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0 21:44: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德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小學生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中,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對孩子美德的養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另外家庭教育在其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最先接觸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則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的老師,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場所。孩子從幼稚到成熟,從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居住在家里,因此孩子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家風的好壞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如何發揮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現在很多家長需要重視的問題。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依然觀念保守落后,沒有充分的重視家庭傳統美德教育,他們由于工作繁忙,忽視了自己也是重要的教育者,認為將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學習,讓老師對孩子加強管教就可以了,他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努力的為孩子為家庭掙錢,讓孩子吃好穿暖,僅僅認為自己的任務是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滿足,忽視了對孩子傳統美德的教育,沒有及時的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和心理變化,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樣的教育觀念不利于孩子傳統美德的養成,家長把教育培養孩子傳統美德教育的任務交給了學校老師,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展。我國歷史悠久,一直重視家庭教育,歷史上有很多蒙學教材,以倫理道德為主要的內容。因此,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當營造好良好的家風,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各種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將孩子從小培養成一個擁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優秀人才。
2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
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還需要將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與日常生活有效結合。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靈活的。例如:在平時做家務的時候,或者是在吃完飯后,或者是在和親朋好友串門的時候,以及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時候,充分的把握好這些時機,然后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很多小孩子吃飯的時候會浪費米飯或者挑食,這個時候父母就應當教育孩子米飯的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我們應當學會節約糧食,另外還要告訴孩子挑食的壞處,會導致營養的缺失。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教育,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學著做自己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勞動,知道勞動才會有收獲,培養出孩子熱愛勞動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每一個動作和語言,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3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
小孩子都喜歡玩兒,尤其是生動活潑的活動,如果將傳統美德教育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能夠很好的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也會樂于接受。例如:當孩子放暑假或者寒假的時候,可以帶孩子一起出去旅游,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很多新鮮的東西,他就會對此產生好奇,那么家長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引導孩子,將知識傳授給孩子,帶著孩子參觀具有傳統美德內容的名聲古跡或者博物館,如果孩子對書籍感興趣,還可以幫孩子買書本等等。旅游是一個很好教育孩子的機會,既可以讓孩子學習為人處事,也可以讓孩子打開眼界,認識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鼓勵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教育方式多種多樣,豐富家庭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能夠讓家庭的傳統美德教育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4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長的率先垂范相結合
孩子最開始接觸的就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他的爸爸和媽媽。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家風的好壞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如何發揮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現在很多家長需要重視的問題。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長的率先垂范相結合。也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行舉止應當符合規范,想要怎樣教育孩子,父母本身就必須具備那樣的品質,比如艱苦樸素、尊老愛幼、樂于助人、誠實待人等等。通過家長的行為,讓孩子耳濡目染,其心靈不斷體驗著這些傳統美德,長期的影響就會讓孩子養成很好的品德。如果家長自己都經常說謊,并且讓孩子發現了,那么孩子也不會聽父母的教育,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標。另外,父母應加強自身水平的修養,不斷審視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不足,為給孩子打造出適宜的環境,為提高效果,作為家長,不能固步自封甚至沉迷于傳統的教育方法中,我們應不斷充實自我,積極汲取新鮮知識,攝取新穎觀點,盡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摒棄老舊的觀念意識和慣性思維,父母不僅可以能推動家庭教育的快速發展,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得到小孩的理解和支持,使教育效果越來越好。我們的傳統美德教育不會十全十美,因此我們應該對每次教育進行及時的反思和總結。把孩子培養成具有良好美德的孩子是每個家長的目的,讓孩子成才也是父母不懈追求的目標。我們要在新的理念指導下改變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這個環境,實現真正有效的傳統美德教育。
5結語
作為父母,應當學會如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的接班人,我們必須重視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華傳統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揚光大。
作者:白鳳梅 單位:遼寧省阜蒙縣蒙古族幼兒園
參考文獻:
[1]宣兆凱.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論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統[J].教育研究,1999(11).
[2]蔣玉川.關于獨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1999(04).
很多家長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其實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數家長都認為花錢讓孩子上好的學校,教育是老師的事,是學校的事,自己的責任只需要讓孩子,吃好,穿暖,物質上一切高標準,從不關心孩子成長中的心理變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監督者和檢查者。這種只重視學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責任都推給學校的觀念,是對教育含義的片面理解,是主觀的、不全面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家庭教育優良傳統的國家,早有孔子就主張以家庭倫理為宗旨實施家庭教育,使之轉化為社會公德。歷史上各類蒙學教材,也以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從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無不都是堅持德育為本的。如:“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幼童,在家庭環境中營造尊老愛幼的家風,這是父母給孩子的第一堂課。要搞好家庭傳統美德教育,必須從重視家庭教育開始,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還改變家長,通過班會,茶話會,家長訪談等形式與家長溝通,提高認識,使家庭教育這一短板得以彌補與學校教育共同進步。
二、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長的率先垂范相結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觸的社會,父母的心理品質常常通過各種渠道、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教育子女不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兒子不孝,孫子來報。”意識是說,做兒子的現在不孝敬老人,將來他的兒子也一定不會孝敬他,這種事在實際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家長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時,應以身作則、自我實踐。如果家長自己艱苦樸素、尊老愛幼、和睦鄰里、樂于助人,就會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靈不斷體驗著這些傳統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長自己言行不一、碌碌無為、目無尊長、見利忘義等,就難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說服力,反而為孩子樹立了壞的榜樣。家長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發起孩子對傳統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長對其進行的傳統美德教育也就能夠化為孩子的美好道德。
三、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
家庭教育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具有“隨機性”。例如:在家務勞動時,或是在茶余飯后的閑聊中,或是在走親訪友中、或是在游戲娛樂中,都是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大好時機。比如:兒童吃飯,碗里的飯往往吃不干凈。這時應該及時抓住時機,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背給他聽,教育孩子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加深他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勞動對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著很大作用。通過勞動滲透傳統美德教育,讓孩子認識到勞動是光榮,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將成為人們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影響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從出生就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這個成長經歷父母要言傳身教,一言一行為孩子塑造人格品質,有意識的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
四、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
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往往是孩子們所喜歡的,并能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因此,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相結合,使孩子喜聞樂見,樂于接受。比如:假期經常帶孩子外出旅游,參觀富含傳統美德內容的名勝古跡;購買有關書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單純地傳授知識,而在于給予激勵、喚醒、鼓舞。家庭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傳統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優的效果。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我們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華傳統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黃可心,王圣禎.大學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2013(21)
“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由于現代生活環境的優越使學生的各種不良生活習慣滋生蔓延,傳統美德教育已勢在必行。那么,農村學校如何更好地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呢?
一、提高教師美德觀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想對學生進行傳美教育必須先使教師的身心散發美麗的氣息。其言行首先要具有傳統美德修養,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導、啟迪、感染學生,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深刻體會傳統美德的內涵,確立新的德育觀念,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在學習中提高其道德水準和國學修養,使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合格的傳統美德教育工作者。
二、培養學生的美育觀
(一)學美德
1.自娛自樂培養興趣
(1)充分利用教師的資源優勢
我校的年輕教師多,綜合素質好。所以,根據教師的特長,開展“為美麗國學安家”活動,如:經典舞蹈班;經典唱詩班、朗誦班等,使國學經典曲目在學生自由自樂中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使國學經典成為快樂的一部分。
(2)利用優秀影片
通過形象生動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再現中國傳統美德中的經典故事,讓學生感悟到真、善、美和假、丑、惡,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讓經典成為課余生活不可或缺的快樂。
(3)在讀書活動中進行傳統情感教育
如:師生同讀一本書,周末開展師生讀書感悟,或假期向學生推薦一本好書,開學初開展讀書交流會等活動。
2.引導提升感受樂趣
成功的教育是讓學生感受不到教育。對于傳統美德的教育應該以“行為習慣的養成”為載體,在潤物無聲中使傳統美德的教育滋潤學生的心靈。在學生各種力所能及的活動中使之得到提高,包括陣地建設:小喇叭廣播站、黑板報、班隊會、小記者站等結合學校的各項實際工作,積極主動地抓好陣地建設;同時,抓好特色隊伍:學校的舞蹈班、唱詩班、小記者站、農民畫班等,在喜聞樂見中陶冶情操,培養樂觀進取的完美人格。
(二)行美德
找個圈子鍛煉自己。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找個正確的圈子,然后想辦法融入其中,并努力汲取其中的正能量。我校在踐行美德活動中盡力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給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圈”。
1.自我設“圈”,錘煉自己
班級是學生最自由的活動“圈”,學生在這個屬于自己的活動圈內可以自由彰顯個性。激勵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和達到“自我目標”的培養目標。如:我校安排各個年級創作班歌,制定班訓,制作班徽,模仿教師“十不準”制定約束自己的“我的十不準”,教師協助學生制作自己的檔案袋,隨時將自己各方面的行為習慣記錄反思,并認真填寫自我評價報告。學生能夠明確地感受到“我的言行代表班級形象,代表學校形象”。開展“尋找最美學生”“這樣的行為你出現過嗎”“走進你最愛的人”等活動。通過班隊會活動,使各項活動得以落實完善,使良好的行為習慣一點點滋潤學生的心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
2.跳出“圈”外,考驗自己
當美好的行為已經設定到學生內心的時候,必須再給學生打一劑強心針,讓初步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有的放矢。這時就要引導學生跳出“圈”外,走向實踐活動,用實踐活動證明現在的自己是一個集德育、智育為一身的好學生。
(1)充分利用學校大型活動
如:家長交流會、運動會、學校的文藝表演等活動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在傳統美德展的家校聯誼會上,學校的關工委秘書處只負責出臺總體會議活動方案,然后把方案下發給各個班級,由各個班級主動相互協調分配任務,各班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長負責相關的活動角色。這樣的安排即使各個班級的團結協作精神得到培養和發揚,由能使學生能看見自己的特長,增強了自信心,使美德在不經意間深入生活和學習當中。
(2)走向社會,組織獻愛心活動
每個月每人要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并記錄在班級的好人好事記錄冊上。在班會課上,做了好事的同學要談感受,在班會上表揚。每學期每個班級都要組織一次大型公益活動,比如,走進敬老院、走進黃牛基地、走進蘑菇基地等,去踐行自己的美好行為,去感受家鄉的巨變,增強家鄉榮譽感、自豪感。
(三)評美德
為了觸動美德行動時時處處閃光,我校在不同時間段,如:周、月、學期都評出了“文明帶頭人”“文明小星星”等稱號,樹立榜樣,以榜觸行,并不定期地頒發獎品和獎狀,讓學生在實踐中懂得:人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做自己行為習慣的主人。
三、讓美好的心靈在學校、家庭、社會的舞臺上舞蹈
1.愛的情感的培養要從幼兒愛周圍的人開始,讓幼兒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漸漸懂得關心別人是一種美好的行為。如和同伴友好相處,團結合作;當小朋友遇到困難要主動幫助,有小朋友不慎摔倒了要扶起來;不爭搶玩具等。讓幼兒的美德教育沿著知—行—做,逐步培養。
2.培養幼兒對父母、教師、周圍成人的愛,從尊重成人勞動開始。在幼兒園,組織幼兒觀看伙房炊事員叔叔、阿姨為自己精心制作飯菜的情景,開展“叔叔阿姨真能干”的主題活動,使幼兒明白叔叔阿姨工作的辛苦,他們的工作是為了讓小朋友身體更加強壯,使幼兒懂得尊重成人、尊重他們的勞動。
3.培養幼兒愛祖國的情感。組織幼兒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進行升旗儀式,教唱《國旗多美麗》,讓幼兒通過電視錄像觀賞美麗的長城、長江、黃河、天安門……使幼兒真切地看到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川秀美。當孩子們唱著:“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我們的大中國是好大一個家,我們永遠愛著她”時,愛祖國的情感溢于言表,中國已深深地印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
4.幼兒熱愛大自然。培養幼兒環保意識,形成正確的環境道德觀念是美德教育的重要一點。“愛鳥周”、“節水日“、“植樹節”等節日主題活動是開展環保教育活動的有利時機。
二、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有句格言為: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要從小事做起,這就要求家園攜手,進行正面教育引導,從幼兒入園開始培養。比如,學會禮貌用語、衛生習慣、合作意識等良好品德。這些行為習慣不是一時的說教,而需要承認循序漸進的培養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要說的第一個方面愛——愛家人。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說“我愛你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可是他們真的懂得怎么去愛么?我的愛人幾乎一年中有200多天在外地,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可以說孩子是我一手帶起來的,一個家庭所有的活全是我一個人完成,還有我自己的工作,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中,我就有意無意的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中來,除了整理自己的玩具以外還會讓孩子幫我刷刷碗,洗洗菜,洗洗自己的小襪子。其實開孩子是洗不干凈的,我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知道媽媽的不容易,媽媽的辛苦,讓孩子心疼媽媽。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一起吃蛋糕,劉俊彤就不想吃了,所以她就把蛋糕故意扔到了地上,然后一臉賣萌的和爸爸說:“爸爸,掉地上了”,我和孩子爸爸什么也沒有說,把蛋糕撿起來,把沾到地上的一面用小刀一點點的削掉,然后就給孩子,讓她繼續吃,后來孩子爸爸在網上找到了貧困山區的圖片,讓她看看那些沒有蛋糕吃的孩子,看看他們的學習,生活環境。又找了一些爸爸工作時的照片,工作的環境,看看爸爸在外面都做什么,感官上體驗一下父親的辛苦,感受一下還有很多孩子生活的很艱苦,讓她知道現在生活的不容易,從那次之后就再也沒有浪費食物。我想說的是,不要怕把你的辛苦和你的不易告訴孩子,覺得是不是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其實孩子是真的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能接受,也能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他們需要成長。
我想在座的家長都有這樣的期望,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學習拔尖,能在學校表現優異,將來能考上很好的大學,能有很好的前途,那么怎么樣能讓孩子學習好,可以說是很多家長都困惑,有一句話叫做“親其師,信其道”,我要說的第二個方面——愛老師。老師在孩子一生所起到的作用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作為一名工作了十幾年的教師,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深深的理解作為老師的不易,也能理解作為家長得期望,我記得那時孩子剛剛上幼兒園,每天睡醒了就會大哭,咱們幼兒園的老師每次都會抱起來哄孩子,回到家里我就問孩子在幼兒園老師都教了什么,老師每天都會和小朋友們一起做什么,老師都會為小朋友們做什么,孩子說的并不全面,我還要提示、補充,然后對孩子說“你一哭,小朋友們就都醒了,還沒有睡醒,就都吵醒了,那是不是都得哭呢,老師能抱過來么?老師每天都要做那么多的事情,多辛苦啊。”其實孩子當時并不能很理解老師的辛苦,但是只要是媽媽說的,那就是對的,那就要聽,所以慢慢的,她就能知道,在幼兒園聽老師的話,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平時我家劉俊彤在幼兒園幫老師擺水杯,擺鞋子。
有的人可能認為現在只是在幼兒園,只要不淘氣,不挨欺負就可以了,其實我們的孩子現在也在學習一些知識,也要上課,還有一些習慣的養成。那么聽老師的話,她就會注意聽講,對于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專注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名媽媽老師,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心得:不要在你的孩子面前說任何一位老師的不好,可能這位老師有這樣或者那樣讓你覺得不滿意的地方,其實每一位老師站在講臺上都會傾囊所受,都會對孩子付出真心,你的觀點,可能就會影響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甚至開始討厭老師,討厭老師是最要不得的,我們要幫助孩子學會愛他們的老師,理解老師。我還是那句話親其師,信其道,尊師重道是我們的優良傳統美德。
1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夠反映民族特征的傳統觀念和思想意識,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赴后繼,英勇頑強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導人們實踐活動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幾方面。
1.1崇尚倫理道德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高尚道德價值體系,作為個人必須要有做人的底線。每個人都有相適應的個人的地位、責任、義務和權利。說自己該說的話,做自己該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實體存在,重視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對人進行禮樂的教化。中國傳統文化堅持以人為本,人被看作天地間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間人為先、人為貴,重視人生、重視人的權利和義務,這就構成了以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強調和諧觀念
即一種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與過無不及的行事原則。而這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是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事物的方法論。例如《黃帝內經》論述問題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結合起來統一考察。它無形中讓人形成了從聯系中和整體中看待問題、強調整體、強調和諧的思維方式。
1.4倡導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人們在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驅使下,面對現實的狀況所產生的一種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對顯示社會和人生的一種理智富于遠見的精神狀態,是充滿了辨證思維和中和思維的理性精神,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建設、精神世界的建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于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范,幾千年來就鑄就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價值體系的建立,是與傳統文化的長期孕育分不開的。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在新的形勢下,繼承、弘揚、提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集中起來,并與革命傳統相結合,賦予新時代內容,容納新的代精神,達到承前啟后,與時俱進,古為今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總書記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傳統美德同時代相結合的產物。在今天的中國,需要用傳統美德來教育學生,鼓舞學生,在教育中不斷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
義的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當前社會如何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構、心理特征、倫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響。其積極的層面都為歷代的仁人志士所繼承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巨大力量。
當今中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正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緊密關系。而社會文明的發展,無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又都以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發展為基礎、為依據,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為歸宿。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首先要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現實作用,其精華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衰,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嚴已寬人、先人后已、勤學不倦等優良傳統美德,和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其淵源。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發展,新時期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要把傳統美德教育中的知識傳授、情操陶冶和培養良好的美德行為習慣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育效果,不斷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并以此來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們形成中華民族的道德人格,擔當起歷史重任。
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為人師表”。傳統美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親切永恒的人文關懷。
傳統美德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傳統美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內容,是學生成長、學校校風建設和學風建設的重要保證,可以用不斷發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結合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鞏固德育成果,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要把傳統美德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把傳統美德教育的部分內容由學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區,同時,發動家長,通過他們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目的是繼承民族燦爛文化,弘揚民族倫理道德規范,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充分發掘傳統美德這一德育資源,創造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新穎方式,使傳統美德為當代教育服務。
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追求“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倡導好善樂施、扶危濟困,把人的生命和尊嚴,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越是危難之際,這些傳統越是得到發揚。如九八抗洪時,抗非典時;今年初南方冰雪災難,四川5·12特大地震災難面前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及時伸出了無私援助之手。這些傳統美德以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構筑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對青少年學生的人格修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傳統是現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別是當代的大學生,掌握著先進的知識文化,是未來的主人,應當加強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的學習,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感恩是每一個公民都該堅守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而現在的中學生普遍不懂感恩,缺乏感恩之心。現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自幼嬌生慣養,很少體諒父母謀生的艱辛。在“應試教育”環境中,考試成績“一俊遮百丑”,只要學生學習成績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勞,有什么物質上的要求,父母都盡量滿足,如此種種,便造成一部分孩子唯我獨尊,隨心所欲,認為一切所得都是理所當然,絲毫不懂感恩。
筆者曾任教的高2001級五班學生董某,自幼父亡,寡母一人撫養十分艱辛,中日合資依之密公司老總欲支助貧困生,學校團委推薦了董某和高2001級4班學生張某受助,依之密公司老總每年全額支付兩人學費,并且每月給予學生生活補助每人160元。董某同學從不主動給支助人寫感謝信,在筆者的再三提醒下才寫只言片語;而且每次領到錢后,都會大手大腳花掉,要么請同學們吃飯擺闊,要么買衣服買化妝品打扮,在母親面前頤指氣使,態度囂張,甚至埋怨母親沒有能耐,讓人感覺她不是一個貧困生,而是飛揚跋扈的富家小姐。而張某同學則經常溜出學校去上網打游戲,而且有抽煙喝酒的惡習。高2005級10班學生劉某接受了渝北區一位部門領導的支持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并考上一所本科院校,這位領導為該生取得的優異成績而高興,邀她去家里玩耍,還設宴祝賀她,但這位學生始終認為一切理所當然,始終沒有表示感激之意。
筆者本人也曾遭遇過施恩不得報的尷尬,筆者曾任教的高2007級8班有一位成績較好的貧困女生楊某,有兩次因為生活費沒有著落,筆者曾支助了她200元,而這位女生對筆者不但沒有感激之意,而且見了筆者連招呼都不打,畢業后也不曾寫一封信,不曾打一個電話。高2010級9班學生譚某在高考之前找筆者借了200元錢,之后再也沒有露過面。類似案例還有多例,這讓作為教師的筆者頗為心寒,也讓作為教師的筆者從心里反省:我們是不是太注重學生智育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情商的提高,讓我們的學生不再感動,不懂感恩,不懂愛和被愛?
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淡,彼此之間冷漠相待,缺乏人文關懷,這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弛,相去甚遠,結合中學生的現狀,實施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個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2004年4月、教育部制定并印發了《中小學生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要求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為搞好這項教育,、教育部決定,從2004年開始,每年9月定為“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而弘揚和培育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是重點。可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在五千多年歷史中孕育了許多優秀的傳統美德,尤其崇尚感恩,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經久不衰的佳話,如“飲水思源”、“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知恩不報非君子”等,所有這些都是倡導感恩,這樣的古訓并不是不為當代的中學生所知曉,為了應付考試,他們也許記得非常熟練,只是,這些古訓并沒有融入他們的精神,沒有滲透進他們的血液,而一群不知感恩的人是不足以承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的,因此,必須加強對中學生的感恩教育,弘揚傳統美德,這樣,既能使他們產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又能使他們明白為人處事之道。
在社會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傳統美德在物質文化的沖擊下顯得岌岌可危,社會群體日益漠視了傳統美德教育,隨之而來的就是毒奶粉,地溝油等事件,這些道德淪喪的事件委實讓人痛心,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校園自殺事件和青少年犯罪事件屢屢發生。這些事件無不與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道德教育缺失有關,我認為思想道德教育應著重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美德教育,“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可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華民族擁有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下的傳統美德更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精華集中體現了古圣先賢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與他人關系的基本價值觀,這些文化珍品可歸納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最后濃縮成兩個字---“道德”。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治國經驗,“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是中國傳統教育一貫遵循的原則,祖先教導我們要把做人的大原則和大規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要做一個有原則的人,一個符合基本道德規范和準則的人,這是最重要的。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他的知識才越多越好,否則一個無德的人知識越多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而我們現行的教育方針確恰恰是智育為先,忽視德育教學,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思想,幾十年來,從社會導向到學校,然后到家庭。可以說每個環節都只重視了教書,重視升學,而忽視了育人,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讓人們逐漸淪喪了道德的底線,所以今天我們從孩子們身上越來越看不到仁愛了,社會也越來越暴露出諸多的不和諧因素,現在的孩子有學歷沒能力、有教育沒教養;個子在長,體質在降;經濟在長,素質在降。這些現象確實值得我們去深思,所以在學校教育中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勢在必行,學校離不開傳統文化教育。
《孝經》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道德的根本就在一個“孝”字。我們的老祖宗是非常有智慧的,我們看教育的“教”字,左邊是個“孝”右邊是個“文”就是在告訴我們先有孝后學文,才叫教,不孝不教,一個不孝父母的人,學的東西越多,對社會的危害越大,,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人生五倫孝當先”的說法,傳統美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從“孝”入手,以孝為根本,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這實質就是教育孩子感恩報恩的思想,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在他懂得孝道的同時,自然也就明白了“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的道理,進而做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成為一個心胸寬廣,有仁愛大愛的有道德的人,一個人孝門打開了,萬善之門就全開了。
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藏中的瑰寶,《論語》《孝經》《道德經》《弟子規》等經典是中華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源泉,孔孟之學以“仁義”為根本,老莊之言以“道德”為宗旨,這些正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的用來糾正青少年思想錯誤傾向,引導孩子正面發展,使之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的傳統美德教材。校園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場所,學校是培育未來國家人才的搖籃。在學校開展傳統道德教育。能起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營造道德文化氛圍的作用。所以學校應當極力營造傳統美德濃郁的學習氛圍,使青少年在中華傳統美德的溫馨旋律中陶冶心靈。國家應把傳統美德教育設計為一門特殊的學科并將其納入教學計劃,安排適量的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能夠把這些經典作為學生的必修課來學習和力行的話,那么今天這些讓人頭疼的德行教育難題一定會迎刃而解的。
中華民族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良的道德品質、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禮儀而聞名世界。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 世紀,作為一名基層英語教師應將思想素質教育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結合教學適時地進行生動有效的德育滲透,抓住課堂教學契機,遵循語言教學規律,密切聯系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寓傳統美德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體,如何生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挖掘教材、不失時機、言傳身教
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幫,崇尚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幾千年的文化造就了優良的傳統美德。課文的內容就有許多傳統美德的題材。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中隱含的傳統美德因素,并結合英語的日常用語教學,讓學生學會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例如:教師可以用問候語:“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 “Thank you” “Excuse me”等使用頻率較高英語日常用語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同時,作為教師在上課或平時說話時所用的語言要有禮貌,“身教重于言教”。根據學生有向師性的心理特征,教師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帶著愉快的情緒進入課堂,舉止端莊文雅,言談謙遜和氣,不挖苦學生;師生之間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渠道和民主、平等、友善、活潑的教學氣氛,這樣才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為進一步開展教學奠定基礎。
寓教于樂、靈活多樣、情感溝通
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因為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來滲透傳統美德教育。例如:在講《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Unit 4 Section 2“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討論題,讓學生搜集貧困地區學生學習、生活的資料和信息。同學們積極響應,在課上我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爭先恐后,不少同學還從網上下載了圖片,并制作成幻燈片供其他同學欣賞、評析。通過交流、評價同學們收獲頗豐。學生們了解了貧困地區兒童求學的艱難,生活的困苦,也更加珍惜現在的學習條件和氛圍,有的同學還提出倡議,為“希望工程”的兒童捐款捐物,充分展示了他們的愛心和熱情。一堂簡單的研討課讓學生們在學習英語語法知識,掌握英語交流技能的同時也進行了接受一次思想教育的教育,在歷練性格的基礎上人格精神也得到了升華。因此,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教學生做人的準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分析人物、領會精神、提升人格
《新目標英語》教材中寫人、寫事的文章很多,這些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課前預習,課上討論,課后總結的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參與到教學中 ,這樣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課前的預習和搜集相關資料,學生對人物更了解,通過課上的討論和研究使學生對人物所具備的思想和品質把握的更準確,然后通過課后的總結把人物的精神與自身相比較,使學生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習到英語知識、道德品質和做人的準則,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已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Unit 3 Section 2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在學習這片文章時,我們領略到一位偉人的無窮人格魅力,他的堅強、勇敢、善良和超人的毅力都深深的打動了學生的心靈,在課上,我還特意安排了關于“ 馬丁. 路德. 金”的一首小詩,其中一句詩句為學生所銘記:“我們要在絕望之山開采出希望之石”。他的非凡的果敢為學生所欽佩。一堂普通的閱讀課演變為學生自瀆--- 賞析--- 研討--- 評論的活動課,同學們津津樂道,回味無窮。試想我們語言教學的目的不就是為了使學習語言的人達到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嗎?那么,學生在搜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已經深刻的領會的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也充分展示了他們熟練運用語言的技能,我想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實現。因此,賦予學生一定的權利,給予他們一定的空間,他們一定會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更多的奇跡。
開發潛能、塑造人才、不辱使命
“孝心、愛心、責任心”,這“三心”是人們立足于社會必備的美德之一。美德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我認為將“三心”美德教育寓于各類的活動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身為一線教師我也做了這方面的嘗試實踐,并且收到一定的實效。
一、小學“三心”美德教育的活動規劃
“孝心、愛心、責任心”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長期過程,因為不同的成長年齡,因為不同的環境因素,因為不同的知識結構等等眾多多變的因素,這“三心”美德教育所挖掘的內涵也會有細微變化,抑或是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加理性。而一種美德的培養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做好長遠的規劃,作為小學一線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更要有這樣的全盤意識,有實行教育的長遠規劃。關于“三心”美德教育的活動開展,我做了這樣的規劃。
■
二、“三心”美德教育之班集體活動
班集體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孩子參與活動的主心區,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陣地,“三心”美德教育是以班級為主要教育陣地的,而以班集體為依托實施的教育也是更加行之有效。“孝心、愛心、責任心”的美德教育滲透在班集體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形式來說可以有競賽、班隊活動、游戲、演講等形式,從內容上來說,“三心”美德教育既可以是獨立的主題式活動,又可以是相互交融的組合活動。
1.“三心”美德教育之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課是目前小學階段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班主任,主題班會課也是首選的德育方式。“三心”美德教育是目標很明確的德育內容,加上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就很有必要用主題班會課的形式來開展了。例如,圍繞“孝心”教育,在母親節和父親節到來之前,我組織過《悠悠寸草心,感恩父母情》的主題班會,班會課前,我在家長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記錄“孩子最讓我感動的行為”在孩子之間交流,評選出班級“孝心”少年。班會課中我首先營造濃濃的情感氛圍,引導孩子朗誦感恩父母的詩歌,觀看孝心少年的真實事例,尋找班級中的孝行美德,最后升華感情,暢談自己的感受,齊唱《感恩的心》。到了母親節和父親節這一天,又對應組織了班會課《媽媽,我愛您》和《我的爸爸》活動,邀請家長參加。活動中,我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挖掘母親(父親)對自己的愛,學會表達對他們的愛。這樣一個巧借節日之機,組織的班隊活動課,特別有意義,孩子們的體驗也深刻。
2.“三心”美德教育之綜合性德育活動
綜合性德育活動的形式多,空間不受限制,內容設計可以直接滲透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綜合性德育活動內容可以來自社會、學校、孩子的生活。將“三心”美德教育滲透在這些活動中同樣可以起到教育的良好效果。為了將“孝心”這個主題落實得更好,我在班集體中除了開展班隊活動課之外,還開展感恩系列詩文摘抄和朗誦評比活動,一個學期下來,這樣的系列活動令學生印象深刻,也讓學生的心靈受到美好品德的洗禮,效果特別顯著。“愛心”美德教育的主題活動,我就將其成為常態化的活動。每一個學年學校都有“慈善一日捐”的活動,我在日常就教育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花錢,其中一部分就要考慮用于一年一度的慈善活動中,而到那一天是不能伸手向父母要錢的。家長方面我則做好溝通,配合我共同教育和督促孩子獻“愛心”,先用自己的努力爭取獎勵到零花錢,再學會“理財”,留存出一部分“愛心”款,隨時備用。每一次的“愛心”活動我都以學校為依托,做足活動功夫。學校發起倡議,緊接著是班集體中的倡議,學生在班集體中參與莊嚴的獻愛心活動。若是“愛心”教育中獻愛心的儀式是一種結果的話,那么我對孩子日常“零花錢”管理的理念引導就是一個過程,我將其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這樣生活化的班集體活動學生也容易接受,自然地,美德教育也潛移默化在孩子們的班集體生活中了。
總之,“三心”美德教育以班集體為依托,開展形形的活動,是我們一線德育工作者實施教育行為的有效方法。
三、“三心”美德教育之家校合作活動
俗語道:“一人知識有限,眾人智慧無窮。”“三心”美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的,只有和家長通力合作才能達到目標。孩子除了在學校的時間,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就是家庭。綜上因素考慮,“三心”美德教育的開展必須要家校合作。就說“責任心”的培養,哪一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有責任心的孩子呢?因此,如果我們的教育順應家長的心理,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是不是事半功倍呢?低年級,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我首先抓的是孩子們回家管理自己的能力,比如,吃飯穿衣、整理書包等瑣事,我都和家長溝通,并且教育孩子怎樣做才是規范,指導家長手把手地教,逐步逐項、不厭其煩地糾正、指導、表揚。就從簡簡單單的一個整理書包說起吧。新書本拿到名字寫哪里?16開書本和32開書本怎么擺,鉛筆削好沒有,怎么做上記號等我都交代細致,開學后的那兩個月中,我天天短信提醒家長督促孩子,慢慢地孩子習慣養成了。中年級,再依據孩子特長,設置班級崗位“競聘制”,通過演講競選活動,樹立孩子在班集體中的主人翁意識,同時在家庭中,也與家長合作鼓勵孩子進行家務認領活動,而認領的家務需要長期堅持做。這樣的方法從中年級開始施行,一直到孩子畢業,孩子漸漸養成了承擔“班事”和“家事”的好習慣,“責任心”美德教育活動也滲透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了。