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4:43: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鄉村文化的重要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給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傳統的鄉村文化體系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面臨著解構和重組的危機。目前,我國的鄉村社會正在發生著這些變化:首先,鄉村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就業,精英群體嚴重缺失,鄉村生產力不足,難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其次,鄉村的行政管理體系不夠完善,其管理體系正在發生著變革。最后,鄉村正在大力進行城鎮化建設,鄉村空間正在重新布局,許多傳統布局被打破和淹沒。因此,和改革開放以前相比,傳統鄉村生態正在消失,許多鄉村文化正在衰退。
鄉村文化作為鄉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的靈魂所在。為了促進鄉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經濟和文化上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就需要有效協調鄉村和城市文明良性發展,促進鄉村和城市文明共同發展。同時,鄉村文化遺產是鄉村社會歷史變遷中的寶貴財富,隨著現代社會工業文明的高速發展,傳統鄉村文化遺產的發展逐漸受到壓制。因此,必須加強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引入政府力量,構建完善的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才能盡量減小市場經濟利益思想帶來的影響,為鄉村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
城鎮文化使鄉村獨有的文化魅力減退
目前,中國社會建設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城鄉一體化要求城鎮和鄉村在功能定位上必須實行一體化,在社會公共政策服務上要實現公平公正。同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現農業和工業收入分配的統一性,也就是在政策和產業上實現統一互補,鄉村和城鎮居民必須享受相同的待遇,這樣才能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城鎮和鄉村居民在收益上沒有實現真正的平等,沒有充分體現鄉村的獨特社會價值,沒有充分認識到鄉村的獨立性特征。相關學者研究發現,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應該是城鎮和鄉村共同發展建設,由城鎮向農村覆蓋,逐漸消除城鎮和鄉村建設之間的差別。正是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城市工業文明逐漸發展成為當前社會文化的主體部分,l村文化逐漸失去其獨特魅力。
城鎮文明需要通過自身的現代化價值觀去影響傳統鄉村文化中的消極文化價值觀,打破鄉村文化的局限性。鄉村文化不能一味地趨附于城鎮文化,而是要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體現鄉村文化特色,實現和城鎮文化的交流互動。這樣才能彰顯鄉村文化的內涵和魅力,通過淳樸、悠久的鄉村特色文化去改善城鎮功利性文化思想。因此,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保護我國的鄉村文化遺產,這也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現代科技文明沖擊鄉村文化遺產保護
在現代化科技文明的影響下,我國的鄉村文化正在消失,其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第一,鄉村規模正在不斷縮小,而傳統鄉村中的鄉村文化也在不斷消失。第二,在城鎮化文明的影響下,現代鄉村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我國正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許多鄉村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根據相關調查統計顯示,在2001年時,我國的鄉村數量有幾十萬個,許多現存文化遺產保存比較完整,具有豐富的鄉村文化遺產。但是從2001年至2010年,我國的鄉村數量正在不斷減少,平均每年減少8000多個鄉村群體。2010年調查統計顯示,我國只有9萬個左右的鄉村。由此可知,我國傳統鄉村消失的速度在不斷加快,鄉村人員正在迅速外流,鄉村文化遺產受到破壞。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的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減弱,很難應對現代科技文明的沖擊。同時,許多地方政府在鄉村發展戰略中,過于重視鄉村經濟發展,忽視了鄉村文化發展,缺少政府力量的推動,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強。
鄉村文化精英人員流失,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不斷減少
近幾年來,我國鄉村產業結構正在不斷調整,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開放,對鄉村人員結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社會流動方式雖然給農民帶來了大量收入,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導致農民群體被解構。農民群體迅速外流最終會導致鄉村空心化現象嚴重,使農村勞動力迅速減少,農村老齡化程度加深,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留守兒童增多,農村老人養老問題。隨著全國勞動力市場化進程加快,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使得鄉村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保護者逐漸消失。鄉村文化保護的主體不斷消失,許多帶有鄉村文化特色的建筑物紛紛被拆除。一些現代化企業紛紛進入農村辦廠,給傳統鄉村帶去了現代化工業文明,而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婦女以及兒童,難以保護鄉村文化遺產。
完善鄉村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保護制度,恢復鄉村文化生態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越來越快,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各種困境。因此,必須完善鄉村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保護制度,恢復鄉村文化生態,加強對鄉村文化遺產重要性的宣傳,才能促進鄉村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
完善鄉村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保護制度。國家部門和政府單位要進一步完善鄉村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保護制度。對于保護鄉村文化遺產的繼承人,給予相應的生活補助和榮譽稱號,為其消除后顧之憂。同時,對于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繼承人進行考核評審,國家和政府要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嚴格挑選繼承人和保護人。具體而言,首先,根據每個項目的鄉村文化遺產,選擇明確的繼承人,讓其負責每一個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其次,國家文化部門要收集相關的鄉村文化遺產名錄,開設文化遺產保護網站,對于申請繼承鄉村文化遺產的個人,進行嚴格審批。最后,定期對鄉村文化遺產繼承人的相關技能和傳承知識進行考核,如果考核發現不合格,取消其傳承的資格。只有挑選合格的繼承人,才能使鄉村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恢復鄉村文化生態,加強對鄉村文化遺產重要性的宣傳。目前,我國的鄉村文化生態正在不斷流失,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工業文明逐漸沖擊鄉村本土文明,必須讓鄉村本土人員認識到鄉村文化生態的重要性。具體而言,首先,可以對鄉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以地區特色產業帶動經濟增長,這樣才能留住更多的鄉村精英人員在當地就業,防止鄉村文化保護后繼無人。其次,積極開展鄉村文化活動,豐富鄉村社會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祛除社會功利性思想,對于鄉村文化團體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助,恢復鄉村文化生態,大力宣傳鄉村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引起鄉村人民的重視。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科技的不斷進步,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長,環境污染,這就需要對新農村建設這一戰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對我國鄉村景觀模式進行一定的調查并且還要進行景觀元素設計,在國外的農村中都實現了結構的調整和功能的提升,進一步促進了鄉村的價值。根據當地的鄉村景觀特點進行景觀元素設計,能夠有效的實現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本文就對鄉村景觀模式調查和景觀元素設計模式研究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闡述。
一、鄉村景觀元素設計的重要性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生活的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城市的發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于現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我國提出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中,必須對鄉村景觀進行一定的設計,能夠有效的保留鄉村文化和鄉村景觀,不僅能夠維護了原有的鄉土生態資源,而且還保留了鄉村應有的文化氣息,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標準之一。在進行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必須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進行鄉村景觀元素設計時,必須要充分了解當地鄉村的風土人情以及當地鄉村文化內涵,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標準來進行合理的設計,才有充分發揮出鄉村景觀的價值和特色,進而能夠有效的開展新農村建設。
二、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鄉村的居民越來越向往城市般的生活。在我國提出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中,要先更有效的實現這一戰略,就必須要對鄉村景觀元素進行一定的設計,由于我國在對鄉村景觀元素設計方面有著一定的缺陷,有可能導致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一)鄉村景觀設計規劃不合理
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由于規劃的不合理就有可能阻礙新農村的建設。就目前狀況而言,鄉村景觀設計規劃發展落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嚴重影響了鄉村的布局。我國在提出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政府對鄉村景觀進行一定的設計,由于在設計過程中對鄉村的不了解,沒有根據當地鄉村的風土人情以及文化歷史與內涵進行充分的認識,在設計鄉村景觀中,只是一味的按照城市規劃設計,從而喪失了鄉村景觀設計的意義與內涵,進而失去了鄉村景觀應有的特色與價值,所以說,由于設計不合理,影響了鄉村景觀元素的設計。
(二)鄉村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1、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一些工廠紛紛的建立在鄉村周邊,工廠的建立不僅占據了大量的田地,而且排放出來的污水破壞了原有的鄉村景觀環境,嚴重影響了鄉村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而不能對鄉村景觀元素進行設計。
2、近年來,由于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業的開發對鄉村的建設有力一定的保障,拓寬了人們收入的渠道,但是對鄉村景觀資源沒有進行徹底的分析,破壞了鄉村景觀環境。
(三)喪失了原有的鄉村文化氣息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生活的水平逐步的提高;目前存在著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鄉村里的居民越來越向往城市的生活,城市生活的居民越來越向往鄉村生活,喪失了原有的鄉村文化氣息。人們對新農村建設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建設新農村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居住環境來進行建設,不僅嚴重破壞了鄉村景觀的和諧,而且在鄉村中不能有效的體現出鄉村的價值與特色,甚至喪失了原有的鄉村文化氣息。
三、鄉村景觀元素設計模式研究
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擁擠,人口增長迅速等現象,無疑會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在新農村建設中,勢必要突顯出鄉村景觀元素設計的重要性。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鄉村景觀元素設計模式中,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有效的設計鄉村景觀元素,因為人是鄉村環境居住的主體,這一切的鄉村景觀元素設計都必須要圍繞著人來進行服務的,不僅要滿足人的各種需求,而且還要滿足社會發展的各項需求,并且還在要鄉村景觀元素設計模式中突顯出人的主體性,才能有效的進行鄉村景觀設計。
(二)合理的設計
1、在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還要堅持合理性的原則,只有充分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文化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才能進行有效的設計,而且還要堅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利用鄉村景觀生態資源,充分發揮出鄉村景觀的價值。
2、在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對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和綜合效益三個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在設計過程中,要兼顧著三個方面進行合理的設計。
(三)科學的設計
1、在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必須要堅持科學性的原則,才能有效的發揮出鄉村景觀元素設計的重要性。根據每一個鄉村景觀元素設計,針對不同的鄉村景觀要進行不同的設計,在鄉村景觀設計中,要把藝術性和實用性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設計出具有特色的鄉村景觀元素。
2、在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要想有效的建設新農村,就必須要綠化新農村,通過種植模式的設計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綠化鄉村,在進行綠化的同時還要保證房屋、設施、交通等多種條件沒有任何的干擾,在進行綠化中,還要保證科學合理的分布綠化空間,能夠體現出鄉村景觀的特色。
(四)體現出文化性
在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必須要充分體現出鄉村景觀的文化性。在設計中,要對當地的文化進行一定的尊重和認識,不僅要設計良好的鄉村景觀元素,而且還要充分體現出當地鄉村的文化。不僅要維護原有的鄉土生態資源,而且還要保留鄉村原有的田園氣息,同時也是現代鄉村景觀建設發展的一種趨勢。鄉土文化的繼承性是鄉土景觀保存的根本,所以,在不受到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下對鄉土文化特色進行一定的保護,能夠有利于實現鄉村景觀文化生長的能力。
(五)鄉村景觀元素設計的綜合性
在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還要堅持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綜合性。在鄉村居住的環境中是由廊道、基質組成的鑲嵌體。在鄉村記住景觀中,基質一般都是田地,而廊道大多都是林帶,田地和林帶二者相互交錯形成了網狀的結構。斑塊動態影響著整體功能,最終影響的是農業景觀的整體效益。所以,在進行鄉村綠色景觀元素設計中,這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必須要對自然景觀進行透徹的了解和分析,還要考慮到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的問題,才能有效的進行鄉村景觀元素設計,能夠為建設新農村打下了堅持的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鄉村景觀元素設計的重要性、鄉村景觀元素設計存在的問題以及鄉村景觀元素設計模式進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在實際的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還要充分考慮各個方面,從而進行有效的合理的、科學的進行設計,不僅能夠充分體現出鄉村原有的歷史價值與特色,而且還能體現出鄉村景觀文化的氣息,從而能夠為建設新農村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保障,進而在鄉村景觀元素設計中滿足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的各種需求。
參考文獻:
[1]翟義欣.鄉村庭院景觀設計模式研究[J].天津科技,2014(02)
[2]楊杰.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鄉村景觀現狀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2(10)
1引言
荊門市鄉村旅游資源豐富,鄉村旅游迅速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價值認識不清、產品體系構建不全、重點發展方向不明等問題,針對此問題,加強對荊門市鄉村旅游資源的價值評價勢在必行。結合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發現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評價應用較多的是層次分析法,張晶、李良軍等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評價標準值,構建貴州鄉村旅游資源的評價模型,以便于貴州鄉村旅游科學發展[2];吳愛麗運用層次分析法采取資源價值、開發條件、管理條件3個方面的13個評價指標,對滿城縣旅游資源進行系統的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提出了滿城縣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3];林雄斌、顏子斌等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寧波市鄉村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得出資源因素中不同價值的重要性[4]。根據荊門市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現狀,本著科學合理、簡明易操作、可比較等原則,運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并據此提出荊門市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2荊門市鄉村旅游資源概況
鄉村旅游資源是指分布于鄉村地區,能吸引旅游者前來進行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并能產生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的鄉村景觀客體,通常以鄉村生產景觀、鄉村生活景觀和鄉村生態景觀的形式存在。
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國家標準對荊門市可以為鄉村旅游發展所利用的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全市擁有7大類49個基本類型263處資源點,但本文主要是對荊門市鄉村旅游資源的評價而非對荊門市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因此將荊門市鄉村旅游資源從旅游資源中單獨列出來,可將其分為6大類,分別為農業景觀、生物景觀、地質景觀、水域風光、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建筑等,具體見表1。
3評價方法
3.1基本原理及指標的確立
層次分析法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運籌學家Saaty教授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5],具有簡便、靈活、實用的特點。AHP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將其劃分成不同組成因素,形成層次結構,再通過兩兩比較確定各個因子要素的相對重要性,可通過數量值來表示因子之間的重要性(表2)。
層次分析法評價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將事物兩兩比較,得出事物之間的重要程度,從而構成判斷矩陣。通過求解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和所對應的方向向量,得出這一組事物的相對重要性。判斷矩陣示意了各個因素之間的重要程度:
A=W1/W1W1/Wn
Wn/W1Wn/Wn,
為了綜合反映荊門市鄉村旅游資源的價值,本文根據荊門市鄉村旅游資源的分布和特點,構建荊門市鄉村旅游資源的評價體系表(表3)。
該體系表的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第1層為總目標評價層,即A層;第2層為綜合指標層,即B層;第3層為項目指標層,即C層。由于各層次因子之間具有相互獨立性,所以體系結構為獨立性結構。
3.2構建判斷矩陣及計算
根據層次分析法,通過對專家、地方旅游工作人員問卷調查,然后篩選、整理,最后取平均值,構造判斷矩陣A=(aij)。本指標體系可以構建如下4個判斷矩陣(表4~7)。
3.2.1B層相對于A層的判斷矩陣
3.2.3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層次單排序是為了確定本層次與之有聯系的因子重要性的權重值。對于判斷矩陣B,計算滿足:BW=λmaxW的特征根特征向量,其中λmax是B的最大特征根,W為對應于λmax的正規化特征向量,也是單排序的權重值。計算出最大特征根λmax之后,為了保證準確性和說服力,必須對所得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指標為:CI=(λmax―1)/(n-1),當CI=0時,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CI的值越大,則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就越差。同時,計算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例CR,即計算CI與同階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的比值:CR=CI/RI。CR<0.1時,說明取得較滿意的一致性結果。在表4~7中各判斷矩陣的CR值分別為0.0790、0.0675、0.0000、0.0333,均小于0.1,其一致性結構比較滿意,符合層次分析法的要求。
3.2.4層次總排序
在對表4~7的計算中,已經求得各因素相對于上層某一因素的權重值,在此基礎上,可算出Cn相對于A層的最終權重值,見表8。
4分析與小結
在綜合指標層(B)中相對于總體目標評價層的三個評價因子,資源要素因子(B1)的權重為0.7766,開發條件因子(B2)的權重為0.1549,管理條件因子(B3)的權重為0.0685。這表明資源要素因子(B1)在荊門市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中處于最重要的位置,因此,荊門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要注重鄉村旅游資源的調查、開發與保護,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開發與保護資源。此外,開發條件因子(B2)緊隨資源要素排在第二位,表明在荊門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也要十分重視政府政策的制定、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鄉村意境的營造、區位交通體系的完善等。管理條件因子(B3)對荊門鄉村旅游資源的總體評價影響最小,但并不表示其不重要,因為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必須搞好旅游服務、基礎服務、服務人員培訓等問題才能助推鄉村旅游的大發展。
在項目指標層(C)層各影響因子權重的總排序結果(表8)可以得出:
資源要素因子(B1)中,農業景觀因子C1影響最高(0.3493),其次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子C5(0.1269),再次為生物景觀因子C2(0.0829),第四為水域風光因子C4(0.0794),第五為地質景觀因子C3(0.0785),最次為歷史文化建筑C6(0.0524),表明荊門鄉村旅游的發展要特別注重現有農業產業的開發,大力發展以沙洋油菜花基地、萬畝藍莓產業園、昕泰生態休閑農業園、盛老漢莊園、中華葛文化風情園、老柳河甲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十里花卉苗木長廊、茶花源景區、萬畝桃花基地等為代表的種植園、采摘園、觀光園、養殖園等農業項目,完善旅游農業旅游產品體系。此外,注重傳統鄉村聚落、建筑的保護與開發,加強主題村落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注重對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挖掘與整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產品具象化表現。同時,繼續加大力度發展自身傳統優勢旅游項目,進一步完善王莽洞、黃仙洞等旅游景區(點)的產品設計及服務配套。
關鍵詞:鄉村旅游 文化傳承 對策建議
隨著人類保護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鄉村旅游應運而生。所謂鄉村旅游,顧名思義是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風光、鄉村經濟活動、鄉村自然景觀、鄉村生態環境和鄉村民族風俗文化為根本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目標群體主要是城市居民,通過吸引城市旅游者進行鄉村農耕體驗、繪制鄉村自然景觀、拍攝鄉村自然景色、鄉村度假的一種新型旅游活動。
文化對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性
鄉村旅游是相對于城市而言的,其以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依托而開展的旅游活動,在進行旅游的同時,可以滿足城市居民求新、求異的需求,還可以促進城市和鄉村的交流。環境不斷惡化,空氣不夠新鮮,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生活壓力大等等,使得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渴望回歸安寧、自然,鄉村旅游成為城市居民追求修身養性的方向。
旅游與文化一脈相承,文化體現了旅游的靈魂,鄉村旅游也不例外。鄉村旅游中所蘊含的文化,不同于城市旅游所蘊含的文化,這是鄉村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原因。旅游者選擇鄉村旅游,不是因為其價格便宜,而是在享受鄉村旅游中的文化特色,鄉村旅游體現的文化,可以讓旅游者享受到不同于城市的文化體驗活動,如鄉村的農耕、采摘活動等,還可以讓旅游者享受城市不具有的自然風光,如鄉村自然景觀,這兩者是人們旅游中必不可少的兩個不同方面,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人們更加享受并體驗深層次的文化活動。此外,鄉村旅游可以讓城市旅游者遠離城市的繁華和喧鬧,可以讓其尋求回歸大自然的親切感覺。
開展鄉村旅游,其所依賴的資源,不是依靠恢復、模仿而再現的人造景觀,不是對失去原有自然環境高度濃縮的民俗風情,而是伴隨人類繁衍、進化而世代留下的、富有朝氣的可以讓旅游者融入其中的環境、氛圍和活動。“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類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而現今,人們無論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其內容都比以前要豐富的多。然而,當人們對這樣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氛圍開始厭倦時,為了尋求不同的文化氛圍,尋求一種讓人精神可以得以放松,體驗自然的文化氛圍時,許多城市居民來到鄉村,在尋求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全新生活體驗時,可以對其身心進行放松。對于這些城市人來說,由于鄉村所蘊涵著的文化是城市所沒有的,這就成為了最具吸引力的焦點。因此,脫離文化開展鄉村旅游,宛如沒有地基的高樓,最終會走向消亡,所以在發展鄉村旅游時,必須要走與文化相結合的道路,使鄉村旅游中的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
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一)鄉村物質文化
鄉村物質文化,是指由鄉村生活創造的物質產品所表現的文化,如具體的器具,以及其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鄉村物質文化體現了鄉村居民集體或個體的智慧,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進行欣賞和享受,包括鄉村田園文化、鄉村山水文化、農耕文化、鄉村飲食文化、鄉村建筑文化、鄉村手工藝文化等。
第一,鄉村田園文化。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地形、地貌、氣候等多樣化,因此人們因地制宜,以不同的耕作方式進行田園生活,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田園文化形態。依據地理位置不同,有江南水鄉、沿海漁業、畜牧草原、丘陵盆地、高原等不同類型的田園文化形態;依據農作物不同,有花卉園、果園、林園、茶園、竹園等。鄉村田園文化,體現了安寧、和諧、淳樸、自然的生活韻律,因而成為城市居民所追求的放松休憩地。
第二,鄉村山水文化。它源自于最原始的鄉村自然地形地貌景物,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部分。鄉村山水文化,依賴于優越的鄉村自然地理條件,豐富多樣的自然山水景物,組成了多姿多彩的山水文化。借助于這些自然賦予的環境,人們設置了涼亭臺、樓閣等觀賞平點,促進景與情的交融,以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自然情感,在享受自然生命的同時,賦予了山水特殊的文化內涵,這逐漸成為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所在。
第三,農耕文化。在我國,農耕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以商鞅為代表的農耕思想,以及“重農抑商”的儒家思想,經歷數千年的相傳和浸潤,形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農耕文化。鄉村中的農舍、籬笆、河流、魚塘、鵝塘等,寧靜舒適平穩的生活節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奏,修渠灌溉、打井飲水、圍湖造田、采果摘茶等農事活動,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這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富有活力的田園農耕畫面圖,勾起旅游者強烈的懷舊情感,使其陶醉于世外桃源般的回歸生活中。
第四,鄉村飲食文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體現了典型的鄉村飲食文化特點。簡單樸實的農家風味,由于其材料天然、味道鮮美、色澤鮮亮,成為人們追逐的飲食之一。農家自制腌菜、農家自蒸窩頭、紅薯烙、農家田地野菜等等,能夠滿足現代旅游者追求不同口味的需求、追求天然食物的心理,在品嘗這些鄉村美食時,人們能夠聞到其中滲透的鄉村的清香,吃到天然的食物滋味,給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尋常的體驗和感覺。此外,由于鄉村飲食的獨特制作風格、方法,使得這些飲食更加美味、純真,滿足人們追求天然韻味的情感等,這些無一不吸引城市游客積極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
第五,鄉村建筑文化。鄉村建筑是一種土生土長的鄉村文化,其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相融合的意境,人景之美、人文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我國,鄉村建筑各有千秋,如客家五鳳樓和土樓、西南少數民族的竹樓、陜西黃土高原的窯洞、青藏高原的碉房等鄉村建筑,以及高大挺拔的文筆塔、高大威武的佛像、氣派恢宏的祠堂等鄉村宗祠建筑。
第六,鄉村手工藝文化。與鄉村生活緊密相關的鄉村手工藝,直接反映了鄉村的文化特性和審美觀念,這對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鄉村的剪紙、手編花籃、手工刺繡、皮影、泥人工藝、彩燈等。為了感受這種手工藝所包含的文化,有的游客主動參觀手工藝品的生產制作,同時購買手工藝品,因為這是他們親身體驗的成果,具有自己難以忘懷的情感,其購買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手工藝品自身的價值。
(二)鄉村制度文化
為了保證鄉村的穩定、秩序正常,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鄉村約定并形成多種多樣的倫理道德以及禮儀規范,其帶有明顯的地域色彩,這組成了當地鄉村的制度文化,其主要有鄉村聚落權力制度、鄉村禮儀文化。
一是鄉村聚落制度。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鄉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制度規范體系,即為了保障鄉村的集體凝聚力,為鄉村樹立自我形象而逐漸形成的具有權威性的規范,其中鄉村聚落權力體系體現了該點。鄉村聚落權力制度,一般由權力人,即村長或族長等,權力組織,獎懲體制等組成。在鄉村,如果村民間存在矛盾,權力人就會主持公道,對其進行協調解決,若協調解決未果,可以在組織內部進行解決。如西南地區獨具特色的客家土樓聚落,其聚落生活既體現人際關系中權威的一面,又體現了和諧相處的一面。通過對鄉村聚落權力制度的了解和認識,可以讓游客感受到鄉村群落的集體凝聚力,為其人際交往和關系維護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現實依據和來源。
二是鄉村禮儀文化。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我國,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禮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國,鄉村禮儀多樣化,如誕生禮、婚禮、壽禮等人生禮儀。盡管禮儀多樣化,但是每種禮儀都有完整的程序和規范,如孩子誕生后的大喜、小喜、滿月禮、百日禮等;婚禮有提親、選吉日、迎親等;喪禮有頭七、一七、二七、三七、三年等,這些淳樸的禮儀與生活節奏快且機械化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因此對游客來說具有陌生感與新鮮感。
(三)鄉村精神文化
一是鄉村節日文化。鄉村節日體現了特定地域的風土人情,是長期積淀的結果。如盛行于漢族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臘八節等;苗族傳統節日,農事活動節慶、物質交流節慶、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祭祀性節慶、紀念性、慶賀性節慶等;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畬族傳統節日,農歷三月三、分龍節等,以及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是畬族的祭祖日。傣族傳統節日潑水節等。節日不同其民俗活動也不同,如春節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等,端午節懸艾葉和菖蒲、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家人團聚,重陽節插茱萸、登高、飲酒等。
二是鄉村家庭生活文化。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是家庭,因此若社會文化體現的是共性文化,則家庭生活文化體現的就是個性文化,它由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勞作分工、飲食、家庭用語、婚喪嫁娶、生兒育女等組成。快節奏文化的城市生活文化,與慢節奏文化的鄉村家庭生活文化差異很大。因此,在鄉村旅游時,游客在享受鄉村家庭生活文化的同時,會感受到濃厚的家庭親情關系,這可以增進其家庭成員間的深層次了解,有利于感情更加融洽和家庭更加和睦。
三是鄉村藝術文化。鄉村藝術文化具有濃厚的鄉土審美特征。鄉村書法家、鄉村作家等的創作,具有特色的鄉村審美想象,游客在欣賞時,既可欣賞到世外桃源般優美的鄉村自然風光,又可體會到與世無爭的心境。與此同時,在鄉村長久流傳的音樂、戲曲、舞蹈、雜技等藝術文化,種類多種多樣,在體現古樸純真清新鄉村味道的同時深受城市游客的喜愛。
鄉村旅游文化傳承的對策思考
(一)在發展鄉村旅游時,注重與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相結合
在發展鄉村旅游時,政府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政府政策應該傾向在發展鄉村旅游時,注重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的結合,以促進鄉村旅游所體現的文化傳承,進而有利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做法有:地區不同其扶持政策不同,在改善鄉村基礎設施的同時,限制對鄉村自然環境景觀進行任何改變,以保證其特色;頒布符合當地建筑風格的管理辦法和標準,在保障鄉村建筑文化的前提下,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二)突出鄉村特色文化,少開發、多利用
處于起步階段的我國鄉村旅游,加之各地區經濟基礎不平衡,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必須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由于旅游發展的階段局限性,以及鄉村資源基礎薄弱,所以鄉村旅游發展必須少開發、多利用,避免盲目開發毀壞鄉村旅游當地的自然環境。鄉村旅游發展,不能為了短期經濟效益,丟掉鄉村中最本質的東西,使鄉村“城市化”,那就失去鄉村旅游的根基。如新西蘭旅游人類學專家科林•比姆在2004年舉辦的中國貴州鄉村旅游國際論壇上所說:“一個地方的獨特之處就是這個地方的主要財富,你們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護好這些財富。如果你們有山有河,那么讓它們永遠干干凈凈,綠油油的;如果你們有獨特的建筑,那么就讓它們永遠保持古雅的模樣;如果你們有獨特的音樂、歌謠或舞蹈,那么就保護它們,并熏陶他人。”
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初中期,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趨于大眾化,或者失去鄉村本地特色。因此,開發鄉村旅游項目或產品設計,必須要具有當地特色,挖掘當地鄉村鄉土文化,真正給游客不同的體驗和感覺。以鄉村旅館為例,可以用現代生活設備為內飾,但是外觀形狀必須采用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鄉村民居形式,如陜西延安窯洞、福建客家土樓等。因此,我國在鄉村旅游時,要在不斷創新的前提下,保證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不走味,使其得以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傳承,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月雙.論鄉村旅游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現代商業,2009.5
2.賽江濤,烏恩.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界定.河北林果研究,2006,21(3)
中國鄉村旅游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整個旅游產業板塊中最為重要的增長極之一。在需求方面,親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為市民休閑的主流方式,自駕車旅游者的攀升更進一步刺激了鄉村旅游市場。伴隨著中國鄉村旅游活動的蓬勃發展,近幾年來鄉村旅游迅速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現有文獻已廣泛觸及鄉村旅游各個層面,但由于我國鄉村旅游起步較晚,發展速度又比較快,并受相關學科理論及鄉村旅游自身發展程度的影響,鄉村旅游開發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為鄉村旅游活動中的構成主體,是鄉村旅游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因素,研究鄉村旅游者的動機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為規律與特征,對鄉村旅游區的發展和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
一、研究概述
心理學認為,產生行為的直接原因是動機,內部驅力和外部誘因都可以激發動機,旅游行為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行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動機[2]。目前僅有為數不多的學者對鄉村旅游動機進行過研究,研究方法以傳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為主。方賢寨等(2003)通過對長沙城郊鄉村者的活動選擇分析,依據旅游者參與旅游活動的得票情況,將鄉村旅游動機概括為休閑度假、釋放工作壓力、觀光旅游、探親訪友、懷舊、商務考察、進修學習、獵奇等。張建國等(2007)從回歸自然、求新求知、懷舊、休閑等四個方面探討了寧波市民的鄉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據仍是旅游者對旅游活動選擇的頻數。黃潔(2003)從“鄉土情結”角度指出鄉村旅游者對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結以及對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認同。目前對旅游動機的研究,陳德廣(2006)運用因子分析、聚類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參數分析及檢驗方法對河南省開封市居民的國內旅游動機進行定量分析。張宏梅(2004)運用因子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和一維方差對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動機進行定量分析。鄉村旅游動機是一種人類純心理活動,旅游動機不是單純的,根據旅游者活動選擇來研究動機,能從側面反映出現有旅游者動機的激況,而難以描述復合的旅游動機。因此憑借外部活動的誘導進行旅游動機研究,能否據此全面分析旅游動機的構成情況,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動機和次要動機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鄉村旅游者的旅游動機進行分析。問卷的內容由“鄉村旅游動機”、“調查對象相關信息”和“鄉村旅游活動意愿”三大部分組成。“鄉村旅游動機”部分在結合文獻研究和旅游者的訪談后采用18項因子來評價,依據受訪者對因子重要程度的認可情況,采用李科特尺度測評,其中1-5分別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受訪者信息主要了解調查對象的“人口統計指標”、“鄉村旅游時住宿地點選擇傾向”、“旅游團形式”、“每年鄉村旅游次數”等方面。鄉村旅游活動意愿調查采用封閉式問卷和開放式問卷相結合的方法,讓旅游者列舉其最愿意參與的鄉村旅游活動。在正式調研前,對預測問卷在廣西南寧“美麗南方鄉村旅游景點”進行了試調查,對收集到的102份有效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8項因子的KMO和Alpha分別為0.666、0.848,刪除“體驗鄉村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奇的事物”3個變量后,KMO和Alpha分別為0.772、0.849,達到問卷的信效度要求,最后采用15項因子評價鄉村旅游動機。
對被調查者的鄉村旅游動機評價時采用同樣的標準,結合自身的真實感受進行評價無疑可以獲得更切合實際的效果,在鄉村旅游景點進行調查,可以讓旅游者處于鄉村旅游氛圍中能更好地回答問卷,同時為保證被調查者在評價中采用同樣的標準,調查人員在發放問卷時都對調查問卷的填寫進行指導。正式調研對象為正在進行鄉村旅游的游客,調研地點選擇在廣西鄉村旅游發展較早的地區,分別為桂林陽朔高田鄉、桂林龍勝縣龍脊梯田景區(平安壯寨)和南寧揚美古鎮。調研采用現場發放問卷,問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發放問卷600份,其中高田、平安、揚美各發放200份、250份和150份,分別回收問卷194份、225份和139份,總共回收問卷558份,其中有效問卷547份,占回收問卷的96.2%。
筆者采用SPSS15.0對數據進行分析。除了常規的描述性統計指標如均值、百分比等外,獨立樣本t檢驗和一維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相關的樣本在同一變量上的均值之間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意義,另外采用因子分析法,用較少的互相獨立的因子變量代替原有鄉村旅游動機的絕大部分信息,為以后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中把握旅游者動機提供了簡便的衡量方法。
三、數據分析
(一)研究對象結構分析
調查對象從性別構成看,女性比例達57.2%,明顯高于男性。年齡構成中18-24歲占57.2%,25-44歲占35.6%。職業構成中學生占35.6%,公務員、企事業管理人員、專業文教技術人員、軍人這四類具有相對穩定職業的人員共計占41.4%。在學歷構成中,初中及以下學歷者僅占10.6%,大專以上學歷者比例高達73.2%%。排除學生個人月收入比較低的影響,在有固定收入的被調查者中,約有40%的個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過旅游者相關鄉村旅游信息發現,旅游形式構成中獨行者占24.8%,親友同行者占61.9%,而通過旅行社組織的團隊游客僅占13.3%。每年鄉村旅游次數僅1次占35.9%,2次占26.5%,3次占20.0%,4次及以上者占17.6%。
由此可見廣西鄉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點:其一,被調查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齡層集中在18-44歲之間,以學生和具有相對穩定職業的人士為主,學歷水平較高。其二,被調查者來源廣泛,區內主要來自南寧、桂林、柳州等城市,區外主要來自廣東、湖南等周邊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其三,被調查者總體收入水平偏低,但考慮出游者往往與親友同行,以家庭團居多,總體支付能力較強。其四,被調查者每年鄉村旅游的頻率不高。其五,被調查者每次鄉村旅游停留時間普遍不長。
(二)鄉村旅游動機分析
1.鄉村旅游動機重要程度分析
在進行鄉村旅游動機重要程度分析時,對存在缺失值的數據剔除后計算其有效百分比和平均值,并進行了排序,具體數據參見表2。值得注意的是“緩解工作、生活壓力(M1)”、“享受自然(M9)”是兩個最重要評價因子,平均值分別為4.07、4.02,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別占81.8%和72.2%,持負面看法的僅為3.4%和3.3%。“探親訪友(M14)”、“懷舊(M18)”是兩個重要性認可程度最低的因子,平均值分別為2.91、2.98,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別僅占21.7%,30.1%,而持負面看法分別占28.3%,31.8%。總的來看,鄉村旅游者希望在鄉村環境中以旅游方式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同時增進與親朋好友的感情,懷舊雖然也是鄉村旅游動機之一,但其重要性遠遠低于其它動機。
2.鄉村旅游動機差異性分析
就表1中反映被調查者個體差異的9個項目對15項鄉村旅游動機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或一維方差分析。在對旅游者進行劃分時,盡量遵循旅游市場細分的原則,使劃分出的旅游者群體具有可識別的共同特性。在對上述旅游者背景信息進行適當的歸類后,對細分后的旅游者群體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或一維方差分析,其中性別、常住地、旅游形式、停留時間在分析時采用原劃分方法,而其它指標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根據年齡,劃分出15-24歲和25-44歲兩個群體,根據學歷劃分出高中及中專、大專、本科三個群體,根據職業劃分出學生、公務員+企事業管理人員+專業文教技術人員(具有穩定工作人士)兩個群體、根據個人月收入劃分出500-1499元(低消費)、1500-2999元(中消費)、3000元以上(高消費)共三個群體,根據住宿地點的選擇劃分出愿意住農家旅游和賓館兩個群體,根據停留時間劃分為白天、一天一夜、兩天兩夜及以上共3個群體,根據鄉村旅游次數/年劃分為1-2次,3次及以上兩個群體。結果顯示,鄉村旅游動機評價指標重要性均值沒有因性別的差異而存在顯著差異,不同鄉村旅游者群體在“緩解工作、生活壓力”、“欣賞田園風光”、“鄉村采風”三個指標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的評價。具有顯著性差異的具體情況見表3,表中I、J表示就同一鄉村旅游動機指標具有明顯差異旅游者群體,平均差值表示I情況下平均值與J情況下平均值之間的差值,“一”號表示I情況平均值小于J情況平均值。
不同鄉村旅游者群體的旅游動機主要差異表現在:其一,中年旅游者比青年旅游者更看重通過鄉村旅游增進同行親朋好友的感情。其二,短程鄉村旅游者更注重鄉村旅游的精神放松功能。其三,文化層次高的鄉村旅游者對文化、民俗風情等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更感興趣。其四、收入水平較高的鄉村旅游者對于探親訪友、懷舊興趣較少。其四,學生群體及每年鄉村旅游次數少的旅游者更在意鄉村旅游的康體健身功能。其五、收入水平較低的消費者愿意在鄉村旅游過程中探親訪友,但高檔消費者和停留時間較短的鄉村旅游者體現出較強的懷舊情結。其六,通過旅行社組織的鄉村旅游者對鄉村旅游文化體驗期望值不高。
3.鄉村旅游動機的因子分析
對鄉村旅游動機評價因子進行抽樣適當性(KMO)與巴特利(Bartlett)球度檢驗,得出檢驗KMO為0.783,Bartlett值為136,其對應的相伴概率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01,說明數據陣是相關陣而不是單位陣,適合作因子分析。以16個鄉村旅游動機評價因子為變量進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方差極大法作因子旋轉,提取特征值超過1的因子。結果顯示4個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變量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2.531%,具體情況參見表4。
基于因子變量的最大載荷,公共因子命名盡量反應其所包含因子內容。第一個公共因子變量,包括“了解鄉村文化”、“感受鄉村自然環境”、“了解鄉村民俗風情”、“鄉村采風”、“身體得到休息”,除“身體得到休息”外,其余因子反映了鄉村旅游者對鄉村文化、民風民俗等的了解需要,命名為“鄉村求知需求”。第二個公共因子變量,包括“緩解工作、生活壓力”、“休閑”、“精神放松”、“享受自然”、“欣賞田園風光”,主要反映了通過鄉村旅游實現緩解壓力的需求,命名為“緩解壓力需求”。第三個公共因子變量,“增進感情”、“體驗戶外情趣”、“康體健身”,命名為“交往需求”。第四個公共因子,包括“懷舊”、“探親訪友”,將其命名為“懷舊需求”。公共因子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為:“緩解壓力需求”、“交往需求”、“鄉村求知需求”、“懷舊需求”,具體情況參見。
(三)鄉村旅游者參與活動意向分析
對目前鄉村旅游景區開設的旅游活動進行總結并讓旅游者選擇其最愿意參與的3-5項旅游活動。旅游者最愿意參與的鄉村旅游活動。
旅游者上述旅游行為產生的動機很難界定為某一種特定的旅游動機,如品嘗農家美食,很難界定其是由懷舊引發的,還是因為想了解農村的飲食文化引發的,因此,憑借旅游活動很難找出旅游者真正的動機。
四、結語
鄉村旅游動機是鄉村旅游者行為產生的基礎,其對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和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把握鄉村旅游動機可以細化鄉村旅游產品和完善其服務體系。整體上看,鄉村旅游動機由主到次可歸結為“緩解壓力”、“交際”、“求知”和“懷舊”四大類,從長遠來看,將來的鄉村旅游產品設計以“緩解壓力類”為主導,融合旅游者交際和求知的需求,懷舊僅是鄉村旅游者附帶的一種需要。其次在結合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依據鄉旅游者客源細分市場和鄉村旅游者愿意參與的旅游活動情況來指導鄉村旅游的規劃與項目設計。另外,研究細分鄉村旅游者群體在相同的旅游動機評價上的均值之間的差異,對于鄉村旅游地把握旅游者多性化需求,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旅游產品以及開展市場營銷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孫延紅.城市居民旅游動機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6(11).
[2]陳德廣,苗長虹.基于旅游動機的旅游者聚類研究-以河南省開封市居民的國內旅游為例[J].旅游學刊,2006(6).
近年來,市在推行鄉村電影放映工程方面做了一些積極探索,通過以錢養事方式,落實了一些公益電影放映場次,但總場次安排較少,技術裝備落后,服務水平低,遠遠不能滿足全市廣大農民群眾對電影的需求,必須采取強有力措施,加強鄉村電影工作,推進鄉村電影事業的發展。
二、鄉村電影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總體要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按照企業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購買,農民受惠鄉村電影改革發展新思路,深化鄉村電影改革,探索建立多種所有制、多種放映主體和方式相結合的新模式,促進鄉村電影放映的規模化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看電影難的問題。
目標任務:逐步完善鄉村電影基礎設施建設,培育鄉村電影放映新主體,推廣鄉村電影數字化放映,提高放映質量,加強鄉村電影公益性放映,建立公益放映補貼新機制,開拓鄉村電影市場,推動露天放映與室內放映相結合,免費放映和有償放映相結合,膠片放映和數字放映相結合,并逐步向數字放映過渡,不斷擴大鄉村電影覆蓋面。年,市力爭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
三、加強鄉村電影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鄉村電影基礎設施建設。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委會和各有關部門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鄉村和提高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出發,切實加強鄉村電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電影放映場所條件。
二推進鄉村電影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廣鄉村電影數字化放映,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參與鄉村電影工作,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按《公司法》組建市新鄉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公司根據實際下設若干支放映隊,負責鄉村數字電影的放映工作。
三落實鄉村電影公益性放映扶持政策。據測算,市鄉村數字電影每場放映成本平均為150元,除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對鄉村數字電影給予補助外,市財政將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補貼。實行補貼的數字電影放映場次,放映隊不得再向村和農民收取任何費用。
四、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 TU986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鄉村屬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空間,為滿足鄉村地區生活與生產的現實需要,人類在逐漸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鄉村景觀,展示著獨特的鄉村田園風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讓城市生活空間不斷減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的重點逐漸從城市轉移到鄉村,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結合自然因素,對鄉村景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維持鄉村鄉土風貌及文化底蘊,延續并進一步營造鄉村景觀,在提高鄉村地區景觀品質及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現實意義。
一、鄉村景觀概述
當前,人們對景觀的定義與理解不同,其在地理學、生態學及生物學等科學中所指內容不盡相同。本文研究鄉村景觀,主要是從地理學角度出發,將景觀定義為區域地理所表現出的總體特征,景觀為復雜人類活動及自然過程在大地中所留下的烙印。以人類聚居狀態為標準,可以將景觀類型分為純自然景觀、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三大類,其景觀差異如下表所示:
表1:純自然景觀、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差異對比表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鄉村景觀與純自然景觀及城市景觀之間既有相似處,也存在著其獨特特征。鄉村景觀相對純自然景觀而言,其存在著一定人工氣息,相對城市景觀而言,鄉村景觀自然屬性較為突出,人類干擾強度較低。與純自然景觀及城市景觀之間的關鍵區別在于,鄉村景觀具有著鄉村特有的田園生活、田園文化及農業生產景觀,包括鄉村自然景觀及鄉村人文景觀。其中鄉村自然景觀主要指的是鄉村區域范圍內的自然景觀,為區域范圍內自然條件及狀態的表現;鄉村人文景觀主要反映的是鄉村區域范圍內社會及文化發展狀態,突出表現農業鄉村生產性景觀及鄉村聚落景觀。
二、鄉村景觀其特點及價值研究
(一)鄉村景觀特點分析
鄉村景觀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地域性。鄉村景觀其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均具備著明顯的地域性特征;第二,生產性。鄉村景觀的形成與區域范圍內人們的生活及生產實際需要存在著緊密關系,為滿足現實需要,對原有的鄉村土地進行改造與完善;第三,生態型。鄉村環境多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其生態美是由生物多樣性、景觀豐富性等多種因素共同構成;第四,審美性。鄉村景觀其田園風光親切宜人,自然生態氣息濃厚,審美性突出;第五,體現文化及歷史氣息。鄉村景觀蘊含著區域鄉村的發展與演變過程,包含著較強的區域文化特征及歷史氣息等。
(二)鄉村景觀價值研究
隨著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重要性越發突出,鄉村景觀價值研究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當前,鄉村景觀最突出的價值主要為審美性價值、生產性價值與環境價值,此外,鄉村景觀的地域認知價值與文化歷史價值也屬于鄉村景觀的重要價值。鄉村景觀反映著一個區域范圍內人們的生活生產狀況及社會文化狀況,蘊含著十分強烈的地域人文精神,體現著區域特色,其歷史文化價值極為寶貴,對人類及社會的未來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鄉村景觀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著人為因素。鄉村景觀中風俗習慣、生產特點、社會組織及文化傳統等屬于其人為因素,地形、水文、植被及地形等因素屬于鄉村景觀自然因素。不同區域中的鄉村景觀,其風俗習慣、生產特點、社會組織及文化傳統不同,相應特點不同。鄉村景觀如同活的博物館,包含著區域文化特征與地域特征,在研究與分析地域文化、歷史文化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三、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應堅持的原則
在現階段,我國主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建設“美麗鄉村”,其中的關鍵在于有效利用鄉村珍貴的土地資源,打造富有農村特色、農家情趣、文化氣息的舒適壞境,改善農村的生態與景觀,進而帶動農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讓鄉村充滿生機和活力,讓鄉村變美,從而打破鋼筋混凝土森林和城市景觀崇拜。這便為風景園林設計師進行鄉村景觀設計提供了良好舞臺。在進行鄉村景觀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區域特征,考慮如何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重視對鄉村景觀風貌的保護,努力提高鄉村景觀品質,實現鄉村景觀價值。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應堅持如下原則:
(一)規劃與保護相結合原則
鄉村景觀在風景原理規劃與設計中,應注意保護鄉村景觀資源,如自然景觀資源、歷史景觀資源及生產性資源等。鄉村耕地資源屬于鄉村景觀特色資源,也是國家戰略資源,在鄉村景觀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應盡量減少或避免對耕地資源的破壞。鄉村景觀中河流、山地等自然景觀資源,古建筑、古文物等歷史遺留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后,則難以恢復,為此,應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堅持規劃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二)開放性原則
鄉村景觀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景觀資源,進行規劃與設計應堅持開放性原則,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為全民共享的資源,不應設計為少部分人享有的封閉式資源。要確保景觀看得見、走的進、摸得著,盡量避免私家田園、私家庭院式的景觀。
(三)協調性原則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應堅持協調性原則,要求鄉村景觀人文因素及自然因素和諧統一,在規劃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生態、生產、經濟發展、旅游等因素,將鄉村景觀規劃與設計置于更大的區域空間范圍內進行分析,分析鄉村景觀周邊區域布局及特色,做到兼顧周邊,與整體區域環境統一。
此外,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應尊重其歷史文化及風俗習慣,充分保護區域特色,減少對農田的破壞及影響等。
四、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鄉村景觀屬于一種具備明顯地域性特征的景觀,屬于一種鄉土景觀,它展示著鄉村地域氣候、土地自然、人文過程中的物質形態,可以讓人們更好的感觸景觀特點、當地風俗及文化底蘊;二是鄉村景觀是在人與自然相互影響中形成,具有和諧美感,其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提供了特色資源,也為園林設計人員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是鄉村景觀規劃與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要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涉及社會、生態、環境、經濟等多項因素,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其對城鄉系統布局合理調整、鄉村生態與景觀環境的塑造、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及品牌產業發展等各內容均具有指導意義。
五、結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空間及資源難以滿足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的要求,鄉村景觀逐漸成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的重要內容。本文在分析鄉村景觀及其特點、價值的基礎上,重點對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原則及意義進行分析。鄉村景觀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提高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水平發揮著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左秀利.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
[2]胡朝暉.基于濱海鄉村特征的綠道景觀規劃設計以大亞灣綠道小桂灣段為例[J].風景園林,2013
[3]王有林.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J].中華民居,2012
[4]陳達活,韋媛春,李定攀等.淺談鄉村景觀的規劃和設計[J].中華民居,2013
當前,基層文化工作在文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很大,基層農村文化建設近施基礎薄弱的現狀。而大多數基層文化工作由于財力不足,對這一塊經費很難有較大投入,造成不少基層文化工作對各項農村文化建設政策的貫徹執行尚未真正到位。農村公共文化機構運轉還存在較大困難。我國多數縣農村文化機構運轉困難,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為基層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偏少、質量不高,文化館站設備落后短缺。農村文化隊伍素質低,當前特別是鄉村文化工作隊伍人員知識結構偏低。有的鄉村沒有從事文化工作的專職人員,有的地方雖然保留了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機構,但人員素質狀況不理想。農民自辦文化發展沒有得到扶持,基礎薄,起步困難,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幫助,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農村基層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站干部普遍以基層文化工作為主管理,縣級文化主管部門無法調配,文化站人員長期處于固定狀態,不能交流,缺乏活力。同時,基層文化工作的工作任務是綜合性的,要應對多個部門,難以專心于文化工作。
根據以上現狀,筆者認為必須因地制宜,加快我國基層文化的發展步伐,認真做好相關管理任務已是當前待續解決的重要問題。要充分發揮好基層文化在基層建設中的作用。一方面要給進方法進行著力研究基層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基層文化建設的步伐,讓基層文化更加有力的為文化假設增磚添瓦。
一、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基層文化工作黨委政府要提高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領導,加強基層文化工作基層文化工作。有些少數基層文化工作黨委領導,由于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不是經濟條件制約的情況下,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工作發展滯后。因此,加強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首先是基層文化工作黨政領導要提高對做好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認識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這說明基層文化工作很重要。
二、當前基層文化建設的情況
基層文化工作要保持與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及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的密切聯系,對基層文化工作的建設起行政及業務的指導作用。基層文化工作也要積極配合上級舉辦的各種科學、藝術、文化節等活動,向上級反饋鄉村文化活動情況,及時得到主管部門的指導,同時收集各種信息,進行必要的文化活動內容的調整與活動形式的更新,及時將外面先進的信息資源傳遞到鄉村,使農民開闊眼界,拓展思路,與時俱進。
三、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具體措施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關鍵,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的文化員是弘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是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排頭兵。首先要加強自身成員的學習和提高,積極參加上級文化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班、函授班及加強個人業務自修,不斷學習,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業務技能水平。同時,要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掌握先進的文化知識和農業科學技術,加強組織活動能力的培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科學頭腦,使農民能信任自己,讓他們產生親切和依靠的感覺。只有這樣,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
(一)狠抓村落文化建設。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體鄉村文化建設最基礎的單元,村落文化是溝通社會與家庭的橋梁,村落文化是農民學習和傳播知識的理想場所,是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載體,村落文化的發展便于農民直接參與,增進人與人、家庭與家庭、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同時可以調動農民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的積極性,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協作精神,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前哨陣地。因此,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應隨時與農民保持聯系,了解農民的知識需求和精神需要。與農民一起根據當地的人文特點和經濟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二)農村文化的建設。應對農村文化與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起到積極的作用。農村文化和農村群眾文化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基層文化工作農村的崛起及經濟實力的日益增長,必將有力地推動基層文化工作文化以至農村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藝手段和方式,協助農村組織一定規模的業務活動和聯誼活動,協助培訓文藝人才,圍繞農村文化開展宣傳,擴大農村的知名度,使有關農村從中利益,樂于在經費上對農村文化事業作出反饋。這就為文、企雙方長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新農村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三)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要做伯樂,及時發現人才,培養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帶頭人。文化工作的成員不能呆在辦公室里,必須保持走鄉串村的良好習慣,甚至到田頭地邊去與農民交流,做農民的好老師和好朋友,激發農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幫助鼓勵村級文化室的建設,有條件的村要加大對文化室的投資力度,建力各類活動室,使農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學習。
綜上所述: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是一種多層次、多視角、多文化的復合型基層文化單位。是一種以國辦文化為主導,以精神文明為核心,以文化網絡為布局,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隊伍為主體,以提高新農村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滿足最基層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中圖分類號:G812文獻標識碼: A
一、新農村建設中建筑地域特色現狀
1、農村建設地域特色概述
建筑風貌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點,主要內容包括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因素有:氣候、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植被等;人文環境因素有農村內涵、現存的道路交通狀況、歷史文物遺跡、當地風俗、生活特色、傳統建筑技巧、地域文化特點等。傳統鄉村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傳統民居表現為“同一宗族的人居住在一起”的特點,這種特點包括風俗習慣、宗族觀念、等級之分。傳統鄉村建筑表現了我國人民的建筑智慧,不管是廣泛應用于鄉村建筑中的木雕、鐵雕、磚雕、石雕,還是彩繪紋樣等,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傳統建筑中的屋頂、門窗、雀替、斗拱等,都表現了當地工匠的精妙技術。自這些精巧絕倫的裝飾形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影子。不但如此,在建設傳統鄉村建筑時,人們還應用了大量的本地材料,反映了當地建筑特色,如沿海地區建筑中應用蠔殼,湘西、鄂西、貴州農村中大量應用木材和竹材,而位于我國西部的農村大量使用粘土和石板等,都是在當地環境中選擇建筑材料。
2、新農村建筑導致地域特色消失
在新農村改造過程中,大量傳統鄉村建筑被拆除,眾多本來存在的傳統建筑不復存在,隨之建設了大量新型建筑。這種現象使大量傳統鄉村建筑消失,在傳統鄉村建筑中,存在大量具有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和古村落,這些歷史文化遺跡屬于有形文化遺產,一旦拆除,便不會再生。還有,依據傳統建筑樣式,新建設成功的建筑只是在形式上接近傳統建筑,而沒有考察價值,不可能做到傳統建筑的繼承。對傳統建筑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保護,但如果遭遇旅游業的大力開發,就會使傳統村落逐步脫離原來特色,而呈現商業化發展趨勢,對原來鄉村中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
二、新農村建筑地域特色發展措施
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由于這一特殊性質,限制了農村創作地域性建筑的發展,也是設計當中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地域特色的有效發展。
1、保護地域文化信息原真性
最近幾年,人們不再只局限于保護國家文物,而越來越重視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人們不但認識到大量歷史建筑、舊建筑的重要性,而且認識到建筑文化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加大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在建筑建設中在研究當地建設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使得農村地域特色風貌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從而增加農村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2、應用傳統符號拼貼
對建筑風貌進行地域性表達時,很多建筑工程師經常運用的創作手法是利用傳統建筑當中的符號,或者重新構建。建筑工程師在充分研究傳統建筑的基礎上,自身具備對傳統建筑內涵的豐富體驗,則應用傳統建筑符號來表示自己的理解方向,在地域性表達的設計當中,產生了兩種風格各異的設計狀況:表達傳統形式和傳統精神;將傳統內容現代化,將傳統功能現代化。如重慶磁器口應用了第一種設計方法,上海新天地應用了第二種設計手法。
3、運用地方材料
現階段,很多新農村建設在保持地域特色時,建筑工程師一般會結合自己對傳統建筑的理解,應用現代化技術和本地材料,改革地域傳統建筑技術,開發出具有地域場所感和認同感的地域性建筑,爭取使傳統文化精神再現于世人面前,力求保證地域文化價值和生命力,促進地域傳統文化的健康發展。如重慶磁器口建設中,各種仿古建筑材料的應用就是一例。
4、應對地域氣候條件
新農村地域建筑工程師在開始設計工作時,要重視考慮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認真研究當地農村傳統建筑在此方面的寶貴經驗,應用傳統建筑中的形式、空間、布局,以及一些細節結構,原則上應用傳統建筑中的自然采光、通風、低消耗建筑技術,利用繼承傳統建筑精髓,保證建筑與當地環境的共同發展,完成新農村建筑的地域性表達。
5、依據地形地貌
鄉村雖小,但和大中城市一樣,在當前火熱的現代化開發中,經常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原有景觀造成一定程度的毀壞。為了使地域性表達得以順利實現,在設計新型建筑過程中,要保證使建筑融合于周邊環境當中,這種建設并不是消極保護原有景觀,而是依據周邊環境特點,進行新建建筑的設計,使建筑與自然環境不產生沖突,構成一個統一整體,在使建筑融合于當地自然環境過程中,對當地環境也形成了一種創造性作用,從而創造出更加美麗的景觀,做到減少建筑成本,節約建筑資金,減少能源消耗。如渝東南土家族的龔灘鎮吊腳樓。
6、運用地域技術
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形勢下,促進了社會的大發展,地域技術不但要做到繼承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而且要與當前實際需求相符。如果新農村建設中地域性建筑還沒有遭到破壞,仍然具有自身獨特地域特色,那么在地域性表達過程中,可以應用地域性技術,傳承文化和精神內涵,表現傳統地域文化,如黔江小南海橋梁村的新建建筑群。
還有,在鄉村這樣的特殊環境中,如果設計人員能夠邀請不同集體與個人都來參加設計工作,不但使設計工作透明化,而且可以表現全體村民的意愿,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發展,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現鄉村建筑的地域特點。
1 我國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與研究
1.1 鄉村文化建設方面的研究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農民觀念的改變,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農民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傾斜教育資源,創新農村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1]。鄉村文化建設的基本特征有:農民主體性;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外來文化的借鑒性;長期性與艱巨性。
1.1.1 當前鄉村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
1) 鄉村教育事業發展迅速
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同時,國家已經認識到教育在鄉村社會建設中的重大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各級政府加大了對鄉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鄉村教育事業發展迅速。
2) 農村社會信息化程度提高
大眾傳播媒介是影響和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發達的大眾傳播工具和通訊系統,既是社會現代化的基本標志,又是培養人的現代性的重要手段[2]。改革開放以來,電視、廣播等傳播工具已經在鄉村社會普及,網絡等現代化的傳播工具也逐漸進入鄉村社會。
1.1.2 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 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仍然不高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是鄉村社會的居民――農民。雖然當前鄉村社會發展迅速,農民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相對于中國城市居民來說,農民的素質仍然與之有較大差距。
2) 農村師資力量較薄弱。
目前農村教育水平仍然比較低,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直接影響了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農村師資力量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教師隊伍的質量不高。二是由于農村教育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師資投入方面,一些優秀的教師人才不愿意到農村教學[3]。此外,鄉村學校的硬件設施也完全比不上城市。第三,農村繼續教育發展不合理。
1.1.3 針對鄉村文化建設相關問題的對策
1) 提高鄉村文化主體的綜合素質
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可以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推動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加強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2) 開展鄉村社區文化建設
隨著鄉村社區中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群眾已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文化,單純地欣賞文化,而是要求主動參與各種文化形式的實踐。為了滿足群眾這種文化參與需求,這就需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載體――鄉村社區文化建設。
1.2 我國鄉村文化產業現狀問題
1.2.1 我國鄉村文化產業的現狀
“十五”以來,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已經呈現出加速發展的勢頭,并且逐漸形成了“民間自發型文化產業”和“政府推動型文化產業”這兩股齊頭并進的力量。同時,我國文化帶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漢族跟少數民族的文化有著很大差異,而少數民族相比較有著更鮮明的特色。在文化產業方面有著明顯的比較優勢[4]。
1.2.2 我國鄉村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由于人們對發展傳統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文化體制改革滯后、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業,政策不完善、脫離市場;缺乏人才,文化產業對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目前的中國農村,純文化人才較少,復合型人才更少;所有這些問題導致農村傳統文化的優勢沒能得到充分發揮,限制了本應由傳統文化產業化帶來的諸如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城市化以及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等積極作用的發揮。
1.2.3 針對現存問題提出的建議
1) 挖掘鄉村文化資源,保護鄉村文化生態。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資本。時興生態旅游、享受生態文化是目前國內外旅游的一大趨勢。保護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成為全球的共識。發展文化產業是保護鄉村文化生態,激活鄉村文化的方式之一。
2)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5]。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可以有效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改變目前農村第一產業比重過大,農民增收緩慢的狀況。
3) 搭建平臺、連接市場,打通鄉村文化消費渠道。要在加大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的同時,通過各種可能的手段動員社會各方力量來提供農民文化消費的渠道與平臺,培育和疏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渠道,實現鄉村文化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鏈接,將鄉村文化消費渠道平臺的建設放在產業的高度來進行培育,從而有效地促進農村文化市場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