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09: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良好品德的培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思想道德素質在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中具有導向、動力和保障作用。德育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對待他們。還要做到熟悉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對癥下藥,切切實實地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習不是很好,心理素質差,存在著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學生,更應該時刻關心他們,用“愛”來打開他們的心房,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促使他們進步。同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還要遵循心理規律,注重心理輔導,通過教育、疏導、啟示,使學生的思想問題得到解決。
二、回歸生活,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
德育在教學內容上,不要“高、大、空、遠”,不要空洞的政治口號,不要泛泛的道德說教。而要回歸生活,要“近、小、實、親”,理論聯系學生實際。小學德育課正是指導小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行為規范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門課程。它包括對小學生進行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公共生活、國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規范教育,逐步培養學生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初步使學生在基本的思想觀點與道德觀念上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在本學科的教育中,融合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行為規范的一些要求,滲透著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涵,包括環境教育、節儉教育,等等。
三、集體主義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
由于現在的孩子集體意識較為淡薄,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別人合作及欣賞別人的精神,為此對學生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會穩定發展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個人的主體性,重視人本身的建設和個性發展,將集體發展的訴求與個人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恰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基礎和條件。陶行知說過:“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學生主體意識的思想,主要是通過各種集體活動來實現的。在活動中,調動學生對集體的事情主動參與意識、主人翁的意識,注重讓學生從自身的特點出發,積極為集體出力,讓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主人,主動關心集體的事情,關心集體的活動,如:開展品德好差生“結對子”、“一幫一”等活動,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帶動品德行為不良學生的轉變。學生自覺意識到作為集體成員的尊嚴和榮耀,從而更加熱愛集體,珍惜集體的榮譽,并能推動學生積極向上。
四、求真務實,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思想道德建設的本質是實踐,實踐的觀點是思想道德建設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德育不同于智育,不僅要解決知不知、會不會的問題,更要解決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德育課的教學過程是知、情、意(信)、行諸環節構成的,只有知識傳授,而無情感陶冶、意志磨練和行為引導不是完整的德育。德育活動有多種形式,有課內課外,也有校內校外。其中主題班會、主題隊會針對性強,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如在《小手拉大手,節約一起走》的大隊會中,(節約意識的培養是今年九月團委布置的德育工作重點),同學們通過幾個月的節約行動,切實認識到了節約帶給我們的好處,尋找到了金點子,自覺提高了節約意識,并自編了許多的節約兒歌,拍手歌,而且還發出倡議要和家長一起開展節約行動,讓節約深入人心。
五、研究校本,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長期積淀下來的校園文化、德育文化,而這些教育資源恰恰是學生最易接受和喜愛的營養,對學生道德的形成將有重要的作用。校本德育的研究切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講究轟動效應,打一槍換一炮,而要納入教導處科學的管理和考核之中,應當形成制度、列入課程表,作為德育活動課的一種形式,使學生增強知識,感悟道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受益終身。
我們常說:“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明天”。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是與學生們生活在一個健康向上、團結友愛、活潑和諧的集體中分不開的,從小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感,并可以較好的處理好它們的關系,將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147-02
一、何謂品德
1、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一種個體心理的現象,它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或階段的道德行為準則或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某些經常的穩固的心理特征和傾向。它是個體個性社會化方面的核心,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反映。
2、培養幼兒良好品德的意義
《綱要》中對幼兒的品德教育提出“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與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這是一個總體,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會影響到幼兒的品德教育。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人們比較重視文化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兒缺乏愛心,獨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以德興國”道德建設,總書記的“八榮八恥”榮辱觀的倡導和總書記的“以德治國”戰略思想等等這都說明社會呼吁具備高尚品德的人,也需要品德高尚的人。“品學兼優”、“德才兼備”是選拔人才的標準,而品德始終是放在第一位。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樹木都有根,根扎的不深就長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沒有了德就像沒有根的花草樹木,就不會長成社會有用的人。因此育兒先育德,為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品德必須從幼兒抓起。
二、影響培養幼兒良好品德的因素
1、教師在言行舉止上的影響
《綱要》中指出:“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來源, 模仿是幼 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和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間接地影響幼兒,構成他們學習的榜樣。” 孩子在幼兒時期,天真無憂無慮,在對任何事情之中,都是充滿好奇感,充滿了奇思妙想,所以接受能力當然是最強的。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為孩子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給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美好的形象展現在幼兒面前,在這么多雙眼睛的注視下,更不能出錯。
2、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的影響
幼兒養成良好的品德離不開同伴。 同伴是促進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它對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動性、親社會性、語言與非語言能力、社交障礙等均有顯著作用, 通過與同伴的交往,幼兒就會懂得評價自己的行為,增強自我意識。現在社會獨生子女居多,而他們所缺乏的就是同伴之間的交往,而在幼兒園里幼兒就有機會學習根據與同伴的交往來規則自己,控制自身的不良的行為。而在同伴交往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
三、教師在培養幼兒良好品德時所出現的問題
1、教師在培養幼兒品德過程中出現顧此失彼
教師對幼兒的品德教育應該是全面的。例如:我在家希望幼兒園實習時, 老師上一堂社會課叫《我愛我的家鄉》,有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老師在班上也表揚了他。可是老師卻沒有注意到他的自私一面。值日時他很勤快,可是把自己的小桌子擦得干干凈凈,把別人的就隨便一擦。這體現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品德教育完全滲透到幼兒中,而導致幼兒的品德教育沒有得到全面的發展。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方法單調古板
在品德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出現方法單調、古板的現象。教師會把成人的觀念灌輸給幼兒,使他們盲目順從,這不僅不能吸引幼兒還會讓幼兒覺得反感。例如:我在家的希望幼兒園實習時,上了一堂保護環境的課,教師就把成人環境保護理念強加給幼兒,讓幼兒跟著這種成人的觀念走,這樣會使幼兒很不理解,從而使幼兒的品德教育得不到充分發展。
四、教師培養幼兒品德的方法
1、幼兒一日生活培養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 一日生活當中我們將思想道德工作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當中,每時每刻對他們進行教育:從幼兒早晨入園開始,教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問好;晨間活動時,各班都對幼兒進行德育十分鐘教育;在組織喝水時,教育幼兒排隊接水,不推擠,不浪費水;區域活動時,讓幼兒懂得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相互謙讓、與人合作;戶外活動前,領孩子們撿起院中飄落的樹葉、紙屑等,增強幼兒文明意識。我們今天的中國家庭,多以獨生子女為核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為培養孩子愛的情感,讓他們學會"關愛"他人,懂得感恩。
2、幼兒園勞動培養
幼兒園幼兒勤勞儉樸的品質是通過勞動來培養的,幼兒勞動主要包括:一是自我服務的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洗臉、吃飯、收拾床鋪等。自我服務勞動能培養幼兒生活的條理性,獨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家務勞動。如讓孩子打掃居室衛生或就近處買小物品等。家務勞動能使幼兒通過勞動獲得生活的能力,增強孩子參與意識和勞動觀念。通過勞動,可使幼兒體驗到勞動的辛勞,從而愛惜勞動成果,做到不浪費食物,培養儉樸的好品質。
3、家園合作
家庭、社區教育環境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單靠幼兒園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需取得家庭、社會的配合,構建好幼兒園、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實現整體育人的目的。我們在實踐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豐富多彩而又講求實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方式:
1、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委會會議。
2、辦好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知識。
3、通家長開放日活動,與家長溝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4、通過互訪,了解幼兒在園、家庭的主要活動表現和進步狀況,共商教育兒童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生蘭著.上海《學前教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
1 在確立結構游戲主題時,滲透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幼兒園工作規程》把“萌發兒童熱愛祖國的情感”作為幼兒園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而現在的幼兒則一味的追求“吃好、喝好、穿好”。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愛國”對他們來說是無所謂的事,甚至是笑話。因此通過開展結構游戲,使幼兒由愛家鄉開始,并萌發愛祖國的情懷,因為開展結構游戲時首先要引導幼兒確定游戲主題,比如在搭建“臨海街”這一結構游戲,我先帶領幼兒參觀臨海最繁華的十字街口,引導幼兒通過仔細觀察欣賞:十字街中心圓圓的大花壇里鮮花盛開,綠草如茵;寬闊的大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馬路兩旁綠樹成蔭,樓房林立。讓幼兒親身感受家鄉的美麗、可愛,并激發他們表現“家鄉美”的欲望。就這樣幼兒通過親自參觀和教師的啟發誘導,主題為“臨海街”的結構游戲便開展了起來。幼兒利用各種結構材料,用自己的小手,運用接、插、鑲嵌等多種技能,創造出了一幅美麗的“臨海街”立體圖。幼兒看著美麗的“家鄉”,盡情地欣賞自己的建造成果,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而在此基礎上我又會引導幼兒去拼搭更大的地方,比如拼中國地圖,這對幼兒的愛國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
2 在結構游戲過程中滲透友愛互助、關心集體的教育
當前家庭中的幼兒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長輩們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獨苗身上,很少需要孩子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這種過度的照顧、過分的關心和保護,養成了孩子只知享受、自私、愛發脾氣、任性固執、聽不得批評、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愛惜公物、遇到困難愛哭,不知分享和付出,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他們對游戲材料往往喜歡獨自占有,而且還不愛惜玩具材料,因此培養孩子大方不自私,關心集體與人友好相處的良好品德就顯得十分重要。而一個主題結構游戲則需要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個性品質的幼兒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在結構游戲過程中能較好的培養幼兒友愛互助等的優良品格。
學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學校教學質量以及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發展。怎樣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也是學校工作的重點,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學校如何能讓學生走向正確的道路,也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針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展開討論。
一、利用心理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
在學校中,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一項較為特殊的教育,它與普通的科目教育是有本質區別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項注重學生的思想意識以及能力培養的教育,而學校的普通教育是讓學生懂得更多的知識以及技術,這兩者是息息相關的,也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學生接受教育的同時,一定要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著重培養,只有學生的思想品德提高,才能更好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回報社會。如何才能讓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形成自己的觀點與立場,就成為了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這些都與學生的心理活動是分不開的。只有讓學生在心理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才能達到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目的,進而達到學生心理與思想上的統一。思想與心理之間存在的關系能夠決定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狀況。
二、利用心理學來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原則
1 針對性原則
學校在實施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之前,一定要對學校的學生做整體的了解,由于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是有差異的,有的學生對于學習方面存在問題,而有的學生在為人處世上存在問題。正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所以,就需要學校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根據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從學生的各個方面進行指導與關懷,從而讓學生得到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學校在進行思想品德素質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真實性,對學生講實際情況,不能對學生有任何欺瞞,這也培養了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更能勇往直前,不要讓有的學生產生遇到問題就退避的心理。所以說,思想品德素質培養的真實性也是必須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
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不斷變革的,它需要更加的適應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利用心理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是一條正確的道路,能夠讓學生茁壯地成長。
參考文獻:
任月娥,黃永林,培養學生良好品德應注意的心理學問題[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5).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市首山鎮第二小學)
經典誦讀服務課堂教學 劉蕾
學校每學年都會布置一些精典誦讀目錄,要求學生背誦,起初覺得背誦那些拗口的古詩詞是加重學生負擔,但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最終體會出經典誦讀其實在服務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
《弟子規》《百家姓》等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古詩詞更是以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美而著稱,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一座寶庫。古詩詞自然成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一批批優秀的詩人、學者,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而且作品豐富、題材廣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學史上堪稱一絕。
一、經典打開孩子的心門。中華傳統美德在古文中潛移默化
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熱播點燃了“三國迷”們的熱情,劇中個性化的人物——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卻愿意屈居劉備手下,甘愿當一名軍師,讓孩子們憤憤不平。孩子們在誦讀了諸葛亮的《出師表卜“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知道,原來諸葛亮是要報劉備的知遇之恩,這是中華傳統美德中的忠孝之道。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限,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的《滿江紅》氣壯山河、傳誦千古,表現了作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慨,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沒有一首像本詞那樣有如此深遠的社會影響,也從來沒有一首像本詞那樣具有激奮人心,鼓舞人們殺敵上戰場的力量。愛國的情感在經典誦讀的課堂里升華。
二、經典聯結孩子的愛。情感教育融入課堂
獨生子女情感淡漠,已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親情教育如何有效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是個切入點。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不是金錢、物質能量化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們也被深深感動。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怎能不讓人生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肝膽相照的朋友豈不是人生一筆無價的財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離別的不舍在天地間彌散……
三、經典塑造孩子的人格。人生觀、價值觀在誦讀中突顯
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學生成才的基礎。挖掘古詩詞中的精華,服務課堂教學,成為塑造人格的指南針。“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年時代如同初升的太陽,正是風華正茂之時,唯有“努力”才不會留下遺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不可抑制的憤激情緒,但仍盼著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出他對人生前途的樂觀豪邁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作者在困苦失意中意志沒有消沉,而是以樂觀豁達的心態泰然處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不僅寫出了墨梅的高雅氣質,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人品和操守。孩子們在誦讀這些優美的詩句中體會出的蘊涵在其中的哲理,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自然會在孩子們的心中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
四、經典拉近孩子與自然的距離。環境意識在幼小心靈中扎根
在經典誦讀活動中,孩子們讀到了很多文字優美、意境悠遠的優秀作品。誦讀是一種美的享受,拉近孩子和自然的距離,讓躁動的心靈漸漸平靜。比如,跟隨蘇軾先生感受“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驚喜;在王維出使邊塞途中,領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順著李白的視角,遠望廬山瀑布,感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那令人震撼的氣勢。
小學品德新課程標準當中提到,小學階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對兒童一生的成長都有重要作用。因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尤其是人的許多行為習慣,都是在兒童時期養起來的。在小學階段養成兒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為習慣,就為他們今后的思想品德進一步健康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相反,如果在這個時期放松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當,使學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則將影響他今后一生的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學習起來也不會太吃力,以免形成厭學的情緒。如果形成了好的學習習慣會使其受益終身,同時壞的學習習慣到中學后也不太容易改進,所以在小學期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禮儀教育、讀書習慣等方面老師也應該適當地引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成長。
二、探究方法,解決問題
(一) 尊敬師長,禮貌待人 教師可以首先通過課堂禮儀來培養學生尊敬師長,禮貌待人的品質。要求學生在老師宣布上課時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禮,向老師問好,待老師答禮并說“同學們坐下”時再坐下。但學生遲到時,要求學生應該輕敲教室的前門,并立正喊“報告”,待老師允許時進入教室。在課堂上要積極思考老師的問題,發言時要先舉手。別人發言時,要認真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不做無關的小動作,更不能取笑別的同學。下課鈴響,老師宣布下課時,應端正起立,與老師互道“再見”。離開教室時,讓老師先行。 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經常適時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學生形成尊敬師長,禮貌待人品質的內容。告訴他們一個好孩子、好學生見到老師、長輩應該主動打招呼。當在公交車上碰到老年人時應該主動讓座。當別人幫助自己后應該道謝等等。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課堂教學中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小學生的特征、年齡特點和思想狀況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有效的教育方法進行培養。例如:我在開展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活動中,根據教育目標有計劃的、有組織地參觀游覽、觀察藝術活動、上課實踐活動,豐富小學生對家鄉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特產、新型建筑等事物的有關了解,動員他們多了解我國最近幾年在科學技術方面有那些新發明,激勵學生多學知識,長大為祖國多做貢獻。教育中有不少的學生情緒激動,聽課認真,發言積極,不是表面的熱鬧。
(二) 愛護公物,勤儉節約 小學生活潑好動,愛好信手涂鴉,因此應教育學生應該愛護公物,不得亂涂、抹、畫、刻課桌、墻壁等公共設施。開門、關門時要輕。一旦不小心損壞東西,主動承認,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壞玻璃。 培養小學生的勤儉節約的意識也是相當重要的。由于小學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錢,不懂得節約。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節約意識。生活節儉,不擺闊氣、不亂花錢,不能向父母經常要錢來買零食。作業本、筆等學習用品在使用的時候要節約,不要浪費。
(三) 聯系課內外,多于家長溝通
1.1 愛父母,愛家,愛老師,愛同學
1.2 懂文明禮貌:見人熱情招呼,大人問話要認真聽,有禮貌地回答;請別人幫助時,要用商量的口氣,得到別人的幫助要道謝;到別人家不亂翻,不亂拿東西,打擾了別人要表示歉意;自己的玩具,用品在使用后放整齊;走路不橫沖直撞,坐有坐像,站有站樣;生活有規律,按時起床,按時就寢;不打架,不罵人,不說臟話、粗話;講衛生,不隨地大小便,不隨地吐痰,遵守公共場所秩序,不大鬧,不喧嘩;愛護公物、不損壞花草、樹木、以及公共設施。
1.3 愛集體、愛勞動,從小培養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和自我服務性勞動,增強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1.4 艱苦樸素、誠實謙虛;美的基礎是真實善良,誠實是美好心靈的核心。首先要培養孩子富于同情心,要教孩子說真話,不說假話,不撒謊;要教育孩子養成愛惜糧食,愛惜公物,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1.5 遵守紀律,勇敢活潑,教育孩子有規律的生活,按時休息,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等。
2.這些內容是怎樣貫穿在各種游戲中呢?我是這樣做的
2.1 在游戲活動中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當今社會幼兒,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這些孩子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環境,家庭成員百般疼愛,處處遷就,便滋生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進入幼兒園后成為集體的一員,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個人行動要服從集體的要求等等一系列變化。這就使得幼兒從入小班開始就要學會協調關系,正確與人交往……游戲是幼兒最樂于參加的活動,在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自主的學習,是活動的主體。
在游戲中還要教幼兒懂得使用交往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游戲活動中設置情景,教會幼兒一些游戲中的禮貌用語,如:請你給我一個XXX,對不起,謝謝等,并督促幼兒在游戲中加以運用。除了教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外,還要在游戲中循序漸進的教一些互相謙讓,共同使用玩具的方法。如在進行結構游戲前教師總是事前提醒幼兒:要愛護玩具,不爭搶玩具,跟同伴友好合作等。可每次游戲的時候,開始幼兒似乎還記得這些"規則",時間一長,幼兒就開始"犯規",有的把玩具扔得一地,有的用腳踩著玩具,有的同伴間爭搶玩具,搶不過時就拿起玩具砸人……。我在幼兒剛入園時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投入同一種玩具數量較多,這樣幼兒就能人手一份的進行自我游戲。一段時間后,將同一種類型的玩具數量減半,這就使得幼兒之間必然要相互聯系,進行合作。到了大班的幼兒教師幫助、引導他們互相協作,使游戲順利進行。
在對集體培養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幼兒的個別幫助。個別幼兒攻擊行為強,經常搶人玩具,抓人臉,打人,其他幼兒都怕他防他,他在集體中成了不受歡迎的人。這樣的幼兒除了幫助他改正缺點還要注意在集體中保持他應有的地位,用他的點滴進步鼓勵他改正攻擊,樹立信心。對于個別有正義感而又顯得魯莽的幼兒,教師要經常分析道理給他聽,多加以引導,使他明白如何愛過講道理去幫助同伴,帶領同伴一起游戲。
良好習慣的形成是通過許多細微的小事積累、培養、訓練起來的,通過每一件生活小事,持之以恒貫穿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之中。《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就決定了幼兒園絕大部分時間以游戲性活動為主,游戲貫穿于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之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品德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對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游戲教育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2 在角色游戲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角色意識和角色扮演能力。角色游戲是幼兒認知社會角色、理解社會角色關系的主要途徑。不管何種社會角色,都有相應的角色行為、角色規范及關聯的社會關系。人的一生中扮演著種種角色,就個體而言,有以生物因素為基礎的性別角色;就家庭而言,有構成家庭的家庭角色;就社會而言,有維系社會存在與發展的社會角色等等。每一種角色的相應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學習。幼兒在角色游戲中通過扮演某種特定角色來展示這種角色特定的行為、規范及相關聯的社會關系,擴大對社會職業角色的理解。所以,只有培養幼兒良好的角色意識和角色扮演能力,幼兒才能切實地認知自己身邊的各種角色,通過自身的真實感知、領悟起作用,使幼兒處于主體的地位。而模仿又是幼兒樂意進行的一種行為,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通過游戲活動塑造和建構幼兒的道德主體。使幼兒主動去愛身邊的各種角色,才會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家,愛家鄉、愛祖國。
一、明
少年兒童品德的形成過程,是社會通過輿論和教育等途徑把道德規范傳遞給年輕一代的過程。也是他們在群體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實踐由被動到主動地去掌握這些規范并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的過程。教師要想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務,首先要明確這個過程,并探索其中的的心里規律,使兒童和青少年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能協調一致,且得到相應發展。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教育目標的任務和具體化目標,使他們從心底里接受行為規范并愿意遵守,產生良好的道德行為意向,萌發正確的行為動機。再次,教師還應當讓家長明白學校教育的目標、任務及其意義,請家長配合學校教師一道對學生進行教育,求得培養兒童、青少年的良好品德素質的一致性,支配自己的行為。
二、激
當少年兒童明確教育者提出的各種任務目標和意義后,進入一個萌芽階段,教師要為班集體創設優良環境,使他們良好心理品質健康成長,通過不斷激勵向預定目標過渡。其措施有:1.制造廣泛的正確的輿論;2.對有差異的要突出激勵的位置;3.委派干部;4.輪換干部,為良好的品德行為素質形成做準備。
三、導
受教育者通過教育者激勵,對集體有了凝聚力,教育目標對他們產生了向心力。教師的正確引導使集體的凝聚力得到提高,教育目標將起到強大的有效作用,是建設良好班風的基礎。使受教育者遵守紀律有了自覺性,能自覺抵制不良現象,他們都積極地投身到目標奮斗的活動中去,過渡到班風建設合作時期。其具體方法有:(一)舉行目標講座;(二)利用校園板報刊授;(三)開展主題活動或系統教育活動;(四)針對目標達成情況所出現的新問題開展即興活動;(五)榜樣教育全體;(六)利用文藝表演形式宣傳教育和鼓動;(七)開展師生談心活動等對受教育者進行良好品德行為素質培養。
四、練
第一,教育者幫助他們圍繞目標任務制定實施計劃,落實各階段性措施。第二,作為教育者要當好“導演”這個角色,把受教育者的現實真正地、全面地了解,再向承擔管理的小干部隊伍進行點撥,在實施教育目標過程中,教育者要要求他們做好日記,與目標對照自己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缺點、問題以及奮斗努力的方向。第三,召開交流會,讓受教育者取得成功的經驗交流出來,使有差異的得到彌補。
五、評
其方式有:
1.自評。指評價者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自己實施目標活動情況的評價,即評價者評價自己。這種評價方式要建立在對評價對象信任的基礎上,有利于及時自我反饋、調節。
2.互評。指被評價者之間相互進行評價,當一個為評價者時,其他人則為評價者,這種評價方式有利于被評價者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3.教師評。指教育者對被評價者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有認可性、鑒定性,較為嚴格、慎重、客觀、公正的。
對評價者測定的一般方法:
(A)測試法,使用的試題可分為標準化或非標準化試題,其命題要符合指標要求,評判者要公正、客觀、準確。
(B)問卷法,由教育者根據教育目標任務用書面提出與評價對象有關問題,要求被評價者或相關者提供書面材料,獲取實施教育目標的信息。
(C)談話法。以直接的接觸和口頭問答的方法獲取實施教育目標信息的方法。這種方法可個別進行,也可集體進行。
教師在采取談話時注意以下原則:
1.關系融洽、氣氛和諧、態度親切。
2.環境良好。
3.準備充分、目的明確。
六、述
用書面或空頭語言向受教育者在目標達成中的情況相互溝通信息。這一程式建立在評價過程基礎上,集體成員絕大部分達到了目標要求,向成熟的階段發展。
1.教育者要針對集體成員中某一目標的實施過程受到障礙,召開討論會,大家擺事實,講道理,說 危害,談希望,使這種現象所涉及的人得到集體成員的關愛和幫助,形成一個全新的格局。
2.教育者對過去已達到了教育目標的也不能忽視受教育者中的反復表現。因此要發動學生對有反復或目標達成有距離、有困難的人,教育者發動同學之間用這種語言溝通,予以提示和“招呼”,使這些人的不良品德行為得以自控。
3.由目標達成有距離、有困難、有反復表現的人用語言向教育者或幫助者(即用語言溝通目標達成障礙者)說出自己在一天中圍繞在目標執行過程中的成績和缺點。這種方法將目標達成有困難、有障礙的人變主動,教育者要形成一種制度。
七、表揚
表揚是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意志的有效措施。在明示教育目標任務時已向受教育者告訴了行為準則,包括禁令,更重要的是通過表揚和獎勵這一環節予以強化,使教育目標實施取得的成果 得以鞏固,受教育者良好品德行為素質完全成熟。
經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表揚優于批評,但兩者都比不批評、不表揚強;不斷地批評不不斷地表揚容易失去效果,后進生對表揚更積極些,而優等生則對指責的反應積極。
一、前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行為習慣的培養是補個或缺的一部分。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是一個人良性發展的必要保證,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開設是傳統教育和素質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見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概述
1.初中生行為習慣現狀簡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產生強烈的心理矛盾沖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現為極強的叛逆行為和心理封閉現象,這使得初中生極易養成不良行為習慣。目前我國初中生不良行為習慣普遍表現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初中生在學習上表現出一種不主動、不堅持的狀態,對學習的不傷心必然導致不良的學習習慣的養成;第二,缺少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意識。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導致其對物質追求越來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極強,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對,很多初中生為了辦獨一無二、奢華有面的派對千方百計從父母那里要錢甚至騙錢,造成極其不好的影響,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現為對父母長輩的不孝敬、對師長的不尊重等,沒有耐心和禮貌,沒有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習慣。
2.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內容
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指的是普通初中所進行的為培養和規范學生行為習慣的教育①。初中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分為學習習慣的培養、生活習慣的培養、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培養、思想道德的培養、消費習慣的培養、體育、勞動、衛生方面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心理障礙調適能力的培養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
1.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課的開設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初中生思想品德發展,以促進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上是一種綜合的相對開放的學科。但是傳統的思想品德課中違背了該學科的開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思想品德課的課程模式應進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學模式上,教師應該改變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從書本中走出來,將書本上死的知識“變活”。這要求教師注重實踐,把自己的定位準確到“引領者”上,而非“掌控者”。未養成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實現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如在思品課堂上進行專門的禮貌用語教學,讓學生自編自演特定的情境,練習禮貌用語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況。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上播放教學短片,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加深記憶。另外,教師應落實“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課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該如何有效的將知識結構網落實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學結果,以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和全面發展。
2.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許多教師在教學時沒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對初中生嚴重的叛逆心理的處理上,于是出現了很多教學誤區,比如對學生進行懲罰。教師應該在于學生的相處過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學習上的引領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盡量避免與學生發生沖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善于鼓勵學生,真誠平等的對待每位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身體力行,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展現在教學過程中。
3.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盡管在發展進程中已經形成了成熟度較高的學校教育系統,這樣不代表著家庭教育的無用化,相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脫節。思想品德課堂的有限性使教學任務往往無法得到徹底的落實,因此初中生要想養成良好品德還需要得到家長的配合,課內課外雙管齊下,事半功半,實現有機學習②。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師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學生的第一節上,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或者家鄉,一方面可因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從而更好地分析學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家長則可以注意與孩子的溝通,要耐心的聽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等。
四、總結
總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提升個人的魅力,促進人的良性發展,對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來講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證。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符合新課改要求,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符合終身學習的要求,必須引起學校家庭的重視。
【注釋】
對學生進行常規教育和訓練,嚴格要求,一抓到底。長期以來,我針對班上學生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時間加強了學習習慣的培養。首先訓練學生正確讀書和寫字的姿勢,每天提醒他們注意習慣的培養。讀書時要求全班同學都拿起書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業,就不停地提醒糾正不良姿勢。當學生起來發言時,則要求他們站端正,兩眼平視前方,態度自然大方,并且說話時聲音要響亮,吐詞要清楚。在聽的能力方面,則要求他們注意聽別人說話,聽清楚說話的內容,記在心中,要說得出來。這些辦法對學生聽的習慣養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在學生在課堂上讀寫、坐站聽說的正確姿勢逐步養成,增強了自控能力,課堂秩序有明顯好轉。
二、對學生進行耐心教育,多表揚少批評
表揚運用得恰當,學生的積極因素就會像原子裂變一樣發生連鎖反應。例如:上課了,大部分同學在吵嚷,沒有做好上課準備,如果泛泛批評,收效甚微,如果點名批評,別人往往幸災樂禍;倘若從亂哄哄中找個坐得好,不說話,書本都準備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其他學生便會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揚有批評的作用,是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批評。我常用表揚某個學生道德品質、思想行為上的積極因素去影響和克服后進學生中存在的消極因素,寓批評于表揚之中。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三、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作,班主任對創設良好的班集體,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學校里,班主任接觸學生的時間最長,開展的教育活動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在學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鏡子、一本書。因此,規范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我作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實踐中,要求學生做到的,我首先帶頭做到;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人格,從不挖苦諷刺他們;教育他們熱愛勞動,我每天早上和學生一塊打掃環境衛生和教室清潔衛生;教育學生搞好團結,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師搞好團結;和學生交知心朋友;在學習上,要求學生書寫認真工整,我在板書時首先做到書寫規范認真。這樣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經成了一種無聲的教育。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教師更應提高自身素質,樹立職業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風范去影響學生,當好學生健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四、培養正確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熏陶、激勵的作用。在扶正壓邪,獎善惡的過程中,輿論具有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內要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善于引導學生對班級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議論、評價,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有的學生不注重自己身邊發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學后窗戶沒關就走了,大白天六個管燈全開著卻不以為然等等。針對這種情況,我組織開展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班會,會上對小事該不該管進行了辯論,還列舉同學身邊發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結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實踐證明:有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就會無形的支配集體成員的行為和集體生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在現代生活中,人類制造的各種垃圾很多,對周邊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白色垃圾、水資源污染、大氣污染等,可是有些垃圾可以變廢為寶,合理的利用起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環保意識,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學生親身參與設計創作與實踐的過程,能更好地激發出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深刻了解環保的緊迫性,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手工制作激發學生創新,激活課堂
1.改變教法,放手課堂。教師示范學生跟做已是傳統手工制作課的一般模式了,教師常常扶著學生向前走,教給學生走好每一步,這種方式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注重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而不再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教是為了不教”。這就告訴我們應把課堂還給學生,一切讓學生來支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手工制作課以動手為主,以學生的合作為主,大膽放手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2.貴在發現,重在利用。只有細心地觀察才會發現廢舊材料的造型特點。利用廢舊材料設計制作案頭小擺設,關鍵是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和利用廢舊材料的美感因素去創造新的、美的造型,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動手制作的能力,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在生活中,每種材料都具有形態、結構特征、色彩、肌理、可塑性等造型因素。這些是構成美感的重要基礎。材料的造型特點需要我們認真地觀察分析,便于利用。
3.創新源于生活,美就在我們身邊。課堂的延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創意空間,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激發學生再創造,讓學生在嘗試中去表達去參與,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更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他們才會樂于思考、樂于表現,樂于創新。在學生的作品中,有的用塑料瓶做花籃,有的用紙盒做小動物造型,有的用蛋殼做不倒翁、臉譜,還有的用口服液瓶做風鈴,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創作欲望被激活了,作品打動了學生和老師,使我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