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51: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際溝通的策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作者簡介:汪國新(1963-),男,湖北黃梅人,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與社區教育;孫艷雷(1981-),男,遼寧阜新人,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教師,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
課題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成人教育共同體建設研究——以杭州為例”(編號:DKA10033)階段性成果,主持人:汪國新。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3-0041-03
綜觀成人教育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我國成人教育存在著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不高、潛在教育資源開發不足、區域間教育資源不均衡等突出問題。成人教育資源匱乏與滯化與旺盛的成人教育需求之間,形成強大的反差。為了克服成人教育發展瓶頸,我們在“開放與共享”核心理念指導下,提出了科學發展成人教育的嶄新路徑,那就是建設成人教育共同體,通過合建與共享,實現成人教育資源的活化,提高成人教育的效益。
成人教育共同體,是由成人教育機構之間或者成人教育機構與其他相關組織之間圍繞共同的發展目標,以契約和心靈契約為紐帶,合理配置和共同享有教育資源,相互合作,協同進步,追求整體和諧發展的成人教育非正式組織。作為成人教育機構及其他相關機構的聯合體,成人教育共同體功能的發揮有賴于其核心機制的建立。成人教育共同體核心機制反映成人教育共同體內部組織及其運行變化的規律,它以一種具體的運行方式協調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以一定的運作方式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使它們協調運行而發揮合建共享的功能。
一、合建機制——成人教育共同體的基石
合建機制是為了實現成人教育共同體合建目標,協調成人教育共同體內部成員關系而形成的機制,主要包括決策機制與溝通機制兩個方面。
(一)合建決策機制的建立
成人教育共同體的決策包括政策決策、部署決策和協作決策。其中協作決策是成人教育共同體組織運轉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它的目的在與對成人教育共同體內部資源進行整合,讓組織內部成員單位和個人的行動盡可能符合成人教育共同體的要求。
成人教育共同體成員單位都是自由而平等的主體,因此,成人教育共同體的決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共同體決策機制的建立需要遵循以下幾個規則:1.意思一致規則。當共同體就某項方案做出決定的時候,如果出席會議的成員方沒有正式提出反對,那么就視為已經達到意思一致。意思一致與完全一致不同,沒有出席會議或出席會議但保持沉默的都不構成正式反對,不能阻礙決定的通過;2.協商一致規則。經過協商而尋求一種使所有決策人員都基本滿意的備選方案;3.多數票規則。一項議案或決議需要一定比例以上投票人贊成才能通過的一種投票規則。
(二)合建溝通機制的建立
溝通對成人教育共同體的日常運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成人教育共同體的運行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溝通的過程,成員單位正是通過不斷的溝通,來了解對方對自己的期望,并表達自己的期望。在成人教育共同體中,如果成員單位之間沒有順暢的溝通,不能協調彼此的工作步驟,合作難以實現,甚至破壞原本已經建立的心理契約。
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目的在于提高組織內傳遞信息的確定性。在成人教育共同體中,信息的不確定性越低,成員單位的工作滿意度就會越高。信息的失真、模棱兩可、前后矛盾等情況會增加信息的不確定性,對成員單位的工作滿意度產生不利的影響。根據組織行為學“期望理論”的觀點,個體付出努力的程度取決于他對“努力—績效”、“績效—報酬”以及“報酬—目標滿足”三者之間關系的認識。如果個體得不到必要的信息而認同三者之間的相關性很高,則他的動機水平就會降低。對成人教育共同體而言,這一理論同樣是成立的。成員單位為共同付出努力的程度其實取決于心理契約是否成立。如果沒有一定的信息使其確信心理契約是始終成立的,那么,成人教育共同體的成員單位必然會降低其動機水平。
二、共享機制——成人教育共同體的靈魂所在
共享是成人教育共同體的靈魂所在,為了能夠讓共享落在實處,必須配套建立完備的共享機制。共享機制是成人教育共同體的關鍵機制,共享機制是促進成人教育共同體的成員單位將本單位開發的教育項目或者擁有的教育資源共享給共同體的機制。共享機制包括兩大類型,首先是對共享行為的激勵機制,其次對破壞共享行為的制約機制。
(一)共享激勵機制的建立
要讓每一個成人教育共同體的成員單位都具有共享意識和共享行為,那就離不開激勵。激勵是任何一個組織對其成員進行管理都離不開的一種手段,在成人教育共同體中,為了保障共享的實現,激勵措施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設計。
1.納入具有共享意識的成員單位。要保證成人教育共同體成員能夠愿意將成果共享,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他們加入成人教育共同體之前要對其進行一番考察。一個機構是否愿意承擔在共同體中的責任,應當是評價其可否加入到成人教育共同體的首要標準。很多時候共享并不能依靠制度來約束,而是要通過一種文化的力量來促進共同體成員愿意為組織提供資源,讓其他單位共享自己的各種成果。這也是成人教育共同體心理契約所要達到的目標。建立心理契約的目標也就是能夠促進成員單位的共享行為。
2.多層面激勵。成人教育共同體為了鼓勵成員單位的共享行為,應該實施至少三層次的激勵方法,針對不同層次設計出不同的激勵方法。在成員單位領導層,必須讓成員單位的上級部門知道共享的迫切性,向他們表明參與成人教育共同體潛在的效果。在成員單位管理層,則必須表明共享給他們帶來的益處。在成員單位的員工層,成人教育共同體要有能夠直接激勵成員單位員工個人的激勵措施,因為任何的共享都是建立在個人參與的基礎上,共享離不開個人的參與。
3.共同體成員的一致承認:成人教育共同體的激勵措施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激勵,不能依靠物質獎勵。我們始終堅持尋找維持并加強這種文化的方法,為達到這個目的,成人教育共同體可以建立多個表揚計劃,對那些積極參與共享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足夠高的榮譽。
4.搭建交流與共享平臺。人們通常與熟悉的人共享自己的成果,因此,成人教育共同體要使用各種激勵手段鼓勵不同區域間的成人教育機構之間人們的共享,或者組織不同單位的人們參與各種活動,增進彼此的了解,從而增加共享的范圍。創建方便共享的平臺,為共享提供支撐。通過建立信息共享網站等技術可以讓不同區域的成員單位增加接觸的機會。在這個虛擬的共同體中,往往能夠生成一些有助于共同體實體間共享的行為。
(二)共享制約機制的建立
制約機制對于成人教育共同體而言必不可少。建立制約機制的目的在于威懾可能采取欺騙或機會主義行為的共同體成員。制約機制要發揮作用,必須具備三個前提條件:第一,能夠及時發現違約行為;第二,處罰可信且足夠嚴厲;第三,懲罰成本讓受害方可以承受。
個別單位搭便車行為會對共同體其他成員單位積極性造成損害,為了遏制這種行為,在其他懲罰之外,共同體還應當有一種“凈化”機制,對于合作意識不強、合作能力太差的參與者,以及反復違約的成員單位,要取消其共同體成員資格,給予逐出成人教育共同體的懲罰。
識別退出共同體的原因。成人教育共同體及其成員,應該分析某一單位退出成人教育共同體的真正原因。這些原因對于成人教育共同體的改進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反思意義。
制定退出共同體的流程,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成員單位退出成人教育共同體不能簡單地單方解除契約,而應當依據共同體章程的規定,制定具體的操作流程,保證退出共同體具有規范的操作流程。一個單位退出成人教育共同體后,可能會影響共同體其他成員的利益,因而必須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履行未盡職責。成人教育共同體成員退出成人教育共同體后,將不再享有原共同體內的權利,但是對于退出共同體前尚未完成的職責或承諾,應當繼續履行,直至全部完成。共同體成員退出共同體的決定作出后,要與共同體其他成員單位進行充分的溝通,闡明退出共同體的理由及為各利益相關者所做的妥善安排,爭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保證退出程序的順利進行。
三、凝聚機制——成人教育共同體的特色
凝聚機制是成人教育共同體的特色機制,凝聚機制是促進成人教育共同體的成員單位之間建立密切關系,并能夠圍繞成人教育共同體的目標而團結一致的組織文化生成機制。
凝聚機制的核心內容就是在成人教育共同體中形成心理契約。所謂心理契約,是成人教育共同體成員達成的隱性約定,在組織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發展、變化的。
共同目標是心理契約建立的認識基礎,也是先導性因素。持續溝通是心理契約建立的關鍵,起到橋梁的作用。寬容文化、信任關、公平原則三者都是心理契建立的價值基礎,需要符合這三項基本的價值取向。共同目標、寬容文化、信任關系、公平原則同處于一個圓上,這是心理契約的基礎,而持續溝通則處于圓心位置,起到橋梁聯結的作用,讓其他四個要素能夠形成一個整體,共同促進心理契約的形成。
1.用共同目標激勵成員。組織的存在就是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成人教育共同體的存在也同樣為了特定的目標。用目標來激勵共同體成員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保持組織行為與組織目標的一致性。成人教育共同體成立之后,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行為始終與組織目標一致,這是成人教育共同體健康發展前提條件,一旦這種一致性消失,成人教育共同體就喪失了心理契約的約束力,進而可能走向解體。組織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不斷地判斷組織行為是否在實現組織目標,如果組織行為背離了組織目標,那么,組織成員就會對組織行為產生質疑,或者懷疑自己對組織目標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協調個體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沖突。成人教育共同體中,成員單位共同的目標是相同的,但是,共同的目標背后隱藏的行為動機并不一定相同,所謂“合而不同”正是說明的這種情況。成員各自目標雖然不同,但是大家還是愿意接受共同的目標,并為這一目標努力,這就為成人教育共同體協調個體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沖突提供了前提。
2.實現沒有障礙的持續溝通。要實現沒有障礙的持續溝通,要做到這樣幾個方面:多渠道溝通。共同體成員管理層就一些重大決策問題進行溝通;成員單位各職能部門之間,教師之間、各項目組之間則就合作中的任務分工和業務對接問題進行溝通。多形式溝通。正式溝通包括洽談、會議、研討、通報、公告或報告等形式,準確地傳達一些明確的和比較重要的信息。非正式溝通則包括通話、小型聚會或者通過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網絡工具等進行的溝通。定期不定期溝通。定期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如年度總結、月通報等,但是,當個共同體遇到問題、成員單位之間產生摩擦或爭端的時候,應當立即進行溝通,也即應當建立不定期溝通的機制。
3.強化主觀公平。成人教育共同體成員單位在共同體中做出的貢獻很難完全一致,而獲得的補償也并不一定相同。這種看似難以解決的不公平問題其實可以通過不斷強化主觀公平來解決。成功的合作往往離不開個體對合作過程公平性的認可。公平或者是不公平其實是一種主觀內在的心理感受。在成人教育共同體中,要不斷去強化這種主觀公平,讓所有成員單位都能夠感受到在成人教育共同體中能夠獲得公平的體驗,其心理契約就會不斷強化。
4.建立契約信任關系。現代社會是一個需要合作的社會,合作的前提就是彼此相互信任。在合作社會中,信任成了物質資源、知識資源等等傳統資源庫中的一種新的資源。契約是在陌生人社會中建立信任關系的主要方式,利用契約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契約可以使相互不信任的陌生人交往,使他們通過契約而相互信任。盡管這種契約以及支持契約的制度,只能產生間接意義上的信任,但是,就他們的交往來說,這種信任依然是一項必要條件。這種契約型信任對成人教育共同體的運行很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人教育共同體就是由契約造就的,并通過契約來加以維護和維持的。
5.培育寬容的組織文化。心理契約有時非常脆弱,任何一點挑剔都可能給剛剛建立的契約帶來沉重的打擊。因此,在成人教育共同體中需要倡導無私與寬容的文化。成人教育共同體之所以能夠得到眾多成人教育機構的支持,其實這種現象背后隱含著一種文化的力量。在成人教育共同體中,等級與命令的行政協調方式不復存在,自主自愿的行為方式成為主導,平等公平的契約精神成為大家共同認可的價值,這一切都決定了成人教育共同體得以建立一種寬容的組織文化,而這種寬容文化反來來又影響著成人教育共同體心理契約的建立。正是在這種寬容氛圍的影響下,成人教育共同體的心理契約不斷被強化。
參考文獻:
[1]陳加洲,凌文輇,方俐洛.組織中的心理契約[J].管理科學學報,2001(02).
[2]汪國新.社區教育共同體建設與運行[J].中國成人教育,2012(01).
[3]占杰.對組之間關系的系統分析:基于形成機制的角度[J].現代管理科學,2010(03).
1.1從國際化逐步走向全球化
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以后的20年時間里,美國動畫電影經歷風風雨雨和跌宕起伏的歷程,完美的開展美國動畫電影的新歷程。新的電影制片制度、新進的年輕導演以及新的電影主題等,新好萊塢電影在海外市場也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歡迎,并且電影票房的經濟收益可以和國內市場的達到持平狀態。在這一時期,美國動畫電影呈現國際化的主要特征是電影演員中至少有一名是外籍演員。新世紀的美國動畫電影,將發展目光放在全球社會的一致性、標準化、全球資源之間的協作性以及全球市場的共性探尋等,不在強調電影的國籍是否與電影制作的國籍相同。在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下,世界各地的觀眾在審美以及生活方式變得比較相似,在部分價值觀念上也逐漸趨向于美國化。
在全球化戰略的背景影響下,美國動畫電影迎來了新的機遇和創作制片策略的轉向。美國動畫電影的全球化制作和發行,以一種規范的制度化操作形式在好萊塢電影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例如跨國藝術家彼此之間的交叉參與、首映禮等;或者是《功夫熊貓》系列作品,不僅充分調動中國本土行業資源,還對中美觀眾的文化習慣進行充分了解,并在動畫電影中有針對性的單獨設計等。
隨著美國動畫電影逐漸走向多元化和擁抱全球化,迪士尼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位重要的角色。不僅制作出延續經典風格具有里程碑標志意義的作品,如《小美人魚》、《獅子王》等,還以資本運作的方式參與亞洲動畫電影的制作發行,如《我的鄰居山田君》、《千與千尋》等一些列作品,這些非美國動畫電影作品在國際上影響比較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貼上了美國動畫電影的標簽,同時為美國進軍海外,參與當地電影行業提供經驗和鋪墊。在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好萊塢的各大巨頭將動畫電影制作面向全球市場進行制作,同時還面型市場的文化多樣性制作,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此滿足更多的觀眾需求,并且這種合理的配合,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雜糅不同文化進入大制作,并對美國動畫電影進行重新定義,使其成為好萊塢推行文化認同的重要戰略。
1.2去民族化與本土化
目前,好萊塢電影工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球化的結構性調整,而去民族化內容處理是其基于傳統、面向未來的主要改良。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在本土上的各種族裔其信仰、喜好和文化都存在一定差異,謹慎且巧妙的選擇電影主題,還要對敘述故事的方式進行全面考慮,這些舉措是爭取到更多觀眾的關鍵。歷史相關經驗說明,部分族群身份地位、對大眾心里的基本情感訴求和向往進行普遍放大,并將其更好地融入國家意識形態之中。對此,去民族化的相關處理成為各種族裔的觀眾比較容易建立起美國人概念中的共性認同。基于此,美國動畫電影在題材、故事模式和角色塑造等內容進行有效控制,從而表現出創作者的智慧。在新千年之前,主要以迪士尼為重要代表,并且出品的動畫電影都是根據相關的經典童話和戲劇等進行改變得來,如《白雪公主》改編自德國著名的《格林童話》,《花木蘭》選材于中國北朝著名民歌《木蘭辭》等。去民族化這一策略將這些題材以一種新的美式文化內核進行呈現,將原著的民族氣息和文化風味進行替換或者消除等,這種改變經典的手段,相對比較保守,還比較安全可靠。
新千年以后,迪士尼等各大巨頭更加傾向于原創動畫作品。去民族化的策略一直在發揮自身的作用,但異國的文化符號包裝和美國價值觀導向的角色表演與人文景觀的并存,在電影中越來越隱秘。而全球化市場的影響下,根本上是將好萊塢之前的討好本土觀眾擴大到世界觀眾面前,可在其動畫創造中發生細微的變化。首先,故事發生的背景可以使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個部落或者文化區域,但在動畫電影中卻有意的將對應過度進行適當的弱化。其次是民族性表征下的角色形象發生變化;最后是全球本土化戰略。對美國動畫電影而言,本土化與去民族化策略在本質上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盡量避免各類人群的排斥,并且獲得全球范圍內的認同。
2、美國動畫電影中的文化圖式建構
2.1文化圖式和美國精神
一般情況下,圖式主要是指人類在大腦中儲存的知識內容和經驗方式。而文化圖式則是指人們對文化信息和概念在大腦中形成一種知識結構的板塊,可以在各種熟悉場合影響人們的行為的相互關聯。很明顯,美國動畫電影帶給觀眾的就是美式文化的事實和概念圖式。從歷史來看,美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主要源自于基督教精神、資本主義和民主精神三者混合的產物。在17世紀時期,第一批移民踏上美洲土地的時候,促使其追求平等、自由和個人主義等精神基調。同時將樂觀主義和理想主義作為早期美國動畫電影的主旋律。例如《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魚》等。除此之外,北美大陸也是一個給人們帶來新開始和新機會的伊甸園,致使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移民來到這里,從而形成一種多元文化并存的客觀環境。在改革和民權運動后,雖然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得到部分解決,但是階層差異和身份地位依然存在,因此,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等成為美國夢典型的敘述方式和文化圖式印記,如《蟲蟲危機》等,從而促使動畫電影的文化情景更加深入和細膩。
2.2美國動畫電影的文化圖式建構路徑
(1)感官層面
美國動畫電影主要是借助文化圖景的視覺奇觀為人們帶來觀影體驗和審美的趣味。動畫技術一直在不斷創新和改革,從而保證人們對觀影的視覺奇觀,美國在這一領域處于遙遙領先。在數字化時代,計算機科技在視覺效果上的出色表現,促使動畫電影在想象力和文化表達更上一層。如《海底總動員》中美麗的大堡礁海底世界,《機器人瓦力》中浩瀚的太空等,無論是自然奇景,還是社會萬象,動畫影像都將其作為異世界風貌風情的一種審美載體。三維技術的應用,使人物角色更加豐富細膩,具有生命力。如《怪物公司》和《功夫熊貓》等,這些動畫影片的視覺特效鏡頭比例有所提高,隊伍里鏡像的模擬和細節表現越來越好。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種先導的技術美學品位,并且流行起來,成為美國動畫電影的招牌符號。
(2)自我認同方面
美國動畫電影超脫當下的生活以及身份的歸屬,合理利用付諸身體修辭進行敘事,將大眾對個人自我實現、抗爭以及追求等代入到故事角色的冒險歷程之中。部分美國動畫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都被賦予一段相對有成長意義的冒險歷程,從而實現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實現的整個鏡像。如《卑鄙的我》主要是講述一個孤獨并且被社會群體鼓勵的個體,狐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53.html" title="檔案論文" target="_blank">檔案衤吃諍凸露喝魴∨⒔患校右愿蓋椎納矸莩沙ぃ鋇階涑晌嬲撓⑿酃適隆6雜謖廡磁炎頌⑶以誄沙す討卸愿髦秩ɡ某曬μ粽劍訝懷晌攔纈巴瞥緄母鋈擻⑿壑饕搴妥暈疑矸萑賢謀曛拘宰⒔猓攔纈敖湟芽ㄍń巧菀锍隼矗傭菇ǔ鋈碌娜宋锿際健Ⅻ/p>
(3)價值認同層面
一、企業內部溝通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門溝通的藝術,從一定意義上講,溝通就是管理的本質。溝通是為了一個設定的目標,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個人或群體間傳遞,并且達成共同協議的過程。企業的溝通分為外部溝通和內部溝通。內部溝通是企業提高效率和信息資源共享的重要途徑之一。企業要獲得持續的發展,就必須以強有力的企業內部溝通網絡及時、準確、精要地將企業的目標及由此產生的具體措施與員工分享,以獲得他們的理解、認可與支持。而作為企業管理核心之一的人力資源管理,更是直接以一刻也離不開溝通的人為管理對象,可以說溝通尤其是企業內部溝通狀況,直接決定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成敗,也對企業的戰略目標的實現與否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溝通的功能從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交流、協調、激勵、控制等作用,主要表現在:
1.交流功能
一個良好的溝通機制將能有效地整合情感要素,充分尊重員工的感情需求,使員工能夠達成精神層面的充分交流,以調整好自己的位置、行為的位置和心態的位置,從而在員工內心深處激發起對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歸屬感,創造一種良好、和諧、積極向上的氛圍,從而推動企業文化的形成。而這也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2.協調功能
良好的內部溝通有助于正確處理組織內外各種關系,為組織正常運轉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從而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首先,通過有效的溝通,人力資源參與組織戰略的形成。其次,有效溝通有利于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再次良好溝通有利于人力資源管理的實施。
3.激勵功能
溝通激勵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非薪酬激勵。良好的內部溝通,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有著較高的員工參與度,有利于增強員工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提高員工滿意度,減少人才流失。此外溝通還是績效管理有效實施的重要管理工具,它貫穿于整個績效管理的四個環節——績效計劃、績效輔導、績效考核、績效結果的運用。可以說績效管理就是上下級間就績效目標的設定及實現而進行的持續不斷雙向溝通的一個過程。
4.控制功能
內部溝通是組織內部各層級之間信息流通的重要手段。通過申訴、舉報等方式,企業及時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形成一種無形的機制,對管理者進行有效的監督,實現內部控制功能。員工有了發表自己意見的正式途徑,也有利于員工的心理健康。
二、企業內部溝通的種類和形式
企業內部溝通根據傳播的方向可分為下行溝通、上行溝通、平行溝通;根據傳播媒介可分為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從溝通的有效性上分,溝通可以分為有效溝通和無效溝通;從管理角度分,溝通可分為戰略型溝通和戰術型溝通;從溝通的廣泛性上分,溝通可以分為個人溝通和群體溝通等。
目前企業內部溝通常見的形式有:
1.面對面交流 。面對面交流是最常見的溝通交流方式,上下級之間布置、報告工作,同事之間溝通協調問題,經常都采用這種方式。
2.電話。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借助電話這一傳播工具進行的有聲交流方式
3.會議。定期不定期的舉行會議是內部溝通的重要方式。
4.文件。公司下發有關文件是典型的下行溝通。對于與員工利益密切相關的或者需要員工共同遵守的文件,必須與員工進行徹底溝通,確保執行到位。
5.業務報告。報告無論是口頭上的還是書面上形成文字的,都屬上行溝通,一般需要批復或口頭上給予反饋,從而形成上下信息交流上的互動。
6.內部報刊。很多企業都通過辦內部報刊來增進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溝通。
7.舉辦各種活動。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如演講比賽、各種勞動競賽、講座、專題培訓等,可以有效地促進企業與員工及同事之間的溝通。
8.內部辦公系統、電子論壇、即時通訊系統。這些電子交流平臺在方便辦公的同時,也使內部溝通和員工交流更加便捷和順暢,節約了溝通成本。
除了上述形式的溝通之外,對于非語言溝通也應引起我們重視,比如面對面交流時的雙方的穿著、舉止及其相關禮儀也非常重要,會直接影響企業管理過程的效果。此外,員工對辦公環境、工作氣氛的感受,其實也是一種溝通。
三、報業內部溝通機制提升的對策及思路
我國報業作為一門行業和產業,具有其特殊性。它脫胎于事業單位體制,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內部經營體制的改革,如自辦發行、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等。1996年1月,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掛牌成立,成為國內第一家報業集團,標志著中國報業進入集團化經營時代。隨著報業集團化經營的發展,通過自主發展和兼并重組等方式,報業集團的規模越來越大,內設機構和下屬單位增多,容易造成內部條塊分割嚴重,內部溝通不暢,交易成本上升。為有效提升內部溝通,必須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確定溝通標準
任何的溝通只有在有了標準的情況下才有意義,而衡量任何溝通活動的意義,都會最終追溯到企業的戰略和目標。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新媒介形態的不斷出現和發展,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發展迅猛,傳統報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很多單位薪酬待遇相對下降,導致員工的士氣受到打擊,容易產生一些消極和低落情緒,優秀人才流失現象加劇。在此情況下,通過令員工聚焦于集團的目標,集團可以在目標一致的基礎上建立起以目標為導向的企業文化。從這個方面來說,企業必須首先要構建好自身的業績管理體系,通過設置明確、科學的業績目標,用以指導企業行為,包括溝通行為。
2.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
如果組織機構過于龐大,中間層次太多,那么,信息從最高決策傳遞到下屬單位不僅容易產生信息的失真,而且還會浪費大量時間,影響信息的及時性和溝通效率。有的學者統計,如果一個信息在高層管理者那里的正確性是100%,到了信息的接受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的正確性。為此需要加大力度,對報業內部行政、采編及經營單位的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力度,盡可能減少管理層級,實現扁平化管理,從而提高運行效率,降低溝通成本,減少溝通壁壘和障礙。
3.強化內部培訓
強化培訓是為了在企業的內部構建一種統一的溝通風格和行為模式,減少因溝通形式不一而造成的摩擦。通過培訓可以將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固定下來,形成大家一說出口就能被理解的企業話語。參照GE等跨國企業的做法,目前國內的華為、騰訊等公司,都組建了企業大學或學院,負責對員工進行各種培訓。通過這些培訓,一方面讓企業管理人員學習必要的管理技能、業務技能、溝通技能等;另一方面也統一了大家的意識和管理理念,為企業內部的有效溝通與執行奠定良好基礎。
4.健全內部溝通渠道,完善反饋機制
尤其要重視網絡等新的傳播手段和溝通渠道的作用。此外一些以前不受重視的非正式溝通,如今發揮的積極作用越來越明顯,比如現在所流行的柔性溝通是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個人和企業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溝通活動,更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企業發展的需要。 此外,企業還應注重溝通反饋機制的建立,使自上而下的溝通和自下而上的溝通達到平衡。具體到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從新員工進入公司到被任用、從員工成長到期間的異動、乃至離職,溝通可以隨著員工的系列變遷過程細分為“入職前溝通、崗前培訓溝通、試用期間溝通、轉正溝通、調崗溝通、定期考核溝通、離職面談、離職后溝通管理”等八個方面,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員工成長溝通管理體系,以改善和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為公司領導經營管理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信息。
5.積極應對員工隊伍多元化帶來的影響
在報業轉型過程中,人才的需求結構與原有業務格局和人才結構反差較大,原本不受重視的經營管理、技術開發、財務管理、審計、法律等人才需求空前旺盛,但這些人才恰恰是集團短缺的人才。為了在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員工隊伍所產生的能量,包括年齡、性格、國籍、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員工隊伍的非同質性程序越來越高,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而人力資源管理者應更加注重培養與這些多元化背景的員工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多元化員工隊伍的能量,進而提升集團在外部的形象和聲譽,在留住人才的同時,也吸引外部更多的人才。
教師職業壓力應對策略是指教師在面對職業壓力情境或事件時,運用自身的內外部資源,做出任何旨在消除、減弱或預防該壓力情境或事件的努力,它包括認知和行為的改變以及情緒的調整等。教師勝任力是教師區別于其他行業的職業能力、責任和特質,是把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一種潛在的較為持久的行為特征,對教師的工作績效有較強的預測和鑒別能力。一些研究表明,個體的應對效能感和其他因素相聯合對應對策略有直接效應①,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和人格特征對其應對策略的選擇具有重要影響②③。勝任力作為教師的職業能力,在職業壓力情境中會增強應對效能感,影響應對策略的選擇;國內尚無職業壓力與勝任力的相關研究。本研究以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嘗試探討教師的職業壓力應對策略與其勝任力的關系。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隨機抽取河南省三個市的兩所重點中學和一所普通中學的320名教師進行問卷測試,共回收有效問卷262份。其中重點中學119人(男教師60名,女教師59名),普通中學143人(男教師69名,女教師74名)。骨干教師85名,非骨干教師177名。教齡1~5年的149名,教齡6~10年的53名,教齡11~15年的22名,教齡16~20年的22名,教齡20年以上的16名,本次調查對象以中青年教師為主。
(二)研究工具
1.教師勝任力問卷④
徐建平編制,共有95個題項,包括個人特質、關注學生、專業素養、人際溝通、建立關系、信息收集、職業偏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九個因素。采用1-5的5級評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單個項目的平均分越高,表明勝任力水平越高。該問卷各分維度的同質信度為0.823,0.837,0.813,0.818,0.803,0.710,0.640,0.545,0.637,整個問卷的a系數為0.964,可以保證測量的可靠性。問卷各個因素之間基本上呈中等偏低相關,各個因素與問卷總分的相關在0.592~0.837之間,存在較高相關,可見該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2.中學教師職業壓力應對問卷⑤
馬娟編制,共有35個題項,包括調控型應對、情緒型應對、求助型應對和維持型應對四種應對策略。量表采用1-4的4級評分法,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回答“從來不用”,“偶爾采用”,“比較常用”,“經常采用”。四種維度構成項目的同質信度分別是0.859,0.778,0.637,0.585,整個問卷的a系數為0.812,說明問卷具有可靠性。
(三)問卷施測
由心理學專業研究生擔任主試,在各校的校務會議上施測問卷。測試時間安排在年后學校上班的第一天,為保證教師真實回答,請學校領導回避。
(四)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l3.0for windows處理。
二、結果
(一)職業壓力應對策略與勝任力的相關
注:*表示在 .05水平上顯著相關,**表示在 .01水平上顯著相關。
本研究目的是探索教師職業壓力應對策略與其勝任力的關系,為此,本研究首先考察了教師應對職業壓力的四種應對策略與勝任力及其九個因子的相關(表1)。結果發現,調控型應對、情緒型應對與教師勝任力及九個因子都存在顯著正相關,維持型應對與教師勝任力及九個因子都存在顯著負相關,求助型應對僅與教師勝任力及關注學生、人際溝通存在顯著負相關。
(二)職業壓力應對策略的回歸分析
注:*p
運用逐步回歸的多元回歸分析法,以調控型應對、維持型因對、求助型應對和情緒型應對為因變量,考察教師的勝任力及其人口學特征對它們的回歸效應,結果見表2。從表2可知,教師勝任力中的個人特質、關注學生和信息收集對調控型應對構成顯著回歸效應,其中個人特質的預測性非常高。教師勝任力的人際溝通對維持型應對構成顯著回歸效應,且標準化回歸系數為負值。教師勝任力的個人特質、人際溝通和人口學特征的年齡、性別對求助型應對構成顯著回歸效應,其中人際溝通的預測性較高,且人際溝通和年齡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負值。對情緒型應對構成顯著回歸效應的僅有勝任力中的關注學生。
三、討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教師職業能力對職業壓力的影響⑥⑦。但是,至今沒有研究者對教師勝任力與應對策略的相對重要性進行量化比較。本研究對教師勝任力與職業壓力應對策略進行相關分析,發現調控型應對、情緒型應對與教師勝任力及九個因子都存在顯著正相關,說明勝任力水平高的教師善于選擇成熟的職業壓力應對策略;維持型應對與教師勝任力及九個因子都存在顯著負相關,說明勝任力水平低的教師偏向于選擇不成熟的應對策略,那么教師勝任力的提高有助于更有效地應對職業壓力。求助型應對僅與教師勝任力及關注學生、人際溝通存在顯著負相關,可見教師勝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應對策略的選擇,但是由于教師自身和社會都認為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模范,所以教師在遭遇職業壓力情境或事件時,極少采用求助的應對方式,而是采用其他三種應對策略。Banks的研究表明,進行兩年專門輔導訓練的大學生的勝任力得到有效提升,且與控制組差異顯著⑧。這給教育很大的啟示:雖然教師勝任力是較深層次的個人特征,但是教師勝任力是可以培養的。
進一步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發現,盡管教師勝任力與職業壓力應對策略存在顯著相關,但是教師勝任力中只有個人特質、關注學生、信息收集、人際溝通進入了不同應對策略的回歸方程,這說明在對師范生教育和教師培訓時,注重教師的個人特質,重點培養教師的愛心和耐心,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及有效收集信息的能力。以上結果也提示我們,教師勝任力解釋調控型應對、維持型因對、求助型應對和情緒型應對變異分別是54.5%、63.5%、72.6%和64.9%,可能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影響著職業壓力應對策略,這一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勝任力中的其他五個因素均沒有進入任何一個回歸方程,表明職業壓力應對策略與教師勝任力的關系可能較為復雜,限于本研究方法上的局限及所涉及的變量不多,無法繼續深入揭示二者以及他們與其他變量的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年齡和性別對求助型應對有顯著預測作用,但是年齡起著負向預測作用,這與Pithers的研究結果不一致⑨,與朱從書的研究結果相同⑩,這些矛盾型的結論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證實。至于年齡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歸結于兩個方面:(1)年輕的教師只有理論知識而沒有實踐經驗,他們把向別人學習和請教作為及時進步的途徑,所以遭遇職業壓力時會選擇求助型應對方式;(2)隨著教齡增加,教師的知識儲備和直接經驗得到有效融合,勝任水平的提高促使這些教師能夠有效應對職業壓力,所以很少選擇求助去解決問題。另外,長久以來,我國的性別角色期待效應差異顯著,女性視自己向別人求助是有效解決問題方式,眾人也認為女性遇到困難時向外界求助是理所當然;而對男性的期待是獨立解決困境,且一定要成功完成,這可能是造成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其他影響因素,有待進一步探索。
四、結論
(1)中學教師的職業壓力應對策略與勝任力各維度存在顯著相關。其中調控型應對、情緒型應對與教師勝任力及九個因子呈顯著正相關,維持型應對與教師勝任力及九個因子呈顯著負相關,求助型應對僅與關注學生、人際溝通存在顯著負相關。
(2)教師勝任力的各維度對不同職業壓力應對策略具有不同預測作用。教師勝任力中的個人特質、關注學生和信息收集對調控型應對具有正向預測作用;教師勝任力中的人際溝通對維持型應對具有負向預測作用;教師勝任力的個人特質和人際溝通對求助型應對具有顯著預測作用,其中人際溝通是負向預測作用;教師勝任力的關注學生對情緒型應對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3)人口學特征中的性別對求助型應對具有正向預測作用,人口學特征中的年齡對求助型應對具有負向預測作用。
注釋:
①陳旭.中學生學業壓力、應對策略及應對的心理機制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
②徐富明,申繼亮.教師的職業壓力應對策略與教學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4)745-746.
③申繼亮,徐富明,崔艷麗.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壓力應對策略與其人格特征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2)91-93.
④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
⑤馬娟,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應對方式與課堂互動行為關系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⑥劉秋穎,蘇彥捷.個體工作壓力源中的角色沖突與其人格的關系[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1(5)17-21.
⑦徐富明,朱從書,邵來成.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倦怠與其相關因素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 2005, 28( 5)1240-1242.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9-0081-02
以往研究發現在相同資質水準的學生中,當教師擁有較好的溝通能力時學生的學習品質也較高①,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對于課程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針對新聞專業而言,該專業特性尤為強調信息的溝通和傳遞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有鑒于此,本研究試圖通過對大學新聞專業教師的人際溝通行為及教學效果的調查,分析大學教師人際溝通行為與教學效果的關系,希能提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及后續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人際溝通及其內涵界定
人際溝通行為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一種人際之間透過特定管道傳達信息的有意義的歷程,人際溝通分為以下向度。
1.溝通動機。個人會對溝通之前對于當前所處之溝通狀態、目標加以判斷,因著這種判斷而產生了“趨”和“避”的動機,趨的動機如涉入,避的動機如焦慮、排斥。
2.溝通知識。個體溝通之前經由既有之認知基模中尋找適合的溝通方式,經由后設認知設定策略和目標進行有效溝通的行為。
3.溝通技巧。溝通技巧指的是個體在進行溝通中的外在行為能力,此能力分別為改變自我、鎮靜、表達、互動技巧,一種行為可能包含一種以上的技巧,如微笑可能包含著表達與互動的技巧。
4.溝通文化。個體進入某一特定的場域中受到其所原有之溝通型態和方式作用而影響其溝通的型態和方式。本研究以高雄縣、市及屏東縣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探討其人際溝通行為、教學效果現狀及兩者間之關系與相互影響力。
二、研究方法及其實施情況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由教師本人填寫問卷。本研究依文獻分析探討所得,編訂“高校新聞專業教師人際溝通行為與教學效果調查問卷”,希望通過該問卷了解高校新聞專業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以及教學效果。本研究之問卷調查法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問卷填寫者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高校新聞專業教師人際溝通行為問卷”;第三部分為“高校新聞專業教師教學效果調查問卷”。研究者依照學校規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研究樣本,主要針對西南地區的數十所高校的新聞專業教師進行問卷的發放填寫,問卷委托各校相關負責人員協助分發、施測與回收。
三、研究結果分析
1.高校新聞專業教師人際溝通現況分析。本量表共22題,采5點量表、以5~1分表示在人際溝通行為上的相關認知程度,以平均數和標準差呈現,分數愈高,表示在人際溝通行為方面表現好。就研究結果整體而言,高校新聞專業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量表”中所知覺的人際溝通行為,總體單題平均數為3.85,以五點量表的計分標準顯示,在人際溝通行為上屬“中高水準”,而各層面中平均數大都位于3.62~4.09之間的“中高水準區”。面對教育改革潮流,教師不再固守以教材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不管出于被動或主動,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和教學的需要開始與教室以外的人、事、物展開對話,尋求各種協同合作與資源引入的機會。
2.高校新聞專業教師教學效果分析。本量表共39題,分為6個層面,高校新聞專業教師教學效果整體平均分數為3.49,屬“中高度”水準。各層面之平均數分別為教學信念(3.85)、環境應變(2.52)、組織互動(3.75)、教學執行(3.66)、職業尊嚴(3.71)、人際網絡(2.98),各層面的平均分數以教學信念3.85最高;而環境應變2.52最低。大多數高校新聞專業教師都是從高校到高校,大部分人一直身處于高校這一較為單一穩定的環境之中,使得高校新聞專業教師在長期穩定的情況下不再習慣變化,一旦出現大幅變化就有可能適應不良,所以在進行相關教育變革時,最好能與教師們溝通好意見并給予一段時間緩沖。
3.性別因素對于教師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就研究結果而言,男女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上并無明顯差異,依所得出結果可推出,在現在的校園內男女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整體總層面上的認知上無差異。而就調查所得整體總層面之平均數為男性3.86、女性3.89來看,屬“中高水準”。當前的教育改革和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對于教師人際之間的溝通需求也愈來愈高,故不論高校新聞專業教師性別角色為何,為順利推展教學工作,人際溝通自然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4.年齡因素對于教師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就整體總層面觀之,不同年齡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上是有差異的,51歲以上、41~50歲、30~40歲的不同組別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上皆高于30歲以下組教師,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方面的表現也隨之較佳。另外,從擔任教師的教齡來看,教領高于20年的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和教學效果均明顯強于教領在5年以下的教師群體。在教師人際溝通行為各層面與教師教學效果各層面的相互關系中,本研究發現,教學效果與人際溝通行為之分層面與整體總面屬正相關關系,教師人際溝通行為表現愈高則教學效果愈高。根據本研究分析以及與部分教師的訪談發現,受訪教師分享和習得相關人際溝通能力并不是來自于求學過程中的相關課程培養,主要的學習管道大都來自課外的講座、書籍閱讀及觀摩等非正式的課程。而就量化研究結果而言,高校新聞專業教師人際溝通行為的認知表現屬中高水平,在分層面上依序為溝通技巧、溝通知識、溝通動機及溝通文化,此結果顯示面對當下的教育改革情境,教師對工作環境需要溝通的情境認知高,對于相關技巧與知識的認知也頗豐,在必要時刻也愿意進行溝通活動,對于所屬工作環境中溝通型態的感受雖較低但亦屬中上。由此結果可知,在現階段,教師的認知中人際溝通行為在工作環境中是不可或缺的,故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中自我認知的準備度如相關知識、運用技巧皆達一定水平。
5.研究的不足與檢討。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所采用的調查問卷乃研究者參酌相關文獻及編修相關研究問卷而來,由教師自己填寫回答問卷,教師填答時可能受限于問卷編制的架構和對描述語句的解讀不同而無法完全反映其人際溝通現況與教學效果。教師填答時可能為了符合社會期許,而隱藏其真實想法,可能使研究結果有誤差。另外,本研究屬于量化之研究,所得結果代表整體性的認知,僅能了解普遍性趨向,無法針對個別學校作解釋。其次,就研究樣本而言,研究者依照學校規模采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研究樣本,但問卷由研究者委請各校受托人協助分發、施測與回收,因此,可能無法避免抽樣誤差的存在及樣本流失的情況。
人際溝通是一種雙向的互動,溝通方式和型態也依個體所處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選用適當的溝通方式在適合的場合使用,需要個體的認知基模正確運作,溝通的能力無法一蹴可及,需要一段時間不斷調適、調整,30歲以下的教師通常進入教職的時間不算長,相關職場上的人際互動活動皆處于嘗試、探索階段,相對于年齡較長的教師在職場和社會上皆經歷一段時間的歷練在溝通能力則較佳。在人際溝通的分層面上,“溝通知識”、“溝通文化”及“溝通動機”大抵也會出現與整體相同的現象。此外,本研究還發現,高校新聞專業教師在“溝通技巧”、“溝通知識”、“溝通動機”、“溝通文化”等層面的表現能夠對其教學效果產生有效的正面的影響。在本次訪談中,多數教師都認識到了人際溝通能力對于教學效果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師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人際互動頻繁的工作,隨著時代的不同,教師本身的人際溝通行為更重要。尤其是作為一個團體,學校內部的運作也需要透過互動達成共識,而現在學校的成員背景愈來愈多元化、想法各異,所以更需透過溝通形成共識,這也是促進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溝通的重要性不因教師的職業特殊性而顯重要,而是時代的潮流所致,不論著眼點在于現在整個社會環境或學校教育中相關的人際互動環節,現在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內的行政運作及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需要透過良好的人際溝通行為協助達成目標。教育是百年大計、國家之根本,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執行者,是極為重要的角色,教師教學工作的成效不但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也影響著教育品質的提升。
注釋:
①Schramm,W.(1955),HowCommunicationworks.InW.Schramm(ed.)ProcessandEffectofMassCommunication,Urbana.Il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pp.52.
參考文獻:
[1]Anders,B.,&Christian,K.(2002).Estimatingthereturntoinvestmentsineducation:Howusefulisthestandardmincerequaction?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1,195-210.
1.人際溝通能力與語文教學
Sarah Trenholm(2000)在他的《人際溝通》中把人際溝通能力(深層處理能力)的維度劃分為:解釋能力、目標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和信息能力。
1.1解釋能力:標定、組織和解釋溝通環境的能力。
要想進行有效的溝通,溝通者必須對所處背景的性質及他人達成一致意見,還必須確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假如誤解所處環境或交談對象的意思,或者忽略自己的感受,都會使溝通陷入嚴重的困境。
1.2目標能力:設定目標,預期可能結果,選擇有效行為路線的能力。
大量的溝通都包括策略性的語言選擇。為了作出恰當的選擇,溝通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目標,確定實現目標道路上存在的障礙,并且找到克服這些障礙的行動路線。目標能幫助人們設定目標,想象別人將如何反應,選擇對個人最有效的信息。
1.3角色能力:進行適當的角色行為的能力。
由于溝通是雙方參與的活動,因此不能適應別人的人不會成為有效的溝通者。個人不僅必須學會明確表達自己的目標,而且必須學習以文化認可的方式達到這些目標。各種文化都有各自對溝通能力的定義方式,文化不同,解決人際關系問題的方式也各異。擁有角色能力的人知道在任意情況下自己行為與他人行為的可靠性,也就是說,哪些行為是適當的,哪些行為是超越了界限的。當出現相互抵觸時,他們知道如何從中作出選擇。具備角色能力的個人會力爭保持社會形象。他們還知道如何關心和照顧別人以保持別人的形象。
1.4自我能力:選擇并表現一個欲求自我形象,并能將自我形象展示給別人。
有能力的溝通不僅僅是要遵守社會規則而已,人們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交往風格。擁有積極的自我概念的人,自尊度高,將能夠在各種情況下充滿信心地參與溝通。
1.5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將一般的行為路線轉化為別人能夠理解并且作出反應的具體信息選擇。
代碼是一種符號系統,它是用來讓人熟悉交換有意義信息的系統。每個人都可以支配至少兩種代碼:言語代碼和非言語代碼。為了有效和恰當地溝通,溝通者必須掌握這兩者。溝通者必須知道在適當的時候按照恰當的方式說恰如其分的話,同時必須知道如何恰當地行為。
語文,強調的是語言的交流,不僅包括字詞句篇、修辭邏輯,而且包括恰當的思想表達。一個人的語文素養,決定了其人際溝通的能力。
2.中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現狀
本研究對江蘇省某中學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了隨機調查,共調查73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36人。年級情況為初一23人,初二25人,初三25人。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在六個維度上的特征變化趨勢見下圖1。
圖1 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各維度性別差異
中學生溝通能力在目標能力和角色能力維度上存在著顯著性別差異,在其他維度上的性別差異不顯著。從總體上講,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得分平均值較為均衡,波動很小。在六種能力維度中,兩性中學生在策略的建立溝通目標的能力上都比較欠缺,比較起來,這方面能力女生較男生顯著偏低;在恰當地扮演自己的性別角色和社會角色能力方面,男生較女生顯著偏高;在言語和非言語傳遞信息的能力方面,男女學生都比較高,比較起來,這方面能力女生較男生稍高,但差異不顯著。
研究發現,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中普遍比較薄弱的環節有:恰當自我表露的能力,對他人行為的預測能力,非言語信息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和策略的建立溝通目標的能力。而中學生普遍在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方面自我感覺表現較優。
言語理解表達能力與非言語理解表達能力形成明顯反差也是本研究發現的一個有意義的結果。而這可能跟我們的教育重點有關系。我們的教育對學生智力的培養比較重視,在溝通能力的子維度中,只有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被視為智力的范疇而重點加以培養。與言語表達的信息相比,非言語信息主要適合于傳遞情感和表達情緒狀態等言語信息通常不能勝任的任務,在傳遞與接受情感信息的能力方面,中學生的普遍反應是感到比較困難。在這個方面雖然城鄉差異顯著,來自城市的學生比來自農村的學生有更強的非言語信息的理解表達能力,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城市學生的非言語信息理解表達能力仍然比他們的其他能力要弱。
3.重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新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義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重視認知風格、心理品質、情感體驗等。這一提法,既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結束了長期以來人們對語文課程的種種爭論,又闡明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兩者的關系,即兩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語文教師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培養學生健全心理和人格的重任,既要注重學生語文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學生非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即注重學生的人文個性和人格培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教學情境
《團體心理輔導》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類課程。教師運用團體心理輔導技術,針對大學生生活與學習中的主要困惑,在溫暖、安全、開放的教學情境下組織學生開展團體討論與實踐,在團體的情境中為學生提供模擬的社會活動實踐場所,促使學生在互動交往中觀察、模仿、參與、體驗、反饋,逐步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并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模式,從而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拓展綜合素質。目前,有部分高校將《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在予以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團體心理輔導在參與人數、場地、時間上有所限制,對教師水平要求較高,在進一步推廣上遇到了阻力。但是,《團體心理輔導》教學的關鍵是創設師生互動、安全溫暖的教學情境,把握好了教學情境,也就能把握好這門課程,從而能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實現團體心理輔導的預期課程目標。
一、創設教學情境的原則
(一)體驗原則
體驗作為一個教育學概念,是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主體性和情感性基礎上,通過活動來實施的教育方式。它關注受教育者情感體驗和生命意義建構,是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刻詮釋。如要以個性為切入點,以情感為主載體,以活動為主渠道等。
(二)可操作性原則
創設教學情境的具體方法不僅能從理論上的得到優化,而且考慮到了教師的自身的教學特點、能力水平;教學資源的可利用性、可整合性;學生的可參與性、可接受程度等等。
(三)發展性原則
創設教學情境,要從受教育者主體特點出發,既關注受教育者的需要、情感、態度等內在人格特質,也關注受教育者的學識水平、職業發展、教育環境與社會角色等客觀因素,一切圍繞學生的發展性和拓展性而進行。
二、創設教學情境的主要方法
根據《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內容與目標,具體的策略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師務必理念先行,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其中要切實把握好環境適應、集體建設、自我意識、人際溝通這幾個主題。
(一)環境適應教學策略
在《團體心理輔導》課程中,課堂場域就是學生環境適應的體驗場域,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識就是適應性w驗的一種。因此,熟悉教學班級同學可以作為主要的課程任務。這個任務看似簡單,但可以組織多種形式進行,讓學生在簡單的任務中獲得對環境適應的更深入的理解與實踐。在認識形式上,可以采取握手問好、小組內相互認識、識記名字比拼、同桌認識等方式,在強化體驗與認知,可以組織多次,并進行前后比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整個過程中的動態,如有的學生不敢參與、不愿參與,要利用教師權威進行個別鼓勵與建議。有時候會出現冷場情況,可采取個人示范或利用小部分群體示范的形式,盡可能帶動氣氛,使教學情境達到“熱”的程度。
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只有在“熱”的教學情境中,溫暖安全的體驗場才能初步建成。看似簡單的教學任務其實在意圖建構一個訓練場,學生能在具體的練習中體驗了如何主動與陌生人打交道,意識到了識記他人的名字是環境適應的第一要義,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是在實踐中獲得進步的,是可以發展與培養的,從而破除以往對環境適應的模糊性理解,在意識與行為上獲得了對環境適應的起步。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也能在具體的任務中理解到對象的差異性,深化對環境適應能力的認識。
(二)集體意識教學策略
集體意識可通過建設團隊文化而完成。相比而言,這是最易于操作的內容,但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也有很多細節需要提前預設。在小組討論時,要細究觀察或適時干預,必要的時候要給予個別指導。在小組展示文化時,要引導與組織好其小組的反饋。集體意識課程關鍵的部分在于教師的總結:一是要求學生反思個人在群體中的具體表現,包括個人在任務完成過程提出了幾項建議、如何應對小組成員的反對意見、總結個人在團體中的角色定位等。二是要求學生思考可能性。包括個人將在哪些方面可以換種方式或態度進行,比較現在與過去在集體中的定位與角色表現,自己理想的中的角色表現等。三是對他人的評價與分析。這里可采取組長點評成員,組長自評,成員公開評,個人秘密自評(在后續作業中體現)等多種形式。
教師務必要認識到總結陳詞與討論中中所涉及的內容,一是為鞏固或肯定學生參與后的體驗;二是啟發學生思考自身在集體中的表現,更深入理解集體意識的意義所在,意識到每個個體對集體建設的重要性與發展性;三是削除個人簡單與他人比較的意識,而是將個體的現在、將來、過去相比較,認識到真正的成長意義。
(三)人際溝通教學策略
人際溝通需要更多的體驗才能完成,應安排兩次課程完成。第一次課程以認識與評價人際現象為主,第二次課程以討論與實踐人際活動為主。
在第一次課中,對人際現象分析與評價可以用圖片、影像等素材。考慮到可操作性與無關性,不建議采用學生情景模擬形式呈現。教師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分析人際現象場景,具體方法如:讓學生講述圖片、影像里發生的事件、分析此類現象發生的原因、如何避免或促成此類現象的發生等。通過提這些提問與討論,讓學生獲得對人際關系的判斷與理解,從而體驗人際溝通現象存在的復雜性、互動性、理解性。需要強調的是,必須讓每個學生有機會發表看法;多運用紙筆,讓學生手到、心到、口到。總之,要通過參與與互動使學生在心理層面勾勒出更清晰的人際溝通立體圖。
第二次課程中,互動與參與的內容要轉化到學生具體的生活場景中來。不提倡教師主動提供案例,以防止案例的不完整性和虛構性。案例的選取可采取1+1的形式,即要求每個學生匿名寫出自己的人際困惑+理想中的人際溝通模式,并要求學生寫得盡可能具體。寫完后,教師再將寫好的1+1案例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寫出對這個案例的解決辦法。經過這幾個程序,學生達到了充分的參與程度,再挑選3-5個案例進行討論,教師再予以點撥。
教師務必要J識到,人際溝通是具有場域性的,一堂課如果只是列舉人際溝通的要點,將發揮不了任何作用。事實上,在具體的學生生活中,學生有很多困惑,但缺乏場域予以表達與疏導。在人際溝通主題教學中,在強化學生對人際溝通的認識之外,更多地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學生個體生活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表達,讓學生提出解決方案,讓學生討論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在結合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上,適當予以引導與提高。另外,要讓學生理解到人際溝通永無定法,不存在完美的解決方式,但存在可以放緩或改變矛盾或性質的解決方向,有些人際溝通癥結可能需要解決,而有些只是需要跨越。
(四)自我意識教學策略
自我意識主題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體驗到自我意識的起源、形成與變化,理解到自我意識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對自身的定位與發展存在重要的影響。自我意識主題也應分為兩個主要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對個人和他人的評價方式、評價內容;一方面是提供成熟的評價自我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思考自我意識對自己產生的重大影響,形成積極的自我評估方式。可采取紙筆作業的形式,寫下對自己、重要他人的評價,可采取用動物代表自己特征的形式,講述兩者之間的聯系,以形成對個人的優勢評價(或劣勢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提供的基本意識進行與點撥。可采取提取生命中最滿意的事、繪圖生命線,講述生命中的低谷等形式讓學生回顧自我意識對自身產生的重大的影響。
教師務要充分意識到,自我意識的核心是要引導學生客觀評價自我,從而從積極的視角來理解和實踐個人的行為與思想,如移除消極的學習定位、否定的人際關系、負性的親子評價、暗淡的發展前景等等。在自我意識教學情境中,教師的組織、點撥與引導特別重要。比如,部分學生可能采取“螞蟻”“貓”等動物來代表自己,教師要強化動物的優勢特點,或者提供積極的隱喻,或者建議在思維中納入一種更好的動物。在學生愿意表達的時刻,其內心是特別柔軟和開放的,教師積極的解釋能發揮較好的干預效果。
三、創建課堂教學情境的其他方面
(一)關于課前預熱
《團體心理輔導》采取課堂授課的形式最大的限制點就是場地限制,特別是對課前的熱身活動影響最大。針對這個問題,可采用對場地要求較小的活動來完成,如“同舟共濟”、“微笑握手”、“大風吹”、“左右不分”、“蘿卜蹲”等在相對情況下仍可完成。塑造良好的氛圍,課前預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重要的還是教師的人格感染力與教學魅力,不能過分的依靠熱身游戲的作用。
(二)關于班級教學的管理
管理要借助新媒體載體完成。教學班級要建立QQ群,便于布置批改、反饋作業以及即時開展班級教學互動。如團隊文化建設成果,要求在QQ群中呈現與保存,分析團隊文化建設中成員表現時,可照片,發表意見。人際溝通圖片和影像可預前上傳到群文件,每堂課的作業反饋,要求學生直接發送給老師,這些具體的措施與方法都是創設課程教學情境的必要環節。
(三)關于課程反饋
為保持教學情境的延續,教師要求學生每次發表課后感言,這既能讓教師獲得教學反饋,又能讓學生對所體驗的東西予以表達和認可,在一定意義上工鞏固教學效果的作用。
四、結語
《團體心理輔導》教學情境的創設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將團體心理輔導作為一門課程推廣,雖然在場地、人數上有了變化,但課堂教學上遇到的問題,都是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的常見的問題,只是在資源和人數有了新的變化,但核心問題沒有產生偏移。教師應該摒棄顧慮,努力鉆研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問題,只要肯實踐,多探討,將更多理論視野與技術技巧融入到課程教學中,相應的教學情境就能很好的創設出來。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中國分類號】 R471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474-01
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 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注重全面素質提高,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改變單純接受式學習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學習方式, 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也有了重大改變。教學過程可以說是一種"溝通、理解和創新"的過程, 學習不僅是把知識裝進腦中, 更是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變成自己的"學識、主見、思想"[1]。目前,在我校的《人際溝通》教學中,只是單純的理論講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效果不理想,學生進入實習時不能很好地和患者溝通,以致于被拒絕為患者做某些治療或操作,從而影響實習質量。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溝通障礙,還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也挫傷了學生對護理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中職護理人際溝通教學中,教師應著眼于改變學生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記憶、理解、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形成體現新世紀教育理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人際溝通教學中確立護生主體地位必要性的認識
1.1促進人類健康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生活水平、知識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的健康需求也越來越高,護士的工作也不再是簡單的打針發藥,而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不僅要滿足病人生理上的需求,還要滿足心理需求及社會狀態的適應,這就對護士的綜合素質有了較高的要求。恰當的護理語言能減輕病人的痛苦,促進康復,協調好護患關系,是藥物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護士必須掌握促進良好護患關系的方法和溝通技巧,使病人能夠在接受治療或者護理服務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最大限度地配合醫護人員。護理語言作為軟技能,是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的一種職業技能。護患交流中,人際關系調控優劣將直接影響日常護理工作成效。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忽略人的存在,單純地探討疾病的診療,已經無法有效地為患者服務,也與現代護理觀所持的生物-心理-社會護理模式相悖。將《人際溝通》作為護理人員的必修課,提高護生人際溝通的素養,這是護理學發展的需要,是營造和諧統一的護患關系的需要,是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前提,也是樹立醫院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
1.2 提高護生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 :有資料顯示,醫院80的護患糾紛都是由于人際溝通不良或溝通障礙造成的[2]。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維權協會的調查也表明,當前49.5%的醫療糾紛是因為服務態度不好造成的。構建和諧醫院、和諧環境,改善護患關系,盡可能的減少溝通障礙,是護理工作的重點之一。因而,在學校期間加強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就尤為重要。目前中等護理專業學校的生源主要來自于中招成績不太理想的初中畢業生和部分高招落榜生,學生起點普遍較低,整體素質相對較差,而社會對護士的要求卻不斷提高。因而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在2007年新出版的《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中將"以崗位需求為標準"作為中職學校辦學指導思想,將"以發展能力為核心"作為教育的必須要求[3],素質是能力體現的基礎,由此更加顯現出對護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必要,而人際溝通能力是衡量護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
2 .人際溝通教學中確立護生主體地位的策略
2.1 確立課程指導思想 社區醫學、護理專業教學目標都對人際溝通提出了明確要求。借鑒美國著名的人際溝通專家卡內基的成功經驗,《人際溝通》課程的開設,為進一步探索并建立良好的職業性人際關系提供了便利。其要義在于確立"以人為本"的宗旨 ,全面推進人的現代化、社會化的綜合素質進程。《人際溝通》作為護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 ,著重闡述人際溝通理論在護理工作中的實踐,并進行相應的溝通能力訓練。其任務主要是培養學生在護理實踐中良好的溝通態度,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協調人際關系[4] 。
2.2 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 貫徹素質教育思想,就是承認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與個性,承認學生的差異性的基礎上,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主動地學習,主動發展,教師的任務主要激勵和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讓每個學生完成特殊的認知過程。因此,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必須樹立為全體學習服務的思想。創設民主平等教學氛圍,教師和學生在平等的條件下,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勇于發表不同的意見、觀點、見解。和諧良好的學習環境,能最大限度調動起全體學生的高漲熱情,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主動性能夠得到更好的發揮全書研究的核心是如何掌握并運用語言和非語言技巧,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2.3 "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人際溝通是實踐性極強的一門課程,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滿堂灌",取而代之"以學生為主"的"三位一體"(觀眾、演員、導演) 的教學互動模式,教師"做中教",學生"做中學",最大限度地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教學內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而是代之以目的性、實踐性很強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三位一體"的引導式教學。特別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角色扮演式教學,教師圍繞主題備課,學生圍繞此預習,課堂圍繞此演練,期望達到創意無極限的目的――學生的表現欲望得到了滿足,學生在課堂上成了主動者。但是,教師的能力和水平也必須經受最嚴格的考驗,因為課堂情況是千變萬化的,是始料但又不是所料的。
2.4 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 實踐性是該課程有別于其他課程的顯著特點。教學活動除理論講授外,主要采取討論、游戲、模擬、角色扮演、場景教學、見習等強化能力訓練, 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和情境,為激發學生的思維提供良好的素材。采用的方法有類比聯想、設立懸念、以舊引新、自己動手操作等。通過簡要的提示,引導學生在演練的同時把握教材重點,突破難點。并通過直接觀察能力訓練和溝通實踐等方式做出評價。教學地點不應局限于課堂,社區、醫院、車站、廣場等都是教學活動的場所。
2.5相對完善的教學體系 教學體系是以學生為主體,構建人際溝通的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培養學生人際溝通的良好態度,提高人際溝通的能力,協調人際關系。因此,要注重實用,重點突出如何理解與實踐,而不在于檢驗人際溝通的理論模型。配備思考與練習題、案例研究,為護生有機會更周密地反思人際關系可能出現的問題,探索并建立良好的職業性的人際關系提供了便利[4,5]。經過6年多的實踐證明,筆者《人際溝通》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模式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查有梁.新教學模式之構建[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由于兩岸長期分隔,30多年來媒體對峙的影響今天依然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媒體環境使臺灣受眾與大陸受眾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性;對臺灣受眾的分析不準確,對臺傳播依照大陸媒體平時傳播的套路和話語體系;新聞報道中意識形態過于明顯等,造成大陸對臺宣傳普遍存在宣傳效果差等問題。臺灣民眾沒有受到大陸媒體傳播的影響,“以情動人”改變民意也基本沒有實現,并且在短期內還看不到實現的可能性。
要想增強對臺傳播的有效性,除了遵循傳播規律、講究傳播策略和藝術之外,還可以借鑒人際溝通中的相關技巧,把對臺傳播媒體與臺灣受眾之間的關系,從過去的單向傳輸向雙向溝通轉變,成為人與人、甚至朋友之間的自然親切對話。
人際溝通概念在對臺廣播中的具體呈現
人際溝通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過程,即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一般把有反饋信息的人際溝通稱為雙向溝通,如兩個人進行對話,而把只有一方發出信息而另一方只是接受信息的人際溝通稱為單向溝通,如廣播電視播音員和受眾之間的溝通。①
臺灣聽眾作為對臺廣播的信息接收者,是構成這個特定傳受模式中的必要條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臺廣播的傳播效果。但是,以往那種高高在上式、口號宣傳式的信息“灌輸”模式會勾起臺灣聽眾的反感記憶,造成宣傳的反效果。即使在新時期的廣播語境下,如果過于直接表露政治觀點,比如刻意引導受訪者說出宣傳味過濃的話語,甚至播音員的不當播報方式都有可能令臺灣聽眾產生心理反感,同樣會削弱對臺廣播的傳播作用。
在人際溝通中的障礙同樣影響著對臺廣播的傳播效果。一、地位障礙。臺灣社會貧富差距懸殊,不同的黨派、宗教、職業甚至省籍矛盾等,都會影響傳播效果。二、組織結構障礙。對臺廣播真正要傳遞到臺灣聽眾耳中,在客觀上需克服的技術障礙還有很多,如果一味借助臺灣媒體轉述,很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丟失。三、文化障礙。臺灣是一個由多元族群共同組成的移民社會,不同臺灣聽眾的文化背景使他們收聽對臺廣播時,會對同樣的信息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除此之外,兩岸的長期隔絕也使對臺廣播無法明確海峽對岸聽眾的反應,信息溝通中的交流反饋難以即時達成,雖然現在已經開放大陸媒體駐臺采訪,但兩岸的文化差異一直是制約傳播效果的重要障礙。四、個。臺灣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物欲橫流、思想多元的市場社會和信息社會,崇尚個性自由、追求時尚享樂成為這個社會的重要特征,因此一檔廣播節目令所有臺灣聽眾都贊同或都反對同樣難以做到。五、社會心理障礙。2001年12月19日至2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臺灣島內進行的包括25個縣市的聽眾抽樣調查,有一項重要發現:臺灣聽眾收聽大陸對臺灣廣播的目的并非滿足其政治需求,只是興趣愛好和休閑娛樂之需。這一調查結果實際上顛覆了對臺灣廣播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政治,輕娛樂;重理性,輕感性;重訓導,輕感化”的宣傳思維定勢,再加上少部分臺灣民眾對大陸懷有偏見和歧視,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對臺廣播的傳播效果。
早在1979年,以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為契機,中央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新時期對臺宣傳的基調在這個基礎上確立起來,引發了在宣傳對象、宣傳內容與形式上的一場變革,一種以“典雅、親切、平等、真誠”為基調的新時期廣播語言風格,通過主持人節目這一全新的節目形式得以確立。②
“講究人情味”的“主持人節目”,在對臺廣播中的體現即以人際傳播的模式來制作大眾傳播范疇的節目,因為人際溝通的特點恰恰能夠彌補以往對臺信息傳播方式中的某些不足。2013年5月12日,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在臺灣高雄舉辦臺灣聽友見面會,臺灣聽眾對華廣與高雄快樂廣播電臺合作的《快樂華廣Easy Go》紛紛表示喜愛之情,但也針對節目中出現的語言表達問題提出建議,如“語速放慢一些,再慢一些”“大陸當地方言聽不懂,可不可以翻譯成‘國語’再說一遍”等等。這些聽眾又表示當面聽華廣主持人說話完全沒有障礙,其原因就在于“面對面、人對人”的溝通方式。
假設對臺廣播的編輯、記者、主持人、播音員,制作節目時都能夠把廣播中的“電臺與大眾”盡量替換成人際溝通中的“人與人”、甚至是“老友之間”的對話,那么,此時的遣詞用語、評論角度甚至嗓門大小都將是自然放松、親和溫暖的,再輔以抑揚頓挫的語氣、合理搭配的音樂素材、充分地留有思考空間等,就可以強化傳播效果。
人際溝通技巧如何運用到對臺廣播實踐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說過:“假如人際溝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樣的商品的話,我愿意付出比太陽底下任何東西都珍貴的價格購買這種能力。”由此可見溝通的重要性。有一些人際溝通技巧具有廣泛適用性,可以普遍運用于傳播實踐中,如理解溝通的細微差別,善于傾聽,口齒清晰等。要提高我們的交際技巧,最好的途徑是向別人學習,觀察其他的談話者會使我們學到別人的優點。
聽眾對于一期好的節目來說,相當于射箭手面前的靶子,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確定了聽眾對象,有針對性地滿足聽眾的需求,才能辦出有自己特色的優秀節目來。要使對臺廣播發揮最大的效果,人際溝通技巧不僅是可以借助的技巧,在當前的形勢下改善人際傳播,增強輿論宣傳的人情味和親和力中,更是十分需要的技能。主持人、記者、編輯應多問問自己:“跟你的朋友聊天時你會這樣說話嗎?”用臺灣聽眾聽得懂、聽得進的平民化語言,才能讓節目內容被聽眾接受。法國哲人畢豐說得既簡潔又中肯:“風格即人格”。同理,一個主持人的人格,也決定了他的節目風格。因而,錘煉風格,必先錘煉人格。只有真誠地面對聽眾、面對生活、面對自己,才能客觀地觀察事物,客觀地反映事物,才會有自己的獨特視角、獨特思考、獨特表述,讓臺灣聽眾感受到電臺主持人與聽眾的空中相遇是一種“結緣”的過程。交朋友需報以平常心,不急于效果,“無意插柳”才能更成蔭。
(作者單位: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關鍵詞:網絡環境 人際溝通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7(a)-0122-02
隨著網絡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促使現代教育從形式到內涵發生了質的變革。筆者試圖探索網絡環境下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使學生自主學習、協作交流、研究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創新思維、終身學習思想得以實現的教學模式。為此,筆者通過研究,探索出適合高職《人際溝通》課程基于多媒體與網絡環境的課堂教學模式,為有效促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溝通能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1 《人際溝通》網絡課程結構的設置
筆者開發的《人際溝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是針對高職院校師生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網上交流和測試評估所設置的網絡資源學習平臺。該平臺包括四個模塊:以實踐為主的實踐模塊,以理論為主并與實踐活動相協調的理論模塊,實踐與理論相配合的資源模塊,以及在線學習與答疑的互動模塊,它具有很強的實時在線功能。
(1)理論模塊。以教學實踐為基礎,力求通俗易懂,簡明實用,與日常溝通實踐緊密結合,并附有課程介紹、課程標準、教學日歷、課時方案、教學教案、教學課件、微課以及講學視頻等相關鏈接,方便學習者更進一步學習與研究。(2)資源模塊。收集并整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大量案例、背景資料、學生成果、相關網址等等,為學習者自學、實訓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充足而適宜的資源。(3)實踐模塊。通過實踐將該門課程與實際有效結合起來,實踐活動包括任務情景、小組討論、協作學習、形象展示、角色扮演、知識問答、技能測試、拓展延伸8種類型,旨在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合作意識、注重能力培養、加強自評與互評的學習策略,既鍛煉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又能深刻地領悟人際溝通的內涵。重在解決 “學”和“做”的關系問題。(4)互動模塊。在線互動學習平臺是專門為學生提供個人自主學習的空間。互動平臺能夠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上傳完成的作業,測試成績的統計,看到教師對自己的評估、答疑,完成問卷調查等多項功能,為師生提供一個有效溝通與交流的平臺。除此之外,教師利用此平臺適時更新教學內容,方便教學管理。
2 《人際溝通》網絡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筆者吸收了網絡課程與課堂教學各自的優勢,結合該課程特點及兩年的教學實踐,構建了適合于網絡環境的《人際溝通》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表述“創設情景―問題導學―展開探索―指導點撥―網上協作―小結交流―實踐測試―繼續探究”八個環節。該模式主要強調師生、生生互動,力圖實現師生雙邊活動在教法和學法上的協調統一。(見表1)
網絡課堂教學模式是以現代教學理論為依據,反映了“互聯網+”時代的先進思想,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其主要特點:一是打破固定化教學模式,按照日常交際活動所涉及的溝通技巧、禮儀規范創設情景,引發學生進行思索;二是將學習過程和探索過程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探索問題過程中獲得新知,從而使問題探索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三是通過網絡課堂教學進行“人-機”交互或“人-人”交互,使學生展開探索、思考和發展,讓每位學生實時體驗知識的發現和發展過程。學生的學習成果是通過自己發現所得,不同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創造出不同程度地新知,從而實現了個性化教學;四是教學知識的傳授不能僅限于教材內容,還要重視學生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通過訪問網絡課程所提供的豐富資源和相關知識網站來獲取大量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獲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
3 《人際溝通》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檢驗
經過一個學期的研究和實踐,筆者構建的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達到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3.1 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增加
網絡課堂教學為學生創建了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和圖文并茂、形聲兼備的多種感官刺激,增加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主動探索新知形成與發展的動力,這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
3.2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明顯提高
網絡課堂教學班與普通班相比,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為自覺地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復習、檢測和預習,能在互動學習平臺上進行交流與討論,能較好地從Internet網、網絡資源庫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料,能很好地借助網絡平臺進行探究式學習,開展課題研討。
3.3 學生的互助協作意識明顯增強
網絡課堂教學班學生在實踐活動(情景劇表演)中,能積極主動參與,并發揮各自的優勢,充分體現互助協作的精神,養成良好的團隊意識。
3.4 學生的溝通能力明顯提升
網絡課堂教學班與普通班相比,學生具備了良好的人際溝通素養,知識面明顯比普通班學生寬,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比普通班學生強,綜合測評成績明顯比普通班學生高出一截。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課程教學改革,不僅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教師的教學理念與角色也發生了轉變,教師由知識傳授者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真正實現了激發興趣、提高能力、發展個性的教學目的。這種網絡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符合高職素質教育精神,對推動學科教學改革,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