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25: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建筑行業稅收風險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前言
政府為了深化稅收體制改革,推出了“營改增”政策。“營改增”使得國家稅收體制更加完善,同時降低了大部分納稅人的稅負。建筑行業處在此背景之下,可謂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于建筑企業,如何抓住這一稅政策帶來的發展機會,有效規避稅收風險,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從而實現企業的最佳經濟效益是時下建筑業亟待解決首要的問題。
二、建筑行業“營改增”政策解讀
“營改增”就是將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一個簡稱。營業稅和增值稅都是流轉稅,二者都是在商品流通環節征收的稅種,但營業稅除六種規定情形允許扣除部分營業額外,其他均按營業收入全額征收,存在重復征稅問題。為消除建筑行業重復征稅,建筑行業的“營改增”政策主要做了以下兩個方面調整:
第一,計稅依據以及方法進行了調整。營業稅是價內稅,以營業額作為計稅的依據;而增值稅則是價外稅,以銷售額作為計稅依據。計算公式,一般納稅人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小規模納稅人應納稅額=銷售額×征收率。從該公式可以看出,納稅人主體資格性質不同決定了其計稅方式,故納稅人選擇什么樣的主體資格納稅是關鍵。
第二,稅率上的調整,建筑行業繳納的營業稅率是3%,但“營改增”之后建筑業增值稅的稅率:一般納稅人是11%,小規模納稅人是5%。由此可見,“營改增”后稅率提高了。對于一般納稅人而言,要想降低稅負,根據其應納稅額計算公可知取得當期進項稅額是關鍵。
三、建筑行業在“營改增”政策下的應對措施
1.提升全體員工的“營改增”意識、調整企業組織結構
現階段,在“營改增”政策的大背景下,建筑企業全體人員必須要轉變現在固有思維模式,不但要求財務人員加強“營改增”有關業務方面的學習和培訓,而且要求全體員工提升“營改增”相關政策意識。此外,建筑企業還需對內部組織結構做一下相應調整:第一,依照企業規模的大小,適當引進稅務方面的專業人才,為企業進行增值稅方面的管理以及稅務籌劃提供人力資源保障。第二,對在每一級別的核算單位設置一個稅務專崗,明確規定該崗位職責,做好企業日常增值稅發票領購、開具、認證、納稅申報等工作。第三,建立部門之間“營改增”溝通協調機制,使企業在“營改增”過程中信息暢通,遇到問題及時反饋。
2.對企業內部組織架構和外部經營模式進行優化
前面說到,納稅人選擇什么樣的主體資格納稅是關鍵。選擇一般納稅人或者小規模納稅人主體資格納稅,首先要估算出年營業額,計算二者之間的稅收臨界點,然后結合自身的發展戰略綜合權衡利弊加以取舍。繼而,如果建筑企業選擇一般納稅人主體資格繳納增值稅,那么“營改增”后需對自身架構和對外經營模式做如下調整:
第一,建筑企業一定要以自身發展的戰略規劃為依據,取消小規模或者資質低的一些子公司,集中成立一些專業性過硬的分公司。盡可能的將一些意義較小的管理層取消或者減少,做到合同、施工以及納稅主體一致,盡可能的避免或者少由于3個主體不一致造成進項稅無法抵扣的狀況發生。第二,對企業現有資質管理進行規范,嚴格禁止向一些無資質或者資質不全的單位以及個人進行資質出借。建筑企業可以以聯合體形式投標,進而增強企業自身現有實力。在中標之后,應當讓業主一方同聯合體所有的單位簽署對應的合同,以便進行結算、開具發票以及付款,規避因主體不同造成無法抵扣進項稅的風險。
3.對預算管理進行調整以及優化
建筑企業“營改增”前的營業稅是價內稅,稅改之后的增值稅是價外稅,故需要對預算管理進行調整以及優化,制定全新投標報價相應的體系。建筑企業內從事預算管理方面的人員必須要加強“營改增”相關知識的學習,掌握國家相關政策和法規,并且要對最新造價管理相關體系的內容進行及時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對現有投標報價相關方法進行優化,制定全新投標報價方法,為本企業稅負的合理轉嫁打下允檔幕礎。
4.加強對合同的管理
第一,建筑企業在同業主進行合同簽訂時,一定要爭取把其中的“甲方提供用料”變換成“甲方控制用料”,不然會帶來購進材料進項稅款不能抵扣,稅負偏重的風險;對于紅線內征拆補償款必須另外簽署委托協議,并且明確該項不計入到合同總價之中,而且要用代收代付模式進行結算,以合理降低計算銷項稅額的稅基。第二,建筑企業在選擇供應商和勞務公司時,一定要盡量選擇具備一般納稅人資格的企業,而且要在合同的價格條款中約定,不含增值稅的單價、各子項目的稅率,并且明確要求對方開增值稅專票。此外,在購銷合同的付款條款處約定,對方要先為建筑企業開具增值稅專票,然后企業再進行付款,而且雙方還要明確提供發票的具體時間,以及資金具體支付方式和時間等。
四、結論
綜上所述,建筑行業為了充分把握“營改增”稅收政策帶來的機遇,首先要培育內部全體員工“營改增”相關的意識,調整企業組織結構,為“營改增”作好思想、人力和組織保障;然后對企業的組織架構和業務布局做出整體規劃,以規避納稅主體不合規風險;在招投標過程中對預算管理作出相應調整以及優化,在項目合同管理方面注重材料供應商和勞務提供商納稅一般納稅人主體資格的確認和具體合同條款的擬定。通過以上的措施,方可促進建筑企業有效利用“營改增”帶來的益處。
參考文獻:
1.深入搞好稅源調查。
加強風險管理運行環境分析是實施風險管理的重要前提。我們在組織實施企業所得稅風險管理前,首先要對本地區企業所得稅征管面臨的風險環境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從去年摸底的情況看,分局所得稅稅源稅戶總體戶數變化不大,內、外資企業戶數占比為94.24%和5.76%,稅源占所得稅總稅源的34.08%;所得稅稅源前4位行業排序為:制造業、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和建筑業,占分局所得稅總稅源的90.47%;從所得稅規模稅源稅戶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分局所得稅稅源大戶不多,微利企業偏多,且稅源稅戶分布不均衡。實際應納稅額10萬元以下的企業有3585戶,占稅源企業總戶數87.80%,而稅源僅占12.86%。
2.認真開展所得稅稅收風險分析。
從宏觀上,分局2008年度所得稅企業實際應納稅額46810.42萬元,比2007年度增加了8547.58萬元,增幅22.34%。根據匯繳數據分析,分局所得稅預繳率和查賬征收面均比2007年明顯提高,說明分局加強日常預繳審核和對核定征收企業風險排查工作顯現成效;從微觀上,分局通過市局下發重點評估項目數據分析,以及匯集日管中的異常信息,深入查找異常指標企業的風險;從中觀上,分局所得稅稅源排名前4的行業占總稅源的比例最大。其中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占分局所得稅稅源的比重日益增長。分局實際應納所得稅在500萬元以上的13戶企業中有6戶是房地產企業。因此,我們把風險行業確定在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兩個行業上,尋找這行業的風險特征。同時,分局以房地產企業項目成本為風險點,通過第三方信息比對,不斷尋找建筑行業的風險特征,積極打通房產企業與建筑企業之間的稅收風險鏈。
3.積極采取多維應對措施。
結合現有的征管體制、征管資源以及稅源稅戶情況,分局積極探索所得稅風險管理的重點內容、運行機制和手段方法,完善“面—線—點”稅源風險應對模式,不斷降低所得稅納稅遵從風險和稅收執法風險,切實提高所得稅管理“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水平。分局各責任區管理員根據風險應對要求,結合日常巡查發現的異常變化企業,通過逐戶逐項進行風險排查和應對,實現對稅源“點”的風險處理;在對單戶企業風險排查取得成效后,繼續在轄區內對類似的企業或行業進行風險識別排序,實施風險控制的分級分類管理,實現對稅源“線”的風險控制;對類似的企業或行業風險排查取得成效后,向分局提出風險管理建議,在整個分局進行推廣,實現對稅源“面”的風險管理。
(二)抓好專業化應對,實施稅源管理風險聯動
分局借鑒運用稅收風險管理理念和方法,突出稅源管理重點,強化部門聯動,合理調整管理職責,整合管理資源,實施專業稅源管理與屬地責任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方式,形成稅源管理與責任區管理層次分明、相對獨立、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格局
1.實施專業稅源管理。
按照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要求,分局把稅源管理工作職能從責任區管理員的主要工作中分離出來,集中分局各職能科室的業務專才,實施專業化的稅源管理。按職能設立三個專業稅源管理團隊,分別負責實施稅源收入管理、稅源行業管理和稅源預警管理。分局指導小組按月對各稅源管理部門的風險監控報告進行綜合會商,將各類風險指標討論、分析、篩選后,對有效的風險指標納入風險特征庫,并進行歸類排序,按風險度高低形成高中低風險等級,確定應對方式。
2.實施屬地責任管理。
由各管理科所責任區管理員負責實施。按照屬地管理的要求,做好制度性安排的調查、核查、巡查以及日常納稅服務等工作。
3.實施專業風險應對。
對分局指導小組確認下發的符合條件的風險指標信息,根據風險等級高低,分別明確稅源管理部門、評估科、管理科所實施風險應對。對低風險指標一般由稅源管理部門直接進行應對,不下發到管理科所或評估科進行應對。對高中級風險,分別確定由評估科實施綜合評估或管理科所實施宣傳輔導、風險提醒或日常評估等應對方式。在明確應對方式的同時,分局指導小組將三個稅源管理風險監控報告進行整合后下發各管理科所,以強化指導各責任區日常稅源管理,便于確定責任區階段工作重點,明確責任區各環節的管理方向。
(三)抓好專業團隊管理,實施稅源風險控管
分局緊密圍繞稅源管理風險聯動工作,結合行業管理實際,組建“5+1”稅源風險控管團隊模式,打破科所限制,成立地產、壓力容器、換熱器、筑路機械和鍛壓五個行業風險控管團隊。每個團隊由3-6人組成,由分局選定一名具有較高行業管理經驗的人員任團隊長,實行團隊長負責制,制定團隊工作計劃,明確人員分工。充分發揮團隊集體作戰優勢,強化對重點行業、企業的風險識別和排序,準確發現風險、正確實施應對、及時評價績效,全面提升分局對重點稅源、重點行業稅收風險控管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完善1個跨國稅源管理團隊。分局指定由八科選配具有外稅管理經驗的干部組成專業跨國稅源管理團隊。進一步強化反避稅和涉外審計工作,加強對關聯申報數據的分析利用,實施對關聯交易大戶動態監控,將跨國交易日常控管與反避稅、情報交換相結合,開展跨國交易綜合性分析評估。按照“風險聯動防控、管理職責明確、服務效能優先、應對多措并舉”的稅源風險管理工作要求,進一步強化行業稅源風險管理,直面行業稅收管理實踐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問題,充分發揮人才優勢,通過集團作戰,明確重點管理行業,積極探索行業風險管理的有效方法和經驗,并通過學習、研討、實踐,就存在的相關行業管理風險,最終提出建設性的管理方案,確保分局把組織收入工作的主動權建立在對稅源稅基的有效控管上,大力挖潛增收。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實踐,造就了一支專業化的行業風險管理隊伍,培養了一批專業化人才。通過團隊攻關,促使干部不僅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實戰技能,還要懂得如何學得更快、更深入地學習,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良好理念,進一步強化合作意識、協調意識、共同發展意識,塑造優秀的攻堅團隊,全面提高了稅收工作效能,推動了分局稅收風險管理工作不斷創新發展。
二、風險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稅源風險管理雖然在分局推行的時間還不長,但它所帶來的管理理念的轉變、管理方法的改進、管理成效的提高是積極和明顯的,初步實現了稅源管理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專業化管理的轉變,促進了征管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風險管理在稅源管理機制中的抓手作用逐漸發揮出來。
(一)稅收職能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稅源管理職能轉變后,各稅源管理部門的工作按照各自的職能有條不紊的進行,工作質量與效果均不明顯的局面大有改變。通過稅源分析,我們抓住了影響分局所得稅稅源的重點行業,摸清了行業規律,根據分局的稅源特點以及市局的重點評估行業要求,分局共對11戶房地產企業實施評估,共計補稅340萬元,調減虧損979萬元。
(二)納稅評估、日常檢查工作成效顯著。
納稅評估檢查與日常管理工作職能分離,有效促進了評估檢查工作的開展。評估檢查部門有精力、時間根據所轄納稅人的行業、特點探索規律,緊扣市局重點評估項目認真核查。分局在重點評估項目的核查中,緊扣項目提示信息,逐項剖析異常指標。在成本倒掛項目核查中,發現企業以暫估商品多結轉成本,調減虧損327萬元;另一戶企業涉嫌大額賬外銷售,目前已移交稽查處理中。在其他項目核查中,分局也同時發現由于企業核算上的不規范,侵蝕所得稅稅基,共計補稅106萬元。
(三)稅源聯動機制效果明顯。
通過部門聯動進一步加強一般納稅人管理。管理人員在對數據信息分析的基礎上,對帳面庫存量與實際不符的,要求其申報不開票收入;對確實無業務發生長期零申報的一般納稅人建議取消其資格;綜合業務部門對在認定復核環節中,對一般納稅人變更、增加專用發票用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向管理部門反饋建議,管理部門在日常管理中逐條落實到位,稅源管理聯動機制得到體現。
(四)稅源管理風險大大減少。
分局在對建安企業專項核查工作中,通過第三方信息比對發現某企業在國稅年申報營業收入300多萬元,但對比地稅代開項目發票,07、08年兩年少申報收入350多萬,隨即補所得稅100多萬元。同時,我們在對該企業成本發票核查過程中,發現了該企業大量取得我科轄區內某小規模建材企業開出的大量大額普通發票。通過信息核實,發現該企業為小規模定額征收企業,發票用量很大,但申報銷售很少。通過實地檢查發現該企業開票不入賬,06年至今有一千余萬元銷售未申報納稅,出現了較大的風險,我們立即對該企業進行了查處,并對分局類似企業進行了風險排查。目前,分局評估的23戶建筑業共計補稅213萬元。
(五)專業化應對措施明顯增強。
分局在做好重點行業和重點項目評估的同時,開展了虧損大戶、核定轉查賬、所得稅同比減少50%以上、10萬元以下虧損無調整事項以及微利企業5項自主風險項目核查。共計補稅454萬元,調減虧損1350萬元。分局四科在匯繳時發現一戶剛由核定轉為查帳,第一年參加匯繳的企業,存在人為調劑計稅成本的現象。經過集體討論以后,分局認為該企業存在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對核定征收改為查賬征收的企業進行了篩選,在分局開展專項核查,發現有問題企業9戶,合計補稅414萬元。
三、存在問題和下步打算
目前,我們的各個系統已經提供了大量的申報數據信息和部分財務數據,但缺乏所得稅管理所需的涵蓋納稅人基礎信息、歷史數據、行業指標、預警分析的專業平臺。目前各種數據的整合還停留在手工階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針對下步工作,我們將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1.進一步整合平臺,提升風險分析的科學性。
盡快完善所得稅風險管理平臺,才能加快信息化成果轉化,充分了解和把握納稅人生產經營規律,準確掌握納稅人的涉稅信息,根據不同類型納稅人的特點,實現所得稅分類動態監控的無縫隙管理。
2.加強與外部聯系,確保信息的真實有效性。
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建筑施工企業重視項目的質量和進度,容易忽視對項目稅務風險的管理,普遍缺乏完善的稅務風險管理體制,使建筑施工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論保障,不能有效防范風險的發生。
一、建筑施工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稅務風險管理機制
由于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受到經濟利潤的驅使,建筑施工企業往往缺乏納稅觀念,納稅積極性不高,對稅務風險的防范觀念淡薄。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建筑施工企業沒有建立稅務風險管理機制,或者設置不合理,有些建筑施工企業沒有成立專門的稅務風險管理部門,沒有對稅務風險進行專門的管理,有的企業雖然設立了稅務風險管理部門,但稅收管理的職能主要是報稅,沒有針對稅務風險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稅收風險管理人員的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身兼數職,不能把全部精力投放到稅務風險管理上來。
(二)未能建立稅務風險預警機制
建筑施工企業稅務風險防范應該以預防為主,因此需要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然而大多數建筑施工企業沒有建立稅務風險預警機制,主要表現在,企業沒有建立動態的稅務風險識別、稅務風險分析、稅務風險評估體系,沒有及時發現存在的風險,在項目進行投標決策之前也不能及時的進行風險評估;企業對稅務風險的控制側重與事后控制,缺乏對無常稅務風險的應對措施,在風險發生后才去采取補救措施,不能有效降低風險帶來了損失。
(三)缺乏對稅務風險管理的有效監督
內部審計部門是進行稅務風險管理監督的主要部門,有些建筑施工企業缺乏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使審計部門的權利不能正常行使,職能不能正常發揮,內部審計部門在工作中往往只重視企業財務和管理等問題,對稅務管理不夠重視,更是缺乏稅務風險防范意識,在面對稅務機關的檢查時,審計部門想的只是如何能夠應付檢查,使檢查過關,而沒有在檢查中汲取經驗教訓,沒有對稅務管理提供有效建議,也沒有對稅務風險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二、建筑施工企業稅務風險防范措施
(一)提高稅務風險管理的意識
首先,建筑施工企業應該認識到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稅務風險管理的意識,這樣才能建立有效的稅務風險管理機制,對稅務風險進行管理。企業應該加強對稅務風險管理的宣傳,構建良好的稅務文化,在遵紀守法的基礎上建立稅務風險管理體系,使稅務風險管理工作有據可循。提高稅務風險管理意識應該先在企業管理者中開展,發揮管理者的模范帶頭作用,把稅務文化建設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來,加強對企業員工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稅務風險防范意識。
(二)建立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進行稅務管理
稅務風險防范需要建立完善的稅務管理機制,稅務管理機制需要專門的稅務管理部門才能落實執行,因此企業應該建立專門的稅務管理部門,專管稅務管理工作。由于建筑施工企業的稅務業務多,管理起來較為復雜,因此企業應該設置專門的稅務管理部門,配置專業性較強的管理人員負責管理企業的稅務相關事務,并對企業的稅務工作進行一定的指導。需要注意的是,在設置崗位時應該使不相容的崗位分離,并定期對稅務管理人員進行換崗,加強對他們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
(三)建立稅務風險預警體系
企業稅務管理部門應該認識到事前控制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加強對風險的事前控制,能夠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減少風險帶來的危害。加強對稅務風險的動態評估,根據建筑施工企業的行業特點、項目特點等等,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科學的評估,預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范圍及程度,在風險發生后能夠用已經安排好的措施降低風險帶來的危害。
(四)加強對稅務風險管理的監督
對稅務風險控制制度進行監督,能夠保證制度的落實執行,也有利于發現稅務風險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改正,因此,對稅務風險管理的監督工作應該受到建筑施工企業的高度重視,并應該結合稅務風險管理的現狀采取針對性措施。建立完善的稅務風險防范監督體系,強化稅務風險管理的內部監督,提高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在稅務部門進行稅務檢查之后,審計部門應該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發現稅務風險防范中的問題和不足,為稅務風險防范提供有效建議。
三、總結
建筑施工企業涉及到多種稅種,稅務風險也是隨之存在的,如果企業不對稅務風險重視起來,那么就達不到稅務風險防范的目的,進而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建筑施工企業的稅務風險是可以通過加強管理來有效防范的,管理者應該認識到這一點,積極采取措施防范稅務風險,降低風險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邵偉.淺談施工企業的稅務風險及控制[J]. 經濟研究導刊,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