。
二、我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途徑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它需要高等學校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根據青年教師的個人實際情況,做到有針對性、有層次、有重點的培養與實踐,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提高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高校教育工作是“樹人”的工程,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學校就必須要求青年教師自覺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堅持引導青年教師愛崗敬業,加強責任感,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爭做踏踏實實、埋頭苦干、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優秀教師。
2. 增加教學在各類考核中的分量。針對很多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高校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制訂更加合理的考核計劃,突出教學方面的重要性,增加教學在教師的聘用、晉升、終身職位和工資等方面的分量,正確引導青年教師合理地分配教學、科研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