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6:37: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生兒護理及喂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生兒因為其胃腸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十分容易發生和出現喂養不耐受的問題,這就會直接造成新生兒的營養不良進而導致新生兒身體的發育和體重增長的緩慢,而嚴重的甚至會危機到新生兒的生命安全。一般在臨床上,新生兒出現喂養不耐受問題的最主要癥狀常見和臨床表現是:喂哺的困難、嘔吐以及腹脹等。這些到嚴重的影響到了患兒的生長發育,而目前在臨床上采用完全靜脈營養的方法來處理此類病癥的費用比較高,而且十分容易導致患兒的腸黏膜出現萎縮同時造成乳糖酶匱乏等問題[1]。因此為了盡早的改善新生兒的胃腸功能同時保證新生兒的安全,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小劑量的琥乙紅霉素來對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病癥進行治療,經過相關的治療我們發現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比較有效的改善新生兒的胃腸功能,其治療效果也比較顯著,現就將具體的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到2011年3月我院共確診、收治喂養不耐受的新生兒38例,其中有21例的女性新生兒,其余的17為男性新生兒。其中在這38例的患者中,實施了剖宮產進行分娩的新生兒有20例,而陰式分娩出生的有18例。這38例的嬰兒在排除了先天性的消化道畸形的干擾以外,將這些嬰兒隨機的分為觀察組20例以及對照組18例。其中觀察組的新生兒給予的是常規治療基礎上的小劑量琥乙紅霉素的治療,而對照組的18例嬰兒給予的是常規的治療方法,兩組的患兒其出生體重、胎齡、分娩方式以及性別等方面,不存在統計學上的差異,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 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的患兒均放到嬰兒暖箱或者是開放的暖床進行保暖,也均接受了呼吸支持以及抗感染方面的處理[2];對照組的患兒給予的常規治療方法包括禁食、胃腸部位的減壓處理以及必要時的洗胃等。而對照組患兒,在接受對照組的有關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兒以小劑量的琥乙紅霉素其劑量按每千克5 mg/d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稀釋成為濃度為0.1%的注射液,對患兒實施靜脈滴注,以3 d為1個治療的療程。
1.3 診斷的標準
患兒不斷的嘔吐,其次數在每天3次以上;奶量持續三天以上的減少同時患兒伴有腹脹、患兒胃內出現咖啡樣的物質其大便的潛血呈現陽性;第2周末的喂入量小于每天每千克8ml的標準[3]-[5]。
1.4 治療效果的評定標準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主要以患兒消化功能的恢復,對患兒開始實施全胃腸道喂養所用的時間以及治療后患兒每日的體重增長情況來對治療的效果進行評定[6]。
1.5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 19.0的軟件包進行相關的數據統計、分析,觀察組、對照組兩組的患者的計量資料采用的t檢驗,計數資料則采用的是?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兒在接受相關的治療后,其治療的效果依照評定標準進行評定后,其具體情況可見下表1:
注: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存在著極其顯著的差異(P
觀察組的患兒在開始實施全胃腸道喂養的平均時間為(7.6±4.2)d,而對照組患兒的開始全胃腸道的平均時間為(14.9±6.1)d,可以比較明顯的看出觀察組的患兒實施全胃腸道喂養的平均時間要遠遠的低于對照組所用的平均時間,其差異極其顯著 (P
3.討論
新生兒因為其胃腸功能尚沒有發育完全,所以比較容易發生喂養不耐受等病癥。而喂養不耐受的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吸吮的困難,患兒在進食后會出現腹脹、嘔吐等問題而其排便也往往會出現一些困難,這類病癥在臨床通常情況下還會合并一些應激性的潰瘍或者是壞死性的小腸結腸炎,這樣就會使得患兒在經腸道進行喂養的時候會出現明顯的延遲,進而影響患兒的生長和發育[7]-[9]。
最近幾年以來,大量的臨床實踐個研究發現琥乙紅霉素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胃動素受體刺激,具有很好的胃動力 的推動作用。藥物成分中含有的紅霉素因子或者紅霉素糖苷可以作為一種比較有效的胃動素受促進劑,具有很強的胃動力促進作用。而藥物成分中的胃動素和紅霉素成分還均可以通過其當中的有效因子作用于患兒的受體跨膜束。還可以通過與胃黏膜上存在的胃動素受體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而促進患兒的胃腸蠕動,增強患兒食管下段的括約肌壓力來提高食管的蠕動能力、刺激胃竇的收縮和擴張,使患兒胃中的食物可以有規律的從胃底向幽門的方向蠕動,然后再排入到患兒的十二指腸部為,從而有效的抑制嘔吐和反流 。而在患兒處于空腹狀態的時候,還會對胃腸道平滑肌的收縮起到輔助作用,其中的一部分藥物的陳分可以比較容易的通過直接刺激患兒的胃部使得內源性的胃動素可以有效的釋放,還有一部分可以通過其膽堿能的作用與5-羥色胺受體相互影響[10]。綜上所述,通過本次研究中的臨床觀察和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利用小劑量琥乙紅霉素來治療新生兒的喂養不耐受病癥,其治療效果較好,患兒的平均全胃腸道喂養時間得到了明顯的縮短,患兒每日平均的體重增長也比較顯著,同時鑒于其臨床使用的安全等特點,故建議其應該在臨床上繼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秀玲,黃思容.新生兒撫觸對喂養不耐受患兒的療效觀察[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04):56-57.
[2]葛方英.不同治療方式在新生兒喂養不耐受中的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1,(11):1629-1630.
[3]楊曉光,謝小強,雷日華,王小麗.多潘立酮對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療效觀察[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9,(03):141-142.
[4]王瑋,任銅珍.紅霉素治療喂養不耐受新生兒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8,(03):289-290.
[5]陳健平,劉義.紅霉素與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6,(11):920-923.
[6]高立品.紅霉素改善新生兒喂養困難的臨床效果[J].職業與健康,2008,(24):2748-2749.
[7] 袁煥珍,孫君軼,張永軍等.小劑量琥乙紅霉素治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32例[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41(5):1014-1015.
【摘 要】目的:分析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母嬰同室產后產婦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給予反饋式健康宣教,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宣教,對比分析兩組產婦健康宣教效果。結果:觀察組產婦新生兒護理良好率、母乳喂養良好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 反饋式健康宣教;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
反饋式健康宣教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母乳喂養能力,促進其產后恢復。為了研究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我院選取收治的110 例母嬰同室產后產婦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反饋式健康宣教與常規健康宣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母嬰同室產后產婦110 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 例。觀察組最大年齡38 歲, 最小年齡22 歲, 平均(27.5±2.8)歲;自然分娩38 例,剖宮產17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5 例,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者20 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30 例。對照組最大年齡37 歲,最小年齡22 歲,平均(27.8±2.6)歲;自然分娩35 例,剖宮產20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4 例,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者22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9 例。兩組研究對象均無合并急慢性疾病、妊娠合并癥、母嬰喂養禁忌癥;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產婦年齡、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根據統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口頭宣教產后恢復注意事項、新生兒常規護理、母乳喂養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內容。觀察組給予反饋式健康宣教,具體內容如下:
(1)產婦產后恢復。詳細向產婦講解緩解產后疼痛的方措施、自行排尿的重要性、促排尿方法、下床活動注意事項等,并教導產婦如何自我檢查產后惡露排出情況。
(2)新生兒護理知識。護理人員親自示范并同時指導產婦實施更換嬰兒服、更換尿布以及臍帶消毒、撫觸等四項新生兒常規護理內容;并教導產婦如何正確觀察新生兒面色、黃疸情況、溢奶情況、排便及肚臍變化情況。
(3)母乳喂養方面。積極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并教導產婦哺乳喂養的正確方法、產后乳房護理等內容。
(4)出院后健康宣教。叮囑產婦產后恢復注意事項,保證居住環境溫濕度適宜、飲食均衡;判斷產褥期體溫、惡露異常現象,加強會陰清潔。
1.3 觀察指標[1]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新生兒護理情況、母乳喂養情況及護理滿意度。
(1)新生兒護理情況。產婦能夠獨立完成上述至少三項新生兒常規護理,并掌握判斷新生兒情況的方法,可視為良好;
不滿足上述指標者,可視為一般。
(2)產婦能夠獨立哺乳,且未出現破潰、漲奶,或出現輕度漲奶、破潰,可視為良好;有嚴重漲奶現象出現,可視為一般。
(3)護理滿意度。采用兩端為0mm與100mm 的游離標尺進行測量。0 表示不滿意,100 表示非常滿意。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觀察數據選用spss19.0 統計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 )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 檢驗,P<0.05 為差異,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新生兒護理情況、母乳喂養情況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為92.7%
(51/55 例),母乳喂養優良率為94.5%(52/55例);對照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為72.7%
(40/55 例),母乳喂養優良率為69.1%(38/55例)。觀察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母乳喂養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5.1±2.9)分,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70.2±3.3)分,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建立母嬰同室病房對于產后產婦具有積極作用,不僅能夠促進新生兒與母親的交流,也有助于幫助產婦盡快轉變角色,接受母親這一新身份;同時還有利于整個家庭盡快適應新生兒的到來。但對于產褥期產婦來說,其生理與社會角色發生了巨大改變,并且由于缺乏產后衛生保健知識以及新生兒喂養知識,因此易導致產婦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影響產后恢復[2]。
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觀察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母乳喂養優良率均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給予母嬰同室產婦產后反饋式健康宣教,可顯著改善其相關健康知識掌握水平,提高其新生兒護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促進產婦社會角色的轉變,有利于產后產婦恢復。并且實施反饋式健康宣教還可有效提高產婦護理滿意度,有利于醫院整體護理水平提升,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摘 要】目的:研究Orem 自理模式在產科新生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間我院產科收治的剖宮產分娩的產婦98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9 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產科護理。觀察組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Orem 自理模式使其實現自我護理,在產婦住院期間通過臨床觀察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產婦的母乳喂養技巧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進行評估。結果:觀察組母乳喂養技巧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科新生兒中開展Orem 自理模式,顯著提高了產婦的自理能力,挖掘了其自我護理的潛在能力,有利于其康復和熟練掌握新生兒護理及母乳喂養技巧,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Orem 自理模式;產科;新生兒
Orem 自理模式于1971 年由美國學者提出,該理論闡釋了人的自理方面缺陷與機體健康、人的護理需求三個方面的關系,并經過不斷的演繹與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護理理論,并受到臨床護理工作者的重視,運用于臨床護理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療效。本研究將Orem 自理模式運用于我院就診的剖宮產分娩的產婦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間我院產科收治的剖宮產分娩的產婦98 例,其中,年齡21-32 歲,平均年齡(31.4±6.7)歲,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產婦20 例,高中文化產婦37 例,大專以上文化產婦41 例,所有產婦均為單胎妊娠且在產前均給予系統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等知識培訓,均給予剖宮產術,直刀口者71 例,橫刀口者27 例,所產新生兒均為健康嬰兒,無缺陷。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9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刀口類型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產科護理,護理內容包括母乳喂養技巧、孕婦產后護理衛生、新生兒護理常識等知識的宣傳和指導,同時若產婦或家屬有困難時,護士應及時積極的提供幫助。觀察組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Orem 自理模式使其實現自我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包括:
(1)系統評估 相關責任護士應對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和母乳喂養技能等知識做一系統評估,根據每一產婦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進行有針對性的宣教和護理,使其系統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
(2)支持教育系統 在產婦入院到出院整個過程中,都應隨時掌握和了解產婦不同時間段的心理需求,積極獲得家屬的配合,及時糾正其護理能力和護理知識的偏差,詳細并耐心示范和講解母乳喂養技巧、新生兒洗浴等知識。
(3)完全補償系統 在產婦術后6h 內,身體較為虛弱,缺乏自理能力,應進行完全補償護理,責任護士應定時為產婦進行基礎、管道、專科、皮膚等護理工作,同時進行心理輔導,消除產婦緊張心理,樹立母乳喂養信心。
1.3 指標觀察
在產婦住院期間通過臨床觀察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產婦的母乳喂養技巧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技巧比較
觀察組母乳喂養技巧差評為0 例,良9 例,優40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0%,18.4%,81.6%;對照組母乳喂養技巧差評為14 例,良35 例,優0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28.6%,71.4%,0%。觀察組母乳喂養技巧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的比較
觀察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為優者46 例,良3 例,及格0 例,不及格0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93.9%,6.1%,0%,0%。對照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為優者9 例,良15 例,及格16 例,不及格9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18.4%,30.6%,32.6%,18.4%。觀察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運用Orem 自理模式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和母乳喂養技巧的掌握程度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說明產科新生兒中開展Orem 自理模式,對產婦進行產前及產后的系統宣導及培訓,不同階段的系統護理,使其充分了解了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顯著提高了產婦的自理能力,挖掘了其自我護理的潛在能力,有利于其康復和熟練掌握新生兒護理及母乳喂養技巧,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摘要] 目的 對Orem 自理模式應用在產科新生兒護理當中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間收治的198例剖宮產分娩的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兩組,對照組100例給予常規臨床護理干預,觀察組98例在常規臨床護理的基礎上行Orem自理模式使之實現自我護理。一段護理時間后,對比兩組產婦相關護理知識熟悉程度,如母乳喂養知識、對新生兒護理措施的熟悉程度。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進行比較,對照組的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及對新生兒護理措施的掌握程度明顯低于觀察組,而觀察組的產婦能夠較熟練的掌握母乳喂養技巧及對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對比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Orem 自理模式應用在產科新生兒護理當中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非常好的挖掘出產婦的獨立護理能力,最大程度體現出了護士的臨床價值,具有較好的護理效果,同時也融洽了護士與產婦之間的關系,提高了臨床的醫療效果,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
關鍵詞 ] 新生兒護理;Orem自理模式;產科;臨床護理中;母乳喂養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6(a)-0009-03
美國護理理論家Dorothea E Orem于1971年提出了Orem自理模式,論述了人在自理方面的缺陷,自理方面的局限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及有關人的護理需求,經過反復的完美與發展,慢慢地受到廣大人們的重視,在臨床護理中體現出了非常明顯的效果[1]。我國是于20世紀90年代引進Orem自理模式,且收到了明顯的療效及成效。我院現以Orem自理模式與常規護理模式做一個研究對比,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間收治的198例剖宮產分娩的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對照組100例給予常規臨床護理干預,觀察組98例在常規臨床護理的基礎上行Orem自理模式使之實現自我護理。對照組所有產婦年齡介于21~40歲之間,平均年齡(32±4)歲;觀察組所有產婦年齡介于22~40歲之間,平均年齡(31±5)歲。
參加研究的產婦在產前均對其進行新生兒護理常識培訓,及相關母乳技巧培訓,對照組:初中文化產婦23例,高中文化產婦35例,大專以上文化產婦42例;觀察組:初中文化產婦25例,高中文化產婦33例,大專以上文化產婦40例。兩組產婦在文化程度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χ2=1.21,P>0.05)。
198例產婦均實行剖腹產,其中直刀口產婦156例,橫刀口產婦42例,所產新生兒均屬健康無缺陷,及所有產婦屬單胎懷孕。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護士對產婦及家屬給予母乳喂養知識宣傳,及對產婦和家屬衛生健康方面的指導,培訓指導母乳喂養技巧,及新生兒的護理常識。對新生兒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當產婦或者家屬有需要幫助時,護士應該隨時提供幫助。
1.2.2觀察組 產婦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Orem 自理模式,其相關責任護士根據對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和母乳喂養技能的評估,針對性地給予支持教育系統、完全的或部分的補償系統等護理,使之很好的掌握新生兒的護理知識和針對性的臨床措施。①支持教育系統在產婦住院整個過程中,必須全程貫穿支持教育系統,在不同的時間階段,隨時留意和關注產婦的心理需求,或矯正其護理能力和護理知識的偏差,或尋求家屬后勤支持。責任護士此時要詳細的示范和講解如何擠奶、哺奶、換尿布、沐浴和撫觸等。②完全補償系統 完全補償護理應該在術后 6 h內進行,是因為此時的產婦沒有完全恢復自我護理能力。責任護士要對產婦做好基礎、管道、專科、皮膚等護理工作,消除產婦緊張、焦慮的心理,使其增強母乳喂養的決心和信心[3]。③部分補償系統 部分補償護理應該在術后 6 h后進行,是因為此時的產婦已完全從麻醉中清醒,有了較穩定的生命體征,只是還有部分傷口的疼痛,責任護士應鼓勵和協助產婦增強臨床自護能力[4]。實時的幫助產婦完成半臥位、自我翻身以及給新生兒喂奶、換尿片、沐浴、撫觸等護理。及時的糾正產婦的不當操作。
1.3 評價標準
在臨床期間觀察產婦對自我護理能力,并評估其對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程度。在產婦出院前,產婦能夠非常熟練的完成臥、坐、懷抱等姿勢進行哺乳的,掌握程度為優;產婦能夠完成臥、坐、懷抱等姿勢進行哺乳的,但有時需要需要護士適當的協助的,掌握程度為良;產婦不能完全完成臥、坐、懷抱等姿勢進行哺乳的,經護士協助仍不能很好的完成的,熟練程度為差。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了解,采用筆試的方式進行評估,筆試成績大于等于90分者為優;筆試成績大于等于80分小于等于89分者為良;筆試成績小于等于69分大于等于60分者為及格;筆試成績小于60分者為不及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t檢測計量資料,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產婦母乳喂養技巧
具體數據如下表1。
對比兩組數據結果,對照組差評為28例、良72例、優0例,所占比例依次為28%、72%、0%;觀察組差評為0、良16例、優82例,所占比例依次為0%、16.33%、83.67%。兩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在統計學上具有統計學意義。統計結果充分說明采用Orem自理模式實行自我護理的產婦能夠更加準確的掌握母乳喂養技巧。
2.2 對比兩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
具休情況如下表2。
對比兩組數據,對照組不及格產婦為34例、及格32例、良23例、優11例,所占比例依次為34%、32%、23%、11%;而觀察組不及格產婦為0、及格0、良7例、優91例,所占比例依次為0%、0%、7.14%、92.86%;兩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在統計學上具有統計學意義。統計結果顯示采用Orem自理模式實行自我護理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更加熟練。
3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100例產婦,產婦線乳技巧評為差為28例,即28%為不合格者; 占比例為34%。而觀察組中,兩項指標參數指標均為“0”,即所占比例為0%。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差異明顯。所以,觀察組采用Orem 自理模式后,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知識掌握程度及母乳喂養技巧熟練程度遠遠大于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的產婦。說明采用O rem 自理模式的產婦,從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其產婦潛在能力,能夠讓她們獨立完成新生兒護理及熟練掌握母乳喂養技巧。
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谷水君曾在《Orem自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研究中提到自己的研究結果,行常規護理(對照組)的產婦與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行Orem 自理模式(觀察組)的產婦生產時間、住院時間比較結果是:對照組剖腹產產婦生產時間為,(1.1±0.3)h;住院時間為,(7.6±0.8)d;而觀察組的產婦生產時間為,(0.8±0.4)h;住院時間為,(5.1±0.7)d。對比別人的研究結果顯示,不管是從產婦掌握新生兒的護理知識及掌握新生兒喂養技巧,還是產婦的生產時間與住院時間來比較,護理中運用O rem 自理模式的產婦各項指標遠遠優于只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的產婦[2-5]。
從本次研究結果及谷水君曾在《O rem自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研究中提到自己的研究結果,表明,產科新生兒中應用O rem 自理模式,能夠提高產婦的自理護理能力,產婦在產前及產后經過相關的宣導及培訓,提高了她們的知識面,了解了生產產婦應該如何去注意護理,了解生產的基礎知識,讓其放松及積極主動的去配合醫生及護士,即讓產婦學會了自理護理知識及技巧,同時也融洽了醫患關系,提高了醫護間的工作效率。產科新生兒護理中應用O rem自理模式,能夠提高產婦對新生兒護理能力及自我護理能力,使其熟練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提高母乳喂養技巧,改善產婦的臨床指標,減少生產時間及住院時間,值得臨床護理中推廣與應用[6]。
[
參考文獻]
[1] 蔣傳飛.Orem自理模式在產科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4(2):39,41.
[2] 許孟希.Orem自理模式在產科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優生優育,2012(6):365-367,370.
[3] 宋秉蘭.Orem理論在我國產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6):20-21.
[4] 張銘偉.Orem自理理論應用于產后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406-408.
新生兒對外界溫差的變化有些不適應,因此出生后應立即將其全身輕輕擦干,用潔凈溫暖的棉毯包裹,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3]。新生兒體溫應保持在36~37℃,生后第一天每4小時測一次體溫,體溫穩定在36.5℃左右時,可改為每6~12小時測一次[4]。若體溫低于36℃或高于38℃時,應查找原因,進行處理。而室內的光線[5]不能太暗或太亮,應讓寶寶在自然的室內光線里學會適應,而避免陽光直射眼部。
2 注意皮膚護理
新生兒皮膚嬌嫩,容易損傷,接觸動作要輕柔,衣著要寬松,質地要柔軟。要用溫水擦洗皮膚皺折處,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新生兒洗澡時不需要肥皂,洗澡后要將皮膚徹底揩干,潮濕的褶皺部分非常容易導致發炎[6]。
3 注意臍帶護理
嬰兒一出生臍帶就會被夾住并立刻剪斷,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過幾天,臍帶就干枯了,然后它會脫落。在新臍帶未脫落時,每天用75%乙醇溶液擦洗臍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紗布蓋上,洗澡后必須保持臍部干燥清潔。
4 新生兒黃疸
由于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寶寶出生后2-3天皮膚會發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一般出生后7-10天會自然消退。吃母乳的寶寶黃疸持續時間可能會長一些,早產兒的黃疸比足月的要重一些,消退的會慢一些。如果黃疸出現的早,黃的厲害,排除病理性黃疸后,用茵梔黃口服液效果不錯。
5注意喂養
目前,居多研究表明出生后母乳喂養越早越好,一般為出生后半小時左右。喂養主要依賴母乳,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母乳中所含各種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水分等,含量適中,比例適當,質地優良,最易于新生兒消化吸收。母乳中還含有多種抗感染因子,如分泌型IgA;乳鐵蛋白;溶菌酶及各種細胞成分,可明顯減少嬰兒腹瀉和呼吸道感染的發生,采用母乳喂養是最經濟;簡便;安全的方法。人工喂養時要對奶瓶、奶嘴嚴格煮沸消毒,要注意溫度,奶嘴喂奶時盡量不要讓嬰兒吸進空氣,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輕拍寶寶背部,以免積氣。
6 正確看待特殊生理現象
如所謂的新生兒“馬牙”、女嬰出生后數天內陰道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紅尿、乳房腫大、紅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黃疸(出生后2-3天出現)等,這些現象過幾天后就會自然消失,不必特殊處理。如果時間較長或出現其它不良癥狀時,則應去醫院檢查。
7 注意預防感染
在每次護理新生兒前均應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細菌帶到新生兒細嫩的皮膚上面發生感染,如護理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或帶菌者則不能接觸新生兒,以防新生兒受染。如新生兒發生傳染病時,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接觸者隔離觀察。對新生兒居住的室內進行及時的通風和換氣,確保室內空氣新鮮。并且盡量避免流動性人員對嬰兒進行密集的探視,以減少新生兒受感染的機會[7]。
8 按時預防接種
①卡介苗:新生兒24小時內接種卡介苗。采用皮內注射法,如因特殊原因未及時接種者應于產后三個月內接種,超過三個月未接種應先做結核菌素試驗,確診未感染結合才可接種卡介苗。②乙肝疫苗:生后第1天、1個月、6個月時應各注射重組乙肝病毒疫苗1次,第一次的乙肝疫苗打的越早,新生兒產生抗體也就越早。
總之,新生兒出生不久,不能馬上適應外部的環境,而且,其生理功能和體質都比較薄弱,因此,新生兒護理是新生兒時期的主要工作內容,相關的護理人員在進行新生兒護理之前,應對有關新生兒護理的基本常識進行掌握,避免任何唯心的護理意識和護理活動。
參考文獻:
[1]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 實用新生兒學[M].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 彭田紅.淺談新生兒護理的體會[J].華章,2013,2:359
[3] 陳琴.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03-08
[4] 陳清霞,付偉.新生兒體溫測量研究現狀[J].健康研究. 2013-04-15
結果:通過科學、精心的護理,只有2例新生兒因病轉新生兒科治療,其余新生兒均正常出院。
結論: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兒發病率,提高新生兒生活質量。
關鍵詞:新生兒 疾病預防 護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9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323-02
從胎兒娩出、臍帶結扎后算起到滿28天,這段時期稱為新生兒期。這個期是新生兒進行生理功能調節并適應宮外環境的關鍵時期,由于新生兒器官組織功能不健全,調節能力差,身體機能非常脆弱,容易發生窒息、感染等各種疾病,死亡率較高。因此,新生兒期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疾病,以保證新生兒健康快樂成長[1]。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兒護理中的疾病預防措施,現選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護理的150例新生兒進行分析,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生的150例新生兒。其中,男81例,年齡4d~24d;女69例,年齡4d~25d。所有新生兒體征正常,年齡、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150例新生兒采取積極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具體如下。
1.2.1 維持體溫穩定,預防寒熱病癥。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體溫改變的威脅,因此需要采取以下護理措施:
(1)新生兒病房保持安靜、整潔,并且光線充足、空氣流通,配置空調設備、空氣凈化設備及溫、濕度計,在新生兒穿衣及裹被情況下保持室溫在22℃~24℃,相對濕度在55%~65%。
(2)采取適當的保暖措施,給新生兒頭戴帽、母體胸前懷抱、嬰兒培養箱等。在為新生兒進行其他護理時,盡量減少暴露在外的面積,以免身體散熱過多。氣溫過低,新生兒易患傷寒綜合征和呼吸道感染。但氣溫過高或保暖過度,新生兒可能患上濕疹或脫水熱,所以保溫措施應當適宜。
(3)觀察體溫,每4h監測一次,維持新生兒體溫在36℃~37℃。
1.2.2 喂養護理,防止窒息。
(1)新生兒出生半個小時左右可以給予母乳喂養,讓嬰兒吸吮母乳,并在出生1~2小時喂些5%~10%葡萄糖水,4~6小時或更早時候喂奶[2]。盡量給予新生兒母乳喂養,以確保新生兒獲得全面優質的營養。如果確實無法實現母乳喂養,可從喂養葡萄糖過渡到配方奶。
(2)人工喂養時,奶具必須專用并進行消毒。對于消化道畸形或咽下綜合征的患兒,應由臨床醫生進行診治。喂后應先抱起嬰兒頭部片刻,再以側臥位放到床上,避免嘔吐或溢奶。如果發生溢奶,可將嬰兒抱起,讓其頭部靠在喂奶者肩部,一手托住嬰兒臀部,另一手握成空心狀輕叩其背部,方向從腰部往上至背部,5~10min左右[3]。
(3)人工喂奶時新生兒容易發生嗆奶,應采用仿母乳奶嘴,并且一次喂奶量不宜過多,喂奶時奶液應充滿整個奶嘴,避免吸進空氣。發生嗆奶后護理者取坐位,將新生兒面朝下俯臥于護理者腿上,然后一手抱住新生兒,另一只手空心狀輕叩其背部,助其將嗆入的奶汁咳出來。
(4)為了防止新生兒窒息,及時調整新生兒睡姿,以平躺為宜,避免長時間趴睡。新生兒口鼻附近的被子、毛巾等軟質物品必須及時移開,避免其發生窒息。
1.2.3 預防感染。
(1)嚴格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制度。新生兒病房定期進行全面清潔和消毒,采用濕式法進行清潔,每日以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30min以上。進入新生兒病房必先更衣換鞋,接觸新生兒前后必須洗手。
(2)皮膚護理。新生兒應穿著柔軟舒適的棉質衣物。嬰兒體溫穩定后,每日沐浴一次。為防交叉感染,遵守“一嬰一盆一巾”原則。沐浴應采用煮沸過溫水(36℃~37℃)清洗。為保持皮膚皺褶處干燥,可用消毒過的植物油輕輕擦拭。然后進行5min左右的撫觸。每次換尿布或大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再以毛巾蘸干,并涂抹少量油膏,防止紅臀和尿布疹。
(3)臍部護理。新生兒出生1~2min臍帶就可以結扎,處理時采用無菌法操作,殘端應保持清潔干燥,并敷上臍部無菌敷料。每天對新生兒臍部護理一次,洗浴后擦干全身,除去原有敷料進行觀察,并以0.5%碘伏涂搽臍窩。通過這種方法讓臍部殘端自然脫落,并可預防臍炎發生。
(4)眼、鼻、口腔及外耳道的護理。每天進行2次清潔護理。若眼部分泌物較多且為膿性時,提取分泌物進行微生物檢測。
1.2.4 新生兒常見疾病預防。
(1)預防新生兒肺炎。新生兒病房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潔凈,避免過多探視,謝絕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員探訪新生兒,乳母患有呼吸道感染時應采取隔離措施并暫停哺乳。
(2)預防新生兒敗血癥。主要感染源有羊水污染、產道污染及出生后皮膚、粘膜、臍部感染。由于新生兒對化膿性細菌抵抗力差、皮膚及淋巴組織屏障功能低等原因,新生兒容易感染敗血癥,并且同時可得腦膜炎、肝膿腫、肺炎等疾病,因此對新生兒敗血癥應采取措施積極治療,皮膚、臍部局部感染者應給以碘伏等進行處理,避免引起敗血癥。
(3)預防新生兒破傷風。破傷風主要由斷臍、臍帶結扎不潔引起,因此接生時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進行,就能降低新生兒破傷風發生的機率。
(4)預防接種。新生兒出生3d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分別在出生1d、1個月、6個月接種乙肝疫苗,預防乙肝感染。
2 結果
采取上述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150例新生兒中148例正常出院,有2例因病轉新生兒科治療,其中1例為高膽紅素血癥,另1例為濕肺。經過治療2例患兒也已痊愈出院。
3 討論
結合新生兒的生理特點,探討并總結了新生兒護理中疾病預防措施。綜上,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由于新生兒生理器官和皮膚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和生病,因此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應采取積極的疾病預防措施,以促進新生兒健康發育和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結果:觀察組父母角色適應70例、健康知識掌握67例、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66例,護理滿意度100%,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率及綜合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結論: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運用可幫助產婦盡快進入母親角色、掌握母嬰保健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有助于母嬰健康,且可提升產科護理效益。
關鍵詞: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 優質護理 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453-01
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護士不僅要規范完成產婦與新生兒的圍產期護理工作,還要為家屬及產婦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導與疾病預防工作,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有助于推動產后母嬰健康指導、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教育工作,還可幫助產婦及配偶盡快適應父母角色,對家庭、社會意義重大[1]。本次研究在產科護理中運用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等改善效果顯著,現將具體的護理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140對母嬰,依照床號奇偶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70對母嬰,產婦均初次分娩,無精神障礙與其他重大疾病,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8.9±5.4)歲;順產44例,剖宮產26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41例,高中22例,初中及以下7例。對照組70對母嬰,產婦均初次分娩,無精神障礙與其他重大疾病,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8.4±3.6)歲;順產46例,剖宮產24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40例,高中23例,初中及以下7例。兩組產婦年齡、產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等方面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予以母嬰同室床旁護理:責任護士“一對一”個性化護理并開展健康知識教育。在產婦床旁進行新生兒撫觸、沐浴、換尿片及預防接種等操作,并在規范完成每一項操作的同時,為產婦分步講解操作要點及技巧[2],并在反復示范之后知道產婦及家屬共同學習直至掌握新生兒護理工作。幫助產婦正確喂養新生兒,直至產婦完全掌握正確喂養方法;講解護理、撫觸的重要性,引導產婦正確護理及完成新生兒撫觸;幫助家屬及產婦熟練進行新生兒沐浴和換尿片的工作。通俗易懂地講解產后新生兒、產婦健康護理工作要點,著重講明產后注意事項、常見癥狀及正確處理方式、新生兒常見生理表現和處理方法,引導產婦平衡營養供給、正確產后活動、定期產后復查及正確避孕。講明新生兒出生后各種疫苗的作用及接種階段、接種方法,鼓勵新生兒預防接種[3]。
1.2.2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護士每日集中將新生兒抱至專用嬰兒沐浴間完成臍帶消毒、撫觸、沐浴,并集中在治療室接受預防接種。需要健康教育時向產婦及家屬集體講解新生兒、產婦健康護理問題及產后注意事項、常見癥狀及正確處理方式、新生兒常見生理表現和處理方法,發放產后產婦及新生兒營養支持手冊[4]。
1.3 評價標準。護理滿意度評價及健康知識掌握評價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展,問卷內容包括護理態度、護理專業程度、健康知識及護理技能講解情況、實際護理效果、日常溝通交流共5項目,單項20分,滿100分,總分≥80視為護理滿意;健康知識掌握分產婦健康與新生兒健康兩大模塊,單個模塊50分,滿100分,總分≥80分即為健康知識掌握[5]。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情況通過撫觸、沐浴、喂乳、臀部護理等各項目實際操作規范程度考察是否掌握。掌握健康知識、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良好,愿意接觸新生兒,便視為角色適應良好。
1.4 數據處理。本次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卡方檢驗,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父母角色適應70例、健康知識掌握67例、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66例,護理滿意度100%,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率及綜合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女性產后生理上、心理上發生很大變化,不僅需要經歷對母親角色的適應過程,還需要學習母乳喂養、新生兒撫觸、沐浴、臀部護理、自身產后健康護理,這個階段學習和適應內容繁雜,因而需要更人性化、更科學的護理模式輔助保證產后母嬰健康的關鍵所在。
本次研究采用的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護士與產婦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將傳統護理模式中相對分離和獨立的產婦、嬰兒護理工作合并起來,新生兒臍部護理、撫觸、沐浴等護理工作均在產婦床旁開展,產婦可無障礙接觸新生兒各項護理工作,不僅增進了母嬰感情、促進產婦盡早適應母親角色,護士還在各項規范的護理工作中增進了與產婦的溝通、交流、指導工作,充分尊重和維護了產婦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護權[6],同時也讓護士與產婦關系、家庭內部關系更加趨于和諧化。
在母親床旁完成護理操作,每時每刻都在為產婦示范新生兒護理方法,并可在實際護理操作的同時,為產婦及家屬分步講解并加以指導,產婦和家屬也可現場參與到新生兒護理工作中,并及時得到護士的糾正和指導,充分調動了產婦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引導產婦、家屬更好地掌握育兒技能及產婦健康護理技能。另外,在床旁護理的模式之下,產婦更易主動接受健康教育工作,對各類健康知識掌握效果更佳[7]。
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產婦更好地學習自我產后護理與新生兒護理技巧的同時,無時無刻不在體驗著身為母親的幸福、驕傲與責任,于不知不覺中進入母親角色,并很快消除產后抑郁、焦慮等情緒,親子互動效果更好,母親更有信心和成就感,并及早將自我關注變成新生兒護理為中心的關注模式。本次研究中父母角色適應70例、健康知識掌握67例、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66例,護理滿意度100%,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率及綜合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對護士的綜合素質及技能掌握有更高的要求,護士不僅要掌握豐富、全面的醫學理論知識,還需要有精湛的護理操作能力及卓越的溝通技巧,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務于產婦與新生兒,完成集健康教育、護理操作技能指導、產后心理干預、母嬰感情培養于一體的繁雜的護理工作。
本次研究中開展的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更加注重以家庭為中心、以人為本、人性化護理,以促進家庭和諧與母嬰健康為最終目標,幫助產婦盡快進入母親角色、掌握母嬰保健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全面優化產后護理工作、改善護士職業形象、拉近護患距離、和諧家庭關系、增進母嬰情感,提升產科護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楊晴,顧幼麗.新生兒床旁護理在母嬰同室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4):632-634
[2] 馮瑜,李云芳.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2):26-27
[3] 楊曉玲,張穎.母嬰床旁護理在母嬰同室的應用[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3,(7):196-197
[4] 舒紅琴.床旁護理在母嬰同室中的實施及效果評價[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8):45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11-0128-01
隨著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新的家庭成員誕生了,產婦及家屬在欣喜的同時,對于育兒護理知識的缺乏也隨之而來。針對此情、我科與2009年2月-12月成立了《產婦家庭親子課堂培訓班》(后面簡稱培訓班),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培訓輔導,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示范、一對一輔導實踐,讓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護理、健康知識、母乳喂養的掌握有了實質性提高。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取2009年2月-12月在我科分娩(包括順產和剖宮產)、產婦和新生兒無哺乳禁忌癥、產婦無產科并發癥、營養狀況良好、產后2-7天、母嬰同室、新生兒胎齡37周-42周、體重>2500g-3999g、Apgar’s評分≥8分的產婦及家屬納入標準[1]。篩選出220例家庭參與產婦家庭親子課堂的培訓。
1.2方法:培訓班時間為每周二-周五下午4-5點,用多媒體課件、布娃娃、新生兒衣服、尿布做教具,讓有經驗和有資質的責任護師,采用多媒體觀摩、示范、一對一輔導實踐的方式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培訓輔導。培訓班結束發放問卷調查,調查培訓內容在培訓前后產婦家庭的掌握程度。發放問卷調查220份,回收問卷調查220份,回收率100%,將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具體培訓班內容如下:
1.2.1正常新生兒生理特點[2] :體溫: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皮下脂肪少,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變化,注意保暖;皮膚:新生兒皮膚嫩,易損傷而發生感染,衣物應清潔;呼吸:新生兒腹式呼吸為主,呼吸淺快、每分鐘20-40次;心率及血液循環:新生兒耗氧量大,心率較快、易波動、波動范圍在每分鐘90-160次,血液多集中在軀干和內臟,四肢易發冷、發紺;胃腸道:新生兒胃容量小,腸道容量大,哺乳應少量、多次,新生兒噴們括約肌不發達,易溢乳,缺乏淀粉酶,不能消化淀粉類物質;神經系統:新生兒大腦皮層及錐體束未發育成熟,哭鬧時有肌強直、眼肌活動不協調、對明暗有感覺,有吸吮、吞咽、覓食、擁抱、握持等先天性反射活動;免疫: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敗血癥;其它特點: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新生兒出生2-3天可有乳腺腫大,女嬰1周內陰道有白帶及血性分泌物,新生兒肝內葡萄糖醛酰轉換酶活性不足,出生2-3天可出現生理性黃疸。新生兒出生2-3天攝入少易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
1.2.2母乳喂養指導:我院是愛嬰醫院。正常新生兒均提倡母乳喂養,對產婦及家庭母乳喂養指導有重要意義。產婦的營養、休息、家屬關心、心情愉快是保證乳汁分泌十分重要的因素。結合多媒體圖片觀看,指導哺乳姿勢、方法,哺乳時間原則按需哺乳,哺乳次數,間隔、持續時間由孩子的需要決定,每次哺乳時應吸空一側再吸另一側,哺乳后擠少許乳汁涂于上,保護免受損傷,哺乳后抱起孩子輕拍背部,排除空氣,以防吐奶,每次哺乳時應吸空一側再吸另一側,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激發產婦喂哺熱情。
1.2.3日常護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溫在26-28℃,示范新生兒穿脫衣服、更換尿布、沐浴室觀摩新生兒沐浴,沐浴后臍部護理,75%酒精消毒臍帶殘端、臍輪,沐浴用品清潔、柔軟、專用,尿布、衣物易暴曬。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產婦家庭親課堂培訓班通過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示范訓練、實踐課程促進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成為婦產科發展趨勢,加強家庭成員的凝聚力和維護身體安全的母嬰照顧。目的主要是保障產婦、嬰兒健康,滿足產婦家庭全面掌握新生兒知識,認知水平,利于新生兒健康成長,是一種人性化護理服務。
通過產婦家庭親子課堂培訓班的開展激發產婦及家屬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讓健康教育具體化、多樣化,淺顯易懂,易于掌握。同時也增強了責任護士責任心,積極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度。
隨著人們對醫療服務水平要求的提高,護理模式也在發生改變,臨床護理朝著人性化和優質化發展。優質護理是護理模式的一種,是為患者開展個性化和多方位整體護理服務,為患者提供更舒適和更滿意護理服務,提高臨床護理質量[1]。本分析了新生兒應用優質護理的效果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新生兒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把60例新生兒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嬰16例,女嬰14例;出生孕周38~40w,平均孕周(38.2±0.5)w;有18例產婦為順產,12例產婦為剖宮產;觀察組男嬰17例,女嬰13例;出生孕周38~40w,平均孕周(38.5±0.4)w;有19例產婦為順產,11例產婦為剖宮產;兩組新生兒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應用常規護理,護理人員觀察新生兒各項生命指標變化等。觀察組新生兒應用優質護理,對新生兒進行個性化的全程優質護理服務,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角色轉換護理 護理人員幫助孕婦迎接新生命,孕婦實現向母親這一角色轉換,幫助孕產婦建立成功生產的信心。護理人員指導產婦掌握自身和新生兒各項變化,護理人員要了解產婦產前情況和新生兒基礎信息,例如:掌握新生兒出生體重、哭聲及體重、臍帶等情況。護理人員為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2]。
1.2.2新生兒護理 ①大小便護理:檢查新生兒各項生命體征變化。護理人員對新生兒進行飲食護理,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觀察新生兒大小便情況。也可以以手掌對新生兒小腹進行按摩,能促進新生兒腸胃的蠕動,同時,護理人員注意觀察新生兒的排便次數、排便時間、大小便顏色等情況;②護理:護理人員要為新生兒不斷進行的變換,舒適可以利于新生兒神經行為發展,以柔軟床單包裹新生兒,使新生兒雙手可以與面部觸及,增強新生兒的安全感,對新生兒頭部位置更換,以側臥和平臥交替變換。再觀察新生兒臍帶是否有滲血或異味,應用開放式臍部護理,暴露臍部殘端。觀察臍帶周圍皮膚顏色、黃疸變化、新生兒精神狀態等;③高膽紅素護理:護理人員要及早為新生兒進行膽紅素的檢測,為新生兒檢測1次/d,在新生兒額頭、臉頰、前胸等處進行采樣,檢測平均值,一旦發現高膽紅素就要及時為新生兒抽血送生化室檢驗確診;④母乳喂養護理:母乳喂養為新生兒營養來源,要求純母乳到生后6個月,6個月以后再以母乳配合定量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可以促進新生兒成長發育,使新生兒營養更為全面[3]。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護理滿意度與高膽紅素發生率。產婦出院時發放本院自擬調查問卷,調查護理滿意度,發放60份,實際回收60份,回收率100%[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以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新生兒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7%,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3.3%,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
2.2比較兩組新生兒高膽紅素發生情況 觀察組發生高膽紅素2例,占6.67%,對照組發生高膽紅素8例,占26.7%,χ2=4.3200,P=0.03,觀察組高膽紅素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
3 討論
優質護理服務是護理人員對產婦和家屬傳播新生兒護理知識和健康教育的護理服務,護理人員指導產婦觀察新生兒各項體征變化,指導產婦掌握護理方法,在新生兒身體情況允許情況下,指導產婦與新生兒進行撫摸、親吻等親子互動,促進新生兒與父母的情感。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高膽紅素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
總之,優質護理是以新生兒為中心開展服務,緩解產婦負情緒,尊重與關懷產婦,對產婦進行人性化護理,觀察新生兒各項生命指標,使產婦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重視。同時,護理人員為產婦進行健康指導,解除產婦憂慮,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呂永芳,韓玉麗,劉靜.對新生兒進行全程優質護理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0):110.
[2]熊小云,陳麗蓮,黃穎穗,等.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指導下的開放式臍部護理措施在新生兒中的應用及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7):1449-145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入院分娩的產婦為研究對象,產婦年齡分布為17-34歲,平均年齡(23±4.7)歲;身高分布為150-172cm,平均身高(158.25±13.21)cm;體重分布為51-86kg,平均體重(61.25±7.21)kg。將120例產婦隨機分為實驗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兩組在平均身高、體重、年齡等方面資料上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產婦接受優質化護理,給予床旁新生兒護理技能方面的指導,并在對照組護理服務的基礎上進行一對一護理,根據不同產婦的實際情況,為每一位產婦進行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技能方面的指導與培訓,幫助產婦更好的掌握新生兒母乳喂養的方法。同時,醫護人員還需要根據新生兒的精神狀態、喂奶后情況、皮膚情況、排泄情況與四肢活動情況,相應安排新生兒護理。
1.3評價指標
在臨床護理服務實施前后,分別對住院患者及家屬發放問卷形式的調查,由患者對醫護工作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效果越好。具體觀察指標為,≥85分為非常滿意: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心理狀態積極樂觀,85-60分之間為滿意:癥狀明顯好轉,護理效果良好;
2結果
實驗組60例產婦在接受床旁新生兒護理技能指導后,焦慮抑郁及常見病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臨床康復護理的總滿意度為97.2%;對照組60例患者在接受常規護理后,大部分病癥消除,部分患者仍有較強的焦慮抑郁感,臨床康復護理的總滿意度為81.5%;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