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6 17:16: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關注一個統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堂上應關注的統一是人文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要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一味的搞知識灌輸會淡化了語文的情感熏陶。加強語文課堂的人文教育,在學習探究中提高人生境界。語文課堂的人文教育:一是把語文教學同社會生活現象緊密結合起來。學生是最敏感、最富激情群體。重大的時事會激起人們的強烈關注。在發生重大時事時刻,恰當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能夠實現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教學的完美結合,收到顯著的教育教學效果。二是把語文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語文的教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平常就注意認真觀察,通過自己親自觀察體會的就會有感而發。不會空洞、認真觀察一朵花的開放過程。認真觀察農民勞動的每個程序,認真觀察舞臺上一段表演,都會為我們豐富資料啟迪智慧。三是用愛為學生健康成長鋪墊道路。學生必須承認學生個體是存在差異的,我們用既定的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而造成對學生個體情感的傷害。唯有教師付出真誠的關懷和發自內心的愛,對每個學生都存在這樣的愛,才能架起心靈的橋梁。只有處處存在對學生的愛,才能真正使課堂民主、高效。人文教育是語文課堂模式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二、實現兩個轉變
1.由灌輸向合作轉變。建立師生合作關系,教師要做到:一要克服課堂唯我獨尊的“權威”。教師的威信是建立在學生信任與友好的基礎上,不是擁有批評訓斥的權利;不是無條件指揮控制學生;不是讓學生敬而遠之看。要改變我講你聽,我管你從的關系,應充分認識到許多知識的收獲是學生自己通過努力得來的。自主探究而獲得會印象更深刻。二要樹立“師者是為了學生服務”的意識。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才能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才能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困難,并且要敢于和樂于接受學生的監督。“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這樣,才能和學生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整體。三要把“權利”下放給學生。教學要減少教師的活動量,增加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講、多讀、多寫、多說、多做、多研。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與權力。四要處處尊重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新課改明確提出,教師角色已轉變為引導者,學生才是主體。教師不包辦代替學生的學習,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指責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與興趣。五要創造民主的課堂氛圍。課堂上要鼓勵學生提問題甚至是教學建議,并積極采納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需求,對自己進行自我完善。六要加強合作,師生之間要不斷溝通,不斷了解,不斷加強合作,學生之間更要加強合作。俗語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更何況學生們個個都是“小諸葛”。師者要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與溝通,要使學生樹立互相幫助,密切合作,共同提高的思想,“小組學習”、“小組合作”,都是可行的方式。
2.由被動向主動轉變。改革課堂教學目的是為了取得更好的課堂效益。實踐證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要比被動接受效果好得多,選擇教學策略應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主導要放在導趣、導思、導法、導行上。就是說要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維思考。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互相合作,自主探究。我們師者應該明確:我們的策略是“教是為了不要教”,使學生能成為后勁足,自主發展的人。學生成主體是要學生能自知,也就是明確學習要求,能主動學習,自我制定學習計劃,能自我檢查,自我總結。最主要的還是創新。學生只有具備了創新能力,將來才有建樹。
三、實施三種方法
1.語文課堂師生語言美。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語言是通往心靈的路。一頓“語言盛宴”。對學生語言習慣,邏輯思維的培養與形成都起著巨大作用。課堂上教師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學生想不喜歡都難!像散文詩一樣的語言,它傳遞的不僅僅是一種信息,更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氛圍。可以感受得到學生用心讀,用心思考。可以感受到醞釀著的激情,流淌著感動,讓人回味無窮。這就是語言美的魅力。教師的語言美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情感和激發學生興趣的必要條件,是促進學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同步發展的動力,只有把情感與智力完美結合,才能形成和諧、生動、融洽的課堂氛圍。教師的語言美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也決定著學生的語言美。
2.語文課堂學生充分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學語文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所謂“據書不厭百回讀看,熟讀深思里自知”。在語文的課堂中要自讀自悟,以讀促思,以讀促悟。要給學生創造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在瑯瑯讀書聲中,用心靈去感受語言,在思維和情感的震撼中領會魅力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要引導學生在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復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之美,領會語言之意。
3.語文課堂學生充分議。“議”能夠積極調動思維,增加學識的寬度和廣度。師者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層次、多角度、有創意地去領會、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作品情趣美、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的認同;產生對作品的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的贊賞;并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這樣學生才能夠暢所欲言,敞開心扉,樂于表達。這樣“議”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廣度和寬度。當然,這需要一定的過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發表觀點正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開始時肯定有一部分學生怕讓說,這時候就需要師者的不斷鼓勵,不斷調動,甚至是激勵,讓學生愿說、敢說、多說。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善說。這樣就會愿議、敢議、善議。對于學生的“議”師者也要給適當的評價,并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并于之進行交流、互動。師生互相尊重,互相欣賞,帶著享受的心情去說去議。
四、踐行四個問題
1.積極參與。它是解決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科學的課堂教學要看學生在教學中參與的廣度,只有參與進來才能使學生獲得切身的體會;才能使學生獲得必須的直接經驗。如《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就可以讓學生進來參與,扮演小苗和大樹,讓學生體會小苗與大樹的心理;體會小苗與大樹對話時各自的心情與表情。通過切身的體會,一定會增加課堂趣味,使學生真正掌握作者寫作意圖和在生活中所具備的品質。
2.敢于發問。它是解決學生自主發展的問題。孔子說:“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能不能提問,會不會提問是衡量學生學習深度和思維廣度的重要指標,不敢發問鍛煉不出思維。不會發問,錘煉不出思維深度。這樣就不會發現新問題,也會丟失解決新問題的本領。
回顧過去,新課程理念確實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根本性變化。首先注重了語文教學人文性、實踐性、民族性的學科特點,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作為語文教育的總目的,使教學目標多元化,由一維的“知識性目標”拓展為三維目標,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第二改變了過去被動學習、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等,把著眼點放在“學生怎么學”的問題上。課堂上那種沉悶、無聊、乏味已蕩然無存,在老師親切期待的眼神下面,我們看到了學生時而在專注思考、時而在參與探究、時而展示自己的精彩場面,真是叫人拍手稱快。
二、對現行語文課堂的幾點冷靜思考
最近,聽了一些語文課,課堂上表現的泛化、浮躁引起我的思考。新課程經歷了“激情燃燒的歲月”之后逐漸冷卻下來,反思走過的路,我們感到: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在語文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弊端和偏頗。
1.過于追求新穎而忽視了文本
有些教師為了求新出彩,與眾不同,上課就從課文中拎出一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或者干脆不讀書,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畫面去想象,有些問題與課文主旨并不相干,學生回答時言不及義,遠離文本,內容空洞,結果失去了寶貴的教材資源,失去了字、詞、句、段、篇的訓練和讀寫訓練機會,學生收效甚微。語文教育家呂叔湘說,不抓語言的語文教學是“半身不遂的教學”。語文教師必須依據課文特點,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揣摩語言,從中感悟其人文思想內涵,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然后,歸納整理全文,帶領學生回味、品味、學習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
2.過于追求主體而忽視了主導
在一次公開課上,教師為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把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開始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喜歡課文的哪一段就學習哪一段好嗎?你喜歡用什么方法學就用什么方法學。”老師站在那逐個肯定,“你說得真好”,“這種方法真好”,“那種方法也好”,表揚的泛化,使課堂教學非常浮躁。試想,這樣的課堂還需要老師的存在嗎?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又怎么體現呢?老師又怎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合作者呢?由于課堂上沒有教師的主導,結果學生找不到方向感,東一句西一句,把原本有序的課文弄的支離破碎,課堂上教師缺失自我,沒有價值,非常尷尬。
3.過于追求形式而忽視了實效
課堂上常常看到學生小組討論、小組合作的場面,有些問題提得很浮淺,根本沒有討論合作的價值,學生明明可以回答,也要在那裝模做樣地討論幾分鐘,表面上看著很熱鬧,其實有價值的教學行為并不多,根本收不到教學實效,為了趕教學時髦而造成課堂浪費。討論本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學習方式,但必須先有問題,而且問題應該有挑戰性,有討論的必要性,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老師要去關注學生討論的過程、討論的效果。合作學習也是一種很有興趣的學習方式,合作前要讓學生明確合作的項目內容是什么?解決什么問題?合作分幾步驟?分工是什么?合作應該讓每個孩子有事可做,而不是讓一部分孩子當“陪看者”。
4.過于追求情境而忽視了思考
教學情境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載體。情境教學使課堂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目的是引發學生情感和靈感的生成,引發深刻的思考和聯想,深受學生歡迎,語文課堂教學尤其需要創設情境。但有些老師在教學時卻變了味,把情境當成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為了情境而設置情境,辛辛苦苦地準備情境,毫無價值,繞了一個大圈,浪費了很多時間,還不如開門見山。因此,創設情境應重點考慮情境本身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是否隱含著教材內涵?是否有必要、有實效?是否促進學生思考?
三、新課程要求語文課堂必須實施有效教學
扎實、有效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課堂教學永遠關注的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和“通過什么途徑達成目標”。為此,我們要明確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一)有效課堂的教學特點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認識到:以評優為目的的中評不中用的課不是好課,它缺少對學生的考慮;只把知識目標作為出發點和歸結點,知識傳授準確無誤的課,不一定是好課;課堂上教師唱獨角戲的課也不是好課;學生一統課堂,老師隨聲附和、沒有調控的課更不是好課。
什么是有效教學呢?就是指課堂教學要符合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摒棄低效、無效、負效的教學,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里,更好地減負增效,促進學生最大的進步和發展。
它的主要特點是:在指導思想上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在培養目標上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在教學內容上著眼于聽、說、讀、寫四大能力的培養和語文能力、素養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主動參與情緒;在教學方法上做到民主、尊重、和諧、親切,營造輕松愉快、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在學習方法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會學”為目的;在教學效果上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理解消化當堂所學內容,學以致用,減輕負擔,力求學生大面積豐收。
(二)有效課堂的教學評價
1.對學生的評價
(1)能否積極主動、充滿興致地參與學習。這是學生主體性的基本要求。具體表現為:學生入情入境,產生興奮點,走進了字、詞、句、段、篇的境界,參與到聽、說、讀、寫、思的訓練中,把師生傳遞的知能信息有選擇地納入或重組自己已有的知能結構。
(2)能否標新立異、大膽質疑地創造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有豐富的想象力,能有感而發,產生靈感;是否能向師生、向教材質疑問難;是否能大膽發表獨到見解;是否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能否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地合作式學習。課堂上是否體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的互動交流,其表現為討論、互說、互評、互改、爭辯等,還可以圈點、勾畫、聽記、比較、分析、歸納等,形成各種學法立體、靈活、適用的高效率學習方式。
2.對教師的評價
(1)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否準確。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確定教學目標,有利于克服教師教學的盲目性,使教學過程有明確的方向感。重點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這三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是一個豐滿的生命體―語文素養。
(2)教學內容的把握是否適度。教學內容應高于教材,教材只能是教學的“憑借”,而不能“死守”。教師要有大語文觀,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除了駕馭教材、定位準確外,還要適當遷移,大膽輻射,以增強人文性,激發趣味性,散發感染力。
(3)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優化。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來確定。要充分體現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學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平臺,形成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4)教師的語文素養是否優秀。教師是否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教學語言是否生動有感染力,評價語言、過渡語言是否準確得體,板書是否美觀有新意,表演是否惟妙惟肖,多媒體運用是否恰到好處。
3.對課堂效果的評價
(1)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具體表現在學生輕松愉悅地獲取了知識,有質有量,記憶深刻;教學目標取得滿意的達成度;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吸引度;動態生成把握度等等。
(2)學生是否有較大的發展變化,具體表現在思想上是否受到啟迪,開拓創新;思維是否得到發展;情感是否得到構建;個性是否得到張揚。
一、優化師生關系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可見,建立和諧的、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是上好每一堂課的基礎和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千古不變的心理效應,強化師愛作用,筆者實踐證明,真正實現“五帶”進課堂,是優化師生關系的得力法寶。
“五帶進”的具體含義是: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信任帶進課堂,把民主帶進課堂,把競爭帶進課堂。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一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每一位學生。用我們教師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的師德言行,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喜愛與信任,創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相互尊重的教學氛圍,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就可以促進學生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輕松愉快的參與語文課的學習。
把激勵與競爭帶進課堂,就是以追求成功來激勵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內在動因。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千方百計地幫助不同類型的學生不同程度的獲得成功的體驗。因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強烈愿望。教師要堅持對學生的積極評價,進而激勵學生熱愛學習。無論學生是提出問題、發表見解,還是作文寫作、課堂練習,教師都要予以真誠的激勵。教師還要堅持運用充滿摯愛、信任與期望的藝術語言,給學生以自尊自信,千方百計激勵他們好學上進,真正讓師生共同享受成功的樂趣。
二、優化教學過程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內容
優化語文的教學過程的主要內容就是促進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促進學生積極的參與學習過程,同時促進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
從新課改的課程標準要求出發,切實抓好教學的實施環節,保證優化教學過程核心任務得以實現。
1.備好課。做到“腦中有標,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數,手中有法。使自己的教學設計必須吃透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要求,注重教學設計的創造性,特別是要是備課更加仔細精確,制定出實施創意和思路的實施步驟和具體方法路徑。制定出本節課的德育點、創新點、難點、重點和安排給學生的空白點。同時,還要把學習方法的指導納入備課的范疇,將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與教學活動同時進行。
2.說好課。做到明確教學思路,注重集思廣益,將課程標準吃透,挖深。能夠明確說出自己的教學思路,從如何引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板書設計、板書主題,使備課的成果得以展示,既有了教學的實施方向,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3.講好課。做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要充分認識講課的幾個節點,課前應做哪些準備,如何為學生布置預習提綱;課首,如何導入新課,采用什么樣的導引方法,例如,問題導入法、故事導入法、懸念導入法情境導入法等。
4.評好課。做到教師自評、組內初評、學科互評,學生家長參評,領導點評。特別要注重教師自身教學反思,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是否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機會,師生合作是否融洽,教法采用是否科學,學生的創新素質是否得到培養與鍛煉。
注重抓好四個環節的教學,切實促進每位教師學習課程標準的自覺性,促進鉆研新教材的積極性,了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優化教學增進責任感。
三、優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是提升課堂效益的保證
正眾所周知,中等專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因此,光靠向學生灌輸大量的技能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走出校門以后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學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個人覺得語文學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以下幾個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1 明確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中專語文課程體系
筆者認為,職業中專的語文課程設置應該著眼于綜合化、社會化、生活化和實用化,努力達到三個目標:一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和常用文體的寫作能力;二是要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促進自身修養水平的提高;三是要加強人文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并教會他們如何做人。為此,就要大膽調整教材結構,刪除重復和過失的課程內容,增設選讀材料,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和知識面,以適應市場經濟對培養學生的要求。具體說,職專語文教師應做“拆”、“補”、“立”三個方面的工作。“拆”就是根據學生的基礎和需要對教材進行調整,刪減“繁、難、偏、舊”的內容。例如職專教材語文基礎版的四冊教材,就有八個文言文單元,其中要求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有:古今異義、通假字使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作動詞等文言詞語知識和活用現象,還有賓語前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判斷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知識………文言文篇章的數目與知識點的容量過大、過難。
本人認為職專生大部分是以“技術工人”的角色進入社會,很少有人從事理論特別是古籍的研究。職專生只要能夠借助工具書讀懂淺易的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詩文名篇就可以了。除此以外,職專語文還要淡化語法和修辭教學。“補”就是指對學生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還沒有掌握的一些必須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進行“補課”。否則后一階段的學習任務就難以完成。有些學生寫一張幾十字的請假字條就有十多個錯別字,他怎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立”是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和開發新的課程資源。
2 建立新型語文課堂師生關系,充分體現課堂多學生的尊重、民主意識
師生關系從內容上可分為倫理關系和情感關系。在倫理關系方面教師要做到:一是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的特定權利和尊嚴,尊重學生于文中閱讀的自我體驗,不要把教師的理解強行加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到做人的尊嚴和幸福感。二是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不剝奪學生受教育的機會,不包辦代替,消弱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探究問題的機會。三是加強師德修養,純化師生關系。教師要自覺抵御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蝕,更新管理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保持道德純潔的師生關系。在情感關系方面,目前職業中專的師生關系很不理想,主要存在學生對教師的抗拒心理,因為這些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很多事學困生,厭學厭校厭師情緒嚴重。使教育失去了動力源泉。新課改要求師生全面溝通信任,建立一種和諧、真誠、溫馨的心理氛圍。為此教師要做到:一是真誠面對每一個學生,不厚此薄彼,不歧視、不冷落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切實幫助激勵他們。二是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專業沒理感染學生。
3 營造開放型的語文學習環境,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現在的中專學生,除了學習以外,對什么都感興趣。作為教師,我們要把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回課堂,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需要為他們創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培養學生敢于說話,敢于爭辯,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
比如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在上課時,并沒有一上來就按照課文進行講解,而是先問同學們吃的荔枝是什么樣子的(可以用比喻來說明),分成幾部分,荔枝的產地是哪里,家里是如何保存荔枝的,等等。這些基本問題學生回答踴躍,活躍了課堂的氣氛。然后,老師在投影儀上放一些和荔枝有關的詩詞和歷史文獻,幫助學生發現詩詞和文獻中的問題,自由討論發言,再根據課文找到相關的解釋。這樣,學生就在輕松的課堂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如何“學”。個性化的語文教學,必須有輕松幽默的一面。輕松的教學、幽默的啟發,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創設教學的情趣和氛圍,產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歡樂中不乏啟發的教學效果。
4 摸索“職業特色”的語文教學方法
學好語文,終生受用。而要想真正改變中專生現有狀況,想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摸索出有“職業特色”的語文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是取得實際成效的關鍵。下面就此談談體會。
4.1 語文教學興趣為先。中專生語文學習習慣不夠好,語文基礎較薄弱,語文素養不夠高。要想改變這一狀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一些實踐內容,讓他們走出課堂,在社會的大課堂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閱歷,增長才干,學生全面、綜合的素質自然而然地從中得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就會切身體會到語文是有用的,語文是有趣的,語文是有生命力的。
4.2 變“厭學”為“樂學”。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只有讓他們學會語文。為此,應當“授之以漁”,充分加以引導,注意在授課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在預習教學內容方面,筆者采用了“分任務、壓擔子”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不同的預習任務,培養學生設法獲取信息的能力。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信息與資料,如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圖書館等。并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對信息進行系統管理、分析、歸類、合成的能力。其次是開展課前“課堂展示”的說話活動。形式自由、靈活,如演講、講故事、談自己的見聞、說自己讀書后的感受,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又可以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3.創造自由的課堂空間。把課堂的“舞臺”讓給學生,讓學生多活動、多說話,學會分析、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只對其回答做簡單的評析與適度的指導,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其輕輕松松學語文。另外,貫徹激勵性原則,多給學生褒揚的詞語,以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心,體會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5 在課外活動中,開辟天地
健全的個性是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形成的,并通過豐富的活動得以表現和鞏固。職專語文教學中的個性性培養有著廣闊的天地。
5.1 建立活動小組,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條件。學生除了課堂學習這個主體之外,還應有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組織。這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組織活動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保障了學生的語文天賦、潛能、特長都能施展的時間和空間。
5.2 舉辦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開辟學生馳騁個性才能的天地。競賽不局限于課內,可延伸到課外,我們每期都有計劃地舉行演講競賽、作文競賽、詩歌朗誦會,舉辦影評、書評、手抄報展覽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受到感染激發,個性驟然而生,在競爭中既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悅,又可以承受失敗的心理體驗,而且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個性。
5.3 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創造型的個性。語文教學要注入時代的活水創造條件讓學生到紛紜復雜,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中豐富和發展個性,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于課內,運用語文知識于社會實踐,既可以鍛煉語文能力,又能發展他們的創造才能,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們的時代,了解我們的社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成為一個具有創造型的人。
6 評價多樣化,使學生內心“活”起來
語文教學脫離生活、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的教學弊端明顯,教學目標直指考試高分;教學內容圍繞考試范圍來取舍;教學方法推行死記硬背;學習思維約束于標準答案;教學效果造成學生高分低能。而大部分中專學生直接面臨的不是升學,而是掌握實用語文知識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坐下來能寫會算,站起來能說會道,實踐中能文能武的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所以對中專生的語文成績評價就不能只看分數,而要重點看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及其綜合運用。教師的評價必須多樣化,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指明方向、做好指針。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思考
作者簡介:
雒 強,男,陜西師范大學,2010級研究生,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
梁 育,男,陜西師范大學,2010級研究生,教育學院,教育史專業。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15-0105-01
筆者在教育實習過程中,能有幸聆聽不少優秀教師的公開課,時時被老師的優秀教學所感動。他們引人入勝的導課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過程,別出心裁的多媒體課件,聲情并茂的激情講解,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都是值得筆者學習的好榜樣,使我屢屢沉醉其中,如沐春風,著實受益匪淺。以下就是筆者對一堂優秀小學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學生犯錯,及時糾正
小學生的認識能力、情感態度的發展還處于不成熟階段,思考問題難免出現偏差,因而教師既要客觀地肯定學生的長處,又要有針對性地提醒并糾正學生的不足,運用合適的方法對待學生的錯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生讀錯字音的時候要及時更正,遇到重點的字詞和語句要加重語氣以引起學生的注意,重復朗讀達到強化效果。老師要注意學生讀每一句話時的語氣,抓住細節,學生如果語氣不對,需要馬上提醒學生。
二、激發學習動機,喚起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學。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4 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在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廣泛搜集與所教古詩相關的有趣故事,圖片和視頻等資料,運用多媒體在課堂中隨著教學過程的進行恰如其分地展現給學生,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在生動有趣課堂教學中掌握知識,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
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以學好的
根據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都是可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師要抱著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以學好的教育理念,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在上課時不僅要關心學習好的學生,也要關心學習落后的學生;不僅要關注教室前排的學生,也要照顧到教師后排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走下講臺,傾聽每一個孩子的心聲,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尤其對學習落后學生的小小進步也要細心察覺,及時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這樣學生就可以受到鼓舞,更加努力學習。
四、通過語文教學,陶冶學生情感
人類是世界上最高級的動物,人類身上最復雜的東西是感情。作家們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傳遞給人們自己的感受,希望可以得到讀者的共鳴。所以語言是有感情的,語文是有溫度的。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更要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改變,情感得到升華。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文內容的教學中結合現實生活和人生哲理去教育和感化學生,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運用于生活。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去親近母語,盡興地品讀課文,盡力地體會作者的感情,達到陶冶感情的教學目標。
五、教學要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
小學生具有直觀、想象、描述的思維特征。教學應該避免采用抽象、概念的理念化方法,抓住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使教學過程感性而生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北師大版二年級的課文《一片樹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文中每一個小動物的出場次序而相應的在電子大屏幕上顯示出小動物的畫面和他們所說的話,這樣就提高了小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而且適應了他們這個年齡段身心發展的特點。
六、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低年級的孩子學習容易缺乏主動性和自主性,因此就需要教師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吸引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在老師的幫助和提示下,完成學生個體的知識建構。 但也不可為情境而創造情境,因為這樣的情境是假設的、虛擬的,是不自然和不真實的。因此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教學情境于無痕之中,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將情境與活動融合,甚至情境就是活動本身,以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
七、教師要用自己感染學生
教師上課時要情緒飽滿,激情四射,要用自己的教學熱情帶動全體學生,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寬懷以及博學多才。這樣,學生就能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沉醉在漢語文的唯美之中。
八、一切從實際出發,彈性追求三維目標
新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構建課程的總目標,改變了以往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傳統教學觀。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同時實現三個維的目標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而想要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就要一切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出發點,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一定拘泥于課程標準所確立的三維目標,要一切從學情出發,靈活高效創造性地制定教學目標。
九、適度解放學生主體
現在的小學生接觸的知識面普遍已經很寬泛了,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不過我們不能過度地把學生的想法囿于自己的思維模式中,而應適當地予以解放,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特想法,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教師應該實踐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去想,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去做,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去表達,解放學生的時間、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有自主的發展時空。其中的核心,就是大腦的解放。當然,小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都還處于形成的階段,教師還要適時去矯正學生產生的錯誤思想和不好行為,做到有放有收。
綜上所述,一節小學語文課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那就算是一堂優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小學語文可以說是一個人一生學習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也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啟蒙老師,因此也是責任最重的老師。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具有更為專業的職業品質,而這種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修煉而成的。
參考文獻: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與舊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以教材為中心,按大綱所列知識點進行著機械、單一的教學,把語文課上成了各種各樣的分析課,從詞句分析到層段分析,從中心分析到寫作特點分析,最后導致不少人“無語無文”;教師抱著教參上課,按各種資料輔導,學生的分數保住了,但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就是無法運用,造成要用的未學,學了的無用,使原來實踐性很強的語文教學失去了應有的活力。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必須從改革課程結構人手,運用現代課堂理論,把原來的必修課(我們平常用教材在教室里所上的課)課時進行壓縮分解,增設讀寫課、賞析課、實踐課,為學生營造、擴大學習語文的環境,讓他們走進廣闊的語文大世界,在實踐中積極主動去探索語言文字的奧秘,在生活中感悟語文的博大精深,使其語文能力得到發展。
一、讀寫課促學,融合語文環境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一定的寫作能力,在必修課里即使把課文讀得很熟、教得很透,對于全面提高讀寫能力是遠不足夠的。必須使課內外結合起來,通過課外閱讀與寫作鞏固和發展課堂教學成果,而讀寫課則是保證課外讀寫的有效形式(尤其對農村學生無書籍、無時間、無指導的三無狀況)。要使讀寫課真正起作用,關鍵是學生閱讀書籍資料的建設。在這方面,我著重抓了以下幾點:⑴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閱覽室的圖書資料;⑵組建班級閱讀交流站,讓每個同學選擇一本自己喜愛的課外書籍期初暫借出來,實現資源共享,并建立系列的借、還、管制度,期終如數退還,達到一個同學出一本書,就可享受數十本書的資源與信息的目的;⑶根據各自家庭實際與書籍愛好類型,自主課外選用。在讀寫課上本著由淺人深,融合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體的原則,教師既可向學生推介內容,也可對閱讀方式方法進行指導,還可與學生一起探討疑難。學生在讀寫課中采取自由閱讀方式,精讀、賞讀、略讀、選擇讀各取所好,遇到障礙既可查閱資料,又可質疑問難;既可獨立思考,也可小組討論交流,不時間插詩文吟唱、手抄報編輯、心得記錄、好詞佳句摘錄推介、讀書方法交流、121頭作文、擴續編故事、自由作文、參加征文賽、寫作投稿等形式,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學寫,在寫的實踐中促讀,使讀寫形成一個整體,促進語文學習,融合語文環境。
二、緊扣教材,創新實踐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是“交際工具”、“人類文化”,就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樹立語文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具體說,要注重如下三個方面:⑴習慣與方法。習慣是指養成良好的識字、寫字、讀書看報、觀察積累、閱讀、質疑問難、使用工具書等習慣。方法是指通過大量的語文學習實踐、學生自己“悟”出的、帶有明顯個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學生對語文學習規律的真正掌握。⑵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新《課程標準》規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課堂評價的重要內容。所謂的人文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主要看三個方面:首先,看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其次,看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最后,看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⑶注重實踐與創新。課堂教學中,主要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對課文的獨特理解,其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小學語文課堂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老師控制少了,學生參與多了;老師講的少了,學生學的多了……然而,課堂教學沉悶的景象依舊:學生從不主動發言,安靜地當聽眾,或樂于當觀眾,看著班里的“活躍分子”發言;分組討論時,學生不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是在別的同學陳述過后應聲附和簡單地表示贊同,就當作是自己的發言了;更有的學生思路沒有跟上課堂的教學進度,只顧自己看書,甚至思路脫離課堂做其他事情或睡覺……這種沉悶的課堂氣氛反過來又嚴重影響老師講課的情緒,降低了老師授課的熱情……為此,研究如何激活小學語文課堂很有必要。
一、小學語文課堂沉悶的原因分析
小學語文課堂沉悶的原因很多,一般認為問題集中在教師講課拘泥于課本,內容不夠精彩,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或教師業務水平有限,無法提供給學生豐富的知識,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喪失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其實,深層原因在于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的影響。傳統的中國文化以集體主義或環境主義為主要特征。其推崇重集體,輕個人;重義務,輕權利;重和諧,輕競爭。
從學生角度來說,保持沉默是他們保全面子的手段。學生害怕主動回答問題,因為他們害怕答案是錯的,會在同學面前丟面子;一旦被點名要求回答問題而回答錯誤,就會覺得非常尷尬甚至羞恥,所以很多學生為避免被點名回答問題寧愿不回答;即使對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提問,很多學生采取的也是課下提問,因為害怕課上提問表現出自己沒有聽懂而丟掉面子,同時他們也擔心若所提出的問題老師無法解答而傷及老師的面子,破壞了課堂的和諧氣氛。
在儒家傳統中,學生和教師都認為,教師無論是在學識還是道德方面都是學生的楷模。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溫順和服從表示對教師的尊重,教師也理所當然地接納這份尊重,師生關系具有權威性和等級性。因此,很多教師并不喜歡具有創造力的學生,因為他們經常表現出固執,反叛和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為中心,提出一些教師計劃外的問題或懷疑教師觀點。這樣教師就認為這些學生干擾課堂教學和其他同學。對于學生的提問,很多教師希望是在課下單獨進行,這樣即使不能圓滿地回答也不會在課堂上學生們面前丟掉面子傷害自己的權威。學生越有創造力,就越容易打破大多中國教師追求的“和諧的等級”,這樣的學生也就越難于控制和管理。體面地將課程講完對于很多教師是很重要的。
二、激活小學語文課堂的途徑
所謂“激活”就是讓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改變以往教師“滿堂灌”的“一潭死水”局面。下面就如何激活小學語文課堂談幾點做法。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教師依據教材,又拓展教材,是教材與學生的中間橋梁,左岸連著“死”知識,右岸連著“活”學生。這就需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講鄰居家的小男孩跑到“我”家來切蘋果給“我”看,蘋果核像顆五角星的事,課文的最后提到“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形象間接地告訴了我們創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課文的結尾仿佛戛然而止,既說出了點什么,又感覺沒說出什么。我覺得這是教材的留白,我抓住這一留白,讓學生說說你從這里想到了什么?展開交流,大家各抒己見:
生1:要想有創造,就要換個角度想問題;
生2:要想發現,就要換個方法試試;
生3:我想回家切個橘子看看。
這個想法打開了學生的思緒,有的說回家切菠蘿,有的說回家切番茄,有的說回家切玉米、切土豆等等,個個興趣盎然。這個教材不再僅僅是“死”的教材,而變成了鮮活的生活實踐。最后我點題:生活中,我們只要勇于嘗試,勤于思考,就會有創新。
(二)注重實踐,讓課堂走向生活
曾幾何時,學習語文的手段似乎就是認字、抄詞、背課文。難怪學生感慨:語文真枯燥,不愿學語文。如果略加改變,注重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活”學語文,這樣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那學生就不會不愿學語文了。
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是學生天天在用的一種本領,所以,我們可以讓他們走進生活,關注社會,積極參加實踐活動,通過觀察、采訪、搜集、整理、積累素材,說身邊人,寫身邊事,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啟思導學,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1—0055—01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應把握住基本的方向和原則。
一、必須進一步明確語文學科性質和語文教學任務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學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等性質,但基本性質是工具性,其他性質都是因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語文學科性質決定語文教學任務。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是工具性,決定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進行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語文學科的其他性質,決定語文教學還有思想教育、文學教育和知識傳授(包括語文知識、科學知識、理論知識和歷史社會生活知識等文化知識)的任務。總起來說,進行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務,文學教學是它的特有任務,知識傳授是它的必要任務。思想教育、文學教育和知識傳授都是以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為基礎和核心來進行的。因此可以歸結為:語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明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和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并根據基本性質與其他性質的關系,明確性質與任務的關系,明確基本任務與其他任務的關系,這兩個“基本”和三種“關系”就構成整個語文教學比較切合實際的理論認識框架。
二、迫切需要研討語文教學面向現代化的兩個思想認識問題
語文教學必須面向現代化,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學在完成基本任務的過程中,既要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又要注意體現一定的時代特征,也就是教時代所當教,學時代所當學,能為時代所用。這里提出兩個迫切需要研討的問題:一是語文教學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待這個問題應當進行調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二是語文教學如何適應當前整個社會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現在已處在信息化時代,學習和工作、開發和創業,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語文教學也需要培養學生的信息觀念。
《語文課程標準》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納入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近年來,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為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增添了強勁動力。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應注意轉變觀念,不為應試教育所惑,務實求真,注重理性思考,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大膽參與、勇于表達。營造和諧氛圍,即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和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的學習機會,為實施合作探究教學創造氛圍,有利于課堂中師生合作,實現目標。合作探究教學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狀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語文教學轉變成為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的新型教學。合作探究過程中的爭論與共鳴、個性的表達、精彩的展示、智慧的閃現、創意的匯集,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學習的快樂、求知的愉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生動活潑的情境,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例如,在講授《小石潭記》一課時,教師可根據文章內容把相應圖片與錄音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這種以聲音、圖形創設課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口授的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務實”與“求活”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從務實的角度講,教師最要緊的要把教學扎在語文基本功訓練上;從“求活”的角度講,教師要把知識教活,課堂學習氣氛要活躍,把“一言堂”變成“群言堂”,教法要靈活多樣。為此,教師要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實活相濟。
1.1優化教學內容
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要準確地確定教學目標,把握重點和難點,科學地構建課堂教學的知識結構,以及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滲透學法指導與能力的培養。這是務實求活和諧統一的基矗
1.2優化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多邊交流信息的過程,教師主要要抓好以下五個環節;一是定向。要讓學生明確學目標,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欲,增強教學活動的目的性,減少盲目性;要恰當地提供學習方法,使學生學而有方。二是質疑。要設計少而精的問題,激疑啟智,讓學生在質疑釋疑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三是交流。這里既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又有同學之間的交流,議論紛紛,相互切磋,由"求其對"向"求其好"發展。四是總結。師生要在教學結束時,對本節課輸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綜合、歸納,使之系統化、結構化。五是反饋。反饋要形成網絡,并使各條反饋線路暢通,可通過提問與形成書面練習當堂評改,及時進行矯正。質疑問難也是一種反饋方式,為教師適時調控教學內容與方法提供可靠依據。這五個環節能較好地完成教與學的轉化、教法與學法的轉化、主導與主體作用的轉化。
1.3優化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手段已不適應現代課堂教學的需要,也很難為高效率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服務。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即幻燈、電影、錄像、錄音等)能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流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樂學、想學、要學的心理趨勢,發揮其主體作用。同時,能為學生提供許多平時從書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獲得的感性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有利于調動多種器官的功能。
2.聯系與發展的統一
聯系與發展的統一,是辯證唯物主義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有年級之間、課文之間與課內外之間的聯系,有字詞句段篇之間的聯系,有聽說讀寫之間聯系,還有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等。我們應從知識點、方法點尋找聯結點,使課堂教學構成立體化的教學。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經歷這個聯系發展的過程,注意與重視語文教學的聯系性與發展性的研究。
2.1要處理好新舊知識的聯系
聯系舊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難度,易于為學生所接受;同時,還可以從聯系中發現規律,促進知能的轉化。
2.2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語文教學不要“讓能力與知識關系失調”。學習知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當知識轉化為能力時,才是終身受用的。例如識字,在進行音形義的教學中,教師要滲透識字方法的傳授、習慣的培養、能力的訓練,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養成了自覺識字的習慣,形成了獨立識字的能力,這才是識字的宗旨。知識發展為能力,是學習的質的飛躍,沒有這個質變的教學,是不成功的教學,學生掌握的知識也只能是死知識。因此,知識的傳授必須以會用、有用為目的。
2.3要處理好課內外的關系
課內向課外延伸,這既是聯系,也是發展。俗話說得好:“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張志公先生對此有切身體會,他說:“我的知識三成是從老師那里獲得的,七成是從課外閱讀中獲取的。”教師應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習慣,定期組織讀書心得交流,展示閱讀效果,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3.數量與質量的統一
任何事物運動都表現為量變和質變互相轉化的兩種狀態,我們要運用這個規律來研究與指導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與實踐。
3.1要提高講解的效度
講解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方式和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手段。講解應是學生的需要,當學生對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從何學起的時候,教師要用講解的方式來指導他們,啟發他們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繁瑣講解的現象十分嚴重,他們錯誤地認為:教師講得越多,學生也會吸收越多。筆者以為,如果教師的講解不是學生的需要,講的再多也是無效勞動。
3.2“多讀”應以有效為前提
“多讀”的內涵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指課堂上讀的頻率。這是針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復內容的講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讀到什么“火候”?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要準確把握讀的度。讀的目標一經實現,就得轉移目標指向。二是指課外閱讀量。我們提倡多讀、博覽厚積,這是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舉措。
3.3課內外的作業練習要“少而精”
學生作業多、負擔重的現象,已經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作業多,就其本質講,教師的出發點是善良的,希望通過多做作業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單憑個人良好的愿望其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以寫字來說,一個晚上讓七八歲的兒童寫2000字,這不僅大大超過了學生的負荷,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也難保證寫字的質量,同時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只有堅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證練習練在點子上。要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努力提高作業質量。
4.結果與過程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