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7:35: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技成果管理體系,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課程設計;過程管理;考核體系
課程設計是本科教學中極其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工科專業尤甚。近年來,國家又提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在這一計劃的推動下,各高校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再度加深。曾有學者指出課程設計應遵循一理念,即以就業為導向,以項目任務為載體,以培養能力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以全面發展為目的。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很難做到效果與理念的統一,這一困境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考核管理機制的不完善。通常情況下,課程設計以班為單位進行,由任課教師指導,而一個班少則三十人,多則達五六十人,僅憑教師一人之力很難做到全面兼顧。加之如今大學生受社會功利觀念影響較大,對學習認識不足,因而不愿將心思集中在學習上,對課程設計這一實踐環節更是敷衍了事。相對于畢業設計,部分高校仍缺乏工科課程設計質量的監控機制,無法保證客觀、公平公正地考核學生設計成果。此外,考核更傾向于結果考核,對過程考核不足且較為主觀。西安工業大學張冬敏[1]也指出課程設計教學中存在課程定位、要求不明確,課程管理組織工作混亂,教學效果難以評定等問題。針對上述情況,許多學者也制定了相應的考核管理方法,如融通企業用人標準基于工作過程考核[2],給予過程考核權重或分值[3],多方面考核[4-6]等,但所建立的體系仍有過于主觀之嫌,抑或評價主體考慮不夠充分。因此,需要設定良好的約束機制,既約束指導教師的主觀評價程度,又約束學生的行為,強化過程管理,制定詳細的考核管理體系,做到客觀、公正評價,以此提高課程設計質量。
一、基于全過程管理的考核體系構建原則
全過程管理是指課程設計從任務下達到檢驗合格為止,對影響設計質量、進度、效果等要素進行全面的動態分析、評價與控制。全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即決策階段和實施階段,其中決策階段又可細分為選題、資料整理和方案確定三個階段,實施階段可細分為計算分析、報告書寫和答辯三個階段。過程管理考核體系的構建,從專業培養方案出發,遵循以下原則:以課程設計理念為指導思想,立足于專業特色和行業背景,綜合考核和約束特性,實現各階段客觀、全面評價,達到全要素均衡管理;再以目標管理、動態管理、過程控制作和信息管理為此體系實施的保障措施。
二、考核體系的構建
遵從以上原則,體系構建從兩方面出發:一是考慮個性因素,同時顧及管理方和被管理方主觀作用,控制個性因素在過程管理中的不良影響,設置態度考核項目;二是考慮專業和行業需求,由管理方設定合理目標,將課程設計全過程劃分為6個考核環節,依次確定考核內容,即能力考核。
1.態度指標
態度考核來自三個方面,依次為教師評價、組長評價和自我評價。課程設計采取小組形式,可進行組間討論、資料共享、糾錯查改等活動,同時輔以教師監督檢查協助解決問題。小組形式有利于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在沒有固定設計場所的情況下尤其適用。組長評價作為克服教師主觀評價的約束,自我評價則是教師和組長評價的補充,以增強學生自我認識和約束,并且平衡前二者的不全面之缺陷。態度評價總分值可用于水平對比和縱向對比,水平對比即組內成員間態度優劣對比,或組間成員態度優劣對比;縱向對比指個人態度在課程設計項目進行過程中的優劣變化,或個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受內在和外在因素影響而發生的態度變化。
2.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針對個體在課程掌握程度、應用、創新、獨立思考及要點提煉等方面的能力考核,在不同環節由不同內容反映。選題是課程設計的首要環節。各高校在專業建設上多有方向性,如南華大學安全工程專業則具有典型的核特色。為此,依據課程設計管理考核體系的構建原則,需要結合畢業生就業行業性質和崗位特點,通過調研相關企業和函調有工作經歷的畢業生或工程碩士,了解卓越工程師的能力需求。選題可由教師分配,也可由學生自擬,滿足部分學生興趣傾向的同時對教師的工程經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若為教師分配則評分相等,對自定方向的則通過審核給予較優的評價。此外,確定選題時需要明確在規定的時間內具有可操作性。如建筑施工安全課程設計可擬定為某項目腳手架施工專項方案等。資料整理環節對學生的態度依賴較大。能夠滿足工程類課程設計的資料往往除必備的法律法規規范標準之外,還需要參閱較多的工程案例。其中標準規范則隨技術完善逐步更新,因此資料文獻必須體現足夠的時效性。有實際工程背景的項目還建議學生有現場參觀資料搜集的過程,以求資料更加完備準確。資料整理除搜集外,還要求學生能夠從眾多資料中提煉出可用或關鍵知識點。如模板支撐專項施工方案中對模板材料和厚度的選擇,臨時用電專項施工方案中對用電設備的選取,都應根據工程規模、特點體現其針對性,不可盲目照搬。方案選擇考核學生根據資料選擇適合自己所做設計的最優方案的能力。一項工程可用多種材料、多種組合方式或多種間距等參數得到,但“最優”應與工程設計原則相一致,即安全、適用和經濟。此原則也可作為方案選擇環節的優劣判別依據,體現為方案選擇的正確性(即滿足標準規范的要求)、合理性(既指力學或其他內部構造要求最優又指經濟最優)。如腳手架專項施工方案中各桿件間距、搭設方式、荷載取值的選擇等。計算分析環節是將方案實施的過程,包含多課程知識、繪圖軟件的運用、計算方法的應用等綜合能力。計算的正確性、完整性由規范條文等判斷,困難程度項考核則平衡不同選題之間的難度差異,以求公平客觀。例如建筑施工安全課程設計中的計算,必須符合構件簡化要求,運用正確的公式計算構件強度、變形等。設計書編寫向來是除計算分析之外最為易錯之階段。各高校對課程設計應有統一模板,其中詳細規定字體、大小等要求。其次,設計與論文又有著不同的格式,抑或有專用報告格式,應據此判斷并選擇合適的內容編排。此外,設計完整性也是考核重點,如工程設計則指向全部構件、部位等的計算,缺一不可。課程設計答辯由畢業設計答辯衍生而來,目的是為了考核學生獨立完成本科設計的真實性和知識點理解程度。由于時間和人數限制,分組展開,每組人數由教師根據選題類別自行劃分。每位學生均有相應問題,并設置自由問答,答辯優劣由回答的正確性和流暢程度決定。
三、模式實施的保障措施
借鑒工程項目管理措施,根據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第四版)》(PMBOK),項目管理有9大知識領域,分別為整合管理、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采購管理[7]。本文構建的管理模式要素為時間、質量、效果以及組織形式,已包含了整合管理、時間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質量管理的內容。為實現以上要素采用了目標管理、動態管理、過程控制和信息管理來實現。
(1)目標管理。
細化為分層次目標管理。教師把握總目標,即明確通過該課程設計應培養的學生能力,解決哪些問題,要求學生做到什么水平。各小組長的目標管理,為小組長切實保證本組成員的全部參與及在各環節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控制進度。組員的目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環節任務,及有效參與小組討論。
(2)動態管理。
根據各小組進展情況,及時作出調整,如進展快的小組盡快進入下一階段,進展慢的小組在總時間不變的情況下適當調整各環節時間分配,并重點督促拖慢進度的人員。再如,遇到進行過程中遇到較大困難無法解決,可由教師組織共同討論,并及時困難解決辦法。
(3)過程控制。
從課程設計任務布置開始到答辯結束的全過程均需有效控制。包括選題的導向、組長的人員指派、各環節時間分配及控制(整個課程設計時間為2周14天,各環節時間分配參考如下:選題1天、資料搜集2天、方案確定1天、計算分析6天、設計書編寫3天、答辯1天)、質量檢查及監督,在環節結束之時及時進行評價。
(4)信息管理。
通過學校數字化教學中心網絡課程建設平臺進行信息搜集、處理、儲存、傳遞及應用。在每個環節結束之時個人填報自我評價,依次填報組長評價、教師評價,同時填報能力評價分值。此報表可由學生名冊改進而來,最終形成一份可行的信息采集模型。
作者:楊蓉 鄭平衛 葉勇軍 單位:南華大學環境保護與安全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冬敏.高校課程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09(9):172-173.
[2]陳松.基于過程性考核的課程設計與實踐—以《營銷調研與分析課程為例》[J].考試周刊,2013(45):9-10.
[3]李玉長,魏常勇.課程設計中學生考核方案的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2(3):79-80.
[4]封孝輝.電氣專業綜合課程設計考核體系的研究及應用[J].考試周刊,2012(46):2-3.
為提高辦學水平并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各地高校紛紛采取了校際合作、校企合作和與研究所合作等多種方式來共建其重點學科,借助外力,以學科為紐帶來帶動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全方位的發展。“咨詢、共建省級重點學科”作為云南省提出的一項教育合作新舉措,多年來依據優勢互補、合作并進的原則與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對省級重點學科進行共建,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由于它既具有學科建設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又有著合作項目的相關特點,實施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增加了共建學科管理的復雜性。從共建學科立項到完成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加強對幾個關鍵點的分析和管理,將有助于推動共建學科的持續發展。
一、合作方的選擇
選擇合作方是共建學科項目設計的第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合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在實際的選擇過程中往往存在這樣一些問題,即過分看重合作方的知名度,忽視對雙方合作共建內容的深入分析;片面追求與合作方學科帶頭人的關系,沒有從學科發展層面上正確看待雙方合作的可行性;合作雙方對合作共建的認識存在差異,學科建設需要的是長期持續的發展,而合作方有一定的短期行為意識。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隨著共建的深入雙方勢必會產生溝通與執行上的困難,使學科建設陷入無休止的摩擦與沖突之中。因此,選擇共建學科的合作方時,應遵循以下一些原則:(1)學科優先原則。既然是學科共建,一切就應以學科的發展為出發點。在選擇合作方時,應先詳細了解對方學科的優勢與特色,特別是各個研究方向的具體情況,再通過與自身學科優劣勢的比較,找準合作的切入點。有了“共同語言”,合作共建的可行性就大大地加強了。(2)目標一致原則。由于均為優勢學科之間的共建,因此謀求更大范圍、更高層面上的發展將成為雙方的共同目標。在這一點上,應堅決杜絕短期行為影響,從長遠利益出發,制定有利于雙方共同發展的戰略性發展目標。只有以“雙贏”為目標的合作才是持續而穩固的合作。(3)誠信原則。合作方的信譽和態度是共建工作得以平穩實施的重要保障,應通過對合作方以往合作經歷的了解,以及與學科帶頭人的接洽與溝通,選擇信譽良好、合作積極性高并具有高度責任心的合作方及重點學科,同時我方也應以誠相待,建立起一條以誠信為基礎的合作渠道。
二、學科帶頭人的確立
在確立共建學科帶頭人的時候,人們往往過多的關注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水平,對其基本素質和管理才能卻容易忽視。在實際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不具備對學科梯隊的宏觀調控能力,有時會出現學科的各個研究方向都有突出的研究成果和代表人物,但卻各自為政、綜合實力較弱的局面;還有學科帶頭人思想的前瞻性與開放程度也會對學科發展產生影響。思想過于保守_桿動卜周夯白扮譯右開闊的心胸和與外界廣泛交流的態度,都有可能將重點學科建設成一個“孤島”,與當前學科發展尋求開放合作的實際背道而馳。因此在選擇學科帶頭人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考核學科帶頭人的學識與水平,還要更多的關注其綜合素質的表現,他是否能既允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又能優化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他是否能團結大部分同志,并引導他們齊心協力向學科建設目標前進;他是否能以開放的思維,取長補短,建立起共建學科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等等。此外,學科帶頭人的年齡問題也應予以重視,如果學科帶頭人偏大,就應該考慮加強后備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并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年輕的學科帶頭人擔起重任,使重點學科的帶頭人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
三、共建目標和內容的設立
學科建設與一般科研項目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涉及人才培養、梯隊建設、科研、教學、基本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既要突出重點,又要面面俱到。因此,在目標的設立上要能體現先進性與前瞻性,代表雙方優勢的集成;在內容上要深入細致,不能過于單薄淺顯。尤其要對合作前景有一個客觀認識,避免“想當然”心理,認為所有的問題都能在合作中通過協商解決。在合同的訂立過程中,要把重點放在措施的制定和內涵的深化、拓展上,而不是簡單的訂一些指標,如發表幾篇論文或出版了幾部專著、培養了多少研究生,爭取了多少科研項目,建起了什么樣的實驗室。關鍵是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否代表了本學科前沿的學術水平或巨大的發展潛力。標志性成果的作用也在于此,它并不是單個的,孤立的或淺層次的,而是能產生帶動作用和深遠影響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在“量”的基礎上,實現“質”的飛躍。
四、溝通與交流
合作雙方在確立了合作關系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相距較遠,并且受到雙方既定工作模式、制度環境等因素影響,學科共建工作在實施時也許會干擾到對方原有的工作計劃,與其他部門的關系需要協調,時間安排需要調整,規章制度也需要補充完善,以適應共同培養研究生、合作研究、交流互訪等實際工作的需要。此時,溝通就顯得十分重要。通過溝通可以明確各自的需要和困難,增進理解,并尋求一條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溝通是面對面的溝通,可以迅速地獲得信息的反饋,但由于地域空間和經費的限制,更多地溝通還是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完成。因此面對面的溝通應側重于解決規劃、方向、策略等核心問題,其他方式的溝通則用于了解工作進展,解決實施過程中臨時產生的問題。同時,溝通的面不能僅局限于學科內部,而應擴大到共建學科所涉及的相關部門,爭取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6-151-02
1 前言
科研項目管理是科研組織者為了實現管理目標依據現有知識、科研技能及科研技術、輔助工具開展的豐富科研活動。高水平的科研項目管理可有效的滿足科研項目申請人對科學研究的期盼與向往,因此對其全過程管理展開科學研究具有充分的現實意義。為了使科研項目的全過程在流程緊湊、秩序良好的環境中高效開展,我們必須科學實施對其全過程的監控與管理,對科研項目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應做到預期分析、堅決防控,避免錯誤科研設計導致全盤皆輸的不良現象發生。
2 問題分析法在科研項目全過程管理中的科學應用
在科研項目管理實踐中,主要的科研組織對象包括項目的申請者,也就是具體科研項目的實施人員,以及項目問題的解決者,也就是科研項目管理人員。科研項目的管理過程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即是依據科研申請問題進行內容分析,從科研問題發起者的定位明確此項目所需解決的真正問題。第二部分則是切實的解決問題環節,科研管理者從專業的角度分析科研問題的提出并找到有效的問題解決途徑。由此不難看出,以上兩部分具有既定的互聯關系,科研問題的具體內容包含了所需解決問題的內在資源要求,而固有的科研資源又同時關系著問題的內容邊界。問題分析法在科研項目的全過程管理中主要包含五項工作內容。首先便是對科研項目進行問題分析,找出其現實具有的特性與必備的發展條件。例如科研管理者應與相關利益人員及項目決策者強化溝通與交流,并采取提問的方式明確科研項目的相關信息,如科研項目中存在什么問題、這些問題怎樣產生、如何采取有效的解決方式處理、一系列的改進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等。通過完善的溝通,科研項目管理人員對問題的具體結構、發展過程及態勢有了明確的認識,并對項目的資源分配、實施負責、相應職權、控制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為后續的科研管理與資源優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實施管理過程中,我們還應把科研全過程分為若干個階段,進行及時的工作小結,對后續各項工作的開展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依據不足調整發展方向,例如認清階段性工作的重要性、依據目標展開評價、對可能出現的約束進行充分預測等。有效的科研項目管理離不開明確的目標,而由于科研項目存在開發事先性特點,我們很難在科研申請者處獲取準確的既定目標,因此,制定分層次的管理目標才能有效避免因申請人知識有限、管理制度不完善導致的目標與發展實際偏差。
3 依據科研項目全過程管理要素構建良好的科研運行環境
3.1 科研項目的全過程管理要素
科研項目的全過程包括項目策劃、項目輸入、具體的科研項目實施、項目的輸出、科研單位的內部審核驗證及項目更改等管理要素。其中科研項目策劃主要包括對科研項目工作大綱的編寫及計劃書的制定。對于創新開拓,類別豐富、技術綜合跨越性強、難度大的科研項目應采用科學的大綱策劃方式,在項目開展前便實施編制流程,從而有效的明確科研項目的技術方案、質量控制措施、科研資源的完善配備及具體的科研工作分工等。科研項目的輸入則主要包括對具體成果的內容明確及要求劃分,各項法律規程標準、操作規范以及項目其他的依據標準等。在科研項目的具體實施階段,我們應采取必要的監控與管理手段,按照相關規范要求開展進一步的指導強化,當遇到重大技術難題時則應配合相關責任部門及時解決。在科研項目的輸出環節我們應充分滿足輸入審核的既定要求,從而確保輸出成果的完備性與科學性。另外有效的開展內部審核機制、項目驗證機制、顧客確認機制與項目更改機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3.2 構建良好的科研項目運行環境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16
1 課程體系重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高等職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以職業崗位技能培養為核心,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改革,遵循適用性、實用性與實踐性的原則。
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課題組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模式對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進行課程體系的重構。從目前我國的高職課程改革現狀來看,工作過程導向式課程開發模式已占據主導地位。該模式強調以學生直接經驗的形式來掌握各種融合于實踐行動中的知識、技能、方法和技巧,通過分析、描述現代職業工作而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開發。在此模式下,學生學習的過程自始至終與職業實踐相聯系,體現學生個體與企業和社會等外部環境相互作用、自主建構的全過程。它具有工作過程的整體性、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方法、強調學習過程的自我反饋和調控、重視典型工作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學生自我管理式學習等特點。
2 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
基于以上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與方法,課題組對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進行了課程體系重構。首先,針對新疆計算機信息管理行業現狀、發展狀況、人才需求情況,設計調研提綱與主要工作環節信息,采用問卷、訪談、文獻分析等方式,面向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相關行業、企業進行崗位能力和崗位工作流程調研。在市場調研及專業背景分析的基礎上,召開了實踐專家訪談會,會同行業專家,分析了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相關職業崗位的8個典型工作任務:計算機基本應用及維護、數據庫簡單應用、簡單程序開發及分析、溝通與協調、軟件實施與維護、項目分析與設計、獨立編寫信息系統復雜模塊、軟件測試。以教學研討會的形式組織專業教師及行業能工巧匠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形成經專家小組認可、線索清楚、層次分明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表。對專業領域所對應的崗位工作流程進行任務、項目、能力、知識的綜合分析,將綜合分析的結果轉化為對應學習領域。從職業崗位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務出發,對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進行了詳細分析,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和內容。
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以計算機信息管理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重新構建了開放性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形成了職業基礎模塊(計算機操作技術、現代辦公設備應用、計算機專業英語、管理信息系統基礎及應用、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計算機網絡應用、數據庫技術及應用)、職業核心模塊(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腳本語言應用基礎、C/S結構程序開發、B/S結構程序開發、溝通與協作、軟件建模、網頁設計、管理信息系統項目開發、軟件測試)、及職業拓展模塊(信息檢索與加工、平面圖像圖形處理、常用網絡工具軟件、數據庫安全技術、多媒體制作技術、XML語言與網頁設計)三個課程模塊。在分析相關理論知識及技能要素的基礎上,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了深度整合。按照“適用、夠用”的原則篩選課程內容,形成了10門核心課程,以校內仿真環境及企業真實環境為載體,實現了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突出了基礎知識的掌握及崗位實踐技能的培養。
重構后的課程體系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主流軟件開發工具編程及應用、三大開源框架的應用,SQL Sever、Oracle、My SQL等數據庫的應用,JSP、.NET等網站后臺編程技術的應用,各種JAVA WEB服務器的設計及應用,針對計算機網絡協議的編程及軟件維護、管理信息系統解決方案設計、J2 EE項目開發及維護等能力。課程體系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而設計,課程內容依據計算機信息管理相關行業崗位要求及程序員、系統分析員職業資格證書而選取,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構建原則,準確地把握了就業市場在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對計算機信息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具體要求。
第二,設置開放性的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形成了職業基礎、職業核心及職業拓展三個模塊,突出了計算機信息管理知識及技能之間的內在邏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隨著計算機行業新技術的發展,相關的職業核心模塊將根據不斷變化的職業標準做出相應的調整,核心課程內容的確定圍繞計算機信息管理行業的前沿技術發展和變化而進行。
第三,突出職業能力主線。以計算機信息管理職業能力為主線,構建了職業基礎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及培養體系。整個課程體系的理論及實踐部分的設計緊緊圍繞崗位職業能力,建立了系統化的企業崗位實訓課程。學生在校期間掌握程序員、管理信息系統項目開發人員、軟件測試及軟件實施人員等崗位的全部流程,到企業的實習崗位進行實踐訓練,通過校企融合、工學交替實現教學與職業實踐的緊密結合,從而完成從以課堂為中心到以企業環境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改變。
3 結束語
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以工作過程導向為指導,圍繞職業素質和崗位技能進行構建,通過社會及相關行業、企業調研,確定相關職業崗位標準,組織實踐專家研討會,歸納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對應學習領域等一系列過程,完成了對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重構后的專業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突出了工學結合、校企融合,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高海俠.關于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職業圈,2007,(5).
[2]劉輝.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J].中國科技產業,2006,(9).
【中圖分類號】G712;F719-4
科研項目:本文系2014年黑龍江省森工總局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SZY1217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是根據產品、項目的工作過程系統確定學習領域后,以學生為中心而設計的課程體系。作為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酒店管理專業,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建立了以酒店崗位核心能力為基礎的專業課程體系,但目前與之相對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
一、評價體系現狀和不足
1、目標和過程脫節
很多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在課程名稱和教學方法上,使用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字樣,但是教師在上課或者實踐教學時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得不到充分的鍛煉,沒有突出職業性和實踐性,這就導致課程本身所要達到的培養目標和學生實際能力之間相脫節,同時也無法滿足實際工作崗位能力的需要,缺乏社會適應性。
2、偏重終極考核,忽視過程考核
目前很多院校酒店管理專業都提出了過程考核這一概念,但在執行過程中,總是把期末考核作為主要測評學生掌握知識的依據,雖然也提出了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看上去是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了, 但實際上是為了“過程而過程”,并沒有突出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3、評價考核模式化,無法全面體現職業技能要求
很多院校在期末技能考核的時候,通常擬定了好了考核內容,以餐飲服務員為例,往往考核內容就是:擺臺、斟酒、上菜、點菜等模式化的考核內容,實際上餐廳服務員的服務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過程,每個服務環節都是對職業能力有相關要求的,如果簡單的分解過程,簡單的進行操作,就通過考試,這樣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就明顯的與社會對其所需的職業能力有較大偏差,所以學生畢業以后不能盡快適應社會也就不足為奇了。
4、教師主導評價,學生被動接受。
工作過程系統化要求教學評價體系也應該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這個系統不僅指的是時間上的系統,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也因該是空間維度上的系統,評價維度上的系統,傳統考核,老師主導了所有考核內容和考核形式,這樣就造成了學生被動接受的現實,學生個人對自己所學知識的掌握沒有發言權利,事實上,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考核評價有一個個人認識,同學對他也有一個客觀評價,加上教師的評價,這才是一個系統評價。而且在評價上,我們不僅僅是把知識的掌握程度,動作的標準程度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更應該把職業道德,職業理念,團隊合作也加入到這個評價體系當中,較為客觀公正的體現一個學生真正能力,但是很可惜,目前很多院校在這方面都是缺失的。
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酒店管理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
1、突出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評價
以餐飲服務人員為例:從工作準備開始,到客人進入酒店用餐,直至客人離開,后續工作完成,這才是一個服務工作的全過程,在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的時候,這個過程中,我們考核的不僅僅是學生某個服務技能的水平高低,而重點衡量的是客人對整個服務工作的評價。因此,我們建立一個有效評價機制,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學生的操作技能分解評價,但是綜合能力的評價體系必不可少。
2、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建立維度上的評價體系,根據工作過程的不同,有學生自評,有小組互評,有班級競爭性評價,有期末考核評價等多維度的評價體系,讓學生能夠獨立認識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優點,缺點,今后努力的方向,這樣才容易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過程,主動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從而真正讓學生學以致用。
3、將職業技能證書的獲得、參加競賽獲獎的成績納入評價體系中來。
職業技能證書、競賽獲獎成績是對某種職業能力的肯定和評價,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這些證書和成績的取得,是代表著學生努力學習的見證,用這些作為考核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也是企業在未來選用人才的一個判定標準,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4、鼓勵學生社會實踐,引入企業評價機制
學以致用,這是教育的根本和宗旨,對于酒店管理專業來說,通過階段實習,真正到企業中工作一段時間,通過企業實踐活動,由企業給出學生的能力評價也是可以作為教學評價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企業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學生與崗位零距離接觸,學生與工作零距離接觸,一方面,解決了課堂教學的模擬操作永遠代替不了真實工作崗位的尷尬,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通過頂崗實習,真實的知道自己在工作中的缺點和不足,第三方面,企業評價的也相對比較客觀,企業看到的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展現,而不是對某個特質的判斷,也就將前面提到的團隊合作,職業道德,職業規劃等綜合素質都展現出來了,這樣在今后學生就業過程中真正實現了學生與企業和社會之間的“無縫”對接。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評價方法不止于上述幾種,以上都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得到驗證的方法,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方法的應用,真正為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工作過程 連鎖經營管理專業 課程體系
連鎖經營產業的快速發展給商品流通管理和服務業帶來了大量的人才需求,由于行業發展過快,連鎖經營行業正在面臨人才荒,其中尤為稀缺的是實用型的連鎖經營管理人才。這為高職院校提供發展的契機,同時對連鎖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達到人才培養的要求,如何構建適應高職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的任務。本文以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崗位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起點,以企業與學校專家合作開發為關鍵,按照“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觀,打破學科體系的約束,遵循職業教育的特點,學習德國工作任務分析為基礎的課程開發技術,確定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劃分行動領域、轉化學習領域,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20世紀90年代,德國不來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ITB)以著名的職業教育學者勞耐爾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創立了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思想與理論。成為德國職業教育改革的理論指南,也備受我國職業教育界的極大關注和應用。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是建立在對連鎖企業門店運營、連鎖企業物流配送中心、連鎖企業總部管理的廣泛了解與深入分析的基礎之上,基于學生就業崗位的工作過程進行分析,從工作崗位出發,進行工作任務分析,尋找典型工作任務,然后轉換成行動領域,再將行動領域轉換為學習領域,最后根據學習領域確定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1.崗位工作任務與內容分析
通過網絡、問卷調查、上門走訪、專家實踐訪談會等多種方式,對連鎖經營管理技術領域的職業崗位分布、市場需求、崗位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要求等內容開展調研工作,確定有如下門店運營管理、賣場現場管理、商品管理、人事、促銷、采購、企劃等工作崗位,并對崗位的工作任務及工作內容進行分析。
2.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及能力要求
典型工作任務是指職業人在實際職業崗位上所從事的具體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典型工作任務是課程建設和改革的基礎。根據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對應工作崗位及崗位群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對照表。
3.歸納典型工作任務為行動領域
根據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作任務形成綜合能力領域。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畢業生未來主要從事連鎖企業門店營運管理、連鎖企業配送中心、連鎖企業總部各管理崗位的相關工作;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畢業生從事的門店運營管理、賣場現場管理、商品管理、人事、促銷、采購、企劃等工作崗位,為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行動領域。
4.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
根據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遞進重構行動領域轉換為課程。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將連鎖企業門店營運管理、連鎖企業配送中心管理、連鎖企業總部管理轉換為連鎖企業門店運營管理、連鎖企業采購管理、連鎖企業倉儲與配送管理、連鎖企業財務管理、連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商品管理等學習領域。針對每個學習領域制定課程標準,每個學習領域的課程設置若干個學習情境。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通過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任行業企業專家、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來校全程參與專業建設,以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標準為依據,校企共同制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共同規劃專業發展、開發課程、編寫教材、參與教學、承擔教研課題等任務,按照“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原則,將行業標準、職業資格、崗位職責、生產過程等要求融入教學內容;
通過召開專家實踐訪談研討會,討論確定各專業職業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結合高職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及行業標準,分析學習領域,對原有的課程進行了刪減與整合,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根據職業崗位工作環境和對象的復雜程度,形成專業的系統化課程體系;
通過組織教師調研了沃爾瑪集團、永輝集團、、新華都集團等知名企業,并走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福建連鎖經營協會等行業協會,了解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在職業成長過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工作任務,明確未來所從事的職業領域及崗位的社會需求,分析高職層面對接的相應崗位,制作《主要就業崗位分析表》、《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從業人員的崗位描述及能力要求表》、《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對照表》等相關表格,然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中心,將知識進行重構,依“連鎖企業門店運營、連鎖企業總部、連鎖企業物流配送中心”三個部分的工作過程,優化基于連鎖經營管理專業業務流程的課程體系,并關注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行業最新發展動態,實時調整課程教學內容,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在多年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基于工作過程,融入職業標準和職業證書的考核標準對課程體系進行了重組和優化,課程體系見下圖。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實踐思考
1.專業市場調研是基礎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依托學院合作辦學理事會、系產學研合作指導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專業教師,組織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專業市場調研,了解連鎖行業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情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素質要求,以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標準為依據,合理地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與排序,確保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
2.雙師素質是關鍵
雙師素質是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開發的關鍵。所有課程內容都是針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展開, 工作過程知識成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因此教師既要熟悉連鎖企業工作過程,又要具有企業工作的經驗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教師才能夠較好地擺脫了學科體系的束縛,緊緊圍繞職業活動的工作過程,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從而將知識、能力、職業素養三個方面的有機融合,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3.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保障
課程體系的改革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學習情境為教學載體,以行動導向進行教學”的模式。
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案例分析、仿真教學、真題實作、學做一體、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融通靈活的教學方法,不僅提高課堂講授的效果,而且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通過通識教育、校園文化、企業氛圍等載體培養學生的素質,促進了本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養成,從而增強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建立評價和反饋機制是調整培養方案的依據
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立是否合理,要建立教師評學、學生評教、企業評價、社會評鑒等多元的評價機制,實行年度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形成人才培養質量反饋機制,了解畢業生就業質量及用人單位的需求變化,作為各專業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依據。
四、總結
自2010年以來,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過三年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作為國家重點建設專業的專業群項目,構建“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并重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建立“校企合作、閩臺交流”兩平臺,實現“學做一體、工學交替、頂崗實習、訂單培養” 四結合,以行業標準、職業資格、崗位職責、經營過程等為依據,以學做一體、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任務驅動等為手段,以教師評學、學生評教、企業評價、社會評鑒等為途徑,培養具有“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特色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孫志東.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基于工作分析的課程開發實踐思考.職業教育, 2011第24期.
中圖分類號:F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7-0147-02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教高 [2006]16 號 ) 中提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是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所設置的課程及其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所組成的課程系統。它是培養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保障,是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職業崗位分析及培養目標定位
隨著國家對現代物流業的高度重視,我國物流業和物流教育都獲得快速發展,物流人才被列為我國 12 類緊缺人才之一。現代社會需要“寬口徑、厚基礎、綜合性、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對于某一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來說,其職業定位對應的不再是單一的職業層次,而是一個就業崗位群。
物流管理專業的職業崗位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大類:企業物流就業崗位群,存在著原材料采購、儲存保管、包裝、分揀、配裝、分銷計劃、運輸、與接受電子商務購銷信息等崗位群。社會物流就業崗位群,有儲存、運輸、調配、保管、分裝、加工、信息與接受、集裝箱管理、報關、結算、貨運等崗位群。國際物流就業崗位群,有銷售,業務、海運操作、空運操作、報關,報檢、保稅(物流園區)人倉儲管理、船務臊作、海運客服、空運客服、單證員等崗位群。為此制定物流管理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如下:
物流中心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面向專業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快遞中心、貨運公司,從事連鎖配送、倉儲堆場、運輸、計劃調度、車輛配載及貨運等具有熟練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
企業物流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面向大型制造企業的進、銷、存業務崗位以及大型連鎖經營企業的物流管理崗位,從事企業采購、倉儲保管、連鎖配送、銷售、生產調度、信息服務、現場管理等具有熟練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
國際物流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面向跨國物流公司、國際貿易公司、進出口公司,從事跟單、單證制作、國際貨運、物流信息管理等具有熟練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開發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具有極強的職業性和科學性,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用科學發展觀來引領。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開發不單純是課程問題,其關系到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的問題,關系到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關系到能否滿足物流行業企業的需要以及物流行業的發展。下面以黑龍江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對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開發做一闡述。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開發設計思路
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開發要堅持以就業導向,遵循物流管理人才成長規律和高職教育規律,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樹立現代高職教育的人才觀、質量觀、教育觀、發展觀,突出物流高職教育特色,突破傳統學科化的課程體系,圍繞就業導向和物流工作過程系統化構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系統和基礎知識系統為基礎開發設計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以物流管理工作崗位任務和工作過程為主線,將物流管理職業能力培養貫穿始終,來開發設計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從而使學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學會做人的本領;以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拓展為前提,開發設計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開發過程
黑龍江職業學院在建設國家骨干院校項目中,物流管理專業基于工作過的課程體系開發步驟如下:
1.組建課程體系開發小組,了解企業所需物流人員的工作崗位。
針對物流管理專業的定位,組成了由物流行業和典型企業相關主管、畢業生和教師參加的多層次、多單位共同參與的高職課程體系開發小組。
我們先后對龍運物流園區、圓通物流有限公司、黑龍江凱萊物流有限公司、黑龍江省物流采購聯合會等企業和物流行業協會以及往屆畢業生進行了廣泛調研,明確了企業所需物流管理人員的工作崗位 (群),如下圖所示:
2.總結物流崗位的工作任務,歸納典型工作任務,研討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對應的物流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對應的職業行動領域,依據行動領域歸納、分析與序化結果,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習領域,從而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的物流專業課程體系 (以專業學習領域為例,如下表所示),并對應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3.以物流工作任務為導向的工學深度融合及綜合素質為培養目標制定學習領域課程標準,注重設計課程教學評價與反饋系統設計和開發相關教學資源。結合黑龍江地區的物流產業特點和結構的調整,聘請行業專家、一線技術人員、教師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評估和論證;對評估意見綜合考慮,對課程體系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三、構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實現的保障體系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是保證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運轉需要以下條件作為保障。一是校企共同進行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開發,其為核心;二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與培養,其為根本;三是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制度建設,其為實現的必要條件。以上三因素需要密切配合,不斷完善才能放大課程體系的功能,發揮其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根據不同高職院校所處區域經濟特點,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職教理念,進行本土化吸收與改造,積極構建基于物流行業和企業物流管理工作過程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以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養質量。為此,高等職業院校應該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創新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有不少學者對于模式的創新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并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如開放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等,這些形式上的創新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提高了教學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輕理論、重表象等種種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是沒有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與靈魂,是主要方面,教學形式和手段則是次要方面,無論如何變化都要以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為主。如果不能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例如,課堂上講笑話或播放視頻,如果教師能把握一定的度,采用這些形式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也能使教學內容更直觀生動,但是,如果一味地濫用這些形式,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故事或笑話連篇以博得學生的注意,或大段時間播放長篇視頻,有的教師的故事、笑話或視頻與教學內容相關性不大、針對性不強或過多,就可能會沖淡教學內容的主題,看起來課堂上笑場不斷,非常熱鬧,但久而久之反而會讓學生生厭,或者是一堂課下來還無從抓住教學中心內容,出現心理學上的后攝抑制負效應,這樣會使這些教學手段適得其反,達不到預定的教學目的。各種教學形式無論如何花樣翻新都應當以教學內容為中心,如故事或笑話應當圍繞教學內容而安排設計,而不僅僅是讓學生一笑了之,而應當讓學生從中有所感悟或被引入教學的主題進而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多媒體視頻的選取應當短小精悍,針對性強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這樣才可能真正地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反之,過長或過多的視頻內容不僅容易使人分心,還無法使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最終會失敗。關于內容和形式關系上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輕視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教學具有引人深入思考的特點,成功的理論教學會讓學生受益終生。有的教師輕視基本概念、原理這些理論基礎中重要的內容,片面地強調案例教學的作用,認為只有案例教學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幾乎拋棄了理論教學,代之以案例教學。沒有一定的理論儲備,任何創造性思維都將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學生連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未厘清,缺乏對理論的透徹學習,那么,案例教學中學生就缺乏深入分析的理論武器,這對案例教學是有害無益的。在開放式學習和案例討論學習等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才有可能將分析推進到一定的邏輯深度,否則雖然引用的案例引人入勝,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引起學生關注的是案例本身,學生參與時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而就事論事,而無法真正理解案例中包含的重要哲理,無法實現知識的遷移,更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也達不到教學目的。教學形式的創新必須為促進教學內容的掌握服務,否則就會流于形式,也就失去了教學改革的意義。
二、“放”與“收”的關系
教學模式的創新,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打破傳統的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單向輸出模式,不斷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潛能,開拓他們的思維,改變原有的單一的思維模式,變集中思維為發散思維,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培養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維。批判思維是創新的先導,如開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講解教學內容,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接收教師傳遞的信息為主動搜集和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并對搜集到的各種素材進行綜合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講解,學生會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案例討論教學則讓學生們展開頭腦風暴,針對某個案例集體討論,各抒己見,各種思想的碰撞、交匯與融合促進了他們對于案例及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這種教學模式上的“放”無疑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但是我們也應當注意到這其中也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多元化趨勢,文化沖突不斷,敵對勢力對我“西化”“分化”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些都容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干擾,加之由于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價值觀的偏差等原因,部分學生可能會在認識上走入誤區,出現一些偏激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作為以為指導思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應當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這時教師應當對學生的錯誤思想采用適當地方式和方法加以正確地引導,而不應當縱容錯誤思想的滋長和蔓延。要做到“放”中有“收”,盡可能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讓他們擁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為之奮斗的崇高精神。
三、主體與主導的關系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又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師生配合,教學相長這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好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否取得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制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任務,組織教學過程,傳播理論,為學生答疑解惑等幾個方面。但當前一些高校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進行積極的引導和精心指導,采取了“放羊”的做法,如案例分析討論課上讓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沒有進行總結或點評,指出發言中的優點和缺點甚至是錯誤觀點,這樣會削弱討論課的實效,精彩的點評能對討論課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既能體現教師主導作用,也能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處理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問題上容易出現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教師“一包到底”的現象,即從主題確立、計劃制定、活動開展、實踐總結、成果匯報,都由教師主持進行,沒有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角色定位,這種問題在實踐教學中尤為突出,這種教師大包大攬的作法會導致學生學習主體的能動性無法充分地發揮出來。一項關于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的主體性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很好發揮,體現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做法還沒有得到大學生的普遍認可;大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還不強,與大學生主體性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主體能力還不完全具備。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就應當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給全體學生足夠的思維和練習時間,學生才能真正有可能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要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參與,讓學生享受當學習的主人的樂趣,享受探求知識的樂趣。其次要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學生的思考過程,只有引發學生思考的活動才能稱為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到學校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真正的學校應該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因此要啟發引導學生在參與教學過程中主動地探討索取知識,獲得成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上,一方面既要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精心安排教學內容與形式,與學生展開互動,積極合理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各個環節中來,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一定的思維和活動空間,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對基本理論、基本原理進行深入學習與理解并能在實踐中具體地靈活地加以運用,使理論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逐步地滲透到他們的頭腦中去。
綜上所述,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放”與“收”的關系以及教學中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這就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2005)中規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要不斷提高理論素養,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堅定的者,做教書育人的表率,做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作為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自覺地不斷學習與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教學藝術修養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才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教育功能,才能做好理論的傳播者,大學生的引路人和指導者。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服務資源;管理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0)12-0076-1.5
一、服務資源信任管理系統功能需求
第一,利用虛構數據主動調用資源庫中的服務,收集主動探測服務的可信屬性,包括執行時間和可用性。
第二,當封裝在容器中的服務被實際調用時,自動反饋被調用服務的可信屬性,包括執行時間和可用性。
第三,使用資源庫中的服務進行組合服務開發的軟件人員還可對服務進行評估,要收集其對服務的主觀評價,包括:正確性、響應速度、執行時間、價格、易用性、穩定性、可靠性和兼容性。
二、可信屬性管理體系結構
為更好地說明系統的工作,下面的描述會按照從上到下,從粗到細的過程逐步解釋系統的結構。
一般實驗室項目包括服務庫、服務總線、服務容器、開發環境等幾個主要部分,本系統屬于服務庫部分。服務庫的結構見圖1。
圖1服務庫結構
其中,本系統屬于服務可信預測工具的可信屬性管理部分,見圖2,包括數據庫訪問接口、可行屬性收集兩個部分。
圖2系統結構圖
可信屬性管理的功能模塊圖見圖3。功能模塊圖包含4個子模塊,每個子模塊的具體設計將在下面介紹。
圖3功能模塊圖
三、可信管理系統的關鍵技術
(一)可信屬性的定義
QoS屬性是對服務多個質量標準的一種組合。這些質量標準包含:(1)可用性:常常用“一段時間內不能提供服務的概率”來衡量;(2)安全性:涉及服務提供的授權機制,交互信息的一致性保障等;(3)響應時間:指計算結果的正確性不僅依賴于計算的邏輯結果,而且還依賴于產生結果的時間;(4)吞吐量:服務處理請求的速率。
此外,還有其他很多標準,比如價格、兼容性、易用性等。軟件服務生產線的可信屬性目前主要集中在QoS屬性中的可用性、時間屬性和信譽度。其中的信譽度由收集到的正確性、響應速度、執行時間、價格、易用性、穩定性、可靠性和兼容性進行綜合評估計算得出。
(二)可信屬性的收集處理
為了確保可信度的全局性,我們從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方面共同評估服務的可信屬性值。軟件生產線平臺中的服務屬性計算也要綜合衡量主動收集的可信屬性值和反饋收集的可信屬性值兩部分。
相應地,本文介紹的服務資源可信屬性管理系統包含兩個工具:QoS屬性主動收集工具和生產線反饋收集工具。生產線反饋收集工具又分為兩個模塊:容器自動反饋子模塊和用戶反饋收集子模塊。
QoS屬性主動收集工具利用虛構數據主動調用資源庫中的服務,探測其相關可信屬性信息,包括執行時間和可用性。容器自動反饋模塊和用戶反饋收集模塊。其中,封裝在容器中的服務被調用時,容器自動反饋模塊會對該服務自動生成相對客觀的可信屬性信息,包括執行時間和可用性;用戶反饋工具則從軟件開發人員那里,收集他們對于所用服務的主觀評價,并將其映射為相應的可信屬性信息,包括:正確性、響應速度、執行時間、價格、易用性、穩定性、可靠性和兼容性。
(三)服務資源信任度評估方法
經過上面的系統工作,我們已經較為完整地收集到了服務資源的可信屬性,下面將對如何整合這些屬性做出討論。
最初提出的主觀信任度評估模型中存在很多問題,包括信任的表述和度量的合理性有待進一步解釋,模型大多采用求簡單算術平均值的方法綜合多個不同推薦路徑的信任度,不能很好地解決惡意推薦對信任度評估的影響等。針對以上問題,人們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夠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及可擴展性。
四、數據結構設計
系統數據結構設計主要包括數據庫結構、數據庫接口、容器自動反饋Module中調用服務列表的基類等的設計。數據庫結構主要是為服務可信屬性新增加的表結構,數據庫接口主要是新增所有表對外提供的訪問接口,容器自動反饋Module中調用服務列表的基類主要是記錄調用服務的標識及可信屬性信息。
(一)可信數據庫表設計
(1)Services表用于存儲服務,表中外鍵businessId指向BusinessEntity表。
(2)Operations表用于存儲服務的方法,表中外鍵serviceId指向Services表。
(3)Message表用于存儲服務方法的參數,表中外鍵serviceId指向Services表,鍵typeId指向Types表。
其中operation_qos表、module_qos表及feedback表是在原有數據庫的基礎上為服務可信屬性新增的表。
(二)可信數據庫接口
可信數據庫建成以后,主要為服務可信屬性管理系統提供接口Session類,來提供可信屬性信息的存儲、查詢、刪除及更新操作。
針對為可信屬性新增的三個表,接口Session類主要有三個:OperationQosSession、Module_QosSession和FeedBackSession。
(三)容器自動反饋模塊中調用服務列表的基類定義
模塊中的處理器由消息觸發,故Soap消息到來就會激活處理器執行相應功能,但同時,處理器中定義的局部變量也會重新定義。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調用服務的相關信息無法在處理器中保存。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法,在模塊初始時,建立服務列表,Soap消息激活處理器后只對列表進行相關插入和刪除操作。服務請求消息到來,向列表尾部添加服務初始信息(服務名、部署服務的容器IP地址、操作名、起始時間等),服務響應消息到來后,依據服務名和操作名在列表中查詢相應服務并將其可信屬性信息存入資源庫中后刪除。
五、小結
本文首先對服務資源可信屬性管理系統的需求和功能進行概要分析,提出系統的總體設計方案,并再次細化分析各個功能模塊的功能。下一步將對主要的功能模塊進行具體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周明輝,梅宏,焦文品.基于中間件的可定制信任管理框架[J].電子學報,2005,33(5).
高職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型專業,由于該專業起步較晚,在課程設置及課程教學內容等方面與崗位實際需要還存在著許多不完善之處。全面了解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在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真正確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建立起相應的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一、目前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課程設置與崗位職業能力培養所需專業知識脫節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源于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仍留存著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影子,課程設置上往往是由國際貿易專業的主干課程,相應增加一兩門報關課、報檢課程構成其課程體系。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課程設置上過分注重課程體系的系統性,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相對較多,而專業課程課時安排不足,不能彰顯出該專業特有的專業知識優勢,使學生很難適應企業對于該專業各崗位的能力要求。
(二)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沒有密切結合職業資格考試。
在課程設置上對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發展規劃考慮的尚不全面,該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對從業資格要求非常嚴格,尤其是報關報檢的崗位,必須通過國家統一的報關員、報檢員職業資格考試才能上崗,而目前從該專業課程設置看,一些課程設置的時間方面與職業資格考試結合的不是很緊密。有些課程中所學習的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涉及的知識也存在較大出入,考試中的很多知識點在課程中沒有完全的涉及到,這也給學生參加考試增加了難度。
(三)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目前在整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實踐性教學環節所占的比重還相對薄弱,教學中理論有余而實訓不足,在實踐技能培訓方面,特別是實訓內容和條件方面又不能滿足行業需要,職業訓練少,學生動手能力較差,實踐的方式也是有局限性的,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案例分析,部分的實踐單據的填寫,實踐流程的實習,案例分析選擇多來源于國內外的一些案例教材,或是網上搜索的部分案例,內容陳舊,與迅速發展的國際貿易實務有脫節現象。這樣一方面降低了課堂的學習效果,也不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二、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指導原則
為了滿足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凸現高職學院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特色,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高職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要貫徹“以目標崗位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原則。只有確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建立起相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和行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一)以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為核心確定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的特色決定了高職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比本科層次的畢業生更具有實用型、技能型、一線型的特點。因此,要構筑以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素質能力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理論課程以適應職業崗位能力形成所需的理論知識為依據,以理論“必需、夠用”為原則,側重針對性、實用性,并以夠用為度;實踐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為目的,加大實習、實訓的比重,技能培養要貫穿教學的始終,增加職業綜合能力的實訓課程;增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通過對原有課程的重組、歸納、整合和刪除,實現課程的綜合化、能力化、模塊化。
(二)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課程標準。
報關與國際貨專業的畢業生的主要工作崗位是報關、報檢、國際貨代、國際商務單證等。這些崗位都是需要持有國家通用的資格證才能上崗工作,這就要求學校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必須從崗位需求出發,專業課程標準要涵蓋企業崗位職業資格的要求。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不僅能夠掌握專業知識和就業技能,而且能夠獲得學歷證書和與專業相關的如外銷員、報關員、報檢員、國際貨代等職業資格證書。另外,由于實訓課時增加,理論課程講授時間減少,應精簡課程內容,加強教材建設 優化課程內容,要全面清理目前課程中重復交叉的知識和技能學習,避免重復學習浪費,減輕學生負擔。要從崗位對知識和技能需求的質和量出發,按照崗位需求,確定課程的知識和技能學習量和學生掌握的程度。
三、報關與國際貿易貨運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根據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企業的崗位需求和對崗位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高職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課程模塊應按下列三個方面進行設計:即主要專業基礎能力模塊、專業核心能力模塊、專業拓展能力模塊。
(一)專業基礎能力模塊課程
1.公共基礎課程:包括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形勢與政策、大學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文化基礎、體育、國防教育。
2.專業基礎課程:包括國際貿易概論、基礎會計、經濟法,管理學基礎、物流管理概論、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地理、涉外商務談判、海關法。
(二).專業核心能力模塊課程
1.報關能力課程:包括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單證實務、報關實務、商品編碼、外貿英語函電。
2.國際貨運能力課程:包括國際貨運實務、集裝箱運輸管理實務、國際貨物運輸保險、貨代英語。
(三)專業拓展能力模塊課程
1.專業拓展能力課程:包括國際市場營銷、報檢實務、電子商務概論、國際商法。
2.職業素養拓展能力課程:包括商業素質禮儀、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關系、應用文寫作,就業指導。
四、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
實踐教學內容包括課堂實訓、校內實訓室單項能力實訓和校外實訓基地綜合實訓三部分。(一)課堂教學實訓。(二)校內實訓室單項能力實訓。(三)校外實訓基地綜合實訓。
五、結束語
總之,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是對實踐技能要求很高的專業。加強對學生崗位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現代企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確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建立起相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和行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