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26: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團隊培養與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上普通高中與上職業高中的最大區別在于后者學生能學到比較實用的技能。如果學生在職業高中不能學到就業謀生的本領,職業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在中等旅游職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是《客房服務與管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當保證學生有個人積極性,而且應當保證學生有團體積極性,這才符合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
一、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一)它是學生未來就業所必備的素質之一。
《客房服務與管理》是飯店管理專業的主要課程。旅游飯店的客房部設有許多崗位,各崗位就像一部由各種齒輪緊密相連運轉的機器,其間的協作和員工間的團隊合作精神是取得良好經營效果的關鍵。在旅游職業教育的教學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團隊合作氛圍中學習,能更好地掌握職業技能,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還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它可以促進學生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
高質量學習的發生決不是孤立的,傳統課堂教學的欠缺之處,其一就在于忽視了只有通過團隊合作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成果最大化。將團隊合作精神的理論引入《客房服務與管理》教學中,給課堂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課堂教學由一個人活動變成多個人活動,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了師生互動的最佳結合,從而在整體上優化了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效果。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各小組內的后進生得到了他人的幫助,特別是那些不敢在人群面前表露自己想法和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在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實例,這類學生慢慢地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漸漸地在全班面前也不膽怯了。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交際能力,能促進學生達到共同學習的目標。
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前提條件。
關注師生情感交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前提條件。
(一)關注師生情感交流。
教學過程即是傳授與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近幾年,為了確保職業教育招生數,嘗試大規模的直接升學,部分學校放棄底線,來者不拒,導致學生良莠不齊,其中不乏學習差生和行為差生。這些學生在初中飽受老師責備和貶抑性的評價。針對這一特點,在《客房服務與管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確立“人人有才,人無全才,因材施教”的培養理念,時刻提醒自己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不可戴著“有色眼鏡”看他們,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因為學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經常向學生灌輸“行行出狀元”、“你們并不比別人差,只是某方面沒有做好”、“不要覺得讀職校就比別人矮一截,只是走的路不一樣”等觀念,在學生的心田播上自信的種子。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門課要讓學生感興趣就是要讓學生覺得該課值得學習。因此教師要時刻留心日常生活中的客房內容,讓《客房服務與管理》這門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活動。只要在教學中對生活中的客房知識多加以闡述,對日常生活中的常涉到的客房知識多加以回顧,都會使學生興趣盎然,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三、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基本途徑。
改革《客房服務與管理》教學是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基本途徑。
(一)改革教學內容。
中等職業教育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必須具有更靈活的課程結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1. 對課程教材內容進行增刪。
現在使用的教材存在章節過細,內容龐雜的問題,有些內容與其他專業基礎課內容重復。例如:《客房服務與管理》教材中的《客房服務用語》與《旅游英語》的《飯店服務用語》有些相重復,該部分就沒必要再詳細教學。總體上要本著基礎理論課以應用為目的,專業技能訓練以“必需、實用”為度來確定教學內容。
2. 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融入教學內容體系。
團隊合作精神要始終貫穿本課程的教學各環節。例如:在團隊合作精神培養方面,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對于大膽提問的學生給予表揚,問題即使很簡單或是意義不大,都應給予解答。但是,他們提出的問題大多具有普遍性,這些問題可能正是教學內容中的難點和重點,應及時組織學生討論并互相交流。
(二)改革教學方法。
蘇聯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說:“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聯系的活動方式與途徑”。因此,要把教學目的變成“學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會”為“會學”,充分發揮“教”與“學”的兩個積極性,即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以提高專業教學的效率和效果。除了常規的教學方法外,教師還應積極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主要有:
1. 協作訓練。《客房服務與管理》第三章《客房的清潔整理》的大部分教學是在本校模擬客房進行的。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生人數和模擬場地規模,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同時參照酒店客房的組織機構(四級管理體制)選擇比較優秀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圖1):
如圖所示,教師仍保持對全班活動的領導,在分組時既要考慮學生在模擬客房里的位置,也要考慮他們在學習認識技能上的差異,為了完成專業技能訓練時確保學習上的互相幫助,可以根據學習基礎較好和較差學生相結合的原則編在一起。這種活動形式能照顧他們實際能力,能夠開展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互相配合和互相監督。
例如:“鋪床單”的練習。要求學生訓練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里的每個同學都已掌握技巧后方可向老師申請考試。考試中如有一人沒有通過,全組同學都不能通過。要讓學生知道,不是某個同學通過認真訓練做出成績后讓集體分享,而是集體中的每個人都明確認識集體所要達到的目標及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共同努力完成規定目標。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有良好的溝通,已掌握技能的同學幫助未能掌握的同學,友好合作。
2. 小組討論。在課堂教學時常采用這種方式。學生以小組討論為基礎所提出的種種認識,常常能夠超越個人局限,給每個學生提供了與他人合作的機會,使他們逐漸地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開展工作。這種有效地利用他人資源與他人合作并評鑒他人觀點的能力,也是今后工作崗位所必需的。
例如,《對客服務的模式和特點》一節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了解樓層服務臺、客房服務中心分別的概念、工作性質、崗位職責等知識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來討論這兩種服務模式在管理和服務上各有什么優缺點、各種服務模式各適合什么樣的飯店。
3. 角色扮演。通常在客房模擬室里學習職業所需的知識,它可以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進行換位思考,切身體會學習內容的性質,并隨時進行學習評價和指導。
在《對客服務的內容與程序》這節課的教學時,安排學生分別扮演客人和樓層引賓員、端茶送水服務員、整理房間服務員、會議室服務員,并互換角色來模擬對客的服務程序。充當服務員的學生要求他們模擬過程注意服務態度、禮貌禮節、服務技能等。在“真實的”情景下進行學習,通過角色的扮演,學生以真實性任務接受者的身分可以了解每個角色的職責作用,就知道怎樣去做,為什么要這樣做。扮演客人的學生也能更加深刻體驗客人的心理感受,認識到不良工作方法的害處。通過訓練,讓學生參與、配合、協調,從各個角度來掌握專業知識,減少學習與完成任務之間的落差,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4. 分層式教學。在《客房服務與管理》教學中根據本校學生的發展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主要分三種層次:
第一種是“學習型”的學生:這類學生相對素質較高,基礎和學習習慣、積極性都較好,其中大部分有較高的追求,如條件允許這類學生都有升學的愿望。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積極引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一些問題讓給學生思考,并通過技能操作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第二種是“技能型”的學生:這類學生學習習慣可能較薄弱,理論成績不夠理想,但對專業技能課較有興趣。他們為了成為某項技能專家,也會不斷進取。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多看其優點,并利用其優點在教學中多鼓勵,肯定其獲得的成績。在日常的訓練中,鼓勵這類學生與大家默契配合和協作,在各種技能大賽中,為了共同目標而齊心協力地取得好成績。
第三種是“就業型”學生:這類學生介于以上兩種類型之間,一畢業就上崗,應更注重他們的各項技能訓練。平常教學注重聯系實際,注重日常學習的團體協作;強化實踐的動手能力,讓學生不僅能拿到畢業證書,而且還能拿到等級證書。
針對學生實際學習的需要,將他們分為幾個不同層次,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使“同類型”的學生為了共同目標,在各目標“最近區域”類得到最優的發展。
(三) 改革教學評估。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應該是肯定多,否定少;鼓勵多,指責少。制定考試方法,必須是為了實現教學目的,而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因此,綜合測評學生成績,必須按照培養目標,結合職業崗位,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來設計考試項目,采取動筆、動手、動口相結合的考試方法。具體要求見表1:
總之,在《客房服務與管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根據教材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The usage“team study” innovation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 talented person development mode
Ye Hong-chun,Chen Wei-jin,Hu Zhong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tradition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 already can't orientation society to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need of present condition,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fulfillment a team study set up of mode contents, set up a way and current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key problem, and to team study set up of mode and result carry 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at mode to be advantageous to development university student analysis to reach agreement definitely actual management the ability of problem.
【Key words】The study of the team;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 talented person;Talented person development mode
在高等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環節對大學生全面掌握和融匯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思想觀念、體制和經費等方面的原因,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中的實驗、實踐、實習成為人才培養的瓶頸。在全面實施學分制改革以后,專業培養計劃進行了重大調整,強調實踐環節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課程設置和實踐環節教學組織提出了新要求。在保障實踐環節的同時,能否通過團隊學習展開課外實踐,帶給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涉及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行為模式等諸多因素。
1. 傳統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不足 傳統的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培養是以大學和大學教師為主體,脫離了轉型期社會經濟各方面對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我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重理論、輕實踐,重卷面成績、輕應用能力,使得培養出來的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學生遠不能適應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學校在專業設置、教學方法、教師教學質量評估、學校教育質量保證等各方面普遍缺少系統性和可檢驗性,實踐教學環節嚴重不足。各種調查顯示,社會對高校培養出來的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滿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學生對高校現狀滿意度也偏低,當今的工商管理教育質量顯然很難滿足實業界對成功就業者的期望。因此,必須改革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教學評價方法、管理模式、學習方向定位和人際環境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創新實踐教學方法,以增強工商管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增加獲得未來職業成功的機會。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如不加大變革力度,將難以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全球化和市場化的需要。傳統教學以課堂、教材、教師和教室為中心,注重知識的傳授,相對忽視學生在學中的主體地位、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不能適應杜會對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學習模式單一,專業素養欠缺。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過分依賴教師、教室和教材,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脫節,管理觀念、職業崗位意識不強,難以適應社會對高級管理人才的要求。隨著網絡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的學習出現些典型問題:過分依賴網絡,缺乏學習時間的管理,不敢向老師提問題,不去圖書館,經常逃課,不愛做筆記等。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專業素養滿意度下降,影響學生的初次就業和擇業質量。
1.2 實踐環節落實不足,實踐能力培養乏力。教育部教學水平評估以后,高校對實踐教學環節越來越重視,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資金投入較大,重視實踐環節對人才的磨練和培養。但管理類的實驗課程多為虛擬和演練,與實際管理環境有一定出入,學生有隔靴搔癢之感。而專業實習因為接收單位人數和經費的限制,往往不能大規模接受管理專業的學生實習,造成部分自己聯系實習單位的學生實習形同虛設。雖然在建立實習基地,多方聯系實習點各方面想了很多辦法,但近幾年實習場地仍然成為培養工商管理人才的瓶頸。學生難以在實驗、實習環節充分鍛煉學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對分離。
1.3 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團隊意識不足。由于理論學習缺乏實踐環節的支持,大學生學習目的仍然受中學應試教育模式的負面影響、加上現有課程考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倩,學習目標缺失,沒有有效地將學習任務與職業規劃目標結合起來,導致學習動力不足,自主學習乏力。每個學生部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方法和習慣不同。受學習個體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的局限,單獨的個體學習或單一的學習模式不利于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探討、研究的學習風格,缺乏與他人的配合、協作意識。
傳統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和學習模式單一,已不能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市場對高級管理應用型專業人才的需要。當前,高校重視對教學改革的研究,在研究性學習模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針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定位,筆者提出構建實踐性團隊學習模式,探討大學生學習模式的有效途徑。
2. 實踐性團隊學習模式的構建 團隊學習模式是指在團隊理念和精神的指導下,在課堂內外開展學習活動的穩定結構形式。學習模式不同于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學習者為達到某種學習目的,在學習過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認知方法和手段的總稱。大學教育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多種因素構成的復雜過程,在團隊學習模式的實踐中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系統工程。工商管理學生經常面對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如何通過學習模式創新,打破課堂內外的限制,在實踐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在團隊學習中協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專業理論與實踐以有效結合,在學校教育階段初步培養管理觀念,是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一個完整的學習模式包括理念精神塑造、打造實踐平臺、規范管理和評價等三個方面。
2.1 組建實踐團隊,塑造團隊精神。現代企業多以團隊方式開展工作,對工商管理人才的團隊意識、團隊精神要求較高。組建團隊,就是將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分成7-9人的實踐小組,展開團隊式的培養和競賽學習,具體包括“團隊組建――選聘助教――破冰之旅――制定班規――專業實踐――團隊交流――資源共享――團隊考核――團隊總結”等步驟。每個班以組合和自愿的方式形成多個團隊,成員構成要求差異化,團隊隊長民主產生,每個團隊配備一名導師。團隊保持一定的彈性,可根據教學實驗內容和各種需要適時進行調整。團隊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試驗班的黨、團、班委仍按學校規定組建。每學期改選團隊長一次,參加競選的學生主動到講臺上自薦,由團隊進行表決。團隊長職務對學生組織能力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極有益處。團隊組建初期要求每個團隊討論確定團隊名稱、團隊精神、團隊徽標、團隊歌曲、團隊旗幟,團隊建設中經常性以團隊為單位組織各種競賽、表演和交流展示活動,團隊活動的開展培養了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團隊定期開展自我認知活動,每學期每人找出自己行為、性格方面的主要缺點十條,形成文字交給導師。團隊經常召開針對改正缺點的“民主生活會”,加強溝通和情感支持,團隊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溝通能力、開放的個性和人際關系技能,塑造了良好的團隊精神。
2.2 以團隊為教學單位,打造實踐平臺。工商管理教育必須解決專業知識的教學與實際操作脫鉤的矛盾,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培養。除了課外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常規性地安排著名學者和企業家作專題講座,安排學生到著名企業實地參觀,組織學生到公司、工廠見習、實習,組織落實這些常規的實踐環節。我們還組織開展團隊學習,充分利用校園市場深化、細化專業實踐,將專業實踐落實到團隊和團隊的每一個成員。以“校內市場”為背景,因地制宜地給學生布置 “工作分析”、“設計培訓方案”、 “人力資源規劃”等一些現實性、操作性很強的實踐性作業,要求各團隊結合所學課程進行企業調查,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到學校相關單位調研、實踐,并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深入實際調研后完成調查報告,形成書面材料上交,并在課堂上匯報交流各自的專業實踐成果。通過實踐性教學培養了學生在未來職業中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幾學年的積累使他們找工作時越過“經驗”這道坎。
2.3 科學考核,規范團隊管理。對團隊的管理規章建制,同時落實到每門課程,科學考核小組成員,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確定學習團隊平時分評分規則:各小組平時分主要按每次實踐作業得分加總的排名確定,表現最優秀的前30%小組所有成員平時分乘以系數1.1,組長、副組長平時分為小組最高分;表現后30%小組組長、副組長平時分不得超過本組成員的平均分,中間各小組不變。學期末,各小組長根據組員參加專業實踐和課堂表現等各方面情況,確定本組成員的課程平時分。平時分100分(占總分的40%),組長與副組長,根據組員平時表現(到課、發言、參與、團隊),給每位組員打出平時分;每位組員互評打分,權重各占50%.每位組員須給組長與副組長評分。然后,任課教師根據各小組綜合表現,確定和調整各組組長和小組成員的平時分。實踐證明,這對激發和調動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組內協作學習,組間競賽學習氛圍起到了促進作用,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3.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見成效
3.1 激勵機制推動團隊學習。對指導團隊學習的導師除了給予一定數額的津貼,對于所指導的學生獲得各類專業競賽獎,指導教師將獲得適當地獎勵。若所指導的學生考取或免推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將依考取或免推的學生人數獲得適當獎勵津貼。對在團隊學習活動中有突出表現的學生進行精神和物質獎勵,對于他們參與的各項活動設立綜合素質獎,各類專業競賽獎,合理化建議獎,英語四、六級優秀獎,科技論文獎等。對于在專業實踐學習交流過程中表現出色的團隊給予“團隊精神”獎,對于各團隊在各項實踐和競賽活動中取得的成績分別給予學分獎勵。通過激勵機制,在各團隊中展開競賽式學習取得良好成效。
3.2 “團隊學習”塑造團隊精神。通過為學生量身定做職業生涯規劃,確定基于就業能力的培養方案,輔以團隊學習的手段,有效打造了學生的團隊精神,為學生走向職業成功提供了最有效的路徑。近幾年的探索和七年來試驗班的實踐證明:引入團隊學習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對學生的各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學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專業思想鞏固,思想狀況穩定,學風、班風良好,班上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喜人局面,同學們熱心公益事業,愛校、愛班的思想強烈,有強烈的團隊精神,互幫互助、團結協作蔚然成風,連續六年學生違紀率位居全校最低,連續多次被評為校先進班級體和紅旗團支部。團隊學習對于團隊精神的培養過程使學生心理積極健康。
3.3 “團隊學習”提升綜合素質。通過各項團隊活動和團隊競賽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利用團隊學習,通過職業生涯設計,各項特質的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就業能力和創新意識增強。工商管理2003屆榮獲全國先進班級體;在2002年全國大學生建模比賽中獲二等獎1名,獲省二等獎1名;在2004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二等獎1名、三等獎3名; 在2007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二等獎1名、三等獎2名;在2004年湖北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三等獎兩項; 在2005年獲得全省大學生創業大賽二等獎一項;2007年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銀獎兩項、銅獎一項;2009年全省大學生“挑戰杯”大賽金獎兩項、銀獎一項。學生英語、計算機水平大幅度提高,2004~2009年試驗班英語四、六級通過率和計算機二級通過率一直走在全校前列;公開發表科技論文及各種文學作品多篇。大學生的一次就業率直線上升,從1999年的67.5%上升到2009年90.1%,應屆畢業生考研率從1999年的7.48%上升到2009年的20.1%,考取公務員的比率大幅度上升。總之, 創新團隊學習對工商管理大學生加深專業學習與實踐、走向心理成熟、培養創新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增強綜合素質、提高考研率、提升就業能力各方面產生了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 葉紅春.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職業經理人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教學探索雜志》2006(12)
二、學校實行團隊管理的必要性
在學校推行團隊文化,實行團隊管理是學校長期發展的需要,是管理層面關系簡約化的需要,是激發教師工作熱情的需要,是實行科學的評價機制的需要。
1、團隊文化是學校實現長期發展的需要
如果我們把學校文化比作是一棵樹的話,那么,學校具體的物質、制度、行為、精神的狀態是學校文化的葉子;學校師生員工的態度和方式是學校文化的主干:學校所在地區的本土文化則是學校文化的土壤。
我校是一所融傳統辦學文化和時代教育氣息于一體的新校,辦學規模在當地來講是比較大的,又地處城鄉結合部,師生來源地不同及師生個體水平差異大等實際狀況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在管理上推陳出新,具有獨特的、扎根于學校所在社區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發展水平的主流文化,具有明確的學校核心價值觀,具有體現學校鮮明特征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打造團隊文化是我校實現長期發展的需要。
2、團隊管理是管理層面關系簡約化的需要
傳統的組織理論所推崇的金字塔式層級管理模式,把學校管理層和被管理層劃分得過于清晰,下級只對主管的上一級負責,容易帶來兩個層面的負面影響:一是行政管理者和教師之間關系僵硬;二是信息在這種多層次的傳遞中容易“變形”,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后果和增加誤讀信息的機會。而現代團隊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結構,沒有領導,沒有誰比誰更大的權利,取長補短,在解決人和人、人和事等人際關系方面有較好效果。
3、團隊管理是激發教師工作熱情的需要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以及新課改帶來的影響,使得學校教師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教師的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接受管理者,教師由被動參與管理向主動參與管理過渡,而實行團隊管理能為老師提供一個自我管理的平臺,促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提高工作效率。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活動的個體目標除滿足其生理需要外,更多的是要滿足心理需求。在團隊活動的過程中,有其他成員在場,個體的工作潛能會被激發得更強,效率更高,團隊成員在協作過程中個人能力得到承認和肯定,容易有成功感,能滿足心理需求。因此,采用團隊管理的模式,在提高老師的自信心、增強學校凝聚力方面有它獨特的作用。
4、團隊管理是實行科學評價機制的需要
很多學校現有的評價體制過于突出教師個人的業績,由此而引發教師之間的惡性競爭,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和心理壓力過重。一方面,部門、班級、學科的教師各負其責,門戶自守,自掃門前雪,團隊意識薄弱,不利于協同解決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學校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教學水平較差的教師成了“邊緣人”,無法融入學校的主流,在管理過程中往往成為不和諧因素。因此,在學校建立各種團隊,以團隊管理的模式打破學科界限、打破部門的約束,以團隊績效來評價老師個體,有助于打造一支和諧團隊,調動老師個體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整體提升的效果。
二、團隊管理的實施取得的成效
好的管理理念關鍵是要有針對性的實際行動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應。我校緊密結合校情實施團隊管理,塑造團隊文化,經過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的框架結構,即“打造一種精神,培養兩種意識,推行三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
(一)打造一種精神
教師團隊建設不僅僅是教師群體的組合,更重要的是將它作為一種團隊文化,一種團隊精神來培養,這也是我們這個團隊的靈魂所在。所以,實施團隊管理的前提和核心是打造團隊精神。學校實行的“縱向和橫向雙向管理模式”,沒有了層級化管理的阻隔,使教師之間的交流順暢,思維更容易激活,教師的智慧和真情實感很容易在這種組織和環境下激發和產生,較好地體現了“扁平化的團隊建設”管理優勢,從而逐漸形成了“團結合作,奮發向上”的學校團隊精神。同時,相對于“小團隊”而言,學校這個“大團隊”也是我們管理過程的關注點。我們加強“小團隊”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整個學校這個“大團隊”管理的效益,形成一種“大團隊”奮發向上的精神。
(二)培養兩種意識
在營造團隊文化,實行團隊管理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要想打造團隊精神,就必須在教師中培養兩種意識,即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
1、實行捆綁評價,增強團隊意識
團隊精神要求教師的個人價值必須與集體價值相一致。在團隊管理過程中,我們強調尊重與賞識同步、理解與包容并行、合作與競爭共生,倡導“合作大于競爭,不讓一個教師掉隊”的理念,提倡開展團隊競爭,在培養團隊意識的基礎上,使競爭日趨良性化。以團隊為單位進行評價是增強團隊意識最有力的手段。我們將學校常規管理,如課堂教學質量、教學常規、衛生環境、學校重大活動、學生滿意度、教師取得成績等內容納入團隊評價范疇,每月由校委會成員一一進行量化、評價,最后根據綜合評定情況,評選出學校星級團隊掛牌表彰,并且將星級團隊評選與年終個人績效評定掛鉤,星級團隊所有成員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這樣,我們將教師個人價值與團隊價值有效捆綁,形成了團隊激勵和制約機制,使個體表現不僅僅關乎個人利益,更重要的是與團隊共榮辱。
2、倡導良性競爭,提高合作意識
學校若干小團隊相對于教師個人來說就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第一個集體,因此“小團隊”之間的良性競爭顯得尤為重要,它關乎學校整體的發展方向,若處理不好容易造成各自為戰,相互掣肘。為此,我們特設立了“團隊協作獎”,明確規定:只要是學校整體性工作,牽扯到哪些小團隊,這些小團隊必須鼎力協作完成此項工作,如有哪個小團隊沒有與其他團隊積極配合,加強合作,扯了工作的后腿,將錯失獲得“團隊協作獎”的機會,相應的該小團隊所有成員的個人績效成績將受到影響。這樣的措施有效確保了所有成員在關心“小團隊”利益的基礎上,心里會時時裝著學校這一“大團隊”的利益,使“小團隊”間的合作競爭逐漸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三)推行三種模式
在具體推進團隊管理的實踐中,我們主要通過實施三種模式來進行。在學校管理上實行“雙向制”管理模
式:在教育教學上采用“小團隊”模式;在師資建設上,實施“小梯形”培養模式。
1、“雙向制”管理模式調動團隊的積極性
針對學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的實際情況,學校試行“校長一級部管理責任人”縱向管理網絡和“學校業務干部分學科、分組包干管理”的橫向廣度管理,力求實現縱向管理到底、橫向管理到邊。我們將每個教研組作為一個團隊,實行團隊責任人負責制,責任人對本部教學、德育等工作進行統一調度,全權負責,責權一致,從而使責任更加明確,有效調動了團隊責任人的工作積極性,縮小了管理單元。
2、“小團隊”研討模式提高研究的實效性
團隊優勢不僅表現在團隊成員成績的優劣互補,更重要的是由團隊合作而產生的團隊智慧和力量。一支高效的團隊并非全是由優秀的個人組成,只要相互支持,共享成果,將個人智慧逐漸轉變為“1+1>2”的團隊智慧與力量,就能使工作整體產生最大化的成果。為此,我們在具體的教學研究、活動開展等方面充分發揮團隊作用,如我們實施以團隊為單位的“五段式”集體備課研討模式,即“集體備案-微格反思-課堂展示-現場點評-教后反思”;如實施以團隊為單位的小專題研討;建立團隊德育研討陣地等,這些研討形式充分發揮了團體智慧的力量,以個體帶動整體,實現個體智慧的最大化,且省時高效,教師參與度高,切實提高了研究的實效性。
3、“小梯形”培養模式促進內部發展的均衡性
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包括思想行為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專業技能素質、身體與心理素質等,其中任何一種素質都是一名合格專業技術應用人才所必備的。目視管理主要應用到生產制造類企業,是用來組織現場生產活動,實現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一種管理方法。在SMT實訓教學中引入目視管理,實現全面訓練學生的職業素質,從而真正提升實訓教學效果。
一、架構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組織架構圖
1.學會管理和被管理
大多數企業員工在工作中都是被上級管理的同時管理自己的下屬。因此管理和被管理都應該是他們必須掌握的。怎樣才能在實訓教學中融入管理和被管理呢?在實訓教學中引入組織架構圖可以給學生創設管理和被管理的情境。
SMT實訓組織架構圖將班級同學分為3個團隊,每個團隊共9名同學,設1名隊長和副隊長。3個團隊的最高管理者是實訓指導老師。實訓組織架構圖直觀地顯示了班級每個成員之間的關系。正副隊長是團隊的領導者,負責小組實訓的直接管理。具體的管理內容包括組織隊員根據實訓指導老師安排,制定團隊訓練計劃;協調團隊隊員之間關系,提升團隊競爭力;對隊員進行日常評價,幫助后進隊員進步,及時處理或者匯報隊內異常情況;負責向實訓指導老師匯報團隊的實訓情況,具體包括隊員的個人表現、團隊的成績以及不足,提出提高實訓效率的意見等。實訓指導老師負責全班實訓的整體管理,是團隊的最高管理者,直接管理各團隊隊長。組織架構圖體現了只有團隊隊長和副隊長能夠處于管理和被管理的位置,團隊成員只是被管理的群體。實際實訓教學中通過正副隊長輪換的辦法實現每個學生都來體驗管理和被管理的情境。
2.團隊協作精神培養
當今企業生產已經高度社會化,團隊意識已經作為對人才的一項基本要求,SMT相關行業企業也不例外。然而現在的中職學生群體,大多數都具有自我意識強烈,漠視他人和集體,團結協作精神缺乏的特點。因此團隊意識的培養也是SMT實訓的一項重要內容。SMT實訓組織架構圖展示了每個團隊都有共同的目標:完成實訓指導教師布置的實訓任務,并為自己和團隊爭取最好的成績。學生們從組建團隊到團隊高效運轉需要一段時間來完成,也會遇到一些阻力。在實訓指導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地學會如何與隊友共同協商和決策以及如何使團隊密切合作,配合默契等。
培養企業團隊協作的素質與培養自主學習的學習型組織在組織架構圖的統領下形成了統一。學生在團隊里學習合作,訓練技術,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建立專業技能掌握情況跟蹤記錄表――實訓技能一覽表
學生參與實訓雖然要求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但是專業技能培養仍然應該擺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學生掌握專業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實訓教學成效的高低。因此,實訓教學必須采取有效的評價和反饋辦法來重點關注學生實訓技能的掌握情況。SMT實訓技能細分為22項相對獨立的基本技能,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054-02
前言: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建立一支優良的教學團隊變得極為重要。教學團隊的建設能夠促進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化的發展,能夠促進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能夠適應我國高校當前課程教學以及實踐教學改革的需要。因此建立一支財務管理專業融合的教學團隊十分有必要。
一、財務管理專業融合的教學團隊建設的必要性
1.專業綜合化的需要。專業建設是高校培養財務管理人才的重要內容,為了能夠使財務管理專業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滿足社會需求,在課程的設置中就必須以當前的市場需求為中心,完善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親身實踐的能力,使教學課程更具實用性。同時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加入其他相關課程,以提高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復合型人才。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隨著我國教學模式的改革,“人工結合”已成為當前高校培養財務管理人才的主要模式。“人工結合”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基礎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實踐參與能力。而決定學生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學校教師隊伍,因此,只有建立一支強大的教學團隊,提高教學隊伍的專業水平以及實踐能力,優化教學質量,才能順利實施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為國家及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3.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隨著國家及政府對教育改革的不斷重視,課程改革已成為其中的重點內容。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應不斷地完善專業課程體系,順應財務管理崗位的要求,將崗位工作要求穿插在每個教學環節,使課程設置更具針對性以及實用性。而教師資源是保證其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對于實現課程教學的改革,就顯得極其重要。
4.實踐教學改革的需要。實踐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參與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實踐教學改革是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入實踐教學,使教學更具綜合性以及實用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在此基礎上,只有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建立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集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于一身,全面開展實踐教學的改革。
二、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對教師進行考評時更傾向于教師的科研能力,而較為忽視教學成果。很多高校在發展建設中缺乏整體性意識,對建設一支系統性的教師團隊缺乏重視。這就直接導致教師團隊的每個主體更注重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忽視了教學水平,這對于提高教學效率,順利推行教學改革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這種工作背景下,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師更傾向于將精力投入到課題研究中,忽視了建設一支系統性的教學團隊的必要性。
2.教師缺乏團隊協作意識。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團隊不僅包含了專業中各個學科的教師,也包含了學校相關課程及專業的教師,是一個整體性的團隊。而教學團隊主要強調協作精神,無論是教學工作還是課題研究,團隊中的各個成員應積極配合、互相合作共同討論,以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學以及科研目標。而在現實工作中,大多高校中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的成員都缺乏協作意識,這種狀態不僅不利于教學團隊綜合水平的提高,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阻礙作用。
在教學工作中,大多財務管理專業教師思想意識都較為傳統,過于自我。教學團隊的成員缺乏溝通,且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合作意識十分淡薄。而相互合作是建設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的基本要求,因此,當前的這種狀態對于優秀教學團隊的建設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3.教師團隊缺乏完善的政策及制度體系。由于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起步較晚,相對于其他方面而言,團隊的制度體系仍不夠完善,團隊成員在處理問題時缺乏有效的協作,很難順利地完成教學及科研目標。完善的制度政策是保證教學團隊建設的基本要素,才能確保教學團隊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它主要包括教學團隊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激勵制度等。尤其是當前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團隊建設起步較晚,考核制度嚴重缺失,致使一些學校僅是為了完成評選工作臨時建立。這些團隊主要以教研組等的成員組成,他們只注重團隊成員的優勢或資歷,卻忽視了教學團隊的構成結構是否合理,他們缺乏明確的目標,不符合真正意義上的團隊,違背了系統論視角下財務管理專業融合教學團隊建設的原則,對于提高團隊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質量都十分不利。
三、優化財務管理教學團隊的對策
1.正確處理教與研的關系。由于當前很多高校缺乏對教與研關系的正確認識,過于注重對于課題的研究而忽視了教學質量。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及教師應加強對教與研關系的認識,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學校應該對其考核制度進行改革,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將教師的教學成果納入到評價體系中來,并作為考評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促使教學團隊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為國家培養更多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
教師的教學工作實質上也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能夠對已知的理論及實踐知識進行不斷深化、理解,同時還可能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教師間對各種課題進行不斷的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由此可見,教學與科研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教學促使教師不斷發現問題,制造各種科研課題,而科研為教學解決難題,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學校及教師應能夠準確認識教與研兩者的關系,并進行正確的處理,使二者相互結合、相互作用,促進兩方面的共同進步。
2.建立有效的教學團隊內部管理機制。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及科研任務一般包含了很多相關學科的內容。內部管理機制的建立,促使團隊內各成員相互協作、共同進步。每個人的知識含量以及思維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學團隊各成員間互相研究、討論,不僅能擴大成員的思維能力,同時能夠使團隊成員獲得更多方面的知識,更使團隊中存在的問題在相互碰撞中得到解決。教學團隊也可以通過組織研討會等的形式組織團隊成員進行熱烈的討論,不僅能提高各成員的綜合水平,對于快速解決難題也十分有效。
教學團隊應不斷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合理設置團隊結構,實現團隊成員的共同進步。
3.創新與規范管理的關系。完善的教育教學政策及制度,是保證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順利實行的基本保障。為了保障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有效性,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學校必須為教學團隊營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以此作為教學隊伍實施教學及科研的理論依托,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團隊的積極作用。而創新管理主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實行團隊的民主化管理,調動團隊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促進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學校應重點建立健全學校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促使團隊成員間加強合作,重視團隊合作的作用。建立相關的合作評價體系,針對團隊的合作精神及合作成效對教學團隊給予一定的獎勵,最大程度地發揮團隊合作的積極作用。
四、總結
教學團隊的建設能夠使團隊成員在相互交流、共同討論中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以提高教學及科研質量,促進教學及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然而,我國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團隊建設起步較晚,各方面仍不完善。各教育機構及教育工作者應引起重視,共同努力,促進教學團隊建設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夏錦文,張連紅,陳德良.以教學團隊建設為抓手,整體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0,(9).
[2]梅水燕,李利民.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策略探討[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作者簡介:孫文福(1979-),男,河南永城人,三亞學院理工學院,講師。(海南 三亞 572022)王東旭(195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研究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高教學會“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項目編號:HGJXHB211035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8-0198-02
2010年6月,中國工程院、教育部宣布聯合成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家委員會”,批準第一批61所高校為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試點,哈爾濱工程大學是試點院校之一。“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是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優秀后備工程師,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實施卓越計劃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學生的工程素質,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1]
一、團隊合作式畢業設計模式的內涵
斯蒂芬?羅賓斯認為,團隊是指一種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這一定義突出了團隊與群體的不同,所有的團隊都是群體,但只有正式群體才能是團隊。并且正式群體分為命令群體、交叉功能團隊、自我管理團隊和任務小組。后來,他又對團隊與普通群體的區別作了深入研究,并得出四個結論:一是群體強調信息共享,團隊則強調集體績效;二是群體的作用是中性的,而團隊的作用往往是積極的;三是群體責任個體化,而團隊的責任既可能是個體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四是群體的技能是隨機的或不同的,而團隊的技能是相互補充的。[2]
斯蒂芬?羅賓斯根據團隊成員的來源、擁有自的大小以及團隊存在的目的不同,將團隊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問題解決型團隊。組織成員往往就如何改進工作程序、方法等問題交換不同看法,并就如何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等問題提供建議,不過它對調動員工參與決策過程的積極性方面略顯不足。二是自我管理型團隊。這是一種真正獨立自主的團隊,它們不僅探討問題怎么解決的方法,并且親自執行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對工作承擔全部責任。三是跨功能型團隊。這種團隊由來自同一等級、不同工作領域的員工組成,他們能夠使組織內的成員交流信息,激發新觀點,解決面臨的問題,協調完成復雜的項目。
團隊合作式的本科生畢業設計模式是采用系統選題,統一管理和綜合考核的方式進行畢業設計的一種方式。這種模式以項目立題為基礎,將團隊合作模式引入到本科生畢業設計的全過程之中。團隊合作式畢業設計模式是極具適應性與創新性的組織模式,它可以通過應用自組織團隊,實現迅速適應復雜動態環境的目的。[3]
二、團隊合作式畢業設計模式的特征
1.目標機制明確
項目團隊組成人員共同討論團隊成員的管理模式及工作分工,明確每個團隊成員的角色、主要任務和要求,指導每一個成員更好地理解所承擔的任務;團隊成員中沒有主次角色,每一個人都是主力,每個角色都很重要,團隊成員彼此配合,推進團隊執行項目計劃,集中精力掌握有關項目成本、進度、工作范圍的具體完成情況,以保證項目目標得以實現;如果不能彼此配合就不能彼此之間互相推動,并按時完成工作目標。
2.強調合作精神
在學生團隊之間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以團隊合作為基礎,團隊成員要進行充分的討論并相互督促,促進團隊成員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信任機制;依靠團隊成員共同決策、共同解決問題,在確立團隊規范的同時,鼓勵成員的個性發揮;培育團隊文化,注重培養成員對團隊的認同感、歸屬感,努力營造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相互關愛、努力奉獻的精神氛圍,授予團隊成員更大的權力,盡量發揮成員的潛力。團隊的結構完全功能化并得到認可,團隊內部致力于從相互了解和理解到共同完成項目設計任務。團隊成員一方面積極工作,為實現項目目標而努力;另一方面,成員之間能夠開放、坦誠、及時地進行溝通,共同解決畢業設計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3.類科研項目的管理模式
學生團隊選題,教師團隊指導答疑,項目管理式的畢業設計管理模式能夠加強指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保證了指導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時間。類科研項目的管理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及分工協作能力。該模式以專業能力培養為依托,突破學科限制,加強學生對專業整體認識的系統把握,培養學生獨立承擔工程項目的工作能力;學生考核評價多元化,學生自主評價、團隊成員之間互相評價、階段性的考核及畢業答辯考核等環節綜合評定最終的成績。[4]
三、團隊合作式畢業設計模式的實踐
哈爾濱工程大學是以“三海一核”為主體學科的行業特色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是主體學科之一,在船舶動力裝備領域具有行業特色和優勢。為實現“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目標,提升學生的工程素質,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自2011年開始實施本科生團隊合作式畢業設計模式,具體實施辦法如圖1所示。[5]
團隊合作式的畢業設計模式是一種模擬工程項目立項及研究過程的本科生畢業設計模式。通過科研選題的方式,結合課題組現有項目和發展設想,開展具有創新性的選題工作,以創新性的研究內容和科研成果吸引與調動本科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科專業特點進行子課題劃分,系統安排各子課題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學生提供充裕的題目,并明確各題目之間的關系。以研究課題為基礎,各子課題承擔人員集中討論課題實施方案,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由個人確定研究方法,在查閱、整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研究特殊問題,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立題
指導教師團隊進行前期的立題論證工作,結合專業特點和本研究領域前沿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整體性立題論證。例如,以當前較先進的船舶柴油機為研究平臺建立船舶柴油機研發設計團隊。指導教師團隊集體討論,進行課題分解,以柴油機零部件的結構設計、強度分析和整機的性能優化為基礎,分解船舶柴油機總體設計任務,按照涉及學科的差異性確定子課題,明確各子課題之間的關系,再由指導教師確定子課題的任務。
2.選題
指導教師團隊為畢業設計學生就課題選題的依據、涉及的學科、課題之間的關系等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生根據專業知識特長及興趣愛好與指導教師進行交流和溝通,然后確定選題;再根據選題情況及各子課題之間的關系,組建畢業設計團隊。指導教師集體確定畢業設計任務書,強調畢業設計紀律,規定工作時間、地點和管理制度,確定團隊管理機制和課題的整體工作計劃。
3.實施過程
在實施團隊指導畢業設計過程中,實施指導教師、在讀研究生的團隊指導和質量監控制度。以團隊內不定期討論、每周集中匯報、中期檢查、學術交流等方式保障畢業設計的有序進行,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與表達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提升了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團隊指導教師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在保障團隊課題進展順利的前提下,對基礎較好的、進度較快的學生,培育其申報校級本科生優秀論文,并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其參加部分實際的科研工作。
建立相應的學生團隊管理機制,以協作為基礎,團隊進行廣泛的討論以及相互督促,開展團隊內自查、問題討論和學術交流等。通過團隊畢業設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組織管理能力、交流溝通能力以及分工協作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4.質量監控
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總結,撰寫畢業設計論文。在這方面,組織具有一定寫作經驗的研究生進行畢業設計論文撰寫的講座,以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能力。指導教師團隊對學生的論文要進行多次的檢查與審閱,重點針對畢業論文的工作量、研究內容以及論文的書寫格式和規范等進行評閱。
5.論文答辯
通過每周的匯報、組內討論、學術交流等方式,學生在表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學生精心準備答辯材料的基礎上,由指導教師組織團隊成員在團隊內進行預答辯,提前發現學生在答辯中可能出現的課題分析與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問題,實踐表明采用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取得較好的答辯效果。
此外,優秀的本科生畢業設計也能取得一定的研究基礎和科研成果,因此資料的整理和存檔工作也很重要。按照科研項目的管理模式,對畢業生的立題論證書、論文、研究成果等進行存檔,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制定畢業設計發展規劃,制定畢業設計成果的延續方案,逐漸完善本科生畢業設計教學工作。
四、結束語
團隊合作式的畢業設計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本科生畢業設計指導模式,其以專業人才培養為目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學習及工作的自主性并鍛煉團隊協作能力。當然,任何模式都是以優秀的教師資源和良好的硬件條件為基礎的,希望通過幾年時間的實踐,本科生畢業設計工作能夠利用現有科研環境提供的軟、硬件資源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和水平,進而提高本科生的專業素養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高等工程教育提升學生的工程素質,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最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東旭.試論“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教學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7).
[2]楊晨,等.創新團隊內涵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2、樹立成員共同的目標和利益。團隊要重視每個成員的利益,協調好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協調好成員與團隊的利益關系,盡量使每個成員與團隊的目標和利益一致,使團隊成為維護和實現大家利益的共同體。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而走到一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起使,擰成一股繩。如果說共同的情感是產生團隊精神的軟件,那么共同體的目標和利益則是產生團隊精神的硬件。
3、擴大成員的參與。作為團隊的管理者,要鼓勵每個成員通過各種途徑參與事務,使每個成員對團隊的決策都有充分的發言權,也就是管理者要善于納諫。這樣既有利于團隊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又有利于激發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增強成員的責任感和團隊的認同感、歸屬感,團隊精神的強弱與每個成員的參與程度成正比。
4、加強成員間的溝通。有溝通才有了解,才有信任。這是團隊成員之間團結合作的基礎。首先,學校管理者要加強與下屬的溝通,將自己的指示意圖向下屬解釋清楚,使下屬有充分的了解。同時,要注意傾聽下屬的想法和建議,從而增強管理者和下屬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管理者是團隊的代表,成員對管理者的信任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對團隊的信任程度。其次,要激勵教職工之間、教職工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并積極為之創造條件,在團隊中形成每個成員之間的誠摯溝通、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圍。
5、分工工作法。團隊工作的原則是分工合作,每個成員的工作首先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領導搞好“管”,職工搞好“保”,教師做好“教”,學生做好“學”。這是團結合作的前提。管理者平時注意每個成員工作能力的提高,使其能夠獨立承擔工作,要賦予每個成員充分的工作學習的處理權,使其有較強的成就感和責任感,每個成員的工作在分工的同時又要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工作順利完成,從而使每個人在工作中既注意個人發揮,又注重整體配合;使大家意識到個人的成功就是團隊的成功,個人的失敗就是團隊的失敗,這樣在工作中養成團隊精神。
6、鼓勵協作,防止不正當競爭。一個學校要建立競爭機制,激勵每個成員爭先創優,這樣的學校才會有活力,但是僅有競爭機制還不夠,還需要建立協作機制,鼓勵每個成員團結合作,共同前進。否則,一味地強調競爭而忽視協作,就可能引發不正當競爭,導致成員之間的沖突與對抗,整個集體將陷入內耗之中。有和諧才能保持活力,有平衡才能保持效率,競爭與協作是團隊持續健康發展缺一不可的兩個輪子。因此,一個學校既要提倡競爭,又要鼓勵協作;既要表彰紅花,又要獎勵綠葉。當競爭駛離公平合理的軌道,引發沖突、對抗,破壞團結、協作時,應立即加以阻止。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開展企業科技服務的重要責任,是科學生產、再生產,以及使科學知識轉化為直接生產技術的重要途徑。高職教育的科研工作是實現科技轉換的核心力量。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各個專業群間的交叉和相互滲透日益清晰起來,傳統的個體科研力量有限,創新性科研團隊建設能夠有效整合資源,促進科研創新和企業服務,進而提升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高職院校管理類專業的科研重點在于應用性研究以及技術服務等。目前,高職院校管理類科研人員和教師針對從事的教學工作和社會服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為學院發展、專業建設和企業行業的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在科研團隊建設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科研團隊的穩步發展。
一、高職院校科研團隊建設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總數已達1345所,高職教育的在校生人數超過千萬人,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的一多半。全國高職高專教師人數高達38萬余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和增長規模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是,在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技術的過程中,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服務能力在層次、效益以及影響力方面都較為落后。要解決上述問題,提升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建立創新型科研團隊是高職院校發揮科研功能的良好組織形式,其對于促進產學研合作,促進師資隊伍建設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高職院校科研團隊建設有利于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家明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優化“雙師”結構,才能強化高職教育的實踐環節,才能提升高職院校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訓能力和企業科技服務能力。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的構成主要由學院專任教師和來自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組成,以專業建設作為開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臺,共同完成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通過校內專任教師和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的雙向溝通,使其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協作,更好地促進“雙師型”人才的素質提高。
其次,高職院校科研團隊建設有利于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高職院校通常在科學技術研究中資源不足,通過組建科研團隊可以整合學院有限的科技資源,進行環境營造,發揮學院教師的科研潛力。同時通過有效的團隊管理,形成強大的團隊凝聚力和創造力。通過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和校內專任教師的交互作用,及時跟蹤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動態,準確把握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方向,從而保持專業建設的領先水平。
再次,高職院校科研團隊建設能夠推進學院人才培養并深入開展社會服務。在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科研團隊成為了校企合作的橋梁。通過學院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使得學院的教學與生產勞動及社會實踐相結合,將學校教學管理延伸到企業,同時保障了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安排,實現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另一方面,學院可以以科研團隊為平臺,依托其人力資源優勢和企業的技術支持,輻射到行業進行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工作,進一步提升學院的知名度和企業的認知度。
二、高職院校管理類科研團隊的建設困境
我國高職院校的科研團隊建設主要是借鑒企業團隊建設的模式形成,在科研團隊的組建和管理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以管理類專業為例,目前其主要形式是在學院的組織機構下,以系部或教研室為單位,由專業帶頭人和專業教師組成,從事專業或專業群內的科研與企業服務。這種科研團隊構成主要由以下幾點不足:
1.團隊帶頭人資源匱乏且層次不高。優秀的團隊帶頭人一方面需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高瞻遠矚的專業視角,帶領團隊走在專業發展的前沿,形成專業優勢和特色。另一方面,要實現科研團隊的整體績效大于個體績效之和,團隊帶頭人善于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并能夠通過有效管理,形成團隊的創造力。目前高職院校管理類科研團隊的帶頭人通常是學院自己培養的專業帶頭人,他們很難二者兼具。優質的管理類科研團隊帶頭人的匱乏導致難以產出重大的科研成果。
2.科研團隊組織松散。高職院校管理類專業更加強調對行業企業的管理實踐和技術服務能力,因此管理類科研團隊吸納了一批企業一線的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成為科研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線行業企業管理者具備深厚的管理知識和管理技能,而科研的動力和能力較弱,往往這一部分團隊成員積極性不高。高職院校專職教師科研方向分散,甚至固守著單槍匹馬的科研思維,團隊合作精神較差。科研團隊缺乏團隊文化建設,基本流于形式,組織相對松散。
3.科研團隊的考評、激勵不到位。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還沒有實現對管理類科研團隊的整體評價制度,仍然是對教師個體進行考評。為了滿足基本的績效考核和薪酬水平,高職院校管理專業教師承擔了大量的教學工作,或者到企業兼職獲得勞動報酬,科研動力不足。在職稱評聘中,高職院校的考評也通常以科研成果的主持人或者第一完成人作為考評對象,對科研團隊的激勵缺失,缺乏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
4.科研管理機制不夠規范。高職院校管理制度不合理,對科研團隊的發展沒有起到促進作用。目前一些高職院校要求管理專業教師深入行業企業一線進行掛職鍛煉或兼職實踐以提高自身的“雙師型”素質并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然而學院并沒有對科研成果制定配套制度加以保證。高職院校科研能力相對較低,管理類科研團隊的項目來源通常較窄,大部分為中小企業的橫向課題,同時,大多院校缺乏系統的科研管理制度,加之管理專業教師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學和社會服務中,科研熱情不高。另外,管理專業教師完成的科研任務很難進行成果轉化,難以保證科研工作的延續性。
上述問題表明,高職院校管理類科研團隊仍處于松散的起步階段。要打造符合高職院校實際情況的創新型科研團隊,仍要結合管理類科研團隊的自身特點,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從制度上保證管理類科研團隊的長足發展。
三、構建高職院校管理類科研團隊的策略和建議
高職院校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的科研活動具有應用性取向和實踐性取向。科研活動要服務于教學,服務于行業企業培訓。因此應立足于高職高專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管理專業來進行建設科研團隊,進而開展科研活動。
1.加強人才引進和聘任,構建學科交叉的科研團隊。管理類科研團隊的構建需要優秀的團隊帶頭人。一名優秀的團隊帶頭人應該善于整合與利用社會資源,通過有效的團隊管理,形成強大的團隊凝聚力和創造力。同時他能及時跟蹤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動態,準確把握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方向,保持管理實踐和科研工作的領先水平。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專業帶頭人絕大部分為學院自己培養的專任教師,對于管理類專業而言,理論知識扎實而實踐不足。為了提高專業團隊整體水平,可以多渠道引進人才,比如從企業一線管理人員中聘請等,并委以團隊帶頭人的重任。同時,根據學院特色,打破目前慣有的專業框架,構建學科交叉、專兼結合、知識技能互補的科研團隊,也成為管理類科研團隊的有效途徑。
2.加強高職院校科研制度建設,創新團隊管理模式。高職院校應該建立科學系統的科研制度,具體包括高效的科研激勵和評價機制、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嚴格的成果管理制度與完善的監督與約束機制等。特別是改善評估和考核機制,構建有利于團隊合作的評價平臺。團隊外部制度建設有助于提高管理專業教師的科研熱情,為科研團隊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還應建立團隊內部的管理制度,把權、責、利進行有效結合,構建領導權和決策權共享的團隊管理模式,實現科研團隊的自我管理。
3.加大科研投入和環境營造,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高職院校應提供豐富的數據庫和信息資源。管理理論前沿知識的汲取需要了解發達國家的管理動態,前沿資料的獲得保證了科研成果的質量。同時,高職院校應加強其社會服務功能,加強校企合作。學院應從全局規劃科研工作,發揮學院的導向作用,為科研團隊開拓項目。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和科研團隊項目的推進,高職院校應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
另外,管理專業教師應獲得寬松的科研環境。它有利于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可通過鼓勵科研、適當減少科研人員教學工作量等措施促進科研活動的開展,提高院校科研團隊為企業或學生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
四、小 結
高職院校管理類科研團隊仍然處在建設和管理的初級階段。探索管理類科研團隊的創新模式,需要高職院校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打造高績效的管理類科研團隊,實現團隊績效大于個體績效之和的目標,才能促進和提升團隊的科研實力。營造良好的團隊文化和科研氛圍,必將提升管理專業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從而推動高職院校科研團隊建設的管理創新。
參考文獻:
[1] 張志生,張健,曹獻飛.基于科研質量管理體系的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1,(3):43-45.
[2] 蔣科兵.高校科研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1-93.
[3] 江文麗.關于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思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62-163.
[4] 戴翔東.高職院校管理類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0,(4):45-47.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工作重心集中于職業特定技能的培養。相當多的職業(或工種)都制定了國家標準,并開展了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這些工作對于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建設有重大影響和意義。但是,另一方面,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卻忽視對通用管理能力的培養。一、通用管理能力概念 通用管理能力是不同職業群體中體現出來,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識要求,超越了某個具體職業(市場營銷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者)特定知識和技能,一切管理者應當共同具備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
實際上,通用能力的應用范圍,要遠寬于職業特定技能,它們是相同或相近職業群中體現出來的,具有共性的技能和知識要求。它們往往是人們職業生涯中更重要的、最基本的技能,因此具有更普遍的適用性和更廣泛的遷移性。二、通用管理能力體系構成(一)通用管理能力體系簡介 目前我們把通用管理能力歸納成四種主要功能模塊,即:自我發展管理、團隊建設管理、資源使用管理、運營績效管理。通用管理能力結構模塊體系正好契合了中國傳統社會中知識分子與士大夫階層的人生訴求的途徑。即:修身——個人——自我發展管理;齊家——團隊——團隊建設管理;治國——資源——資源使用管理;平天下——運營——運營績效管理。
(二)通用管理能力體系的結構模塊
1、自我發展結構模塊 無論作為一名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首先應當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夠勝任管理職責或崗位職責。在自我發展的模塊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就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方面是自我能力的提高,包括管理自我的能力和領導他人的能力;其二是與他人交往能力的提高,包括溝通能力和談判解決問題的能力。2、團隊建設結構模塊 管理者必須具備組織和號召團隊的能力,能夠帶動一個整體共同合作完成任務或目標。論文格式。而對于個人而言,應該感受到團對的重要性。該模塊的最終目的是幫助管理者更高速、有效地去實現團隊的目標。 3、資源使用結構模塊 具備基本素質并且建立了支持性工作團隊之后,組織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資源,管理者能否有效使用各種資源是決定工作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資源管理是企業管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必修的課程。該模塊首先強調資源配制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然后講述資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幾個方面:員工招聘(人)、財務管理(財)、工作環境(物)。4、運營績效結構模塊 作為企業中一名管理者,必須具有運營管理方面的能力。為了做好組織的運營,必須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是必須注重客戶和質量的,這是企業占領市場和成功的關鍵;二是必須注重企業的長期發展,即做好變革和創新的工作。做好這兩方面工作的關鍵是正確高效率的決策,在科學決策的基礎上把每個項目圓滿完成。
(三)整體模塊架構
以上幾個模塊之間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著密切聯系,我們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企業管理人員所必須具備的通用管理能力整體結構。包含一名求職、就業者所應具備的相關的通用能力。三、學習通用管理能力的意義
(一)學習自我發展結構模塊,培養自我管理能力(1)提高學習規劃能力,掌握有效利用時間的方法 自我管理能力是管理者綜合素質的基礎,也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持續的學習,而能否學習到有利于自己職業發展的知識和經驗取決于對自我認識和自我發展規劃。有了正確的目標和計劃之后,還必須能夠正確高效地利用時間。因此,該部分內容更加注重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個人對于時間的管理能力規劃與培養。(2)培養商業意識,獲得有效領導能力
良好的綜合素質是管理者具備的,但即使具備不錯的管理經驗,如果不能完全融入組織中,不能領導和號召下屬完成任務,就不能說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合格管理者必須是一個具有高超領導能力的人,為此他必須具備一定的商業和經營意識,也必須具備一定的領導能力,掌握一定的領導技能和領導方法。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幫助管理者具備并有效提高領導他人能力。
(3)掌握與他人溝通的技巧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一個管理者取得事業成功的保證。口頭交流是日常生活的主要交流方式,在組織環境中,傳達信息的最主要手段和形式則是會議、書面交流和當眾演講。這幾種溝通形式是組織中信息交流和決策的基礎。論文格式。
(4)運用溝通能力解決工作中與人交往的問題
工作中與人的交往包括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其中對外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談判;而對內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
(二)學習團隊建設結構模塊,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1、理解團隊內涵,發揮團隊效能
管理者首先需要對團隊的概念有基本了解,需要幫助團隊成員學習和發展,這一切都是為了促使團隊成員共同合作以實現團隊的目標。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須掌握激勵團隊成員的方法和技能。只有有效的激勵,發揮團隊成員的潛力,才能夠使團隊成員的工作和表現更加出色,更好地實現團隊的目標。團隊管理的基礎是掌握關于團隊的基本的理論和概念。通過通用管理能力的學習對將幫助管理者了解團隊建設的基本知識,從內部和外部去了解團隊,認識團隊成員分別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在熟悉和掌握團隊角色之后,能夠維護或提高團隊水平。只有掌握了關于團隊的基本知識,管理者才可以有效提高其團隊管理的能力。2、注重團隊學習,提高團隊水平
團隊只有不斷地學習,才可以得到發展。管理者應該掌握如何促進團隊學習的。團隊學習實際上是團隊成員學習的綜合體現,所以員工的學習及發展直接關系到團隊。除了通過員工自發的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之外,管理者還要積極地支持鼓勵學習和培訓,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提供更為實際的學習與機會,使員工的學習更具系統性,所學內容更具實用性。通過系統的有計劃的團隊學習,使團隊成員得到發展,從而提高團隊工作的能力和水平。3、確定團隊目標,完成團隊任務
管理者掌握團隊管理能力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團隊目標,而團隊建設和團隊學習是實現團隊目標的基礎。為了更有效地實現團隊目標,首先必須學會如何確定團隊的目標,并按照實際情況制定確實可行的計劃,最后則需要弄清楚怎樣才能順利完整地執行實現團隊目標的計劃。從而實現管理者更加有效地在工作中幫助團隊成員有效實現目標,完成任務。4、激勵團隊成員,激發團隊潛能
團隊建設和實現目標需要團隊成員高度的投入。對于管理者來說,則需要掌握如何激勵團隊成員的方法。管理者應有效提高對激勵的認識,掌握激勵方面的一些方法及技巧。通過在實際管理工作中運用這些技巧,管理者將極大程度地提升一個優秀團隊的價值順利完成團隊任務。(三)學習資源使用結構模塊,培養使用資源的能力 1、學習資源配置的相關能力
我們都知道,一個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具有人、財、物三個基本條件,如何配置好這些資源是重中之重。資源配置是資源使用管理的核心。只有把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合理的配置使用才能使資源運用效果最大化。論文格式。通過對資源配置的認識與學習,幫助管理者提高使用資源的能力,借助工作環境中的有利因素,順利完成管理任務。
2、提高管理人力資源的能力
企業發展的基礎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管理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技能。管理者應該具備為企業挑選合適的人才、保證人員充足和使員工能力得到更好發揮能力。通過本部分的學習,管理者能夠掌握人力資源招聘中各種技巧和方法,提高管理人力資源的能力。3、獲得并掌握財務管理的相關知識
正確的財務預算和分析能夠降低組織的成本,減少資源浪費。管理者應具備基礎的財務知識。了解財務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包括成本、預算和財務分析等。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管理者能夠閱讀和使用工作中用到的各種基本財務報表,從而能夠做出更加科學有效的決策。4、重視工作環境,減少公司遭受損失的機會
重視職工的工作環境,將能夠減少公司遭受損失的機會,減少由于事故和風險對企業資源和員工造成的對工作的影響。管理者必須明確保證員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必須了解國家有關員工健康和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并能夠將其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通過本部分內容的學習,提高管理者判斷事故、評估風險的能力,有效規避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四)學習運營績效結構模塊,培養科學決策的能力1、滿足客戶需求,改進產品質量
質量是組織生存的根本,因而質量管理也是一個管理者所必需的管理技能之一。運營管理的核心是質量。為了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組織必須不斷地改進和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2、具備創新意識,促使變革進行
變革與創新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動力,所有的管理者都應該具備適應變革和不斷創新的素質。如何對變革做出正確反應,如何做出組織變革的計劃,并領導組織變革的進行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管理者應該能夠更好地應對環境提出的變革要求,為組織長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3、學會科學決策,提升管理能力
企業如果在質量管理和變革創新管理方面都具備了一定能力的話,就奠定了長期高效發展的基礎。但企業順利發展的關鍵和前提則需要管理者具備科學的決策頭腦和正確的決策過程。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決策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一個組織的發展,決策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4、學會項目管理,提高運營績效
科學的決策盡管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決策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而項目管理是一個管理者在運營管理過程中為了達到目標所采用的手段和工具。管理者應當學會如何通過項目管理來提高運營績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和計劃。項目管理的內容包括項目啟動、項目可行性分析、制訂項目計劃、項目控制監督等知識。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管理者能夠有效提高項目管理的能力,從而提高組織的運營績效。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2-148-02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他強調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培養是當代社會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學生能力培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是學生走向成功、形成核心人才競爭力的必備素質。努力提高高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對培養優秀社會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現狀及其原因剖析
當代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大部分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以獨生子女居多,物質生活條件優越,在父母的精心照顧和寵愛下長大,依賴性強,獨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較差,集中體現在時間管理、自我規劃、自主學習、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較弱。
1.時間管理能力差,不懂得珍惜時間。從實際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遲到曠課現象以及沉迷網絡的比率遠遠高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時間觀念普遍比較淡薄,不會珍惜時間,花在上網、聊天、聽音樂、玩網絡游戲等方面的時間太多,對于如何在學習上更好地分配時間和利用時間等方面做得不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從小沒能培養良好的時間觀念,沒有充分認識到時間的價值,浪費時間成自然;二是不懂得時間管理的技巧,沒有掌握制定學習計劃,并按輕重緩急原則處理事情的技能;三是對自己要求太低,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
2.缺乏計劃意識,自我規劃能力不足。當前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多數人是因為高考失利或成績較差而被動選擇了高職學校就讀,大多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有的甚至被動地接受父母的安排來讀書,不喜歡所學專業,所以對學習不主動,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計劃意識,對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十分欠缺。據調查顯示,“75%以上的高職生對自己將來的工作、發展、職業生涯沒有規劃,20%左右的大學生不明確,只有5%左右的大學生有明確的規劃”{1}。
3.自主學習能力弱,學習效果欠佳。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普遍比本科學生低,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主動學習能力較弱,英語、高等數學等課程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進入大學后,面對“更深、更廣、更難”的專業知識學習,在能力上和心理上更會感到吃力和無從適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差,學習效果不好。
4.自控能力較弱,團隊協作能力不足。“90后”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從小生活條件比較優越, 比較放縱嬌寵,紀律意識淡薄,自我嚴格要求不夠,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而且比較自我,服務意識和協助他人的意識不夠,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較差,在學習上不善于知識共享和互幫互助,遇到困難時往往由于自卑或拉不下“面子”而不愿意向同學和教師請教,從而輕易地放棄了目標。
二、團隊建設在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中的積極意義
瓊·R·卡扎巴赫與道格拉斯·K·史密斯合著的《團隊的智慧》一書對團隊是這樣定義的:“團隊就是一群擁有互補技能的人,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達到目的,并固守相互間的責任。{2}”團隊的定義很多,概括起來團隊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1)團隊成員之間具有互補的技能。成員之間因不同的特長、技能而有不同的角色定位,這些技能包括專業技能、解決問題的技巧、人際關系的技巧等。(2)具有共同的目標。即團隊成員要對取得的最終結果達成共識,把最終目標轉化成具體的、階段性的目標。(3)成員之間相互協作。團隊成員之間,應象木桶木板之間緊密粘合一樣,取長補短,資源共享,相互溝通、共同學習和支持。(4)共同承擔責任。成員間榮辱與共,相互承諾和相互信任,對最終結果共同承擔責任。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一個班級、一個宿舍、一個競賽小組、一個社團都是一個團隊,他們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各異,可以互補;有著共同的學習目標;可以通過知識共享、互相協作共同建設良好的學風,進而促進學習;相互間榮辱與共,共同承擔班級環境的建設并受益其中。
在高職院校,注重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培養,通過構建團隊合作學習、項目團隊實踐實訓、參與科學競賽和體育競賽活動等團隊建設途徑,創新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模式,對培養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和獨立人格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意義:
1.團隊建設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自我目標管理。以團隊為基礎的組織內部,團隊成員被賦予充分的自我管理權,要求個體在團隊中實行自我指導,明確目標,能不斷激發團隊成員對成功的渴望,朝著團隊目標努力。通過加強班級團隊的建設,打造優秀班級團隊,將團隊理念和目標轉變為學生的個人理念和目標,帶動和幫助團隊中的每一位學生根據團隊目標制定個人行動目標和學習計劃,促進學生遵守統一的行為標準及其共同價值觀。在實現團隊的目標與使命的過程中,增強學生自我目標管理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個人與團隊的共同成長。
2.團隊建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團隊組織能有效地以組織目標和集體榮譽感為動力約束學生個體的行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和特長,調動內在動機,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和克服畏難情緒,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增強成功的自信心,約束個人行為,提升學生按計劃自主學習的自控能力。
3.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和實踐,有助于學生自我技能提升。基于項目教學法的學習和實訓,是一種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組織形式,例如各學科知識和技能競賽、社會實踐調查小組競賽、體育活動競賽等。在這樣的競賽團隊組織中,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比較強,能夠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動手動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技能和創新精神,能夠獲得比學生個人單獨學習時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管理體系構建
1.在教學中積極引入團隊學習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團隊學習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將學生分若干個學習小組,以團隊的形式實施教學活動或開展學習、實訓、實踐競賽,引導學生朝著教學目標進行自主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創新。通過營造積極參與、輕松愉快的學習“情景”,使學習基礎和個體條件有著差異的學生平等地參與小組學習活動,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負責不同的任務,進行知識和技能互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在學習過程中,為實現團隊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或贏得競賽,每個學生認真擬訂自己的學習計劃,搜集學習信息材料、實地調查與分析、參與小組交流討論、撰寫研究成果報告,展示交流成果,始終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設計和自我控制,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高職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學習,學習能力得以不斷提升。
2.努力營造良好的班級團隊氛圍,提升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團體情感直接影響著個人情感,每個團隊都具有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理念,當團隊成員將團隊目標和理念轉變成自己的目標和理念時,就會不自覺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適應團隊的要求”{3}。因此,通過努力在班級團隊中營造和諧氛圍和良好的班風學風,讓學生之間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充分交流、友愛互助,建立起親密的伙伴關系,培養學生間相互信任、尊重和關懷的良好品質,促進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學生們在與他人共同分享想法、經驗和信息的同時,感受到團隊的力量,積極地融入到團隊當中,渴望被他人認可、被集體接納,渴望成為集體中的優秀分子,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和集體榮譽感,促使學生為了班級團隊的利益約束和改變自已的行為,增強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的主動性。
3.加強基于競賽的實踐教學環節,促進學生自我設計能力的培養。在高職院校積極舉辦或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的科技競賽活動,是挖掘和培養大學生知識整合運用能力、自我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載體。例如,高職院校中普遍開展的全國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計算機能力運用競賽、工程制圖建模競賽等。通過積極參與這些競賽活動并認真準備,學生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強化了理論知識的應用,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鍛煉了學生的自我設計、動手動腦能力,磨練了意志。高職院校應從制度上和實踐上鼓勵學生更多地參加科學競賽,營造濃厚的團隊學習和競爭氛圍,有助于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設計能力。
4.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團隊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自我協調能力。開展以培養團隊精神、加強團隊建設為目標的各種體育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自我協調能力,使學生獲得廣泛的經歷、體驗和鍛煉。例如,大學生運動會、各類體育比賽、“暑期三下鄉”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這些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讓學生全員參與,群策群力、緊密合作,經歷組織協調管理和團隊協作的磨煉,深刻認識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親身體會積極協助他人,共同為團隊利益貢獻自己才智的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自信心、忍耐性和自控力,增強學生團隊榮譽感、責任感和歸屬感,使每個學生在團隊活動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5.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普遍存在于高職院校的各類學生社團是一種典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團隊組織。學生社團通常由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的學生組成,是培養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第二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規范學生社團建設和管理,加強對學生社團的引導,幫助社團進行準確定位和方向把控,制訂科學合理的學生社團管理制度,指導他們的活動,為他們提供寬松的實踐和鍛煉舞臺,督促社團學生共同遵守和執行社團決定,在社團組織的層層管理和約束下進行自我要求、自我管理和自我鍛煉,使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以不斷增強。
注釋:
{1}趙樅安,陳昀嵐.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分析與探索.黑河學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