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6:37: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案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技術發展驅動。技術發展驅動技術創新最早是由Schumpeter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或多或少是一種線性過程,從來自應用研究的科學發現到技術發展和企業中的生產行為,并最終導致新產品進入市場都是逐步向前推進的。Schumpeter還指出,新技術的發明和出現驅動企業家進行技術創新,更多的研究與開發就等于更多的創新。
(2)市場需求驅動。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Schmookler首先提出“需求拉動模型”,該模型強調市場需求的拉動是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yers和Marquls教授在1969年所做的一項重要的實證工作支持Schmook-ler的觀點,兩位教授對5個產業的567項技術創新項目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其中3/4的技術創新是由市場需求為出發點,1/4的技術創新是以技術本身的發展為來源。最后Myers和Marquls得出結論,在技術創新中,市場需求是一個比技術發展更重要的驅動因素。
(3)技術和市場需求聯合驅動。20世紀80年代后期Mowery和Rosenberg認為,技術創新可以是由技術發展驅動的,也可以是廣義需求驅動的,成功的技術創新往往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加拿大學者Mumro和Noori對加拿大900多家企業的技術創新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18%的技術創新靠技術驅動,26%技術創新靠市場需求驅動,56%的技術創新靠技術與市場需求共同驅動。
(4)政府政策驅動。ClaytonChristensen(1995)以計算機行業為例,認為一項新技術只有在合適的政策環境下才能生存和發展。XuliaGonzalez和ConsueloPazo(2008)指出,企業技術創新離不開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財政支持。Romer(1990)認為最好的政策是對技術創新進行直接補貼。Porter(1995)認為合理設置的環境政策能夠刺激企業技術創新。Mayer(2010)提出了美國州政府的科技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5)企業家精神驅動。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量是企業家,而企業家精神最根本的特質就是推動創新。Drucker也認為企業家精神的一項特殊功能就是創新,企業家精神的核心為技術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就是一種革新行為,這種行為為現有資源賦予了新的創造財富的能力。MichaelJMartin、HowardHStephenson、Da-vidEGrote等學者也認為,企業家精神對技術創新驅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從以上文獻梳理可以看到:技術創新驅動因素經歷了從單一因素到多元因素演化的過程;國外學者側重于考察各獨立的因素對技術創新的驅動關系,缺乏整合性研究;對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深層次因素需要繼續探討,尤其對企業技術創新內部驅動因素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國內一些學者基于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視角分析技術創新的內在驅動力,代表人物有項保華、萬君康、王開明、許小東等。更多學者基于技術創新驅動因素視角,對技術創新驅動進行綜合性研究,將技術創新驅動分為企業內部驅動因素和企業外部驅動因素,內外部因素共同驅動企業的技術創新,但具體內外部驅動因素卻呈現不同的研究結論。例如,陳曉陽認為,技術創新外部驅動因素包括:市場競爭、市場需求、國家政策;內部驅動因素包括:企業主體創新意識和企業主體創新能力;而孫冰認為,技術創新外部驅動因素包括:市場需求、市場競爭、技術推力和政府政策;內部驅動因素包括:企業利益、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企業激勵機制和企業創新能力。現有文獻中,專門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驅動因素的研究很少,而基于逼真質性數據的多案例研究更為缺乏。因此,本研究或可彌補已有研究成果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驅動實踐方面的缺口。
2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對管理實踐中涌現的現象和問題經剖析后進行理論構建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的是“哪些關鍵因素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問題,屬于探索性研究。根據Yin、Eisenhardt及其他研究者的建議,為了從重復歸納的過程中得出共性結論,本研究采用了多案例研究設計。多案例研究能對不同案例中得到的發現進行驗證,確認共同特征,放棄特有的特征。另外,多案例研究比單案例研究更具信度和效度。
2.1案例選擇
在界定研究問題后,需要根據研究問題及要開發的理論進行案例選擇。本文選擇案例樣本的標準為:(1)所選企業必須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符合國家2003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劃分標準》條例中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界定。(2)考慮到案例的代表性,選取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和天津華苑科技園區2個國家首批創新科技園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3)選擇企業經營超過5年,進入發展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Eisenhardt(1989)、Yin(2009)認為,案例研究的目的是歸納理論,而不是計算頻率,選擇的案例不需要遵循抽樣原則,只要案例本身具有足夠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即可。同時,結合Sanders(1982)建議進行多案例研究時最佳的案例數目為3~6個。最終,本文確定了4個研究案例,其中北京、天津各2個。
2.2案例概況
根據前面的案例選擇標準,本文以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應企業的要求,本文在后續的分析過程中分別以A、B、C、D來代表各個企業。企業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3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相結合的數據收集方式。一手資料包括:先后對4家企業的總經理、副經理、總工、技術總監、研發人員、一般工作人員進行了多次訪談,并對每次的訪談進行錄音、記錄,形成研究所需的定性及定量素材。二手資料包括:企業內外部期刊、出版物、網絡資源、公司網站、公司檔案材料、領導講話等。二手資料也是案例研究三角證明的重要來源。
2.4數據分析與編碼
數據分析主要是通過定性分析方式進行,包括詳細閱讀參與式觀察的筆記、訪談記錄與手稿和文件資料,然后形成有關研究主題的記錄性文字材料。扎根理論方法最早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是分析定性資料的一種常用研究范式。本文借鑒扎根理論所采用的編碼方法,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首先,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編碼,對于一手資料,分別把6位高層受訪者編碼為:M1~M6,研發人員編碼為:R1~R8,一般工作人員統一編碼為G0,二手資料統一編碼為SH。對同一來源內容相同的表述合并為1條條目。通過對一手和二手資料的一級編碼,4家企業得到了296條一級條目庫。然后,按照原生編碼準則,以概念形式對資料逐句進行譯碼,把相近含義的詞匯和語句進行歸納、提煉更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形成初始范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初始范疇進行二次編碼,其目的是挖掘范疇間的關系和邏輯次序,形成主范疇。最終形成4個主范疇是: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編碼結果如表2所示。
3研究發現
3.1企業家精神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企業家精神是驅動技術創新的關鍵所在。通過案例分析發現:企業家精神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創新、進取心和風險承擔。Drucker提出企業家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創新。Schumpeter指出,創新體現在“采用一種新生產方法”、“開發一種新產品”、“開辟一個新市場”、“組建一種新的組織”等。如企業D面對電子產品行業的激烈競爭,通過技術創新,研發出流媒體、服務軟件、專用磁盤等新產品,這些新產品的成功研發,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取得了競爭優勢,從而使企業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進取心使得企業家不滿足于企業已有的現狀,渴求變革,積極去實現創新目標。企業C圍繞建成國內一流的耐磨材料生產廠家的目標,不斷開拓進取,改進技術,追求品質。在訪談中,負責人多次表達了立志做一流企業的雄心壯志,這種進取心使企業多次取得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企業A是中國第一家專業從事制卡材料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企業“,做國際制卡業最優秀的材料供應商”是企業發展的宗旨。進取心激發企業家的創新意識,使企業對以前未被認識到的市場機會保持警覺性。1997年,全世界只有兩家公司生產制卡產品,一家是英國的Apollo公司,另一家是美國的Cilik公司,但這兩家公司的產品價格都很高,企業A看到了市場機會。正如企業A負責人所說,“我們提出要在3~5年內模仿國外最先進的產品,在10~20年內讓國外也來模仿我們的產品。盡管當時的想法,略顯輕狂,但總的思路是對的,現在與信用卡相關的產品在國內的占有率大約是70%,國外也占了相當大的份額”。企業家精神還體現出能承擔相關風險,RichardCantillion和FrankKnight兩位經濟學家,將企業家精神與風險或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企業家應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伴隨環境的變化,技術創新過程中往往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如企業B所處的腐蝕檢測行業技術升級快,產品更換周期短,企業實施技術創新不確定性大。負責人表示,整個行業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新的技術一旦出現,原有技術就會貶值。盡管技術創新存在較大風險,一旦不創新,生產的產品將逐漸失去市場,長期下去企業將難以存活,為了生存和發展冒險也是必要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1:企業家精神是技術創新的靈魂,并通過創新、進取心、風險承擔來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企業家精神越強,就越能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3.2研發能力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由技術本身支撐起來的,其持續的技術創新依靠研發能力作為保障,而研發能力的根本在于擁有由一群技術研發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企業吸引和擁有大量優秀的技術研發人員,就等于掌握了技術創新的核心資源。技術研發人員的人力資本中的稀缺性資源。在本文研究的4個案例中,每個企業研發團隊都擁有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發人員。企業A在新型制卡材料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方面有豐富積淀,擁有以年輕博士、碩士為骨干的技術研發中心,具備從產品設計、開發到產業化的完整能力。企業每年在研發上都下大力氣投入,企業的很多技術和產品處于行業領先水平,且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企業C的研發人員均是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核心研發人員都具有博士學位,且畢業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國際知名院校。高水平的研發人員加上研發的高投入,企業的研發能力強,技術創新成果顯著,擁有發明專利20多項。企業D的研發團隊由多位碩士和博士組成,其中高級研發人員畢業于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的計算機、信息技術、通信工程等專業,專業扎實,創新能力強,形成智力合力。研發團隊成員的合力促進了技術知識交換和整合能力的提高,從而加速了新產品開發進程。傅家驥在綜合大量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現成功的創新是以人為核心的,高水平的技術人員在技術創新中起著關鍵作用。Dewar和Dutton(1986)認為,在一個企業里,專業人員以及專職群體的人數不同會使知識的深度及廣度產生變化。專家越多,知識基礎就越廣泛,而且大量的專家可以使新技術新思想更易于理解。企業B的研發人員主要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公司總經理就是技術出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是一位懂技術的管理者。由于技術升級快,需要掌握大量的新知識,企業一方面需要從國內高校招聘優秀的技術研發人員來充實研發團隊,另一方面要在人事制度上把“激活”與“培訓”結合起來,努力建設“學習型組織”,企業每年需拿出一定經費舉辦各種學習活動鼓勵研發人員積極參與,提升他們的研發能力,增強技術創新的速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2: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研發能力是科技型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驅動的保障。研發能力越強,就越有助于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
3.3市場需求與競爭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與市場是密切相關的。市場需求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原動力。企業A遵循“以客戶為中心,以技術創新為基石”的理念承諾:提供給顧客的產品100%符合相應標準及合同中約定的特殊要求,對顧客反饋的信息100%給予及時回復,不斷開發更合乎客戶需要的產品,不斷改進和提高已有產品性能。企業B堅持以市場開拓為導向,專注于管道行業的技術裝備市場,業務覆蓋我國28個省市區,廣泛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強技術研發,現已成為腐蝕檢測評價領域國內技術領先的專業企業。企業C為電力、煤炭、鋼鐵、機械等行業提供工業耐磨材料,企業注重用戶需求,在新技術開發前,技術總監帶領部分研發人員深入用戶調研,傾聽他們對產品技術要求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產品出口至意大利、德國、智利、烏克蘭等多個國家。企業D緊跟市場需求,找準研發方向,研發了以IPTV流媒體服務器和機頂盒嵌入式軟件為核心技術的產品體系,形成互動電視媒體服務器、無線移動流媒體服務器等8個產品;企業還為海爾電視提供模卡電視業務中間件等。企業的客戶群體遍及全國各地和歐美、非洲部分海外市場。4家案例企業實踐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開發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取更多潛在的收益。市場競爭迫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企業A的總工談到,企業如果不能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長期下去必死無疑。市場競爭讓科技型中小企業產生危機感、緊迫感,從而使壓力變為動力。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開展合作創新。如企業B與天津大學、大慶油田設計研究院、中海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等開展技術合作,企業D與清華大學網絡多媒體實驗室、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等多所國內外著名院校開展項目合作,與國際、國內先進技術接軌。Blundell(1999)發現,技術創新與市場的競爭程度呈正相關。企業C的總監在訪談中也表示科技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就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差異化,且要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好地開展技術創新,企業的產品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并獲得良好的行業聲譽。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3:市場需求意味著潛在的收益,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市場競爭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形成壓力,進一步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3.4政府的政策與法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政府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多給予稅收優惠和項目基金支持,這極大地調動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創新成果豐碩。企業A研發項目多次獲得國家和天津市政府基金支持,成功開發了水基層壓油、數字印刷基片、層壓型制卡帶膠膜、納米氧化鋁等多種核心產品,多項產品獲得國家級新產品證書。企業B在2004年、2008年兩次國家科技部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埋地管道腐蝕與防護地理信息系統(CPGIS)、埋地管道外防腐層檢測數據處理軟件(ESTECxp)、陰極保護靜態數據記錄儀(CIPS-Logger)等產品的開發和技術升級。企業C獲北京市科委科技發展基金公關項目資助,獲得國內第一個“熱噴涂粉芯絲材”發明專利、國內第一個“非晶電弧噴涂涂層”發明專利。企業D在2009年獲得國家核高基項目的資助后,著力技術研發,產品技術創新活動大幅提升,不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而且憑借領先技術優勢,還為后期開拓國外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Audretsch和Link(2012)提出,技術創新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對創新的極力推廣下,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很有價值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都是伴隨在一定的社會法律環境中進行的,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提供保護作用,如知識產權保護法、技術合同法、專利法等。周寄中認為,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聯動關系,知識產權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如企業D在產品研發過程中獲得多項軟件著作權和專利證書:“流媒體服務器軟件V1.0”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自適應網絡帶寬的多媒體傳送系統”專利證書,“適應于帶時移IPTV直播服務器的專用磁盤讀寫系統”專利等,明確的法規使企業的專利具有合法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積極性。Nord-haus研究發現,強的專利保護還會導致更多的研發投入。Barney認為擁有異質性的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專利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是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科技型中小企業比傳統企業對專利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法律法規的保護。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4:政府的相關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提供保護。政府政策支持越大,法規越完善,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就越高。
4結論
4.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案例分析發現: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驅動因素,為了更清晰地把握這4個關鍵因素對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在總結前文得出的4個命題基礎上,構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模型,簡稱ERGM模型,其中E、R、M、G分別代表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是內驅變量(內部驅動因素),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是外驅變量(外部驅動因素)。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倡導者、組織者;企業家精神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靈魂。企業家精神感召、激勵研發團隊實施技術創新,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研發能力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提供了保障。市場需求意味著技術創新帶來的潛在收益,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當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面臨競爭時,科技型中小企業就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來增強其競爭力。政府的相關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關法規保護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成果,政府政策與法規進一步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4.2理論貢獻
本文的理論貢獻:(1)借鑒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提煉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模型——ERMG模型,該模型給出了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4個主范疇,同時還給出了每個主范疇的詳細構成因子。(2)研發能力這一關鍵驅動因素在已有的相關研究中鮮有涉及。技術創新由研發團隊實施,研發能力是技術創新的保障,是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3)依據本文表2的編碼數據,可以得出模型中各驅動因素的相對重要性。4個主范疇的相對重要性排序為:企業家精神(85)﹥研發能力(76)﹥市場需求與競爭(70)﹥政府政策與法規(65),括號內數字為依據訪談語句統計的驅動因素對科技型中小技術創新的因果關系條目數。數字越大表示該因素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越大。
1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分析
1.1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數量少,社會化程度低
盡管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很大,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但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數量少,社會化程度低,基本上是一種大型企業壟斷技術創新的格局。
1.2技術創新的水平低
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不但數量少,而且水平底。就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為例,不少企業只是組裝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內涵。
1.3引進創新和合作創新多,自主創新少
我國的中小企業由于技術人員少,技術水平低,資金困難以及技術裝備落后等原因,使得其技術創新的來源主要是引進國外技術或與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創新,自主創新少。
1.4工藝創新多,產品創新少
產品創新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之所以不占統治地位,未成為主導型的技術創新形式,這首先與我國長期的銷售市場格局有關。產品創新是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通過工藝創新提高競爭能力變得有限時,才離開這一市場,重新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的必然選擇。而我國長期以來市場競爭不很激烈,大部分中小企業沒有感覺到市場競爭的存在,產品創新缺乏足夠的壓力。其次,產品創新需要花費更大的“決策成本”,需要更為勇敢的創新精神。
2SD公司的技術創新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1SD公司技術創新現狀
SD公司主要由原來的杭州四康智能設備廠和深圳科潤電腦有限公司組成。這兩家企業以前均為信息產業部某研究所下屬全資子公司。該所是信息產業部直屬的計算機外部設備國家一類研究所。它同大多數研究所一樣,最初主要為國防建設和軍工服務的,后來轉制為民辦企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具備較完整的技術開發、生產、銷售體系。公司在深圳、青島、常州等地設立辦事處,形成地區性的銷售輻射網點。SD公司在家用數字智能控制技術方面,積累了較多的技術開發經驗和生產管理經驗,在行業內培養了一大批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
2.2SD公司技術創新目前存在的問題
(1)缺乏技術與戰略的有效聯結企業發展戰略不是很明確,缺少對技術戰略體系的研究、規劃、制定、宣貫以及各個具體任務目標的分解、落實、反饋、評價等具體戰略執行工作。企業對行業的認識建立在原有經驗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沒有深入地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容易導致決策的偏差。造成整體研發方向的難以把握,企業研發方向有時不明確。
由于市場能力的薄弱,造成產品開發的滯后。具體表現是在產品的成熟期沒有新產品開發的跟進或開發新的用戶,不同產品生命周期的間隔過長,造成企業經營的危機和市場機會的丟失。從事營銷的人員缺乏對技術的了解,所謂營銷只是圍繞售后服務進行,造成技術人員去攻市場的情況,使得公司關鍵部門力量薄弱。
(2)技術創新缺乏規范化的管理。技術部門與生產、營銷等其他部門缺少信息上的溝通與反饋,降低了開發效率和效果。同時,由于原有質量體系未將產品開發納入其中,使得開發部門與生產、采購等部門的工作聯接不明確,在生產中出現的質量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和處理。公司在產品技術開發方面缺乏系統的宏觀控制和科學的項目管理,沒有一個完整的可行性分析論證過程。研發進度不能很好的控制,有時造成市場機遇的喪失
3SD公司技術創新戰略措施和建議
3.1建立激勵機制
SD公司技術創新活動的有效性發揮,需要企業各個職能部門之問的有效協調,需要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市場營銷人員、生產人員個體的創新積極性的提高。企業激勵機制的重要作用就是充分調動企業各個部門、企業各個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效率。
(1)建立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任何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力資源,主要包括具有技能、智能、創造性和主動性的人員。企業吸引和保留人才的方法有多種,如提供有競爭力的酬薪,制訂完善的醫療保險福利制度,配備能力強、坦誠相待的管理人員,營造家庭友好的工作環境等等。如何調動這些人的積極性是技術創新的關鍵之一。
公司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太粗略,需要建立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內容包括對人員挑選、錄用的標準和程序,業績考評的辦法,工資獎勵制度,職務升遷的方式等。對現有人力資本進行評估,制訂人才一使用計劃。
給予技術人員與其智力、勞動所付出相對應的報酬,制定至少在行業平均水平之上的工資標準。建立對技術部門和技術人員的考評體系,根據其在項目工作中的貢獻和作用來考核績效。
考察人員的滿意程度,找出主要問題,改善管理方與員工之間的關系。保持員工隊伍的相對穩定,考察人員流動的情況,防止關鍵崗位人員和骨干的流失。
(2)技術創新管理。
企業建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可以激發人們的創新熱情,并收到直接的效果。企業管理方法在許多方面涉及和影響到人們的創新精神,如知人善用、自、資源利用、課題組、監督鼓勵和組織支持。在很多情況下,阻礙創新的做法不是管理人員有意識的個人行動,而是企業的體系和管理思想在起作用。
3.2強化項目的選擇與R&D活動的管理
在確定項目計劃時,請技術部門、市場營銷部門、生產部門、財務部門有關人員共同參與研究,建立項目評審制度。從市場、技術、財務的角度對項目進行風險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從而選擇最佳項目。
利用原來的技術優勢,選擇重點開發項目。將變頻技術和家電網絡化控制的技術開發放入開發體系中的超前開發層,加快基礎應用技術的預研和關鍵組件的研究,包括變頻器產品開發和信息家電項目。變頻器產品開發為中期項目,信息家電為長期項目。根據現在的技術發展趨勢,緊跟國際潮流,盡快使空調變頻器的技術研究成熟化,再進入電冰箱、洗衣機等難度較大的直流變頻器產品開發和規模化生產工作。目前在技術方面要完善軟件設計的模塊化、硬件功能的集成化、驅動部件的強化工作。在降低生產成本、穩定產品質量方面做工作,為大規模批量化生產做準備。技術研究的重點放在空調用交流變頻器上,直流變頻器的研究,重點放在開關電源和功率因數校正器上。
中圖分類號:TP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10-0012-02
1 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分析
1.1 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數量少,社會化程度低
盡管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很大,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但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數量少,社會化程度低,基本上是一種大型企業壟斷技術創新的格局。
1.2 技術創新的水平低
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不但數量少,而且水平底。就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為例,不少企業只是組裝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內涵。
1.3 引進創新和合作創新多,自主創新少
我國的中小企業由于技術人員少,技術水平低,資金困難以及技術裝備落后等原因,使得其技術創新的來源主要是引進國外技術或與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創新,自主創新少。
1.4 工藝創新多,產品創新少
產品創新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之所以不占統治地位,未成為主導型的技術創新形式,這首先與我國長期的銷售市場格局有關。產品創新是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通過工藝創新提高競爭能力變得有限時,才離開這一市場,重新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的必然選擇。而我國長期以來市場競爭不很激烈,大部分中小企業沒有感覺到市場競爭的存在,產品創新缺乏足夠的壓力。其次,產品創新需要花費更大的“決策成本”,需要更為勇敢的創新精神。
2 SD公司的技術創新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1 SD公司技術創新現狀
SD公司主要由原來的杭州四康智能設備廠和深圳科潤電腦有限公司組成。這兩家企業以前均為信息產業部某研究所下屬全資子公司。該所是信息產業部直屬的計算機外部設備國家一類研究所。它同大多數研究所一樣,最初主要為國防建設和軍工服務的,后來轉制為民辦企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具備較完整的技術開發、生產、銷售體系。公司在深圳、青島、常州等地設立辦事處,形成地區性的銷售輻射網點。SD公司在家用數字智能控制技術方面,積累了較多的技術開發經驗和生產管理經驗,在行業內培養了一大批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
2.2 SD公司技術創新目前存在的問題
(1)缺乏技術與戰略的有效聯結企業發展戰略不是很明確,缺少對技術戰略體系的研究、規劃、制定、宣貫以及各個具體任務目標的分解、落實、反饋、評價等具體戰略執行工作。企業對行業的認識建立在原有經驗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沒有深入地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容易導致決策的偏差。造成整體研發方向的難以把握,企業研發方向有時不明確。
由于市場能力的薄弱,造成產品開發的滯后。具體表現是在產品的成熟期沒有新產品開發的跟進或開發新的用戶,不同產品生命周期的間隔過長,造成企業經營的危機和市場機會的丟失。從事營銷的人員缺乏對技術的了解,所謂營銷只是圍繞售后服務進行,造成技術人員去攻市場的情況,使得公司關鍵部門力量薄弱。
(2)技術創新缺乏規范化的管理。技術部門與生產、營銷等其他部門缺少信息上的溝通與反饋,降低了開發效率和效果。同時,由于原有質量體系未將產品開發納入其中,使得開發部門與生產、采購等部門的工作聯接不明確,在生產中出現的質量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和處理。公司在產品技術開發方面缺乏系統的宏觀控制和科學的項目管理,沒有一個完整的可行性分析論證過程。研發進度不能很好的控制,有時造成市場機遇的喪失。
3 SD公司技術創新戰略措施和建議
3.1 建立激勵機制
SD公司技術創新活動的有效性發揮,需要企業各個職能部門之問的有效協調,需要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市場營銷人員、生產人員個體的創新積極性的提高。企業激勵機制的重要作用就是充分調動企業各個部門、企業各個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效率。
(1)建立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任何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力資源,主要包括具有技能、智能、創造性和主動性的人員。企業吸引和保留人才的方法有多種,如提供有競爭力的酬薪,制訂完善的醫療保險福利制度,配備能力強、坦誠相待的管理人員,營造家庭友好的工作環境等等。如何調動這些人的積極性是技術創新的關鍵之一。
公司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太粗略,需要建立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內容包括對人員挑選、錄用的標準和程序,業績考評的辦法,工資獎勵制度,職務升遷的方式等。對現有人力資本進行評估,制訂人才一使用計劃。
給予技術人員與其智力、勞動所付出相對應的報酬,制定至少在行業平均水平之上的工資標準。建立對技術部門和技術人員的考評體系,根據其在項目工作中的貢獻和作用來考核績效。
考察人員的滿意程度,找出主要問題,改善管理方與員工之間的關系。保持員工隊伍的相對穩定,考察人員流動的情況,防止關鍵崗位人員和骨干的流失。
(2)技術創新管理。
企業建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可以激發人們的創新熱情,并收到直接的效果。企業管理方法在許多方面涉及和影響到人們的創新精神,如知人善用、自、資源利用、課題組、監督鼓勵和組織支持。在很多情況下,阻礙創新的做法不是管理人員有意識的個人行動,而是企業的體系和管理思想在起作用。
3.2 強化項目的選擇與R&D活動的管理
在確定項目計劃時,請技術部門、市場營銷部門、生產部門、財務部門有關人員共同參與研究,建立項目評審制度。從市場、技術、財務的角度對項目進行風險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從而選擇最佳項目。
利用原來的技術優勢,選擇重點開發項目。將變頻技術和家電網絡化控制的技術開發放入開發體系中的超前開發層,加快基礎應用技術的預研和關鍵組件的研究,包括變頻器產品開發和信息家電項目。變頻器產品開發為中期項目,信息家電為長期項目。根據現在的技術發展趨勢,緊跟國際潮流,盡快使空調變頻器的技術研究成熟化,再進入電冰箱、洗衣機等難度較大的直流變頻器產品開發和規模化生產工作。目前在技術方面要完善軟件設計的模塊化、硬件功能的集成化、驅動部件的強化工作。在降低生產成本、穩定產品質量方面做工作,為大規模批量化生產做準備。技術研究的重點放在空調用交流變頻器上,直流變頻器的研究,重點放在開關電源和功率因數校正器上。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3-0037-03
當前,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我國自主創新最活躍的主體之一,但其成長面臨融資難、不規范經營、自身能力匱乏、市場疲軟等一系列問題。國內外學者認為,通過開放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過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其克服規模小等先天不足因素。因此,中小企業與外部多個主體之間組建聯盟、聯盟組合的協同創新效應、聯盟組合方式下如何影響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等成為新的研究視野。本文主要從聯盟組合成因及作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以及聯盟組合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三個方面展開述評。
一、聯盟組合概述
(一)聯盟組合的成因
聯盟組合是指焦點企業同時與多家企業建立多個聯盟關系的網絡組織形式。Goerzen(2007)提出了“結構洞”的概念。結構洞是指社會網絡中當兩者并無直接關系時,必須經由第三者才能形成聯系,那么與雙方關系都很密切的第三者就在關系網絡中占據了一個結構洞。占據結構洞的行為主體在網絡位置中不但能夠高效地獲取信息優勢,還可以控制資源和網絡信息在各主體之間的分配,以此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務與回報(Burt,1992)。通過聯盟組合的構建,焦點企業在建立廣泛聯系的同時,可在兩者無直接聯系的聯盟伙伴間占據更多的結構洞,并漁翁得利,從中獲取多樣化的網絡資源。
也有學者認為焦點企業在與多個伙伴構建聯盟組合的過程中,可以向潛在伙伴傳遞自己高合法性、資源多樣化的信號,從而提高自身吸引力,以在更加寬廣的范圍內選擇合作伙伴和與之聯盟的種類。Goerzen(2007)認為企業通過和不同的合作伙伴構建聯盟組合,不僅能形成多樣化選擇,而且可以通過與熟悉的合作伙伴締結新聯盟的方式,規避締結新聯盟可能產生的風險。Gulati(1999)認為焦點企業可以通過構建聯盟組合而得到更多聯盟伙伴的舉薦,通過現有伙伴的橋接與更多的潛在伙伴締結新的聯盟。
另有學者基于企業戰略傾向的視角,將聯盟組合產生動因的關注點集中于焦點企業,并認為聯盟組合產生的直接驅動力是焦點企業戰略傾向。Marino & Strandholm(2002)認為有較強創業傾向的企業通常會更為深入地發展聯盟組合。Gulati & Higgins(2003)進一步得出通常新成立企業在需要向股市傳遞重要的正面信號時,與眾多優秀企業建立更多聯盟關系也不失為直接高效的途徑,構建聯盟組合是其成功實施IPO的主要戰略手段之一。
(二)聯盟組合的作用
企業在應對激烈的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多面競爭時,聯盟組合可以給予更有力的支持。George & Zahra(2001)研究表明焦點企業在應對潛在的不確定性和各類風險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聯盟運作可以幫助其獲得可觀的聯盟組合收益,且通常明顯高于單個收益。Hoffmann(2007)、Ozcan & Eisenhardt(2009)研究表明當焦點企業稀缺某種獨特或難以模仿的資源時,通常希望通過構建聯盟組合從外部獲取,或者獲得其他企業還未投入到聯盟組合的資源,同時提升焦點企業尚未投盟組合資源的潛在價值等,以創建協同效應來規避不確定性和分散風險,從而獲得盡可能大的總體收益。
聯盟組合有助于企業獲取或整合外部資源。Lavie(2007)認為通過構建聯盟組合,焦點企業能夠快速整合資源,進而提高資源可控性,提升價值創造力,最終提升創新績效。因此,擁有豐富經驗和豐裕資源稟賦的伙伴,焦點企業會更傾向于與之締結聯盟。Anand & Khsnna(2000)研究表明與多個聯盟伙伴發展多個聯盟,企業能同時獲取各類獨特或稀有的資源。Aduard & Gouvea(2010)認為通常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組建聯盟組合時,可以更好地接近并吸收利用國外多樣化的市場資源和有價值的創新技術,為提升國際競爭力打下堅定的基礎。
聯盟組合不僅在于整合資源和應對環境變化的優勢,還在于其整體大于各個聯盟的簡單相加,形成組合效應。Ozcan & Eisenhardt(2009)認為企業主管從一系列單個聯系逐步轉向從聯盟組合的整體來審視組合戰略,更能獲得高額的回報。社會網絡效應即為聯盟組合效應的展現,趙紅梅等研究表明R&D聯盟組合通常產生的網絡效應集中體現為組織學習效應、社會資本效應、知識轉移效應等。Ozcan & Eisenhardt(2009)分析表明“門當戶對”和“富者愈富”在聯盟組合模式下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社交網絡力量強或者擁有較高社會嵌入潛力的焦點企業更能展示自己的素質,更具有吸引力,更多企業愿意與之結盟,形成組合效應。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影響因素
(一)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創新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撐。Graham Beaver(2001)認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成功的關鍵即創新和戰略管理能力。曹興等(2010)更精練準確地提出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處于絕對的主導支配與核心地位。
(二)創新績效主要影響因素
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當前技術創新績效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創新能力、知識吸收能力、領導行為、資源整合力、聯盟多樣性、中小企業人才儲備共6項。
謝洪明(2012)實證研究表明企業網絡互惠程度對企業績效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Frans & Verbees(2004)分析了市場需求和創新對小公司績效的影響,認為創新活動可以有效促進企業業績的增長。朱霞、路正南(2014)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嵌入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關系強度(包括強關系和弱關系)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強關系對突破性的技術創新績效有明顯促進作用,弱關系對漸進性的技術創新績效有明顯促進作用。姜波(2011)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關系型、任務型和變革型領導行為均正向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科技型中小企業組織學習對技術創新績效具有正向作用。陳艷、范炳全(2013)以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運用結構方程建模實證研究開放式創新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表明吸收能力、連接能力、發明能力和創新能力對中小企業的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Zahra & George(2001)認為知識吸收能力能加強企業的創新和產品開發,進而提高創新績效。張公一、孫曉歐(2013)通過分析科技資源整合的重要性,探索了科技資源整合、擴散效應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基于252份汽車從業者的樣本研究,發現識別與獲取科技資源、整合與利用科技資源以及整合能力等通過擴散效應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作用。余菲菲(2014)通過多案例比較分析海翔藥業、達安基因和雙鷺藥業三家中小型醫藥型企業,研究表明:首先,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聯盟組合的多樣化和其技術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其次,對聯盟伙伴對象的選擇在創業初期會受創立背景差異的影響,進而聯盟經驗的積累、技術創新路徑的選擇都會隨之受到影響。李志紅、金生、祁龍(2010)分析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知識創造能力由人力資本開發、資本激勵和人力資本存量決定,從而影響其創新績效。
三、聯盟組合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
企業組建聯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自身績效。因此,學者們深入地研究了焦點企業績效與聯盟組合兩者間密不可分的關系,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聯盟組合多樣性、規模、關系、質量等特征對焦點企業績效的影響。
(一)聯盟組合多樣性與企業績效
Lavie(2007)認為聯盟組合的要素稟賦可細分為共享資源和非共享資源,包括焦點企業與聯盟伙伴投入組合的共享資源、結盟伙伴的非共享資源、焦點企業的非共享資源。他以美國367家軟件企業所締結的20 779個聯盟關系作為樣本分析,得出聯盟組合要素稟賦對焦點企業的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在聯盟組合與企業創新的相關研究方面,學者們認為聯盟組合的類型多樣性、功能多樣性、資源多樣性、結構多樣性、國際化程度等因素均會影響焦點企業的創新實踐,但是他們在研究結論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Leeuw(2011)基于480家機構的網絡數據,研究表明聯盟組合的伙伴類型多樣性與焦點企業漸進式創新績效呈遞減收益正相關;與激進式創新績效呈倒U型關系。汪瑋、王奎(2014)通過對182家企業的調研,認為聯盟組合的價值鏈廣度、伙伴質量與功能多樣化之間存在顯著相互影響作用,共同提升企業績效。Cui等(2012)認為聯盟組合的資源多樣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焦點企業的技術創新。江積海、李軍(2014)研究認為資源豐度、關系密度、關系廣度、結構強度等相關因素與創新績效并非簡單地呈直線性正相關,而與創新績效呈倒U型“悖論”關系。Jiang et al.(2010)研究發現聯盟組合的治理結構多樣性與其績效負相關。Lavie & Miller(2008)認為,S型關系存在于聯盟組合的國際化程度與焦點企業的績效之間。
(二)聯盟組合規模與企業績效
大多數國外學者的研究從企業層面(點)和聯盟關系(面)驗證了聯盟組合的多樣性與企業績效間呈倒U型關系,卻忽視了聯盟組合技術創新活動受到聯盟伙伴所處的制度環境與創立背景差異性的因素影響。Faems等(2012)認為每個聯盟成員對聯盟組合績效的貢獻會隨著規模擴大而減少,同時焦點企業協調聯盟的能力隨著數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聯盟組合的規模與焦點企業開發新產品的創新能力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而現有研究多關注于聯盟組合的規模與績效的關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Hoffmann(2007)認為聯盟組合的規模越大越可能實現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另外,Gulati(2007)則認為相比于大規模聯盟組合,若小規模聯盟組合擁有高效率、高素質伙伴、大寬度,反而更能在發生較低成本的同時獲得較好績效。
(三)聯盟組合關系與企業績效
Swaminathan & Moorman(2009)認為相較于聯盟組合的規模和質量,聯盟組合關系對焦點企業價值創造的影響更為顯著。Parise & Casher(2003)認為當可提供互補性產品、可相互學習、相同的網絡這三方面的能力貫穿于聯盟伙伴之間時,則正向協同效應會隨之產生;相反,聯盟伙伴之間是競爭關系時,聯盟組合就會產生沖突效應。孫彪、劉益、鄭淞月(2012)研究表明聯盟知識創造和聯盟知識共享對聯盟創新績效的影響分別呈線性正向關系與倒U型曲線關系,兩者在聯盟社會資本與創新績效之間起中介連接作用。沈灝、李垣(2010)從聯盟關系視角出發,通過對127家德國聯盟企業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對假設進行了檢驗,研究發現聯盟伙伴間的依賴關系和沖突關系對企業創新績效存在截然不同的影響,前者對創新績效存在倒U型影響,后者對創新績效存在負向影響,二者關系間的交互作用負向影響創新績效。王瑛(2011)得出聯盟伙伴間的互動行為受到聯盟企業的知識轉移相關因素的影響,進而影響到組合的創新績效。
(四)聯盟組合下影響企業績效的其他因素
詹也、吳曉波(2012)認為不同的聯盟組合配置戰略對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不同。聯盟組合配置戰略的框架基于資源的冗余性、關系的緊密性和伙伴的競爭性三個維度提出,研究表明多元化聯盟組合戰略強調形成多元、開放的組合,能有效加快資源整合及產品開發,從而聚集企業發展的戰略資源,最終為自身在聯盟網絡中行業地位的提升奠定基礎;而聚集式聯盟組合戰略強調不是利用聯盟組合創造更多的新產品和新模式,而是更偏向于協調與平衡多個聯盟伙伴之間的關系,并使各個聯盟中的收益分配達到最大化。二者相反的管理觀點對聯盟組合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也將呈不同的影響。符正平、彭偉、劉冰(2011)基于跨時視角探討了聯盟組合過程特征對績效的影響,即有規律的聯盟組合活動節奏和活動同步性會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評述與展望
就目前研究來看,國內外學者更樂于探討聯盟組合本身的特點,或從多角度探討聯盟組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且上述研究選擇的案例多是大型企業甚至是跨國企業,缺乏一定的實用性。例如,多數學者從整體上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聯盟組合進行研究,卻忽視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基于不同視角組建創新聯盟的具體方式。再者,由于我國小微企業發展較晚,且處于扶持中,我國學者對小微企業聯盟組合是如何影響其創新績效的研究偏少,沒有作出進一步的細化和深入,相關研究結論也存在爭議性。因此,在現實情況下,科技型中小企業聯盟組合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企業績效,以及大中型企業如何扶持與引導小微企業的發展等問題值得學者們進一步探討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瑋,王奎.戰略聯盟組合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創業機會理論的視角[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64-73.
[2] 姜波.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與企業社會資本的關聯機制研究:基于技術創新績效信息披露的調節效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64-68.
[3] 朱霞,路正南.KIBS企業嵌入強度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影響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8):142-146.
政府直接投入的資金一般通過國有經濟部門的資金渠道到達中小企業。這種方式被運用的很多,具體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是向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這種方式比較常見,基本上各個國家都會采用,另一種是面向中小企業提供風險投資。
表1政府資金直接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的典型案例
國家 組織實施和資金來源 預期目標與支持對象 資金管理與使用方式
美國 由中小企業管理局實施,資金來源為聯邦政府撥款 支持中小企業創新,主要面向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發展前景較好,但在擔保的情況下仍然無法獲得商業貸款的企業 由SBA直接提供低息貸款;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15萬美元
日本 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金融公庫,包括國民金融公庫、商工組合金融公庫和中小企業金融公庫。資金來源于財政撥款或政府擔保發債 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創新;主要面向那些難以從普通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中小企業,同時每個金融公庫各有側重 以更為有利的條件直接向中小企業提供符合產業政策的政策性貸款
韓國 韓國產業銀行和設在地方政府的“地方中小企業培育基金”;資金來源主要為政府的投入 支持企業技術創新;主要面向成立時間較短的中小企業 前者通過發放貸款、直接股本投資或承銷中小企業發放的債券來向其提供融資;后者主要向中小企業提供定額低息貸款,并允許在3-5年內分期償還
德國 德國國有發展銀行(KFW),是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聯合出資,合股創辦的政策性銀行 首要任務是為促進德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為中小企業在國內外投資項目提供優惠的長期信貸 向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發放低息貸款,但信貸資金不是直接給貸款人,而由通過商業銀行轉貸或者借貸借給借款人
二、政府投入資金引導社會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創新。
中小企業由于資金薄弱,很難從創業投資機構獲得資金,為此各國政府往往通過成立專項基金或制定投資計劃的方式引導社會資本的投入,從而間接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在這些基金或計劃中財政資金往往只占一部分,社會資本必須占據一定的比例。由于是政府投資引導的基金,因此其投資領域和收入來源都必須遵守政府制定的規則。
表2各國政府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的專項基金和投資計劃
資助計劃 組織實施和資金來源 預期目標與支持對象 資金管理與使用方式
美國小企業創新投資
計劃 小企業投資公司(SBIC)負責實施。聯邦財政每年向SBIC撥款2700萬美元;由中小企業管理局擔保,私人風險投資公司通過向公眾發行長期公司債券獲得“杠桿資金” 主要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和技術改造;直接對象為私人風險投資公司,通過風險投資公司向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和股權投資 SBIC只能投資于合格的中小企業,對任一小企業的投資金融不得超過其股本的49%,不能長期直接或間接地控制所投資的企業
德國高技術小企業風險投資計劃(BTU) 國家銀行(KFW)所屬技術投資公司(TBG)作為基金投資主體,投資的先決條件是其他投資者必須至少投資相同數額的股權資本 支持擁有創新產品/服務的企業;面向成立10年之內、雇員少于50名、年營業額低于1000萬馬克的企業 政府最大投資額為300萬馬克,最長期限為10年;TBG的股權隨時可以按30%的溢價賣出
英國
RVCF基金
英國貿工部小企業服務局(SBS)扶持的地區性風險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2.8億英鎊,其中SBS、歐洲投資基金和私營機構投資者出資比例為4:3:7 為滿足小企業發展需求,及時有效地提供資金支持;面向小企業 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在對外募集資金落實后,政府資金才能到位;SBS要求6%的固定回報;退出時,政府資金擁有優先權
三、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信貸擔保。
由于技術創新的風險大,中小企業往往又沒有足夠的資產抵押,很多銀行都不愿意向其發放貸款。因此很多國家都設立了專門計劃或機構,由國家出面分擔銀行風險,幫助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貸款。
實施擔保計劃的主體包括兩類,一是政府的行政部門;二是政府出資設立的實體機構。這兩種主體各有優勢,前者不需要投入很多資金就能提高融資企業的信用等級,但政府部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后者政府必須首先投入一筆資金,但風險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表3政府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的信貸擔保制度
國家 擔保機構 預期目標和支持對象 資金管理和使用方式
日本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制度 擔保單位是日本信用保證協會和日本金融協會 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前者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信貸擔保,擔保額一般為貸款額的70%-80%;后者為前者提供再擔保
美國信貸
擔保體系 美國小企業管理局及其在各地的辦公室構成了全國性的信貸擔保體系 引導金融機構向小企業提供貸款;面向小企業 為15.5萬美元以下的貸款提供90%的擔保,為15.5-75萬美元的貸款提供85%的擔保
德國信貸
擔保制度 擔保機構包括由行業協會和銀行聯合成立的擔保機構和由政府提供必要基金成立的擔保銀行 引導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促進中小企業創新 一般按貸款額的60%提供擔保,最高可達80%,并按擔保總額的0.8%收取擔保費
韓國信用
擔保制度 擔保機構包括韓國信用擔保基金和科技信用擔保基金 為有發展前途但缺乏有形抵押品的企業提供擔保,主要面向中小企業 保付比率為70%-90%,擔保費用從0.5%到2%不等
四、小結與啟示。
融資難、貸款難、資金短缺是中小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如何幫助中小企業融資,并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是很多國家都面臨的一大挑戰。總結上述國家支持中小企業創新所采取的政策性金融手段,可以得到以下兩點經驗。
伴隨著建立創新型大國戰略的提出,如何形成創新驅動的內在沖動便成為學界和業界所關注的問題。作為支撐國家戰略的廣大企業,仍然面臨著上述問題的拷問。以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在市場需求導向的倒逼機制下,其能在特定程度內實現技術創新沖動。然而,受到企業文化、組織資源限制等因素的影響下,創新沖動將逐漸消失。從而,難以形成具有持久創新創新意愿的能力建構。究其原因可歸納為:(1)項目開發目標模糊;(2)市場需求偏好還未升級;(3)業態環境的惡劣等。從中可以得到啟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建不僅取決于內生解釋變量的決定,還受到外生解釋變量的作用。為了使本文的問題分析具有收斂性,著重關注內生解釋變量的調整。
鑒于以上所述,筆者將以中小企業(以下簡稱:企業)為研究對象,針對本文主題展開討論。
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形成的經濟學視角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明確指出,同部門內某資本家在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利益驅動下,將自覺增進企業的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的增進使得單位時間內產品生產數量得到增加,而在勞動強度不變的基礎上,單個產品所蘊涵的價值量則較其它企業減少。最后,在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確立的價值量為產品售賣基準,則能在同部門內獲得超額剩余價值。伴隨著該資本家超額剩余價值的實現,又將刺激其他資本家不斷提升自有企業的生產效率。由此可見,在資本逐利性驅使下,各同類型企業在競爭壓力下形成了技術創新的源動力。
根據上述經濟學視角,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形成包括以下幾個要件:
(一)利益使然
在馬克思的眼中資本家本質上是“人格化的資本”,這一點決定了他們唯利是圖的本性。然而,拋開階級意識不論僅就企業管理者的內生偏好而言,必然存在著持續獲得經濟利潤的沖動。伴隨著市場需求導向的出現,企業唯有適應消費者不斷升級的消費偏好,方能在有限市場份額內獲得預期利益。從而也就意味著,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將決定著“適應性消費”(適應消費者偏好升級)的獲取;同時,也決定著創造出“消費適應性”(通過技術創新改變消費者的傳統偏好)。
(二)競爭使然
技術創新是一項持續不斷的活動;借用熊比特的語言結構,即是持續的“創造性毀滅”活動。為此,如何建立起企業持續技術創新的內在驅動力,便決定著企業能否不斷地將“潛在創新能力”轉換為“現實創新能力”來。關于這一點,非同行市場競爭莫屬。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時,英國資本主義經濟正處于自由競爭時代。正是在競爭市場環境的影響下,同部門企業形成了你追我趕的技術創新沖動,并在學習效益的促進下逐步形成了企業內在的創新能力。
本文開篇已經提出,著重關注內生解釋變量的調整。因此,在模式構建分析中也主要考察就企業內環境展開討論。
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的經濟學分析
馬克思在探究“價值決定”時,得出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外決定因素。內部的利益驅動和外部的競爭壓力,構成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源動力。這一點明顯不同于國家層面的創新能力建設。為此,在形成企業創新能力的模式構建下,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企業技術創新的目的分析
以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時代背景,來分析企業技術創新的目的。為此,可以將其分為經濟效益目的、社會效益目的。
1.經濟效益目的。作為市場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天然具有獲得經濟效益的愿景。在SCP模型下可知:一定市場結構決定企業的經濟行為,而企業的經濟行為由決定著市場績效。同類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壟斷競爭形態的市場結構,這就決定著它們唯有不斷增強自身產品的技術差異性,才能避免因同質化趨勢而導致競爭壓力的增大。
2.社會效益目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提出,不僅意味著環境保護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約束條件,而且資源節約使用也成為企業當前的內在要求。為此,若要形成與社會、自然間的耦合共生性,企業唯有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通過資源替代、資源節約等方式,才能切實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二)企業技術創新的手段分析
在經濟學說史上,首先明確提出“技術創新”概念的經濟學家是熊比特。他在定義“技術創新”時特意指出,它應在最終的商業活動中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由此可見,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在于創造商業價值。那么,對此應運用怎樣的手段呢。當然,建立在“成本—收益”基礎上的比較,則是問題解決的歸宿。因此,手段的建立應充分限制在企業已有的資源范圍內。
1.人力資源。應在學習性企業文化的建設下,實現學習型團隊的組建;并在知識外溢特質下,形成企業范圍內的人力資本存量的提升。
2.物質資源。針對該類型企業的物質資源現狀,應著重開展以局部技術創新為主的創新模式。
(三)企業技術創新的評價分析
上文已經指出,企業創新能力的構建在于將“潛在能力”持續轉換為“現實能力”。因此,建構科學、合理的績效管理模式,便能在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的共同作用下,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實效性。
三、在實踐中的應用
聚焦于企業內生解釋變量的調整,筆者將根據以上經濟學分析在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實踐。
(一)建設學習型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范圍內的意識形態,將有助于形成員工共同的價值判斷和行為傾向。上文已經分析,若要構建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首先就須不斷提升企業人力資本存量。根據“干中學”的經濟學觀點:應建設學習型的企業文化,在此氛圍下促進“隊生產”中成員間的知識互補、交流等機制,為技術創新建立起強大的智力支撐;并在知識外溢效應下,擴散到企業的其它生產技術環節。這里需要注意: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建設,需要企業管理者做出表率。唯有這樣,才能在非權利性影響力下形成員工的學習自覺。
(二)建立漸進式技術創新
從技術創新的分類來看,有突變式和漸進式技術創新之分。前者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性毀滅”,而后者則在于根據已有成果來開展局部創新活動。針對中小企業的技術能力和財力資源存量,唯有選擇后者才能符合自身發展的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在建構創新能力時可以從深化產品線環節入手。伴隨著資金存量的增長,以及技術創新知識的累積擴散效應的獲得,在從拓寬產品廣度上下工夫。
(三)設計“創新”的績效體系
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人,而人唯有在不斷激勵的條件下才能充分調動起自身的創新潛能。因此,設計“創新”的績效體系則顯得必要。其中,最為關鍵的應是激勵機制的構建。筆者提出,應在激勵兼容條件下實施激勵機制。具體而言,企業應針對技術創新人員的切實需要,設計出激勵內容。一般而言,他們普遍具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應為他們的技術創新活動營造起相對寬松的環境。在此基礎上,建立績效獎金制度。
綜上所述,以上 便構成了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不難看出,本文主要從企業內環境出發討論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構建。實則不然,企業的外部競爭環境,以及技術創新所需要的專利保護制度等,都是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的因素。關于這一點,筆者只是最后指出。
四、案例
以上海通用汽車的柔性化生產為例:
在上海通用汽車3年的發展歷程中,柔性化管理也已經成為上海通用的一道亮麗風景。目前,中國幾乎所有的汽車工廠都是采用一個車型、一個平臺、一條流水線、一個廠房的制造方式。惟有上海通用是另類,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條線上共線生產四種不同平臺的車型。這種生產方式就是“柔性化”生產方式,它在國內汽車企業里是絕無僅有的。柔性化生產能為廠家和消費者最直接帶來的就是時間和金錢。上海通用的別克GS、別克賽歐就是很好的證明。上海通用,以柔性化生產線為基礎,嚴格而規范的采購系統,科學而嚴密的物流配送系統,以市場為導向高度柔性化的精益生產系統以及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關系管理共同構成了其柔性化生產管理的支撐體系,使上海通用汽車成為GM(通用公司)全球范圍內柔性最強的生產廠家,形成了企業柔性化管理的經典范例。
五、小結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形成包括利益使然、競爭使然兩大要件。即內部的利益驅動和外部的競爭壓力,構成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源動力。在具體的構建實踐中,應建設學習型企業文化、建立漸進式技術創新、設計“創新”的績效體系。最后,企業的外部競爭環境,以及技術創新所需要的專利保護制度等,都是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的因素。
伴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的提出,企業惟有開展持續的技術創新活動,才能在技術壟斷下獲得可觀的市場份額,從而形成技術再創新的驅動能力。
參考文獻
[1]陳亮.產出效益下中小知識先導型企業技術創新競爭戰略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 2011(35).
[2]李國強.淺談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提高途徑[J]. 現代商業,2011(36) .
一、國外研究現狀
(1)關于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國外關于企業集群的研究已經持續了近百年的時間,經過韋伯(Alfred Weber,1909)直至克魯格曼(1995)等人的產業區理論,以及斯科特(1992)、波特(Porter,1990)等人的新產業空間組織理論的不斷演進,企業集群理論日臻完善。關于集群融資模式研究有:Schmitz和Musy
ck(1994)研究發現地方銀行對解決集群內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重要作用;Altenbury和Meyer-stamer(1999)對拉丁美洲的實證研究認為促進群內結網合作以及集體擔保的機制是最為有效的方式。Didar Singh(2006)將印度紡織工業園中小企業集群為解決中小企業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難題的經驗作了整體的分析和介紹。(2)關于民間資本投資。國外關于民間資本投資研究不多,更少有比較系統的實證分析。關于發達國家引導民間資本參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研究方面:美國放松了對經濟活動的限制,為民間資本創造了投資機會;歐盟也大力鼓勵私人投資創辦中小型科技企業;日本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租稅特別措施法》,有效調動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二、國內研究現狀
(1)關于中小企業集群融資。一是對集群融資優勢的研究:王曉杰(2005)認為通過在企業集群內建立互助擔保聯盟,可以充分發揮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優勢;陳曉紅等(2008)采用實證研究對集群內中小企業社會資本與融資便利度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社會資本與融資便利程度正相關的結論;羅正英(2010)探討了中小企業集群信貸融資的內生優勢,分析了中小企業集群信貸融資優勢得以發揮的條件。二是對集群融資模式的探討:高連和(2008)提出集群財務公司擔保制是能充分體現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關系融資優勢”和“整體融資優勢”的關系型融資模式創新;謝冰、蔡洋萍(2008)在分析我國開發性金融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模式的基礎上,基于集群效應對現有的開發性融資模式進行了創新;蔣志芬(2008)認為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可以選擇團體貸款模式、互助擔保模式、企業間融資機構模式和區域性中小企業商業銀行模式;陳時興(2009)認為應擴大村鎮銀行試點范圍,加大村鎮銀行對民營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三是對集群融資制約因素的研究:陳勇江(2009)分析了長三角民營中小企業的民間融資困境根本上源于三個維度的制度缺失:法律制度缺失、金融制度缺失與文化制度的信任缺失;嘉思瑤、宋若峰(2009)認為在制約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機構融資的內外部因素難以克服的情況下,造成相當多的中小企業轉向對民間資本的依賴;李新華(2010)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既有宏觀政策適用不公、融資外部環境制約、正規金融的信貸約束等外部因素,也有信息不對稱、企業自身治理機制、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內部因素。(2)關于民間資本投資。金滿濤
(2007)、張月(2007)提出教育成為民間投資的新領域;黃一嵐(2007)對浙江省民間資本發展進行了研究,指出浙江民間資本存在結構過于單一、大量的民間資本處于“休眠”、“半休眠”狀態現狀,提出開放民間投資新領域、拓寬融資渠道等發展浙江民間資本對策。蔣麗(2010)分析了金融危機背景下應加大金融創新力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民間資本拓寬投資渠道。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11)對溫州民間投資的發展及運作機制作了專題研究,研究內容是溫州民企入股投資在各縣市合作銀行、聯社改制參股、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組建等。
綜上所述,目前學術界對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融資的優勢、融資模式及融資制約因素等方面。總的來說,中小企業集群融資一直不是國外學者研究的重點,可能是由于經濟發達國家的金融服務體系完善,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金融環境寬松。國內大部分學者都圍繞集群是否具有融資優勢、該采取怎樣的模式開展集群融資而展開討論,缺少實證數據和現實案例的論證,缺乏具有普遍實用性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也主要依賴定性分析。國內對于民間資本總量、規模、比例等的研究很多,但是缺乏民間資本投資結構的具體分析,在具體投資的行業、產業的規模、比例等分析得較少。
參 考 文 獻
在英語中,風險投資的簡稱是VC,與維生素C的簡稱Vc如出一轍,而從作用上來看,兩者也有相同之處,都能提供必需的“營養”。廣義的風險投資泛指一切具有高風險、高潛在收益的投資;狹義的風險投資是指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生產與經營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投資。根據美國全美風險投資協會的定義,風險投資是由職業金融家投入到新興的、迅速發展的、具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中的一種權益資本。
案例:重慶江北通用機械廠從1995年開始研制生產大型氟里昂機組新產品,其具有兼容功能,并可以用其他冷凍液進行替代。由于銀行對新產品一般不予貸款,重慶風險投資公司提供了100萬元貸款。2年后,江北通用機械廠新產品銷售額達7000萬元。
天使投資:創業者的“嬰兒奶粉”
天使投資是自由投資者或非正式風險投資機構,對處于構思狀態的原創項目或小型初創企業進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資。天使投資雖是風險投資的一種,但兩者有著較大差別:天使投資是一種非組織化的創業投資形式,其資金來源大多是民間資本,而非專業的風險投資商;天使投資的門檻較低,有時即便是一個創業構思,只要有發展潛力,就能獲得資金,而風險投資一般對這些尚未誕生或嗷嗷待哺的“嬰兒”興趣不大。
對剛剛起步的創業者來說,既吃不了銀行貸款的“大米飯”,又沾不了風險投資“維生素”的光,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靠天使投資的“嬰兒奶粉”來吸收營養并茁壯成長。
案例:牛根生在伊利期間因為訂制包裝制品時與謝秋旭成為好友,當牛自立門戶之時,謝作為一個印刷商人,慷慨地掏出現金注入到初創期的蒙牛,并將其中的大部分的股權以“謝氏信托”的方式“無償”贈與蒙牛的管理層、雇員及其他受益人,而不參與蒙牛的任何管理和發展安排。最終謝秋旭也收獲不菲,380萬元的投入如今已變成10億元。
創新基金:創業者的“營養餐”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勢頭迅猛,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點。政府也越來越關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樣,這些處于創業初期的企業在融資方面所面臨的迫切要求和融資困難的矛盾,也成為政府致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有鑒于此,結合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特點和資本市場的現狀,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建立并啟動了政府支持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以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網境。創新基金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可口的“營養餐”。
案例:蘭州大成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自運行1年來,主要進行產品開發,幾乎沒有收入,雖然技術的開發有了很大的進展,但資金的短缺越來越突出。當時正值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啟動,企業得知后非常振奮,選擇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鐵路車站全電子智能化控制系列模塊的研究開發與轉化”項目申報創新基金。
為此,他們進一步加快了研發的速度,于1999年12月通過了鐵道部的技術審查,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正因為企業有良好的技術基礎,于2000年得到了創新基金100萬元的資助,它不僅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且起到了引導資金的作用。同年,該項目又得到了甘肅省科技廳50萬元的重大成果轉化基金,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12萬元的基礎研究經費。2001年,針對青藏鐵路建設的技術需求,該項目被列入甘肅省重點攻關計劃,支持科技三項費用30萬元。中小企業擔保貸款:創業者的“安神湯”
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難,大量企業嗷嗷待哺;一方面銀行資金缺乏出路,四處出擊,卻不愿意貸給中小企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銀行認為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風險難以防范。然而,隨著國家政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植以及擔保貸款數量的激增,中小企業擔保貸款必將成為中小企業另一條有效的融資之路,為創業者“安神補腦”。
案例:上海一家高科技公司屬國內一流藝術燈光景觀建設專業企業,開發了數十項產品。在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支持下,該公司業務發展迅速。2005年年底,該企業得到中投保提供保證擔保的8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由此,該公司取得了快速發展,2007年6月~7月,先后中標08北京奧運場館照明工程合同。
政府基金:創業者的“免費皇糧”
近年來,政府充分意識到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各省市地方政府,為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不斷采取各種方式扶持科技含量高的產業或者優勢產業。這對于擁有一技之長又有志于創業的諸多科技人員,特別是歸國留學人員是一個很好的吃“免費皇糧”的機會。
案例:2001年在澳大利亞度過了14年留學和工作生涯的施正榮博士,帶著自己10多年的科研成果回到家鄉無錫創業。當無錫市有關領導得知施正榮的名聲,和他的太陽能晶硅電池科研成果在國內還是空白時,立即拍板要扶持科學家做老板。在市經委的牽頭下,無錫市政府聯合當地幾家大國企投資800萬元,組建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有了資金支持,尚德公司有了跨越式發展,成為業界明星企業。
中圖分類號:D923.4
在當前信息網絡社會,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保障。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本身也為企業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戰略高度融合創造了重要條件。本文基于促進技術創新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角度,探討我國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平臺建設若干問題。
一 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對企業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重要性
企業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平臺建設的重要性是由于專利等知識產權信息的重要性所決定的。以專利信息為例,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術信息、法律信息和經濟信息,具有巨大的經濟、技術、法律和情報價值,在企業信息系統中占據重要地位。專利信息和專利文獻密切相關,是對專利文獻經信息化處理后的信息。專利信息對企業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專利信息甚至被認為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它是企業實施專利信息管理和專利信息戰略的基本載體和對象,企業通過實施專利信息管理和專利信息戰略,可以有效地指導技術創新活動,防范法律風險,贏得市場競爭優勢。
二 我國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公益性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例如“知識產權信息資源建設條塊分割,重復建設,沒有形成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機制”、“社會對知識產權信息的重要價值認識不夠,運用知識產權信息的能力不強”、“知識產權信息分析利用的服務隊伍嚴重不足”、“現有的知識產權數據庫建設和服務網絡遠不能滿足創新活動的需要,公眾缺乏獲取知識產權信息的權威、高效、便捷的手段”。我國公共性質的知識產權信息平臺建設總體上存在分散而缺乏整體性、缺乏統一制度和規范體系,運作效率不高的弊端。以專利信息數據庫為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盡管數量較多,但深度加工不夠、數據庫資料欠完整和規范,檢索技術和手段較為落后,不能有效地支撐企業對技術創新和專利戰略實施的需要。
我國企業建立專題性質的專利文獻數據庫的情況也不夠理想。國家知識產權局曾對1245家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狀況做過調查,關于企業專利文獻數據庫建設的問答中,有效回答1145家,其中建立了專利文獻數據庫的企業191家,占有效樣本的17%,沒有建立專利文獻數據庫的企業963家,占有效樣本的83%。國資委2006年的一項調查則顯示,中央企業缺乏專利及其文獻檢索制度 的 占47.3%。科技部2011年的調查則顯示,盡管只有6.4%的高新技術企業在研究開發或者受讓技術之前沒有進行專利文獻檢索和信息分析,但對專利信息的收集和利用程度并不高。
三 加強基于促進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
戰略融合的我國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平臺建設的思路與對策針對上述我國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平臺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大力改進和完善。改進的基本思路如:提高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對知識產權信息平臺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以增強利用知識產權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增加對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資金投入;整合現有知識產權文獻與信息公共平臺,創建內容全面、資料權威、更新及時、檢索方便快捷的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數據庫平臺。根據相關政策和一些地方的實施經驗,為促進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實施與技術創新,在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方面主要應落實以下措施。
(一)加強知識產權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信息網絡服務平臺
總體上,我國目前已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以專利信息為例,建立了包括國家專利數據中心、區域專利信息服務中心和地方專利信息中心在內的專利信息服務網絡體系。
(二)在企業層面,建立與其技術創新特色相適應的知識產權信息平臺
1.企業建立與其技術創新特色相適應的知識產權信息平臺的基本內容
這是企業提高其知識產權管理與運營能力的重要手段。企業知識產權信息平臺應根據自身技術創新需要,收集、整理相關的知識產權文獻與信息,如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司法解釋、國家關于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的政策與制度、專利文獻與信息資料的檢索與分析,如國內外產品和技術專利的申請、授權、權利要求、技術方案、技術背景、同族專利情況、專利侵權預警信息、主要競爭對數技術和產品專利、商標動態信息,典型案例、國際市場信息等。
2.企業專題性知識產權數據庫的建設
企業建立專題性質的內部專利數據庫大有發展空間。企業可以收集相關領域的專利信息和其他相關科技信息,保持數據庫的及時更新和檢索的便捷,為企業科技開發人員等從事技術創新活動提供信息文獻和信息支持,促進企業在現有技術成果上實現新的突破。這種專題性質的數據庫具有個性化特點,能夠根據企業技術戰略需要量身定制,節省檢索時間,直接服務于企業自主創新活動。
3.企業知識產權信息情報網絡建設
為支撐企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企業建立健全以專利情報信息為核心的知識產權信息情報網絡,建立以知識產權信息情報戰略為導向的知識產權信息情報體系非常重要。在當代信息化社會,知識產權信息情報應當從戰略的高度加以認識,企業也應當在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中高度融入知識產權信息情報戰略。
4.企業知識產權專題數據庫和信息平臺的一體化建設
企業知識產權專題數據庫和信息平臺是相互聯系的兩個內容,需要將企業知識產權專題數據庫開發與信息平臺建設特別是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很好地結合起來,使之產生集合效應,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知識產權信息戰略和技術創新工作。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6-0117-04
創新是企業在競爭中取勝的有效途徑,隨著技術的發展,單憑企業自身力量的創新已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協同創新成為企業創新的新趨勢。本文從企業協同創新的動機、模式和影響因素等方面人手對企業協同創新研究成果進行回顧與展望。
一、企業協同創新的動機
(一)基于合作創新的視角
郭曉川在總結威廉姆森、拜多特和費舍爾的觀點基礎上提出技術合作是一種以契約為基礎的技術交易,技術商品本身具有的無形化、交易過程的機會主義等特征決定了技術交易存在高額交易費用,因此,市場交易方式并不是技術交易的最佳途徑。同時,在迅速變化的技術與市場環境中,研發成本上升,更新周期加快,自主的內化式創新面臨著成本增加的壓力和比較高的創新失敗風險,并不是一種最優的技術創新途徑。技術的特征決定了技術創新交易成本較低的方式是建立在重復交易和信任基礎上的相互溝通、彼此信任、共擔風險、合理劃分收益的合作創新關系。
美國學者卡門(Kamine)和施瓦茲(sehuartz)從壟斷競爭的角度研究技術創新過程,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出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間的關系,提出競爭程度、企業規模和壟斷力量是決定技術創新的三個變量,以及介于完全競爭和壟斷之間的“中間市場結構”假設,認為多個單獨的企業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合作創新,可望與這一技術市場的“中間化”擬合,從而為技術創新培育良好的市場環境。
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的結論是合作創新能夠節約合作各方的交易成本;實現知識技術的獨占;降低R&D成本;分散技術創新風險;將科技成果的外部效應內部化;彌補創新資源的不足;降低過度競爭;獲得規模經濟等。企業集團內部子公司之間的協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合作創新,主要的區別在于合作創新效應強調的是要素的價值增加,而協同創新效應強調的不單單是要素的價值增加,而且還有整體價值的增加和創造。
(二)基于資產共享和互補的視角
當企業集團內多個子公司共享某些資產的時候,可獲得資產利用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張驥(2005)認為,企業資產可以分為資源型資產和能力型資產,前者主要是實物資產,也包括技術、專利、商標等隱性資產;后者是以集體經驗為基礎,包括慣例、管理流程、技術訣竅、經營實踐等。由于資產的類型不同,其共享的形式和潛力大不相同。資源型資產中的實物資產、財務資產、人力資源資產等,都具有生產能力的限制,不能被無限制地利用,也不能同時被多個單位利用,因而,只有當資產閑置或不同單位使用資產的時間不一致時,才能被共享。所以,這類資產的共享潛力是明確而有限的。資源型資產中的一些隱性資產,則可以被多個單位同時利用,而且理論上對資產的價值沒有影響。能力型資產大多以集體隱性知識為核心,由于知識資產的特性,所以能力型資產共享的收益顯著。
蒂斯(Teece)提出的互為專業化資產的概念,以及布萊克和鮑爾(Black&Boal,1994)提出的資產之間具有的增強型的關系,都說明了當某些資產被配置到一起使用時,可產生更大的價值。阿曼·阿爾欽和哈羅德·登姆塞茨(Alchian&Demsetz,1972)認為,資產可通過合作性的資產專業化實現更高的生產率,如,靠近裝配基地的中間產品生產基地,或者專門用于運輸某種產品的運輸工具。如果把活動過程也看成是一種能力資產,那么可以認為,相互匹配的活動帶來的收益也來自于資產的互補性,尤其是資產的雙向互補性。
總的來說,企業之間、企業內部的協同創新,是實現資產共享和互補的重要方式,能夠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獲得規模經濟,節約成本;就知識資產來說,還會獲得再生產效益。
二、企業協同創新的成員
企業協同創新的成員從微觀角度看,主要指企業內部職能部門;從宏觀角度看,主要指企業戰略聯盟內的不同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及其他公共部門。
(一)企業內成員的協同創新
企業內成員的協同創新包括企業內員工間的協同創新和各職能部門間的創新。只有當員工之間做好溝通和合作,企業才能取得創新成果。R&D人員和市場營銷人員、生產制造人員等不同成員間的協同將大大提高創新成功率。…因此,員工之間的協同關系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之一。薩克斯貝里和斯洛克姆(Saxberg&Slocum,1968)及惠爾賴特和克拉克(Wheelwright&Clark,2002)都在研究中得出,各部門員工在教育和專業背景上的差異是影響各職能部門間協同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同一部門內部,員工身份地位的差異也會對協同效果產生不利影響。但勞倫尼和洛爾施(Lawrence&Lorsch,2006)通過對若干化工企業的調查發現,各部門高度差異化并且高度協同是高績效的充分條件,創新小組內成員之間的差異化不足通常會導致員工在相似的工作上展開競爭。可見,員工之間差異化的存在對企業協同創新效果的影響還有待確切的考證。
阿肖克等人(Ashok,1985)通過實證研究揭示了研發與營銷部門間的協同關系。在此基礎上,諾頓(Norton,2001)通過對日本的79家化學品制造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并與美國的80家化工企業進行比較研究,同時對Ashok等人的研究進行分析,驗證了上述結論。科貝格等(Koberg,2004)在其他學者的研究基礎上,運用5分法測度企業內部職能部門問的協同機制,得出:企業的職能部門間的協同機制對于突破性創新和漸進性創新都具有正相關性。
(二)聯盟內企業間的協同創新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競爭觀念的改變,戰略聯盟正在成為企業間合作的重要方式。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跨國企業都傾向于通過組建戰略聯盟,實現知識、技術的快速擴散和協作創新,同時降低成本的壓力,分散創新失敗的風險。雖然聯盟內企業間相互依存度高,合作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但研究表明它們并不總是存在協同關系。如,王子龍、譚清美、許簫迪(2005)在研究中得出:戰略聯盟內企業的創新動力及創新需求隨時間變化呈下降趨勢,伴隨任務的完成、目標的實現,戰略聯盟將會最終解散,導致創新協同終止。美日在過去30年的創新活動的相互影響也表明,聯盟成員之間的協同合作關系是一種不僅有合作,還有競爭的異構協同作用,當日本經濟影響到美國經濟的主導地位時,美國與日本的協同創新機制會變弱。
(三)企業與其他外部主體的協同創新
企業的協同創新不僅與企業內部職能部門和聯盟內企業有關,大學、研究機構和政府與企業間也有協同的關系。大多數學者認為,大學和科研機構是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重要來源,對于企業的創新有重要作用,所以,“產學研合作”是目前比較推崇的合作創新模式。但迭斯(Diez)通過對巴塞羅那制造業進行實證研究后認為,盡管公共研究機構在技術提供、技術擴散等方面對企業技術創新有重要的幫助作用,但公共研究機構的作用遠不如協同創新網絡中的其他成員。蒙托亞·韋斯和科蘭(Montoya Weiss&Calantone,1994)的研究表明,政府政策對企業的突破性創新具有積極作用。對此,張洪石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結論:政府在科研資金、人才激勵、知識產權保護和行業管制等方面的支持更能促進企業的突破性創新。賈生華和疏禮兵通過對浙江省內423家中小企業調研分析,發現影響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中,有5項重要因素與政府行為有關。呂靜、卜慶軍、汪少華在研究中認為,目前,國內有關政府行為對企業創新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個方面:政府財政投入、政府采購和稅收優惠政策。
綜上所述,學者們大都認為企業內部和戰略聯盟內良好的協同關系有利于企業創新水平的提高,但是就企業與其他外部主體的協同關系存在分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企業協同創新的模式與模型
張鋼、陳勁、許慶瑞(1997)以哈肯的協同理論為支撐,采用理論推導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企業整體、部門、項目三個層次探討了企業技術、組織與文化的協同創新模式,指出企業技術創新與組織、文化創新的協同能有效保證技術創新的順利實現,并建立了一種可供參考的動態匹配方案。于江在綜合集群理論和協同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式協同創新模式,并結合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企業內外部兩方面對協同創新模式進行了分析。陳曉紅和解海濤在分析了企業技術創新從“線性范式”向“網絡范式”轉變的基礎上,從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外部“正”效應內部化入手,針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不足與缺陷,提出中小企業協同創新體系構想,建立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四主體動態模型”。許簫迪和王子龍建立了策略聯盟內企業協同創新的模型。朱祖平和朱彬(2003)從創新對象和創新重要性兩個角度,對企業協同創新運行機制、企業協同創新的管理進行了理論分析,提出了企業協同創新系統概念模型。呂靜、卜慶軍、汪少華在總結了基于集群內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模型、基于價值鏈的協同創新模型和基于五主體的協同創新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改進模型,其中重點強調了政府的作用。
由此看出,學者們分別從創新要素、協同創新主體的角度建立了集群內企業、聯盟內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協同創新模型,但相關研究只是集中在企業之間和企業與外部主體間,還沒有就企業內部的協同創新模型進行深入研究。
四、企業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
陳勁等(2006)研究了企業集團內部各子公司間的協同創新,從戰略、組織結構、協同支撐條件等維度識別了協同創新過程中的關鍵影響因素。楊麗偉研究了供應鏈的范圍內企業的協同創新影響因素,并主要從供應鏈內部進行影響因素識別為主體間關系、創新策略、技術保障能力三個方面,并詳細分析了每個維度下的具體細分要素。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于并行創新過程中協同的障礙進行了研究,如貝利(Bailey,1999)基于對一批半導體公司員工的訪談,認為各部門之間出現的不協同主要是因為各部門員工的教育和專業背景不同、部門間信息溝通不暢。同時,他指出了同一部門內部身份地位的不同對協同效果的影響,以及企業通常組建跨職能團隊來促進不同職能間的協同。但多爾蒂(Dougherty,1992)認為,不同部門的員工的思想世界不同,假如沒有充分協調好,團隊成員往往會更強調己方的重要性而排斥他方的重要性,導致新產品的開發周期延長或市場績效不佳。王方瑞(2003)發現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基本上可以從企業層次、職能層次(部門層次)、團隊層次、個人行為層次上進行劃分,而這四個層次的因素又表現出三個方面的特征,即戰略方面、組織結構和流程方面、協同工具和機制方面。
在企業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方面,國內外學者從企業集團內的子公司間、供應鏈、企業內各部門和成員之間等角度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學者在進行研究時還沒有區分企業的規模、類型,研究還需進一步細化。
對于企業協同創新,學者們主要從協同創新的動機、協同創新的成員、協同創新的模式模型和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拓寬了企業創新的研究思路,通過協同學強有力的邏輯與獨特的分析工具研究企業創新的問題,為深入剖析企業創新系統的運行、演化機制開闊了視野。
五、企業協同創新有待研究的幾個問題
(一)企業與公共研究機構、政府的協同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