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6:17: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財稅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XX供電公司財稅管理以公司重大經濟決策和涉稅業務為方向,不斷創新管理模式,通過規范納稅申報、發票管理、進項抵扣等各項財稅業務流程和管理標準,嚴控各環節風險點,明確責任分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通過量化財稅管理指標,開展專項檢查,強化責任考核,及時防范和化解納稅風險。針對檢查出的問題及時匯總整理形成案例庫,為下一步規范管理和完善制度體系提供參考,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稅法觀念,進一步規范前端涉稅業務,提高財務管理水平,有效維護公司利益。
一、緊跟財稅政策,爭取優惠政策
公司財務資產部密切跟蹤國家財稅政策的動向,全面收集和梳理現行各項相關財稅政策文件,并對相關的財稅政策認真分析與研究,不斷加深對稅法知識的熟知程度,提高財稅政策的運用水平,準確把握具體內容、資格條件、辦理程序等,同時結合業務部門提供的相關信息,針對規定不明確的政策,主動加強與主管稅務部門的溝通,爭取將優惠政策全部落實到位,避免納稅風險。
二、規范標準和流程,量化考核指標
財務資產部統一規范發票管理、納稅申報、進項抵扣、稅金提取等十項財稅業務流程,并建立財稅管理標準。通過標準流程明析各業務部門及相關專責的業務分工,對業務流程的時間點和實施效果提出明確要求,并對風險點實行有效控制。公司制定了增值稅、所得稅申報納稅管理標準、增值稅發票管理標準等十個管理標準和流程。財務資產部通過與各業務部門的溝通,確立財稅管理標準和各項財稅業務流程,并將設定的考核指標報人力資源部審批,納入到公司業績考核辦法。
三、開展檢查防風險 細化財稅基礎工作
營銷部作為供電公司的前端業務部門,直接負責電力銷售服務和發票的開具,每月的開票量就達15萬份。為確保銷售財稅零風險,財務資產部定期到營銷部開展增值稅專用發票、普通發票、增值稅抄報稅等專項檢查。依照財稅管理標準,明確電費發票領用、開具、保管、作廢、蓋章等管理流程,對發票及發票專用章的使用、保管進行檢查,確保發票及印鑒的正確使用和保管。依托營銷186系統和稅控系統信息平臺,每月將發票的開具信息和營銷系統收費信息進行核對,確保開票信息真實準確,有效控制納稅風險。同時財務資產部加強對其他各業務部門涉稅業務的管理,及時排除財稅風險,進一步規范前端涉稅管理工作,每次檢查結束后都會形成檢查記錄。
四、加強稅務宣傳,深入政策輔導
財務資產部通過開展稅務知識大講堂、培訓講座、網頁宣傳、財稅服務進基層等多種方式,給職工宣傳和講解相關的稅收政策。通過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和專題培訓,進一步提高前端業務人員的財稅知識水平,使前端涉稅業務開展得更加規范。各業務部門在即將發生涉稅業務時,及時與財務資產部溝通,告知有關事項,財務資產部給予財稅政策的輔導與支持。
財務資產部為提高縣供電公司整體財稅管理水平,組織縣公司在進行自查的基礎上梳理近三年的稅收檢查問題,開展稅務專項研討會,化解稅務風險,避免出現重大涉稅事項。同時聘請財稅方面的專家,針對電力企業涉及的稅收問題進行授課。
五、健全財稅制度,完善財稅案例庫
財務資產部通過不斷完善公司財稅制度,建立起科學合理、配套完善的財稅管理制度體系,從組織機構、職權分配、業務流程、信息溝通和檢查監督等多方面指導、規范財稅管理各項工作,促進財稅管理工作持續改進。同時為方便相關業務部門及時查閱和學習,財務資產部在部門網頁上建立了財稅制度庫,及時更新。針對各業務部門被檢查出的問題,及時分析成因,嚴格落實整改措施,并通過全面梳理各部門上報的有關納稅業務方面的問題、建議、經驗等,結合專項檢查形成的專題報告,逐步建立和完善財稅管理案例庫。
六、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進一步總結工作經驗,充分研究利用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繼續加強進項稅抵扣等工作,為企業降低稅負,減少支出,提高經濟效益深入探索。二是結合稅務部門的納稅評估全面梳理涉稅核算各個環節的風險點,并重點關注涉稅業務運行和核算控制,建立企業稅務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和應對機制。并針對財稅工作的薄弱點和風險點,通過制定和補充公司財稅制度,逐步完善公司財稅制度體系。三是結合財務管控系統中開發的稅收管理模塊,構建稅務管理分析指標體系和分析制度,在準確掌握與自身經營相關的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利用一些恰當的納稅籌劃方法對現行稅收政策進行分析,增強稅務分析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程濤.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研究[J].財會月刊,2O03:8―9
EPC項目合同管理是施工企業財稅管理的重要方面。所謂EPC(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是指施工項目在施工項目過程中簽訂的“設計、采購、施工”建設項目的工程承包合同。采用EPC合同財稅管理模式,可降低施工失誤及材料價格上漲等與設計、采購和施工相關的風險。以輪南-吐魯番支干線增輸工程PC項目為例探討施工企業的EPC項目合同財稅管理。
一、輪南-吐魯番支干線增輸工程項目介紹
輪南-吐魯番支干線增輸工程PC總承包項目(不包含設計E部分 ),由中國石油管道聯合有限公司西部分公司發包,由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總承包。工程施工地點途徑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輪臺縣、庫爾勒市、庫米什鎮、吐魯番市。根據施工設計,項目施工的工期需要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根據項目發包商和承包商簽訂的合同,EPC合同內容涉及:包括甲供物資采購除外的工藝管道及設備安裝、防腐、供配電、儀表、通信、給排水及消防、暖通與供熱、建筑結構、場坪與道路、動火連頭、拆除及三通一平等初設圖范圍內的所有采購內容、施工及為完成本項目發生的一切措施費用、設備單體調試、投產保駕,移交及工程竣工驗收、工程保修;臨時用地及三角地補償、外電部分永久用地補償及林業手續辦理及補償、復墾保證金繳納、育林基金繳納、信息化費用、完成消防驗收及防雷防靜電檢測驗收工作、配合消防建審及防雷防靜電裝置設計審核工作、配合專項評價驗收工作、配合聯合試運轉。
二、輪南-吐魯番支干線增輸工程PC項目管理模式
輪南-吐魯番支干線增輸工程項目的施工是由發包商和承包商之家簽訂的,同時合同由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和所屬管道二公司組建PC管理項目部,履行合同權利和義務,全權組織項目實施。
PC項目部與管道局所屬中油物裝公司簽訂物資采辦委托合同,由物裝公司完成項目主材和設備采購業務;同時PC項目部與管道二公司簽訂安裝工程合同,由二公司負責項目具體的施工作業。
三、輪南-吐魯番支干線增輸工程項目PC合同財稅管理評估
1.項目的財務運行模式分析
由管道局授權管道局新疆分公司向業主開票辦理結算,工程結算資金通過中石油集團公司內部結算交易平臺劃入管道局賬戶。管道局新疆分公司按照兼營模式,設賬套對PC項目分別核算建造合同收入和商品銷售收入。其中:安裝工程部分的收入由甲方代開發票、代扣代繳營業稅費;設備部分按照合同清單,向甲方開具銷售的增值稅發票,按照銷售商品核算收入和增值稅。
中油物裝公司根據委托協議,受托負責PC項目設備清單采辦事宜,增值稅發票的采購付款方名稱為管道局新疆分公司,作為向業主銷售設備的進項抵扣。該部分設備采購成本還包括采辦服務費、運輸費、駐場監造費以及中轉站等費用。
管道二公司根據與管道局新疆分公司(PC項目部)簽訂的專業工程合同,組織工程項目施工,向PC項目部開具分包性質的建筑安裝發票,在二公司賬套核算安裝工程收入、施工成本。
PC項目形成的收入、成本和利潤,分別在管道局新疆分公司和二公司兩個單位賬套核算,期末通過管道局合并報表抵消的方式,考核確認PC項目經營成果。
2.項目財稅管理的風險評估
根據合同協定:PC合同總價款60,102萬元,其中:設備材料采購款 33,060萬元,暫估初設外變更費用 2,000萬元。合同價款為含稅價,其中設備材料采購款為增值稅 ,其他價款為營業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六條,“納稅人提供建筑業勞務(不含裝飾勞務)的,其營業額應當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設備及其他物資和動力價款在內,但不包括建設方提供的設備的價款。”
PC合同內總承包人實施工程作業,同時向業主銷售設備并負責安裝,是否符合建設方提供的設備并免除在計稅營業額之外,法規沒有明確,實踐中存在重大稅務風險。
為此,商請業主單位在中標合同價格的基礎上,將EPC總承包合同拆分為安裝施工合同和設備采購2個合同簽訂,這樣可以避免重復納稅,降低雙方稅務風險。風險效益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甲方業主取得合同清單所列設備增值稅專用發票,和采購合同、設備驗收、資金結算的要素一致,辦理增值稅認證和抵扣證據充分;同時,代開建筑安裝發票、代扣代繳建筑安裝工程的營業稅依據充分,避免承擔代扣代繳稅款漏稅的連帶責任。
二是乙方總承包人安裝工程和銷售設備業務界面清晰,便于合同和財務核算手續齊全,不需要重復繳稅,有效規避稅務風險。
經過與業主控制部和財務部分別交流溝通,達成風險共識:合同條款確實存在重大稅務風險,但是直接辦理合同分拆存在重大違規經營風險;經磋商交流,業主財務部門對我們提出的稅務風險表示了解,并認為他們是按照本單位慣例執行,業主代扣代繳營業稅費時,將按照不含乙購設備的安裝工程價款計算,該風險在他們的可控范圍之內。顯然,業主方面承擔了主要稅務風險,我方的稅務風險已大幅度的降低。
四、結束語
輪南-吐魯番支干線增輸工程項目的最大特點是個性化差異顯著,在當前“營改增”政策的推進過度時期,施工企業EPC項目管理模式缺乏稅務法規的政策規范,財稅管理的重點需要提前到項目的初始規劃階段,通過科學規劃、系統籌劃,才能有效規避經營風險,實現節本增效的經營效果。
參考文獻:
為了擴大就業,穩定經濟增長,國家相繼出臺了一些實習生、見習生就業政策,財務人員深刻理解這方面的政策,不僅會給企業降低成本更會為企業增加收益或增加融資渠道。本文中所稱實習生是指尚未畢業的在校生,到企業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習,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就業前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學生。這類人員在企業工作期間為“實習期”。
本文中所稱見習生專指“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到見習單位工作的學生。這類人員在企業工作期間為“見習期”。本文將從九方面對實習生、見習生薪酬的財稅管理加以探討。
一、會計核算對象不同
實習生是對于未畢業的高中等院校學生而言,其中: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職教中心)和技工學校;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職業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和全日制成人高等院校。
見習生是相對于已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而言。
2012年遼寧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的實施,以2012年畢業的遼寧省生源,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為主要對象,2010、2011年兩屆畢業的未就業、未參加過見習的高校畢業生業也可以參加2012年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沈陽規定的見習對象為: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研究生)畢業生就業報到證》(以下簡稱“報到證”)開具到我市,戶口落在我市,檔案轉入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兩年內初次未就業的大專(含高職)及以上學歷畢業生。
二、實習、見習期限不同
實習生的實習期沒有期限的限制;見習期一般為3個月和6個月。
遼寧規定:2012年就業見習的見習期限分為3個月和6個月兩類。其中,技術含量和復雜程度較高的崗位見習期限為6個月,其他崗位的見習期限為3個月(具體詳見《遼寧省千企萬崗就業見習計劃崗位申報審核分類指導目錄》)。
三、實習生、見習生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協議形式不同
實習屬于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實習的大學生與學校有著教育的關系,大學生的檔案等個人履歷文件也放在學校,接受實習生的單位不與實學生建立勞動關系。但是隨著畢業生就業市場化配置進程的加速和高校招生計劃的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的實習形式已經從原來的高校集中統一組織逐步向畢業生個體選擇實習單位的方式轉變。這種實習方式從某種程度上具有打工的特征,實學生與接受實習生的單位之間事實上形成了民法上的勞務關系。
實習期間,企業可與實習生簽訂實習協議,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作為用人單位,應該與實習生簽訂實習協議,或與實習生、實習生所在的學校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實習生的實習時間、工作時間、實習費、實習內容等細節。
見習期間,見習單位需與見習生簽訂見習協議。
四、是否支付報酬不同
實習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為獲得實習崗位或社會經驗而無償提供實習。為了便于管理,企業或學校應該為每個實習生獨立開設銀行賬戶,企業支付給實習生的貨幣性報酬必須以轉賬方式支付,這樣便于稅務的檢查;
見習期間,則由見習單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補助。
另外,根據《關于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形成或建立勞動關系后,試用、熟練、見習期間,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其所在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其不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所以畢業生在見習期是有工資收入的,而對于實習期則沒有工資方面的規定。
遼寧省規定:見習單位要為見習生發放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60%的見習補貼,并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及時調整見習補貼標準。省財政承擔見習補貼的2/3(補貼計算基數以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為上限),其余由見習單位承擔。
五、是否繳納社會保險
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不是勞動關系,所以,企業不用給實習生繳納社會保險。
對見習單位支出的見習補貼費用,實行稅前列支,并不計入社會保險費繳費基數。見習期滿的見習生被單位錄用的,企業應與其簽訂勞動合同并交納社會保險。
《沈陽市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工作實施細則》對各類用人單位吸納登記失業的高校畢業生,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按實際吸納人數給予一次性社會保險補貼,勞動合同到期時由用人單位領取補貼,補貼標準為企業實際繳納數額的50%。
六、是否辦理商業保險
對實習生沒有規定,但建議公司辦理商業保險,以保障實習生的利益,減輕企業負擔。
見習生就業見習期間享受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所需費用由財政承擔。
學生在實習期間發生傷害事故,不屬于工傷,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可以雇傭關系向用人單位主張權利,或由學校基于與單位之間的實習合同的相關約定主張權利。遼寧省人社廳在《關于技工學校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發生傷亡事故處理的函》中提出處理意見中規定:學生到企業實習發生事故,應按學校與企業簽訂的實習合同辦理;未簽訂實習合同的,其費用由企業和學校協商確定。原則上由企業負擔70%,學校負擔30%。傷亡待遇標準可按《遼寧省城鎮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規定》規定的標準執行。
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狠抓財源建設,壯大財政總量;加強稅收征管,做到應收盡收;深化財稅改革,強化財稅管理,努力做到“打緊開支不浪費、整合資金抓產業、加大投入抓項目、集中財力辦大事”。
二、目標任務
2012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4900萬元,比2009年增長20%,其中:國稅部門3200萬元,比2009年增長6.4%;地稅部門7800萬元,比2009年增長26.5%;財政部門3900萬元,比2009年增長22.2%。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0410萬元,比2009年增長15%,其中:國稅部門586萬元,比2009年增長8.9%;地稅部門6300萬元,比2009年增長15.76%;財政部門3524萬元,比2009年增長8.1%。
三、工作措施
(一)積極培植財源,打牢財政增收基礎。
1、加快經濟發展,增強財政增收后勁。認真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充分運用財稅杠桿,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強財政增收后勁。注重經濟運行質量,完善經濟增長考核辦法,不斷提高經濟增長對財政的貢獻率。
2、加快財源培植,打牢財政增收基礎。繼續鞏固和發展支柱財源,下大力培植新興財源,切實提高收入質量和效益,增加稅收。積極支持各類企業發展,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扶持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礦產資源開發和特色農業發展。強化國有資產管理,提高國有資產營運質量和效益。加大項目爭取和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力爭更多的項目和資金落戶我縣,帶動財政增長。
(二)加強稅收征管,確保應收盡收。
1、加強稅源管理。對全縣納稅戶進行全面、細致摸底,按照納稅戶經營規模、年納稅額大小,劃分重點稅源和一般稅源。財稅部門要緊扣今年財稅工作任務,合理分配人力資源,采取不同管理辦法,牢牢抓住重點稅源,全面覆蓋零散稅源。
2、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堅持依法征稅、應收盡收,杜絕收過頭稅、人情稅、關系稅等行為,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益。加強行業稅賦核查,開展納稅評估工作。對投資、營業額與納稅差距明顯的企業進行核查,對定額征收的納稅戶進一步核實,對明顯征繳稅收不足的行業加強征管。
3、強化稅收稽查。加強稅務稽查,嚴厲查處偷、逃、騙、抗稅行為。加大清欠工作力度,依法清理和收繳欠稅,從嚴控制新欠行為的發生。
4、提高納稅服務質量。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積極推進依法治稅,營造和諧征稅環境。在稅費征繳過程中,先稅后費,擴大稅基,促進財政收入穩定增長。
(三)強化財稅管理,依法治稅理財。
1、嚴格稅收減免權限。各級各部門不得超越權限制定、更改、調整、變通執行稅收政策法規。各部門起草的文件,凡涉及減免財稅收入內容,必須先征求財稅部門意見,并報縣委、縣政府審批,以確保依法執行收入預算。
2、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按照財權與事權相統一、相協調的原則,改革預算編制和管理辦法。一是強化預算編制,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實施綜合財政預算,提高部門預算編制的準確性、規范性、合理性和科學性。二是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和非稅收入的管理,適度集中單位部分資金用于發放津補貼和績效工資。三是嚴格執行部門預算,從嚴控制新增支出。四是進一步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規范財政資金撥付程序。
3、優化支出結構,強化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嚴格按照政府職能界定財政支出范圍,著力保障公共支出,重點保障全縣干部職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縣鄉村機構正常運轉以及三農、社保、教育、衛生、科技、文化、扶貧等公共事業支出。優化支出結構,切實提高公共財政保障能力,集中財力抓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著力扶持重點產業發展。
4、加強支出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厲行節約,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財力發揮最大的作用。一是加強行政事業經費管理。從嚴控制“人、車、會、話”支出,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數,清理辭退超編和臨時人員,控制人員經費過快增長。運用財稅政策,促進事業布局調整,嚴格控制低水平重復建設,杜絕鋪張浪費。二是加強專項資金管理,實行項目資金縣領導審批制度,做到專款專用。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對項目資金運行情況開展績效評價考核,確保資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三是全面推行政府采購制度。認真落實政府采購有關規定,不斷擴大采購規模,逐步實現增收節支目標。強化政府采購采管分離,嚴格采購程序,規范采購行為,接受社會監督。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對違反規定擅自采購,要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對采購工作中發生的違法違紀行為,要嚴格依紀依法處理。四是認真推行村帳鄉。繼續完善和規范“村帳鄉”工作,進一步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和監督。
5、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積極推行綜合財政預算。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必須按規定全部上繳同級財政,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嚴禁坐收坐支,徹底清理“小金庫”。積極推進和完善財政綜合預算管理改革,對行政事業性收費等預算外收入,逐步從財政專戶管理過渡到納入國庫集中收付,建立綜合財政預算制度,實行預算內外資金統籌安排使用。
6、繼續實行縣對鄉鎮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理順縣鄉財政分配關系。嚴格執行《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縣財政局關于調整縣對鄉鎮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意見的通知》(印府辦發〔2008〕22號),繼續實行全縣工資統發,推進鄉財縣管工作。加大對困難鄉鎮的扶持力度,縮小鄉鎮之間財力差距,實行鄉鎮最低財力保障,保障基本運轉。加大財源建設資金投入,制定激勵鄉鎮機制,狠抓后續財源建設,擴張縣域經濟總量,促進財政增收。
7、加強政府債務監管,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政府債務實行統一歸口管理,嚴格審批權限和程序。各鄉鎮必須認真清償2009年欠債,并對2009年前發生的欠債擬定還款計劃,盡快清償。今后各鄉鎮、各部門舉債必須報經縣委、縣人民政府批準,不得自行舉債。經批準產生的政府性外債,堅持“誰舉債、誰負責,誰使用、誰歸還”的原則,到期不能歸還的,由縣財政通過預算或銀行強制扣還。同時,各級各部門不得擅自用政府性資產為其他借款提供擔保。
(四)加強領導,強化完成財稅工作任務的措施。
1、加強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財稅工作的領導,積極支持財稅部門依法理財、依法治稅,及時研究解決財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財稅工作順利開展。建立財稅工作目標考核責任制,將財稅工作納入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
一、正確分析上半年全縣經濟財稅運行情況
上半年,全縣各部門、各鄉鎮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的各項部署,攻堅克難、扎實工作,全縣經濟運行平穩,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11.25億元,增長13.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59億元,增長49.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6013萬元,增長14.82%,主要表現為:工業經濟結構單一,骨干企業多為資源消耗型、污染排放大的企業,產品附加值低,企業創新能力差。互為延伸轉化增值的產業鏈不長、產業優勢不突出,加之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市場因素的影響,致使工業經濟增速減緩,效益下滑。上半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9.6億元,同比增長17.1%,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呈現逐月回落的態勢。主要影響因素一是原材料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部分產品銷售價格下降造成工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二是受節能減排、環保等因素影響,企業產能受限,同時在建項目進展緩慢產品未能及時投產達效,以上因素直接影響到工業。增值稅減收,財政稅收收入增長緩慢。受重點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影響,上半年增值稅累計完成1300萬元,完成年度預算任務的31.55%,比上年同期1926萬元減收626萬元,下降32.5%。盡管在營業稅等稅種的彌補下,稅收收入與去年同期持平,但財政總收入的增長靠非稅拉動,可用財力增長緩慢,收入質量較差。
1、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59億元,增長49.1%,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4個百分點,其中工業企業新開工項目完成6.6億元,同比增長90.75%;房地產等建設項目相繼開工,全年計劃完成建設面積10.15萬平方米。工業園區、“109”國道綠化、城市環境衛生得到較大的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展順利。
2、設施農業發展迅速,農業經濟發展后勁增強。農業經濟雖受夏糧減產的影響,但結構調整態勢良好,上半年新建溫棚10.8萬間11832畝,已投入設施園藝各類建設資金6000多萬元,為特色種植、農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各項惠農補助政策的落實,土地租賃、外出務工等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3、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加,消費品市場增速加快。受農業投入增加,調整工資政策影響,城鄉居民消費趨向增強,消費品市場呈現興旺發展態勢。上半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6億元,同比增長12.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165元,增長30.6%;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3276元,增長16.2%。回鄉風情園旅游項目的完成,第三產業有了新的發展。
4、金融運行平穩,中、長期貸款增幅較高。在央行提高預備金率、加息,以及股票、基金等投資對儲蓄的沖擊下,金融機構貸款同比增長29.3%,有利的支持了全縣經濟的發展,同時政府加強同金融機構的合作,主導產業的融資難得到了較好的緩解,保持了投資的有效增長。
上半年我縣經濟總體運行平穩,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增長,但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中小企業發展緩慢,中小企業融資及補助政策有待改善,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機制需加快建立,推進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的改制力度有待加強。
二是對外招商力度較弱,項目質量有待提高。
三是稅源增長過于依靠骨干企業,增長點單一。發酵產業相對集中、生產要素趨同,行業經濟變化對全縣工業經濟影響較大,稅收增長缺乏穩定性。同時按現行分稅體制,重視三產和地方主體稅源的培植力度還需加強。
四是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迫切需要財力的保障,稅收增長緩慢,致使收支矛盾突出,國庫資金調度困難,財政壓力大,預算平衡難度增加。
二、突出重點、攻艱克難,全面完成全年的各項工作任務。
面對當前的財稅經濟形勢,下半年的工作任務十分艱難,大家要堅定信心,積極面對困難,進一步強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實,確保全面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
一是大力支持工業經濟發展。扶持中小企業,鼓勵自主創新;進一步加大招商力度、提高招商質量;加快推進在建項目的建設,盡早投產達效,積極培育新的財稅增長點;正確處理環保與發展的問題,積極開展污染治理,促進發酵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挖掘園區的潛力,提高入園企業的產出能力。
二是進一步加大項目的申報力度,積極爭取區市的資金支持。開展半年項目資金引進工作考核,加強工作督查,要進一步細化工作任務、工作目標和工作措施,切實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推動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是開展財政增收節支,大力組織收入、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財稅部門要立足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加強稅收征管,加大稽查力度,積極清理欠稅,嚴防零散稅的流失;加強對重點稅源的監控,及時分析稅源變化;加強部門的聯系協作,形成綜合治理的良好環境。進一步加大對土地出讓金等非稅收入的收繳力度;認真開展非稅收入的清欠工作;進一步改進非稅收入收繳方式,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各部門要厲行節約,從嚴控制支出,努力做到一般性支出的零增長。
四是積極開展金融合作,加大對農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政府投資機制,充分發揮財政金融資金對經濟發展的撬動作用。加強貸款資金治理,完善信用制度,防范債務風險;強化金融合作,結合政策性金融投向,積極申報貸款項目,解決建設資金不足。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面臨著巨大壓力,環境保護任務非常艱巨。要從根本上改善環境狀況,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環保產業是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經濟發展中最具有潛力的新增長點之一。發展環保產業,一方面可以為防治污染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拉動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對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促進我國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幾年,國家制定和頒布一系列鼓勵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年修訂)》、《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產品)目錄》(第一批)等政策措施。利用國債資金集中安排了一批環境建設、污染治理和環保產業項目。上述舉措有力地拉動了環保市場需求,促進了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的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環保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
我國環保產業面臨的挑戰
環保產業從業單位數量多、規摸小
國家環保總局“2000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基本情況調查”的結果表明:2000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中內資企業17367個,占單位總數的96%;固定資產小于1500萬元的小型規模經濟單位15536個,占環保企事業單位總數的86%;固定資產在1500-5000萬元的中型規模經濟單位1418個,占環保企事業單位總數的8%;固定資產大于5000萬元的大型規模經濟單位1190個,占環保企事業單位總數的6%;因而我國環保產業單位存在著數量雖多,但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且鄉鎮企業所占比例較大的問題。環保產業規模小、數量大,必然造成產業綜合供給能力、供給水平相對較低,與我國龐大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也說明我國環境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時期。
環保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
環保產業包括環保產品的生產與經營、資源綜合利用、環境服務三大領域。環保產品領域主要指大氣污染治理設備、水污染治理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設備、噪聲與振動控制設備、環境監測分析儀器、放射性與電磁波污染防護設備、環保藥劑和材料等其它環保產品的生產經營。資源綜合利用指利用廢棄資源回收的各種產品、廢渣綜合利用、廢液(水)綜合利用、廢氣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環境服務指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咨詢、工程設計、工程承包、設備成套、環境污染處理設施運營以及信息服務、人才培訓等。三大領域中環境服務業還沒有形成與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相適應的環境服務體系。2000年的年收入近108億元僅占環境產業總收入的0.6%。特別是環境信息服務、環境金融兩個行業還僅僅是開展一些零星業務。
環境產業的技術水平較低
我國環境產品質量的總體水平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還不多,環保企業的環境技術綜合供給能力普遍較弱,環境技術和產品與先進國家競爭的能力很弱,出口額很小,2000年不到10億元。其原因是,環保企業經濟實力比較弱,以企業為主體的環境技術開發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遲緩;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環境技術開發投資大、風險大、企業難以承受;環保市場監督不力,不正常競爭導致劣質技術和產品充斥市場,挫傷了企業的開發和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環境技術監督制度不健全,環境技術標準化和環境工程技術隊伍還跟不上環境產業發展的要求。顯然,目前我國環境工程技術的總體供給水平與環保市場的技術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國外企業的沖擊
隨著我國加入WTO,環保市場將全面對外開放,特別是環保產品市場、環境服務市場和投融資市場,將在擴大環境投資、技術轉讓和貿易服務方面更加有利于開展國際合作,有助于我國環保產業抓住有利時機,加速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增強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國外企業將以其堅實的工業基礎和先進的技術優勢,憑借豐富的國際貿易經驗和雄厚的資金實力進入我國環保市場,并進一步謀求擴大市場份額。這將使我國基礎薄弱的環保產業面臨嚴峻挑戰。
環保管理體制不完善遏制了環保產業市場的需求
我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和環境保護的法律不健全,環保管理體制不完善,污染排放源和環境資源開發多、面廣、分散,帶來政府財政難以承受的執法成本。其結果非但導致環境投資效益的降低,也遏制了潛在的環境產業市場向有效需求轉化。我國一方面環境污染嚴重,而且還在不斷加重,而環保產業產品又處于相對過剩狀態,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許多企業應該使用環保產品而沒有使用,有需求,而這種需求卻沒有體現出來。
政府干預環保產業的理論基礎
環保產業的特殊性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發展環保產業,一靠政策,二靠市場,其中政策是主要的,原因是:
環境污染具有負外部性特征
負外部效應說明的是某項經濟活動對其他人帶來損失的現象。當出現外部負效應時,生產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損者得不到損失補償,因而市場競爭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比如處在河流上游的造紙廠向河流排放污水,造成河水污染,而居住在河流下游的居民,由于污染受到的損失,卻不能得到補償。當出現外部負效應時,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法律手段,關停或限期治理;也可以采取財政稅收手段,征稅或提供補貼。
環境保護的正外部性和收益的不確定性
正外部效應是指某項經濟活動對其他人帶來了利益,當出現正外部效應時,生產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卻得不到應有的利益補償。環境保護是一種為社會提供集體利益的公共物品和勞務,它往往被集體加以消費,它基本上屬于社會公益事業,是具有正外部性很強的公共產品。
環境保護涉及未來,而未來又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不確定性是指不知道可能結果出現的概率,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導致了經濟行為的風險。不確定性有兩種:一是決策者不能控制因素,例如天氣的突然變化而引起的不確定性;二是信息不對稱,不能提供價格信息而引起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對環境保護部門影響非常大,因為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投資的成本與收益不易精確確定,而且受外部非常規因素的影響大,投資的期限也較長。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對環保的投資和開發比較保守,所以需要政府部門出面進行干預
環境保護的上述特征,決定了其不能靠市場來提供,需要政府介入。而環保產業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從當前環保產業的狀況考慮,政府應加大財政稅收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我國環保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通過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環保技術裝備支持。
支持環保產業的財稅政策的具體構想
開征環境保護稅,拉動環保市場的需求
我國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我國環境保護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征收排污費和規定排污標準。從1982年開始我國對工業企業超標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等征收排污費。然而從現實的情況看,征收排污費存在以下問題:排污費征收制度缺乏剛性。排污收費不具有完全的強制性,立法基礎薄弱,權威性差,調控力度不強,加之征收工作乏力,征收制度缺乏剛性,受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的影響,征收阻力大,拖欠、拒繳現象嚴重。收費標準偏低,征收范圍狹窄,征收對象針對性不強且收費項目多而雜。上述問題的存在使排污費的作用非常有限,難以限制企業排污,企業缺乏更多地利用環保產品和技術的壓力,減少了環保產業市場的需求。在環保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強制性的環保市場培育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說,要用嚴格的法律和經濟制裁手段,強行推廣,培育環保市場。
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開征環境保護稅。
環境保護稅具有法律的權威性稅收的強制性解決了排污費拖欠、拒繳的現象;稅務部門成為唯一的征收管理部門,既有利于解決政出多門,政令不一的現象,又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
環境保護稅有利于調節環境污染行為,減少環境污染量
環境保護稅可以把環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迫使企業負擔環境污染而造成的外部成本。企業的利潤不僅是價格、產量的函數,同時也是污染水平的函數。隨著企業對環境污染程度的增加,環境保護稅也隨之增加,從而使企業的總成本隨著環境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相對減少。企業要獲得最大利潤,就必須減少環境污染,用更先進的減少污染的技術和設備。提高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
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可逐步開征以下環境保護稅
大氣污染稅,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以污染物的排放量為稅基。水污染稅,根據廢水排入量和其污染濃度征收。固體廢物稅,可將工業廢棄物、難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各種包裝物納入征稅范圍,在廢物廢棄前的生產和使用環節按產量和使用量予以征稅。噪音稅,按噪音強度征收。新晨
完善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的環保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環保產業政策基本上屬于空白,需要稅收給予優惠與扶持。雖然過去已實施了一些環保優惠政策,但仍需加大力度。
增值稅方面
應當將環保產業的增值稅由現行的生產型改革為消費型。實現高科技產業增值稅類型的轉變,可以分為兩步。第一,先允許高科技企業新增用于生產所需的機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等固定資產以及廠房、實驗室等生產用建筑的投資分期分批抵扣增值稅,以鼓勵企業更新設備,加大科技投入。第
二、對于企業購入的專利、特許權等無形資產,允許按合同的一定比例進入當期增值稅的進項稅額,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創新的力度。
另外,對企業治理污染所需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以及所用建筑的投資分期分批抵扣增值稅,以鼓勵企業更新設備,加大環保投入,拉動環保產品的市場需求。
所得稅方面
先行企業所得稅對環保產業的稅收優惠較少,僅對企業利用廢水、廢氣、廢渣等廢棄物為原料進行生產的,可在五年內減征或免征所得稅。應當擴大環保產業的優惠范圍將環保產品的生產與經營及環境服務業也納入減免范圍。且減免期限可由當前的3-5年增至5-10年,以利于起步階段的環境保護企業盡快發展壯大,形成規模。
加大政府支出力度
財政政策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最直接手段,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中被各國政府廣泛運用,對環保產業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保證技改項目的環保投資力
國家規定技術改造資金的70%應用于環保投資。然而實際執行結果并不理想,大約只有2%-3%技術改造資金用于環保項目。其次,通過財政補貼、貼息的方式促進我國大型環保設備的生產。我國大型環保設備以進口為主,需要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開發生產具有自主產權的大型設備和裝備,加快有關設備國產化的步伐。同時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驗,通過國際合作開展共同研究,提高環保產業的技術水平和支撐能力。
加速折舊
提高設備的折舊率以加速企業收回投資,從而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對促進環保企業的發展與推動產業進步有著極大的影響。對環保設備實行加速折舊,并實行環保投資退稅。
加強環保產品和服務的政府采購工作
政府采購是可以影響創新方向和速度的一種政策工具,通過采購價格、采購數量,采購標準等,可以體現政策導向,影響和吸引風險投資家投資。政府應通過合理制定采購計劃和采購方式,制定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的政府采購政策,加大政府采購對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
參考資料:
1.周宏春,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現狀及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02.6
2.李善同、劉勇士,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2.6
農業(含農、林、牧、漁業等,以下統稱農業)研究副產品是指承擔農業科研項目的農業科研、教育等機構在在科研課題研究過程中附帶產出的產品,如農作物的良種苗種、林業的苗木、畜牧和水產的良種等。研究副產品不是實施科研項目的主要目的,但它們卻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用途。
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一些單位在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方面存在“重收支管理、輕資產管理”現象,對研究副產品的資產管理更是存在空白,這極易造成國有資產顯性或隱性流失。因此加強研究副產品的管理,堵塞管理漏洞勢在必行。同時,農業科研項目研究副產品在產品形態(大多數具有生物資產鮮活有生命的特性)、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與其他行業研究副產品有區別,本文將在農業研究副產品的資產管理、稅務處理和賬務處理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 農業研究副產品的資產管理
目前,國家各部委出臺的相關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對研究副產品沒有明確的概念界定,對其管理也沒有專門的規定,只是在個別單項科研經費管理辦法中部分涉及,可操作性較低,如《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第四章二十六條規定,結余經費(含處理已購物資、材料及儀器、設備的變價收入)收回組織實施部門,由組織實施部門按照財政部關于結余資金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研究副產品是科學研究過程中的附屬產出品,由于科學研究的探索未知和創新特性,其研究副產品的特點,一是產出的不確定性;二是產出數量的不確定性;三是農業研究副產品有生物資產的特性,需要后續跟蹤養護,養護難度較大,養護成本較難確定。雖然這些原因大大增加了研究副產品的管理難度,但各單位應積極探討,建立起適合于本單位的管理規定。以下是筆者在實務操作中的幾點心得。
1、由于各科研項目的實施地點不同,研究副產品的存放地點比較分散,給管理增加了難度,可探討實行網絡遠程管理,在科研管理系統中增設研究副產品管理模塊,由科研團隊、科研管理部門和資產管理部門依據各自權限實施共同管理。
2、完善科研記錄的內容,在科研記錄本中增加對研究副產品等的購置、領用、產出等方面的書面記錄,作為研究副產品資產管理的參考依據。
3、對研究副產品的管理要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如果數量極少,價值較低,可采用簡易管理辦法管理,由科研團隊內部指定二人以上兼職管理,定期將研究副產品的銷售收入交回財務部門。
4、應結合單位內部考核管理辦法,強化研究副產品的資產管理,特別是農業研究副產品的鮮活有生命特性,如有管理不當,可能全部死亡,因此完善獎懲機制,調動積極性尤為重要。
二、農業研究副產品的涉稅事項
農業研究副產品的涉稅事項主要包括增值稅、稅金及附加、企業所得稅等。
1、增值稅
研究副產品的銷售,屬于增值稅應稅范圍,但農業研究副產品的稅款征繳在實務操作中出現不同的處理方法。一種方法是照章納稅,單位屬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增值稅稅率為13%,屬于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征收率為3%;另一種方法是免征增值稅。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不同的處理結果,主要是對稅法理念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五條(一)規定“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這一規定有二個關鍵點,一是“農業生產者”的資格認定;二是“自產農產品”的范圍界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五條解釋,農業是指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水產業。 農業生產者,包括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有人片面認為實施農業科研項目的科研和教育單位,其主業是農業科研和教育,不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位,不屬于免稅范圍。筆者認為,一直以來我國對科技非常重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研、教育單位所從事的農業科研項目研究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是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科研新成果的應用可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是直接為農業服務的社會公益事業,應認定農業科研和教育單位為“農業生產者” ,其自產農產品銷售免征增值稅。
自產農產品,是指自產的初級農業產品,即未經加工的保持原始形態的農產品和只是通過簡單的曬干、腌制、切片等粗略的整理而制成的農產品,即符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農業產品征稅范圍注釋》的通知范圍規定的所列免稅或減稅項目的自產農業產品。對非自產的農業產品,不屬于免稅的范圍,應當按照規定稅率征收增值稅。
增值稅征繳注意事項,一是財稅人員應認真學習和領會稅法實質,對符合減免稅條件的,應積極與主管稅務機關溝通協調,主動辦理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減免稅審批或備案事項,做到合法納稅;二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用于免稅產品生產而購置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三是如果主動放棄免稅權,那么自從放棄免稅權聲明的次月起36個月內不得申請免稅;四是要分別核算免稅和應稅項目的銷售額,如未分別核算,從高適用稅率。
2、稅金及附加
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稅費的計征是以增值稅作為計稅基礎的,如果免征增值稅,則稅金及附加等隨之免征。
3、企業所得稅
農業研究副產品在征繳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優惠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
在實務操作中,有的單位往往無法享受到稅收優惠,分析其原因一是應稅、減免稅項目未分別核算,無法準確計算填報減免稅收入,則無法享受減免稅的優惠政策;二是稅收優惠備案手續不齊備。列入事前備案管理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納稅人應于納稅申報之前,在規定的時間內向稅務機關報送相關資料,提請備案,經稅務機關登記備案后執行,對需要事先向稅務機關備案而未按規定備案的,或者經稅務機關審核后不予備案的,納稅人不得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
三、農業研究副產品的財務核算
在我國,農業科研、教育機構一般都是國有事業單位,執行新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結合2014年1月1日施行的《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對科技產品的核算規定,根據研究副產品的特性,具體對收入、成本等的財務核算分析如下。
如果是利用非財政性資金試制、生產的科技產品的實際成本,則根據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設置“科技產品”等科目核算,但目前我國科研項目資金來源大部分為財政性資金,以下主要討論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研項目研究副產品的財務核算。
1、收入核算
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研項目的研究副產品銷售收入應在扣除后續成本和相關稅費后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
在實務操作中部分單位另有一種做法,即列入“經營收入”科目。筆者認為列入“經營收入”科目不妥,其原因是事業單位的記賬原則是收付實現制,僅對經營性收支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現行收入、支出類會計科目中只有“經營收入”與“經營支出”配比,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由于研究副產品的產出不確定性和偶發特性,不符合持續經營的會計假設,難以適用權責發生制核算,不宜將研究副產品的銷售收入列“經營收入”科目核算。
2、成本核算
研究副產品是科學研究的輔助產出品,其成本已在科研項目經費列支,并且由于研究副產品產出的不確定特性,一般情況下應認定研究副產品產出前的成本為零。但如有以下情況,可以據實計算成本。
1、如果研究副產品產出后需繼續持有暫不銷售的,由于農業研究副產品生物資產的特性,后續維護養護成本可能較高,可按實際支出核算成本。
2、如果研究副產品需進一步加工后銷售的,可將后續加工費等計入成本核算。
一、充分肯定去年全市財稅工作取得的成績
*年,全市上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全力以赴推進新型工業化、城市現代化、經濟國際化和農業產業化,財稅支撐保障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主要呈現“四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財稅實力明顯提升。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220.7億元、增長3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0.4億元、增長41.3%,增幅全省第三;國稅完成收入136.3億元、增長31.8%,地稅完成收入56.9億元、增長43%。二是保障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全市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47.2億元、增長37.2%,支出結構明顯優化。籌集支持企業改革發展資金15億元,爭取省以上資金47億元,辦理出口退稅11.4億元,減免稅收3.9億元,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三是科學理財、依法征管效益明顯提高。理財思路不斷創新,資金使用效益不斷提高,政府采購節約資金2.5億元。啟動稅庫銀收入繳庫橫向聯網,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不斷加強;整頓和規范財稅秩序,征管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四是財稅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穩妥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加快推進,部門預算、政府采購、非稅收入管理逐步深化,各項稅制改革穩步推進。
可以說,過去的一年,全市財稅系統的廣大干部職工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市委、市政府對財稅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在此,我謹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財稅戰線的廣大干部職工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二、進一步認清財稅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特征
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又好又快推進“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徐州”的奮斗目標,我市邁進了促進科學發展的新階段,這對于進一步做好財稅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縱觀財稅工作所處的發展環境和發展階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既是財稅事業可以大有作為的“黃金發展期”,也是應對各種挑戰的“矛盾凸顯期”。我們必須認清財稅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特征,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和主動性,更加自覺地推進財稅事業科學發展。
第一,科學發展對全面發揮財稅職能提出了新方向新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對于科學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科學發展的理念變成自身的素質、能力和水平,把科學發展成為一種概念、實踐和結果。財稅部門作為經濟綜合部門,必須把促進科學發展貫穿于財稅工作的全過程,把促進徐州又好又快發展貫穿于發揮財稅職能的每個環節,努力使財稅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更緊密、作用更直接、影響更深刻、效果更明顯。我們要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找準定位,改變單純的收支思維,促進收入的圓滿完成和職能的全面發揮;我們要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按經濟規律安排收支,科學合理地確定目標任務,做到既積極向上,又切實可行;我們要統籌兼顧,處理好規模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第二,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為實現財稅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拓展了新領域新空間。去年,全市GDP完成1679.56億元、增長15.3%,連續兩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國際化和農業產業化互動并進,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固,這將為財稅收入增長提供強大動力和可靠保障。從工業化看,去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941家,完成增加值637.51億元、增長19.4%;今年我市安排了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40項,其中工業項目75項、總投資820億元。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扎實推進,一批重點項目投資的后續效益進一步顯現,形成了新的增長點、新的稅源點,將直接帶動財稅快速增長。從城市化看,隨著徐州都市圈規劃的加快建設,創新城市經營運作機制,不斷加大老城區綜合改造力度,拆遷梯次轉移安置、收儲土地公開出讓、政府委托代建等新舉措取得明顯成效,五大組團的特大城市框架全面拉開,我市城市化率已達463%。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加速推進,將帶動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成為財稅收入增長的強大助推器。從市場化看,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我市市場體系日趨完善,大商貿、大交通、大市場、大物流、大旅游的格局逐步形成,將不斷形成經濟與財稅收入新的增長點。從國際化看,近年來我市突出特色招商、產業招商、專業招商,引資成功率進一步提高,去年實際到帳注冊外資4.4億美元、增長81.3%。今后我市開放型經濟步伐加快、對外貿易與經濟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也必將為財稅收入的增長帶來巨大空間。
第三,優化產業結構對提升財稅發展水平提出了新挑戰新課題。徐州是以重工業為主導的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偏重的狀況一直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工業結構層次偏低、發展方式較為粗放、開放型經濟總體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約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體現在財稅結構上,主要是收入結構不盡合理、稅源稅種結構較為單一,收入主要集中在卷煙、煤炭、電力、機械等傳統產業,去年共上繳稅收103.5億元,構成地方稅收21.8億元,分別占全市的51.5%、27.1%;礦山、能源企業稅收占市本級的1/3。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更加積極地抓住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性機遇、更加充分地發揮傳統產業的優勢,更加有效地破解制約發展的難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產業集聚、產業轉型、產業升級,著力優化稅源結構,提高財稅發展質量,是我們財稅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
第四,新一輪稅制改革和政策調整為促進財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新契機新動力。今年,國家實施新的企業所得稅法,擴大增值稅轉型試點,調整消費稅、營業稅征稅范圍和稅率、完善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實行企業集團匯總納稅,推進省與市縣分稅制改革。這些政策措施,對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產業轉型升級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給地區間的稅源轉移、增加地方財稅收入等方面帶來新的挑戰。我們要科學分析、冷靜判斷新一輪稅制改革和政策調整效應,趨利避害,積極應對,多加強政策研究,多向上級部門反映,多爭取有利于徐州發展的政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財稅政策效能,促進財稅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努力保持財稅經濟優質高效科學發展
做好今年的財稅工作,各地、各部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突出抓好科學增收、科學使用,努力在“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高效益、深化改革”等方面實現新突破,不斷開創財稅事業科學發展的新局面。具體工作中,著力加快“三項機制”建設。
(一)加快收入增長機制建設,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確保財稅收入穩定增長,是財稅工作的首要任務。去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突破200億元和100億元大關,增幅連續四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財稅增長邁上了新臺階,這是十分可喜的成績。下一步,我們要克服滿足現狀的思想,瞄準更高的目標,努力構建財稅穩定協調增長的機制,把財政收入特別是一般預算收入這個平臺做優做強,在新的平臺上實現新的發展,確保實現今年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8%、力爭達到25%的工作目標。
一要突出重點,穩定增長。從我市稅源情況看,20%的稅源大戶貢獻了約80%的稅收,增值稅、所得稅和營業稅占地方稅收的67.8%,重點稅源、主體稅種支撐著全市財稅收入的增長。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重點稅源的主體拉動作用,抓大戶、抓主稅、挖潛力;另一方面,要強化綜合治稅,健全協稅護稅機制,加強新增稅源和零散稅源管理,共同促進財稅收入增長。從今年1-2月份情況看,全市財政總收入預計完成484億元、增長21.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0.9億元、增長31.4%,勢頭很好。我們要乘勢而上,搶抓當前,一著不讓,確保實現首季“開門紅”,為必保全年目標打下扎實基礎。
二要優化結構,協調增長。稅源、稅收結構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在去年財稅工作會議上,我提出要重點提高“三個比重”,這是考核財稅工作質量效益速度有機統一、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經過努力,財政總收入占GDP的124%,一般預算收入占總收入的455%,地方稅收占一般預算收入的803%,“三個比重”都有所提高。應該說,我們在這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較大進展,但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些差距。對此,我們不僅要有收入總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優化結構、提升水平,更加注重招商引資項目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項目建設的稅收貢獻度,特別是地方稅收的貢獻度,切實增加地方可用財力。
三要取之有度,科學增長。要牢牢把握組織收入這個中心環節,依法治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做到“取”得到位、“予”得徹底。既要強化征管,保持財稅收入穩定增長;又要涵養稅源,夯實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科學把握收入增幅,特別是鄉鎮(辦事處)要實事求是,千萬不能急于求成、寅吃卯糧、虛收虛增,要多做打基礎的工作,多做增后勁的工作,多做起長遠作用的工作。
(二)加快支出保障機制建設,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財稅工作的水平和成績,不僅反映在財稅收入的增長上,更體現在財稅資金的調節和導向上,更體現在財政支出的結構和運作效益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與稅收政策的杠桿和乘數效應,進一步整合資源,用活、用好有限資金,重點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配置效益、管理效益、運作效益上實現新突破,全面發揮財稅職能。
一要統籌發展,改善民生。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對“三農”、教育、科技、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節能減排等領域的投入,在促進就業再就業、扶持弱勢群體、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完善落實各項扶持和優惠政策措施,增強改善民生的普惠性。
二要加快運作,支持發展。資金問題是制約我市發展的三大瓶頸之一。去年以來,市財政出資組建的新盛建設發展投資、國盛投資擔保等公司,加快運作,加大投入,探索實行了政府投資代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為加快土地運作,拓展用地空間,市財政出資將組建新田投資發展公司;準備與省高科技投資公司合作,組建創業投資基金,成立小企業擔保公司,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鼓勵全民創業,支持原創型企業、高科技企業、培育擬上市企業發展。我們在經濟工作中,要著眼三種資源(政府資源、市外資源、民間資源),做到對上多爭取,對外多聯系,對內多協調,對下多鼓勵。下一步,要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和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集聚和吸引更多的社會各方資金,切實增加有效投入,提高資金的復合效益。要綜合運用財政貼息、優惠稅率、加速折舊、投資抵免等多種手段,引導資金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促進產業調高調輕調優,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三要強化管理,提高效益。雖然近年來我市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了新的提高,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財政資金分散管理、分散使用的問題,有的部門和地區資金不少,但沒有按預算執行,改變了用途,導致資金發揮不了作用。當務之急就是要從根本上建立健全財政資金有效管理、有效使用的機制。要強化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客觀評價各種專項資金支出的必要性、規模的合理性,有保有壓整合盤活專項資金;要認真落實責任部門、財政部門雙簽制度,確保專項資金專款專用。要強化績效管理,完善支出績效考評體系,使資金使用和管理更加科學、更加有效。要強化財政監督,管理關口前移,實行全程監督、內外監督,嚴肅財經紀律。市財政局要抓緊研究制定資金規范使用、規范管理的實施意見。各部門、各單位要建立內控制度,切實降低行政成本、管理成本、建設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加快改革創新機制建設,增強財稅發展動力。近年來,部門預算、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非稅收入管理等各項改革邁出的步子是大的,成效是顯著的。下一步,關鍵是要鞏固成果,創新機制,深化提高,確保各項改革規范有序、高效運轉。
一要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體制改革。要強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建設,推行“公務卡”結算制度,擴大直接支付范圍。要創新資金運行機制,整合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確保財政資金在安排、撥付、使用等環節配置最優、效率最快、效益最大。要深入推進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嚴格按照新科目設置帳目,加強統計分析,為領導決策當好參謀。要進一步擴大采購和供應范圍,在更大領域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采購效率效益。要進一步清理規范各部門暫時保留的改革性補貼和獎勵性補貼,實現津補貼“陽光”發放。
一、小微企業財稅管理現狀
在很多小微企業缺乏財稅管理的意識,企業當年的財務收入和會計核算不明確,采用簡單的、傳統的會計核算,每年的收入、利潤、負債的等業務賬務混亂,報表登記缺乏條理,甚至沒有專門的會計賬簿和財務報表,甚至沒有定期繳稅,造成國家的稅務損失;加工生產型的小微企業,原材料的采購、成本核算和市場需求分析等僅能憑借積累的工作的經驗,無法根據科學的財務報表和市場走向分析制定當年的任務和計劃;國家為了促進市場繁榮,出臺了一些鼓勵小微企業、促進貸款、降低稅負的政策,但是不少小微企業老板,對于政策的解讀偏差,認識錯誤,未能實現對發展機會的充分利用。這些小微企業財稅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造成企業很難實現長遠發展。
二、小微企業財稅管理問題原因分析
(一)缺乏財務管理意識,采用傳統記賬方式
我國小微企業的數量眾多,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歷史較多,生產寂寞小,不少企業仍保留者“小本微利”“薄利多銷”得經營模式,貫徹著經驗主義的經營理念,甚至采用傳統的收入與成本之差來計算利潤的簡單核算方式,財務管理水平無法提高,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著企業科學化財務管理模式的形成。較多的小微企業老板對企業的稅務管理和稅務核算的重要性缺少認識,這樣的核算方式,無法對每年的凈收入和成本消耗進行合理的計算,采用錯誤的材料采購和成本計算方案,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可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小規模的成本核算,同一的材料采購模式,無法形成的資源的優化合理組合,無法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思維的滯后和管理的僵化,形成惡性循環,難以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缺乏專業人才,會計核算制度不健全
由于小微企業采用小規模、低成本、低投資的生產方式員工數量不多,在有限的人力資源和原始資本下,為了盡可能的節約成本,所以通常聘請一些具有薪酬較低、缺乏專業會計知識的核算人員。在一些小微企業中,財務機構會計核算人員往往具有較為豐富的從業經驗,但是沒有專業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不被大型企業和官方所認可,在進行會計核算時習慣以工作經驗作為判斷依據,不考慮國家法律規定和現實的市場經濟運行環境,有些會計決策方式甚至較為落后不符合國家現行的財稅規定。會計人員所掌握的實踐知識缺乏時代性,企業內部的會計核算機構及基本的崗位設置不健全,執行人員和監督人員之間的權責不明確,出納會計和賬務核對人員的職能交叉,會計核算中要求的相互監督不到位,崗位任命不科學,在小微企業內部容易發生、虛假偽造的事件發生。
(三)我國現有的稅制體系仍存在不足
我國現有的稅制體系仍舊不完善,有關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覆蓋面較窄,很多行業未能真正感受到國家稅制改革帶來的優惠;小微企業發展的一些法律領域仍處于空白,造成工商管理部門的稅收征管職能貫徹不到位,在財稅方面,小微企業既無法正確合法的繳稅,也不能及時享受稅收帶來的優惠;我國小微企業數量繁多,遍及不同行業,且分類標準、劃分依據、應繳稅額等部分各不相同,有關政策的出臺缺乏時效性和時間應用性,造成小微企業的登記管理困難,優惠政策的落實困境。
三、淺談如何加強小微企業的財稅管理工作
(一)強化財務管理意識,健全企業內部核算體系
即使是簡單生產模式的小微企業,也要全力促進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加強管理者的財務管理和稅收核算意識,既是增加國民經濟和加強政府稅務管理的保障,也是提高小微企業的資產利用效率、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企業的領導者應該樹立長遠的戰略目光,認識到企業財稅管理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首先從自身做起,對企業的財稅制度采取嚴肅的態度;聘請專業的會計從業人員,采用符合國家和法律規定的發票、記賬憑證、核算賬簿,要求工作人員按照規定嚴格填寫;健全企業內部的核算體系,在符合企業規模和經濟收入水平的前提下,認真貫徹錢帳分離、錢權分離、崗位制約、相互監督等會計基本準則,保證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合法性。
(二)促進專業人才培訓,加強企業內部財稅管理
促進人才培訓,一方面需要國家加強對財務部門在崗人員的從業資格和職業道德審查,通過專業院校和會計機構的輔導,進行人才數量和質量的保證,從整體提高我國小微企業的會計部門執業質量;另一方面,企業要做好在崗培訓工作,利用人才作為加強企業內部財稅管理的保障。在專業人才的指導下,對企業的成本核算、會計管理和財務制度進行專業的統計,國家有關小微企業的財稅優惠政策,要實現全面理解,充分利用,適時調整企業的戰略方案和財務計劃,抓住機遇,發展自身。
四、結束語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企業財稅專業化、科學化管理,對于提高小微企業盈利能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以上,筆者結合小微企業在我國的發展現狀,提出了加強財稅管理工作,促進新形勢下的小微企業發展的幾點措施,希望能對讀者帶來積極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高現廣.促進我國小微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D].集美大學,2013
一、引言
近年來,關于我國鄉鎮財政出現巨額虧空的說法屢見不鮮。早在1999年,中國官方就對1998年底以前鄉村兩級自身的各種債務、債權和擔保形成的各種債務進行一次徹底清查。雖然至今仍未知確切的結果,但中國基層政府的負債狀況驚人應是確鑿無疑。因此,具體到了解我國鄉鎮財政的實際現狀,探討我國鄉鎮財稅財會管理存在的問題,提高我國鄉鎮財稅財會的管理水平,改善我國鄉鎮基層單位財政狀況,以促進我國鄉鎮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就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我國鄉鎮財稅財會管理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預算環節缺乏必要的規范性
財政預算是政府活動的一個計劃性的反應,它體現了政府及其財政活動的范圍,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所要實現的目標以及對未來一段時間內收支安排的預測、計劃等。有利于促進政府財政資金的合理有效利用。但是,目前很多鄉鎮財政預算缺乏一套合理的批復、調整及執行的程序規范。如:在預算編制時,預算資金往往僅限于財政預算內的資金,而忽視非稅收入的預算資金,導致預算編制不全面;在預算調整方面,部分鄉鎮在調整預算時,缺乏必要的審核批準程序,導致很多預算調整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就隨意更改;在預算執行上,也并沒有根據財政預算制度對預算資金進行合理規范的使用。
(二)財稅管理與會計審核不相符
會計審核作為財稅管理的必要手段,必須要與財稅管理相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鄉鎮財政的正常穩定運行。但是,在實際工作當中,由于鄉鎮行政機關財務管理體制的不完善,而鄉鎮所屬單位的財務大多又較為瑣碎復雜,財政會計核算的難度相對較大,這就導致財政管理與會計審核不相符,造成賬目內容不規范、混亂、不真實等情況出現。
(三)對于專項資金的監管不力
所謂專項資金,是指國家或有關部門或上級部門下撥行政事業單位具有專門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資金,這種資金一般都會要求進行單獨核算,專款專用,不能挪作他用,并需要單獨報賬、單獨結算的資金。然而,由于鄉鎮基層單位對于專項資金監管力度不夠,導致普遍存在挪用、擠占專項資金的現象出現,在實際工作中,專項資金也未按要求進行單獨核算,多是混在經常性科目中,致使專項資金未能發揮其該有的作用。
三、加強鄉鎮財稅財會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鄉鎮財政預算管理體系
一套健全的鄉鎮財政預算體系是鄉鎮財政資金的合理有效利用的必要保證,針對鄉鎮財政預算中存在的批復、調整和執行過程的不規范的現象,首先應完善預算組織體系,加強財政預算程序的規范性。在預算編制上,預算編制政府的稅收收入的同時,也要加強政府非稅收收入的預算編制,盡可能做到預算編制的全面性;在預算調整中,應嚴格界定預算調整的適用范圍和調整程序,并嚴格執行,嚴厲杜絕隨意更改的現象;在預算執行上,也要加強監督機制,對預算資金的落實到位情況予以監督。
(二)將會計審核與財政管理相結合
制定一套適合鄉鎮財政管理的會計審核制度,規范財務審核。在具體的執行上可以實行財務所長復核,會計記賬,出納管錢的相互制約機制,對于票據的統一管理、賬戶的設置、采購的統辦以及集中支付都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以加強會計核算的規范性,確保會計審核與財政管理相統一。
(三)加強對專項資金的監管力度
專項資金是政府發揮調控功能,集中財力辦大事的重要手段,對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作為鄉鎮基層單位應加強對于專項資金的監管力度。首先,應該完善專項資金的管理制度建設,對于專項資金設置單獨的會計賬目,并且對于專項資金的去向要設置支出明細,避免將專項賬目混在經常性科目中造成核算困難。同時,要加強專項使用的規范性和合理性,做到誰使用,誰就要管理負責,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堅決杜絕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的現象,對于違反專項資金監管制度的責任人要進行相應的懲處追究。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鄉鎮財稅財會管理方面還存在著一點的問題,這需要不斷加強深化我國鄉鎮行政機構和財政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提高鄉鎮財稅財會管理的水平,改善我國鄉鎮財務狀況,以適應我國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