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51: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端醫療市場,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耶魯大學斯彼若教授的研究表明,12%的消化不良患者6年后會患上十二指腸潰瘍,10年后這一比率會增加到30%,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很常見。
人們把基本的、常見疼痛引起的病變解釋成局部組織病變,其實有些起因就是脫水。斯彼若教授僅用水就治好了3000多個因消化不良引起疼痛的患者。增加飲水量后,他們的病情全都好轉,臨床癥狀也隨之消失。
有一個年輕人,20多歲,幾年前得了消化性潰瘍。他曾接受過常規治療,被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服用過很多藥。
一天,斯彼若教授看見那個年輕人,他疼得厲害,蜷縮著身子不停。吃了三片甲氰咪胍和一整瓶抗酸劑,卻一點作用都沒有。消化不良潰瘍病人服用如此大量藥物仍不見效,一般人會懷疑他潰瘍穿孔。穿孔病人的腹壁很僵硬,斯彼若教授摸了摸他的腹壁,腹壁很柔軟,但疼得不能碰。他給這個年輕人兩大杯水,喝過水15分鐘后,他的疼痛緩解。接著他又喝了半升水,幾分鐘后,疼痛完全消失了!
這是因為人的胃黏膜的腺體層面上有一層黏液,位于最里層。黏液的98%是水,另有2%的固體是吸附水分的“架構”。這個叫做黏液的“水層”是天然的緩沖區。脫水狀態下的身體,其黏膜保護層作用低,引起疼痛。含水量充分的黏膜保護層可中和試圖通過黏膜的胃酸。水是防止胃酸侵害的惟一天然手段。
人體內有“饑餓疼痛”信號,也有“缺水疼痛”信號。在一些病例中,消化不良性疼痛是脫水的信號,即使同時出現了潰瘍。只要飲水后,疼痛就能減輕,再有足夠的飲食,潰瘍會在一段時間內自動康復。
老年女性常吃全谷食物益心臟
文/蕭華
國外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食用全谷類食物的女性在晚年死于心肌梗塞的危險性較低。
研究人員通過對35000名絕經后女性進行調查發現,每天至少吃一頓全谷食物者,在9年中死于心肌梗塞的危險,較很少食用全谷食物者減小大約30%。
醫學專家推測,多吃全谷食物有利于預防心臟病、癌癥等慢性病。因為全谷類食物含有維生素E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酚、植物雌激素等營養素,有利于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
反應快慢能衡量壽命長短
文/孝文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人做出反應的時間是最好的長壽指示器,比通過血壓、鍛煉量或體重來預測壽命更加準確。就過早死亡的可能性而言,反應遲鈍的男人和女人比反應迅速的人高出兩倍多。
他們的研究成果證實了“健康的心理等于健康的身體”這個俗語。研究人員指出,人的反應時間是衡量他們智力的一個標準,而智力又是人體“系統完整性”的指示器。
他們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反應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和智力有關。”研究人員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智商更高的人更長壽更健康。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因于生活方式的差異。
吃得咸,血糖也高
目前,我國對于富裕人群沒有固定定義。因此,高端健康保險市場需求和潛力,從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結論。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稱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個人收入在15萬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達到20萬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的中高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按照這一標準,《中國高端人群消費研究》(慧聰網)估計,我國富裕人群數量約占總人口的2.3%,約3152萬人。
富裕人群的醫療消費特點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醫療保險報銷了一部分費用后,都具備承擔其他一般性醫療消費的能力,其高端醫療保障需求主要解決高額醫療費用(如癌癥、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報銷問題。匯豐人壽2012年《中國富裕人群調查報告》顯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財務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為養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儲備(78%),以及補償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經濟損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凈值人群,即一般指個人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產等可投資資產在600萬元以上的人群,這類人群,經濟實力很強,不太需要單純補償其醫療費用,而是希望通過保險公司的資源整合和系統管理能力,購買高端健康保險及附加的個性化健康服務產品,獲得量身定做的系統化、持續性的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據2012年3月胡潤研究院的調查顯示,中國個人資產高凈值人群達270萬人。(3)上述人群由于財富并不缺乏,對生活品質和質量更加重視,且具備一定的健康認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壓力大,很多人帶有這樣那樣的健康問題,甚至處于疾病狀態,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務。據一項調查顯示,自我評價時,約50%左右的人群健康狀況從“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亞健康狀態為42.7%,慢性病狀態為19.9%。
根據這一需求特點,高端健康保險市場潛在規模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預測:(1)高端健康保險市場,指購買高端商業醫療保險、疾病保險、護理保險等健康保險產品的保費收入的潛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務市場,指購買包括家庭醫生(或私人保健醫生)、診療綠色通道、專家診療、健康體檢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務(如健康咨詢、健康講座、健康評估、健康監測、飲食運動管理、心理咨詢與干預和慢性病管理等)費用的潛力。據匯豐人壽《中國富裕人群調查報告》顯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務項目中,50%受訪者看重醫療服務品質,其中,37%看重安排專家醫生手術及治療,90%受訪者最希望在國內的知名醫院接受治療,88%受訪者表示海外就醫對重疾治療有幫助;90%以上受訪者認為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保持良好心態、控制飲食、適度運動及定期全面的深度體檢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詢問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城鄉居民家庭年人均醫藥衛生支出費用占家庭生活消費性支出比重為10.8%,假設富裕人群按個人(或家庭)年收入15萬元中10.8%為醫藥衛生支出計,其中40%用于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及健康管理服務,即占收入的4.32%。匯豐人壽《中國富裕人群調查報告》顯示的結果:富裕人群愿意為醫療保障支付的保費預算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較而言,上述估算仍較為保守。
基于前述假設,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費及費用支出約6480元(包括醫療保險,主要解決基本醫療保險之外的個人自費、按比例分擔及超最高限額的醫療費用和其他誤工費補償問題等;疾病保險、護理保險等,主要定額補償因疾病帶來的其他費用損失。總的月均費用支出約540元),年健康保障總需求約2042億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務費按1000元計,包括家庭醫生、私人保健醫生、健康咨詢、健康指導及其他健康服務等費用,年健康管理服務總需求約315億元。也就是說,至少富裕人群中,這兩項醫療保障需求,年市場潛在規模超過了2000億元,而實際上,2011年商業健康保險總的保費收入只有691.72億元,與上述預測的潛力相比,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高端健康保險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保險行業,高端健康保險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業務板塊和成熟的市場。經營高端健康保險的各個保險公司,經營策略還不夠清晰,產品種類還比較零散,服務人群還非常有限,保費規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還沒有在民眾中樹立起良好的專業服務形象和品牌影響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目前我國的優質醫療和健康服務資源主要集中在公立醫療機構方面,市場開放度非常有限,沒有形成獨有的服務體系。保險公司要利用“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來建立服務平臺,并獲得這些服務資源,還有很多政策和運作的障礙,直接制約了保險公司開拓相關業務市場。二是保險公司對醫改形勢下,如何發展適宜的高端健康保險業務缺乏明確定位及一整套戰略思路,且對民眾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點研究不夠,同時,提供高端健康保險服務的專業化運營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還比較弱,較難形成應有的服務品牌和營利來源。
開拓高端健康保險市場的意義和對策
作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有機組成部分的商業健康保險,大力開拓高端健康保險市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發揮自身優勢,提供基本醫療保障未涵蓋的高端健康保險、疾病保險、護理保險和失能保險,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2)設計針對性強、特色鮮明的健康保險產品和健康管理服務,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健康保障需求,促進民眾健康意識的提高,減少和改善疾病的發生發展。(3)利用與醫療服務提供者靈活的合作機制和“優質優價”的杠桿作用,引導高、中、低端的醫療服務資源有效利用,促進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豐富產品體系,提升服務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樹立專業品牌,逐步形成差異化的服務領域,促進商業健康保險持續健康發展。
對此,商業健康保險應牢牢抓住醫改契機,高度重視高端健康保險市場的開發。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醫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險業在與醫療服務提供者合作、利用醫療服務資源、控制醫療風險上的政策機遇和挑戰,確定開展高端健康保險業務的戰略定位和經營舉措。
二是根據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點,細化目標市場和服務人群,開發系列化的健康保險產品和健康管理服務計劃,逐步形成涵蓋健康、亞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維護、病中診療管理、病后康復指導等全過程,既補償醫療費用,又提供健康服務的全面健康保障產品體系。
二胎全面放開后,資本在布局民營婦產科醫院上似乎又多了一層利好。但這背后必需要問這樣幾個問題。第一,婦產科起家的北上廣城市到底還有多大潛力?第二,向二線城市擴張能否復制一線城市的成功經驗?第三,長期來看,婦產科的盈利空間到底有多大?
有限的一線城市
民營婦產科在一線城市起家走的是高端路線。包括和睦家醫院、美中宜和等,從服務外籍人士到本土富裕客戶進入市場。優勢是比較早建立了品牌的優勢,而且在服務外籍人士和高端醫療保險對接上面有比較高的門檻。但缺點是價格無法被更廣泛的人群接受。
比如說,和睦家的整體定位是中國前十富裕城市中收入前5%的人群。隨著外資企業逐漸本土化,外籍人士增長經歷了早年的快速增長后進入穩定階段,未來由于經濟不確定性以及本土化需求,外籍用戶市場很難再有大飛躍。因此和睦家這樣的醫院開始把核心放在本土用戶上。
但一線城市的本土高端用戶在婦產科上的潛力非常有限。適合二胎的高收入家庭女性很多年齡已經偏大,而且很多真正富裕的家庭過去幾年大量選擇出國產子,并沒有真正受到二胎的限制。而正進入生育期的女性人數以及最適合生二胎的女性人數其實一直在減少,2000年, 25-40歲最適合生育的女性人口為1.72億,2010年為1.55億,減少了1700萬人,照此速度下去,到2020年前還會減少1500-1700萬人。因此這最高5%的人群中的潛在女性用戶整體在萎縮。加上高端醫院的價格不可能被大部分人接受,以及市場競爭者的增加,未來一線城市婦產科可拓展的空間并不太大。
擴張有多靠譜
和睦家近年來在青島、廣州布局。而另外一些獲得風投的婦產科連鎖醫院則瞄準了如大連、成都、天津這樣的城市。一些莆田系醫院也會選擇大城市中新城或城鄉結合的地區,在醫院比較缺乏的地理位置尋找機會。
不過,未來在這些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擴張很難復制北京、上海這樣的經驗。首先,如果是高端醫院的定位,這些城市缺乏在北京、上海這樣高端醫療保險的滲透配合。和睦家在北京、上海的起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籍人士在中國購買了高端醫療保險(企業購買或者個人購買),這個條件在北上之外的城市并不存在。
第二,二線城市相比一線城市,醫院本身的壓力沒有那么大,對于高凈值人群,人際網絡的緊密型也更容易操作,獲得優質醫療資源的難度不像北上那么難,不太需要尋找體制外的辦法。因此,二線城市高凈值用戶對民營中高端服務的迫切性不如一線城市那么強烈。
最后不可忽略的是,這些城市并沒有那么大的潛在客群可以容納多家競爭者。二線城市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面前風險更高,加上市場本身吞吐量有限,在大環境變動的時候,二線城市的投資風險要高很多。
盈利空間有多大
最后一個問題則是長期來看婦產科醫院的盈利空間有多大。從和睦家(美中互利)退市可以看到,僅憑醫院本身業務要支持地域的擴張,資產非常重,投入很大,財務數據最終并不會太好看。在復星收購之后,更多是布局全產業鏈,將醫院作為一個平臺,嫁接其供應鏈或者其他的產品。這樣就可以降低對醫院本身盈利的壓力。
因此,如果單純要做婦產科連鎖擴張的模式,會很容易遇到投資回報和擴張速度的沖突,資金壓力很大,投入回報會很長。而且當大型城市出現飽和,往二線城市發展能帶來的沖力不會像一線城市那么足。
總結下來,民營婦產科板塊未來的資金壓力還是很大的,可能最終會不得不轉型做綜合或者診所,但兩條途徑都意味著長時間的投入,以及重新建立服務模式和流程,并非所有的當前競爭者都能夠走通這樣一條路。
高端醫療更需“政策提攜”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多數的高端醫療產業面臨的是僅有環境高端、服務高端、收費高端、器械高端,而核心的頂級專家資源卻嚴重缺乏的尷尬境遇。2015年11月23日,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指出:將推動醫療、教育、科技等領域人才以多種形式充分流動。完善醫療、養老服務護理人員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通過完善永久居留權、探索放寬國籍管理、創造寬松便利條件等措施加大對國際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度。《意見》通過給人才松綁,促進高端醫療進一步發展。
民營高端醫療的人才問題
究竟什么樣的醫療服務可以稱得上高端?是頂級的環境、卓越的服務還是領先的醫療技術?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他們的選擇應該是最后一項。
在中國,目前的高端醫療產業呈現的是“二八分”的狀態,20%停留在公立三甲醫院的特需服務,80%歸屬于外資、中資的民營醫療。在中國,這兩者的受歡迎程度可以用“一半冰山,一半火焰”來形容。
“高端醫療”是目前全國三甲醫院最主要的盈利渠道之一,而在民營醫院,如今的境遇盡管比前幾年已有起色,但也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在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優質的醫生資源民營醫療機構難以撬動。而此次《意見》出臺對于高端醫療消費來說,最大的利好正在于給醫生人才“松綁”。
在外資高端醫療領域,海外醫生資源一直是核心吸引力。此前,國內外資高端醫院的代表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階段和睦家的病人50%為外籍人士,在過去,這個數字接近百分之百。而和睦家目前的醫生資源構成也主要來自于外籍醫生以及國內“多點執醫”的三甲醫院專家。但多數中資的民營醫院仍然難做到如此級別的專家資源配備。
海外人才的引進可以給民營高端醫療機構在三甲醫院專家資源之外多一種選擇,事實上,包括梅奧診所在內的頂級國際醫療機構也正布局國內高端醫療市場,海外人才的需求在未來會進一步加深。
國內專家資源如何流動
事實上,醫生資源從公立向民營的流動現階段依舊需要依賴包括多點執醫在內的各種流動方式,可以看到的是,在最近的一段時間里包括掛號網、春雨醫生、丁香園在內的移動醫療集團也已紛紛嘗試從掛號業務轉身線下診所,希望通過“高端醫療”服務實現變現,而第一步就是將此前通過掛號積累的專家資源引入到民營醫療機構中。
“資本要想實現醫生資源的變現,僅靠掛號服務不可能完成,最直接的方式還是將三甲醫院的專家資源引入到民營醫院中,通過高端醫療服務來實現。”移動醫療業內人士好牙醫創始人孫廣峰表示,“比如在民營醫院中搭建專家資源的‘綠色通道’,或者是利用專家的空閑時間在民營醫院坐診。”
松綁之外,還需要定向的人才培養。
對于高端醫療來說,一部分需求來自于疾病的治療,另一部分來源于康復、養老等保健需求。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目前全國60歲以上老人已達2.12億,占總人口的15.5%,如果按照國際公認的“3位失能老人配備1名護理人員”的標準計算,我國需要的養老護理人員數量大約在1000萬人。但根據現有公開數據,當前全國養老機構人員不到100萬,持證上崗的人數不足兩萬,缺口已達千萬級別。
在國內,專業養老護理人員的缺乏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正規的醫護院校畢業生并不愿意進入養老院、康復院這樣的“邊緣化”醫療機構。在養老產業已趨近于成熟的英國,這樣的護理專業人員也并非來自于正規的醫護院校,而是來自于專業的護理培訓機構。
此次《意見》提出,將完善醫療、養老服務護理人員職業培訓補貼政策,這將有望給包括養老機構在內的高端醫療提供更多的專業護理人員,提升服務水平。
投資者還有哪些期待
“發展高端醫療,國家要進行高標準的監管,機構的醫療標準和水平要符合正規的要求。”弘暉資本創始人王暉表示。據王暉透露,在目前,盡管不少民營醫院都有轉型高端的意愿,但在包括手術室的潔凈度、院內感染的防御、醫療污染物的處理上依舊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行業口碑難以樹立。“在行業質量被規范化之后,包括醫保報銷、稅收在內的政策上對公立醫院、民營醫院要一視同仁,不能有傾斜,才能呵護這個市場的成長。”王暉表示。
事實上,在此次的《意見》中,有關醫療服務稅收的政策利好也被提及:適時推進“營改增”改革,研究將尚未試點的生活行業納入改革范圍。科學設計生活業“營改增”改革方案,合理設置生活業增值稅稅率。而在同日的《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中亦提出,將適時推進醫療、養老等行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試點,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
中國特色的畸形“高端醫療”
中國醫療界的高端服務受到大環境的影響,體現出幾個方面的特性:一是名醫資源緊俏,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都希望網羅這種稀缺資源,以名醫為高端服務的嘗試并不少見;二是以技術為高端的切入口,而從一定程度上忽略服務;三是僅以定價來劃分高端和其他人群,忽略客戶真正的需求缺口,導致整體高端市場的發展局限。
僅以名醫本身作為標簽,而忽略高端的真正含義――服務
由于中國缺乏優質的基礎醫療服務,導致患者長期向大醫院集中,加上中國的全科醫生行業發展緩慢,一直沒能成為主流,因而專科一直是患者接受的模式。這些因素導致專科名醫成為稀缺資源,很多情況下病人選擇名醫的理由是出于對普通醫生診斷的不信任,而并非疑難雜癥和大病。
在這種大環境下,加上醫生多點執業的松動,遷移名醫資源正好迎合了患者想看名醫但在公立體系內得不到這種服務的缺口,由此出現了名醫工作室,名醫打包入住模式的診所等新嘗試。為了配合名醫的價值,以及給名醫遷移出公立體系動力,這種名醫遷移往往是高價的,診金遠遠超過公立醫院VIP甚至國際部的價格,由此也被打上了高端的標簽。
這可以說是醫療服務上具備中國特色的一種“高端”,這種高端主打的并不是服務的模式,比如更好的客戶體驗,更優質的醫患溝通,更好的病前病后服務等。事實上,遷移名醫資源的高端僅僅以名醫本身作為標簽,而忽略高端的真正含義――服務。很多患者其實并不真正需要這種高端服務,他們可能只是需要一個長期管理其健康并且值得信任、服務良好、就醫環境更佳的平臺,而真正需要名醫對大病和疑難雜癥的大部分卻無法負擔這種高端服務。因此,遷移名醫資源其實并非真正的高端,只是現下醫療資源和需求不匹配下的特殊產物。
以技術為切入口的高端,
需求不會太高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高端體檢。包括公立醫院VIP、國際部、私立體檢中心高端套餐在內的產品越來越注重背后的儀器和技術。
觀察一下各類高端體檢套餐會發現,中國市場正在朝篩查越多、使用的機器越精密為高端的方向發展。這個方向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中國缺乏家庭醫生這道基礎醫療守門人所引起的。正因為用戶自身并不確定其健康風險,市場就通過包裝各種精密技術和篩查來吸引用戶購買高端套餐,打造更全方位檢查的概念。而事實上,如果有熟悉用戶健康情況的家庭醫生,他們會發現很多篩查沒有必要甚至對身體有害(如沒有必要的CT篩查等)。
通過技術打造高端也是缺乏基礎醫療大環境下的畸形產物,長期來看市場的需求不會太高,而且可能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和不必要的開支。
以定價來劃分高端和其他人群,忽略客戶真正的需求缺口
導致整體高端市場的發展局限。比較典型的是高端醫療保險。這種產品進入中國的時候針對的是外籍外派工作人員在中國的醫療需求,但這個群體人數有限,加上中國企業日益本土化,外派工作人員的數量很難再出現爆發式增長。因此高端產品的發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頸。
高端醫療保險的價格阻擋了其快速發展的可能性。這和整個醫療大環境密切相關,由于沒有辦法對醫院醫生的行為進行監督,只能通過調高保費的形式保護自己的風險。另一個形成高端保險市場的原因則是語言,因為外籍人士需要英文服務,就醫的網絡就相對局限,而大部分本土用戶并沒有這個問題,將過去的高端遷移到本土用戶是很難奏效的。
核心的問題:有多少所謂的高端醫療資源真正是大部分用戶需要的?
用戶的需求缺口在哪里?事實上,用戶對現行醫療體系的不滿更多是出于兩個原因,一是看病效率和服務差,二是保障不足。將這兩點定義為用戶需要現在的高端醫療服務并不準確,事實上很多高端醫療產品的覆蓋面和醫院網絡并不是直接針對用戶的這兩項訴求的。因此高端業務才會出現很大的發展瓶頸。
從上面三種醫療界的高端產品和服務來看,這類高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醫療資源不平衡,缺乏基礎醫療守門人角色引起的,并不是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將高端和價格直接相連的辦法也無法推動業務快速增長,真正的高端更應該是一種服務質量的差異性和用戶體驗的提升,僅憑遷移名醫資源、技術、以及高價,很難持久也很難做出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
高端醫院在中國的起家有幾方面推手,外籍人士增加帶來的需求,本土有錢人對孕產服務的需求,以及為本土公司高管和有錢人提供差異化的服務。經過了一輪融資、膨脹,高端醫院后續發展的潛力受到市場規模的制約,同時服務能力上的限制、價格不透明,人口結構變化,都可能是未來這種高端發展模式的重重危機。
婦產科是高端醫療服務起家的一個主要推動力
以和睦家為例,婦產科收入近幾年一直占其總體收入的14%左右,是最主要的科室,收入比例僅次于手術(20%左右)。靠這塊業務拉動未來的風險其實很大。一個是人口結構變化,二胎政策并沒有帶來生育率的快速增長,未來育齡女子人數減少,生育率降低無法避免。另一個則是高端醫療保險生育保障的調整。
生育保障是不少個人用戶購買高端醫療險的主要原因,這部分用戶僅沖著生育費用報銷而去,并非保險的長期用戶,且這幾年高端醫院生育費用水漲船高,費用不透明,已經有一些保險公司開始削減或取消生育保障,控制風險。未來這會是一種趨勢,對以婦產科為主要收入的高端醫院板塊影響會很大。
高端醫院的差異性在于服務質量,而非醫學能力
這一點隨著擴張也逐漸展現出來了,背后的主要原因還是人才。服務的對象有一大部分是外籍人士,因此對醫生語言和服務能力上的要求比較很高,制約了一些本土有經驗的醫生加入。盡管高端醫院通過連鎖和地區擴張開去了,但醫學人才一直是一個瓶頸,這決定了高端更適合做服務,復雜的病癥需要轉院處理,不適合發展成綜合性醫院。
當然,這也是用戶需求決定的。外籍人士如果真正遇到大病,一般會選擇回國治療,而本土有錢人遇到大手術等情況,仍然會傾向于選擇公立醫院的名醫。
因此綜合這些原因,高端醫院的定位更多是門診和健康服務,同時包含一些簡單風險低的手術,復雜項目需要和公立醫院合作轉院。這從和睦家的收入結構上可以看出來,和睦家57%的收入來自于門診,43%來自于住院。這種趨勢會持續,未來高端醫院更可能往診所方向發展,而不是綜合性醫院,雖然住院毛利更高,但醫學能力和用戶需求決定了這部分業務不可能是高端醫院的主營業務。這對整體的利潤率和規模都會有影響。
和睦家和美中宜和都開始進入診所。和睦家近年來加快地域擴張,展開家庭健康服務,近年來其收入增長有所放緩,從2012年的33%下降到2013年的18%,2013年還出現了虧損達600萬美元。未來婦產科和住院的發展瓶頸會是財務上主要的風險。
在轉型做診所這條道路上,高端醫療也面臨不少危機
價格和商業保險為主的支付方式決定了高端是一個狹窄的市場,且集中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快速增長的潛力不大,除了外籍人士,本土自費的高端人士還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也是一個風險。
低端市場的數字化醫療被銳珂看做是品牌重置的關鍵。
2006年,為償還一筆高達11.5億美元的債務并為柯達數字化轉型戰略提供資金,柯達CEO彭安東將旗下四大主營業務之一的醫療影像業務以25.5億美元出售,自此“柯達醫療”更名為“銳珂醫療”。
雖然這筆重大交易沒有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改變母公司的命運走向,然而卻也讓“柯達醫療”逃過“劫難”,歸零之后,他們開始品牌再造。
銳珂足夠幸運,接盤者為世界500強公司ONEX。ONEX總部位于加拿大多倫多,在全球各地從事醫療、服務、制造和科技行業,2012年整體營收高達370億美元。ONEX有著“刁鉆”的眼光,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并挖掘那些極具潛力的公司,通過并購,注入資金、技術和資源,推動他們完成新的戰略轉型。
今天看來,相比當年25.5億美元的收購價,ONEX做了一筆合算的買賣。2012年,銳珂全球銷售收入24.06億美元,其毛利高達9.58億美元。
在收購完成后,ONEX全力維持公司運營平穩,根據銳珂醫療大中華區總裁劉杰回憶,從管理層、業務部門到公司行政,有將近97%的員工選擇留下,這讓他感到相當振奮。
承襲百年柯達在影像領域的技術沉淀,持有超過1000個醫療和牙科成像系統以及信息技術的專利,銳珂在醫療影像設備、醫療用膠片、醫療IT解決方案等領域形成了一定技術優勢。然而,柯達大廈的轟然倒塌,也讓這個曾經被迫遺棄的 “孩子”心有余悸。“我們未來的轉型目標是全數字化,現在數字化業務上升到近50%,未來5年會占到70%-80%左右”。銳珂為自己重新定位時,“數字化”成為首要標簽。
第二個定位的標簽則是“技術平民化”。劉杰表示:“我們在高端市場份額占有率已經較大,能夠向上發展的空間已經有限。”2007年剛剛被柯達出售的時候,銳珂高端產品數量占到全部產品70%,現在占比下滑到50%左右。銷售收入方面,高端和中低端產品目前大致開,銳珂希望未來穩定在四六開的水平上。
俯身中國
向農村出發,銳珂想要抓住未來中國最大的市場。
向新興市場開進,拓寬“基層醫療”的藍海市場規模,在研發上從高端延伸到中低端產品,銳珂戰略轉型的路線愈發清晰。在他們的眼中,中國市場尤為特別。
金融危機之前,全球最大的高端和中端市場分別為美國和日本。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總量約為4000億元,在中低端產品線已然躍居成為全球最大市場。目前,國內醫療器械市場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但只占醫療總市場規模的14%,與全球42%的平均水平有著不小差距,加之政府財政投入持續加大,潛力巨大。
對此,銳珂已有準備,正加快步伐。
首先,銳珂從研發著手,加大本土化布局。最初銳珂的中國研發中心僅有兩三個人,輔助美國進行產品研發,如今團隊已擴張至400多人,占全球研發力量的46%之多,中國擁有大量成熟、低廉的IT人才,未來比例可能進一步提升。此外,銳珂將加大非核心部件的本土采購,以進一步降低成本。
銳珂在華奉行“適宜技術”的戰略,產品定位為便宜、皮實、好用。在研發、生產、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全部聚焦中國市場之后,2012年,銳珂醫療中國業務營收超過4億美元,首次超越總部所在地美國本土營收。
其次,銳珂搶先一步將戰略重點轉向基層農村和城市社區醫院。2007年,銳珂與當時的衛生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共同開展了“農村醫療信息化試點項目”。同期,共有三個試點項目一起展開,最終,只有銳珂堅持并且完成了實驗。與政府的深入合作也使銳珂獲得更多信任和機會。
最后,堅持深耕細分市場。在劉杰看來,若成立一家醫院,有三樣設備必不可少:化驗產品、超聲波還有普通X光機。GE、飛利浦、西門子三大巨頭在超聲波、CT、磁共振膠著拼殺,而銳珂則牢牢瞄準醫改中最大蛋糕之一的“普放”市場。原本百萬元級別的設備,銳珂通過“高端技術平民化”的商業運營,以幾萬美元的價格提供給中低端市場。
中國新醫改正在推進過程中,銳珂所有一切的戰略布局,都意在抓住由此而生的巨大市場機遇。
銳珂轉型
銳珂未來的轉型目標是全數字化,現在數字化業務上升到近50%,下一個階段則會占到70%左右。
按照計劃,萬達將在上海、成都、青島建設三座綜合性國際醫院,總投資150億元――這是中國企業在醫療行業的最大一筆投資。醫院將由IHG運營管理,并采用“英慈萬達國際醫院”中文命名。新醫院將定位于“國際高端的醫療機構”,對標美國麻省總院、美國梅奧醫療集團等高端醫療機構,后者已經在國內開展業務。
地產起家的萬達承諾三座醫院均按照國際頂尖標準設計建造,而IHG則保證未來這三家醫院都會通過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的高端醫療認證。
此次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對于萬達而言最直接的利好是高利潤――醫療衛生用地的價格遠低于住宅或商業用地價格。而IHG垂涎中國高端醫療市場也并非一日。在2015年3月IHG就投資100億在福建貴安建立中英貴安國際智慧健康城,同年IHG還加入了由新希望和萬通牽頭成立的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策略聯盟,為聯盟內醫院提供管理服務。
實際上,高端醫療一直是各方看好的一塊肥肉。隨著國人收入的增高,部分富裕人群不再滿足于基本的醫療需求,同時在國內工作的外籍人士也對高端醫療有潛在需求。以上海為例,2015年在上海工作和居住的外籍人口在20萬左右,加上商務流動客流該數字可達50萬上下。合計二者需求可以估算出上海高端醫療市場規模在160億~180億元之間,但業內估測現在上海高端醫療的市場收入不到百億元。
這顯然是一塊誘人的蛋糕,但并不容易品嘗。國內高端醫療機構可分為高端全科、高端專科和公立醫院的高端服務部門三種類型。前兩者主要以外資、合資等民營資本為主,而后者多是從公立醫院獨立出來的高端服務機構。
高端全科醫院包含前文所述的麻省總院、美國梅奧在內有數十個品牌,主要存在于一線城市,其中90%是中外合資。成立最早的是北京和睦家醫院,這個由美國美中互利集團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合辦的醫院成立于1997年。
新世紀后,更多國外品牌加入了搶奪中國高端醫療市場的大軍,2004年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與聯想集團等在北京共同投資設立美中宜和醫療,2009年新加坡康威醫療(Healthway Medical)也開始在大陸設立機構。
但這些海外品牌在國內的發展道路并不通暢。受投資回報期過長、前期投資過大等多方面影響,海外高端醫療機構的財報并不喜人。以和睦家為例,其母公司美中互利在2013的營收為1.794億美元,但凈虧損為640萬美元。
在接受《財經天下》周刊采訪時,曾任新加坡上市公司康威醫療集團獨立董事的陸嘉德表示,制約外資醫療發展的主要瓶頸在于“人才”。
“外資醫療機構無法吸引足夠多的全職醫生。”陸嘉德說,當前國內最好的醫生都集中在三甲醫院,出于“綜合收入、學術環境”等因素的綜合考量,這些“大醫生”并沒有充足的動力離開三甲。
“影響大醫生擇業的原因不僅僅是經濟收入,還有行業地位和學術氛圍。”陸嘉德說,在三甲醫院,一些知名醫師除了是醫生之外,還可能是某些科研項目的帶頭人,他們在行業內有著崇高的“學術地位”,而這是大部分外資高端醫療機構難以給予的榮耀。
而上海高端醫療機構寓醫館創始人宋維則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三甲醫院的誘惑力除了體現在以上方面之外,還體現在安全性上。“中國醫患紛爭不絕,三甲是國家最高等級的醫院,國家需要保護這里百姓的就醫秩序,就勢必保護三甲醫院的醫生,所以這里是醫生最安全的工作場地。”
人才匱乏的局面,促使眾多高端醫療機構改變經營思路。一部分外資高端醫療機構開始嘗試著和三甲醫院合作,外資出場地設備,三甲醫院出人才,但這依舊是受制于人的方式。
“醫生依舊不屬于外資品牌,所以在公立醫院內工作繁忙的醫生不可能天天到高端醫院出診。”陸嘉德認為,一個解決方法是從國外引進醫生來華坐診。“但這個可能性非常低,即便有一兩個也獨木不成林。”
而另一部分高端醫療機構開始走差異化競爭――創立高端專科醫院,垂直于某些細分業務,避免和國內三甲醫院直接競爭。目前,國內一線城市中高端專科門診品牌超過40個,涉及婦產、眼科、牙科、腫瘤、脊柱等多個專科。其中眼科、牙科、體檢因為門檻不高成為眾多高端醫療品牌選擇突破的方向,有超過60%的高端專科醫院主營這三項業務。
宋維的寓醫館就專注于診斷健檢。“我們選擇那些公立醫院不擅長,但市場有需求的項目來發展。”宋維說,他們和公立醫院是合作而非競爭關系。
波士頓咨詢公司2016年中的報告顯示,中國商業健康保險2010-2015年復合成長率高達29%;按這一速度成長,中國商業健康險市場到2020年或將接近萬億元規模。
隨著北上廣地區大型公立醫院高端服務部門逐漸發展起來,民營醫院在全科和部分專科優勢較為明顯,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全科到專科高端消費流程已經打通,一些新款的商業健康險應運而生,但在現有醫療體系下,能否發展壯大,還待觀察。
健康新險種盯住高端客戶
鄭是美中宜和國際保險部副經理,是公司2015年從保險公司挖來的專業人士之一。隨著鄭和其他同事的加入,美中宜和在2016年底聯合平安保險公司,推出了一個新的高端保險計劃。
這是一款面向兒童的醫療保險產品。家長繳納8000多元年度保費,獲得一個美中宜和全科醫生初診服務的服務包,比如體檢、電話咨詢等。每管理一名參保者,美中宜和每年從保險公司接受一筆固定診療費用,就是所謂按人頭付費。即使患者一年之內沒在醫院就診,保險公司依然給付這筆費用。
此前,高端醫療保險的簽約醫院主要采用按項目服務,服務量越大收入越高。按項目付費下,醫院有動力做大服務量,從保險公司多獲得費用賠付。而且,很大一部分高端醫療險是個人投保。有些投保者等到疾病風險較高的時候才去投保,出險概率高,這提高了保險公司的賠付成本。
為了保證利潤,高端保險公司選擇持續上漲保費。這導致中國高端醫療保險保費近年水漲船高,三五萬元的保費,讓很多高收入階層也望而卻步。投保人數少,使一些保險公司干脆選擇部分放棄市場,不再接受個人投保高端醫療保險,而專注于公司團體市場。
和睦家W絡管理總監司偉塔表示,根據醫院與保險公司長期合作的情況來看,中國高端醫療保險實際上并沒有開拓出太多的新客戶。
合理控制保費價格和診療費用,高端醫療保險應該能夠在中國中高收入階層中吸引更多客戶。
2015年,和睦家聯合永安保險推出針對成人、兒童共同投保的家庭保險。這一保險計劃過去一年吸引到1000多參保者,八成以上都屬于國內消費者。
上述兩種新保險產品的特點是,由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聯合開發,共同管控患者就醫流程;保險公司適當降低保費,吸引更多客戶投保;醫院適當控制費用,犧牲單價,獲得更多患者;患者投保成本適當降低,而且有一家固定機構專門管理自己健康,也就是患者看病先到固定機構進行初診,建立健康檔案。如果患者確有需要,則由該機構聯系預約轉診到大型公立醫院就診。
這跟已有的主流高端醫療保險產品不一樣。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投保患者在高端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高端病房看病,由保險公司與醫院結算。患者選擇范圍比較寬,只要是保險公司認可的機構就能去,高端醫療保險公司甚至以服務網點眾多來吸引客戶。
新產品的前景還待觀察。哈佛大學衛生經濟學博士后李明強指出,消費者在這一新模式下首診選擇受到限制,與過去的就醫模式相比可能會不適應。當然,合理轉診和健康管理也許會讓消費者耳目一新。
不過,重要的是,這種模式下可以使保費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起始保費在1萬元左右。
鄭認為新保險產品“在商業邏輯上是通的”。類似新型保險產品借鑒的是美國管理式醫療的理念。早年間,美國保險公司向醫療機構采購醫療服務,也是按項目支付。隨著費用不斷上漲,保險公司和患者不勝其擾,出現不同形式的管理式醫療。在管理式醫療模式下,保險公司甚至直接投資醫院,參與到醫療流程中;保險公司適當限制患者就醫,強化預約轉診流程控制,引入按人頭付費等結算方式,從而控制保費和就醫費用失序增長。
這樣的探索并不是毫無風險。早年間,部分保險公司曾經聯合高端牙科診所探索管理式醫療模式,但是最終因為無法拓展市場而黯然退出。
時機很重要,中國的高端醫療保險市場2015年規模約在30億元左右,在保險市場走熱、人們的觀念改變的大背景下,新型險種的試水,很有可能會把一部分中端消費者也吸引進來。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羅英就指出,部分中等收入階層也許不會給自己購買高端保險,但是在公立醫院兒科就醫難背景下,他們可能會給孩子在一定時間內購買合適的中高端醫療保險產品。
社保缺口正是商險機會
2015年中國衛生總費用超過4萬億元,全社會個人衛生支出更是超過1.2萬億元;而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規模僅有0.24萬億元,總體依然偏小,潛力較大。盡管政府統計數據還未正式公布,2016年中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應該能夠超過4000億元,增速超過70%。“我自己承保的業務增加了230%。”保險經紀李杰說,從業15年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景象。
市面上,部分保險產品的銷售提成已高達10%到40%。這意味著,包括李杰在內的整個保險行業的從業者,2016年的個人收入應該非常不錯。
在政策的持續驅動下,在2006~2011年,中國的私立醫療遇到發展的黃金時機,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今年的《投資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報告顯示,近幾年來,我國私立醫院的機構數每年平均增長16%。
但美中宜和卻并沒有急于擴張,反而花了5年時間,沉淀出標準化可復制的管理系統,通過規范的體系對抗人為的失誤,保證醫療質量與安全,也將美中宜和的“家庭式生育”體驗固定下來。
這些年來,美中宜和的品牌價值開始發酵,業務規模持續高速發展,2006~2013年門診和住院量年增長都維持在70%以上,2013年5月在美中宜和誕生的嬰兒已經超過1萬名,營業收入達到3億元,同比增長50%。在2013年北京的高端私立婦兒醫療市場中,美中宜和已經占據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 定位于“中高端”
2004年,已經在美國取得醫學博士和MBA學位的胡瀾回到國內。
公共醫療資源的壓力和中國人對于多樣化個性醫療服務的需求成為胡瀾眼中的市場機會,她避開技術壁壘較高的腫瘤、神經、腦科等領域,轉而選擇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婦產科,“為中國提供人性化、有尊嚴的婦兒專科醫療服務”是胡瀾與合伙人創辦美中宜和最初的想法。
美中宜和在北京私立婦兒醫療市場上并非最早建院,這個市場上已經有和睦家在高端人群中拓展出自己的市場空間,但美中宜和卻在所有婦兒醫療的客戶需求中,分流出自己可以服務的人群,并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高端醫療服務。美中宜和并沒有定位于外籍人士抑或最高端群體,胡瀾將“基礎人群之上的中高端群體”視為自己的目標客戶,“如果將中國人群分層,那么美中宜和所服務的則是上層中產階級”。
這些年里,美中宜和時常會被客戶推薦給自己的朋友,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它較高的性價比,以北京私立婦產市場上的中等價位提供著高端醫療服務。對于“高端醫療”,胡瀾有自己的定義,“高端醫療首先是醫療技術高端,然后與非醫療的服務并行”。
對于醫療技術,美中宜和選擇遵循醫學領域中已被證明最先進的診療理念,或者說是在醫學實證的范圍內尋求醫療的高端。例如在醫學領域已經證明30%的新生兒肺炎感染源于B族溶血性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i,GBS)鏈感染,如果在產檢中檢查出來則可以進行醫療干預,因此美中宜和在產檢流程中會設有“B鏈檢查”一項,這在公立醫院中是很少做的一項檢查。
醫院的醫療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所擁有的醫療資源,與大多私立醫院醫生資源“非老即小”的團隊組合不同,在美中宜和,95%以上為全職醫生,他們來自于3家抑或專科二甲醫院,并呈現橄欖形結構,40歲上下的中青年醫生構成了團隊的主體。
美中宜和注重為醫生設置良好的職業上升通道,也已在華平的協助下,與哈佛大學醫學院下屬的Beth Israel醫院開展合作聯盟,保證醫生技術時刻處于領先水平。 家庭式生育體驗
“家庭式生育”一直是美中宜和希望提供給客戶的獨特體驗,甚至放棄了傳統的醫療程序并給予重新設計,個性化的操作方式成為一種固定的系統。
客戶做完檢查離院之前,只需要在休息區等候,會有藥師將藥送到客戶手中,而且會為客戶說明使用注意事項,客戶檢查完畢之后走的時候再交錢結賬。在美中宜和的醫療流程里,傳統醫院里“掛號”、“收費”、“取藥”等環節都被取消。
每次做完產檢的孕婦都會帶走一張彩頁,上面記錄了胎兒發育情況,孕婦身體變化情況,日常運動、飲食注意事項等,在整個孕期檢查完以后,將所有彩頁釘起來就成為一本孕期回憶和記錄。
孕婦在做34周產檢的時候,則需要與醫生共同討論制定一份分娩計劃書,可以依照每個人的個體需求定制相關服務,例如在每間病房和手術室里都有一臺CD播放機,孕婦可以選擇生產時的音樂,燈光的明暗,生產過程由誰陪產、斷臍,胎盤及臍帶血如何處理等,這份計劃書在生產時會由助產師與孕婦核對。
三是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中國太平作為一家以跨境綜合經營為鮮明特色的金融保鮮集團,通過在港澳地區,歐洲、大洋洲、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子公司,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保險保障和風險管理顧問服務。合作客戶有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電氣等。
Q:太平財險經營范圍涉獵非常廣泛,目前太平財險主推哪些產品呢?
A:中國奢侈品行業發展前景良好,市場廣大,聚積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太平財險愿意為市場的高端客戶群提供一攬子保險金融服務,與客戶共同成長,實現共贏。
太平財險在這次奢博會上主推兩款產品:GBG太平全球醫療保險和太平齒科保險。截至2011年底,中國內地的千萬富豪人數第一次突破102萬人,其中億萬富豪人數已達63500人,比上一年增加了3500人,漲幅5.8%,而且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隨著財富的不斷增加、生活水準的上升,高端人群的“富貴病”、“亞健康”人數與日俱增,迫切需要高端醫療產品的貼身服務、太平財險針對這些需求,精心設計了兩款醫療產品,為高端客戶群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一是GBG太平全球醫療保險打破地域束縛,承保經過特別設計的各類產品,實現便捷的直付醫療服務,每人每年最高保額可達800萬元,客戶可在全球各地隨時享受高端醫療服務。針對團體客戶,GBG太平全球醫療險可根據團體行業特性,訂制特殊方案。2012年,太平財險為1000多名國外在華留學生提供了高端醫療服務,贏得了客戶的好評。
二是太平齒科保險是太平財險與瑞爾齒科聯合推出的一款產品,是國內首款專為高端客戶規劃的齒科醫療方案,涵蓋診斷預防、基礎治療、復雜治療三大類治療項目,暢享全國直營診所內直付高端醫療服務以及無限次無限額的預防保健服務。
Q:目前太平財險的發展重心是什么?未來太平財險的奢侈品市場的推廣計劃和發展方向?
A:自中國太平劃入中管以來,太平的品牌影響力及市場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太平財險在努力拓展傳統業務的同時,更注重業務創新,開拓新興市場,關注高端市場的需求,改善營銷模式,實現由傳統的單一銷售型向綜合服務型模式的轉變,為客戶量身定做打造適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借助網絡支付電子化,金融虛擬化的浪潮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保險服務。
《中國醫院院長》:上海市提出發展高端醫療、推進高端醫學園區建設的背景和思路是怎樣的?
許速:醫療本身是一項產業,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同時更是醫療衛生機構多層次發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一個產業的發展沒有經歷從基本到高端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基本醫療和高端醫療是一種并列與互補的關系。
從需求而言,市場對高端醫療有著非常龐大的客觀需求,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現實反映。從供給角度而言,政府職能在于建立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這是政府必須也只能提供的保障程度。這同時也意味著,醫務人員的價值不可能真正被體現。所以,為了讓我們的醫護人員能有更好體現職業價值的環境,為了醫務人員隊伍的穩定和發展,必然要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協調和保障環境,因而,發展高端醫療是必然選擇。
從城市發展角度而言,上海市提出要建立現代醫療服務業,把其作為現代服務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中國國家經濟發展正面臨轉型,今后的發展應考慮以服務獲得GDP收益,而非從生產性的勞動活動獲得收益。高端醫療是健康服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符合上海市與國際接軌的城市定位。這對于促進醫療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技術的發展、醫院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對上海市而言,政府要保證現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滿足群眾基本醫療需求,建設好包括公共衛生服務在內的各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同時將醫療的概念更偏重于對轄區內居民的健康管理。而在這些基礎上,政府就要大力發展社會資本辦醫,引入國際優質資源。
就目前而言,國家相關政策也認為,總體上已經形成了社會辦醫的環境,并提出了一些明確的要求。例如,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提出,到2015年中國的非公立醫院床位數和服務量要達到總量的20%。但現在看來,我們的差距還有很大。
在此基礎上,上海市對于發展社會辦醫也有了更多政策和實施配套上的明確支持。我認為,社會辦醫的推進也有助于調整公立醫院改革環境,以及調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公立醫院的改革一定要充分發揮醫務人員的價值,進一步釋放他們的積極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認為,中國的醫療改革無從談起。
《中國醫院院長》:上海市社會資本辦醫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政府在兩個園區建設中發揮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許速:從2003年到2007年,上海衛生系統的主要精力在于完善醫療體系與規避醫療機構之間的惡性競爭。從2007年到2010年,上海開始對社會資本辦醫做出較大的突破性嘗試,探索衛生體系改革。但是做好這一點非常困難,公立醫院都在考慮收購或兼并一些醫療機構,因此,在公立醫院體系內改革很不容易。
進而,上海提出,通過建設園區發展高端醫療,大力發展醫療服務產業。對上海而言,雖然民營醫療機構的數量不少,但從規模和服務能力上還有很大差別。雖然目前零星也有一些高端醫療機構,但是總體來說,這些機構的品牌、規模和公眾的接受度,都不是很理想。
社會辦醫面臨的困難,我認為這不是市場問題,主要還在于學科和人才。上海市在扶持學科發展和衛生規劃、醫師多點執業等方面,還是給了社會辦醫與公立醫院相對平等的待遇,但這些還不夠。社會辦醫是從投資主體角度而言的概念區分,但對于醫院運行而言,應是同一表述,不應該再有社會辦醫和政府辦醫的區別。
對待兩個園區的建設,政府的參與也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園區建設的關鍵性資源不應該由政府調動,資源的配置有其本身的客觀規律,應該由市場投資主體配置。對高端醫療和社會辦醫來說,政府與資本應該是平等的關系待遇。政府部門要做的,就是對兩個園區進行行業監管。
《中國醫院院長》:您如何看待醫生資源的社會化?上海市是如何認識剝離公立醫院特需服務、促使醫生流動的?
許速:醫療資源使用的社會化,是一種普世規律。醫生從現在的單位人,變成將來的社會人,這種發展趨勢才有可能把社會辦醫工作做好。醫院的醫生獨立于醫院,會有更多的選擇和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而醫院今后將更趨向于成為醫生的執業平臺。
我沒有公立醫院不放人的擔憂。公立醫院未來面對外部高端醫療機構的興起,也會產生人才流失的壓力。高端醫療機構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好,但公立醫院也不要認為自己站得太高,當越來越多的大牌醫院進入后,公立醫院的工作環境到底有多穩定?以后誰到誰那邊多點執業還不一定呢!
我們把舉辦高端醫療園區作為醫療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只要其能滿足群眾需求,同時又能促進衛生發展,讓醫生的價值得到體現,醫學園區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有數據統計,2012年,全世界的醫療旅游產值已達400億元,但中國此領域卻沒有分享到發展成果,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景象。
現在社會對城市發展高端醫療還存在偏見。但為什么不能有高端醫療的出現?我希望,社會不要把醫療產業和基本醫療的概念形成對立,這兩者本身都是一條完整的醫療服務鏈條上的重要環節。醫療服務體系必須多元化。多元化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應如此。
將特需醫療從公立醫院剝離,早已寫入上海的政策設計。公立醫院應該執行政府的定價體系,其不能做自主定價的服務項目。對于準公共產品要實行政府定價,沒有納入政府定價體系的服務項目顯然就要剝離,而能夠納入國家定價體系的醫療服務項目就不能稱為特需醫療服務。隨著高端醫療的發展,就能促使公立醫院更好回歸其本質屬性。
《中國醫院院長》:您認為上海市建設高端醫療園區的獨特土壤是什么?對于其他地區的此類醫療園區建設,您有何建議?
許速:很多人認為上海在一些方面有特殊性,而事實上,上海在很多方面比其他地區都還面臨很多劣勢。例如,上海的商業用地價格非常高,加大了社會辦醫的成本。從上海市政策環境而言,市政府在做事上相對更加嚴謹且有規劃,更具備市場精神與規則。
在我國的醫療市場,可以說,高檔醫療設備基本上是“洋貨”獨步天下。
據統計,我國每年都要花費數億美元的外匯從國外進口大量醫療設備,國內有近70%的醫療器械市場已被發達國家公司瓜分,高端醫療設備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通用醫療集團、德國西門子公司和荷蘭飛利浦公司手里。以放射診療設備為例,CT是美國通用醫療集團的占優,核磁共振成像裝置主要由德國西門子公司把持,血管造影設備則大多使用的是荷蘭飛利浦公司的產品。
縱觀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省市一級的三級醫院除了一些常規消耗性產品外,其他醫療器械是“洋貨統治的世界”;即使是縣區級的二級醫院,也有三分之二的醫療器械采用進口貨;只是在鄉鎮、街道一級的一級醫院才多用國產貨。
有關專家認為,造成醫療器械高端市場“洋貨”一統天下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國內一些醫療機構迷信國外產品;二是國產醫療器械自身有著不可否認的薄弱環節。國內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新品開發滯后、行業分工合作不盡合理,在與國外產品競爭中只能“俯首稱臣”。
低端市場:市場空間誘人
據了解,今后我國將把建設農村和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作為醫改的“重頭戲”。2007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突出抓好醫療衛生工作。著眼于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主要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加快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二是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三是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整頓和規范醫療服務、藥品生產流通秩序。”
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未來五年,我國農村衛生事業將有長足發展。到2010年,中央財政重點支持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總投資額達2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央籌集約70%,其余部分由地方配套。
實際上,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從2004年就已起步。業內人士透露,當年中央投資10億元用于試點,2005年又投資30億元以擴大試點工作,但這些資金基本上用于房屋基建。從2007年起,中央財政開始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鄉鎮衛生院的設備更新和添置。在未來五年中,近200億元的農村衛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區及東部貧困地區的基層醫療機構,其中包括縣醫院、縣婦幼保健機構、縣中醫院和鄉鎮衛生院,而鄉鎮衛生院則成為支持重點。
那么,如今我國鄉鎮衛生院的情況如何呢?在我國的四萬多家鄉鎮衛生院中,僅有三分之一醫療設備情況較好,而其余三分之二情況差強人意,個別衛生院還處于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老三件”當家的狀態,這些醫院急需改變目前醫療設備窘迫的處境。這些問題將在“十一五”期間得到解決與改善。農村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尤其是農村醫療衛生機構設備配置的提升,將催化醫療器械低端市場的蓬勃興起。這對于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
中外企業:“貼身肉搏”難免
毫無疑問,醫療器械高端市場國內企業盡顯尷尬之態。在中端市場,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則早已虎視眈眈,與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爭奪市場。
由于價格等方面的優勢,國內醫療器械低端市場長期以來基本上是國內本土企業的天下。然而,隨著農村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的擴容,過去在醫療器械低端市場可以“睡太平覺”的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如今也不能高枕無憂了。在第56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秋季博覽會(醫博會)暨第三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設計與制造技術展覽會上,美國通用醫療集團渠道銷售總經理胡海說:“隨著中國醫改速度的加快,我們早早做好了加大對中低端市場覆蓋力度的準備。今后國內外廠家不免會來一場貼身肉搏戰。”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權威人士認為:“以前我國醫療資源配置集中在大中城市,這種失衡不但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也制約了醫療器械市場的發展空間。如今,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必然會促進醫療器械的采購,九億農村人口需求足以反映該市場潛力巨大。國家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眾多醫療器械企業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潛力,更看到了發展契機。”
有鑒于此,跨國巨頭紛紛把目光瞄準中國的醫療器械低端市場。早在2004年6月,荷蘭飛利浦公司就與我國東軟集團合資成立了一家醫療設備研發與生產機構――東軟飛利浦醫療設備系統有限公司。該合資公司生產出的醫療器械,今后主要銷往中國的西部地區或農村市場,而這也將成為飛利浦醫療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此外,美國通用公司亦表明將加大2007年在中國醫療設備的采購量,從2006年的17億美元上升到22億美元。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愛默生,采購的品種也從原來的低科技、低風險產品向高價值產品方面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中國作為他們的采購基地,進一步促進了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發展。
很顯然,跨國巨頭并不滿足于中國醫療器械高端市場的霸主地位,還想蠶食中低端市場,進而全面瓜分我國的醫療器械市場。
當然,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并不會輕易讓出長期以來在低端市場經營的“大本營”。更何況,很多國內企業往往不考慮太多的盈利因素,而從薄利多銷的方面著想,以形成多份額、廣覆蓋的優勢。同時,一些嗅覺敏銳的國內醫療器械企業也看到了農村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即將擴容而蘊藏著的潛在市場,正在為迎接新的挑戰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