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25: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培養教育主要內容與方式,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6-0038-02
當前先進的課程改革理念是將轉變課程功能作為首要目標,力求通過課程教學環節,使學生具有適應新時期社會、科技、經濟發展所必備的素質。我國確立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基礎工程”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應學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需要綜合能力較強的專業,在時代大背景下,要求我們改革傳統教學模式,調整培養目標與知識結構,樹立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進行綜合素質教育,讓學生感知工程文化熏陶,同時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師隊伍。課程綜合改革是圍繞這一目標全面展開,力求跟上改革的步伐,實現學生全面綜合素質培養的終極目標。“基礎工程”課程在黑龍江工程學院于2006年被批準為校重點課程,2007年被批準為校級精品課。近幾年來,圍繞該課程建設申報并獲批了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3項,校級教改項目3項及課程建設項目1項。
一、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
2010年以來,我國教育改革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提出了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計劃、應用技術性大學分類和與世界接軌的工程專業認證。課程改革應適應時展需求,與時俱進,彰顯高等教育的時代特點。
(一)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計劃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會在天津大學召開,這是國家教育部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是以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主要建設目標,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黑龍江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被批準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計劃試點專業。
(二)應用技術性大學
2014年開始,國務院開始正式引導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以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分類設置、分類管理的需要,適應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應用技術性大學區別于研究型大學,定位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服務地方和行業,密切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為企業提供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支撐[1]。2013年6月,黑龍江工程學院成為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第一屆副理事長單位。
(三)工程專業認證
2005年開始,我國開展工程教育認證。2016年6月2日,中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這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面向國際邁出重要的一步,推動了我國構建與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專業認證是從以學生為本、目標導向、持續改進三個方面著手,關鍵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2]。2015年9月,黑龍江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正式通過工程專業認證。
二、課程綜合改革的內容
課程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目前大多數課程改革只注重改革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某一部分,而系統的課程改革將圍繞課程培養目標,在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中全面展開。“基礎工程”課程組教師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開展的綜合改革內容包括: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實踐教學改革、考試方式方法改革、教材建設、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及學生工程文化教育等。
三、課程綜合改革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1.通過課程教學方式方法改革,解決了課堂教學手段及方式相對單一,學生主動參與度不高,自學能力差,教學效果不好的問題。
2.通過實踐教學改革,解決了培養形式單一,能力培養欠缺的問題,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3.通過考試方式方法改革,解決了傳統考試內容導向性明顯、考試題型標準化、考試方式單一的問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4.通過教材建設,解決了長期以來教材與行業規范的表達不一致及知識系統老舊、計算方法復雜的問題,同時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5.通過課程教師隊伍建設,解決了教師只熟悉書本理論知識,工程實踐能力弱的問題,提出了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和途徑。
6.通過工程文化教育,解決了學生知識面狹窄,工程素養不高的問題,通過讓學生感知工程文化,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擴展了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國際視野。
四、基礎工程課程綜合改革實踐
(一)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課程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打破傳統以教為主的授課方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采用以工程項目為牽引組織教學內容的CDIO模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形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同時在課堂上拿出適當內容和時間嘗試學生自主授課,學生需要在課下查找資料,準備PPT課件,課上給同學們講授,和同學們交流互動,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
(二)實踐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改革中構建以生產認識實習為載體的工程基本訓練模塊,以基礎工程課程設計為平臺的創新訓練模塊和以畢業設計為主的專業拔高模塊[3]。在認識實習環節中增加了基礎工程的施工現場參觀,讓學生對工程環境與實體建筑有了直觀的認識。課程設計改變各人獨立完成的設計方式,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團隊式設計,3人一組,每個人有不同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課程設計。在畢業設計中,不同學生選擇不同的基礎形式,設計的內容和難易程度上也有不同要求。改革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三)考試方式方法改革
改革課程考試內容,增加案例分析題,答案的給出更加的靈活,可以檢驗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綜合掌握及運用情況。改變平時成績的給定方法,采用分段考試、過程中考核等形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學習效果[4],更全面地檢驗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課程設計的成績評定中,增加組內分工答辯,每個人都要介紹一部分設計內容,共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對設計內容的掌握情況,更加準確地給定課程設計成績。經過考試方式方法改革,學生反饋獨立思考能力增強了,不用死記硬背了,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提高了。
(四)教材建設
2015年,編輯并出版了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規劃教材《基礎工程》。該教材在經典課程內容基礎上,補充了最新的工程案例和新工藝、新結構、新方法,圖文并茂;對部分內容還是舊規范的技術標準,按照最新的規范進行了修訂,保證了知識的更新換代,使教材和行業規范協調一致。增加了借助電子表格進行電算內容,提高學生對工具的應用和計算能力。在每一基礎形式章節習題的后面補充一個擴展型的課程設計,豐富課程設計內容,增多學生的選擇性。教材建設體現了土木工程“大土木”、大平臺寬口徑的要求,擴展了專業知識架構。該教材被5個省近10所大學院校采用。
(五)教師隊伍建設
優質的教師隊伍是課程綜合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教師隊伍建設中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模式進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舉辦工程師論壇、教師掛職鍛煉、多校團隊式畢業設計、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等形式提升教師的工程背景。課程組教師還經常對城市周邊的重點工程項目進行集體實地考察和學習,將書本知識和現場實際結合起來。教師隊伍建設成果論文“基于校校、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在《高等建筑教育》期刊發表并獲重慶市文化委員會評選的“第十五屆期刊好作品”三等獎。
(六)工程文化教育
工程文化教育強調以人為本,以人對工程的態度為根本出發點。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樹立正確的工程觀、倫理觀,要培養審美的意識和工程思維,接受工程文化的熏陶。在基礎工程課程專業知識講授之外,開設了“橋梁文化與美學”課程,被學校批準為首批工程文化教育選修課程。該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橋梁文化、橋梁美學、職業道德、工程倫理等。通過美學鑒賞、倫理教育培養了學生工程文化、工程意識,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和工程素養。課程采用團隊式教師授課方式,由4位教師共同授課,每位教師發揮優勢,承擔一部分自己擅長的授課內容。學生在了解課程意義和授課內容后報名積極踴躍,學習興趣高,課程生命力強。
鑒于我土木工程事業的迅猛發展,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要與之相適應,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理念,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通過基礎工程課程綜合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可知,將全面系統的課程改革模式深入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中是切實可行的,但需要我們轉變教學思路,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持續性,更要注重學生工程素質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出新時代的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蘇靜,肖攀,朱強.論地方應用技術型大學建設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4,(6).
微信是騰訊公司開發一款可以取代短信的即時通訊軟件,但它的功能遠遠超過短信,它通過很少的流量就可以實現文字、聲音、視頻等多媒體方式的即時通信。同時,在微信的基礎上,開發了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可以為個人或者團體打造一個和特定人群的文字、圖片、語音等的互動。而普通用戶只需要訂閱感興趣的公眾號,就可以收到推送信息。微信公眾號的零門檻,已經為各行各業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
(二)基于微信的教育教學
在高校高效教育教學中,借助大學生人群智能手機和微信的普及,可以及時準確的運用微信公眾號,建立高校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的師生互動平臺。對于與互聯網應用技術有著密不可分關系的計算機專業,更有充分的理由將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微信結合起來,及時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科技資訊和專業技能。同時,在課程建設上,打破原本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從知識重點講解和知識拓展的角度,從課堂上延伸到課外,將眼光放遠、眼界放寬,真正教授學生想學的,有用的知識。把微信運用到教育教學上,提倡的是一種碎片化的學習,它可以是一個重點,一個難點,將這些原本只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化整為零地呈現出來。師生之間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制約,隨時隨地的進行互動交流。
二、基于微信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的優勢與特色
(一)教師在微信中的專業發展與教學能力的提升
將微信應用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者,架構師。微信對于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1.教學模式的變革,促進教師對教學方法的改進
微信作為一種網絡化的學習方式,與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相結合,是一種新型的、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兩者結合,既可以發揮老師在整個過程中的引導、啟發、監控的主導作用,又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的主動性、創新性。教師針對這一教學模式的變革,必然需要加大教學方法的改進。在教學方法上,由原來的課堂為主導的老師教為主體的方式,必然要向互動課堂,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的轉變。
2.課程內容的建設,利于教師對教學知識的架構
對于一個專業來說,專業課程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專業課程的重點又在課程內容建設上,它包括教材的選擇、教學課件的制作、教案的編寫等內容。結合課堂教學互動,教師可以將課程內容建設在微信公眾平臺,通過內容串講、重點剖析、課后習題、知識拓展、知識技能、科技前沿等板塊對教學內容重新架構,逐一推送到學生手機客戶端。教師也可以在課程內容建設中,對教學知識重新梳理,從而走向更專業、知識面更廣的方向發展。
3.學習方式的拓展,利于教師終身學習的發展
微信改變教師的學習方式,使教師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成為主體。傳統的教師學習方式,一般都是通過書籍閱讀、進修來實現。隨著互聯網的到來,教師慢慢的改變了原有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思維。而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信息自由、言論自由的平臺,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思想意識的覺醒、學習的知識來源,提供了不斷自我更新、終身學習的載體。微信的應用,要求教師自身在起主導作用的交流過程中,自身水平的提高,這種激勵是在師生一次一次的互動中相長而生的。
(二)學生在微信中的能力培養與自學水平的提高
能力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不斷拓展學生的人文素質、專業素質,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才是培養出了高素質的人才,也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
1.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
學生學習不但是老師教與學生學的對立關系,教師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始終發揮的是引導、啟發的作用,學生學習應該是主體,但目前的教學方式難免還是不出填鴨式的窠臼。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始終是被動的。被動的學習帶來的就是消極的面對。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的。微信可以在很大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將學習變成一種樂于接受的方式,并在其中尋找到樂趣,將原本枯燥的知識通過碎片化的學習過程,不斷的正面強化,并最終成為一種自學水平提高的過程。
2.有助于擴展學生學習的視野
微信的內容一般都是通過教師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收集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或者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一一呈現出來,突破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和內容限制,極大的豐富了學生對知識的獵取和對知識的渴望。
3.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識
教師在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在更多的時候是在強化自身課程的重要性,但是在課程建設上顯得比較單一,學生在對課程的認識上就會很片面,其中精品課程網站是學生加深對課程認識一個很很重要的平臺,在手機客戶端,微信成為了重要的展示平臺,微信公眾號可以很好的展示一門課程的多維度,通過微信編輯模式的自動回復、關鍵詞回復等功能,以及開發模式下實現自動查詢、論壇交流等全方位、立體的展示課程。
(三)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在教育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師生互動分為課堂互動和課外互動,課堂互動有時可以決定一堂課的效果和好壞,老師通常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進行,而課外互動往往被老師忽略,僅限于布置課外作業。師生互動,作為教學過程的一部分,老師可以通過互動了解學生當前學習的狀態,并根據該狀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互動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啟發思維,化被動為主動,從而形成一種思考之后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微信正是通過互動來推送信息的方式,集內容、分享和討論為一身,讓學習成為互動,互動就是學習的模式,將知識迅捷、方便的推送到學生面前。它突破時間和地域的局限,讓學習變成一種交流,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可以使用手機互動學習。微信互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對師生教與學的關系進行顛覆,它打破了教師在課堂上的照本宣科,學生填鴨式的知識輸入,而成為一種對知識的不斷探索,老師可以把最新的知識推送到學生面前,共同學習專業知識。學生可以對課程的學習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維基百科式”的學習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是由師生共同完成。
三、微信在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教育教學中的幾種實現方式
(一)打造一門專業課程公眾號
微信公共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通過這一平臺,個人和企業都可以打造一個微信的公眾號,并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運營主體是組織和個人的可以申請訂閱號。公共平臺訂閱號,為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它的功能包括:每天可以發送1條群發信息;用戶根據指定關鍵字主動向公號提取常規消息;公號針對用戶的特殊疑問,為用戶提供1對1的對話解答服務;用戶根據分類閱覽各子菜單的信息。筆者根據自己所教的專業課程《網絡安全技術》申請一個訂閱號,并在菜單里分別設置了3個菜單:課程內容、知識拓展和互動社區。課程內容是把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通過一個個小知識點來學習,通過對小知識點的日積月累,逐步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包括課程概要、知識講解和課后習題。知識拓展是結合互聯網搜集最新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和訊息,它包括網絡安全和其他知識。互動社區是一個提供給學生的一個互動交流平臺,它是一個開放式的互動社區,相當于留言板的功能,通過發帖,讓彼此之間加強感情、促進溝通,共同進步。
(二)訂閱有影響力的計算機領域學習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作為一個企業、組織和個人信息和資訊的平臺,眾多優秀的團隊和個人的公眾號就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訊息和幫助。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我們應該更好的利用微信來學習更多的知識。當然,在這個知識快餐時代,我們沒有時間去關注太多的公眾號,這是老師的推薦就變的很重要,老師可以把一些經營比較好的、有影響力的、對我們專業的學習有一定幫助的公眾號推薦給學生。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搜索來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公眾號。這些公共號包括web前端教室、web前端開發、暗夜網絡安全、網絡安全學生聯盟、互聯網熱點等。
(三)教師與學生之間微信互動
微信本身的功能就是私密聊天和朋友圈,如果老師和學生互為好友,學生就可以與老師聯絡感情,交換學習心得,疏導心理問題,而且微信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讓溝通變的豐富、有趣,從而縮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微信是騰訊公司開發一款可以取代短信的即時通訊軟件,但它的功能遠遠超過短信,它通過很少的流量就可以實現文字、聲音、視頻等多媒體方式的即時通信。同時,在微信的基礎上,開發了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可以為個人或者團體打造一個和特定人群的文字、圖片、語音等的互動。而普通用戶只需要訂閱感興趣的公眾號,就可以收到推送信息。微信公眾號的零門檻,已經為各行各業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
(二)基于微信的教育教學
在高校高效教育教學中,借助大學生人群智能手機和微信的普及,可以及時準確的運用微信公眾號,建立高校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的師生互動平臺。對于與互聯網應用技術有著密不可分關系的計算機專業,更有充分的理由將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微信結合起來,及時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科技資訊和專業技能。同時,在課程建設上,打破原本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從知識重點講解和知識拓展的角度,從課堂上延伸到課外,將眼光放遠、眼界放寬,真正教授學生想學的,有用的知識。把微信運用到教育教學上,提倡的是一種碎片化的學習,它可以是一個重點,一個難點,將這些原本只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化整為零地呈現出來。師生之間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制約,隨時隨地的進行互動交流。
二、基于微信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的優勢與特色
(一)教師在微信中的專業發展與教學能力的提升
將微信應用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者,架構師。微信對于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1.教學模式的變革,促進教師對教學方法的改進微信作為一種網絡化的學習方式,與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相結合,是一種新型的、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兩者結合,既可以發揮老師在整個過程中的引導、啟發、監控的主導作用,又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的主動性、創新性。教師針對這一教學模式的變革,必然需要加大教學方法的改進。在教學方法上,由原來的課堂為主導的老師教為主體的方式,必然要向互動課堂,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的轉變。2.課程內容的建設,利于教師對教學知識的架構對于一個專業來說,專業課程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專業課程的重點又在課程內容建設上,它包括教材的選擇、教學課件的制作、教案的編寫等內容。結合課堂教學互動,教師可以將課程內容建設在微信公眾平臺,通過內容串講、重點剖析、課后習題、知識拓展、知識技能、科技前沿等板塊對教學內容重新架構,逐一推送到學生手機客戶端。教師也可以在課程內容建設中,對教學知識重新梳理,從而走向更專業、知識面更廣的方向發展。3.學習方式的拓展,利于教師終身學習的發展微信改變教師的學習方式,使教師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成為主體。傳統的教師學習方式,一般都是通過書籍閱讀、進修來實現。隨著互聯網的到來,教師慢慢的改變了原有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思維。而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信息自由、言論自由的平臺,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思想意識的覺醒、學習的知識來源,提供了不斷自我更新、終身學習的載體。微信的應用,要求教師自身在起主導作用的交流過程中,自身水平的提高,這種激勵是在師生一次一次的互動中相長而生的。
(二)學生在微信中的能力培養與自學水平的提高
能力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不斷拓展學生的人文素質、專業素質,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才是培養出了高素質的人才,也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1.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學生學習不但是老師教與學生學的對立關系,教師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始終發揮的是引導、啟發的作用,學生學習應該是主體,但目前的教學方式難免還是不出填鴨式的窠臼。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始終是被動的。被動的學習帶來的就是消極的面對。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的。微信可以在很大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將學習變成一種樂于接受的方式,并在其中尋找到樂趣,將原本枯燥的知識通過碎片化的學習過程,不斷的正面強化,并最終成為一種自學水平提高的過程。2.有助于擴展學生學習的視野微信的內容一般都是通過教師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收集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或者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一一呈現出來,突破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和內容限制,極大的豐富了學生對知識的獵取和對知識的渴望。3.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識教師在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在更多的時候是在強化自身課程的重要性,但是在課程建設上顯得比較單一,學生在對課程的認識上就會很片面,其中精品課程網站是學生加深對課程認識一個很很重要的平臺,在手機客戶端,微信成為了重要的展示平臺,微信公眾號可以很好的展示一門課程的多維度,通過微信編輯模式的自動回復、關鍵詞回復等功能,以及開發模式下實現自動查詢、論壇交流等全方位、立體的展示課程。
(三)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在教育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師生互動分為課堂互動和課外互動,課堂互動有時可以決定一堂課的效果和好壞,老師通常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進行,而課外互動往往被老師忽略,僅限于布置課外作業。師生互動,作為教學過程的一部分,老師可以通過互動了解學生當前學習的狀態,并根據該狀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互動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啟發思維,化被動為主動,從而形成一種思考之后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微信正是通過互動來推送信息的方式,集內容、分享和討論為一身,讓學習成為互動,互動就是學習的模式,將知識迅捷、方便的推送到學生面前。它突破時間和地域的局限,讓學習變成一種交流,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可以使用手機互動學習。微信互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對師生教與學的關系進行顛覆,它打破了教師在課堂上的照本宣科,學生填鴨式的知識輸入,而成為一種對知識的不斷探索,老師可以把最新的知識推送到學生面前,共同學習專業知識。學生可以對課程的學習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維基百科式”的學習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是由師生共同完成。
三、微信在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教育教學中的幾種實現方式
(一)打造一門專業課程公眾號
微信公共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通過這一平臺,個人和企業都可以打造一個微信的公眾號,并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運營主體是組織和個人的可以申請訂閱號。公共平臺訂閱號,為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它的功能包括:每天可以發送1條群發信息;用戶根據指定關鍵字主動向公號提取常規消息;公號針對用戶的特殊疑問,為用戶提供1對1的對話解答服務;用戶根據分類閱覽各子菜單的信息。筆者根據自己所教的專業課程《網絡安全技術》申請一個訂閱號,并在菜單里分別設置了3個菜單:課程內容、知識拓展和互動社區。課程內容是把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通過一個個小知識點來學習,通過對小知識點的日積月累,逐步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包括課程概要、知識講解和課后習題。知識拓展是結合互聯網搜集最新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和訊息,它包括網絡安全和其他知識。互動社區是一個提供給學生的一個互動交流平臺,它是一個開放式的互動社區,相當于留言板的功能,通過發帖,讓彼此之間加強感情、促進溝通,共同進步。
(二)訂閱有影響力的計算機領域學習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作為一個企業、組織和個人信息和資訊的平臺,眾多優秀的團隊和個人的公眾號就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訊息和幫助。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我們應該更好的利用微信來學習更多的知識。當然,在這個知識快餐時代,我們沒有時間去關注太多的公眾號,這是老師的推薦就變的很重要,老師可以把一些經營比較好的、有影響力的、對我們專業的學習有一定幫助的公眾號推薦給學生。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搜索來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公眾號。這些公共號包括web前端教室、web前端開發、暗夜網絡安全、網絡安全學生聯盟、互聯網熱點等。
(三)教師與學生之間微信互動
微信本身的功能就是私密聊天和朋友圈,如果老師和學生互為好友,學生就可以與老師聯絡感情,交換學習心得,疏導心理問題,而且微信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讓溝通變的豐富、有趣,從而縮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關鍵詞 法治 公民法治意識 制度 途徑
一、問題的提出:普法教育的困惑
亞里士多德早在數千年以前就給出了答案,認為法治應當包含兩層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①。”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法制體系已經初步建成,“普遍的服從”也就提到了法治建設的日程上來。但是,在我國,立法的實際效果和理想相去甚遠。
二、提高我國公民法治意識所遇到的問題
法治不是簡單地建立在法律規范的文字組合之上,在規范條框的背后始終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和觀念在支配、影響著它的實現。人的問題,即公民法治意識對實現法治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法治的完善有賴于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的成熟,這就要求將法治建設的中心轉移到法治意識理論的深化研究和公民法治意識的培育方面來。要對中國公民法治意思的培育方法和途徑進行探討首先要清楚我國在這方面既有的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
據柯衛學者的總結,我國公民法治意識培育中的問題主要在于普法教育和學校教育兩方面,其不足則主要體現在內容的缺陷和制度化的缺乏上。
長期以來,我國普法教育的內容主要表現在“守法教育”或條文教育,即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具體規定為主要內容,注重實體法的介紹而輕程序法的宣傳;重視守法教育而輕視用法教育;重視法律義務教育而輕視法律權利的教育。在實踐中即便是公民確實學到一些法律常識,卻很難在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運用。普法教育內容的缺陷主要緣于普法教育目標的偏差,大多數普法教育工作者只注重法律規范,尤其是義務性、禁止性規范的灌輸而忽視現代法律意識的培育。此外,普法內容也由于缺乏生動性、系統性、聯系性而不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
普法教育缺乏制度化。普法教育往往是根據上級指示采取臨時性、突擊性的方式,普法效果甚微。由于缺乏制度化,在地方上,普法教育難以被重視。因此不管國家怎樣重視普法工作,一到地方就變形走樣,甚至被認為可有可無。一些地方表面上搞得轟轟烈烈,其實是在做形式工作,走過場。
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法律基礎”課時較少,教學方法落后。在普法內容上,往往注重普及法律知識,而忽視對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傳播與滲透,公民難以知悉和自覺維護自身的權利,因此今后的普法宣傳工作要貼近廣大公民的生活,使公民把法律看作本身的需要。唯此才能塑造出具有獨立的政治人格和法律人格的知法者、守法者和用法者。如若不然,“失卻了獨立的政治、法律人格的法律意識,則依然有可能知識培養了“法奴意識”而非法治意識②”。
三、本土中國國民何以可以形成現代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作為意識的一種也具有外生性、反射性、接受性的特點,通過教育、觀念變革等方式對其進行培養、完善成為可能。就中國的實際國情而言,法治意識在中國的形成已有一定的客觀基礎。一是我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深入。法治最具價值的思想就是對國家和政府的權力進行限制和制約,并從制度體制上對專制進行徹底否定,由此帶來政治的民主化與權力的法治化。對自由、權利、公平、平等的價值需求,必然促成社會生活主體對法律的運用、遵守、尊重和信仰,在內心形成法治精神,進而成為社會主體普遍的、基本的精神觀念與理智選擇。我國政治的民主化正不斷深入,此為其提供政治土壤。二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經濟主要是以利益為取向的交換經濟,重效率是市場經濟的規律。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規則是以公平、中立、理性為特征的法律,這就決定了市場經濟只能是法治化的經濟,經濟活動的主體精神就是法治化的利益精神。目前,我國經濟己經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漸趨成熟和完善。此為其提供經濟土壤。三是我國的思想界正不斷開放。現在我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大大地解放了思想,西方源遠流長的法治史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與吸收的資源此為其提供了思想文化土壤③。
四、公民法治意識培育的途徑和方法
法治意識的形成和影響因素包括公民意識、權利觀念以及法律信仰。西方法治意識是社會不斷發展,文化不斷積累歷史發展的產物。其內容,主要表現為公民意識、權利觀念以及法律信仰等因素的形成,從西方歷史實踐可以發現權利觀念和法律信仰是互動關系,權利觀念的增強將導致公民對法律的認識與對其價值的認同,有助于公民法律信仰的生長;反之,對法律的信仰也必將推動公民權利意識的擴張,從而推動法治意識的增強④。
我國普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公民法治意識。我國法治建設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型法治化的路徑,時間的緊迫性和法治建設路徑的自上而下特點,使得我國不可能像西方國家,等待在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自發地形成發達的市民社會和成熟的公民意識。我國要做的,是要在普法過程中積極地培育公民法治意識⑤。結合我國實際具體而言,中國的法治化以政府推動型改革為主導,社會民間自然生成的具有現代法治精神的制度、規范的力量為輔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政府主導力量不是統治者良善意愿的強加,而應是對社會需求作出的合理回應。正是這種具有特色的法治發展路徑,決定了我國法治意識培育的模式是自發啟蒙型和國家培養型模式的結合。
(一)公民法治意識的途徑:制度完善
制度完善,構建合理化的法律系統,從實證方面實現法律合理性,是法治意識在法律中的表現形式和實現機制。實現法治,首先是健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問題,它要求立法要完備、執法要嚴肅、司法要獨立、守法要自覺、護法要堅決。然后要強調通過人權保障來促進公民對法律的認同感;通過完善民主樹立公民對法律的依賴感;樹立法律至上以培養公民對法律的神圣感;通過公正執法以加強公民對法律的正義感,健全完備的法制來增強公民對法治的信任感。
(二)提高公民法治意識的培育方法:培養教育和觀念更新
提高公民現代法治意識主要可以通過培養教育和觀念更新這兩種方法來進行。
1.培養教育:提高公民現代法治意識的基本途徑。
中國的實踐證明,由于普法具有直接有效性、成本低、快捷性等優點而被國家當作提高公民法治觀念和意識最為有效的道路所采用。培育和提高公民的現代法治意識,主要是通過普法教育、法學教育和學校教育三個層面來進行⑥。
(1)普法教育
公民法治意識現代化是大眾普法教育的目標,途徑為:
1)社會教育
在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上,對廣大公民進行普法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強化權利意識的培養。要轉變長久以來的法制教育導向,變單純的守法教育為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從注重國家、集體利益的保護轉到對公民個人權利保護的軌道上來,不斷強化人們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權威信念。要讓公民知道自己的權利不僅是法定的、固有的,而且是神圣的。
在普法體制上,應逐步實現普法教育制度化。“在當前普法教育的制度化首先意味著要制定一部結構嚴謹、內容和諧、體制科學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普法教育的法律法規,把普法教育納入法治軌道;然后還應當建立健全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如普法領導機構組織制度、普法責任制度、普法考試考核制度、普法經費保障制度、普法教育監督制度等⑦。”
2)權力機關依法用權教育
權力機關尤其是行政機關是否遵守法律,將直接影響和制約公民的法律權威意識的形成和培育,權力機關必須接受普法教育,樹立守法意識,依法行使權力。
權力機關應當首先遵從憲法的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其次,權力機關及其行使者更需要接受現代法律教育,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以形成現代法治觀念,以法律約束權力,最終實現在法律統治下的以權力約束權力。
(2)培養網絡法治意識
1)法學教育
法學教育或法律教育是國家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法學教育不僅培養一批自身擁有法治意識的社會成員,而且這些社會成員還可以用他們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良好的法律素養去影響其他社會主體。
(3)學校教育
學校是培養和提高現代法治意識的重要陣地。提高現代法治意識,應當從小抓起,從學生培養起,故學校教育不可缺少。又由于當代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是代表社會發展前進方向、積極向上的,尤其是當它與主流社會法制精神相一致是,它對主體的行為起積極的導向作用,主體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推進法治的實現;反之,它會對主體的行為起消極的影響,抵觸或破壞法律,甚至導致以身試法。大學生是未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骨干力量,也是未來各級領導干部和管理人員的重要來源,是未來社會的生力軍,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要特別注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
2.觀念變革:樹立公民現代法治意識的有力保障
樹立公民現代法治意識,要求我們必須“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⑧”進行觀念變革。
“觀念變革”要求摒棄法是“階級斗爭工具”等舊有糟粕的同時樹立良法統治觀念、法律最高權威觀念等現代法治觀念,實現從人治觀念到法治觀念的轉變。要轉變陳舊、落后的觀念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通過長期的教育,使法治意識深入人心。樹立法治意識是促成現代法治精神的重要條件,法治觀念的確立,首要的問題是要摧毀人治觀念。從人治觀念向法治觀念的轉變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走核心突破的方法,即徹底摧毀人們對權利的迷信和崇拜,確立法律的神圣至上觀念。只有人們無限崇尚、信仰法律,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法律知識,產生法律情感,提高法律意識⑨。
注釋:
①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99.
②柯衛.當代中國法治的主體基礎――公民法治意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190.
③柯衛.法治意識的差異及啟示.求索.2006(12).
④柯衛.當代中國法治的主體基礎――公民法治意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118.
⑤劉星.中國法學初步.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⑥柯衛.當代中國法治的主體基礎――公民法治意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266.
⑦王學棟.普法教育和公民法律觀念現代化.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6).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93.
⑨柯衛.當代中國法治的主體基礎――公民法治意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280.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93.
[2]柯衛.當代中國法治的主體基礎――公民法治意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190.
[3]柯衛.法治意識的差異及啟示.求索.2006(12).
[4]柯衛.論普法中的公民意識培養――秋菊的困惑引發的思考.政法學刊.2007.24(4).
[5]劉星.中國法學初步.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6]梁治平.法辨――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7][美]潘恩.潘恩選集.馬清槐等譯.商務印書館.1991.
中圖分類號:TU244.3;E25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4)03-0065-02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高校實施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批準編號(2013-GH-150)
依托國家教育資源,發揮地方高校優勢,實施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注入了活力,開辟了新路。緊緊圍繞強軍目標和我軍歷史使命,積極適應地方高校教育改革和深化軍隊改革的要求,按照加強配套政策制度、健全領導管理體制、完善融合運行機制、拓展培養渠道途徑的基本要求,加快推進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
一、進一步加強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制度建設
依托國家教育資源,發揮地方高校優勢,實施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針對目前存在的政策制度不夠健全的問題,增強培養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意識,以政策制度促進軍隊與地方高校優秀教育資源整合。堅持把加強政策體系建設、優化制度環境,作為推進培養工作科學發展的根本保障。
構建頂層制度體系。加強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設,首先要從國家最高層面做好頂層設計,由軍地各級部門共同努力,構建起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法規政策體系。從目前我國國情軍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國人民政治工作條例》《中國人民軍官服役條例》等基本法規,制定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的相關條例。還要著眼建立完善招生選拔、教育管理、考核考評、考研讀研、分配派遣等配套政策文件,通過逐步健全學習、訓練、實習、帶兵、代職等各項制度建設,有效地協調軍隊與地方高校之間的培養關系,任務區分清楚,明確職責到位,使人才培養方法科學化、正規化和制度化,推進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的跨越式發展。
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實施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還要重視完善人才管理的政策制度。構建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格局,需要加強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必須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實施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精確測算培養數量、培養專業以及補充崗位需求,科學確定軍隊各類生長干部來源結構比例,制定好人才培養規劃任務和年度招生計劃。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統籌軍地財力可能和人才培養需要,提高軍民整合式人才培養軍政訓練經費,提高國防獎學金標準,抓緊完善后勤保障辦法,提升后勤保障能力。
加強軍地法規銜接。要從根本上解決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使用、流動和管理中的一系列問題,軍地雙方需要共同努力,完善軍地法規的銜接。軍地各級部門要加快立法進程,出臺有針對性、具備可操作性政策制度,使依托地方高校教育資源,實施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都有法可依。軍隊有關機關要主動與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地方高校做好溝通協調,整合并制定好人才選拔、使用、流動等環節的法律法規,確保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順利開展。
二、進一步健全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管理體制
依托地方高校教育資源,發揮地方高校優勢,實施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其本質是要實現軍隊人才走社會化培養的道路,把軍事教育真正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實施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把軍事人才培養真正納入國家教育體制,必須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強大合力,建立相應的管理體制作保障。
建立領導管理體制。實施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要建立國家級層面的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領導機構,設立領導全軍的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辦公室,在各大軍區、省和各地方高校設立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辦公室。建立健全分級負責的領導管理體制,細化軍地各級各部門職責任務,形成職責明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齊抓共管的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格局。一定要把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納入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納入國防和軍隊人才發展計劃。加強教育、訓練、保障部門指導組織力量。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主體作用,增強服務軍隊人才建設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落實領導分工負責,確立優先發展地位。積極探索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績效考評辦法,并把這一考評方法列入地方高校教學質量水平的評估標準之中,將考評結果作為調整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任務規劃的重要依據。
完善培養教育體制。依托地方高校教育資源,發揮地方高校優勢,實施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必須注重完善培養教育體制。加快加深推進軍隊教育資源與地方高校教育資源的融合程度,完善發揮地方高校教育資源優勢的體制,實現軍地優質教育資源的“對接”,改進“對接”教育體制,擴大“對接”的范圍,提高“對接”的質量。
三、進一步完善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工作運行機制
一、當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亟待加強
師德師風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靈魂所在。從總體上來看,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調查顯示,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態度多是從教師價值的認識、對工作的熱愛出發,并不是為了追求物質生活待遇,激發青年教師進步的主要動力是自我實現的需求a;但青年教師隊伍存在著責任心不強,教書育人意識淡薄,缺乏愛心;學風浮躁,治學不夠嚴謹,急功近利;要求不嚴,言行不夠規范,不能為人師表;個別教師甚至師德失范、學術不端,嚴重損害人民教師的職業聲譽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雖不是主流,但必須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
(二)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普遍需要進一步提高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信息、知識和技術的更新與增長勢頭日益迅猛。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的高校教師,沒有深厚的基礎和功底是很難適應學科相互滲透、科技發展不斷綜合化的發展趨勢的,也就不能更好地完成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歷史任務。而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師,普遍需要在知識的豐富程度、知識結構等方面進一步地充實、改進和提高。
加上,由于高校青年教師大多來自非師范院校,沒有經過正規師范教育和教學基本功訓練,在教學態度、教學藝術等方面還比較欠缺,對人民教師的歷史使命感和光榮感還缺乏感受,對怎樣教書、如何育人等缺乏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對教育規律和大學教師的特點、規范了解甚少。尤其是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更是如此。
(三)青年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大
由于青年教師參加工作時間短,職稱低,工資收入也較低,還要組建家庭,養育孩子,照顧老人等,再加上從當前高校環境來看,學校所采取的涉及青年教師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諸如職稱改革、工資改革、住房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等,雖然給青年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活動空間和自由選擇的機會,但同時也給青年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工作與生活壓力。
二、對培養高校青年教師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青年教師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
優良的師德師風是高校教師履行職責的基本保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五十二條指出,“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提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 要全面落實《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將師德規范要求落實到青年教師日常管理之中。應主動促使以“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的師德教育成為青年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極探索典型宣傳和警示教育相結合的有效形式,通過開展專題培訓會和報告會、評選“師德標兵”和“師德建設先進集體”、舉辦師德論壇等方式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努力形成青年教師師德師風教育的長效機制。要將師德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并作為教師績效評價、聘任(聘用)和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制”。
(二)組建教學科研團隊,加速青年教師成長
根據教學任務與學科發展需要,以教研室、實驗室等為建設平臺,組建10人左右的教學科研團隊。組建教學團隊不是教師的簡單疊加和拼湊,要突出團隊的優勢,需要團隊教師之間在年齡、性格和知識結構上的互補,要優化組合,形成合理的梯隊結構。教師團隊的組建要有利于隊員之間的溝通、理解,有凝聚力和合作精神,減少內耗,提高績效。遴選教學科研團隊帶頭人是發揮團隊作用的先決條件。團隊帶頭人是團隊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團隊的核心人物。因此,要選擇具有事業心和責任感、學術造詣高、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教學技能熟練、熱愛教學、治學嚴謹、人格高尚的教師出任帶頭人,組織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利用團隊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教師,在團隊中不斷學習,從而達到加速青年教師成長的目的。
(三)以賽促教,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
可以通過舉辦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使青年教師在“講、評、幫”的比賽過程中有一個總結和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機會,促進青年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并且使青年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其他老師的教學經驗、精湛的授課技巧以及嚴謹的教學作風。可以使不同學科之間的青年教師彼此觀摩教學并且相互提建議,這樣可以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改進教學效果。
(四)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教師教育
教師是個專門職業,需要具有專門的理論和技能、高尚的職業道德。教師教育應采用學科專業訓練和教育專業訓練相結合的模式。學校引進教師主要是從學科發展方向和個人專業水平考慮,大部分青年教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專業訓練,沒有研修過師范生必修的教育專業課程,如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目前學校大部分的青年教師都是在多年的教學中慢慢摸索補上這一課的,也就是所謂的“自學成才”,這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新時代的教育已經不允許我們慢慢摸索,因此我們應該在入職教育中加強這個環節,請教育專家開設這樣的課程,作為青年教師在校培訓的必修課,使青年教師上講臺前就能掌握一些教育規律、懂得教育原理,能更快地成長為具有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技能都合格的教師。
(五)以老帶新,使青年教師盡快成長為自主成長型教師
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教育,要堅持“傳、幫、帶”,推行指導教師負責制。最近幾年來,盡管青年教師學歷層次較高,但他們缺少教學經驗,學校要充分發揮中老年教師的作用,指派師德高尚、業務過硬、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中老年教師與青年教師結成對子,負責新教師的思想政治、業務進修、教學科研的引導和幫助,從思想、教學、科研等方面對青年教師全面指導和多方幫助,為青年教師的培養教育提供大力支持和有力保證。
在以老帶新的過程中,老同志可以有意識地把一些重要的教學任務交給青年教師,讓他們搞公開教學、承擔教改實驗課題、擔任輔導員等,讓青年教師在教學第一線“唱主角”、“挑大梁”、“舉大旗”,在實踐中見世面、長知識、增才干,給青年教師施壓力,讓青年教師挑重擔,增強其工作的獨立性和主動性,使青年教師逐漸成為自主成長型教師。
(六)改善青年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加強青年教師的心理疏導工作。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提高青年教師物質生活條件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青年教師的工資福利水平,改善青年教師的住房條件,重視青年教師的健康狀況。要從情感上感化青年教師,讓青年教師處處體會到組織的關心。此外,還要建立定期與青年教師談話的制度,各級領導要做到經常與青年教師談話,及時解決他們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排除他們的消極心理,幫助他們緩解過度緊張、焦慮、困惑等情緒,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心理素質,使他們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七)加強制度建設,重在實踐,重在持續
加強青年教師培養的制度建設,包括青年教師晉升制度、青年教師考核制度、青年教師教學質量監控制度、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制度等。特別是要進一步調研,建立一套更加科學、合理的激勵方法和職稱評價標準,給予青年教師公平、公正的評價和肯定。
高校要充分認識青年教師培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加強管理,完善措施,重在實踐、重在落實、重在持續,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合格、業務優秀、結構優化、素質良好、相對穩定、充滿活力和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青年教師隊伍,推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注釋:
①.
②.
參考文獻
[1]王子猷,居艷,李曜.新形勢下高校青年教師培養教育的對策和建議[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鄒伍祥,淺談高校青年教師素質的培養[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7).
[3]張意忠.建設高校教學團隊 提高教師教學水平[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2).
[4]周勇,郭根榮.我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培養模式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8).
[5]郝廣智.淺談當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J].人力資源管理,2010(4).
1.黨員教師要立足本崗,思想先進,在思想政治方面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成為全校教職工的表率。
2.學校領導干部要通過民主生活會、思想交流、民主測評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工作實效。
3.全體教職工要通過樹立、宣傳、學習師德典型,努力提高自身思想修養,增強主人翁責任感。
4.加強黨員干部教師的自律教育,廉潔從教。做到警鐘常鳴,常抓不懈。
二.創新黨支部活動方式,開展切合實際的教育活動
1.開展講奉獻活動。組織開展黨員義務勞動,發揮黨員的奉獻精神和模范帶頭作用。
2.開展黨員談心活動。通過思想交流,增進黨員之間的深入了解,達到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
3.開展“學名師、做名師”活動。要求黨員教師積極參加“學校名師工作室”活動,并在本職工作上很好地體現學習成果。
三.堅持理論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養
1.有計劃地組織黨員進行理論學習,同時要求每位黨員做好自學,定期檢查學習筆記。
2.加強領導班子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保持政治思想的敏銳性。
3.合理安排全校教職工的理論學習時間,適時下發學習材料。
4.本學期學習的主要內容:黨的十文件和有關精神
四.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教育,做好基層組織的發展與建設工作
1.積極為青年教師的的成長、成才提供平臺。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勇挑重擔,在業務工作中發揮知識優勢和潛能,在實踐中不斷增長才干。
2.支部領導和黨員教師要加強與青年教師的思想交流,做好幫帶工作,積極主動幫助其他同志共同進步和共同提高。
3.培養、樹立先進的青年教師典型,為組織的發展提供后備力量。
五.加強對群團組織的領導
1.通過深入了解共青團及少先隊的工作,加大對兩級組織的領導,積極為兩級組織開展活動創造條件,提供便利。
2.支持工會開展的各項工作,增進三個校區教職工之間的了解與互助,建設更加和諧的校園。
3.關心退休職工的身心健康,適時組織開展活動。
附:活動安排
二月份:
1、制訂XX年學校支部計劃。
2、黨員教師上交工作計劃
三月份:
1、組織全體黨員教師參加學校“名師工作室”活動。
2、參與組織“三八”婦女節活動。
3、黨員學習活動。
四月份
1、黨員教師義務勞動。
2、開展黨員談心活動。
3、黨員學習活動。
五月份:
1、參與組織“五四”青年節活動。
2、黨員學習活動。
六月份:
1、上半年黨員考核。
2、召開生活會。
3、做好預備黨員和積極分子的思想檢查和幫助學習工作。
4、黨員學習活動
七月份:
1、開展建黨紀念日活動。
2、黨員納新工作。
2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看,忽視人的主體地位,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要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意識、道德規范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幫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質。在教育過程中,盡管教育者起著主導作用,但不等于必須以教育者為中心,即教育者在向被教育者灌輸社會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時,可以忽視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可以采取“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但長期以來,教育者往往為教育而教育,不考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能否被受教育者接受。這種教育,不可能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主動性,甚至使受教育者產生排斥心理。
3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看,脫離人的現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的哲學,他的直接對象是現實中的人”,根據人的活動領域,人不僅生活在一個由政治、經濟等構成的非日常生活世界里,還生活在一個以飲食起居等為主要內容的日常生活世界里。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一味強調人的政治性和理性,而忽視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的正常的需求,從而使原本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被片面理解為僅僅是為了實現一定政黨和社會政治集團的任務。
二、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的對策
1 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專業化。由于社會歷史基礎條件制約,也由于過去社會組織基礎邊界不清所使然,就造成全民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結果在喪失了社會條件以后,就成了沒有根基的空洞說教。而要改變這一不利形勢,就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化,建立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專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既要培養他們的宣傳說教能力,更要培養他們應對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空洞的說教變為實實在在的工作。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7-000-01
一、引言
高校的體育教育不僅是體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更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新方向。怎樣利用體育教育培養出符合時展的高素質、高涵養且心理健康的新型人才是目前體育教育者工作的重點內容。社會經濟發展與體育教育出現脫軌現象,學生心理與身體健康問題、有關體育文化問題是主要缺陷。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以表現體育教育的正面作用為主,從問題源頭找解決方法,做好與新時代體育教育相符合、相適應的戰略部署,這個策略在體育教育方面有積極作用。
二、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面臨的新問題
1.當前高校體育管理制度較落后
高校學生在體育運動、活動中個性化發展潛力受到抑制主要是由于傳統校園管理體制下的考試評分制度與傳統體育教學制度。大多數學校只注重表面形式,屬于體育課的活動區域范圍小,還有一點是學生也沒有自主創建體育組織的經驗。同時,在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學校的教育目標和學生在學習與就業方面的巨大負擔,然后建設積極開放的校園體育教育目標難以成功,更不用說通過體育活動與他人進行交往了。絕大多數學校相比于表面形式主義,輕視了實際教育內涵。很多學校領導對于體育教育建設有輕視的傾向,追求表面形式的建設,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管理作風,對于建設優良體育教育的管理制度有消極作用,對于激發全體師生參與體育教學與活動有消極作用。
2.缺乏對學生興趣和鍛煉方法的培養
老師課堂的重點講解內容是技術與技巧,而對于有關體育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人格培養花費的精力較少,有效數據顯示,據了解,很多學生還不了解田徑的主要內容,對于基本的理論知識也不了解,就知道一兩個最基礎的項目。學生們不知道,本身也不想知道有關體育的專業名稱和術語,在整個學期結束后,學生沒有學習到應該了解與認識的知識。目前我國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教學,只強調基本技能、課程練習密度,而不論學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這樣打消了學生想要鍛煉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平常學校的體育教育課程安排一般一周2課時,學生不能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學習與掌握運動技巧、能力,老師教授的理論知識淺顯,學生上體育課時都有一定程度上被動的參與情緒,鍛煉身體不能得到很好成效。
3.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缺乏
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樹立體育道德風尚目標是新時期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實際情況的限制,教育部門對于體育認識的偏差嚴重,更有一些主管教學的部門將開展的體育活動視作累贅負擔,體育能夠增強身心素質狀況就好,談到體育意識觀念,很多人認為非專業人士對于體育教學的學可不必強化,所以,涉及到高校體育文化活動建設更少之又少,校園的體育文化建設資源非常匱乏。
三、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發展對策
1.優化高校的體育教學管理內容和方法
優化校園體育教學方式與手段是重點,重視日常體育教育,借助網絡資源、圖片資料、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組織學生現場觀看體育比賽或者組織學生利用電視平臺觀看直播,多層次、寬領域的進行體育文化教育,加大像程序教學、游戲教學、發現教學等興趣教學類創新方式的推廣。與此同時,教師要重視與應用現代化教學,比如多媒體教學、電化教學,綜合提升校園教育水平。
2.創新體育教學課程并培養學生興趣
以培養教育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結構,學校體育教學不僅應該教授大學生體育與健康的原理知識及方法,也應該讓學生學習了解相關體育與健康的技能,讓終身體育創造出我們的健康體魄,從運動中得到益處、健康。從體育教育內容結構說,體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對于建設校園體育文化有積極作用。所以老師應該全面了解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再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寓教于樂,用學生接受的方式教學,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與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加大理論知識的比例,增加有關如何科學鍛煉身體的理論知識、方式指導。比如在日常教學中的運動處方原理和運動生理效果體育理論也可以不斷展開。
3.推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一、如何完善卓越班的?x拔機制
河南科技大學是在2013年首次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學校決定采取單獨編班的培養模式,那么,依據什么標準從新生中選拔和獨立編班?該校從2013級以來實施了兩套選拔和獨立編班的辦法:第一種方案是根據新生外語入學摸底考試成績確定個初選名單,加上學院的面試成績后進行排序從中擇優選出了30名學生;第二種方案是在2014級高考招生簡章中單列出卓越班計劃,直接錄取30名學生。思考認為,這兩種選拔模式均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種選拔模式中,單獨根據外語成績決定一個初步入選名單有可能將那些法學專業素養高的學生排除在卓越班之外。事實上,在河南科技大學2013級卓越班培養過程中,確實有三四名學生專業課成績差強人意,在一年學習后不得不被調整出卓越班。第二種選拔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在2014級招生過程中,由于考生和家長對卓越班性質不太了解,結果招錄的學生成績普遍低于大班的學生。2015級卓越班招生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優質生源幾乎全部擠入到卓越班,競爭非常慘烈。兩種極端情況引起了學校的反思,學校在2016級卓越班招生中又回到原點,采取進校后選拔的模式。究竟哪種選拔模式更科學?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對何為“卓越法律人才”加以準確定位。
《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要“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為重點”。這說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要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功能[1]。筆者認為,卓越法律人才,應當是發自內心熱愛法學事業,秉持權利義務理念,立志法律工作,有較高法學專業理論素養和職業技能的人才。只有把法律當作自己真摯熱愛的事業,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卓越法律人才未來的職業選擇非常寬泛,既可以從事理論研究,也可以從事法律實務工作。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法律職業精神是不變的核心。因此,從這個標準出發,入校后在新生中選拔組建卓越班將更為科學。這種模式能夠將那些真正熱愛法學,并且具有學習潛力的學生挑選出來。因此,卓越班入班的面試環節就非常重要。要想選出熱愛法學事業的學生,我們就需要在面試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知識面、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隊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等。
二、采取何種教學培養機制
當前,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定制施教,專門制訂了《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單獨設班,小班教學,遴選副教授以上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授課,并制定了相關的教學和學生管理配套措施,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運行中既有優勢,也對整體法學本科教育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詳細論述如下。
(一)單獨編班的問題
一般說來,各高校法學專業學生上課的傳統做法是大班上課,數百名學生編成一個教學班采用大課堂式、灌輸式、講述式的授課模式。這種做法節約了教育成本,但是不利于師生互動溝通。大班上課的模式,顯然距離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要求有差距。為此,該校為了貫徹執行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方針、政策和基本原則,采取了單獨開班的教學模式,旨在創新摸索卓越法律人教學方法和路徑。多年來,單獨編班人數在30人左右,采用討論式、問題研討式、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小班教學能夠指引學生“像律師那樣思考”(think like a lawyer),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和邏輯,更多引入問題教學、辯討教學、案例教學、法律診所教學和模擬法庭教學[2]。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更加直接、更加暢通,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大大高漲,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速度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
單獨開班的教學模式,是我們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方法的試驗田。但是,這勢必會對大班上課的法學本科教育帶來影響。大班的學生對這種教學資源的分配表示不滿,希望也能分享卓越班那樣的教學改革成果。面對這種呼聲,我們正逐漸將卓越班培養模式實施于普通法學本科教育。例如,在為卓越班學生配備校內學業導師的同時,也為大班學生指定校內學業導師;并且加大研討式教學的力度,增強學生法學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也使得卓越班具有實驗的性質,是對法學本科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經驗,應當惠及整個法學本科教育。
(二)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新要求
圍繞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教育目標,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必須有所調整,這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前提。與普通法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相比,卓越人才培養方案要在保障本科法學教育內容的系統和完整性基礎上體現以下特點:
1.注重學生基礎素養的培養。法務能力特色之處是要處理各類利益沖突和矛盾,法律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具有現代的社會信息處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要具有較強的溝通、交流和公共關系處理能力。為此,我們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意增加了書法、禮儀、普通話、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強化學生知識復合交叉。
2.注重學生實務職業能力培養。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目標之一是應用型人才,為此,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強化學生司法實踐能力、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增設了法律職業倫理、法律實務示范指導、法律方法等課程。尤其是,我們充分發揮“雙千計劃”實務專家的優勢,讓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法官、檢察官走進課堂、言傳身教,感受和學習實務專家的法律思維、職業道德。
3.加大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相較于普通法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我們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方案中針對學生專業能力培養從難、從嚴要求。為此,我們要求給卓越班上課的教師必須達到高級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同時,專業課程要體現專門性、研究性的特征,引導學生知識向縱深方向發展,培養學生較強的法律思維能力和法學研究能力,具備運用法學專業知識解決復雜理論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設置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當更加注重“復合”的專業素養、通識教育、綜合素質與能力,其知識面應當更廣,能夠成為通識基礎上的職業法律人才,即,要具有其他人文學科知識的通識和法學基礎知識的通識[3]。因此,為了貫徹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實現其培養目標,卓越法律人才教育課程也必須做相應的調整,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制?并實施課外素質拓展計劃,從而提高法律卓越班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
1.綜合素養拓展方面:(1)課內方面,培養計劃專門為卓越班開設書法訓練、普通話訓練、計算機操作等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表達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2)課外方面,舉行禮儀知識講座與訓練,定期舉辦話劇表演、演講比賽、辯論賽、志愿者服務等活動,鍛煉和提高學生語言應用、思辨、品德等素養。
2.專業技能拓展方面:(1)課內方面,人才培養模式中專門為卓越班開設法庭辯論技能訓練、法律方法運用、職業倫理等課程,以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實踐應用能力;(2)課外方面,開展法律診所教學,定期與司法實務部門合作開展疑難案件討論,組織卓越班學生現場觀摩并回答提問;定期開展法庭進校園活動,組織卓越班學生現場觀摩庭審;組織卓越班新生到監獄、法院、檢察院參觀學習,增強其對司法實務部門的感性認知。
上述課程的設置,大大拓展了法律職業素養相關能力,學生的思維方式、邏輯性和思辨性、法務實踐能力得以大大提升。
(四)探索建立雙導師制度
當前,法學教育中一個普遍問題是師資不符合“雙師型”要求,即校內的專業教師雖具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但普遍缺乏一定的法律實務經驗。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教師來源不能僅局限于純理論或純實務的人才,而應當是兼具理論修養與實踐能力的師資[4]。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探索建立了雙導師制度。所謂雙導師制度,就是為每名卓越班學生配備一名實務部門的專家和一名校內教師,從法學理論和法律實務雙重角度指導學生的學習。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我們充分利用豐富的校外實踐教學資源,將一大批優秀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法務骨干請進校園,受聘為卓越班學生的教師,每名實務專家親自承包指導1―2名學生法律實踐,這些學生有機會跟隨導師親自參與案件辦理。為了強化對校外導師的管理,我們制定了《校外導師聘請與管理條例》,明確其權利和義務。
同時,為了提高學生法學理論的學習,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生之間聯系與溝通,強化教學管理水平與效率,學院制定了《關于法學卓越班實行校內導師制度的規定》的教學管理文件,對法學卓越班學生從大二開始安排指定校內指導教師,遴選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或具有博士學位、教學效果良好、認真負責、師德優良的19位教師擔任卓越班導師,每位指導教師最多指導2名學生,最少指導1名學生,實行精細化、一對一、全程長期指導培養,對學生三年學習過程中的選課、學習疑惑、學習方法、各種考試、論文寫作、科研項目申報、法律人的品德養成等事項進行進行全方位固定式長期指導。
三、如何更好地落實“雙千計劃”
根據《“雙千計劃”的通知》和《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設置有省級和國家級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高校應當與實務部門互派高校法學專業骨干教師和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律實務部門專家到彼此單位任職和工作。“雙千計劃”實質是強調和深化法學理論教育和法學實踐的聯系,培養一批既具有深厚法學理論功底又有創新法學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來自實務部門的專家如何在高校工作和任職?這涉及以下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