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13: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經濟管理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各個地方的經濟得到穩定的發展,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將經濟管理理念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使其在實際發展中未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經濟和文化一體化的發展下,眾多民營企業的興起和經營,為殷實經濟結構做出重要的貢獻。但是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地方國有和民營企業興辦的數量越來越多,金融體制逐步完善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經濟管理方面的指導,未能輔助地方金融和經濟的提升。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次課題進行分析和探究。
1 科學經濟管理和地方金融發展現狀簡述
1.1 科學經濟管理的主要內涵
在經濟學領域中,主要是對稀缺的資源進行的優化配置,在管理學的范疇中,主要的是研究管理活動、過程和基本規律,進而來解決社會組織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管理類的問題,以便提出指導實踐的優化策略。而經濟管理主要是對社會經濟行為活動合理組織與合理調節的規律進行分析探究,其主要包含兩大方面:一方面宏觀的經濟管理,指的是國家對自身國民經濟系統與社會經濟行為活動的控制、監督、指導以及調節等;另一方面是微觀的經濟管理,指的是各類企業、個體勞動者以及合作經濟組織在實際中的經營管理。從廣義的角度而言,經濟管理屬于綜合型的應用性學科,其融合了多種學科的知識,注重從實踐經驗與可行性方面進行研究。掌握和探究現代企業和金融領域中涉及到的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為現今金融和經濟市場提出更優化的發展策略。
1.2 地方金融發展現狀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下,地方金融產業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其金融業法人單位的數量逐漸上升,主要分布在貨幣金融服務、保險行業、資本市場服務以及其他金融業行業中,其中資本市場服務類法人主體相對較多。以我省A為例,資本市場服務有123家,而貨幣型金融服務有47家。所有地方金融領域從業人員有10243人,其中貨幣金融服務業占比最高,小額信貸、保險、民間投資、證券經紀機構數量雖多,但從業人員占比低于地方銀行業。通過對國內眾多區域金融領域發展的調查和了解,總結出地方經濟在發展中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融資途徑相對較少;二是資本市場發展相對緩慢,三是重點產業的金融服務功能相對較弱,這樣的狀況嚴重制約了地方政府金融行業的發展。
2 科學經濟管理對地方金融發展的作用
基于科學經濟管理中涵蓋科學的經濟管理發展理念,能為地方金融領域的發展提供眾多經濟管理發展策略,其產生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促進地方融資模式的創新發展
由于地方政府在開展自身金融經濟活動時,更多的是信貸融資為主要的發展形式,科學經濟管理,能指導地方金融機構積極的和全國銀行總行開展合作性的交流,逐漸擴大對地方信貸投放與資金配置,進而充分的利用金融市場化制造出改革的契機,并充分的發揮市場機制主導的作用,提高對資源高效的配置,這樣的管理方式能鼓勵地區銀行機構和外界展開全方位的合作,使用各種金融商品招商引資,在嚴格控制潛在金融風險的基礎之上,開展新型的金融融資活動。在眾多地方金融領域中,資本市場的發展對金融業具有深遠的影響,在科學經濟管理下,能強化地方金融業和區域以外社會組織的證券交易合作,以便促進地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上市之后的融資與再融資,大力推行區域集優債務融資,通過的中小企業在私募券發行與政府債發行的試點工作中,做好企業債券和發行的工作,通過銀行和證券發行的方式,促進地方融資模式的創新發展,從這一角度而言,科學經濟管理對地方金融業的融資途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2 加快地方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
在科學經濟理念的指導下,能使地方金融領域在原有期權和期貨的交易基礎之上,參與交易活動的主體對象進行擴展,這樣不僅能實現金融產業和大宗商品在場內平臺上進行交易,土地、能源以及知識產權也能在這樣的平臺上進行交易,在實際的操作中,科學經濟管理能根據地方實際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將特色商品作為新興的經濟交易標的。在期貨市場中還能開展合約買賣和套期保值,有效地規避了現貨市場中潛在的風險。此外,應將股權交易市場視為資本市場中核心的部分,在股權交易所中完成公司和企業制改造的條件上提升其自身的功能,將其打造成主要以資本要素為屬性的金融綜合交易平臺,進而提升地方金融業中資本市場的廣度發展。從這一角度而言,科學經濟管理對地方金融業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
2.3 提升地方重點產業的金融服務功能
在現今國內眾多地區均有屬于自身特色的商品,尤其在旅游業迅速發展下,地區經濟得到很大的提升,這樣的環境為地方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在科學經濟管理理念下,充分的利用地方市場在全國經濟市場的優勢,完善機構和組織的培育,對金融和經濟政策進行創新,營造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進而重點突出以財富管理為主要工作內容的高端金融業務,這樣才能更好的吸引國內外投資理財機構與金融機構組織的聚集,更多的投資引入到地方金融領域中。
2.4 創設地方健康的金融發展環境
摘 要:財經院校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由于是不同教學單位開設的,容易產生授課內容重復的問題.本文以《金融學》和《財務管理》課程為例,在闡述兩門課程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礎上,分析整合方案應考慮的因素,并根據專業基礎課設置原則,給出了三個解決方案,并基于知識完整性,針對每一種方案給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 :專業基礎課;金融學;財務管理;整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4-0254-03
基金項目:本項目為東北財經大學校級教改課題《管理類專業基礎課授課內容重復的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幾年,教育部不斷地對高等學校教學計劃改革提出政策性規定,比如,學分不斷降低,這樣的改革對于學生來說有利有弊,好處是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拓展授課以外的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有利于培養綜合性人才;弊端是對于沒有學習規劃的學生來說可能造成知識攝取不足,限制了知識面的擴展.為了彌補這樣的弊端,高等院校應該合理設計專業基礎課,盡量在有限學分的前提下,給學生充分補給基礎知識,為其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很多財經院校設置專業基礎課時常常會有授課內容重復的現象,如果重復的課程不是來源于同一個教學單位,那么授課老師之間就可能缺乏對于授課內容的溝通,可能會導致重復或銜接問題.本文以財經院校管理類專業專業基礎課《金融學》和《財務管理》課程為例,分析兩門課程授課內容重復的整合問題.
1 《財務管理》和《金融學》兩門課程整合的必要性
《財務管理》和《金融學》是分別隸屬于管理類和經濟類的兩門課程,但其授課內容卻有很大的重復性,以我校會計學系列教材《財務管理》(劉淑蓮主編)和金融學系列教材《金融學教程》(蘇平貴主編)為例,《財務管理》教材共14章,《金融學教程》教材也共14章,從其目錄標題看,共有9章是完全重復,其余的章節有部分重復,也就是說,兩門課程至少有70%以上的內容是重復的.目前,我校管理類專業同時開設了這兩門專業基礎課,根據2010級的教學計劃,我校共有17個管理類專業同時在大學二年級開設了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其中,勞動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財務管理是方案內學科基礎選修課,金融學是學科基礎必修課;管理科學和工程管理專業的金融學是選修課,財務管理是學科基礎必修課;其余的12個專業(電子商務、旅游、資產評估、日會、注會、會計學、加會、財務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資源、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的財務管理和金融學都是學科基礎必修課.這意味著我校有12個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因為教學計劃安排而導致財務管理和金融學的重復學習.只有5個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選課來避免財務管理和金融學的重復學習,然而這些學生極有可能因為不了解課程的內容而同時對兩門課進行了選修.由此可見,我校目前管理類專業同時開設財務管理和金融學勢必造成授課內容重復,浪費了教學資源,同時也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教學質量.
管理類專業同時開設《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造成重復授課不光是我校的問題,外校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以山西財經大學為例,工商管理專業、物流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管理科學專業、工程管理專業、項目管理專業等管理類專業都同時開設了《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
管理類專業學生開設《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財知識和了解金融市場環境知識,以培養適應經濟型社會需求的管理類人才.《財務管理》以講授公司理財知識為主,簡單介紹了金融市場環境知識.《金融學》對金融市場環境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同時也大量介紹了理財知識.這就使得兩門課程產生了大量的授課內容重復.根據學分制的教學制度,在總學分一定的情況下,如何取舍這兩門課程,或者如何很好地整合這兩門課程,思考這兩個問題,有利于重新修訂或調整管理類專業學生的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資源配置.
2 設計管理類專業《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整合方案應考慮的因素
2.1 體現課程基礎性的特征
專業基礎課是為學生學習專業課奠定必要基礎的課程,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必修的重要課程.不同的專業有各自的一門或多門專業基礎課,同一門課程也可能成為多門專業課的專業基礎課.作為財經院校的管理類專業學生,了解理財知識和金融市場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所有管理活動都是為了提高價值,而在現今的商品經濟社會里,金融市場是與個人生活和企業經營不可脫離的平臺.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將來的主要就業崗位又不專門是公司財務和股票投資,因此,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應該包含理財和金融市場的基礎知識.
2.2 擴展知識面
比較寬厚的專業基礎,有利于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畢業后適應社會發展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專業基礎課的設置除了要突出財經院校的特征之外,還要能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除了介紹理財知識和金融市場的基礎知識外,還可以介紹一些與企業經營和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財經類知識,比如貨幣的供需與定價、風險管理等基礎知識,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3 教學資源分配
學校在設置課程時往往會考慮到教學資源分配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教師資源的合理分配,也關系到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問題.《財務管理》通常是財務系(或者會計系)開設的課程,《金融學》是金融系開設的課程,在設計管理類專業開設的《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整合方案時,要注意這樣的問題:如果保留《財務管理》,金融系需要開設什么樣的課程能夠給學生介紹金融方面的知識;如果保留《金融學》,財務系需要開設什么樣的課程能夠給學生介紹財務方面的知識;如果這兩門課程都刪除,那么哪門課程能夠補充理財和金融市場知識,這個教學任務應該由哪個系來承擔.
3 管理類專業《財務管理》和《金融學》課程整合的方案設計
針對上述問題,財經類院校管理類專業本科教育的專業基礎課應該凸顯財經特征,因此,關于《財務管理》和《金融學》兩門課程的設置有三種可能:一是保留《財務管理》課程,舍掉《金融學》;二是保留《金融學》,舍掉《財務管理》;三是同時保留《財務管理》和《金融學》,并協調兩門課程的授課內容,凸顯兩門課程各自的特點.
3.1 保留《財務管理》,舍掉《金融學》
表1列示了中國校友會網最新編制完成的《2014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除東北財經大學外,排名前5名財經類院校的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的設置情況,由于各個學校教學計劃設計不同,所以有的學校也叫“學科公共課”.從表1可以看出,基于財經類院校的特點,各財經類院校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都有“財務管理”課程,主要是因為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學習企業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財務管理是企業基于價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內容之一,因此,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財務管理》課程成了各財經院校管理類專業必開的課程.
如果保留《財務管理》課程,基于知識完整性,替代《金融學》可以開設的金融類課程應具備以下特點:(1)詳細介紹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類型;(2)介紹金融市場參與要素;(3)介紹金融市場工具的流通和定價機制.基于上述考慮,可以選擇的課程有: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學等.
3.2 保留《金融學》,舍棄《財務管理》
如保留《金融學》課程,基于知識的完整性,替代《財務管理》可以開設的包含理財知識的財務類課程很難在同一門課程中找到,往往會在《管理會計》和《財務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財知識,由于學分的限制和基礎性要求,這兩門課都是專業必修課,不適合作為專業基礎課開設.那么替代《財務管理》的課程就需要在別的教學單位尋找,比如:投資學等.
3.3 同時保留《財務管理》和《金融學》并予以協調
如果同時保留《財務管理》和《金融學》這兩門課程,就需要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協調,避免出現重復的授課內容.本文認為,基于專業基礎課54學分的要求,《財務管理》和《金融學》的教學大綱至少要包括表2的內容.基于兩門課程內容的整合,需要針對管理類專業編寫配套教材,這樣才能夠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
4 結束語
財經院校的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專業必修課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理財和金融市場知識,這些知識應該在專業基礎課中進行設置.目前,管理類專業主要是設置《財務管理》講授理財知識,設置《金融學》講授金融市場知識,但由于這兩門課分別開設在財務系和金融系,授課教師在授課時存在授課內容溝通障礙,導致這兩門課的授課內容存在很大重復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根據專業基礎課設置原則,給出了三個解決方案:保留《財務管理》,舍去《金融學》;保留《金融學》,舍去《財務管理》;同時保留這兩門課程.并基于知識完整性,針對每一種方案給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楊琴軍,陳龍清,季華.淺談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學生能力培養的整合[J].中國林業教育,2006(3):14-17.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09)101-0025-03
一、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經濟衰退期宏觀政策選擇邏輯
傳統經濟學理論關于經濟衰退期宏觀政策手段的研究始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凱恩斯學派。該學派認為。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是總需求的不足,因而造成總供給的減少,因此拉動經濟的根本性方法是刺激需求。
在凱恩斯學派的影響下,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陷入經濟衰退期,而整個國際環境并未衰退時,經濟衰退國家可以主要通過擴大對外貿易順差來拉動本國總產出。具體的政策選擇包括:本幣貶值、降低(或者取消)出口關稅、加大出口退稅額度、對外貿企業實行政策扶持等。
如果是世界性經濟衰退,則正確的政策選擇應該是刺激內需,以內需拉動經濟。但由于處于經濟下滑期的居民消費全面萎縮,因此刺激內需的主要路徑選擇是政府投資,即政府投資于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鐵路、橋梁、港口、機場等,以此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包括鋼鐵、建材、煤炭、能源等,從而形成一個宏觀需求拉動總供給的邏輯鏈條,以此實現經濟復蘇,縮短經濟周期。
二、金融學理論關于政府投資決策的規范研究
金融學歷來被視為遠離宏觀問題的科學,金融學的許多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微觀經濟問題領域,但這并不影響某些金融學結論對宏觀經濟問題的解釋。比如,莫迪利亞尼和米勒在對企業資產結構問題進行研究時,關于投資決策的理論就被莫迪利亞尼認為是可以運用到宏觀經濟問題里來的。下面,我們就沿著MM的思路,運用其中的有關方法,來說明政府投資決策的決定因素。
(一)經濟復蘇的標志是單位投資量創造的價值,而非產出總量
根據金融學理論,經濟體發展(或好轉)的評判標準是市場價值的增長。而非產出總量的增加。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以產出量為準則的評判標準沒有考慮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僅以GDP為例,政策決策時制定的發展目標并沒有考慮未來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比如通脹因素、國際能源價格突變因素等。在這種情況下,極有可能出現“一方面是(名義)GDP的快速增長,而另一方面確實經濟下滑”的現象。而以市場價值為準則則可以克服上述問題,因為任何市場價值都隱含著不確定性的預期;二是市場價值不僅反映經濟發展的現狀,同時還隱含著市場對經濟發展的預期,是政策決策的可靠依據。而總產出不具有這樣的功能,也就是說,期末總產出的增加并不說明未來產出變化趨勢。
但是,經濟體市場總價值的增減仍不能全面反映宏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這主要是因為資源的稀缺性。因此,“好的”經濟永遠以效率為基準。結合經濟體的市場價值,良好的經濟運行狀態應該是單位投資量創造價值的不斷提高。也可以說,這是經濟復蘇的真正標志。
(二)政府投資決策的依據是產出效率
假設經濟體當前的平均產出效率為r,當前總投資量為W,年產出價值Wr,則其市場價值為V=Wr/r=W,單位投資量創造的價值為V/W=1。現在政府決定由政府投資來刺激內需,總投資量亦為W,所投資項目及相關產業的平均產出效率為R,則年產出價值為WR。投資后經濟體的總價值為V=Wr+WR/r單位投資量所創造的價值為V/2W=r+R/2r。當且僅當R≥r時(即政府投資項目的產出效率高于現有經濟體平均效率水平),政府增加投資后的單位投資量所創造的價值大于原水平(即大于1),政府投資才能拉動經濟,實現經濟的復蘇。反之,如果R≤r,則政府增加投資后的單位投資量所創造的價值小于原水平(即小于1),說明政府投資不但不會拉動經濟,反而會加快經濟下滑。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政府投資能否拉動經濟取決于所投項目的產出效率,而與其他變量無關。
三、金融學關于政府投資決策的實證研究
金融學對政府投資決策的實證研究用到了一個重要的金融學理論――資產復制理論,這個理論是建立在套利定價模型(APT)理論基礎上的。根據套利定價模型,任何一項資產的收益水平都可以理解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ij=α+β1Ijl+β2jl+…+β nIjljn+εj。如果我們把這個表達式理解為各種頭寸的組合,則說明資產的某種頭寸可以通過其他相關頭寸的線性組合加上一個誤差項復制而成,這就是資產復制理論。
根據資產復制理論,金融學家曾將歷史上某個時期美國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凱恩斯主義制定的經濟政策)進行復制,他們選擇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基礎設施項目,然后構造一個與該項目在同一時期內預期收益與相應風險完全一致的投資組合。構造完成后,研究人員重新打開這個組合時卻發現。組合頭寸中包括了諸如梅西百貨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的空頭頭寸。也就是必須賣掉這些公司的股票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而當時的美國百貨零售行業和消費品行業恰是經濟衰退期效率最高的產業,也就是說,根據金融學的實證研究,當時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刺激內需,并以此拉動經濟的舉措,實際上相當于把資金從效率高的產業轉移到效率低的產業,因此不但沒有拉動經濟,反而使經濟陷入更大的衰退中。這個研究的結論不僅與前述規范分析的結論相同,而且也與當時美國的實際情況完全一致。
四、經濟衰退期政府經濟政策的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傳統經濟理論(主要指凱恩斯學派)關于經濟衰退期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存在重大缺陷,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抓住“經濟復蘇的根本力量在于單位投資量所創造的價值的提高”這一本質,片面強調了政府投資的能力,忽視了政府投資的效率。因此,盲目推行政府投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衰退問題。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提出關于經濟衰退期宏觀經濟政策的以下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激勵高效率產業發展
經濟衰退的原因眾多,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往往是產業結構出現問題,一些無自主知識產權、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產業比重過大,長期以來占據太多的稀缺資源,一方面沒能給社會創造出足夠的財富,另一方面又擠壓了某些新興產業(主要指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從而阻滯了整個經濟的發展。因此,經濟復蘇的政策重點應該是減少低效率產業比重,加大高效率產業比重。
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市場機制不能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存在市場制度缺失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二是政策傾向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存在政策滯后問題。因此,在產業調整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市場制度建設,完善市場機制,運用市場機制調節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要盡早完成政策傾斜轉型,以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高效率產業,制約低效率產業。
(二)適時推進稅收制度改革,運用稅收杠桿調整經濟
從金融學的角度看,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視為其所從事產業發展的看漲期權,標的物即為該產業的產出能力,稅收無疑是這項標的物的“分紅”。根據期權定價理論,分紅降低了看漲期權的價值。因此,任何稅收的降低都是提升企業所在產業產出能力的價值。根據這個原理,經濟衰退時,政府應實行有差別的稅收政策。
首先,對于高效率產業實施降低稅率的政策,甚至在某些朝陽產業的發展初期可以實行稅收補貼。以引導更多資金投向該產業;其次,對于低效率產業采取加大稅收政策,降低這些產業的價值,迫使社會資金流出,轉向更高效率的產業。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8-0116-02
1 研究的意義
管理學作為工業革命的產物,在知識經濟時代獲得了與時俱進的長足發展,工業革命催生了經濟學和管理學。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信息革命則促進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現代化,并使金融學從經濟學中獨立出來,使之與經濟學、管理學相并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研究三者之間的融合,對于探索我國管理學專業的培養模式有重要意義。
2 經濟學、金融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和融合
2.1 經濟學、管理學和金融學融合的脈絡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源遠流長,經濟、管理思想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剩余產品后,如何分配剩余產品以及如何對氏族部落控制,這涉及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思想,金融學思想最早產生于金屬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來交換商品,取代了以前的物物交換后,對貨幣的本質認識、職能作用以及貨幣價值的認識都體現了金融學理論的最初思想,以下是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理論融合的主要脈絡:
第一階段稱為孕育階段,時間是原始社會末期至18世紀工業革命。經濟學方面,即政治經濟學形成階段,政治經濟學誕生之前主要是跟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相結合,亞里士多德的《政治論》和《倫理學》多次提到高利貸和貨幣的問題,并對貨幣流通,價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涉及原始的金融學理論。管理學理論進入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人類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自覺地進行著管理活動和管理實踐,其范圍是極其廣泛的,但是人們僅憑經驗去管理,尚未對經驗進行科學的抽象和概括,沒有形成科學的管理理論。
第二階段稱為形成和發展階段,時間是18世紀工業革命至二戰。經濟學方面,重商主義和古典經濟學的興起,后來出現邊際三杰和馬歇爾的微觀經濟學統一。此時,管理學思想理論進入萌芽階段和形成階段,管理理論方面已經進入古典管理理論階段,側重于管理職能、組織方式等方面企業效率問題的研究,對人的心理因素考慮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代表人物是科學管理之父泰羅、管理理論之父法約爾以及組織理論之父馬克斯•韋伯。同時,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勞動分工論,融合了經濟學和管理學思想。金融學理論研究的主要問題是貨幣和資本市場,研究的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代表理論是甘末爾的交易方程式、費雪交易方程式和馬歇爾的現金余額方程式等。
第三階段稱為交叉融合階段,時間是二戰后至今。經濟學方面主要是宏觀經濟學,代表人物是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強調國家干預經濟。金融學方面,由于出現滯漲,貨幣主義興起,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說,以及金融全球化、國際游資和資本市場穩定性分析、金融風險理論和金融安全的分析等。管理學方面,現代管理理論階段主要指行為科學學派及管理理論叢林階段,行為科學學派主要研究個體行為、團體行為與組織行為,重視研究人的心理、行為等對組織目標的影響作用,行為科學的主要成果有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等。當代管理理論主要以戰略管理為主,在動蕩和急劇變化環境下研究企業組織效率與環境關系,重點研究企業如何適應充滿危機和動蕩不斷變化的環境,代表理論是邁克爾波特的產業集群競爭理論、拉普哈拉得的核心競爭力理論和錢皮的流程再造理論等。更加突出的特色是三者的融合特別緊密,比如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方法應用到貨幣金融、多因素引入分析豐富貨幣需求理論和貨幣供給理論、儲蓄和投資理論走向成熟、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理論成為最主要的研究內容。
2.2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融合的路徑選擇模式
2.3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理論思想融合的特征
(1)在研究對象方面相融合的特征。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源配置效率的問題,而管理學則研究人的工作和組織運作的效率問題,金融學研究的是資金的運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問題,所以,從這個方面,經濟學研究的范圍包括了管理學和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離出來的,管理學和金融學是經濟學的兩個子集,而且從時間上經濟學理論體系也更早出現。
(2)從融合的模式來看,經濟學和金融學至始至終都是相互融合的,但其融合的路徑不同,金融學是在經濟學的胚胎中孕育產生的,也就是經濟學中一個領域的分離,經濟學在工業革命的實踐中,形成了微觀經濟學,側重對商品、價格等生產要素的分析,而金融學側重對貨幣需求和供應等要素的分析,形成宏觀金融學的理論,但是二戰后,經濟學側重市場運行的效率和公平方面的分析,形成宏觀經濟學理論,而金融學側重企業內部的資金融通、金融市場等研究,形成微觀金融學理論,也正是經濟學和金融學融合的路徑不同,更加豐富了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及研究的范圍;管理學理論的形成比較獨立,直到19世紀初期開始,與經濟學、金融學的融合更加密切,經歷了古典管理理論至現代管理理論的轉變,在研究的領域中,側重外部市場的變化和反應,側重效率分析,也與宏觀經濟學、微觀金融學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也為其相互融合提供了基礎,特別是在信息工具應用廣泛的情況下,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融合更加緊密。
(3)從融合的內容來看,融合的領域交叉性強,研究的范圍從企業單位到整個國家以及國際領域,同時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經濟學和金融學側重均衡分析,而管理學側重實驗分析。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融合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各學科理論融合緊密,形成了理論體系;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融合了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和分析工具,特別是數量分析和統計分析等數學理論的引入,使其更加科學化。
3 中國高等教育商學院管理專業改革的方案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劇增和綜合素質的降低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造成這局面歸根結底還是高校的培養模式問題。筆者根據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工作情況的反饋,結合現代企業對經理人的要求,指出工商管理專業教育體系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培養模式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忽視市場發展和需要,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等。筆者根據國家學科分類將企業管理學科群現有分支學科以及待建分支學科相對地劃分為六組:企業管理學的基礎學科,企業形態管理學科、企業基類管理學科、企業運行環節管理學科、企業細部管理學科、邊緣分支學科。
以上管理學專業課程的分類,有利于理順管理學課程體系的整個脈絡,更好地進行科學的課程設置和安排,同時結合以下四種本科教育改革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兩段式模式:“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的兩段式模式,一、二年級屬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學習本科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三、四年級屬專業訓練階段,接受較明確的專業訓練。第二種模式是三段式模式:“普通教育+專業教育+臨床教育”的教育模式,該模式在傳統的單一專業教育之上疊加普通教育,最后再適當加強臨床實踐方面的教育。第三種模式是主輔修模式:學生以一個專業作為主修專業,以另一個專業為輔修專業,畢業時取得主修專業的學士學位和輔修專業的結業證書或第二學士學位。第四種模式是本碩連讀模式:選拔學業優秀的學生直接攻讀碩士學位,采用6-7年學制,使專業教育的重心上移,學生畢業時可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4 商學院管理學專業培養模式的建議
基于管理學專業課程的分類和本科教育改革的模式,筆者提出幾點管理類人才培養的建議:
第一點是關于課程改革的建議。在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應力求讓學生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提高管理的各項能力素質,本文從經濟學和金融學的視角研究管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問題,所以在設置課程時增加經濟學和金融學課程體系的學習,特別是宏觀微觀經濟學,信息經濟學,以及和經濟學、金融學交叉的學科,比如管理經濟學、公司金融學、管理金融學等學科的學習。同時,還要加強高等數學、運籌學等學科的學習,特別是突變理論、耗散結構理論等理論的出現,為現代管理實踐中的難題提供了科學依據。除此之外,還要加強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學習,比如管理倫理學、管理心理學等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習,這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實踐能力。同時,結合市場需求來進行課程設置和改革。
第二點是關于教育模式的建議。本科生的培養模式可以結合上述幾種模式的綜合選擇,特別強調的是本科的第一、第二學年要完成管理學的基礎學科和公共學科的學習,也可以加強跨學科的選課,文科和理科選課的綜合,有利于擴充學科的視野和知識體系,第三學年加強專業課的學習和交叉的邊緣學科的學習,同時要加強現代管理理論思想的學習,第四學年主要是管理學理論的實踐階段和管理學理論知識體系的架構階段,形成自己獨特的管理學知識結構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寶榮.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法改革的實踐與反思[J].改革與戰略,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13745-9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3:58-60.
[3]王續琨.交叉學科結構論[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社,2003:209-210.
[4]陳清泰.加強企業管理研究與學科建設[J].經濟與管理究,2002,(2):5-7.
[5]郭志文,熊會兵.基于職業生涯導向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總結報告[R],2004.
[6]顧寶炎,彭志剛.管理學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初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8,(2).
1、城鄉關系的進一步強化。過去我們常提及農業支持工業、鄉村支持城市,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我們更加強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換言之,過去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過渡透支農業的生產潛力,雖然工業和城市得到發展,但也極大地損害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其一,農業生產環境和生產資源不斷惡化、農業資金技術投入比重過低;其二,城市在經濟水平、福利水平、教育水平上遠遠高于農村地區。當然,隨著我國逐漸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在農業上的各種投入不斷加大,加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業經濟出現的一大特點就是城鄉關系的進一步強化。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城市優勢資源逐漸開始向周邊農村地區擴散,農村地區的農業資源整合能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農村地區依托城市市場大力發展城郊農業,也極大地支持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2、產業鏈延展性加強,農業經濟更加細分化。產業鏈延展性主要是通過農業上下游的整合實現的。一方面,農業領域開始與工業甚至金融業融合,逐步實現了一、二、三產業鏈的銜接;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內部出想了很多新的發展模式,如上為筆者提到的近郊模式等。農業經濟的細分化,也就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人民對于農業產品的要求不斷提高,農產品在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逐步細分,細分市場的容量不斷擴大,精加工、綠色生態林業、農產品的安全質量、農產品的再加工等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面臨的現實情況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既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農業技術和管理技術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導思想方面的理論支持。然而我國現階段的學科研究重點過分強調前者對于農業發展的貢獻,對于后者的研究還停留在空洞性論述上,對于現實作用有限。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面臨的是技術管理形式粗放和發展理論粗放的雙重問題。農業的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并不是一個技術可以解決的課題,換言之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管理、指導理論缺一不可。另一個重要問題是,由于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比較緩慢,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來自國際上的競爭,加之筆者在第一點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機中彎道超車,這些也將成為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農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針對性建議
(一)農業經濟發展的針對性建議
正如筆者前文所說,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以下是筆者對這一問題的具體建議。第一,改變原有粗放式的發展思路,認識到農業對于我國經濟的重要性;第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農業生產工具的補貼力度,加大農業技術的研究投入;第三,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促進相關的理論研究;第四,把握時代機遇,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實現彎道超車;第五,加快農業與工業和金融業的融合,實現三者的協調發展和互助發展。
(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針對性建議
1、實施農業人才培養計劃。首先,國家和有關方面要認識到科研人才的培養重要性,為了推動原有純靠體力和資源投放的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約型農業轉變,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換言之人才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新動力。因此國家要不斷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從資金、政策等各個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具體而言,要根據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和現實要求設置科研項目和教學內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學的狀況,要時刻把握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原則設置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從而將研究重難點的新知識和新技術融入到具體的科研人才的培養上。
2、學科發展差異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同經濟管理學科、農業技術學科是有區別的,如果理論研究沒有認清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本質,很容易變成一個四不像學科。那么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實質到底是什么呢?農業經濟管理就是對農業生產總過程中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等經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并對人員進行激勵,以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總稱,換言之,它是以農業技術為基礎,以經濟管理為背景,通過各種管理手段實現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健康發展,它是一個以管理為主技術為輔的綜合學科。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研究的過程中要認識學科之間的差異性,實施差異性的學科戰略,即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現代化戰略調整、城鄉結構的質性變化三個方面。
3、強調學科間的互補性。一方面,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尤其本身特點,但是也要注重通過經濟管理學科、農業技術學科尋找發展思路;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正如筆者前文所說,農業、工業、服務業三者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在理論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這一現實情況,即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加強同數學、金融學、環境學、工業工程學等學科的聯系,進一步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綜合屬性,使之能夠更好的適應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經濟轉型期間的研究重點應該放在農業產業鏈上,特別是隨著工業反哺農業的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打破了傳統的農業學科研究,而更加重視對農業經濟生產全過程的研究。產品的精加工、綠色生態林業、農產品的安全質量、農產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將成為以后農業經濟研究的重點。
1.2城鄉二元結構的質性變化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帶來的新變化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對這一質性的改變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城鄉經濟發展結構逐漸瓦解,城鄉一體化成為了當前城鄉結構的主要趨勢,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將在經濟轉型期間得到高度的重視,這樣才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伴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及普及,城鄉生產要素的大循環將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一個重點。
1.3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
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農業經濟管理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提出了可持續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這直接導致了在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將重點放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上,并且直接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思維方式革命式的顛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比較緩慢,和目前國際上農業比較發達的國際相比缺乏一定的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國家化帶來的挑戰,這將成為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2積極面對新特點、應對新變化,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
2.1差異化學科戰略
考慮到上述筆者所闡述的農業經濟轉型期間的兩大特點以及給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帶來的三方面的新變化,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研究的過程中要認識學科之間的差異性,實施差異性的學科戰略,即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現代化戰略調整、城鄉結構的質性變化三個方面。還要對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過程進行系統的分析,加大城鄉之間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對農業生產中對環境的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維護。
2.2科研人才戰略
在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要根據學科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根據學科的實際內容和需要有選擇地按照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需求進行有相對性的人才培養。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方面的教材進行不斷的更新與調整,同時也要根據研究的重點轉變而對科研人才的培養方向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將研究重難點的新知識和新技術融入到具體的科研人才的培養上。同時國家也要不斷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出臺更多有關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養的力度。
2.3學科互補性戰略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是融合了經濟學和管理學以及數學、金融學、環境科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在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過程中不能夠將這些學科進行分割研究,將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涉及到的重難點知識作為核心內容來進行綜合的研究分析,在長期的農業經濟管理現象的過程中達到理論聯系實踐的目的。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2-15-1
1 農業經濟轉型期的主要特點
1.1 工農產業結構的性質變動
由原來傳統的犧牲農業發展來促進工業的發展轉變為當前的工業反哺農業。為了促進產業結構的平衡發展,減少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國家必須加強農業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極力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來完成工業反哺農業的目標。當前我國的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并且已經具備了城市反哺農業的各項條件,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反哺農業的初級階段。
1.2城鄉二元結構的性質變化
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城市化建設,不僅創造出了繁華的城市,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使得城市在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福利、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高于農村。現在我國在各方面已經具備了以城市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條件,國家也為此提供了諸多可行性的發展戰略。城鄉經濟發展的模式由二元結構發展成轉化為城鄉一體化的結構,這一經濟結構的變化轉變了農村生產要素的流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經濟生產各要素之間的組合效率,最終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2 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的新變化
2.1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新變化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經濟轉型期間的研究重點應該放在農業產業鏈上,特別是隨著工業反哺農業的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打破了傳統的農業學科研究,而更加重視對農業經濟生產全過程的研究。產品的精加工、綠色生態林業、農產品的安全質量、農產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將成為以后農業經濟研究的重點。
2.2 城鄉二元結構的質性變化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帶來的新變化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對這一質性的改變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城鄉經濟發展結構逐漸瓦解,城鄉一體化成為了當前城鄉結構的主要趨勢,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將在經濟轉型期間得到高度的重視,這樣才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伴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及普及,城鄉生產要素的大循環將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一個重點。
2.3 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
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農業經濟管理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提出了可持續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這直接導致了在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將重點放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上,并且直接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思維方式革命式的顛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比較緩慢,和目前國際上農業比較發達的國際相比缺乏一定的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國家化帶來的挑戰,這將成為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3 積極面對新特點、應對新變化,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
3.1 差異化學科戰略
考慮到上述筆者所闡述的農業經濟轉型期間的兩大特點以及給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帶來的三方面的新變化,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研究的過程中要認識學科之間的差異性,實施差異性的學科戰略,即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現代化戰略調整、城鄉結構的質性變化三個方面。還要對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過程進行系統的分析,加大城鄉之間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對農業生產中對環境的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維護。
3.2 科研人才戰略
在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要根據學科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根據學科的實際內容和需要有選擇地按照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需求進行有相對性的人才培養。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方面的教材進行不斷的更新與調整,同時也要根據研究的重點轉變而對科研人才的培養方向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將研究重難點的新知識和新技術融入到具體的科研人才的培養上。同時國家也要不斷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出臺更多有關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養的力度。
3.3 學科互補性戰略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是融合了經濟學和管理學以及數學、金融學、環境科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在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過程中不能夠將這些學科進行分割研究,將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涉及到的重難點知識作為核心內容來進行綜合的研究分析,在長期的農業經濟管理現象的過程中達到理論聯系實踐的目的。
02區域經濟與城鄉一體化
03經濟統計與金融分析 三年 ①101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03數學三④820經濟學綜合 復試:國民經濟管理,宏觀經濟學,當前經濟時事 095110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學位) 01不區分研究方向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5-0-01
一、農業經濟轉型期的主要特點
工農產業結構的質性變動。農業經濟進入轉型期的一個典型標志是工業與農業這一產業結構內部開始變化,由原來的利用剪刀差犧牲農業發展換取工業發展轉變為工業反哺農業。國家出于產業結構均衡發展的考慮,會加強相應的宏觀調控,力求通過工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發展,從而完成以工促農這一反哺過程。我國的工業已經獲得了很大發展,已經具備了支持農業發展的能力,目前我國正處在以工促農的新階段。
城鄉二元結構的質性變化。我國經過30年快速的城市化,造就繁榮的城市的同時,也造成城鄉的差距拉大,農村在城鄉收入、文明水平、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經濟增速等各個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目前我國城市化的水平已經具備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國家以城帶鄉的戰略開始付諸實踐,城鄉由二元割裂開始走向一體化。這一質性變化將極大地改變農村生產要素的流動模式,促進農村生產要素在城鄉一體化中自由高效地流通,極大地提高農村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水平。
二、農業經濟轉型期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帶來的新變化
工農產業結構的質性變動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產生的新變化。農業產業鏈的拉長將是今后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的重點,特別是由于工業對農業全面反哺的鋪開,傳統學科研究的農業結構將隨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從產前、產中、產后對農業經濟進行全局性探究,對農產品的精細化加工、農業大物流的構建、農村綠色生態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健全等等都將是今后學科研究的重點。
城鄉二元結構的質性變化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產生的新變化。城鄉二元結構的逐漸解除,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逐漸加快,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對這一變化予以足夠重視,才能跟上實踐的變化并更好地服務于實踐。伴隨著城鄉一體化在城鄉各個發展領域的陸續展開,城鄉生產要素的大循環大流通將是今后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產生的新變化。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新變化:一方面,由于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是要實現發展生態化,這種可持續發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對農業發展方式領域的研究將更加注重在環境保護和維護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農業經濟管理思維方式的革命式的顛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比較緩慢,我國農業經濟在國際先進農業經濟面前缺乏競爭性,如何應對國際化帶來的挑戰也將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重點。
三、積極面對新特點、應對新變化,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
差異化學科戰略。針對上述分析的處在農業經濟轉型期的三大特點以及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帶來的新變化,可以實施差異化學科戰略,即把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的重點放在對產業結構質性變化、城鄉結構的質性變化、農業現代化戰略驅動這三個方面,著重從產前、產中、產后對農業經濟進行全局性探究,著重加大城鄉生產要素大循環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著重加大對環境保護和維護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應對農業國際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戰略。要根據差異化學科戰略,有選擇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工程設計和實施。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教材、教輔資料以及理論的更新引進,也應根據研究重點的調整進行相應的調整,將契合研究重點的新知識、技術和理念融入到具體的人才培養和農業經濟管理中去。同時,從國家層面來講,要加大教育規劃力度,出臺扶持性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政策,加大培養投入力度,對有突出貢獻的學科帶頭人和長期在農業經濟管理一線從事研究工作的優秀人才進行重點支持和培養。
學科互補性戰略。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融合了經濟學和管理學兩門學科,與之有直接聯系的學科就有數學、法學、金融學、環境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這些學科間不能割裂開來進行研究。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應對由農業經濟轉型期催生的新特點并由此對科研帶來的新變化時,“關起門”來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條,只做簡單的“1+1=2”的疊加研究也是沒效果的。正確科學的路徑應該是以農業經濟管理這一學科確定的研究重點為核心來確定所涉及的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并由此綜合起來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不斷付諸實踐,在大量的鮮活的農業經濟管理現象和事件中達到理論聯系實踐的目的。
四、結語
應對農業經濟轉型期產生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新變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文只是從理論上進行了粗略的分析,要真正有效地解決農業經濟轉型期條件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還是要集合廣大科研專家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者的智慧,并在付諸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從而適應轉型期新特點新變化,服務于農業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忠偉,王艷霞.夏龍.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8(S2).
據2009年中國最佳EMBA排行項目負責人、《經理人》雜志北京采編中心主任陳振燁介紹,本年度排行有非常多的看點,比如,排名前四位格局未變,但5~10名次變化較大;有資格開辦EMBA的學院數量增加一倍后,行業格局發生變化,各高校EMBA發展趨向品牌化、細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