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6:37:3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血糖的護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選取我科收治的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高血糖患者100例,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齡25~70歲,病程2~20年,用泵時間5~16天,體重指數高于正常,病人多肥胖。其中1/3合并泌尿系感染,1/3合并慢性并發癥,1/3血糖高、生活不規律、飲酒、抽煙多等其它少數酮癥、尿酮體(2+)pH<7.35。
1.2方法
①材料:患者均采用門冬胰島素和德國拜安公司的胰島素泵、胰島素泵管和儲液槽、貼膜治療;②操作步驟與部位:將所用物品備齊后攜至患者床旁,囑患者取平臥或坐位。選擇臍周3cm以外(左右兩側均可)不妨礙活動之處為穿刺點,選擇腰圍處及不被衣服摩擦或擠壓的部位。重復穿刺時應選擇在距上次注射部位至少2.5cm處。護理人員要技術熟練,裝泵時嚴格無菌操作,埋管前應檢查儲藥管有無氣體,并先排出4~6U的胰島索,見針尖有胰島素溢出為止,埋針時助針器與皮膚呈90℃。穿刺完畢慢慢拔出引導針,用專用護皮膜及透明膠布固定,并妥善固定導管,將泵固定在患者腰問或外衣口袋,進出溫差較大的地方應貼身佩戴。腹部皮下輸注胰島素吸收快而穩定,可較好地控制血糖。
2結果
50例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在用泵治療后5~7天血糖控制達到理想水平(空腹血糖≤6.10mmol/L)。30例糖尿病合并并發癥患者經過調適胰島素量后7~10天血糖控制達到(空腹血糖≤7.0mmol/L)。10例患者皮膚出現紅腫、癢痛、不適、硬結及貼膜過敏現象,軟管置于皮下5~7天后,拔出更換新裝置、觀察結果均達正常指標。10例酮癥患者酮體轉陰,代謝紊亂迅速糾正于置拔管后觀察5~7天左右,住院15~18天出院。無1例發生低血糖反應的。
3護理
3.1胰島素泵安裝前護理
①安裝前準備:護理人員應掌握胰島素泵的知識,降糖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和報警的識別及處理,操作前要檢查儀器性能是否完好,電池電量是否充足,各管連接是否正確,輸注管是否通暢;②方法:提前15min從冰箱取出胰島素,使胰島素溫度與室溫相同,避免產生太多氣泡;③選擇注射部位:腹部、臀部、大腿外側或手臂外側。指導患者取平臥或坐位,首選腹部(避開臍周4~5cm以內的區域),孕婦則選擇臀上或上臂外作為輸注部位。
3.2胰島素泵安裝后護理
①定時監測血糖:置泵后每日監測血糖8次(即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凌晨3:00)為醫師調整胰島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據。每日根據血糖值調整大劑量。血糖控制目標值以空腹血糖4~7mmol/L,餐后2h血糖7~10mmol/L為宜。觀察有沒有低血糖的發生,置泵后(3~7)d為胰島素劑量調整期,易發生低血糖。做好患者教育,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癥狀,護士密切觀察,及時指導患者適量加餐,并讓患者掌握自救方法,確保患者安全。②預防感染:置泵時嚴格無菌操作技術。要患者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證皮膚清潔干燥。密切觀察輸注部位有無紅腫、滲液、出血、針頭脫出等,一般情況下5~7d換一次輸注部位和輸注導管,在同一部位埋置時間過長會增加感染的危險,還會降低胰島素的吸收和敏感性,影響治療效果。新穿刺點距上一次穿刺點應相隔2~3cm以上,如有局部不適給予及時更換穿刺部位。
3.3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首先根據患者的職業、性格、經濟狀況等進行有效的交流,使其重視病情,調整心態、樹立信心,使機體在最佳狀態下接受治療計劃。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關系密切,糖尿病可以是胰腺癌的癥狀,也可能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胰腺癌病人糖耐量異常的發生率高達80%,合并糖尿病的占30%~40%,反過來,患糖尿病超過一年的病人發生胰腺癌的危險增加2倍[1,2]。
胰腺癌標準的Whipple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對機體內環境的影響大,其中包括引起血糖異常。胰腺手術引起血糖異常的原因包括胰腺手術的創傷引起機體產生強烈的應激,導致全身代謝和神經內分泌改變,造成糖耐量異常,出現應激性高血糖,手術應激也可以誘發潛在的糖尿病;同時廣泛的胰腺切除,胰島細胞不足,引發的糖尿病引起血糖的調控功能失常。術后高血糖造成組織高滲透性致細胞損傷和水電解質紊亂,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易發生感染,直接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和預后。并且由于術前血糖檢查正常,而術后高血糖的發生往往比較隱匿,發現不夠及時,容易發生高血糖酮癥酸中毒昏迷的嚴重后果,甚至導致患者死亡[3]。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8年7月我科71例胰腺癌手術后康復出院的患者,總結21例出現術后高血糖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治療結果分析和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科2003年1月-2008年7月,收治行胰腺切除手術的胰腺癌患者71例,排除術前確診糖尿病的15例,其余56例中入選術后高血糖研究。臨床診斷胰頭癌54例,胰體尾部癌2例。
1.2 診斷標準 術后糖尿病診斷標準根據1997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胰腺癌術后患者有糖尿病癥狀+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隨機血糖≥11.1mmol/L,沒有癥狀或者癥狀不明顯者,不同天的2次血糖均高于糖尿病的診斷低值;或者有糖尿病癥狀,但空腹血糖在7.8~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餐后2h血糖≥11.1mmol/L,并排除藥物、其他部位腫瘤的影響,即可診斷糖尿病[4]。
1.3 納入標準 術后高血糖研究納入標準。患者既往無糖尿病史,術前空腹血糖
1.4 治療和護理
1.4.1 手術 行經典的Whipple手術18例,胰體尾部切除2例,行保留幽門的Whipple術1例。
1.4.2 術后監護和護理 多功能監護儀監測血壓、呼吸、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記錄24h出入量;觀察患者意識、呼吸深淺及頻率、呼出氣體的氣味等。留置尿管的病人要做到尿道清潔,注意觀察尿液顏色是否澄清,稀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并觀察傷口局部有無紅、腫、熱、痛感染情況。
1.4.3 術后血糖監測 所有胰腺癌手術患者均于手術前、手術中、手術結束、術后2h、術后4h、術后8h,術后12h及術后24h監測血糖。術后根據血糖水平調整血糖監測頻度。在血糖高于13.9mmol/L時每1~2h測血糖1次,血糖在8~13.9mmol/L時,監測血糖每4h1次,血糖降至正常后,每12h檢測1次。
1.4.4 術后高血糖的處理 首先穩定生命體征和適當鎮靜治療,減少術后應激。在此基礎上對血糖>8mmol/L患者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一般劑量從0.1U/(kg·h)開始,逐漸降低血糖水平,根據血糖數值確定胰島素用量,治療目標為血糖控制在6~8mmol/L。
1.4.5 胰島素注射 按醫囑合理使用胰島素,輸液過程中,加強監視,并告訴病人若出現頭暈、心慌、出冷汗、乏力、脈速等癥狀時要注意可能發生了低血糖反應,發生反應應立即進甜食、糖水。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改用胰島素皮下注射專用針頭,以減少注射器內殘留胰島素。注射胰島素后,避免立即進行熱水浴,防止因皮下注射的胰島素迅速吸收而引起低血糖。
1.4.6 飲食指導 所有胰腺癌術前或者術后發生糖尿病的病人,予以糖尿病飲食。飲食要求:三大熱量比為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質12%~15%,脂肪10%~30%。
1.4.7 健康宣教 對伴發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宣教預防糖尿病知識和飲食預防,而術前無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則無糖尿病宣教。
2 結果
2.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狀態 56例術前無糖尿病的胰腺癌病例,術后發生高血糖的患者共21例,占37.5%,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齡63.2歲(48~80歲)。21例中7例符合術后糖尿病的診斷,占術后高血糖33.3%,14例為術后應激性高血糖,占術后高血糖66.7%(見表1)。表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狀態
2.2 胰腺癌病人術后感染并發癥比較 將71例胰腺癌術后病人,按術前和術后血糖的狀態分為四類,分析在切口、泌尿系和肺部發生的感染情況。無血糖異常的有35例,共3例發生感染,發生率為8.6%,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各有1例。術前確診糖尿病的15例,發生切口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總發生率為26.7%。術后發生應激性高血糖的14例,共發生2例感染,發生率為14.3%。術后發生糖尿病的7例患者中,1例發生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4.3%(見表2)。表2 不同血糖狀態胰腺癌患者術后感染并發癥的發生比較
轉貼于
2.3 不同血糖狀態胰腺癌病人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本組病人以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無感染等并發癥,予以出院。術后住院時間:35例未發生術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時間為20.4天,21例發生術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時間為24.3天,其中7例術后并發糖尿病平均住院時間為30.1天,14例術后應激性高血糖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1.5天, 而術前確診為糖尿病的15例胰腺癌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8.6天(見表3)。 表3 胰腺癌術后病人的平均住院時間
3 討論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發生有著一定的關系。胰腺癌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腫瘤本身和阻塞性黃疸使得機體的應激能力下降,加上胰腺切除導致胰島細胞的減少,使得胰島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島素抵抗,導致術后高血糖和糖尿病的發生。 術后糖尿病的發生隱匿,易被忽視,而導致術后酮癥酸中毒的發生[3]。糖尿病患者術后切口不愈及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為高血糖嚴重影響機體的修復能力,削弱機體的抗感染防御功能,容易發生呼吸道、泌尿道和手術切口的感染[5,6]。近來的危重醫學研究顯示,術后應激性高血糖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術后積極控制血糖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作用[7,8]。因此胰腺癌術后血糖的監測有助于減少胰腺癌圍手術期的風險,幫助患者順利渡過圍手術期。本組中病人血糖規律監測,根據不同的血糖水平調節血糖檢測的頻度,無一例酮癥酸中毒昏迷發生。本組胰腺癌術后發生高血糖的21例病例,予以小劑量胰島素強化治療并有效地控制術后血糖于6~8mmol/L水平,同時加強了并發癥的觀察和預防措施,有3例發生感染,發生率14.7%,低于術前糖尿病患者的感染發生率,但經過抗感染治療和血糖控制后,都康復出院。
胰腺癌術后新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容易波動,血糖調整比較困難。分析原因,可能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手術后機體往往有胰島素抵抗,對胰島素治療往往不敏感。另外一方面,術前沒有糖尿病病史,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不足,對飲食控制和胰島素治療的醫從性不夠。有些患者和家屬對糖尿病認識不足,一味追求術后增加營養,而不控制熱量攝入。從住院時間上可以看出,術后發生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長于術前就有糖尿病的患者。提示對術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調整除了胰島素治療,更需要重視糖尿病知識和飲食預防宣教。比如患方和醫護人員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飲食計劃,循序漸進地控制飲食。鑒于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的高發生率,建議對所有胰腺癌手術病人進行糖尿病知識宣教,提高術前或術后發生糖尿病患者對飲食控制的認識,增強患者對血糖治療的醫從性,實現患者參與疾病的自我護理。
社會和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發病和治療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9]。胰腺癌患者術前對手術的恐懼,本已精神高度緊張,加之術后并發糖尿病,會出現心理應激反應。并且胰腺癌術后伴發糖尿病患者,傷口愈合相對較慢,并發癥發生率增多,住院時間較普通的術后病人明顯延長,患者手術后心理障礙表現為焦慮和厭煩情緒,嚴重者將發展到抑郁對治療完全失去信心。因此護理上應重視心理護理,首先護士應掌握糖尿病護理、操作知識,結合不同患者特點,加強心理疏導,解除患者顧慮,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幫助病人接受糖尿病病人角色轉變的現實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因此,對于胰腺癌術后出現高血糖的患者,規律的檢測血糖,及時發現糖尿病的發生,合理使用胰島素,從護理的角度,加強糖尿病知識和飲食預防宣教,重視心理護理,從而減少胰腺術后血糖和感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楊飛,許樟榮,胡成偉,等.糖尿病對腹部外科手術的影響.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10(5):268-272.
2 苗毅.糖尿病病人行胰腺手術時的圍手術期處理.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2):89-91.
3 李濟宇,全志偉.合并糖尿病急腹癥病人圍手術期處理.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2):91-92.
4 葉任高.內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22.
5 周瑞耀.糖尿病圍手術期的內科處理.心肺血管病雜志,2002,21:184.
6 劉秀文.糖尿病患者及危重患者圍手術期的血糖控制.中國醫刊,2003,38:23-25.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內科的一種常見病,發病突然,臨床表現復雜,病情進展迅速,并發癥多,死亡率高。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急性胰腺炎53例,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臨床通過應用胰島素調節血糖,血糖控制良好,并在治療過程中總結出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法。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齡25~68歲。主要表現為腹痛、發熱、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聲等影像學診斷,全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為12.8~23.2 mmol/L。
1.2 治療方法按葡萄糖與胰島素的比例4~6 g∶1 u配置胰島素注射液,用微電腦輸液泵勻速輸注,定時(4~6 h)監測血糖和尿糖,根據監測結果調整葡萄糖與胰島素的配比。
2 護理措施
2.1 病情觀察嚴密觀察血壓、心率、神志、尿量、腹部體征,若出現意識障礙、血壓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劇增、無尿等病情變化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2 用藥護理胰島素的配置要準確,用1 ml注射器配上7號針頭,按醫囑劑量準確抽吸,注入輸液瓶后應充分搖勻,胰島素配制液的使用時間不宜超過4 h。用快速血糖儀監測。根據血糖結果調整胰島素的滴速,開始使用胰島素時1~2 h監測一次,血糖水平相對平穩后4~6 h監測一次,使24 h的血糖波動在8~2 mmol/L。妥善固定輸液,維持靜脈通道的通暢,嚴防留置針扭曲、脫出或堵塞。使用微電腦輸液泵控制胰島素的輸注速度,調節胰島素用量時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從使用通道內推注其他藥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動。如在胰島素控制期間出現頭暈、惡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應,應暫停胰島素,并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3 管道護理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時抽吸,以減輕胃腸道的壓力,減少胰酶的分泌,減輕胰腺的負擔。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胃液的量、色,嚴防病人拔管。同時做好導尿管的護理,嚴密觀察24 h的尿量、顏色、性質、透明度,每日晨晚間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維持三管靜脈通道,一管為微泵靜脈輸注思他寧或善寧等生長抑素,一管為補充熱量、抗生素,另一管為RI調節GT。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靜脈通道的通暢。
2.4 基礎護理急性胰腺炎并發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幾率增大,做好口腔護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強皮膚護理,保持床單位及皮膚清潔、干燥,防止褥瘡的發生。
2.5 心理護理由于此病療程長,治療費用高,加之軀體所經受的各種不適,以及疾病的反復與波動,每日大量的輸液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特別是一些經濟狀況較差的患者及家屬擔心住院費及疾病的預后。因此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況,我們要密切與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本病的病因、發展、治療方法和檢查情況,解除患者的恐懼、焦慮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復。
2.6 出院指導去除病因,防止復發,積極治療膽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食暴飲、酗酒及高脂飲食。
3 討論
急性胰腺炎時出現應激性高血糖主要是由于患者處于應激狀態時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使體內促分解代謝的激素分泌增多,導致糖原分解和異生增加,糖耐量降低,出現一過性血糖升高;另一方面,當胰腺發生急性炎癥時,由于胰腺組織出現微循環障礙,水腫、缺血、壞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胰島素的分泌和排泄,促使血糖升高。因此急性胰腺炎并發高血糖時,血糖水平增高,是反應急性胰腺炎時胰腺自身壞死范圍、程度以及由此導致胰腺內分泌障礙的重要指標,即病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對生命體征的影響越大,患者的預后就越差[1]。但經針對性治療和護理后,急性胰腺炎并發高血糖可得控制。對急性胰腺炎患者,我們不僅要對生命體征、神志、意識、尿量、腹部體征進行細致的動態觀察,做好呼吸道、各種管道及預防各種并發癥的護理,而且還要依據病情變化對血糖進行監測,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同時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在調整胰島素治療及配制藥物濃度、控制速度上均應根據血糖的變化,及時協助醫生調整胰島素的用量及糖水的濃度與劑量還應注意觀察用藥反應,如有低血糖反應要及時處理糾正,并記錄24 h出入水量和觀察水電解質平衡,以達到控制高血糖,將胰腺炎并發高血糖的損害減少到最低程度,進而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護理質量及患者的生存質量。
6例HHS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62~78歲,檢驗結果血糖38~58mmol/L,血鈉152~180mmol/L,血漿滲透壓348~415mmol/L。嗜睡2例,昏睡3例,昏迷1例。經治療血糖降至14mmol/L,血漿滲透壓降至320mmol/L以下,意識逐漸恢復,生命體征穩定5例,1例患者入院時已經處于深度昏迷狀態,因嚴重脫水、感染、循環衰竭,入院24小時內搶救無效死亡。
2 搶救
2.1 合理安排補液,積極糾正高滲狀態 首先建立2條靜脈通路,一條為靜脈補液,另一條使用微量泵注射調節胰島素用量。補液量按脫水程度估計,補液速度根據中心靜脈壓測量結果定,一般采取先快后慢的原則,第一天輸入應補液量的2/3,其余在24~72小時輸入,開始輸等滲鹽水,血糖降至13.9mmol/L時輸5%葡萄糖溶液,在靜脈補液的同時配合留置胃管給予胃腸道補液,胃腸道補液量占總補液量的2/5,我們采用胃管滴注低滲溶液(38~41℃溫開水),方法:將溫開水注入輸液瓶,插上輸液管并排氣,胃管末端反折封閉,輸液管連接8號頭皮針刺入胃管遠端并膠布固定好,根據補液速度調節滴速,早期200~400ml/h,6h后酌情改為100~200ml/h,每2小時監測血漿滲透壓,每小時監測血糖,當血糖降至13.8~16.7mmol/L時,改為靜脈輸5%葡萄糖溶液,血漿滲透壓降至310mmol/L,患者意識轉清,停止胃管內滴注低滲液。
2.2 小劑量胰島素治療,可以降低血糖,消除酮體 我科采用微量注射泵來控制胰島素輸入速度,開始輸入速度為0.1u/kg/h(4~6u/h),使用微量血糖儀每小時測血糖一次,當血糖降至16.7mmol/L,時改為0.05u/kg/h并同時給予5%葡萄糖滴注,患者的血漿滲透壓恢復正常,精神癥狀消失,病人恢復正常進餐時,可以改為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方案。
2.3 補充電解質,糾正酸中毒 在胰島素缺乏、高滲、酸中毒情況下血鉀水平升高,如病人入院時血鉀正常或低度水平,說明機體嚴重缺鉀。開始胰島素治療后,隨著酸中毒的糾正,容量的恢復,均可降低血鉀水平,為了預防低血鉀,當血鉀<5. 5mmol/L、尿量適可即可開始補鉀,可靜脈補鉀,亦可自胃管內補鉀。如果PH>7.1,不必對酸中毒進行干預,可通過控制血糖來糾正,如果PH≤7.1則可給碳酸氫鈉,及時測定PH及HCO3-,以調整PH≥7.1。
2.4 防治誘因,處理并發癥 HHS最常見的誘因是感染,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伴急性全身嚴重感染,應該在補液、胰島素治療的同時,積極抗感染治療。HHS最常見的并發癥包括胰島素治療后的低血糖、低血鉀癥、轉換胰島素治療時高血糖的反復。HHS患者可以發生腦水腫,雖然少見,但往往是致命的,臨床上腦水腫的特征是意識模糊、嗜睡,覺醒程度降低和頭痛。在高危病人中,降低腦水腫病人危險的預防措施是給高滲患者應逐漸補充鈉和水(每小時血漿滲透壓最多降低3mmol/L)和當血糖降至13.9mmol/L時需補充葡萄糖溶液,并使血糖維持在13.9~16.7mmol/L直到高滲和精神狀態改善,病情穩定為止。
3 護理
3.1 臨床護理觀察 ①嚴密監測生命體征,予心電監護儀監測,并嚴密觀察神志、瞳孔變化,及時做好記錄。②尿量的觀察,嚴重缺水血液濃縮,血漿滲透壓升高,尿量減少,顏色深,甚至短期內可無尿,隨時做好記錄,準確記錄出入液量。本組患者均有意識障礙,均予留置尿管來觀察尿量,為臨床補液提供可靠依據。③嚴密監測血糖、電解質變化情況,治療開始每小時測血糖1次,每4小時測血鉀、鈉、尿素氮1次,并計算滲透壓。
3.2 補液護理 ①補液速度先快后慢。②監測中心靜脈壓,每日2次,必要時隨時測量,本組均為老年病人,根據中心靜脈壓調節補液速度,并注意觀察尿量、精神狀態、腎功能,警惕和避免水負荷過量。
3.3 基礎護理 ①口腔護理: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口腔,每日2次,防止霉菌生長及潰瘍形成。②留置胃管的護理;胃管既有補液作用又有營養作用,注入流質或開水前應先抽吸胃液是否在胃內,并觀察是否有胃潴留、胃擴張情況。③尿管護理;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液膀胱沖洗,并用碘伏清洗會及尿道口,病人意識清醒,病情穩定后及時拔尿管,預防泌尿系上行感染的發生。④皮膚護理:本組患者均為老年人,并且糖尿病患者本身皮膚抵抗力差,容易發生壓瘡,我們予患者每2小時翻身一次,每日擦浴2次,并按摩骨突處,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床整、清潔、干燥,本組有一例患者入院時,骶尾部有壓紅,經精心護理,壓紅消退,無壓瘡發生。
3.4 清醒后的心理護理 糖尿病是慢性終生性疾病,長年用藥,病情遷延,情緒反復波動易產生并發癥,尤其是HHS時,病情嚴重,死亡率高,病人及家屬心理負擔重,易產生恐懼、悲觀、失望情緒,要告訴患者、家屬發病的各種誘因,可預防再次發生,使患者樹立信心,并需要家屬積極支持配合。
3.5 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導工作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提高人群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徑,對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進行教育是降低糖尿病發病率,減少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內容包括①長期堅持嚴格控制糖尿病,尤其是正在應用各種降糖藥物或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病人,不能隨意減量或中斷治療。②嚴格做好飲食管理。③及早發現和防治各種誘因包括感染。④糖尿病尤其要注意在有并發癥時,應注意保持水的平衡,,警惕高血糖的癥狀和體征,自我監測有助于早期發現和治療高血糖,從而避免明顯的糖尿和滲透性利尿。病人如果經濟條件許可,應購買微量血糖儀,并教會病人監測血糖及打胰島素。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5―1014―02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疾病,血糖過高不僅影響手術治療,而且術后容易并發多種并發癥危及患者的生命。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我院采用H-TRON plus胰島素泵對20例術前高血糖患者進行強化治療,使患者的血糖能在較短時間內滿意地得到控制,使手術得以順利進行,促進了疾病的早日康復,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血糖較高、術前需快速控制血糖的住院糖尿病患者。本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38~65歲,平均51.5歲。均符合WHO診斷標準,其中,婦科疾病7例;骨科疾病5例;肛腸科疾病3例;眼科疾病3例,惡性腫瘤2例。
2 結果
按評定標準,3~7 d后,血糖理想控制(空腹血糖≤6.10 mmol/L)12例,血糖較好控制(空腹血糖6.11~7.22mmol/L)6例,一般控制(7.22~8.33mmol/L)2例,用泵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僅有l例患者出現低血糖反應,經及時處理后癥狀消失。
3 護理方法
3.1 置泵前護理
①健康教育:采用口頭講解或發放圖片、請患者現身說法等形式開展健康教育,特別強調胰島素泵快速理想降血糖的優點,使患者接受治療,使血糖迅速得到控制,順利進行手術治療,②心理護理:在應用過程中,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如焦慮、害怕出現低血糖反應;擔心發生故障,停泵后血糖再度升高等。針對這些心理問題,耐心地向患者講解胰島素泵的用法、優點、低血糖反應的癥狀及應對方法。告訴患者胰島素泵輸注更接近于健康人的胰島生理分泌胰島素,不僅快速控制血糖,并極大減少引起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停泵后不會引起血糖升高。
3.2 置泵后護理
①帶泵的告知在患者開始帶泵后,應詳細告知患者有關注意事項:如洗澡時將泵脫開另外保管,沐浴后再接上;避免各種劇烈的運動,以免將泵摔至地上;不將泵弄濕或放入水中;不能帶泵在強烈的陽光下直曬;特殊檢查時,應將泵分離取下,檢查完后再接上,防止胰島素泵失效。②防止感染,首先要選擇無紅腫、無破潰、無皮膚病的部位置針,每天檢查置針部位有無紅腫、瘀斑、疼痛等情況,如有異常及時更換置針部位。指導患者平時保持個人衛生,每天沐浴,更換干凈衣服,保持皮膚清潔。⑧監測血糖,防治低血糖,在患者帶泵后,須密切監測患者血糖,以了解胰島素泵應用效果,醫生根據血糖結果,隨時調整基礎輸注量及餐前追加量,以便做出處理,低血糖與患者及家屬對預防低血糖知識的缺乏有關。在患者帶泵后,除了教會患者低血糖的有關知識,并注意患者有無頭暈、出冷汗等低血糖癥狀。本組有2例患者出現低血糖,原因是沒有及時進食和進食減少有關,經解釋、處理后,患者的癥狀很快消除,并能糾正不良進食習慣。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齡25~68歲。主要表現為腹痛、發熱、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聲等影像學診斷,全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為12.8~23.2mmol/L.
1.2治療方法
按葡萄糖與胰島素的比例4~6g:1u配置胰島素注射液,用微電腦輸液泵勻速輸注,定時(4~6h)監測血糖和尿糖,根據監測結果調整葡萄糖與胰島素的配比。
2、護理措施
2.1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血壓、心率、神志、尿量、腹部體征,若出現意識障礙、血壓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劇增、無尿等病情變化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2用藥護理
胰島素的配置要準確,用1ml注射器配上7號針頭,按醫囑劑量準確抽吸,注入輸液瓶后應充分搖勻,胰島素配制液的使用時間不宜超過4h.用快速血糖儀監測。根據血糖結果調整胰島素的滴速,開始使用胰島素時1~2h監測一次,血糖水平相對平穩后4~6h監測一次,使24h的血糖波動在8~2mmol/L.妥善固定輸液,維持靜脈通道的通暢,嚴防留置針扭曲、脫出或堵塞。使用微電腦輸液泵控制胰島素的輸注速度,醫學|教育網搜集調節胰島素用量時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從使用通道內推注其他藥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動。如在胰島素控制期間出現頭暈、惡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應,應暫停胰島素,并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3管道護理
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時抽吸,以減輕胃腸道的壓力,減少胰酶的分泌,減輕胰腺的負擔。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胃液的量、色,嚴防病人拔管。同時做好導尿管的護理,嚴密觀察24h的尿量、顏色、性質、透明度,每日晨晚間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維持三管靜脈通道醫學|教育網搜集,一管為微泵靜脈輸注思他寧或善寧等生長抑素,一管為補充熱量、抗生素,另一管為RI調節GT.準確記錄24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靜脈通道的通暢。
2.4基礎護理
急性胰腺炎并發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幾率增大,做好口腔護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強皮膚護理,保持床單位及皮膚清潔、干燥,防止褥瘡的發生。
2.5心理護理
由于此病療程長,治療費用高,加之軀體所經受的各種不適,以及疾病的反復與波動,每日大量的輸液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特別是一些經濟狀況較差的患者及家屬擔心住院費及疾病的預后。因此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況,我們要密切與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本病的病因、發展、治療方法和檢查情況,解除患者的恐懼、焦慮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復。
2.6出院指導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齡25~68歲。主要表現為腹痛、發熱、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聲等影像學診斷,全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為12.8~23.2mmol/L.
1.2治療方法
按葡萄糖與胰島素的比例4~6g:1u配置胰島素注射液,用微電腦輸液泵勻速輸注,定時(4~6h)監測血糖和尿糖,根據監測結果調整葡萄糖與胰島素的配比。
2、護理措施
2.1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血壓、心率、神志、尿量、腹部體征,若出現意識障礙、血壓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劇增、無尿等病情變化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2用藥護理
胰島素的配置要準確,用1ml注射器配上7號針頭,按醫囑劑量準確抽吸,注入輸液瓶后應充分搖勻,胰島素配制液的使用時間不宜超過4h.用快速血糖儀監測。根據血糖結果調整胰島素的滴速,開始使用胰島素時1~2h監測一次,血糖水平相對平穩后4~6h監測一次,使24h的血糖波動在8~2mmol/L.妥善固定輸液,維持靜脈通道的通暢,嚴防留置針扭曲、脫出或堵塞。使用微電腦輸液泵控制胰島素的輸注速度,醫學|教育網搜集調節胰島素用量時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從使用通道內推注其他藥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動。如在胰島素控制期間出現頭暈、惡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應,應暫停胰島素,并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3管道護理
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時抽吸,以減輕胃腸道的壓力,減少胰酶的分泌,減輕胰腺的負擔。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胃液的量、色,嚴防病人拔管。同時做好導尿管的護理,嚴密觀察24h的尿量、顏色、性質、透明度,每日晨晚間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維持三管靜脈通道醫學|教育網搜集,一管為微泵靜脈輸注思他寧或善寧等生長抑素,一管為補充熱量、抗生素,另一管為RI調節GT.準確記錄24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靜脈通道的通暢。
2.4基礎護理
急性胰腺炎并發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幾率增大,做好口腔護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強皮膚護理,保持床單位及皮膚清潔、干燥,防止褥瘡的發生。
2.5心理護理
由于此病療程長,治療費用高,加之軀體所經受的各種不適,以及疾病的反復與波動,每日大量的輸液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特別是一些經濟狀況較差的患者及家屬擔心住院費及疾病的預后。因此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況,我們要密切與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本病的病因、發展、治療方法和檢查情況,解除患者的恐懼、焦慮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復。
2.6出院指導
隨訪Ⅰ糖尿病和Ⅱ糖尿病患者421例,發現162糖尿病患者發生高血糖,其發生率較高,約占38.4%,高血糖的發生率與年齡、分型、依從性、所患的并發癥的多少有關,高血糖的后果不僅加重糖尿病的病情,而且可導致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甚至造成死亡。現對我科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出院后隨訪的糖尿病患者421例中,對發生的162例高血糖患者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預防性護理干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Ⅰ型糖尿病38例,Ⅱ糖尿病患者124例,年齡6~86歲,病程6個月~28年。合并癥:糖尿病足14例,視網膜病變31例,高血壓29例,腎臟病變34例,腦血管病變19例,神經病變37例,感染性疾病8例。其中胰島素治療73例,單用磺脲類11例,磺脲類+雙胍類46例,磺脲類=a-糖苷酶抑制劑32例。
1.2 監測毛細血管血糖值:11.2~24.3mmolL,平均比正常值高4.2~17.3 mmolL,出現高血糖癥狀,加降糖藥或胰島素微量泵降糖后癥狀緩解。
1.3 臨床表現
58例患者無明顯癥狀,104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現自覺口渴、多飲、多尿較前明顯、乏力、頭暈、視物模糊、食欲下降、皮膚瘙癢等。
1.4 治療與結果
162例患者均在隨訪時隨機監測毛細血管血糖或出現癥狀時監測血糖時發現。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其飲食、運動、口服降糖藥或靜脈滴注短效普通胰島素6~12u+0.9%NS100ML或胰島素微量泵注射0.9%NS50ML+短效普通胰島素20~50u,以10~25 ML小時靜注,每小時監測微量血糖值。經調整或用藥后血糖均下降,好轉,無嚴重并發癥發生。
2 原因分析
2.1 藥物因素
當糖尿病患者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后,口服降糖藥一般在附近的藥店買,不清楚其生產廠家不同所造成的影響,再有的情況就是廠家、劑量相同但價格便宜與正規醫院不同的冒牌產品,部分患者以為血糖平穩或正常一段時間后,沒有經過咨詢醫生而自己減少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的劑量。本組162例患者中占 78例。
2.2 飲食因素
飲食治療是所有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是糖尿病病程中任何階段預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措施。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療法強調控制總量,定時定量進餐,合理分配3或4餐的熱量。但本組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地增加餐的總熱量或吃甜食等,本組高血糖患者占46例。
2.3 運動因素
運動療法的糖尿病治療的手段之一。減少運動量和運動時間錯誤是本組老年糖尿病的特點,主要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一種或多種合并癥減少運動或難以運動引起的。本組發生高血糖患者占38例。
2.4 年齡因素和自我效能差
Ⅰ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齡6~14歲,Ⅱ糖尿病患者58~86例,可見,年齡偏小或偏大的兩組年齡段的自我效能差較差[4]。
2.5 不重視血糖的自我監測和心理因素的影響
部分患者未能根據出院后的建議進行血糖監測,當監測的血糖正常一段時間后,認為沒有必要經常監測血糖,加上自覺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故不重視血糖的自我監測的患者占了本組39例。糖尿病治療過程復雜難以堅持 糖尿病治療是系統的連續過程,多數患者認為難以堅持,但由于病程漫長,治療復雜,還有長期的藥費費用,讓部分患者心理出現焦慮、憂郁等情緒。
3 護理干預
3.1 使用藥物指導
建議患者到正規的醫院就診買藥,減少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的劑量時必須咨詢醫生。怕麻煩和便宜藥導致血糖升高在我們基層面向農村病人比較多見。
3.2 飲食指導
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讓患者及家屬了解飲食的重要性和要求,熟悉食品交換法,并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重新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每餐的時間、食量相對固定,飲食量和藥量保持平衡,在進餐多或進甜食時,對進餐的總量要適當減少或增加藥量。
3.3 運動指導
本組部分年老的糖尿病患者多數合并有一種或多種合并癥,如心腦血管方面的并發癥,經常會有意無意地減少運動,指導其合適運動強度的運動,并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打太極拳等,其中步行及做輕體力的家務是容易堅持的最好方法。以簡單易行、容易重復、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為原則。
3.4 加強自我管理效能和家庭成員支持
年齡偏小或偏大的兩組年齡段的自我效能差較差,需加強自我管理的意識,認識糖尿病雖然是終生性疾病,但自我管理加強了,它可以平穩的控制血糖,從而大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優化生活方式。進行家庭干預,建立家庭支持系統 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離不開家庭支持[2]。讓家屬參與到患者的治療和監測中,使患者的家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有力的支持系統
3.5 血糖的自我監測
血糖的監測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監測方法,經常按每日6次或3次或隔日一次的空腹學糖或餐后血糖的監測。這樣可及時了解自己的血糖情況,如發生高血糖或低血糖時可以盡早調整用藥、飲食和運動等,讓患者知道血糖監測的必要行。
3.6 心理干預及加強宣傳
樂觀穩定的情緒有助于患者內環境的穩定。而焦慮會引起一些應激激素如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從而拮抗胰島素引起血糖升高[3]。通過心理干預,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加強糖尿病防治知識的學習和健康教育[1],預防糖尿病的并發癥,并向患者如出現高血糖時的主要表現和如何處理。以減少其帶來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侯玉華.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區護理干預探討.國際護理雜志,2006,25(3):183-185.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6例,男14例,女2例,年齡50~70歲,平均年齡62歲,其中穩定性心絞痛13例,不穩定性心絞痛3例,有陳舊性心絞痛病史者12例,合并高血壓10例,伴風濕性心臟瓣膜病1例。
1.2結果 本組痊愈16例,出現精神癥狀5例,搬出ICU精神癥狀消失恢復正常,低氧血癥1例,術后癥狀緩解。全組患者無圍術期心肌梗死發生,切口愈合良好,下肢無感染。
2 術后監護
2.1神經系統 冠心病患者易發生腦部缺血缺氧所致神經系統的并發癥。術中術后腦血管灌注壓不足,造成腦細胞缺血缺氧。升主動脈嚴重粥樣硬化,術中此處操作所致斑塊脫落,易造成腦動脈栓塞。術后高血糖可引起酮癥昏迷,血糖過低可引起腦細胞代謝障礙出現昏迷。所以要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精神狀態、肢體活動、肌張力等情況,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2.2循環系統 術畢入ICU監護,每15—30分鐘記錄一次生命體征,保持心率60~100次/分,血壓100~130/60~80mmHg,中心靜脈壓6~12cmH2O,術后在維持血容量穩定的情況下,早期應用血管擴張藥。有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后血漿葡萄糖明顯增高,同時心肌糖原分解明顯增強,而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嚴重障礙。心肌胰島素抵抗程度更重、持續更久且終止體外循環后心臟指數、每搏指數及左室每搏工作指數均顯著降低,應給予胰島素降糖等治療。
2.3肺部檢測 根據病情及血氣分析結果,調整呼吸機參數。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拔管后繼續給予吸氧、霧化吸入,翻身、叩背,協助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研究顯示[1]高血糖時肺存在著限制性、阻塞性及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亦存在換氣功能障礙。
控制血糖有利于肺功能的改善和恢復,本組病人均在12h內拔管,無肺部并發癥。
2.4血糖的監測 由于手術本身可導致應激性血糖升高,高血糖可誘發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血糖過低可致腦細胞死亡和昏迷。因此,監測血糖并維持血糖穩定對患者術后病情控制及機體恢復極為重要。當血糖>13mmol/L時用微量泵注入胰島素0.07~0.1U/kg-1·h-1以降低血糖水平,強化胰島素治瓶刂蒲撬皆?.4~6.1mmol/L可以降低危重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改善預后,降低醫療費用[2]。2h后再次測血糖酌情增減用藥,此后監測血糖每4~6h/次,尿糖每日2次。脫離呼吸機前1~2h監測血糖1次,拔出氣管插管后4~6h進食,如血糖仍高于正常,按常規控制血糖方法,口服降糖藥或皮下注射胰島素逐漸減停胰島素泵入。
2.5預防切口感染 各種管道的護理,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每日更換所有輸液器及三通接頭,如有污染應及時更換。高血糖病人易發生感染,切口部位應保持干燥,無菌,滲血過多或有污染時應在無菌操作下及時更換敷料。在換藥時觀察切口的皮膚,有感染征象時及時處理,并加強抗感染措施。本組未發生切口不愈。
3 健康指導
3.1飲食的護理 拔出氣管插管4—6h后,病人無惡心嘔吐,即可進少量流質飲食。一般術后第2天根據血糖水平給予糖尿病半流飲食,鼓勵患者少量多餐。同時配合醫生給予白蛋白、血漿靜脈滴注等營養支持。隨著胃腸功能恢復及食欲好轉,3~4天血糖檢測正常后可給予普食。在嚴密監測血糖下,適當增加總熱量的供給,增加蛋白質的量,以利于切口愈合,促進術后恢復。
3.2運動管理 根據患者病情,鼓勵并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床上或床旁功能活動以促進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改善循環,防止血栓性疾病的發生,有利咳痰,防止肺部感染。
3.3冠心病危險因素宣教 向患者宣教糖尿病、肥胖、吸煙等均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告訴患者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平時注意預防感冒,自覺控制血糖的穩定,預防和延緩冠狀動脈再出現病變,提高和保持手術效果,并保障心肌血運重建術的遠期療效。
4 小結
控制體外循環下CABG術后患者血糖對于患者的術后心肌糖的利用,改善肺功能及腦組織糖的利用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患者術后的順利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0(b)-0057-03
重癥醫學(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泛指研究嚴重威脅生命健康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方案的臨床醫學科學,需要對原發病以及并發癥進行積極的搶救、護理與強化治療,因此具有較高的臨床地位[1]。高血糖是CCM患者經常出現的并發癥之一,需予以重視,并采取相應的血糖監測手段,因此護理模式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持續微量泵靜脈滴注胰島素監控危重病患者高血糖的護理效果,將該院80例患者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院的80例持續微量泵靜脈滴注胰島素監控CCM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所有患者均滿足人衛第三版《危重癥醫學》[2]中關于CCM合并高血糖的診斷,同時排除[3]:①合并血行感染或病原菌攜帶患者;②無搶救意義或已病危患者;③合并內分泌或免疫系統失常患者等。其中,實驗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為(52.9±7.8)歲,血糖異常時長1~10 d,平均時長(3.5±1.1)d;對照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為(51.1±8.6)歲,血糖異常時長1~7 d,平均時長(3.0±1.4)d。該研究所涉及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與血糖異常時長等一般情況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即病房安排、體格與實驗室檢測、靜脈通道建立、胰島素泵注、通道管理、應急搶救與病情監測等,實驗組患者則加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為:①強化血糖監測:每日至少四次檢測血糖水平,采集手指指端血液,并在采血過程中禁忌擠捏,選擇一次性采血針,并以血糖監測日記形式記錄患者同一時點的血糖水平,并繪制血糖變化曲線,發現血糖波動較大區段,尤其對于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的情況,應結合護理日記通告醫生,并予以有效的調控。②胰島素泵注管理:將50 IU胰島素注射液與50 mL生理鹽水混合后進行靜脈泵注,以保證血液水平平穩與安全的降低,并根據記錄的血糖日記調節微量泵流量,切勿泵注過快,并嚴格監測患者血K+、血Na+等電解質水平;在原發病所需靜脈輸藥之前確定其與胰島素泵注無沖突與排斥反應,嚴格監督治療藥物的副作用,并預判該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做好微量泵的調整。③腸內營養制定:營養液由5%~50%葡萄糖+20%脂肪乳組成,并加入復方氨基酸0.25 (g/kg?d),并適量加入維生素(水樂維他)、微量元素(安達美)與電解質,總液體控制在3000 mL/d以內;選擇鎖骨下靜脈、境內靜脈等開通與固定留置管,并在上午9點左右開始輸注,輸注速度為150 mL/h左右。
1.3 檢測方法
總體護理效果參考《危重癥醫學》,規定血糖水平監測7 d內恢復正常,無不影響原發病的治療為顯效,血糖水平監測7 d內顯著改善,比治療前下降50%,略影響原發病治療為有效,血糖水平監測7 d內并無變化,嚴重影響原發病的治療為無效,其中總有效率=(總人數-無效人數)/總人數×1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IBM公司SPSS 19.0軟件分析全部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與臨床指標的比較采用t檢驗,低血糖發生率、總體護理效果與滿意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水平詳見表1,經t檢驗后,實驗組患者干預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水平組間比較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與低血糖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與低血糖發生率詳見表2,經t與卡方檢驗后,實驗組患者血糖恢復時間、胰島素注射量、ICU時間與住院時間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總體護理效果與滿意率比較
兩組患者總體護理效果與滿意率詳見表3,經χ2檢驗后,實驗組患者總體治療總有效率與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CCM科室是對危重癥患者原發病以及并發癥進行連續性搶救、全面性監測、強化性護理與針對性治療等流程進行科學化管理的臨床科室,是體現醫院整體治療水準、設備完備、人員素質重要標志,與醫學影像、檢驗共同成為醫院三大醫療支柱[4]。CCM治療重點在于支持多臟器功能,恢復機體內穩態,為治療原發病贏得時機,而CCM患者原發病的并發癥的管理與治療是現階段CCM研究領域的難題[5]。
高血糖是CCM患者經常出現的并發癥之一,主要表現在血糖持續性高水平狀態,嚴重影響機體各臟器功能,可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因此需要臨床工作者予以最高重視。CCM高血糖的發生的因素主要包括血糖監測力度不夠、患者的治療不依從、胰島素泵入管理不足、胰島素稀釋液更換不及時與原發病藥劑的藥物副作用等,而這些因素均可通過護理干預進行調控,因此護理干預在CCM高血糖患者中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6]。
為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持續微量泵靜脈滴注胰島素監控危重病患者高血糖的護理效果,將該院80例患者進行觀察。數據顯示,實驗組患者干預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水平組間比較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血糖恢復時間、胰島素注射量、CCM時間與住院時間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總體治療總有效率與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以看出,綜合護理干預可明顯降低與控制血糖水平,縮短血糖恢復時間,減少胰島素泵注量,提高治療效率,降低低血糖發生率,從而提升整體護理效果,改善護理滿意度。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對持續微量泵靜脈滴注胰島素監控CCM重癥患者高血糖的護理效果顯著,借鑒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吳潔杏.ICU膿毒血癥患者胰島素強化治療的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7):1082-1083.
[2] 王辰,席修明.危重癥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45-172.
[3] 劉敏潔.胰島素泵在重癥醫學科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療,2013,32(31):90-91.
[4] 劉雪彥,周佩如,許萬萍,等.ICU靜脈輸注胰島素患者血糖管理的護理專案改善及其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3):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