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25: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科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更重要的方面來要求。新課標指出“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新課標中所提的實踐能力,就是指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產、科技、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反之,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所學數學知識的深化和擴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以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來體現的。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必須把“培養實踐意識,創設實踐情境,開展實踐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貫穿教育的始終。
二、課堂實踐能力培養實踐
1.運用直觀演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和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動作聯系在一起的,并且隨著情境的改變以及對具體事物的實際操作實踐而展開。因此,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從直觀演示入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踐,運用眼、耳、口等各種感官的協同作用來感知數學問題,理解數學概念。如,在教學基本概念“厘米、毫米”時。可引導學生按以下步驟進行操作實踐。一是引:教師用示范尺子告訴學生1厘米的長度;二是看: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尺子,認識尺子上的刻度,再看一看,比一比“1厘米”的實際長度;三是量:讓學生用尺子先量一量課本上的幾條線段的長度,再量一量鉛筆、小刀、小鐵釘等實物的長度;四是觀察抽象:讓學生觀察尺子,數一數1厘米里有多少個小格,并指出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讓學生感知1毫米的長度,比擬1至10毫米的各個長度,抽象出“厘米”、“毫米”的概念;五是印證運用:再讓學生量出所帶學具的長度是幾厘米或是幾毫米,同桌互量互看、互說。
2.結合學具制作和演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這種學習方法與實踐聯系比較緊密,是美國學者總結出來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在于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了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學習態度的培養。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學生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我發給學生兩張不規則的紙,要求學生操作:(1)用其中一張紙裁出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2)用另一張紙嘗試裁出一個最大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等實踐活動中,既培養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通過交流、討論、合作等學習方式,促進了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3.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后,教師應注重知識的課外延伸,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真正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在教學了“容積和容積單位”后,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布置了如下一道題:有一塊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鐵板,現要用這塊鐵板焊一個深5厘米的矩形盒子(無蓋)。要想使這個盒子的容積盡量大,你認為該怎樣使用這塊鐵板?學生用硬紙板進行實踐操作,在經過多次嘗試后得出:用如下圖的方法裁剪鐵板,做成的盒子容積最大。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要讓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積極參與生活實踐。
4.創設實踐性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讓學生廣泛地參與實踐活動,把書本知識同生產、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了“容積”和“體積”的計算后,我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測量實踐活動,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例如,學習“百分數”后,我引導學生開展如下的實踐活動:(1)學生分組實驗谷子的發芽率,規定實驗的粒數和質量,并要求認真觀察;(2)幾天后,讓各組學生看查谷子的發芽粒數和未發芽粒數;(3)各組分別計算發芽率;(4)比較各組的發芽率并討論:為什么各組的發芽率不一樣?要使自己實驗的發芽率高必須怎樣做?進行谷子發芽試驗有什么意義?通過討論,不僅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求發芽率的方法,還懂得了怎樣進行種子發芽試驗及進行發芽試驗的意義。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又使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過程中,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同生產、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總之,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通過操作、實踐等活動,自己去研究、探索、發現、檢驗數學問題,使之成為學習中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時又要重視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從運用數學知識的實踐活動中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
三、對實踐能力培訓的思考
1.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數學實踐活動是發揮學生主體意識,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
[
關鍵詞 ]能力培養 市場營銷學 課程建設
[作者簡介]蘇日娜(1972-),女,內蒙古通遼人,內蒙古財經大學商務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營銷管理。(內蒙古通遼 028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內蒙古財經大學教育教學項目“基于動態環境的應用型本科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優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XC1311)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1-0096-02
課程建設的目的是使課程的內涵更加豐富,歷久彌新,能更好地實現專業目標。高校的課程建設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市場營銷學”課程是市場營銷專業的主干課程,是一門建立在經濟學、行為科學、現代管理理論基礎上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是發展較快的管理學科之一。為了使“市場營銷學”課程適應不斷更新的、急劇變化的市場環境,使學習者能夠勝任未來競爭激烈的市場營銷崗位,本文認為學校要從培養學習者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的內容、教學模式及實施過程,增強課程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開展調查研究,分析課程建設的基本問題
1.課程建設的內涵。所謂課程建設,就是教育課程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內容豐富、體系合理、具有發展后勁的過程。從課程內容的獲得、實施到學生獲得學習體驗、能力提高,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歷程。從課程的內容建構來看,應當包含具體的崗位任務,以及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學習和工作的態度、意志品質等方面。課程建設對內容的選擇要側重于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經驗,與未來職業崗位相聯系,注重綜合性及均衡發展。對評價方式的選擇要側重于有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的功能,不要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高等教育課程的最終成功不是單純地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考核標準,更多的是以學生能否勝任未來的工作崗位以及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的發展潛力來衡量。這樣一來,課程的核心環節是處理好工作與課程的關系,通過課程的實施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所以,高等教育課程開發要有來自任課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市場研究者等的多方參與,這樣才能促進專業目標的實現,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2.“市場營銷學”課程分析。市場營銷專業面向各級工商企業、管理部門、各類營銷機構,學校要培養具備市場營銷知識和技能、有開拓創新精神、能適應21世紀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同時還要能為企業實踐與市場運作提供理論基礎和決策參考,要求學生系統學習營銷理論、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市場營銷學”課程是本專業的主干課程,是核心基礎課。課程重視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傳授,重視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的賣方營銷能力培養,重視學生積極、健康的市場觀建構。該課程的建設工作,對專業教育目標的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及后續課程的開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基于能力培養的課程設計思路。根據課程的整體要求和實施情況,依據調研的理論構想,確定課程的建設思路:以培養學生市場營銷的綜合能力為出發點,根據專業標準和行業要求,分析整理市場營銷人員、物流管理人員的崗位要求、相關知識技能,以“扎實、系統、創新”為基本點,整合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教學學時,結合崗位標準,設計市場營銷的實訓內容,注重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工作,建構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采取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突出能力培養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評價方法,改變單純的以理論考試評定成績的方法,建構能力本位的課程評價體系。
二、“市場營銷學”課程建設創新實踐
1.明確課程建設理念,做好課程定位。課程建設理念指導課程建設工作的思路,課程定位指導課程建設實施過程中不偏離專業的方向。“市場營銷學”課程主要培養企業需要的具有專業營銷理論基礎和營銷實踐應用能力的高級應用型營銷管理人才,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秉承基于工作導向、突出實踐能力、突出學生主體、強化自主學習的建設理念,將之放在專業基礎核心課的位置,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礎理論的前提下,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實現專業教育教學目標,為下一步學習物流管理等課程打好基礎。
2.以能力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載體,整合“市場營銷學”教學內容。為了提高課程的效率,培養學生能力,在內容整合過程中,一要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市場需求這一中心問題,精心設計工作任務,將基本的知識融于其中;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或通過聽講解,或通過自主學習,或通過小組討論,掌握基本知識,同時完成工作任務,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要對教材內容有取舍,現行教材浩如煙海,教材內容細如花針,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選擇地為學生整合有效的、利于均衡發展的學習內容,并在教學中持之以恒地貫徹下去。市場營銷管理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市場營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等內容要講好、講透,要求學生扎實掌握,并能靈活運用;廣告學、企業戰略規劃等邊緣學科知識要介紹給學生,鼓勵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等學習方式,開闊視野,拓展知識范圍。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學,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取舍要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三要用發展的眼光來整合教學內容。營銷市場是變化的,理論的學習和探索要跟上市場變化的腳步,不斷推陳出新。此外,課程建設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內容、模式、實施都要在變化中求發展,要在發展中求得建設成果。
3.探索基于能力培養的、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熱情的教學模式。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課程實施全過程,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充分體現這一要求,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以有效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并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是本門課程建設過程中要努力做好的一項工作。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講解基本的市場營銷環境、企業戰略規劃、市場營銷信息系統和決策、產品和價格等基本知識,讓學生理解、識記、背誦。而“市場營銷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探討的是企業在營銷活動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由于缺乏感性的認識和實踐的經驗,往往不知其所云。為了避免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現在的課堂教學要注意采取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教學等方式,通過案例的分析,讓學生針對具體問題開展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既習得知識,也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課堂設計活動,以工作任務引領學生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實戰演習。總之,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模式,要遵從“認知一思辨一明理一導行一反思”的原則,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品質,并遷移到今后的工作中。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教學就是通過師生的實踐操作來解決有關數學問題。把數學問題用實踐的方式進行探究,其猜想和解決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并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去解決發生在身邊的有關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形成對現實生活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數學問題的思考,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一、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自主探索數學知識,把數學學習看做一種有趣的活動
通過一系列的操作、觀察、思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
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時,讓學生分組實踐量出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它們的內角之和為180度;再讓學生用硬紙片做一個任意三角形,將三個內角剪下,把三個角拼在一起,看看有什么發現,所拼成的一個角為什么是平角,然后讓學生自己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樣讓學生在操作中,自己發現、提出數學問題,并創造性地加以解決,同時在解決問題中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數學實踐課蘊涵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又如:《13億粒米有多重》實踐活動教學。13億粒米有多重?用怎樣的方法才能比較正確地猜出13億粒米有多重?學生思考,分組動手實驗、探索,進行合理的推測。這一實踐的教學過程教給學生用科學合理的推測方法,即要知道“13億粒米有多重”,必須要先稱出一部分(若干粒)米的重量,從而推測出13億粒米的重量,這種推測是有根有據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掌握了推測的科學方法。學生經歷了探索的過程,在這種有興趣的活動中,掌握了數學中的推測方法。
開展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操作活動,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如本案例中的“大米重量”的測量就把學生生活中的題材(大米)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動力,從而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操作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進行猜想,在合作中學會交流
實踐活動課時,教師要組織好學生的分組學習,要留給學生充足的動手實踐的時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時時鼓勵他們,時時給予肯定,積極引導學生對數學實踐活動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
如:在“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教學中,進行學生分組實踐時,利用課前準備的各種形狀三角形硬紙片和剪刀,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小組的合作、分工,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圖形,學生有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經驗,通過剪、拼、折的探索實踐活動,而得到的方法有“倍拼法”、有“剪拼法”、有“折拼法”。動手之前讓他們先猜想一下,在操作中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推導計算公式。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有了自己的個性思維,再進行一步步交流,學生間的不同思維產生碰撞。這樣通過學生自己活動、自己操作以及小組的合作、討論、交流,不但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掌握新知識,而且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在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數學經驗和即時信息時,指導學生應用、利用數學知識,驗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高他們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使其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它與人們生活、生產和科學發展的緊密聯系,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把數學實踐活動的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銜接起來,使其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丁陳蘭.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活動有效性.教育科研.2008年第9期.
[2]啟明星.讓數學因生活而精彩.小學數學教學研究.2009年第6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3-150-01
一、引言
綜合實踐活動是讓學生聯系社會,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它以學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為基礎,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為主要方式,以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為資源,使學生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與思維訓練、科技制作、科學探索、創造科技和綜合能力為活動形式,無論哪一種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直接與具體事物接觸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成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載體。
二、綜合實踐課對小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的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小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載體,《活動資料》是根據課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組織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獲取直接經驗,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活動資料》在活動形式上包含五個系列:思維訓練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學探索系列,創造科技系列和綜合能力系列。這五種活動形式,無論是哪一種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直接經驗的積累。這樣使學生能夠在直接與具體事物接觸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同時還能讓學生直接經歷“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事物的基本過程、遵循了創造發明的一般規律,能夠真正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質。
三、提升綜合實踐課對小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 傳統的教學中,也是提倡與生活、社會實踐相結合,它前提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在此基礎上結合。而綜合實踐活動與社會實踐的相結合則是全新意義上的結合。從內容看,“主題”是從生活、社會實際中產生的,是發生在學生生活中事情或現象。從過程看,實現“主題”規定的目標不是單純的課堂教學和實驗室實驗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須讓學生圍繞主題,去參加社會實踐,到真實的世界中進行各種感受和體驗。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解決生活中問題的過程,就是社會實踐的過程。在實踐中形成技能,在實踐中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參與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
2、在社區體驗中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家庭、社會是活生生的課堂,學生自我服務內容在家庭中體現得最充分,父母的家務勞動或一技之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庭里的這些潛在的教育資源,發揮其隱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整體合力。同時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的各種公益活動,為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服務。服務的過程就是能力提高、領悟勞動價值的過程,并以此達到學生關心他人,參與社會活動,服務社會生活的意識和能力。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打破了學校圍墻的束縛,走出學校建立起學校社區二位一體的綜合教育園區,在服務于社會之時,不斷開發社會教育資源,有利于資源共享。
3、以科技創新為依托發展探究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的。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一類新型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小學階段的發明創造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把創造教育滲透于生活性活動之中,是一切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在教學中,教師應到學生中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讓學生親自體驗。由于發明創造學習內容的重新整合、綜合,學生在完成某一主題時,或是觀察記錄,或是動手實踐操作、制作,或是嘗試實驗。在一定的意義上,增加了學生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營造活動氛圍,拓展學生的思維。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綜合實踐課開展的國策和能夠在,如果學生僅有探究的興趣,而缺乏探究的能力,那么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目標達成會受到影響。因此,要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綜合實踐課程開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探尋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策略,在實現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探究能力發展,為小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西安工程大學 應用化學專業 專業教學計劃 課程建設 學生能力
新形勢下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對高校課程建設與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1]的制定與實施,培養造就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多樣化人才成為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專業教學計劃是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的宏觀框架。專業建設是通過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計劃中的課程的設置來實現的,而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所以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是統領專業課程建設的綱。
目前,國內外的高校對教學計劃的制定主要采取了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學生自己選課,自己制定自己的教學計劃;而另一種是由專業統一制定教學計劃。前一種可以照顧學生的興趣,更能體現以人為本,但對學生的素質要求更高,但是也要有學校的框架性指導。我校根據自己的特點,采取的是后一種形式。
我校應用化學專業2001年開始招生,目前已有七屆畢業生。我校應用化學專業特色是以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四大化學為基礎;已形成材料物理與化學、界面與膠體化學、精細化學品化學與工業分析四個專業方向;擁有博士后1人,博士6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教學和實驗人員共19人的穩定合理的教學團隊,(團隊絕大多數成員出身是211大學),在教學科研上取得了省級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一個,校級特色專業,校級精品課程一門,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幾十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數十篇sci科研論文,申報數項專利的顯著成績。七年來學生年就業率平均為90%。我校應用化學專業(本科)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較堅實的化學基礎理論、較寬廣的應用化學知識、較強的基本實驗技能、現代實驗技術及初步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化學工藝生產知識和化工技能,能從事化學、化工應用基礎研究、科研開發與管理、解決一般化工生產問題的應用型人才。業務培養要求為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化學及其應用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及相關工程技術知識,使學生受到化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科研管理的基本技能。畢業生應獲得知識和能力。
(1)具有本專業所需的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外語綜合能力,具有良好的專業外語文獻閱讀能力,并熟悉文獻檢索方法。
(2)掌握化學及化學工程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實驗技能和方法;受到較為系統的科學研究訓練;具有較為寬廣的知識面和適應能力,能夠分析解決與化學有關的生產、科研與開發過程中的技術問題。
(3)了解一般化工過程特點及單元操作工業基礎知識;具有化工制圖的基本技能。
(4)了解化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發展動態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狀況。具有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研究開發的初步能力。
(5)了解計算機基本原理,具有運用計算機進行計算、圖文處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能熟練上機操作。
根據以上原則,我們專業的教學計劃的課程結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大部分。公共基礎教育涉及人文社科管理系列、體育系列、校公共選修課,外語系列,自然科學系列。其中外語系列包括大學英語和自然科學雙語課程;自然科學系列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和計算機應用等理論和實驗課。學科基礎教育涉及工程基礎系列、技術基礎系列、專業基礎系列和選修課。工程基礎系列包括化工原理、化工制圖及化工(廠)設計、金工實習;技術基礎系列包括電工學、儀器分析、波譜分析基礎及應用;專業基礎系列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和結構化學;專業教育包括界面與膠體化學、材料化學基礎、有機合成、化學反應工程、專業實習、專業綜合實驗、畢業設計與專題等。這個教學計劃保質保量的實施可以達到重基礎、寬口徑、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我們專業建設這幾年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從反饋途徑了解到學生的能力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但我們并不能掉以輕心,今后我們要突出品德和業務能力兩個方面培養,培養目標也要與時俱進,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在研究生培養方面,要著重通過畢業論文環節進一步加強品德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我校的應用化學專業能突飛猛進,走入全省乃至全國先進行列。
近年來,大家開始側重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進行科學實驗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科學課堂教學中,部分的實驗教學雖然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但一部分教師把實驗能力的培養等同于單一的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很少讓學生獨立進行實驗設計,或者說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缺乏系統性。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能力、提升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現狀分析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普遍存在實驗設計能力不強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教師師資問題制約著實驗教學
在小學,首先要保證語數外三門主課的師資;其次要保證音體美三門專業性較強的副課的師資;而科學、思想品德這幾門被認為專業性不強的“副課”,50%~70%由主課教師兼職,部分學校專職科學的教師偏少。兼職教師精力有限,在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等方面并不是很專業,因此在教學中,這部分教師更關注結果,而不注重探究的過程,更不會去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2.科學教師課程理念沒有完全轉變
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就必須給學生自由的空間,依據學生的志趣、才能、資質和特長,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獨特性、創造性,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大膽猜測,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甚至是異想天開。但很大一部分教師還沒有完全擺脫“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觀念的束縛,還沒有完全建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教學觀念。因此,在課堂中,實驗教學往往匆匆而過,實驗設計等不到關注。
3.學生實驗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
實驗設計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等方面,過程長環節多。科學學科在小學階段每周只有2~3課時,一節課留給實驗探究環節的時間并不是很多,老師在上課時要求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有時教師為了得到正確結論,不愿花費很多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大多時候是模仿做一下算了,得到結論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實驗教學經常匆匆而過,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自然難以提高。
4.學生缺少實驗成功的體驗
良好的學習環境要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培養成功心理,讓學生多點成功的體驗,減少失敗的負面影響,鼓勵進步,增強信心。但目前的教學環境下,部分老師有一種誤解,經常要求實驗設計面面俱到,學生很難取得成功、很難獲得老師的表揚。長此以往,在多次失敗的打擊下,學生就會對實驗設計產生厭倦、害怕甚至對抗的心理。在這種消極情緒的支配下,又怎能提高學生設計科學實驗的能力呢?
二、培養策略
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課程觀念,明確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重要性,把新的課程觀念轉化成教學行為。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了一些經驗,認為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策略一:學會提出問題和確立目標
1.問題意識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首先要學會如何通過適當的情景、矛盾的沖突、知識的遷移等形式,啟發學生敢于質疑,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習慣,讓學生敢問、愿問、會問,提出的問題有科學性、研究性。
如,教學“空氣中有什么”,上課時教師點燃蠟燭,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滅,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一過程,并思考:“對剛才的現象有問題嗎?”學生紛紛舉手:“蠟燭為什么會熄滅?蠟燭為什么是慢慢熄滅,而不是一下子熄滅?”他們七嘴八舌,很想通過實驗來解決問題。這樣一來,有了問題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欲望,就想設計一個實驗來做給大家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又會產生新的問題:“水為什么會上升?燃燒用去了多少氣體?”
2.目艘饈
實驗目標是實驗的出發點,也是實驗的最終歸宿。沒有明確的實驗目標,實驗教學成了無本之木,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從而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后續的猜想與假設有明確的對象和目標。
如,在教學“空氣中有什么”時,當學生看到教師的演示實驗,把空杯子倒扣在蠟燭上,蠟燭慢慢熄滅,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其中很多問題和今天上課的內容一下子聯系不起來,教師可以接著啟發學生:“有辦法使蠟燭不熄滅嗎?”有學生說:“把杯子稍微抬高一點,讓空氣流進去?”還有學生說:“在杯子頂部鉆個小孔。”教師可以引導:“你們認為蠟燭燃燒和空氣有關嗎?空氣能幫助蠟燭燃燒嗎?空氣中到底有什么呢?”這樣一來,大家目標就很一致了,學生探究欲望也被激發了。
策略二:學會文本的“學習”和“模仿”
1.解讀文本
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有著大量的文本信息,同時還有各種插圖。如何有效地處理這些文本信息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接收、吸收、消化與運用。文本信息處理得當,科學課堂如虎添翼。
培養學生的數據運用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如何科學地匯總實驗數據,這對后續的探究至關重要。數據的收集、匯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所搜集的數據是否客觀真實,是否經得起質疑驗證;二是所匯總的數據是否全面,有無存在誤差現象。如《測量擺的快慢》一課,要求每個對比實驗重復多次,如果將每個小組每一個對比實驗數據都收集起來,數據變得紛繁復雜,眼花繚亂。因此,數據運用的第一步就是數據匯總:讓學生計算出同一個實驗多次數據的平均數,再將全班每個小組的平均數進行匯總。這樣不僅讓數據清晰明了,更具代表性,而且讓學生掌握了一個常用的處理數據方法:計算平均數。
二、直觀、形象地分類實驗數據
在科學探究的尋求證據,得出結論階段,我們應當引導學生盡可能借助形象有序的符號或圖表,將實驗數據分類整理,以便分析數據,找到規律。《測量擺的快慢》一課的實驗次數和實驗數據眾多,操作難度較大,幾乎每個班都會出現“異常”數據。在多次教學實踐后,筆者總結了“圖標分類法”,先讓學生觀察數據,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表格旁做不同的記號,如表1中“”標識的數據說明擺繩越長,擺的速度越快的規律;“”標識的數據說明擺繩越長,擺的速度越慢的規律,這樣的數據分類方式既形象直觀,又條理清晰。
表1: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平均值單位:秒)
三、辯證、嚴謹地甄別實驗數據
面對著反映截然不同規律的幾組數據,學生們的腦海里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是個絕好的教育契機,能教育學生一絲不茍地進行實驗操作,分析實驗數據。
1.重新計算平均數
請出現異常數據的小組將原始數據展示出來,重新計算平均數。事實證明,很多錯誤數據就是因為學生認為做完實驗大功告成,忽視計算,計算馬虎造成的。
2.檢查實驗變量的控制
對一些出現異常數據的小組,教師應提示學生在實驗中是否控制好各種變量,比如怎樣改變擺繩的長度?怎樣保持擺錘重量、擺動幅度不變?通過檢測,往往會發現到操作失誤的細節,比如測量了繩子長度后才系上擺錘,實際上繩子長度減少了。或者開始實驗時擺錘拉得太高,擺幅沒有控制好等等。學生在檢查變量控制中深刻體會到規范操作實驗的重要性。
3.再次進行實驗
重做實驗時一定要有教師或其他學生在一旁仔細觀察,及時找出錯誤的真正原因。有一個小組上一節課沒做完實驗,下一節課繼續做該實驗時,換了另一根繩子,結果出現異常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甄別數據”對科學學習很重要,因為只有正確的數據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一過程也再一次回顧了實驗,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科學”。
四、科學、合理地尋找規律
從紛繁復雜的數據中尋找正確的規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有學生根據表2就肯定地得出了三個規律:1.擺錘的重量不影響擺的速度(“”標識);2.擺錘重量越大,擺的速度越慢(“”標識);3.擺錘重量增大,擺的速度越快(其余數據說明)。
表2: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平均值單位:秒)
單純從數據上看,學生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何糾正學生的偏差呢?與其牽強附會地解釋,不如讓學生自己感悟。于是筆者將表1與表2放在一起,請學生進行比較:“兩組實驗數據之間有什么區別?”學生立刻發現原來繩長與兩倍擺繩的時間差別很大,而一個擺錘與兩個擺錘的時間差別不大。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看著電子表,親自感受一下3秒(繩長實驗最小的差別)和0.30秒時間的差別。學生馬上領悟到擺錘重量雖然增加了一倍,可對擺的快慢影響卻微乎其微。所以,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無關。
小學數學是一門與數字打交道的學科,學生學會簡單估算,能有效幫助其提高數學計算能力,而且估算并不僅僅是用在課堂學習當中的,從小學階段就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有效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簡單計算問題,使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真正做到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令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積極主動地學習。
一、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意義及原因
1.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是新課改的發展需要。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曾明確指出:“具有估算能力使人對數量及時間和空間等有整體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認識。”數學教學中估算一直以來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板塊。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各種計算設備的興起,學生學習時過于依賴這些產品,致使估算在實際教學中未能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有些小學生甚至不能理解估算的概念,不少人認為有電子計算工具能夠進行精密的計算,已經不再需要粗略的估算。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新課改之后,素質教育被引入數學教學課堂,估算能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數字敏感能力,使他們的思維更活躍,對小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當前新課改的發展需要。
2.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將基礎打牢,可以有效幫助小學生進入初中、高中階段更好地學習數學。盡管平時生活和學習中,學生可以使用電子計算器進行計算,但是這種電子設備不是隨時隨地都能帶在身邊的,而且關于高考,教育部明確規定,數學考試不能攜帶電子計算器輔助計算。因此,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注重估算能力培養,訓練學生的數字敏感度,有利于學生以后更好地應對中考和高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估算能力的培養現狀
1.學生缺乏估算意識。
隨著電子計算器的泛濫,學生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塊計算器,使得其在平時學習中過于依賴這一電子設備。同時,教學中教師不注重學生估算能力培養,很少向學生灌輸這種意識,使大部分小學生都較缺乏估算意識。
如教師在課堂上出這樣一道題:媽媽今天買了大約十五米長的布,準備做衣服,一件衣服大約需要3米長的布,問媽媽大約可以做幾件布?學生遇到這樣的題時,往往很疑惑,大約是一個不具體的數字,有些學生甚至不能理解題目的意思,而且遇到這種題目的第一想法是用計算器計算,而不是運用口頭估算方法得出結果。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估算意識未建立,估算能力則可想而知。
2.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年紀小,心理還不夠成熟,學習時稍不留神就會分散注意力。教師為了讓這些活潑好動的學生“定性”,教學時往往主張用筆算的方式解決數學中的計算問題。而且某些教師認為小學教學階段估算不夠嚴謹,容易誤導學生,基于這樣的原因,均不注重學生運用估算方法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由此,小學生的估算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養。
3.教材編寫明確涉及估算內容的課程少。
縱觀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涉及估算能力培養的內容十分有限,教師教學時往往根據教材進行,教材編寫者編寫教材時涉及的估算內容少,會間接導致教師和學生不重視對估算能力的訓練,平時學習中,受應試教育的沖擊,教師在訓練同學們的數學能力時,通常會選擇一些較為頻繁的考點,而小學數學教材里估算內容偏少,顯然不是考試重點,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會將其作為學習重點對待。
三、估算能力的培養方法
1.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估算方法。
估算大多來自實際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知識。教師教學時可以將估算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幫助學生初步樹立估算意識。教學中將估算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到現實世界里尋找估算題材,讓學生學會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轉化為數學估算實例,使估算知識變為具體可感的知識,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
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這樣舉例:一籠小籠包4元5角,今天早上小明一家吃了兩籠,大約需要多少錢?教師在課堂上拋磚引玉,先將問題提出來,然后讓學生自己思考平時生活中自己有沒有遇到類似的問題,幾個學生相互討論,試著提幾個與估算有關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估算的魅力,培養估算能力。
2.掌握多種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種靈活的計算方法,不同于數學教學中的單一筆算方法,估算方法多種多樣。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核心不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而是培養他們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時候,學生首先要對估算方法有明確的認識,較為熟練地掌握常用的估算方法,如近似估算法、數位估算法、規律法等,對這些估算方法有一定的認識,有助于學生估算能力培養。
學習是一種快樂,創新是一種享受。我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不僅要把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注重知識的發展性、聯系性和有效性,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立體思維空間,將傳統教育重知識的積累轉移到重知識的創新上來,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多質疑問難
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欲望和創新意識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獲得有效學習最直接的動力,它能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探索欲望,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學生學習科學也必須以興趣作基礎,才能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主動地探究知識,這是學習的動力,也是求知的源泉。
學貴有疑,創新意識來自質疑,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創造的開始,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可以改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思維定式,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充分挖掘學習的潛力和動力,喚起學習自然的濃厚興趣。提倡學生置疑問難,還能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師的創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們真正成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一代新人。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一旦被教師激發,其潛能便會得到開發,主體性便會得到弘揚。
二、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書本上的知識豐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實踐意識,就會導致學生創造能力下降。人才內素質的形成與提高有賴于外部環境的影響,沒有必要的外部條件起作用,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無法形成的。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實踐、動手的機會,要交給學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實踐任務,使學生具有開展探索性活動的廣闊時空,并不斷激勵和加深學生創造實踐的愿望,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三、在課堂實施激勵性評價,敢于讓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科學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而更新和發展,我們在教學中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斷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千萬不要在學生回答問題錯誤時一味地否定和批評,我們要對學生錯誤的結論或見解給予正確的引導,注意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打消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創造性地實施激勵性評論。要培養學生敢于有自己的獨特看法和做法,對不同知識的看法,只有經過實際的實驗操作才能定下準確的結論,這樣既能激勵學生下功夫認真鉆研知識,同時又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能力。
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實踐,讓學生自己放手操作
教師在一邊引導,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自主實踐,讓學生自己放手操作,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學生實踐既能按要求操作,還能顯而易見地得出實驗結論,效果極其明顯。學生通過自主實踐,逐漸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技巧,不論是酒精燈的使用,還是給試管加熱,學生都從害怕到操作自如了。學生的感官更加清晰了,想象更加活躍了,記憶也更加牢固了。
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內容
(1)組織學習活動能力,包括能確定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考核學習效果等四項基本能力。它反映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認識和把這種認識運用于組織自己獨立學習的實踐,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閱讀能力,包括能自己看書,學會全面閱讀,初步熟悉資料,抓住書本中主要內容;能從教材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并能對問題進行比較、分析、綜合、評價。
(3)搜集和使用資料能力,包括:通過目錄、圖書、索引、手冊選擇參考書;使用參考書和參考資料;根據問題搜集資料,能根據需要對資料進行分類,能用資料論證或闡述自己觀點等能力。這是適應終身教育體制的關鍵性能力,將使他們終身受用。
二、構建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
歷史教學中的學生自主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是教師經過適當設計、提供必要的資料和條件,不斷進行引導,最終完成學習任務,經歷一次再發現的過程。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出了這樣一套教學模式:步驟一、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以便對歷史內容有所了解,但對閱讀速度有適當要求。步驟二、利用各種手段放映一些與本課內容有關的音像資料,以提高學生興趣,增加他對這段歷史的認識。步驟三、提出若干問題,分為A類題與B類題。A類題是基礎知識,B類題是提高題,包括挖深及有前后聯系的題目。由學生自己完成,其間,教師加強巡視指導,同時強調學生的協作互助,最好四人一組。步驟四、由學生向老師提問(包括學生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和新發現的問題),再由教師引導全班一起解決。步驟五、小結和組織測評。本環節是鞏固教學目標,評價教學達成,補嘗教學的重要環節。一般可通過出示一些有信度和效度的檢測題來完成,教師可調查檢測結果,要善于歸納學生學習的疏漏和思維偏差,針對性地講評,以達到補償教學目的。在課外,布置一些探究性課題,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問題,分頭搜集有關資料,再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論證,最后由小組展示成果。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為了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筆者邊實踐邊摸索,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1.留有學生思維時空
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在多“思”上,它是發展性的思維活動,教師把問題提出后,應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的體驗、感悟、實踐的機會,不要為了追求教學模式的完整,使學生的參與活動走過場,應采取教師引在前講在后、學生思在前聽在后的方法。
如在教學初中《英國對的侵略活動》時,教材史實比較枯燥,教師一般采用“注入式”教學方法,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能充分體現出來。教學時我首先提出問題:英國是如何侵略我國地區的?為什么的北洋軍閥政府對待外蒙和問題上采取不同的立場?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在學生閱讀課文掌握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針對第二問踴躍發言,發散思維,提出個人見解,一個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最后教師小結。這樣給學生思維時空,充分展示知識產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參與落到實處。
2.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主要取決于中下學生的參與程度,在一個班里,學生內在潛能、學業水平和自主參與程度不盡相同,但都有可能學到這種或那種本領,取得成績。教師應保護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關注他們是否會從歷史角度思考問題,按照不同的教學環節,注意學習信息反饋,并給予他們積極而善意的幫助,增加他們參與的次數和程度,使每一個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都獲得一種學習成功的體驗和滿足,增添對自己才智認可的愉悅感和投入學習的熱情。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必須是教師在明確教學內容、目標和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教學。教學過程的設計要突出和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依據學生的特點,結合認知基礎,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四、幾點思考
1.必須樹立“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歷史課灌輸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是一兩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擯棄一切華而不實的形式,切實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執教的最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在備課和執教過程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真正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具備的思想素質,智力能力,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學習水平,不同學習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為新時代培養新型人才,就要充分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為其今后發展做準備,這樣才能不負時代賦予我們新一代教師的歷史使命。
2.不能濫用現代化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