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12: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哲學與人生的感悟,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 “哲學”與“人生”結合,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哲學與人生”課程用哲學引導人生,用人生來體驗哲學,把哲學與人生結合起來。這是對哲學課程的創新,也是發揮哲學指導和解決人生問題作用的體現。既讓學生了解哲學與人生發展關系密切的基礎知識,又能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為人生的健康發展奠定思想基礎。例如在第八課《現象和本質與明辨是非》中,教材設計了10個引導學生探究的問題,其中第六和第八個問題體現了“哲學”與“人生”的有機結合。設計這兩個問題就是把現象和本質的關系原理運用到人生中去解決人生問題,要求學生能夠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形形的各種人,學會明辨是非,區分善惡,辨別真假,做一個真正善良遵紀守法的人。指導學生的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3 教材內容,呈現多元化。《哲學與人生》以全新的面貌示眾,從版面到插圖都有很大的改觀。采用圖文并茂和生動活潑的呈現方式,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可教性。通過案例教學(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故事、典型的哲理故事等)和豐富的欄目設置(名言、相關鏈接、插圖、體驗與探究)等。改變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思路,引導學生自覺思考人生問題,初步掌握分析和解決人生問題的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人生發展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教材中相關鏈接和體驗與探究。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體
轉貼于
驗與探究、拓展性欄目、方法性欄目、教材圖片等教學資源,目的在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多種探究活動。運用得好,對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些學生認為,哲學學起來無用也無味,甚至存在畏難情緒。那是他們沒有真正領悟到學哲學、用哲學的意義,沒有把哲學置于人生發展的歷程中來理解、考量、應用,未能學以致用。筆者認為,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應注重在指導學生學習哲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堅持以生為本,有效結合學生對人生、生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在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中應用哲學,感悟人生道理,增長人生智慧,明確人生發展的方向和意義。
一、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彰顯生本味
中職教學應貫徹生本教育新理念,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堅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等理念。面對中職學生,教師要把他們視作具有鮮活生命和個性的個體,他們的學習、進步、發展是我們從事中職教育教學的宗旨。
1.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筆者在中職學生中開展《哲學與人生》教學,摒棄過去純粹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更多地關注學生能通過哲學課程的學習,主動參與課堂,在師生互動中張揚個性,增強生命活力,獲得切身體驗和感受,尊重人格、理解需求、挖掘潛能,獲取主動學習、發展的持續動力。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力求引導學生做到導學習重點撥、先活動后學習、教師少講學生多學等具體要求。如在第五課《發展變化與順境逆境》教學中,筆者采用了這樣的導學教學步驟:引導明確學習任務—分組討論—交流共享—解決學習問題—拓展延伸。具體要求學生,先于課前對“發展變化與順境逆境”學習能力做必要的預習,課堂上結合教師的導學預設開展課堂中的小組間討論,可在同一小組或臨近小組之間共享討論成果,再由小組分別推舉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學生認真聆聽,并對學生代表的發言進行質疑,提出觀點。要特別注重的是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他們相互合作開展學習,真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習興趣。課后布置學生寫作小論文《我看人生挫折》的延伸拓展是不可忽視的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堅持以生為本,就必須處處為學生著想,為他們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關注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發展,從而有效改變以往中職生在哲學課堂無所事事、昏昏沉沉的不良學習姿態。
2.在合作中學習,注重團隊精神。
中職生學習基礎較差,在面臨課堂學習時往往積極性不高,而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卻相當強,在以活動形式為主的課堂中卻表現出極強的表現欲,并且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較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即針對中職生的哲學課堂學習,我們應注重引導學生多在活動中參與互動學習,避免枯燥沉悶的哲學說教,并在活動中鍛煉團隊合作,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使得個體和團隊素質得到適當發展。筆者曾在中職學校校際交流課中,以“物質運動與人生行動”為課題開展了一次公開教學活動,主要形式為通過教師列舉典型案例、創設情境,并將學生分四個學習小組,組內以學生代表為小老師,在教師設置的案例和情境引導下循序漸進地開展討論學習、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積極性和主動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發揮,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探究性學習,增強參與哲學課堂的動力。
在中職哲學課堂中,教師只有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在哲學課堂中創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質疑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參與質疑、分析、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參與課堂的動力,掌握獲取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在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話可說,都有所收獲。如在“如何區分新舊事物”、“如何對待人生發展中的順境和逆境兩種境遇”等教學問題中,筆者很好地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開展探究學習,由他們發現、質疑、分析解決問題,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哲學即是生活,課堂教學充盈生活味
1.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體現了鮮明的生活味,課程內容設置充分把哲學原理廣泛地結合中職學生生活實際,從第一單元到第五單元都始終圍繞中職生人生道路的多個視角,如唯物論與人生選擇、辯證觀點與人生態度、認識論與人生實踐、歷史觀與人生理想、創造與實現人生價值等。因此,中職哲學課堂教學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增添教學的生活趣味,充實哲學教學的時代感,讓學生感受到哲學就在生活中,生活即是哲學。筆者認為,中職哲學要讓學生喜歡,要讓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更重要的是結合學生實際開展課堂活動。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實踐和認識的辯證統一關系原理之后,筆者指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做到知行統一,從而很好地解決了“在知行統一中體驗成功”的教學問題。相反,教師如果不從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毫無體會感受,那么哲學課堂可能就顯得動力不足、蒼白乏味。
2.讓時政進哲學課堂,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
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密切結合學生的學業和就業,針對學生的學習特征、心理素質、實踐能力,關注國內外大事等,適時引時事政治素材進課堂,把哲學學習與自己身邊的社會生活相融合,讓課堂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哲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增強學生積極應用哲學原理和方法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并且,筆者經常借助哲學課堂教學,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搜集一些社會時政熱點、學生或學校身邊發生的事件,并在學習小組中適當篩選,選擇出較有代表性的話題由學生代表在課前10分鐘進行演講,鍛煉學生表達和表演的能力,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有的學生講得相當好,還能夠結合所學的哲學知識進行點評,贏得學生的陣陣掌聲。
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與實踐,體現活動味
1.注重實踐性,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中職哲學課堂不應變成純粹的哲學理論說教,而應努力將學生的“人生”與“哲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哲學中有效利用哲學,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指導。在這一點上,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設置較合理,主要以哲學學習指引人生,以人生實踐體驗哲學。筆者認為,哲學學習是為學生的人生實踐服務的,教師應通過學哲學強化對學生學習、擇業、就業過程中面臨的人生問題的指導作用,發揮哲學學習的實踐性意義,使得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哲學原理和觀點,又能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選好人生路,走好人生路作為《哲學與人生》的課堂教學重點。如在第八課《現象本質與明辨是非》教學中,筆者充分應用案例教學法,針對第四個教學環節“識別假象、把握本質、明辨是非”,列舉了現實生活中諸如“科學算命”、電腦測字或測姓名等“偽科學”,發動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其中的哲學道理。在學哲學的過程中有效結合生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這是哲學學以致用原則的真正教育意義。
2.學習和實踐活動多樣化,注重在活動中學哲學。
中職《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可以通過教師優化課堂教學,采取多樣化的形式變得豐富多彩。筆者主張,學哲學不應是單純枯燥的理論羅列,應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學形式,特別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哲學效果更顯著。首先,充分利用《哲學與人生》教材中現有的體驗探究活動素材,如教材插圖、體驗與探究、拓展與延伸等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效結合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在課間活動中輕松解決了哲學問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筆者特別關注哲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盡可能對課堂活動教學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實踐空間,如積極指導學生結合中職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實習工作等形式,引入哲學課堂,以他們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體會作為哲學課中的有益素材和資源,豐富哲學課堂教學。此外,還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典型案例充實教學內容,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談談體會感受,進一步領悟哲學意蘊,通過參加座談會、聽報告會反思哲學道理等,豐富哲學教學活動的形式,增強教學效果。
總之,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具有鮮明的生本味、鮮活的生活味、多樣的活動味,只有靠教師的細心體驗才能感受到,只有在教師熱心教育并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勇于突破、勤于摸索,才能捕捉哲學教學中的各種有益信息和課堂資源,不斷提高中職哲學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楊湘洪.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政課教學新模式[J].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
[2]李曉慧.中職“哲學與人生”案例導課藝術性探索[J].教師(中),2010(12).
關鍵詞 中職教育;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0-0093-02
有的人認為,哲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學起來沒有任何的興趣,甚至會從心理上產生厭煩的情趣,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一心理主要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地領悟到哲學的魅力與意義,沒有把哲學置于人生發展的層次來進行思考,更沒有將哲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中職《哲學與人生》課堂就是讓廣大的學生真正地認識到哲學的魅力,將哲學與自我人生發展相聯系,從而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地踐行哲學知識,感悟人生道理,明確人生的意義與方向。
一、《哲學與人生》教材與教學的特點分析
《哲學與人生》是中職教育體系中德育教育的重要課程,對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其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新版教材的編寫更加貼合生活、貼合實際、貼合學生。在進行《哲學與人生》教材的編撰時,應充分考量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和身心條件的情況,以哲學為基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理論融入到學科之中,使學生正確地認識我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做好人、走好路,堅持將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編撰原則落實到實處。
2.《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要求老師跳出學科知識體系的限制,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教學。在傳統的教學材料中,知識點是教材編制的核心內容,學科知識的嚴密性、邏輯性是編撰的主要原則,但是在新的《哲學與人生》教材中,編撰者摒棄了傳統的編制原則,著重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要求作為編制教材的重要依據,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的知識更加貼合實際社會發展的需要。
3.《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要求老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的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老師善于運用教材。”我國新的教育標準要求,老師的教學不能僅僅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還要教育學生能學、會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與意識,使學生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課堂中一定要注重實踐創新,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能力來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法。
4.《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歸屬于德育教育范疇。這門課程從名字上看好像是哲學的課程,但是從實際內容來講是屬于德育教學范疇的,與一般意義上的哲學課程有著一定的區別。《哲學與人生》教學課堂的目的不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思考,培養他們正確的思想意識與行為模式,提高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從而使他們增強對生活的熱情,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更加深刻地認識自我能力與實際的差距,樹立自信心、自強心,以更加熱情的態度投入到未來的生活之中。
5.《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一般安排在職業學習學校面對就業的學期,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正確選擇人生道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人們面臨的問題也是不同的。我國當前的中職院校一般采用的是2+1的教學模式,學生在第四個學期就開始要面臨著人生的一個選擇階段——就業或繼續深造,這時讓學生學習《哲學與人生》課程就是讓他們思考人生的五大問題:人生選擇、人生態度、人生實踐、人生理想、人生價值,從而使他們再一次地認識自我,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
二、現階段我國的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課堂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職院校的《哲學與人生》課程是中職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國現代很多學校都開設了這門課程,主要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在人生選擇的關口更好地認識自己,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從目前來看,這門課程的作用并沒有得到最大化地發揮,這從根本來講是主要由于我國教育制度方面存在偏差所造成的,也存在著一些主觀的人為因素在里面。總的來說,現階段我國的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識不足,思維理念存在偏差。雖然現代的大多數中職學校都開通了《哲學與人生》教學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并沒有被有效利用起來,很多學校最初只是為了不落后于其他院校,而“跟風”設立的這門課程,在后期的實踐中,由于學校對于這些課程的投入資源不足,重視程度有限,沒有聘用有力的教師來教學,使學生對于《哲學與人生》課程的重視力度也逐漸下降,最終導致這門課程沒有有效地付諸于實踐之中,因此也就沒有最大地發揮出這門課程的重要作用。
2.實踐意識不足,思想行為有待規范。現在大多數的中職教師往往把哲學教育學習僅限于學會這個層面,缺少實踐的意識和動力,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并沒有把良好的哲學思想與技巧融匯貫通到教學工作之中,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進一步的提高,甚至他們沒有把正確的哲學技巧認識通過平時的練習課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這就使他們的哲學技巧認識始終只停留在表面上,沒有進一步的深入發展,也阻礙了學生的學習進步。
3.師資力量不足,教師資源結構不合理。由于資金不足及專門人才招聘難度較大等原因,在很多的中職學校中,僅僅只有幾個專業的哲學老師,他們要擔任著全校成千上萬學生的哲學教學工作,這不僅大大加大了老師的教學負擔,而且還導致教學的質量不能夠達到標準水平。因為教師的人數太少,他們一周中可能會對很多的學生進行數學練習教育,這會大大消耗他們的精力,以至于他們不能及時地發現某些學生學習上的消極情緒,不能夠對這些學生進行及時的思想教育,導致哲學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標準,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有效提高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課堂效率的措施
《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是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的重要方法,中職院校的學生在第四個學期就開始面臨著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選擇關口——就業問題。就業難是目前我國的一個重要突出問題,很多學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這樣的尷尬境地。怎么使學生在這一困難的境地中正確地認識自己,找準自我的人生定位就成為了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就承擔著這樣的重要任務,總的來講有效提高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課堂效率的措施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一切為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彰顯學生的本位。中職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體系的創新,是為社會發展培養專門的技術性人才學校,因此在《哲學與人生》教學中要堅持貫徹生本教育理念,堅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
(1)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中職教育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擔當引導師的角色,摒棄傳統被動的學習方式,更多的關注學生自主能力的發揮。在《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和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增強師生間的互動,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
(2)在合作中學習,注重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中職院校的學生的文化基礎課程一般都比較的差,學習能力有待提高,課堂學習時往往積極性不高。但是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卻普遍較強,在活動式的教學課堂上表現非常的突出,且團隊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較強。這就需要針對中職課堂教學任務,摒棄傳統的授教模式,多開展活動式的互動學習模式,引動學生積極地參與,使學生在團隊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到知識、技能。
(3)注重研究性學習,增強參與哲學課堂的動力。在中職哲學教學課堂中,只有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才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認識,真正學習到知識。因此,在《哲學與人生》教學課堂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有情境的教學環境,積極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質疑問題和解決問題。
2.哲學即是生活,課堂教學要充盈生活氣味。哲學的知識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際,是對實際客觀規律的總結。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需要讓學生在這一課堂中正確地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人身觀,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因此課堂上一定要充盈生活的氣味。
(1)課堂教學更加地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現在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教材的編制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體現鮮明的生活味,課程內容的設置要與學生生活實際充分地融合。在課堂教學的環節中也需要圍繞這一主題不斷地進行教育方式改革,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采用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做到生活、學習相統一,知行合一,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
(2)讓時政進入哲學的課堂,讓學生充當自己的老師。時政問題是哲學教育中的重要內容,通過時政學習使學生及時地了解社會動態、國際形勢,在人生道路選擇上能夠充分地考量實際情況做出更好的人生選擇。在中職《哲學與人生》課堂之中,可以鼓勵學生去主動地搜集一些社會上的時政熱點問題和學校、身邊發生的事件,讓他們通過群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自我學習,鍛煉學生的表達和表演能力,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在積極主動中學習到相關的知識。
2.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與實踐,體現活動意義。
(1)注重實踐教學,積極地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中職教育不是純粹的說教課程,而是要努力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對于《哲學與人生》課程來說也是一樣的,要注重學生的實踐參與能力,讓學生在學哲學的過程中有效地利用哲學,從而為自我人生道路的選擇做出有利的指導。為了能夠提高哲學課堂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通過哲學學習強化對學生學習、擇業、就業過程中面臨的人生難點問題的指導,發揮哲學的實踐意義,讓學生在掌握了哲學的原理和觀點的基礎上,能夠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2)學習實踐活動多樣化,注重在活動中學習哲學知識。哲學的學習不是純理論的,在中職《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充分地發揮創新力,不斷地改善教學的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對于那些有效的教學形式,教師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要進行積極的嘗試。同時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課堂活動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實踐空間,以身邊的實際案例作為學習的素材,真正將哲學知識的學習融入到活動之中。
《哲學與人生》是中職教學中的一門重要思想課程,通過對哲學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生,從而逐漸促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必須要積極的進行探索,不斷創新教學新方式,同時教師應當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勇于突破傳統,勤于摸索創新,積極主動地提高哲學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嚴濤.淺談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以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為例[J].當代職業教育,2015,12,(1).
[2]周延丹.用哲學智慧照亮中職生的人生路——《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思考[J].文教資料,2012,10,(35).
[3]張鈺鋮.品味哲學,體驗人生——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三味[J].考試周刊,2013,20,(51).
[4]閆承友.提高哲學素養啟迪人生智慧——淺談《哲學與人生》教學感悟[J].新課程(中旬),2013,(12).
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于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基于此,在《哲學與人生》課的教學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學哲學”進而能“用哲學”,筆者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活動情境的創設、活動形式的設計等多方面進行了活動教學策略的探索。下面,以“事物發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質”教學為例進行課堂活動教學實例解析。
一、追溯學生的生活與經驗,引導學生感悟生活中的哲學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W家奧蘇伯爾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因此,教學要改變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呆板、機械狀態,要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的聯系。
美國教育家杜威從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出發,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本質觀。他要求教學與生活相連,特別是與兒童的現實生活相連。杜威認為當時課程的最大流弊是與兒童的生活不相溝通,他主張改造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經驗為中心來重新編制課程。而《哲學與人生》課程在教材知識點的編排上,以中職生未來面臨的人生問題為基點,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把知識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較好實現了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體現了哲學與人生的內在結合,不僅關注學生“學哲學”,更強調學生“用哲學”:以分析和解決中職生的人生發展中的切要的問題為主題和落腳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學會“用哲學指導人生,用人生體驗哲學”,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設計出最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活動,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問題,將哲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哲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打破學生對哲學課的傳統認識,并不是“深奧難懂”、“枯燥乏味”的,而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
本節課教學內容:“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事物發展的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是層層推進的關系,筆者將這三個哲學原理的學習貫穿到“家鄉變化發展”的主題中,學生對“家鄉的變化發展”有認識、有感受、有體會,在活動中感悟到生活中的哲學,經過深入的思考探究進一步體會哲學對人生的指導意義。
二、創設活動情境,化枯燥理論為生動活動,激發學生思考
杜威曾提出:傳統教學是灌輸式教學,只讓兒童靜聽,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個人經驗以及學生自由的、直接的和主動的活動。他認為,教育最根本的基礎在于兒童的活動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也明確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種活動之中,并通過活動表現出來,哲學教學當然也不例外。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并積極探索、思考,這就需要創設一些活動情境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1.借助多媒體創設生動的活動情境
多媒體具有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特點,它有很強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筆者首先給學生欣賞崔健的一首搖滾歌曲《不是我不明白》,用音樂振奮學生的精神,調動學生的情緒,并借用其歌詞自然貼切地引入學習主題:變化發展。課堂最后來個首尾呼應,以一首勵志歌曲《奔跑》作結尾,再一次激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教學過程中還播放了牽動每一位增城人神經的“增城掛綠湖”的視頻宣傳片以及圖片新聞,學生興趣盎然,在有效感知的基礎上,思考探究問題自然更深入,體會更深刻。
2.運用問題情境,凸現活動的教學價值
活動教學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弊端是:活動中學生容易只是單純地參與活動,活動過后沒有達到感悟的水平,活動中無收獲,純粹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容易與教學內容脫節,流于形式。所以,“活”與“動”不能僅僅停留于外在的形式上,不能只是追求各種感官愉悅,學生的動手、動嘴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動腦,真實的生動活潑不應缺少學生的積極思維。
本節課開端就以一個游戲活動“家鄉變化接力賽”讓學生“動”起來,進而利用學生活動中的生成性資源提出問題:大家所說的變化都是發展嗎?為什么?發展的實質是什么?判斷新舊事物的標準是什么?層層引導學生進行哲學原理的思考。第二個主體活動是“記者報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實地觀察或親身經歷,采取記者新聞報道、現場采訪等靈活有趣的方式呈現掛綠湖工程的發展進程。然后根據學生的報道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引導學生思考掛綠湖工程從立項到完工是一個怎樣的過程?進而逐步引導學生指出:量變與質變有什么不同?兩者的辯證關系是什么?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對我們的學習、人際關系的處理等方面有怎樣的指導意義?讓學生在各種活動情境所產生的活躍而熱烈的課堂氣氛中充分探討交流,使學生在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中多角度地分析,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并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這樣一方面可促進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創造等智力因素的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和行為的形成,最終凸現活動的教學價值,實現教學目標。
三、寓教于樂,以豐富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寓教于樂”,其基本含義就是教師通過操縱教學中的各種因素來引發學生懷著快樂的情緒進行學習。我們不能把“寓教于樂”簡單地理解為只是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快樂的氣氛,或者用某種教輔手段,使學生在枯燥乏味的學習之外獲得暫時的歡娛;而應該把它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寓教于樂”是要把教學活動放到對學生的潛能和學習源動力上,讓學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樂趣,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其知、信、行的全面發展。是否寓教于樂,以樂促學,將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高低。
1.以游戲促樂學
不少哲學家視游戲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體驗,是人愉悅身心最普遍的活動方式。教育不應該是嚴肅的說教,它應該給學生快樂的體驗,而游戲正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帶有娛樂性的活動。有趣、輕松的游戲可給學生帶來興奮、快樂的體驗,可以避免學習的枯燥乏味;游戲的形式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引發學生情感態度的轉變。
本節課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說出家鄉的變化,采取“家鄉變化接力賽”的游戲活動進行,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合作互動,快樂體驗,課堂氣氛比單純的列舉要活躍熱鬧,且為后面問題的積極探討做出了情緒的鋪墊和資源的準備。
2.以競賽促樂學
生動活潑的競賽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競賽中,學生的自我表現需要顯得特別強烈,競賽能喚起他們的內驅力,激發斗志,獲得奮發向上的積極體驗,對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團隊意識、榮譽感以及正確應對成功和挫折的態度,都有重要的意義。
以上“家鄉變化接力賽”的活動,既具備游戲的元素,同時具備競賽的性質,利用組內合作、組間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在競賽中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在交流中更易獲得探究結果。
3.以表演促樂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一堂課能否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與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密切相關。角色扮演會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既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又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在“記者報道”這個活動中,要求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實地觀察或親身經歷,以“記者”為主要扮演角色,采取記者新聞報道、現場采訪等靈活有趣的方式呈現掛綠湖工程的發展進程。學生站在所扮演角色,如記者、村民、市民、領導干部等的立場上看問題,以該角色的身份、處境、情感、態度來表現其言行。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可以體察學生的情感,洞察學生的態度、價值觀及其對事物的看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態度與技巧。
4.以動手操作促樂學
關鍵詞: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方法
Key words: philosophy and life;course;teaching method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4-0238-02
0 引言
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學生的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重視,特別是素質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礎。本文主要講述了哲學這門課程的內容、為什么要探索研究哲學與人生的教學方法及進行哲學與人生教學的方法。
1 探索研究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
1.1 好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無論是學習或者做任何工作,主觀能動性對結果具有重大影響,人從事某項活動如果是發自內心的追求,是個人的目標前進方向,他定會為之努力,才能從中挖掘自身潛能,而好的教學法就可以促使實現潛能的發揮。學生的學習應該以學生自己的人生目標,自我發展為方向,意識學習的重要性,使自己自主地投身學習,樹立學生自我理念,時學生主動與教師的指引有效結合起來,注重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對教學工作具有基礎作用。
1.2 正確的教學法可以提高課堂的時效性。正如所推崇的,實踐是基礎,只有通過不斷實際實踐,才能慢慢增長對事物的認識,人類的發展也是一個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而探索研究正確的教學方式正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學生通過原有的認識,再進行探索研究,達到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本質的認識。以學生為中心,在加強對學生教導知識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尤其是現實課堂上,通過老師的指引和啟發,發現新的問題,積極主動學習知識,并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培養其實際工作能力,不斷開拓學生思維。
1.3 研究教學方法可以增強老師的觀念,使老師向專業方向發展。學習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學生應該主動吸取新的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根據已有的理論知識去理解和研究新的事物,知識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個人知識的豐富與否要看他與外界的溝通程度,理解程度和吸取程度。世界具有多樣性,不同事物的知識結構層次不盡相同,學生在學生接受教育需要一個適于學校的良好環境,才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投入到學校,老師需要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學生是主體,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逐漸消除老師教課累,學生又被動痛苦的現象。
2 探索研究進行正確教學的方法
2.1 有效利用教材,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哲學思維。在《哲學與人生》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學生需要掌握用哲學的觀點去看待問題,這就需要老師必須深深掌握教材,把教材研究透徹,不僅要參照大綱的教學要求,同時,要注重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可以在備課時翻閱各種文獻和資料,老師與老師之間進行深入地探討與交流,制定一套適于自己的教課方案和方法,有自己獨立的教學特點,不盲目追從。比如:在培養學生哲學時,引導他們從淺入深的分析現象,分析現象發生的原因及其相關的因素,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指引學生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尋找自身的缺點,摒棄錯誤的思想,尋找正確的價值取向,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老師需要注意培養多溝通的好習慣,多與老師就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從中發現學生的思維問題,及早改正,樹立正確思維模式。
2.2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將哲學與實際生活緊緊聯系起來。哲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他學科是培養學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哲學指引著人生的大方向,擁有正確的哲學思想,才能把握正確的認識方向,也才能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老師在哲學課堂講課時,引導學生用自身來感受哲學,將哲學與自己的人生聯系起來,貼近自身的現實生活,將學所的哲學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哲學基礎知識,分析哲學與人的緊密關系,指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與人生選擇。分析客觀事物現象與本質,用哲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對學生提出適當的要求,要求他們分清善惡,區分真假,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3 教師加強對專業方向的把握,結合課堂內外,改善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借助媒體播放、故事典例、心理上的疏導以及積極向上寓言故事等方式進行探究,使課堂內容新穎并具有實踐意義。以此來增加這門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實際效果。第一,媒體播放式教學方法。將課程的內容制作成課件,使之生動形象,大部分學生對單純的依靠老師講解產生厭倦感,反之采用了這種將聲音、影像或者動態圖案的方式恰當的結合到一起,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主動的接受課程內容,激發出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進而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第二,故事典例式教學方法。篩選一些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學習人所周知的典例,有效的將典例引出的問題或人生的哲理進行融合,使學生對照自身情況,經常總結成長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去糟取精,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使學生在實踐和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創新,逐漸的引導學生對哲學知識以及人生準確認識。第三,心理上的疏導式教學方法。該門課程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該第一時間了解學生情緒的波動,并且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定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心理測試,課間同學生聊聊天,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幫助學生敞開心扉,摒棄自卑、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心理,徹底走出心理誤區。
2.4 形成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和重心。步入了大學后的學生,因為其專業的不同,其性格特點也有所不同,根據專業的特性,老師深入分析他們的思想特征,引導他們培養自我意識,教育他們自身的思想是主體,是指揮一切活動的中心。對遇到困難不能勇敢面對的,要鼓勵他們采取積極的思想去面對,要不斷培養自己的自信心,我們要正確分析這種自信的來源,對自己進行反思,通過不斷地發現,從中感悟,逐步取得進步。
2.5 提高自身的哲學素養,不斷完善自己。許許多多的哲學老師不僅負責哲學的教學也分擔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以,老師在完成教育教學的任務目標前提下,也應該自身擁有環境資源與周期的同時多進行溝通,交流教學的經驗,相互交換意見,督促對方哲學素養提高,在學校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安排老師參加哲學教育方面的培訓活動,通過交流和培訓,不斷探索好的教學教育方法,促進哲學教育工作的改進。
3 結束語
哲學是對人的思想精神進行正確指導,是對心靈的凈化,哲學培養人擁有正確的人格,培養人形成良好的素養,做好哲學教學工作對社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各學校應該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視哲學。老師需要通過實際的實踐教學過程不斷探索和挖掘好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主觀積極性,激發他們的熱情,提高積極性。當今社會是快速發展的社會,教育部門應重視學生的個人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生活,結合現實社會的各類現象,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養成一種對國家的責任感,成為祖國未來的棟梁。
參考文獻:
[1]袁少柏.中職德育課新教材《哲學與人生》的分析與評價[D].廣西師范大學,2013.
梁漱溟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注定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梁漱溟”,但他自己說,假如有人向他的朋友問起他是怎樣一個人,朋友回答“他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是恰如其分、最好不過的。
《我的人生哲學》一書,選入的是梁漱溟談人生感悟的小文章,很好讀,主要包含對人的認識、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對人生具體問題的看法、對人生角色和時段的看法四個方面的內容。讀梁漱溟《我的人生哲學》,對我們今天尋找解決人的存在與人的安身立命問題,依然有著鮮明的時代價值。
在開篇“人生的意義”一文中,梁漱溟直言“人生不好說目的,因為目的是后來才有的事”,但他詞懇意切地說“人生的意義在于創造”,人之所以能夠創造,是因為“人類會用心思,而其它的生物大都不會用心思”。人生的創造,在梁漱溟眼中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很顯著的創造,別人都看得見,叫“成物”;另一種是生命上的創造,如何豐富和還原自己的人生,叫“成己”。
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不平衡心理、浮躁心理、焦慮心理、社會冷漠情緒等四處彌漫的時代,很多人動不動就張口大罵,動不動就大打出手,“端著碗吃肉,放下碗罵娘”的現象比比皆是。我還是我自己嗎?我如何才能成為我自己?確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讀讀《我的人生哲學》,看看梁漱溟如何“成己”,對我們的心靈是一個觸動,對構建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是一瓢春雨。
“生命的本性在于奮進向上”。梁漱溟將奮進向上的生命本性,歸為三個方面,一是主動性,“自覺是人心的特點。通過自覺的主動性不是別的,就是人們意志清明中的剛強志氣。”二是靈活性,“不靈活不足以為人心”,“靈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物而恒制勝乎物的表現”。三是計劃性,“心對物的宰制能力,源于其計劃性來”。
“人心正是宇宙生命本原的最大透露而已”,“人之所以為人在其心”,以心主宰身,尋求精神的富足,是梁漱溟人生哲學的另一重要思想。“人與人之間,從乎身則分隔,從乎心則雖分而不隔”,以心主宰身,人們才能相互理解,心靈相通。“心若必主乎身,身從心而活動,乃見其為向上前進;反之,心不自主而役于此身,那便是退墮了”,以心主宰身,人生才能積極進取。“身從心以活動者,有自覺乃有自主之可言也”,以心主宰身,才能爭取主動的人生。
一、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知性負載
知性知識包括了各種理工科知識。雕刻就必須遵循物理學的力學原理,當代藝術設計更加依賴物理學的力學原理,否則,這些藝術作品根本不能完成。同時,石頭雕刻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地質學知識,了解各種石材的不同特性,把握石頭的紋理,如此才能將原材料的特性發揮出來,結合藝術家賦予原材料的美感,讓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依照其藝術本性而誕生。如果我們想找,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不管怎樣,藝術對知性的依靠是成立的,我們不能說所有藝術都依靠知性,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說,存在著藝術對知性的依靠,存在知性作為藝術的依托這一事實。
因此,理工科大學在培養學生藝術素質的時候,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找到理工科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的結合點。這一結合點可以從藝術素質的知性依托上來尋找。理工科大學生習慣于練習、做題,做實驗,這些事情無不具有科學的態度,在理工科教育氛圍下,大學生的藝術素質不能很好地得到發揮,如果一開始就像對待文科類大學生那樣,開設一些需要更多領會和體悟的藝術課程,恐怕會適得其反。有些藝術作品的欣賞是需要較深歷史積淀的,有些藝術素質的培養需要長久積累。由此可見,知性不僅是藝術的依托,還是理工科大學藝術素質教育的契機,教育者通過這一契機將理工科大學生引進藝術殿堂,逐漸帶他們到藝術更純粹的地方去。藝術具有知性依托這一事實也表明,在藝術領域里,不僅具有對美的追求,同樣也有對真的追求。
二、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人生感悟負載
藝術很可能只有回到反觀人生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一切藝術,按照房龍的說法,都源于我們人類最高的藝術,那就是生活本身,人生就是生活的當下、生活的過去和生活的未來的總和。如果說理性知識是客觀的,在運用理性的時候,人類不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過程,理性知識可以不依靠對人生的感悟,但是,藝術,這種帶有強烈人文精神的事物,在離開人以及對人生的感悟以后,會留下什么呢?我們不討論藝術的本質,也不對藝術進行主客觀分類,我們只是從經驗事實的角度,發現藝術與人生感悟兩者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
當我們指出藝術以人生感悟為依托,且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以人生感悟為依托時,我們僅僅在陳述一個普遍的事實,或者,我們換一種說法:存在以人生感悟為依托的藝術,而且,這種藝術和藝術教育是好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它的好、它的意義和價值具有理論歷史根據。在古希臘,“蘇格拉底引用鐫刻在德爾菲神廟門前的名言來號召人們:‘人啊,要認識你自己。’在他看來,哲學應該研究正義、美德、勇敢、虔敬等與人生相關的問題,而不是把眼光盯在深邃玄奧的自然界”。①蘇格拉底甚至認為,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諸子百家時期,各學派集中關注的就是天下如何治理,人如何立足于世,治理天下當然是人事,如何立足,顯然也是人事,它們都是對人自身的反思,是從不同角度對人生的感悟。儒家學派、道家學派對人生的感悟角度和方向不同,但都在各自的角度和方向上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對后世頗具影響。大學更加明確了為學的道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②。對人生得反思、感悟具有其歷史傳承性,而且,它一直持續到今天,從未間斷。
對存在以人生感悟為依托的藝術這一觀點,我們還需要找出這樣的藝術作品,為我們提供根據。在西方文化中,對人生的感悟往往寓于宗教之中,表現出宗教的各種畫面就是對人生各種酸甜苦辣的生動描摹,這些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藝術,對于沒有那些宗教背景的人來說,就顯得沒有意義了。但是,有一些藝術作品,即使對于這些沒有宗教背景的人來說,也可以有所感觸。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晚鐘》以及《拾穗》就是這一類作品中讓我印象最深刻者。米勒的畫都很尊重生活,繪畫非常逼真,如實地反映他所觀察到的事物,但是,你可以從他從眾多生活片段中所選取的畫面領會到他本人想要表達的內涵――他講某一個片段畫下來,就讓這一刻從瞬間變成永恒,這就體現出畫家的用心了。《晚鐘》的畫面里是一片開闊的土地,一男一女正在低頭虔誠禱告,一把翻地用的叉子倒插在地里,木制的獨輪車上放著將要帶回家的收成,暮色蒼茫,遠處隱隱約約仿佛可以看見一座鐘樓和幾處鄉村家園。我們頭腦里會浮現出這樣的情景:兩個人正裝載著這一天的收獲,準備回家,晚鐘響起,他們立刻停下手頭的活,感謝上蒼的恩賜。盡管這一家并不富有,靠雙手辛勤勞作生活,但是,活著的每一天都值得感恩,盡管收獲不多,但是身體健康,沒有太多煩惱,晚上的寧靜即將消釋一天的疲憊。對人生的感悟不過如此罷。
既然存在藝術以人生感悟為依托這一事實,我們就可以認為,存在藝術表達人生感悟以及藝術內涵包含人生感悟這一事實。回到前面提出的問題,大學生面對大學生活可能會產生各種感受和看法,有些感受和看法如果沒有任何引導,可能就會陷入險境或誤入歧途。藝術由于包含人生感悟,而且,好的藝術作品往往表達了對人生較深刻和真實的感悟,從這一點來講,藝術可以引導大學生尋求生命的真、善、美。
三、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個人理想與情緒負載
個人理想,可以很大,包含對整個人類或整個世界的關懷,也可以很小,小到只關心自己這一個個體。無論是大的理想還是小的理想,都是屬于各個個體的,是獨特的,而且,既然說它是理想,就肯定是超越于現實當下之上的東西,它們沒有定型,是人的意識的某種結果。很多藝術作品在表達某種人生感悟的同時可能也寄托了某種個人理想,只不過這些個人理想往往不可能超出對人生的感悟,如果一個藝術作品在其中寄托的個人理想超出了人生的本真事實,任意發揮,恐怕就沒有什么價值了。《父與子》這本漫畫寄托了作者對他兒子深深的愛,這種愛通過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表達出來,沒有那種令人生畏的嚴肅,也沒有令人壓抑的沉重,但是,那份深切的父愛卻點滴可見,在漫畫的每個角落里,仿佛看見卜勞恩關懷備至、慈祥幽默、飽含智慧的眼神。他希望兒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誠實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好事和壞事,并且要學會承認自身和他人都不是完美的這一事實,無論現實如何變遷,都要保持一顆善意的心和一份幽默。這些是卜勞恩在作品中寄托的個人理想。
類似《父與子》的作品還有《小王子》和《小坡的生日》等作品。《小王子》的作者對看待世界的普遍角度提出質疑,圣埃克絮佩里認為,成人的眼光未必就比小孩子的眼光更好,從小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我們可能會發現很多通常沒有看到的東西,小孩子的眼光可能更原始更基本,也更真切。《小坡的生日》是老舍先生為兒童寫作的一部有趣的小說,小坡很純真,孩子勁十足,還有很多夢想,對妹妹仙坡很好,不明白很多事情,卻總是想去弄清楚,這些是人天生本性的體現,老舍先生的理想恐怕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整個中國兒童能夠在這種天真無邪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保持那種本然的性靈,在這部作品里,老舍先生是對中華民族抱著一種希望的。像魯迅一樣,老舍先生在這部作品中寄托著一種理想,要“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③。
情緒是暫時的東西,變化較快,在一幅畫或者一部文學作品里我們可能看不出作者當時的情緒是什么樣的,但是,他們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我們欣賞藝術作品不去追究這些。藝術是負載著知性、人生感悟和個人理想,出來知性以外,其他事物都是比較個人、比較主觀的,因而都會或多或少帶有情緒,由于藝術家需要進行創作,這些創作不能完全受情緒的左右,相反,他們需要將當下的情緒融會到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中。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藝術可以將藝術家的個人情緒消融,并得到藝術氣質的熏陶和引導。這一點給我們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一種啟示,我們可以通過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教育學生學會控制自身的情緒,不被情緒左右。
[注釋]
①鄧曉芒.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3;
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3。
③魯迅.魯迅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133。
[參考文獻]
[1]鄧曉芒.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探索研究進行正確教學的方法
2.1有效利用教材,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哲學思維。在《哲學與人生》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學生需要掌握用哲學的觀點去看待問題,這就需要老師必須深深掌握教材,把教材研究透徹,不僅要參照大綱的教學要求,同時,要注重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可以在備課時翻閱各種文獻和資料,老師與老師之間進行深入地探討與交流,制定一套適于自己的教課方案和方法,有自己獨立的教學特點,不盲目追從。比如:在培養學生哲學時,引導他們從淺入深的分析現象,分析現象發生的原因及其相關的因素,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指引學生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尋找自身的缺點,摒棄錯誤的思想,尋找正確的價值取向,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老師需要注意培養多溝通的好習慣,多與老師就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從中發現學生的思維問題,及早改正,樹立正確思維模式。
2.2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將哲學與實際生活緊緊聯系起來。哲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他學科是培養學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哲學指引著人生的大方向,擁有正確的哲學思想,才能把握正確的認識方向,也才能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老師在哲學課堂講課時,引導學生用自身來感受哲學,將哲學與自己的人生聯系起來,貼近自身的現實生活,將學所的哲學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哲學基礎知識,分析哲學與人的緊密關系,指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與人生選擇。分析客觀事物現象與本質,用哲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對學生提出適當的要求,要求他們分清善惡,區分真假,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3教師加強對專業方向的把握,結合課堂內外,改善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借助媒體播放、故事典例、心理上的疏導以及積極向上寓言故事等方式進行探究,使課堂容新穎并具有實踐意義。以此來增加這門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實際效果。第一,媒體播放式教學方法。將課程的內容制作成課件,使之生動形象,大部分學生對單純的依靠老師講解產生厭倦感,反之采用了這種將聲音、影像或者動態圖案的方式恰當的結合到一起,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主動的接受課程內容,激發出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進而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第二,故事典例式教學方法。篩選一些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學習人所周知的典例,有效的將典例引出的問題或人生的哲理進行融合,使學生對照自身情況,經常總結成長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去糟取精,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使學生在實踐和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創新,逐漸的引導學生對哲學知識以及人生準確認識。第三,心理上的疏導式教學方法。該門課程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該第一時間了解學生情緒的波動,并且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定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心理測試,課間同學生聊聊天,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幫助學生敞開心扉,摒棄自卑、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心理,徹底走出心理誤區。
2.4形成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和重心。步入了大學后的學生,因為其專業的不同,其性格特點也有所不同,根據專業的特性,老師深入分析他們的思想特征,引導他們培養自我意識,教育他們自身的思想是主體,是指揮一切活動的中心。對遇到困難不能勇敢面對的,要鼓勵他們采取積極的思想去面對,要不斷培養自己的自信心,我們要正確分析這種自信的來源,對自己進行反思,通過不斷地發現,從中感悟,逐步取得進步。
2.5提高自身的哲學素養,不斷完善自己。許許多多的哲學老師不僅負責哲學的教學也分擔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以,老師在完成教育教學的任務目標前提下,也應該自身擁有環境資源與周期的同時多進行溝通,交流教學的經驗,相互交換意見,督促對方哲學素養提高,在學校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安排老師參加哲學教育方面的培訓活動,通過交流和培訓,不斷探索好的教學教育方法,促進哲學教育工作的改進。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 x(2012)06-0019-03
一、緒論
教育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古往今來,許多大教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強調啟迪學生的思維。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蘇格拉底也說:“沒有思想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小學語文是集形象描述、理解感悟、體驗積累等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基礎課程。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應該“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然而,縱觀當下的課堂,我們不難看到,重意會、重感悟已經基本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共識,形象性、情感性已經基本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特征。人們談“理”色變,似乎一談“理”就會與機械分析、空洞說教劃上等號。于是我們看到,小學語文教學被自然矮化和簡單化——閱讀過程中“只關乎表層的詞語和詞語的表層,不見語言中的‘人’之存在”,“所謂的閱讀只不過是一場沒有指涉、反思、深度和意義的‘觀看’,只是遺棄意象與情理后的物質表層的細摩”……不錯,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感性的,關注人文,注重情感,著力感悟,但缺少“理”的課堂則是表面的、膚淺的、低效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發學生對文本的哲理性反思,并用哲理指導對文本的理解,這對于培養學生思維,形成科學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具有積極意義。
二、哲理性文本的非哲理“演繹”
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以及小學生的課外拓展閱讀中,有不少思想內涵較為深刻的文章,大多以一人、一事或一物來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探討人與生活、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發人深思,耐人尋味,我們稱之為哲理性文本。哲理性文本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文章融合著哲理性的感悟與思考,因其哲理而顯示其情感的深刻性,因其感情而使說理更加能感染人、鼓動人。哲理性文本的語言不僅一如其他散文,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獨創性,而且具有啟示性、深刻性、凝練性的特點。教學中以哲理性文本為依托,把感悟人生{彳理、發表獨特見解作為教學的重點,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和創造潛能,啟蒙學生的理性精神。
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是對智慧的熱愛和追求。“哲學的本質并不在于對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對真理的探究……哲學就意味著追求。對于哲學來說,問題比答案更為重要,并且每個答案本身又成為一個新的問題。”兒童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哲學家,因為他們是愛智慧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新鮮感、好奇心和困惑,他們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康德說,兒童是有情感的,也是有理性的,情感中滲透著理性。感性與理融、情理相攜,正是兒童的特點,兒童語文素養的兩大元素即是“情”與“理”。情與理有機統一才是完整的教學。
教學哲理性文本,如果僅僅用哲理的方法去解讀文本、去實施教學、去揭示道理,有理無情,容易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使得教學索然無味,兒童不易接受。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事物、感知事物有一定的內在規律,“感性地感知事物”,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文本,教師在教學此類文本時,不能采用“以理對理”的方法直奔目的,忽略過程,要給兒童鋪設一條“拾級而上”的道路,引導兒童由淺人深,理性地感知事物,做到情理交融,理在情里,情在理中,追求“全人”發展,實現兒童諸多因素的協調發展。
在小學語文哲理性文本的教學中,我們要從非哲理“演繹”角度出發,圍繞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特征,對“唯理性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倡導閱讀教學的人文關懷,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和創造性發展的實施目標為依據,從接受美學中獲得理性思維,批判傳統的文本解讀的單一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弊端,要將文本的多元化解讀引入課堂;將文本閱讀與生活感悟聯系起來,將文本閱讀過程中獲得的人文意識、情感體驗帶人生活去驗證。如在教學寓言《狼和小羊》時可以讓學生逐步思考:狼吃小羊為什么要找碴兒?它找了哪些碴兒?“反正都一樣”是什么意思?說明狼是怎樣的一個壞家伙?……這樣由淺入深地設問置疑,循循善誘,學生就不難理解寓意了。再如,在教學《爭論的故事》時,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兄弟倆的爭論分出了勝負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聽了這樣一個“爭論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事你抓住時機做好了?哪些事沒有抓住時機而沒有做好?引導學生了解“抓住時機,先做起來”的含義。
人生智慧。校長只有對人生問題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思考后,才能活得清醒、堅定,富有熱情,充滿朝氣,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校長要以儒家的思想來涵養自己。儒家講“內圣外王”。“內圣”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外王”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校長要有一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教育興國,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和時代使命感。還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校長同時也要有道家的飄逸、靈動。在這樣一個喧囂、浮躁、功利的時代,校長要想守住自己的操守,讓自己淡定、從容、寵辱不驚,需要以道家的思想來潤澤自己。對待個人的名利要有老子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的思想,以“無私”私、以“無爭”爭、以“無為”為。而莊子哲學中“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形之委蛇與心之逍遙的人生境界,更能讓我們超越生命困境,實現心靈的自由。
教育智慧。一個方向不明的校長就是在“毀”人不倦。約翰?懷特說:“對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慮,假如你認為是正確的教育目的,而實際上卻并非如此,學生們又對你的說法深信不疑,那么,他們多年的學生生活很可能要毀于你手。”
校長要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學,要不斷追問:什么是理想的社會,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生命的方向與生活的價值,什么素質能為自己、為民族、為人類帶來尊嚴和福祉?校長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尋根究底的反思,在此基礎上思考教育的真諦、尋找教育的規律、反思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學生的心靈世界,不斷提高對教育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斷力,按教育的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來辦教育。
領導智慧。首先,校長要提高自身的修養,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教師。教育是需要情感和心靈參與的,校長要“舉著旗子”,而不是“揮舞著鞭子”。其次,管理策略要“誠、正、賞、寬”。人性中有自私、貪婪、懶惰等惡性,校長要與教師共同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防止教師“行惡”;但人性中更有向善的力量,學校的管理制度要科學化與人文化,使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讓制度起到引導與激勵的作用。再次,要對教師進行價值引導。制度只是一個不能突破的底線,在價值多元的時代,校長要站在正確的價值立場上進行價值整合,在尊重價值觀多樣性的前提下引導教師建立基本的價值共識。校長要通過培訓和激勵,改變教師的思維與心態,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和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