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08: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會實踐的成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校本課程實施情況
我校鄉土教材校本課程的實施,遵循“先實踐,后推廣”的思路。為了更好地實施鄉土教材的校本課程,使其能向預期目標健康地發展,我校采取一系列校本課程管理措施,已初見成效。
(一)成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認真編寫鄉土教學課程教材——《身邊的歷史與社會》。
我校于2006年2月成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由王林生老師負責。經過,課程開發小組的充分醞釀和研究,根據本校傳統和優勢以及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始了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工作,為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奠定的良好的基礎。
(二)開設校本課程對相關教師提出具體要求。
要求任課教師做到認真備課(編制專門備課簿)、認真上課、認真做課后記錄,并要求教師每學期寫出專題總結,提出校本課程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組織教師進行有關知識、技能、技術方面的學習;定期組織任課教師總結教學得失和研究課活動,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三)地方史教學校本課程體現課程改革理念。
要求教師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有趣的氣氛中和愉快的體驗中獲取知識和技能,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每節課進行過程中和結束時,還可能用行成性評價或終結性評價進行自評,以便及時改進校本課程教學內容、方法及態度。
二、校本課程實踐過程
(一)校本課程內容滲透性
七年級上學期。每周一課時,主要開展(1)深圳的自然地理;(2)深圳的行政區劃;(3)深圳的名勝旅游;(4)觀瀾客家人與客家話;(5)從觀瀾狗肉看客家飲食;(6)觀瀾的旅游名勝景點等內容的活動與教學。專題探究: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旅行觀瀾:山水田園的旅行;歐米茄觀瀾湖高爾夫世界杯球賽的觀看等。學生成果展示:撰寫《客家人飲食文化的調查報告》;熱愛家鄉攝影展示等。
七年級下學期。每周一課時,主要開展(1)深圳的綜合實力;(2)深圳的城建環保與文教科技;(3)步入城市化的新觀瀾;(4)文化之鄉的重要品牌——觀瀾版畫;(5)推進循環經濟,建設生態觀瀾等內容的活動與教學。實踐活動:觀瀾河水體污染的調查;清明節觀瀾公園烈士陵墓掃墓活動;參觀版畫基地等。學生成果展示:撰寫《觀瀾河水體污染的調查與建議》;配合學校藝術節的版畫展覽;“綠色觀瀾、生態觀瀾”的植樹活動等。
八年級上學期。每周一課時,主要開展(1)深圳的歷史沿革;(2)觀瀾街道的歷史變遷;(3)從觀瀾古碉樓看客家建筑;(4)從《對話觀瀾》透視觀瀾文化遺存。
參觀調查:觀瀾古碉樓、龍崗客家圍屋。
綜合探究:(1)保護我們身邊的古老文明;(2)過年:感悟觀瀾過年傳統。
學生成果展示:《關于觀瀾古碉樓的現狀與未來的調查》;參觀活動的圖片展示。
八年級下學期。每周一課時,主要開展(1)“南海一號”的參觀;(2)從“南宋少帝陵墓”到伶仃洋——我們身邊的歷史;(3)東江縱隊紀念館的參觀;(4)虎門炮臺——探尋民族英雄林則徐;專題講座:觀瀾的歷史名人。學生作品展示:《尋訪英雄的足跡》紀實;參觀活動的圖片或視頻展示等。
九年級全學年。由于面臨中考,平時的教學中沒有校本課程內容的開展與活動,主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科的學習方法和中考考試說明的再解讀等。
(二)校本課程教學多樣性
1.“走出去、請進來”
這是比較傳統的活動型教學形式。在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走出去”主要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最典型的是參觀訪問,如參觀博物館、歷史遺址等。參觀訪問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有助于學生形成通過感性知識,鞏固驗證已有的知識。如通過組織學生參觀《觀瀾古碉樓》,結果許多學生對觀瀾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很深的印象。“請進來”是邀請社會上的人員與學生進行座談、做報告等。特別是親身經歷者的現身說法,對學生的有很大的啟發教育。
2. 專題選修課
一、小城鎮,大課題 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指出,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合理布局的原則,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這就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角度、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出發,對城鎮化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同時,也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城鎮建設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鎮是聯結城市和農村的關節點,在接受城市輻射、帶動農村發展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世界現代化進程表明城市化、城市現代化離不開小城鎮建設。城鎮化步伐不加快,工業化就失去了載體,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就失去了支撐。因此,我們必須把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作為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快城鎮化進程能夠直接帶動最終消費需求,直接推動國民經濟增長。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推動了城鎮規模擴張和功能完善,同時城鎮規模擴大了,功能完善了,環境變美了,吸引力增強了,就能帶動和吸引更多的投資。結合的實際來看,小紀鎮建成了全國衛生鎮,丁伙鎮正在創全國文明鎮,這就是我們一個地區發展的對外名片。邵伯鎮依托老鎮區、湖區發展旅游服務業、餐飲業,武堅鎮“三區”(工業集中區、鎮區、農業園區)聯動發展城鎮,等等,各鎮在堅持城鎮建設與經濟建設共同推進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發展活力明顯增強。這些事實證明,加快城鎮化進程已經成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再上新臺階的必由之路,只有工業化與城鎮化雙輪驅動,我市“兩個率先”、“兩個提前”的奮斗目標才能加快實現。
三是促進農民富裕的重點環節。“三農”問題影響全局,直接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從長遠來看,治本之策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實踐已經表明,富裕農民最關鍵的是減少農民。城鎮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使大多數農民從農業走向非農產業,從農村走向城鎮,從農民向市民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非農產業的發展,把經濟“蛋糕”這個分子做大;農業人口的有效轉移,把農民這個分母盡量做小,結果不言而喻,農民的收入水平、富裕程度、生活質量就大大提高了。因此,農民也就能享受到更多的改革與發展的成果。
二、小城鎮,大文章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寫好小城鎮建設這篇時代的大文章,在審題要清的前提下,關鍵是抓好規劃這個龍頭,綱舉目張。編制好、執行好城鎮規劃是法律賦予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職責,規劃編制水平的高低和規劃執行情況的好壞將直接決定城鎮的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規劃好,事半功倍,惠及子孫;規劃不好,事倍功半,殃及子孫。因此,推進城鎮化,必須堅持從規劃抓起,堅持按規劃實施。具體要把握好三點:
一是注重規劃的前瞻性。城鎮規劃要著眼長遠、超前考慮,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規劃的起點一定要高,實施可以分步驟進行。國外很多城市的規劃上百年都沒有變過,拆遷這個概念很少用到了。各鎮要根據新一輪區劃調整的新情況,抓緊修編城鎮規劃,決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搞所謂的“先上馬,后規劃”、“干一段,看一段”;也不能因為現有人力、財力的限制,就降低規劃標準,不能再干“今天建、明天拆”的事,要給后人留下財富,留下空間,不要留下包袱和遺憾。要增強創新觀念和精品意識,無論是總體規劃,還是詳細計劃,都要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五個統籌”的戰略思想,在規劃工作上,要突破城鄉空間分割的限制,從更大的空間范圍來考慮城鄉發展框架,統籌區域城鎮規劃,統籌鎮村規劃,形成較為完整的規劃體系。
二是注重規劃的科學性。規劃的科學性怎么理解,從基層的實際考慮,規劃的科學性有三個基本要素:定位要準,功能要清,特色要顯。從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小城鎮建設雖各有長處,但我以為,小紀鎮略勝一籌。如石雕搏浪,既有文化底蘊,又有民族特色,又有里下河水鄉風情。各鎮在規劃中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要好高騖遠,不要盲目攀比,不要跟風效仿,一定要打造個性,彰顯特色。沿運河的就搞運河風情,沿江的就搞大江風光,里下河地區就搞里下河特色。城不在新,名在特色;鎮不在大,優在功能;樓不在高,美在環境。
三是注重規劃的嚴肅性。目前在規劃方面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規劃不夠完善,一個是執行不夠嚴肅,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堅持做到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規劃一經批準實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隨意變更。各鎮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把好項目審批的規劃許可關、項目的跟蹤檢查關和對規劃部門的監督約束關,使規劃真正落到實處。為了使規劃得到廣泛的、自覺的執行,我們還要十分注重規劃的宣傳,要注意和防止將規劃金屋藏嬌,束之高閣。要將規劃進行廣泛地宣傳,充分聽取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既重視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又提高規劃的公認度、知曉率。要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的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對違反城鎮規劃的行為,必須嚴肅查處,依法追究有關領導和當事人的責任。
三、小城鎮,大手筆
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譜寫時代的新篇章,在審題深、思路清的前提下,要有大手筆。審視課題、編制規劃都屬于理念問題,而大手筆就是實踐問題,是個物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四點:
一是緊扣發展。一個地區的發展,城鎮建設是外在形象,經濟發展是內在支撐。因此,要突破傳統的、狹隘的工作思路,不能就城鎮談城鎮,必須從發展城鎮的根本目的出發,從發揮城鎮的功能出發,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為形式支撐,表里如一、形神兼備。在實際工作中,要把鎮區建設、工業集中區、農業園區建設統籌考慮,既集聚“人氣”,又集聚“財氣”,有了“人氣”、“財氣”,就會逐漸形成“名氣”。
(一)天正小學的做法
南京天正小學是一所新建小學,學校的老師為每一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傾心教育。課余之時,孩子們到校內的各個文化社團參加自己喜歡的學習活動。興趣的氛圍、藝術的熏陶、校園文化的滋養,誕生了校本課程《學做紙漿畫》和《紙漿畫創意教程》。天正小學的紙漿畫,順應了孩子們的天真童趣,在無拘無束的游戲和玩耍的過程中,他們用靈巧的小手,信筆涂鴉。天正小學的紙漿畫,展現了孩子們愛美的純凈童心,大膽率真的畫面,或粗獷簡潔,或細致絢麗,流淌著孩子們對美的追求與表達,散發著中國民間藝術的意韻,傳遞著傳統與現代的氣息。美術老師在探索的過程中,創造條件,形成經驗,設計出輕盈美麗、取材容易、制作簡便的紙漿畫。尤其是創造性地設計出干紙漿畫的制作技術,從而使低年級的推廣工作更為方便。紙漿畫不僅僅是一種新材料繪畫的創作體驗,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在感受美,創造美的活動中,快樂學習,豐潤心靈,健全人格。天正小學將“創意紙漿畫”作為校本美術課程開發的主題是經過深刻的思考、系統的設計和科學的論證的。
學生的發展需要是課程的主要內容。2010年,天正小學的胡金濤老師獨自開始了紙漿畫的開發與研究,在探索過程中,胡老師與部分孩子一起經歷了無數次的嘗試,終于讓紙漿干濕比例合適,并使之可以永久附著在木板上不脫落。給專業學生講設計的要求和基礎知識、技法等,學期開始時就布置這種作業,學生從生活中注意觀察、收集,最后進行創作,從學生方面來看,當發現自己的建議或作品被老師采用,自己的作品被老師收集成冊,他們對美術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美術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時,一定要科學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資源。
(二)天正小學的經驗
1. 內容的實用和創新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各個學校在選擇校本課程內容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既體現本校的特點,又體現學校所在行業的特點;同時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與具體性,從而促進每個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學校之所以要研究開發校本課,就是因為現行材對本校實際情況來說不夠實用,只有開發的校本課程切合實際,同時注意創新的內容和方式方法才會讓學生感興趣,也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創新中又是要重在它的實效,和實用上而教師要研究個體意義上的創新。在學校和依據班級不同的情況進行創新,在現行的教材上的創新。也只有即實用又有創新的東西才能得到學校及上級領導的支持和肯定,才會有發展的潛力。天正小學的校本課程紙漿畫的開發與研究為每個孩子多元智能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舞臺。
2. 主體參與的廣泛性
學校美術課程要有持久性,這樣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才會注有源源不斷的活力與生命力。而做到這一點就是要有廣泛性和參與性。顯然,天正小學做到了。天正小學的紙漿畫創作不僅吸引了孩子們,學校的老師、孩子的家長、后勤員工的創作熱情和潛能也被激發了,他們也紛紛加入紙漿畫的創作中來,天正小學儼然變成了一個飛揚著快樂與激情的樂園。現在,紙漿畫的課程已經成熟。學校每學期都有一個月的“紙漿畫月”,利用美術課的時間教授紙漿畫,此外,對紙漿畫興趣濃厚的學生還可以自愿報名參加學校的紙漿畫社團。學生和老師們的紙漿畫作品更成為了學校對外交流的官方禮品。
二、工作改進計劃
(一)現實與理論的依據
對比天正小學的成功經驗,筆者對所在學校實際情況做出如下的分析。
1. 學校實際情況
學校2009年起有4項天河區級課題曾對兒童詩歌創作的教學進行研究,分別是《兒童詩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兒童詩歌教學中評寫結合策略的研究--以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小學古詩詞賞析中兒童詩創作教學策略的研究》和《給合“童詩繪本”開展兒童詩“賞寫繪”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組成員有多篇兒童詩歌創作和學生美術創作策略的在《師道》《廣州教研》和《天河教育科研》等期刊上。在兒童詩歌創作研究中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有一定的基礎。
2. 文獻研究與理論支撐
筆者從大量的文獻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幼兒園老師和小學老師都喜歡繪本,而且接觸繪本的程度較深,也接受過繪本教學的相關培訓和對繪本教學的開展。但是,現階段幼兒、小學階段的繪本教學卻過于強調繪本的文學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注重文字信息和教育意義的傳遞,注重繪本的欣賞和對繪本的表演,卻忽略了“繪本”作為一種閱讀性文本媒材所蘊含的繪畫、設計、裝幀等創造性美術內容的開發。
在小學階段的繪本教學,大部分繪本教學則學成為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補充,繪本閱讀成了朗讀、識字的第二課堂。讓繪本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失去了繪本閱讀的意義――激發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在一些有關繪本的學生比賽中,也更多的是以學生講故事或者以舞臺劇的效果來體現繪本的文學價值。
在中國,有34個城市人口超過100萬人,其中8個城市人口超過300萬人。進入90年代以來,交通需求增長的速度明顯高于道路設施增長的速度,中心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的高強度開發和中心區道路的改造困難使得中心城市的交通問題日益突出。地面交通方式的相對飽和使軌道交通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焦點。國家計委資料顯示,除北京、上海、廣州外,目前重慶、青島、沈陽、武漢、長春等多個城市也在籌建不同形式的軌道交通系統,擬建的軌道交通線路超過20條。“十五”計劃期間,我國城市交通投資將達8000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有2000億元用于地鐵建設。這表明,我國的一些大城市正在興起一股興建軌道交通的熱潮。
事實上,城市軌道交通除了起到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作用,還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按照其是否可采用貨幣衡量的原則,可以分為有形效益和無形效益。按是否與項目主要目標相關的原則可分為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按受惠的群體又可以分為民眾效益、企業效益、地方效益、環境效益等。
1 社會經濟效益分類
1 .1 民眾效益
1 .1 .1 節約時間。從乘客的角度來看,軌道交通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準時性和高效性,選擇軌道交通系統使乘客的旅行時間大大縮短。
1 .1 .2 減少交通事故、增強安全性。軌道交通系統具有專用的運行線路,其本身事故比地面交通事故要少的多。而且由于軌道交通對地面公交客運量的分流,緩解了地面道路交通的擁塞程度,從而間接減少了地面機動車輛發生交通事故的頻率。這不但減少了交通事故損失,提高了乘客本身的安全性保障, 而且為社會和家庭的幸福創造有利條件、增加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所形成的巨大社會效益。
1. 1. 3 提高勞動生產率。由于在途時間短,乘車疲勞度下降,軌道交通舒適度可使乘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根據前蘇聯“固定基金、基本建設投資和新技術經濟效果研究會”與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運輸疲勞使勞動生產率降低的數值:軌道交通為l.4%,公交車為7%。乘客選擇軌道交通系統就意味著選擇了舒適的交通工具。
1 .1 .4 擴大就業。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本身和相關行業的發展,將為社會剩余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渠道。
1 .2 企業效益
1 .2. 1 提供需求。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這不僅產生對土木建筑、機械、電子等產業的直接需求,而且會促進與軌道交通系統有關的材料、儀表等行業的發展。而與這些技術、材料、儀表相關的行業更是多種多樣的。一個軌道交通項目的啟動將為相關的各企業帶來巨大的推動力量。
1 .2 .2 提供商機。沿線企業可以利用軌道交通體系效益的外溢性獲得間接經濟效益,如在軌道交通樞紐站地域建設大型商業服務機構,利用軌道交通的車站進行小型的商業開發等,都可以很好的利用客流提高購買力。
1 .2. 3 經驗積累。軌道交通系統,尤其是新型軌道交通系統的建設總是伴隨著一系列的攻關和科研過程。在此契機下,集中國內相關行業的優秀企業和科研單位,通過國家扶持、市場競爭的方式,研制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以及技術成果,并形成產業化。將使企業和科研單位積累寶貴的研發基礎。
1 .3 地區效益
1. 3. 1 房地產升值。城市軌道交通體系的建成通車,改善了沿線的交通條件,提高了沿線居民和企業可達性,造成軌道交通沿線土地和房產的需求增加,從而使沿線的房地產增值。地稅值也會相應提高。
1 .3. 2 節約用地。城市軌道交通在市內繁華區域基本采用地下或高架通過形式,對地面占用比較少。這對土地日益稀缺的城市來講顯得尤為重要。城市土地不斷增值的規律,使城市軌道交通的此項節約效益從長期來看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收益。
1 .3. 3 促進區域建設。一個成熟化的大都市,往往在已有的中心區發展潛力有限,需要不斷的擴充其影響范圍,形成多個衛星城,而軌道交通系統的途徑的區域往往會迅速升值,成為新的城市中心。從而對整個區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以建成的日本東京地鐵12號線為例:
12號線環線部1990年開通后,沿線建設住宅樓、商業樓等,車站附近將呈現新的繁榮。預計環線部開通30年后,沿線將增加居住人口約38,000人,從業人員111,000人。新宿、上野、淺草、錦系町、龜戶、臨海等各副都心地區之間的聯系得到強化,進而刺激居民小區、小規模商業區的商業活動,對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創造就業機會產生積極影響。對刺激地域經濟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效果。
進一步的預測表明:8000億日元的投資(不包括土地購置費)在全國范圍帶來約2萬1000億日元(投資額的2.64倍)的經濟拉動效果,在東京則帶來與投資額同等的經濟拉動效果。此外,這些經濟拉動將在全國增加13.9萬人的就業機會,創造出5200億日元的收入。
轉貼于 1 .4 環境保護
1. 4 .1 節約能源效益。軌道交通系統與公交系統相比,具有無污染、噪聲振動小、節能、運量大、方便快捷、運輸效率高等特點。無論是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講,還是從節約燃油的能源政策來講,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常規“綠色交通”都具有公共汽車難以比擬的節能特性。新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如磁懸浮系統以及直線電機輪軌系統在降低振動及噪聲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
1 .4 .2 降低污染效益。直線電機軌道系統的建成具有不受交通堵塞的優勢,因而可以促使原來的汽車用戶轉為乘坐該系統,隨著汽車交通量的減少,可以降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大氣污染,降低造成地球溫室化的二氧化碳,從而為環境保護帶來了一系列的間接效益。仍以日本東京地鐵12號線為例:汽車交通量的減少會降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別降低47.7t/a、118.4t/a。另外,造成地球溫室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降低5566t-C/a。這相當于42萬戶家庭每天少看1小時的電視帶來的效果。
1 .5 其他
軌道交通系統所形成的社會經濟效益是十分廣泛的,除了上述內容還包括:改善城市交通結構,增加城市活力;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優化城市居住環境,美化城市景觀等等。這部分社會效益也是相當可觀的。
2 幾點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2.1 利用軌道交通沿線可產生新城市中心的特點,做好城市區域規劃,建設衛星城,引導城市健康發展。
2.2 加強對現有軌道交通模式的國產化步伐,加快企業的研發步伐,盡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降低系統造價。
2 .3 根據城市特點,積極從國外引進先進、安全、有效的軌道交通模式。如廣州引進的直線電機輪軌系統及重慶引進的跨坐式獨軌系統等。
2. 4 加強人性化服務和指引,加強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優化設計換乘路線,加強輔助設施建設。
3結語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能夠將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的統一起來,是具有巨大國民社會經濟效益的現代化城市交通工具。大運量、快速高效的軌道交通系統是城市交通方式的巨大變革,也是城市演進的物質基礎。它支持沿線區域的高密度開發,并可以通過建立以軌道交通為導向的土地利用開發新模式(TOD)引導城市產業布局和空間結構優化,最終促進城市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為民眾、企業、地區乃至國家帶來更廣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魏慶朝、孔永健.磁懸浮鐵路系統與技術[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 陳世勛、陶小馬.上海市軌道交通體系社會經濟效益估算分析.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4.1.
[3] 胡方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的明天.建筑機械,2003,(2).
為開好這次會議,市政府精心籌備,曉明市長親自牽頭協調,洪水市長靠前指揮,分管市領導務實推進,各項工作做得很充分、很到位。剛才,市低碳辦總結匯報了2015年工作情況,洪水市長就2016年重點工作作了部署,5家單位匯報了低碳示范項目推進計劃,7個轄市區和市10個重點部門遞交了責任狀,會議開出了新動力,開出了好效果。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咬定生態不放松”,在堅守與創新中探索低碳發展的“鎮江道路”,2014年底視察時評價“卓有成效,走在了全國前列”,希望“繼續努力,保護好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全國作出更大貢獻”。總書記的充分肯定和諄諄囑托,讓全市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振奮。2015年,我們按照“強基礎、抓示范、明路徑、爭政策、造氛圍、優考核”的工作思路,以“三個率先”為目標,以“四碳”創新為關鍵,以“九大行動”為抓手,扎實抓好規劃引領、目標約束、行動減碳、平臺支撐、機制保障等各個環節,拿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績單,低碳城市“鎮江模式”走在全國前列、走上國際舞臺,極大地提升了鎮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事實再次證明,一切在于干!新的一年,只要我們按照今天的會議部署迅速有力地干,按照既定的推進計劃扎實高效地干,按照遞交的目標責任狀創新務實地干,就一定能干出低碳城市建設的更多精彩。下面,我從工作推進的角度,講四點意見:
一、全局性的大事必須放在戰略位置來推進
低碳城市建設是涉及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是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大事和實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擺上重要戰略位置,以科學理念和系統思維來認識、謀劃和推進。
1.要從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出發,認識低碳城市建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每一個發展理念都指向現實的發展問題,其中對“綠色發展”,作了反復強調。1月5日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明確要求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總書記再次作出深刻闡釋,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綠色發展之要義,是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這些重要觀點突出強調綠色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不斷增強綠色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2.要從增創特色優勢出發,謀劃低碳城市建設。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打“生態牌”“綠色牌”,省委、省政府近期將召開的第一個全局性重要會議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大會。鎮江作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區、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和全省唯一的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市,更要立足“大勢所趨、形勢所迫,眾望所歸、民心所向,優勢所依、潛力所在”,更高層次謀劃低碳城市建設,優化頂層設計和戰略路徑,推動綠色成為鎮江發展的鮮明底色,推動“生態領先”成為鎮江最重要的特色競爭力。
3.要從抓實“六個年”出發,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對今年工作作出了“六個年”的部署,每個年都與低碳城市建設相關聯。比如“創新轉型提速年”中的產業中高端發展,“產業項目突破年”中的提高項目質量和園區集聚功能,“生態鎮江提升年”中的加快工業綠色轉型步伐、加強清潔能源推廣應用,“改革開放深化年”中的完善生態云運行機制、深入推進“四碳”創新,“民生保障強化年”中的重點民生項目包含了低碳項目,“治理體系完善年”中突出環境保護等三個重點加強地方立法,等等。全市各級要把低碳城市建設作為“硬抓手”來把握,作為“硬指標”來落實,作為“硬任務”來推進,努力干成“六個年”中最出彩的一項工作。
二、奮進性的目標需要全力作為去實現
2012年11月低碳城市建設試點啟動伊始,市委、市政府就確立了“2020年在全國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的總目標,這比全國平均水平提前了整整10年,充分體現了“奮進”的要求。目標鼓舞人,實現非易事。全市各級要自覺擔當作為、全力以赴去干,一步一個腳印把目標變成現實。
1.細化“目標表”。統籌好當前和長遠,在排定2016年任務基礎上,結合細化完善“十三五”規劃,結合市委全會提出的“力爭率先創成全國低碳示范城市”目標,圍繞2020年這一節點倒排序時,逐年明確階段性目標,統籌謀劃針對性、實效性強的具體任務,科學制定碳排放闕值、單位能耗、能源結構、空氣質量、綠化水平等年度指標,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示范性強、帶動面廣、關聯度高的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確保低碳城市建設穩扎穩打、有力有效、久久為功,不斷積小勝為大勝。
2.織密“責任網”。責任狀就是軍令狀。7個轄市區以及市各重點部門要按照“往下落一個層次”的要求,進一步把責任分解落實到位,確保說了算、定了干、干則成。堅持“項目化推進、清單式落實”,對低碳“九大行動”、低碳建設示范工程等任務,要把責任落實放在首位,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斜向到角的責任網絡,確保各項工作有人管、有人干,每個目標能落地、能兌現。
3.用好“指揮棒”。目標能否完成到位、責任能否履行到位,考核是重要的指揮棒。市低碳辦要牽頭建立強有力的督查跟進、調度協調和考核獎懲機制,聯合市紀委監察局、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跟蹤了解情況,督查建設進度,推動低碳城市建設各項任務不折不扣落到實處。要嚴格兌現獎懲,對因主觀原因沒有完成目標的單位和責任人嚴肅問責追究,以此倒逼責任落實和工作落地。
三、探索性的舉措一定要抓在實處創經驗
試點工作的一大特征,就是探索性開創性很強,沒有現成模式可照著套,沒有現成經驗可拿著用,沒有現成路子可跟著走。在低碳城市建設上,我們必須勇于先行先試、善于創新探索,深入推進低碳試點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在“為全國發展探路”中形成更多鎮江特色和鎮江經驗。重點深化“三大創新”:
1.深化“四碳”創新。在已有基礎上,以“生態云”為核心,更大力度抓好資源整合,著力提升數據分析比對、綜合研判和實踐轉化能力;以碳排放達峰路徑探索、碳評估導向效能提升、碳考核指揮棒作用發揮、碳資產管理成效增強為重點,深入推進產業碳轉型、項目碳評估、區域碳考核、企業碳管理,進一步打造我市低碳建設的突出亮點和優勢品牌。要針對我市產業結構偏重、化石能源消耗占比較高的現狀,發揮“四碳”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和能源結構調整的引領推動作用,一方面,對照國家考核和碳配額發放時間表,著力做強先進制造業、做大現代服務業、做精生態農業,加快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集約度,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夯實低碳試點的產業根基。另一方面,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統籌抓好工業節能減排、園區循環化改造、大氣污染防治、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增加森林碳匯等重點任務,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低碳能源體系,確保實現“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下降雙控”的目標。
2.深化制度創新。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試點,更多從體制機制上深處著力。一是全面落實并剛性執行主體功能區制度,以此為“龍頭”優化全市生產力布局和城鎮體系,推動全市各級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理念,有效遏制無序開發、重復分散、浪費資源等問題,加快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二是堅持以市場化機制推進低碳建設,包括推動碳排放權交易、設立低碳發展基金、發展低碳“互聯網+”、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等,都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積極爭取各類支持來實現,以低碳發展保護綠水青山,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三是積極穩妥探索低碳發展地方立法,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碳排放管理,通過立法引領和執法規范雙管齊下,更好地保障低碳城市建設在法治化軌道上行穩致遠。
3.深化模式創新。三個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找準抓手,深入落實低碳“九大行動”,創新項目化推進的方式方法,尤其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行動,必須扎扎實實抓到位,確保成果可觀可感、可評可考,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更加注重典型引路,在全力打造生態新城重大亮點,加快推進“零碳島”、官塘低碳新城等示范項目的基礎上,重點圍繞新能源、新技術應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智慧城市建設等,積極謀劃推進一批碳減排潛力大、投資強度高、帶動效益好的典型樣板工程,以點帶面放大示范效應、促進整體提升。更加注重開放合作,拓展中美氣候峰會、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成果,在低碳技術、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領域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創造性地吸收借鑒國外的好做法、好經驗,因地制宜轉化成低碳建設的新模式。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抓“三大創新”,一定要把出發點放在“有用”上、落腳點放在“實效”上,真正在推動發展、改善民生中充分發揮“低碳效益”,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更好地促進“五大發展理念”的落實,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促進更高水平生態領先特色發展。
四、系統性的工作務必協調聯動同心干
低碳城市建設涉及方方面面,是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全市各個層級、各個條線要密切配合、加強協調、形成聯動,構建“一條心抓推進、一盤棋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為了更好地反映城市低保減貧效果,本文利用2001年與2005年社科院所做的有關上海、武漢、沈陽、福州和西安五城市勞動力抽樣調查,通過對下崗補貼、失業保險和城市低保的減貧效應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反映城市低保對城市貧困的緩解作用。三種不同的城市救助措施對貧困緩解的績效可從兩個方面加以反映:第一,運用轉移支付的數量和分布解釋不同社會救助措施緩解城市貧困的程度;第二,貧困群體在獲得政府轉移支付補貼后,通過貧困發生率的變化觀察減貧效果。
一、政府轉移支付的分布
緩解城市貧困,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其收入水平。因此,在比較不同減貧措施的效果時,關鍵是看政府轉移支付是否真正惠及于城市最貧困的群體。也就是說,最好的減貧政策應該是按照貧困程度實行差別轉移支付。圖1和圖2分別反映了2001年與2005年,五城市收入轉移累積分布情況。兩圖中的橫軸按收入轉移支付前家庭人均收入從低至高的順序排列,反映城市總人口比例。縱軸則反映貧困人口得到政府轉移支付的數量占總轉移支付的比例。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城市三種不同救助措施在2001年的轉移收入分布曲線的形狀相似,位置也比較接近,說明它們的收入分布基本相同。以10%的貧困人口獲得轉移支付的比例來看,分別是城市低保補貼40%,失業保險金23%及下崗補貼21%。可見,“十五”初期城市不同救助措施的減貧效果差別不大,各種救助措施之間呈現明顯的替代性。
圖1 2001年收入轉移的累積分布曲線:CULS1
從圖2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2005年的轉移收入分布曲線與2001年的轉移收入分布曲線對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下崗補貼與失業保險所對應的曲線形狀依然粘合在一起,差別不大,但城市低保所對應的曲線變得更為陡峭,與前兩條曲線間的距離明顯拉大了。同樣以10%的貧困人口獲得轉移支付的比例來看,分別是城市低保補貼55%,失業保險金12%及下崗補貼20%。若以20%的貧困人口獲得轉移支付的比例來看,城市低保救助對象獲得了80%的救助金。這表明截止到2005年,我國城市低保制度建設已經進入全面完善階段,對緩解城市貧困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減貧效果越來越明顯,而下崗補貼和失業保險的減貧作用則逐漸地在弱化。
圖2 2005年收入轉移的累積分布曲線:CUSL2
二、城市貧困發生率的變化
為了分析不同城市救助政策對貧困發生率的影響,本文選用六條貧困線來說明不同救助措施下貧困發生率的變化,如表1所示。2001年引起城市貧困發生率下降的主要救助措施是職工下崗補貼,而2005年低保救助成為降低貧困發生率的主導因素。通過比較低保線和支出上限所對應的情況可知,2001年下崗補貼對以低保線和支出上限測度的貧困發生率分別下降1%和1.5%,城市低保對以低保線和支出上限測度的貧困發生率分別下降0.86%和0.56%。而2005年城市低保對以低保線和支出上限測度的貧困發生率分別下降2.08%和2.38%,下崗補貼對以低保線和支出上限測度的貧困發生率分別下降0.5%和0.59%。
如果提高貧困線的標準,可以發現三種城市救助措施對貧困發生率影響變小。若以人均1美元/天做為貧困標準,三種城市救助措施的政府轉移支付對貧困發生率的影響從4.53%降到3.03%,即貧困緩解了約1/3。但如果以主觀貧困線作為貧困標準,三種城市救助措施的政府轉移支付對貧困發生率的影響從23.35%降到21.84%,即貧困緩解了約1/15。
表1 不同貧困線下各種救助措施對城市貧困發生率的影響
注:本表中的貧困發生率按照城市人口進行加權計算,其中固定貧困線所對應收入及收入轉移變量以2003年的物價進行調整。地區間的物價差異通過Brandt and Holz(2004)方法經濟調整。
以上分析表明,三種城市救助措施對貧困發生率的影響受制于貧困線標準。選取的貧困線標準越低,減貧效果越好,選取的貧困線標準越高,減貧效果越不理想。此外,從動態的角度來看,在相同的貧困線標準下,城市低保制度減貧的效果最為理想。
參 考 文 獻
[1]都陽.Albert Park.《中國的城市貧困:社會救助及其效應》.經濟研究.
2007(12)
[2]李實,楊穗.《中國城市低保政策對收入分配和貧困的影響作用》.中國人口科學.2009(5)
一、品德與社會課的概述
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高年級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該課程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通過創設一些真實的生活情境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此課程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它以改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行為等為目標。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課注重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育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是衡量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率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情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1.創設豐富的故事情境
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出現以及信息資源的利用,使小學課堂上的品德與社會課不再顯得單調、乏味,廣大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豐富的情境模式,拓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所謂的創設故事情境就是將思想品德課中的教學內容以及需要掌握的信息技術與資源通過故事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學實踐表明,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來創設故事情境,能夠從視覺、聽覺上多感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刺激這些感官,將有利于知識的保持與遷移。需要我們注意的一點是,教師故事情境的創設,必須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來制定,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角色扮演,引發共鳴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很多教育學者指出,小學的思想品德課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課不同于其他類的文化課程,這門課更多情況下注重的是學生對思想內涵的領悟,要想深層次地教育學生,就應該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深刻體會自身角色所承擔的責任,使得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增強對扮演角色的認識,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例如,在學習《我想要我能要》這一課時,老師應該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扮演爸爸的,有扮演媽媽的,還有扮演星星的,通過創設商場買東西的情境,加強學生對道德的認識。
3.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品德與社會本來就是一門內容極其豐富的課程,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應用多媒體,進而將最新、最豐富的信息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多媒體能夠將知識直觀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圖片以及有趣的視頻學習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無形中學生的知識儲備得到了豐富,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學習《到周邊去看看》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周邊國家風土人情的視頻以及圖片,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其求知欲也在不斷增強。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貧困地區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扶貧工作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扶貧工作規律,在新形勢、新條件下開創扶貧工作新局面。
從發展階段來看,扶貧開發由解決溫飽問題轉到加快脫貧致富的階段。貧窮是社會的傷疤,減貧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國范圍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實施了一大批扶貧工程和扶貧項目,我國有6億多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以來,中央把扶貧開發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扶貧開發已由解決溫飽問題,轉向加快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
從發展時期來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通過30多年的扶貧開發,我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面貌顯著變化。剩余的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的成本更高、難度更大。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準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準,2014年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每年需要減貧1000萬人。完成這一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十三五”時期是扶貧工作的攻堅期。
從發展區域來看,革命老區仍然是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江西是革命老區,貧困人口數量大、貧困程度深。截至2014年,全省仍有276萬貧困人口;2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7.5%。貧困地區條件差、發展難度大。現有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環境差、發展水平低的深山區、庫區、湖區,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影響致貧因素多、返貧壓力大,既有富民產業發展滯后的問題,也有防災抗災能力弱的問題。特別是因病、因災致貧的問題突出,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患長期慢性病、大病人員和殘疾人占31%。加快老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繁重艱巨。
二、精準扶貧理論開創新思路新境界,成為徹底消滅貧困的制勝法寶
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必須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精準扶貧理論,是對我們黨的共同富裕理論的發展和延伸,開創了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利于集中各類資源,聚焦扶貧對象,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確保幫到點上、扶到根上,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真正脫貧致富奔小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74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6-0-01
1 深入拓展電子支付,強化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電子支付,尤其是互聯網支付,是綜合性普惠金融的重要內容,它能顯著降低交易成本和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從而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電子支付,享受到優質的金融支付服務。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蕪湖市中心支行(以下簡稱蕪湖中支行)不斷加大對電子支付的創新力度,建設了“支付交易實時處理平臺”(公用事業繳費平臺),把推進電子支付作為支持普惠金融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1.1 打造基礎平臺
建立了“支付交易實時處理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平臺分為前端、后端及中端三個部分,前端是銀行機構、收單機構以及非銀行專營機構,包括其自身系統、受理渠道及產品。后端是相關公共事業單位及其賬務(或MIS)系統。中端是平臺的核心――信息交換中心,它既作為網絡接入平臺中心又承擔報文轉發功能,同時接入中國銀聯,實現銀行卡實施支付。平臺建設后,實現了“水、電、氣、有線”等行業的支付服務,并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1.2 拓展支付渠道
平臺建設后,蕪湖中支行積極持續拓展支付受理渠道,促使全蕪湖市所有商業銀行柜面和ATM機都能實現繳納公用事業費用。另外,蕪湖中支行還成功開發了“互聯網支付通系統”,實現了互聯網上繳納公共事業費用,且這些渠道的業務量已經超過銀行柜面繳費的總和,既方便了公眾、極大地優化了老百姓公用費用繳費的體驗,又解決了銀行柜面資源不足的問題,促進銀行服務水平的提高,還提高了銀行為民辦實事的形象,社會百姓滿意度大幅提升。目前平臺業務量穩步增長,被評為“安徽全省服務業綜合改革示范區項目”。
2 建設聯合信用體系,夯實普惠金融的信用基礎
制約普惠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信用缺失。例如,對個人或小微機構進行貸款時往往缺乏規范的財務報表,財務信息既不完整又不透明。為此,蕪湖中支行立足轄區的實際,牽頭蕪湖市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平臺的建設,其一期項目“蕪湖市三類非銀行金融機構信息監測系統”(以下簡稱系統)已完成開發,進一步夯實了普惠金融的信用基礎。
2.1 系統建設目標
以典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機構等三類非銀行類金融組織信貸或融資擔保征信體系建設為重點,將各非銀行類金融組織主營業務信息匯集成借款人融資信用數據庫,生成蕪湖市非銀行類金融組織借款人信用報告,供借款人自身查詢,實現全市非銀行類金融組織融資管理工作信息共享,幫助非銀行類金融組織脫離信息“孤島”。
2.2 系統的主要優勢
一是有助于強化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效能。利用技術手段對三類非銀行機構實施監管,為監管部門盡快察覺風險、發現問題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渠道,便于監管部門建立三類非銀行機構風險評價體系和風險防范體系,切實解決了監管部門對三類非銀行機構進行業務監督、風險預警、監管年檢缺少有效抓手的問題。二是有助于三類非銀行機構提供客戶資源,增強風險防控能力。將幫助三類非銀行機構獲得更多的客戶信息,解決其信用風險管控中的關鍵性問題。幫助三類非銀行機構免于使用“人找人”的傳統辦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業務成本。
3 推進金融IC卡應用,實現普惠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以來,第一次國內考察到廣東講改革,第二次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區看扶貧。國內考察多次看扶貧、重要會議多次謀扶貧、重大活動多次講扶貧,深刻闡明一系列扶貧開發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扶貧開發作為關乎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發展道路、總體布局的大事,提升到了新的戰略高度,形成了新階段扶貧開發戰略思想。這些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對我們深刻理解扶貧開發在“四個全面”布局中具有重要意義。主要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不能掉隊”的思想。2003年1月13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難點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欠發達鄉鎮。現代化建設不能留盲區死角,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鄉鎮也不能掉隊。”十以來,又在不同場合分別強調:“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2015年5月27日,進一步提出,“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這些思想充分說明了我們要建成的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群體、不分層級、不分民族、不使一人一地掉隊、如期實現的小康。
(二)“新增長點”的思想。2003年,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強調:“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努力使海洋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2005年,同志進一步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思想充分說明了廣大欠發達地區通過發揮自我優勢,特別是發揮生態優勢,實現全面小康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僅不會成為發展的負擔,反而會成為新的增長點。
(三)“內生發展”的思想。“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2003年1月20日,同志在浙江“兩會”期間指出,在欠發達地區,要倡導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觀念,強化自我發展能力。他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強調,扶貧要先扶志。這個“志”是內生發展的動力之源。2012年12月29~30日,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工作時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這一思想充分說明了,欠發達地區不能光靠外力,只有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釋放發展潛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精準扶貧”的思想。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兩會”期間,同志參加省人大溫州代表團討論時指出:“貧困地區也有100萬元的富裕戶,我們的扶貧要扶真貧,要把握貧困動態的變化,講求針對性,使投入的錢真正讓貧困戶受益。” 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考察時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三件事要做實:一是發展生產要實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2015年6月18日,在貴州考察時進一步強調:“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這一思想充分說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人人都能享有小康,是人人都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小康,必須扶貧到點到家到根,找準穴位,精準施策,讓每個困難群眾得到幫助、感受溫暖。正如在2015年新年致辭中所說的“讓農村貧困人口、城市困難群眾等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靈充滿溫暖。”
高度重視扶貧工作,親自部署親自抓,充分體現了他的戰略思維、為民情懷、責任擔當,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扶貧開發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工作責任感。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十報告提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國家統計局2013年重新修訂了全面小康社會的監測指標體系,確定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六個方面23項指標,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準值為15000元(2010年不變價)。2015年5月,在考察浙江時又對浙江工作提出了“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水平上更進一步,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更快一步,繼續發揮先行和示范作用”的總要求。對照這些要求,浙江省要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可以量化的最核心指標――農民收入上,應該讓全省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水平達到全面小康的標準、進而達到全國農民收入水平。
事實上,盡管浙江省農民收入長期位居全國第一,低收入農戶收入總體處于前列,但對照更高標準情況并不容樂觀。根據統計監測結果,2014年全省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7251元,相當于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的73.3%、全省的40.7%。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入翻一番”的目標,2010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到2020年要達到11838元。按目前每年15%的增速,到2020年全省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將達到14000元左右,可以超過全面小康翻番的目標值、也可以達到15000元可支配收入的目標值。同時,2014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9892元,按照目前每年增長11%以上的增速,到2020年可達18502元,如果浙江省的低收入農戶收入水平要達到這個標準,年均增速必須保持16.9%。而要保持15%或者16.9%的增速,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是需要通過超常舉措、過硬辦法才有可能實現。還要看到,我們計算的達到的這些目標值都還只是現價,并沒有計算物價指數;如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中要求的2010年不變價,則全省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水平還不能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
這還只是收入這一個指標,生活質量、公共服務等指標建設也還存在較大的壓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達到10.5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浙江全省也只有8.57年,全省低收入農戶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62%;恩格爾系數要降到40以下,2014年全省低收入農戶的恩格爾系數為42.7……因此,扶貧開發任務之艱、時間之緊可想而知。
扶貧開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現在距2020年只有四年多時間了,時不我待,要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深刻理解對浙江提出的“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水平上更進一步的要求,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精準發力,補齊短板,不斷提高扶貧開發的層次和水平。
深刻理解和落實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統一摘帽”和“消除4600元”兩個重大決策,增加26縣和低收入農戶的認同感、獲得感
5月27日,在華東七省市座談會上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積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采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6月18日,在部分省區市扶貧攻堅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脫貧。2015年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對淳安等原26個欠發達縣“統一摘帽”和“消除家庭人均純收入低于4600元貧困現象”兩大決策。在剛剛結束的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上,省委又進一步提出緊扣“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大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力度,推進城鄉相向而行;緊扣“全面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走下去。省委的這些決策部署,完全吻合提出的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戰略要求。
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指出,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既是理念又是舉措。26縣統一摘帽的決策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斷的新行動,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走向新階段的具體實踐。深入實施這一重大決策,加快推進淳安等26縣全面走上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路子。一是堅持功能導向。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快生態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有利于區域間發揮優勢、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建設好美麗浙江,真正實現從原來的經濟追趕型向功能互補型發展轉變。二是發展生態經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進生產方式綠色化,更加注重發展動力轉換,不斷增強生態經濟“造血”功能和內生發展動力,增強特色產業競爭力、小縣大城集聚力、創業創新驅動力、生態環境支撐力、公共服務保障力。三是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機制,優化專項轉移支付支出結構,健全分類分檔及財政獎補機制。今后對26縣不再考核GDP及相關指標,大幅提高生態經濟、生態保護、民生保障、居民增收的考核權重,通過實績考核,形成“干得好的獎、增、加,干不好的罰、減、換”格局。總之,要通過26縣的摘帽快跑,讓26縣生態經濟成為全省經濟的增長點,讓26縣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
深入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提高低收入農戶生活質量。什么是超常舉措,什么是過硬辦法,什么是政策組合拳?已經為我們出好了題目,我們要想真招、謀實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