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7:35: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多元文化的價值,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民族教育是少數民族教育簡稱,是對少數民族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它是中國教育的組成部分。廣義的民族教育是指在繼承本民族文化基礎上,吸收和引進外來民族先進文化的過程;狹義的民族教育則是對少數民族進行文化知識教育。民族教育的目的是讓少數民族人民進入主流社會,培養大批民族知識分子,同時將先進文化知識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保持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1]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社會文化更新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發展面臨不同機遇和挑戰。在我國現代復雜社會結構下,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要求各種文化都要服務于社會發展,因此造成了文化的多元化。
多元文化具有時代特點,多元文化傳播方式、文化內容反映鮮明的時代信息和歷史信息。多元文化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客觀上影響到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教育,多元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改變了民族教育內容和理念,民族教育受到多元文化影響下,教育價值取向發生轉變。為了促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跟上發達地區文化發展形式,民族教育不得不把多元文化作為教育出發點。多元文化內容豐富,擴展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內容,使少數民族教育吸收優秀的先進文化知識,從而更好地發展本民族文化教育。[2]
三、民族教育情況
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處在陰濕、高寒、貧困地區,自然環境惡劣,辦學經濟條件差,普及教育難度大,普遍存在教學質量差的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客觀因素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高,民族教育把重點放在本民族文化傳承上,吸收外來文化機會較少,教育內容和方式根不上時代變化,嚴重影響民族教育發展。
民族教育經費短缺。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但教育經費不足現象仍然存在。中央財政的教育經費大多投入到高等教育當中,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費主要是由當農民和地鄉政府承擔,民族教育經費不足,使少數民族地區的辦學條件得不到改善。
民族教育的雙語教學實施困難。民族教育雙語教師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水平不高。目前我國缺少專門的雙語教師培訓機構,少數民族地區使用雙語進行教學的教師非常少。由于缺乏雙語教師,漢語課程很難開展,學生學習漢語機會少,不能學習漢族文化,不能了解全國文化發展情況,民族教育價值取向沒有明確的方向。
四、多元文化視角下的民族教育價值取向
1、以全國主導性文化為價值取向
民族教育長期以民族特色為主,民族教育的原則是發展本民族特色文化,這個原則無論是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必須堅持的。目前隨著多元文化發展,現代文化結構、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隨之改變,教育價值取向走向重新建構的過程。全國文化是先進的多元文化主流代表方向。民族教育要想跟上主流文化步伐,就要以全國文化為價值取向,使民族教育逐步過渡到現代化教育進程當中[3]。
2、以現代化城市教育為價值取向
民族教育是為人的全面發展而服務的,主要目的是發展人的知識文化水平。現代化城市人們素質較好,這是由于現代化城市教育方式比較先進,教育內容上吸收多元文化內容。少數民族地區與現代化城市地區相比,民族教育比較落后。確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與現代化城市教育為共同價值取向,可以擺脫民族教育長期以來在民族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徘徊不定的狀態。把民族地區和現代化城市地區教育的發展方向、目標融合在一起,能夠消除兩者在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平衡狀態和分離狀態,從長遠意義來看,有助于打破民族地區和現代化城市地區二元文化對立狀態,實現文化一體化。這種價值取向不僅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進入主流社會,而且還能促進民族地區教育的現代化發展,甚至對整個國家現代化進程都具有深遠意義。[4]
3、以現代社會發展為價值取向
多元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教育本身的未來性和超前性決定民族教育要超越現實,以現代社會發展為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是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是對現代教育的追求,它集中反映了現代社會發展對民族教育發展的訴求和價值期待,構成現代社會對民族教育發展的一種價值規范,從而在更高層次上獲得新的文化知識。民族教育實踐推動者和理論研究者要認同這種價值取向,堅決地朝著社會發展方向努力。只有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民族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內容,并堅持民族教育以社會發展為最終目的,民族教育才會真正走上現代社會發展之路。
4、以民族地區特色為價值取向
我國少數民族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民族教學方式和教育內容沒有充分考慮到民族地區文化的特殊性,沒有體現民族地區特色生活狀況。民族教育一方面要繼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這是民族教育的義務和責任。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區特色為價值取向。在多元文化影響下,把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民族教育當中。民族教育內容除了現有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外,還要把民族文化、民族活動、民族工藝融入到民族教育當中,讓學生在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中,尋找它們之間的共性,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文化素質,促進少數民族學生思想發展。這樣不僅能讓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到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能夠通過良好教育繼承本民族語言、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進民族教育的發展。
中學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價值觀問題也是中學生發展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國傳統的青少年價值觀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灌輸式”的教育,灌輸社會要求的主導的價值觀,因為主導的價值觀無處不在,而其他價值觀很少有自己的傳播渠道,難以與主導的價值觀相抗衡。并且它以知識灌輸為主要特征,強調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它對于我們人類文化的傳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特別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這種教育方式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是教育能否有效的前提。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青少年原來所處的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外來的價值理念也隨之以空前的規模涌人,多種文化和價值觀沖突與融合的機會增多,電腦網絡和各種媒體逐漸普及,文化的多元化已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尤其在人口密集城市中影響更大。同時由于青少年還未成年,思想不成熟,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能很好地處理通過各種渠道得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尤其對城市中的青少年價值觀的負面影響是最直接的。
一、青少年價值觀存在問題的表現
(一)追求物質享受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文化的流入,現在很多青少年追求名牌與個性,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最先受到潮流文化的影響,前衛消費急劇攀升,超前消費的苗頭日漸凸顯,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業,消解著他們的優良品質,銷蝕著他們的進取精神,使他們極易走進“追求物質享受,忽視精神文化汲取”的誤區,甚至誘發攀比、跟風、盲目從眾、浮躁等不健康心理,從而表現出明顯的浮躁化消費心理。
(二)精神信仰危機
西方的商業性文化、功利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沖擊著傳統的民族國家觀,淡化著人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觀念,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部分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使他們的政治意識、民族意識淡化,甚至對民族的前途命運失去信心,給當前的價值觀教育帶來很大挑戰。
(三)道德素質滑坡
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導致了一些青少年強調自我,追求功利,拜金主義。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在心理上更傾向于個人主義。更有嚴重的主張唯利是圖,為一己私利不惜毀損他人和社會的利益。
二、影響城市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客觀因素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對于多元文化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應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只有自上而下的重視,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對于青少年來說,學校教師傳授的信息已經不是信息的唯一來源,課堂的教育也不是他們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徑。價值觀教育,它不同于智力教育,智力教育主要引導受教育者認識世界、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致力于分清問題的真假。教師只要進行一定的理論“灌輸”,就可以達到目的。但是價值觀教育,它是思想教育的核心范疇,它是要在事實認知的基礎上,引導受教育者認識、判斷和選擇價值理念、價值規范和價值取向的標準和方法。因此,最重要的是熏陶式的教育。對于學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作為體現青少年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一種文化形態,能顯現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知識普及作用,對生活在其中的學生起著不可估量的隱性教育功能,使學生無論走在校園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例如一些文化名人像、文化討論角的設立、宣傳欄、板報的設計等等,使這些文化建設體現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在多元的價值觀中進行正確選擇。
(二)強化教師本身人文素質的培養
教師作為學生最直接的接觸者,教師單純的“灌輸式”的說教已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還容易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首先從態度上實現雙方平等對話。師生之間不能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應是一種平等關系,師生雙方必須學會傾聽對方的價值觀。教學語言要盡可能地活潑幽默、提問和發言要盡可能地親和寬容等,這樣才會使青少年在興趣激發、情感升華和心靈體悟中將必要價值觀內容內化于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價值觀體系中。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而應該結合國際國內的形勢和時事,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和疑點問題進行引導教育,及時準確地更正他們在思想和認識上的偏差與誤解。因此,作為教師應積極引導青少年吸收西方文化中符合時展要求的先進的價值觀念,與我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不斷融合,幫助他們確立符合我國社會主義需要的價值觀念,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課程安排教育只有與課外生活情境教育相統一,課堂內的價值觀知識才不是由一系列單調抽象的文字堆砌起來的枯燥符號世界,例如新加坡學校組織了譬如升降旗儀式、文體活動、尊老敬賢活動、植樹活動、清潔活動、文明禮貌月活動等等豐富的課外輔導活動,其目的是通過營造良好的價值觀教育氛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積極的價值體驗。價值觀教育與青少年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要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價值觀教育必須走進生活,因為現實生活是價值觀教育的基礎,也是人的一切科學知識和實踐行動的基礎。讓價值觀教育成為一種包含著對學生生活、生命、人性等的關愛、呵護和現實化的活動,重視內容的選擇,使其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精神和生命。對于城市的青少年來說,更應該多開展鄉村游走活動,多到農村體驗生活。
(四)發揮家庭教育的榜樣作用
由學校通過安排課程教學來完成價值觀教育的責任也是容易產生實效的。但是如果青少年價值觀教育仍然靠學校孤軍奮戰,我們就不難發現,即使學生在學校準確理解了應該掌握的價值觀內容,但倘若他回到家庭或進入社會后看到家長和他人堅守的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而且還發現自己在學校所掌握的價值觀內容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用不上,踐行那些價值觀時甚至還會受到家長和他人的譏諷或羞辱,這就容易使學生懷疑學校價值觀教育的正確性,時間一久,缺少了家庭的配合和支持的學校價值觀教育無法實行。家庭是青少年從小長大的地方,家庭環境對青少年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形成有深遠影響。在家庭中,父母的行為是最直接的榜樣,著名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想要孩子具有什么行為,首先應該自己起到表率作用。所以家長作為孩子價值觀的引導者,應發揮榜樣的作用,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裴娣娜,文喆.社會轉型時期中學生價值觀探析[J].教育研究,2006,(7).
[2]張鴻燕.新加坡德育途徑與方法淺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3).
[3]傅曉華,匡促聯.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挑戰及對策.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10).
[4]王蘇敏.對于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價值觀教育的思考[J].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04(2).
[5]丁燕,鞏克菊.多元文化視域下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述評[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2).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012-02
一、咖啡書屋的消費背景
在市場經濟注重物質消費的影響下,人們的精神消費明顯不足。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不協調發展,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而在比例很小的文化消費中,人們也大都集中在玩手機、電腦上。這種快餐式的文化消費,使人們很難汲取到文化營養。而人類文化消費最傳統、也是最妥實的物質載體――書籍,被人們所忽視。現代人群體中“拜金潮”的愈演愈烈,使得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逐漸被人們所漠視。而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閱讀好的書籍,也是人們自覺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完善自己的精神品格的過程。
咖啡書屋的模式,實際上是兼顧了物質與文化消費的需要。咖啡作為一種飲品,擁有著可以幫助人們消除疲憊的功效。從咖啡市場規模來看,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數據顯示,在2014年中國人均年平均咖啡消費量就已_到5 杯。如果只考慮咖啡銷售總量,中國已經達到世界水平[1][2]。而在咖啡的選擇上,速溶是目前咖啡的主流,口味是咖啡的關鍵。而速溶咖啡作為目前咖啡市場上的主流產品,以方便、經濟等一系列的優點成為新興階層的主要選擇[3]。而在近年來,消費者在咖啡的選擇上又呈現了新的發展趨勢,現磨咖啡逐漸成為主流。但隨著尋找高級咖啡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在2014年中國現磨咖啡的銷量同比增長就已達到22.1%。現磨咖啡和液體咖啡的市場發展速度將有望超過速溶咖啡。所以開一家現磨咖啡館具有一定前景1。書籍是知識的載體,閱讀好的書籍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而一個精致的小書店要比大的圖書館更有情調。咖啡和書屋兩種元素的結合,恰好可以在物質與文化的消費中找的平衡點,達到兼顧的目的。南京的“先鋒書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二、咖啡書屋的多元經營模式探索
在咖啡書屋成立之初,就已經確定了人文社科類圖書經營走向,將消費人群目標定在知識分子與大學生人群;也確立了書屋獨特的文化理念,即“開到荼靡”,只要讀者愿意,他們可以在店面里隨意閱讀到任何時候。因此,我們果斷放棄了盈利較高的少兒類,教輔類以及具有較強專業性的理工類的圖書,而意在為消費者建立一個充滿人文氣息與關懷的閱讀環境。但是網絡時代的到來大大地沖擊著紙質圖書市場。僅靠圖書的售賣,很難維持店面的存活,而加入咖啡因素,則大大擴大了書屋的消費人群。書墨香與咖啡的醇厚,面包的麥香交織融匯于一起,正是書屋人文關懷的味道,也是創立者對于浮躁快餐式城市文化的抵抗,是對人們回歸樸實靜謐的紙質文化的希望。
在咖啡書屋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僅“咖啡”與“書屋”元素可以結合創新,還有諸多元素可以與之相融合。首先是“音樂”的交融。在咖啡書屋中加入“音樂”因素,不僅可以在讀者閱讀時播放音樂廣播以舒緩人們的心情;還可以在書屋中專設音樂交流區,擺放各種樂器,提供給多才多藝的顧客以進行藝術交流。店面還會不定期邀請專業的琴手,樂隊和歌手進店表演,以豐富讀者的閱讀生活。當然,書屋還可以擴展音樂周邊產品如唱片等的試聽與售賣。其次是“創意”的加入。書屋中專設創意展示柜,用于展示顧客乃至店員的靈感創意以及一些具有創意的產品,可以小到一個用紙條記錄下來的小點子,也可以是手工制作品,工藝品或是創意生活用品。而這些特色產品可由店面作為第三方轉售,也可以提供給顧客相互之間溝通的渠道。再次是“生活”的補充。“生活”元素是最為平常,也是最常被人們所忽視的一個方向。而“生活”元素卻也是非常能體現出咖啡書屋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的元素。在這一元素中,我們主要關注“美妝”,“養生”這兩個方面。現今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對于健康與美貌的追求,書屋也是響應消費者這一需求,定期邀請專業人士,展開美容知識講座或養生知識講座,以加強人們對于這些方面的了解。書屋也設立生活專區,提供給消費者養生與美妝方面的產品,例如相關圖書,或相應美妝或養生用品的訂購等等。
三、咖啡書屋的自身特色與風格
隨著社會的發展,百姓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消費觀念也日趨多樣化,咖啡等飲品越來越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喜愛;但在高度快節奏的生活的同時更多人希望尋求寧靜淡泊的生活情調,放松心情。咖啡書屋就是一個提供安靜舒服的休閑閱讀空間的地方,可以讓人們在休閑的時光里享受閱讀的樂趣,是一個集學習、休息、交友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場所,能夠滿足大眾對生活情調追求的需求。目前,市場當中咖啡館有很多,但地區分布不太合理,且大多消費水平較高,很難真正滿足大多數消費者需求;而書店一般無法提供一個愉悅的閱讀環境,僅僅淪為了書籍交易的場合。咖啡書屋就很好的將兩者結合起來了,環境優雅,富有格調 ,為人們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閱讀場所。
隨著多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開始更多的使用電子書籍。不可否認的電子書籍有一些傳統的紙質書籍無法比擬的優勢,但紙質書籍獨有的魅力更是電子書籍不能比擬的。咖啡書屋為顧客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號召人們回歸紙質書本,沉浸于中華千年沉淀下的墨香之中。帶領讀者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
我們的書屋會要求店員也是愛書之人。他們必須要擁有和顧客交流,根據讀者的愛好推薦相應讀物的能力,顧客也會因此而信賴他們,增強書屋與顧客的練習。澳大利亞瑞丁思書店總經理MarkRubbo先生曾說過:“在當地的書店里買書,實際是在幫助當地經濟發展。在城市中買書,你就可以幫助市中心的社區更好發展,而且能夠提升社區在文化方面的意識,可以促進整個城市整體發展”。這一點在中國也是一樣的。 在網上買書確實可能便宜一點,但是關鍵在于,在書店買書能創造條件讓這些書店保留下來。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文化方面的覺醒,在文化方面的覺醒意識對城市的發展非常重要。 將書店做成一種文化,是我們的目標與追求;將書店做成一種文化,是我們的風格與特色;更是我們的理想。
四、咖啡書屋的文化價值意義
將書店做成一種文化,不僅是創新發展模式的一種體現,更主要的是在于其自身所具備的文化價值意義。首先,傳統閱讀方式的回歸。當下網絡技術的盛行,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較之于傳統的紙質書籍閱讀,電子讀物則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受到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在體現出方便、快捷、共享等一系列優點的同時,也逐漸顯現出了其所具有的弊端。首先電子讀物的特點之一是能達到資源的共享,但在網絡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當中,各種繁冗復雜的信息交織在一起,尤其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很難從中辨別出良莠,容易被那些低劣的作品所影響,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其次,現代閱讀方式的快捷便利也促使了閱讀走向了“快餐文化”,人們很少能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一部文學作品,這無疑大大降低了人們的文學欣賞水平。因此,在面對F代閱讀方式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還是不能放棄傳統的紙質書籍閱讀,只有兩者的共同發展才能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咖啡書屋的書籍是作為店鋪的一大特色,這些書籍將包含各類經典之作,供讀者任意挑選,同時店鋪將會營造一種優雅舒適的閱讀環境,讓進店的顧客能夠在安靜的氛圍中享受閱讀的快樂,在濃濃的咖啡香味里沐浴著書的芳香,回歸于傳統的紙質書籍閱讀。
其次,全民閱讀風氣的形成。近些年來,提倡全民閱讀的呼聲越來越大,全國各地也都紛紛實行各種手段來促成全民閱讀社會風氣的形成。書店作為傳統的閱讀之地,對促進全民閱讀風氣的形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集書店特色與咖啡店風格于一體的咖啡書屋,一方面承擔了知識文化傳播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將書店濃厚的知識氛圍帶進了咖啡館,成為人們休閑放松的一隅心靈凈地。同時,它的輕松休閑的特點符合現代人的時尚心態,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此外,咖啡書屋也將擺脫傳統書店的單調模式,將以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會、讀書沙龍等一系列的讀書活動加強人們的思想文化交流,以書會友,增加了閱讀的樂趣。因此,咖啡書屋不僅能吸引更多的顧客群體,帶動店鋪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全民閱讀風氣的形成。
最后,商業與文化發展相交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書店經營模式受到極大沖擊,呈現出衰落的趨向。近年在政府及社會的關注下,實體書店略有回暖,但整體運營狀況仍然堪憂。想要打破這種發展瓶頸,傳統書店必須要順應當下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積極開拓創新,形成一條新型發展道路。從這一層面來說,咖啡書屋有著自己獨特的經營模式。書籍、咖啡兩者的巧妙結合,很好的達到了文化與經濟的雙重效益,這也是創新發展的一種體現。也為傳統書店樹立了新型發展模式,有力的推動了傳統產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帶領英國最大連鎖書店甩脫破產困境的詹姆斯?且特曾說:“書店不只是賣書的地方,它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文字與心靈之間聯系的場所,如果書店丟掉這樣的風格,就會變得貧瘠。”咖啡館本是舒適的休閑放松場所,咖啡書屋將咖啡館風格與書店特點緊密聯系在一起,集休閑、放松、交友、閱讀為一體,充分的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將文化建設與商業發展緊密融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曾蘭周大煒伍慧敏.咖啡書屋閱讀體驗創新經營模式的探索[J].科技創業月刊,2016年3期。
[2]田祖國.國家文化軟實力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1.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D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2-0025-01
自改革開放至今的四十多年里,在世界范圍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我國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也逐步迎來了社會文化環境的多元并存和自由發展的繁榮面貌,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和沖擊,而這其中,最能影響到的便是校園文化。大學作為高等教育階段,也系統包含了傳統和西方文化、精英和大眾文化的并存發展。現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接班人,未來作為一股中堅力量投身于經濟和文化建設。當前的多元文化發展,勢必影響到價值觀正在逐漸形成的大學生。因此,積極引導校園先進文化發展,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對于將來社會建設具有深遠影響。
當代大學生在主流價值觀方面是積極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不夾雜著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在隨之而來的職業選擇時,由于個體人格類型、職業目標、自身需求以及興趣愛好的不同,呈現出多元化發展。在美國職業發展理論中,霍蘭德從人格和興趣角度探討了兩者對職業觀的影響[1,2],薩帕則從個體家庭、學業等方面分析,認為職業選擇和發展是前進和動態的關系[3,4],這些理論從宏觀的社會就業環境和微觀的個體社會性特征對職業選擇的因素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1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及職業選擇傾向現況
美國、日本的學者及社會團體早在1960年和1973年便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進行了調查[5],我國也于上世紀80年代左右開展了相關研究。本文以張國兵和潘莉莉等人的研究為例,綜合統計分析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近年就業選擇偏向于個體的才能、興趣及發展,體現了大學生以實現自我價值和收入追求為標志的就業取向,當代大學生對地理環境、工作氛圍日益重視,對職業價值評價的標準逐漸變得現實化和具體化,表明了大學生的務實觀。在職業選擇時首要考慮的因素中,大多數看重個體發展,而選擇對社會貢獻的比例占少,約18.77%。另外,當代大學生在對工資待遇和工作壓力之間關系的權衡當中,約54%被訪者選擇“壓力較大,待遇較高”,約22%選擇“壓力不大,待遇一般”,約15%選擇“壓力很大,待遇很高”,10%左右的被訪者則選擇“沒有壓力,待遇較低”,這反映出大學生更多的偏向于待遇追求,也更多的表現出對所選工作壓力的承擔。綜合來說,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主要體現出主體個性化、判斷功利化的特點。
2多元文化對職業價值觀的影響
現如今,隨著信息化發展、經濟的全球化,以及文化相互滲透融合作用,我國社會的思想和文化建設也在穩步發展。在這新的背景下,大學生主流的思想現狀是積極進步的,但多元文化發展也使得當代大學生的職業觀呈現出新的特點,需要認識到的是,改革開放在帶來經濟跨越式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時,也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對于職業判斷的不同程度功利化便清楚的反映出這個現象,就業時更多的把經濟收入、工作穩定以及期望在大城市發展。另外在大學生群體中,某些現象則呈現出過熱的態勢,如眼下的研究生熱、公務員熱,這也間接反映出職業價值觀發生一定的偏差。
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對多元文化帶來的影響,可以歸納出以下結論:首先,經濟體制的轉型、社會組織形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對于職業觀的影響較大,個體特性和個人價值開始受到重視;其次,包括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在內的社會文化沖擊和融合,帶來不同于主流觀念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這體現在青年大學生群體范圍內,各種中西方文化觀念差異和沖突,使得大學生在面對個體發展和社會貢獻時產生困惑;最后,包括校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內的教育環境,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也起著重要影響。
3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完善職業價值觀教育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對就業的傾向,以及網絡信息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機制和就業途徑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國家在大學生就業市場建立、創業扶持和就業預警和保障機制等方面都日益重視,新形勢下也需進一步完善。另外,對社會主導文化的建設、正確樹立職業價值觀也顯得勢在必行,要使得大學生對就業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分辨何為真正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性的競爭意識,及時調整就業方向,同時努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理論水平、文化素養和工作能力。立足實際,以人文本,正確認識個人集體觀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加強社會主流文化和良好文化和引導作用,提升校園文化品質。面對眼下多元文化的發展和由此帶來的沖擊,高校應更多的宣傳符合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準則以及集體意識,引領當代大學生良性發展。
小結:在當前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當代大學生在對價值觀的認識上,盡管有外來文化和思維的沖擊,但更多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以寬廣的胸襟,容納和耐心引導大學生文化發展和價值觀認識,同時培養大學生在文化建設中的先導性、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校園文化并得到良性發展,另外要經常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正確認識個人和集體觀念,形成符合社會需求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海玲,王利山. 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及其價值分析.[J].職業時空, 2005, (22)
[2]Holland JL. The occupations finde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996
一、多元文化的內涵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越來越復雜化,信息流通越來發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我們在現代復雜的社會結構下,必然需求各種不同的文化服務于社會的發展,這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復雜社會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隨著科技和文化發展,世界文化相互融合、滲透的趨勢已成為現實,多元文化的出現,打破了我國相對封閉的文化環境,更多的西方文化、現代文化進入中國,人們開闊了眼界,了解了世界,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精華,使我國呈現出多元文化的格局。而多元文化的發展不僅對當代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產生了新的影響,而且客觀上也提出了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改進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新問題。
二、多元文化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現狀
(一) 多元文化使大學生擇業觀的個人意識加強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的不斷發展, 各種思想和文化蜂擁而來, 使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念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價值取向則伴隨各自的條件、信念與選擇的不同, 更加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的狀況, 從而引發了人們不同程度的價值困惑。
大學生容易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更容易在價值觀選擇上迷失方向,這種價值取向的沖突在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上往往表現為理想與現實、社會關注與個人關注之間的波動。從而忽視了其自身的社會價值和應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只考慮自身的發展,個人意識突出,群體意識淡漠。
(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大學生的擇業觀出現功利性傾向
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但市場經濟又有其負面效應,它誘發了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狂潮,使得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 陷入了精神的貧窮, 看重現實的追求,而忽視理想的追求。市場經濟發展一方面促進大學生個性意識的普遍增強,而另一方面大學生功利主義的擇業價值取向也更為明顯。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現實生活的直觀性以及對感性滿足的強烈要求,使得當代大學生在進行利益權衡時,較多考慮目前的現實的利益,對經濟收入的關注代替了原先對社會地位和職業名聲的關注。
(三)多元文化的滲透使大學生好高騖遠、脫離實際
多元文化的盛行,使許多大學生過分關注自我價值,價值取向上的一些不良的心態和負面認識不斷蔓延。他們的擇業期望值過高,使他們在擇業時出現了結構性失業的不良后果。有不少大學生脫離實際、好高騖遠,不考慮個人實際和社會實際,只考慮個人意愿,在擇業價值取向上表現為唯我獨尊、個人至上、不顧實際,擇業的過程中產生了虛榮、攀比心理和好高騖遠的心態。而這種心態致使他們在擇業價值取向上不能正視自我、期望值過高、心態浮躁、急功近利。
(四)網絡文化的泛濫導致大學生自主擇業能力低下
網絡文化的多元性易導致大學生價值沖突的加劇和價值選擇的困惑,網絡全球化打破了原有國家、地域、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界限,不同的文化在網絡中相互交融、相互沖突。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信息技術優勢向全世界全方位輸出自己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加快思想滲透和文化侵蝕。
網絡文化導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淡化。在網絡中,人們的交往行為是在虛擬的世界里完成的,這種情況下,必然使人際關系變得淡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漸疏遠,使人產生孤獨、苦悶、焦慮、壓抑的情緒,甚至會出現情緒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緒。由于網絡上的虛假信息日益增多,也會使人的交往安全感下降,因而產生多疑、恐懼、防范等心理,甚至產生了交往障礙、恐懼癥等心理問題。 甚至有的大學生不能自主地選擇就業單位,總想依賴社會關系,不能主動就業,缺乏與社會、與用人單位的直接溝通,也影響了學生擇業的順利進行;或者當即將做出選擇時自己又舉棋不定,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從而喪失了自主就業的能力。
三、如何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擇業價值觀念
(一) 注重制度和政策引導
目前,國家機關和公務員成為大學生的首選對象, 選擇私營和鄉鎮企業的人很少。主要是因為公務員的收入穩,地位高,合理的用人機制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這除了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的現實關注之外, 還擔心企業的發展前景、戶口的解決、養老、醫療保險和福利待遇等一系列的問題。因此,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導向對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特別是城市社區和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科技等基層崗位工作。如“大學生村官計劃”、“三支一扶”、“社區民生”、“特崗教師”等基層服務項目。對在基層崗位就業并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和公益性崗位補貼等。另外,還要鼓勵中小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巨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高科技支撐,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對新增勞動力有較強的吸納能力。對在中小企業工作到一定年限的大學生,能夠享受政策上的優惠待遇待遇,還要鼓勵在中小企業建立大學生見習培訓基地,從政策上對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以正確引導。
(二)高校要深化教學改革
高校通過深化教學改革,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首先,加強價值觀教育。哲學主張從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中把握人的價值。認為,人的價值最根本的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衡量人的價值的主要標準。其次,高校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訓練,開設就業、創業實踐課程,加強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可以安排大學生去基層、工廠和事業單位去實習,有利于大學生明確自身的擇業方向。再次,在專業課程設計上,要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接軌,培養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綜合型人才,有利于大學生更清醒地認識自己能力,明確就業方向。
教學改革可以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明確自身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使其勇敢的承擔起社會責任。大學生積極地加入社會實踐活動,進而形成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正確擇業價值取向。
(三)大學生要明確價值標準
大學生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擇業取向問題上擺正心態,既要立足于自身條件,又必須高瞻遠矚,深刻把握時展的脈搏。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準,這可以幫助大學生抵御外界不良思想的沖擊,可以喚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充分預見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用超前的、發展的眼光定位自己的擇業價值取向,用理性的思考來應對日益變化的社會,科學的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關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的定位,我們并不是說要忽略擇業中的個人因素,只去盡社會責任,這樣不但不利于個人的發展,同時也是社會的損失。在社會發展一日千里的當今時代,大學生擇業的價值取向既要立足于自身條件,又必須高瞻遠矚,深刻把握時展的脈搏,充分預見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用超前的、發展的眼光定位自己擇業的價值取向,用理性的思考來應對日益變化的社會,以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從而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現今全球經濟互通互融,隨著世界各國經濟合作規模的不斷擴大,各種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相互沖擊、碰撞、交流、融合。雖然文化有一定的超前性,并不與政治經濟發展完全同步,但各國之間發展水平不同,所造就的文化千差萬別。中國社會文化呈現的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并存、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共生、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共容的復雜現狀。大學生群體處于價值觀建構的關鍵時期,正確引導大學生積極面對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科學價值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多元文化潮流沖擊下一些大學生價值觀的不良現狀
(一)個體本位、自我主體意識高于集體精神、利他主義。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許多優秀傳統美德,賦予了中國人民諸如恭禮謙讓、樂于奉獻、團結合作等優良品質,體現在“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經典古詩之中。但隨著中國由農業文明古國的自然經濟向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外來文化中的自由主義、個體意識、利己主義等超現實主義文化進入中國,一些大學生群體在復雜的社會文化熏陶下出現了將個人主體利益凌駕于他人集體之上,片面強調個人主義、自由精神的現象,這是一種不健康、不成熟的價值觀。
(二)價值失落,信念缺失。
雖然各大高校都以各種形式醒目地宣傳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且大學生群體整體上呈現出蓬勃、健康向上的主流價值觀念,但某些學生仍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價值失落、信念缺失。
價值失落是指大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對人生價值感到迷茫,缺乏追求崇高人生目標的勇氣和自信心低迷。大學生總數逐年上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社會競爭激烈和其自身能力不足形成矛盾而使某些學生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失落情緒。
關于信念問題,曾講道:“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的‘缺鈣’。”[1]部分大學生因網絡引誘、消費主義思潮,造成寶貴時間的浪費,鈍化了對真知的渴望,對信念的崇高追求。
(三)道德失范。
某些大學生道德失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輕度道德失范,表現為現實生活中道德感責任感缺乏、功利心強,以及網絡生活中散布謠言、信息等尚未觸及法律界限的道德失范。另一方面是惡性道德失范,惡性道德失范是個別人價值觀扭曲的極端表現,如近年來發生的大學生網絡犯罪等。
二、多元文化潮流沖擊下一些大學生不良價值觀現狀的影響因素
(一)中國傳統文化和多元外來文化。
1.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劣根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傳統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對中華民族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其糟粕如封閉性、被動性、守舊性等與現代化社會所要和提倡的開放性、主動性、創新性背道而馳。這些糟粕有著自身的長期性和深遠影響,以至于短時間內難以消除而仍長期存活于現代社會文化之中。
2.外來多元文化的糟粕
以發達國家為主帶來的多元外來文化包括現代工業文化和后現代工業文化。中國現代化起步晚具有被動性、發展不足、程度較低,而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起步早具有主動性、發展超前、程度深。這樣的歷史性錯位使外來文化中的一些因素與中國傳統文化位于發展階段錯位的境地而相對成為糟粕,對處于思想文化前沿的一些大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造成了不良價值觀的衍生。
3.中國傳統文化的劣根性與外來多元文化的糟粕之間的矛盾沖突
中國傳統文化的劣根性與外來多元文化的糟粕之間相互沖擊產生的作用物,對社會而言是不同文化交融中社會風氣的浮躁;對個體尤其是某些大學生而言內在表現在心理上一定程度的扭曲,外在表現在行為活動的變異。
(二)互聯網的雙刃劍作業。
網絡媒介已經成為最大的多元文化思潮交鋒碰撞的平臺之一,這個平臺中信息交流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自由程度高,在給人們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存在嚴重的負面影響,如不易掌控不良文化的入侵、各種網絡信息過于復雜、網絡道德失范等。網絡媒介占據著大學生生活的重要方面,發揮的作用就像一把雙刃劍,在造就大學生的同時,若大學生使用偏失,便會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等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
(三)教育不當。
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與培養,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個方面。
首先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對學生的價值觀樹立有著極為重要的原始影響。當前社會,部分家長仍屬于保留傳統思想觀念的傳統型家長,思想缺乏時代先進性,難以對學生培養與時俱進的現代化價值觀產生促進作用,甚至存在家庭教育理念缺失或偏失的家庭教育失范現象。學生從小缺乏主動性、創造創新性等時代思潮的培養,面對思想文化自由、外來多元文化沖擊時難以正確掌控與處理。
其次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中思想價值觀教育與政治觀教育之間模糊不清且側重于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科學的現代化價值觀的組織活動少且形式單一、影響深度不夠,不易從思想上到行為中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形成自覺、自信、自強的塑造效果。
最后是社會教育。社會教育雖然沒有以具體形式表現出來,但對于處在半個社會的大學校園中的大學生而言,社會教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遠的。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影響因素涌入大學校園,其不良誘因對一些大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塑造具有反作用。
(四)個人內因。
大學生群體在具有很強可塑性的同時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不穩定的動蕩時期。其思想較為單純、社會經驗不足、知識儲備處于發展時期、辨別能力與選擇能力較低,且自身原有價值觀不牢固、不堅定。相當數量的獨生子女大學生生活條件優越,缺乏吃苦耐凇⒎窒硨獻鰲⒖炭嗥床等優良傳統美德。面對現代社會多元外來文化的沖擊,一些人易產生處理不當而衍生個體本位主義、主體意識高于集體精神和利他主義、價值失落和信念缺失、道德失范等錯誤價值觀念。
三、多元文化潮流沖擊下大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建構
(一)培養大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科學價值觀。
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于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的任務落到實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價值觀體系的靈魂,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與時俱進的大學生科學價值觀。
(二)充分發揮各方面教育的作用。
第一,重視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建構意義;第二,學校加強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從實際中優化自身科學價值觀;第三,要凈化優化網絡環境,規范網絡行為,提升網民網絡素養,規范網絡法律法規,提高網絡管理水平。
(三)從個人出發。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1)10-0008-04
2001年,我國啟動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次課改必須從深層的文化層面對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文化,尤其是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課程文化進行重塑,才能保證新課程改革整體、持續、有效地推進。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是一個多元文化匯集的場所,其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就在于民族文化、農村文化、貧困地區文化等地方文化與國家主流文化――漢文化和世界普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在這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的基礎教育課程也應當緊跟時代的潮流,借鑒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先進理念,實現課程目標文化、課程內容文化、課程實施文化和課程評價文化的多元化。
一、課程目標文化多元化
課程目標在教育目標的四級體系中位于第三級,主要指各科類、各學科的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文化反映了課程在選擇或建構文化的過程中的價值取向。適應21世紀的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多樣化、多層次人才的需求,新課程倡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體系,其本身就體現著多元的思想;而在三維課程目標的內部,也應當在微觀的層面上體現出多元的思想。
1.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多元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要求是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在知識方面,其具體內容《綱要》中并未明確提及;而在能力方面,則具體包括了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宏觀上看,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文化背景構成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民族文化,二是國家主流文化,三是世界各國的文化。從這三個層面,我們總結了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知識與技能的三個獨特目標:①掌握各少數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知識,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和諧共生的能力;②掌握國家主流文化――漢文化的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地適應主流文化的能力;③掌握世界各國先進文化的知識,培養學生批判地理解與欣賞異文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多元化
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1]。這是從過程與方法的維度對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文化做出了描述:由接受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由死記硬背轉變為探究學習、由機械訓練轉變為體驗學習。我們認為,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的過程與方法目標,除了要遵循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外,還應當突出地方特色,重點推行合作學習和體驗學習,以適應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
合作學習一般都會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具體步驟是: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小組的分配,小組內的互動、組間互動和師生互動,總結與反饋。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在于小組的分配,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通過將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行為風格和能力水平不同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保證每個小組各方面的情況相當,減小各個小組之間的差距。體驗學習是一個從直接經驗中獲取知識與技能、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學習者親身經歷、體驗某一學習情境,在這一情境中自主地反思客體、反思自我,進而把握事物與自身的關系,感受生命意義、提升生命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多元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心理學上是三個相互關聯、逐步內化的概念: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意義和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新課程要求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法制意識,社會責任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創新精神,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也是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對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來說,他們所接觸的多元文化,依據文化的內化程度可以分為自身文化和異文化兩類。對這兩種文化應該持有什么樣的情感,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這兩種文化,進而形成怎樣的文化價值觀,這是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目標文化重建的核心所在。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應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形成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樹立自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二是形成對異文化理解和尊重、包容和接納的態度,樹立開放的全球意識和世界公民意識。
二、課程內容文化多元化
課程內容在我國指各門學科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以及處理它們的方式[2]。這一定義明確了課程內容的研究范圍,包括對各門學科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的選擇――課程內容的構成,以及對這些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的處理方式――課程內容的組織。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內容文化的重建,應當實現課程內容構成和課程內容組織的多元化,體現出地方文化的特色。
1.課程內容構成的多元化
課程內容的構成從本質上說就是課程內容中包含了哪些文化。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在課程內容構成方面應該提倡多元化,將少數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國家主流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共同納入課程體系中,實現課程“文化選擇”的多元化。由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在對基礎教育課程內容進行選擇時,除基礎性、科學性、可教性、可學性等基本要求以外,還應當遵循以下的特殊原則:首先是價值性,即選擇人類文化中最有助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形成跨文化交流的知識經驗進入課程,以幫助他們應對現實社會與未來社會的挑戰;二是開放性,即課程內容應呈現各種不同的文化,讓學生從狹隘的文化視野中解放出來,以開放的胸懷去欣賞和接納不同的文化;三是適應性,即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貼近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的文化背景,符合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的經驗、興趣和需求;四是公正性,即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力求科學、客觀、合理,使所呈現的各種文化都保持其真實的面目,避免對異文化的偏見和歧視。
2.課程內容組織的多元化
在依據課程目標選擇好課程內容之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組織這些課程內容,使之成為一個合理有序的知識體系以利于學生的學習。課程內容的組織必須處理好三對矛盾:垂直組織(課程內容逐步加深的表達次序)和水平組織(不同學科課程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的關系,邏輯順序(依據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組織課程內容)和心理順序(依據學生心智發展的程度組織課程內容)的關系,直線式(把一門課程的內容以環環相扣、直線推進、不予重復的方式進行排列)和螺旋式(把一門課程的內容以逐步擴展、螺旋上升、回環反復的方式進行排列)的關系。綜合考慮這三對課程內容組織中的矛盾,結合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所處的特殊文化背景,我們提出了三種課程內容組織的方式作為參考。
(1)直線推進式。直線推進是一種最簡單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即將經過選擇的課程內容依照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依次排列,形成一個逐級推進的直線序列。
(2)核心輻射式。核心輻射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就是將課程內容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核心的主題,其余的文化知識都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即由核心主題向外輻射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
(3)立體整合式。立體整合的課程組織方式是在核心輻射式的基礎上,將各個知識單元依照一定的邏輯整合起來,形成一座立體的“知識大廈”,大廈中的各個單元相互聯系而又相對獨立,錯綜復雜卻又井然有序。
三、課程實施文化多元化
新的課程設計出來之后,必須付諸實施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關于課程實施的含義,目前在課程研究中比較流行的有兩種觀點:一是變革理論,認為課程實施是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因而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了課程實施中發生變革的程度和影響變革的因素上;二是持“大課程”觀,持此種觀點的學者們認為課程實施就是教學,教學包含了課程實施的全部。無論哪種觀點,我們都不能否認,課程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種鏡式的反映,變革和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實施者的課程理念和工作風格――這就是所謂的課程實施文化。
1.變革模式的多元化――合作的課程變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課程變革影響因素的復雜性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課程變革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不僅包括了新課程的設計者、決策者,還包括了課程變革的執行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而在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所進行的課程變革,受民族文化、農村文化和貧困文化的影響,其過程更比一般地區復雜得多,這就需要課程變革兼取眾家之長,以更為綜合的方式――合作的方式來實施。這種合作的課程變革是一種策略,以尋求教育系統之內以及教育系統和其他社會部門之間的全面合作。
傳統的課程變革是一個由外部專家(主要指課程專家和教育行政人員)規定,然后傳遞給教師,再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一種方式。顯然,在這樣的變革系統中,相關因素之間呈現出的是一種單向度的線性關系。課程成為了外在于課程變革體系的附屬品。而在合作的課程變革中,沒有人掌握標準答案,也沒有人是絕對的權威,每個人都可以從各自的立場和角度貢獻自己的意見。這意味著合作的課程變革不僅需要外部專家的領導,更需要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參與,形成一個以課程為核心的相互關聯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課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交往互動的,外部專家和家長作為課程變革的合作伙伴,也共同促進著課程品質的提升。
2.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多語多文型“雙語教學”
多元文化思想要求平等地對待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文化。要實現這樣一種“平等”,就必須實施雙語教學。可以這樣說,未來的學校課程將會是多元文化課程,而雙語教學,無疑是未來國際社會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受到了來自國際的多元文化的挑戰,于是,在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雙語教學中滲透國際語言――英語,發展民、漢、英的多語多文型“雙語教學”就成為了新課程在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推行的當務之急。
“多語多文”中的“語”即語言,是人們以語音為基礎的交際工具;“文”即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在我國的民族教育學中,雙語教學是指以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漢族語言文字相結合來實施的一種學校教育教學的方式;而在我國的大部分城鎮學校,雙語教學中的“雙語”一般指漢語和英語。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也應當順應這一多元文化交融時展趨勢,將英語這一國際語言納入雙語教學的體系中,大膽創新、銳意進取,積極探索多語多文型“雙語教學”的策略,使雙語教學由傳統的雙語雙文逐漸走向多語多文――民族語言文字、漢族語言文字和英語言文字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四、課程評價文化多元化
毫無疑問,課程是文化關涉的;課程評價作為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自然也會涉及文化,課程評價文化體現了對課程的批判和反思中的價值取向。通過課程評價,人們可以揭示課程的實施效果和文化價值,為課程進一步的調整與改進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課程評價是由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方法、評價標準等基本要素構成的,要重建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課程評價文化,就必須從這幾個要素入手,實現課程評價主體、課程評價方式、課程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課程評價的客體是既定的,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教師、學生、學校、教材這四個評價客體)。
1.課程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評價主體是評價活動中人的因素,在課程評價活動中,進行評價的個人或(由個人組成的)團體稱為課程評價的主體。課程評價不是獨立于人之外的評價技術與方法,評價的整個過程都滲透了評價主體的情感和價值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評價主體有著不同的社會需求,他們在考察評價對象時往往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單一的課程評價主體會導致課程評價的單一文化取向,既不利于課程評價的客觀與公平,也不利于課程評價的民主化。在多元文化結構的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我們應當倡導多元的基礎教育課程評價主體,鼓勵學生、教師、教育行政人員、課程專家和家長以適當的形式參與到課程評價的整個過程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課程評價體系。
2.課程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課程評價注重的是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即終結性評價。由于課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即課程的各個要素總是變化發展的,因而,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是不能反映出評價對象發展變化的過程的。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更是有其獨特的復雜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進行評價時,首先進行診斷性評價,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整體概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便進行后續的正式評價;然后再從課程開發到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對各個課程要素進行全面的評價,隨時發現課程進程中的各種問題,隨時加以糾正和改進,這就是形成性評價;最后就是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各方面達成目標的程度作一個終結性評價,了解新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程度。只有將這三種課程評價方式結合使用,才能準確、公正地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做出評價,保證評價結果的效度和信度。
3.課程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課程評價中內在地包含著一定的標準,標準是對課程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尺度和界限。課程標準是課程評價方案中的核心部分,反映著人們對課程的價值認識,對被評價者具有指向和引導的作用。因而,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要想培養出多元的人才,就必須制定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標準,引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逐步接近多元文化的要求。具體說來,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評價的學校評價標準應包括學校的發展目標、學校的發展能力、學校發展的自我保障機制和學校的發展成效四個方面;教材評價應側重其適應性標準;對教師應從專業情意(專業道德和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三個維度進行評價;而學生評價則應當參照多元化的課程目標來制定標準。總之,只有實現課程評價標準的多維度、多視角,才能促進課程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中國教育報(網絡版),2001-7-27.
[2]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6.
Diversity and Rural Basic Education Culture in Poor Ethnic Region
JIANG Shi-hui & TANG Ying-ying
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不僅面臨著教育系統本身的挑戰,而且青少年自身也面臨著心理的多重選擇和沖擊。多元文化帶來的挑戰復雜,形勢嚴峻,給青少年自身的價值選擇帶來極大困擾。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要想順利實施,達到預期教育效果,就必須樹立科學教育理念、優化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的內容、拓展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的路徑。
一、樹立科學教育理念
第一,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理念。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也就是既堅持主導文化又兼顧其他多元文化,使主導文化與多元文化并存,兩者相互補充來共同服務于青少年的認同教育。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用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來教育指導青少年。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最核心的就是堅持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獵奇心理、他們的求知欲望都非常強烈,僅僅只用主導文化來引導他們,難以滿足他們的多層次需求,在尊重青少年個體的差異性的基礎上,用多元文化來開闊他們的思維、滿足他們的多層次、多方面需求。
第二,積極引導與自主選擇相結合,也就是既堅持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也堅持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應該遵循教育學中所強調的“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采取自主選擇與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以承認和認可青少年自己選擇為基礎,以幫助青少年分析并引導為手段,使得青少年可以自己發現豐富的多層面的社會,進而自己選擇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一定要結合青少年自身感官的反應和社會實情進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硬式教育。可以利用網絡技術、設立網站討論等方法,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價值觀的討論中來,真切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多種觀點的交流中幫助學生自己發現各種價值的利弊取舍。
二、優化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的內容
第一,樹立的科學信仰。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加強對青少年進行理論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的科學信仰,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首要目標。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青少年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逐漸增強,青少年的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出現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情況、新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否幫助青少年樹立的科學信仰,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幫助青少年樹立科學信仰顯得尤為緊迫和關鍵。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課堂、進教材、進入青少年頭腦,在學習增強理論認同,在學習中掌握理論觀點。幫助青少年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自覺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堅持共同理想的教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幫助青少年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多元文化背景下進行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內在目標。在共同理想教育中,應引導青少年明確自身的價值追求,將個人理想與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結合起來,在共同理想的實現中實現個人理想。強化青少年在行動選擇中承擔起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自覺地把為國家作貢獻、為他人送溫暖、為家庭謀幸福作為人生的追求,在奉獻中實現自我的價值。
第三,提高道德素養。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素養是多元文化背景下進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礎目標。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鞏固帶來多方面的影響。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既是一種價值標準又是一種道德規范,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必須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切實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使大學生正確的看待榮譽與恥辱,對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有明確地認識,對真善美、假惡丑有清醒地辨別,切實增強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
從17世紀起,歐洲人開始移入加拿大。英國人打敗法國人后,取得統治權,但允許法國人居住的地區(主要在魁北克)保留法國的民族文化、語言及宗教(天主教)。今天的魁北克仍保留著濃郁的法蘭西風韻。英法沖突的歷史及政治穩定的要求使得加拿大成為英語、法語并重的國家,甚至在魁北克省,法語基本上成為了唯一的官方語言。早期加拿大的居民約有40%為英人后裔,約27%為法人后裔,1%為印第安人,剩下約32%的人口是來自其他各國的移民。近年來亞洲移民大量涌入加拿大,其中從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來的華人達100萬左右,集中居住在安大略省的多倫多(40萬人),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15萬人)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25萬人)。隨著大批華裔移民涌向加拿大,唐人街的舞獅、端午節的龍舟也成為了加拿大的民族風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