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08: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P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我主要談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全球地震活動和我國地震災害特點;二是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現狀;三是簡單地介紹防震減災工作的一些構想。
(一)做好地震監測預報工作
在地震發生前,作出準確的預報或打個招呼,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在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震前,地震部門根據觀測到的一系列突出異常現象,于2月4日凌晨6時報告省政府,提出24小時內在營口、海城將發生一次強烈地震,省政府及時向各市地及有關部門發出電話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發動群眾,認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海城、營口地區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具體措施,如有的電影院貼出了“因地震改為露天放映”的布告,營口縣駐軍取消了當晚在禮堂的春節慰問演出等。這次預報使絕大多數居民在震前撤離了住宅區,轉移了重要的物資設備,對震時易燃、易爆、泄毒等次生災害的部位采取了緊急預防措施。地震造成1300多人死亡。據估計,成功的預報至少減少了近10萬人的傷亡,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減災實效的成功預報。
我國當前的預報工作已納入法制化的管理軌道,國務院了《地震預報管理條例》,對地震預測和地震預報做出了不同規定。預測意見是由專家作出;而預報意見是要經過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門提出,報省以上人民政府風險決策,并由人民政府向社會的。
成功預報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具備相當的監測能力。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包括測震、形變、電磁、流體4大學科,共有20余種觀測手段的地震監測臺網,基本覆蓋了我國主要地區。目前,首都圈地區可以監測1~1.5級以上地震,速報時間是5~10分鐘;省會城市和東部地區可以監測1.5~2級以上地震,速報時間是10~15分鐘;其他地區可以監測4級以上地震,速報時間是20~25分鐘。
一是監視地下核爆炸事件。核爆炸產生的地下震動同地震波一樣,都能被地震臺網監測到,我們可以通過地震臺網監視地下核爆炸試驗,準確確定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當量。這在國防安全和整體外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用于爆炸監測。2000年8月,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潛艇沉入巴倫支海,原因不明,俄羅斯當局將這一事件歸罪于一艘不明身份的外國潛艇的碰撞。但挪威波羅的海地震臺站的記錄說明,這場悲劇是艇上魚雷的系列爆炸引起的。再如,1999年4月15日,韓國貨機在上海墜毀爆炸,上海地震臺網確定飛機是在墜毀后發生的爆炸,這在后來對飛機黑匣子和一些目擊者的調查中,得到了證實。再如,對“911”事件,離它34公里的美國拉蒙特地震臺清晰記錄到了兩次撞擊事件和兩次坍塌事件。同時,地震臺網還可以對礦山坍塌、煤礦瓦斯爆炸等進行監測,以便事件發生后快速判定事件性質和作出反應。
三是監視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比如三峽地震臺網,在2003年6月三峽水庫蓄水至135米后,庫區發生158次小地震,頻度增高近10倍。水庫誘發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蓄水后,庫盆荷載增大,引起區域應力場變化;二是水壓增大后,水滲入庫區構造裂隙中,孔隙壓發生變化。
(二)做好震災預防工作
搞好震災預防,通俗地說就是要“把地上搞結實、把地下搞清楚”。
“把地上搞結實”就是采取設防措施,提高建設工程的抗震能力。國內外許多震例表明,設防不設防、設防到位不到位,效果截然不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10萬多棟建筑物遭破壞,是日本自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來人員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地震。在倒塌的房屋中,90%左右是20世紀50~70年代建造的,未進行抗震設防,或者抗震設防標準不夠;而1981年以后按新規范設計的房屋,大多數經受住了地震的考驗。2003年美國加州6.5級地震,震中離加州中部海濱城市,圣西米恩市11公里,但僅造成3人死亡,而且這3人還是被一個沒有采取抗震措施的古鐘樓倒塌砸死的;2004年日本新7級地震,雖然是城市直下型,但只造成800余棟房屋倒塌,死亡14人,創下同級別、同類型地震死亡的最低紀錄。成功的例子,與美國、日本經濟實力雄厚,設防標準較高密不可分。而我國唐山地震造成巨大災難,除了震級大外,城市不設防是重要原因。震前,唐山市居民住宅、企業廠房、工業設施和其他建筑物,很少采取抗震設防措施。
唐山大地震之后,痛定思痛,我國開始全面重視建筑物的抗震設防問題。
對于量大面廣的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主要是根據全國地震區劃圖來進行抗震設防。目前,我國正在使用的是第四代地震區劃圖,也就是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區劃圖的要求是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筑抗震設防的最低標準,是綜合考慮地震環境,特別是國家經濟實力等因素所確定的,是500年一遇的風險設防。也就是說,突破設防標準,遭受破壞的可能性雖然很小,但還是存在的。所以,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可以適當提高設防標準,把房子蓋得更加結實、牢固。
(三)做好地震應急救援工作
據統計;唐山地震時,被壓埋人數達57萬人,動用了近10萬官兵,但由于救援手段相當原始,基本上是手扒鎬刨(調用大型機械主要在清理階段),這在當時以平房居多的唐山,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總體效果并不理想。如今,城市地震救援中,將要面對的是鋼筋混凝土廢墟,災后破壞情況愈發復雜,簡單傳統工具的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7.8級地震,造成16000余人死亡。當時各國相繼派出救援隊趕往災區。作為印度的重要鄰邦,我們按慣例,想派出工作組,提供地震科學考察方面的幫助,結果被印方婉言謝絕。印方的理由是,災區更需要救援隊伍,而當時中國國際救援隊尚未組建。當時我們深感,中國作為在國際人道主義事務中負責任大國,迫切需要組建這么一支隊伍。
(四)做好防震減災宣傳教育
在我國,也有類似的例子。如1994年,臺灣海峽發生7.3級地震,福建漳州一些學校,由于平時重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學生具備基本的地震知識,地震時沒有發生慌亂,也沒有造成什么損失。而在距離震中更遠的廣東汕頭,由于學生缺乏防震減災常識,在地震發生時驚慌失措,很多學生擁擠踩踏,甚至跳樓,造成數百人受傷,還死亡3人。
前言
目前在國際上,高速公路邊坡植被防護的方法有液壓噴播植草護坡、噴混植生植被護坡等,但其技術始終處于研究開發階段,而我國高速公路邊坡植被防護技術開展研究的時間較晚,還不是十分成熟,近十幾年來,他們主要是圍繞植被護坡工程技術進行討論,尚無或較少有人對高速公路邊坡植被防護方法中存在的不足進行研究。所以,系統地介紹高速公路邊坡植被防護方法和優缺點以及探索高速公路植被護坡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就顯得尤為迫切。本文通過對高速公路植被護坡方法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分析現有高速公路植被護坡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結合研究內容提出合理的對策與建議,僅為高速公路植被護坡工程提供參考。
1、我國高速公路邊坡植被防護工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高速公路邊坡植被防護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實際應用中發現也有一些不足,植被防護技術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1.1草坪的退化
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設中,人工種植草坪在低養護或無養護情況下,極易退化、死亡, “一年一大片,兩年一條線,三年一點點,四年看不見”是其形象寫照。因為人工種植草種生長力較弱、品種單一,高速公路邊坡的水分、養分等供應較差,在自然狀態下,出現草坪退化。已竣工的廣東開(平)佛(山)高速公路,云南昆曼大通道部分路段如玉(溪)元(江)高速路等邊坡植草都呈現不同程度的草坡退化,這是一個十分突出和嚴重的問題,若草坡退化得不到解決,不僅造成重復建設、資金浪費,而且起不到生態防護效果,最終可能會引起水土流失、路面垮塌等許多不良后果。
1.2 坡面防護植物種類單一
目前,大多數高速公路護坡植物選擇較單一,常常采用牧草和草坪植物導致出現黃化、裸斑、滑坡等現象,其抗侵蝕能力較差,呈現較單一的景觀效果。單一的植物種類容易受到來自夏季高溫、冬季嚴寒的限制以及植物病蟲害的威脅。
1.3機械噴播時植物種子配比難以控制
在高速公路建設中,采用液壓噴播的方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把開挖的邊坡恢復到植被覆蓋狀態,施工者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將植物種子配比到最佳狀態,植物種子的比例將最終確定坡面植物的成型方式及護坡的效果。
1.4自然條件的惡劣對邊坡植被構成威脅
開挖后的巖石邊坡,巖石層厚,整體性好,坡體高陡,對邊坡進行植被綠化后,隨著時間的增長,秋冬季干旱,夏伏季炎熱,土體養分逐漸流失,土壤肥力降低,這將直接影響到邊坡植物的成活和生長。某些地區的夏季,即使選擇高羊茅抗旱、耐熱品種獵狗等作為巖石邊坡的優勢種,但由于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使高羊茅出現了倒伏、死亡現象。灌木種子如合歡、火棘、胡枝子等在坡面的發芽、生長相當不佳,正常的發芽率不足10%。
1.5 噴播基材能否長期發揮作用
采用噴播技術對巖石邊坡綠化施工后,早期會得到一定的綠化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材的養分必然會因流失或被植物吸收而損失,基材肥料的緩效性、基材的保水性也會逐漸喪失,從而難以使綠化的坡面得到長久的保護。如果該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巖石邊坡的植被綠化技術將面臨巨大挑戰。
2、根據存在問題給出的措施與建議
2.1 灌、草結合走本土化道路
防治邊坡草坪退化的重要措施就是灌草相結合,掌握當地植物群落結構特點,走本土化道路。在國外已經開始流行以灌木為主的綠化方式,天然植被一般都是草木混生的,在較高的貧瘠土質或石質邊坡上,采用灌草結合的客土噴播或噴混植生技術施工,可以將灌木樹種和草種進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護為主,后期以灌木防護為主,構建灌草立體防護生態體系,達到恢復自然植被的目的。
2.2豐富邊坡植物的多樣性
在高速公路邊坡植被防護過程中,首先選擇灌草為主的水土保持植物作為“先鋒植物”,讓這些先鋒植物迅速覆蓋坡面,防止水土流失,使邊坡坡面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協調,使其與自然融為一體。在選擇坡面植被時草本植物可以考慮禾本科香根草,灌木植物考慮大葉黃楊、迎春、枸杞等,植物的選擇宜以鄉土植物為基調,同時也應考慮淺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的結合、還要盡可能配置抗逆性強的植物和水、肥、光、熱利用率高的植物。建設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穩定的、生命力強。
2.3加大科研投入,探索新的護坡植被種類
我國植物資源豐富,在植被護坡的過程中優先選擇當地野生植物資源,它是在本地氣候條件和環境條件下長期進化的結果,最適合當地的立地條件。但這方面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應加強研究力度,找出適合當地立地條件的新的護坡植被。
2.4 重視邊坡防護的設計,增加資金投入
在高速公路建設中,人們常將設計重點和大量資金放在它的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上,而邊坡植被防護設計重視不足,植被邊坡防護工程往往采取低價中標的方式,這種低投入、低質量的惡性循環,使邊坡生態環境發展不夠好,抗災能力不強。鑒于這種情況,要加大高速公路邊坡建設、養護資金的投入。
2.5 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積極探索邊坡植被防護新技術
植被護坡是一門邊緣學科,涉及工程力學、生物學、土壤學、肥料學、園藝學、環境生態學等學科,必須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并積極引進、開發新材料、新工藝及配套施工機械設備,充分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先進技術,注重國際和行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在科研和實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邊坡植被防護新技術。
3、結束語
在通過分析和研究之后,筆者認為:
(1)灌木和草本二者有效的結合可以較好地防止坡面的局部水土流失,灌木植物的根系可以錨固0.75~1.5m的土壤深處,草本植物的根系在淺層土壤中錯綜盤結。在植被護坡的實踐中發現,灌草結合具有明顯的優勢,他們所形成的生態群落比較穩定,護坡效果明顯,所以加快人工植物群落向自然群落演替是實現邊坡穩定性的必然趨勢。
(2)單純的工程措施雖然能在早期對坡面的不穩定性和侵蝕性有較好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越來越差;而植被護坡與此相反,開始的作用較小,隨著植物生長、強度的增加,對坡面的穩定性、生態防護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植被根系的延伸使土體產生裂隙,增加了土體的滲透率。因此,工程措施與植被護坡技術相結合可以有效地發揮穩定邊坡和美化環境功能,實現高速公路坡面的穩定性和景觀效果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一、工程概況
某地塊邊坡開挖支護項目地面標高在90~110m之間,因開采石料形成兩處不規則形狀深坑,坑底邊坡坡腳處標高約25~40之間,坡頂處標高約80~100,最大頗高約6.5m。現為滿足地塊用地規劃要求,擬把兩處采石坑進行連通,采用主動防護網系統進行支護。
二、工程地質條件
1、項目區屬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較大自然山坡穩定,坡度220-260。坡體植被茂密,以灌木以及人工種植的樹為王較厚的第四系覆蓋層.采石形成的深坑可清晰觀測基巖
2、根據對已開挖邊坡的出露巖層的調查及區域地質構造,區內分布的地層主要為丘陵地帶分布的燕山期,第三幕浸入花崗巖(γ52(3))及其風化形成的第四系的殘坡積層(Q4d1+e1)。其野外特征按自上而下順序描述如下:
1)第四系坡積層( Qd1)黃色或淺黃色,濕,硬塑,含約10%的石英質礫石為坡積物。局部分布,層厚1~2米。
2)第四系殘積層( Qe1 )黃褐色、磚紅色,稍濕,硬塑,巖石結構完全破壞,長石已風化成粘土,含約20%左右的石英質細砂顆粒,為花崗巖風化殘積土。平均厚度約為2米;
3)燕山期第三慕侵入花崗巖(γ52(3))按其風化程度為為全風化、強風化、弱風化及微風化帶。
全風化花崗巖:黃褐色、灰白色、磚紅色,亞粘土質,稍濕,堅硬土狀,原巖結構清晰。平均厚度為3米;
強風化花崗巖:褐黃色、灰白色,巖石風化成半巖半土狀,原巖結構清晰,巖芯呈土柱狀,手可掰斷,12.3-14.0m段多呈碎塊狀,敲擊聲啞。平均厚度為3米;
中風化花崗巖:灰白色為主,局部肉紅色,灰色,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裂隙發育,巖石較硬,巖芯呈短柱狀,部分塊狀,敲擊聲脆。RQD=25%。平均厚度為6米;
微風化花崗巖:灰白色,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裂隙發育,裂面微張,巖石堅硬,巖芯呈短柱狀,敲擊聲脆。RQD=25%。
三、SNS柔性防護網系統組成
采石坑的原狀巖面支護采用CPS2型SNS主動防護系統,主動防護網結構配置:錨桿、支撐繩、鋼絲繩網、縫合繩、鋼絲格柵網。
1、錨桿:a、采用2根φ16鋼繩做桿筋,成孔直徑90mm,按4.50m×4.50m菱形布置,菱邊中間再加密錨桿,長度一般2~3m;b、當遇到有大塊松動或極破碎的巖石時,需改為隨機錨桿,隨機錨桿長度根據實際情況可增加至6~8m;c、錨桿漿體采用純水泥漿灌注,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0.50,且保證漿體強度不低于M30,注漿需從孔底注漿,孔口返漿。
2、支撐繩:縱橫交錯的φ16縱向支撐繩和φ18橫同支撐繩與正方形模式布置的錨桿相聯結,壓于鋼絲繩網之上。
3、鋼絲繩網:型號DO/08/300型,尺寸4m×4m(或4m×2m)。每張鋼繩網與四周支撐繩間,用縫合繩縫合聯結并進行預張拉,該預張拉工藝能使系統對面施以一定的反向預緊壓力,從而提高危巖體的穩定性,阻止崩塌落石的發生。
4、在鋼繩網下鋪設小網孔的SO/2.2/50型格柵網,以阻止小尺寸巖塊的塌落。
5、錨桿的防腐處理:錨桿全長需要進行除銹;距錨頭端部1 .5m內的錨桿桿筋需涂環氧樹脂厚1mm或刷防銹漆進行防腐;水泥漿的保護層不小于30mm:在柔性網安裝完成后,對錨頭采用C30砼封閉。
四、SNS柔性防護網系統施工方法及技術措施
1、清除邊坡浮石
首先在邊坡頂堅實土層并排打入深度不小于2m的2根φ48鋼管,外露約1m;然后在鋼管外露部分用直徑不小于1cm的麻繩與鋼管附近的大樹綁扎連接;最后,施工人員配戴齊安全帽、安全帶等勞保用品,安全帶另一端用麻繩與外露的鋼管固定連接可靠牢固,施工人員利用吊繩自上而下清理浮石、浮土。
2、測量放線
放線測量確定錨桿孔位,孔位偏差小于0.3m,盡可能在低凹處選定錨桿孔位:對非低四處或不能滿足系統安裝后緊貼坡面要求的位置,應在孔位處鑿一深度不小于錨桿外露環套長度的凹坑,尺寸一般為20×20cm:
3、錨桿施工
1)放線測量確定錨桿孔位(根據地形條件,孔間距可有0.3m的調整量),按設計深度鉆鑿,錨桿孔并清孔,孔深應比設計錨桿長度長5cm以上,孔徑不小于φ42;當受鑿巖設備限制時,構成每根錨桿的兩股鋼繩可分別錨入兩個孔徑不小于φ35的錨孔內,形成人字形錨桿,兩股鋼繩間夾角為15°~30°,以達到同樣的錨固效果。
2)注漿并插入錨桿(錨桿外露環套頂端不能高出地表,且環套段不能注漿,以確保支撐繩張拉后盡可能緊貼地表),采用標號不低于M20的水泥漿,用水灰比0.45~0.50的純水泥漿,確保漿液飽滿,在進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漿體養護不少于三天。
4、安裝縱向支撐繩
沿整個坡面先安裝縱向φ12支撐繩,先將坡頂處繩頭用3個繩卡鎖住,然后支撐繩依次穿過坡面縱向同一垂直線位置的鋼繩錨桿環套。
5、安裝橫向支撐繩
由上至下沿整個坡面安裝橫向φ16支撐繩,先將繩頭一端用3個繩卡鎖在鋼繩錨桿環套上,然后橫向支撐繩從左至右或從右到左依次穿過同一水平標高的鋼繩錨桿環套。
6、縱橫向支撐繩的張拉與鎖定
縱橫向支撐繩整個坡面繩網編著織好后,先對縱向支撐繩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采用小型電動卷揚機進行張拉,每張拉好一根即用繩卡將支撐鎖住,縱向支撐繩張拉完后,采用同樣方法由上至下逐根張拉橫向支撐繩,支撐繩張拉緊后兩端各用2~4個(支撐繩長度小于15m時為2個,大于30m時為4個,其間為3個)繩卡與錨桿外露環套固定連接。
五、監控量測
通過設置在坡頂的監測點對邊坡進行連續兩年不間斷的量測,并每天派人對邊坡進行巡查,邊坡已趨于穩定。
六、結論與建議
SNS主動防護網系統具有以下優勢值得推廣應用:
1、SNS主動防護網系統作為一種新型支護體系已成為傳統支護領域里的新成員,已在很多工程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支護效果和經濟收益。
2、SNS主動防護網系統具有系統標準化、定型化的優點,施工速度快、施工過程簡單。
3、SNS主動防護網系統能將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點,其防護區域可以充分的保護土體、巖石的穩固,便于人工綠化,有利于環保。
參考文獻:
[1]《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 GB 50330-2002 ).
[2]《工程巖體分級標準》( GB50218-94 ).
[3]《土層錨桿設計與施工規范》( CECS22:90 ) .
中圖分類號:U412文獻標識碼: A
GPS是近年來開發的高新技術之一,GPS系統已廣泛應用于測量領域的各個方面,尤其是RTK(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在公路測量中蘊涵著巨大的潛力。然而受一些傳統觀念的束縛,設計者往往對利用GPS-RTK來測量缺乏足夠重視。近年來公路工程改建項目增多,如何更加準確地把現有的成品工程在反映到圖紙上,例如擬合現有互通線位及合理恢復其平縱橫等實際數據,不同的設計工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設計思路。本文就GPS-RTK技術在互通立交改建工程實踐中直接測定有點點位坐標的應用作一粗淺的探討。
1 測區概況
青銀高速公路濰坊東互通立交為半苜蓿葉形互通立交,匝道(收費站)布置在東南和西北兩個象限,擬將現有收費廣場均擴寬為3進5出的八車道斷面。結合場區現狀,本次收費站改建向外側加寬收費車道,同時變更平交口至收費廣場之間的雙向匝道為單向匝道,外側新增匝道與原有匝道之間設綠化帶。該立交區地形平坦,但車流量較大、重載交通較多,加寬部分樹林茂密,通視效果較差,給測量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
2 老設計方法.
直接從測圖單位所提供的地形圖上擬合線位,設計者往往局限于測圖者所測圖紙的準確度,直接參照利用老設計資料的設計線位,在所測地形圖上擬合。用此方法擬合出來的線位,往往因設計者經驗的不同而差異較大,而測圖者在繪地形圖時也很難完全與實際吻合,設計者用這種方法所擬合出來的線位難免會存在較大的誤差,這就會給下一步指導施工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盡管有些設計者采用現場所測的結構物、現場控制點等進一步復核、調準,但是這種方法所存在的弊端、誤差還是不容忽視的。
3 GPS-RTK工作原理
GPS-RTK定位技術,就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它能夠實時的提供測站點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達到厘米級精度。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偽距和載波相位觀測值)和測站坐標信息(如基準站坐標和天線高度)一起傳送給流動站,流動站在完成初始化后,一方面通過數據連接接收來自基準站的數據,另外自身也采集GPS觀測數據,并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再經過坐標轉換和投影改正,即可給出實用的厘米級定位結果。
4GPS-RTK在本項目測量中的具體實施方法
本項目在濰坊東互通的南北兩個收費廣場的不同加寬方案,所需測點非常多,受大交通流及樹木、邊溝及其它建筑物制約,測量難度較大。本項目使用GPS-RTK測量的基本流程為:
4.1設置基準站
基準站是RTK 測量的參考站,可以設在已知控制點或未知點上,其功能是連續觀測GPS 衛星, 并將觀測數據通過發射電臺即時發送給流動站,流動站可隨時與其同步,實時解算出測點坐標。本項目以測圖單位提供的地形圖為基礎,應測圖單位提供的控制點(選取合適點作為基準站WGS―84 坐標點),架設GPS。控制點應選取合理的、未經破壞的加以使用。
1) 架設基準站接收機與電臺。
2) 設置基準站接收機參數。
①基準站點號。②輸入WGS―84 緯度、經度值、橢球高。③輸入天線高。
3) 查看收星狀況。
4) 查看星圖。
5) 將參數與坐標傳送給基準站接收機。
用在電子手簿上設定的接收機參數與基準站已知的WGS―84 坐標去設定基準站接收機。最后查看一下基準站接收機的狀態信息。
6) 基準站設置完畢,此時應檢測一下基準站電臺,看系統功能是否正常。
4.2 設置流動站
流動站接收機用于完成測點或放樣的實際工作,它隨時可與基準站同步觀測GPS 衛星,又能通過電臺即時獲得基準站同步觀測數據,在電子手簿上及時解算出經坐標轉換后測點的實用(地方)坐標。
1) 設置流動站接收機參數。
2) 將基準站點位坐標遙控傳輸給流動站接收機。
3) 將電子手簿的設定參數傳輸給流動站接收機。
4) 查看接收機的狀態顯示。
4.3求解地方坐標轉換參數
求解地方平面坐標轉換參數的工作是計算地方坐標系與WGS-84系之間平移、旋轉、縮放的相關數據。此時,至少需提供“同時具有地方坐標與基準站點的WGS-84系下的坐標”兩套數據的2個平面控制點。
高程轉換至少需提供“同時具有地方高程系海拔高程與基準站點的WGS-84 系下的大地高程”兩套數據的三個高程控制點作平面擬合求解高程轉換參數。
4.4采數測量
RTK 采數測量是直接測定空間(地面、空中) 已有點點位坐標的工作。在基準站、流動站和轉換參數均設置好后,即可進行根據項目實際需要直接測定場區內特征點的三維坐標。本項目具體采數測量實施方法為:
1)沿現狀路線走向,按一定距離(一般控制在25米左右,地形變化等特征點需適當加密)分布測點,以定其線位。在匝道路段,沿其中線以約25m間距測其三維坐標。在匝道曲線路段,適當增加測點密度。為了提高內業恢復線位的準確度,對于道路標線為雙黃線路段,沿一條固定黃線邊緣測點為宜;對于中央分隔帶新澤西護欄路段,緊貼護欄底部邊緣,同時,應準確記錄所測點距路中心線的距離。對于路線上的特征點(水泥與瀝青路面的分界線、收費島端頭、分岔處護欄端頭等),需逐一測量定位。平交口附近的被交路,應視安全情況沿護欄測量,也以25m布設一測點為宜。
2)本項目加寬外側車道和重新渠化平交口,應用GPS對其路面邊緣點進行詳細定位測量。曲線段和寬度漸變段應加密測點數量,以準確描繪出其路面外邊緣線,增加設計的準確性。在水泥混凝土廣場區域,外側施工縫、收費站島頭,都應做詳細測量。同時,對于超高路段,應沿著斷面方向測點以反算路面橫坡。
5誤差分析及注意問題
1) 轉換參數誤差:轉換參數對成果的影響非常明顯,如果轉換參數計算錯誤或誤差較大,觀測數據無論多么精確,結果都是錯誤的。因此,計算轉換參數所選擇的點要均勻分布于測區四周,并且要多選擇幾組進行計算分析,避免出現粗差和錯誤。
2) 基準站設置的位置:基準站設置不在測區中央,周圍有干擾衛星信號和無線電波發射的物體存在等,這些將直接影響觀測成果的精度。所有觀測點的成果都和基準站所接收到的信息有關。
3) 操作誤差:操作誤差主要是作業人員操作接收機時對中、整平等引起的誤差。減少操作誤差主要是提高作業人員業務水平,進行重復觀測等,來降低操作誤差對最后成果的影響。
4) 衛星信號和衛星分布:衛星信號和衛星分布有時也會對測量精度構成影響。當衛星分布不均勻時,即使有足夠多的衛星,其觀測精度也不是很高。
結論
在互通立交改建工程項目中,合理充分利用GPS-RTK技術來恢復(模擬)其線位,恢復改造路段的縱斷、橫坡、超高等數據,可以較大程度的提高測量精度,,節省測量工程量,增加工作效率,其準確的定位,可以減少單純利用地形圖模擬所帶來的誤差,從而比較準確的指導設計和后續施工。
參 考 文 獻
1海洋災害基本特征
青島沿海是海洋災害多發區域之一,災害種類包括風暴潮、巨浪、赤潮、綠潮(主要為滸苔等大型藻類)、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以及海冰等,但通常可以造成嚴重影響的海洋災害則主要是風暴潮及巨浪災害。青島沿海的風暴潮和巨浪通常伴隨發生。風暴潮期間,岸邊及近岸海域一般都伴隨狂風巨浪,二者結合后產生綜合作用。為方便起見,本研究將風暴潮災害及巨浪災害通稱為“風暴潮災害”。
1)風暴潮
風暴潮是由于熱帶氣旋、溫帶天氣系統、海上颮線等風暴過境所伴隨的強風和氣壓驟變而引起的局部海面震蕩或非周期性異常升高(降低)現象。導致青島沿海地區風暴潮及其災害的天氣系統主要是熱帶氣旋(含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臺風、強臺風、超強臺風),其次為溫帶氣旋,并且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熱帶氣旋(習慣上稱為“臺風”)風暴潮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而溫帶氣旋風暴潮通常發生在夏半年,并且恰遇天文大潮期。據統計[2-3],青島市所轄海域臺風風暴潮災害頻率為平均約1年發生一次。其中,輕災平均約1.2年發生一次,較重或以上災害平均約5a發生一次,特別嚴重災害平均約10年發生一次。1949—2005年間,青島市曾發生過特重風暴潮災害3次,嚴重災害3次,較重災害4次。據1990—2005年調訪或文獻記載資料統計,青島沿海地區輕度風暴潮災害的臺風超過13次。影響青島沿海的溫帶氣旋風暴潮比較頻繁,其中影響較重的溫帶風暴潮年均出現2次。溫帶氣旋增水為40cm左右,強者為60cm左右,特別強者增水可達90cm左右;溫帶氣旋風暴潮發生期間的岸邊浪高為3m左右,最大海浪曾達5m;溫帶氣旋導致的青島港最位多數低于500cm,少數強者可達500~510cm,最強者曾達526cm(2002年9月8日強江淮氣旋)。
2)赤潮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型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暴發性增殖或聚集致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青島所轄海域是赤潮災害的多發區域之一,赤潮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夏季。
3)綠潮
海洋大型藻類大規模暴發或者聚集,稱為綠潮。綠潮是世界性海洋災害。近些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沿海國家近岸海域均發生過不同規模的綠潮災害。綠潮在發生時間、地域、規模及持續時間等諸多方面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根據監測與分析,青島所轄海域的綠潮大規模暴發主要集中在5-8月,其他時間目前尚未發現。
4)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是指在自然力(包括風、浪、流、潮)的作用下,海洋泥沙支出大于輸入,沉積物凈損失的過程,即海水動力的沖擊造成海岸線的后退和海灘的下蝕。引起海岸侵蝕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由于自然原因,如河流改道或大海泥沙減少、海面上升或地面沉降、海洋動力作用增強等都導致海岸侵蝕;二是人為原因,如攔河壩的建造、灘涂圍墾、大量開采海沙以及不適當的海岸工程設置等,均會引起海岸侵蝕。盡管青島沿岸多數海岸為基巖海岸,海岸侵蝕相對較輕,但是由于沿岸海域開闊,海岸長年累月遭受海水動力沖擊,致使個別防護措施較差或沒有防護設施的沙質岸段仍部分存在海岸侵蝕現象。
5)其他災害
除上述災害外,青島所轄海域個別岸段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以及海冰等災害。青島沿海海域海岸線綿長曲折,海水相對較淺,一般不會產生地震海嘯。但是,由于地震海嘯是由震源在海底以下50km以內、里氏6.5級及其以上地震引起的,能量巨大,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因此,盡管歷史上青島沒有發生過海嘯的記載,但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所構成的威脅依然存在。
2歷史海洋災害概況
1)風暴潮災害
(1)臺風風暴潮災害。9711臺風:1997年8月18—20日,全市沿海普遍發生嚴重災情,損失嚴重。據統計,共沖垮小塘壩9座、橋梁57座、涵閘25座,小型河道堤防決口6處,長12.6km,毀壞船只436條,刮倒樹木5.7萬株,農作物倒伏2.8萬hm2,倒塌房屋1120間,沖毀海堤18處4.1km,沖毀蝦池1000hm2,共傷亡25人,其中死亡5人,死亡人員主要是由于海上作業未及時返港而造成船翻人亡。風暴潮加暴雨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9億元。0012臺風:2000年8月29日至9月1日,市區沿海一帶遭受風暴潮襲擊,有1km堤壩遭毀壞,部分路面遭破壞,部分綠地受海水浸淹,100余盞路燈被海浪損壞,澳門路、東海路、南海路等路段因受海水沖擊導致交通中斷。沿海各區(市)共有2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受災,受災人口44萬人,成災人口27萬人,據不完全統計,直接經濟損失2.36億元。(2)溫帶氣旋風暴潮災害。溫帶氣旋過境迅速,因此風暴潮影響時間較短,破壞力較小,只要最大增水和最大海浪不與天文大潮重合,一般不會造成較重風暴潮災害。盡管迄今只有一些較輕溫帶氣旋風暴潮災害報道,但由于溫帶氣旋出現頻率較高,仍應對其保持高度警惕。溫帶氣旋風暴潮一般只有發生在夏半年天文大潮期的強或較強者對膠州灣及鄰近海域具有一定影響,災情主要表現在沖毀海帶和扇貝等淺海水產養殖品、沖垮或損壞局部岸堤、摧毀少量養殖和捕撈船只、浪卷大意觀潮或弄潮者等方面,致災范圍很小,經濟損失為數十至數百萬元,強者可達千萬元左右,災害程度相對臺風風暴潮輕微。
2)赤潮災害
赤潮是一種海洋災害,它的發生不僅可以造成海洋漁業、水產養殖業、海上娛樂活動與體育運動、旅游業的經濟損失和危害生態環境,有毒赤潮還會通過海產品的食物鏈傳遞影響人體健康,甚至造成人員死亡。根據監測和歷史資料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青島沿海幾乎每年都發生赤潮,并對沿海海域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而且發生的規模、持續時間呈逐年增大的趨勢。
3)綠潮災害
近年來,我國近海尤其是黃海海域頻頻發生綠潮災害,青島沿海是受影響比較嚴重的區域之一。2007—2011年連續發生5a。其中,從2008年6月中旬開始,大量綠潮(滸苔)從黃海中部海域漂移至青島附近海域。這是青島歷史上罕見的一次聚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治理任務最重的海洋災害,使青島沿海社會經濟活動受到影響,并對即將舉行的青島奧運帆船比賽的順利舉行構成嚴重威脅。災害發生時間離奧帆賽僅有50多天時間,滸苔分布面積超過13000km2,奧帆賽場50km2的海面滸苔覆蓋率達36.5%。
4)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輕則可以導致沿岸沙灘不復存在、耕地淪于大海、民房被毀、沿岸工程設施遭到破壞,重者可以影響交通、國防等的安全。青島即墨沿海的馮家河和南選村岸段是嚴重的海岸侵蝕岸段。目前,海岸線已經退到該村臨海部分民房和企業廠房墻邊,海水線距離民房和工廠圍墻之間的最小距離只有2~3m,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而且過去已經發生過房屋倒塌等事故,并造成了損失。5其他海洋災害(1)海水入侵及土壤鹽漬化。青島所轄海域沿岸的海水入侵及土壤鹽漬化等災害相對較輕,但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并存在著進一步加重的潛在危險。根據調查,青島沿海地區造成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是超量開采地下水所致。據統計,青島市地下水超采區約900km2,嚴重超采區約300km2,并已造成個別沿岸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2)海冰。海水結冰亦是青島市海洋災害之一。每年冬季膠州灣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但相對渤海的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的冰情要輕得多,但它所造成的海洋災害是不容忽視的。青島沿海很少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結冰現象,但歷史上也曾出現比較嚴重的冰情,并對港口及其他海上經濟活動造成一定影響,其中有歷史記載的冰情嚴重年份為1917年、1919年、1934年、1936年、1942年、1947年、1980年。例如,1936年1月1日起,四方區沿岸結冰區域逐漸增大,至5日,青島大港入口處及灣內發現浮冰;1月18日大港的東部和南部結冰,至19日,整個大港灣內再度結冰;1月25日,大港入口處冰封,船舶不能正常進出。近年來,青島沿海也曾出現過比較嚴重的冰情,如2010年和2011年等,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海洋防災減災能力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海洋防災減災能力現狀
青島市歷來高度重視海洋防災減災,并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具體工作。各級政府投入了巨大財力和物力,相繼建設了大量基礎性工程防御設施。這些工程設施的建設為防御和減少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起到了巨大保護作用,為青島市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組織指揮、法規等海洋防災減災非工程性建設方面,青島市也做了大量工作。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海洋防災減災組織指揮系統和法規保障體系。
2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青島市各級政府在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法規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水平尚需提高、人為造成的災害隱患依然存在、海洋觀測預報及災害預警能力比較薄弱、工程性防御設施質量和標準有待提高、資金投入及救援裝備有待加強,等等。
海洋災害防御對策
1工程性防御體系建設
工程性防御體系是海洋防災減災的主要組成部分。工程性防御其實就是依據各類海洋災害的長期預測而專門修建的工程設施,如海堤(護壩)、分潮工程以及沿海防護林等。
1)風暴潮防御工程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要優先安排與青島市經濟社會發展關系重大建設項目,重點實施即墨市王村、嶗山區登瀛灣、高新區防潮壩、膠州市洋河入海口、黃島區唐島灣和膠南市黃家塘灣等重點海堤建設和加固工程。
2)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
根據青島沿海的氣候及地理條件,實行針闊混交,適當增加彩葉樹種,形成適合沿海地區種植的混交防護林體系。同時在沿海主干道建設特色防護林,使其不僅具備防御海洋災害的能力,而且成為景觀林。
3)其他防御設施建設
(1)綠潮(滸苔等大型海洋藻類)防御及處置設施。在海水浴場、海上運動及游覽等海域建設各種攔截、打撈及清理處置設施,開展重點岸段的大型設備通道的工程建設和綠潮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2)海岸侵蝕及海水入侵等防御體系建設。海岸侵蝕的工程性防御設施主要是加固海堤、護岸,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適當采取人工淺礁等方式進行。海水入侵的工程性防御以建設海擋為主,并配以分潮工程,以阻擋海水入侵。在有利地質條件下,也可修建地下防水堤,并將抽取地下水灌溉的方式改用地表水灌溉。
2非工程性防御體系建設
1加強海洋防災減災工作的法制建設
健全法規體系,各級政府要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5],結合實際制定或修訂海洋防災減災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并逐步建立以國家專業法為主,地方性法規規章為補充的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內容全面、科學配套的法規體系,為海洋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建設
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國家防災減災工作實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分級負責制、部門責任制、技術人員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強化職責、明確分工;在發生海洋災害期間,成立現場指揮部及臨時指揮部等機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須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實施情況,對各類海洋防災減災應急預案進行修訂(或制定)和完善。
3加強海洋防災減災隊伍建設
按照“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的原則,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海洋防災減災工作需要的人才隊伍;在做好專業救援隊伍組建工作同時,充分發揮、武警、公安消防部隊、民兵預備役在防災減災中的骨干作用,培育和發展社會公益組織和志愿者團體,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工作,在災害多發地區和重點防范區域建立起以機動救援隊為主、社會各專業力量和志愿者參加的海洋災害緊急搶險救援隊伍。
4加強海洋觀測預報及預警工作
引 言:防災減災取決于土木工程的屬性,在土木工程中,防災減災尤為關鍵。災害所形成的損失尤為嚴重,世界上每年由于各種災害造成的損失高達數千甚至上萬億美元,而我國又處于災害多發地,因此必須對防災減災問題給予重視。
一、災害屬性和災害的嚴重性
首先,災害屬性。
在宇宙當中,隨時隨地都會有發生災害的危險,早在人類出現時,就與災害緊密相連,由此可見,災害存在以下幾個屬性:
(1)災害存在突發性、遲緩性。地震與火山均為突發性災害,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則為遲緩性災害。
(2)災害存在全面性和長久性,災害簡直可以說與宇宙同生。
(3)災害存在隨機性和推測艱難性,比如地震災害,不論發生的時間、地點方面,還是發生的范圍、強度方面,都存在無法預料的難度,可是由于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準確判斷并非癡人說夢。
(4)災害存在差別性與豐富性,體現在類別繁多、來源不同等方面。
(5)災害存在關聯性與衍生性,暴雨會誘發山體滑坡及泥石流等災害,從而造成潰壩,嚴重的還會造成瘟疫。
(6)災害存在區域性和全球性,整體歸屬全球,可是局部中災害類別和程度卻各有不同。
(7)災害存在延遲性和移動性,人口膨脹滯后性現象明顯,大氣污染存在嚴重的轉移性。
其次,災害的嚴重性
(1)自然災害逐漸上升
全世界的自然災害發生率持續攀升,全球逐漸變暖,冰川逐漸融化,均對動植物具有較大的影響,也對人類的生存具有無法評估的損失。
(2)人為災害備受關注
從整體而論,人為災害包含了人口數量急劇上升、生態失衡、戰爭、恐怖襲擊等等。
人口數量急劇上升嚴重束縛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自然資源豐沛,可是人口基數卻較大,使得人均資源占有量并不能達到世界人均水平。老齡化現象尤其嚴重,令中青年壓力大增,束縛了經濟的發展。經濟在短期內的高發展必定會由于資源過度開采以及不合理運用,而導致環境的污染[1]。
生態失衡是因為人類不合理的開采所形成,從而令資源逐漸短缺,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而發展生產,則會致使環境出現污染。我國作為災害高發地,每年都會由于地震、洪澇、干旱而令人財出現龐大的損失,各類災害也呈現出逐漸攀升的現象。沙漠化也成為我國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一方面對于西北地區而言尤為嚴峻[2]。
戰爭指的是非正義戰爭,例如日本的,這類戰爭不但對受害國形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還會對其百姓的內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恐怖襲擊中當屬美國紐約世貿大廈的911事件尤為著名。當時恐怖事件所形成的損失高達300億美元,死亡3000多人,在此之后,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反恐行動,卻并未阻止恐怖襲擊案件的發生。
二、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1、防災減災成為全世界的重任
人類社會屬于地球的一部分,需要通過地球中的大氣、水、生物以及巖土等方面給予生存,它們相互融合并相互作用。可以將每部分都稱之為圈,不論哪一個圈失調,均會對正常運轉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失調失衡則會形成災害。
2、防災減災逐漸變成一個重要的學科
由于災害愈發嚴峻,眾多專家學者均對其產生興趣,并逐步變成災害學。通過災害學以及其分支不難看出,其不但涉及眾多學術范疇,并且相互間存在顯著的依存感、綜合性以及相互滲透性,且具備相互交融性與共生性。這一特點體現出災害的繁瑣性與錯綜相交的關系,其不僅相互依存還相互束縛,不論在環節還是網點中,任何問題均會造成其四周的變動,成為連鎖反應,也稱為災害鏈。
不難看出,在之前災害屬性中所提到的相應屬性,對正確看待災害而運用的減災、防災措施尤為關鍵。而將某一災害單獨處理并不正確,面對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乃是生存等方面尤為關鍵的災害問題而言,必然會逐步構成并逐漸擴大成為一個尤為關鍵的學科。并且因為災害本身具有的屬性,令其涉及面較廣,尤為罕見。災害學這一全新領域,也令從事此項領域的人員倍感榮耀[3]。
3、注重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1)超前性
防護措施必須建于遭受襲擊以前,比如交通須先修路、架橋,發電需先建立電廠等;
(2)普遍性
所有行業均無法擺脫土木工程,其對土木工程在程度方面的依存感各有不同;
(3)防護性
不論對于遠古時期的筑巢穴居,還是當前核電安全殼、地下指揮所均要具備土木工程的防護;
(4)基礎性
國民經濟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令效益較高,服役周期較長;
(5)持久性
土木工程的固定屬性令其在防災減災中存在較強的積極主動性與無法取代性,這些屬性也體現出其獨特的持久性。
結束語: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具有尤為重大的意義,在其他學科當中,均未具有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超前性、積極主動性。以哲學方向而言,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又處于運動之中,災害則變得無法免除。因此,我們通常會將災害規定為永恒性,而身為防災減災的重要方式,土木工程也隨之成為了永恒之作。
參考文獻:
[1]羅仕姜.淺談土木工程中的災害[J].2010.(08):63.
引言:災害是對能夠給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事物總稱。土木工程中的災害主要分為自然災害和社會災害。自然災害是自然界中物質變化、運動造成的損害。例如,強烈的地震,可使上百萬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頃刻之間化為廢墟;滂沱暴雨泛濫成災,可摧毀農田、村莊,使成千上萬居民流離失所;嚴重干旱可使田地龜裂、禾苗枯萎、餓殍遍野;火山噴發出灼熱的巖漿,可使城鎮化為灰燼;強勁的颶風、海嘯可使沿海村鎮蕩然無存,諸如此類,都是大自然帶給人類的“天災”。人為災害是由于人的過錯或某些喪失理性的失控行為給人類自身造成的損害。
一、 工程災害的類別
1、 地震災害
地震是由于地殼破壞而引發的地面運動,這種地面運動對人工建筑物可以造成嚴重破壞。中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9年的臺灣921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工程抗震方面,通過重新修訂各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了工程抗震設計和抗震檢驗的標準。
城市生命線工程系統抗震包括系統震害預測、系統抗震能力評價、系統抗震設計和改造、震時系統控制、震后系統維修等內容。
系統抗震設計與改造有兩條途徑:
第一條途徑是通過提高系統內關鍵結構、設備和子系統的抗震能力來有效提高整個系統的抗震能力。
第二條途徑是通過優化系統結構來提高整個系統的抗震能力。
2、 風災
常見的風災有臺風、暴風、龍卷風。對于高層建筑、大跨結構、柔性大跨橋梁、輸電塔和渡槽等受風面積大的柔性結構的抗風設計與抗震設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3、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和沙土液化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一般存在誘因。滑坡和泥石流一般由暴雨引發,沙土液化一般由地震引起。這類災害具有分布廣、破壞性強、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等特點,不僅會阻塞河道與交通、毀壞農田和建筑物,還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防治的主要方法為錨索加固,擋土結構。
4、 其他災害
人為災害主要由管理失誤或無視安全生產所造成的。
二、 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是土木工程學科中的邊緣學科,其核心內容為地震工程、抗風工程、抗火工程和抗爆工程等。主要研究領域有兩個:一是土木工程結構抗震研究的基礎問題─結構輸入地震動參數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近場波動數值模擬及并行計算技術;近斷層強震動的模擬;局部場地對地震動的影響;地震動空間相關性等;另一個為工程結構防災減災(包括抗震、抗風、抗火等)理論及應用技術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鋼結構在地震荷載作用下的破壞機理及抗震設計對策;特殊和復雜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理論與應用等。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防護性無論從筑巢穴居,還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揮所、核電安全殼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護。2.超前性防護設施必須建在遭受襲擊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橋、發電先建電廠等。3.基礎性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長等特點。4、普遍性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土木工程,而其對土木工程也有不同程度的依存關系。5、恒久性淺談土木工程中的災害臨滄匯邦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羅仕姜摘要: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類型多、發生頻繁、災害損失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40年間,每年災害經濟損失約占同年國家財政總收入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每年約1000億元,個別年份甚至達數千億元,嚴重制約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各種土木工程災害也時有發生,使建筑者們也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
引言: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僅僅只有人類文明、科學技術進步、還有各種各樣的災難,它們為人類歷史留下的是一頁頁觸目驚心的篇章。災害,特別是工程災害,每年都會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因此,如何防災已是土木工程界研究和關注的課題。
一、災害的分類
土木工程中的災害及其分類土木工程中的災害主要分為自然災害和社會災害。自然災害是自然界中物質變化、運動造成的損害。例如,強烈的地震,可使上百萬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頃刻之間化為廢墟;滂沱暴雨泛濫成災,可摧毀農田、村莊,使成千上萬居民流離失所;嚴重干旱可使田地龜裂、禾苗枯萎、餓殍遍野;火山噴發出灼熱的巖漿,可使城鎮化為灰燼;強勁的颶風、海嘯可使沿海村鎮蕩然無存,諸如此類,都是大自然帶給人類的“天災”。人為災害是由于人的過錯或某些喪失理性的失控行為給人類自身造成的損害。具體災害有如下幾種: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區溝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松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泥石流按期物質成分可分為三類: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粘粒、石塊、粘度大,成稠泥狀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對居民點的危害;對公路、鐵路的危害;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對礦山的危害。
2、滑坡。
滑坡上的巖石山體由于種種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軟 弱帶)整體地向下滑動的現象叫滑坡。俗稱“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條件:斜坡巖、土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部連續狀態時,才可能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滑坡的規模、滑坡速度、滑坡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產生的動能有關。
滑坡災害的治理:如在坡頂筑截水排水溝,裂縫回填,建造排水隧洞及坡面排水孔、削坡、壓腳等措施;還有就是開展抗滑工程。
3、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巖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巖)的地質現象。按崩塌體物質的組成,崩塌可分為土甭和巖崩兩大類。
崩塌的活動時間:崩塌一般發生在暴雨及較長時間連續降雨過程中或稍后一段時間;強烈地過程中;開挖坡腳過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時間;水庫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強烈的機械振動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區為我國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區。
4、地面下沉。
地面下沉是由于長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過量開采地下水等導致的地殼變形現象。
5、地震。
地震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還會引起火災、水災、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氣蔓延、瘟疫等次生災害。
二、土木工程抗災內容
1、災害材料
在工程結構的抗災研究中,首要關注的是材料受災后的性能變化,即災害對材料物理力學性能的影響,也即材料在災害下的損傷等。關于災害對材料性能的影響,國內外都已做出了許多研究,定性和定量的得到了一些結論,但是系統性還顯然不夠,故在土木工程研究中,災害材料領域還未形成一個專門完善的領域。而在工程結構的加固設計、工程鑒定和工程咨詢等實踐中又必不可少地需要這方面的知識。災害材料學一般涉及到土木工程材料的一般力學性能。
2、災害檢測
檢測在受災的土木工程結構鑒定和加固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檢測的程序為:檢測任務委托,收集原設計圖紙及竣工圖,外觀檢測,材料檢測,構件變形及現有強度評估,有無可修性,壽命估計等。災害檢測報告一般包括:現狀調查,圖紙核對,材料強度鑒定,承載能力驗算等。
3、災害加固
就加固材料來說,目前僅僅是用鋼材作為加固介質。鋼筋砼結構加固方法有很多種,90年代以來主要是置換法、繞絲法、粘剛等方法。國內外近幾十年來已較多的開始研究粘貼復合材料來加固梁柱等結構。與鋼相比,用復合材料對結構進行加固有如下優點:自重輕、厚度小;任意長度、免搭接;材料不用預加工;板材允許交叉;極高的強度;可采用不同模量的產品;突出的抗疲勞能力;結構物不用預處理就能覆蓋;抗腐蝕;施工時對環境無特殊要求等。而粘土劑同樣具有以下優點:高強度、高模量;基材可以是混凝土、砌體結構、木結構等多種結構建材;永久荷載下抗蠕變,抗腐蝕;符合環保要求。
三、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防護性無論從筑巢穴居,還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揮所、核電安全殼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護。
2、超前性防護設施必須建在遭受襲擊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橋、發電先建電廠等。
3、基礎性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長等特點。
【中圖分類號】S282 【文獻標識碼】A
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季風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且大量的圍湖造田,導致湖面縮減,泄洪能力差,河流中上游地區植被破壞嚴重,再加上我國東部地區地勢平坦,水流緩慢,種種因素導致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威脅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我們應當明確洪澇災害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建立健全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那么,洪澇災害究竟有哪些經濟影響,我們應當如何構建科學的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筆者主要針對以上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探索和研究。
洪澇災害的經濟影響
洪澇災害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歷史上每一次大型洪澇災害都會產生大量傷亡人口和受災人口。①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經由相關部門核實,2013年全國洪澇災害受災人口多達1.2億人,因災死亡774人、失蹤374人,全國共投入搶險人數966萬人次,緊急轉移危險區域群眾1112萬人,解救洪水圍困群眾195萬人,減少受災人口3787萬人。即使如此,2013年全國洪澇災情相對來說還是總體偏輕,2013年洪澇災害主要指標與1990年以來的均值相比,偏少3成的受災人口,偏少7成的死亡人口,偏少7成的倒塌房屋,偏少1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其中,直接經濟損失占上年GDP比值小0.98%。由此可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洪澇災害的影響。而洪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威脅,導致人們生命財產得不到完全的保障,進而限制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②
洪澇災害惡化了人們的生存條件。洪澇災害的發生往往伴隨著住房的破壞、基本生活設施的損壞等狀況產生,這些狀況無疑惡化了人們的生存條件。洪澇災害不僅會導致房屋倒塌,還會污染飲用水、破壞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③以2013年全國洪澇災情為例,據統計與核實,2013年我國洪澇災害倒塌房屋53萬間,農作物受災11901千公頃,成災6623公頃,受損水庫1241座、堤防3.7萬處、護岸5.3萬處、水閘7187座,其中,縣級以上城市受淹234個。
同時,由于洪澇災害破壞了原本的安全水源,造成水質污染,嚴重影響了食品安全,又由于洪澇災害破壞了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各種垃圾隨著洪澇流向漂流滿溢,大大增加了血吸蟲病、瘧疾和腸道傳染病等疫病和傳染病的爆發概率,極大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存條件,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④洪澇災害對人們生存條件破壞所產生的直接經濟影響,以及國家后期對修復再建的經濟投入,很大地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⑤
洪澇災害的直接經濟影響。據統計,2013年我國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146億元,全國投入搶險舟船10萬舟次,運輸設備68萬班次,機械設備35萬班次,消耗編織袋9963萬條,最終防洪減淹耕地3978千公頃,避免糧食損失2029萬噸,減災效益約2362億元。從以上實例中可以看出,洪澇災害造成了我國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其中,各大產業中,受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主要有農牧漁業、工業與交通運輸業以及水利事業。
從農牧漁業的角度來看,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由于洪澇災害的特點,洪澇災害往往會造成大面積的耕田被淹、農作物被毀,在農牧漁業當中,農業的直接經濟損失最大。首先,阻礙我國農產品產量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洪澇災害,災情較輕的年度農產品產量大大多于災情較重的年度農產品產量。其次,洪澇災害具有較大的地域差異性。例如,2013年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農作物受災3927千公頃,成災261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91億元。⑥其中,松遼流域地區最為嚴重,這一地區的洪澇災害損失是我國將近12年以來年均損失值的三倍之多。再次,不同地區的農田受災率具有很大的差異。農田受災率是指農作物受災面積與耕地面積的平均比例。根據我國歷年農田受災情況可以看出,農田受災率在全國顯現出由西向東、從北向南逐步升高的趨勢。⑦
最后,洪澇災害對牧漁產業的影響也較為嚴重,尤其是今年來,在我國林牧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洪澇災害對牧漁產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
從工業與交通運輸業的角度來看,從工業與交通運輸業的角度來看,洪澇災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一是洪澇災害造成工礦企業停產;二是洪澇災害破壞輸電線路和通訊線路,導致電力中斷以及通訊中斷;三是洪澇災害毀壞路基和路面,導致鐵路中斷以及公路中斷。⑧ 首先,洪澇災害對工礦企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會迫使工礦企業停產、停工和停業,導致企業生產量下降,生產值減少。其次,洪澇災害對交通運輸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會導致鐵路與公路的路基、路面、軌道、隧道、車站等基礎設施被損壞,威脅交通安全,迫使鐵路中斷以及公路中斷。最后,洪澇災害對電力業與通信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會導致電力與通信基礎設施設備被破壞,從而損壞輸電線路和通訊線路,迫使供電中斷以及通訊中斷。
從水利事業的角度來看,我國要防洪減災,就應當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水利事業是對抗洪澇災害的重要手段。因此,洪澇災害,尤其是大型洪澇災害,會嚴重破壞水利設施。洪澇災害會損害水庫、堤防,導致垮壩以及堤防決口,同時,洪澇災害還會破壞機電泵站、機電井、塘壩、護岸、水文測站。灌溉設施以及水電站等水利基礎設施,不利于區域防護、農業灌溉的進行,妨礙了區域內的正常發電與供電。據調查,21世紀以來,洪澇災害對我國水利設施造成的年均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9.12億元,其中,江西、廣東、四川、浙江和湖南水利設施受損情況最為嚴重,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負面作用。
洪澇災害的間接經濟影響。洪澇災害不僅會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直接經濟影響,還會產生間接經濟影響。間接經濟影響是指由于洪澇災害直接造成了某行業的經濟損失,從而影響到與某行業具有關聯性的其他行業,甚至影響到整個經濟系統,對其他行業產生間接經濟影響。目前,洪澇災害的間接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實際GDP、消費、投資、就業、貿易等方面。洪澇災害通過對我國農牧漁業、工業與交通運輸業、水利事業的影響,導致我國實際GDP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實際工資水平與就業水平下降、資本要素的四個指標整體下降以及行業產出受到負面影響等等。
防災減災能力的評估
優化防災減災能力評價系統設計。要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就應當優化防災減災能力評價系統設計,提升防災減災質量,提高防災減災效率。首先,我們應當深化對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的認識和理解,設計出綜合評價防災減災能力的總體架構,有針對性地進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是指政府相關部門把持洪澇災害對社會經濟影響的行為能力,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的總體行為目標為避免或減輕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為社會連續性運行和人民人身財產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應當依據美國危機管理專家和大師羅伯特?希斯率先提出的4R危機理論和危機管理領域公認的PPRR理論,應對洪澇災害危機,設計防災減災能力評價體系。其中,4R危機理論將危機管理分為四個階段:Reduction(縮減力)、Readiness(預備力)、Response(反應力)、Recovery(恢復力),PPRR理論則將危機管理分為Prevention(危機前預防階段)、Preparation(危機前準備階段)、Response(危機爆發期反應階段)和Recovery(危機結束期恢復階段)四個階段。另外,我國于2007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根據突發事件發生以及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從預防與應急措施、監測與預示警報、應急行動與救援、事后重建與恢復等方面進行了規范性規定。我們應當深入理解危機管理科學理論和相關法律法規,科學制定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體系。
最后,應當在危機管理理論的指導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為依據,充分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優化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體系。我們應當建立健全預防與應急措施能力評估分系統、監測與預示警報能力評估分系統、應急行動與救援能力評估分系統與災后重建與恢復能力評估分系統。其中,在預防與應急措施能力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洪澇工程防災能力、生態保護能力以及民眾防災意識進行評估;在檢測與預示警報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洪澇災害監測能力、洪澇災情分析能力、洪澇災害預警能力以及相關信息能力進行評估;在應急行動與救援能力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防洪除澇能力、安置災民能力、交通運輸能力、醫療救治能力以及災區通信能力進行評估;在災后重建與恢復能力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政府救濟能力、資源供應能力、災區建設能力以及居民恢復能力進行評估。
構建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首先,應當充分發揮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各種功能。我們應當收集與洪澇災情以及防災減災情況相關的多種數據,將數據加以歸納整理,充分發揮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描述與反映功能。同時,我們應當綜合分析災情區域內各方面的防災減災能力,總結和反思不足之處,對比不同災區的情況,分析相同點與不同點,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洪澇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監測與評價功能。另外,我們應當明確各地防災減災工作的績效與缺點,優化工作設計,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洪澇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和決策功能。
其次,應當科學合理地構建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實現評價效果最優化。我們應當貫徹實施科學的理論指導方針,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到當地災情和我國國情,將科學理論與客觀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構建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我們應當將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分為目標層、系統層、狀態層和指標差四個層次,堅持系統性原則和層次性原則,協調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等各方面的關系,突出評價重點,抓住評價對象的主要特征和情況,科學構建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另外,我們應當運用簡潔明了的文字或表格闡述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實現指標體系的規范化發展,使其具有正確的引導意義,促進我國洪澇災害防災減災綜合能力的提高。
構建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能力評估模型。應當對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防災減災能力包含多種方面的能力,因此,針對不同的能力,我們應當根據科學理論和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評價指標。例如,在評價防災工程的排水管道密度時,我們應當計算該工程的排水管道長度與建成區面積的比率,將實際比率與規范的排水管道密度相對比,科學評價該地區的工程防災能力。在評價地區人均防護林造林面積時,我們應當計算當地實際防護林造林面積與當地常住人口的比率,將其余規范的人均防護林造林面積相對比,根據對比結果,對該地區的生態保護能力做出科學評價。在評價區域氣象觀測站點覆蓋率時,我們應當計算區域氣象觀測站點數量與其土地面積的比率,將其與規范的區域氣象觀測站點覆蓋率相對比,科學評價該區域的災害監測能力。⑨在評價洪澇災區除澇面積比例時,我們應當將除澇面積除以耕地面積,再乘以100%,將實際比例數據與規范數據相對比,從而評價該地防洪除澇能力。在評價洪澇災區的人均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支出時,我們應當計算該地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支出與常住人口的比例,將其與規范數據相對比,科學評價政府救濟能力。在評價地區人均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時,我們應當計算該地水利、環境與公共設施管理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常住人口的比例,與規范數據對比之后,科學評價資源供應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洪澇災害破壞著人們的生存環境,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我國的農牧漁業、工業與交通運輸業以及水利事業等方面造成了負面的直接經濟影響,對我國的實際GDP、消費、投資、就業、貿易等方面造成了負面的間接經濟影響。因此,我們應當加大對防災減災事業的投資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健全災后重建制度和災民保障制度,對防災減災事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同時,應當注重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的構建,全方位、多方面地評價防災減災能力,促使評價指標科學化、規范化,構建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對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辦公室;本文系山東行政學院課題“山東省危機管理信息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KT201110)
【注釋】
①姜藍齊,馬艷敏,張麗娟,馬玉妍,徐虹:“基于GIS的黑龍江省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自然災害學報》,2013年第5期。
②張曉等:《中國水旱災害的經濟學分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第35頁。
③莊天慧,劉人瑜:“貧困地區村級組織防災減災能力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西南地區28個村的調查”,《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5期。
④周峰,許有鵬,石怡:“基于AHP-OWA方法的洪澇災害風險區劃研究―以秦淮河中下游地區為例”,《自然災害學報》,2012年第6期。
⑤ 王小魯,樊綱主編:《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13頁。
⑥崔巍,陳文學,白音包力皋,陳興茹:“中小河流洪澇風險評估及研究―以哈爾濱地區為例”,《中國水利》,2013年第4期。
⑦薛曉萍,馬俊,李鴻怡:“基于GIS的鄉鎮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技術―以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為例”,《災害學》,2012年第4期。
中圖分類號:S9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disaster consist of natural and man-made, it has great harmfulness to human society, has a very serious impact on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damage degree of disaster, it has exceeded the maximum human life can bear. This paper analyzed on the disaster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the rol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China,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disaster; severity; civil engineering; effect
中圖分類號:K82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引言
最近幾年,全球范圍內產生的災害給予了人類深刻的警示和教訓。我國作為災害多發的國家,導致災害產生的因素包括人為和自然的。災害在人類生產活動中是無法避免的,不管是人為還是自然的災害都會導致人們經濟損失和身體傷害,在人口稠密地區,其破壞力就更為強大了,一旦產生災害,損失程度便會非常高。橋梁工程、房屋建筑等作為承載體,其在防災減災中占據著及其重要的地位,因而也就成了一門新興的學科。
二、災害的分類
(一)人為災害
在人為災害分類里面又包括如下三方面內容:工程經濟災害,比如工程建設中產生的爆炸、塌方 、有害物質失控等;生態災害,例如環境污染問題、人口壓力問題等;社會生活災害,比如戰爭、恐怖襲擊、瘟疫、交通事故等。上述災害全都屬于人為災害。
(二)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包括地貌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天文災害、生物災害等,例如我們較為熟悉的火山噴發、泥石流、山體滑坡、水土流失、地震、洪澇、風災、干旱;隕石撞擊、有害動物造成的災害等天文災害,上述災害全都是自然災害,同時這些災害在我們生活中也較為常見。
三、分析災害的嚴重性
在進行災害分類時,我們可以得知,災害包括人為災害和自然災害兩種,因為災害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也會對我們生活造成不同的影響。下面就災害嚴重性進行了簡要分析,從而讓我們能對災害影響有正確的認識。
(一)對人們生產生活發展產生影響
災害不僅會造成人們經濟的損失,同時還會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尤其是會對人們的生活秩序產生影響,某些嚴重自然災害會導致社會設施的嚴重摧毀,特別是某些基礎工程,不僅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同時還使得人們正常生活秩序被破壞。某些自然災害的產生,例如地震等會對土木工程設施、交通電力、工業、農業等產生嚴重的破壞,由此來看,自然災害對人們生活的不良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二)造成人們生產生活的損失
災害的產生必然會造成人們生產生活的損失,除開經濟損失,某些災害還會導致人員的傷亡,摧毀家園,使人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這便是災害對人們生活產生的最為嚴重的影響。
四、在防災減災中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我國作為一個災害多發國,不管是地震災害,又或者是旱澇、臺風、干旱等一系列災害都會時常發生。面對突然而至的災害,土木工程在其中的作用便開始凸顯出來,針對自然災害多發這一狀況,必須采取各種防治措施,尤其是土木工程的建設,它是現如今我國進行自然災害防治最為重要的工具。土木工程建設在抵御各類自然災害中都起著異常重大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一)防護性
土木工程防護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就橋梁抗震性角度而言,在對橋梁加以設計之時,需對橋梁抗彎連接予以加強,此種連接方式在進行側向力抵抗,尤其是在縱橋向反應上,可以產生超靜定潛力。在強震的作用下,假定柱底是彎曲固結的,那么在制定位置便會形成一個附加耗能位置,此種連接方式在縱向反應里面便會導致柱形成雙向彎曲,使得給定柱鋼筋含量和截面尺寸的縱向抗剪力增強。作為土木工程的一環,橋梁工程在遭遇地質災害致使,其抗震作用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而其中抗彎連接又是橋梁抗震極為重要的一環。
(二)超前性
超前性指的是在災害差生前建設土木工程,以橋梁工程為例,最近幾年橋梁事故層出不窮,針對如此狀況,加固橋梁便顯得尤為重要了,為使橋梁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得到提升,需以混凝土耐久性作為基礎。在對混凝土加以施工之時,需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對最低強度等級、最小水泥用量、最大堿含量、最大水灰比等影響混凝土耐久性的配比數據進行分析,如此一來便能夠將橋梁加固工作做好。
(三)基礎性
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過程所建設的設施全都具備基礎性。土木建設在防災減災方面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土木工程的項目建設里,主線便是公路橋梁。針對不斷產生的自然災害進行分析便可得知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是非比尋常的。在災害產生之前,在災害頻發地區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很重要。尤其是公路橋梁建設,就某些偏遠地區來說,它們是防災減災過程中最為重要的設施,并且能確保在災害產生時能第一時間取得與外界的聯系。由此便可得知,基礎土木設施建設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五、結束語
災害防治工作應當未雨綢繆,而在這個過程中土木工程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而提升,更應該對土木工程進行合理的使用和設計,進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從而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有效促進作用,最終達到保障人民和國家生命財產安全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