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08: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良好品德的培養策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G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712(2014)08-0077-02
[作者簡介]吳信梅(1963―),女,江蘇如皋人,本科,江蘇省如皋市東陳鎮中心幼兒園教師,小學高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發展幼兒良好個性品質已成為當前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幼兒的個性品質包括創造力、獨立性、自制力、合作性等諸多方面。幼兒良好個性品質是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
一、創設良好生活環境,培養幼兒健康性格
環境對人性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健康性格的形成,離不開良好的生活環境。
首先,教師要善于營造輕松、民主、具有安全感的生活氛圍,讓幼兒置身其中,獲得無窮的快樂。比如,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觀察幼兒身上表現出來的亮點,并給予及時的鼓勵,由此讓幼兒樹立自信心,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使其性格變得開朗起來。
其次,在平時的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幼兒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使他們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強大。比如,在某個小朋友過生日的時候,筆者會和大家一起開展一個“生日聚會”活動。在活動中,小朋友們紛紛為過生日的伙伴獻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生日禮物。友愛、溫馨的氛圍像陽光一樣照射到幼兒心靈的深處,促進了他們個性的健康發展
第三,關注家庭環境對幼兒健康性格形成的影響。幼兒有大部分的時間處于家庭環境之中,因此,幼兒教師要關注家園共育,與家長做好溝通,引導家長盡可能地為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創造條件。比如,給孩子創造與別人交往的機會可以克服孩子的孤獨感。在節假日,家長可以邀請孩子的小伙伴和家長到家中來,大家一起開心地玩耍、游戲,讓孩子感受到與別人相處和交往輕松、愉悅之情。
二、充分運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個性
在幼兒生活中,游戲活動較多,形式也較為豐富。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教學實踐證明,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十分有效的教學策略之一。有趣的游戲可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歡暢開懷的笑語中,幼兒會漸漸喜歡上集體游戲活動,形成合群的性格。游戲中設置的一些障礙還可以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創造能力、自信心、獨立性等。
比如,很多孩子在玩耍的時候都喜歡拿東西敲打不同物體,為了培養他們的好奇心,筆者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給幼兒準備了幾根長短、材質不同的棍棒,并讓他們自由地去敲打自己喜歡的物品,使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極大滿足。有時候,為了更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筆者用絲巾給孩子們蒙上眼睛,筆者來敲打物體,然后讓孩子們去猜老師敲打的是什么。這樣讓孩子們感知了不同材質的棍棒敲打在同一物體上,所發出的聲音是有區別的,而同一材質的棍棒敲打在不同的物體上,所發出的聲音也是不同的。這樣的游戲可以使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激發,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事物的奧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關注幼兒個體差異,發展幼兒獨特個性
每一個幼兒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在興趣、愛好、生活體驗、思維特點、認知水平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對此《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在幼兒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注重其獨特性的發展。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要真誠地關注每個幼兒,呵護幼兒自身所具有的獨特個性。首先,教師要對幼兒的獨特見解給予應有的尊重和理解,讓幼兒敢于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特的認識;其次,要對有獨特愛好和興趣的幼兒表示肯定、鼓勵、支持和熱心的幫助,讓幼兒的獨特個性得到很好的展示;再次,對幼兒的奇思妙想給予贊賞和引導,善待那些奇異的思維火花,允許幼兒表現出 “與眾不同”的言行。
比如,在美術活動《可愛的魚》開始之初,筆者為孩子們播放了視頻資料,讓幼兒觀賞了美麗的海底世界,由此激發了參與這次美術活動的興趣。在活動中,筆者又為孩子們播放了動畫片《小美人魚》的相關片段,并在最后講述道:“美麗的小美人魚失蹤了,她的爸爸媽媽們去懇求國王幫助尋找自己的孩子,國王讓整個大海里的魚都來幫忙搜尋美人魚。可是國王巡視了一圈后失望地說,海里的魚還是太少了,就這些魚怎么才能找到美人魚呢?孩子們請你來幫助一下國王,畫出一些魚送給國王,讓他們去尋找美人魚吧!”很快孩子的作品一幅幅地問世了:有的孩子指著自己畫的魚說,我的魚身上會放出七彩光,只要它出現周圍就會一片明亮,美人魚看到它就會被吸引過來;有的孩子說,我畫的魚生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不管美人魚在哪里,都能看得到;有的孩子還給自己畫的魚取了蘊含強大想象力的名字……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充分運用了想象的空間,他們的奇思怪想得到了老師的贊賞,促進了其個性的發展。
四、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熏陶幼兒美好心靈
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可以有效地挖掘經典對幼兒美好心靈的熏陶作用,促進幼兒人格的健康發展。如果幼兒園能夠長期有效地開展經典讀誦活動,那些經典中的精髓會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影響。
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決定的作用,我們首先要為幼兒學習經典創設良好的環境,這里所說的環境包括了社會文化、自然物質等方面的因素。經典學習要融入到多種多樣的形式中,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我們幼兒教師應該結合經典的內容,設計能夠充分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的活動,并將誦讀的內容展示在幼兒活動區。比如,備受歡迎的經典《弟子規》共90句,其中的每一句都有一個故事。幼兒在讀誦的過程中,老師要進行生動通俗的講解,讓幼兒逐步明白其中的含義,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父母的孝敬,對兄弟的友愛,為什么不能挑食偏食,拿別人的物品為什么要請示別人……為了讓幼兒更直接、更形象地理解《弟子規》的內容,教師要將“圖說《弟子規》”等資料張貼在走廊、教室等活動區,讓幼兒隨時對照自己的行為,不斷地修正自己,獲得人格的提升。
綜上所述,發展幼兒的良好個性品質是當前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這項工作有效性的不斷提升,需要教師、家長和社會的合作與共同努力。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善于為幼兒創設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的良好環境,通過多種形式來培養幼兒開朗的性格,發展其創造力、獨立性、自制力、合作能力等。幼兒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個性品質,才能為以后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課程標準中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綜合性課程。”這是《課程標準》對《品德與生活》課性質的權威表述。通過對其深刻的研讀與剖析,我們得到這樣幾個結論:生活不僅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教育的存在形式;學生開展活動要以培養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對于《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結構來講,筆者認為可以歸納為“三線、四面”,即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的生活。
三條軸線是指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為什么要將兒童的自我發展作為課程的第一條軸線呢?這是因為課程所提出的回歸生活是回歸兒童生活,是以兒童為發展主體的回歸。這種活動需要從認識自我、建構自己的主體性開始,是對傳統教學目標的一種創新,是尊重兒童人格、權利(主要指尊重其學習和生活的權利)的生動體現。兒童與社會軸線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兒童初步認識社會,形成個人不能脫離社會的觀念,初步樹立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思想,努力把自己培養成關心社會、愛別人、有責任心、品德良好的優秀公民,從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的意識。兒童與自然這一軸線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從正確對待身邊的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入手,正確認識和理解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系,成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自覺小公民。自我、社會、自然在每一個人身上交織,其中必須明確的是三條軸線的核心是兒童。
四個方面生活是指: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有責任心、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其實,這也是對兒童生活習慣、態度、方式、能力和質量等方面的具體要求。但是,四者間的不同是其各有側重。健康安全地生活是第一層面上的,是兒童生活的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是第二層面上的,是側重于學生精神世界的發展;有責任心、有愛心地生活是第三層面上的,是引導兒童學會關心,培養其同情心、愛心、責任心;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是第四層面上的,是時代對兒童提出的要求,是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發展自己的思維潛力,不斷地有新的發現和創造,從小就養成不盲從、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質。
二、 教學內容方面
兒童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在品德課程教學過程中學到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感悟與體驗。但是,品德課程教學中所包含的教學內容,同樣也是來源于兒童的生活體驗。其教學的設計,往往是圍繞兒童本階段的成長規律來設計的。這樣,從教材設計到教材內容,其本身也是一個回歸現實的過程。把兒童自身的生活體驗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是培養學生用生活體驗來思考問題的需要。對于品德課程教學內容來講,它必須要來源于兒童的生活體驗,也必須指導兒童的生活實踐。概括地說就是要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一切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
兒童生活體驗的豐富性與開拓性,決定了其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與廣泛性,其教學場所的設置不能僅僅局限在教材或教室本身上。雖然其教材也是來源于兒童的生活,但是必須要回歸自然,親身體驗過之后,才會更有意義。所以,對其教學內容來說,更應該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品德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教學的內容聯系兒童的生活體驗,又指導其生活實踐,只有這樣的教學內容才會更有現實意義。
同時,在教材內容聯系兒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雖然其教材也是對兒童生活的一種寫照,但它不具有時效性,教師應該針對現階段兒童的實際生活情況,有目的地來擴展教材內容,不能僅僅被教材本身的內容所局限。比如,在品德課中會講到要孝敬父母,課本中也會提到如何去孝敬,會有一些具體的做法。教師在講這些知識的時候,除了教會學生如何去做之外,還應該讓他們去實踐,如回家給父母洗洗腳、捶捶背等。這其實就是一個指導學生實踐的過程,而且是不能忽視的過程。再比如,教師在講到遵紀守法時,可以針對當下一些具體違法現象,讓同學們展開討論,不應該局限在課本內容中的文字上。
三、 教學形式方面
在品德課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其理論聯系生活的過程,也是一種生活再現的過程,這樣就要求它的具體教學形式不能過于單一。兒童階段的生活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其生活再現的形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兒童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生活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他們還沒有想成一種抽象的概念。所以,在兒童的生活體驗中,他們大多是在模仿學習,然后創造性地再現出來。對于品德課教學形式來說,它必須隨著兒童生活形式的多樣性而不斷變化,單一的教學形式不會真實地再現出生活的本來面貌。
兒童階段的生活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這就決定了其生活體驗也是非常豐富的。在品德課來源于生活并指導生活的過程中,其教學形式不能僅僅局限在單一的教室中,而應該不斷推陳出新,積極探索多種有效的教學形式,讓兒童豐富的生活體驗在多種創新的形式中再現出來。
在兒童階段的心理發育時期,他們不會有抽象的概念,只會記住事物的具體特征,表面看上去是什么就是什么,老師告訴他們什么他們就學習什么。所以,這個時候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巧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了解生活全貌,并用所學的知識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比如,在講到遵守交通規則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教育手段,讓學生能夠很直觀地記住交通規則的知識點,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把他們所學到的知識表演出來,接著讓他們結合身邊的交通情況,談談具體到自己的時候應該怎么去做。除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學到知識以外,教師還可以知識問答的形式來展開教學,比如對于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禮貌知識、交通知識等,可以讓學生以搶答的形式再現那些知識點。或者是把知識點寫在黑板上,請兩個同學上來配合,一個表演形式,一個猜出知識內容,這樣在貼近生活的同時,又可以讓學生鞏固知識,用以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四、 教學策略方面
小學品德課程在回歸生活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輸,而應該采取有效的策略。很多學校在品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大多采取的是講讀的教學手段,即教師把文字讀一遍,學生聽一遍,這樣根本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效果。或者就是以按部就班的模式來教學,即嚴格按照教材的具體環節來展開,很少去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對于課程教學的策略來說,它必須是一個活學活用的過程,不能過于僵硬、死板,而應該盡可能地去挖掘有用的元素,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通常在品德教學過程中比較有效的策略是盡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有的人會認為,教材本身的內容就是來源于生活,其基本思想也符合兒童的成長需要,所以就不需要過多地再去挖掘問題,只要把它復制下來就行了。其實,這種教學策略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在品德課程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把教材中的生活情況與學生實際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盡可能挖掘當下人們的生活元素。比如教師在講《我們的合作》這一章節時,不能僅僅是向學生來講授怎么樣去合作,而是應從學生們每天做的廣播體操講起,來講述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引申到一些生活實例中去,最后歸納出學生在生活中應該怎么學會合作。
針對具體的生活實例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具體的生活實例,其實也是對生活的一種再現,而對生活實踐的指導就是要從這些生活實例中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比如,教師在講到法律這一章節的時候,可以舉例說媽媽由于工作原因,又怕孩子在外面遇到危險,就把他反鎖在家里,這是否侵犯了孩子的人身自由權。可能不懂教學策略的教師,就會在“反鎖”的問題上來討論,其實這個問題主要側重的是是否侵權,應該討論的是法律問題而不是反鎖問題。
五、 教學目的方面
兒童階段的品德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體驗為基礎,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這些生活知識,最終用以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這個來源于生活又指導生活的過程,就統稱為生活化教學。所謂的生活化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去認識生活,更要讓學生去學會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于品德課程的教學目的而言,它分為兩個方面的知識點,其一是教會學生生活品德知識,其二是用所學的生活品德知識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要想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就要求教師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之后,除了必要的理論知識目標之外,還應該要有具體的實踐目標,而且必須以實踐目標為側重點,因為所學到的知識還必須要回歸到生活指導中去。雖然教材內容是對兒童生活體驗的一種再現,但那僅僅反映的是一個普遍的理論情況,并不代表所有學生的具體行為,因此品德課程的教學目的更在于使學生具備普遍的生活理論,然后用于他們的具體生活實踐中。
品德課程是一種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有效途徑。品德課程的生活化無非就是讓學生能夠學會生活,所以,這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必須的。在品德課程中,其最基本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健康、安全地生活。比如在講《我掉了一顆牙》這一章節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自主討論掉牙或者蛀牙的情況,以及掉牙或蛀牙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影響。這樣,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情況來講述掉牙或者蛀牙的生活常識。當教師把問題引申到日常牙齒保護上時,又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保護牙齒健康的經歷,最后由教師來總結牙齒保護應注意的問題,以及如何去保護牙齒,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其實,這就是品德課程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在學會生活中培養更多的良好生活習慣。
小學品德課程的生活化是一個由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這其中要實現的是兩次飛躍:其一是品德課程的教學內容要來源于生活實踐;其二是對品德課程的學習是為了指導生活實踐。在具體的品德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到這兩次飛躍所包含的具體含義,只有認清了生活化的實質,才能真正做到生活化。
參考文獻
[1] 劉長青,劉麗萍,陳麗香.淺議《品德與生活》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5).
(一)愛國主義教育。主要表現在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國家和增強民族自豪感。(二)集體主義教育。主要表現在培養學生熱愛集體、增強集體觀念,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沖突時,要徹底貫徹以集體利益為先的思想。(三)文明道德教育。主要表現在學生要具備尊師重教,與同學友愛、誠實守信、嚴謹自律等良好道德品質。(四)意志品質教育。主要表現在學生在承受重大壓力的情況下,也能臨危不懼,面色坦然地處理問題。(五)團隊合作意識教育。主要表現在學生能通過團體項目,學會合作精神,了解1+1>2的思想。
二、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在實施一項策略之前,先要了解對象的特征,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實施方案,最后達到的效果也是最佳的。我國現在就讀的是“90后”的大學生,這批學生的思想和“80后”努力踏實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當代“90后”的學生一貫被貼上突顯自我、實現自我的個性標簽,他們是比較向往自由的。再看社會背景的話,“90后”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比較溺愛孩子,所以直接造成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承受力達不到該年齡的高度。學生依舊存在著叛逆心理,張揚個性的元素,他們往往不易深刻體會社會的艱辛及為人處世的思想。他們還缺乏生活的磨煉,性格比較脆弱,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功利意識薄弱,容易被他人利用,從而進行犯罪活動。因此,高校對學生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體育教育中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承受力。(二)教師以身作則,在言行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教書育人,首先要以身作則。體育教師的素質決定著學生的體育素質,所以體育教師不僅要具備熟練的體育技術,還要具備高尚的思想品質。在教學中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為學生做好表率。學校也應該定期對體育教師開設思想品德課程,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三)制定課堂規程。課堂規程是學生在體育教學中要遵守的基本要求。想要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好作風,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常規。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教師應該在開學時期就對學生進行課堂規程的教育,重點講述課堂中要時刻注意人身安全、講禮貌、尊師重教、團結友愛、遵守紀律等問題。只有在遵守嚴謹的規程中,學生才能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體會體育教育的奧秘。(四)精心設計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團結友愛的體育精神是值得提倡的,體育游戲是培養學生團結意識的最快捷方法。例如,集體配合完成一項任務,在學校中尋找標識物來完成任務,達到終點。游戲中能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勇于競爭的思想品德。在最后完成任務后,讓學生反思自己在游戲中體會到的集體主義精神,只有關愛他人,樂于幫助他人,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務。而且要讓學生明白集體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都是缺一不可的,從而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五)挑戰自我。體育課是以身體的活動為宗旨的,但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能、意志不同,往往在練習時有的學生會產生抵觸情緒。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能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鍛煉方式,針對學生的各種心理,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訓練。在練習中要關注學生產生的情緒,進行安撫,鼓勵學生勇于挑戰自己。通過不斷的重復練習,讓學生會體會到教師的良苦用心,產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挑戰自我的思想精神。(六)獎罰分明。在體育課中,對思想道德方面表現不好的學生,要提出批評,并進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要當眾提出表揚,并鼓勵大家要以此為榜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以上是我在平常實踐中得出的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幾點具體策略,從中我也體會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對學生的自身發展有著重大意義。體育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最重要的是弘揚體育精神,發展學生的堅強意志,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紀律性,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最終使學生德、智、美、體、勞全面發展。
作者:張麗娜 單位:慶陽職業技術學院
《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從課程目標看,具有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的培養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而不是純學科的邏輯,這就決定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它有自己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加以注意并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品德學科的特點:活動性,德育性,實踐性,生活性
1.教學過程以活動為主線(活動性)。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過程,是以兒童直接參與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體會生活的道理。
2.教學目標以育人為主旨(德育性)。
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加強對學生文明行為的培養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是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過程中的一個主題,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品德與生活》的“內容標準”要求:“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這是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兒童學會關心、學會愛、會負責任,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因此,品德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它更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行為習慣、知識技能的內在統一。
3.教學方式更重視道德行為的實踐(實踐性)。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加強行為訓練,重視道德行為的實踐。我們知道,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從知到行的過程,它包括知、情、意、行的有機結合和相互轉化過程。其中,“知”是基礎,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行”是關鍵,是衡量學生思想品德好壞的標準;“情”和“意”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道德行為只有經過反復實踐,才能形成道德習慣。
4.教學內容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生活性)。
這個特點是由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決定的。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沒有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因此,課堂所呈現的學習內容,不應局限于教科書中的教材,還應引導兒童回到他們自己的現實生活去,去尋找更多的學習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課堂所呈現的活動方式,應是老師根據本地區、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設計活動。
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策略
教育理論的研究、教師教學的實踐都告訴我們,現存的各種各樣的教學策略每一種都有其優點和不足,采用哪一種教學策略,完全取決于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作出恰當的選擇。
1.探究式教學策略。
探究性學習主要指通過探究性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學習方式。《品德與生活》總目標指出:“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品德與生活課程是活動型綜合課程,強調了學生自我探究的過程,因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親歷過程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從教材來說,教材本身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究天地。如《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冬爺爺在哪里”一課中的“冬日疑案”就提出了兩個問題,樂樂猴驚嘆地說:“呀,雪人不見了!”康康熊疑惑地說:“青蛙和蛇也失蹤了。”;黑貓警長說:“小朋友,你們能幫我一起來破案嗎?”課文為學生呈現了探究的情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2.體驗式的教學策略。
0 前言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旨在促進學生的良好道德形成的課程。它主要在小學階段高年級中開展,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責任感,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認真研究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對于學生養成良好道德有著重要意義。
1 從實踐出發,體驗生活
生活的體驗導致學生品德的形成,真實的生活給學生帶來深刻的道德體驗和認知,而不是表象的。在教學中應注意貼近生活,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感悟,促進他們的全面良好發展。
學校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生活,在社會中實踐,學習,增加實踐能力。充分利用資源,增長見聞,開發興趣,拓展知識。道德是與生活密切接軌的,離開了社會也就不再有意義,它存在于生活的每個方面,與學生緊密相連。只有在實際生活中的實踐才能從心里打動學生,引發他們的真正的道德情感,真正的產生道德認知,而這些源于生活的實踐、認知促進了學生品德的形成。
因此,在學生的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品德,脫離了生活,品德的形成也就無從談起。要取得好的教課效果,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抓住事情的真實之處,通過真實的感受,發自心靈的感觸是我們在教學中的重點所在。
2 探究應堅持適度原則
學生在課堂上掌握主動權是這次新課改的核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方式促進學生積極探索,去深入研究,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熱情,達到教學的目的。而在組織的活動中要堅持一些原則,保持高熱情,高效率。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碰到一些這樣的例子,一些學生在小組的討論中看似在熱鬧的探討,實際上不乏有的學生想借此機會大聊特聊,“侃大山”,“湊熱鬧,出工不出力”。這樣小組的討論將會因此而變成吵吵鬧鬧,嘻嘻哈哈,討論的意義也就大打折扣,探究的目標也將變得漫無目的,還因此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合理的配置學習內容,達到高熱情,高效率的目標。
在不同的地區老師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課堂策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用心策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處理好各種問題,進行好每次活動,提高質量,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3 發展主題教學,更具針對性
學生對社會的適應、參與、認識能力在本次新課改的《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更加受到重視,因此,新課程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學生知識的傳授,社會課程更加考驗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觀察適應能力,更加強調學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的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實際中鍛煉自己,而這與傳統課程是有很大差異的。這樣在我們制定教學計劃時應該更多的考慮以直觀具體的形式讓學生在真情實景中進行實踐,感悟。在一些不必要讓學生了解的方面,我們只需讓學生認識到一個正確的事實就足夠了,所以,往往直觀的認識反而要比理論化的認識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記住。不管如何,學生都應有一定的知識背景,我們要采用主題模式,進行單元教學。
教材的編排采用主題單元的模式,按照總――分的形式進行,每個主要主題下分若干個次級主題。在實際教學中,根據教學實際機動的安排每個單元的學習,不要機械式的教學,對教材統整,可以部分顛倒或整合。
4 控制課堂的教學節奏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需要吸收老師教的知識,老師的教學內容需要闡述,這樣雙方的思維就要進行密切的溝通、碰撞,新的問題就必然會產生。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已有經驗,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準確的剖析,從而達到上述的狀態,這既不能由老師預先設定,也不是學生能自主決定的,這需要教師的深厚的教學功底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不同的教師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節奏,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而適宜的教學節奏必然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的發展也大有益處。
現實卻并非如此,我國教師熱衷于“題海戰術”,學生的負荷量太大,學習任務重、負擔大。這樣緊繃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和學生都高度緊張,單調而機械化,很容易產生疲憊、壓抑、緊張等負面情緒。而本次課改中《品德與社會》主張在良好、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創新精神。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社會體驗和實踐,以感性的認識促進學生道德認識的提高。因此,選擇更適宜的課堂教學節奏,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是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予以考慮的一個方面。
5 總結
總之,品德與社會具有的活動性極強的這種性質使它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等的限制,也應以更多樣化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本著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充滿熱情的投入研究的科學態度和對生活充滿信心、希望的目的,教師們在活動中的策劃和課堂上的循循善誘也是至關重要的,《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真正目標才能圓滿的完成。
【參考文獻】
[1]郝曉微.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12(11):51-54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2-0158-01
初中思想品德一直是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一課,老師對于學生的正確引導不僅僅可以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同時也影響著學生以后的生活工作。但在現在的教學狀況下,教育中普遍存在著思想品德課不受重視的情況,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難以做到及時與老師溝通,這種情況導致了學生厭學、棄學的惡性循環。因此,只有將現有的僵化教學模式改變,做到以學生為核心,老師為引導的模式,才能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一、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學習的意義
自主學習是學生學會獨立接受知識的重要技能,在當今社會,人才培養越來越偏向素質教育,而摒棄原有的應試教育,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將自主學習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之中,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在學生是否可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這不僅僅要求學生可以掌握書本上的內容,更要求學生能夠提升個人能力,實現多方面發展。自主學習策略,更能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多元化的能力,滿足社會人才的需求。而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階段,而素質培養應當以德為先,因而,現代教育要把德育作為發展的核心。自主學習的引入可以加強課堂的靈活性,使學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有助于調動課堂積極性
原有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束縛性,難以使老師和學生拉近距離,這種模式禁錮了學生的發展空間,無法達到老師和學生的教學最優化。通過將自主學習引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環境,將老師的角色從傳授者改變為引導者。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更利于課堂積極性的調動,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做到主動學習。課堂氛圍一改原有的枯燥乏味,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思想品德的課堂內涵真正的進入到學生的心中,幫助學生做一個品格優良的公民。
3.有助于增強學生創新性
在現有的教育狀況下,增強學生的創新性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內容。創新可以改變社會,將中國制造改變為中國創造。從中我們明白,創新型人才是社會發展下的重要需求。但是,原有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夠一味地接受課本上的知識,難以發展自身的創新意識,這種教育模式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我們想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改革教學模式。通過將自主學習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通過彼此間的溝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具有個性的思想觀念。這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性,為他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二、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學習策略的方法
自主學習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方法,運用正確的方式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引入自主學習,可以事半功倍的提高授課效率。初中思想品德課更加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促進教學活動的進行,因而,老師要學會通過不同的方法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平臺。
1.創造問題環境
通過創造問題環境,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易于溝通的氛圍。學生通過彼此間溝通,能夠盡快的完成問題,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滿足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但思想品德教學普遍存在內容過于空洞的問題,因而學生難以理解教學內容,這時采用自主學習創造問題環境的方法,通過向學生提出“如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這一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再在小組間進行討論,能夠直觀的使學生了解到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不再讓思想品德的教學浮于表面。
2.增強學生雙向交流
學生學習往往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通過接收不同人的意見,可以改良自身的思想模式,因此,增強學生雙向交流也是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例如:在研究大學生舍命救下八旬老人這一課題時,學生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有些人認為這種行為值得提倡,彰顯了見義勇為的正面意義,但同時也有人認為,用一個具有充沛知識的大學生換取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的生命太過可惜。在這種時候,老師可以通過辯論的方式幫助學生們表述自身的觀點,同時也了解了其他人的觀點。思想品德課的很多案例受到的是社會輿論的約束,這也就導致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確定一件事情百分百的正確性,但通過采用辯論的方法,加強了學生的雙向交流,使學生明白不同的的思想模式,這樣的教學更加利于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也能夠對老師有所啟發。
3.創設討論氛圍
思想品德具有人文性,它往往緊密貼合生活實際,這就要求學生主動聯系生活,加強思想品德的學習。因而將自主學習引入思想品德教育更加需要創設討論氛圍,通過貼近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間的溝通能力,促進學生理解課堂內容,培養學生優良品質。例如:老師可以將學生按三到五人的人數分成不同的小組,每組給予不同的討論話題,在課堂上留下充足的討論時間,進行溝通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間可以有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在交流討論結果的時候,也能夠發揮自身的主動性,高效的完成課堂目標。
三、總結
自主學習策略一直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通過將自主學習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來,可以改變原有的單一乏味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具有學習的興趣。這種模式不僅僅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現代社會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提供了有效的人才。
參考文獻
一、構建思想品德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
(一)現代教學論、兒童心理學的啟示
現代活動教學的理論認為:人的發展依賴于人的活動的發展。而活動的過程,必須體現個體知情合一的 “感悟”、體驗過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試圖對現行的認知本位、教師中心和以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造、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感受到生命的律動、生命的成長,促進他們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兒童心理學理論也十分強調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相互協同、相互轉化和共同發展,特別強調知情結合過程的感性認知作用,如通過營造富有激情的學習情景或氛圍,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迫切性,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和行為;通過展現情境、再現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繪情境等,學生在強烈的感受中會產生 “觸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義理論也十分強調學生人格的發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通過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協同發展,更符合人本主義的精神。“感悟----導行”的過程十分強調從具體形象人手,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感悟”,這是符合兒童發展階段理論中關于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要特征的認識規律的,這樣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二)人格精神培養的目標導向新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強調: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團結、合作,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積極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課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們期望通過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活動,在小學生的人格培養上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通過經常性的自我評價和目標選擇活動,形成開朗樂觀的個性,培養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學生在認識并且參與接觸社會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動中,形成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規律的興趣,具有關心和保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整合意味著個體內部各方面的融合,既表現在各方面活動的本質關聯,又表現在內在需要和行為表現的一致,從人格結構角度看,即意識和潛意識活動的吻合,所謂意識和潛意識的吻合,正是體現在知、倩、意、行的一致性上。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主導的作用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提高道德認識,內化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觀念,進而把道德認識,道德觀念轉化為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過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通過優化 “曉理、動情、煉意、導行”讓學生進入理想的知、情、意、行融合的良好狀態并逐步養成積極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課“體驗性“的特征
思想品德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 “主動體驗”。學習主體在學習中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感染和體驗,來領悟道德知識,認同道德觀念。我們要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就必須引導學生實現道德的內化。所謂內化,就是把課堂上所傳授的道理和所激發階情感轉變為學生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讓內心產生履行道德準則的自覺性,形成道德需求,通過學生自身的體驗以至感悟,就易于實現“內化”。
二、思想品德課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實踐
通過對思想品德課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其構建的主要基礎。在模式的實施中必須要從改革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師生角色觀、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以及評價等方面進行實驗探索。
(一)改革教學目標
“知、情、意、行諳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轉化,是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固有的特殊規律。”遵循這一規律構建思想品德課教學優化的標志:曉理、動情、煉意、導行。我們所構建的“感悟----導行”教學模式,首先突出學生學習目標的落實。即:自我定標、自作、自我調控、自我評價。“自我定標”,即教師所制定的教學目標要以人為本,要及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認同、自我要求的學習目標。“自作”,即教師的“導”是為了引導學生的“思”,學生的演練、應用與體驗。“自我激勵”,即課堂上教師創設多種互動式的學習情景,引發學生“觸景生情”,“情景相生”,導致情感升華,并在動情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從中激勵別人,也激勵自己不斷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評價”,啟發學生從評價別人的過程中找到差距,在評價自己的過程中找到動力,并得到及時的情緒調控,從中學會自我發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學內容
根據思想品德課程人格培養的目標及思想品德課體驗性的教學的特征,我們要讓學生通過課堂與社會相溝通,讓學生感受時代的脈搏,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引導學生發展,培養學生人格的一門課程。因此,這門課程必須具有特定的實踐指導性,必須與動態發展的社會緊密相關。固定的教學內容、不變的教學計劃是與思想品德課程的目標與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須注意教學內容與生活內容的拓展。教學內容既重視繼承性與針對性,又注意時代性與發展性。尤其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生活的貼近與拓展。
(三)“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操作
為了實踐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功效,我們對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結構進行了重新構建,形成了操作性較強的教學程序。這個程序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強調動情導行為主線,其教學環節既緊湊又層層遞進,適宜低、中、高年級各類課文的教學。
l.“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結構圖
2.“感悟----導行”教學程序的操作環節
①“激情揭題,誘發興趣”----創設新穎,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發激情 ,揭示課題,誘發求知興趣,把教學目標巧妙地轉化為學生自覺追求的學習目標。
② “自主學習,發現觀點”----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課文中感知、理解、認同教學要點,讓學生在個體與小組合作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發現觀點,曉理、動情,使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交融,明確行為要求。
③“拓展深化,感悟體驗”----豐富教材內容,拓寬和加深學生對教學要點的理解,促進學生內心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斷升華,成為具有理性的情感,并學會把自我內化的需求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④“互動探究,情感升華”----運用辨析題、多向選擇題、導行檢測----游戲及師生表演等師生互動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指導學生學會選擇,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思想和行為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⑤“實踐創新,導行延伸”----讓學生在合作性的創造活動中明確教學要點,具體地指導行為實踐。并通過總結把活動延伸到學校、家庭、社區的相關活動中,使學生真正達到知行統一。
3.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在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實踐中,我們深感現代教育技術介入可以更有效地達到模式所設定的目標。
①應用豐富的音頻、視頻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激情揭題,誘發興趣。”例如原教材《愛心溫暖著小明》一課教學中,把小明受傷前的活潑可愛形象、受傷過程等制成動畫故事,通過多媒體計算機軟件展示,學生觀看,迅速達到激情揭題,誘發興趣的效果。
②把課文內容配音或制作成動畫配音的幟I軟件,讓學生看軟件,學課文,找出使自己最感動的情節匯報并說說為什么?通過人機互動,師生、生生互動,使學生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產生樂學的愿望,感受到教師的積極期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③應用CAI軟件豐富課文內容的故事、法規、圖文并茂或動畫的辨析題、套餐式的多向選擇題、導行游戲,更利于學生對觀點的拓展深化,補充認識,使學生在人機互動中,在合作性的創造活動中體驗情景,互動探究,實踐創新,總結延伸。
4.重視培養學生敢于質疑、主動質疑、善于質疑的能力
原國家教委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 “要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以及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打好基礎。”為此,我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中,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敢于質疑、主動質疑、善于質疑的良好思維品質與能力。
(四)“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與師生角色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手段的總和。教學活動猶如表演活動,教師與學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它體現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解決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協同的關鍵問題。
1.教師角色與教學策略
在思想品德課堂活動中,教師扮演著 “情景創設者”、“活動設計者”、“志同道合者”的角色。因而,實施“感悟----導行”教學模式十分注重以下幾個教學策略:
①導學策略
教學過程重在使學生的理智過程、情感過程乃至整個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因而,教師的導學過程十分重要,包括導情境,如:創設多種角色體驗活動和游戲參與活動,在豐富開放的教學內容活動中拓展人格精神。在結構性的教學設計中塑造人格角色,在合作性的創造活動中建構人格;導思維,如:通過感悟,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意識;導行,指出具體的行為方式方法等。
②情感貫穿策略
尤其是認知與情意的統一,它包涵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有機滲透,體現人格熏陶、以人為本精神。
③互動互促策略
強調師生主動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體驗到一種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寬容與關愛。同時感受到激勵、感化、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發自內心的人生態度與體驗。
2.學生角色與學習策略
在>!
①主動體驗。積極、樂觀的情感體驗,主動曉理----培養道德認識。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總體培養目標為基礎,對本課程總目標的定位是:“本課程以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礎。”最基礎性的目標就是幫助初中學生提高道德素質,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課堂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材的知識和信息載體,了解知識和通過情境等載體“體驗”了知識的教育功能。但要使學生通過學習后,轉變并形成一種自覺的良好日常行為習慣,關鍵要靠課后對其行為、習慣進行督促引導。
初中生正處于從兒童向青年期過渡的急劇變化的時期,他們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點,或者說具有半兒童、半成人的特點。
他們的社會性情感還不夠深刻,意志力和個性意識傾向性發展得不夠穩定,自我調解和控制的能力較差。他們常常很容易被誘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驅使,他們的意志品質發展得并不完善,其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很強。根據研究,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就是說,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據測算是21天。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教育的本旨在于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習慣。”所以,課后采取多種方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督促、引導,規范其行為顯得很重要。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做呢?
一、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診斷
某個知識點(如意志)在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完后,通過《自測題》和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此方面的行為習慣進行診斷。通過診斷,主要找出存在的問題。
二、擬定出培養行為習慣的措施
根據診斷的結果,采取“學生—小組—教師”,三環節擬定出針對具體學生的《XXX良好XX行為培養方案》,以待實施。
三、課后督促引導措施
1.自我約束培養。根據《XXX良好XX行為培養方案》,學生自己有目的進行培養。
2.小組督促培養。根據學生的平時情況,組織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就學生行為表現進行小組幫扶,對學生進行不良行為的矯正及良好行為的培養。
3.家庭輔助培養。學生平時行為的引導及培養,要建立家校聯系制度,定時組織家長會,讓家長全程參加活動。
一、情感教學的涵義
我們對客觀事物存在一種特殊的反應方式,這就是情感。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階段,教師應注重其較高素養和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與樹立,選擇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樂于接受。
情感教學是在傳統智育的基礎上,介入并加強情感因素,以達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課本的高度融合。情感教學在注重情感因素的同時也重視認知因素。情感教學首先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淵博的知識,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及自我調節等綜合能力等,科學合理地將情感融于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品質,提高其問題分析與解決的綜合能力。
二、情感教學策略分析
(一)課堂教學將帶有情感化的事例引入教學內容。
教學應持有相當的熱情與情感,這樣才能在教學的開始就高度感染學生,也有利于教學內容的順利引入。在理論和科學基礎之上,用飽含激烈情感的語言將教學內容自然引入,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寓情于理,引導學生明白事理,更好地學習并理解課本的觀點,不斷提高精神覺悟。
教師可在授課之前適當講述一些小故事,通過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其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將思想品質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例如:“海因茨”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素材,教師可盡量將海因茨的猶豫與矛盾淋漓盡致地講述,讓學生感同身受,引導其思考海因茨“偷藥”和“不偷藥”的行為會產生怎樣不同的后果?面對此時復雜的道德考驗,如果你是海因茨,你會怎么做?是否存在一種方法,能夠中和評價標準,既得到藥物治愈妻子,又減去偷不偷藥的選擇痛苦?通過這樣的故事引入,有助于引導學生養成“三思而后行”的行為習慣,培養其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精神。這樣,學生在樂于聽故事的同時興趣大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利于下面教學內容與知識的引入,加深學生對知識與觀點的理解等。
(二)教師應注重情境創設,潛移默化地進行情感教學。
教師應善于發掘學生情感的知識點,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合理創設必要的情境,使其產生情感的共鳴。另外,教師也可充分發掘日常生活、學習中的素材,善于相關情境的創設,以情激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情境創設是情感化教學策略的關鍵和重要環節。
例如:蘇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與法治精神的培養與樹立,引導其“做守法公民”。但因為某些相關的概念比較抽象,不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趣,所以教師可為學生進行情境的創設:如果你在學校之外受到其他人的敲詐與威脅,你就會怎么做?是忍氣吞聲,還是告訴父母和學校?又或者是報警?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與討論,引導其在辯論中各抒己見,有的同學認為應該果斷報警,有的同學認為應告訴家長或老師。這樣學生在知識領會的同時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潛移默化地將守法公民的概念傳授給學生,使其懂法、守法,做良好公民。
(三)將情感化教學融入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之中。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品德教學的落腳點。因此,思想品德課的教育,不僅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形成優秀的個人品質,還應將其作為學生生活與實踐的指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思想觀及價值觀。思想品德課對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可以開發多種類型、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書本與課堂,真正融入生活實際中,將書本中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于生活實際,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應時刻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習慣是人在長期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較固定的行為模式,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習慣受用一生。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講述哪些是能夠使人終生受益的好習慣,比如:早睡早起、合理消費、自力更生、勤儉樸素等;哪些是在不知不覺中會導致失敗的壞習慣,并及時改正。教師也可布置課外作業:鼓勵學生自己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這樣,在充分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親自實踐,最后讓學生將這項課外作業的完成情況和心得體會在課堂上進行描述與分享,讓學生更加理解培養自己動手能力多么重要,在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在困難的磨礪面前意志堅強,不輕易低頭,勇于解決的能力。
三、結語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情感化教學策略的發揮,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將情感與教學充分融合,真正將情感融入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以情激情、以情換情,充分激發學生的強烈興趣,并將其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不斷增強教學效果,在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和綜合能力,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引言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變化,尤其是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這種矛盾越來越為明顯,已經嚴重制約了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效,嚴重影響著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必須對教育方式、教學策略進行改革,以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效。下面,本文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特點,就新課標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進策略進行簡要的探討。
2.初中思想品德新課標的特點
分析《全日制義務教育實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我們可以發現新課標在繼承和發揚舊教學大綱優點的基礎上,作出了很多創新和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人文性。在老版本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更多的是強調這門課程的政治性,而忽視了其“人文性”,似乎初中思想品德課就是講生冷機械的政治,而缺少實際生活相關的人文內涵。相反,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卻很好的將政治與人文結合起來,實現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課程標準在人文性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思想性”上增強了“人文性”,以培養學生的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關注于學生的成長需要和生活體驗,重視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的熏隗。
2.2 德育性。初中階段是學生學會做人的關鍵時期,但老版本思想品德教育在對學生的德育方面還有所不足,真正能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指導思想更完全不夠,新課程標準在這方面作出了極大的加強。以為初中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作為根本任務,充實了公德教育內容,將中小學習想品德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加強了兩者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對生命的尊重,提高學生對生命價值的認識,教會學生與人為善、平待待人,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事。
2.3 生活性。“學會過美好生活”是人類共同的愿望,初中思想品德應用于生活才是其真正的任務,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必須切入學生生活,提高學生的可接受性,能將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知識拓展到生活實際之中,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在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做人,讓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能有用,可用。而老版思想品德課程,普遍存在著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脫離的現象,一方面使學生不喜歡思想品德課,另一方面使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不切實際。
3.新課標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進策略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特點,分析現有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進:
3.1 充分運用多媒體拉近生活距離。生活性是新課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也是對教學策略的根本要求之一。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根據課程內容,收集相關圖文資料輔助教學,包括如電影、音樂、圖片等,這樣既可以減少板書講解時間,也可以讓學生建立起更為直觀的認識,通過與生活實際更為相接近的情景塑造,拉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實際的距離。如在《防患于未然》一課中,我們就可以收集關于犯罪危害的影片、相關歌曲、音樂等,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營造出一個學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情境,讓學生能從空洞的講解中脫離出來,產生身臨其境,情入其中的感覺。
3.2 改變思想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極容易固化學生思維,影響學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在新課程標準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其德育性、人文性,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樹立起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并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通過思想品德課程教育,能完成自我思想素質的升化,完成自我道德的提高。比如在《維護消費者權益》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課前搜集相關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并在課堂上結合自己所知的進行發言探討,然后再演示“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方法,讓學生針對自己所知的事件討論如何維護消費者權益。
3.3 緊跟時代步伐展開教育。應用于實際生活,與生活實踐相接軌,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為了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與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因此增強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時代性,有著重要意義,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緊抓特殊事件展開教育。比如近期南海沖突、沖突、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等等,都可以極好的應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4.結束語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體現出明顯的生活性、人文性、德育性的特點,如果依然采用傳統的方法,勢必不能真正達到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從多個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新課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點,分析時展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質的要求,以此為基礎采用合適的方法展開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許乃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探討[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