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6:17: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生價值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有產品概念、品牌概念、企業概念;很多企業老總認為概念一包裝就神奇了,于是乎就出現了很多什么風靡美國、日本等國際背景的概念,反正國內普通老百姓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美國、日本,更甚者說風靡歐洲,反正歐洲那么大,即便你過去國外你也不可能整個歐洲你全去過啊!還有一種是說成份含有什么“OSM/FWQ等”(隨便寫的,如果真的有也是巧合,絕無他意義)根本無法正常思維拼讀的字母,稱之為美國什么大學的斯蒂文什么什么教師或者國內某某研究所或者醫院的教授幾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才研制出來的,同時為了效果更好,采取1比500的比例提煉出精華出來,他們的辛苦造福了眾生,當然不排除真的有這種情況或者真是好產品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宣傳方式也借鑒此道,但相信畢竟是屬于少數。一個行業一點因為出現這種概念的包裝獲得一些效果后,這種廣告就開始漫天飛。
隨著這些產品的增多,同樣的手段不斷上演,現在消費者也理智了,單純的概念不能滿足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他們需要真正能解決他們所需的產品,于是慢慢的開始抵觸了。消費者的變化,使得很多嘗到甜頭的企業由此陷入困境,此招逐漸失靈,歐洲、北美等國際背景和各種字母的高科技的成分都已經用過了,還能用什么?接下來那怎么辦?
這就涉及到一個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一個企業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究竟靠的是什么?
企業可持續性的發展是企業是否良性的衡量標準。可持續性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誠然是非常多的,但筆者認為眾多問題中最核心的就是就是企業能給消費者提供什么價值。能給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價值才是一個企業存在發展的理由。
曾幾何時,概念滿天飛的情況下也造就了很多風靡一時的產品,那究竟是不是概念不新了,概念的生命力到底有多久?很多企業至今還沉迷于對概念的片面追求,認為產品同質化的情況下只有選擇創造不同的概念來取勝,當然這個思維也沒有錯。但關鍵是這個概念就建立在什么基礎上?
概念建立在什么基礎上才是長久的
現今成功的企業更多是考慮如何在創新中規避競爭,而不僅僅是玩概念,如果不是建立在產品功能訴求和消費者利益的基礎的概念是空洞及蒼白的。關注消費者是成長型企業唯一的焦點。企業是否給消費者提供價值是關鍵,在價值確定的基礎上需要對訴求的創新是正確的。
從概念營銷到價值營銷,營銷思維的升級是眾多以概念打天下的企業轉身的最好法則,從對消費者洞察開始為原點,認真審視自己企業的產品能滿足消費者哪個層次的需求,有沒有地方需要改善和修正的地方,并確定企業如何用自身產品最出眾的一點作為直接的產品利益訴求,同時分析消費者需求的各種消費心理,看如果既能從功能上滿足消費者,又能從心理上滿足消費者的心理。
營銷的本質在于占領消費者的心智,我們也可以對目標消費者年齡職業特點、生活形態、購買習慣、消費心理以、購買決策等方面進一步研究,以確定他們的價值追求。攻戰在于攻心,把消費者的心理了解了就進行市場定位。如果說產品利益確實不太明顯,那著重研究競爭對手,看是否留給我們縫隙。
[/b]價值營銷更在于行動,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層面[/b]
一
人活著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人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不僅實實在在地普遍存在,而且還因人而異或因時而異而有不同的內容。在人生理論里,我們把具有穩定性、綜合性、持續性的,表現為非“沖動”之形式的,人在人生方向上對自身意義的價值定位稱為“人生價值觀”或“人生價值取向”。通俗地說,“人生價值觀”或“人生價值取向”就是人對人生價值的最一般看法或取向。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會有自己的價值定位和實際追求,人們會在縱橫紛紜的社會利益關系中作出自己的選擇——盡管這種選擇不一定一旦完成就一成不變。這,就是人生價值①的擇定。
當然,人在選擇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時,也往往會對別人的人生價值定位作出期望和預設。也就是說,人們一般不僅會對自己的人生應怎樣作出心理期望和預設,而且往往會對他人尤其是對其親近的人的人生應怎樣作出心理期望和預設。這,也是人生價值的一種擇定。因為人的存在是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人的人生價值定位的擇定必定既具有自我性,又具有非自我性。
人的人生價值定位的擇定,其基本原則是利傾性原則。從個人角度說,人選擇什么樣的人生價值定位是圍繞著人自己心理認定的利益進行的——既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利益,也包括以社會為中心并內化為自身需求的利益,它都直接或非直接、直觀或非直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價值主體的利益傾向。
人生價值定位的擇定依擇定主體劃分,可以分為自為和他為兩種,即自命價值和他命價值兩種。自命價值就是自己心理擇定的價值定位或價值期望;他命價值就是他者擇定而賦予個人的價值定位或價值期望。按價值擇定主體的實際狀況分,他命價值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我謂之“單性他命價值”。“單性他命價值”是指特定的社會個體對某一社會成員即對真正價值主體所期望的人生價值定位。其擇定主體通常指一兩個數的親屬、老師、朋友、同學、同事等。單性他命價值的擇定主體一般與真正的價值主體關系較親近,對價值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第二種類型我謂之“合性他命價值”。“合性他命價值”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對某一社會成員所期望的人生價值定位,如某一單位、某一村莊、某一城市社區對某人的價值期望。這種社會群體和真正的價值主體在空間上較接近,能通過社會言論等對價值主體的價值定位之選擇發生較直接的影響。第三種類型我謂之“復性他命價值”。“復性他命價值”是指整個社會尤其一個國家內的社會整體對價值主體所期望的人生價值定位。這種價值期望一般通過社會的主導性道德價值觀和社會的主導性輿論傾向對價值主體的人生價值定位之選擇發生相關的影響。
單性他命價值、合性他命價值、復性他命價值因擇定主體與真正的價值主體的親近性不同,而一般情況下呈現出具體性、直接性遞減和抽象性、間接性遞增的排列趨勢。特別是復性他命價值,因為它是整個主流性社會文化對價值主體的一種最普遍、最一般的價值期望,所以它往往是符合大多數人利益要求,符合一般社會歷史進程的價值期望——這里假定主流性的社會文化就是最合理的社會文化。當然,應當說明的是:文中把他命價值分為單性、合性、復性三種類型,是為了分析相對于價值主體的他者對價值主體自我價值定位的不同影響力,即為了分析非自我價值期望的多樣性。實際上,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并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
為了深入地認清人生價值觀尤其是“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的問題,下面再來詳細分析人生價值觀中的自命價值這一內容。
人對人生價值的自我定位和追求,一般來說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定位于實現對物利的享有,第二個層次是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定位于實現對名位的享有,第三個層次是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定位于實現對道義的享有。鑒于從最一般意義上講名譽追求、地位追求和道義追求也是一種利益追求,我們為討論的需要就把這三個層次分別簡稱為“物利實現”、“名利實現”、“義利實現”,并把其價值定位的對象性體現分別稱為“物利”(物質之利益)、“名利”(名位之利益)、“義利”(道義之利益)。
物利實現的人生價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價值、意義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對物質利益的享有;名利實現的人生價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價值、意義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對社會名譽、社會地位、社會尊嚴的享有;義利實現的人生價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價值、意義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對社會道義的享有。而社會名譽、社會地位、社會尊嚴和社會道義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對社會名譽、社會地位、社會尊嚴和社會道義的追求一般也就是對他人或社會實際利益的增長的推進。換句話說,具體的實際利益一般情況下的非共享性和非共生性,決定了對他人、對社會實際利益的增長的推進,往往同時就也是對自我實際利益(尤其是非精神之實際利益)的付出。當然,這里的“義利實現”是泛指一切自覺地把實現他人或社會的實際福祉作為自我人生價值追求的價值實現。
在現實生活中,要實現他人或社會給予的榮譽、地位、尊嚴等精神性利益,一般就必須為他人或社會的實際福祉作出貢獻,作出自己的付出;要實現自我認可也是社會認可的社會道義,一般也必須為他人或社會的實際福祉作出貢獻,作自己的付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付出。可見,名利實現的層次是對物利實現的層次的一種超越;義利實現的層次呢,也是對名利實現的層次的一種超越。物利實現為享有直接的物利,名利實現為享有外在的名譽、地位,義利實現則為享有社會道義及他人、社會實際福祉的增進。每一種層次的超越,都是對自我物利的相對否定和對他者物利的相對肯定,都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實際上,在進步而合理的社會道德觀和社會評價下,要獲得他人、社會的巨大承認,要獲得外予的名譽、地位、尊嚴,則他必須為他人或社會作出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創造,更多的成就,更多的付出。如果說名利實現的人生價值定位還不是一種真正高尚、自覺的人生價值取向,那么義利實現的人生價值定位則是一種主要為他人、為社會謀福祉的高尚而自覺的人生價值取向了。義利實現的追求是對自我能力實現的追求,是對他人或社會實際福祉的增長的追求,它已經提升到了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有較高的人生境界,而把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潛能并以此來推進他人、社會實際福祉的增長。這種義利實現的追求的最重要目的,不是為了自身物質利益,也不是為了社會名位,而是為了他人的福祉,為了社會的福祉,為了自我認可的一種道義或事業。可以說,借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概念,本文所論及的義利實現之追求就是一種合乎社會道義的自我實現之追求,就是一種人生的利益指向和社會道義的利益指向相吻合的人生價值追求。
把自命價值分為三個層次,也是為了討論的需要。現實生活中單個的人往往既有名利實現的追求,也有物利實現的追求,甚至還有義利實現的追求。但我們認為一般一個人只有一種主導性的價值定位和價值追求,并且這種主導性的價值定位和價值追求在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物利、名利、義利實現的歸納與分類,也不能完全包括所有的人生價值取向類型,比如某些藝術的、宗教的人生追求,其主導性的人生價值定位往往既不在于物利實現,也不在于名利實現,更與所謂的社會道義的實現相距甚遠。也就是說,有些人的人生價值定位及實際追求可能浮于這三種類型之間,也可能浮于這三種類型之外,也可能是這三種類型中的一種。
總之,從整個社會來看,自命人生價值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有層次相關的上述三種基本類型。而從社會個體來看,自命價值也不是唯一的和不變的,自命人生價值和他命人生價值一樣,都具有多樣性和變化性。
三
很明顯,自命人生價值和他命人生價值是來自不同方向的人生價值定位或人生價值期望,兩者往往是不一致而有沖突的。自命人生價值最能體現社會個體的自我利益要求,最能體現社會個體對自我人生的模式預設和價值追求;而他命人生價值最能體現他人、社會的利益要求,最能體現他人、社會對個體人生的模式預設和價值期望。各種人生價值觀的矛盾和困惑,往往恰恰發生在自命價值和他命價值的沖突中,發生在自命價值和單性他命價值、合性他命價值、復性他命價值的各種沖突甚至是他命價值的內部的各種沖突中(如下圖)。特別是他命價值中的復性他命價值,是社會整體對個人人生的最一般的模式預設和價值期望,它與自命人生價值的內容往往具有最大的差異和距離。自命價值最具有個體性、直接性、具體性,而他命價值中的復性他命價值最具有非個體性、非直接性、非具體性,自命價值與復性他命價值往往也就存在最大的矛盾和沖突。——本文的“復性他命價值”這一概念與傳統人生理論中的“社會價值”這一概念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人生價值矛盾關系圖②③
A:自命價值B:他命價值B1:單性他命價值B2:合性他命價值B3:復性他命價值
在承認人生價值觀和人生價值事實是兩回事的前提下,通過對人生價值定位的自命和他命的區別,通過對自命人生價值和他命人生價值各自內容的分析和相互關系的考察,我可以看到他命人生價值的多樣性和變動性,也可以看到自命人生價值的多樣性和變動性。而一個人人生價值觀的實際矛盾和心理困惑,就存在于自命價值和他命價值的沖突中,存在于具體的自命價值之內容和具體的他命價值之內容在排列組合上可能構成的種種關系中。依據我們現有社會的主導性道德價值觀和社會的主導性利益傾向,則人的人生價值取向應不斷地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超越,從物利實現向義利實現發展,從而不斷地與他命價值中的最高價值類型——“復性他命價值”趨于吻合,也即與主流社會賦予的價值期望趨于吻合。只有自命價值和他命價值尤其自命價值和復性他命價值雙向運動,特別是自命價值向復性他命價值趨向運動,自命價值與他命價值的實際緊張關系才能得以緩和或消除,自我和他人、社會的多維關系才能得以協調和統一。
【注釋】
①本文文中的“人生價值”是“人生意義”意義上的人生價值,而不是“人生功過”意義的人生價值。前者屬于人生觀,后者屬于人生事實;前者指向人生的未來,后指向人生的過去;前者存在于人的主觀心理中,后者存在于人的客觀事實中。本文的討論,都是在人生觀的層面上展開,而不是在人生的實際功過層面上展開。
一
人活著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人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不僅實實在在地普遍存在,而且還因人而異或因時而異而有不同的內容。在人生理論里,我們把具有穩定性、綜合性、持續性的,表現為非“沖動”之形式的,人在人生方向上對自身意義的價值定位稱為“人生價值觀”或“人生價值取向”。通俗地說,“人生價值觀”或“人生價值取向”就是人對人生價值的最一般看法或取向。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會有自己的價值定位和實際追求,人們會在縱橫紛紜的社會利益關系中作出自己的選擇——盡管這種選擇不一定一旦完成就一成不變。這,就是人生價值①的擇定。
當然,人在選擇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時,也往往會對別人的人生價值定位作出期望和預設。也就是說,人們一般不僅會對自己的人生應怎樣作出心理期望和預設,而且往往會對他人尤其是對其親近的人的人生應怎樣作出心理期望和預設。這,也是人生價值的一種擇定。因為人的存在是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人的人生價值定位的擇定必定既具有自我性,又具有非自我性。
人的人生價值定位的擇定,其基本原則是利傾性原則。從個人角度說,人選擇什么樣的人生價值定位是圍繞著人自己心理認定的利益進行的——既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利益,也包括以社會為中心并內化為自身需求的利益,它都直接或非直接、直觀或非直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價值主體的利益傾向。
人生價值定位的擇定依擇定主體劃分,可以分為自為和他為兩種,即自命價值和他命價值兩種。自命價值就是自己心理擇定的價值定位或價值期望;他命價值就是他者擇定而賦予個人的價值定位或價值期望。按價值擇定主體的實際狀況分,他命價值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我謂之“單性他命價值”。“單性他命價值”是指特定的社會個體對某一社會成員即對真正價值主體所期望的人生價值定位。其擇定主體通常指一兩個數的親屬、老師、朋友、同學、同事等。單性他命價值的擇定主體一般與真正的價值主體關系較親近,對價值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第二種類型我謂之“合性他命價值”。“合性他命價值”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對某一社會成員所期望的人生價值定位,如某一單位、某一村莊、某一城市社區對某人的價值期望。這種社會群體和真正的價值主體在空間上較接近,能通過社會言論等對價值主體的價值定位之選擇發生較直接的影響。第三種類型我謂之“復性他命價值”。“復性他命價值”是指整個社會尤其一個國家內的社會整體對價值主體所期望的人生價值定位。這種價值期望一般通過社會的主導性道德價值觀和社會的主導性輿論傾向對價值主體的人生價值定位之選擇發生相關的影響。
單性他命價值、合性他命價值、復性他命價值因擇定主體與真正的價值主體的親近性不同,而一般情況下呈現出具體性、直接性遞減和抽象性、間接性遞增的排列趨勢。特別是復性他命價值,因為它是整個主流性社會文化對價值主體的一種最普遍、最一般的價值期望,所以它往往是符合大多數人利益要求,符合一般社會歷史進程的價值期望——這里假定主流性的社會文化就是最合理的社會文化。當然,應當說明的是:文中把他命價值分為單性、合性、復性三種類型,是為了分析相對于價值主體的他者對價值主體自我價值定位的不同影響力,即為了分析非自我價值期望的多樣性。實際上,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并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
為了深入地認清人生價值觀尤其是“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的問題,下面再來詳細分析人生價值觀中的自命價值這一內容。
人對人生價值的自我定位和追求,一般來說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定位于實現對物利的享有,第二個層次是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定位于實現對名位的享有,第三個層次是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定位于實現對道義的享有。鑒于從最一般意義上講名譽追求、地位追求和道義追求也是一種利益追求,我們為討論的需要就把這三個層次分別簡稱為“物利實現”、“名利實現”、“義利實現”,并把其價值定位的對象性體現分別稱為“物利”(物質之利益)、“名利”(名位之利益)、“義利”(道義之利益)。
物利實現的人生價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價值、意義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對物質利益的享有;名利實現的人生價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價值、意義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對社會名譽、社會地位、社會尊嚴的享有;義利實現的人生價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價值、意義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對社會道義的享有。而社會名譽、社會地位、社會尊嚴和社會道義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對社會名譽、社會地位、社會尊嚴和社會道義的追求一般也就是對他人或社會實際利益的增長的推進。換句話說,具體的實際利益一般情況下的非共享性和非共生性,決定了對他人、對社會實際利益的增長的推進,往往同時就也是對自我實際利益(尤其是非精神之實際利益)的付出。當然,這里的“義利實現”是泛指一切自覺地把實現他人或社會的實際福祉作為自我人生價值追求的價值實現。
在現實生活中,要實現他人或社會給予的榮譽、地位、尊嚴等精神性利益,一般就必須為他人或社會的實際福祉作出貢獻,作出自己的付出;要實現自我認可也是社會認可的社會道義,一般也必須為他人或社會的實際福祉作出貢獻,作自己的付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付出。可見,名利實現的層次是對物利實現的層次的一種超越;義利實現的層次呢,也是對名利實現的層次的一種超越。物利實現為享有直接的物利,名利實現為享有外在的名譽、地位,義利實現則為享有社會道義及他人、社會實際福祉的增進。每一種層次的超越,都是對自我物利的相對否定和對他者物利的相對肯定,都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實際上,在進步而合理的社會道德觀和社會評價下,要獲得他人、社會的巨大承認,要獲得外予的名譽、地位、尊嚴,則他必須為他人或社會作出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創造,更多的成就,更多的付出。如果說名利實現的人生價值定位還不是一種真正高尚、自覺的人生價值取向,那么義利實現的人生價值定位則是一種主要為他人、為社會謀福祉的高尚而自覺的人生價值取向了。
轉貼于 義利實現的追求是對自我能力實現的追求,是對他人或社會實際福祉的增長的追求,它已經提升到了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有較高的人生境界,而把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潛能并以此來推進他人、社會實際福祉的增長。這種義利實現的追求的最重要目的,不是為了自身物質利益,也不是為了社會名位,而是為了他人的福祉,為了社會的福祉,為了自我認可的一種道義或事業。可以說,借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概念,本文所論及的義利實現之追求就是一種合乎社會道義的自我實現之追求,就是一種人生的利益指向和社會道義的利益指向相吻合的人生價值追求。
把自命價值分為三個層次,也是為了討論的需要。現實生活中單個的人往往既有名利實現的追求,也有物利實現的追求,甚至還有義利實現的追求。但我們認為一般一個人只有一種主導性的價值定位和價值追求,并且這種主導性的價值定位和價值追求在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物利、名利、義利實現的歸納與分類,也不能完全包括所有的人生價值取向類型,比如某些藝術的、宗教的人生追求,其主導性的人生價值定位往往既不在于物利實現,也不在于名利實現,更與所謂的社會道義的實現相距甚遠。也就是說,有些人的人生價值定位及實際追求可能浮于這三種類型之間,也可能浮于這三種類型之外,也可能是這三種類型中的一種。
總之,從整個社會來看,自命人生價值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有層次相關的上述三種基本類型。而從社會個體來看,自命價值也不是唯一的和不變的,自命人生價值和他命人生價值一樣,都具有多樣性和變化性。
三
很明顯,自命人生價值和他命人生價值是來自不同方向的人生價值定位或人生價值期望,兩者往往是不一致而有沖突的。自命人生價值最能體現社會個體的自我利益要求,最能體現社會個體對自我人生的模式預設和價值追求;而他命人生價值最能體現他人、社會的利益要求,最能體現他人、社會對個體人生的模式預設和價值期望。各種人生價值觀的矛盾和困惑,往往恰恰發生在自命價值和他命價值的沖突中,發生在自命價值和單性他命價值、合性他命價值、復性他命價值的各種沖突甚至是他命價值的內部的各種沖突中(如下圖)。特別是他命價值中的復性他命價值,是社會整體對個人人生的最一般的模式預設和價值期望,它與自命人生價值的內容往往具有最大的差異和距離。自命價值最具有個體性、直接性、具體性,而他命價值中的復性他命價值最具有非個體性、非直接性、非具體性,自命價值與復性他命價值往往也就存在最大的矛盾和沖突。——本文的“復性他命價值”這一概念與傳統人生理論中的“社會價值”這一概念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人生價值矛盾關系圖②③
A:自命價值
B:他命價值
B1:單性他命價值
B2 :合性他命價值
B3:復性他命價值
在承認人生價值觀和人生價值事實是兩回事的前提下,通過對人生價值定位的自命和他命的區別,通過對自命人生價值和他命人生價值各自內容的分析和相互關系的考察,我可以看到他命人生價值的多樣性和變動性,也可以看到自命人生價值的多樣性和變動性。而一個人人生價值觀的實際矛盾和心理困惑,就存在于自命價值和他命價值的沖突中,存在于具體的自命價值之內容和具體的他命價值之內容在排列組合上可能構成的種種關系中。依據我們現有社會的主導性道德價值觀和社會的主導性利益傾向,則人的人生價值取向應不斷地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超越,從物利實現向義利實現發展,從而不斷地與他命價值中的最高價值類型——“復性他命價值”趨于吻合,也即與主流社會賦予的價值期望趨于吻合。只有自命價值和他命價值尤其自命價值和復性他命價值雙向運動,特別是自命價值向復性他命價值趨向運動,自命價值與他命價值的實際緊張關系才能得以緩和或消除,自我和他人、社會的多維關系才能得以協調和統一。
【 注 釋 】
① 本文文中的“人生價值”是“人生意義”意義上的人生價值,而不是“人生功過”意義的人生價值。前者屬于人生觀,后者屬于人生事實;前者指向人生的未來,后指向人生的過去;前者存在于人的主觀心理中,后者存在于人的客觀事實中。本文的討論,都是在人生觀的層面上展開,而不是在人生的實際功過層面上展開。
2、為工作煩惱的人是由于在不當的時間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的做出的錯誤的定位。
3、人生價值觀相投,文化程度相近,家庭背景相似的戀人,其愛情路上會少坎坷,多幸福。
4、當兵不是為了吃苦,但當兵一定要吃得起苦
5、假如人的一生是一首長詩,軍旅生涯就是最壯美的篇章,馳騁疆場就是最精彩的詩行。
6、有了良好的精神狀態,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有了條件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精神狀態不好,即使條件再好也無濟于事。
7、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是融匯了理想與現實、核心價值與基本價值的有機整體。
8、軍人,用熱血書寫青春,用生命踐行忠誠。
9、價值觀決定人的自我認識,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向的性質。
10、青春的詞典上沒有“不能”,軍人的頭腦中沒有退縮。
11、一個人的上進心與之成就決定人生價值。
12、既要敬業,也要精業;既要產品,也要精品;既要奉獻,也要貢獻。
13、志氣,是遠大志向和宏大氣魄的結合,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原動力,是助人成功的強大牽引力。
14、寧可自己鮮血流,不讓祖國寸土丟。
15、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價值觀,短短人生,只有知足,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快樂!
16、戰斗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過一個磨礪、強化的逐步積累過程。
17、笑對艱難困苦,方顯軍人本色
18、老老實實做人,忠誠使命;踏踏實實做事,獻身使命;扎扎實實備戰,不辱使命。
19、狹路相逢勇者勝。成績面前醉倒的,決不是合格的戰士;挫折之后奮起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20、軍人,隨汗流掉的是嬌氣,淚水沖刷的是稚氣,青春磨礪的是志氣,訓練摔打的是勇氣,口令喊響的是豪氣,和體質一起強壯的是銳氣。
21、沒有平時刻苦的訓練,就沒有戰時的輝煌。
22、任何事都要自己親歷才能體會人生的喜怒,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2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更強大的內核動力、更堅固的思想基礎,凝聚起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正能量。
24、山不嫌土多,魚不嫌浪大,戰士不嫌本領高。
25、愛國是軍人畢生的忠誠,奉獻是軍人一世的天職,精武是軍人不渝的追求
26、一個強者,必須是困難越大,拼搏的勁頭越大,并且他總是能夠戰勝困難,總是勝利者。
27、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態度、思想觀念和人生價值觀!
28、時間可以讓人忘記原以為不會忘記的事物,可以疏遠自己曾經最親近的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價值觀。
29、戰爭是血與火的較量,使命是責任與鋼槍的組合。
30、人們的人生價值觀,往往是來自他自己的生活歷練,所擁有的思維方式,生活模式,處事態度而拓展延長。
31、當我們追求的目標或自我的認定改變時,人生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
32、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將對人們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產生導向作用。
33、每一個社會都有其賴以支撐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
34、山泉多的地方,河流總是奔騰不息;戰斗精神強的部隊,官兵總是勇往直前。
35、軍人渴望和平,但絕不畏懼戰爭。
36、戰斗精神表現在戰時,培育在平時,關鍵在養成。
37、管理是一種客觀職能,它取決于任務,也取決于文化條件,從屬于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
38、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價值關鍵是看其有無廉恥之心,其次是看其成就的大小。
39、愛是精神的化身,它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洗滌,讓我們更有人生價值觀,更有社會責任感……
40、愛國是軍人畢生的忠誠,奉獻是軍人一世的追求。
41、忠于使命,獻身使命,不辱使命。
42、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到完美就是不普通。
43、軍人能經得起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大于一切的概念——祖國。
44、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45、只有經歷過長途跋涉的行者,才會明白努力的價值。
46、一個人,敢聽真話,需要勇氣;一個人敢說真話,需要魄力。
47、在祖國需要你流汗時,你不惜力;在祖國需要你流血時,你不惜命,這才是一名真正的軍人。
幸福問題是一個人人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本文從個體體悟、客觀生成、追求與創造等幾個方面闡明幸福的含義和本質,進一步深化人們對這一重大人生課題的理解。
一、幸福在于行為主體的個性感受
幸福是人作為行為主體對其當下生存狀態及其人生價值自我實現的滿足感,是人的個性化感受。每一個人都因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存在而精彩,幸福也正因個體存在的獨特性而表現出其豐富性和多樣性。
人對幸福的認識具有個體差異性。在哲學 發展 史上,大多哲學家對幸福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蘇格拉底、柏拉圖最早提出,知識就是德性,德性就是幸福。伊壁鳩魯則認為,快樂是人生的起點和最終的目的,幸福就是擁有快樂的生活。奧古斯丁認為,幸福就是你得到了你所欲求的一切東西。我國古代先賢孔子認為,幸福是高于任何物質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貴貧賤之上的一種心理體驗。老子指出,人們只有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的原則,順其自然,才能過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幸福生活。
每個人由于先天條件的差異,成長環境和文化氛圍不同,對幸福的理解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有的人認為,幸福就是每天快快樂樂地生活;有的人認為,幸福就是要有很多錢,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有的人認為,幸福就是要擁有較高的榮譽和社會地位;也有的人認為,幸福就是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敬佩的人。
幸福與人的主觀需要有關。康德認為:“各人究竟認為什么才是自己的幸福,那都是由各人自己所獨有的快樂之感和痛苦之感來定。而且,甚至在同一主體方面,由于他的需要也隨著感情的變化而參差不齊,因而他的幸福概念也隨他的需要而定。”當一個人饑腸轆轆的時候,一頓美餐之后,他會感覺很幸福;疲憊不堪的時候,讓他美美地睡上一覺就是幸福;患病的時候,他會把健康看作是最大的幸福;一旦成了囚犯,自由對他來說無疑是最強烈渴望的幸福。
人在不同年齡對幸福的理解也不同。孩童時期天真爛熳,擁有最自然、最原始、最為真實的幸福。隨著年齡的增長,受他人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幸福就像羅素描述的那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幸福就是“衣食住行、健康、愛情、成功的工作和來自同伴們的尊敬。對某些人來說,為人父母也是很必需的”。而大多年邁的人則認為,身體健康,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就是幸福。
二、幸福在于人的現實生活之中
人們對幸福的主觀體認是多視角的,多元化的,但“幸福不僅僅是一種主觀體驗,幸福首先應當是一種存在(或客觀狀態)”。幸福是一種客觀生成,它內在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之中。
幸福是現實生活的意識反映。幸福是人對自我價值實現的主觀體驗,是一種意識活動,而人的意識活動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質的‘糾纏’……”“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因此,幸福不是黑格爾實體即主體的思有同一,不像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也不是費爾巴哈完全脫離人的實踐活動的感性客體,而是生成于生活實踐基礎之上的思維和存在的辯證統一。不存在純粹的幸福概念,不存在脫離人們實際生活的幸福。
幸福具有客觀的內容。幸福是人對人生價值實現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其內容就是人生價值的實現。人生價值,從幸福的角度出發,可概括為元價值、工具性價值、社會性價值和精神性價值四個層次。人的元價值,就是人的生命價值。工具性價值指物對人的價值。人生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物的條件,但物對實現人生價值起的是手段和工具的作用,因此屬工具性價值。社會性價值是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去理解人生價值和幸福。人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中,必須將個人和他人融為一體,和社會融為一體,得到社會的評價。精神性價值是反映幸福本質的價值。從幸福是一種精神活動的表現來說,人生的精神性價值和幸福是等價的。故而,幸福不在彼岸的天國,不在生命消失后的極樂世界,就在人的現實生活里。
幸福需要現實條件。幸福內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其實現是需要一定的現實條件的。一是人的生命存在。“任何人類 歷史 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的肉體性存在是價值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生命的存在,一切都無從談起。二是物質條件。人活在世上的第一個欲求就是對物質的需要。物質財富能夠給人們提供生活、娛樂、安全、 教育 、健康等方面的自由;能夠給人帶來生活的滿足感和事業的成就感;能夠使人有更多的選擇和追求幸福的機會等。物質享受可以滿足人很多方面的需求,可以增加人的幸福感,物質追求本身也是幸福的一個重要內容,并且社會上很多人把金錢財富的多少作為衡量幸福及成功的主要標準。
三、幸福在于不懈地追求與創造
幸福在于人對現實生活的主觀體悟,寓于人的現實生活實踐之中,關鍵還在于如何去追求幸福、創造幸福。要有明確的目標。一個人首先要選擇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選擇的內容,變成這樣的人。
人生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前方有了目標,它就會朝著目標不斷前行。確定人生理想,要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理想,經過努力實現后,人生價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實現,成就感和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然后,再定一個更高的目標,不斷地選擇,不斷地超越,逐步達到人生的全面展開和人生價值的全面實現。
要用心體驗。生活是一種事實性存在,一個人對生活是否感到幸福,關鍵在于對生活的體驗。要有自信,用飽滿的熱情和勇氣投入生活,認真品味五彩繽紛的生活給人們帶來的驚喜和幸福。要有堅強的意志力,把自己的理想變為現實,在成功的喜悅中收獲幸福。要享受生活。用好的心態迎接每一個初升的太陽,每天都有新收獲,對生活有新體驗。要不斷超越,做精神的主人,做思想的主宰,不斷地突破自身和現實生活中外在條件的限制,追求凈化心靈、內心寧靜的高雅幸福生活。
綜上所述,幸福是人人所向往的境界,是每個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作為每一個具有理性的人,對幸福應有一個全面正確的理解,根據自己的性向和志趣,理智地選擇生活,規劃人生。積極過好每一天,緊緊抓住幸福,不懈地創造和追求幸福,悉心體驗幸福。
參考 文獻 :
[1]老子.《道德經》第80章.
[2]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商務印書館,1960.
[3]伯特蘭·羅素.幸福之路.文化 藝術 出版社,2005.
[4]高兆明.存在與自由:倫 理學 引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是整個教材的落腳點和升華,要通過我們的教學,回歸教書的育人目標。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將我們學生的認知由社會歷史領域帶入人生價值領域,實現由歷史到回歸現實的轉變。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說出“社會價值”“自我價值”的概念;理解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辯證關系;認識到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2)能力目標:能夠運用“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原理”正確看待奉獻與索取、得與失的關系。
(3)情感目標:學會感恩、懂得在誠實勞動中奉獻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3.重難點
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社會的貢獻。
難點: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辯證關系。
二、說學情
一方面,我們的教學對象所面臨的是一個物欲橫流、崇尚金錢和權力的時代;另一方面,又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時期,因此,幫助學生走出困惑、告別誤區,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實現育人目標顯得十分重要。
三、說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根據高中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本節課具體的內容,我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和情感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完成本課的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一)情景導入,對比分析
PPT展示兩張圖片:黃曉明一場奢華的婚禮和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的圖片。并請學生思考:這段時間中國輿論圈最熱鬧的事莫過于兩個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和演員黃曉明的婚禮,一位在世界醫學界成為舉世矚目的科學家,在100多個國家拯救了無數人生命的杰出女性。一位是縱橫中國娛樂圈高顏值的當紅演員,賺得盆滿缽滿的演員。試問,大家為什么會關注他們?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什么?教師引導得出結論:他們都是社會的精英,都為社會作出了貢獻,都實現了人生價值。兩個縱橫交叉的風云人物在一遍遍沖刷著我們眼球的同時,也引起一片爭議。有人說,100個黃曉明也比不上一個屠呦呦,也有人說黃曉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敵一場秀。那么到底如何衡量人的價值?如何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點明本節課的主題。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分析屠呦呦和黃曉明的共同點,導出人生價值的概念。通過對比分析屠呦呦和黃曉明的不同點,引發學生關于如何衡量人身價值大小的思考,從而引入本節課的主題。
(二)走進生活,案例分析
材料一:播放視頻《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視頻。
PPT展示諾貝爾獎委員會寫給屠呦呦的頒獎詞
“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三人的科研發現的全球影響及其對人類福祉的改善是無可估量的。”
請學生閱讀頒獎詞并思考:
探究1.屠呦呦為什么能獲得如此殊榮?
2.屠呦呦的科研成果為社會、為她自己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3.屠呦呦的事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學生思考,教師總結:屠呦呦歷經艱辛提取出青蒿素,使全球數億人因這種“東方神藥”而受益。她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實現了社會價值。并通過PPT展示:社會價值,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貢獻)。另一方面屠呦呦的卓越貢獻沒有白費,給她帶來了榮譽、地位、收入。從此她的名字將代表中國永遠載入歷史史冊,刻入科學發展的豐碑,為屠呦呦的人生添上了一抹濃重的夕陽紅。她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價值。并通過PPT展示:自我價值,那社會對個人需求的滿足(索取)。人生價值是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方面。
PPT展示板書:
1.人生價值
(1)社會價值: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貢獻)
(2)自我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索取)
教師講解: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辯證統一,二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應為社會創造財富,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社會則根據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對個人需要給予相應的滿足,從而實現人的自我價值。
其次,社會價值是人的根本價值,是自我價值實現的基礎。一個人,只有對社會作出了貢獻,才有資格和權利得到社會或他人的回報。一個人,只要對社會作出了貢獻,必然會得到應有的回報。(索取)
PPT展示板書:
2.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1)社會價值是人的根本價值,是自我價值實現的基礎
(2)人生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方面
設計意圖:“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有機統一”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深度挖掘屠呦呦的材料,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從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三)走出誤區,告別迷惑
PPT展示:
材料二:當電視、廣播、APP新聞等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黃曉明的婚禮,鋪天蓋地全是后者消息的時候,屠呦呦的報道卻明顯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誰。
①屠呦呦獲獎和黃曉明婚禮,你更關注誰?為什么?
②你認為誰的貢獻更大?社會進步究竟靠誰在推動?請說明理由。
思考①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很難評價屠呦呦的貢獻大還是黃曉明的貢獻大,因為他們在不同的領域都對社會作出了貢獻。屠呦呦側重于物質貢獻,黃曉明側重于精神貢獻。但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尺度不是看他從社會、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為社會、為他人盡了什么責任,作出了什么貢獻。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相比較,人的社會價值是主要的、根本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社會貢獻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尺度。
思考②
教師總結:社會進步要靠全體中國人的參與與努力。只有每個人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地進步。因此,作為青年人,我們要積極投身各種社會實踐中去,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工作,貢獻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PPT展示板書:
3.人生價值貴在奉獻,社會價值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尺度
設計意圖:對于身處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學生而言,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很難理解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因此,設計這一環節,企圖通過價值觀的沖突、辨析,幫助學生走出誤區,告別迷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教學活動推向。
人生價值貴在奉獻,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呢?
PPT展示:
材料三:屠呦呦青蒿素的提取是一個世界公認的難題,從蒿族植物的品種選擇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廢,從浸泡液體的嘗試篩選到提取方法的反復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輕的同事們熬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體會過無數次碰壁挫折。直到第191次實驗,才真正發現了青蒿有效成分,甚至自身試毒弄壞肝臟。
請同學們思考:
探究1:屠呦呦擁有今天的成就容易嗎?
探究2:屠呦呦如何一步步走上科學的神圣殿堂的?
教師引導歸納總結:
1.屠呦呦取得這一榮譽來之不易,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教師不復述材料中的語言,并通過PPT展示:成功―勞動。
2.青蒿素的提取,解決了一個公認的世界難題,為當今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并通過PPT展示:成功―勞動―奉獻
這給我們啟示,人只有在勞動和奉獻中,才能創造價值,體現自身價值,增強幸福感。
(四)飲水思源,熱愛人生
師總結并同時播放《感恩的心》:屠呦呦從“三無科學家”成為世界科學家的榜樣,從幕后走向臺前,是與她這么多年艱辛的付出是分不開的。不為名,不為利,默默地奉獻著。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有許多像屠呦呦這樣默默奉獻的人!是他們在推動社會的進步!
人跟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為自己活著,有的人為別人活著,但是,我們不應忘記“飲水思源”的古訓,我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應該感謝像屠呦呦那樣默默奉獻的人們!
在我們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感謝很多很多人――
感謝我的父母家人,因為他們……
感謝我的老師,因為他們……
感謝我的同學朋友,因為他們……
感謝愛因斯坦、愛迪生,因為他們……
感謝孔子、蘇格拉底、曹雪芹、托爾斯泰,因為他們……
設計意圖:通過歌曲,激感共鳴,實現情感升華,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小結形成系統
五、說教學反思
創業是什么?創業是不畏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克服達到目標所必須面對的種種困難,全力開創前人所沒有的事業。創業是建設時期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途徑。創業的核心是一個“創”字,它要求創業者要擁有非凡的勇氣和毅力,敢于與一切作斗爭;同時創業也要求創業者要獨具慧眼,敢于創新,敢為天下之先。需要我們深思的是,創業已不僅僅是我們茶余飯后所津津樂道的某某億萬富翁白手起家打天下或是某某青年創辦高科技企業笑傲納斯達克的故事;在更廣闊的層面上創業還包含著廣大普通勞動者的崗位創業。在教師、醫生、警察、電工、農民等平凡的崗位上,平凡的你、我、他一樣能創業,一樣能創出一片精彩的天空。
青春需要實現人生價值,而創業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途徑;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青春需要創業。創業難,難創業;作為我們青年應該如何去創業呢?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人生價值觀是一個人評價人生目的和人的社會行為所持有的基本價值標準和尺度,是對于人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才有意義的一種根本看法。一個正確、高尚的人生價值觀對于人生的征途具有指導意義,是戰勝一切困難羈絆的精神動力;相反,錯誤、扭曲的人生價值觀則是人走向墮落,走向滅亡的誘因。作為21世紀的青年要以馬列主義、思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樹立正確的符合時展潮流的人生價值觀。而作為電力行業,就應該牢牢記住“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
其次,要培養勤奮的學習態度。歷史的車輪已經把人類帶入了新千年,而隨之撲面而來的就是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中國加入wto,競爭將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挑戰和機遇并存,作為21世紀的青年應該如何迎接挑戰,把握機遇呢?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決不是一句空話,一個口號或是一種裝飾,學習應該是明確前進的方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已從傳統意義上生產規模的競爭而轉向企業學習速度的競爭,即從“大魚吃小魚”轉向“快魚吃慢魚”。××市供電局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并正朝著建設“學習型企業”的方向奮進。
“思修與法基”教材自2006年8月出版后,教材編寫組先后出版了2007、2008、2009、2010、2012年版修訂教材,每次教材修訂,都是為了使教材能夠及時反映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但總的來說,教材的基本框架沒有變化,都遵循了先修養后道德再法律的邏輯順序。在“修養”部分,傳承了從理想信念到愛國主義再到人生價值的順序;在道德部分,則是從道德基本理論到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領域的道德和法律規范;法律部分,則是從法律的基本理論到具體的法律制度的邏輯結構。在教材基本框架不變的前提下,教材的每次修訂雖然反映了黨和國家的最新理論成果,但對教師教學影響較小。但此次2013版教材的修訂,則在很大程度上調整了以往版本教材的體例,對教師教學影響較大。因此有必要加強對2013版教材的研究,以適應教學的需要。另外,從2013版教材的修訂來看,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意見和建議。例如,把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領域的道德和法律規范合并作為教材的最后一個教學章節。這也說明在堅持“思修與法基”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踐,對教材章節做適當調整,以更好適應教學需要。2013版教材的修訂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線教師教學研究的成果。
一、2013版“思修與法基”教材的修訂
2013版教材改動較大,在體現了十最新精神的基礎上,從原來的八個教學章節縮減為七個教學章節,教材的邏輯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緒論部分的節結構發生了變動,相關內容進行了合并,增加了第二節“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對課程的核心概念進行明確界定。教材第一、二、三、四章教學順序沒有發生變動。其中,第一章理想信念部分,增加了黨的十報告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體現在第一章第二節“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中。把原緒論第二節第一目“認識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移至第一章第二節第一目。第二章,把章節標題改為“繼承愛國傳統 弘揚中國精神”,將原第七章第三節“增強國家安全意識”移至本章第三節作為第五目。第三章人生價值部分作了細微調整,將第一節第一目由原來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調整為“人生觀的科學內涵”,將原第二節第一目“價值觀與人生價值”的相關內容調整為第一節第四目“正確認識人生價值”。第四章教學內容變動不大,主要是對章節標題做了調整。教材后半部分改動較大,把原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 維護公共秩序”、第六章“培育職業精神 樹立家庭美德”合并為“遵守行為規范 錘煉高尚品格”作為教材的最后一個教學章。新設第五章“領會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體系”,下設四節。第一節的節題為“法律的概念及其歷史發展”。第二節的節題為“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包括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第三節的節題為“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刪除“我國的國家機構”。第四節的節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的內容,設三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新設第六章“樹立法治理念 維護法律權威”。
二、對2013版“思修與法基”教材修訂的一點思考
根據教學實踐,我認為本次教材修訂最大的亮點在于把原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 維護公共秩序”、第六章“培育職業精神 樹立家庭美德”合并為“遵守行為規范 錘煉高尚品格”作為教材的最后一個教學章。在原教材中,第四章在講授道德的基本理論后,在第五章和第六章中分別講授了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領域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規范。在第七章和第八章又開始講授法律的基本理論。這種教材體例使道德觀的教育邏輯思路和法制觀的教育邏輯思路不一致,道德觀的教育邏輯思路是從抽象到具體,法制觀的教育邏輯思路則是從具體到抽象。并且,在沒有講法律的相關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就直接進入具體法律規范的教學,使學生在理解法律規范上形成一定的困難。而且,在已經講授了具體法律規范后,再去講法律的概念和本質,在邏輯上也有顛倒的嫌疑。2013版教材修訂合,不僅保證了邏輯的一致性,也保證了知識的完整性,并且能夠體現“思修與法基”教學的教學目的,即用道德和法律兩種手段來調節和規范我們的日常行為,把教學目的最終落腳到學生行為的改變上。
但根據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新教材在教材體例和教學內容上還可以做一些適當調整,以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和教學需要。下面就談一下我對2013版教材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從宏觀上來看,2013版教材在教材體例上做了較大改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思想修養”部分,教材安排了三個教學章,“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價值”,從邏輯上看,理想信念和人生價值聯系較緊密,愛國主義相對來說是個比較獨立的教學內容。而且來格來講,愛國主義不屬于個人思想修養部分。教材39頁“愛國主義”概念明確指出,愛國主義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可見,愛國主義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規范。我建議可以把第二章“愛國主義”調整到第七章“遵守行為規范 錘煉高尚品格”之前。在教材內容上,除了講授愛國主義的基本道德要求外,可以增加一個教學內容,即我國關于愛國主義的一些法律規范,如憲法和刑法中關于愛國的一些法律規定,還可以講授一些有關愛國的專門法律規范,如“國家法”。講授了愛國主義的道德要求后,接著講授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為什么說“愛國主義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愛國主義基本要求中的“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公共道德中“保護環境”具有一致性,“愛骨肉同胞”和公共道德中的“助人為樂”、職業道德中的“服務群眾”、家庭道德中的“尊老愛糼、鄰里團結”具有一致性。
第一章“理想信念”和第三章“人生價值”在理論邏輯上有所沖突。從邏輯上看,一個人理想的確立、信念的形成,本就是由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的,而且,一個人的理想和對人生目的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有所重合。因此,我認為從理論邏輯上看,應該把第一章和第三章教學內容置換。
第五章和第六章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邏輯問題比較突出。如第五章第二節“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和第六章第一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概念有待界定,二者的關系有待理清。教材第123頁“我國制定和實施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社會主義法律精神貫穿于法律制定和運行的始終。”但是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始終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教材第152頁“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觀念,是指導人們進行法治實踐的思想基礎、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從法治理念的概念上看,似乎和“社會主義法律精神”有所重合。第五章第三節“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和第四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邏輯上也存在問題。第四節第三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包括七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中“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是第一個獨立法律部門。因此,從邏輯上看,不應把“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 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教學內容之前。原教材是把憲法和其他法律部門都放在“了解法律制度 自覺遵守法律”教學章之下,邏輯上很清晰。我建議新教材可以借鑒這種做法,把第三節“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放在第四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作為第四個教學目,或者把第三節和第四節順序置換。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6—030—02
生命教育于20世紀90年代末傳入我國已有10多年,無論在實踐和理論方面都有所發展。但總體來看,我國的生命教育只能說處在起步階段,實踐上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理論上也不夠深入。對于生命教育的內涵也是眾說紛紜,沒有達成共識。本文就生命教育的內涵進行一些探索,希望對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有所裨益。
一、生命教育內涵的基本觀點
生命教育是什么,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學者的觀點。
1.廣義的生命教育。王北生認為:生命教育是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其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掌握創造智慧的活動。羅楚春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體,為其創設生動活潑、充實豐富的環境和條件,以促進生命主體全面、和諧、主動、健康發展的教育。王云峰等(2006)認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
實際上,以上學者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只是這種觀點針對當前教育工具主義、無人教育的情況而更加強調、關注人的生命而已。
2.狹義的生命教育。馮建軍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主要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
許世平認為:“生命教育指的是對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存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和生命價值升華,最終使其生命質量充分展現的活動過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現生命價值。”
以上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是培養個體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的教育活動。
那么究竟哪種對生命教育的理解更科學、更合理、更有實際意義呢?這就需要我們循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命教育的實踐軌跡探尋其內涵,以便找到生命教育的本來面目。
二、生命教育的實踐軌跡
1.美國的“生命教育”。20世紀60年代,美國教育的工具主義、實用主義傾向日益嚴重,“忘記”了教育為人發展服務的功能。隨之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尤其是美國的青少年吸毒、自殺、他殺、暴力襲擊、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國際知名作家、演說家杰·唐納·華特士提出,學校教育不應該只是訓練學生謀取職業或獲取知識,還應該引導他們充分體驗人生的意義,幫助他們作好準備,迎接人生的挑戰。他認為,這一教育目標只能通過education for life(生命教育)來實現。為了實踐其教育理想,1968年華特士在美國建立了阿南達學校(AnandaSchools)。阿南達學校的目標就是教導學生生活的藝術。
可見,美國的生命教育,是關于學生如何生活、如何快樂地生活、如何有意義地生活、如何迎接挑戰、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動。
2.澳大利亞的“生命教育”。1974年,澳大利亞的ReyTedNoffs牧師針對青少年吸毒問題,提出了life eduction(生命教育)。他于1979年在新南威爾士州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tion Centre,簡稱LEC),其宗旨為“預防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同時,它還注重發展學生的社交技巧和有效決策、溝通、談判的能力。
可見,澳大利亞的生命教育,是一種以預防濫用藥物、暴力與艾滋病等問題為出發點,以提高孩子們的生命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活動。
3.我國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1997年,由于臺灣學校一再發生暴力與自殺事件,臺灣前教育廳廳長陳英豪認為必須在校園實行生命教育,這是臺灣“生命教育”一詞的正式提出。臺灣教育當局認為,生命教育的議題應該包括人際關系、倫理、生死學、宗教、殯葬禮儀五大項,隨后還將已經實施多年的情緒教育和性別平等教育納入其中。
可見,臺灣生命教育已經由預防自殺、降低自殺率,擴展到對生命價值、人生意義、人際關系以及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的探討。
4.我國大陸的生命教育。20世紀我國的學校教育是一種“工具主義教育”,是“無人的教育”。應試教育使學生的自主精神與創造精神日益喪失,全面發展受到極大制約,生命、健康受到損害,自殺、暴力、犯罪現象增多,價值觀念模糊。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港臺而來的生命教育正契合了大陸的這些教育問題,迅速形成一股研究熱潮,生命教育開始付諸實踐。2004年開始遼寧、上海、湖南、湖北、黑龍江、山東、云南等各省份開始出臺各種生命教育的指導綱要性文件。其中以云南省于2008年啟動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為核心的“三生教育”推展力度最大。2010年7月29日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將“生命教育”列入其中,標志著一個嶄新的中國生命教育時代已經到來。
可見,大陸的生命教育是教育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的教育。云南省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為核心的“三生教育”界定比較準確,也比較好理解。
從以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命教育的實踐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針對當前教育工具主義嚴重從而導致的青少年自殺、吸毒、暴力、價值觀念模糊、生命意識薄弱、性越軌行為增多等現象提出的,它更側重于教育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它不突出科學教育方面,更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不突出智育方面,更偏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素質的培養;不突出人的認知方面,更偏重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發展。這與前述的狹義的生命教育內涵是一致的。而廣義的生命教育實際就是教育的概念,也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內涵,也無特定內涵和特定意義。
因此,筆者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培養個體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惜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的教育活動。
三、生命教育與其他教育的內涵辨析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我們有必要將生命教育與一些相近概念進行比較來加深理解。
1.生命教育與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德育”概念的使用大體分狹義、廣義兩種情況。狹義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簡稱。然而,德育概念更多是在廣義上使用,“學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紀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在理論、制度或是實踐層面上,廣義的“德育”已成為主流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合稱。但是廣義的理解更加通行。如張耀燦、陳萬柏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從定義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但在隨后的解釋中則把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也涵蓋于內了。所以廣義的德育和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等同,兩個概念越來越多地在廣義上使用,越來越趨向于相互指代。
可以看出,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在內容上與生命教育有重合和交叉,但二者都有自己的內容和特點,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更強調階級性、政治性、意識形態性,價值取向上更關注統治階級的統治和社會的穩定;而生命教育更注重個體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價值取向上更關注個體生命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強調社會和精神層面,而生命教育的內容除了社會與精神層面的,還有生理和心理層面的。
2.生命教育與素質教育、全人教育的關系。素質教育是于20世紀90年代針對我國教育別強調應試教育從而導致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差、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質差、身體素質差等等情況而提出的。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實際上,素質教育就是全人教育。而生命教育是針對教育工具主義嚴重從而導致的青少年自殺、暴力現象嚴重、價值觀念模糊、生命意識薄弱、性越軌行為增多等現象提出的,它更側重于教育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生命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的關系。現代的“人文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科學主義”、“金錢拜物教”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它相對于“科學主義”,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人本主義;相對于“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強調的是價值理性和目的理性,它以培養“充滿活力、和諧發展”的人為教育的最為基本的目的。因此,生命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生命教育繼承了人文主義教育的衣缽,如肯定人的價值,保障人的權利,捍衛人的尊嚴;注重現實的人生意義和對世俗幸福的追求;要求自由、平等與個性解放;以發展健全人格為任務等等。但是,生命教育卻超越了人文主義教育。傳統人文主義認為,是科學和技術導致西方社會精神和文化的墮落,這種觀念導致人文主義教育走向科學的對立面。而生命教育不排斥科學和科學教育,生物學、心理學等生命科學以及科學精神都是生命教育的寶貴資源。從這一意義上來看,生命教育可以說是一種科學——人文主義教育。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以科學為動力的繁盛時代。人類正享受著祖先所不能享受到的高品位生活。面對未來的生活,人們總是充滿希望和幻想。似乎未來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然而你可深刻的思慮過,在當今社會,人們似乎過分地重視了浮于生活表面的美麗,卻都忽略了生活內在的品格和真諦。而這一切正慢慢侵蝕著人內在的靈魂和信仰,信仰的缺失使人們變得頹廢、麻木、功利、扭曲、冷漠、自私、空虛、暴力、物質……,中學生當然也不能完全幸免。所以,培養學生對人生目的的一種執著、頑強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和信仰,是我們中學德育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