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6:37: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長期投資理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長期股權投資指持有時間超過一年的對企業的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是一種虛擬資本的體現,是企業的一項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對投資方而言通常是一項金融資產,而對于被投資方而言則是一項權益。
一、新會計準則對長期股權投資的相關規定
新的會計準則中規定當企業的投資占被投資企業股權比例低于五分之一且沒有重大影響的情況下,會計核算方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采用成本法核算,初始投資以投資支付現金或者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后續計量按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確定是否計提減值準備;另一種情況是當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時,按公允價值計量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均按公允價值,后續計量時前者的計量差額計人當期損益,后者計人所有者權益。
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有重大影響時按照權益法進行核算,權益法核算內容與原會計準則規定有一定不同。初始計量: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小于的,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為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二者差額計人當期損益。后續計量:被投資單位發生損益和宣告分派利潤或現金股利的,進行相應調整;投資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和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減至零為限,投資企業負有承擔額外損失義務的除外;被投資單位的損益應當以投資時的公允價值、投資企業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期間為基礎進行調整;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也應當調整。當投資企業占被投資企業股權比例超過50%。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具有控制權,采用成本-法核算,但編制合并報表時按權益法調整。分為企業合并形成的和非企業合并形成的。其中企業合并形成的,又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具有控制權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資產負債表日,按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確認是否計提減值準備。
當終止確認所有長期股權投資,均將原計入所有者權益的部分轉為當期損益,并且將賬面價值與收到金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損益。在了解完這些基本情況以后,接下來我們將對新舊會計準則會計核算方法的主要差異進行分析,進而探討新會計準則中長期股權投資變化的影響。
二、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的成本法5權益法
企業進行長期股權投資,對于不同的投資目的,會計上的處理方法不同,有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核算方法。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或無重大影響時,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成本法核算。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時,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權益法核算。
(一)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核算
取得長期股權投資的方式有很多,購買、接受捐贈、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等,采用成本法核算,入賬價值的核算比較簡單,購買長期股權實際花費了多少成本就按照多少入賬。新準則對舊準則的規定予以沿用。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初始投資成本計價。追加或收回投資應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
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
貸:銀行存款
新的《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規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除取得投資時實際支付的價款或對價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外,投資企業應當按照享有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確認投資收益,不再劃分是否屬于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原規定投資企業確認投資收益,僅限于被投資單位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所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上述數額的部分,即清算股利,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更進一步簡化了會計處理,
(二)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
權益法,是指長期股權投資最初以初始投資成本計價,以后根據投資企業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變動對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的方法。《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定,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權益法核算。所謂權益法核算指能對被投資企業實施進一步的控制,而且以后關注的是對方所有者權益的變化,包括凈利潤和資本公積的變化。初始投資的時候,付出的投資成本比得到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多,按照付出的成本入賬;付出的投資成本少,分得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多、差額部分相當于是對方無償贈與,確認為營業外收入。
會計分錄:
(1)投資成本≥所占份額: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銀行存款
(2)投資成本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銀行存款營業外收入(差額部分)
成本法是指長期股權投資按成本計價的方法。權益法是指最初以初始投資成本計價,以后根據投資企業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變動對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的方法。初始投資時,成本法與權益法在確定初始投資成本時是一致的,即不論以現金購入長期股權投資,還是以非現金資產抵償債務方式或以非貨幣易換人的長期股權投資,確定初始投資成本方法是相同的。成本法與權益法在確認收益時時限要求是相同的。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企業按應享有的部分,確認為投資收益,但確認的投資收益僅限于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派額。
三、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和處置的規定及會計處理
2、會計核算人員不能參與投資過程管理目前,采氣二廠在投資管理上,投資核算是由財務資產科承擔的,但由于財務人員工作地點遠離產能建設目施工現場,參與管理的內容也僅限于投資核算和投資核對。近幾年,由于項目投資大、工程量多,油氣資產分布范圍廣,財務會計人員對油氣資產的價值、性能和存放地點等不能參與全過程管理,也不能參與預算及決算分析,項目投資計劃的實施、控制由建設單位-產能建設項目組具體負責,財務人員無法對投資的使用進行控制。同時,油田工程建設的特殊性,每年都有大量的未完工程,需要第二年繼續實施,而下達的投資計劃是包括所有工程的,這樣對當年已完工程的投資是否超支無法核實,只是顯示每年都有大量投資未完而結轉到下一年使用。所以,財務人員投資核算的局限性直接影響到投資計劃的控制和油氣資產價值的真實性。
3、業務發展投資調整計劃下達較晚,給投資核算造成困難第二采氣廠的年度調整計劃由于要先與長慶油田公司規劃計劃處進行核對,并經公司辦公會審定后,上報股份公司、專業公司、油田公司審批后才能下達,因為流程和審批較長,下達給我廠時已經是當年的12月。而投資調整計劃又是年度計劃實施狀況檢查、財務決算、統計年報的和績效考核的依據。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一些投資項目未以業務發展計劃明確下達,但卻安排先實施,使得工程項目的維護時沒有依據,如果按照具體實施的項目維護工程項目,并將實際發生的成本核算到單項工程,年底又要根據調整計劃進行賬務調整,造成財務核算非常被動,也影響財務的監督、控制職能的發揮。
二、對策及建議
1、加強投資計劃的剛性約束要實現投資核算的規范必須從源頭抓起,做好項目投資的前期論證、可行性研究。所有的工程項目必須嚴格按照項目的申報、立項、審批、投資估算、概預算、計劃的下達、工程的招標、合同的簽訂等規范運做。根據油田公司目前的投資管理現狀,首先應增強投資計劃的剛性,只有計劃具有剛性,計劃才能實現其指導性和約束性。但要增強投資計劃的剛性,必須做好投資的前期論證、可行性研究、概預算工作。所有的投資項目在費用發生之前,投資計劃明確下達,資金渠道明確,把原來“事后算賬”的要錢機制變為“事前控制”,同時將投資計劃控制指標簽訂到項目組的業績合同中,年終考核,節獎超罰。2、強化投資單井控制指標管理由于我廠的投資計劃是長慶油田根據單井地面工程標準化投資管理體系,以單井為單元下達投資的,公司對我廠產建項目組單井范圍內的投資實行總量包干,下達的投資由我廠產建項目組自主控制,自求平衡,并且要按照公司投資計劃和審定的建設方案細分投資控制目標,落實到與單井投資控制有關的每一個環節中。
3、加強投資的預算管理2010年長慶油田公司開始使用ERP系統后,工程項目核算從工程項目的創建、預算分配、工程成本歸集、月末結轉、轉資直到最后項目關閉,都與以前的核算方式有了很大變化,各單位按照規劃計劃處下達的計劃和項目進行分區塊總額控制,雖然不能具體到單個項目進行預算控制,但是一旦實際發生數超出分區塊項目預算總額,超出預算的憑證無法審核記賬,只能與業務端進行投資核對,對核算不準確的項目進行調整。ERP系統的使用提高了對投資的過程監控,改變了以往財務部門事后算賬的局面。
4、財務核算人員要參與產能建設的全過程管理在實際工作中,財務人員要想參與到產能建設的全過程管理必需做好以下四點:一是舉辦項目工程管理知識培訓班,提高財務人員的多專業業務素質。由于投資涉及到工程計劃、概預算、建設、驗收等一系列過程,會計人員要想完全了解產能建設各明細項目投資的使用情況,就需要了解每項工程的概預算方案,了解每項工程的實施過程及費用構成要素。二是財務人員參與到工程全過程管理,通過對工程實施過程的跟蹤分析,明確預算與實際發費用的差異,進而找出投資管理的重點。三是要從人員上保證投資核算準確和投資管理兩項工作的開展。根據長慶油田的管理特點,建議產能建設項目會計核算人員由項目組管理,長駐項目組,直接參與到工程的全過程管理中,而在賬務核算業務上隸屬財務資產科管理,只在月末月初和年末年初回歸財務資產科,開展財務憑證掛賬審核、付款資料交接、月末關賬、憑證交接等各項財務工作,確保財務準確核算,財務資料齊全,使得投資核算工作和投資管理工作兩相不誤。
2000年,國家體改辦等8部委出臺《關于城鎮醫藥衛生工作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衛生部等4部委推出《關于城鎮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把醫療機構分為營利性與非營利性。較大規模的“市場化”改革從此開始。政府負擔減輕了,醫療服務質量得到改善,但醫療費用隨之上漲,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卻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關鍵詞】人生階段、財富需求、理財建議
面對上述資料您做何感想?面對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您又擁有多大的信心?未來十年乃至更長的時期,中國經濟仍將保持高增長、高通脹,如何規劃您的中長期投資理財計劃,輕松面對未來所必須面臨的養老、醫療、購房、教育等壓力,這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要想成功的投資理財,您就需要更細致地去考慮您的未來。只有弄清您一生中各個時期可能需要些什么,您才能夠制訂出一個有效的投資計劃來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人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年輕時期、建立家庭、步入中年、退休養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在收入、支出上差別也是極大的。
一、年輕時期
剛結束學生生涯,開始職業旅程,這個時期最重要的莫過于是“獨立”,而錢似乎永遠不夠花。對于手中的錢財,常會停留在學生時期有多少花多少、想買什么就買什么的階段,甚至因為可以利用銀行借貸,而隨意擴張信用,造成負債累累、入不敷出的窘境。大學畢業前,花的是父母辛苦賺來的錢;畢業后情況完全發生了改變,要靠自己掙錢養活自己,只能在不超出收入的水平上進行消費。根據現有的經濟實力,形成自己能承受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必須在能夠承受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決策。不論是房屋、家具、汽車、衣著,還是娛樂,都要與現狀吻合。必須考慮的是在收入范圍內選擇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理性的決策,還是繼續依靠父母支付賬單;是享受不必要的高消費,還是理智、耐心地期待美好時刻的到來。
不如先學會記帳吧!把自己每個月的支出記錄下來,然后制訂一個符合自己收入狀況的預算,堅持執行它,避免因為年輕而產生的沖動消費。適時的建立自己的應急備用金,貨幣基金會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
有了應急儲備,接下來該是儲蓄第一桶金了!未來您將面臨購房、結婚的壓力,凡事不能都靠父母,自己儲備些,您會擁有更多更好的選擇。開通定期定額基金會幫助您養成一個良好的儲蓄習慣,由于短期內您就會面臨購房、結婚壓力,建議考慮債券類或平衡類基金,它會幫助您抵御風險,盡快累計財富。早日購房,擁有一項有價值的資產,買房其實是長期儲蓄的一種方式,總有一天您會還清貸款,在此過程中,您不僅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消費,更可以不付房租,在房產上未來您會得到很大的回報。
如果是單身,可能暫時不需要壽險。不過事故和疾病在任何年齡段都可能面臨,所以聰明的做法可以考慮一些健康和殘障險,消費性的保險會是一個更經濟的選擇。
二、三十而立
經過五至七年的打拼,事業上已經小有成就,財富積累也經歷了初步階段。事業逐漸步入穩定,收入處于一個高速的增長期,同時家庭也逐步地開始完善起來。多數30歲的人已經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結婚早一點的,已經在策劃為家庭添一個新成員,或者早已是“三口之家,其樂融融”了。在這個年齡段,消費和支出也漸漸地開始進入一個比較高峰的階段。理財,自然也就格外重要。
財富巨子李嘉誠就非常重視30歲的理財。他在總結自己的理財經驗時說過這樣一段話:“20至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后,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
那么,在這個時候您同樣需要一份備用金,另外也請為您的房屋貸款儲備一份備用金,數額最好能滿足您3-6月的總支出,儲存的方式仍建議為貨幣基金。如果不是丁克族,那么該開始考慮為孩子儲備教育基金了,尤其是準備今后送孩子出國念書的家庭。由于可投資的年限較長,不妨考慮放大些投資風險,定投股票或股票基金會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從長期來看,股票市場仍是收益最高的投資利器,而風險完全可以利用時間來沖淡。
在這個人生階段,很多人不僅要撫養孩子,還要照顧老人。如果家人依賴您的收入而生活,您就該購買人壽保險以防不測,當然健康險和殘障、失能險也是必須的,這時的保險該是一個長期的規劃了。
三、步入中年
事業、收入達到頂峰,而此時孩子的教育、上一輩的養老,種種支出也把你變成了一塊“三夾板”。對于40歲左右的中年人而言,家庭正處于較為穩定的時期,事業步入豐收期。在這個時期內,家庭收入較高,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并且能夠較快地增長,同時家庭又面臨著教育、養老等責任。
從財務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應當是自我養老的理財規劃。社會保障能夠提供的保障比較有限,按照常規的估算,國家社會大致能提供30%左右的養老保障,而為了建立您年老以后的財務尊嚴,每個人都需要靠自己積累的養老金來養老。生活的成本在提高,人均壽命在延長,養老金的需要往往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因此40歲時再不進行養老規劃,您將會后悔終生。
您或許已經累計了一定的經驗和金錢,有足夠的知識來進行更積極的投資,以便資本增長的更快些。或許您該建立一個投資組合,不妨用試試這個公式,100減去您的年齡,用這個數的百分比投資于風險類資產,隨著年齡的上升,逐步降低風險資產的比例,適時的往低風險的債券類資產轉移。如果有能力或許再投資一套房子出租,它會更好的幫助你抵御通貨膨脹,建立更完善的養老基金組合。
處于這個階段,您的人壽健康保險可能更貴了,但是為了您的家庭,請合理規劃您的保障。
四、過了六十
開始收獲果實,日常支出可能下降,其他費用(如醫療等)卻會上升。有的人可能在高齡時仍有可觀的收入,但大多數人會在適當的時候停止工作。退休之后您的花費多半會減少,但收入同樣也會減少。如果您自己的收入和來自家人的贍養已足夠讓你生活,那么可以把投資的目標放在財產的增長上。不過,多數人總會需要從原有的資產中取出錢來,以貼補生活。和從前相比,保護您的資產不受損失已成為一項更重要的任務了。
現在帶來定期收入的理財工具越來越豐富,之前您購買的養老保險可以為您受益,債券、債券基金、結構存款、低風險的信托產品都會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組合。總的來說,加強對財產的保護,把風險降到最低,將是最為明智的決定。按使用時間的遠近,購入不同到期年限的債券,啞鈴式的債券期限組合,將會是更為理想的選擇。
如果您的健康狀況還不錯,又在多年前買下保單,您現在可能還不難支付上漲的保單;那么也請準備些應急醫療基金,應付突發狀況,還是必須的;如果可能的話,保持一張年輕時使用的信用卡,將會是一道有利的護身符。隨時您也可能告別您的親人,為了不給您的家人造成任何煩惱,不妨建立一份遺囑,讓后人感受一份您對他們的關懷。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輪回,每個人的幸福都是如此的重復,如何輕松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做的更好?也可參考一下如下的財富建議。
一、盡早投資
您可以三十歲建立教育基金,也可以四十歲建立養老基金,但是您是否知道晚7年出發,可能要追一輩子?
投資要獲利,一定要先行。就象兩個參加等距離競走的人,提早出發的,就可以輕松散步,留待后來出發的人辛苦追趕,這就是提早投資的好處。
假如您20歲起就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元買基金,假設平均年報酬率為10%,投資7年就不再扣款,然后讓本金與獲利一路成長,到了60歲要退休時,本利和已達162萬元;而假如您26歲才開始投資,同樣每月500元,10%的年報酬率,整整花了33年持續扣款,到60歲才累積到154萬!相比之下,早投資是不是更輕松?
另一方面,投資一旦開始,就千萬別停下來。時間越長,投資的效益就會越顯著。假設您26歲都沒有停止投資,而是繼續堅持每月投資500元,那么,到了60歲,累積的財富將是316萬,幾乎是2倍的收益!時間是世界上最大的魔法師,它對投資結果的改變是驚人的。
二、長期投資(定期定額)
每個月給您100元,能用來做什么?下一次館子?買一雙皮鞋?100元就花得差不多了吧。您有沒有想過,每月省下這100元,您也有可能成為百萬富翁呢?
如果每個月定期將100元固定地投資于某個基金(即定期定額計劃),那么,如果在基金年平均收益率達到15%的情況下,堅持35年后,您所對應獲得的投資收益絕對額就將達到147萬。
過去,銀行的“零存整取”曾經是普通百姓最青睞的一種儲蓄工具。每個月定期去銀行把自己工資的一部分存起來,過上幾年會發現自己還是小有積蓄。如今,零存整取收益率太低,漸漸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如果我們把每個月去儲蓄一筆錢的習慣換作投資一筆錢呢?結果會發生驚人的改變!這是什么緣故?
由于資金的時間價值以及復利的作用,投資金額的累計效應非常明顯。每月的一筆小額投資,積少成多,小錢也能變大錢。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竟如此之大,一個好的習慣,可能帶給您意想不到的驚喜,甚至會改變您的一生。
更何況,定期投資回避了入場時點的選擇,對于大多數無法精確掌握進場時點的投資者而言,是一項既簡單而又有效的中長期投資方法。
三、組合投資(資產配置)
俗語說:“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分散投資卻是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策略。
如果您只買了1只股票,一旦選錯,賠個精光;但您如果買的是20只股票,不太可能每只股票都漲停,但也不太可能每只都大跌,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在漲跌互相抵消之后,結果可能是小賺或小賠。顯然,全部的錢投資在1只股票上的風險,比分散投資在20只股票上的風險要高得多。
除了在一種資產類別中進行分散投資以外,您還可在不同的資產種類中選擇多種投資方向,如股票、債券、現金和銀行存款等。選擇風險收益特征不同的投資品種構建組合,您可以兼顧風險與回報。例如,一個股票占40%、國債占40%、定期存款占20%的投資組合,1996年至2003年間的平均年回報率為9.07%,高于100%投資于定期存款的組合;同時,其標準差(衡量回報率的波動程度)卻遠遠小于100%投資于股票的組合。
四、優質投資(相信專家)
基金將會是個人長期投資理財過程中,一個非常好的幫手。門檻低,通常最低的定期定額計劃只要100元至300元每月。而從中國開放式基金誕生的2001年至2005年,中國的股票型基金連續5年跑贏了大盤,基金經理的專業投資管理能力得到了有力的證明。站在投資專家的肩膀上,您有機會賺得更多。
選股票呢?每天博傻于硝煙彌漫的股市戰場,您是否會感到彷徨?您又是否感到無奈?買什么套什么!恐怕是大多數人心中永遠的痛。何不考慮些大藍籌股票長期持有,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而優質大盤藍籌絕對代表中國經濟的未來。
以上只是幾個個人中長期理財的小建議,其實我們大家可以做的更好。這篇論文,主要就是闡述個人中長期投資理財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需求,各種問題,以及各種合理的規劃手段。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財務狀況,每個人都會面臨不同的理財需求,盡早規劃,長期投資、合理組合您會擁有更幸福的明天!
參考資料: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全國年度統計公報》2003年、2004年、2005年。
一、準則講解關于逆流交易中內部交易損益處理規定的解讀
《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中指出:在逆流交易中,采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時,對于投資企業與其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之間發生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歸屬于投資企業的部分應予抵銷,在此基礎上確認投資損益。投資企業對外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應在合并財務報表中對長期股權投資及包含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的資產賬面價值進行調整,抵銷有關資產賬面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
(一)投資損益的確認和調整
在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要隨著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的變動而變動,這是權益法的精髓、要點。當被投資單位發生損益時,會影響到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變動,投資方必須按照持股比例確認投資收益,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在不考慮內部交易時,以產生凈利潤為例,在個別報表中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貸:投資收益
在考慮內部交易(逆流交易)中,存在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的情況下(即有關資產未對外部獨立第三方出售),由于被投資單位向投資企業出售資產形成的利潤來源于投資企業,如果將此項交易形成的損益納入被投資單位凈損益中按持股比例來確定投資單位應有的投資收益就如自己賺自己的錢,會造成企業利潤虛增。因此,對于該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歸屬于投資企業的部分應予抵銷,在個別報表中會計處理為:
借:投資收益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不論投資企業自被投資單位取得何種資產,在投資企業個別報表中產生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的消除均反映在長期股權投資中。如該資產出售給外部獨立第三方即該內部損益得以實現,就應確認因該交易產生的損益中本企業應享有的部分。
(二)投資方資產賬面價值的確認和調整
投資企業自被投資單位取得資產時,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入賬。資產公允價值可能高于其在被投資單位的賬面價值。從合并報表的角度來看,投資企業不應對持股比例內的公允價值高于原賬面價值部分進行確認,否則會造成投資企業資產虛增,因為即使無此項交易,此部分價值仍為投資企業所有,體現在長期股權投資中,故應減少該資產的賬面價值。實際上長期股權投資是不受影響的,影響的應該是投資企業具體資產。結合前述分析,站在整體看,如不進行調整,逆流交易使得投資企業資產和利潤虛增。因此,必須進行會計處理來減少資產和利潤,即合并報表中的結果應該為:
借:投資收益 貸:資產
由于前面在個別報表中調整損益時候已經進行相應會計處理。此處需要做調整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資產
二、長期股權投資逆流交易的會計處理歸納總結
假設:20×0年,甲企業持有其合營企業股權比例為a(當年取得)。20×0年,乙公司將其原賬面價值為B萬元的資產以A萬元的價格出售給甲企業,甲企業當年向獨立第三方對外出售該資產比例為P,20×1出售該資產的比例為q。乙公司20×0有凈利潤,假定不考慮所得稅因素。在原有會計處理(不考慮內部交易)的基礎之上,甲企業在個別報表和合并報表中的的會計處理如下:
1. 20×0年甲公司會計處理
個別報表中的會計處理:
借:投資收益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甲公司如有子公司,編制合并報表,抵消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貸:資產
抵消后,合并報表中的結果為:
借:投資收益
貸:資產
當時,取得資產當期全部出售,該資產的賬面價值中不含有未實現內部投資損益,因此不做抵消分錄。當時,取得資產當期均沒有出售,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全部體現在持有資產的賬面價值中。當時,取得資產當期部分出售。投資企業期末資產中含有未實現內部投資損益將會結轉至下一年度,直接影響下一年度投資損益的確認即未實現內部投資損益可能在下期實現,按照持股比例增加下期投資收益,并調增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
2. 20×1年甲公司會計處理
20×1年有20×0年內部交易事項取得的資產且該資產在本期出售比例為q,向獨立第三方出售該資產使得未實現內部損益在20×1年實現且為,因此投資企業應調增的投資收益為,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貸:投資收益
當時,取得資產在20×1年全部出售,上期未實現內部損益全部實現;當時,20×1年沒有出售該資產,上期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當期沒有實現;當時,20×1年出售部分該資產,上期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當期部分實現。
當20×1年末仍有該資產時,應調整合并報表中該資產的金額為,應做如下調整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貸:資產
對于20×1年末資產賬面價值中含有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結轉至下期的會計處理比照上述處理進行。
三、總結
本文通過對會計準則講解中關于逆流交易中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處理相關規定的進行剖析并對其會計處理進行歸納總結,可以發現對于此問題會計準則制定的一個根本出發點是防止投資企業通過與聯營、合營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虛增利潤和資產。
一、投資者行為理論形成與發展
自從經濟學誕生以來,“經濟人”思想一直統治經濟學界。在古典經濟學家看來,市場機制如同“無形之手”支配著“經濟人”行為,市場價格能夠隨著供給與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社會經濟始終處于均衡狀態。均衡理論自從亞當·斯密創立以來,經新古典經濟學派馬歇爾、瓦爾拉斯及貨幣學派的弗里德曼,理性預期學派的盧卡斯等人的深人研究,日臻完善,成為描述市場運作方式最全面、系統的理論。均衡理論涉及到經濟學的各個領域,投資者行為理論是均衡市場理論的延伸,是均衡分析方法在證券市場中的運用。
1952年,美國經濟學家哈里·馬柯威茨(HarryMarkowitz)發表了題為《資本選擇》的論文,運用收益、方差的分析方法,確立了風險資產組合的有效邊界,形成了最優資產組合的思想。該理論被認為是運用均衡思想建立的最早的資產管理模型。20世紀60年代,夏普(william sharpe)和林特(Johnlinter)與莫西(Janmossion)以資產組合模型為基礎創立了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模型)。該理論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單個投資者理性選擇而形成的整體市場均衡,用證券市場線來描述證券價格的形成機制,即在均衡條件下證券的收益與風險成正比的關系。投資者通過分散投資化解非系統風險,市場風險則是單個證券對系統風險的敏感度(B值)。投資者依據所承擔的風險得到相應的風險溢價。投資收益的正態分布和收益與風險的對稱性是CAPM模型所揭示的均衡股票市場的實質。CAPM模型把均衡分析、理性選擇運用到證券市場,把風險資產的預期收益看成是風險證券對市場風險的敏感度來決定的,把系統風險作為風險概念運用到資本市場分析中,被稱之為證券市場理論的革命。但由于CAPM模型建立在嚴格的假設條件之上的,后來的經濟學家對其有效性提出了質疑。羅斯(Ross1976)認為,在平均分散的競爭性市場中,風險證券組合的收益與風險在實證中是不可能測定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羅斯創立了投資者套利定價理論(APT模型)。與CAPM相比,ATP放松了假設條件,認為影響證券收益的不是一個因子,而是多個因子,證券的收益同影響收益的多個因子有關(因子模型)。投資人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尋找相同因子對相同股票產生不同影響的投資機會。因子模型表明承擔相同因素風險的證券應是有相同的收益,而當風險證券的價格處于非均衡狀態時,就產生了套利機會,套利活動將改變證券的收益,使證券市場達到均衡。
投資者行為理論的又一個分析視角是有效市場理論。如果說資產組合理論解決了均衡證券市場中的收益與風險的關系問題,那么,作為均衡市場的又一支點的有效市場理論(EMH)則解決了證券價格的形成機制問題。早在1900年法國經濟學家巴歇利爾(I~uisbachelier)就提出了商品價格的隨機波動原理,商品的當前價格是對其未來價格的無偏差估計,商品的現在價格等于其未來的期望價格。1938年,美國投資理論家威廉斯(williams)提出了證券的內在價值是由未來股利的折現所決定的。該理論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完全信息及理性預期判斷股票的價值,投資者的行為反映市場的信息。1959年英國統計學家坎達爾(kendal1)研究發現資產價格的變動呈隨機游走規律,證券未來的價格獨立于當前的價格,價格變化完全是隨機的,不存在特定的規律。1970年法碼(Fama)在對過去的有效市場理論進行系統的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完整的有效市場理論框架,法碼(Fama)給有效市場的定義是,有效市場的證券價格總是可以體現可獲得信息變化的影響。托賓認為股票市場的有效性包括:有效信息、有效組織、有效評價。即在公開信息、市場無障礙條件下,證券價格能夠被市場充分反映。轉貼于
資產組合理論、有效市場理論構成了現代均衡股票市場理論的基石。“理性人”與信息充分是其共同的理論假設,均衡市場和有效市場是其理論的結論。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市場各種“異象”的積累,基于理性分析的均衡市場分析范式在理論與實踐上都遇到了挑戰。首先,均衡市場假設的投資者完全理性及公開信息在理論上受到了越來越多經濟學家的質疑。AndreiShleifer認為投資者的偏好和理念符合的是心理學規律并不是標準的經濟學模型。“投資者心態”是基于心理學的啟發,而不是貝葉斯理性的概念。其次,在實證方面,席勒(Shiller1981)發現股票波動不是簡單“價格由未來紅利凈現值決定”所能解釋的。就連法馬也承認,基于證券過去收益所做的預測‘與早期的研究結論不相一致。正因為股票市場存在著許多均衡理論所不能完全解釋的現象,激起了非均衡股票市場理論的誕生。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實體經濟與證券市場并非存在完整的線性關系,股票市場并非總是均衡的市場。因為投資者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世界時,并不能保證完全的理性,人們的投資行為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而且心理因素在投資決策與資產定價中具有不可缺少的影響力。
二、投資者行為理論要點及現實意義
(一)投資者行為理論要點
均衡證券市場理論由其前提條件和結論兩部分組成。就研究方法來講,均衡股票市場理論以新古典經濟學理性選擇和均衡分析為基礎。
第一,從經濟人和理性人的角度研究人的行為:在行為動機上,投資者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行為方式上,能夠在環境和約束條件下,選擇最優的行動方案。所以,證券投資者總是在既定風險條件下追求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條件下尋求最小的風險。
第二,以“市場出清”為依據,闡述信息的作用以及投資者對市場信息的反映。首先,市場的信息是公開和真實的,不存在“非對稱信息”;其次,信息的傳播渠道是暢通的,投資者能夠及時、準確的獲得市場信息;最后,投資者能夠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分析、判斷所獲得的信息,不存在對信息反映過度或者反映不足。
第三,同古典經濟學一樣,均衡證券市場理論是在既定的市場制度下,來研究投資者的行為,或者說,均衡證券市場理論認為:市場機制是有效的,在自由競爭的市場制度下,理性人的競爭與選擇以及對收益與風險的權衡是均衡證券市場形成的動力。
一、投資者行為理論形成與發展
自從經濟學誕生以來,“經濟人”思想一直統治經濟學界。在古典經濟學家看來,市場機制如同“無形之手”支配著“經濟人”行為,市場價格能夠隨著供給與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社會經濟始終處于均衡狀態。均衡理論自從亞當·斯密創立以來,經新古典經濟學派馬歇爾、瓦爾拉斯及貨幣學派的弗里德曼,理性預期學派的盧卡斯等人的深人研究,日臻完善,成為描述市場運作方式最全面、系統的理論。均衡理論涉及到經濟學的各個領域,投資者行為理論是均衡市場理論的延伸,是均衡分析方法在證券市場中的運用。
1952年,美國經濟學家哈里·馬柯威茨(HarryMarkowitz)發表了題為《資本選擇》的論文,運用收益、方差的分析方法,確立了風險資產組合的有效邊界,形成了最優資產組合的思想。該理論被認為是運用均衡思想建立的最早的資產管理模型。20世紀60年代,夏普(william sharpe)和林特(Johnlinter)與莫西(Janmossion)以資產組合模型為基礎創立了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模型)。該理論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單個投資者理性選擇而形成的整體市場均衡,用證券市場線來描述證券價格的形成機制,即在均衡條件下證券的收益與風險成正比的關系。投資者通過分散投資化解非系統風險,市場風險則是單個證券對系統風險的敏感度(B值)。投資者依據所承擔的風險得到相應的風險溢價。投資收益的正態分布和收益與風險的對稱性是CAPM模型所揭示的均衡股票市場的實質。CAPM模型把均衡分析、理性選擇運用到證券市場,把風險資產的預期收益看成是風險證券對市場風險的敏感度來決定的,把系統風險作為風險概念運用到資本市場分析中,被稱之為證券市場理論的革命。但由于CAPM模型建立在嚴格的假設條件之上的,后來的經濟學家對其有效性提出了質疑。羅斯(Ross1976)認為,在平均分散的競爭性市場中,風險證券組合的收益與風險在實證中是不可能測定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羅斯創立了投資者套利定價理論(APT模型)。與CAPM相比,ATP放松了假設條件,認為影響證券收益的不是一個因子,而是多個因子,證券的收益同影響收益的多個因子有關(因子模型)。投資人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尋找相同因子對相同股票產生不同影響的投資機會。因子模型表明承擔相同因素風險的證券應是有相同的收益,而當風險證券的價格處于非均衡狀態時,就產生了套利機會,套利活動將改變證券的收益,使證券市場達到均衡。
投資者行為理論的又一個分析視角是有效市場理論。如果說資產組合理論解決了均衡證券市場中的收益與風險的關系問題,那么,作為均衡市場的又一支點的有效市場理論(EMH)則解決了證券價格的形成機制問題。早在1900年法國經濟學家巴歇利爾(I~uisbachelier)就提出了商品價格的隨機波動原理,商品的當前價格是對其未來價格的無偏差估計,商品的現在價格等于其未來的期望價格。1938年,美國投資理論家威廉斯(williams)提出了證券的內在價值是由未來股利的折現所決定的。該理論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完全信息及理性預期判斷股票的價值,投資者的行為反映市場的信息。1959年英國統計學家坎達爾(kendal1)研究發現資產價格的變動呈隨機游走規律,證券未來的價格獨立于當前的價格,價格變化完全是隨機的,不存在特定的規律。1970年法碼(Fama)在對過去的有效市場理論進行系統的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完整的有效市場理論框架,法碼(Fama)給有效市場的定義是,有效市場的證券價格總是可以體現可獲得信息變化的影響。托賓認為股票市場的有效性包括:有效信息、有效組織、有效評價。即在公開信息、市場無障礙條件下,證券價格能夠被市場充分反映。
資產組合理論、有效市場理論構成了現代均衡股票市場理論的基石。“理性人”與信息充分是其共同的理論假設,均衡市場和有效市場是其理論的結論。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市場各種“異象”的積累,基于理性分析的均衡市場分析范式在理論與實踐上都遇到了挑戰。首先,均衡市場假設的投資者完全理性及公開信息在理論上受到了越來越多經濟學家的質疑。AndreiShleifer認為投資者的偏好和理念符合的是心理學規律并不是標準的經濟學模型。“投資者心態”是基于心理學的啟發,而不是貝葉斯理性的概念。其次,在實證方面,席勒(Shiller1981)發現股票波動不是簡單“價格由未來紅利凈現值決定”所能解釋的。就連法馬也承認,基于證券過去收益所做的預測‘與早期的研究結論不相一致。正因為股票市場存在著許多均衡理論所不能完全解釋的現象,激起了非均衡股票市場理論的誕生。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實體經濟與證券市場并非存在完整的線性關系,股票市場并非總是均衡的市場。因為投資者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世界時,并不能保證完全的理性,人們的投資行為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而且心理因素在投資決策與資產定價中具有不可缺少的影響力。
二、投資者行為理論要點及現實意義
(一)投資者行為理論要點
均衡證券市場理論由其前提條件和結論兩部分組成。就研究方法來講,均衡股票市場理論以新古典經濟學理性選擇和均衡分析為基礎。
第一,從經濟人和理性人的角度研究人的行為:在行為動機上,投資者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行為方式上,能夠在環境和約束條件下,選擇最優的行動方案。所以,證券投資者總是在既定風險條件下追求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條件下尋求最小的風險。
第二,以“市場出清”為依據,闡述信息的作用以及投資者對市場信息的反映。首先,市場的信息是公開和真實的,不存在“非對稱信息”;其次,信息的傳播渠道是暢通的,投資者能夠及時、準確的獲得市場信息;最后,投資者能夠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分析、判斷所獲得的信息,不存在對信息反映過度或者反映不足。
第三,同古典經濟學一樣,均衡證券市場理論是在既定的市場制度下,來研究投資者的行為,或者說,均衡證券市場理論認為:市場機制是有效的,在自由競爭的市場制度下,理性人的競爭與選擇以及對收益與風險的權衡是均衡證券市場形成的動力。
長期以來,確立政府與市場的合理邊界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理論研究和實踐中不斷探索的重大問題。由于市場缺陷的存在,市場準入是一國政府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對“市場失靈”的矯正,主要包括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設立市場準入制度,基本屬于微觀管理,但它卻是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基礎性條件。
一、寡頭壟斷的市場準入理論及其分析
1. 寡頭壟斷市場及評價
西方經濟學認為,根據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可以將市場結構劃分為4種類型:(1)壟斷,即單個企業生產了某一行業的全部產品;(2)寡頭壟斷,即少數幾個出售者提供某一行業的相同的或有差別的產品;(3)壟斷競爭,即為數眾多的企業提供相關但有某種差別的產品;(4)自由競爭,即各種類型的企業提供完全相同的產品。由此可見,寡頭壟斷市場,是介于壟斷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之間的一種市場類型,是不完全競爭的一種市場類型。具體地說,寡頭壟斷市場是指少數幾家企業或銷售者占支配地位的一種市場類型,少數幾家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產品數量相當多,其產品在該行業產品總量中占有很大的份額,從而能夠影響或控制市場價格。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由于生產技術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征,從而寡頭壟斷市場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而新的經濟理論則認為規模經濟僅僅是寡頭壟斷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而且寡頭壟斷市場對社會經濟發展也存在許多不利影響,往往會抬高市場價格。由于寡頭具有的支配作用以及寡頭之間常常出現各種形式的勾結,都往往會使價格抬高,并維持較高的市場價格水平而不易變動,這樣就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如組織卡特爾方式,卡特爾方式是指一個行業中各自獨立企業之間通過有關價格、產量和分配市場份額等方面的明確協議而進行相互聯系,從而確保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2. 市場準入的基本范疇
目前學術界在使用市場準入(Market Access)時存在較大分歧,其基本含義可以歸納為兩種:(1)是在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框架下確立的一種特殊的國際貿易法原則,其含義基本等同于“市場自由開放”,即(主體或交易對象)可自由地進入某國市場。(2)是指政府職能部門通過批準和注冊,對進入市場的主體和交易對象進行調控或規制。這是“市場準入”一詞被引進我國以后延伸發展出來的含義。由于市場缺陷(如不完全競爭、外部不經濟、信息不對稱等)的存在,對于這些行業政府一般會進行管制來糾正“市場失靈”,主要包括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設立市場準入制度,對市場主體資格的確認和保護,以及對濫用主體資格的行為加以監管糾正,屬于微觀管理,這是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基礎性條件。市場準入制度的合理與否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適當的制度安排,能夠降低市場主體參與各類經濟活動的成本,創造經濟發展的整體活力。
二、我國目前大型國有企業的市場準入狀態分析
1. 取得的成績
我國市場準入的理念和制度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逐步推廣和實施的,并且已經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較為長足的進步,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國家出臺了與WTO精神相一致的市場準入方面相關法律法規。2005年,國務院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36條”),文件規定,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寡頭壟斷行業和法律法規未規定不準進入的行業和領域。黨的十六大也明確提出放寬自然壟斷行業市場準入主體資格的限制。
第二、在有些行業已經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如電信業,從中國電信一家壟斷,到現在拆分成新的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形成了多家競爭的新的市場格局。過去高度壟斷集中的石化行業在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后所形成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石油化工企業。這說明政府開始對傳統壟斷行業進行拆分,放寬市場準入主體適當引入競爭,有效地提高了壟斷行業的效率。
2. 存在的問題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自然壟斷行業市場準入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市場準入主體的標準混亂。與WTO規則和有關國際慣例相比,我國的市場準入主體制度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突出體現在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國民待遇的不一致上。據國家發改委統計,目前在國內市場上,國有企業可以進入的市場領域約為80個,外資企業約為70個,民營企業只有40個。在對外資企業準入上,一方面,對外資企業開放的市場領域仍較小,市場準入的條件嚴格,對全部的外商投資均實施外經貿審批制度;另一方面,部分領域外資不當進入,并享有超國民待遇,導致外商在某些行業居于壟斷地位,對內資企業構成巨大壓力,威脅國家經濟安全。在對內資企業準入上,某些產業特別是基礎設施產業,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存在著嚴重的企業壟斷和行政壟斷,導致競爭不足,投資不足,管理滯后,發展緩慢,產品價格高,阻礙經濟發展;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的待遇遠遠低于國有企業,甚至低于外資企業,嚴重制約民營企業的積極性。此外,有些行業進入標準太低,導致過度進入,低水平重復建設,規模經濟的效應不能體現,國際競爭力不足。
第二,市場準入程序的混亂。目前,在國有企業市場準入程序方面存在準入機構多,準入方式體系龐雜,程序復雜,手續繁多。對企業市場準入實施管制的行政機關太多太濫,從中央到地方幾乎所有的政府部門都擁有市場準入管制的權力。并且,對同一市場準入行為,往往有多個行政機關共同享有管制權。在準入方式上,有審批,營業執照,許可,準許,特許,注冊,批準,審核,備案,鑒定,申報,標準設立等等,名稱多、內容繁雜且交叉重疊,大大降低了效率。政府審批程序的復雜性和審批行為的暗箱操作,則額外增加了其他企業市場準入的成本和風險度。同時,這與WTO的有關精神是相違背的。
第三,市場準入的法律法規混亂。現階段,我國的企業市場準入法律法規繁多,體系混亂,市場準入標準不統一,規定之間互不協調等問題。不同層次,不同效力的法律法規往往內容龐雜,規定互相沖突,難以把握,在內容上既存在相互重疊的矛盾,又有疏漏和空白而許多基礎政府及其部門的“紅頭文件”,不僅內容不合理,而且不公開,只在機關內部層層下發,沒有透明度,讓企業無所適從。
三、對我國自然壟斷行業的啟示
目前我國寡頭壟斷市場準入制度方面的改革,總體進展緩慢。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沒有明確政府規定政府的責任,二是新的市場準入制度內容不清晰。寡頭壟斷市場準入制度改革的經驗教訓說明,自然壟斷行業改革,要放松政府管制,真正引入競爭,必須全面放開準入;要突破傳統理論的束縛,為各類企業的市場準入提供制度保障。
1. 明確政府的責任
毫無疑問,政府在形成、維護和完善市場準入機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有企業全面放開市場準入后,政府首要的責任是創造競爭環境。目前,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在某些行業處于壟斷地位,他們在基礎設施、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雄厚實力,使其他想進入的企業短期內很難與其抗衡,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在新經營者進入前,通過分拆,將現有企業分成相互競爭的幾家等方式,創造出競爭環境。同時,對新進入企業采取各種優惠政策,使其盡快提高競爭能力,這也是各國政府普遍采用的辦法。
2. 明確市場準入制度的內容
(1)統一市場準入主體標準。首先,需要統一不同所有制主體的待遇標準。在WTO規則要求下逐步取消對國有企業的優惠待遇。因此,所有制的不同不能再成為國有企業擁有特殊待遇的理由,所有投資者待遇應平等。我們現在應當抓緊做的是對各類所有制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標準化、統一化。其次,需要統一內資與外資主體的待遇標準。我國已逐步放寬了外資的市場準入領域,并逐步實現外資與內資的待遇等同。但另一方面,外商享有比內資企業更高的“超國民待遇”問題尚未解決。最后,不同組織形式的主體之間的待遇要選擇地統一。不同組織形式的市場主體規模不同,在市場中發揮作用不同,因而享受的待遇不同,這是正常的,但那些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應當予以廢除。
(2)規范市場準入程序。程序合理是保障實體主義的必要前提。市場準入成本高、效率低下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程序的變革是關鍵。目前,需要清理、整頓、合并一些程序和環節,使之更加便捷化。對確實需要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可以運用市場機制來運作,以確保透明度和公正性。有些事項則可以委托社信譽度高、中立性強能夠的中介機構、專家委員會來組織實施。現在不少地方推行的“工商受理、抄告相關、并聯審批、限期完成”的并聯審批制度,避免由申請人到各個相關審批部門跑路的做法,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很受社會好評。對此應當逐步完善規范,并提升為法律制度,逐步過渡到“注冊官制”。
(3)完善市場準入法律法規。市場準入制度不是一個孤立的法律制度,它的建立和完善有賴于整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完善。首先,市場準入制度的基礎制度必須完善。在市場準入問題中,主體和交易對象的性質、地位是一個基礎法律問題。其次,市場準入的配套制度必須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屬于經濟法中的一個分支,為保障這一制度的實行,在經濟法中其他一些配套制度也需要完善。如在市場運行方面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稅收法、價格法;在市場保障方面的環境法、資源法;市場調控方面的國民經濟計劃法、規劃法等等。要改變當前各種法律法規層次不一、內容交錯重疊矛盾、權威低、適用困難等現象,建立一套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市場準入制度,努力為各類市場主體準入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環境。
參考文獻:
[1]《微觀經濟學(第六版)》,平狄克、魯賓費爾德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2]《西方國家自然壟斷產業的市場結構重組及啟示》,臧傳琴,《經濟師》2008年第5期
[3]Joseph E•Stiglitz.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我們的理論模型指出地權的不穩定性抑制了長期投資,但對其他投資的影響隨外生約束的變化會有所不同。小調的負面影響較小,而合適的補償機制降低了大調的負面作用,其他因素對投資的影響方向也隨約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同時農業的低比較收益對投資有著雙重的重要的負面影響。
實證分析證實了地權的不穩定對長期投資顯著的負面影響,而且大調的影響大,小調的影響小,也證實了補償機制有正向作用。我們同時得到了:小調刺激了化肥的施用,也減少了農業勞動投入,而大調對兩者的影響基本不顯著。這種差異證實了約束條件的變化的重要影響,也暗示了農業的比較收益的重要性。另外我們還證實了非農就業機會,村組的相對應的長期投資都顯著的降低了農戶的長期投資,進而我們對產權核心論提出了質疑。
關鍵詞:地權穩定性,大調整,小調整,長期投資,短期投入,勞動投入,農家肥,農業比較收益,約束條件,村組投資,補償機制,集體所有制,產權核心論
LandTenureSecurityandFarmerInvestment:TheoryandEvidencefromChina
Abstract
Thesharpdropintheagriculturalgrowthrateprovokedahotdebateaboutwhetherthemainproblemlayinlandrightornot,andwhetherweneededtoprivatizelandornot.Investmenthasbeenoneofthefocuses.Noconvincingempiricalevidencehasbeenprovidedeithertovalidateorinvalidatethearguments.Ourpapersystematicallyexplorestheimpactthatlandinsecurityhasonagriculturalinvestments,especiallyonlong-termandland-savinginvestment.Wealsoanalyzeeffectsofotherelements.Wetrytogiveourcontributionabouttheissue.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10)04-0053-05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or Sentimentand Stock Index Based on DSSW Model
CHEN Jun, LU Jiang-ch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Based on DSSW model, this paper structures model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or sentiment of different expected horizon and stock price.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of mean and variance on investor sentiment, this paper refers that investor sentiment of different expected horizon has different influences to stock price. Moreover, this paper uses Haodan Index as the index of investor sentiment,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aodan Index of different expected horizon and stock index. The result supports our theoretical conclusion. At last, this paper gives suggestions.
Key words:DSSW model; investor sentiment; expected horizon; stock index; Haodan index
1 研究文獻綜述
1.1 理論研究文獻綜述
自Kahneman和Tversky[1]通過研究人們的非理性決策進而提出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并于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投資者情緒與市場的關系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學者們基于認知心理學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行為金融學的視角,進行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研究,發現投資者情緒與股票市場之間具有密切關系。
De Long,Shleifer,Summers和 Waldmann[2]通過構建兩期代際模型(Strip-Dow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發現股票價格由理性預期的投資者(Sophisticated Investor)和噪音交易者(Noise Trader)共同決定,非理會導致股票價格對價值的背離,這個模型被稱為DSSW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3]基于兩個普遍存在的事實,即股票價格對類似盈利公告信息反應不足和股票價格對好消息和壞消息在序列上的過度反應,構建了投資者情緒對股票價格的定價模型,并揭示了投資者信念的形成模式。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4]將投資者分為知情交易者(Informed)和不知情交易者(Uninformed),后者存在兩種心理偏差,包括過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和自我歸因偏差(Self-Attribution)。過度自信使私人信息比先驗信息的權重更高,從而引起過度反應;自我歸因偏差不僅導致短期的慣性效應和長期的反轉效應,而且強化了過度自信。Mehra和Sah[5]利用貼現因子(Discount Factor)和風險回避程度(Level of Risk-Aversion)這兩個主觀性參數描述投資者情緒,構造出了投資者情緒波動下的資產定價模型。Brown和Cliff[6]認為在某一期間,如果投資者非常樂觀,就會抬高股票價格,當然也很可能獲得好的收益率,即“浪潮”效應(
Bandwagon Effect),此時投資者情緒與市場同期收益正相關。但當投機者看到市場股價變得很便宜時,他們會將此視為購買機會并變得樂觀,這種“便宜股購買者”效應(Bargain Shopper Effect)將使投資者情緒與市場同期收益呈現負相關關系。
我國學者王美今和孫建軍[7]通過構造理論模型證明,投資者接受價格信號時表現出來的情緒是影響均衡價格的系統性因子,他們實證研究發現,投資者情緒的變化不僅顯著地影響滬深兩市收益,而且還顯著地反向修正滬深兩市收益的波動,并通過風險獎勵影響收益。陳彥斌[8]在Mehra和Sah[5]研究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對投資者情緒波動與股票價格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研究,發現影響股票價格波動的情緒因素是風險回避系數、跨期替代彈性和主觀貼現因子這3個變量的波動。
1.2 實證研究文獻綜述
Fisher和Statman[9]實證發現,個體投資者本月的情緒水平與S&P500下月的收益水平統計上顯著負相關;投資媒體本月的情緒水平與S&P500下月的收益水平統計上也是負相關,但不顯著;華爾街戰略投資者本月的情緒水平與S&P500下月的收益水平統計上顯著負相關。Chan和Fong[10]對香港市場的個人投資者行為進行研究發現,投資者情緒指數越樂觀,該成交日的收益率越大,但隨后幾天的收益率則較低。Verma和Verma[11]對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S&P500指數研究發現,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其投資者情緒與市場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但與市場波動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Kling和Gao[12]利用央視看盤數據對我國機構投資者情緒與市場收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與大多數觀點不同的是,他們認為機構投資者情緒與市場收益并不存在長期相關關系,只存在短期相關關系,他們發現,投資者情緒并不能對市場收益進行預測,但市場收益卻可以通過正反饋效應對投資者情緒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投資者情緒是影響股票市場波動和市場收益的重要因素。但現有文獻沒有將投資者情緒根據預期時間跨度的不同進行分類,因此研究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本文認為,預期時間跨度不同,投資者情緒的均值和方差有不同的特征,對股票市場有不同影響,這在前人研究中較少受到關注。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投資者情緒進行細分,研究不同預期時間跨度下投資者情緒與股票價格的關系。
2 不同預期時間跨度下投資者情緒與股票價格關系模型的構建
在已有投資者情緒定價模型中,只有DSSW模型利用預期分布對投資者情緒進行了描述,因此本文以DSSW模型為基礎,細化不同預期時間跨度的投資者情緒。
根據該模型,本文給出以下分析:
(1)(10)式右邊第一項為完全理性條件下風險資產的基本價值,第二項和第三項為由于不同預期時間跨度的噪音交易者的存在對風險資產價格的影響。
(2)從第二項和第三項的結構看,長、短期噪音交易者對市場價格的影響方式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它們對風險資產的預期價格分布不同(均值和方差不同),對市場價格的影響不同。
(3)從整體上看,風險資產的價格由基本價值、長短期噪音交易者對風險資產價格的預期分布、及整體市場不同預期時間跨度的投資者結構決定。
3 不同預期時間跨度投資者情緒與股票價格關系分析
3.1 投資者情緒時間跨度特征
對短期投資者來說,股票市場走勢接近于隨機漫步模型,即股市本期收益率為上期收益率加一個白噪音的沖擊。投資者預期時間跨度越短,其情緒變化就越接近于隨機漫步模型。極端情況看,假定投資者的預期時間跨度為1天,則對未來1天看多與看空的投資者數量從長期看是相當的,即預期時間跨度為1天的投資者情緒的均值為50,方差為白噪音方差。
對長期投資者來說,股票市場長期走勢是一個帶時間趨勢項的隨機過程,即從歷史角度看,股票市場長期走勢是震蕩向上的。因此,對預期時間跨度為長期的投資者來說,其預期均值大于50。極端情況看,假定投資者的預期時間跨度足夠長,則有理由相信,絕大多數的投資者都應該對足夠長的未來市場看多,因此,其投資者情緒的均值接近100,同時由于足夠長的未來市場年均收益率可以用市場資本化率表示,其預期方差接近于0。
總之,短期投資者情緒的均值比長期投資者情緒均值小,而其方差比長期的方差大。
3.2 投資者情緒預期均值和方差與股票價格的關系
3.3 不同預期時間跨度投資者情緒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從(12)式和(13)式可知,投資者情緒的均值和方差影響股票價格。由于不同預期時間跨度投資者情緒的均值和方差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對股票價格有不同的影響。
(1)短期投資者情緒對股票價格的影響。當投資者對未來預期時間跨度由長期逐漸趨于短期時,其預期均值趨于減小,因此有dρt/dρ*
(2)長期投資者情緒對股票價格的影響。當投資者對未來預期時間跨度由短期逐漸趨于長期時,其預期均值趨于增大,因此有dρt/dρ*>0,所以由(12)式得,長期投資者情緒均值對股票價格的影響為正向的。同樣,隨著投資者預期時間跨度由短期逐漸趨于長期,其方差趨于減小,所以由(13)式得,長期投資者情緒的方差對股票價格的影響為正向。
4 不同預期時間跨度投資者情緒與股價指數關系實證檢驗
4.1 指標選取及平穩性檢驗
在我國,投資者情緒指數主要有央視看盤情緒指數和《股市動態分析》的好淡指數。央視看盤情緒指數只分別給出了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情緒指數,沒有給出市場整體情緒指數和不同預期時間跨度的情緒指數。好淡指數的問卷調查對象涵蓋了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能夠較好地反映市場整體狀況,并且其情緒指數有短期和中期兩種(沒有長期好淡指數),前者預期時間跨度為1周,后者為1至3個月。可以用這兩個指數作為不同預期時間跨度下的短、長期投資者情緒的變量。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的時間跨度是2005年10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剔除“黃金周”等節假日的閉市,共有163組數據。另以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每周收盤價作為股票價格指標,為了消除異方差性,均對其取自然對數。
采用SC準則(由EViews 6.0確定滯后階數)對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得到:短期和中期好淡指數在原序列上平穩,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在原序列上不平穩,但其一階差分序列平穩。因此,對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取一階差分序列。
4.2 因果關系檢驗
將長、短期情緒指數與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分別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發現:
(1)在5%顯著性水平下,短期好淡指數是引起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變動的Granger原因,上證綜指也是引起短期好淡指數變動的Granger原因,但深證成指不是引起短期好淡指數變動的Granger原因。這可能因為:上證綜指在代表性方面強于深證成指,市場參與者對未來市場進行短期判斷時,更看重上證綜指。
(2)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中期好淡指數是引起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變動的Granger原因,但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不是中期好淡指數變動的Granger原因。這可能因為:投資者對未來預期時間跨度越長,對市場判斷越傾向于基本面分析,受前期市場走勢的影響也越小。
4.3 脈沖響應檢驗
(1)股價指數對短期投資者情緒的脈沖響應。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受到短期好淡指數沖擊后,第1期達到正向最高點,其后出現負向反應(第4期有小幅正向),第7期達到負向最低點(見圖1,深證成指圖略)。即股價指數對短期好淡指數的反應是:短期為正向、長期為負向。
(2)股價指數對長期投資者情緒的脈沖響應。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受到中期好淡指數沖擊后,基本上都為正向反應(第2期有小幅負向),分別在第6和第7期達到正向最高點(見圖2,深證成指圖略)。即股價指數對中期好淡指數的反應是正向的,特別是較長期的反應。
5 結論及建議
通過細分投資者情緒和構建不同預期時間跨度下投資者情緒與股票價格的關系模型,研究得出長、短期投資者情緒對股票價格的不同影響。進一步,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脈沖響應分析方法,對我國投資者情緒與股價指數的關系進行檢驗,研究發現:長短期投資者情緒均是股價指數變動的格蘭杰原因,但股價指數僅是短期投資者情緒變動的格蘭杰原因;股價指數對短期投資者情緒有負向脈沖響應,對長期投資者情緒有正向脈沖響應。支持理論分析結論。
根據研究結論,本文給出如下對策建議:
(1)引導和鼓勵長期資金入市。由于長期投資者情緒對股價指數有正向影響,股價指數不是長期投資者情緒變動的格蘭杰原因。所以長期資金入市,不但可以獲得正向投資收益,更為重要的是,其不受前期股價指數變動的影響,更多關注基本面分析,因此不會像短期投資者那樣追漲殺跌,這對保證我國股票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有重要意義。
(2)擴大機構投資者規模。由于投資者情緒是由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行為的持續性和理性投資者的套利有限性造成的,擴大機構投資者規模,提高理性投資者在市場中的比重,一方面可以降低股票市場非理性投資行為,另一方面可以增強理性投資者的套利能力,從而有利于穩定股票市場,降低股票市場的波動性。
(3)短期投資可以運用技術分析,長期投資應基于基本面分析。因長期投資者情緒對股價指數有正向影響,而股價指數不是長期投資者情緒變動的格蘭杰原因,所以在進行長期投資時,不應過多基于前期股價指數的走勢和技術分析,而應更多關注股票的基本價值和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對長期走勢進行價值判斷,并通過長期持有獲得收益。但由于股價指數是短期投資者情緒變動的格蘭杰原因,所以判斷短期走勢、進行短期投資時可以運用技術分析。
(4)依據短期投資者情緒指數僅能進行短期投資,依據長期投資者情緒指數可以進行長期投資。因短期投資者情緒對股價指數的影響除第1期外均為負,所以依據短期情緒指數只能進行短期投資(即1期,這里為1周,與短期預期時間跨度相同),進行超過1期的較長期投資不能保證收益為正。但長期投資者情緒對股價指數有正向影響(第2期除外),特別是6~7期的投資能獲得更高的收益(與預期時間跨度均值吻合),所以依據長期情緒指數可以進行與預期時間跨度相當的較長期投資,而進行短期或更長期投資均不能保證收益為正。
參 考 文 獻:
[1]Ka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esk[J].
Econometrica, 1979, 47(2): 263-292.
[2]De Long J B, Shleifer A, Summers L H, et al.. 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r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4): 703-738.
[3]Barberis N, Shleifer A,Vishny R. A Model of investor sentim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49: 307-343
[4]Daniel K, Hirshleifer D, Subrahmanyam A. Investor psychology and security market under- and overreaction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8, 53(6): 1839-1886.
[5]Mehra R, Sah R. Mood fluctuations, projection bias, and volitility of equity prices[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2, 26: 869-887.
[6]Brown G, Cliff M. Investor sentiment and the near-term stock market[J].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2004, 11: 1-27.
[7]王美今,孫建軍.中國股市收益、收益波動與投資者情緒[J].經濟研究,2004,(10):75-83.
[8]陳彥斌.情緒波動和資產價格波動[J].經濟研究,2005,(3):36-45.
[9]Fisher K L, Statman M. Investor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2000,
3/4(2): 13-23.
其次,從行業內通用的方式看,一些專業機構在評價基金的歷史業績時,會將3年以下定義為短期表現;將3到10年定義為中期表現;將10年以上定義為長期表現。
因此從這兩個角度分析,一般情況下,將10年以上的投資定義為長期投資是較為適合的。
那么,長期投資會為投資者帶來什么呢?從上證指數1991年至2009年的歷史數據看,如果在歷史上的任意一點向前推算10年,都會發現10年后的大盤點位要高于10年前。這可以從一個方面說明長期投資的意義:如果投資的時間足夠長,那么投資幾乎不會虧損。
此外,從美國股市歷年的數據統計中可以發現,只要投資時間超過10年,那么無論投資者選擇在哪個年份進場,也無論是經歷了熊市還是牛市,其投資收益都會為正,如圖1所示。
在圖1中,一方面能夠看到當投資時間超過10年后,其最低收益與最高收益均為正值。也就是說,只要投資時間超過10年,那么無論投資者在熊市或牛市入市,也無論投資期間經歷了怎樣的市場變化,他的投資幾乎都不會虧損。在圖2中,則表現為對應投資時間為10年 [1.24%,19.35%]、15年[4.31%,17.52%]、20年[5.53%,16.65%]、25年[7.90%,13.10%]幾個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