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13: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頸椎病的治療與預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R2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167-01
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年以來,由于工作方式的改變,特別是工作節奏的加快,依賴電腦職業的工作人員,由于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使用電腦、駕車等諸多因素,使人長時間保持單一姿勢,肌肉韌帶疲勞,從而加速了頸、腰椎疾病的發生。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于非協調受力狀態,頸后部肌肉和韌帶易受牽拉勞損,再加上扭轉、側屈過度,更進一步導致損傷,易于發生頸椎病。
1 正確認識頸椎病
人體的脊柱是由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以及骶骨和尾骨構成。頸、胸和腰椎都是環狀椎骨組成,每塊椎骨依靠前面的椎間盤和后面的小關節互相連接,形成一個骨性管道,稱椎管,脊髓在其中穿行。脊髓分出的神經根從每節椎骨的椎間孔穿出,支配人的自主運動。人體頸椎由于勞損、受到外傷等因素導致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變、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改變后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頸交感神經而引起的癥狀和體征叫頸椎病。頸椎病有以下主要類型:①頸型頸椎病:頸椎病最早期表現以頸部癥狀為主,故又稱局部型頸椎病或頸型頸椎病。表現為:頸部疼痛、酸脹不適,常在清晨或起床時發覺頸部不適,部分病人頸部活動受限或強迫,個別病人上肢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急性發作時常被俗稱落枕。 此型實際上是各型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的最有利時機。治療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經保守治療大多數病人可以治愈。②神經根型頸椎病 :此型最多見,約占50%~60%。由于頸椎退變,致壓迫物壓迫脊神經根或被動牽拉產生神經根癥狀。表現為與受累神經一致的神經干性痛或神經叢性痛,肌力減弱,肌肉萎縮,病人表現頸肩痛,前臂橈側痛,手的橈側3指痛。③脊髓型頸椎病:約占頸椎病的10%~15%。由于頸椎退變結構壓迫脊髓,所以此型癥狀最嚴重。表現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精細動作笨拙,后期出現尿頻或排尿,排便困難等大小便功能礙障。脊髓型頸椎病,由于疾病自然史將逐漸發展使癥狀加重,故確診后應及時手術治療。脊髓損傷較重且時間長者,手術療效差。
2 頸椎病的預防
根據患頸椎病的情況,通過預防和保健,可以減少頸椎病的發生。
坐姿正確:要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在坐姿上應保持自然的端坐位,頸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臀部和背部要充分接觸椅面,雙肩后展,兩肩連線與桌緣平行,脊柱正直,兩足著地。將桌椅高度調到與自己身高比例合適的最佳狀態,使目光平視電腦屏幕和黑板,雙肩放松。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屈或過度后仰,以減輕長時間端坐引起的頸部疲勞。辦公室工作者,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松弛。學生加強課外活動和體育鍛煉。
抬頭遠眺:當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于低頭狀態者,既影響頸椎,又易引起視力疲勞。因此,每當伏案過久后,應抬頭向遠方眺望1分鐘左右。這樣既可消除疲勞感,又有利于頸椎的保健。
注重睡眠方式:枕頭選透氣性好、中央應略凹進。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低,能隨時調節枕頭高低,以生理位為佳,一般高度以10~15cm為宜。習慣側臥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并保持略后仰,不要懸空。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不要對著頭頸部吹冷風。
避免損傷和防寒防濕:避免急性頸椎損傷,避免受風寒侵襲。頸椎病患者常與寒、濕等季節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血液循環。防止頸部受風、受寒。
3 頸椎病的保健
頸椎病是頸椎椎節退變所致,其發生率及程度隨年齡增加而日益增多,并嚴重化。但頸椎退變,并不等于頸椎病,即使是伴有癥狀的頸椎病者,也可能隨著歲月流逝而自愈。初發頸椎病癥狀者的自愈率或治愈率占絕對多數。因此,一旦出現頸椎病癥狀時,大可不必過于緊張。
在早期未出現脊髓和神經的不可逆性損害以前,適當進行康復鍛煉可改善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松解粘連和痙攣的軟組織,但頸椎病的急性發作期宜制動保護。鍛煉姿勢為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具體動作為:①左顧右盼:頭先向左后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20次左右。②前后點頭:頭先前再后,前俯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20次左右。③旋肩舒頸: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后向前旋轉30次左右,再由前向后旋轉30左右次。④搖頭晃腦:頭向左一前一右一后旋轉10次,再反方向旋轉10次。⑤頭手相抗:雙手交叉緊貼后頸部,用力頂頭頸,頭頸則向后用力,互相抵抗10次。⑥雙手托天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10秒鐘。⑦運動時的要點:a.盡量可能慢,防止頭暈、頭痛。b.頸部肌肉一定要放松,盡量不用力,使肌肉各關節得到舒展,促進氣血流通,加快康復。c排除雜念,專心練習,怡然自得,對身心健康起到良好調節。d鍛煉要持之以恒,每天3~5次,每次應量力而行,練習后自我保健按摩,如捏一捏,點按風池,大椎,肩井穴,必會有滿意效果。
4 頸椎病的治療
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作空閑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一般不要長時間一個姿勢的,定時起來活動,睡覺時注意不要睡較高的枕頭。
(來源:文章屋網 )
【中圖分類號】R5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129-01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發生退變從而引發刺激性改變,壓迫到周圍組織,引發各種病變及生命體征的一系列改變[1]。發生頸椎病一般需要兩個條件:一頸椎間盤出現退變;二退變組織結構壓迫頸部脊髓、血管神經、氣管等,并產生刺激,出現對應的臨床癥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進入我院進行治療的168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72例,年齡22~72歲,平均37.6歲,主要臨床癥狀為:項背肩臂痛癥患者62例,痿癥患者56,眩暈癥患者50例。
1.2方法:將168例患者按照主要癥狀分為三組,進行各種中醫方法的治療,確定對其癥狀有效的治療方法。
2結果
患者發病原因不同,對應的有效治療方法則不同,根據分析結果得知,項背肩臂痛證適宜使用推拿、中藥內治療法、硬膜外藥物灌注法;眩暈證適宜使用中藥內治療法、針灸、推拿,中藥離子導入法;脊髓型頸椎病宜采取針灸、中藥內治療法。
3結論
3.1頸椎病病因:頸椎病主要病理原因是腎氣虛損,從而引發了骨損筋傷,出現了項背肩臂痛、眩暈和痿等一系列臨床病癥。頸椎病的病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腎氣不足:清朝程杏軒有言“病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中醫學認為腎虛是頸椎病發病最根本的原因。
勞倦內傷:久立則骨傷、筋乏。不良的睡勢、坐姿、生活習慣以及不恰當的體育鍛煉能夠造成一定的慢性損傷,這些損失往往會損傷筋骨,使氣血瘀滯不暢,從而增加肝腎虧耗導致頸椎病。
外感六和邪毒: 寒濕侵襲,留于筋骨,則經脈受阻,失卻調養;風熱侵襲,熱毒侵筋骨,可使筋肉遲緩,頸椎各節失卻平衡,加劇頸椎退變。
跌仆損傷:生活、交通、運動、工作所造成的意外事故等,一些不標準的推拿方法或牽引也容易造成醫源性損傷導致骨損筋傷。
3.2頸椎病主要癥狀:項背肩臂痛癥:疼痛是頸椎病比較常見的一種癥狀。往往是筋骨損傷,氣血瘀滯造成的。
虛者多是氣滯血瘀,腎陽乏虛,寒凝血瘀;實者多是寒濕阻滯經脈,損傷導致氣血瘀滯。
疼痛主要來自于椎間盤、椎體、關節等部位的退變壓迫,以至于使神經受到刺激引發所致。
痿癥:引發痿癥大多是因為濕熱浸,肝腎虧損,脾胃虛弱。臨床則認為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筋損骨傷,瘀滯致痿。病癥多發于脊髓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頸椎病后期。
眩暈癥:其產生原因有虛實兩種,虛癥為上虛,多因腎精、肝血缺失,無法供腦所養;肝腎虛弱,肝陽過剩;風陽上擾。臨床癥狀多是痰濁失卻清陽,痰瘀交阻,無痰不眩。
多發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椎關節增生壓迫椎動脈,導致基底動脈供血不足[2]。
3.3頸椎病中醫治療方法:中藥內服法:可以扶正治本,瀉實治標,充分體現中醫學辨證理論。但是藥物無法直達病所,效果緩慢,無法直接改變筋骨損傷造成的血管、神經、脊髓壓迫及刺激。
中藥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皮膚肌肉外周的血管和神經,能夠直接改善其血液循環,并能夠影響到椎管內組織從而出現一些治療效果。但是藥物同樣無法達到病所,無法改變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
針灸療法:可以用于局部或全身,能夠調整陰陽、通絡活血止痛。但是很難以改變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
推拿療法:理筋手法能夠改善頸椎周圍軟組織的血液循環,可以通絡活血止痛,頸椎扳法能夠改變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但是如果手法不當容易使病情加重,此法不可以在脊髓型頸椎病中使用。
中藥離子導八療法:具備直流電及中藥外治法雙重效果,能夠更迅速地直達頸椎周圍組織,起到消腫止痛作用。但是其中使用的很多的中藥性能還沒有完全確定,而且有很多效果較好的中藥沒有辦法以離子形態被導入體內。同時此中方法沒有辦法改善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只是治標,無法治本[3]。
硬膜外腔藥物灌注療:藥物可以直達病所,起到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作用,在液壓作用下,可以分離黏連的局部組織,能夠減輕甚至消除椎間盤壓迫神經、脊髓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硬膜外腔總使用的中藥有限,只能具備活血化瘀作用,消腫止痛還沒有辦法達到,只能配合西藥使用。同時一部分筋骨損傷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沒有辦法起到作用。
小針刀療法:擁有針和刀兩種作用,可以解除組織黏連,而且沒有任何疼痛,是一種特殊療效。并且小針刀能夠松解棘聞韌帶和橫突間韌帶,可以與推拿相互協助治療頸椎滑脫。但是在頸椎病中能夠進行手術的部位受到限制,無法改變筋骨損傷造成的血管、神經、脊髓壓迫,治標不治本。
參考文獻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lectrotome and cold knif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cervical cone cutting CINⅢ lesions in clinical effect comparison and the choice of surgical methods. Method: To randomly select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conduct in our hospital CINⅢ lesion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80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average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cervical cone of cold knife cut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electric knif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cervical cone cutting,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perative time, surger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s a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is two methods of oper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operation time and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Electrotome knife conization; Cold knife conization; CIN Ⅲ; Clinical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 Zhangshu People’s Hospital, Zhangshu 3312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22
從臨床治療現狀進行分析,宮頸上皮內瘤變是宮頸癌發病的前期,宮頸癌是影響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二大惡性腫瘤,每年都有很多女性因為患上宮頸上皮內瘤變因沒有及時的治療,引發宮頸癌,宮頸癌的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在宮頸上皮內瘤變治療中,產生的新的治療方法,為女性健康帶來了福音。本文針對電刀與冷刀的宮頸錐切術治療CINⅢ病變中的臨床效果比較以及手術方法的選擇進行分析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進行CINⅢ病變手術治療的患者8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年齡20~58歲,平均(34.5±2.5)歲;觀察組患者年齡20~59歲,平均(34.0±3.0)歲。所以患者均已婚,其病癥符合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標準,符合本次研究的入選標準。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本次手術治療,在患者月經干凈后的3~7 d內進行,去患者的膀胱截石位,對患者進行靜脈麻醉,麻醉起效后,對患者的陰道進行常規消毒,并放置陰道窺鏡,將患者的宮頸顯露出來。在進行的宮頸碘試驗著色與不著色的交界處,注入稀釋腎上腺素,并再次使用3%的碘液,將患者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范圍顯示出來,根據患者病變范圍,將其邊緣5 mm處,進行手術切口的選擇。手術切口為環形切口,錐高20~25 mm,緩慢的向患者的肌層傾斜,由淺入深的進行病變的切除,切除方法為圓錐形切除,錐寬為25~30 mm。完成切除之后,創面進行電凝止血,使用碘伏紗條,將患者的宮頸創面填塞,同時對患者的陰道進行壓迫性止血。碘伏紗布條在患者手術后24 h后取出,如果取出后患者,仍有活動性出血,需要對創面進行再次的填塞。
1.2.2 觀察組 本次手術治療,在患者月經干凈后的3~7 d內進行,去患者的膀胱截石位,對患者進行靜脈麻醉,麻醉起效后,對患者的陰道進行常規消毒,并放置陰道窺鏡,將患者的宮頸顯露出來。電刀宮頸錐切術將電切的功率設置為40~60 W,電凝止血的功率設置為20~40 W,接通電源,在宮頸碘試驗不著色范圍外的5 mm處,進行手術切口的選擇,手術切口采用三角形電極進行環切,然后使用中心桿,將其作為圓心,使用三角電極進行順時針或者是逆時針的旋轉,緩慢旋轉360°,將患者宮頸上皮內瘤變的組織切除。切除寬度達到病灶外5 mm,錐高至宮頸管20~25 mm,患者的手術切面采用球狀電極進行止血,或者是采用電凝止血。完成手術之后,將患者切除的病變組織標記后,送去進行病檢。
1.3 分析指標 觀察患者在手術過程的出血量、患者的手術時間、患者手術費用、患者術后產生的并發癥。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 15.0對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過程的出血量、手術時間、手術費用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宮頸上皮內瘤變是宮頸癌發病的前期病變,據相關報道,患上宮頸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其宮頸癌的發病風險是常人的7倍,為此需要針對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進行早診斷、早治療,進而有效進行宮頸癌的防治[1]。
宮頸上皮內瘤變分為不同的程度和等級,本次研究的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是其第Ⅲ級,也是較為嚴重時期,患者的病情發展到Ⅲ級,宮頸癌的發病率將會更高,本文針對CINⅢ病變的治療,采用了電刀與冷刀的宮頸錐切術治療[2]。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優于對照組的手術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在電刀宮頸錐切術治療效果更好[3]。
通過本次研究證明電刀與冷刀的宮頸錐切術治療CIN均有顯著的效果,在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和治療中,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冷刀宮頸錐切術是最早產生的宮頸上皮內瘤變治療方法,在宮頸上皮內瘤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4-6]。單從治療效果進行分析,電刀與冷刀的宮頸錐切術的治療效果無較大的差異性,針對CINⅢ病變的病理進行分析的結果無較大的差異性,可以說電刀與冷刀的宮頸錐切術都是CINⅢ病變的最佳治療方法[7]。
但是從臨床手術情況進行分析,電刀與冷刀的宮頸錐切術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費用、術后并發癥等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隨著中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世界醫學技術的不斷的發展,在臨床治療中,必將會有更多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在臨床治療中[10]。本次研究中的電刀宮頸錐切術就是現代臨床醫學治療中使用的先進電子技術[11]。其在CINⅢ病變切除的過程中,使用高頻電流將病變組織切除,同時進行止血,所以大大降低了手術中止血的頻率以及手術時間[12]。
電刀與冷刀的宮頸錐切術治療在CINⅢ病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均良好,但是電刀宮頸錐切術將冷刀宮頸錐切術中的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大、費用高、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缺點進行了改善,將CINⅢ病變的手術效果提升,進而更好保證了患者的康復速度[13-14]。電刀宮頸錐切術屬于一種微創手術方法,而傳統冷刀宮頸錐切術在CIN治療的效果顯著,也是最早使用的手術方法,雖然冷刀宮頸錐切術在CIN治療中的重要性和地位無可替代[15-16],但是從患者的角度進行分析,電刀宮頸錐切術更加使用,所以在CINⅢ病變治療中,綜合各方面的因素,確定電刀宮頸錐切術是最佳的手術方法[17]。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電刀宮頸錐切術還會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將治療效果、手術質量提高,降低患者的痛苦,降低術后并發癥,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和服務,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吳湘,崔毅,龔穎萍,等.宮頸上皮內瘤變Ⅲ級病變外科手術治療的合理選擇[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7(8):824-828.
[2]汪新妮,彭幼.LEEP刀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50-52.
[3]袁勝云.冷刀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Ⅲ級87例[J].湖北醫藥學院學報,2011,30(3):318-319.
[4]徐麗萍.LEEP在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診治中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4):114.
[5]胡莉琴,楊晶珍,李梅,等.兩種宮頸錐切方法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療效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8):2850-2852.
[6]陶士云.高頻環形電切與冷刀錐切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Ⅲ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4):32-33.
[7]孫紹敏.宮頸環形電切術與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療效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1):1179-1180.
[8]沈思宏.宮頸環形電切術與冷刀宮頸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0,17(11):878-879.
[9]劉燕,吳令英,李斌,等.宮頸冷刀錐切術治療328例CINⅢ的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4):235-237.
[10]邱春萍,連慧之.電環錐切術與冷刀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臨床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0,50(23):79-80.
[11]楊海坤.宮頸錐切術在CINⅢ中的治療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2):51-52.
[12]馬利國,李明娥,謝紅,等.兩種宮頸錐切方法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Ⅲ級的臨床療效評價[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0,26(2):118-120.
[13]張翠娟,李濟衡,林金鳳,等.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CIN Ⅲ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8):172-173.
[14]陳為,關婷.宮頸錐切術診治宮頸上皮內瘤樣變Ⅲ級98例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0,30(7):1642-1644.
[15]周紅干.宮頸環形電切術與冷刀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3):26.
會后,記者就一些頸椎病的常見問題采訪了與會的幾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委員會主任委員婁思權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療副院長劉曉光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主任、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孫宇教授。
婁思權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外科和關節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對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較豐富的經驗,在關節外科方面,對骨性關節炎的臨床,尤其是在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方面有較高的水平,對骨性關節炎的基礎研究也有一定的成就。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衛生部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兼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骨科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副主任委員等職。
孫宇副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頸椎退行性疾患――頸椎病的病因、診斷與治療,尤其是頸椎病的病因學和外科治療學研究。近年來注重于對以頸性眩暈為主要癥狀的交感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的研究。以及脊髓損傷外科治療的探索和實驗研究。
2005年主持實施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應用微創技術治療頸椎疾病及其相關研究。參與編譯3本骨科專著,30篇。
劉忠軍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創傷、退變、畸形及腫瘤的臨床診治與實驗研究,尤以頸、胸、腰椎疾病的手術治療為專長。主要研究的課題: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與研究;脊柱微創外科技術的應用與研究;脊髓損傷的干細胞移植治療等。
目前承擔的國家級和部門級科研項目及發展方向:頸椎疾病的微創外科治療研究;應用微創手術技術治療頸椎病;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與研究――疑難重癥攻關;脊柱微創外科技術的應用與研究;脊柱損傷的干細胞移植治療;衛生部科教專項基金一項。
劉曉光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退行性骨病、腫瘤、外傷、微創外科的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CT 檢測下經皮穿刺寰樞椎側塊關節植骨融合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脊柱腫瘤和頸椎椎管內病變穿刺活檢為國內外首創;在國內率先開展椎間盤病的射頻治療、經皮穿刺椎體成型術、頸椎病的經皮內鏡下手術。完成脊柱外科的多類疑難手術,完成脊柱腫瘤穿刺活檢400余例,準確率達95.4%,國內外領先。
目前承擔的國家級和部門級科研項目及發展方向:承擔科技部重點學科題基金、北京大學“985”脊柱研究重點課題基金“微創外科技術治療頸椎疾患”。
記者:資料顯示,頸椎病目前有年齡不斷年輕化的趨勢,孫教授您怎么看這種情況?您覺得形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是什么?
孫宇:頸椎病是一個常見病和多發病,患病率在逐漸增高,據各種統計發病率最高可以達到17.6,男性為主。其中以40歲以上的人偏多,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不斷進展,人們低頭的工作方式不斷的增加,特別是電腦、空調的廣泛使用,使人們屈頸不斷的增加,造成了頸椎病患病率不斷的提升。
一方面是因為有關頸椎病知識的普及,使得過去未診斷出的患者得到了正確的診斷,更重要的原因是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而又缺乏對頸椎的日常保護和鍛煉,我們的頸椎越來越脆弱,退變加速,到了中老年就易患頸椎病。而且,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呈越來越提前的趨勢。
頸椎病是多病的一種根源,頸椎的蛻變過程是一個長期和緩慢的過程,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就頸椎病來講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能使我們的人民有健康的生活,因此也使得我們的頸椎病的發病年齡日益提前的狀況對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提出要求。同時我們也有更高的任務就是積極的宣傳健康普及的知識,來預防頸椎病。
我們這次會議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展現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國家在頸椎病的預防和康復上面的一些進展。
記者:劉忠軍教授,您剛才談到一點說黃種人比國外的人發病率要高,這個是為什么呢?
劉忠軍:首先說我們黃種人得這個病多,從我們研究的情況來看,從我們西醫研究的情況來看,黃種人血管發育和白種人不太一樣,就是我們黃種人普遍頸椎管發育狹窄,造成我們頸椎病本身的病變,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老化性病變,像骨質增生這些都是。如果一個寬大的椎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的話不會有什么影響,而我們黃種人出現這樣的情況的話,就會出現頸椎病,這可能是我們黃種人出現頸椎病的一個主要因素,不排除還有其他因素。
記者:我國頸椎病的治療現狀如何?達到國際水平了嗎?
劉忠軍:我國是頸椎病的高發地區,開展頸椎病的治療工作較早,經過幾代醫務工作者的努力,目前我國的頸椎病治療水平,特別是所開展的手術治療水平是國際一流的,但是早期預防和康復治療的工作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在未來有很好的前景。
記者:頸椎病多發生于哪些人群?
劉忠軍:一般來說,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以40~60歲多見,我國東北和華北的發病率明顯高于長江以南地區。長期伏案工作人群的發病率是非低頭工作人群的4~6倍,且發病年齡更早,甚至有學生階段發病的病例。頸椎病脊髓型發病原因中,有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因素,所以有家族遺傳傾向。另外早期的頸部外傷會增加日后患頸椎病的機會。
記者: 頸椎病有哪幾種?具體來說, 頸椎病的發病特征是怎樣的?
劉曉光:根據受累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為:頸型(又稱軟組織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壓迫型)。如果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至于頸椎病的具體發病特征,我們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這一本書上都有詳細的介紹。像頸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頸項強直、疼痛,可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不能做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呈斜頸姿勢。需要轉頸時,軀干必須同時轉動,也可出現頭暈的癥狀。
2.少數患者可出現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脹麻,咳嗽或打噴嚏時癥狀加重。
3.臨床檢查:急性期頸椎活動絕對受限,頸椎各方向活動范圍近于零度。頸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鎖肌有壓痛,岡上肌、岡下肌也可有壓痛。如有繼發性前斜角肌痙攣,可在胸鎖肌內側,相當于頸3~頸6橫突水平,捫到痙攣的肌肉,稍用力壓迫,即可出現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記者:頸椎病能根治嗎?目前國內有哪些治療頸椎病的好的方法?做手術安全嗎?手術的療效怎樣?做完手術還會復發嗎?
婁思權:只要合理治療,多數頸椎病患者可以根治。首先要做好診斷和分型,然后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治療都是很安全的。但是,頸椎病手術目前在我國還是相對復雜的手術,需要手術醫生和相應科室的良好配合,手術患者的總體優良率超過85%,復發率不超過5%。
頸椎病的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之分。大部分頸椎病患者經非手術治療效果優良,僅一小部分患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而需要手術治療。目前報道90%~95%的頸椎病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獲得痊愈或緩解。非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采用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以及康復治療等綜合療法,中醫藥治療手段結合西藥消炎鎮痛、擴張血管、利尿脫水、營養神經等類藥物。
手術治療主要是解除由于椎間盤突出、骨贅形成或韌帶鈣化所致的對脊髓或血管的嚴重壓迫,以及重建頸椎的穩定性。脊髓型頸椎病一旦確診,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應當積極手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現了肌肉運動障礙者;保守治療無效或療效不鞏固、反復發作的其他各型頸椎病,應考慮行手術治療。
必須嚴格掌握微創治療(髓核溶解、經皮切吸、PLDD、射頻消融等)的適應證。
記者:頸椎病的微創治療有哪些常見的方法?微創治療的適應癥是哪些?微創治療會成為頸椎病手術治療的發展方向嗎?
劉曉光:微創治療是近年所有學科共同的一個研究方向,頸椎病也不例外,但是頸部的神經血管結構復雜,開展微創治療的難度很大,雖然有了一些前期的探索,包括前路椎間盤的激光氣化、射頻消融、椎間盤髓核摘除等,但是總的看適應癥較窄,不適合大多數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但是微創治療肯定是頸椎病手術治療的一個發展方向。
記者:那么另一種新術式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呢?您能給介紹一下嗎?
劉曉光: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的歷史只有7年,我國開展這一術式只有3年多,它為我們在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后提供了另一種手段,即采用非融合技術,保留病變節段頸椎的運動,在理論上能夠減輕因融合而給鄰近節段增加的負荷,從而減少相鄰階段再出現病變的可能性。目前此術式神經減壓效果與以往的融合術相同,在短期內能夠保持椎間的大部分運動,但是要評價一種關節置換手術的優劣必須依據長時間觀察結果。國內外的臨床隨訪結果已經顯示出該項新技術的良好應用前景,但是目前假體材料昂貴,操作技術相對復雜,僅在國內部分地區和醫院應用,隨著材料普及和技術的不斷改進,材料和技術成本下降,這項技術將在國內逐漸普及。
記者:如何進行頸椎病的康復治療?何時開始進行?康復治療需要住院嗎?
孫宇:頸椎病的康復治療應貫穿于整個的治療過程,康復治療應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康復治療關系到頸椎病患者最后的治療效果。我國的康復醫學事業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不僅普通患者不清楚康復治療的內容,就連骨科的很多手術醫生也缺乏對康復治療的基本認識。目前還沒有條件提供足夠的床位讓頸椎病患者住院治療,但可喜的是已經有很多康復醫師和骨科醫師共同合作,在患者的圍手術期開展康復治療,并給這些患者制定出院后的康復方案,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防患于未然”,中國的《黃帝內經》幾千年前就挑明了“上醫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怎樣才能做到頸椎病的一級預防以阻止其發生、發展呢?
婁思權:大家都知道預防醫學的投入產出比是最高的,頸椎病的治療也是一樣。頸椎病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它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級預防的關鍵是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強工作中的勞動保護。
關鍵詞 亞健康 大學生 頸椎病 保健體操 研制
一、亞健康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2000年-2016年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亞健康概念”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共獲得相關信息32784條。
《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提出亞健康是一種人體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狀態。從大量研究者的文獻中得出,目前,亞健康的概念及相關研究僅限于我國學術界,“Sub-health”還沒得到世界的認可,國內亞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中醫學范圍,亞健康是屬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而通過查閱國外文獻期刊全文數據庫發現對“亞健康”研究很少,美國研究者將這種狀態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并制定了CFS診斷標準。盡管世界各國學者對亞健康狀態進行研究工作,但是至今對亞健康狀態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亞健康”是我國學者提出的“中國式”名稱,其主要研究內容仍以CFS為主。
二、大學生頸椎病病因病理
唐漢武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大學生頸椎病病因多由于長期伏案學習或長時間使用電腦,加上姿勢不正確,枕頭過高過低等,屈頸過度,日積月累,使頸椎的關節囊、椎間韌帶松弛,頸部肌肉張力改變,頸椎的動靜力平衡失調,削弱了對頸椎的支撐與保護作用,頸椎因此而逐漸出現生理弧度的改變,進而引起頸部解剖學和組織學的改變,即頸椎生理弧度改變一生物力學綜合性失衡的惡性循環。張先發等曾發現我國高中學生中,坐姿合標準者占學生總數的46.8%,其他大部分為近距離坐姿,左右偏者次之,凡此皆可導致頸椎動靜力平衡失調,導致出現頸肩部的不適,甚至最終出現頸椎曲度的改變。周萬勇等通過對60例頸部不適青少年患者頸部X線片分析,大部分患者有頸椎曲度輕到中度異常,且患者臨床癥狀隨曲度異常的加大而加重。張先發川等通過對100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的X線片分析,發現52%的患者有頸椎曲度改變,其中以生理曲度變直最為多見,不連續及后突次之,但與椎管無明顯聯系。
三、大學生頸椎病的保守治療
由于大學生頸椎病多為功能性病變,故其經保守治療多可取得良好的療效,目前,頸椎病的保守治療主要有中藥治療、推拿療法、針灸治療、理療、保健體操等。其中,保健體操具有簡便易行且具有預防和治療雙重作用的特點,尤其是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具有其他療法不具備的優勢。孫海燕等采用“頸椎病前期調查表”及“頸部功能評價表”調查1252例18-40歲不同行業健康人群頸部健康狀況,并將研究對象按分層隨機抽樣法分為試驗和對照兩組,用自行研發的頸部保健操對試驗組進行干預,對持續推廣應用的結果進行統計。結果顯示,頸椎病發病呈不斷上升且有低齡化傾向,在校大學生頸椎功能減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為不健康或亞健康人群,進行頸部保健操鍛煉對改善頸椎局部癥狀效果明顯。張茂獅等用自制的保健操對240例患者進行研究表明運用保健操后頸椎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與正常組對照差異明顯。
四、總結
亞健康的定義還不十分明確,CFS與亞健康是基本相似的,其診斷標準也有待完善,大學生頸椎病與亞健康的關系還不十分清楚,二者可能高度相關,從亞健康的角度防治大學生頸椎病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從上述文獻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保健體操對疾病及康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長期堅持進行適合自己的保健體操有助于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然而,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體操進行鍛煉卻很少提及。在創編的保健體操方面,大部分的保健體操沒有對練習規格進行詳細說明,練習的動作也不是很全面,動作相對單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動作名稱偏向專業術語化,動作要領不夠詳細。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不能長期堅持練習和出現錯誤練習,從而影響鍛煉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舒娜,張柔華,努爾夏提?尼加提,王曉東.高校學生頸椎病康復治療與預防[J].當代體育科技.2012.34:21-22.
[2] 強剛,劉茜,潘道友,李濤,王小琴.大學生頸椎健康狀況調查與頸椎病的防治[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4.03:222-224.
第一:肢體的某一部位發生像觸電一樣的放射痛,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典型表現。如果同時伴有頭暈、惡心、視物旋轉的癥狀,則往往伴有椎動脈型頸椎病。
第二:手指麻木,特別是兩邊手指都麻木了,一定想到是不是得了頸椎病,而且兩邊手指麻木,可能是脊髓重要的結構受到了壓迫;
第三:做十秒手指屈伸的實驗,手握拳,然后完全伸開,計算十秒鐘做二十次以上才算是正常的。
第四:沿著直線走一走,兩只腳在一條線上走,得了脊椎型頸椎病的人就走不了直線。
如何預防頸椎病
1. 坐姿正確
要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使頸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辦公室工作者,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松弛。
2.活動頸部
仰頭觀天。取直立,兩手下垂,兩腳與肩同寬,頭緩緩抬起,仰望天空,仰視角盡量達最大限度,眼睛盯住一個目標,保持這種姿勢15秒鐘左右。
按摩頸部。取直立或坐式,用雙手拇指按揉頸部后側,先按中間部位,后按兩側肌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復按揉15次。
搖頭晃腦。將頭部進行前、后、左、右的順序搖晃。如此將頭部搖晃一周,再向反方向搖動。左、右各做10次。
3.局部功能鍛煉
頸椎問題之所以復雜,很大原因在于其癥狀反復發作。要想保證頸椎的持續健康,增強頸部的抗壓性和韌性才是關鍵點。因此,有必要進行一些針對想較強的頸肩部局部功能鍛煉,如“頸椎操”、“頸椎瑜伽”等。
4.多運動
在頸椎病的治療方法中,醫生往往強調“物理治療”,何為“物理治療”,通俗點說就是運動。頸椎的局部功能鍛煉也屬于物理治療法的范疇,但人體每個部位本來就息息相關,沒有脫離整體的局部健康,因此,全身運動,對于康復與治療頸椎病將會更有效。對于頸椎病患者而言,打羽毛球、游泳等,不僅運動了全身,還非常具有針對性。
5.良好的睡姿
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低。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并保持略后仰,不要懸空。習慣側臥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不要對著頭頸部吹冷風。
6.避免受寒
受寒將導致肌肉張力增高、失去彈性,從而易于損傷,張力增高也會增加椎間盤壓力、壓縮椎間隙而惡化神經根壓迫癥狀,受寒還可能導致神經根周圍的炎癥加重。
中醫認為頸椎病屬于“痹癥”范疇, 通常認為是風寒濕邪侵襲而致的氣血不和, 經絡不通[1]。頸椎病的康復護理直接關系到臨床醫生治療疾病的預后。本課題以中醫護理理論為基礎, 以現代客觀手段作為效果的評價依據, 可以系統的確切的判斷頸椎病的療效標準, 進一步協助臨床醫生縮短患者病程, 更好的為臨床護理打下基礎。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治療的頸椎病(血瘀氣滯型)患者60例,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
中醫關于頸椎病(血瘀氣滯型)的診斷標準[2]:①患者有頸部外傷史, 僵痛, 位置固定, 動則僵痛加劇。②患者偶有肢體麻木, 脈弦或澀。西醫關于頸椎病(血瘀氣滯型)的診斷標準:① 發病年齡:中老年時期。②病程:頸椎病多為慢性發病。急性發作通常在頸部創傷后發作。③X線:可見頸椎的曲度有改變、頸椎骨贅形成, 鉤椎關節可表現為骨質增生。椎管矢狀徑可見狹窄。
1. 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頸椎病常規護理, 包括一般護理、心里護理等。治療組: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中醫的綜合護理干預。
中藥熏藥的護理:將中藥桃仁、 艾葉、伸筋草、姜活、紅花、獨活、路路通等裝入布袋放到蒸汽箱中蒸30~40 min, 待這些中藥的有效成分釋放后取出布袋, 用毛巾包裹后協患者取舒適臥位, 枕于患者頸部。每次20~30 min, 1次/d, 10 d為一個療程。
中藥塌漬治療的護理:將中藥膏涂抹于患者頸部, 配合紅外線治療, 以通絡止痛、散瘀止痛。檢查塌漬部位皮膚, 將所需藥物用油膏刀均勻的攤敷在患者的頸部。紅外線照射時, 燈距與患處以25~30 cm, 使患者感覺不灼熱舒適為宜, 注意紅外線探頭的固定, 每次治療30 min, 1次/d。
艾灸治療的護理:按艾灸部位選擇合理并暴露施灸部位, 注意觀察患者感受, 灸至皮膚紅暈, 隨時彈去艾灰置彎盤內。若患者在艾灸有不適及時停止施灸, 告知患者皮膚若出現微紅灼熱屬正常現象, 每次治療15 min, 1次/d。
微波治療的護理:將微波治療器置于頸部, 距離皮膚2~3 cm, 治療功率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 每次治療20 min, 1次/d。
2 結果
以受試者的頸部肌肉功能和頸椎活動度頸部功能作為療效的評價指標。受試者的頸部肌肉功能和頸椎活動度頸部治療前后功能見表1, 表2。
3 討論
中醫認為頸椎病屬于“痹癥”范疇, 通常認為是風寒濕邪侵襲而致的氣血不和, 經絡不通。頸椎病的康復護理直接關系到臨床醫生治療疾病的預后。因此, 采取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可達到事半功倍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對頸椎病患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綜合護理干預, 可以主動幫助患者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 讓患者主動參與頸椎病的預防保健, 可提高治療效果。建立頸椎病急性期(血瘀氣滯型)的規范化護理方案, 有利于對不同護理的療效進行對比, 不斷篩選出更好的護理方案服務于臨床, 減少臨床護理的盲目性, 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 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節約醫院的醫療資源。
就此,記者特別采訪到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的婁思權教授。婁教授就我國目前的頸椎病發病情況給予了記者以詳盡的解答,并對頸椎病高發人群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建議。
頸椎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頸部不適對于大多數需要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同題。雖然僅僅是坐著,但一天下來,頸部的勞累程度似乎比肩挑手提、腿腳奔波更甚。是我們的脖子太嬌氣了嗎?不然。有關專家說,當我們頸部放松的時候,頸椎負擔的只是頭的分量,而當我們伏案工作的時候,脖子每向前伸出1厘米,頸椎承受的壓力就增加1倍。如此說來,頸部不堪重負也是隋理之中的事,當務之急,是我們要想辦法,給頸部尺量多的“休閑”的時間。
在人們過去的認識中,頸椎病是專屬于中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一般隨年齡增高而加大發病率,40~60歲為好發年齡,尤其在45~55歲是發病的高峰。但是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日益繁重,特別是電腦的使用和普及,使頸椎病的發病人群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專家婁思權教授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從事頸椎病的研究,迄今已經有30多年的臨床經驗。他認為,頸椎病患者的數量增多、年齡降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對頸椎病的認識和診斷水平提高,避免了過去的漏診;二是年輕的白領階層長期使用電腦和伏案工作,致使頸椎過度疲勞而引發頸椎病。另外,近年來有調查顯示,青少年頸部出現酸痛不適癥狀的情況也明顯增加,這是由于課業負擔沉重以及學習時坐姿不正確而導致。頸部酸痛不等于頸椎病
當我們長時間地在電腦前工作,頸部酸痛不可避免,有時轉動一下都困難,更嚴重的還會出現眩暈、惡心的癥狀。這時我們往往會將之籠統地概括為:患了頸椎病。婁思權教授強調說,并不是所有脖子酸痛都是頸椎病。頸椎病的診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弄清頸椎病的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全國第二次頸椎病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們給頸椎病下了非常明確的定義: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變致使其周圍重要組織(包括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推動脈)受到損害,并且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的,才稱之為頸椎病。這個定義包含了兩方面的容。首先,是要有退行性病變,這可以通過拍攝x光片等影像學手段檢查;另外一點,就是這種退變是否已經影響了神經血管,這可以通過患者有無癥狀得知。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也就是說,影響不同的臟器,會出現下同的癥狀。例如累及神經根的,會出現手麻木無力的癥狀;壓迫脊髓神經的,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癱瘓;壓迫交感神經的,會經常頭暈、耳鳴、心慌;壓迫椎動脈的,會引起大腦一過缺血,而出現走路時突然摔倒的情況。
因此,要斷定自己是不是患了頸椎病,要將影像、癥狀二者結合起來相互印證、綜合判斷。但婁教授指出,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白領也不要因為拍片未反映出退行性改變就掉以輕心,因為如果長時間令頸部保持緊張,就會引起頸背肌肉勞損,久而久之,勞損的肌肉會失去對頸椎的保護功能,患上頸椎病也是遲早的事。
哪些人易患頸椎病
黃種人:頸椎病的發病與人種有關。亞洲黃種人頸椎病的發病率比白種人及黑種人都高。婁思權教授說,這是因為黃種人較之其他人種椎管相對狹窄,并易發生后縱韌帶骨化而引起的。由于病例數量多,所以日本和我國在頸椎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研究方面都居于世界領先水平。而其中的數據還顯示,男性在正常人群中頸椎病的發病率為3.8%~17.6%,男女之比約為6:1。
長期伏案或低頭工作的人,包括辦公空職員、IT業人員、教師、外科醫生、財務人員、繪圖員、電焊工、儀器檢修工人、手工刺繡工人等等。這部分人群的頸椎病發病率是非伏案工作者的4~6倍,且發病年齡早,甚至20多歲就會出現癥狀。
頭部長期單方向頻繁活動的人。例如經常抬頭觀察記錄儀表,或者生產線旁的記錄員等等,都會因為頭頸部長期朝向一個方向頻繁活動而造成頸椎各部位下均衡的勞損。
家族中有頸椎病史的人。頸椎病有比較明顯的家族遺傳特性,因此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頸椎病,那么其他成員再患頸椎病的可能性就比正常人高得多。
頸部受過外傷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頸部曾經受傷或患有強直性脊髓炎、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易得頸椎病。另外,肥胖的人也更容易患上頸椎病。
長期使用高枕的人。有成語說“高枕無比”,其實并不是這樣。長期使用過高的枕頭,會使頸部在睡眠期間也得不到放松,使得頸部韌帶勞損,加速椎間盤病變及頸椎關節的功能紊亂。
拿什么來拯救頸椎病?
如果被檢查出真的患了頸椎病,應該如何治療呢?婁思權教授說,目前頸椎病的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例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理療、烤電等)。如果長期保守治療無效或發現有壓迫脊髓的情況時,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頸椎病的藥物主要目的是止痛,如脊舒、安坦片、苯妥英鈉等,其他還有擴張血管改善血循環及營養神經的藥物,如尼莫地平、谷維素、剌五加等。
婁思權教授特別提到,頸椎一旦出現骨剌、增生等退行性改變是不可逆的,我們所進行的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其目的在于消除癥狀,解除患者的痛苦,而不是消除骨剌。因此,治療頸椎病的療效標準應當從臨床來評價,而不是從影像學X光片上來檢驗。
婁教授還提醒廣大讀者,不要聽信一些夸大其詞的藥品宣傳,有些藥品任意標注其祛除骨質增生的神奇療效,是沒有根據的。
治療頸椎病要“學科融合”
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康復醫學會第八次全國頸椎病學術會議上,婁思權教授呼吁“骨科醫師要與康復、神經、創傷、運動醫學、針灸、內科及心理等學科的醫師共同協作”,鮮明地打出了“學科融合”的旗幟,這是由頸椎病的致病因素和診斷的復雜性決定的。婁教授舉例說,比如眩暈,有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如高血壓、低血壓、腦動脈硬化、腦血栓、神經功能紊亂等等。由于中老年人腦血管供血不足的發病率很高,腦血管痙攣、血栓等常可危及生命,
因此,對于以眩暈為主訴的患者,應當先排除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眩暈,以免耽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另外,僅在預防頸椎病方面,就需要人體功效學、睡眠工程學、康復醫學、骨科學、心理學、精神衛生學以及職業醫學、健康教育等學科的共同參與。因此,骨科醫生與其他科室醫生共同協作診斷頸椎病是十分必要的。
婁教授還指出,盡管科學在不斷發展,我們也研發出越來越冬的新技術、新產品來對抗頸椎病,但這些先進技術的成本很高,即使發達國家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再先進的治療方法也沒能阻止患病率的快速增長,社會負擔日益增加,而現有的循證醫學研究證據表明,通過采取簡易可行、價廉和有效的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注頸部的自我保健,在日常生活中預防頸部外傷,不僅可以降低頸椎病的發病率,更可以節省不必要的開支。
給頸部休息的時間
繁重的工作可能壓得你“抬不起頭”,頸椎所承受的負擔也一天天加重,長時間操作電腦、打電動游戲、看電視等等不良生活習慣更使現代人頸椎發生退變的速度要比以往快得多。
婁教授說,頸椎是需要保養的,在工作之余多給頸椎休息和放松的時間是預防頸椎病的關鍵。首先,伏案工作要注意節奏,不能持續很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變,最好每半個小時休息一下,讓頭略向后仰一兩分鐘;同時晚上回家看看電視原是很好的放松方式,但要注意電視擺放的位置和看電視的姿勢,不要讓精神放松的同時卻還讓頸椎保持緊張狀態。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應該以雙眼平視或略仰5~10度,沙發略向后仰110~120度為宜,腳下可以放一個墊腳凳,當腰部和雙腿放松的同時,頸部也得到了休息。不要趴在床上看書或看電視。這樣使頭部懸空,頸部長時間維持緊張狀態,頸部的負擔比一般的低頭工作還要大;最后還要注意頸后部肌肉的鍛煉,可以靠墻坐著,以頭枕部向后頂墻,收縮頸部肌肉。另一個方法是雙手交叉放在后頸,雙手往前使勁兒,頭枕部往后使勁兒,每天100~200次。這樣的預防頸椎病方法可謂既簡便又安全。
頸部的正常活動范圍
正常成年人頸部的最大活動范圍是:前屈時,下頜可抵觸胸壁;后仰時,面部接近水平;下頜與喉結基本處于同一垂直線上;頭部向左右側時,耳朵可觸到肩部;左右旋轉時,下頜可接近肩部。隨著年齡的增長,頸部的活動范圍會逐漸減小。
多高的枕頭才適宜?
多高的枕頭才符合健康標準呢?對正常人而言,枕頭的高度和每個人的胖瘦、肩的寬窄、脖子的長短都有關系。一般來說,單人枕頭的長度以超過自己雙肩寬度15cm為宜。對于習慣仰臥的人來說,枕頭的高度應以壓縮后與自已的拳高(握拳虎口向上的高度為拳高標準)相等為宜,習慣側臥的人以躺在枕頭上后頸部恰與肩平為宜。
推拿按摩要慎重
悲劇發生 因忽視頸椎病所致
王老師是某中學的模范教師,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半年前的一天晚上,他不慎摔了一跤,造成四肢完全癱瘓,大小便失禁。
也許大家都覺得奇怪,為什么摔了一個跟斗,就會導致王老師癱瘓了呢?這還得從30年前說起。王老師大學畢業后,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繁重工作的勞累,他逐漸出現了脖子酸痛的癥狀。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忍痛工作了30年。在這期間,王老師感覺到左手麻木,無力,到后來小便無力,走路時足底有踩棉花的感覺,頭重腳輕,都未引起王老師的重視,他總是在癥狀緩解后就不在意了。29年后的某一天,王老師發現自己整個人輕飄飄的,如醉酒一般。然而,這一次就診使他驚呆了,醫生的診斷是脊髓型頸椎病,CT、MRI等檢查證明,王老師的頸椎骨質增生和韌帶鈣化,椎管嚴重狹窄,脊髓已經受壓變形。最后,終于發生了這個不幸的故事。醫生雖然為他及時做了手術,但是,由于脊髓已經發生了損傷壞死,半年來,他的四肢感覺和運動功能仍然沒有得到良好的恢復,大小便依然失禁。
頸椎病 不只是椎間盤的問題
對于頸椎病的發病緣由,一直以來,傳統觀念將太多原因聚焦在椎間盤之上,并把所有類型的頸椎病都歸結為椎間盤惹的禍。認為只要椎間盤沒有問題,頸椎就沒有問題;認為只有椎間盤有了問題,頸椎才有問題。并且,這種觀念一直沿襲至今。
與傳統觀點不同,我們認為,頸椎病是一種多因素、多途徑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肌肉、韌帶、椎間盤、骨關節在內的組織結構發生的勞損與老化,也就是退行性改變。而且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同樣符合由輕到重、循序漸進的規律。因此,將所有的責任都歸咎于椎間盤的觀點未免牽強,尚有不夠準確之處。我們應該綜合地、動態地、整體地認識頸椎病。
日常壞習慣可成頸椎病的幫兇
在頸椎病早期,可能有椎間盤的退變發生,但是更重要的責任組織應該是肌肉和韌帶。以下原因都可能增加頸椎病的發病概率,如長期伏案、高枕而眠、沉迷于電腦桌前、強大的工作壓力等因素,這些習慣會導致頸椎周圍的肌肉會發生勞損,使力量和耐力下降,再在致炎致痛機制的作用下導致頸部疼痛的發生;如果疼痛長期不愈,便形成頸型頸椎病。與此同時,韌帶也會發生變性松弛,其維系骨關節結構的靜態穩定作用下降,就會出現頸椎生理曲度的消失,甚至會有輕度的椎間不穩現象發生。
主動+被動 頸椎病防治妙方
我們可以將頸椎病所有的治療方法總結為兩大類,一類就是病人接受醫生所給予的治療,包括針灸、藥物、牽引、按摩、理療等治療方法,統稱為被動治療。遺憾的是,這些傳統的治療方法都不能提高患者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因此,這些治療方法只能緩解癥狀,不能治療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