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26: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體育課堂的核心素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中職體育的課堂教學中,因為中職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所以教師就要基于核心素養教育來開展體育教學,以此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團隊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中職體育教學的開展是符合素質教育最終目的的,也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因此,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是核心素養下中職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現狀,二是核心素養下中職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核心素養下中職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現狀
雖然素質教育在如今的教學中已經逐漸趨于成熟化,但應試教育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重的。很多教師的教學帶著功利性。核心素養下中職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現狀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缺乏合理的教學目標。對于中職體育的理論教學而言,明確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如此,教學目標的明確緊緊關系著高效課堂的構建。然而,如今很多教師的教學都存在弊端,其中最為普遍的問題就是體育理論課堂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這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其二,教學設計陳舊落后。中職教育本就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在體育教學中仍然有很多教師太過重視理論知識,對實踐活動的開展非常少,以致于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主體作用無從體現。這非常不利于核心素養教育的滲透,也不能很好地構建高效課堂。
二、核心素養下中職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除了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外,還體現在學生道德品質、學習意識和文化素養方面。英語教學作為教學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加強學生對文化的理解,以及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上具有重要意義。
一、核心素養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現狀和問題
1.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不高,主要體現在初中教師教學理念過于陳舊,在以往應試教育的觀念中,初中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這種教學環境使得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都感到疲勞,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受校內校外多方競爭的影響,英語教師為提高學生成績,一味讓學生做題目,而且任務量巨大,有時候還占用一大半課堂時間,這樣一來,學生休息時間得不到保障,造成學生壓力大,還容易讓學生對英語課程產生厭惡情緒,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2.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問題
由于過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得英語教師在教學上將提高學生解題能力作為教學目的,對初中英語教材沒有做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課前準備工作不細致,教師至始至終都是圍繞考試題目的要求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學生很難被帶入到英語學習的情景中去,在課后又過多關注學生對題目解答正確與否,使教師和學生疲于應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互動,教師知識將英語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往往處在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不能做出及的反饋,教師也不能針對知識點的要點和難點做到著重講解,導致教與學脫節,英語學科本身對交流上的要求就比較高,課堂上積極有效的交流能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具體策略
1.開展情境教學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
加強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可通過情境設置的方式加以實現。通過情境教學設置,能激發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可有效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在實際應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英語演講比賽的形式,老師提出一個主題,讓學生通過英語語言應用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不僅對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得到有效加強,同時對學生的心理素質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讓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更加有信心。
例如:在對“如何介紹一個人”的教學過程中,根據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介紹一個人時的思維框架序列一一這個人的名字、與我的關系以及社會形象等,讓學生按照這一框架開展演講。在實際教學中對思維框架的認知基礎要充分重視,讓學生在語言品質以及思維品質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教師自身的英語水平
教師的職責在于教學,英語水平不僅僅體現在對英語詞匯量的掌握和對語言語法的精通,更在于課堂教學方法上的體現,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尤其側重于說和寫的能力,具體來說,初中英語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英語語言組織能力,生動準確的語言,保證了英語課堂教學有趣不呆板,這需要英語教師長期實踐,靈活運用語言組織教學。
同樣,書寫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上也很重要,教師的書寫美觀程度對學生學習英語也有促進作用,學生通過感受教師在黑板上優美飄逸的書寫,能樹立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好奇心,其次,初中學生模仿能力很強,學生在對教師英語書法的模仿時,增進了和英語的親近感,再者學生英語書寫的提高,對今后在答題以及工作上都有好處。
3.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多媒體的廣泛運用,在關于核心素養體系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在引進多媒體教學后,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直觀的教學演示方式,多媒體信息量豐富,有圖有聲音,還包括動畫和影視,這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保證課堂學習效率。
多媒體展示的方式非常便捷,針對重點難點,學生可以在老師反復的播放中徹底理解課堂上所學知識,另外多媒體在提高學生英語聽力上效果顯著,多媒體的聲音更接近口語上需要達到的發音,這給初中英語教學提供了參考標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引導,初中英語學習重點強調學生主動探究主題意義,同時,初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以英語語言為載體,給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將知識和將實踐技能相融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卜連華.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兩級分化的應對策略探析[J].好家長.2015(08)
[2]周勇燕.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J].文理導航(上旬).2015(02)
【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進一步發展語言意識和英語語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并在語境中整合性運用所學知識;理解口、筆語語篇所傳遞的意義,識別并賞析其恰當表達意義的手段;有效使用口、筆語傳遞意義和進行人際交流。
【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吸收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強,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能力。
【思維品質】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水平和特點。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各種現象;分類、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初步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的能力。
【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指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具有明確的目標意識,能夠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源,有效規劃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選擇恰當的策略與方法,監控、反思、調整和評價自己的學習。
所以圍繞核心素養,一線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和和教學理念。下面就本人在核心素養體系下的4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例進行探討:
1.初一教學目標 “如何介紹一個人” 。This is Tom . He is my father. He is a driver. 根據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不只是讓學生學會this is的句型或者he和she的語法區分,而是介紹一個人時的思維框架序列――這個人的名字、與我的關系以及社會形象。如果延伸到文化角度,在中國介紹一個人時思維框架序列一般是相反的――先介紹社會形象、 再是與我的關系, 最后才是姓名。 這個過程便是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和社會常識。 因此, 教師應該建立思維框架的認知基礎,才能在教材中挖掘出文本價值,從而為學生提供語言和思維范式,真正幫助學生發展語言和思維品質。這就要求教師在不同素養培養過程中應該予以學生不同的引導途徑。一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范式,包括語言應用的生活場景。二是深入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三是具備核心素養的認知框架,即培養教師對文本中所包含的思維技能的敏銳度。
2.初二的Unit4,討論after-school activities時,由于課外負擔太重給學生造成太大壓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應該怎樣減壓,學生可能會想到去跑步、踢球等;然后再進一步討論,如果不能及時減壓,壓力過大可能會對你自己、他人及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這就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時學生內心世界的東西、生活的東西、品格的東西,行為的東西全都融合到了語言教學的課堂中,這才是真正素養的培養。
3.初三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談到學生在走廊上不能跑,除了要學生學會be allowed to do sth.的句型結構,同時還應討論為什么不能跑以及撞到人以后怎么做,這樣就把語言交流目標、思維認知目標和社會文化目標三個目標融合成了一個教學任務,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國際通用的行為規范,培養了學生的文化品格。
4.教課外閱讀文章Just One of Those Things, an Accident時,讓學生提前閱讀最近一周的報紙,找出類似的關于意外事件的報道,課堂上用英語向其他同學作簡要地介紹。這培養了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源,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學完文章后讓學生扮演記者,采訪警方、Timmy的鄰居或老師,詢問他們對此事件的感想。這種方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通過交談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還會對學生的行為取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后就文章中出現的或未出現的人物,確定誰最應對Timmy的不幸身亡負責,并說明理由。這個環節把學生置于社會大背景中,不僅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培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但是,目前我們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一方面學校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另一方面我們的教學內容非常陳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未來,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首先要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然后合理地改變教學內容,才能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了理論界和一線教師的廣泛關注,學界從不同程度、不同規模積極開展研究。然而,什么是核心素養?課堂表現如何?如何培育?等一系列問題,既是理論上需要積極探討的問題,也是實踐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溯源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在美、英、歐盟等國家的核心素養與課程體系呈多元融合模式。我們應借鑒這些寶貴經驗,有效地將核心素養融入人才培養的課程之中,以增強本國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個體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養強調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培養是根據人的全面發展,注重“提升學生能力水平,促M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核心素養更適應當前社會對人才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養融入課程體系,需要明晰核心素養與學科能力之間的對應關系,因為其對于教材編寫、指導教師課程實施和學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核心素養融入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標準、教學建議、教學資源、學業質量標準等內容。
在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時,需要清楚幾個關系:具體的教學目標與學業質量標準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教學內容標準與教學建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學業質量標準是教學結果導向的標準;教學內容標準是教學過程導向的標準。教學過程標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學結果標準體現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
綜上,核心素養即培養和逐步形成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終身發展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既包含學生的自主發展方面,又包括學生社會參與和文化修養方面的鑄造。
二、核心素養在體育課堂中的表現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中的表現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生原有的表現,二是教師培育的表現。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的培育并非一節課或一個單元、一個學期就能完成的,在一節課上學生有可能是有核心素養體系中的某一方面的具體表現,教師對其教育和引導也不能過分求全,而要遵循學生發展規律,循序漸進進行培育。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對其核心素養的培育,也要重視從核心素養視角準確把握其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以便于更好地組織教學工作和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然而,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環節表現出了什么樣的素養?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方面做了哪些具體的組織教學工作?哪些方面被忽略或留有遺憾?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三、體育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途經
1.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的組織者、實踐者,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為人師表,此外,體育教師需要定期參加各類培訓,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有效的體育教師,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教學能力。“腹有詩書氣自華”,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可直接表現為體育教師高水平的文化素養。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文化素養、心理素養、道德素養等,體育教師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高低,對學生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陶行知先生說:“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因此體育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要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樣和楷模的作用。
2.因地制宜,講求實效。
學校體育改革在教育學體系改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應切實注重體育課程的實效性。首先,整體規劃體育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外活動等具體的實施方案,通過早操、課間操、課外活動的有效堅持,形成學生良好的運動健身習慣;其次,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掌握2-3項運動技能,確保學生“三自主”選課,實現學生樂學目標,配備專項能力突出的教師幫助學生切實提高運動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再次,結合地域特點,借鑒“一校一品”的經驗發展特色體育項目,借鑒他國文明,創新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從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3.師生互動,協同發展。
在教育學領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辯證統一的整體。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需要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協同發展。體育教學中教師的講解、示范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的人格、德能展示將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塑造,而學生的學習態度、氛圍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激情,學生的反饋是教師改進教學的有效憑借。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不僅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師的德、能素養,更要重視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形成積極主動、身心愉悅、團結進取的學習氛圍,把“教”和“學”協調統一,以求獲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創新發展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打破固有的教學思維模式,構建平等、和諧、民主、充滿正能量的師生關系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保障,是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的有效途徑。
素質教育應當成為初中體育教學的一個核心目標,這一基本目標的實現會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不僅得到良好的體能鍛煉,學生對于各種事物的理解與看待方式,對于生活的理解也會慢慢變得立體起來。體育教師要有意識的拓寬自身的教學思維,從各個方面與各個層面逐漸展開對于學生的引導,這會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體育課堂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一、體育教學中融入美育因素
首先,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堂上融入相應的美育因素,讓學生對于體育的認識不再局限于狹小的范圍內,這會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體育精神。體育教學并不是我們傳統意義理解上的只有鍛煉學生體能的效果,學生要懂得欣賞體育美,欣賞體育中延伸的那種競技精神和運動精神,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內容。體育教學中的美育因素還可以有其他的體現范疇,最重要的是體育教師要懂得充分對其展開挖掘,并且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這樣學生對于體育的認識才會逐漸拓寬,體育課堂上的素質教育也能夠真正體現出來。體育教學中的美育因素,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身體美和運動美。身體美是人類健康的身體所顯現出的美,它是由機體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綜合顯示的健康美。運動美是人體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美,它包括動作美、環境美、行為美、競技美、器材美等。作為中學的體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應把主要任務放在增強體質、塑造美的體型上,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機能完善,幫助學生形成對身體的正確審美觀念,讓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在體育課堂上滲透美育因素,這既是對于學生審美素養的一種激發,也能夠讓學生站在更高的維度認識與了解體育,會讓學生對于體育的熱情更加濃厚。
二、注重對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體育課堂上同樣可以展開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也是滲透對于學生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很多體育訓練、體育活動以及運動項目中都可以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以極大的空間,教師要善于充分利用這些教學空間,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發揮與調動自己的思維,在運動過程中有更好的表現。有的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總是一成不變,教學的引導方式、課堂上的活動內容都讓學生覺得乏味,這顯然不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教學過程。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體育課堂上教師要改變這些陳舊的教學方式,融入更多創新的教學理念,這樣才會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體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包含了多種文化的內涵,其中可以體現的素質教育的維度也十分豐富。在體育教學中想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可以讓學生設計準備活動內容,編排徒手操,設計場地,制作體育器材等。這些都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而學生的創造性活動往往要靠教師的啟發與引導,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手段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很重要。教師要給學生的創造性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這也是學生體會到課程樂趣的一種教學方式。
三、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同樣重要
素質教育的滲透中教師要明確,在體育課程的教學展開中,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樣重要。大部分教師在體育課堂上都會更加關注于學生體能與身體素質的訓練,這也成為了體育教學的核心。這并不是不可以,但這不應當成為體育教學的全部。教師要意識到,培養學生的心理素養,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具備一定的自我心理的疏導與調節能力,這同樣是非常重要的素養,甚至會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帶來更直接的影響。因此,在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教師一定要讓兩個方面得到兼顧,只有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得到有效鍛煉,素質教育才算真正得到了實踐。體育教學中的身體素質教育的體現形式有很多,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的觀念。體育課程中有很多項目能伴隨人的一生進行活動,如田徑中的中長跑項目,球類運動的籃球、乒乓球等,這些都可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健身活動。通過講授正確的動作技術和科學健身方法,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有一些滲透的方式,通過組織教學比賽、游戲活動及考試、達標、運動會等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及心理的穩定性和適應性,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講述健康人的心理標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經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學生只有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都處在一個較好的狀態,這才是真正健康的體現。實現二者間的協調與平衡才算是素質教育的良好落實。
【參考文獻】
[1]王嫻.培養中學生體育素質教育的途徑[J].中學英語之友(教育研究與實踐版),2009(Z1).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對“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的進一步提煉和升華。基于此,體育核心素養應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和著力點,圍繞著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質三大方面,從日常體育活動和體育課堂上的體育技能項目中,選擇有利于促進和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內容,使學生掌握幾項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運動項目,塑造和培養自己的體育品質,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一、當前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體育教學是按一定計劃和課程標準進行的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其任務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增強學生的體質,鍛煉學生的道德和意志等。當前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教學內容的選擇欠合理
受“技術中心論”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仍停留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層面上,忽略了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核心素養所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涵蓋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等內容。為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選擇那些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內容,以此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參與的熱情。不能像過去一樣,以選用運動技能類項目為主,而且要摒棄過去那種過分注重和強調技術細節傳授的做法,重視學生的學習訴求和情感需要,避免出現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象。
2.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教學方法單一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先講解示范,然后練習,最后糾正錯誤。這種套路式的教學,雖然對學生的動作技術學習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激發學生課堂練習的積極性和運動興趣并不理想。因為它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導致課堂練習氛圍比較沉悶。核心素養的提出,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張揚學生的個性,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使學生更加主動、活潑地進行體育學習與鍛煉。為此,小學體育教學要改變傳統的體育技能教學形式,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性的評價。
3.教學場地有限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教育投資力度,體育教學也不斷受益,許多小學都配齊了必備的體育器材。但由于許多學校占地規模偏小,體育教學場地有限,導致體育教學活動無從著手,許多有趣味的體育活動無法得到有效開展。
4.運動負荷不夠
體育教學必須有一定的運動負荷要求,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體育教學時間內,既學會動作技術,又保證體能的鍛煉。但受教學理念的相對滯后、運動場地的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體育教學活動有時顧此失彼,學生的運動負荷達不到標準,體育教學效果收效甚微。
二、改進小學體育教學的策略
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是體育教學目標的實施途徑之一。為了達到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目的,小學體育教學要不斷創新,取得實效。
1.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對于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的彈性空間,充分發揮廣大教師開發校本教材的主觀能動性,不斷開發校本教材,加大選修教材的比重,使之更加適應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需要。如對現有教材內容進行改造:(1)降低動作難度。如在攀爬類的體育活動中,適當減低障礙物的高度,以方便學生跨越;加大欄架高度,讓學生更容易鉆過。在支撐跳躍類的體操中,不強調第二騰空動作技術。(2)簡化、修改比賽規則。如在籃球比賽中,降低規則要求,對不明顯的走步、二次運球和犯規動作等不予以判罰,使比賽能順暢地進行,這樣做的目的是既提高了運動負荷,也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3)改造場地、器材。如在籃球投籃練習時,把籃筐加以改造,使之能夠上下升降,便于學生練習扣籃動作;在籃圈摘套外放一個直徑更大的籃圈,以增加投籃的命中率,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4)創新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和體育游戲。如抖空竹、輪滑、玲瓏球、投擲沙包、花樣跳繩、球類活動、毽球、民間傳統武術等,都可以進行改造和創新。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采用游戲法、競賽法、情景教學法、合作學習法和探究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心理品質。值得一提的是,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區別于學生日常的體育活動方式,只有對生活中的體育資源加以篩選、理性改造和加工,賦予體育教學內容以新內涵,如規則意識的培養、優良品質的塑造等,才能實現對生活的再超越,生成體育課堂的亮點。
2.以游戲創新學習方式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式,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度,改變教學形式單一、枯燥的情況,使學習氣氛變得活躍和濃厚。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發育不夠成熟,注意力無法持久集中,容易被外界新鮮事物所吸引和易疲勞、易恢復等特點,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體育運動的特有規律,在體育課堂上適當安排一些游戲活動環節。如通過游戲比賽的勝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輸贏觀念,做到勝不驕敗不餒;通過扮演游戲活動中的角色,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責任感和合作意識,磨礪他們的意志,從而感受體育課的無窮魅力和樂趣。同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體育課堂練習氛圍。核心素養背景下,體育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變課堂教學的控制者為學生體育學習的啟發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轉變過去單純的“跟我學”為“自主練”,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做到“學會、會學、樂學”。在教學評價上,應該以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從而對學生的體育學習和發展有一個科學的評價。
3.充分利用現有體育場地和設施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個性化教學在當前初中體育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傳統的標準化教學模式因環境、興趣、體能等方面的差異已不再適合不同的學生。在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安排上,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適應不同學生不斷增長的需求。分層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為學生制定合適的體育規則,而且在于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享受體育鍛煉,提高其心理素質。本文通過分析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如何有效實施分層教學。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分層教學法應用于體育教學中的優勢
(一)全面激活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興趣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以及中考的影響,大多數中學生都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體育的重要性,會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到語數外等主科的學習中,不僅無法挖掘體育的樂趣,更缺乏學習體育的興趣。但在分層教學方式下,體育教師則會充分凸顯學生在運動課程中的主要地位,并在核心素質相關規定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運動掌握能力、意識掌握狀況進行分級,并給學生以個性化的引導,由此改變學生對傳統運動課程乏味、沉悶的觀念,從而調動了學生的運動學習興趣。
(二)增強學生對體育知識的理解
大多數學生會誤認為體育課的目的在于放松和玩耍,因此,當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體育訓練時,學生并不會在意。就算有學生認真聽教學內容,但是由于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體能差異,造成部分學生可以快速學會,而部分學生無法學會。此時通過體育分層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避免這一問題,教師首先要告知學生體育核心素質的基本特點和標準,然后再給各個階段的學生制訂學習規劃并傳授知識,從而增強學生對體育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運用,進而促使初中體育教學水平與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提高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
在傳統體育課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運動知識的掌握程度。大多數的體育教師只會指導學生使用運動設施鍛煉身體,這在學生沒能了解運動常識的情況下就極易在運動過程中損傷。而在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分層體育課程中,由教師先把體育核心素養知識告訴給學生,進而引導各個層級的學生根據核心素養標準掌握體育運動知識,并通過規范有序的知識教育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其學習、成長狀態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體育教學能夠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確保學生有足夠的精力進行學習。通過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適應體育教學內容,并且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這樣才能夠實現學生身體素質全面提升的目標。
(五)保證學生發展的全面性
在當前階段的教學中,長時間的知識學習會消耗學生大量的精力,同時過大的壓力也導致學生得不到放松,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初中學生的精神面貌應該是陽光的、積極的,應該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因此,使用體育分層模式制定教學方案,在提升學生個人身體素質的同時,也使學生身體獲得充分放松,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二、現階段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初中體育課程重視度低
大多數初中學校與教師都會受到應試教育對其的思想束縛,認為體育在中考中是可有可無的,因此,主科教師占據體育課程的現象十分普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
(二)體育教師專業素養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維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和參與的積極性,因此,體育教師自身的素養尤為重要。然而大部分體育教師由于自身缺乏專業素質,無法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指導,也無法更有效地回答學生的問題。
(三)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實踐教學中,不同的學生由于個性和身體素質差異較大,在同樣的課程中將會收到不同的學習效果,若因此忽略了學生的社會主體地位將不利于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有效開展。
(四)體育重要性未能獲得學生的充分認識
由于學生對體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生的學習重心都放在文化課學習上,在參加體育課時并不積極,很多體育活動都是做做表面工作,并沒有積極參與其中,從而導致其遭遇到多種問題,如學生個人身體素質下降、精神面貌與預期不匹配等等。
(五)體育教學內容無法起到引起學生興趣的作用
在初中教學中,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有著一定影響,如果學生對體育教學不感興趣,那么學生就會使用各種理由以達到逃避體育課的目的,對其體育課程學習質量的提升極為不利。
(六)為體育課程提供的資源條件不充分
對于初中體育課程來說,教學資源的不足會導致體育教學內容單一,只能通過簡單的運動方式用以達到預設的體育教學目標,例如跑步、快走等。此類教學資源嚴重缺失的情況導致無法進行高質量的教學,使得學生無法在體育課堂中提高身體素質,對學生的良好學習狀態保持極為不利。學生對體育內容的深度理解困難,也無法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降。
(七)熱身不充分
在初中教學中,體育并不是主流學科,一周可能只安排了兩節體育課,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減少了熱身時間,直接讓學生跑步或者做活動。這種情況很不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沒有經過充分的熱身就進入到劇烈運動中,容易讓學生出現肌肉拉傷等現象,這種情況對于正處在發育階段的學生而言有著致命影響。
(八)體育器材老化
體育器材老化也是安全問題的一種,如籃球架、單雙杠等都是學校固定的體育設備,學生經常會在課余時間使用,這就導致設備容易損壞和老化。如果學校沒有及時對器材進行檢修,就會增加學生安全隱患,比如,籃球架松動、籃板破碎等常見問題。
(九)學生不易管理
在體育課中,教師無法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監督,特別是在做活動時,學生更愿意自己對事物進行探索,從而遠離集體,一旦發生事故,教師無法第一時間發現,這對于學生的安全問題有著很大影響。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以分層教學法提高初中體育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體能分層,提高認知能力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以分層教學法開展初中體育教學時,必須要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行充分了解,通過體育測試獲取學生的運動能力的基礎數據,并根據測試后的分數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層次劃分。例如,可根據身心素質及運動能力的強弱將學生劃分。對于身心素質及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除了要傳授基本的體育知識外,還要安排其進行強度較高的技能練習,以鞏固學生的身體素質,并進一步提高運動能力與體育水平;對于一般的學生,在傳授基礎的體育知識以外,還要傳授一些強度中等的技能練習,以增強其身體素質,從而為后期的運動技術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較差的學生,要考慮到其身體原因,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并做一些簡單的有氧、拉伸運動,以此來提高其體育認知能力。這樣的分層方式并不是固定的,還會根據學生的成長情況與學習水平進行隨時調整,有效鍛煉初中生的身體素質,強化其體育認知的水平與能力,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意識。
(二)愛好分層,提高體育技能
在進行體育運動前,體育教師除了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體育水平外,還需要綜合考慮學生本身的愛好興趣,若強制性地將其安排到不感興趣的項目上,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這就要求初中體育教師根據學生的愛好與興趣在不同的學期開展不同的運動項目競賽,并且在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分層之后,體育教師還要對每一層學生的體育技能以及身體素質進行再一次分層,對層次較高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而對于層次較低的學生而言,要使其掌握體育運動的基本技能,并且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為后期更加熟練地掌握體育技能做好鋪墊。
(三)理念分層,培養運動能力
為了有效地實施分層教學,教師要有正確的教學態度并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在核心素養課程中,要創新課程形式、因材施教,以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共同進步。
(四)評價分層,激發學習信心
針對各個階段的初中生,要采取不同的評估標準和方法,以提高分層教育的實效性。對于體育技能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要以鼓勵、表揚評價為主;對于體育技能基礎中等的學生,要以激勵評價為主,并為其指導在技術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使學生明確未來的努力方向;對運動技能表現較好的學生要采取競爭評價方式,以貫徹高標準、高要求的評價原則,使其在未來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謙虛、嚴謹、努力,不斷超越現在的自己,激發出學好體育知識、掌握運動技能的信心,為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課下任務布置的分層,提高完成度
體育分層教學可以實現有效的課下任務布置,對于現在的初中學生而言,空閑時間較多,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游戲任務,讓學生們在課下依舊可以通過體育游戲來提升自身體魄。比如,籃球、足球運動等就屬于運動量大的課下任務,部分學生很可能無法完成,但是可以完成類似于跳皮筋或者丟沙包等小型課下任務,因此,在分層體育教學中對課下任務進行分層有助于學生強身健體。
(六)內容分層,提高針對性
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各不相同,在進行體育課時,很多內容是無法完成的,這就會導致學生核心素養下降,降低了體育教學課堂質量。因此,在體育課堂中,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是必要的,比如,一些學生的身體素質差,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基礎運動讓學生達到運動量,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而對于身體素質好的學生而言可以適當加大運動量,對學生身體進行刺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內容。在初中體育課程中,采用分層教學模式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與身體素質,還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初中體育教師在積極分層教學過程中,還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作為體育教師應強化學生體育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將體育核心素養融入至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為保證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8-093-1近兩年來,我十分關注如何上好“家常課”的問題,近期又特別走訪了部分農村中學,走進常態下的課堂,并與相關的體育老師深入地探討和交流,發現不少老師對怎樣上公開課侃侃而談,對如何上好一節“家常課”反而是理念不清,概念不明。為此,根據本人從教三十多年來的經驗,談談“家常課”是什么。
常態下課堂教學是保證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陣地,它已經成為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應當共同關切的問題,體育教師只有用心關注“家常課”這塊陣地,學生才能真正發展;我們老師的工作才有價值;老師的提升才有內涵;學校體育才有活力。到底怎樣上好一節家常課呢?這原本是一個大的課題,然而我想著重談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一、選擇內容熟悉的教材
教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要想上好體育課,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明確目標,領悟教材的內涵,對所要講解的每一項技術、技能做到細細揣摩,正確理解。
二、編制計劃,確立目標
根據水平目標、學期和單元計劃來編制課時計劃,它不應用來應付檢查,而是要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實效性。課時目標明確,特別是技能教學目標,要切合實際。
三、重點、難點定位準確
許多年輕教師比較模糊每節課的重點、難點,筆者總結出簡單的區分方法:重點是什么?它是從教師層面來體現的,是本課需要達成的目標;難點是什么?他是從學生層面來體現,是達成目標中遇到的困難環節。
四、分層、分步循序漸進
教師沒有必要對每一個環節都面面俱到。教師根據自己對學情、教材的掌握情況,對課堂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及自身能力,可以簡述教案中的一些常規環節,包括組織準備、時間安排、放松活動、收拾器材等。這些環節相信老師們早已熟知,所以不必要詳細體現在常規教案中。
五、密度、負荷設計合理
體育課的核心是什么?我們認為它的核心在于身體運動。運動次數的多少、運動負荷的大小是能否實現一節體育課最基本目標的關鍵,它可以因教材內容、場地器材和學生人數的不同而變化。一般情況下,練習密度以40%~50%為佳,身體負荷在110~120次/分鐘,小學生稍高一些。
“家常課”有別于公開課,更不同于示范課,教學過程中一切以實效原則,以實用為目標,抓住體育課最本質、最核心的特征,適當兼顧課堂組織、安全措施、合作學習、教學評價、身心健康等等。
六、教學反思不可或缺
教學實踐后的反思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它記錄的不僅是我們精彩的瞬間、智慧的生成,也記錄了許多教學中的缺點和不足。課后反思是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推動教師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善于分析自己勞動的教師,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
總之,常態體育課是體育教師與學生的主要舞臺,但這個舞臺的主角是學生,而教師則是引導者。從另一個角度講,體育教師是體育課這個舞臺的創造者,“舞臺”上的節目“精彩”與否,與體育教師有著根本和直接的關系。經過精心準備,想讓一兩堂體育課“精彩”容易,但要上出每堂課的精彩就不是那么輕而易舉事了,因為常態體育課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讓你去準備,這要求教師多種能力綜合作用,而這些能力只能來自于常態體育課的實踐經驗的積累。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體育 有效性 教學
所謂有效教學即為老師通過教學促使學生進步,多方面能力得到發展的結果。對教學成效進行評估,并非以老師投入精力與時間為標準,而需以學生的進步、成長效果為標準。也就是說老師多么認真的去準備一堂課,多么努力的去上一堂課,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知識,得到相應的發展,那做的也是無用功。
一、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學生掌握知識、具備的水準、體能素養差異,導致學生學習技能的效率和速度的差異。初中生正在特殊發育階段,各方面均均衡發展不平衡。每班學生的健康、素養、體能等有顯著差別,以同樣的標準,學習相同的內容并設定一致目標下,教學也很難滿足所有學生需要,必然導致“不夠吃”和“吃不完”現象同時存在。從而完成不了教學目標。中學生受項目特長、原在學校傳統項目、性格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在體育課教學中表現出興趣不同,有的喜歡籃球、有的喜歡羽毛球、有的喜愛足球。在教學中,老師應該依據學生對學習的不同需要,訂立不同目標,設計不同內容,同時依據其個體需求,編輯設計教學過程和內容。讓所有學生均達到教學設定的最低標準,必須關注的是,學生總在發展,當學生素養、體質、知識、能力提高之后,還需依據個體的真實情況改變目標。允可學生不遵從設定進程要求展開學習,避免阻礙其正常進步和發展,促使那些基礎薄弱學生建立更高目標,保有對體育的興趣,最終使得全部學生實現進步。
二、和諧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師生關系作為教學工作締結的最基礎而且重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如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師生越是融洽就越能事半功倍。師生間互重互愛,是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的要件。老師如果對學生心懷呵護、喜愛,是開展有效教育的基礎情感要件,也是做好這一教學的前提。尤其是當下獨生子女,強烈盼望老師的關懷和喜愛,這也是當下每一個學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學生能夠得到老師的真摯呵護和喜愛,精神層面就會得到極大滿足,繼而形成發奮向上的力量。學生給予老師的尊敬和熱愛,將促使其愛屋及烏喜歡上老師所教授的學科,對這一學科產生莫大熱情,學習效果自然能夠達到更高水平。
三、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一)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
體育課堂教學即為老師懷著某一明確目的開展教學組織學生學習的具體活動,在不同理念指導下組織的不同教學活動,將造成不同結果,因此教學理念是決定這一教學有效性的決定要素。
(二)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以體育教育的特點為基礎
《體育與健康》課程圍繞學生發展,堅持育人、提升綜合素養水平為根本宗旨和目標,不但要提升學生健康水準,增強體質,提高技能水平和體育素養,更需培養身心都保持健康充分發展的棟梁。體育學科作為學生最主要的鍛煉手段,是以實踐為核心的課程。而且,這一課程設定的目標為體育能力、技能,參與投入,心理層面和社會的適應,這一課程始終以全面發展學生主體能力為核心,促使學生主動協作,開展探索學習,依據其身心特征,達成五個層次全面進步和發展的目標。
(三)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遵循體育教學規律
若要保證體育課堂教學有效,首先需要遵從這一學科的教學規律。第一,內容必須與學生身心水準和發展相適應;第二,需促成學生思維、認知、實踐的充分融合;第三,需與學生由于個體、年齡、性別而存在的差異相適應;第四,需與學生養成運動技能的規律相符合;第五,需保證動作技術構成科學而且有效;第六,與所教授體育項目本身規律相適應;第七,與人體生理方面活動機能變化規律相適應;第八,需保證不超過運動荷載;第九,需保證不突破校內條件、環境和資源限制;第十,需保證滿足社會發展所需,c時俱進的規律等。還需注重使用科學、合理性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利用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過去采用的體育教學手段,多數僅限于闡釋――示范――演練過程。而在實踐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學習任意體育技能都需歷經身體與心理適應和協調關卡。總結起來有5個階段:
第一階段,觀看這個動作。無論是比賽中的錄像,還是動作示范,要讓學生建立感性的認知,了解動作框架,知道是基本動作方法事,知道為什么這樣做。
第二階段,理性認識與分析。通過的動作分解,知道動作細節,并反復看視頻來觀察、分析細節。這一階段往往會被忽略,所以學生常常難以掌握要領,結果浪費大量時間,甚至最終不得不放棄。
第三階段,實踐訓練。要求學生在無人防守狀況下,自己拿球依據前述第二階段中細節反復演練并同時思考。很有必要的是,加入原地的運球訓練。加入原地反復的胯下加變向即為熟知掌握這一動作要領的基礎。在此階段內,加入椅子等障礙時,可能動作還是不夠順暢完美。但是沒關系,這一階段就是從理論到實踐突破的關鍵。許多人未經階段二就直接跨入階段三,所以動作才不像。
第四階段,有意識使用的階段。在完全熟練此動作之后,對抗時有意識運用這一動作。因此本階段尤其重要,防守不僅是塑造心理壓力的需要,更是技術需要。當過人成功時,內心的喜悅是真切的。但這還不夠。
第五階段,變成習慣。當某人在數天之內數次運用同一動作之后,肌肉記憶與心理關卡均被突破。這個動作已經成為你的一個習慣。你知道合適能做,何時不該強行進行。明知何時能夠取得優勢,譬如何時能夠投籃、何時能夠過掉或切入半個身位。此時,這一動作早就成為習慣運用的運球突破動作了。
老師在教學實踐時,能夠設計更多特征突出的教學模式,提升數種教學手段利用的效率效果。還可以利用室內課,通過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視頻,制作課件,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
(五)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保證學生的體育安全
要保證體育課堂教學充分有效,不僅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培養學生鍛煉的好習慣。區別其它學科的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安全。體育課堂主要安排在運動場地,學生也是活動中完成教學任務的,有劇烈運動甚至有對抗運動,要消除運動損傷,在實際操教學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就需要老師做到耐心、細心、全面。在教學中,除了教師在課前檢查場地器材、安排合理的準備活動外,需要教會學生預防運動傷害和處理運動損失知識,教會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自我保護,還需強化培訓學生安全意識。如在投擲項目練習中要等投擲完畢再撿器材,跑步前檢查鞋帶服裝以及在練習中學生之間的配合。
(六)課外活動是體育教學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外體育活動作為校內體育的主體構成,課外活動則是其有益補充。課外進行的體育活動有突出的特征,不僅是對課上體育的鞏固和補充,更是激發興趣,培養愛好,發揮特長的高效途徑。所以,在強調基本的課堂教學同時,還需重視課外體育活動。為此,學校依據教學狀況,在不同時段安排不同年級學生開展體育活動,與課上內容配合一同完成教學任務。譬如進行排球、籃球學習階段就應該同時安排排球和籃球的課后練習。學校為學生自由練習提供更大空間。另外,課外體育中促使學生主動投身活動,促使其運用已經掌握的基本知識、技能開展鍛煉,逐漸養成個人興趣及能力,培養終生鍛煉好習慣。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w育教師應樹立有效教學理念,提升自身教學水平,運動多樣化的學習方法,保證教學效率,不做無用功。構建有效觀念,體育老師還需正確理解、把握課程理念核心,將其核心思想融入課堂,確保教學有效。
參考文獻:
[1] 陳關潮.對探究型課堂的分析及其教學策略的研究[J].科學咨詢.2010,11.
1.1.1大學體育課程目標的爭議:部分體育課程目標明確,難以操作和量化學者們爭論的焦點在于對全國體育課程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里面的核心部分,即“五個領域目標”。五個領域目標就是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其中有三個是很難通過測量與評價。那么,目標不確定就難以操作,操作性不強如何體現科學性指導?
1.1.2大學體育課程模式的改革實踐:課程模式多樣化,但難以適應新時期大學體育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模式的設置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伴隨體育課程模式的變化,教學模式也呈現百花齊放的勢態。當前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模式主要有:“大一統模式”、“二段式模式”“、俱樂部模式”和“三自主選項模式”。這些模式的產生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特定的時代背景,每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均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然而它們難以適應新時期大學體育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
1.2大學體育課程改革趨勢[2-7]
1.2.1大學體育課程的綜合化
大學體育課程應在體質健康、個性完善、社會適應、社會公德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全面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
1.2.2研究型大學體育課程
大學體育課程在開放性、社會性、實踐性、主體性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它可實現學生在體育實踐中主動地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2.3大學體育課程的人文性
大學體育課程承擔著傳承及創造人類優秀體育文化的使命,傳承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文化,還兼顧傳承良好的社會道德規范和精神的領悟。在課程實施中要重視體育的文化內涵和體育的精神內涵,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
1.2.4大學體育課程的過渡性
大學體育是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轉折的銜接點,是進行終身教育的關鍵時期,課內獲得體育鍛煉的知識和技能,課外體育參與是形成良好體育生活方式的關鍵。因此,大學體育課程應不僅局限于體育課堂內的教學,還應包括課外體育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體育訓練)和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1.3對大學體育課程概念的界定
通過以上綜述,我們認為大學體育課程是以傳承和創造人類優秀體育文化為主要方式,以科學的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高校體育課內課外鍛煉為主要實踐平臺,以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文化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課程。
2三亞學院大學體育課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大學體育課程是我校311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一部分,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從目前三亞學院大學體育課程發展實踐來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落后于學校快速發展的步伐。
2.1大學體育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校大學體育教學理念嚴重偏離了學校的價值導向,忽視了體育課程對學生心理的調適作用和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仍以競技體育為教材,以技術教學為核心;教學方法以“傳習式”“、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教學評價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評價。體育選修課開設以競技項目為主,缺乏體育文化和體育健身知識類的選修課程,如:奧林匹克文化、健康促進等此類課程,很難形成對體育課程的有益補充。
2.2校園體育文化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對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課外體育活動和體育社團活動是打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重要平臺。我校每年都舉辦田徑運動會和各項球類比賽,2010年把田徑運動會改為體育歡樂節,開始集中舉辦各項體育競賽。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課外體育活動目的不明確,為開展活動而開展活動,脫離了育人這個核心;課外體育活動組織較為松散,沒有形成固定的結構,缺乏連貫性;課外體育競賽項目舉辦時間較為集中,在同年12月,一個月內要舉辦十多項競賽,而全年的其它月份沒有任何大型的體育競賽;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普及型和參與性不強,學生受益面很小;體育社團活動開展得比較少。
2.3體育場館保障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體育場館設施是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有效開展的必要條件之一。雖然我校每年對體育場館設施都有較大的投入,但跟不上學校招生規模的速度,現有的場地要滿足兩萬人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有些捉肘見襟,另外在體育場館的調配上存在較大的問題,學校一些的大型活動經常占用體育場館,使得本來就不足場館設施又雪上加霜,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外體育鍛煉。
3三亞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框架體系設計
3.1三亞學院育人理念和價值導向
(1)引導學生踐行“走進校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2)搭建和營造各種平臺、機制、環境和氛圍,引導學生“愉快學習、自主成長”。(3)引導學生學會上崗、上梯階的競爭策略,培養學生受社會歡迎、有社會責任擔當的綜合競爭能力。(4)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建立融理論、能力、素質為一體的專業知識體系和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體系;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中著眼于行動力(解決問題)的形成。在課程教學中,以“311”的課程模式突出人才培養規格,在課堂內外全方位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具有五個基本素養(工具、專業、人文、人格、行動力),掌握職業生涯發展的五種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3.2三亞學院大學體育課程理念設計
在突出“健康第一”的前提下,以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為核心,注重體育課程的人文性和科學性,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轉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最終實現“讓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的使命。
3.3三亞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基本框架設計
在三亞學院體育課程理念指導下,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對大學體育課程進行改革。體育課程的核心價值是實現人的身體、心理、人格、素質、能力協調發展,這需要通過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校園體育文化熏陶和體育人文通識教育等環節來實現。第一,實行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在充分調查學生項目需求的基礎上,建立各單項體育俱樂部,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和不同的運動水平層次,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運動興趣,使學生主動認識和參與該項運動,并不斷體會該項目的人文內涵,進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逐步從中獲得成功感和愉悅感,達到自覺堅持鍛煉,最終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第二,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在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基礎上,組織不同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競賽和運動隊訓練,充分滿足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給體育骨干和學生創建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充分體驗各項目的文化內涵。以體育歡樂節賽事為核心、以傳統的“中國體育節”為基礎打造“月月精品賽事”,在全院范圍內形成人人愛鍛煉的氛圍,讓學生真正體驗“年年奧運、天天健身、愉快學習、自主成長”的體育文化理念;在全校范圍內形成人人主動參與鍛煉的習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每天鍛煉一小時,讓生命更加強大、更加活力,讓生活更加多彩、更加幸福。”第三,實施體育人文通識教育。大學體育課程承擔著傳承及創造人類優秀體育文化的使命,傳承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競爭文化,還兼顧傳承良好的社會道德規范和精神的領悟。開發體育人文通識課程資源,實施體育人文通識教育,將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生存技能教育與體育技能教育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體育(人文)教育對培養人格品行、精神素養的功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第四,促進大學體育特色教材體系的開發。在這次大學體育教學改革中,適合我們這次教學改革理念的教材體系目前還處于空白,創建體育俱樂部教學體系的初級、中級、高級教材和體育人文通識課程體系的教材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同時通過不斷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師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職業化水平。第五,實現體育場館設施資源的保障與合理調配。體育俱樂部教學、校園體育文化的營造(體育歡樂節、中國體育節、課外鍛煉體系、課外競賽體系、體育社團、運動隊訓練等)、場館對外開放等對體育場館設施資源的利用要求很高,因此,必須實現體育場館設施資源的合理調配,它是保證這次教學改革的一個關鍵。
3.4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
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與實踐、體育人文通識課程體系(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體育俱樂部教學特色教材建設、體育場館設施資源的保障與合理調配。
3.5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擬重點解決六個方面的問題:確立三亞學院體育課程觀和課程指導思想與課程理念、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體系構建、三亞學院校園體育文化發展模式的構建及支撐體系、體育人文通識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體育俱樂部教學特色教材體系設計、體育場館設施資源的保障與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