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09: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分析企業經營風險,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每股收益(EPS)――凈利潤/年末普通股股份總數
這是綜合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可以用來判斷和評價管理部門的經營業績。人們一般視其為公司能否成功地達到其利潤目標的計量標志,也可以認為它是一家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來源的顯示器。
2.每股凈資產(NAPS)――年度末股東權益/年度末普通股股份總數
又稱每股賬面價值,是指公司凈資產與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之間的比率。該項指標顯示了發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所能分配的企業賬面凈資產的價值。這里所說的賬面凈資產是指企業賬面上的企業總資產減去欠債后的余額,即股東權益總額。如果公司沒有優先股,則每股凈資產就是股東權益除以普通股股數的商。如果公司有優先股,則應將賬面凈資產減去優先股股本,其余額才是屬于普通股股東所能分配到的凈資產。每股凈資產指標反映每一股份于會計期末在公司賬面上到底有多少錢,它與股票面值、發行價值、市場價值乃至清算價值等往往有較大差距。該指標最大的用處是可以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可以衡量公司發展狀況的好壞和發展潛力的大小,估計其上市股票的合理市價。比如,在公司性質相同、股票市價相近的條件下,某一公司的每股凈資產越高,則公司發展的潛力就越大。
3.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CFOPS)――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年度末普通股股份總數
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也稱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顯示企業在外的普通股每股的資金流量。從短期的觀點來看,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比率比每股盈余更能顯示從事資本性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越高,表示企業的每股普通股在一個會計年度中所賺得的經營現金流量越多,反之,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越低,則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賺得的經營現金流量越低。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經營風險預警模型,消除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影響,將得到的各主成分貢獻率作為各主成分在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綜合評分模型中的權重,消除了以往研究中人為賦值對模型的主觀性影響,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加科學客觀。
主成分分析是一種通過降維技術把多個變量化為少數幾個主成分(即綜合變量)的統計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過數學變換把眾多可能相互包含重復信息的指標轉化成新的相互獨立的綜合指標,并選取在變差總信息量中比例較大的少數幾個綜合指標來替代原來眾多的指標,對分析對象進行相應的分析、評價。將主成分分析應用于績效評價,能消除評價指標之間的相互影響,并避免主觀賦權帶來的偏差。這些主成分能夠反映原始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它們通常表示為原始變量的某種線性組合。為了使這些主成分所含的信息互不重迭,應要求它們之間互不相關。
其思路就是:首先,選擇確定模型采用的財務指標。其次,采用一定的方法確定所要研究的樣本;然后,運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模型并進行檢驗;最后,確定模型的臨界值,通過對估計樣本及預測樣本的分析,判斷模型的預測精度。
根據所選取樣本股票的原始數據因版面所限,從略。如有需要,請與作者聯系。,得到EPS、NAPS、CFOPS等數值,對這些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指標X的標準化值=(X-均值)/標準差),借助于SPSS統計軟件計算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如表1所示。
表1為總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52.464%,第2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29.201%,由于兩者的累積方差貢獻率已達到81.665%,代表了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將提取前2個主成分。
利用SPSS統計軟件可進一步得到提取的兩個主成分的因子矩陣,又稱為成分矩陣,如表2所示。行列交叉點上的數據是對應主成分在變量(三個財務指標)上的載荷。它體現了交叉點對應的因子(列)對對應變量(行)的影響程度。由表2可以得到2個主成分線性關系式如下:
f1=0.832EPS+0.677NAPS+0.651CFOPS
f2=-0.016EPS-0.639NAPS+0.684CFOPS
中圖分類號:F293.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16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8-35-02
房地產開發企業有別于一般的生產、貿易企業,在開發項目過程中具有現金投資數額大、現金占用風險大、項目周期長、對資金規模和流動性要求高等特點,是非常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因此,在房地產經營管理中,現金的流動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提供對流動性及經營性風險的重要預警信息。
一、現金在房地產開發各階段的流動
根據房地產開發現金流入、流出的項目,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項目立項、科研、規劃設計、市政配套等環節,現金流出包括可行性研究費、工程規劃費、工程設計費、勘察設計、配套設計等各項在立項階段發生的稅費,現金流入主要是股東的投入;第二階段項目拿地、拆遷安置階段,現金流出包括土地出讓金及拿地過程發生的各項稅費、房屋拆遷補償款及各種安置、補償、清理、補助、服務、管理等前期費用,現金流入主要來自資本市場融資;第三階段項目基礎施工、主體施工、安裝施工以及預售階段,現金流出主要包括建安費用及各項施工階段發生的建設、維護、監理、補償、管理等費用,現金流入包括達到預售條件后的預售回款;第四階段項目經營、物業管理階段,現金流出主要包括營業稅、土地增值稅、所得稅、房產稅等各項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稅費及物業管理費,現金流入主要是銷售回款。
二、現金流動的預警指標
當前,對于如何建立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現金流指標評價體系,沒有權威的共識與證實。基于學術研究界比較認可的一些指標并結合房地產企業的特點,筆者從房地產經營、投資、融資方面歸納了以下幾類:
(一)現金流量結構分析
一般情況,維持和支撐公司運營發展所需要的大部分現金是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融資類現金對公司起到了輔或補充性作用。經營性流動比例保持在合理范圍內,是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重要標志。在分析企業未來償債能力時,需要更多考慮經營性現金獲利能力能否覆蓋其融資本息償付。
(二)獲利能力分析
根據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股本等之間的關系,揭示企業保持現有經營水平,創造未來盈利能力的一種分析方法。
1、每股經營現金凈額均值=經營現金凈流量/股數。房地產整體行業的現金趨緊,上市公司中70%的經營現金都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負值的經營現金流量更需要警惕在宏觀政策調控下,很可能造成企業實現銷售和資金回籠的困難加大,經營風險增加,現金流量繼續惡化的惡性循環。
2、盈利現金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國外破產倒閉的企業中有80%多的企業是盈利情況不錯的企業,例如美國W.T.Grant公司,破產有很大因素在于其凈利潤中存在大量未能實現現金的收入,最終破產清算。因此經營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的關系可以反映利潤中為實現現金收入的情況,當然進一步分析中還要結合企業的折舊政策和存貨變動情況。
(三)償債能力分析
充分利用財務杠桿,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房地產企業資金投入數額大,杠桿效果顯著,但是相應的財務風險也很高。
1、短期融資現金保障系數=貨幣資金/短期及一年到期借款。短期融資現金保障系數是最直接反應企業對償還短期負債的能力。整個行業的保障能力較低,現金對短期負債的能力面臨較大考驗,特別需要警惕財務風險。
2、有效負債率=(總負債-預收賬款)/總資產。剔除了預收賬款后的負債,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房地產企業的真實負債。從房地產整個行業來看,有效負債率保持在50%左右,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深化,預計企業的融資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三、房地產企業現金管理方式
企業現金管理戰略,即是將資金預算與具體項目開發進度、企業的戰略規劃乃至企業生命周期營運發展相結合,尋求穩健的、低成本和可持續現金流動管理模式。當然,不同企業現金管理模式也是多樣化的,筆者單獨提出了以下幾種模式,結合當前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及行業市場環境,希望對現金流分析提供多方位參考。
(一)房地產企業現金資金池管理
對于房地產集團企業,為了提高資金的整體使用效益和減少閑置成本,對于旗下同區域或跨區域的項目公司的資金進行統一調配,實現資金集中管理。常用的模式包括設立內部結算中心或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財務公司。采用集團資金池管理模式,一方面加強了集團的預算管理,提高了閑置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集團內部關聯方交易能夠減少操作成本,降低融資成本。然而,由于集團資金池管理,也容易出現對項目公司顧此失彼,照顧局部忽略集體利益,更因為關聯交易不符合公允、信息披露等要求,容易遭到外部監管的審查或稅務局的質疑。因此,在分析房地產集團企業的現金管理模式下,建議應該從集團層面項目安排及資金統籌等方面著手;集團公司是否建立規范的內控管理和風險防范體系,若一家項目公司不能履行還款義務,集團資金池管理能否可以做到事前防范,事后完善等操作;此外,還應該防范潛在稅務風險及內部操作風險。
(二)房地產企業生命周期與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管理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2012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報告》顯示,百強房地產企業2010年及2011年資產負債率均值分別為70.9%和71.8%,有息負債率分別為48.9%和48.1%。對于這種大的房地產企業,融資比例都將近50%,更別說相對小些的房地產企業,融資需求更為尤勝,投資資金高達80%來自外部融資也不足為奇。因此,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是房地產企業突破現金困局,解決流動性問題的一大法寶。
在分析房地產企業融資模式時,可以借鑒對房地產企業生命周期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融資渠道的組合選擇。比如下面展示的是融資與生命周期相結合的一種模式,力求企業經營穩定和風險可控的現金流運作:萌芽期,現金流量表現高流出,融資渠道一般是自由資金、風險投資與股權投資組合形式,現金管理主要為資本的原始積累與投資風險相結合;成長期,現金流量以流出為主,現金流入逐漸增加,融資渠道一般來自金融機構信貸,現金管理主要為解決企業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成熟期,現金流量以流入為主,現金流出逐漸減少,融資渠道一般可來自非銀機構信貸,現金管理主要充分發揮杠桿作用和尋求新的投資;衰退期,現金維持流入,并逐步收縮投資規模或吸收實力雄厚的開發企業,現金管理以資金撤回管理或在尋找新項目投入。將現金管理、融資需求與企業生命周期相結合,更準確判斷企業未來償債能力,較全面分析企業經營發展規劃和風險承受能力。
(三)房地產業務模式管理
由于房地產項目的現金投資大、項目前期大量支出、到中后期才有回報的特點,使得這種現金流的大起大落無疑給房地產企業的財務造成了極大的風險。而房地產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業態的組合、開發項目錯配等方式來平衡現金流管理。比如萬達為代表的“租賃并舉+自營”的商業地產模式,通過銷售保證短期業績,持有部分商業收租物業增值來保證取得長期回報,贏得穩定現金流,并且項目物業綜合體化的特征,以“購物中心+住宅+酒店+寫字樓+公寓”等業態組合,更能夠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代表性的還有華潤“萬象城”、中糧置業“大悅城”、上海億豐“億豐時代廣場”等。
除了對物業業態的組合,還可以推動產業鏈的組合。房地產一般2-3年的開發周期,資金占用成本較高,通過投資具有穩定現金流的業務,使得房地產企業負值現金流的風險大大降低。2001年后,新世界業務重組:基建、物業開發都是投資回報期長、利潤高、資金投入大的行業;服務管理(設施管理、交通運輸及金融保險)提供了穩定利潤和現金流入;收納的港口管理及新世界百貨也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流。
綜上,關于房地產企業的現金流量分析是個龐大的管理體系,肯定的是現金流在房地產乃至所有行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從對房地產行業現金流量表介紹,房地產開發現金流量流動介紹,現金流量預警指標的分析和房地產現金管理模式淺析,希望能夠使讀者在業務分析的過程中多一份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惠娟.淺談現金池在房地產行業的應用[J].中國集體經濟,2011,(30).
[2]祝桂芳.基于現金流量的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預警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1.
財務分析融合了經濟學理論知識,對企業實際經營活動提供了多方面指導。在經營中發展,在風險中成長,對于企業來講應該具有極強的風險控制意識,在發展的過程中合理地規避風險。財務分析法使用要注重方式的選擇,不同企業對象所用分析法也不一樣,這就要求財務部門熟悉各種分析方法,選擇與企業經營實際相配套的分析方法。
(一)比較分析法
將企業不同年份的財務報表數據對比分析,找出單項在每個年度內的差異和變化,以此來總結某種趨勢。通過多項指標對比,可以發現企業經營方案存在的不足,提前做好內部風險防范工作,盡可能降低風險的發生率。
(二)指數趨勢分析法
以某期數據為基礎,將數據值設定為100,其他年份的數據轉換為基期數據百分數,比較分析相對數大小,得出有關項目的趨勢。在企業中,指數趨勢分析法強調了數據的波動性,為風險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
(三)財務指標比較
將不同時期的財務報告相同指標、比率等進行對比分析,觀察其變化、變動幅度,并且對其發展前景進行預測。
(四)會計報表比較
將連續會計報表金額并列在一起,比較相同指標增減變動幅度和金額,判斷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發展變化。如財務部門選擇某季度報表數據,利用財務分析法進行對比分析,集中反映會計報表結構層次以及企業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問題。
(五)相關比率
它是根據經濟活動客觀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關系,以某個項目和與其有關但又不同的項目加以對比所得的比率。在比率分析法中,相關比率是一個相對綜合的分析方法,其可以按照企業經營狀況進行篩選,選擇有關指標進行對比即可。
二、以財務分析手段控制企業經營風險的措施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經濟體制下,企業為了實現快速發展,片面追求利益,往往有悖于市場的規律,盲目地投資擴大再生產,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因此需要及時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規避和控制風險程度,實現企業的穩步發展。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看出,企業財務的工作關系著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方方面面,所以企業的管理者應該充分的做好財務的管理工作,以此降低企業的風險。例如要完善企業會計工作的內容,加強對財務的管理,制訂相應的管理制度,對企業在經營中現金流量的變化進行合理的分析等等方面,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完善的企業會計工作系統
財務分析作為企業抵御風險、規劃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在企業中因為決策者失誤帶來的風險,對于維持企業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企業財務系統,結合企業的內部發展實際情況構建科學化的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制度體系,通過制定各部門預算到企業整體預算為基礎、預算外領導審批為基本要素與多角度的全面監控為外部管理三方面相結合的體系構建現代化的完善企業會計工作系統。
(二)加強對財務的管理,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
在企業中影響財務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的要求需要提高。如果想通過財務分析的手段控制企業經營的風險,必須要針對財務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避免出現各個環節之間的問題和漏洞,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細節分析完成降低企業經營風險的目的。
1. 完善財務管理的工作流程
在具體工作的實施過程中,要針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每一個具體環節,進入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過預估的手段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且以此為基礎,對于整個財務管理的工作流程進行完善,以防止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和問題。
2. 結合企業實際構建財務管理系統
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水平發展迅速的當今時代,實現了企業財務的信息化管理,企業內部要積極地對于先進的財務管理技術和經驗進行學習和引進,打造現代化的企業財務管理的系統,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財務信息的準確性,才能更好的預估和避免企業經營風險,確保企業的健康發展,但是在引進先進管理系統時,不能盲目跟隨,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
3. 建立完善的財務預警系統
建立財務預警系統的目的是其能夠對于企業財務管理的風險進行預先警示,因此對于預警系統企業的管理者需要做到足夠的重視,通過預警的內容和提示,對于財務管理的策略進行及時的調整,通過財務手段控制企業的經營風險。
(三)提高決策者的財務決策水平
在企業的生存發展過程中,決策者的決策和領導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因此,企業領導在下達任何一項決策命令之前都要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對可能給企業財務風險造成的影響進行全方位的估計和考慮。就我國現階段的企業經營發展的情況來看,普遍存在負債率較高的問題,企業在進行融資之前首先就要考慮到由于負債率較高而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和風險,之后在選擇融資方法的時候,優先選擇內部融資,這實際上是兼顧企業采取發展與安全的明智之舉。
(四)樹立正確風險意識
在現階段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企業要想真正的實現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企業的一切活動無論是對內亦或者是對外的生產經營活動,都有可能會遇到財務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造成企業經營風險的各種可能因素進行分析和研究,使風險分散,盡可能的降低風險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當然,財務風險是收益性和損失性兼有的,所以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不能主主觀的放大其收益性,而人為的忽略其損失性,應該全方位的分析可能給企業生產經營所帶來的風險,在決策的時候一定要秉持收益和風險均衡的原則來進行。例如,企業可以定期召開會議,對公司的內部財務資料進行審核,對各個部門的財務情況進行檢驗,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引進財務信息管理系統,不同的企業根據自己的生產經營的需求不同,可以選擇合適的財務模型,這是保證企業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狀態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
(五)建立合理的資金結構
中圖分類號 F3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21-0350-02
1 政策風險
1.1 稅收政策方面
根據有關規定,以及發行人營業執照確定的經營范圍和實際經營情況,發行人及所屬控股子公司生產銷售種子、種苗產品,自第一筆銷售之日起享受免征增值稅優惠,且自2001年1月1日起繼續享受免征增值稅政策。此外,根據國家規定的免稅范圍,發行人及所屬子公司從事自繁、自推、自育種子的所得,以及良種供應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稅收免征對種業企業發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但如果國家取消相關稅收優惠,就會對種業企業的凈利潤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防范控制:中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及國計民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家對農業將會一如既往予以支持。種業企業將通過與有關主管部門的溝通,加強對國家政策尤其是財政稅收政策的研究分析和變化趨勢預測,并在通過各種途徑爭取繼續享受現有的各項優惠政策的基礎上,謀求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稅收優惠政策,迅速提高自身經營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盈利水平,以降低風險。
1.2 產業政策方面
目前,國家對農業的產業政策是大力支持而且也呈現出一定連續性,但政策如發生微調,就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如退耕還林政策,雖然對生態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會減少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從而影響銷售量;再如降低農作物收購價格,不僅打消了農民種植積極性,還導致種植面積下降,影響銷售量[1-2]。
防范控制: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退耕還林還草必須減少耕地時,可以通過復墾廢棄地、治沙造田等辦法來保持糧食播種面積不減少或少減少。小麥、玉米等作為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主要是供作口糧使用,其次為飼料。同時針對產業政策變動的風險,種業企業要加強研究、分析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和科學決策能力,增加種業企業應變能力,以根據國家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新品種研發方向和種業企業的經營活動。
2 技術開發風險
隨著育種技術水平的提高,作物新品種不斷出現,加之激烈的市場競爭,推廣方式的不斷更新,加快了新技術、新產品的更新換代。同時新品種的培育要求其父本與母本的遺傳特征高度穩定,因此培育一個新品種周期較長。而新產品的開發須經過田間栽培和生產試驗,并按國家相關規定進行試驗、審定才能確定,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防范控制:種業企業一方面通過連續不斷地推出新品種、新技術,以保持在行業當中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通過健全全國推廣經營網絡,不斷地以自主培育的審定品種來替代原有的可能蛻化被淘汰的老品種。針對新品種開發的風險,一是加強市場調查研究,正確確定新品種研究目標和技術路線,避免走彎路,提高成功率;二是加強對試驗的監控,確保試驗過程的完整、順利;三是建設全國定位的試驗網點,通過嚴格的試驗、篩選,培育出適應不同生態要求的新品種。
3 經營管理風險
種業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具有相適應的經營管理水平,否則將會影響業務的順利開展。具備市場營銷、管理能力的專門優秀人才對種業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有些種業企業的人才結構尚不完善,而日趨激烈的國內外人力資源爭奪戰會對種業企業進一步吸納專業人才帶來一定影響。
防范控制: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洗禮,大部分種業企業已基本具備現代企業管理能力。對于企業的快速發展,首先,企業已經有明確的戰略發展目標;其次,企業將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和嚴格執行企業決策程序和管理程序,使決策程序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化、垂直化。企業將進一步完善和嚴格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包括預算管理、績效管理、資金管理、財務管理及內部審計制度等;最后,利用與國內外大型企業交流合作的機會,學習、吸收和消化其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3]。
種業企業將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人員素質等方面采取措施,堅持與完善對員工的選擇、培訓、考核、激勵與約束機制,保證企業對高級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的需求。首先企業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為人才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有競爭力的薪酬、靈活的分配機制等,引進并留住職業經理人和高級技術人才;其次對現有員工加強業務素質培訓,提高其業務技能和整體素質;同時有計劃地每年招收一批大學生,形成有梯隊的人才結構和穩定的員工隊伍,保持人力資源的良性循環。
4 市場開拓風險
過去我國的種子公司是按行政區域的框架設立的,種子經營權被縣級種子公司壟斷。目前市場銷售仍可能受此影響,形成一定的市場銷售障礙[4]。由于種業企業的品牌產品知名度較高,市場上可能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利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防范控制:2000年12月1日《種子法》正式實施,種子經營實行許可證制度。該制度的實施成功打破了地方壟斷現象,有利于種子行業的有序競爭。種子企業要根據《種子法》規定取得獲準在全國經營種子的《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具有種子選育、生產、經營相結合的業務范圍。企業市場銷售網絡要伸展到東北、華北、西北、西南、東南、黃淮海等主要玉米種植區,并投入資金進一步健全市場銷售網絡,目標是建立縣、鄉、鎮等各個基層直銷網點。由于種子行業假冒偽劣產品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各級地方政府、工商、質檢等部門加大了對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種子行為的查處力度,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種子的行為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企業進一步加大產權保護力度,一方面加強部門間合作,成立專門的法律事務部,打擊偽劣種子行為;另一方面進一步健全銷售網絡,增加直銷網點,采用統一商標、包裝和使用防偽標簽等技術手段,保護企業品牌,提升知名度,擴大市場占有率,防范市場風險[5]。
5 生產風險
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周期較長的特征,作物種子生產也有相應的季節性。以小麥種子公司為例,每年8月確定生產制種面積,當年10月田間種植、種子生產,次年6―7月開始回收,8月進行種子加工、包裝,8―9月銷售。小麥種子行業跨年度生產、銷售和季節性特點,導致企業的銷售收入、存貨、銀行借款、現金流量等表現出一定幅度的波動。小麥種子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受農產品種植周期影響較為明顯,存在一定風險。
防范控制:種業企業要深刻理解行業特點,加強市場調研和預測,合理調節種子庫存量,積極穩妥地組織好生產,利用企業的品牌優勢,擴大市場份額,保持銷量穩步上升;利用企業的實力和良好的信譽,在每年生產旺季和銷售旺季來臨之前做好資金平衡工作,有效地降低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在產品倉儲方面積累一定的經驗,為了適應公司發展對產品倉儲規模和質量的要求,要不斷引進國外更先進的倉儲設備和技術,加強責任管理,提高倉儲品質檢測技術水平。
6 財務風險
一是因企業決策失誤、營銷策略不當,造成大量種子積壓,占壓流動資金,增大直接成本開支,弱化支付能力,最終使企業陷入困境。這種風險可以通過決策風險控制和強化營銷管理來規避。二是因企業財務管理不善,應收賬款數額過大,呆賬過多,使企業蒙受巨額虧損。
防范控制:規范企業財務管理,建立和健全財務規章制度,規定賒銷行為的審批權限,建立賒銷擔保責任制[6]。在銷售過程完結后,及時調查賒銷客戶的實際銷售情況,按合同清收貨款和回收剩余產品。禁止賒銷新、俏產品。要逐步試行建立客戶保證金制度,客戶交納保證金后可在企業進貨(賒銷),但累計賒銷貨款不超過保證金數量或一定比例,以確保企業貨款順利回收。
7 對公司關鍵人員依賴的風險
種子行業是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核心技術人員掌握了大量的關鍵技術,社會和經銷商也非常看重具備豐富經驗和知名度的技術專家品牌效應,這些核心技術人員一旦流失,將對公司的行業影響力和長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此外,由于種子行業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及國外公司的介入,使得市場和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從業人員流動性相對較高。盡管目前大部分種子企業具備健全的人才培養和獎勵機制,但受發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外部企業的招攬可能會造成科技人才隊伍的不穩定,從而給公司經營發展帶來一定的風險。
防范控制:一是用人決策。決策層要提高自身修養,在用人問題上避免任人唯親;充分認識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一定的用人標準。首先要有進取和創新精神;其次要有協作和團隊精神。二是引進人才決策。立足于本企業稀缺的基礎上,且以盈利為前提。三是人事制度決策。首先,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其次,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業績考評制度,考核時能充分體現創新效益、節約效益、協作效益、增量效益[7-8]。
8 參考文獻
[1] 張春桂.種子經營企業風險規避初探[J].種子科技,2003(3):129-131.
[2] 趙秀珍,常斌,郭俊超.種業企業風險的種類和規避風險的方法[J].中國種業,2009(4):18-20.
[3] 20100825三星農業研究報告[EB/OL].[2014-09-15].http:///link?url=JarH4ShrH0ExajAmGUZEi_m2hJwTS_0uffEnCy3HFaTce L164eELlaJZwfpAGhHKlE93q7eZWSmYdXoZCd3fC2HfleAYC_ecLkPI 0oQPOTi.
[4] 嚴菲.雜交水稻種子經營風險防范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
[5] 謝秋云.種子產業化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8.
1.經營風險的含義
企業經營風險指的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導致企業的利潤變動,特別是利用經營杠桿而導致的利潤變動的風險。而所謂的經營杠桿系數是指企業稅前利潤變動率和銷售額變動率之間的比值。經營風險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產品售價、成本、成本固定比重以及市場需求等。在企業的發展中,經營風險是必然存在的。
2.財務風險的含義
企業財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中,由于各種無法預料的或者難以控制的因素而導致企業利潤的不確定性。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具體因素主要有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企業內部制度不完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規范等,這些因素使企業在運營中都承擔著一定的財務風險。
3.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企業所承擔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主要系統在以下兩個方面,即兩者之間具有相互依存性、二者之間具有協同性。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通常會采用債務集資的方式來擴大企業的資本,不過債務資本的增加會導致企業整體的經營風險增加,這就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而且企業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存在著相關關系,二者這種關系直接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決策產生影響,對企業的風險管理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另外,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具有協同性,也就是說企業財務風險的提高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經營風險。因此,如果企業如果面臨著大好的發展機遇和高風險并存時,可以適當地通過增加財務風險來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二、產生影響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因素
1.企業經營管理方面
在企業經營中,導致企業產生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業內部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內部因素主要包括企業的內部制度、人員管理情況、銷售政策等。制度是一個企業運作的根本,有句話說的非常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企業內控制度有漏洞或者不妥之處,那么企業經營中肯定就不能避免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可以說內控制度是企業產生風險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員管理涉及了較為廣泛的內容,其中人員流失對企業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有一些企業由于在人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人才都紛紛選擇跳槽,這給企業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如果較多產品生產加工工人同時離職,那么企業生產就會陷入癱瘓狀態,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損失可是巨大的,因此人員管理不容忽視;銷售政策也涉及了很多內容,銷售政策會直接影響產品的銷量,而且還會影響銷售人員的積極性,好的銷售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企業產品的銷售額,相反不好的銷售政策可以使企業的產品庫存量逐漸上升。
2.企業財務資金管理
在企業經營中,企業財務資金管理問題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財務風險,繼而引發企業經營風險。企業財務資金管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流動資金管理、回款管理和其它資金項目管理。而導致財務資金管理問題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企業資金管理制度,會計流程、會計人員素質等。資金管理、回款管理問題都是企業常見的問題,這些問題給企業造成了很大的財務風險。
三、強化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
1.經營風險的防控措施
導致企業經營風險的因素較多,為了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企業可以通過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首先,企業要建立現代化的管理體系。與企業自身發展和控制適合的管理體系構建,包括企業組織機構構建,部門和崗位的設立,工作流程的設置等方面,同時要涵蓋質量管理體系、財務管理體系、薪酬管理體系、營銷管理體系等多個分管理體系;其次,逐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大多數公司發展的失敗主要源于戰略方向管理和監督方面的失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首先企業發展中戰略決策方式必須依靠董事會集體的民主決策;其次企業在建立完善的人員管理機制同時要加強人力資源信息管理,以便于企業可以這些信息及時了解高端人才離職率變動情況以及離職原因等,然后可以有針對性地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措施。
2.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
當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生存環境。風險是市場的靈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其運作的每一個環節和過程都有產生風險的可能性,企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各種風險,其中有些風險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危及企業的生存。從本質上來講,企業經營風險具有客觀性、不確定性、偶然性等特點。因此,對于企業來講,要完全消除企業生產經營中所有的風險顯然是不現實的。但另一方面來講,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贏利能力與其抗風險能力是成正比的,沒有對于風險的準確認識和把握,從而實現對于風險的主動防范和控制,就難以保障企業的生存和進一步發展。因此,為有效地規避經營風險,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必須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全面分析形成企業經營風險的各種因素,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提高企業風險識別、評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將風險對企業可能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一.企業經營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市場經濟條件下收益與并存,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最為重要的獨立主體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其生產經營活動處于一定的環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的影響,具體包括政策因素、市場因素、社會因素、科學技術因素、自然因素等。
首先,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行為的支持。而國家宏觀調控相關政策,如國家信貸、銀行利率等,尤其是產業、行業政策導向的變化等都使得企業的經營環境面臨重大的改變,對企業的運營造成直接的影響,而且往往是負面影響,使企業經營遭遇風險,影響其正常運作[1]。
其次,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市場的急劇變化,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更具不確定性,隨時都有可能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如替代性產品或服務的出現導致產品銷售受阻,影響企業的存貨流動率,大大提高了企業存貨變現的風險;對正處于衰退時期的產品或服務企業自身必須積極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否則將失去消費者,無法保障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而采購市場價格變化劇烈將會對于企業原材料的采取將產生直接的影響,甚至于出現因庫存不足而停工待料或影響銷售的狀況。
第三,各種不可抗力導致的風險,如地震、海嘯等各種自然災害都極有可能使企業面臨巨大的損失。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地區或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波動都或多或少地對我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龍源期刊。如2008全球金融海嘯中我國許多企業面臨倒閉的情況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二)內部因素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企業經營風險產生的原因絕大部分源于企業內部,產生經營風險的外部因素除了更種不可抗力所導致的風險外,一般都可以通過良好的風險預警和機制進行有效的識別和采取積極的調整措施。因此,對于企業經營風險產生的內部因素要給予更多的重視和關注。具體來講,導致企業經營風險的內部經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缺乏風險意識。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對于風險的認識還明顯不到位,只是簡單地憑借個人個人的主觀判斷和經驗進行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主觀隨意性大,對于企業經營過程中遇到的風險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風險管理往往是呈間斷性的特點,難以保障企業對市場的變化作及時積極的應對[2]。另外,風險管理意識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我國風險管理組織機構的缺乏和不健全,根本談不到企業經營風險管理的日常化和專業化,導致我國企業的風險管理始終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較低層次上。即使成立了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也難以真正地履行其應有的獨立、有效的風險管理職能,企業經營風險管理流于形式。
二是,根據我國企業發展的具體實踐來看,決策失誤成了導致我國企業經營風險的關鍵性因素。究其原因在于當前我國很大一部分的企業決策機制不完善,決策目標的短視化,只顧眼前利益,無視企業資源條件的限制和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決策程序規范化有待強化,決策行為個人色彩濃重,等。
三是,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及健全是提高企業經營風險管理水平的前提。整體上來看當前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狀況不容樂觀,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來看,當前部分企業管理層仍未正確認識到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聯系,兩者未能實現有機結合。
四是,我國企業,尤其是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仍處于較低層次,如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并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必須會危及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如不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忽視人力資源要素在企業生存和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造成企業人才的短缺和不足,無法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員支持。另外,受財務管理水平的限制也使得財務風險成為企業經營風險種類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資本結構不合理、應收賬款管理不及時等都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風險。
二.企業經營風險控制的對策分析
(一)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首先,風險與機會并存,企業經營過程中必然會碰到各類的風險,經營風險存在于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企業經營管理者,尤其是核心決策層的風險意識則是企業有效進行經營風險控制的前提。只有經營管理者從思想上重視企業的風險管理,認識到風險對于企業生存發展的影響,提高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對可能面臨的風險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企業的日常管理過程中加強企業的風險管理工作,將風險防范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和日常管理的整個過程,實現對各類風險的有效預測、識別、判斷、控制和處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進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3]。另外,培育和深化富有特色的企業風險管理文化,既能夠有效的整合企業各類資源,為企業經營風險的控制提供良好的企業氛圍,更有利于風險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規避風險,保障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二)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
對于企業來講,外部環境的變化是難以準確預測的,企業一定程度上對來自于外部風險是難以實現對其的全面控制。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業對于外部環境的變化難以有所作為。為有效應對各類外部風險,可以通過對外部環境的密切關注、深入分析,把握其變化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對于外部環境及時做出適時的靈活調整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強化企業對于外部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將可能產生的損失降至最低水平。企業要時刻關注政策法律法規的變化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尤其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方面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等,對政策的變化對企業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及時做好預算;時刻關注競爭對手及市場的變化,對市場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強化企業對于外部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注重產銷的有機銜接,及時調整策略;另外對于企業目標群體的變化要給予全面關注和把握。
(三)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
首先,對于企業經營風險的管理重點在于對于經營風險的事前預測與防范,將風險遏制在其產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風險預警系統,對于可能出現的風險有明確的認識和詳細的克服預案,積極做好準備應對措施以將控制風險的進一步擴大。通過相應的診斷工具對于經營風險的各種征兆進行分析、判斷,一旦發現可能導致企業經營風險的因素就及時發出警告。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應時刻關注風險預警系統的運作,根據相應的指標,尤其是可量化的財務指標,準確評估風險對企業可能造成的危害,適時地調整企業的發展策略,以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龍源期刊。其次,企業經營風險的有效防范必須有一套與之相配合的企業風險防范制度作為支持,實現企業經營風險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及科學化。具體來講,建立健全企業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如資金管理制度、業務流程制度、財務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等,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人負責的良好生產經營秩序,尤其要注意制度規定的可操作性,加強制度落實的監督與管理工作。
(四)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
企業內控的加強是保障企業經營合法性、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和防范企業經營風險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從企業發展具體實踐來看,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責任之一。要根據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情況,完善內控業務流程、制度體系的建設工作,落實企業內控執行情況的檢查工作,將內控理念融入企業的日常經常管理過程中[4]。另外,企業財務內控作為企業內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其在企業經營風險防范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五)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首先,人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最為核心的資料,不論是企業經營風險的防范還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強化最終都離不開企業員工的支持,尤其是核心員工的流失、人員的頻繁流動等將直接對于企業經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需加強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在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與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不斷地強化員工與企業兩者間的合作互利共贏關系。培養起員工對于企業的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企業的發展與自身緊密結合起來,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為推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有效的防止企業的人才危機。
其次,以財務管理為核心,通過完善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財務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體帶動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達到有效防范企業經營風險的目的。具體來講,重視財務管理工作,將財務管理工作置于事關企業穩定發展的位置,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分析、預測功能,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充實的數據支持[5]。同時在負債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實現企業資本結構的合理安排和優化調整,避免因財務負擔過重影響企業的償付能力造成財務風險的產生。
第三,在做出相應的決策前,需加強市場調查,對于投資決策的可行性分析進行全面分析,對于可能遇到的各類風險做全盤考慮,提高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盲目或非理性的決策使企業面臨巨大的風險。
另外,誠信經營,塑造企業良好的商品信譽和品牌形象,也是企業有效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和有效防范風險的重要途徑。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中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以誠信為本,培育和強化企業的誠信經營理念,讓消費者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企業良好的文化氛圍,提升企業形象和企業品牌的美譽度。
參考文獻:
1.邢春萍.淺析如何發揮財務作用以防范企業經營風險[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10,14-15.
2.姜艷艷.基于財政政策的中小企業經營風險規避對策研究[J].電子商務,20019,11,21-23.
3.張炳蓮.淺談金融危機下的企業經營風險防范[J].現代商業,2009,30,12-13.
4.賓愛琪.論我國企業經營風險管理與控制[J].學術論壇,2009,10,34-35.
近年來。多元化經營戰略已經成為國內外大公司迅速擴張的重要方式。不少企業家已經把多元化經營戰略當成是市場競爭中擴大規模、擠壓對手、克敵制勝的法寶。很多人甚至把“大而不倒”(Too big tofall)當成是企業經營的座右銘。但實際上,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導致企業經營過程中各因素的不確定性,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本質上也是有風險的。在一個戰略決勝的時代,如果忽視企業發展戰略中蘊含的風險,將極有可能導致“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嚴重后果。
一、多元化風險的來源
為了更好的控制風險,首先就得分析企業多元化經營風險的來源。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系統性風險主要是指國家的宏觀經濟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兩個方面,在這里我們不作進一步探討,現主要分析企業多元化經營時的一些非系統性風險。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不同產品或產業市場的非系統風險關系,而且取決于多元化進入后,企業戰略的調整、企業資源的整合、組織結構的調整以及對員工的激勵與約束等方面。
1 企業家與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風險
作為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決策者,企業家的決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對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成功有著很大的影響。西蒙的決策理論認為,人具有知識的不完備性、個人自身能力的限制帶來預見的困難性和因為人的行動范圍的有限性所導致的組織或個人決策過程只能是有限理性等特點。這種決策的有限性會使一些企業實施不適當的多元化經營。導致企業過度多元化經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企業中,大多數企業的經營者與所有者不一致,企業經理作為投資者的人,實際上控制了企業資源的使用,在使用企業的資源過程中,經理人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趨向于將企業擴大和經營范圍拓展,尋求企業的短期利益,從而造成投資的不合理。雖然,現在的董事會對經理層有了一定的監督,但往往由于他們對市場和企業情況不太了解而使得監督流于形式。
(2)企業家過于自信
企業經理對自身駕馭企業的能力和把握市場前景過于樂觀,過高地估計了企業最優多元化經營水平。這種現象在原有業務經營成功的企業家中更加常見,由于多元化投資的正確性往往要2-3年才能看出,而這時,由于退出壁壘等原因,企業的多元化投資已經難以糾正。
企業家對待風險的態度,對企業的多元化也有較大的影響。通常,敢于承擔風險的企業家,所經營的企業多元化程度比較高,企業風險也大。
(3)外部資本市場的變化
外部資本市場日趨完善,使得企業多元化經營利用內部資本市場的優勢不斷被削弱,從而使得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邊際收益曲線左移,企業最優多元化水平下降,原來處于最優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即使內部條件沒有發生變化,仍然出現了過度多元化。
2 多元化進入方式與多元化經營風險
多元化經營時,有些企業采取自主投資新建方式進入,有些企業采取外部兼并或收購的方式進人,這些不同的進入方式。產生的企業多元化經營風險也不同。彭羅斯指出:“有證據表明,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收購另一個運行中的企業。其進入新領域的支出成本和技術的困難能夠大大降低。收購一個工廠的成本要比重新建設低得多。且能夠獲得一個要花幾年才能建立的市場位置,還能大大減少來自競爭的壓力。特別重要的是,企業能夠獲得一支有經驗的管理隊伍和有經驗的技術和勞動力隊伍。因此,收購可以作為一種獲取企業在新產業中所需要的生產服務和知識手段。提供內部企業生產所需的管理和技術,常常比減少競爭和降低進入成本更為重要。因此,收購常常是一種適當了解企業進入新領域和減少問題的特別適當的手段,以及決定是否在那個領域擴展以適當利用自己的資源。更進一步說,收購常常不需要現金流出,對于那些金融地位不夠強大,但某一產品的管理和技術特別專業化的企業來說,收購可能是多樣化活動的主要而唯一方法”。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采用收購和兼并等資本運作方式進入其他領域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采用這樣一種方式進入,尤其需要考慮新業務與舊業務的整合風險,不同業務主體的企業文化整合也是多元化企業所需要事先考慮的問題。采用內部方式進入的企業,則著重需要考慮新業務的產品周期、不同的市場拓展方法等方面的風險。
3 多元化經營的相關性與多元化經營風險
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相關性包括產業的市場相關性和運作過程的相關性。貝蒂斯等研究認為,相關型多元化導致負的風險一收益關系,而不相關的多元化顯示出正的風險一收益關系。可見,企業的多元化經營的相關性較大程度的影響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從投資組合理論來看,產業市場的相關性與企業經營風險成反向關系。產業的運作相關性是不同產業運作中對企業資源或能力的共享程度,它是與風險成正比的。
4 產業特點與多元化經營風險
產業特點與多元化經營風險的關系。我們主要從產業的發展狀況來分析,當然,不同產業類型對企業的經營風險也有較大影響,比如風險投資業,由于其產業同有的高風險高收益特性,進入這樣的產業,不管該產業處于什么發展狀況。其風險會比較大。從產業的發展周期理論來看,任何產業發展都將經歷幼年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幾個階段。處于幼年期的產業,其風險大收益小,成長期的產業其風險大但是其收益也相應較大,而成熟期產業內的企業,其經營風險小,收益也比較穩定,衰退期的產業,企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小,風險較大。
5 財務能力與多元化經營的風險
在企業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實行多元化投資。必須充分考慮并合理解決企業資產結構與資本結構的有機協調、盈利性與流動性有機協調等財務問題。資產結構性管理的目的,在于確定一個即能維持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又能在不減少風險的前提下,給企業帶來盡可能多的利潤或流動資金水平。
二、多元化經營風險防范
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根據資產組合理論,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經營的市場風險。但是,其運行風險可能會大大增加,多元化經營風險的存在是任何企業所不可回避的,如何在一定經營績效水平的前提下把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風險控制到最小,是理論界和企業界共同關心的問題。
1 企業家能力的缺乏
當市場發展處于初步階段的時候,一個企業的快速壯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各種短缺經濟,誘使了短期高利潤行業的出現,而有些企業可能把握了這樣的一次機會。從而能快速成長。有些企業可能是得益于與政府的關系,從而享受如壟斷等政策效益,使其獲得成功等。這些領域的成功,可能使得企業家們過高的估計自己的管理經營能力(但實際上其經營管理能力并沒有達到多元化經營所需的要求),其成功經驗會誘使企業進入新的領域進行經營,從而陷入多元化經營的“陷阱”。即使有些企業在原有領域內是由于其企業家的出色管理所取得較大成功,但多元化經營時對企業的經營要求與其在專業化經營時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果企業家不能適應這樣的一種變化,會對多元化后的企業經營造成很大風險。所以實行多元化經營首先就要求企業家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看其是否具備了多元化經營的能力。
2 企業不具備核心能力
理論界的分析和企業界經驗表明,如果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是建立在其核心能力基礎之上,其經營成功的可能性會比較大。核心能力是企業獲得持久競爭力的關鍵,也是企業在新的領域中成功的關鍵。企業多元化之前,得分析其是否具有核心能力,以及新的業務是否是圍繞其核心能力展開或是否有利于核心能力的培養。
中圖分類號: U41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監理企業作為工程建設的主體之一 ,在當前建設市場秩序還不夠規范的大環境下, 所承擔的各類風險系數愈來愈高 。對監理企業進行風險研究, 其目的在于確保企業在穩定中不斷發展, 而發展就離不開企業的基礎 —效益 。監理企業的經營工作包括業務的承攬,監理合同的履行, 其中包括了監理企業的工程來源與監理費回收。因此可以說 ,經營工作是監理企業效益的源泉 ,是監理企業生存、 發展的龍頭。 同時 ,企業的財力對經營工作的開展也會產生很大的制約。
經營風險可謂監理企業風險中的龍頭。 如何直面風險,控制 、回避和化解經營風險, 是當前監理企業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 。下面結合筆者的工作實踐 ,就提高監理從業人員的經營風險意識, 加強監理企業經營風險管理及防范對策, 談幾點認識。
1 宏觀環境造成的經營風險及應對策略
1.1宏觀政治環境造成的經營風險及對策
在一定時期國家會根據發展需要對發展方向進行調整,,如 ,九十年代, 國家增加對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政策導向 。近幾年, 為加快部分區域經濟發展, 加大對高速公路 、市政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為減輕水資源緊張 ,國家加大了對水利工程的投入 。在部分行業受到扶持的同時 ,勢必會對另外一些行業造成影響 ,如化工等污染行業。 因此 ,如果企業一直從事某個領域的項目( 如, 一些監理 (建筑施工) 企業只做或主要做房建項目的監理 (施工 )),那么, 將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隨著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整、 國家和地方基本建設規模的變化, 監理企業的經營活動也必然隨之波動。2010 到 2011上半年, 由于,國家采取了宏觀調控的政策 ,高速鐵路規模大幅減少, 監理行業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某監理企業2011 上半年監理業務量比去年同期下降 1/3。因此, 國家政治環境造成的風險不容忽視。
國家的政策導向是為了國家長遠發展而做出的控制性調整, 而非市場因素。 所以 ,作為監理企業 ,應關注政治, 關注社會, 只要保持一顆服務社會之心, 那么就一定會保持與社會發展同步, 保證與時俱進, 緊扣社會發展之脈搏。風險將會因此而大幅度降低。
1.2宏觀經濟環境造成的經營風險及對策
市場經濟形勢下, 經營活動自然要受到經濟規律的影,響 。正如近年因美國次貸危機所波及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而2010下半年以來,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許多建設項目尤其是地產類項目由于資金鏈斷裂使項目進展舉步維艱, 監理費拖欠嚴重 ,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經營。
在此環境下, 需要加強企業經營方向的分析, 勢必要做出有傾向性的調整, 規避風險 。比如, 針對目前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 公司可減少地產類監理項目的業務量 、加大監理費回收的力度以及開拓新興業務范圍等風險控制措施 ,以應對宏觀經濟環境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2因開展業務量大小不當所造成的風險及應對策略
經營業務量不當包括經營規模不足與盲目擴張兩方面,業務量過小會造成企業虧損 ,企業不能維持正常運轉 ,而盲目擴張則會因管理等其他原因造成監理企業風險的增加。
2.1業務量太小所造成的經營風險及對策
任何行業的任何企業一般情況下都是在一定規模下進行經營的, 只有盈利大于虧損, 即收入大于成本 ,才能有利潤 。監理企業也是如此。 只有超越盈虧平衡點, 才能盈利 ,企業才能生存。 另外 ,企業規模太小, 監理人員不能有效調劑,必然會造成項目人員配備不及時的問題, 影響工作質量和企業形象。鄭州市就曾有數家監理企業因經營規模太小 、不能維持正常運轉而退出監理行業。
針對監理企業經營中存在的風險, 可采取如下途徑進行分析、 控制或轉移。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監理企業的經營也是如此, 不同企業因抗風險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故首先監理企業應做好自身經營能力分析, 找到本企業的經營盈虧平衡點 ,然后確定企業的保本收益。
2.2業務量盲目擴大所造成的風險及對策
監理企業不顧企業自身實力盲目擴大業務量 ,造成監理人員不能滿足工程項目的需要, 一人身兼數職 ,跨專業兼職、跨項目兼職 ,監理班子形同虛設, 沒有發揮真正的作用 ,監理組織對工程項目的質量、 投資、 進度、 安全處于失控狀態 。由于監理工作不到位由此帶來工程質量 ,工程安全等方面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 ,給監理單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害。 同時, 由于項目急劇增多 ,公司管理不能及時跟上, 勢必造成公司對項目監督檢查不到位。 安全 、質量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將增大。 一旦因監理不到位而造成安全 、質量事故發生,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
各個企業經營狀況各不相同, 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又不完全相同 ,加之業主各有特點, 所以很難像確定盈虧平衡點那樣確定飽和度。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 我們可以用現場實際效果進行客觀衡量, 即 ,只要保證項目始終處于受控狀態之下, 利潤還在增加, 那么飽和度還沒有達到。 同時需要關注的是 ,加強人力資源的管理。
3合同管理造成的經營風險及應對策略
3.1因簽訂合同不當而造成的風險及對策
我國目前正處于向法制社會的轉變過程中, 經濟合同成為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內容。 監理合同是監理企業保障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 監理合同過于草率和簽定人情合同是企業經營的大忌。 有些監理合同在監理工作范圍 、監理工作內容 、以及監理服務周期等方面約定不明確, 監理費支付方式含糊不清。有的企業為了迎合業主的意圖 ,對工程質量 、工期及投資控制進行不切實際的盲目承諾。這些作法對監理企業都將隱含著較大的風險。 在實際工作中 ,有很多業主和監理企業的合同談判時提出許多很苛刻的霸王條款,監理企業在處于弱勢地位的情況下很難和對方進行平等的談判 ,但如果盲目地屈從就有可能帶來很大的風險。
中圖分類號:F2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b)-0185-02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商務模式應運而生,企業生產資料的獲取和銷售范圍越來越大。為了適應電子商務發展帶來的物資流通和商品交易方式的變革,現代物流業正在快速興起,是企業降低物質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不可缺少的供應鏈之一。在企業供應鏈管理當中,供應鏈風險管理是企業所無法忽視的。為了確保供應鏈的運營正常,企業需要建立全面的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能夠實時監控供應鏈運營過程的實況,并且當出現風險的時候能夠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化解風險。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謀求發展的必要手段,它能夠洞察導致企業經營風險的跡象,提醒企業決策者調整措施應對風險,保障企業的正常運行和長遠發展。
該文以物流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作為主體,探討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1 供應鏈管理風險預警概述
供應鏈風險指的是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有一個或者幾個供應鏈成員產生的不利影響,打亂供應鏈管理秩序,導致破壞企業供應鏈的運營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它的主要特質在于不確定性,它可以出現在供應鏈運行的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供應鏈管理風險無法完全避免,但企業可以通過一些政策或者管理方法來降低風險。
建立全面的供應鏈管理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是企業進行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措施,也是企業提高供應鏈管理績效的主要辦法,有效的供應鏈管理預警指標體系機制,可以提早預測供應鏈潛在的風險,避免潛在風險不斷擴大從而導致企業產生巨大損失,起到一個預防風險突然發生而企業沒有與之對應的處理風險的措施的作用。可以提早的根據預警指標找到企業供應鏈的源頭問題,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時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來組織風險進一步擴大,對癥下藥,彌補現如今企業供應鏈風險管理缺乏預警機制的不足。提高各供應鏈之間的協調性,使得整個供應鏈運營處于最優化的組織結構中,保證供應鏈的持續發展以及規避在運營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2 物流企業經營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構建的設計思路和原則
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設計思路是從分析測定供應鏈風險基本因素入手,根據不同的風險因素的特征設計預警指標,并且按照風險因素的特點分類構造預警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選取需要按照科學性原則、靈活性原則、靈敏性原則、相對獨立性原則、綜合性原則以及定量和定性相互結合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指標體系應該能夠全面系統的真實反映企業機制運行狀態以及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符合物流企業風險預警管理的戰略目標。
靈活性原則要求這一體系不能夠完全以同一種模式去預警不同類別的風險,需要整個系統分不同時期對特定出現的風險進行特定的分析,要靈活處理各風險之間的關系,不能過于單一死板。
靈敏性原則要求這一體系能及時反映供應鏈運行的真實狀況,對任何一種風險都能夠反映敏銳,準確的反應出各類風險。
相對獨立性原則是指預警各項指標之間需要相互獨立,沒有相關性,盡量減小多個指標之間的重復區域。
綜合性原則則是將環境之中所有的因素都要考量進去,需要將各因素各指標之間的關聯表達清楚,全面客觀的反應物流服務問題,能夠準確的反映各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起到及時反應各風險因素之間的作用。
定量和定性指標相結合原則是因為有些風險因素不能夠定量的表達,只能夠定性的描述,但對物流服務風險評價管理來說是十分重要,不能夠忽視的,需要定性的分析來表述企業供應鏈運營現狀和趨勢。
3 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構建
企業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包括內部風險指標和外部風險指標。其中外部風險指標包括社會風險和自然風險,但是對于物流企業供應鏈,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都可以通過財務損耗表現出來,因此在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構建的時候,應以財務指標為重要監測指標對其進行計算與分析。供應鏈內部風險包含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資金風險和違約風險。風險指標需要針對具體運營企業來選取不同的預警指標。針對物流供應鏈,在內部風險指標中則選取企業資產營運能力預警指標、企業現金狀況預警指標、企業盈利能力預警指標、企業償債能力預警指標和企業成長能力預警指標。
在這些一級指標下,又可以根據運營實際情況分出二級指標。例如反應企業盈利能力的預警指標,可以選取資本保值增值率、投資報酬率、主營業務利潤率等二級指標。反應企業成長能力預警指標則可以選取固定資產成新率、總資產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等二級指標。反應企業現金狀況預警指標的有現金債務償付率、基本現金置存標準等二級指標。反應企業償債能力的二級指標則可以分為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速動比率等等。
4 供應鏈風險預警的評價方法
每一個指標的選定,在預警體系運轉過程中,個體預警指標值能夠表現出供應鏈在那個指標上出現風險的狀況,但由于各風險因素之間存在相互獨立性,想要從整體上把握供應鏈整體的風險狀態,需要做出綜合評價。
4.1 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
雖然每一個一級預警指標下會有許多的二級指標,但反應風險狀態的程度都不一樣,故而需要確定每一個指標即每一個風險因素在整體供應鏈風險狀態中的權重。目前,我國的評價指標的賦權方法主要有主觀賦權和客觀賦權法。但實際上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針對物流供應鏈風險管理預警采用層次分析方法,即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將認為的主觀賦權和客觀賦權結合起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4.2 指標的歸一化處理
指標的歸一化處理就是將指標的量化數值轉化為評級體系數值的過程,也就是通過供應鏈風險預警體系將每一個實際測得的指標的量的數值,轉變成能夠直觀評價等級的數字。例如:對于內部財務的損耗,常態是以貨幣形式來衡量,但是進入供應鏈風險預警體系后,這個貨幣值會經過風險評價系統的數據庫,輸出直觀的風險等級數值。通常對于供應鏈風險評價體系,歸一化處理通常借用隸屬函數的思路,構造無量綱化處理函數。
4.3 指標信息的綜合處理
通過建立數據模型(客觀賦權)將指標的實時信息轉化為評價指標值,從而形成指標信息。因為各指標的權重不同,因此在供應鏈風險中的重要程度不一樣,但不能夠忽略任何一個評價指標,此時需要綜合考慮所有指標,依其權重均衡。在物流供應鏈風險管理預警體系,利用線性加權平均法來實現綜合評價模型。當評價值處于特定值域的時候,預警體系用不同顏色的信號等予以表示,可以用紅燈區、黃燈區、藍燈區、綠燈區來表示低度警報、中度警報、高度警報和安全狀態。利用信號燈的目的在于警示企業管理者供應鏈風險程度狀態,并提醒管理者及時調整策略,減少損失。
針對物流供應鏈風險預警體系,低度警報即出現潛在風險,主要表現在當資產負債率未破臨界值,但盈利指標一級指標下有二級指標走低或者償債能力指標下有二級指標介于臨界值時等。出現中度警報時即企業供應鏈處于存在顯著風險狀態,主要表現在,資產負債率未突破臨界值,但是盈利能力、營運能力、現金狀態等指標下的二級指標持續走低或介于臨界值。出現重度警報即企業供應鏈存在高度風險狀態,主要表現在資產負債率突破臨界值,其他監測值均低于臨界值。
企業供應鏈管理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中的臨界值并不是唯一不變,它會隨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的改變而改變,對于每一個企業,都會有自身供應鏈不同的風險指標因子和風險指標臨界值,需要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而定。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對于企業管理來說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它會給企業的各項決策給予一個風險提示,更大程度的幫助企業做出更正確的決定,以獲得最大的經濟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艷菊,邱莞華,王宗潤.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進展的綜述與分析[J].系統工程,2006,24(3):1―7.
[2] 劉永勝,馬順.供應鏈系統運行評價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3(1).
一、轉變觀念,樹立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現代管理觀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各個財務環節,是各種風險因素在企業財務上的集中體現。財務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是,在識別與衡量財務風險的基礎上,對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選擇適當的風險管理策略,防止和減少風險損失,保障企業財務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實現預期財務目標收益。適應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民營企業經營不應簡單以追求技術創新、辦公現代化、高素質人才、充分獲得信息等為經營目標,應特別重視銷售收入狀況和成本一收益關系,應特別重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備利,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需要民營企業領導和財務管理人員在觀念上有一個轉變,樹立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現代管理觀念,使民營企業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二、有效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協調資本負債關系
(1)確定籌資使用的方向,做好籌資預測。首先要確定資金的使用目的,要選擇利潤大、風險比較小的項目。然后對相應的項目做出市場調查,以確定籌資的可行性,資金成本越低,企業籌資的風險就越小,主要是預測最終的收益和資金成本的大小,如果收益率大于資金成本率時就表明籌資是可行的。籌資的預測也要與企業的項目規模、現有的能力相結合。(2)確定合理的籌資數額和還款期限。籌資應該有一個合理的限度,要對資金的需求量做出一個科學的估算,籌資多了會增加成本,少了則滿足不了企業的經營需要,其需要量應該是企業為達到預期目標的最低需要量。也要注意還款期限,這也是從籌到資金開始投入,一直到這部分資金退出企業經營的一個期限。(3)要合理地運用一些財務手段,對資金進行科學的運用與控制。利用科學的財務分析手段,合理運用財務杠桿,優化籌資的結構,使得籌到的資金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費而使得籌資成本增加,籌資風險加大。(4)了解國家的政策,對宏觀的一些變化要有相應的對策。國家的宏觀經濟因素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有時候也會使企業的籌資風險加大,企業應該及時了解相關政策信息,以便做出相應的對策,將自身的風險減小。
三、重視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民營企業經營每日均需支付各種成本的開支,一旦現金流發生斷流,企業的經營活動就可能陷入暫停甚至破產的困境,保證金流動性至關重要。一些民營企業通過實踐也相當重視資金的流動性,但它們解決問題的辦法通常是通過各種公關活動籌措臨時借款來解燃眉之急,不重視從資金結構和財務結構上徹底解決好資金流動性不足的缺陷,這種情形繼續下去,勢必有一天,在無法籌措到臨時資金的情況下,企業經營陷入全面危機。事實上,缺乏流動性在財務關系上成為“財務危機”,要防范由財務危機所引發的經營危機,就必須在日常財務管理中重視資金的流動性管理,努力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使資金運用產生最佳的效果。主要做到:一要使資金的來源和動用得到有效配合:二要準確預測資金收回和支付的時間;三要合理地進行資金分配,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占用應有效配合。
四、收益分配風險的控制
(1)改進會計方法,提升會計反映企業真實財務狀況的能力。企業會計收益計量的不準確性是造成企業收益分配中過度分配的一個主要誘因,在采用傳統會計記賬時,要注意各種可選擇方法的實用范圍,盡量選擇能真實反映企業客觀收益情況的會計處理方法,引入通貨膨脹會計等會計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計算會計收益的同時,注重企業收益質量,現金流量的分析,選用合適的收益分配形式。(2)統籌企業的資金安排。綜合考慮企業外部籌資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力爭使總的籌資風險在合理控制范圍內,注意安排好企業的流動資金,確保企業能及時償還到期債務,不因企業收益分配影響到期債務的償還。(3)注意收益分配過程中的信號傳遞作用。在資本市場環境中,收益分配的方式、時間和穩定性往往向投資者傳遞著某種信息,影響企業未來的籌資,企業在決定收益分配政策時,除要考慮影響收益分配因素外,還要考慮收益分配向資本市場所傳遞的信號及資本市場可能做出的反應,考慮對企業未來籌資的影響。(4)注意做好與股東員工等員工相關利益者的協調溝通,兼顧相關利益者的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收益分配中的一個重要風險是來自于不能正確處理財務關系所帶來的財務風險,當不能有效處理這種關系時可能會造成企業未來向股東籌資困難,員工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在收益分配的風險控制上應積極的與其進行溝通,既要考慮到短期利益,也要考慮到長期利益,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促進企業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